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

2024-10-02

五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精选4篇)

1.五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 篇一

识字一

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思想教育要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感悟文意。教学难点:识字写字,感悟文意。教法选择:自学、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更多的了解秋天吧!(教师富有感情地渲染,将学生带入美妙的秋天世界,激发学生了解秋天的热情,乐于参与。)

二、演示:播放课件: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呈现三组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谈感受。

三、对话平台

(一)、自读。

1、凭借插图和拼音引导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找学习伙伴互助读词语,互相正音。

3、利用生字卡片,小组内自主认读。

(二)、指名读

1、教师范读。边演示课件边范读,学生边听边欣赏。

2、分组练读,引导学生正确读词。

3、多种形式汇报读。

4、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忆生字的。

(三)、朗读。

1、学生自由练读。要读得正确、读出美感。

2、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画面,配上《秋日的私语》的钢琴曲,引导学生体会意境,谈感受。

3、小组练读,点评。

4、汇报读。看谁读得最美、最有感情。评为“金色童音奖”。

(四)、写字

1、出示“宜、实、色、华、谷”生字,引导学生认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点评。注意指导各部件的占格位置。

4、学生临写。同伴互相点评。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习读课本的词语,引入新课。)

诵读

1、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比读。看谁读得有感情、有韵律。

4、互相赏读。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听。

5、全班齐读。

二、练习

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

1、分小组轮读。

2、找朋友游戏:出示“我会读”中的生字。小朋友,生字在这里很孤单,咱们给它找找好朋友吧!

3、再读。采用多种方式读。

三、写字

1、出示“金、尽、层、丰、壮”生字,引导学生认读。

2、观察“我会写”中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3、说说难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

4、教师范写,学生评说。

5、学生练习。伙伴互评。

四、拓展实践 “庆丰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收获了粮食瓜果,我们收获了词语。分小组整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词语,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

1、组内交流,加以整理。

2、全班展示。小组选出代表,把组内收集到的有关秋天的词语展示出来。

3、评出“丰收小组”,奖给组员一颗金色的星星。

五、伴教锦囊

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

一丛金黄

一丛火红

秋意深浓

秋色宜人

秋兰飘香

秋风萧瑟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春种秋收

丹枫迎秋

枫林如火

秋风习习

秋雨绵绵

1.秋天的图画

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思想教育要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感悟文意。教学难点:识字写字,感悟文意。教法选择:自学、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说话入境,绘画导入

秋姑娘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

1.先同桌交流自己课外在小道旁、广场中、公园里、草地上观察到的秋天景象。

2.在音乐声中,让孩子们画、剪、贴,自己动手装扮教室。成熟的瓜果,金色的稻浪,南飞的大雁„„

3.就让我们在这喜人的丰收图中学习《秋天的图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画画生字,把生字读准确; 想想生字,把生字认一认; 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诵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默读、同桌互读、表演读)。2.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3.读句子(读哪句,课件演示哪句),师生欣赏、评议,练习朗读。

对“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一重点句,不仅要进行朗读训练,还应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很美?(课件:黑白色的秋天的图画),你觉得美吗?对,色彩不仅使图画变美丽,而且使句子更生动。你还能说出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能不能用它来说一说你的同学、教室、家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劳动创造了美”。5.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课文。

四、各展所长,赞美秋天

1.启发谈话:小朋友,你眼中的秋天美吗?你喜欢它吗?勤劳的人们用双手画出了秋天的图画,我们也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秋天,好吗?

2.自由组合,赞美秋天 画画组:画秋天 写作组:写秋天 表演组:演秋天 歌唱组:唱秋天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卡片认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3.结合课文插图,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的图画是怎样的? 4.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5.这么美的秋天的图画能读出来吗?今天老师教给大家读好书的“小窍门”:一边读,一边想,把文字在脑子里变成美丽的画面。

二、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得很有感情了,能不能给画面配音了?(生:能)老师却发现一个问题,我们要一边看画面,一边读课文,影响我们的感情发挥,怎么办呢?(生:把课文背下来)

2、.赶紧把课文背下来吧!建议大家:一边背,一边加动作,背得会更快。

三、、感情朗读,完成配音

四、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中介绍的这几种景物,在秋天这个金色的季节,我们还能看到什么,收获什么呢? 2.生回答后,出示:“语文园地一”中的“读读背背”《秋天到》,引导学生读一读,感受秋天的美好。

五、布置实践活动

1.作者喜欢秋天,因此写了这篇优美的课文。现在这个机会也摆在我们面前,你想怎么表现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呢?(生:我想画一幅画;我想捡一些落叶来做贴画;我想写一首诗„„)2.下节课我们一起办个小小的“我爱秋天”的展览会吧!

