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板块教学,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2024-06-28

运用板块教学,打造历史高效课堂(精选10篇)

1.运用板块教学,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篇一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甘肃临泽三中 蒋丽娟

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线教师最欠缺的并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责任心、爱心等,而是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因此,历史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研究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成为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必做的功课。“教学案”情景下的小组合作教学成为我们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的载体。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编制“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综合的探究性活动,它不是原有教案的翻版,而是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层次安排学习活动,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希腊人普鲁塔戈在3000年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让我们点燃这个火把,给历史课堂注入“活水”,让沉闷的课堂变的更加鲜活四溢。我们实验中学就是在这次课改中崭露头角,探索出了高效的课堂模式——以“教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一、端正思想,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

1.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课堂上最大的实际是学情(把握学生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情出发。学情就是命令,教情要服从于学情,即“每一颗子弹要在没有死的敌人头上开枪”。要想把握学情老师就要走到学生中去,课前预习,是传统教学的产物,要取消,应把预习用在课堂上。让学生自我探究、自己解决,使学生暴露真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情。

2.使用问题教学论(教学生不会的,学生会的不教)。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抓手,培养学生能力,没有问题的课堂是问题最大的课堂,很顺畅的课堂是问题最大的课堂,学生的问题错误是教学的最好资源,学生出现错误教师要学会踢球,教师要学会让学生解决学生的问题(兵教兵)。如:我在教《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一课时,学生在回答“维新派要求“变”的是什么?”问题时,学生的回答是:“变的是救国的方法”。我对学生的回答并没有反驳,而是给其他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在争论中,通过比较,巧妙的给出了答案,轻松地解决了问题。教师要做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最好的教法就是不教”,这与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是一致的: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少。老师全过程在导,学生在全过程学,自然讲的时间就少,内容就精,学生实践的机会就越多,能力自然就越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靠相信学生,放手给学生,挖掘学生潜能。在教学中不让学生犯错是教师的错,不发现学生的错是教师的错、不用学生的错是教师的错、不引导学生有效解决学生的错还是老师的错,总之,不面对学生错误就是老师的错。

3.大胆使用学生尝试论(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不能扼杀)。

每个人都有尝识的意识,怎样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只有尝试学生才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中国学生模仿力强而外国学生创新力强。愿意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尝试,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探究、自我解脱、自己读有自己的感悟,因此,我们要把读书权还给学生、把实践权还给学生、把尝试权还给学生。

二、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

在历史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就是要改变课堂上不和谐的因素,让课堂变得和谐起来,变“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变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一言以蔽之,就是使我们的课堂“高效”起来。

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紧紧围绕着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按照教师最有效的“自学指导”所进行的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所谓“后教”,就是在课堂上,学生在“先学”基础上,就不会的问题所进行的相互探究、相互实践、相互学习;所谓“当堂训练”,就是在课堂上,学生为了全面检测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情况,按照教师的训练指导要求所进行的进一步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像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在编写学案时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课上检查。从而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可以摘引一些史料,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创新空间是很大的,比如探究题可以以问题的方式出现,也可以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如在《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

1.为什么有那么多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绝《马关条约》的同时要求变法?他们要求“变”的是什么? 2.依据内容,逐条分析变法的影响。变法有利于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变法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同时又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3.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何“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4.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为什么还会失败?

以上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的形式完成。所谓小组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讨论的过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通过交流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后经过讨论达成集体共识;讨论的过程又重在合作,通过小组学习,弥补个体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发挥集体的力量,变“势单力薄”为“人多智广”。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最多不超过三个问题。处理这部分,一般是老师提供相关问题的情景材料、图片等,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找出代表展示交流成果。

当堂训练: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它有选择题、识图题、材料解析等。训练题的设计,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是对本课基础知识的检查。选做题属于拓展延伸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选做,注意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在完成这一部分时,注意异组间的交换批阅,小组长收发学案,公布所批学案的等级,并发动组员对错误进行纠正改错,这样就避免了学生作弊的现象,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打造高效课堂。

三、高效、紧张、有序是和谐课堂三个基本特征 和谐课堂必然是高效的,高效是和谐课堂的目标。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呢?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津津乐道,学生昏昏欲睡,教师竭尽全力,学生纹丝不动,教师尽情表演,学生无意观赏,显然,这样的课堂是不可能高效的。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不主动,不积极,欠自觉,不发自内心求索,没有了自己个性的张扬,没有学习目标的限制,没有方法的指点,可听可不听,可看可不看,效果自然不佳。相反,如果课堂上能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反复实践,也就是要创设一个让学生能主动自觉学习的课堂,能够使学生学习高度投入,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质量。也就是要创设一个“紧张”的,课堂,只有真正“紧张”的课堂才能“高效”。紧张,不等于慌张,不是畏惧、害怕、胆怯,而是为了完成某个使命而不懈的努力,即全力以赴,心无旁鹜,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用心求学,主动求索。只有这样,学业才精,德行才成。而这种“紧张”求学的过程,可能是枯燥的,烦闷的,痛苦的。但,事实上,如果不“紧张”,就不经历可能经历对事情的认知过程,就不可能取得成绩的。我们认为,“没有课堂的紧张,哪里会有课后的轻松?”有序不是次序,而是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的序。不是“先—再—接着—最后”,不是一般的次序,而是精心安排、深思熟虑的结果:谁先出场,谁先回答,谁先干什么,都需要策划。长期以来的“先教后练”的教学模式是严重违背人们认识规律,这种教学就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就是逼着我们的学生跟着老师转,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就是一切听“老师”的,就是“唯师独尊”,就是不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没有了自己的主见,让学生做听众,做看客,就是教师为完成任务而教学,而不是为达成目标而教学,就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而与之相反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这样学生在整个课堂中是忙碌的,不停地再现知识,不停地书写、不停地讨论、不停的思考、不停地…,学生在紧张、忙碌中利用了每一分没一秒,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也必定是高效的课堂,它达到了思维的高效,达成目标的高效。

