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移

2024-11-08

创新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移(精选9篇)

1.创新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移 篇一

要进一步优化国际服务产业转移的中国环境

2011-09-02 21:

32服务业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国家向低成本国家转移部分服务的过程,范围主要包括物流管理、客户服务、呼叫中心、产品设计、金融分析、会计、计算机编程、数据处理等。

近年来,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呈现出特定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服务业产业国际转移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扩展;服务产业国际转移的行业趋向如金融、软件、电讯、电子芯片设计、生物信息等高端服务;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迅速等。在新一轮国际经济调整过程中,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而在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是主要的承接地,其中亚洲是承接外包业务最多的地区。

当前,中国制造业仍然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面,但是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中国承接国际服务业的总体规模较小,结构分布不甚合理,承接的服务产业质量不高。另外,我国的承接环境也存在如产业基础薄弱、城市化水平低、法律不健全、人才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

2011年9月,由亚太总裁协会与中国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世界产业领袖大会在长春市隆重召开,大会主题为“新

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下的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大会期间,著名国际经济学家、亚太总裁协会全球执行主席郑雄伟特别指出,要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承接环境:第一,加强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要积极制订和修改服务产业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如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等来加强诚信建设,培育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只有拥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才能承接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才能更好的吸引服务业国际投资,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促进国家工业发展。

第二,关注服务业转移动向,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当下,国家已经把服务业列入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我们应把服务全球化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契机,密切关注国际服务业转移动向,探寻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有效途径,积极承接有利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国际服务外包和跨国公司离岸中心项目,与外国知识型服务企业进行有效合作。

第三,建立完善的企业承接转移机制,推进服务企业改革。不管整体环境如何,最后承接的主体还是要落在企业身上。政府部门应当改革当前经济体制中的不合理部分,打破国内行业垄断性壁垒,为国内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服务,采取措施培育高端服务业人才,提升中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承接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国际转移做好准备。要积极推动跨国公司扩大在华投资,加快我国服务企业的改革。

2011年9月,由亚太总裁协会与中国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世界产业领袖大会在长春市隆重召开,大会主题为“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下的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大会期间,著名国际经济学家、亚太总裁协会全球执行主席郑雄伟特别指出,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中国应通过积极承接价值链高端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整体比重,调整我国服务业引资策略,优化服务业资源配置,最终实现国内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来源:中国广播网作者:龚文通)

2.创新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移 篇二

一、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涵盖的门类众多, 依据其对科技的依赖程度, 大致可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主要指以服务人们日常的吃、穿、住、行为目的的行业, 包括餐饮、销售、旅游等, 其所要求的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都较低。现代服务业则是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 主要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部门, 包括管理、金融保险、商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教育和保健服务、通讯服务等, 其所要求的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都较高。

传统服务业虽然技术含量较低, 但它在城市化、工业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 传统服务业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就业。有调查表明, 我国城市外来低技术劳动力从事最多的产业除了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以外, 其他诸如餐饮、零售、运输等大多属于传统服务业, 而当城市化进行到一定程度后, 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必然会因土地、交通、环境等成本的限制而放缓, 在部分地区甚至会出现建筑业的零增长, 但传统服务业作为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部门, 其需求会随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一般不会出现降低的现象。其次, 传统服务业可以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传统服务业虽然不象现代服务业那样直接为工业生产提供服务, 但传统服务业可以有效地促进分工的发展, 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 从而间接的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而传统服务业从业者收入水平的增加也必然会带动对工业品需求的数量扩展和层次提升。最后, 发达的传统服务业可以提高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传统服务业的丰富与发展会直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城市经济学认为, 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可得的服务种类和质量在高技术人才选择就业区位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发达的传统服务业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 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而且也可以有效地提升传统服务业本身的竞争力。总之, 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和集聚经济效益, 进而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区位条件。

二、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

从宏观角度观察, 产业的空间重组主要有两种形式, 即产业扩散和产业转移。产业扩散是指产业的生产 (包括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区位不断增多, 但新增生产区位的发展并未淘汰原有区位该产业的存在;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新区位上发展而在原有区位上衰退甚至消失, 生产的区位发生了更替, 而生产区位的总数未变或者变化不大。

由于生产区位数量变化的多少只是相对的, 因而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的界线往往无法绝对清楚地划分。在现实中, 产业转移的规模较大, 因而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因为这个原因, 在现有的绝大部分经济文献中, “产业转移”与“产业扩散”往往被不加区分的混用, 或者用“产业转移”概念涵盖产业空间重组的所有形式。但是, 两者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 对两者的区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 两者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不同。产业扩散表现为产业在不同区位的复制, 并且新老区位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因此产业扩散的空间利益效果往往表现为帕累托改进。而产业转移则涉及生产区位的更替, 其空间利益效果更为复杂, 在此过程中, 新老区位之间可能是双赢的, 也可能存在激烈的利益冲突。双赢的产业转移方式主要是原区位向外转移“边际产业”, 一般来说, 这类产业转移可以同时增进新老区位的利益, 有利于区域分工的形成。存在冲突的产业转移主要是由原有区位竞争优势的减弱而引起的产业转移, 并且该产业的转移又会进一步削弱原有区位的竞争优势, 即令原区位加速进入“区域生命周期”的老年阶段, 产业向外转移使区域经济陷入“产业空心化”的尴尬境地;另外, 对转移地点的不当选择也会对承接转移的区位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负面影响。第二, 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发生的途径不同, 对于不同特性的产业, 其空间重组形式 (产业扩散或产业转移) 也具有不同的特性, 对两者的区分有利于考察不同产业的空间重组规律。

三、服务业的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

由于服务业的消费者一般呈面状分布, 因此, 基于市场区分析的中心地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服务业的产业扩散与产业转移。从服务业产业扩散和转移的实现形式来看, 又分为市场竞争和企业区位调整两种形式。

位于不同区位的企业之间通过竞争, 往往就会造成产业扩散和产业转移的效果。对于市场区边界足够大的产业, 不同区位两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初始阶段表现为产业扩散,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往往会有一方被挤出市场 (对于市场区下边界大到足以覆盖两个区位市场的产业, 这种结果则是必然的) , 如果是新区位企业获胜, 则在宏观上就表现为产业转移。对于市场区边界较小的产业, 不同区位之间可以存在多个实力相当的企业, 它们之间竞争的结果一般只是彼此市场份额的消长, 理想状态下各企业在其六边形的的市场区内具有了垄断势力, 新区位上的企业通过向原区位企业的学习, 在本地发展新产业并占领本地市场, 在宏观上就表现为产业扩散。

