尊重学生个体彰显自主学习

2024-08-24

尊重学生个体彰显自主学习(精选7篇)

1.尊重学生个体彰显自主学习 篇一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摘要:

幼儿是人生重要的启蒙时期,孩子是否有学习的兴趣,决定了孩子学习的积极程度,决定了孩子的一生。然而,每个幼儿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组织有序地教学,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关键词:

尊重个体差异兴趣

正文: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事物力求于某种活动,并且有积极的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被人们誉为最好的老师,它在一个人成才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引领人们步入知识殿堂的导师,是支持人们刻苦钻研探索的精神源泉。有言道:“兴趣是第一老师”,兴趣是一个孩子对他周围生活环境不断探索的前提和保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① 兴趣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助推器,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即使是过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决不丧气,而去想办法百折不挠的去克服它。如果让孩子学他感兴趣的知识,学习的时间也许很长,但他丝毫不觉得苦,反倒像在游戏。众所周知,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小的时候被教师当作有智障的孩子,但他有个特点,那就是对各种现象特别感兴趣,甚至于痴迷的程度。如果没有对各种生活现象的浓厚兴趣,爱迪生不可能拥有上千项科学发明;同样,如果没有对数学王国的痴迷,陈景润也不可能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如果没有对京剧艺术的热爱,梅兰芳不可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是对事业的浓厚兴趣,引领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是对事业的深深热爱,敦促着他们锲而不舍地去奋斗;是对事业的极度痴迷,支撑着他们百折不挠地拼搏。汗水和心血凝成了丰硕的成果,使他们赢得了世人敬仰的目光,成为了名扬四海、千古流芳的科学家、艺术家。可见,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幼儿都是具有不同发展潜质的平等个体,没有好差之

分。没有人是全能的,也没有人是无能的。正常的人都具有多元智能,但有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之分。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儿童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教育者应该仔细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要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他们获得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②《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要求: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可见,“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是幼儿教育的前提,只有做到了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教育才可能按规律水到渠成;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是幼儿教育的保证,只有贯彻了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教育可能收到最佳效果;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是幼儿教育的灵魂,只有发扬了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教育才可能充满生机和朝气。”③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就要遵循幼儿成长发展的规律;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就要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就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只有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才能培养好幼儿学习兴趣。那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好幼儿学习兴趣呢?

首先,寻找差异,承认差异,接受差异,分析原因。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表达想法、认识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们的发展水水平存在个别差异。每个幼儿在智能的发展和表现上呈现不同的形态:有的好动,有的文静;有的思维敏捷,有的反应迟缓;有的能言善辩,有的不善言词,等等。智能的发展不同也使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所不同;有的主动热情,有的温和好动,有的则是被动型的。差异性归类为两种:一种是个体间的差异,由于遗传素质、个性生理特点不同,以及家庭教育等影响因素不同,使幼儿间形成明显的个体差异,诸方面发展的强弱各异。另一种是幼儿个体发展有强弱。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要找到每个幼儿差异的点,承认其差异性,接受其差异性。为使所有的幼儿都能积极参与活动,我们通过家访、与幼儿交谈、观察幼儿日常行为以及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幼儿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兴趣差异和家庭因素差异等类型。

第二,了解差异,关注差异。

由于幼儿间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存在着不同。如何对待幼儿的能力差异,尤其是那部分能力相对弱的孩子呢?教师不能听之任之、袖手旁观,而应该摸清每个幼儿自己原有的水平,全面了解他们的差异。曾听过这样一堂课:在一次绘画课中,授课教师很用心地将想让孩子画的动物描述了一遍,画在了黑板上,并给每个孩子发了纸和笔。而后有个孩子示意老师说不会画,于是这位老师抓住一个孩子的手,帮他画好了,这样的教师真可谓认真负责。不过,“作业”是完成了,而且干净整齐,但对幼儿来说,他们的手成了教师的画笔,一点作画的兴趣都没有,一点自己主观的意识也没有,一点自己想表达的动物的样子也没有。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剥夺了幼儿的审美情趣,低估了幼儿的活动能力。要知道,艺术活动是朝着不同方向发展的。如果这个活动首先让幼儿欣赏所要画的这个动物的各个样子,或是让孩子描述这个动物的样子会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让孩子自己自由发挥,才能真正了解每位幼儿是否都能了解这个动物,也就能了解幼儿间的差异性。能力强的幼儿多完成几幅作品,能力差的幼儿在教师指导、同伴影响下完成一至二幅。作为教师,为幼儿提供自由创造的条件,放开手让幼儿尽情地尝试,并充分地了解了幼儿间的差异性,关注幼儿间的差异性,才能提高其绘画的兴趣,学习的兴趣。

