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学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的论文

2024-08-01

微电子学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的论文(共10篇)

1.微电子学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的论文 篇一

一、改革研究背景

微电子课程设计是微电子等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实验课,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一门课程[1—4]。微电子课程设计涉及了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工艺及材料等多个专业方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总结分析后发现如下两点不足:

1。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电路方面,忽略了对微电子工艺及器件方面的教学与考核。对于微电子专业的本科生而言,该实验应该重点包括两部分内容——微电子工艺与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其中,微电子工艺与器件主要包括微电子工艺模拟、微电子器件模拟和MEMS器件模拟三个模块,相关软件有Sentaurus Process、Taurus MEDICI、ANSYS等。学生掌握完成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工艺方案设计、工艺参数优化、直流特性分析、交流特性分析、频率特性分析和简单门电路的器件级模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培养设计创新能力[5]。

2。在电路方面,现有的教学内容过多偏重于模拟部分。课程应该加强数字集成电路的讲解。传统的集成电路主要分为数字集成电路和模拟集成电路两部分,主要软件有Cadence、Actel Designer、ADS等设计软件。通过EDA软件,实现不同层次和复杂度的模拟、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完整的电路实验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改革研究目标和思路

本文研究目标是针对微电子等专业的本科生,依托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改革微电子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和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内容,涵盖从微电子工艺器件,到集成电路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半导体材料特性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技术和微电子器件设计与参数提取技術,能够熟练使用集成电路EDA工具软件,独立完成基本电路设计。改革对加深学生对微电子专业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培养设计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6]。

改革主要思路是将课程内容分成两部分,即微电子器件的设计及模型参数的提取、集成电路设计,根据团队中各个老师的研究方向,安排专人进行课程内容建设,设计出符合本科生知识背景的专业实验。特别针对器件级和电路级的衔接,制定出可行的实验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完大学物理实验,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微电子学概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制造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理论课程后,再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三、改革研究内容

为了紧跟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加强微电子专业学生的综合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了解集成电路的整个设计流程,本改革全面系统地进行了涉及从微电子工艺、器件、模型、IC设计等整个流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Sentaurus,ICCAP,Candece,Synopsys等EDA软件进行微电子工艺,器件模型以及IC集成电路设计,熟悉从工艺,器件至电路的整个设计流程,能进行工艺级,器件级和电路级的设计工作[7]。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两部分:

1。微电子器件的设计及模型参数的提取。利用Sentaurus和ICCAP等仿真软件,进行集成电路工艺和器件的设计与模拟,然后对于建立的器件结构进行相关模型参数的提取。具体包括:①器件结构的实现;②器件特性的表征;③器件模型参数的提取。

2。集成电路设计。①模拟集成电路模块包括了从最基本的单管放大器到具有较为完整功能的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内容,借助于实验内容的推进,学生可以实现从电路设计、电路仿真、版图设计、版图验证、芯片测试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流程。②数字集成电路模块可以完成包括数字集成电路前端和后端实验内容,学生可以完成从系统定义、RTL综合、时序分析、可测性设计到版图实现的完整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流程[8]。并且配备了先进的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做到虚拟仿真与实际硬件仿真相结合,进行复杂系统功能的验证。

四、改革研究意义

1。加强学生对整个集成电路设计流程的掌握,充实南京邮电大学微电子专业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重构优化现有的`微电子专业设计课程安排,针对当今先进集成电路设计,形成涉及从微电子底端(工艺级和器件级)至顶端(电路级和系统级)的一整套课程设计。

3。培养学生对微电子相关的EDA软件的学习与使用,并形成一批具有理论基础、能提高学生EDA使用技能的创新项目,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探索新事物的勇气,使他们更加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五、总结

改革内容涉及了微电子工艺、器件制作、参数提取以及IC电路设计,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作为微电子专业学生必备的,同时也是学生后续进入研究生阶段从事微电子相关科学研究的基础;改革中涉及到的各种EDA软件的学习与使用,均是当今先进集成电路设计中正在使用的,这些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将来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助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方玉明,夏晓娟,吉新村,等。微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优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4):33—35。

[2]姜岩峰,张晓波,杨兵,等。微电子实践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改革[C]。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88—89。

[3]李衛,方玉明,徐跃,等。微电子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和探索[J]。考试:教研版,,(3):19—19。

[4]王莉,梁齐,张广斌。微电子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10):92—93。

[5]梁齐,杨明武,刘声雷,张彦,陈士荣,宣晓峰。微电子工艺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01):45—46。

[6]毛剑波,易茂祥,张天畅。微电子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2):78—79。

[7]杨虹,冯世娟。面向21世纪的微电子技术人才培养——微电子技术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的制订[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S1):24—25。

[8]周金运,胡义华,吴福根。电子科学技术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依据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66—67。

2.微电子学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的论文 篇二

一、微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为适应我国信息产业建设的需要, 特别是适应合肥加入长三角经济圈后快速发展的需要, 更新办学理念, 增强与业界的合作, 了解研发公司、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的不同需求, 充分考虑其意见和建议, 适时调研市场动态, 设置专业主干和专业方向课程, 建立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微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我们将微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五个部分, 这五个部分既有循序渐进, 又有相互交织, 具体情况如下:

1. 人文基础知识一般理工科专业很少开设人文社科

课程, 但作为工程技术人员, 在以后的职业经历中, 撰写专业报告、科技文章、学术交流、方案设计等都需要具有较强的文字能力, 所以在公共课程阶段应加强文字基本能力和科技文献撰写能力的学习。此部分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语文, 社会关系学、科技文献检索等课程。

2. 外语知识由于半导体技术发展极其迅速, 新的技术

和标准多是源自国外, 同时无锡和苏州的一些半导体企业对学生外语的要求很高, 因此我校对微电子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求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以外, 还在第五学期为其开设了三门英语课程:信息技术专业英语, 微电子专业英语及商务英语。

