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优秀随笔欣赏

2024-06-21

小学语文优秀随笔欣赏(13篇)

1.小学语文优秀随笔欣赏 篇一

时间如行云流水,我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以及本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也半个学期了,这半个学期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反思学习,努力使自己不会愧对“铸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现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如下:本学期,我坚决落实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计划,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狠抓教学常规,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运用新课标理念:

在教学中,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根据新课标精神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真制定“语文教学计划”,做到教学有目标,有方法,有反思。通过学习和实际教学,我了解到这个阶段的儿童感性多于理性,对于外界事物,侧重于主观认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一直用童化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直观事物来指导教学,让学生能迅速接受知识。把孩子当成朋友,当成相互学习的伙伴儿,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关怀,知道老师就是他们赖以信任的朋友。

2、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五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强,有人说他们是“一张白纸”,看教师怎样在这张白纸上落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作为今年的新老师,又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我深感任重而道远。刚开学的几个星期里,我不断向学校资深教师学习,采用编儿歌、口令等形式,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情趣之中,让学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课前准备,要求学生上课前,要把上课的书、本、文具准备好,不要上课了再手忙脚乱的掏书包。课前,还要把铅笔削好,把铅笔屑扔到垃圾桶里,养成有备无患,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二、上课起立时,要整齐站好,一切服从指挥,落座时,要全心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说话,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

三、做到“三个一”,胸离座一拳,眼离书一尺,笔尖离手指一寸。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

四、回答问题时,要大胆发言。声音要洪亮,要用普通话,要“因为、所以”把问题说明白、讲清楚。别人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听,当别人回答完毕时,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三心二意,好像与自己没有关系似的。

五、老师讲课时,注意听讲,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和有关的学习方法,要能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但要举手,获得老师的同意后,才能发言。

六、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书写要认真规范,不敷衍老师。

七、课前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老师要提前做好“预习提示”。

八、每学完一课,要做好复习,有疑必问,要达到全知全解,不能留下不懂得问题。

上面的要求看起来,对学生有点苛刻,过于严肃,但我认为这样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是大有裨益的。但我自己也注意要多接触学生,做他们的朋友,让学生知道老师严格要求他们是对他们的人生有好处。还感受到老师和蔼可亲,易于接近。我经常用李大钊的一句话教育学生“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

3、认真备课:

这前半学期学校让我收获颇丰。我明确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图解对活动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4、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

五年级作为学生走进学校的第一步,正如建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是非常主要。本学期,我主要在注重学生的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写字、读书、课外阅读等方面作了努力。列如五年级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拼音和识字。在学拼音时运用形象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拼音,如:l像什么?n想什么?在识字时,运用古代的造字法帮助学生识字。提前教会学生查字典,运用字典学习拼音、字词。学完拼音后,让学生用写日记的方式学习写作,想什么写什么?拼音、汉字都可以。一学期末,大部分学生能写出100多字通顺易懂的所见所闻了!

5、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作为一位新教师,我存在的不足有很多很多,经验不足,努力不够,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在教育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从拼音抽测到古诗背诵再到考试,我发现班上几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

握得不够扎实,这还需要在后半学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家长配合不够。说明我与家长的沟通还不够,这将是我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向身边的老师学习。

2.小学语文优秀随笔欣赏 篇二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 注意力维持时间短, 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 力求学生百读不厌, 每读一次都有收获。儿童的模仿性很强, 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范读时, 我注意示范感情语气和音调、速度。例如, 我教《欢庆》一课时, 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枫林举起燃烧的火把”, 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快地领读“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十三亿孩子, 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体会诗情; 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十月一日, 祖国妈妈的生日! ”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 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 一个个犹如置身于欢庆.热烈的节日氛围之中, 亲身感受那人如海、歌如潮的欢乐情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 并模仿老师范读, 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 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教师正确领读, 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 学生在跟读中不但领会了文义, 展开了想象, 体验了情感, 而且学会了断句, 纠正了方言。