与不同地区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形成的产业空间重组一样, 由大公司主导的企业区位调整, 其各种经济活动的区位及其空间重组方式的选择, 本质上也是依据市场区边界的大小而做出的, 区别只在于企业内部的产业关联取代了一部分市场需求, 企业内部决策取代了市场竞争。在行业中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多采取产业链区位分工模式, 现代产业链一般包括管理、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区位环境的变化, 垄断企业将主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为各环节寻找最佳区位, 从而发展成为多区位企业, 甚至跨国企业。其中: (1) 管理、研发功能的服务机构市场 (包括企业内部市场) 边界较大, 往往设置于中心城市, 垄断企业这种区位战略在宏观上就表现为产业转移; (2) 采购、销售及服务业的生产等功能的服务机构要求尽量靠近消费者 (居民或其他企业) , 多为分散性布局, 即企业在不同地区进行同种功能机构的复制。具体的实现方式包括特许经营、连锁经营、同业收购等。

由以上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传统服务业的空间重组以产业扩散为主, 而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重组以产业转移为主。传统服务业是直接为居民服务的, 而居民的分布结构一般与城市等级体系一致, 并且这些服务往往只有在与消费者面对面的接触中才能提供, 具有不易保存、不易运输的特点, 即其市场区边界较小, 因此, 传统服务业的空间重组以产业扩散为主。这可以从我国销售企业 (超市、商场等) 的布局现实中得到证明, 目前我国各大中城市一般都存在以本市居民为服务对象的本土销售企业, 而同时沃尔玛、加乐福等跨国销售企业在各大中城市也设置了功能、结构几乎完全一样的分支机构, 与各城市的本土企业展开了激烈的区位争夺。现代服务业是为生产企业 (尤其是工业企业) 服务的, 而生产企业不仅要靠近市场, 也要靠近要素来源地, 因而其分布结构与城市等级体系并不一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生产部门 (工业) 提供服务的机构可以在更远的距离发挥作用, 即其市场区边界有扩大的趋势, 这就使现代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主要考虑技术、人才和聚集效应, 从而更多地表现为产业转移, 其本质上是不同区位上的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这可以我国各中心城市之间对于“总部经济”资源的激烈争夺中得到很好的证明。

四、启示

3.创新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移 篇三

目前,传染病发病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万/10万下降到现在的341.24/10万,传染病从死因顺位的首位下降到第10 位。20世纪60年代初,商丘市就消灭了严重危害人民生命与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天花,比全球宣布消灭天花提前16年。1992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状态和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2003年消灭了丝虫病。1989年以来无白喉病例发生,麻疹发病率与死亡率比1978年降低了95%以上。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流脑、乙脑等传染病的发病率降到历史最低点。全市1~14岁儿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较1992年下降了88.25%。另外,麻风病、布病、黑热病、 流行性出血热等也相继得到了有效控制。

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更为复杂的疾病防控形势,商丘市疾控中心全体干部职工深知重任在肩,时不我待,在疾控中心党委的带领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迎难而上,屡创佳绩。在2003年抗击非典、2005年有偿献血者艾滋病普查、2008年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救灾防疫、2009年控制手足口病、2010年甲型H1N1流感和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等关键时期,义无反顾冲在前,铲除病魔显身手,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疾控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历史发展的跨越。

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2006年5月,在商丘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2135万元的国债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址正式启用,各科室办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中心主体工程被河南省建设厅评为“中州杯”优质工程,2007年该中心被市园林局评为“园林式单位”,新建实验室通过了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新建档案室被定为国家二级档案室称号及市档案工作先进单位。

疫情监测系统日趋完善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日臻完善,传染病疫情报告由通过信函邮寄、人工统计分析,逐步向计算机网络直报、分析过渡,全市乡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现了疫情网络直报,从根本上扭转了传染病疫情漏报、错报和迟报现象,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由1997的39.75/10万提高到2011年的341.24/10万,对及时发现和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以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系统为平台,传染病哨点医院监测为前哨,各级医疗机构肠道病和发热门诊为依托,加强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逐步扩大

商丘市自1978年实施免疫规划以来,预防接种覆盖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五苗”接种率及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均达95%以上,随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商丘市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有原来的“五苗”防7病增加到11种疫苗防12种传染病。同时全市所有乡镇实现了以乡为单位门诊化预防接种工作,所有适龄儿童纳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改善了接种环境,保证了儿童免疫的及时性,减少了疫苗的浪费和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

控制艾滋病的能力逐渐增强

根据艾滋病防控形势的需要,商丘市疾控中心配备艾滋病专业防治队伍,在全市疾控中心建立了5个艾滋病确认实验室、5个初筛中心实验室,在16个县级医疗机构建立初筛实验室。通过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工作督导,规范了HIV实验室的管理,提高了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全市的艾滋病控制能力和实验室诊断能力逐渐增强。

地方病防治工作成绩斐然

商丘市的地方病主要有两类,即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碘缺乏病。自1998年以来,商丘市疾控中心技术人员深入基层,走遍全区每一个自然村,采集水样检验分析,入户走访群众,确诊每一个患者。终于摸清了商丘市地氟病、地方性碘缺乏病的区域分布、人群分布、流行强度以及饮用水的卫生学性状,为政府制定地方病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疟疾防治有序开展

商丘市是疟疾流行的老疫区,于1960年、1970年发生两次疟疾大流行,年发病率达2061.9/万和3204.2/万,经采取全民休治、全民预防服药和加强现症病人管理,1992年经省灭疟考核组验收,全市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但2005年、2006年疫情有所反弹,根据疟疾流行强度区域分布,对各个县(市、区)疟疾病例实施了不同的疟疾休止期治疗,在疫情流行较重的永城市开展了全民预防性服药,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疟疾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

在每年的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来临之前,商丘市就着手对手足口病流行形势及时进行预测,调整手足口病防控领导组织和应急队伍,对市县疾控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储备充足的消毒药械,完善实验室检测技术和能力,督导医疗单位和托幼机构落实预防和消毒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由于领导重视、防控科学、措施得力,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防控成效显著。

付出必有回报。近年来,商丘市疾控中心收获了一系列荣誉: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级精神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省青年文明号、省艾滋病防治先进集体、省传染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省免疫规划先进集体、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省慢性病防治先进集体、省地方病防治先进集体、省饮用水监测工作先进集体、市卫生系统综合考核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4.创新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移 篇四

合政[2011]53号

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7号)、《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合发„2008‟22号)等有关规定,制定如下政策:

一、金融业

1.新引进的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其高管人员(限额)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按其等额标准,前两年给予100%奖励,后三年给予50%奖励。

2.新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其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按其等额标准,前两年给予100%奖励,后三年给予50%奖励。

3.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新增年担保额增幅达到20%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月均融资性担保余额达到实收资本5-10倍(含10倍)的,按不超过在本市区域内月均担保余额的0.3%予以奖励;月均担保余额达到实收资本10倍以上的,按不超过在本市区域内月均担保余额的0.5%予以奖励。单户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企业缴纳税收本市留成部分。对出现代偿损失的,按最终确定损失额的30%给予补偿,单户最高补偿金额不超过200万元。