*本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 (2 0 0 8 j q l 0 8 5) , 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

这些课程选用最新英文原版教科书的相关章节和相关的英语读物做教材, 其中包括不同风格的英文研究论文, 并辅以相应的音像资料、以及英语演讲等, 为学生阅、译英文专业文献资料和以后企业面试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基础考虑到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

的多样性, 因此开设了电子和计算机方面的一些基础课, 要求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两门电子和两门计算机课程。主要开设课程有模拟与数字电路、电路理论、信号分析、电子学实验和电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与结构。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培养学生电子和计算机方面的基本能力, 同时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

4. 专业主干课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迅速的适应工作,

三四年级时主干课的开设特别征求了一些大型上市公司和运营商的意见, 使得主干课多为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核心课程, 具体包括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器件原理、集成电路原理、集成电路系统设计、集成电路工艺原理、半导体材料、半导体材料和器件测试实验、集成电路系统设计实验、集成电路测试和系统开发实验。

5. 专业方向课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各自希望的发展方

向, 专业方向课我们限制必须选修三门以上, 但是具体科目由学生自主选择, 课程包括微小器件与系统及微型化方法、集成传感器、纳电子学导论、MEMS与微系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CAD、量子信息学引论、微电子器件与电路、PSPICE电路模拟、可编程ASIC设计、VHDL设计、MATLAB技术、微电子器件工艺实验。以上课程涉及到了先进技术和理论以及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践知识,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自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理论教学的方法研究与改革

设立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后, 还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 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参考国内外高校的先进教学方法, 从中科院、电子科技集团等单位引进了一批富有工程实践和科研经历的优秀教师, 并鼓励各科目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出适合自身课程的教学方法。

1. 全面推行兴趣教学法学习首先要有兴趣, 这是使学

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来激发其学习的潜能, 从而培养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式”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自始至终都围绕如何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而展开教学活动, 精心组织多种方式、多种目的、多种层次的教学, 反对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沉闷封闭的体系。例如:有的教师讲解超大规范集成电路时可以举出目前市场上竞争激烈的AMD或Intel的CPU的设计方法的区别等。再如讲解较为枯燥的半导体物理时, 有的教师用回旋共振去解释一些所谓的灵异现象。

2.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平台在课堂教学手段上, 传统

教学模式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为进一步推进兴趣教学法, 并结合专业内容的新颖性, 我们通过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以Authorware或Power Point作为主平台, 编制多媒体课件和演示程序, 系统生动地再现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另外对一些专业方向课程和主干课程, 我们积极建设课程教学网络平台, 这样一些没有选修改门课程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有效的自学。国外微电子科学领域的教学很多都采用网络化的教学、辅导与答疑系统, 鉴于此, 我们也采用基于课程网站平台的形式。网站模式上可以相对统一, 由任课教师负责管理, 一般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作业上传、教学资源、课程通知、网络答疑、网络习题库等内容。同时还可以根据现在很多学生喜欢上网聊天的情况, 由任课教师设立该门课程的QQ群, 这样很多疑难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就可以通过QQ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

三、实践教学的方法研究与改革

微电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在努力提高理论教学的同时, 必须加强对实践环节的教学和管理,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校主要通过以下三个层次来加强实践教学。

1. 强化基础实验、提高实践技能实验等实践环节不仅

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而且使学生在制图、制版、设备调试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为此, 我们加强了对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 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化:一个方面是规范实践内容。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 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指导。同时, 对实验报告进行规范, 这种规范对于学生基本实验设计素质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培养, 以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的训练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个方面是采取分类教学的方式进行实验。在平常实验过程中, 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个水平上, 所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 多数课程精心设计了几组不同类型的实验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 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不同方面的兴趣。在我校电子程序设计大赛, 机器人足球赛、MEMS科技成果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多来自微电子专业, 而这些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大多是通过这些选做实验锻炼出来的。

2. 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

设计不同于基础实验, 着眼于全课程, 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 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 并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实践动手的能力,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 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 我们对集成电路测试和系统开发实验、可编程ASIC设计、VHDL设计等课程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大纲, 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指导, 规范课程设计报告。选择一些简化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 将学生分组 (每组4~5人) , 给四周的时间去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同组学生在问题分析阶段和设计实现阶段分工合作、集体讨论, 最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提交独立的课程设计报告, 使学生清楚设计思路和主要技术手段。

3. 加强实习环节微电子专业的实习环节分为生产实习

和毕业实习两个方面。生产实习在大二和大三进行, 每个学期两周, 主要在学校的实验室和校办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进行, 时间三个月, 一般在和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或者科研院所进行, 如美资企业英图微电子、国有上市公司四创电子、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单位。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实习, 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明确社会上所需要的人才, 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尽快成为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四、结束语

微电子专业在我校已经设置了十余年的时间, 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微电子行业依然是社会需求量大、具有光明前景的朝阳产业。虽然我校根据微电子专业的特点和优势,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同时也对兄弟院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帮助作用。但是改革中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那就是在双语教学的人才和新型实验设备两个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快建设。总之, 只有不断推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总结经验教训,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加强与业界的合作, 才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 培养出高质量的微电子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开林.《微电子制造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5, 3

[2]陈德伟.微电子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6, 5

3.微电子学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电工电子学;教学方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56-01

“电工電子学”是电工基础、电路基本分析、数字电子、模拟电子等电类基础学科的共称,是电类学科学习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他所有非电理工类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目前,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发展非常迅速,并且日益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促进其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作用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会用电工电子技术的“三基”和模块的集成技术解决本专业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概况,为今后的再学习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1]

然而该课程传统的教育模式是重理论轻实验,已不适合实践性强、应用性高、变化性快的“电工电子学”课程,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交叉学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原课程教学模式侧重理论,感觉“上课好像都学会了,实践中好像都不会”,实验课时偏少,缺少操作和实践机会,与本学科结合不紧密,理论实践都是换了专业不换内容,一套教材教全校,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偏弱。为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行非电专业“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教学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测评考核等方面,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理论教学改革