四、优化评价机制,使小组学习和谐发展

看看我们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好像都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但看看我们的小组合作,还有很多的问题:一是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刚提出问题宣布小组讨论,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前排学生立即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声,4——6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学生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二是小组内缺乏分工,更缺乏对小组个人任务完成情况的加工,缺乏对共同活动成效的评估,学生之间还缺乏真正的交流与互动。三是小组内只是优等生在发言,学困生被忽视了……我们已经经过自己的思考,为了保证评价措施的有效性,我把学科教学评价纳入了班规。上课积极思考,能够提出问题或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在班级评估中加分奖励,平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包括任课老师对学生课堂表现、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分值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评等,以月为单位进行汇总评比,选出月度优胜小组和个人,把优胜小组和个人的照片张贴上墙,以激励先进鼓励后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进行科学的分组。小组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讨论小组构成上,要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还有性格互补。为了增强小组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我每次带一个新的班级,总会让他们先为自己的小组起个个性化的组名,希望在组名的感召和激励下,能够吸引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几年来,我的每届学生都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别具特色的组名,使小组成员首先有了共同的期望和目标,也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当然,组内成员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也是至关重要的。我的策略是: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协调员、检查员等,并采用角色定期互换的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担当不同的责任,每个小组间实力要相当,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平等、有效的竞争机制。我采用按学习成绩编号的形式,教师随机抽查,抽查到的学生成绩就代表整个小组的成绩,这样就会激发学生传帮带的作用,课堂学习效果与班级量化评价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组内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小组内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之风愈演愈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历史水平。

总之,“教学案”情境下小组互助教学,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实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大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2.运用板块教学,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篇二

要实现课堂高效, 必须做好课前教学设计的准备, 高效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应该是以科学的设计教学目标为起点的, 三维教学目标对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起着调控的作用, 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率。因此构建高效课堂, 要使历史“三维目标”协调发展。

所以精心备高中历史教材、备高中历史课程资源, 了解学生, 根据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对象的年龄、原有知识和认知能力等, 去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与方法:即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情选择不同的教法。努力体现“双主体”的教学特色, 形成新型学习伙伴和学习结构。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只有教法和学法并重, 才能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高效性。

仔细分析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生成点”, 精心设计多维互动的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 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预设方案, 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分层课堂练习。

再根据教学流程和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相应的教具或课件等。合理继承传统的教学媒体, 将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 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恰当引进现代化教学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高效课堂结构是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重点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组成课堂的各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各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 对各个环节的时间也有大致的规定, 这样课堂教学过于呆板、缺乏活力, 就“模式化”了, 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改进。

(1) 精心设计新课引入, 提高课堂效率。好的课堂引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思维量发挥到最大值, 启迪其探究新知的欲望。导语设计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 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使三维目标有机达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设计“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 “奥运牵线到雅典, 民主摇篮荣光现”课前播放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 通过奥运会把学生的目光从中国转向西方雅典, 并提问:除了奥运会, 雅典还以什么著称?进而使学生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

(2)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重在多维互动交流,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共同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历史课,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创设“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就可以使学生身心愉快、思想活跃, 结出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硕果。

如设计“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的教学程序时:

第一层通过“志士仁人建民主”:采用支架式教学, 学生经过努力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层通过“三大机构促民主”, 本部分为本课重点内容。通过教师提供材料, 学生归纳雅典民主的特点。然后, 安排学生分组整理四大机构的相关信息, 并简单交流, 列表归纳比较。运用问题引领、分析比较教学法, 让学生准确掌握四大机构的职能, 真正理解雅典民主的特点, 突出重点。

第三层通过“辩论程序保民主”, 此部分运用自主开发的视频课程资源“关于不完成作业的辩论”。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仿照公民大会辩论模式亲自表演。角色转换, 主动参与教学, 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四层通过“身临其境享民主”,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能理解的内容。本环节是为承前启后, 这为突破难点“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第五层通过“七嘴八舌议民主”, 学生根据课前安排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然后, 根据展示结果及当课所学, 展开讨论, 突破“评价雅典民主政治”这一难点。

三、教学评价反馈是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保证

新授课后, 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安排教学评价、小结和随堂测试, 获取历史高效课堂的教学评价反馈, 便于以后再次上课达到二次生成高效历史课的目的。

3.运用板块教学,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篇三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41

高中课堂应用多媒体教学是新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途径,是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手段。如何扬长避短,合理运用这一教学手段,达到教学高效的目的,仍然是值得关心的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高中历史课与多媒体教学。