第三,在此基础之上,尊重幼儿的差异性,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采取多种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幼儿的年龄小,同时又存在差异性,这就需要使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使在同一问题上的,不感兴趣的幼儿增强他们的兴趣。我们能否使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是能否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前提。我园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有语言的趣味性;有演示方法的趣味性;有情境的趣味性等等。语言的趣味性要求教师必须使用幼儿熟悉的语言方式和适当的语言技巧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可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把学习内容设计为谜语、成语、俗语、顺口溜、故事等等,可以更好地启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演示法是指教师利用一定的演示手段向幼儿出示其感兴趣的挂图、教具或实物来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情境的趣味性是指教师为了加强课堂的趣味性,使用新颖而有趣的教具和学具来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既体现了教学情境的趣味性,也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遵循其成长发展的规律,对他们采取充分地信任和鼓励。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进程,不论孩子的生理发展,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相应地,幼儿的生活世界也是一个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在那里幼儿不是按固定的眼光或所谓科学、客观的标准看待事物,不是按习惯性的常规或理论来分析事物合不合理,而是按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表达可不可爱、自己喜不喜欢。他们往往凭借这种臆想或即兴、奇异的想法看事物,因而他们眼中的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赋予变化的。每个幼儿的体验不同,成长不同,因此,在幼儿期教育中,不能背离了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加重了幼儿的认知负担和心理负担,应让他们按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地走完每一个发展阶段,这是尊重幼儿的基础和保障。应对幼儿表现出支持、尊重、接受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这是建立师生间积极关系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的基本条件。教师要善于理解幼儿的各种情绪情感的需要,不能对自己不喜欢的幼儿产生偏见,相信幼儿有自我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的能力,善于对幼儿做出积极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和做出反应。我园制定的 “值日生”制度正是针对此而设的,即每天安排两个幼儿维持班级纪律、负责班级的简单事务,如搬桌椅、分发碗勺、倒垃圾„„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每个幼儿都得做,而且在完成任务之后,都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所以在此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得到了不同的锻炼和发展,不仅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事务,变得热爱集体、热爱劳动了,而且增强了幼儿的管理能力和独立性。再如,我园的“我最棒!”荣誉栏是幼儿每周最关注的地方,为了照顾到每个孩子,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快乐、健康、自信地成长,我们打破人们习惯上对“好孩子”的评价标准,根据幼儿各自不同的起点和表现,积极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在每周一次的评选会上,引导幼儿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和进步,并做出评议,由教师执笔整理,最后和孩子的照片一起陈列在荣誉栏中,比如:被子叠的好、吃饭不挑食、有礼貌、对小朋友友好„„同时,也会对榜上有名的幼儿提出新的要求。幼儿在这种环境中都愿意积极展现自己的优点,主动改正自己的不足。因而我们应该看到,幼儿虽然年幼,虽然存在个体差异性,但是只要我们能够遵循其成长发展的规律,对他们采取充分地信任和鼓励,他们每个都有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都会对任何一种学习产生兴趣。

三)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采取多种激励方法,以促进幼儿间的互补。

比如:榜样带动。列宁曾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为幼儿树立榜样,并通过与榜样的交流和互动,来促进幼儿自发学习,这是培养幼儿某种能力、激发幼儿某种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力较强的同伴是幼儿学习的榜样,这些榜样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及时推荐以及给予自主创新活动的空间。比如:交叉组织。集体、小组和个人是幼儿最常用的三种活动形式。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力求三种形式交叉进行,哪种形式容易实现差异互补,就先采用哪种形式。我园的特色课程“不同年级自主选择活动”中,教师便经常交叉使用以上三种活动形式。既有集体分享经验活动,又有“大带小”的小组活动和个别的采访活动,幼儿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体验经验,充分感受。比如:互帮互助。幼儿的兴趣不同,经验不同,能力也不同,但是不同的幼儿之间能力可以得到互补,某方面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帮助这方面能力较弱的幼儿一起发展。因此,基于能力差异,组织幼儿形成活动团体有着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并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过程,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幼儿间存在的差异,真正作到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才能有的放矢地利用这些差异来培养幼儿的兴趣。