4.在安徽证监局备案的拟上市企业,自备案前一年起至挂牌上市当年,其每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按其等额标准奖励给企业,最长不超过3年。

在境外上市的,奖励期限为自其企业取得境外证券监管机构上市申请材料受理函前一年起至企业挂牌上市当年。

5.拟上市企业因上市需要,在实施股改、并购重组过程中,土地、房产、车船等权证过户的,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除工本费和规定上缴的部分外,一律免缴,有关税收本市留成部分,按其全额标准奖励给企业。

6.拟上市企业完成股改并在安徽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后,市财政垫付100万元的辅导费用。企业上市申请材料被中国证监会受理后,市财政垫付50万元的辅导费用。垫付资金在企业上市成功后全额收回。

7.企业首发上市(包括境外上市)成功后,市财政一次性补贴企业10%的发行费用。

8.企业上市及上市企业再融资(配股、增发和可转换债券)的,按募集资金在我市的投资额的2‰予以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其中奖励董事长的比例不低于40%。奖励资金由市与4个区、3个开发区按财政体制分别承担,县属企业奖励由市财政承担40%。

9.买“壳”上市、上市公司注册地迁至我市的企业,按注册资金2‰给予相关人员奖励,原则上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规模较大的企业实行一事一议。

10.参与“新三板”市场试点的企业,因改制发生的相关税费,比照第4、5条执行。

11.企业进入“新三板”市场挂牌所发生的前期费用,在券商完成内核后,市财政给予35万元补助。

12.拟上市企业因自身原因,3年内未向证监会上报申请材料的,全额退还已享受的财政奖补。

参与“新三板”的企业因自身原因,完成股改后2年内未向有关部门提出备案申请的,全额退还已享受的财政奖补。“新三板”挂牌企业转板上市的,不重复享受有关政策。

13.市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迁至我市注册上市的和在我市登记注册的文化企业上市的,其上市募集资金的70%(1亿元以上)在我市投资的,给予500万元奖励,与第7条不同时享受。

二、总部经济

14.新引进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地区总部贸易公司、销售公司,其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3年内按其等额标准的50%给予奖励。

15.新引进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自建自用办公用房的,按其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50%给予奖励;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按其所缴纳的契税数额标准给予补助。

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3年内按其房屋租金的15%给予补贴,补贴资金在企业正常运行满1年后兑现。租金补贴最高不超过该企业当年所缴纳税收的本市留成部分。

三、中介服务业

16.新设立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从业人数20人以上、办公面积200㎡以上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科研开发、科技成果交易、人才中介等专业服务机构,其所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按其等额标准的50%奖励给企业。自建、购买、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比照第15条政策执行。

四、物流业

17.新建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不含土地费用,下同)、建筑面积8000㎡以上的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技术改造和新增设施项目,按其缴纳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50%给予奖励。

18.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其所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本市留成超基数(以2009年为基数)增量部分,3年内按其等额标准的50%给予奖励。

19.合肥新晋升为国家4A、5A级的物流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五、商贸服务业

20.在市区投资建设建筑面积1万㎡以上、3县投资建设建筑面积6000㎡以上商业设施(不含住宅小区配套建设的商业设施,下同),建成后产权不分割出售的,按其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50%给予奖励。

21.在市区投资建设建筑面积5万㎡以上、3县投资建设建筑面积3万㎡以上大型商业设施,建成后产权不分割出售的,按其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额资金的50%给予奖励;投资企业自营和租赁经营的,自开业经营之日起,自营和物业租赁所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按其等额标准,前2年给予100%奖励,后3年给予50%奖励。

22.鼓励发展社区商业和特色商业街区。新获得国家级、省级商业示范社区称号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励。

23.投资建设(改造)符合商务部《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建筑面积1000㎡以上的标准化菜场,建成后产权不分割出售,且不改变使用性质的,按其缴纳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100%给予奖励;开业经营后,市财政按100元/㎡给予一次性补贴。

24.新引进国内外知名连锁经营企业,其所缴纳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3年内按其等额标准的50%给予奖励。

25.新引进网络运营服务、增值服务和软件服务企业,所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按其等额标准,第1年给予100%奖励,后2年给予50%奖励。

26.大型商贸连锁经营企业新建或改造符合标准要求的县区级配送中心或在乡镇、村设立“农家店”,经验收合格的,给予一次性奖励:购买土地新建的配送中心,一次性奖励20万元;租赁土地和房屋建设改造的配送中心,一次性奖励10万元;农家店一次性奖励0.6万元。与国家及省政策不同时享受。

27.对首次引入国际一线品牌专卖店,正常经营1年以上,当年实现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分别给予引进企业和一线品牌专卖店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引进企业年奖励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28.员工人数100人以上的家政企业,其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按其等额标准的50%给予奖励。

新开业家政直营连锁店5家以上,每个面积不少于20 ㎡,证照齐全,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经营1年以上的,按其经营面积分为20 ㎡、30 ㎡、50 ㎡三个档次,分别给予0.5万元、1万元、1.5万元一次性奖励。

29.新引进从事再生资源经营的企业按其固定资产投资的5%予以补助。

30.支持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市财政安排配套资金,专项用于城市追溯平台及批发环节、连锁超市、团体消费单位、产销对接核心企业和屠宰企业软硬件平台、网络基础建设、运行维护等。具体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31.支持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出口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具体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六、会展业

32.新设立注册资金200万元以上的会展企业,其会展服务业务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3年内按其等额标准的50%给予奖励。

33.在本市举办超过200个标准展位或展览面积6000㎡以上的全国性、区域性展会,室外按每个标准展位150元给予补助,室内按每个标准展位200元给予补助。

对在我市举办全年室内展览面积累计达到5万㎡的会展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超过5万㎡的,每增加1万㎡,再奖励1万元。

34.对国际性、全国性展会,根据展会规模和影响力等情况,对主办单位和引进单位给予补贴。具体补贴标准由市会展办会同市商务、财政等部门提出意见报市政府确定。

七、酒店及餐饮业

35.鼓励早餐工程建设。

(1)新建、扩建符合商务部“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基本规范要求的主食加工配送中心,主食加工配送中心使用面积在1800㎡—5000㎡的,按320元/㎡标准给予补助;超过5000㎡的,按400元/㎡标准给予补助。主食加工配送中心最高补助不超过320万元。

(2)早餐连锁企业网点(门店)达到10个、20个、30个以上,每个网点(门店)营业面积大于50㎡,符合《早餐经营规范》的,每个新增1个网点(门店),分别按2万元、3万元、4万元标准给予补助;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200万元。

(3)新建、改建符合《早餐经营规范》的早餐美食街(早餐市场),经营固定门店30个以上且知名早餐品牌8家以上,每个门店营业面积大于30㎡,按经营面积300元/㎡给予补助。