一、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原则

教师先要明确这一堂课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利用什么样的素材进行思想教育,怎么进行教育,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什么地方进行能力培养,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用什么方式去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才能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等等。教师要做到成竹在胸,不仅心中要有教材,还要有方法,更要有学生,因为教学的最后归宿是把学生培养成祖国所需要的栋梁之材。目标有针对性,手段同样要有针对性,适时选择多媒体手段,拓宽学生视野,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2﹒历史教学的灵活性原则

主张“开放式”教学,要有开放的思想,更要有灵活的方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与预想的大有出入。在出现这种情况时,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如果遇到自己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切忌不假思索应付过去。开放的思维,开放的模式,让网络走进课堂不无裨益。

3﹒历史教学的情境性原则

历史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头绪纷繁,内容庞杂,历史久远,而在有限的课时内,要使历史教学达到“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目的,绝非易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其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更要注意其情境性,让学生有一种亲临其境之感。因此,向学生提供一种新情境,如提供一种新材料、阐释一种新观点、提出一个新问题,让学生扮演一种角色,等等,就显得至關重要。网络资源走进课堂,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方便快捷。

二、运用多媒体,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历史的描述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的,是一种“单媒体”的活动。而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许多事件,学生在初中教材或课外读物中大都已接触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当然明显。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可以将板书通过电脑打好,在讲授中点击出现,配上一定的声音,其间加入洋务运动领袖人物的历史照片、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的历史图片,以及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奏章等历史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事实研究的兴趣。

2.加强教学深度,挖掘重点难点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拓宽信息传播的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的参与学习,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从而进入到张弛有度的课堂气氛之中。而且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难点、疑点问题,比在书本上让学生照本宣科地去背诵,效果要好得多。实践证明:巧妙利用课件等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兴趣十分浓厚,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和思考,并化虚为实,化繁为简,比较容易掌握知识点。一些视频片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观看这些片断,直观思考,自主记忆,从而达到突破难点、巩固记忆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

4.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对多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其表现手法多样,既形象又直观,能最大限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操作和调控,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思维,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如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时,在课件的开始笔者就设计一个手拿武器的战士在战场上作战的战争场面,并配以隆隆的枪炮声,随即闪出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在彩色历史地图上进行一些处理,做成动画,如箭头的闪烁、自动延伸、颜色的变化等,通过这种表象的动态效果使整个地图活动起来,让学生对行军线路、地理位置、经历的战役等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使学生尽快融入课堂教学情境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思维活跃,情不自禁地萌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的强烈愿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注意事项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要注意正确的运用,如果外围不当,不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会起反作用。多媒体技术只是作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正确处理机器与人的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切不可让机器成了主导;课件制作注意形式,不可喧宾夺主。有的课件加了太多的小动画,或太多的文字等,一种情形是学生被课件的小的动画而非教学内容所吸引;二可能是让学生对课件产生了视觉疲劳;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学生的实实在在的主动参与,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4.运用板块教学,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篇四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教育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促进教学民主化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除了遵循《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之外,我校还结合自身的办学情况,从实际出发,适时提出了极富新马特色的《“20+20”高效课堂建设方案》。针对新马的教学实际,既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也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既强调学生学的精彩,也强调教师讲的精当;既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也强调个体独立思考;既强调理解,也强调运用,努力寻求学与教之间的动态平衡。随着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可能会延长,教师点拨的时间可能会缩短,但“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的核心目标不会变,追求学生学习高效的初衷不会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决心不会变。努力实践《魅力新马行动计划》,建设效率新马;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创设幸福的学习生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教师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师在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实质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与以前课堂教学相比较的基础上,找出提高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将高中语文新课程和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并运用于教学,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益。为学生创设一种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来突出和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获得和提高语文的能力。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各地教学改革如雨后春笋般出来,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步伐很快,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我校也有一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努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能更新,因此,改革的步伐不大,成绩不明显,跟不上先进地区的改革步伐。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校提出《“20+20”高效课堂建设方案》,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教学改革步伐。

现在我们教师的现状:

1、每次考完试之后,总要听到有些老师这样的叹气:“这些题目我上课都讲过了,学生还是不会,真不知怎么教了。”“唉,这道题我没讲,不知学生会不会做?”为什么有这样的叹气,值得我们思考。

2、我们老师都很勤。你看我们老师们:讲课勤说、练习勤印、练习勤讲,作业勤改,测试勤测;辅导勤、抢时间勤。这些勤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了吗?没有,换来的只是一个字“累”。你看,作业改好发回去,测试改完发回去,学生关心的是什么?是分数,看完分数就往抽屉一扔,你说:“我们这么勤改作业、测试到底换来啥?”练习一大堆,整天题海战,学生整天忙着做练习,他们拿什么时

间来思考、质疑、归纳、总结?不会思考的学生那还不成“书呆子”一个?在社会里,“书呆子”能把学习搞好吗?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特别是高考的压力,高中教育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还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作为导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以学生为活动中心的同时老师还要扮演好参与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这一教学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寻求知识。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 “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拥有学习知识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语文教学中长期使用“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他们的能力发展。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本身,同时通过语言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表达情感、认识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给予学生文化熏陶。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正确的指导方法,把教学的“中心”让给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增加语文知识的吸收,提高语文学习的技能,以此来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并最终达到综合能力和自信心的提高,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成员均有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经历。组长余少波长期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研究和新教材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十多篇。副组长宋时巧有二十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经验。骨干成员李雪生多年从事课堂教学效率和评价研究,参加新课程标准专题学习,撰写相关论文多篇。骨干成员李张锋在写作教学研究方面有独特的思考。