参考文献:

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②《蒙台梭利的教育》蒙台梭利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 ③《儿童社会性发展》张文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尊重学生个体彰显自主学习 篇二

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强化自主学习的关系

(一)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僵化了学生的思想, 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挖掘, 是学生长期学习生涯的主要障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 固定的教育模式桎梏了学生的天性, 使他们逐渐失去自我。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一板一眼的教学方式,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这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二)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学生是最敏感的。当老师充分尊重大家的个性展开新鲜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认可这样的学习方式, 主动投身到学习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 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依据对他们的了解, 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以初中人教版语文为例, 探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活泼外向、安静内向, 每一个学生的性格都是不同的, 所以教师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是要有针对性的, 制定出适宜所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外向的学生不安于静态的学习方式, 而内向的学生拘泥于动态的学习模式, 要想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将两种性格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上的差异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新自主学习模式。

(一) 实行自主引导制

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从引导开始, 引导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首先, 引导学生确定自主学习的目标, 学生可以自行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这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良好体现, 有利于带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以人教版八年级下的语文课本为例, 从第21课到30课全是文言文或诗词, 其中大部分都需要全篇背诵, 不光要能顺利地背诵下来, 还需要学生能准确无误地默写下来, 这部分的学习对学习基础或记忆力好的同学而言不是难题, 但对学习基础或记忆力差的学生而言就是一个挑战。教师在进行名篇佳作背诵时, 要有针对性地降低对学习基础稍微薄弱的学生的要求, 给他们一定的范围使其自行选择背诵章节, 当然同时也要对学习好的同学心理上的正确疏导, 不能使学生产生“老师不公平”等不正确心理。

其次,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和自主发表阅读感受。每本教材中都会安排几篇阅读课, 即考试不会涉及, 所以很多老师都不会将其列入教学备课的范畴, 课堂上预留时间让学生自行阅读, 但成效不明显, 所以需要老师的引导。以刘绍棠的《蒲柳人家》为例,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地描述故事中小主人公何满子的机灵顽皮、奶奶一丈青的豪爽性情、爷爷何大学问的惧内等活泼的喜剧特色,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另外, 还可以定期举办课外读物阅读欣赏课, 学生可以自行阅读自己喜好的文章,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踊跃的发表自己的读后感。活泼的学生会积极地响应老师的号召, 而同学之间的竞争性又会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 在强化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发挥能力, 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每一个学生无论他们内向与否, 都有自己的主管思想和发散性思维, 教师应该充分根据这一点改变古板的教学模式, 活跃课堂气氛。因材施教是大圣人孔子留下来的明智的教学方式, 我们应秉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调动其能动性, 强化自主学习。

第一, 举办小组竞赛。将学习成绩和性格动静的学生合理地以小组的形式安排到一起, 注意小组内部成员的公平性, 即每一小组要涵盖任何一种类型的学生, 然后就课文需要实行小组竞赛。小组中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有的发散性思维灵活、有的朗诵能力好、有的记忆力好,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天性, 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适当的安排小组竞赛。如在期末总复习的时候展开激励的知识竞答, 教师事先将范围告诉给学生, 学生小组内部自主分配, 谁负责诗词部分的背诵默写、谁负责知识抢答、谁负责出题考其他组的同学等等, 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分工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第二, 举办活跃课堂的朗诵比赛或是话剧表演。初中语文的课文有很多都是朗诵课文, 如九年级下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等都是优秀的朗诵篇目。教师可以在事先预留这样的朗诵任务, 学生课后自主预习生词和句意, 然后自主学习朗诵, 参加比赛。还有针对一些爱好表演的学生, 老师也可以安排一些话剧表演, 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安东尼奥、杰西卡、罗伦佐等人物性格迥异、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才能使其真正体会到名著的深切内涵。剖析人物的心理思想, 无论是各个角色还是旁白和听众都只有深刻了解整部作品的内容, 才是真正地学会了文章。所以, 必要的话剧或者其他形式的表演也是实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值得广大教师去实践。