2.黄山奇石

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1. 随文学习生字及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新词的意义。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能力的当堂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通过看图、学文,运用讲、读、写、画等形式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思想教育要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能力的当堂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通过看图、学文,运用讲、读、写、画等形式体会黄山石的奇特。

教学难点:通过看图、学文,运用讲、读、写、画等形式体会黄山石的奇特。

教法选择:自学、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具准备:介绍黄山风景录像、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看录像,揭“奇”

(播放介绍黄山风景录像片断。)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黄山奇石(点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奇”

1、指名读课题,你觉得“奇”是什么意思?

2、带着你们对“奇”的理解,一齐把题目读一遍。

3、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块奇石的样子?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用“

”标出这些奇石,在具体介绍的石名旁打个“☆”,读好后小组交流一下。

4、汇报交流

5、课件依次点击石名,指名一学生读这些奇石。边看边想:你们觉得黄山石的名字取得怎么样?它们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是啊,黄山“奇石”连名字也取得那么有趣!“猴子”、“仙人”、“金鸡”都在黄山聚会了。我们一齐的把这有趣的石名读一读吧!三.品读探“奇”

1、课文介绍了很多奇石,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块奇石“猴子观海”(点出“猴子观海”图),哪块石头像猴子?(指名学生上台指出)同学们看图,你觉得猴子在干什么?

2、课文是怎样写这块石头的呢?(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读,教师点出课件出示句子: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课文这几句话,写得怎么样?小组讨论一下。

3、教师小结:对!作者通过观察,抓住了石猴的动作,通过想象寥寥几句,就把石头写活了。我把这几名话读一读你们觉得这块石头怎么样?(范读)

4、正如你们所说的,这块石头的确奇特、有趣,甚至是可爱,用你们的朗读来表现一下,好吗?

5、学生练读

6、指一名学生读

学生评介:你觉得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7、再指名读一读,齐读

8、“猴子观海”有趣,“仙人指路”也很有趣。点击课件,投影出示“仙人指路”图及相关文字:远远望去,它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出手臂指向前方。

9、自由读这几句话,谁来学做一下这块石头的样子。

10、谁愿意到讲台前学做一下。(指一名学生模仿)

11、同学们假如你在黄山游玩,山路一转,突然看到远处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块这样的石头,你会觉得怎样?请同学们表演读这几句话。(指名其中一位较活跃学生)请问仙人,去“猴子观海”的路怎么走?

同学们,假如你是山中的仙人,你会对游客说些什么话?

谢谢各位小仙人。在黄山,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块酷似猴子观海的石头,高高的山峰上有一位仙人在指路。这一切是多么的有趣!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一段话读一读。四.观图联想,写“奇”

作者经过观察,抓住黄山石的样子,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打比方,把静止的石头写活了,写具体了。(点击课件,投出“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图片)下面我运用这种方法,选择大屏幕上的其中一块石头,抓住它的样子,写几句话。课文是怎样写这两块石头的呢?请你们闭上眼睛。(师配乐朗读课文第3段)你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听了课文里的描述,我想信,你们再写石头,能写得更生动,更具体了。五.读画诵说,赞“奇”

能让你们产生如此丰富想象的是作者笔下的“仙桃石”和“金鸡叫天都”,可见黄山奇石是多么不同寻常,多么神奇。来让我们一起认认真真读这段话,如果你朗读比较好,就用感情朗读,读出它们的神奇;

如果你画画比较好,就用简笔画画出它们的神奇;

如果你记性比较好,就用书上的句子加上你自己的话说出它们的神奇。

看了,听了你们表现,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理解了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一句话:(大屏幕点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确如此,你们有机会的话随父母去黄山游玩一下。

六、完成作业:

1、读读写写:

岩石

怪石

巨石 仙人

仙桃

闻名

著名

名字

2、填空,再读句子。

(1)闻名中外的()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气,()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2)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地蹲在山头,望着()的云海。

(3)那些叫不出名字的()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指名开火车读课文

二、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认的14个字中,有6个字是连词出现的(“尤其、胳膊、形状”),其他字在文中也大都与熟字组成词语,如,“风景区、仙桃石、石盘、山峰、巨石、脖子、著名”。