2、课题组成员为了搞好本课题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组内重新组织认真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并进行多次集体讨论;到图书馆或在互联网借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比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思想录》《互动教学》《优质课课堂教学实录》《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以及高中所有必修、选修教材;购买了相关的教学光盘;查阅有关国内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现状的文章。

3、本课题研究资料的获得途径包括校图书馆、查阅网上资料。研究经费方面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每年除向课题组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料外,还同意课题组购买相关资料予以报销,而且提供一部分经费。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研究时间,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以外抽出时间进行集体讨论、分头撰写论文,并定期召开例会;在假期里集中时间进行课题研究,按照分工撰写论文。此外,本课题研究严格按照预定计划执行,并进行定期总结。

四、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所谓“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这一特定平台上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科学的学法指导、师生互动来实施教学的活动。而“高中语文”对其作了学段和学科上的限定。

本课题所说的“实效性”不是简单狭隘的分数量化,而是以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素养的生成量为主要参照,以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语言等与学生的情感要求、思维状况、活动方式及强度、接受能力的和谐性和一致性为旨归,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思想素养、思维素质的同步协调发展。

(2)支撑性理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力求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大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各领域(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必修课教学、选修课教学等)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全新的观照,在深入研究新课程的实质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与以前课堂教学相比较的基础上找出提高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将高中语文新课程和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新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

3、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高中语文新旧课堂教学比较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江苏省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嬗变;新旧课堂教学的目标性比较;新旧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比较。

(2)高中语文分领域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

主要包括作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阅读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必修课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和选修课课堂教学实效性专题研究。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达成途径研究。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单位时间内(课时)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素养的生成量;

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手段、语言等与教学内容的高度一致性;

第三,单位时间内(课时)教学内容、方法与学生情感要求、思维状况、活动方式及强度、接受能力的高度一致性;

第四,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效果;

第五,课堂教学实效性评价研究。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1、研究思路和过程:

本课题预定用二年时间完成。研究分为申报阶段、比较研究阶段、分领域研究阶段和总结鉴定阶段共四个阶段。

申报阶段(2008年5月—2008年8月):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比较研究阶段(2008年8月-2009年2月):重点研究新旧课堂教学在目标、理念、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等方面的不同。

分领域研究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1月):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举行开题论证会。展开阅读、作文、必修课、选修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工作;进行实效性达成途径研究。完成中期各子课题研究报告。

总结鉴定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5月):召开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刻录研究课光盘。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比较研究法。对新旧课堂教学从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找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比较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研究。

(2)分析研究法。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挖掘其实质,总结其特点;分析国内同领域研究的得失,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分类研究法。将总课题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分阶段进行研究;对不同类别的研究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和比较,并互相借鉴。

(4)实践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以课堂为阵地,大力开展优质课评选和观摩活动,并进行认真讨论研究,撰写教学心得

6、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新旧课堂教学比较研究 论文、优质课展示 2009年2月宋时巧

作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论文、优质课展示 2009年5月孙彪

阅读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论文、优质课展示 2009年8月李雪生

必修课、选修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论文、优质课展示 2009年10月 王海燕王平

课堂教学实效性达成途径研究 论文、优质课展示 2009年12月 王评吴红娟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报告 总结报告 2010年2月闫新华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论文集 论文集 2009年4月 洪业剑张杰

5.科学运用游戏,打造高效课堂论文 篇五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生产生活资料,在和自然的斗争中,便逐渐形成了跑、跳等各种技能的古老的体育运动,后来逐渐形成体育游戏。体育游戏是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社会现象,体育游戏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一、体育游戏的内涵

所谓体育游戏,就是以锻炼身体为基本方式,把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性情作为终极目的的一种现代体育教学手段。体育游戏是在游戏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它既是游戏的组成部分,又与体育运动有着密切关系。体育游戏现在被广泛应用于体育教学,成为体育课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和完成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目标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设计体育游戏的原则

1.锻炼性原则

体育游戏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把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要着眼于在游戏中锻炼身体,并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并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最终达到自觉锻炼身體的目的。

2.针对性原则

初中体育游戏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体育游戏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年龄、身体素质等特点,以科学合理的组织形式,紧密结合初中体育课程的内容和任务进行体育游戏的教学设计方案,保证实施过程的教学行为与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3.主导性原则

教师在课中发挥驾驭及指导的作用,让学生自主配合,体育教学中在选用游戏时要循序渐进,选用有针对性、有可操作性的内容,调动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让大家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当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自己设计编排学生易于接受的贴近日常生活的游戏,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

4.教育性原则

作为初中体育教育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游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还能启迪学生的思想。教师通过体育中的游戏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和遵守规则等优秀品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三、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运用

在准备阶段,运动开始前要热身,一般体育教师会从慢跑或者简单基础的伸展运动开始,但是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体育教师应在备课时就要加强对游戏的评价激励功能,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合理方法手段和学生共同创新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游戏的选取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仅要配合教材选择适宜的游戏,更要关注初中学生不同性别和年龄所具有的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同时,体育游戏的目的是服务于体育教学,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和分析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和实践能力,有时带有故事色彩的游戏更能让学生融入角色,也更具吸引力。不同游戏要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对体育游戏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游戏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厌烦;反之,如果他对体育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学效果必然喜人。