第三, 实行任务分配制下的自主学习。一般情况下, 教师在讲授完一定数量的课程后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温习, 所以这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机会。老师可以充分将再次教学的机会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备课、讲授。每一部分都会有多篇重点学习的课文,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讲授的课文或是知识框架, 然后课下积极地进行准备。讲授同一篇文章或知识点的学生可以进行自主讨论、相互学习, 在竞争中强化自主学习。最后, 老师只需要对学生遗落的知识点进行补充概括和学生在讲课时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即可。

参考文献

[1]黄俊霞.浅析自主学习策略与教育引导[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12) .

3.尊重学生个体彰显自主学习 篇三

【关键词】班级学生;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分层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活动必须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那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呢?本人结合多元教学思路,遵循教学的多角度、全方位、递进式原则,提出了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几点做法与同行们进行商榷。

一、班级学生分层——共进步

分层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依据学生对知识的不同掌握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或组,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兴趣。当然,学生的这种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要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调整。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或者分组,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分层教学。

如在开学期初,我通过调查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主要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三个层次,既A、B、C三个组。A组学生是对计算机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能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B组学生是对计算机只有简单操作水平,不能熟练操作,一般情况下这组人最多。C组学生是对计算机很不了解。因为信息技术课是在计算机机房进行上课的,排位置时首先让C组学生坐在中间位置,方便老师经常对这些同学进行指导。B组同学挨着C组同学,坐在靠中间的位置。A组同学坐在两边的位置。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分层——做导向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用一句俗话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学生必须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在课前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下面笔者就以《用Word记日记》这节课为例来看看分层目标的确定:

这一节课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学会在Word中插入日记的日期/时间;第二个目标是学会删除、插入、修改文字等编辑操作;第三个目标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渗透信息技术素养,通过合作学习、主动参与,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热心帮助同学。

低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学会在Word中插入日记的日期/时间,在应用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中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在此前提下,学会删除、插入、修改文字等编辑操作,对软件的功能能够进行进一步的自学和探究,还能举一反三;高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渗透信息技术素养,通过合作学习、主动参与,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热心帮助同学。

三、课堂教学分层——促提升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教师的教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讲授分层又是教学中的关键部分。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程度,授课内容按难易程度分成相应的几个层次,分别对待,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对高层次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层次的学生和低层次的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前进,低层次的学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高层次的学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评价分层——扬自信

及时、合理、激励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让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课堂上常常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内容,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从而用不同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激励。如在画图软件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学生用直线和曲线画出各种各样可爱的事物。我由衷地对优等生说“你很善于观察!”“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很有创意!”对中等生的评价却是:“你主动尝试了,说明你思考了,即使操作错了,也是一种胜利。”对后进生的评价是“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或让他们握紧拳头说“努力吧,我能行!”这样由衷的赞美就能真正激励学生,激活学生心中的智慧,使他们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从从容容地学习、脚踏实地地探究、认认真真地交流,自然而然地就对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快乐的源泉。这种评价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天赋潜质也各不相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因材施教,是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在着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应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应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学生发展个性、彰显本色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应永平.分层教学探讨,人民教育出版社

[2]栗付亮.浅谈分层教学.《新课程》2011.2

[3]牛敬群.尊重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2004.2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篇四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分层教学

我校将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分成4个实验组,分别为语、数、英、综合学科实验组。每个实验组侧重于一个研究内容,选择部分学科教师在中低年级展开实验,探索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质、构成要素、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我校着重对实验班学生和实验班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现状,并做好定量分析;确定实施研究的样本组教师和对照组教师,进行实验研究。

1. 学生分层

我校学生学前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每次期中、期末练习的质量分析中体现出班级成绩的标准差都比较大。这说明,在我校一个教学班中,学生的差异较为明显。两头都有,而且中段不多。这样的教学班,在我校的班级总数中所占比例为86.67%,15个班级中有13个是这样的学情。因此,绝大多数班级的学生出现高端的学生对于练习题吃不饱,低端的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练习题。

在本次研究中,我校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分层递进研究。孔子曾说过:“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因此,实行差异教学的首要问题就是了解和掌握学生差异。