(4)新建、改建的省级以上老字号早餐店、早餐示范(特色)店,营业面积大于80㎡,且符合《早餐经营示范规范》,按经营面积300元/㎡给予补助。

(5)新增符合《早餐车经营规范》的早餐车,按每辆2000元给予补助。

上述条款按照高标准奖补,不重复享受。

36.新晋升三星、四星、五星级酒店,分别给予20万元、40万元、6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新认定为四钻、五钻、铂金级餐饮店,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20万元一次性奖励;创建成功绿色饭店金叶级饭店给予一次性5万元奖励。

八、旅游业

37.新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已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位次每提升两位,奖励5万元,最高不超过20万元。年旅游业务收入超过3000万元的旅行社,按其当年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本市留成增量部分(与上年相比)等额资金的50%给予奖励。

新晋升为国家4A、5A级旅游风景区,分别给予80万元、3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38.投资旅游景区建设项目,2年内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土地相关费用)超过5000万元的,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给予一次性奖补,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九、教育事业

39.经批准建设的各类学校及学前教育机构,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40.在肥创办达到市级示范标准以上的工科民办中职学校,给予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十、社会养老服务业

41.新建、扩建(租赁经营)床位数50张以上养老福利机构的,经市民政部门认定,正常运行1年后,按每张床位0.2万元给予一次性开办补助;新建、扩建(租赁经营)床位数300张以上养老福利机构的,经市民政部门认定,正常运行1年后,按每张床位0.5万元给予一次性开办补助。征地自建养老福利机构的,按其缴纳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全额标准给予补助。

社会民办养老机构(50张床位以上、集中居住)正常运行第2年起,经市民政部门认定,入住率在60%以上的,按实际入住床位数,每张床位给予0.1万元的运营补助。

42.新建、扩建(租赁经营3年以上)符合《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要求、床位数50张以上的民办残疾人托养机构,经市残联认定,正常运行1年后,给予每张床位0.2万元的一次性补助。从第2年起,入住率在60%以上的,按实际入住床位数,每张床位给予0.13万元运营补助。

43.新建、扩建(租赁经营3年以上)的民办残疾人康复、日间照料和残疾人儿童培训机构,康复训练、日间照料残疾人数达30人以上、经营面积达300㎡的,正常运行1年后,经市残联和市财政部门认定,给予一次性补助10万元。

44.家政中介服务公司,每年为每户残疾人家庭提供96小时以上免费服务,服务残疾人家庭总户数超过20户的,给予1万元/年的补助;超过40户的,给予2万元/年的补助,以此类推。

十一、服务外包业

45.新设立服务外包企业和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训机构,自建自用办公用房的,按其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等额资金给予补助;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按其所缴契税的数额给予补助;租赁自用办公用房3年内按房屋租金的30%给予补助。补贴资金在企业正常运行满1年后兑现。租金补贴最高不超过该企业当年所缴纳税收本市留成部分。

46.新设立服务外包企业、专业技术培训机构,其所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3年内按其等额标准的50%给予奖励。

47.通过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认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通过CMM3、CMMI3的,奖励30万元;通过CMM4、CMMI4的,奖励40万元;通过CMM5、CMMI5的,奖励50万元。

通过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信息安全管理(IS027001/BS7799)、IT服务管理(IS020000)、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SAS70)、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认证(AAALAC),优良实验室规范(GLP)、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认证(ITIL),客户服务中心认证(COPC),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认证(SWIFT)等相关认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

48.对我市当年服务外包业务额达到300万元、排名前10位的企业,第一名奖励50万元,以后名次奖励依次递减5万元。

对当年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额达到25万美元以上、在我市排名前10位的企业,第一名奖励50万元,以后名次奖励依次递减5万元。

服务外包业务额奖励和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额奖励不重复享受。

49.软件产品出口企业,以软件出口合同登记证书和银行外汇兑换水单为依据,每出口收汇1美元给予人民币0.1元的奖励。

50.当年获得国家人才培训资金支持的我市服务外包企业,市财政按每人不超过4500元的标准(原则上与国家资金1:1配套),给予配套补贴,定向用于上述人员培训;当年获得国家人才培训资金支持的我市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其获得培训资金支持并在我市服务外包企业就业的人员,市财政按每人不超过10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

51.由于离岸业务比例原因未获得国家人才培训资金支持的我市服务外包企业,服务外包年营业额超过300万元人民币的,每新录用1名大专以上学历员工从事服务外包工作,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市财政按照每人不超过45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培训支持。

如上述企业离岸业务年营业额达到25万美元以上,则再按照每人不超过45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培训支持。

52.新建100座席以上呼叫中心的企业,经市商务部门认定,按实际入驻席位数给予每个席位1500元的一次性硬件投入资助;已建100座席以上呼叫中心的企业,经市商务部门认定,按实际增加席位数给予每个席位1500元硬件投入资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53.我市服务外包企业租用国际通信、网络数据专线开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发生的费用,经市商务部门认定,市财政每年按实际发生数给予每户30%的资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租用国内通信、网络数据专线的,经市商务部门认定,市财政每年按实际发生数给予每户20%的资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

54.鼓励开拓离岸服务外包市场。本市服务外包园区和服务外包企业参加商务部、省政府、市政府组织的国内外服务外包招商、招聘、展览、展会活动,经市商务部门认可,给予实际支出50%的资助,单个园区和企业每年资助金额分别不超过50万元和10万元。

55.世界500强、全球外包100强、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来肥设立服务外包企业,承诺在我市注册年限5年以上的,市财政给予一次性开业奖励。其中,注册资金在2000万元以下的,奖励20万元;注册资金在2000万元—5000万元之间的,奖励30万元;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1亿元之间的,奖励50万元;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奖励100万元。

56.被商务部评定为“服务外包十大领军企业”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奖励100万元;被商务部评定为“中国100强成长型服务外包企业”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奖励50万元。每个企业只能享受一次。

57.在我市新成立或新落户的服务外包企业,1年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额达到1000万美元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达到500万美元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达到300万美元的,一次性奖励30万元。

对我市服务外包企业以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为目的、新设立境外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按实际投资额的20%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支持。

十二、文化及体育产业

58.新设立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的文化娱乐企业及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体育经营企业,其所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3年内按其等额标准的50%给予奖励。

59.在合肥市注册设立的文化类商业演艺公司,其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本市留成部分,3年内按其等额标准的50%给予奖励。

60.获得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获得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的,分别奖励50万元、30万元。

61.设立文化产业类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在不低于法定最低限额的前提下,可分期缴付。缴付期限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在5年内缴足。全体股东允许投资人以商标、技术、科研成果等非货币财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类企业,非货币财产出资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70%。