在体育游戏结束后要让学生放松,让学生感到体育游戏真正的意义。教学实践说明,心情愉悦时做事往往事半功倍,可以激发和延续学生对体育项目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做游戏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品德,在游戏中学会相互沟通,学会尊重不同的意见。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学会倾听,允许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在各种不同的意见中选择最佳的方案执行。

总之,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设计游戏教学的重要性。科学、有效地安排体育游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合作品质和团队意识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好地辅助完成体育教学中的社会适应目标。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教学模式,将精心打磨的游戏项目巧妙地融入体育课堂中,定能提高初中体育课程的综合教学质量,打造出科学高效的初中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秦鹏飞.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袁志军.体育游戏对体育教学的影响[J].今日科院,(10).

6.运用板块教学,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篇六

[摘要]:当前,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多媒体课件进入化学课堂,其功效在于改进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变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想象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教学增大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多媒体教学创设出立体化教学空间,有效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增强直观效果,不仅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也能提高老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缩短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 化学教学 高效课堂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日见端倪,我们将面临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一场新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此时此刻,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新的信息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涌入到教育教学领域。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已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主流之一,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内涵,初中化学教学也不例外,这种信息、技术的引入,为传统教学注入了一种活性催化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微观现象,模拟化学变化的过程,提供形象、生动、直观、快速的变化过程和一般难以观察的现象,有效地突破了化学教学中微观教学的难点,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感受,将化学课堂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就谈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做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必然引起追求,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力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了图形、声音、文字、动画的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表现手法形声化、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种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极地学习,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分子原子》一课中,教师在讲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时操作计算机,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电子显微镜将水放大几十万倍所拍摄下的闪烁星点的水分子,它是构成水的最小微粒,并且演示了一滴水的质量及水分子的个数。这时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和讲解,使学生总结出分子的基本性质之一,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这样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点就理解得非常深刻透彻。教师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中巧妙地选用多媒体课件,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影视图像实现难点的突破,能使学生轻松地建立微观物质运动的概念,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质运动的不同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又如:一滴水中分子个数之多及水分子质量极小;碘分子间隔增大或缩小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氨分子运动导致酚酞变红,使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发现分子的特性,从而达到利用分子的性质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热胀冷缩、湿衣服能晒干等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把一些单调、枯燥,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掌握教学难点和重点,化难为易。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化学实验,解决教学重点,打造高效课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许多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演示试验也无法做成。传统教学中,只能靠挂图、板书及教师的语言来讲解,这样的教学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应用化学课件,这些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对于化学中运动而复杂的微观世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可以逼真地模拟出宏观化学变化中构成分子的原子相互分离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在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第二节《原子和分子》的学习中“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我用两个大小不同的球分别表示汞原子和氧原子,两个大小不同的球挨在一起表示一个氧化汞分子。通过计算机的flash动画功能动态的模拟出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单质汞和氧气的粒子运动过程,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再分原子的重新组合。Flash动画把微观世界宏观化,形象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结构时,运用课件模拟石墨和金刚石的内部结构,将二者进行对比,这样做能使学生较直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课本上有些化学反应过程、原理较复杂,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模拟会变得形象生动,清晰明了。如,在讲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机理时,利用动画可以将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进程形象地表现出来。起初表示钙离子的小球与表示碳酸根离子的小球结合在一起,而盐酸中大量存在表示氢离子的小球和表示氯离子的小球,当它们相遇时,氢离子自动与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在溶液中迅速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以气体形式逸出;钙离子和氯离子结合成氯化钙溶解在水中。这样就可形象地揭示出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

再如,有关溶液的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形象地解决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这一重点问题。在烧杯中用小黑点的稠密程度表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当用增加溶质方法使不饱和溶液达到饱和时,可以由外部加进小黑点,使之达到饱和溶液的稠密程度而饱和。当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时,可以利用动画形式使烧杯中的水分子逸出,溶液质量减少,但其中小黑点表示的溶质不变,可它扩散的范围变小了,这样也达到了饱和溶液的稠密程度,变成了饱和溶液。当利用温度变化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时,可以演示高温T1时的不饱和溶液与低温T2时的饱和溶液,并使二者小黑点的稠密程度相等,很显然,在T1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在降温到T2时,该温度该浓度恰好是饱和溶液,所以可以采用降低温度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这样通过以上形成逼真的模拟演示实验,学生对由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就会由难而变得容易得多,从而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化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打造高效课堂。

化学虽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污染许多的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化学实验,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这些化学实验中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教师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却不能用实际操作实验证明,否则会造成危险。而电教媒体进入课堂,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它可将步骤分解,放慢动作,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喧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模拟错误操作。例如,酒精灯、试管的错误使用方法;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试管口向上倾斜以及结束实验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的错误操作,通过电脑动画模拟演示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不但节约实验用品,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轻松地达到教学目的。二是严重污染环境,易使人中毒的实验。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一氧化碳的毒性较大,很容易造成中毒事件。如果改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既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又可以避免对师生身体的损害。三是能够展示一些实验的本质。