分层递进教学操作的第一步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学生的分层”。我校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和一般学习可能性,将学生分为A、B、C三层。在实验中,我校采用了“学生自我申报,教师指导建议,个别协商调整”的方法来给学生分层,分层结果不在全班学生面前宣布,只是一种模糊且动态的分层。教师始终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作为分层的出发点,给每个学生信心与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发展潜能,确定奋斗目标,从而努力“超层”,达到递进的目的。这样,通过科学合理的学生分层,能真正激发各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树立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

2. 教法分层

教法分层是分层递进教学的最重要环节,即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比如,在同一个班级,授课着眼于B层学生,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工夫。对A层学生,实行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对C层学生,放低起点,浅讲多练,使他们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学得进,跟得上。又如,对不同学情的班级,有的教师直接切入主题,放开了,向深层方向发展,让学生在课堂内独立探索,有合作交流的时间;有的教师注重复习引入,慢慢过渡到新课,侧重基础知识的讲和练。

3. 作业分层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校每个实验组在每教完一课或一个单元后,都给学生发放同步练习题。在发放之前,教师都认真审题,根据练习题的难易程度,分高中低三个层次。低层题为知识的直接应用和基础练习,中层题为举一反三题,高层题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题目。A层学生做中、高层题;B层学生必做中、低层题,努力做高层题;C层学生低层题必做,尽可能去做部分中层题。这样的练习要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比较有针对性,有效地杜绝了学生间的抄作业现象,使得B、C层学生在碰到作业不会做时,慢慢习惯于请教同学、教师、家长。而A层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同时,对于能很好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师会适时地表扬、鼓励和奖励。

4. 质量分析法

在进行分层教学后,如何来评价学生的作业或者教师的教学呢?在评价方面,我们认为应该打破原有统一的以成绩作为标准的单一评价模式,细化评价标准,着眼于教学某一知识点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是否全部吃透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每次的练习之后,对于本次练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质量分析,找出正确率低的练习内容,并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有效的跟进措施,切实提高教学和练习的质量。

二、构建个性化教学体系

在充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校逐步建立并完善适合学生个体差异优化发展的教学体系和管理机制。

1. 建立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优化发展的管理机制

我校以学校管理为主线,以教研组和年级组管理为桥梁,与学科备课组和教师集体实施协同式管理。我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形成目标一致、认识统一、团结协作的协同式管理机制。学校管理的关键是落实,各项工作落实的基础是备课组和学科教师集体。备课组是学校教学和教研的基本单位,抓好了备课组工作就把好了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关。学科教师集体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结合点,学科教师集体对每个班的班风、学风、教育质量发挥着重大作用,对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起着重要作用。

2. 建立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优化发展的课程结构

学校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求,在总的课程门类中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课程组合,在学科学习或教育活动中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内容组合,实现课程组合和内容组合的多元化,由此形成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如分层教学与分层发展的必修课程,分类选修与多向发展的选修课程,分类指导与发展特长的课外教育活动等,形成做人教育和成才教育的“潜在课程”。

3. 建立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优化发展的教学模式

多层次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充分考虑班级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分别设计和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优化发展,即以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为主线,融合分层教学、分层要求、分层推进和分类指导、分类推进的教学组织模式。例如,以必修课为主要实施途径,一是教学内容有层次性,二是作业量和作业内容有层次性。

(1)分层教学,分层要求,分层推进

我校以必修课为主要途径实施分层教学,致力于让教学内容有层次性,作业量和作业内容有层次性。我校必选课分层教学的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一般分为A、B、C三个层次教学,学生依据自己各学科的学业水平和学习潜力,自愿选择参加的层次,对一个学生而言只有一种选择组合,对所有学生而言就有无数种选择组合。

(2)分类指导、分类推进

我校以选修课(知识类和技能类)和课外教育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艺体活动、社团活动)为主要途径实施,让教师依据学生选择选修课的倾向来指导学生的发展方向,依据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分类指导,促进学生个性优势的多向发展。

(3)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有机结合

必修课、选修课都以集体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我校小组教学主要以四种形式体现:一是在集体教学中渗透小组教学,二是活动课都采取小组教学,三是对每班某学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辅导实行小组教学,四是对学科特长生群体进行小组教学。我校个别教学普遍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对个别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从思想、学习方法、心理问题等方面实行个别辅导、个别指导;二是对各类特长生实行“导师制”,进行个别教学。