1、边朗读感悟、观察插图,边读边识记生字。

2、注意提示“膊”在“胳膊”一词中读轻声。

3、游戏的方式检测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如,可用猜字谜的方式检测:横山上面三根草(当);一个人,在山边(仙)。通过朗读自编的短文巩固识字,检测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本课要写的字中,“区—巨、它—安”字形相近。在指导写字时,指导学生写好形近字相同的部分,提示“区、巨”的笔顺。区:一区。巨:一巨。

4、用每个组几个词语。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一)图文结合,朗读感受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上的三块石头像什么。2在朗读中体会黄山石的奇。(二)想象绘画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挑一块说一说。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然后把想象中的奇石画下来。

总结:在黄山,奇形怪状的石头还有很多,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出示图片)在大自然中,像黄山这样风景秀丽的地方还有很多,有机会,我们去游览吧。(三)自编童话

挑自己喜欢的一块奇石,根据课文的介绍,发挥想象,编个故事。(四)熟读背诵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背诵。

四、作业:

必做题:朗读课文,再从课文中选两段背下来。

选做题:

1.抄写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向别人介绍黄山的奇石。

3.根据黄山奇石的形状,给它起个名字,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4.找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

五、资料袋

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那里,千峰竞秀,著名的有七十二峰,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均在海拔1800米以上,雄姿灵秀,气势磅礴。黄山与黄河、长江、长城齐名,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天下四绝”。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那些怪石,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形态各异,生动逼真。其分布遍及峰壑巅坡,构成了一幅幅图画。

3、植物妈妈有办法 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思想教育要点: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感悟文意。教学难点: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

教法选择:自学、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二)初读识字(三)朗读感悟 1.范读激趣。

2.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读第一节,启发提问: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学生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看法(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识字

(三)朗读感悟 1. 范读激趣。

2. 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 读第一节,启发提问: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学生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4. 朗读第二、三、四节,说一说自己最欣赏哪一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5. 小组合作朗读全文,并试着背诵课文。6. 背诵比赛(小组集体赛与个人赛结合)。

(四)读读说说

1. 读补充阅读材料(见“资料袋”),再说一说:除了课文中告诉我们的,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2. 读“读读抄抄”中的词语,照样子试着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五)指导写字,抄写词语

(六)实践活动

五、资料袋

种子传播的奥秘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像一个个白色的绒球,当冠毛展开时,就像一把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会炸裂,凤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3. 朗读第二、三、四节,说一说自己最欣赏哪一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4. 小组合作朗读全文,并试着背诵课文。5. 背诵比赛(小组集体赛与个人赛结合)。

(四)读读说说

1. 读补充阅读材料(见“资料袋”),再说一说:除了课文中告诉我们的,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2. 读“读读抄抄”中的词语,照样子试着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五)指导写字,抄写词语

(六)实践活动

五、资料袋

种子传播的奥秘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像一个个白色的绒球,当冠毛展开时,就像一把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会炸裂,凤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第二课时

(一)创设“我想学”的氛围,导入新课。

1、由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植物妈妈做什么事有办法?有什么办法呢?请看大屏幕。课件:课文VCD)

2、学习课文第二节

植物妈妈干什么事有办法?传播种子让孩子到哪儿?(板书:传播种子)请学生看课文,自己读读课文第一节找一个词概括。板书:(四海为家)理解四海为家的含义:到处生根发芽。指导朗读第一节。

(二)教师恰当引导,为真正做到“让我们自己学”奠定基础。

1、学习第二节

植物妈妈用什么办法让孩子们四海为家呢?我们先来学习第二节。

网页课件出示第二节诗句。谁来读读?(指名读)这一节介绍了什么植物?老师把蒲公英妈妈带来了。(贴图)蒲公英妈妈用什么方法让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的?请小朋友看书读第二节,用笔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板书:读、划)

2、学生自由提问。

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小朋友都开动了脑筋。那么我们来议一议,一起来解决这些难题。板书:(议)

娃娃指的是谁?降落伞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比作降落伞?准备是什么意思?(小朋友你们有毛衣吗?谁给你织的?你们的妈妈早早地把毛衣织好,等到天冷就给你们穿上。那么蒲公英的妈妈也和你们的妈妈一样,在孩子未成熟之前,就准备好了降落伞。光有降落伞行吗?蒲公英妈妈靠什么传播种子?(板书:风吹)谁能用“准备”说一句话?)“纷纷出发”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理解纷纷是接二连三的意思。)

教师提问:请小朋友仔细看,想一想,假如你就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妈妈给你们准备了降落伞,微风一吹,你就飘啊、飘啊,你能飘到哪儿?(再放网页课件“纷纷出发”的VCD,发散学生思维、练习说话)