62.在合肥市登记注册的文化企业,年销售收入首次在2000万元—5000万元的,按销售收入的1%给予奖励,首次超过5000万元的,超过部分按1.5%给予奖励,每户企业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63.在合肥市登记注册的动漫企业,动漫产品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100万元的,奖励10万元;首次达到300万元的,奖励20万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产品,年境外销售收入首次达到20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10万元;首次达到50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20万元。

64.在合肥市登记注册的动漫企业,在本省版权登记、本市立项生产的原创影视动画产品,在中央、省级电视台9点至22点时段首播的,二维分别按每分钟2000元、1000元,三维分别按每分钟3000元、2000元,给予原创企业一次性奖励,每部奖励金额最高分别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

65.在合肥市登记注册的动漫企业,获国际、国家、省级重大奖项的动漫原创作品,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列入文化部“中国原创动漫扶持计划成果”的原创作品或创作团队,被广电总局推荐为优先播出的优秀动画片,一次性奖励10万元;每部动漫作品的奖励按从高不重复原则给予一次性奖励;在本市登记注册的出版发行单位,发行我市原创动漫作品的,按销售收入的1.5%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

66.在合肥市登记注册的网游研发企业,产品完成全部研发并通过国家版权局著作权登记,获得政府出版部门版号后正式上线运营的原创游戏(不含单机版),2D每款奖励30万元,3D每款奖励50万元。

67.在合肥市登记注册的企业投资拍摄的电影、电视剧(记录片)、广播剧,电影在院线公开放映的,每部一次性奖励50万元;电视剧(纪录片)在国家级、省级电视台(卫视)首播的,分别按每集1万元、0.8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广播剧在国家级、省级及以上电台首播的,分别按每集0.2万元、0.1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68.租赁存量房产2万㎡以上从事文化产业的,给予5元/㎡/月的租金补助。租用面积2万-5万㎡,补助金额每年不高于200万元;租用面积5万㎡以上,补助金额每年不高于300万元。

69.承办国际性、全国性文化体育重大活动及动漫展示活动(政府资助除外),承办单位广告收入缴纳的营业税本市留成部分,按其等额标准的50%给予奖励。

70.鼓励利用老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原产权单位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不新建建筑物的前提下,经市政府批准可以保留划拨方式临时改变土地用途。

十三、物业服务

71.新设立注册资金在300万元以上,从业人数300人以上、当年物业服务面积累计达到40万平方米的物业服务企业,当年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按其等额标准的50%给予奖励。

72.全年物业服务面积 100万平方米或从业人数超过300人的物业服务企业,其所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市级留成增量部分,当年内按其等额标准50%奖励。

73.新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物业服务社区(企业)称号的,分别一次性给予5万元、2万元奖励。新晋升国家一级、二级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一次性给予3万元、1万元奖励。

十四、其他

74.鼓励工商企业和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共同建设电子商务应用平台,按项目设备投入的5%给予工商企业奖励。

75.新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总部、地区总部以及基地航空公司,其高管人员(限额)个人所得税财政奖励比照第1条执行。

76.新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华老字号的,一次性奖励管理团队5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新获得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名牌、安徽省老字号的,一次性奖励管理团队1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

77.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服务业项目或对全市经济拉动性强、关联性大的项目,在符合用地、规划前提下,可实行“一事一议”。享受“一事一议”政策的项目,不重复享受我市其他扶持政策。

十五、附 则

78.设立“加快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实行总量控制,预算管理。

79.合肥市注册并纳税的服务业企业或组织,不分所有制及隶属关系,均属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80.上述奖励政策涉及税收本市留成部分,市与县、区按现行财政体制承担,由同级财政负责落实。涉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奖励的,除按规定直接减免外,一律先缴纳后返还。

81.本政策与其他财政奖补政策不重复享受,实施细则由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申请兑现政策的企业或单位,向市相关部门设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申报,由相关部门会同市财政局审核、公示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市财政局直接拨付到企业或单位。对弄虚作假、骗取奖补资金的,追回拨付的资金;情节严重的,追究相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5.创新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移 篇五

合政„2010‟29号

关于印发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 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三月三十一日

2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5.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30万元、10万元资助。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奖励。

6.对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各项行政性收费省、市留成部分,实行免征;对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实行零收费。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从认定之日起3年内,将其所缴纳企业所得税新增部分的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

7.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从认定之日起3年内,将其所缴纳增值税新增部分的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

8.中央在肥科研院所实行转企改制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和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及房产税有关政策到期后2年内,将其相应税收的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

9.对主持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对参与制定(排名前三位)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主持制定行业标准的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对参与制定(排名前三位)行业标准的企业奖励10万元。

10.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50万元;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30万元;对获得全国质量奖的企业,奖励管理团队20万元。

对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10万元;对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企业,奖励创新团队5万元。

11.参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开展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对新认定的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12.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1亿元的,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

二、支持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13.对获国家批准或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各类产业基地,给予产业基地所在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100万元资助,专项用于产业基地建设。

14.在本市科技部门备案的新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检测实验平台、信息情报平台、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机构及产业集群服务机构等,给予50万元资助;进入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区的,再给予10%的资助;按市场化运营、独立核算且年营业收入达200万元以上的,自开业起3年内,每年给予20万元资助。

15.围绕我市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支持和鼓励的产业,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新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6的价格扣除;对符合先进技术发展要求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自主创新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制度;对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实行政府订购制度。

26.落户我市的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因投资未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执行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后仍有风险亏损的,给予风险亏损额30%、最高1000万元资助。

27.建立健全适应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联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动产质押等新型质押贷款,上述质押贷款发生风险亏损的,给予风险亏损额30%、最高1000万元资助。

28.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因上市补交的企业所得税、土地出让相关税费,将其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

四、强化创新人才激励措施,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

29.在“市创新资金”中安排创新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支持产业英才建设工程、拔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

30.对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启动经费5万元资助。对在站工作的博士后每人每年给予生活补助经费2万元。

对新建“院士工作站”的单位给予10万元经费资助。对在站工作的院士每人每年给予生活补助经费3万元。

31.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且年薪10万元以上的,将其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省、市留成部分同等金额奖励给个人创新创业。

32.对我市企业聘请的国外知名科学家、高端技术专家和创新咨询专家,且每年在企业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一次性给予聘用费50%、最高50万元资助。

33.改革职称评聘办法,强化实际贡献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或中介服务的科技人员,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可作为评定专业技术资格的重要依据。评聘农业专业技术职务时,拥有品种权视同专利权。

34.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创新型企业,可比照执行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试点政策,对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进行股权激励。

五、其他

35.本政策受理前在合肥科技网、合肥日报、合肥晚报上发布信息。政策兑现受理时间为每年6月1日—6月20日、11月1日—11月20日,受理地点为合肥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部门为市科技局,审核部门为市科技、财政、审计局。结果公示时间为受理截止日起20个工作日。奖励政策涉及税收本市留成部分,市与县、区按现行财政体制承担,由同级财政负责落实。