“电工电子学”这门课程技术上集成了电工基础、电路基本分析、数字电子、模拟电子等学科知识,面广量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了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实验实习为辅,教学过程枯燥、抽象的课程知识更加显得乏味。[2]非电专业学生基础课程知识储备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简单内容能掌握,复杂内容难理解,对课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且没有深刻理解该学科在其专业中的作用,学习主动性不强,授课教师就要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举例,结合电工电子学及其专业,如电工电子在材料专业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到电工电子应用的广泛性及在其专业中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本课程特点,结合各专业特色,以各专业就业需求为目标,在授课内容上体现各专业的特点,按需教学。[3]针对诸如化工、材料、环境、地质等等不同专业安排不同授课内容;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对现有的内容进行增减,在课时分配时提高实验课学时数,增加实践和实习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在理论课堂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案例的剖析,增加趣味性、使用性强的案例,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给学生任务,参与项目,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理论及动手能力。

避免教案加板书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案加板书授课在讲解一些原理时略显呆板,不够形象,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多图片展示多动画视频演示,避免使学生觉得知识点晦涩难懂,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工作原理、教案实例,为提高学生思考主动性,结合实例讨论问题、引导及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实验实习改革

根据学生各专业不同,实验内容分基础实验、综合应用实验,基础实验可以全校一样,但综合应用实验根据不同专业分别设置。在基础实验环节掌握电工电子的基本实验技能,认知基本的电子器件,熟悉常用电子设备的操作方法,学会焊接安装调试。按实验要求完成几个基本实验。[4]通过该阶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综合应用环节,不同专业不同实验,先软件仿真再设计完成实验平台,在实验平台上完成几个应用案例。[5]通过该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主能力。[6]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实训性实验,提高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实验部分分组学习,以实验项目为驱动,开发实验室,合理分步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全程跟踪,实时解答各阶段的问题。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建立并完善学生实验及实训基地,在校内以电工电子实验室为实验公共平台,分不同专业建立分实验平台;积极联系并建立相关专业的企业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更直接的教育模式,为以后就业服务。实验环节可组织学生结合企业环境实地考察电工电子在各专业中的应用,进企业参观学习,增进学生的兴趣,更好地促进就业。如有条件,跟班作业,了解企业环境,实践检验理论,提高就业后的适应能力。

三、建设并完善虚拟实验室平台

建设电工电子实验室网络教学的网站,收集各种实验教学及仿真软件,面向学生全天候开发,学生可以在网站找到各种软件资源,发挥计算机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并不断更新。利用仿真,验证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然后硬件实现。

网络实验平台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建立学习小组,网上预习实验内容,完成部分实验项目,网上提交实验报告;实验室的使用时间也可以网络预约;遇到问题通过网络老师解答,保留问答对话,以便今后其他学生参考学习。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实时点评指导,快捷管理。

四、考核方法改革

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进以比试为主的考核方法,课程表现、作业完成、实验实习、理论考试结合考量。弱化理论考试,强调动手能力,平时占30%,实验实习占40%,理论考试30%。

五、总结

为改变以往非电专业学生对本课程选修观摩的心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针对非电专业的特点和其就业行业的实际应用,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制作及丰富多媒体课件,注重增加实际操作视频信息,增加实验时间,自主编写适合各专业的实验教材,最大限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在实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采取综合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进步和电工电子技术的普遍应用,必须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与时俱进,培养出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新乡.本科高校非电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2013,14(1):119-121.

[2]叶挺秀,张伯尧.电工电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霍艳飞.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课考核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93-94.

[4]肖看,尹仕,严国萍.创新型电工电子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4):79-82.

[5]金波.电工电子基础平台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5):98-100.

[6]朱庆欢,邓友娥.电工电子技术实验[M].第二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4.微电子学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的论文 篇四

隨着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微电子工程与技术也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其涵盖内容广泛,包括电路设计、材料制备等一系列的技术,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是信息技术和高科技的核心内容。2015年10月29日在北京召开“第十六届北京微电子国际研讨会”,会议的主题定为“把握机遇,共促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大跨越”。与会者对国内外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认为我国当前的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还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还远未达到市场的要求,且技术创新远远落后于发展的步伐[1]。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一战略性的纲要,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政策的保障,将我国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集成电路的产业化指引到一个新的发展层次[2]。受国家政策驱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掀起新高潮,但微电子人才的短缺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瓶颈,作为担负培养人才重任的高校,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起此项任务。如何培养合格的人才,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知识,又兼具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每个高校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市场虽然需要理论基础扎实的创新型微电子人才,但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缺口更大。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标准,指的是指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在设定培养目标时,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以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除理论知识外,加大实践环节的培养,更加注重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的学生比高职高专的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更深厚,而实践动手能力比传统本科生要强[3]。

面对国内迅猛发展的微电子市场,大量国外微电子制造业巨头争相登陆中国,国内一些中小规模的微电子制造设计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希望在这个巨大的市场分得一杯羹。这些企业无疑需要大量的微电子人才,但他们需要的人才不要求掌握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需要的是工程应用型人才。面对这样的市场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没有必要太注重学生层次的拔高,更应注重培养出具有掌握实用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很多国内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症结,在培养方式上进行诸多改革和创新[4],提出须以夯实课程基础、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注重创业与就业教育为重点,侧重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在微电子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的微电子相关领域的高级工程型人才。

2 微电子类课程体系的特点与现状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数量规模和市场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是一种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结合这些年各高校的教学实践来看,微电子类课程的教学特点表现为课程知识难度高,专业性很强;培养体系实践性很强,而能提供实践教学的设施及维护费用非常高。南京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5年新的培养方案里的微电子类课程主要有半导体物理、新型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等课程,这次修订除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尤其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大力加强理论基础教学,培养具有动手实践能力的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一般性的实训教学已经不是很适用。