3、过渡:说得真好,蒲公英是多么可爱!多么勇敢啊!能在公园、田野安家落户,他们的妈妈真高兴啊!谁能读出这种感情?(板书:读)(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节)指导朗读。范读、(把加点的词稍微加重点语气读)试读、比赛读、齐读。

4、你们读得真不错,那么这一节主要告诉我们什么?(课件出示题目)

妈妈为孩子准备了

,靠

传播种子。

5、总结学法。这一节学得不错,让我们回忆一下是怎样学懂这一节的?(指板书)

(三)在“让我们自己学”的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体验。

1、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三节,(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节)指名读,看这一节介绍了哪一种植物?(贴图)请大家自己读、划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同座互相议一议,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

2、“铠甲”是古代士兵身上穿的铁衣。在这里指什么?

请你们打开小纸包,这就是苍耳子,用手摸摸、再用力捏捏,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再仔细看看,每根刺上有钩。你们想一想“带刺的铠甲”指的是什么?(苍耳种子外面的硬壳,板画:)苍耳“带刺的铠甲”有什么用呢?

3、苍耳能在田野山洼中多高兴啊!请你们当苍耳子,读出这种高兴劲儿。(指名读、齐读)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课件出示题目)

妈妈为孩子准备了,靠

传播种子。

(四)在“我们学会了”什么中,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1、请同学按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课文第四节,看看豌豆妈妈是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的?(贴图)

2、课件出示填空:(教师板画豆荚及板书太阳晒)

妈妈为孩子准备了

,靠

传播种子。

太阳是怎样帮助豌豆妈妈传播种子的呢?(课件出示经过拟人化的豌豆从豆荚中蹦出的场景。)

3、比较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豆荚炸开,孩子们离开妈妈。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第二句好在哪儿?(写出了声音及孩子们高兴的心情。)指导朗读。

4、结合板书,学到这儿,我们认识了三位植物妈妈,你们喜欢她们吗?请你们看板书,喜欢哪个妈妈就试背哪个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我们还想学”。

1、师小结:植物妈妈的办法有很多很多,只有仔细观察、勤动脑筋、多看课外书就能得到。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节。为什么粗心的小朋友得不到他?

2、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是不是就这几种?你们还知道哪些传播种子的方法?

带领学生上《中国科普博览生命奥秘网》了解种子传播的奥秘,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同时也为课后编诗歌奠定基础。(点击课件)

3、师总结:我们小朋友以后要养成勤学习、爱思考、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更多的知识,探索它们的奥秘!

4、作业超市:

三项作业任选一项。

A:我是小诗人。(试着把从课件上看到的或听到的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按课文第二节的样子,编一段诗歌。)

B:我是朗诵家。(把自己喜欢的几节有表情地背给爸爸妈妈听。)

4.古诗两首

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思想教育要点: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难点: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法选择:自学、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具准备: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二、对话平台

(一)、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二)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三)、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三、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四、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

(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

(一)。

二、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三、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四、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五、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六、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伴教锦囊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语文园地一

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1.学生辨一辨,从中发现规律——利用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进行语言积累。2.学生合作意识、取长补短的好品质。

思想教育要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取长补短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巩固利用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教学难点:巩固利用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教法选择:自学、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具准备:生字词卡片、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这一项安排了两组汉字,每组的前一个字都是学过的熟字,后一个字都是要学习的生字,而后一个字都是前一个字表示读音的部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辨一辨,从中发现规律——利用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在“我会读”中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巩固,记住生字。在“我会写”中引导学生写出带有“木、月、艹、宀”偏旁的字,从中加以巩固和运用识字方法。

我会认

1、学生看拼音读字、读词,在词语中认读生字。

2、辩字形,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每组中两个字的异同。

3、组词语,区别每组两个字的意思。

4、书中的学习小伙伴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生字的呢?你能帮她告诉大家吗?(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或熟字减一减的方法。)

5、出示“我会认”中生字,读准字音。重点指导:翘舌音“支”,后鼻韵“龙”。

6、扩词练习。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扩词。

7、改变语境,在不同语境中巩固生字。

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交朋友

交通

支招

一支笔

九龙坡

龙头

巨龙

龙舟

要求

请求

凡人

凡是

平凡

利用

利益

有利

我会写 :

1、出示四组字引导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的相同点。回忆一下部首木字旁、月字旁、草字头代表的意思。

3、书中的学习小伙伴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字,你也能吗?