2.进行朗读指导时要充分利用插图引路

教材中不少课文都配有色彩鲜明、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我们在进行朗读指导时, 切不可对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视而不见, 而要充分利用它们为学生朗读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使观察与朗读相得益彰, 让这些插图带着孩子们走进一个个特定的情境, 和作者一同欢笑、一同惆怅、一同悲伤……一同用最丰富的情感语言赞美他们、歌咏他们、思念他们……如《荷花》的课文插图 , 在一泓清澈的池水中 , 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 白色的荷花娉娉婷婷地从中间冒出来, 宛如一个个姿态各异的美丽仙子在随同我翩翩起舞。教学中, 我通过对画面的渲染, 使学生既获得了整体的形象感知, 又获得了美好的情感体验, 身不由己地走进荷花池, 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花仙子。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 对美好的事物有着最强烈的心灵感应, 他们发现并喜欢上美丽的荷花。“言为心声”, 对描写美景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 这些优美的语句因此而变得亲切可爱。此时有感情地朗读正是他们情感心声的需求, 学生图文对照, 感悟、体验, 读出感情, 读出赞美, 这是利用插图创设情境所取得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 养预习能力 , 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预习课文

为了保证预习效果, 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建议在三年级开始阶段, 学生在课上由教师指导完成预习。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 可以按这样梯度递进:教师课上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课外预习与课上指导相结合———课外预习, 课堂检查这样几个层次循序渐进, 学生的预习能力会得到切实提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明确预 习 任 务 。

主要是学生自己反复读课文, 勾画出生字词, 借助拼音认读, 力争能够读正确;练习查字典, 解决字义和词义的疑难困惑;初步建立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尝试找出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2锻 炼 自主 识 字 释词 能力 。

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或者同桌合作识字, 查字典, 并结合课文弄懂生字生词的意思。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获得的学习经验会更牢固。

3.3反 复 读 书 , 尝 试 复 述 课 文 , 尝 试 感 知 、把握 课 文大 意 。

要给足学生自由读书的时间, 书读得充分, 是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学生尝试复述课文。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在预习后将课文大意父母或讲给好朋友听。

4.引导学生走入文本

4.1从 “诵 读 ”走 入 文 本 。

课堂上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 运用各种不同的朗读方法, 如教师范读、配乐朗诵、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让学生通过诵读了解文本内容, 通过不断诵读, 感受作家的情怀,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军神》一课, 课文以刘伯承和医生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没有叙述性的语言。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读后大家评议, 体会刘伯承和沃克医生不同的内心活动。学生兴趣浓厚, 课堂气氛热烈。

《桂林山水》一课 , 纯粹写景抒情的文章 , 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 读出感情, 读出感悟,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2挖 掘 文本 空 白 处 , 引导学生 想 象 , 从 而 走 入 人 物 内 心 , 深刻解读文本。

例如《鸟的天堂》一课, 文中描写各种鸟在榕树上欢叫, 既写出鸟的颜色, 又写出鸟的动态, 此处, 引导学生想象:还可能有什么颜色的鸟儿在怎样欢叫? 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通过形象思维引路, 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内化为深刻的感悟。

5.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小学语文诗词欣赏“四部曲”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词教学   欣赏教学   艺术性

一、发挥学生的合理想象,融情于景,提高诗词的教学效率

欣赏诗词时,合理的想象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想象是诗的翅膀,诗词都比较注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同样的,没有想象也就无所谓审美了。因此,在组织学生欣赏古诗词时,合理的想象能够唤起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体验,在情感上与诗词产生共鸣,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情感因素及生活经验,再现作品中的形象,顺利地入境悟情。

(一)紧扣诗词内容,发挥合理想象

在欣赏古诗词的时候,对于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诗词,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诗歌所展现出来的内容发挥自己的合理想象,快速地入情入景。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理清诗词的大概意思与人物,接着再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诗人在松树下问童子的是什么问题?诗歌中有没有写出来?你们能够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自己的联想,把这部分内容补充出来吗?如果你是书童的话,你们又会怎么回答呢?”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进行回答,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对话,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让他们在表演中逐渐领悟诗词传达出来的意境之美。

(二)抓住“诗眼”,放飞想象

在组织学生欣赏古诗词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抓住诗词中的“诗眼”或者“词眼”等,因为文眼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欣赏诗词时,如果能够抓住这些文眼,再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画面就会逐渐地丰富生动起来,学生在理解的时候便更容易领悟诗词的意境。

