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考

2024-08-05

“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考(精选8篇)

1.“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考 篇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政治业务水平,日前**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要求。

一那一世小说网 http://是从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选聘配备、培训、学科建设、表彰奖励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争取到2015年,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

二是整合全省力量,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完善二级学科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对应支撑。定期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和“精品课程”的评选活动及教学观摩活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

三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专项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完善思政党建评估体系和教师表彰奖励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二级指标,加大其权重和显示度。

四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及教学中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等作为重要选题,列入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之中,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进一步加强“**省情研究中心”建设,把省情教育和研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五是在高校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统一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加强**省师资培训中心建设,建立**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心专家库,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专项基金,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六是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和改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为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离魂记 黄巾力士 未来军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2.“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考 篇二

一、应对“微时代”挑战,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微能力”

在网络“微时代”语境下, 网络平台的兴起为新时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方式、新视角和新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要实现自身的创新, 适应“微时代”的新特点,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微能力”。

1.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学科、信息素养与感召力

在网络“微时代”语境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对教学主体提出了比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更高的素质要求, 不仅要求其掌握扎实的思想政治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还要求他们有着较高的信息素养与感召力。因此, 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是网络“微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第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具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责任感, 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第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提高信息把握和处理方面的素质, 能够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第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只有具备了以上信息素质, 才能真正成为网络“微时代”语境下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从而增强其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进而增强其吸引力和感召力。

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技术操作与运用能力

网络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网络世界的出现, 提升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为主体进行信息获取、思想传播等方面提供了便利。较为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第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熟练掌握网络交流与沟通技术, 充分运用博客、微博、网络论坛、BBS等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 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心理调适等教育活动。第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熟练网络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 即学会灵活运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在网上获取及时的思想政治信息, 并运用网络终端提取、阅读、吸收、存贮、回应信息, 为深入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信息基础。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加强信息发布和网络参与技术, 要掌握建设网站开发维护以及网页制作的基本技术。制作并推广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 在网上开展正面的思想政治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 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网络舆论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范畴, 学术界对于“网络舆论”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谭伟认为:“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海量信息容易导致信息“泛滥成灾”, 网络舆论的观点如果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一致, 网络舆论就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开展; 反之, 就会削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成效。因此,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网络舆论引导其实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 不具备硬约束力。网络舆论引导要发挥作用:第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实现从“灌输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 着力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机制。第二, 要实行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创建一支精干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网络评论员队伍, 将舆情引导和价值引导有机结合。第三, 要实行网上引导与网下引导相结合, 综合运用多种现代网络信息交流方式, 灵活运用“疏、导、堵”等方式, 增强网上正面声音, 保证网上信息的导向和质量。

二、应对“微时代”挑战, 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微旋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历史的产物, 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网络“微时代”语境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应根据当前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 有目的、有步骤地将主流价值观输送给受教育者, 唱响主旋律。

1. 面对“微思潮”, 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主导性

新兴传媒、互联网和通讯工具等现代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 为西方社会思潮向中国传播提供便利条件。社会思潮是指“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 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近年来,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 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新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在我国的影响不断扩大。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 长期接触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 导致有的大学生价值观偏离正确轨道, 甚至产生对社会主义信念的怀疑和动摇, 使思想政理论课教学效果式微。

诚然, 西方思潮向中国传播是一种精神污染。然而, 对于各种社会思潮, 我们绝不能只是简单、粗暴、蛮横地贬低、排斥或一味地予以否定。况且, 任何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不是纯粹的, “任何一种价值原则 ( 信仰) 都不可能在社会中得到完完全全、彻底地贯彻, 而总是需要其他价值原则 ( 信仰) 的平衡或抵制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本身的多样性和辩证性所决定的。”多元意识形态正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宽容, 所以, 一个社会中会有意识形态的多样形式, 也会有多种类的社会意识形态。但是, “多元社会如果仅仅是多元而无某种内在的一元, 那么, 这个社会就不是真实多元而是杂多, 这个社会就不是凝聚的而是离散的, 多元以某种一元为其内在规定。”所以, 要依托网络平台, 维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心目中的主导地位, 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多元意识形态的格局。第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利用网络平台,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多样化社会思潮进行平等对话。在对话过程中, 对其他西方思潮既不能“俯视”, 也无需“仰视”, 而应“平视”;对马克思主义既不能“自大”, 也无需“自卑”, 而应“自信”。第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依托网络平台, 批判吸收其他社会思潮的科学合理的成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用, 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第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依托网络平台, 依据社会时局与社会事变的产生发展, 及时大量收集各方面的相关真实信息,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多样化社会思潮有效预测机制的研究, 实现对其他社会思潮的疏导与引领, 唱响主旋律。