木字旁:树、林、枝、枫、样、杨、梅、柳

月字旁:明、肚、脸、胆、腿、脚、脑

草字头:草、花、蓝、苗、苹、苦、荷

宝盖头:宝、它、安、完、家、定

二、日积月累

这部分是由“我会读”和“读读背背”组成。“我会读”是本组教材中所学生字的复现,帮助学生加以巩固。“读读背背”是一首表现秋天丰收景象的儿歌,与“我会读”共同起到促进学生对语言积累的作用。

我会读:

1、学生分小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后全班进行读词训练。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3、交流词语的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记住词语的好方法,全班交流,互相促进。

读读背背:

1、教师示范读。

2、轻声读儿歌,不认识的字,看看音节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品读,比一比谁读得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儿歌。

5、拓展

将收集的秋天的儿歌读给同学听或自己写一写儿歌展示给同学。

(朗读时需注意:轻声:庄稼

高粱

葡萄

一声:黄澄澄

红彤彤)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是进行秋游的前期准备,主要是讨论去哪,要做些什么,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做事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培养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想说的热情,能说清自己的计划和理由,并能用商量的口吻与别人交流。在交际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取长补短的好品质。

交际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的有关景点或秋游路线的资料。

组织过程:

1、创设情境、走进秋天。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秋天的美丽景色。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秋妈妈已来到了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美景,带来丰收,带来乐趣。我们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去秋游那有多好呀!可不去什么地方,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2、小组汇报,组内讨论。

引导学生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景点或秋游的路线资料,结合资料向小组的伙伴说说自己的打算,其他人要进行评价。

小组讨论谁的计划好,达成共识,进行补充完善本组的秋游计划。

3、全班交流,统一计划。

各组陈述本组的计划和理由,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用商量的语气进行讨论,集中大家的意见,确定秋天计划。

4、讨论具体事宜。

引导学生讨论秋天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秋游的分工。

5、总结评议,提出建议。

教师总结秋天的计划研究情况,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

2.新版人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教案 篇二

1.知识目标: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感受诗人胸襟气度,理解关键词语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重点: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 难点: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再播放音频《沁园春•雪》,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沁园春•雪

二、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1893 —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读这首词两遍,要读得正确,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情感。

2.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词? 3.“望长城内外”我有两种读法,你认为怎样合适?(“望”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迈,梳理“望”字领起的内容。)4.学生齐读“望”字领起的这几句。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又该如何读呢? 6.师点拨:既然语调高亢就显得有生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该怎样读?是慷慨激昂地读,还是深情地读,同学们品味,哪一种更合适?

四、再读这首词,思考、探究

1.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

赏析一词:我认为“ ”一词好,好在„„

描绘一句:“ ”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 了„„ 2.生发言,师合理指导引领。

(1)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2)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6)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3.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陶醉,齐读上阕。

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啊!老师经常发现有人把这个“娇”字写成“骄”,想想也有道理,这么美的河山,怎不令人骄傲与自豪呢?同学们看,毛泽东用这个“娇”字,用意何在?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既突出祖国风光的柔美。又照应“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有阳刚之雄健,又有阴柔之妩媚,这既是我们可爱的祖国,又是毛泽东诗词的美学追求。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5、真是战功赫赫,功勋卓著。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其中“略输”“稍逊”“只识”几个词,有肯定、惋惜、委婉的批评,还有作者一点微微的自得。“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一一做了贬谪。

6、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我个人认为,主要指毛泽东自己,因为“诗言志”吗?当时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长征也取得了胜利,对于中国的局势成竹在胸。说是人民大众也有道理,因为他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代表。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7.请仔细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内涵吗?

好,我们就是毛泽东,让我们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读这几句,读出这几种微妙的感情。同学们,毛泽东望的岂止是北国风光啊!他望的是祖国的万里河山,他望的是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舞台,他望的是中国美好的未来。

8、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评古为论今作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9、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五、巩固与迁移

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 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六、布置作业:

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

七、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望)

评: 古代帝王(惜)

颂: 人民大众(主旨)教学反思:

这首词大气磅礴,激昂豪迈,最适合诵读,所以我让学生学习这首词反复诵读,有层次诵读,达到读准、读懂、读美,老师适时诵读指导,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体现语文课独特的韵味。

让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巧、品味意境的宏大,在细细品味中诵读、比较,学习读诗品诗的方法,提高分析、鉴赏感悟诗词的能力,这一板块的学习,给学生的时间多点,这样便于学生绽放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13.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4 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二)简介诗人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学过绘画,现代著名诗人,被称为“是继郭沫若后中国新诗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他的诗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使命感。艾青的诗排斥华丽的矫饰,抛弃空洞的说教语言,始终采用鲜活的有流动感和弹力的语言与语调,表现出一种散文美。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出版过《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诗集。