(4)特长生“导师制”教学

5.尊重个体差异 促进自主优化 篇五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促进自主优化

当出现算法多样化时,优化算法不是教师认为优化就优化,优化算法的标准应是学生,是以学生认为优化为主。既然优化的过程由学生来完成,那么就要有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的宽松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大胆地对不同算法进行分析、讨论、比较,主动地优化过程易于学生得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实际教学中,本人始终注重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力求让优化的过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每当出现不同算法时,一贯的宽松氛围总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自主优化。当然,这种氛围不是一两节课就能产生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和平日师生交往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从点点滴滴的关心、帮助、信任、尊重、沟通中逐步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只有当课堂氛围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时,才有可能燃起学生的求知火花,去积极主动思考、比较、反思、自我完善。

二、把握优化的时机,促进自主优化

算法优化应该以尊重学生思维个性为前提,不能强求算法优化,要抓住适当时机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次教学中我让学生“求12、20、24的最小公倍数”,上黑板板演的学生按基本算法求出了它们的最小公倍数,集体订正中绝大部分同学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当我肯定了大家的做法后,一位同学说道:“老师,我发现这道题中12和24成倍数关系,所以是24的倍数的肯定也是12的倍数,因此这道题我只要求出20和24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了。”对于她的这一建议,我给了一段时间让学生思考,不少学生还主动地进行了讨论和验证,很快得到其他同学的赞同,一致认为这种方法既简便又不易出错,我也当即给予了那位同学很高的评价。随后,我又出示两组题,即一组有两个数存在倍数关系和一组不存在倍数关系的三个数,让学生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由于教师及时抓住了对不同算法进行优化的时机,不少学生求其中两个数存在倍数关系的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有超过一半的同学用优化出的方法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前面提到的例子中,遇到其中两个数存在倍数关系的三个数时,虽然教师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优化,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用基本算法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这恰恰是学生那一节课个性思维的真实体现,是那部分学生适合自己的方法。于是,对于用基本算法求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学生,我利用另一节课,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比较帮助这部分学生逐步进行算法优化。课堂中还安排了一个“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的环节,通过集体交流进一步促进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动优化。可见,优化的时机不只局限于第一课时,只要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教师就应把握优化的时机促进学生自主优化。

三、运用多种形式,促进自主优化

面对算法多样化,教师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引领学生进入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主体优化。教学中,本人尝试借助以下的形式,促进学生主体的优化。

1让学生体验

算法优化的主体是学生,主体的体验能帮助学生“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本人曾有过这样一个实践,在教学“分数连乘”时,本人没有给学生任何暗示,而是在例题教学完后,补充了11/15×14/9×9/11=529/83×59/477×477/529这两道题让学生自己去做。有了做这两道题的体验,促进了学生主体优化,因而学生都能自主地得出三个数连乘,把所有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约分,再把约简的分子、分母分别相乘比较简便这一结论,并且能自觉地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实际计算。

2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让学生獲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当出现算法多样化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讨论、互相比较、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评价,其实这就是学生进行主体优化的过程,因此往往能得出大多数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算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比较,特别是当学生把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的算法进行比较时,认识到差距,从而产生了修正自我的内需,促进了主体优化,这样无疑有助于学生“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

3鼓励性评价

6.尊重个体体验 放手学生探究 篇六

新教材通过游戏、对话、表格、图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力求为“教”与“学”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究和交流空间。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和表现的看法。教育研究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学生。不同的学生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读出和解决简单的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教学“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只是将数的范畴扩大,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依然是遵循先比较两个数的数位多少,数位多的那个数就比较大;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一样多,就从高位比起,高位数比次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高位上的数一样,就比次高位……直到分出结果。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并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模型呢?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用一个珠子在计数器上表示一个数,谁拨出的数最大就算谁赢”的游戏。学生积极参与,紧紧围绕“怎样知道是1 000最大”各抒己见,激烈讨论。有的学生认为“1 000是所学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有的学生从已知推想新知,认为“1 000是四位数,100是三位数,当然是四位数大”。不仅如此,有的学生认为1000之所以大,是因为“1000后面有3个0,(如果是)100就只有2个0”后,就立刻引起了另一阵“风波”。马上有学生质疑:“你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如果是1 000和1500,你说说是哪个数大?”没想到,学生的倾听是如此仔细,判断是如此迅速、严谨,真的太棒了!笔者从台前走向幕后,将学习的“指挥棒”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自己的观点参与辨析,只在恰当的时候予以点拨。经过一番碰撞、交锋、磨砺,学生归纳出了比较1 000以内数的大小方法。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迫切探究的愿望,将学生推到主动学习的地位;要大胆鼓励学生参与探求解题策略的过程,教师用认真的倾听、关键时的总结提炼、恰到好处的评价激励,在尊重学生个体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让他们获得思维的发展,品尝成功的喜悦。