作为微电子技术的前期基础内容,半导体物理研究、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基本性能与内在机理是该方向的重要理论基础内容。半导体物理是半导体科学的理论基础,是多个相关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但该课程理论抽象,数学物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枯燥、抽象、用处不大。对于缺乏一定前期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该课程在学习和理解上的确会有很大的难度。教师首先必须在熟悉半导体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的`基础上,化繁为简,不要过多沉醉于理论推导,尽可能结合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提高半导体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2015年5月8日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指出,必须尽快实现由集成电路生产制造大国向集成电路研发强国的转变,而转变的核心任务在于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人才,这也是新型微电子器件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直接取决于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但当前新型微电子器件课程的教学效果在部分高校并不理想。究其根本原因,实质上是以往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新型微电子器件课程的教育教学。

因此,如何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对新型微电子器件课程教学的新要求和新特点,探索与提炼微电子类课程新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也是本学科组研究的重点。另外,从新型微电子器件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来讲,它的教学内容不仅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还与半导体物理、集成电路设计等一系列核心课程一脉相承,互为前提。因此,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本专业一系列课程群教学质量的好坏。

集成电路设计是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主要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是微电子类课程的重要内容,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设计是该课程的主要重点。当前,集成电路产业的迅猛发展对集成电路设计课程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需对现有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本课程涉及整个集成电路的生成过程,其内容包括电路设计、工艺、测试等一系列的生产流程,高等学校不可能具备整個流程的实践条件,通过构建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仿真平台的解决办法,以弥补实验硬件条件的不足。实践教学首先应采用新的和产业接近的集成电路设计工具,让学生能掌握这些专用的设计工具,通过这些电路设计工具,弥补高校实验室硬件条件的不足,同时增加综合性的实验和设计内容,使学生经历融合理论、实验、技能和设计的系统技术训练。

3 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干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1)微电子课程包括半导体物理等基础知识部分和集成电路相关的内容。如前所述,半导体物理是微电子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涵盖半导体材料结构、电子状态等内容,为学生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该课程主要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数学物理知识要求较高,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传统被动式的讲授,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验环节薄弱。半导体物理应注重理论和实验的结合,现阶段开设的实验偏于简单,效果不好。

针对教学现状,在教学中尝试将研究性的教学思想融入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科研过程中涉及半导体物理知识的一些研究问题与解决方法渗入到半导体物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入研究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查找资料,关注微电子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结合书本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加以引导,进行更进一步的点评。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到这些理论知识是非常有用的,不是干巴巴的。知识因此变得鲜活起来,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即使暂时没有应用的理论,也能认真地加以学习。

2)利用现在比较先进的集成电路仿真模拟软件如Cadence,可实现对器件工艺的仿真功能,让学生熟悉一些因素的改变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能弥补学校没有完整的生产线,又无法到真正的企业去参观实习的缺陷。利用软件可实现整条流水线的生产工艺过程。本专业的新型微电子器件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主要以实践教学内容项目为引导,积极鼓励教师申报这方面的教学实践科研课题,为学生提供课外教学的实践活动并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为大学生创新及创新学分的获取提供条件。

3)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和综合性强的特点,需要学生熟悉各种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实践能力强。随着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不断发展,在电路设计的每一个阶段,电路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电路设计的部分或全部的相关内容。该课程的相关教学工作量比较大,要完成一个电路芯片的设计,需要了解从器件基础到电路搭建、电路仿真调试、版图、工艺、封装、测试等相关知识,同时要通过实验熟悉各种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使用,这就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更多的要求。

本学科组结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际,以校训“学以致用”为目标,在准确把握应用型本科集成电路设计课程目标、大纲和标准,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前提下,进行课堂创新教学,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角色地位,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目标。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有所用而建立专业兴趣与信心,通过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受到工程实践、集成电路设计和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通过教学改革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基础和前沿并举、鼓励创新和协作,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建立微电子类课程混合式、层次化的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基于上述微电子类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现行的课程不能较好地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学科相关训练。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一种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开始部分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随后讲授高层次的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在进入专业课程教学后,逐步建立电子材料、制造工艺、电子器件、基本单元电路的课程体系,打通自顶向下的知识培养通路。教学中依据混合式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即以课程教学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教与学为一体,设计并制作微电子类课程教学资源库,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分层次的教学本质上是综合多种教学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构建将微电子类课程进行融合的知识体系结构,逐层加深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多种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整理。

建立全方位的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微电子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特质,在有效的课堂教学、完善的实践环节、精选的实驗项目、工程性的课程设计、协同合作的实习实训项目及独立完成的毕设等全方位构建课程实践体系,科学合理建设较为完善的微电子类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微电子类课程教学中包含大量工艺流程和工艺实施后的硅片剖面图、结构图和原理图,以及工艺实施过程视频片段,需要大量的多媒体资源的支持。同时,半导体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的变化遵循摩尔定律的快节奏,有必要将国内外纷繁多样的多媒体资源收集并积累起来,建立微电子类课程资源支持系统,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其中的教学资源。

4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南京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类课程体系的现状,分别针对半导体物理、新型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课程的特点以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科学处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教学指导、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等方面关系,注意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据实施情况,不断对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加强校外和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混合式学习和分层次立体化教学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微电子类课程的教学特点,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立体面展开研究,力求使得该专业学生对微电子类课程进行系统学习后,较好地掌握微电子类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和设计方法。建立知识结构的分层次立体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全方位培养本专业毕业生的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最终构建改革微电子类课程体系的方式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本专业一系列课程群的全面改革做一个先行者,为培养“学以致用”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第十六届北京微电子国际研讨会[DB/OL]。[2016—09—30]。http://www。beijing。gov。cn/tzbj/tzxxx/t1454483。htm。

[2]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正在走向一个新的发展层面[N]。中国电子报,2015—10—30(1)。