(三)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本诗是一首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我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皆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艾青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情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诗篇。

(四)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教师提示注意事项:

1诗歌的节奏。

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

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

4请学生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蔷薇(qiáng wēi)璀璨(cuĭ càn)讴歌(ōu)敦厚(dūn)姹紫嫣红(chà yān)

一泻千里(xiâ)

5学生自行评价与打分中的激励性。

6诗歌中美的熏陶与感受的情景导向。

(五)在教师的带动下熟读诗歌,争取达到成诵。

1抽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及朗读评价。

3抽学生背诵课文。

(六)学生齐读课文。

(七)教师总结本节内容,并对学生的优异表现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

(八)教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诗。

第2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作者的介绍、诗歌的节奏及朗读的情感等导入课文。

(二)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

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

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三)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

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1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鸟是怎样歌唱的?它歌唱的内容是什么?

(2)土地为什么被暴风雨所打击?河流为什么悲愤?风被什么激怒?

(3)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

(4)诗人为什么写“我死了。”?

(5)诗的第一节有什么特点?

(6)诗的第一节的破折号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诗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四)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

教师明确:

1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作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五)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请学生谈本诗的特点

教师明确:1诗歌的意象及其内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虚拟成一只鸟)。

3富有弹性的语言。

(七)布置作业。

学会比较阅读。做课后练习题四。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歌

唱-----------虚拟 黎明(土地 河流 风)

我--------------死(在土地)-----------羽毛(烂在地里)

泪--------------爱(土

地)-----------眷恋土地献身祖国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培养学生感悟、欣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九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和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乡愁》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读几遍基本都能理解诗歌内容,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认真聆听、深情诵读、仔细品味、我也来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感悟、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2、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导入】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几句诗歌,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是啊,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我们怎能忘记?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在他离开大陆20余年的1971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乡愁》。

2、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石室之死》、《听听那冷雨》等。【活动】认真聆听

1、优美的诵读能激起我们的感情共鸣,用心聆听会让我们如痴如醉。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乡愁》的配乐诗朗诵,注意认真倾听朗诵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等。

2、多媒体播放影音。

3、听完后,师生讨论明确:

语调——深沉 语速——低缓 感情——深挚 【活动】深情诵读

1、优美的诵读犹如一杯美酒,越品越浓,听了别人的诵读,大家想不想自己也深情的读一遍呢?

2、把握好作者的感情变化,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

第一节 回忆平淡(小时候,诗人求学在外,思念母亲,这种对儿时的回忆,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

第二节 遗憾 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有丝丝的甜蜜。)

第三节 失落 痛苦(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

第四节 惆怅 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

3、学生自读

4、组内读

5、请几名层次不同的学生班内读,学生进行评价。

6、齐读

【活动】仔细品味

1、让学生从诗的意象、结构、语言、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品评这首诗。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老师适当引导。【活动】我也来写

模仿此诗的写法,让学生当堂练习:

1、练习题目:母爱

2、挑选部分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讲授】课堂小结

是啊,这湾浅浅的海峡又怎能阻隔两岸亲人的思念?台湾政要连战、宋楚瑜、吴伯雄等相继回大陆寻根祭祖。更为可喜的是两岸人民已于2008年12月15日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梦想。是啊,“落叶总要归根”!相信,通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这头”“那头”终究会成为“一头”!到那时,我们一定会听到台湾那深情的呐喊:“母亲,我回来啦!” 【作业】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2: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同学间交流赏析。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2.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品析诗歌的意 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通过诵读,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课堂导入】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很多人认识她,是因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这些光芒耀眼的名字。【作者简介】林徽因在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创作背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 月5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学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 念徐志摩而作。徐志摩罹难,是为了赶赴林徽因举办的演讲会,而当林徽因得到徐志摩遇难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得昏倒在地上,还委托丈夫去 出事地点捡了一块飞机残片,把它挂在卧室的墙上。情深至斯,令人无限叹惋,因此不少人在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时,坚信这首诗是为徐志摩而作。另一说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 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 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标题解读】 “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丽、丰硕与富饶,不少人认为诗中的“四月天”是指代徐志摩,大概是对“徐林恋”念念不忘,仍然记得徐志摩《偶然》中“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以及林徽因悼念徐的《别丢掉》中那句“你仍得相信,山谷中流着,有那回音。”故而,人们借用“四月天”来指代两人未能圆满的爱恋。

总而言之,不论为什么写作,这都是一首“爱” 的颂歌。【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娉婷(pīng)鲜妍(yán)冠冕(miǎn)呢喃(ní)(2)解释下面的词语。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鲜妍:鲜艳。

呢喃:本课形容燕子的叫声。【整体感知】

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1.诗中的“你”指代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指代“人间的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鲜妍百花”“新鲜初放芽的绿”“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呢喃”“爱,暖,希望”,突出了“你”娇柔、温和、静雅的特点。.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意境?