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错误操作的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这样就能加深印象,打造高效课堂。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大课程容量,打造高效课堂。传统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讲解一个课题内容时,既要求把课上完,又要保证学生有自主学习和与他人交流探究的时间。要让学生能学得彻底、深刻,这对教师的教学是极大考验,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解决这一难点问题,从而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时间。例如新教材中“水的净化”一节中有关自来水净化过程;如果单纯进行讲解则费时费办,且学生不易理解,若制成多媒体课件展示,就会省出许多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地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可见,教学媒体是一种知识工具,它既是教师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通过媒体向老师反馈学习信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与教材之间的信息交往,达成教学目标。

7.运用板块教学,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篇七

历史与现实生活似乎没有太大的关联,其实不然,没有历史的选择与发展,就没有今天的生活,可以说现实生活是对历史的延续,此刻会成为下一刻的历史。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说明,历史对现实生活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将现实生活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展开生活情景互动,可以谈论历史都城的变迁、地名的更改、历史习俗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变化。

如“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程内容的学习,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展开对近代社会生活衣食住行、习俗、思想等各方面变迁的学习和思考。 结合图片进行对比分析,师生间、生生间实施多媒体情景互动,展开思维和思想的碰撞, 多角度地分析近代社会生活产生变化的原因。 学生了解鸦片战争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政府政策、西方思想传播、先进的国人的努力等因素,都使得近代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变化,可以说内因和外因的共同影响使得我国不断前进。 将古今对比,学生展开生活情景互动,鼓励探索与发现。

二、问题情景互动,激发创新与想象

问题情景互动在一定意义上是思维的碰撞与交流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创新和想象,鼓励学生追本溯源、广泛查阅,并开拓思维、溯古通今。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问题情景互动,可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科学设定阶梯型、串联型、诱导型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构建思维互动和变换的情景,有效构建思维网络,展开互动交流。

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知识时,可以运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创设问题情境。 设问“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从这几个方面作细致的提问,之后帮助学生理清条理,建构知识网络。 针对“八国联军侵华”这一部分知识,可以设问“八国联军侵华产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是什么”、“签订了哪些条约”、“这一事件对我国的深远影响”等。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

三、讨论情景互动,促进交流与合作

多角度假设与想象,针对同一问题,站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进行验证性、探索性和假设性辩论,鼓励学生发现与书本中记载的不一样的知识,有自己的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站在事物的几个层面分析历史前进过程中的是与非、对与错。 实施讨论情景互动教学,学生站在学术的角度研究历史,并借鉴现实生活探究、科学评判和学习历史。

如展开探究活动课,活动课程的主题为“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以20世纪初至21世纪为研究的时间段,学生展开讨论情景互动。 讨论前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工合作,查阅资料,并收集相关数据或案例,围绕百年变迁的历史知识,展开历史展览性讨论与分析。 教师应帮助学生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学生站在经济、政治的角度分析这百年我国的发展,并在探究活动课程之后,制作住房、服饰、风俗、交通变迁展览厅,图例配以文字说明,提高学生的互动交流、说理能力。

四、实地情景互动,深化体验与反思

历史不着痕迹地流失,它随着岁月的年轮溜走,而历史的印记却在很多地方被探寻和发现。 历史课堂不应仅限于教室内,还可以在学生放假期间,带领学生到当地历史名胜古迹,或具有历史特色的地方参观学习,如历史博物馆等。 学生带着好奇心与教师一起参观、访问、记录与反思,展开实地情景互动,将书本与实物结合起来,进行对比讲述,师生、生生或学生与当地管理员、人民展开情景互动,深化学生的体验与反思,并增强学生的荣辱感和自豪感。

如教学“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放假时间带领着学生参与历史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在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脚步的认识,并增强民族自豪感。 结合实地情景互动,学生了解古代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历程,进一步与现代技术发展相对比,深入感悟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的提升。

五、结语

8.运用板块教学,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篇八

它和以往传统的阅读教学思路的区别在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思路是“线性”的,基本上是开讲,一个段一个段地分析,然后小结课文特点。而“板块式”思路是呈“块状”的。这种块状设计,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构建课堂教学。

我校在践行“板块”教学时,一直追求“简约、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力求简约:内容精选 目标精准 板块精简

返璞归真,删繁就简,以生为本,注重实效的语文课,应该是简约语文教学的追求目标。简约语文课堂并不简单。它是一种课堂感受,力求简约排斥随意,它应该是一种精湛设计。力求简约拒绝低效,是一种高效整合。此外简约不是无为,它是一种语文教学高境界。

简约的语文课堂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不管模式怎样不同,都应当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原点——课堂价值,回归本体——语文学习,回归落点——学生发展。力求简约课堂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1.精选内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学科的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应当选择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学。当然,这里所说的选择最有价值的内容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随意改变教材,也不是说可以随便删减教材,而是思考我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然后根据具体学情,有意将某一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深入学习,从而加强本班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增量”。内容的呈现,不但要有利于“教”,而且要有利于“学”,能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性质和特点,合理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精选教学内容,首先要注意对课文的内容要聚焦、理线;其次要关注课内外资源有机整合。

2.精准目标。设定目标时,要符合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成。教学目标要相对集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具有导教、导学、导评三种功能,陈述的是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而不是教师的教学意图;陈述的不仅是具体、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还应当直指语文课程目标。我们应真切理解三维目标,宏观上要加强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整合。微观上要使教学目标在细节处落实,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