[3]许碧荣。微电子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2014(34):126—127。

5.微电子学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的论文 篇五

一、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认识的误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为绝大多数学校会计专业所采用,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于推进人才培养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但从工学结合模式开展上看,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其一,过于强调实践,忽视了会计专业特点。很多院校认为,无论什么专业都需要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有不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之势。没有对专业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一哄而上,势必对技术要求较高,岗位实操相对容易的会计专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这些专业还需要在学校多保留更多的时间,由教师进行授课,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其二,过于注重形式,忽视了与企业共同育人的内涵。很多院校认为,只要把企业引进学校来,与企业共同培养,就是工学结合,这其实是对工学结合的一种肤浅认识。与企业合作只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手段,能不能产生作用,关键还在于工学结合的形式是否有效,比如订单培养是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我们也会知道,现有订单企业不可能永远为学校提供订单。更重要的是,学校应该通过订单明确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毕业生,这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方向,包括“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这也只是人才培养的手段,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校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让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其三,还停留在学校是人才培养唯一主体这一认识。所以,很多院校认为,就学生培养来说,学校仍然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所以,为了更好的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大规模的建设校内实训室,投入大量资金去建设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本网网 )而教职成(2011) 12号文中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可以看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高职院校,还需要行业和企业。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1.专业服务产业意识有待加强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强调专业服务产业,尤其要与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如果不把学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很难真正服务产业,但目前很多学校服务产业意识淡薄,与企业的合作都只停留在表层,包括签订一些合作协议,派遣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企业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和课程建设改革等方面的参与度还远远不够。

2.开展工学结合途径缺乏创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但各个院校对工学结合的认识不同,有些学校认为工学结合就是开展实践教学,所以大规模的进行实训室建设,大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甚至把教室全部改为会计模拟实训室,加大会计专业课程课内实践环节。应该说,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本身没有错误,但一味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注重实践课程内容和体系的规划,不注重工学结合途径的创新就有问题了,毕竟从会计专业来讲,对业务处理的技术要求较高,人才培养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3.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开展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在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上,首先考虑的是利润,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尤其考虑到学生的实践成本、人身安全等方面,更使企业有所顾虑,而国家又缺乏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相关政策支持,所以参与的愿望并不强烈。如果高职院校不能够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要有较大差异,对于会计专业,想让企业顺利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更是难上加难。

4.院校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还存在不足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尤其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是工学结合人才模式落到实处,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但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多数从学校毕业就走进工作单位从教,缺少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很多院校把教师派到企业进行锻炼,但如何进行考核尚存在很多不足。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有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就是要充分利用企业和院校两种不同的、互补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企业和学校两大主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共同培养学生,以最终达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认识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就会使教师真正的在教学中研究和实践这种模式,产生让教师自发的在教学中加以实施的原动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是主动的、快乐的、积极的。这样,才能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与会计专业教学完全结合起来,更好的实现会计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探索符合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新模式

依据认知一实践一再认知一再实践的成长规律,对于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注重“德技兼修“同时,采取“工学交替”方式进行。依据会计专业现状和社会需求,应注重对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这一方面是对学生个人职业道德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是树立行业风气,维系社会公德的有效手段。采用“工学交替”方式进行有利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第一步,在入学后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或学校财务部门和“校中厂”参观实际的会计资料,了解会计业务处理的流程,对会计有一个感性认识。第二步,学期中,学习专业课程时采用一体化教学,在每个学期结束前集中利用一周或两周进行集中实践,对本学期所学课程的实践处理进行系统训练。最后一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训练,使学生完全达到实际工作需要。

(三)制定全新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强调为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应当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会计专业采用“德技兼修、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按照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和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

(四)完善政策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有适合的外部环境,政府应该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条例等方面来协调和支持。政府可以制定新的税收政策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这样,对于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大辅助作用,比如有利于学校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企业可以根据需要与学校建立订单培养,鼓励企业走进学校,建立校中厂。还应加强在工学结合中涉及的学生安全、成果分配和学生待遇等方面的立法,以保障学生和学校的权益。

(五)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是重点,为了更好的进行校企合作,必须创新或改进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体制,这是有效推行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第一,应建立有效地运行机制,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角色和职责,各负其责,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或其看重的广告效应,以及技术支持。而学校看中的是人才的培养,次之才是可能带来的利润。第二,应建立有效的分配机制,对于可能带来的获利,双方要事先明确分配方法,还要对可能带来的收益建立预期分配模式,这样能保证双方不会因为利润分配产生摩擦,影响合作的有效进行。第三,应建立有效地的评价机制,能够准确的分析校企合作的成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幅度有多大。

(六)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考评体系

会计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开设与传统教学计划完全不同,“工学交替”会使课程分阶段进行,还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会计师考试内容有所衔接,教学场所和教学方法也有发生很大变化。所以,应建立由学校、社会、企业多方组成的突出实践能力、过程评价、多元性考核的开放性考评体系,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客观评价会起到积极作用。

6.微电子学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的论文 篇六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是经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成立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也是教育部、发改委和科技部等六部委批准建设的“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学院设有电子与信息领域工程博士点,工程管理硕士点,软件工程、集成电路工程、项目管理、工业设计、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等6个领域的工程硕士点,并且与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研究所合作建设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7年招收非全日制项目管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名,不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

一、普通招考

(一)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二)报名办法

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1、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考生的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一律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报考我校的考生均须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 http://yz.chsi.com.cn/)报名,报名时间按教育部统一规定,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报名费:按北京教育考试院规定收取。

(三)招生院系、专业(领域)、研究方向名称及代码

1、招生院系:软件与微电子学院(017)

2、招生专业(领域):项目管理(085239)

3、开设研究方向:01)IT项目管理(非全日制)

(四)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时间按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进行,各研究方向的初试科目如下: ① 思想政治理论 ② 英语一 ③ 数学