意象: 四月天、风、云烟、星子、细雨、花、月圆、新芽、白莲、燕。3.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

这 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诫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4.请同学们再品读诗歌,仔细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内涵和主题。

这首发表在1934年《学文》上的作品,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 作,以表达对儿子降 临人世的喜悦和对儿子深深的期望。

因此,本诗是一首表达母爱的亲子之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表达了对儿子的无比喜爱和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

5.四月,一年中 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6.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 【交流点 拨】

音乐之美:本诗韵脚工整,格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意象之美:选取大量四月天的景物入诗,色彩柔和,动静相宜,昼夜雨雪都写得极其纯净美好,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 句式之美:“黄昏吹着风的软”“细雨点洒在花前”“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以异于寻常的倒装句式带来一种新奇的阅 读美感; 情感之美:本诗所抒发的情感,是 母爱也好,爱情也好,都不失为一份轻柔、纯美、真挚的动人情感。

7.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结合诗句分析。【交流点拨】

诗人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明丽、温润丰美的人间四月天图景。

和煦的微风在春光里飞舞,黄昏的云烟弥漫,繁星在夜空闪烁,细雨洒落花瓣;百花润泽鲜艳、婀娜多姿,夜夜的月光皎洁明净,草是鹅黄、芽是嫩绿、莲是洁白,繁花一树树绽放,春燕一双双呢喃,这些景和物都给人一种温馨柔媚的感觉。【创作技法】

第二人称,与“你”对话。在呢喃、在絮语中吟唱出作者对“你” 的情感。“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句赞颂,引出对“你”的描绘,“笑声点亮了四面风”“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作者将四月天里所有美好的事物化作心中的“你”的图景:带着百花 的冠冕而来,笑声点亮四面风,是轻柔的,是温暖的,是摇曳的,带来希望。

多重比喻,具体了“你”形象。“你”如“四月早天里的 云烟”,变化万千,是或喜或嗔的形态写照;“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温暖娇妍,是美好形象的生动描绘;“你”是“新鲜初放芽的绿”,青翠欲滴,是生机活力的特质刻画 ;“你”还是“爱、暖、希望”,浓烈真挚,是满载情谊的真情描摹。

捕捉意象,动静结合。本诗意象瑰丽多姿:“四月天”“云烟”“鲜妍百花”“白莲”“燕”,意象与意象的串联,编织成暖春图。朦胧的“云烟”、“吹着”的“风”、“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的“细雨点”,呈现出一种轻柔飘逸的动态之美;“夜夜的月 圆”、“期待中”的“白莲”,又是一种静谧宁和的静态之美。动静结合之中,抒发了爱的真谛。【结束语】

这首诗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把“你”比作“四月天”,就像四月天刚刚萌发的春意,对“你”的爱既温柔,又绵软,读来如微风拂面,让人从身体到心灵感受到一种愉悦的震颤!【拓展延伸】

作为新月诗派的重要人物,林徽因以其轻灵温婉的笔触留下不少经典诗作,而新月诗派中另一位诗人——卞之琳,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经典篇章。请同学们品读卞之琳《断章》,比较这两位诗人各自的诗歌特点。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交流】徐志摩《再别康桥》,卞之琳《半岛》等。“新月派”诗歌提倡新格律诗,主张“三美”: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你看

穆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丰润、红晕、翅翼”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过程与方法

1.赏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穆旦这位诗人吗?他是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写过很多优秀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你看》。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 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 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2、背景资料

《我看》是穆旦在联大初期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丰润(rùn)红晕(yùn)揉过(róu)翅翼(yì)忧戚(qì)枉然(wǎng)勃发(bó)谐奏(xiã)飘逸(yì)挽(wǎn)摇曳(yâ)(2)词语释义

丰润:本文指指丰茂滋润。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摇曳:摇荡,晃动。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诗歌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第一节):描绘了一幅春风荡漾图。第二部分(第二节):描绘了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图景。第三部分(第三、四节):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四部分(第五、六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理解诗句“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这是大跨度的隐喻:阳光照耀,填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诗人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2)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3)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谋而合之处?