2. 回应“微困惑”,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解释力

新世纪以降, 中国社会步入急剧变迁和快速发展的时期。“急剧的社会变迁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 就是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不同利益主体对发展与变迁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 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 对公共资源分享的诉求日益强烈; 利益冲突有时变得更加尖锐, 利益表达有时变得更加无序, 利益的实现有时也变得更加极端。”在网络传播与发酵之下, 传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日益式微, 新的且为社会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尚未建立, 导致欲望的膨胀和角色要求之间的紧张致使人们处于失范状态, 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与吸引力不仅是由于其内在逻辑的严密性, 更是因为它能回答现实问题。在当前网络社会环境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大学生“立言”的有效性, 唱响主旋律, 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上能够适应网络话语环境, 增强理论与现实的契合性, 增强其对现实问题的涵盖性、解释力、说服力。这就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际, 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及时回应时代课题, 进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社会中的话语权。

在网络“微时代”语境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 必须与时俱进, 实行理论创新, 直面回答现实中的种种问题, 解决大学生的种种困惑。马克思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 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在网络“微时代”, 新情况与新问题层出不穷, 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新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提炼, 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热点问题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和解释。因此, 只有立足于大学生网络社会生活实际, 解决其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与现实问题,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解释力, 使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唱响主旋律。

三、应对“微时代”挑战, 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客体的“微自律”

在身体缺席的网络虚拟空间中, 网民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 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人伦关系的束缚, 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 忘却社会责任, 丧失道德感, 教育者也失去了现实世界的权威力量。因此, 教育者要积极促进教育情境的自组织趋势, 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客体的“微自律”。

1. 内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客体的微道德, 提升自我约束能力

网络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个体在网络道德活动中通过理性的指导, 不断把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道德律令的过程。随着网络社会开放度、自由度日益扩展, 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立足于大学生网络自律性的培养, 要由“他育”型向“自育”型转变, 使网络伦理道德的基本守则成为大学生共同遵守的内在自我约束。一是依托网络平台, 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律教育与道德教育。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是一个向内用功的过程, 是其根据自身的道德需要, 对社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选择, 并加以认同、接受, 进而纳入自己的道德结构中, 成为制控自己内在道德力量的过程。为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网上自律能力, 提高他们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能力, 使他们遵守网络道德, 增强网络自律意识, 实现道德自律。二是依托网络平台, 建立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规范, 且不断转化为其自身的主体意识, 使道德自律成为其心灵的一种需要。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道德规范是以电脑网络技术为媒介, 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准则。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实现要通过制定系统的网络行为准则, 并积极推进网络道德与规范的宣传教育工作, 在充分自主、自决的条件下, 履行道德义务, 实现道德自律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的转化。第三, 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教育, 道德主体需要在不断对自己进行道德约束的过程中, 提高道德自觉性, 实现自由与责任、权利的结合。其重点在于使道德个体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责任感与自觉性, 形成较强的道德能力和品质, 提高其自律意识和自制能力。

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客体的微责任,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时代赋予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美国人埃瑟·戴森说:“网络赋予个人强大的权力, 能够赢得全世界的观众, 能够获取关于任何东西的信息。但是随着运用或滥用权力的本领日益强大, 个人需要为他们自己创造的世界担负起更大的责任。”由无数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空间为大学生构建出新的公共生活空间。然而,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大学生责任担当的心理压力。在网络环境下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自觉遵守网络规范。第一, 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责任,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引导大学生负责任的发布信息与进行信息的再传播。第二, 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言论责任。网络言论主要有网络舆论、网络普通言论、网络非法言论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使大学生确立公平、正义的责任意识, 注意区分虚拟与现实, 积极控制自己的行为, 不沉湎于网络虚拟生活中, 时刻提醒自己在虚拟社会中也要坚守社会道德准则, 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第三, 应积极开展网络政治参与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意识, 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与参与责任。要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行为的选择应以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前提, 而应建立在服从整个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之上。

四、总结

当代大学生借助互联网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与交往场所, 创造和发展着属于自己的网上精神文化空间。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不仅仅是为了运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更重要的是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 塑造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观念。总之, 在“微时代”语境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必须正视现实, 主动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 不断探索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谭伟.网络舆论概念与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 2003, (5) .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5.

[3]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4]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浙江社会科学, 2001, (2) .