(三)④ 经济学综合

(五)复试安排

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复试时间一般在3月份,参加复试的考生应达到北京大学复试分数线。

复试实行差额复试,择优录取。具体差额比例和初试、复试成绩所占权重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状况在复试前确定。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复试将采取笔试、口试或两者相兼的方式进行,以进一步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等。考生的外语听力考试在复试中进行,并计入复试总成绩。

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应在复试前到北大研究生院网页下载相关表格,按规定时间提供可以证明自身研究潜能的各种材料。包括攻读硕士学位阶段的研究计划、学校正式成绩单、科研成果等。

参加复试考生需缴纳复试费,复试费标准按北京教育考试院规定执行。

(六)录取

考生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外语听力成绩。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复试成绩及格者我校将根据考生的总成绩择优录取。

二、培养方式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学习,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

三、学历学位

学生在规定年限之内,学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修满学分,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北京大学组织的学位论文答辩,颁发注明学习方式的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批准,授予北京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四、学费

学费总额拟定为13.8万元(正在审批中)。

五、监督管理与违纪处理

1、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与学校有关部门全程监督各院系的研究生招生情况,及时公布院系接受考生申诉的途径和联系方式,并保证各级投诉、申诉渠道畅通,对有关问题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2、考生出现申报虚假材料、考试作弊及其它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时,我校将通知其所在单位,并按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严肃处理。新祥旭.未名堂weimingtang.xxxedu.net

3、若发现考生伪造证件,我校将通知公安机关并配合公安机关暂扣相关证件。

4、若如有直系亲属或者利害关系人报考当年研究生的有关人员,应予以回避。

六、联系方式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招生办公室

咨询电话:010-62767180,010-62767181,010-62767168 电子邮件: zhaosheng@ss.pku.edu.cn 地址:北京大学理科一号楼1723N房间 邮编:100871 网址:http:// 办公地址:北京大学新太阳学生中心五层502房间 邮政编码:100871 监督电话:010-62756913

7.光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篇七

光电子技术是由光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新的光电子技术, 涉及光信息处理、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等领域, 是未来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核心技术。光电子技术不仅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而且也是未来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它包含光信号的产生、光信息的传递、光电信号的转换和处理和光电功能材料相关的内容, 如:光电功能材料的发光机理、制备方法和工艺应用范围、光电器件的加工与制作和光电系统的集成等一系列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工程应用等各个领域的研究。涉及光子学、光信息科学、电子学、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等前沿学科理论, 它是由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学科。

光电子技术在经历上述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后, 其技术水平和工程应用技术取得了很多突破, 在社会发展中以及社会信息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光电子技术的相关产品也越来越多地影响我们的生活。目前, 国内外正掀起一股光电子技术和光电子产业的研究和发展的热潮。一些国家把大量资金投入光电子学和光电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 许多以光电子技术为研究方向的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公司越来越多的建立起来。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决定了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将给工业和社会带来比电子技术更大的技术冲击。光电子技术和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持续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光电子学基础是光电子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 也是未来光电子产业需求的人才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

二、课程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

光电子学基础是整个专业中的基础专业课程, 在学生专业思想和未来培养目标及要求的实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也是未来该专业研究生必需的基础课程储备。该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对学习者能力的培养, 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为将来从事光电技术领域的科研、开发和应用工作奠定基础。

我们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在光电子技术科学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光电子技术科学人才, 使学生具有在光学、光电子学、光通信技术、激光科学、光波导与光电集成技术、光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开展创新性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从事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应具备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因此, 基于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光电子学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改革探索。

三、教学改革探索

1. 教学内容改革。

(1) 授课体系和讲授重点。该课程根据学生培养需要, 从光电子器件和光电子技术在未来工程应用的需要的角度出发, 研究原理及系统构成在光电检测技术、光纤通讯领域中的常用光电器件的技术。重点讲述光学基础、光纤通讯的构成、半导体物理、光纤器件、光电子现象和光电转换器件, 重点讲解光电子器件的结构、工作机理、工作特性和在工程技术上的具体应用。为了更好地将所学应用到未来的技术发展上, 对各类光电器件的外围系统集成、信号的调制、解调技术也作了详细的讲解, 同时给出在工程中的实际例子。 (2) 课堂教学内容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光电子课程的教材对于快速发展的光电子技术来说, 既是基本的原理内容, 但又是滞后的技术, 若授课时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讲解, 往往会带来知识不新、内容与技术发展脱节的后果, 易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下降。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增加一部分现代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沿、新出现的技术及需求, 从而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探索和求真的空间。 (3) 加强该课程与应用技术之间的联系。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功能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培养的学生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工作中涉及光电子技术方面上进行继续学习和钻研。因此在给同学们讲解课程中的内容时, 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针对在光电检测技术、激光应用技术、光纤通讯技术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结合当前社会已有的需求的技术发展进行讲解, 使该专业的学生明确所学课程内容在技术应用、研究发展及市场前景, 对未来的从事的专业充满信心。 (4) 为了更加与国际接轨, 尝试了双语教学。在平时提供给学生光电子相关的外文读物和论文, 指导学生学习专业词汇, 在课堂中进行讲解, 开阔同学们的视野, 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科研潜力的培养和学习,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进行文献学习, 进一步了解国外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 激发兴趣。 (5) 教学内容与市场技术应用及需求的结合。结合本校本地区特点, 系统规划、组织, 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针对光电子技术和光电子产业市场密切联系的特点, 在课程内容上跟上市场技术需求, 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 又有极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性强的学生, 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在未来光电子产业上的竞争力。