二、诗词教学的艺术之美

在诗词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古诗词教学。

(一)先了解写作的背景

欣赏诗词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作者要传达的主旨思想,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把握诗词。例如,在组织学生欣赏李白的《静夜思》的写作背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從题目出发加以分析:诗人在寂静的夜晚难以入眠,看到窗外映在地上的月光,刚开始误以为是白霜,在这样夜晚,让人开始思念远方的亲人……组织学生分析完写作的背景后,学生很快便能体会这首诗所传达出来的主体思想了。

(二)抓住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加以分析

小学语文诗词中呈现出来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即用最少的语言传递最深远的情感。因此,欣赏诗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诗词营造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诗词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加以分析,以此作为切入点,迅速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诗词的欣赏当中,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例如,在欣赏《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时候:“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首诗中的“萧萧”主要指的是风声,挑是捉的意思;诗词中的促织指的是古代的蟋蟀,篱落是篱笆的意思。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就要抓住诗词中的这些重点字词进行分析,这是学好这首诗的关键所在。

三、在朗读中欣赏诗词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教师要重视朗读方面的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在朗读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先是写的山水,然后再写行船的感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既对神气壮丽的天门山进行了赞美,又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但是,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有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在朗读的同时,掌握一些关键的字词,从中领悟天台山的形象之美。

四、适当的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教学语文诗词时,教师应积极地拓展课外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认识、学习、感悟诗词遗留下来的灿烂文化,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认知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范围,让学生在课外学习中,丰富自身的情感因素,这样既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激发他们读诗的兴趣,让学生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古诗词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学习古诗词,既能够传承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又能够让学生在欣赏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启发思维,提高欣赏能力。鉴于教学诗词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应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带领学生顺利地迈向诗词的殿堂,让学生在欣赏诗词的时候,领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建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2).

[2]张敏.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体验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3).

[3]曾淑芹.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4).

4.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随笔 篇四

岑健芳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扩大音乐视野,进行美育熏陶有着重要作用。

欣赏教学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复习的过程。首先是音乐对欣赏者的主观感受,通过欣赏者的知识结构、与生活体验,形成自己独特认识。所以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准确的音乐形象。在欣赏教学中适时介绍风土人情和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好多音乐作品,给人的感觉比较理性,况且学生年龄较小,阅历不深,不能理解、分析、感受作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有关作品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欣赏莫扎特的作品时,可以不忘重点围绕“神童”、“生活清贫”,“学习刻苦”,“追求真谛”几个方面来介绍“音乐神童”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向他们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后,再来听赏他灵活,充满阳光的作品,效果就不一样了。

音乐欣赏着重要较强调“静”,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如舒伯特的《摇篮曲》,老师可以让学生用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说:夜深了,满天星斗,微风如轻纱,吹走了白天的闷热,连小虫子都钻进洞里睡觉。孩子们说得这么好,说明他对歌曲有一定高度的理解。欣赏《欢乐颂》时,由于歌曲情绪高亢,可以先让学生轻声跟唱,体会音乐情绪,感受乐队惊心动魄的演奏,了解人民要求和平、自由、平等的感愿望,更深地了解音乐家贝多芬的创作灵魂,学习他那不挠的坚强性格。与此同时,还可以创编一些律动,如击掌,拍腿等,听着欢快的音乐做不同的律动,让学生陶醉其中。

5.小学优秀作文欣赏:窗外 篇五

俗话说的好 :一年四季在于春。春天的窗外到处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草又顽强的钻出了地面,那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坪,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各色的小花赶集似的聚拢在山坡下、草地上,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片片、一簇簇,无处不在;柳树也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是最好的写照;我家的小狗在草地上追赶着蝴蝶,愉快的心情好像在述说着春的美好。

烈日炎炎是夏天的代名词,清晨小鸟站在树梢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仿佛在说好热好热!池塘的荷叶像一把把小雨伞一样,荷花在一夜之间偷偷的冒出了尖尖头,湖边的仿古凉亭下,人们在那里乘凉,有的在唱歌、有的在聊天、还有的在打太极拳;到了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星星眨着小眼睛,仿佛在说同一句话:夏天的夜晚是美丽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窗外的秋天是五彩缤纷的,一排排的黄色是银杏树,树叶在风的吹动下,树叶纷飞,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片片的枫树红的像火一样铺满公园蜿蜒的小道。一行行、一列列紫色的小花,在路边.在湖边 美丽极了。