3.精简板块。语文课堂教学要瘦身,让学于生,让课堂不断显现出层次推进的态势,必须积极落实板块式的整体架构,立体设计教学过程。“板块”是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由问题情境形成的结构大部件。一般根据文本特点,设计2-3个板块,形成推进之势。

二、崇尚高效:品关键词句 析言语形式 悟表达方法

朱光潜先生曾在《谈文学》一书中,谈及文学与语文,有这样的一段话: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感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的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

这段话道出了“语文”之位“语文”的全部奥秘,应当成为语文教师的座右铭。学生学了我们的语文课程,倘若真正做到了朱先生所说的“语文的精确妥帖”,则我们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则不言而喻了。在这方面,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1.品析关键词句,体味文字的表情达意

所谓关键词句,就是指对文章表情达意最关紧要和能够在关系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句。抓好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之一。理解词语和句子既是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又是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关键词句能引发相关话题突显课文内容,要通过关键词句和主要内容去把握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品析关键词句有两个误区:⑴有的时候,我们仅仅把品析关键词句当做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推进课堂教学的法宝。没有深刻领会到它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性,因此课堂中出现了“浅读”“平滑”等现象。⑵有的时候,我们习惯把一个孤零零的词语拿出来读出什么感情来,感情离不开课文,只有指导抓住关键词语去有感情朗读课文,才能使学生得到文本的精髓,得到情感的调动,达到生本间的对话。

2.关注言语形式,体察文章的表达效果

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该用课文教语文。咬文嚼字,是教母语的传家宝。如果课堂中除了品词析句,还是品词析句,学生记住的可能就是课文内容和个别词句。语文是什么?就是学习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我们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秒,学习的它的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任务。作者有时不把自己的观点、情感明明白白、干干脆脆地直说出来,而是悄悄地将其渗透进言语形式,从而达到让读者于不知不觉间接受她的立场观点的目的。《夹竹桃》《沙漠中的绿洲》《灰椋鸟》(短促的语言,形成有力的节奏,传递一种热烈壮观的场面。反过来说,这样的热烈、壮观的场面的呈现与这样的言语形式是密不可分的)为例。我们语文教师在教课文的时候,就是要有意识地通过课文的言语形式去挖掘、发现渗透在其中的思想感情,特别要弄明白它是怎样渗透的。

9.运用板块教学,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篇九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同样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特别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教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搞好课堂教学成为广大同仁研究的课题。本文围绕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师集体备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大课堂容量并积极进行课堂反馈从而打造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字:现代信息技术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

笔者最近看到了一份关于中学生喜欢的学科调查数据:在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中学生最喜欢的科目排在第一位的是体育,占调查人数的47%;排在第二位的是计算机,占调查人数的37.7%,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比例最高的是思想政治课,选择喜欢的学生只占三成。

中学生不爱学思想政治课,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1.学生自身方面: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初中政治开卷考试使学生产生了惰性,总认为上课可以不听、不做笔记,考试时翻书就行。2.教材方面:思想政治课学科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又较为抽象等原因,1

尤其是教材内容偏重于城市,农村生活较少。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农村学生不感兴趣。3.教法方面:教师照本宣科、单纯说教,学生被动听课、死记硬背,形成了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模式,致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以至影响学习。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思想品德的综合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类知识正以信息流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运行。知识来源越来越多元化,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不断地发生变化,学科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在学校教育中,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特别是灌输式教学方式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在信息技术充分发达的今天,学生已不再满足于课本的知识范畴和语言的平铺直叙。而政治课教学,学生尤其会讨厌那种布道式苍白而无力的说教。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打造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开放式的教师集体备课,为打造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网上存储着教学所需的各种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开放式的集体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传统的集体备课有的教师过于保守,不愿把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经验与同仁们分享,而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选取网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整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和制作课件,从而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避免了传统集体备课的不足,为打造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打造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基本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因此,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稳定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勇于探索、深入思考,并能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信息化教学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资源引入政治教学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对教学信息的反应,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愉悦气氛中充分发挥出主动性,从而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营造出了一种良好的政治学习氛围,增强了政治课堂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环环紧扣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思维,使大脑在轻松愉快中达到思维高度活跃,从而使问题以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和最灵活简捷的方法得以解决。如:在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时,按常规教法一般来讲都较枯燥、乏味,所以学生除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外,也很难从中获得什么乐趣。但是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辅助教学情形就不同了。信息技术资源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图文声像并茂,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感官的综合刺激,通过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多媒体界面展示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打造高效课堂。

如何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把有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打造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重要条件。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综合各种媒体的功能传递大量的信息,为教师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众所周知,政治课的时代性强且现代社会信息来源的多面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靠课堂上干巴巴的讲解说教是不行的,课堂上必须进行必要的补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高效的完成这一任务。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把大量鲜活的正在发生的现象呈现给学生,在政治课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并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既可使教师从大量重复无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又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增大课堂容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如: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玉树地震、美国的大选等重大新闻通过互连网及时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尽量展开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分析、讨论,达到

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既增大课堂容量又提高了政治课的时效性。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进行课堂反馈是检测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

课堂反馈是检测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教师在传授完新的知识,需要通过练习来反馈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根据学习的重难点以及疑惑点,选择有代表性、梯度性、发散性的题目,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训练,训练的题目和学生的答题情况可以通过多媒体展台展示出来。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有效训练、当堂检测中巩固自己的所学,找到知识的遗漏点,在矫正、总结中提升素质,实现“堂堂清”。

思想政治课的练习尤其是选择题具有文字多的特点。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当堂巩固新课的目的,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可利用其容量大的优势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在设臵课堂练习时,编一些融合现实材料、时政热点、社会问题等内容为一体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分析、解答,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统一。如在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的保护”这一框时,首先播放了巩汉林与赵丽蓉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的小品《太后大酒楼》的一个片断,然后提出问题:

1、太后大酒楼违反了经济活动中的什么原则?