36.本政策与市其他同类政策及皖发„2008‟18号文件政策不重复享受。

6.创新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移 篇六

素 材

2011年4月17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创新平台落成启用仪式暨现代显示、光伏光热、节能、农产品加工、环境工程5家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合肥高新区举行。该平台(即“一中心三基地”)位于合肥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核心区内,面积6.6平方公里,包括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合肥高新区将合肥创新平台为依托,集聚优势创新资源,汇集全省乃至国内外创新成果在合肥创新平台转化,为合芜蚌试验区创新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效支撑。

本次启用的“一中心”和孵化基地于2009年6月启动建设,占地面积308亩,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总投资16.35亿元。“一中心”的功能主要是围绕“研发、转化、交易、服务”这一主线,提供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易、“科技路路通”信息服务、科技创新人才服务、省市区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以及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各类科技中介等服务,建成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服务的总窗口、信息资源集聚的总后台、高新技术及成果交易的总枢纽。孵化基地主要包括动漫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和公共安全产业基地,预计将于2011年6月全面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已有87家科技型企业先期入驻,计划年内引入企业300家,到2012年培育基地企业产值过50亿元,培育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解决4-5万人大学生就业。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以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为抓手,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聚焦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建设,努力打造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先行区和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区。

孵化抚育体系——完善合肥高新区从初创企业到毕业成长企业全流程、专业化、高效率的孵化服务体系。区内拥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科园创业服务中心等1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华亿科技园、科技实业园等科技企业加速器,在孵企业600多家,毕业企业300多家。合肥高新创业园通过多种形式与高校院所、培训机构合作,共享教育培训资源,为在孵企业管理人员举办“创业辅导——周四讲堂”系列培训53次,培训逾1600人次。该讲堂时间确定、主题连续,邀请行业专家为企业管理人员讲授项目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化建设、优惠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周四讲堂”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强,在企业中颇受欢迎,一些已经从创业园毕业的企业也经常来参加培训。

研发平台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研发体系,区内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17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7个。高新区通过整合中电三十八所、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质院等在公共安全技术领域的优势资源,成立了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研究院瞄准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和世界公共安全技术发展前沿,重点开展应急信息技术、精确定位技术、热安全技术、环境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与系统集成以及公共安全战略和技术路线研究。阳光电源牵头成立了安徽省光伏发电产业技术联盟、安科生物牵头成立了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省科技厅、合肥市政府、中科院理化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在高新区建设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成立由合肥高创公司投资入股的合肥中科绿色家电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运营载体,从事家电高性能材料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工作,支撑和提升安徽家电及相关产业发展。

科技融资体系——政府资金、银行、担保、风险投资、小额贷款、上市融资、科技保险等多层次科技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便捷畅通的融资渠道。2010年全区R&D投入约40.3亿元,占GDP的7.5%。高新区大力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加快创业风险投资网络建设。由科技部、财政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参股投资的汇智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已在高新区注册成立,首期募集资金规模1.93亿元。高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发起设立了国安、高科、兴皖3支总额11.5亿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已投项目8个,投资金额3.5亿元。发行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计划,陆续发行了规模为5000万元的“滨湖〃春晓”二期中小企业发展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规模为1亿元的“高新〃时雨”科技型企业信托贷款计划。在全省首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大力推进企业上市,积极推进新三板(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代办系统)申报工作,培育上市企业10家,70余家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有意进入“新三板”。常年在区内活动的风投20多家;成立2家注册资本共计为4.5亿元的担保公司,为100多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担保56亿元。国家科技保险试点园区建设深入推进。

中介服务体系——区内参与技术咨询、产权交易、资产评估、创业辅导等中介服务的企业60余家,拥有安徽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安徽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安徽省产权交易所、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等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

人才支撑体系——区内年末从业人员96050人,大专以上67.5%,其中,本科29537人,研究生7092人,科技人员1.9万人,千人拥有研发人员数在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8位,海归300多人。

政策支持体系——在国家、省市政策叠加的基础上,高新区出台更加有力、高效的政策支持,对重大项目提供个性化支持。出台了支持企业上市、吸引海归创业、鼓励动漫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等政策。精选80家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对列入小巨人培育计划的企业从项目申报、资金、投融资、科技保险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亿元规模企业。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鼓励企业推进专利保护和标准化工作。近年来,高新区实施产业化项目1000多项,累计有200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安徽省、合肥市奖励,10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企业拥有有效专利3211项,其中发明专利668项。

得益于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合肥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初具雏形,新能源、公共安全、新一代信息技术(含动漫和服务外包)、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实现产值190亿元。2011年1-2月累计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6.57亿元。

新能源产业方面:中国新能源企业30强——阳光电源公司1-2月产值同比增长420.13%。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合肥)有限公司1600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开工建设,为全球同类项目单体投资最大,从签约、开工到投产仅用8个月。总投资135亿元全球最大的一体化太阳能产业基地——晶澳3GW“硅片-电池-组件”项目4月11日开工;总投资50亿元的中建材太阳能电池盖板项目开工建设,美国3M太阳能电池组件背板膜项目签约高新区……一个千亿新能源产业基地呼之欲出,高新区也因此成功跻身全国首批13个“金太阳工程”示范区。

公共安全产业。公共安全产业涉及火灾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和电力安全等领域140余家公共安全企业,取得了一批国内外领先、具备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及产品,从业人员数约7万人,全球“首个开工、首个建成、首个使用”的合肥城域量子通信示范网项目在高新区正式启动,是我国量子通信领域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科大立安的消防自动监控和灭火系统为奥运场馆和世博会场馆作“消防员”。四创电子的天气雷达让奥帆船赛更安全。合肥阳光电源公司承建了世博园区11个场馆光伏发电系统。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研制的测试系统为航天服进行“体检”。四十三所用“芯片”掌控宇航服“体温”。新一代信息产业。高新区在智能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基础相对较好,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量子通信方面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拥有以科大讯飞、工大高科、中电四十三所、维天运通等为代表的一批实力较强的技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下一步将重点发展智能技术直接相关的产业,包括语音、图像、传感器、软件、嵌入式系统和信息化解决方案等,并推动智能技术和产品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智能交通和智能电网等传统产业的应用。2010年6月,高新区申报的“合肥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得科技部批准,作为全国唯一的以智能语音为主题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将对推动语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构建产业链起到积极的作用。2006~2010年科大讯飞连续五年夺得了国际英文语音合成大赛的冠军,并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建立了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拓展海外市场。动漫及服务外包企业300余家,依托时代出版、幸星数字、科大恒星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动漫、手机游戏、数字出版和软件外包等产业,打造国家动漫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生物技术产业方面:依托安科生物、荃银高科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新型疫苗、中药创新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等产业。环保节能产业方面:依托国桢环保、东方美捷、瑞煌光电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及环境污染检测设备、水质检测设备、LED照明等产业。