冬天的窗是雾蒙蒙的,哈口气擦一擦窗户发现外面大雪给万物披上了一件白色的外衣,小朋友们堆起了一个个雪人,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各式各样,像是雪人的联欢会。湖水看上去黑黑的一动不动就像一个超级大砚台。我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黑与白,真的很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这就是我家窗外的一年四季 风景如画 美得想让我步入画里,美得想让我融入其中。我爱窗外这美丽的风景。

小作者:应语函

指导老师:熊晨芳

6.中段小学美术优秀作品欣赏1 篇六

2010年9月,我们科研小组承担的《欣赏美术优秀作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被确定为区级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一年以来,我们围绕这个课题开展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得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参与教师培训、教育教研等活动,促进了教师的发展,真正体会到了我区美术教育的内涵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一)《美术课程标准》的需要

随着《美术课程标准》将小学美术欣赏课划分为“欣赏·评述”这样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并作出了说明,该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的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途径十分广,但在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有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生发展需要

对于学生,尤其是我们学校大多来自当地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的学生来说,学生的视野不开阔已成为一个大的问题。例如:在四年级美术课堂教学中提到凡高、杜菲等知名画家,师提问,孩子们是否知道他们的画风及代表作呢?孩子们眼神目然。按理说,对于这样简单的问题本应该每个孩子都知道的答案,可孩子们连这样简单常识都不知道,这一点就可能反馈出我们的学生知识面的狭窄。

(三)素质教育需要

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学习好美术技能和技法,更需要学生从优秀作品中如何提高美术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欣赏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审美的能力是可能提高的,尤其在我校以“美术为特色”

这一优势环境中,更有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一旦学生能从枯燥无味的欣赏课到喜欢上欣赏这一过程的转变,那么就能使他们对美的世界的认识更加丰富,更加深刻。

二、课题的界定

(一)核心概念:欣赏、审美能力

(二)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即通过感受艺术作品,领略其中的趣味,从中获得感性认识,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和能力。

审美能力:指欣赏、识辨和鉴赏美的事物和美术作品的活动能力,是审美意识和美感的反映能力,以及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现实的活动能力。在这里主要指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是学生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逐渐获得并不断丰富的特殊能力。

三、理论基础

(一)《新课标》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美术教学的基本内容。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要点。没有这种修养,人的感情对于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和高尚的东西都会无动于衷。”由此,我们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开展欣赏活动,并通过欣赏来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

四、研究目标

1、构建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美术优秀作品欣赏、提高审美能力的活动策略体系,创建相应的评价体系。

2、通过各种自主性、探究性和体验性、交流性的艺术活动,多方提高学生的作品欣赏能力,切实促进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法等。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审美能力培养”的文献资料,借鉴与本课题相关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实践研究,分析同一领域的研究要点和成果,认识其不足,并联系当前教学新理念,形成自己的研究思想。

2、行动研究法:

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各种校内外美术活动,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艺术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提高学生对作品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个案法:

通过对学生个体表现研究的总结与反思,努力构建提高学生作品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策略,来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我校三、四年级学生为个案,探讨如何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七、课题研究思路:

一、精选优秀作品,教师进行解读。

二、学生走近生活,感知优秀作品源于生活中的美。(让学生从课本走到生活实际)

三、教师指导,注重融合。(感兴趣的优秀作品到其它优秀作品过渡)

四、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最终达到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八、课题研究课题实践成果

(一)学生能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优秀作品美。

1、感官体验,感受艺术魅力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视觉器官发挥着重要的审美功能,但仅仅从视觉感知经验出发是远远不够的,恰当的辅以其他感官,如听觉、触觉,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等,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感知美的兴趣,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增强学生视觉审美感受能力。

如:低年级的小朋友认识线条,在了解绘画中线条之前,我让学生先摸摸生活中真实的线:毛线、铁丝、麻绳……,听听音乐、找找曲调的线条……,看看柳枝、小雨、彩虹,自然中的线条……强化了学生对线的视觉感知与审美。

因此我们认为美术欣赏课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不是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的讲艺术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或者用幻灯机不停地放这种艺术作品就能解决的,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让小学生能对这些艺

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愿意去欣赏、会欣赏,那才是欣赏的真正开始!才是审美素养提高的真正开始!