2、它侵犯了我们消费者的什么权利?除此我们还可以设臵一个拓展题:假货横行的危害有哪些?当你买到假货时你应该怎么办?以此来巩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从而检测教学效果。

总之,打造高效的思想政治课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如何把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打造高效率的课堂,惠及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将是广大同仁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鲍东明.《我们离素质教育有多远?专项调查有答案》.《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20日第4版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培训教材》(网络篇)王珏、王相东主编北师大出版社第l版1999年8月;

4、思想政治教学网http://;

10.开展有效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篇十

——评王胜兰、周丽萍“高效课堂”研究课

王文彬

今天王胜兰、周丽萍两位老师所上的两节课拉开了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序幕,同时为我们“开展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我代表东中数学人谢谢两位老师。

今天的评课,我从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说起。

余文森教授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三条规律是绕不开的。任何好的教学都是有意无意地地遵循了这三条规律。相反,不好的教学则一定是违背了这三条规律。为了凸现这三条规律的重要性和不可违背性,余教授把这三条规律称为“铁律”。它们是:

第一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第二铁律:“先教后学”——以教导学。这条规律告诉我的。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

第三条铁律:“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没有旧知识作为依托的新知学习只能是机械的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这条规律是以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和布卢姆的“掌握学习”为理论基础提炼出来的。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也就是我们数学教学中常提的“化归”思想。由于变容易了,学生就能学会。因为学会了学生更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字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这是这条规律的具体体现。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数学基础知识,根据数学知识固有的逻辑联系,非常符合第一条铁律和第三条铁律的条件,所以数学教学中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洋思模式)备受推崇,王胜兰、周莉萍两位老师的研究课也大致采用的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两节课除大家从常规课上看到的优点之外,我认为她们的课堂上能看到有效教学中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交互性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今天王胜兰老师的课中,板演、交流、纠错、归纳等充满整节课,学生踊跃交流,积极表现,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以我座位旁的一个学生(课后黄老师说是一位成绩较差的学生)为例,这位学生在预时阶段就跃跃欲试,我告诉他:想表现就大胆举手。当他第二次举手的时候,王老师点到了他,他答得非常好,我在下面偷偷给他竖起了大拇指,他会心地笑了,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他表现更积极,在这一节课中,他这样一位平时很不起眼的学生得到了三次表现机会,尤其是第三次归纳不等式的解法时,说得非常漂亮。受到了老师及全班同学的充分肯定。他的自尊心在学习过程中也得到极大的满足。周丽萍老师的课上,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估,纠错、非常踊跃,她教的是自己班的学生,看得出平时训练有素,课中学生交流更广泛,更顺畅。

从这两节课中能够看出,学习中的交流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灵感,让学生产生了新颖的观点和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体验性: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今天周丽萍老师的教学中,设计了三角形构成的操作,通过画数轴表示解集的公共部分,还有整节课的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想,而且还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双手做,即用学生整个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促进学生理解了知识,更是激发了学生生命的活力。

三、创新性:

传统的学习过分强调继承和掌握,又由于应试的强化作用,学生唯书、唯师、不敢越雷池半步,思维上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人格上顺从听话,唯唯诺诺,从而造成创新素质的极度缺乏。

王胜兰、周丽萍这两节课上,在创新教育中都有所突破,王胜兰老师在学生先学环节中,当学生做第2题解不等式时就遇到冲突,这时老师引导学生类比解方程的方法,结合不等式的性质,实现突破,通过总结归纳,得到不等式的解法,周丽萍老师的课中也是如此,当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冲突时,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守旧、敢于和善于打破已有知识经验的制约和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否定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形成思维的创新和知识的构建。

然而,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王、周二位老师的这两节课,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三个环节中还可以在下面几个方面作些探索:

一、在“先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课本中概念定义,重要结论的严密性、权威性和解题要求的规范性,是我们学习中必须遵循的,所以“先学”应要求学生从“读书”开始。

二、在“后教”中,老师要做“懒师”,在学生交流时不抢话,不插话,要慢一点,学会“踢皮球”,让学生有一个再思考,再挖潜能的机会,在学生真的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教师再给予引导。这样学生听得会特别认真,收益会特别大,今后也不容易出错。

三、在“当堂训练”中,一是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静心思考,独立训练。老师巡视、关注、期待。二是训练的反馈评价,要做好定性的解释、纠错和定量的评分比较,促进学生的个人反思,寻找差距,确定努力的方向。

总之,王胜兰、周丽萍两位老师的这两节课,为我们即将全面铺开的以“导学案”为基础的“有效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我们听课老师也从中感受到了充分体现“三条铁律”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魅力,我们有信心在今后的教学中共同努力,大胆探索,打造出具有东中特色的“高效课堂”。

上一篇:农行客户经理年度述职演讲稿下一篇:指导学生完成一篇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