[5]郭建宁.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李汉林, 渠敬东.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失范效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考 篇三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微时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即时通讯、联系技术的不断成熟,各种短小精悍的信息传播大行其道,新的社交方式快速崛起,改变了传统社交习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微时代已不可避免的到来。大学生作为年轻群体对微时代的到来更加敏锐,他们是数字化生活的拥泵者,更是数字化生活的体验者,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工具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的更大的挑战,也给思想政治理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利用微时代的网络工具做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一、微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6.18亿,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手机微博用户数为1.96亿,学生依然占网民比率最高,达到25.5%,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了20.9%,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网民主流,这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

(一)技术的进步带来教育民主化

140字的微博,随时晒心情发感想,任意拍摄照片即时上网,对语言表达、逻辑顺序要求不高,简单的操作步骤就可以把以前遥不可及的明星、名人和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异军突起的微信,更打破了微博140字的限制,文字不再受限制,随时分享各种链接。微时代通信工具的快速、简洁同现代青年人的生活节奏和思维习惯相适应,再加上微博可以由多个终端发布,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实现快速发布、分享和传播信息,人人手里都有麦克风,每人都可以当信息的发布者,人人都可以发表评论。完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让教育更趋民主化。

(二)互动性带来教育平等化

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将网络互动性功能发挥到极致,完全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一对多的灌输教育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键盘对键盘,电脑对电脑,教育方式也从单一的枪弹靶心式向平等互动交流转变,教育主客体从上下级命令式成为同级平等式。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可以任意“吐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由于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传统的说教灌输内容,大学生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屏蔽相关信息,实现了教育的平等化。

(三)信息开放性催生教育主导化

微博是一种开放性的信息表现形式,可以将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领域的群体进行无缝对接,它可以通过微小个体参与后的集群效应形成庞大的社会群体。由于它的开放性导致各种文化类型滋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带来深刻影响,对传统文化也带来一定冲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的网络文化环境变化主动升级成为2.0版,引导大学生全面辩证的去想事情、看问题。

二、高校微博体系建设中的面临的挑战

(一)观念落后,不能很好地理解微博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有些高校领导思想不够解放,观念落伍,做思想教育工作还停留在高高在上的说教阶段,不接受微博这种平等"互动的交流沟通方式;还有老师认为用微博浪费时间,需要看完很多自己关注的人和对自己的评论,上班下班都需要看微博,还要回复,太浪费时间,得不偿失;还有部分大学生微博管理员也有抵触心理,他们都是标准的 90 后,认为用微博做思想教育工作,就等于把娱乐又变相为工作,思想上不接受,理解不透。正是由于以上思想认识问题,导致高校微博发展的滞后。

(二)内容枯燥,学生参与兴趣不高

大量优秀微博案例证明,微博作为最大众化、最社会化的媒体平台,风趣幽默、时尚、寓教于乐是微博吸引粉丝的重要特征。但现在许多高校的微博内容过于严肃呆板,官话连篇,很多基本就是学校主页的复制品,宣传意味太浓,还有的几乎全部都是文字,枯燥乏味,根本不能引发青年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只能敬而远之,何谈受教育,这就完全失去了发微博的意义。

(三)审核程序繁琐,高校微博的时效性差

微薄的重要特点是短平快,时效性居第一位。但有些高校为了防范不良信息的传播,审核程序严格,而指导教师数量又少,许多及时新闻学生不敢发,怕惹麻烦上身,或者活动过后三四天后才上微博,这样就失去了新闻的时效性特征,微博的吸引力也会大大降低。同时有些领导、老师也有顾虑,怕惹祸上身,对于一些比较尖锐的微博不敢回应,处于失语状态。

三、善用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上网下互动教育

借助互联网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称之为网上教育,反之则为网下教育微时代,以微博为平台开展的网上思政教育与传统的网下思政教育并非背道而驰,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宜合不宜分,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新形势下达到制高点,就必须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找到两者结合点网下教育弃网上教育,则教育固步自封停步不前,没有随形势变化而与时俱进,固然会失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抓网上教育舍网下教育,虽方式已具创新性,但却缺乏教育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而影响教育的根本性和实质性。

(二)坚持正面主流教育

明确需求的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要不断了解大学生的需求,要把大学生(即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关心什么,作为工作的根本点,根据大多数大学生的共同需求,开展主流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全面化的服务项目,高校可通过微博建立由团委、宣传部、社科部等联合开办官方微博,在校园官方微博中设计有关学习、生活、心理、交友等方面的服务栏目,允许大学生发表看,发布信息,高校思政工作者通过主流教育与全面服务互动,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微博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打造思政网军

微博信息开放性和传播快捷性给高校舆情监管带来极大挑战。部分大学生思想不成熟,认识问题有失偏颇,若不加引导,容易迷失方向。因此,高校要建立一支思想够硬、水平够高的高素质思政网军来监管和经营思政微博。思政网军可由学工部、团委、宣传部相关老师和各院系辅导员、学生党员干部等组成,随时监管、澄清和疏导相关信息,以保证微博阵地的纯净度。