(二)学生能通过实践参与来欣赏美。

在美术欣赏中,大多都以美术作品为对象,主要欣赏欣赏它的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从整体去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从而来达到体验审美的感动。但根据实际情况学生实际情况,我们主要以色彩、作品形式美两个方面来让达到欣赏美能力。

1)、课堂实践中欣赏美,开拓学生视野

如上《茂密的花》一课时,师生共同课后收集各种各样花大量的素材,然后在上课时分别讲解花的名称、色彩、形状等,在欣赏、分析的过程中充分让学生感受各花的色彩及形状美。通过感受自然界的花再走入大师作品,去欣赏大师是如何把自然界花转化为艺术作品中的花,让学生欣赏其形式美感。为了让孩子保持着良好的兴趣,让孩子走出教室,再一次去欣赏、体验美。我带着孩子来到植物园里,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美丽。此刻的植物园春意昂然,各种花儿竟相开放,孩子们在草地上围成圆圈,开心的述说自己看到的美,我在其中引导着孩子们能从色彩角度、花的形状来说一说,花儿的美丽,有的孩子说:“发现有的花色彩并不是一种色彩,而是附有色彩不同层次变化;有的孩子说:“发现树上长出了很多嫩黄的新树叶,迎春花也开了,颜色和老师身上的衣服一模一样”; 我感受到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亲身感受到自然界的美,这样把孩子置身于美的环境中的教学将会给孩子更强烈的情感体验,获得更多的美的浸润和熏陶。

2)、课外实践结合体验。

各地都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在学习类似的课目时,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如:在学习《中国的塔欣赏》时,我就充分利用了我校资源优势,让学生感受其美就在我们身边—— 成都市东郊的一处古建筑塔子山公园,历史悠久,与教材上的北京故宫都属于古建筑。我在课前给学生预先布置了几个问题,如:你喜欢这个建筑的哪些地方?它有哪些特点,它的色彩怎样,花纹给你感受等等,然后让学生带者这些问题去参观。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一路上提了很多问题,如:为什么要砌这些塔?为什么不象北京故宫一样对称,为什么花纹的颜色应用纯色但并不感到很烦燥而不美等。我带着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讲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的古建筑有了了解。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对所见的东西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三)学生能主动参与各种美术创作。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较深感受力的同时,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是进行审美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很不喜欢“一言堂”式的课堂教学,学生天真、好奇,想象力之丰富往往出乎人所料。如《漂亮的瓶子》一课中,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欣赏各种不同造型的瓶子,并让学生用线描的形式临摹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瓶子。接着启发学生想象:类似的瓶子,有的瓶颈细些,有的瓶颈粗些;瓶肚有的扁,有的小、有的圆;有的瓶子有“耳朵”,有的却没有。另外,瓶身上的图案也各不相同。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在临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出了一个个全“新”的、漂亮的瓶子。

九、课题实践成效

(一)理论成效

1、学生对美术欣赏课不再备感枯燥,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奠定基础。以前学生学到欣赏课时,总认为这节课只是耍耍课,但现在一提到是欣赏课,学生非常感兴趣,因为能从欣赏课中能够得到许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从而也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通过学生从感知美、欣赏美到创造美这一过程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如学生在办小报、美化教室等活动都能更好的搭配好色彩和设计好版面.(二)实践成效

一、学生方面

通过学生的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展示了他们自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例如:2010年3月,参加了“我心目中美丽成都”绘画比赛,2010年4月并组织了绘长卷活动,活动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效果显著。在这短暂的一年中,我们联系课题组织的活动有多次知动,“爱我校园”主题绘画比赛、“科学在我身边”创意画比赛、“8米长卷绘画”活动、彩绘车轮比赛,我们还与音乐学科相结合,展示了一台精彩T台秀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组织开展,学校的艺术氛围越来越浓学生各方面都得提高.二、教师方面

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在实施这个课题中,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教师的论文撰写、辅导学生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课题组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如:刘应平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在区美术评优质课中获得好评,李黎老师在《茂密的花》一课中通过让学生感知自然界中的花—体现艺术品茂密的花这一过程,充分让学生审美能力得到一定提高。李静、文映红老师还围绕课题还编排了文艺节目。一年多来,有校园艺术节、主题绘画比赛等活动、作品展览等,学生参与面广,反响良好。