7.创新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移 篇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作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阻挡的趋势。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容不同, 经济全球化被划分为第一次全球化和第二次全球化。以制造业作为转移内容, 以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投资方式的全球化被称为第一次全球化;以服务业作为转移内容, 以外包作为投资方式的全球化被称为第二次全球化。

随着第二次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国际产业转移的投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转变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方式, 而选择更利于自身发展的投资方式——服务外包。服务外包其实是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别的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做, 而使自己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 从而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服务外包越来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流方式, 并不是偶然的。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消费者的需求越发多样化, 企业为了抓住消费者就要求其产品也要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 而企业在有限的资源下又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降低企业成本从而达到企业的最大收益, 几乎任何企业都很难凭自身完成, 于是服务外包这种投资方式就应运而生了, 而且成为了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二、河南省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般来说, 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来看, 产业转移呈现梯度转移的特征, 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呈现波浪式推进, 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相应的伴随着其传统产业或竞争中渐渐失去比较优势的产品或项目向经济欠发达或相对落后的地区转移。同时, 从具体的行业分工来看, 产业转移也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从加工业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

从整个国际大环境来看, 国际产业在向中国转移, 而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在向中西部转移, 这是产业梯次转移的大趋势。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 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地带, 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梯次发展的中间地带,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为河南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面对机遇的同时, 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河南省产业转移现状, 以便我们更好的促进河南省的产业转移。

长期以来, 河南省单纯追求GDP的增长,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如高能耗, 高投入, 高污染, 对资源的肆意掠夺, 对环境的破坏, 但同时却低产出, 低质量, 低效益, 虽然这样对河南经济增长贡献巨大, 但是资源、生态环境方面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人口增长, 资源持续减少, 环境破坏严重等条件的制约下, 粗放型的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河南省势必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才能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

河南省整个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 层次偏低, 三大产业中, 工业、农业对经济的贡献最大, 服务业贡献较小但是比重却越来越高。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河南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 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河南一直在做和仍要继续坚持做的事, 这也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好的条件。

目前, 河南省承接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贸易方面。而河南省的加工贸易又主要集中在原材料或半成品的初级加工方面, 很少有直接生产最终产品的, 极少的最终产品也不具市场竞争力, 卖不上价钱。同时, 河南省加工贸易的结构比较单一, 主要是以生皮, 毛发加工, 有色金属为主, 而且有色金属还是对资源和环境破坏最大的产品。这些原材料的加工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 高额的利润分配不到, 只能得到低廉的加工费, 同时还消耗资源污染环境, 这势必会影响河南产业转移的步伐。

国际上服务外包已成为产业转移的主流, 可是河南省的服务外包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河南省的外包业务主要局限于国内, 承接国外业务的还不多, 而且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较小, 数量也较少, 还没能形成聚集效应。与此同时, 河南省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 08年河南省郑州市已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 在创建服务外包示范区和服务外包基地、建立和完善服务外包投融资体系、加快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 加大了扶持力度。可见, 这对河南省积极承接展业转移无疑是一大促进。

三、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促进河南省产业转移

服务外包与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相比, 是一项高智力的活动, 服务外包提供商依靠人力资本优势和强大的全球计算机网络为客户提供外包业务, 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比较小, 因此, 影响服务外包选择投资地区的主要因素就是人力资本因素。

众所周知,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而且河南省内高校众多, 省内各个高校, 如: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轻工业管理学院等高校, 几乎都设置的有英语、韩语、日语及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应用等相关专业。这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持。

同时, 河南也有着发达的通讯基础设施, 强大的固话和网络遍布省会各地。省会郑州市地处中原, 国家骨干通讯网在郑州交汇, 通讯基础设施完善, 这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另外, 产业聚集效应对服务外包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 要想产业聚集发挥大的作用, 就必然要有很好的开发区或产业园区。目前, 正在规划中的“中国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是河南省级首批外包园区示范区, 该产业园将建设成河南省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定位为集服务外包、软件开发和创意、动漫等为一体的新兴产业项目。该基地的建设必将对河南服务外包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原小能: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4 (2)

[2]赵楠:研发投资、服务外包与国际产业转移[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4)

8.创新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移 篇八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 引资政策 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已被各国普遍认同。吸引跨国公司及其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各国制定外资政策的主要目标。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国之一,外商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事实证明,我国的引资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面对全球跨国投资的新趋势,我们的引资政策也应做相应的调整。

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为中国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

1、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仍在持续,重心向东半球转移。目前,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值与就业比重不断下降,跨国公司的对外转移加剧了这一进程。以美国为例,由于其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分包出去甚至完全退出国内的生产,出现了“虚拟制造”现象,如阿迪达斯公司已将95%的制造环节转移至其他国家。据美商务部统计,约有2500家美国公司将生产转移海外,而东半球国家和地区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相对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成为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最大承接地。

2、服务业外包成为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联合国贸发组织的2004-2007年全球投资前景预测显示,国际服务业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而且,除了传统服务行业中的金融服务业、贸易业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以外,顺应国际制造业大规模转移趋势,生产性服务业转移成为新热点。

3、高技术产业链中高价值环节的技术转移加快。随着研发国际化和本地化的加速,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大大提前和加快,其结果打破了传统的产品周期论,即高技术产业只有到成熟阶段、失去竞争优势时才向低成本国家转移。20世纪末以来,跨国公司纷纷在其他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利用当地资源直接为其全球战略服务。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基地。如在上海成立的惠普中国软件研发中心,直属美国总部,是惠普在全球的第四个研发中心;诺基亚在杭州设立了3G全球研发中心。

4、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产业链整体转移的新趋势。随着转移层次的不断高端化,由过去单纯的制造业转移扩展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区位中心转移,最后形成涵盖产供销等全部产业链的企业集群式、组团型转移。我国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可以充分发自身集群优势,承接国际组团式、产业链投资,为向国际产业集群发展奠定基础。

三、新形势下中国引资政策的突破与创新

面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形势,我国要积极调整引进外资政策的思路,建立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吸引外资新机制。

1、要调整引进外资政策的思路。从世界范围而言,各国吸引外资的政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代外资政策以激励为特征,主要包括财税激励和金融激励;第二代外资政策以规制框架为特征,规制框架有两个目的:一是投资保护,保护投资者不受东道国歧视性待遇,二是投资自由化;第三代外资政策则以加强关联为特征,所谓关联是指通过市场关系建立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供给方面的契约,增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竞争力。