《我看》中诗人通过自然风景表达出了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融合“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河流!”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在陶渊明的诗歌 中早已有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情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逍遥自在恰恰与穆旦的生命与自然的合流不谋而合。2.主题理解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歌,诗人通过描写春风荡漾、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自然风景,表达出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的融合。3.写法探究

这首诗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

(1)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

(2)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

这首诗虽然是写实,但由于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在“春风”与“青草”间用“揉”的动作来衔接,大概不是多数人能想到的。“我看流云慢慢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似是神来之笔——流云通常不会红晕,而且流云“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的大跨度隐喻似乎也缺乏必要的情感逻辑——殊不知,这几乎就是对红土高原春之风景的写实:阳光照耀,天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诗人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我 看

穆 旦

所看:春天之景

所感: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3.五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 篇三

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上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第五单元知识点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āo yǔ huī chén jūn zi jiǔ bēi zèn sòn wān lún àn shàn jiǎo tà táo huā dà yàn fēn fēn mò chóu son qìn lín yí duàn yī fu zhǔn bèi tū rán xiān yūe huā lán jiě shi huān yín yáo tóu chēn zàn 二、多音字组词 朝 转 兴 尽 称 量 俩 乘 三、区别下面的形近字,再组词 朝( )尘( )酒( )汪( )挑( )纷( )始( ) 嘲( )尖( )洒( )江( )桃( )份( )抬( ) 骏( )端( )标( )摄( )镜( )膝( )愉( ) 俊( )瑞( )示( )聂( )境( )漆( )偷( ) 融( )溶( )狼( )恨( )忆( )亿( )赞( ) 友( )( )( )( )( )( )( )( )( )( ) 五、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坚定坚决〗1、宋庆龄想了想,( )地说:“不!跟别人约好了,怎么能失信呢?” 2、吉鸿昌( )不向敌人妥协。 〖惋惜珍惜〗1、爸爸( )地说:“唉!小珍没有来,李伯伯家你没去成。” 2、我十分( )和同桌之间的友情。 〖惊讶惊叹〗1、“为什么?”爸爸( )地问。 2、“太美了!”钟子期( )俞伯牙的`演奏技艺。 〖信心信任〗1、宋庆龄奶奶一生讲( )。 2、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了( ),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冷酷无情。 六、日积月累 1、海内存知己,( )。―王勃(唐) 2、( ),欺骗是友谊的敌人。――谚语 3、一份快乐两个共享,( );( ),便 会成为半分忧愁。――谚语 4、看到朋友的优点,( )。――谚语 七、 给下面的句子填上标点。 1、她转身对爸爸说 今天上午 我哪儿也不去了 2、 为什么 爸爸惊讶地问 3、 好极了 爸爸紧接着问道 你的朋友来了吗 八、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 赠汪伦 别董大 ()( ) ()( ) ()( ) 解释词语: 牛 君: 踏歌: 曛: 知己: 四、默写体现友情的诗句。 1、 2、 3、 4、

4.五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 篇四

《语文天地》10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能源凶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有限,总有用尽时日。

2、了解到我们在家庭,学校或公共场所所用电力是电力公司用水、用煤发电所供应的。

3、了解节约用电之重要。

4、如何节约能源与节约用电。教学重点

如何节约能源与节约用电。教学重点

了解能源总有用尽时日。教学准备 老师

1、视听器材。

2、搜集能源相关网站。

3、制作能源字卡。学生

1、全班分为八个小组

2、每组一个小白板 教学过程

一、事件引导

教师出示海报—小明的生活,并且说明内容。(在故事中并提示小明为何生活得轻松愉快)。

二、发展活动

活动一:思考一下,分组讨论(1)请学生分组讨论

a.小明的生活轻松愉快,是因为什么东西所发挥的功能? b.如果没有那些东西,小明的生活会变得如何?(2)教师巡视,并予以协助。活动二:分组发表(1)学生汇报结果

(2)教师归纳说明(用能源字卡给能源分类)(3)教师补充讨论中未提到的能源 活动三:电力探讨

(1)让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用到什么能源?

(2)让学生拿一张学习单——请学生在课前就家庭电器进行调查及查询相关数据。活动四:审查时间

(1)组内学生相互观摩,查一查谁家的用电量最多?(2)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表学习单内容:(3)报告后,学生提问。(4)教师补充说明 活动五:法宝大公开 请各小组制作一张海报。(关于节约能源法宝整合)

三、综合活动

(1)张贴各组海报,提醒节约能源方法。(2)说出本节课收获和感想。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

(3)每人说出一句节约能源标语,并写在联络簿上。

上一篇:2019年简洁述职报告下一篇:安全检查总结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