十、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情感发展,更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

(一)、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难度较大,对研究如何提高审美能力还不够深入,如对作品中得到美感不知道如何教学生带到实际生活中去审美。

(二)未来展望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该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它的研究远没有结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课题组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敢于创新,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书目:

《美术课程标准》

《艺术教育论》

7.小学语文优秀随笔欣赏 篇七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有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的,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要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范读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如《火烧圆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诵读处理,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写“圆明园的建筑特点”时,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同时也能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

8.小学生优秀作文欣赏:清明 篇八

在我的记忆长河中是没有老奶奶的影子。在我的爸爸不到10岁的时候,老奶奶就去世了。

上山的路非常小,我就是走路走上去的,走到了扫墓的地方,旁边有一棵大树,那是爸爸小时候种的,那棵大树是用来遮阴和保护老奶奶墓碑的。

开始扫墓了,妈妈拿着刀,把墓碑旁野草都砍了。奶奶倒酒给老奶奶喝。奶奶倒完酒后,爸爸就把买到的纸钱烧了,然后在蜡烛上面点火。

爷爷要杀鸡了,奶奶先把地上摆上黄色的纸钱,然后爷爷就把鸡的脖子砍一刀,鸡脖子就出血。爷爷把鸡倒过来,让血全部滴在黄色的纸上。然后,再把黄纸给烧了。忽闪忽闪的火苗好像在倾诉着我们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

清明时节,让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不要虚度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童年。

教师点评:文章着重描写了扫墓时的具体场景,观察仔细,尤其末尾对生活、生命的感悟,打动人心,写字也有进步,继续努力!

作者:全南县第二小学四年级 袁瑾楠

9.小学语文优秀随笔欣赏 篇九

今天,我和妈妈在家吹泡泡,我心里高兴极了!首先,我们先找来一个小杯子,里面装满水,然后倒一些洗衣粉,用吸管调匀,我就可以开始吹泡泡了。

我第一次吹的时候,由于吹得太用力,泡泡被吹破了,我想:是不是吹得太重了呢?第二次吹泡泡,我往吸管里轻轻一吹,哇!五彩缤纷的泡泡一串接一串地从吸管里吹出来,向四面八方飞去,整个房子仿佛变成了泡泡的天堂,有的像小皮球,有的像一颗颗樱桃,还有的像一串串冰糖葫芦······突然,我感觉我脚上有一个凉飕飕的东西,我低头一看,原来是一个泡泡贴在我脚上,嘿!这泡泡真好玩,好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跟我捉迷藏。

一旁的妈妈把我的这一切都拍了下来。吹泡泡真有趣,带给我了无穷的快乐!

10.小学美术优秀教学随笔 篇十

,我们七年级美术开始改版。这一年,七年级第一次改版用上了人教版的美术教材。新改版的教材和我们以往所用的河北版教材有所不同,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教材,我认真看了教师教学用书,然后在10月的某一天,我认真观看了书后配备的优秀教师教学课例光盘。

这是天津市五十一中的张蓉老师讲的优秀课例《多彩的学习生活》这一单元的一个活动内容——优美的校园。这一活动内容是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里活动一的内容。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了解透视的基本知识。

听了张蓉老师《多彩的学习生活》一课后,我深有感触,使我受益非浅。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我的听课感受吧:

首先,张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来设计这堂课。

在设计这堂课的过程中,我觉得她在课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上颇下了一番功夫,特别是她带领学生制作的取景框以及很多的具有明显的透视关系的风景照片,这些都花费了不少的心思吧。这些东西为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供了条件与方便。也使学生对这样的课更加感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动手研究探讨的积极性。张老师注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是感受力的基础和前提,爱好多,情趣广泛,艺术感觉才会好。只有学生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地看、听、摸、耐心地体验观察的感受。兴趣也是感情的基础。情趣情趣,情和趣是分不开的,对什么东西有感情,就会对它十分感兴趣,对什么东西越感兴趣,对它的感情也就会越深。

张老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围绕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其次,张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新。