2. 教学方法探索。

(1)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表达上形象直观、方便, 在效率上和容量上很大的特点和优势。既能使课程中的各种图片资料得到清晰展示, 还能节约课程上的时间, 从而能在课堂教学中讲解更多的课程内容, 较大地提升了授课中课堂的信息量。因此我们认真积极地制作教学课件, 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并与兄弟院校的老师展开课程教学交流, 共享多媒体课件。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2) 采用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 利用其他时间安排、组织团队教师举办《光电子技术专题讲座》, 开展光电子技术专题研究, 如液晶显示、光电转换及系统集成、光纤传感及应用和近场光学中的探测技术等, 既能强化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 又能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吸引学生参与到大学生训练计划和参与到老师研究的课题中, 提前打下科学研究基础。 (3) 在方法改革中,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对参与到老师研究的课题或参加大学生训练计划的老师, 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 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案和方法, 积极发动研究光电子技术的老师, 为这些同学们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 考证研究方法和方案, 来寻求实验结果中的答案。这时, 教师起到的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 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样的过程, 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3. 教学实践环节探索。

在光电子学基础课程中, 本来并没有设置时间环节, 而且多数放置在大三或大四学习, 实验环节很少开始。我们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掌握技术设备的结合, 先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安排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安排实践环节, 开设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实验内容, 让同学们能更有效地了解、认识和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普通物理实验、电子实验和光学实验的基础上, 开设如固体光电子耦合器件、热电耦器件、发光器件及光子器件。对光通讯系统的传输和光电子器件的作用有了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 结合地方实际, 联系相关光电子产业中的企业, 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 从而让学生自己体会从书本上理论到实验实际, 再从实验实际再到光电子技术, 从光电子技术再到光电子商品的过程, 能一下子把整个知识到技术到效益的过程展现在同学们的内心中, 从而更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 也能将培养目标中的产业式人才完成, 弥补普通高等教育中最缺失的人才与市场的不对接的不足。

4. 教学目标实现探索。

在光电子学基础课程改革中, 把教学目标从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变为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人才需求的融合, 培养具有创新、探索精神的新时代新型人才。长时间以来, 我们在教学过程和专业培养中, 存在着理论与实际技术需求的相脱离的现象, 造成理工科学生对于市场技术需求常识缺乏。我们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环节都做了有意义的初步探索。进一步增强了理论学习到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到市场技术发展的学习过程, 极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将来从事该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和牢固的信心。在近三年中, 我们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 该专业毕业生考研成功率30%以上, 使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形成了争赶超的局面。同时, 针对光信息科学和工程专业的学生, 我们注意在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市场技术需求方面的培养, 增加了企业参观及动手实践等环节, 同时讲授在科学研究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从而使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自然的而不是勉强的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陶然, 王越, 单涛.信息对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子教育, 2008, (4) 3:9-43.

[2]张向华.专业课教学应遵循的教学规律[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14, (4) :71.

[3]陈小刚, 陈俊风, 林善明.《光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C].2005.

[4]梁红兵.提速光电子技术与产业[N].中国电子报, 2001.

[5]柴金华.《光电子学基础》课程“两结合”与“三要素”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光学学会, 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

[6]葛剑虹.多方位能力培养——“光电子学”双语课程建设的体会[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

8.微电子学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的论文 篇八

摘 要:本文主要从体育田径专业就业的角度出发,了解在当前社会需求不断发展调整的背景下,如何对体育田径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提高体育田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体育田径专业毕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对完善教师培训和学生实习就业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社会需求;田径专业;改革

田径专业课程在整个体育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田径专业的教学也占据着整个体育教学的大部分课时。作为体育专业教师,在进行体育田径专业教学时,应注重从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来进行教学,对田径专业课程中设置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力求将田径专业教学与学生毕业就业结合起来,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

一、体育田径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分析

1.专业发展趋势

田径专业是社会需求的专业之一,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从田径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的历史来看,田径专业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专业课程设置也还不是很完善。但是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以及当今社会对体育竞技事业的关注不断提高,高校势必会逐渐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加大对田径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田径专业的未来发展是呈上升趋势的。

2.社会需求的变化

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竞技体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各种职业俱乐部、各种训练中心也越来越多,对专业竞技体育教练员的需求不断增大,但是当前我国专业的竞技体育教练员却跟不上社会对这一职业的需求。为解决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状况,高校可以对体育专业的设置进行一定的改革,将专业竞技体育培训课程列入其中,培养学生成为专门的竞技体育教练员,让学生毕业后能有更多的机会从事竞技体育行业。

3.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教育有自己的规则和原则,教学强调稳定,稳定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如教师的稳定,生源的稳定,教学环境的稳定等,而不稳定的因素会影响学校教育的发展。因此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会首先从学校发展的需求考虑,有时也会为了考虑学校生源的丰富而设置部分社会需求较低的专业,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对学生日后的毕业就业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学校、专业教师以及学生都必须正视这种矛盾的存在,尤其是学校方面,要制订一些政策协调好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尽力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学生就业联结起来,满足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

二、社会需求视域下田径专业毕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1.设置以就业为目的的田径毕业课程

大部分田径专业毕业课程的设置都与就业工作的需求不相关。因此,对田径专业毕业课程的改革应注重学生的就业需求。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课程单元的练习与未来就业工作联系在一起。同时,学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可以邀请相关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来校进行指导,加强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互动。这种双向互动,能更好地让用人单位接触到学生,同时学生也能对用人单位需求有多多的了解,让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有更好的选择。

2.鼓励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高校田径专业毕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设,要特别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为学生创设在实习单位试用的机会,特别是鼓励与用人单位进行项目合作,在改革课程时大胆引入用人单位的意见,这对田径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3.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高校田径专业毕业课程改革要完善教师培训机制,要帮助教师创造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和实习单位的相互了解,增强教师对田径行业的理解,鼓励教师走出去,多了解招聘单位的招聘需求,让教师多将自己了解到的信息传递给毕业学生。

三、结束语

高校体育专业的田径课程设置改革,要把握社会需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方面要进行调整,通过研究田径专业毕业课程的工作与调整,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高 丹.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论文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事项通知

★ 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研究论文

★ 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古代文学论文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思考论文