二、放手学生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模型的建立,离不开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探索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放手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不断发现。

7.自主学习:从个体先学开始 篇七

一、个体先学是学生个性的自我展现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课堂教学本身的局限性, 不管是个体的学习、同桌学习, 还是小组合作学习, 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在“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 他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不是来自于自我的。长此以往, 他们的探究和自主能力几近于零。每一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 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性特征, 又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展示呢?显然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教师还应该把视线投向课堂之外的个体自主学习。个体先学对学生来说, 是比较随意和没有心理压力的, 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们足够的“自由度”。

二、个体先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树立了学好数学信心

一个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的人, 在心理上就比其他同学早一步找到知识的归类体系。在学习的过程中, 他的探究欲望更强, 思维更敏锐, 更有深度, 能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推敲老师提出的问题, 接受新知识的反应更快, 在课堂上也会表现得更加自信, 更加得心应手。学生通过个体先学活动, 明白了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内容、重点、难点, 找到自己的困惑, 对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心中有数, 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树立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个体先学还给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能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仅依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 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和个体学习相结合。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要求每一个公民具备搜索、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广的基础知识功底, 还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从事终身学习, 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 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金钥匙, 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课本有较强的可读性, 个体先学时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阅读课本, 获得了数学知识, 引发了数学思考, 使机械阅读变成意义阅读, 学生亲近数学课本的同时亲近了数学。

四、个体先学为教师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讲解时间

课前, 教师对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要害问题列出提纲, 精心设计、难易适当, 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学卡, 指导学生借助课本, 借助教师设计的先学卡个体先学。使他们学会边看书, 边思考, 并把自己的体会和亲身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鼓励他们用自学的途径来获取数学知识, 并提出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在集体辩学和教师帮学前, 让学生先在学习小组中交流汇报:说一说, 你学会了什么, 用什么方法学会了, 还有什么不懂?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小组共学中, 探讨现存的疑难问题, 交流对新知识的想法和解题经验, 集思广益, 互帮互学, 及时矫正, 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完成第二次自学, 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为教师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讲解时间。

新课程理念下的个体先学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实验、调查, 也可以是动手操作等, 最基本的可以让学生把课本看一遍。每个学生的切入点不同, 考虑问题的角度, 以及思维的方式都不同, 得到的结果当然也就不尽相同。这就为课堂创建了一个外围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在“备课”, 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胸有成竹, “对话”更加精彩。

有效的个体先学活动应该有明确的目标, 有针对性、趣味性、操作性、可接受性, 应该融入学生个体的思考与体验, 不唯上, 不唯书, 不唯师。这样的个体先学不但不会使预设的内容凝滞, 反而会使课堂出现更多、更精彩的“生成性”, 从而促使学生对课本的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

在《对称》这一内容的教学时, 我进行了尝试。首先改变以往由教师准备材料的做法, 明确地给学生布置了个体先学作业———先学卡:明天我们要学习《对称》一课, 请大家准备一些材料。 (1) 看书了解, 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的? (2) 每人剪一张对称图形。 (3) 找几幅对称图片, 看看、说说对称图形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第二天课堂上精彩纷呈:一是学生准备的对称图形丰富多彩, 每个人在介绍的时候都是头头是道。二是学生对对称的特点的掌握有理有据。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特征剪出对称图形, 个别学生的一些不太正确的认识在小组互学, 集体辩学中随即得到了解决。这节课不仅展示了对称图形, 更是展示了学生的自信和个性。

上一篇:房地产网站制作策划书下一篇:鼠年带横批新年春节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