我认为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它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对于绘画的透视关系这种比较抽象的概念来说,更需要用直观的景物来让学生来观察,理解,分析,归纳,再到得出结论。而张老师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做到了这一点,她让学生利用取景框开描绘眼前的景物和照片上的景物透视,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及自己的动手探究来总结得出风景画以及物体透视变化的规律。并且张老师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她的教学方式比较新,她改变了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从张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她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像她这样的课就是强调学生积极的参与,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以及与人际交往的能力。另外,她的课上活动方式多样化。体现了她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具体来说,在这一课里,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都需要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学生分头搜集资料。搜集大量具有透视关系的风景照片和制作取景框。再由教师组织大家观看校园的建筑物,组织大家观察,交流,指导大家正确地在取景框上描绘出眼前建筑物的透视变化。最后通过学生们的亲身体验,亲自动手,得出透视变化的规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不同,体现了目前基础教育中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通过观看张老师的教学光盘,我认识到张老师与以往传统的美术课不同,传统的美术课它是把透视的知识由老师去说,学生被动地去接受,而张老师她却把班级的同学分成了两组,分别负责探究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风景画是怎样表现景物空间的?第二个问题是: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消失的规律?张老师让第一组同学把搜集来的风景照片在照片上用塑料的薄片取景框上通过描绘、勾勒建筑物的轮廓或风景的这种透视的现象,来了解透视的这个变化,第二组是让学生在操场上用塑料的薄片取景框通过观察远处的建筑物的透视的变化和现象,来让学生体验透视的理论和知识,张老师的这个教学符合建构主义的这个教学理论,也就是说,他是主要让学生主动地通过观察,体验,描绘来了解复杂的透视现象。这种教学的方式把透视这种枯燥的理论变成了学生主动地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只要通过最后的她在小组的讨论的结果就可以看出学生确实在这一课堂上学到,了解了透视的`知识,这些透视的知识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描绘后的体验,然后了解到的透视变化规律。所以我认为张老师的这些教学方式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

没有活动的课堂,特别是艺术类的课堂是一个死的课堂,在如何将教学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像张老师的这堂《多彩的学习生活》一课设计的就较为活泼,开朗。每个学生都没有偷懒,都拿着他们手里的取景框认真地描绘着眼前的景物透视线,张老师让学生自己亲自观察校园建筑的透视现象,然后利用取景框描绘出建筑物的透视变化得出透视的变化规律就是个不错的活动,跟课堂气氛的整体构建比较统一。这一刻我更在乎的是那份人人参与的过程,只要过程是积极的、向上的,想必学生们的心灵都经历了一次历练与熏陶,多少能给他们的人生成长起到一些促进。在这堂课里学生们的自我感觉都不错。我认为这点很不错。

11.小学生优秀作文欣赏:猜谜大会 篇十一

小朋友们事先将谜面和谜底写在便利贴上,同时还准备了小奖品。谜面和小奖品交给老师,谜底自己留着。中午休息时,大家开始布置教室。贴在绳子上的一张张写满谜语的便利贴就像五颜六色的小旗帜随风飘扬,特别有节日的气氛。还有满满一大桶的奖品:巧克力、士力架、牛奶糖……馋得我“口水直流三千尺”,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多猜几个,多赢点好吃的。

终于等到上课铃声响了,老师简短地宣布了游戏规则,猜谜大会就正式开始了。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的同学已经猜出谜语直奔讲台去领奖品了,有的同学正在激烈地和同桌争论正确答案,还有的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寻找自己会猜的谜面。这时我也发现了一个简单的谜语:“池里没有水,地上没有泥(打一字)”。这不是“也”字吗,我心中暗暗高兴,赶忙跑过去猛地一跳把这张便利贴从绳子上揭了下来,紧紧地拽在手里,唯恐被其他小伙伴抢走了。领奖品的地方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过了很久才轮到我。李老师飞快地看了一眼便利贴,笑眯眯地问我:“这是什么字?”

“也!”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嗯——”老师故意迟疑了一下,接着又高声说:“对的!”她抓了一大把牛奶糖递给我当做奖品,我高兴地接过糖分给了小伙伴们,心里美滋滋的。

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可我们都没有玩尽兴。真希望明年元宵节还可以举行这么有趣的猜谜大会!