★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探

★ 和谐社会视域下群众文化构建思路论文

★ 试论增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考论文

★ 生活教育理论下中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

9.微电子学专业简历 篇九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 男| 岁( 年 月 日)

居住地:

电 话: (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1 年11个月]

公 司:XX电子有限公司

行 业: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职 位:质量管理/测试主管最高学历

学 历: 本科

专 业:微电子学

学 校:电子科技大学

自我评价

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经验也有不足,有想法,有亲和力,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为人诚恳 ,做事主动,有上进心,有自学和钻研的能力;有较强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善于自我调节,能承受工作压力,

求职 意向

到岗时间: 一个月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目标地点: 上海、南京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管理/测试主管、工程师

工作经验

/8―至今:XX电子有限公司[1年11个月]

所属行业: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技术部 质量管理/测试主管(QA/QC主管)

主要负责XXX驻外LCD生产流水线质量监测控制,

监测LCD流水线,解决生产中出现无图像,无声音,DVD不读等等问题;负责勘查现场、安装和测试设备、与总部相关人员联络;启动系统、评估合作伙伴的工作质量和测试 ;控制调节生产速度和生产质量;对客户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对无法独立解决寻求其他技术部门或总部的支持;对公司的产品进行升级,并及时将相应的技术文档和资料交付、培训客户;对用户的技术人员和本公司的海外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负责编写备忘录、向商务技术科反馈产品使用的情况和客户的最新需求。

/7--2009 /7:XX半导体有限公司 [ 1年]

所属行业: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IC Prototype IC验证工程师

主要负责编写Driver协助IC Design Team在FPGA上面进行基于ARM的SOC原型验证;基于SOC芯片开发Linux Device Driver;熟悉SPI、UART、Ethernet、PCIe总线规范,参与并完成多款芯片相关模块的验证工作;熟悉基于ARM的嵌入式开发流程,熟练使用开发工具;熟悉Linux Device Model,熟悉Linux Device Driver 开发流程。编写调试基于Linux下 Ethernet, sata controller 设备驱动。

教育经历

/9 --2008 /7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本科

语言能力

英语 (熟练)听说(熟练),读写(熟练)

10.金工实习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篇十

一、金工实习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有关部门为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 将金工实习单独设为一门实践性课程。金工实习不仅仅是为金工系列课打基础的实践教学课, 也是将知识、素质、能力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训练。金工实习涵盖的内容丰富, 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是一个大系统。它在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方面, 应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之前学习的专业课进行实际的验证, 加深对学过课程的理解, 同时, 对今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具有启蒙作用。

二、金工实习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 有不少工科院校的金工实习课程还停留在认知性阶段, 教师对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介绍, 学生进行参观性学习, 缺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教学环节, 这显然是不行的。在我校, 学校一直秉承“动手动脑, 全面发展”的校训, 对金工实习课程比较重视, 学生有动手的机会, 也能保证一定的学时。但是, 高等教育金工实习课程确实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如, 工种仅局限为几个且课程内容较为陈旧, 亟须设置新的课程体系, 开阔学生视野;教学模式和方法需要创新;学生评价模式需要改变等。

三、金工实习课程改革创新的基本举措

(一) 加强金工实习课程的文化建设

怎么进行文化内涵建设呢?例如, 教学基地要重视文化建设, 可以制作反映我国悠久的金属工艺历史的挂图、我国历史上的能工巧匠挂图、我国历史上一些加工工艺的发明挂图以及实习流程挂图等。通过金工实习文化建设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为金工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奠定文化基础。再如, 教师是文化的风向标, 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间体现一名金工实习教师的文化素养, 向学生传播安全文明生产的文化。

(二)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金工实习课程中有一个经典的题目———榔头的制作。旨在让学生了解车工和钳工的加工工艺、加工范围和加工方法。一般情况下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解此内容。

这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完成;学生完成, 教师检测给出成绩。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果不佳。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稍加改变或引导, 即可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 教师在教学中只讲解安全文明注意事项和演示基本工种的加工方法, 将传统的教师发图纸、讲工艺, 学生制作的教学流程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设计并绘制榔头的图纸, 编排出合理的工艺流程, 然后自行加工,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提高了设计绘图能力, 同时每个学生设计出的榔头可能不一样,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互相交流学习, 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创新课程设置, 加深学生认识和开阔学生视野

1. 多工种组合成教学模块, 进行模块化教学

目前金工实习基本上沿袭原有的传统, 实习仍然以各个项目独立的方式进行, 即便是采用了模块化也基本上围绕一个工种的工艺知识进行研究与制作。对于需要多工种联合加工的零件 (如加工前热处理、机加工和加工后热处理的零件) ,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这时可以把独立的教学内容组合起来, 形成教学模块, 由多名教师联合讲解。因此, 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块成了一个新课题, 这也是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关键。通过这种模块化教学, 学生可以很直观地观察零件的全部制作过程, 还可以把工艺路线自己串起来, 加深理解。

2. 金工实习课程力求内容丰富, 建立大机械、大工程的思想

随着现代机械加工业的发展, 诞生了许多先进的加工方法, 例如电火花成型加工、激光焊接、超声加工、快速成型、消失模铸造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该引进这些设备并建设相应的实训室, 供学生学习使用。但是如果受条件限制, 我们也可采取其他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这些特种加工方法。

本人通过从事金工实习课程的教学经验, 结合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对金工实习在文化建设、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当然, 教无定法, 课程内容也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地的需要不断创新。总之, 每一位从事金工实习的教师都应紧紧围绕课程目标, 为我国培养和输送更多、更优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摘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转型的需要, 并针对高等教育中金工实习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深化金工实习课程改革。从文化建设入手, 提出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改革与创新。更好地发挥金工实习课程在培养职教师资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金工实习,课程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江旭.金工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 (10) .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4第一课时课改教案下一篇:初三经典写人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