2、提高本土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搭建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平台。政府应通过加大研发、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并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构建合作平台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沟通和交流,强调与跨国公司合作,更要注重企业本身的准确定位。每个企业必须正确衡量与跨国公司之间存在的“能力缺口”的大小,找准自身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围绕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选择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形式,循序渐进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3、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培育。一国想要获得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更重要的是靠那些扎根于本土的中小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在所有行业都可以发展,但关键是发展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我国加入WTO之后,不仅高新技术产业,而且服装业、制鞋业、织袜业、玩具业等很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都将遇到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产业集群战略向我国揭示了发展产业集群,提高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加快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大力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在我国吸引外资的各要素中,廉价生产要素和巨大市场潜力居于前两位,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较弱。近几年,外商对中国投资环境的关注重点已逐步从优惠政策转到法律环境、产业导向、技术标准等方面,对中国进一步健全各项法律制度,增强执法能力和水平,提高监管的透明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各项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袁永友:《面对FDI新形势中国引资政策何去何从》,《中国外资》,2005(12)

[2] 胡小娟:《提高外向型产业集群吸收国际产业转移质量的思考》,《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9.创新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移 篇九

朱美光

(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通过对比我国重点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营造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加强三级科技创新载体、优化创业环境,构筑创新人才高地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方面的政策建议,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创意产业”是指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1]。虽然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对创意产业提法不尽相同,但都认同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以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为运行载体,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特征的新型产业集群。1国内重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上海、北京、深圳、南京等地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催生出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2]。

1.1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目前,上海创意产业已经形成56个创意产业基地,涉及38个种类、55个行业,创意产业在全市GDP中所占的比例达到7.5%。上海还对全市130余处老厂房进行了改建,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工作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通过大力开展国际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和各类设计展,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

1.2深圳:创意设计之都——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产业

深圳设计业发展迅速,近年来,一直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深圳被称作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源地,平面设计人才达2万人,工业设计占全国49%以上市场份额。

2004年,深圳市推出《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创意设计之都”目标,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打造“设计之都”,远期目标是将“创意产业”打造成深圳的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动漫、建筑设计、装饰设计、印刷、服装设计等创意设计相关产业。另外,深圳制定了包括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等系列计划,实施对“创意产业”的贷款贴息和奖励。

1.3南京:成立领导协调机构——重点扶植创意产业发展

南京市把创意产业纳入“十一五”城乡总体发展规划,在资金投入、立项、用地、税收、价格、信贷、融资、生产、进出口、社会捐助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予以扶持,重点打造影视创意基地、传统书画艺术创意基地、民间工艺创意基地、现代艺术创意基地、网络游戏与动漫创意基地以及综合型创意产业基地六个文化创意专业产业园区。还建立了创意产业统计评估体系,定期发布《南京创意产业发展年度报告》,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1.4杭州:扶植动漫游戏产业——打造中国动漫之都

杭州推出包括《杭州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关于鼓励杭州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等15项新举措,着力打造“中国动漫之都”。杭州市初步形成动漫加工、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业开发的产业链。其中,年生产能力1500分钟以上的动画制作企业有十家,可以自主研发、运营的企业二十多家。目前,杭州动漫游戏企业开始从加工国

外动漫产品,逐步向自主原创转型。

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来看,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对文化企业的效益与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持续稳定具有最根本的支撑作用。2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活动不断深入,科技中介机构也有了长足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科技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政策环境日趋宽松透明,形成全社会重视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但总体来看,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还存在着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重大创新成果,科技投入机制不健全,科技人才匮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3]。

2.1区域创新体系相对封闭,整体效应不明显

目前,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内各子体系之间和每个子体系内部联系较弱,区域创新体系应协同效应难以发挥,具体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导致各单位、各部门职责、任务界定不清、交叉重叠,封闭运行,自成体系,科技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少,科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其次,政府直接干预过多,在政策设计方面还偏重于政府直接推动,没有侧重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的营造。

2.2创新体系网络尚未形成,难以形成联动效应

区域创新体系的网络化程度越高、网络连接越紧密,区域创新能力就越强[4]。目前,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网络尚未形成。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首先,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其次,科研机构尤其是地方科研机构研发能力较弱,难以有效地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再次,技术市场、人才市场、资金市场不健全,科技创新中介机构相关市场体系发育不充分。

2.3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尚待改善

创新环境和条件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尚待进一步改善。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首先,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导向能力较弱。其次,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科技基础设施落后。再次,有关新制度、政策不适应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

针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相对封闭,创新网络尚未形成、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尚待改善等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推进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在国家创新体系框架内,立足整体设计,释放并集成区域社会创新力量,以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为核心,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开放配置创新资源、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建设为重点,全面构建开放互动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5]。

3.1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和健全区域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建设

加快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由科技计划的执行主体向全社会科技活动宏观管理和调控主体角色转变,加强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定期制定和发布区域产业技术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和科技、软件、数字媒体等特色产业集群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形成协作机制。

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申报、评审评估、过程监控、验收评价的环节管理,建立良性的运行管理机制和操作规范;发挥政府各类科技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吸引和聚集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和科技、软件、数字媒体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进行科学评价,引导创新方向和创新资源合理配置。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地方性知识产权法规,完善相关政策,强化对文

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司法和行政执法。建立和完善知识与科技综合管理相结合的机制,推进专利技术的申请和实施,提升高校、科研单位和文化创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用能力。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倡导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建立开放、诚信、富有活力和凝聚力的创新文化。

3.2加强三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奠定区域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根据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需要,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科技开发载体、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和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作用。

首先,加快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建设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引导和支持企业(集团)、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软件、通讯工程和数字媒体等技术领域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其次,切实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园区内企业孵化、专利服务、技术产权交易、商务信息咨询等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创业投资、种子基金、担保基金等投融资体系,完善投融资运行机制,提高园区创新创业服务能力;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扶持重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共建研发机构、合作技术攻关等形式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拓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度和深度。理顺产学研科技合作各方利益,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文化创意产业科技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再次,依托“整合、集成、共享、提升”方针,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有选择地重点建设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信息、科学数据、产业共性技术、科技创业、知识产权等方面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特点的文化创新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引导和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引导一批开展科技创业服务科技评估与咨询、知识产权、技术产权交易活动的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形成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3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构筑科技创新人才战略高地

积极实施创新人才战略,从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稳定等环节入手,重点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原创性科技、软件和数字媒体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科技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企业构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以科技、软件和文化创意产业为载体集聚一批“三高人才”(高级科技创新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形成有效的团队创新机制;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科技人才向文化创意产业流动、到企业兼职,大力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科技人才资源。

深化产权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行科技人员持股,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人格化、人才资源资本化,加大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蔡尚伟.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 涂成林.关于国内区域创新体系不同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科技论坛,2007

(1):47-

51[3] 杨义芹.文化创新体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J].天津市工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3):19-2

2[4] 吴忠泽.科技创新:现代文化产业翱翔之翼[J].中国软科学,2006(2):16-20

[5] 徐胜.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研究[J].当代财经,2007(1):77–81,12

上一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家下一篇:党员专题组织生活发言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