优爸点评:真是一场快乐的猜谜大会,小作者的笔下的猜谜大会精彩无比,热闹非凡。文章结构完整,叙述自然,生活化的语言让这场猜谜大会更显真实,生活化。排比句的使用起到很好的烘托氛围的作用。“有的同学已经猜出谜语直奔讲台去领奖品了,有的同学正在激烈地和同桌争论正确答案,还有的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寻找自己会猜的谜面”,三个“有的”的使用,让原本就热闹的场景显得更热闹非凡。

优爸建议,小作者的描述热闹有度,却缺少一些情节的波动,可以使用夸张等艺术手法的辅助效果,把猜谜大会再写得更精彩,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总体来说还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小作者要继续努力、加油让文章更精彩。

小作者:张一清

12.小学生优秀作文欣赏:关爱他人 篇十二

说起关爱就有很多种事,帮助老人过马路;给孕妇让座;给妈妈捶背……其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给妈妈做早餐。

有一天,妈妈给做了一顿丰盛的早餐,我想:“妈妈每天工作八小时,还给我做早餐、晚餐,妈妈多累啊!我也要给妈妈做早饭!”“为什么”妈妈说。“我要给你做!”我大声说道。可妈妈说:“不行,你一个小孩子,做什么饭,赶紧吃饭,一会儿上学迟到了!”妈妈打消了我的念头,但我也不会

放弃。下午回来后,我赶紧写作业,写完后,我计划了明天早上做早餐的计划书:明天早上五点起床,不让妈妈知道,来到厨房,开始做饭,先放油,然后把鸡蛋打碎,放入锅里,放盐,再把蛋黄拨一拨煎了一会之后,翻过来,再煎一会,然后美味的鸡蛋就煎好了。妈妈偷偷地走来,我紧忙用手盖住,不让妈妈看。妈妈说:“干嘛呢?”“没……没干嘛。”我小声说道。妈妈又说:“一定有事,反正你肯定不会告诉我,我还是不问了吧!”说完,妈妈就走了,我大大的松了口气,好像心里悬着的那块石头放了下来。

第二天,早上我早早的起床了,把鸡蛋煎好,妈妈听到有声音,悄悄地走过来,一下子说:“啊!”妈妈把我吓了个半死,妈妈看见了桌上有做好的早餐,再看看我,感动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关爱让我明白了妈妈的辛苦,同时我也知道了每个大人的辛苦!

作者:关天骐

13.小学生优秀作文:学会欣赏 篇十三

首先出场的是低年级的选手,他们个个精神饱满,看他们样子个个好像冠军非他们莫属似的!我感觉他们朗诵的有点不怎么好,不是忘词儿就是听不见,可评委们似乎想给这些小朋友们一些鼓励,差不多个个都打高分儿,而我却在场下发呆,一点也听不下去,更不要说给予他们掌声了。

接下来出场的是中年级的同学,他们的朗诵比低年级的选手们好多了。这时我才有点进入状态,但他们朗诵的再好,我还是感觉我们班的才是最棒的,于是我又开始有点心不在焉了。最终,我还是对自己的掌声选择了吝啬。

最后出场的才是我们高年级的选手,这时我来了精神,态度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认真地听起来。我们班的王牌朗诵者王靖雯上场了,伴随着美妙略带伤感的轻音乐,王靖雯用她那动人的嗓音、自然的表情、深情的朗诵征服了所有的评委和同学。此时,我也激动地拼命鼓起掌来。

就要临到我上场了。我和搭档肖弈恒在后台摩拳擦掌,准备进行“战斗”。可是,从登台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自己灵魂出窍,原来排练时的信心荡然无才存,一种想逃的想法油然而生。然而,就在我“卡壳”站在那里颇觉尴尬时,台下老师尤其是其他选手掌声的鼓励让我逐渐镇静了下来,也重树了我的自信,坦然的朗诵完毕。

结果出来了,王靖雯的精彩表现让我们班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等奖,我和肖弈恒最终的结果也不错,得了个二等奖。然而,得了二等奖的我并没有太多的欣喜。但有一点我至今依然牢牢记在心头,那就是学会鼓励和欣赏别人。如果,没有当时那些同样是竞争对手的友好的掌声和鼓励,也许最终站在领奖台上的是别人而不是我……

作者:周紫阳

指导老师:杨帆

上一篇:英语寓言故事3分钟演讲稿下一篇: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