(四)疏堵结合

微博上群体鱼目混杂、信息良莠不齐,很难避免垃圾信息弥漫、微博内容偏离主题等不良现象的发生。高校要充分利用微博这一新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适时引导监督,约束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对违法以及违反国家方针政策的信息要立即追查来源,并作出快速反应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热点的问题要进行引导,不可回避,不可掩盖,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提高舆论引导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虽然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微博上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引导,但这只是停留在治标的层面上,并不确保大学生以后就不会偏离轨道。所以,高校在对大学生治标的同时,也要注重治本,需标本同治,不但要引导教育,还要培养大学生自觉自律慎思慎独的思想境界,学会客观理性地使用微博。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文化发展的动力要素[J],新闻与写作,2010.4

[2],李苑静,搞笑微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2.4

[3],卢蓓荣,“985”高校新浪微博调查报告[J],中国教育网络,2012.5

[4],孟莉英,搞笑微博的兴起及其对策选择[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7

4.“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考 篇四

高校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而目前高校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普遍缺乏兴趣,这与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理论性强,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以及模式化的讲课方式直接相关。

高校政治理论课包含《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科内容。这是我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科目。

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调查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大同小异。当我们看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时,不难发现,其内容交叉重复,具体表现如下:

1.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重复。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观点等等,同学们在中学都学习过,到了大学再学,同学们因而对此也乏味了。

2.政治理论课各科间内容交叉重复严重。比如,民主政治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也讲,类似的原理性内容,各门课程交叉重复之处很多。

教育部曾在全国200所高校10万名大学生中对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测评,在实用性调查方面近80%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吸引”或“很难学”。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政治理论课理论性极强,给人的感觉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联系实际少、学生实践又少,这直接造成了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让同学感觉空洞无味。

另一方面,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也直接影响着其教学效果。

部分教师很“强势”,课堂上侃侃而谈,整个课堂只是教师一人在“表演”,敷衍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而在教学方法层面,只重视理论阐述,让学生强记、强背,以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学习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和作用,而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采取课堂讲授、理论灌输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脱离社会热点,回避现实问题,缺乏实证说服力。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势必影响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兴趣,制约和影响了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之,学生受中小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进入大学后,又受专业教育的影响,从而忽视了学习的统一性、协调性,从思想上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

不可否认,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学生的多样化以及思想的多元化,让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对于上述问题,我个人建议如下:

1.科学合理地解决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对于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的内容,大可不必再“反刍”。而代之为案例、问题的探讨研究,通过讨论、辩论、分析,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解决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而对于四门科目间交叉的教学内容,则应合理筛选、统筹安排,避免四门科目的交叉内容反复教学。重点处则展开,浅显处则“一笔带过”,讲过的则不讲,这样让教学内容趋于一个合理的结构与体系。

2.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与思考并重。政治理论课,极强的理论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寓理论于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政治理论。学习不仅是学,更要思,在课堂上通过具体的事例、问题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而在课后则可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教学,不仅仅要注重“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践精神,同时也增强了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3.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高校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决不能用中小学“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变着花样”教学,通过各种媒介来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比如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等。在课堂上采用课堂讨论、事例探究、问题辩论、主题演讲等形式来教学,形成一个互动式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5.“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考 篇五

[摘要]文章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等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217-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实践教学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式。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初略的探讨。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在大学这人生的新阶段中,肩负着三大社会化重任:一是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做好为社会服务的准备;二是培育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良好习惯,确立社会角色意识;三是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将自己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完成社会化的重大任务,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尚存不够理想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说教缺陷,以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固然需要外部灌输,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单纯的理论说教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外因转化为内因。即:一方面通过开展课内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针对时事热点难点开展讨论,形成共识、通过讨论提高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入社会,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进而形成坚定的崇高信仰,逐步完成社会化重任。所以,实践教学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二)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学校的生命线在于教学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尽管每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在积极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但总体上仍无法摆脱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方式。而实践教学模式则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由于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实践中了解现实、感悟真理,以达到理论教学所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的培育目标,在由此带动下的教学改革,实践环节备受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从社会发展要求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与社会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三)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广泛调

动各种社会力量和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正确路径。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如火如茶地开展,它在推动海峡西岸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为各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辟实践教学基地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与此同时,随着海峡西岸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各地不仅建立了一大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将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各高校必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为载体,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各种积极因素,吸纳社会各种积极力量,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拓广阔的空间环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认识不足

目前,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育者和受教育均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从教育者角度看,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相当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然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倾向,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专门讲授理论的课程,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在现有的学时条件下,要将理论部分讲完讲透都觉得时间相当紧张,如再开展实践教学那就更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有教师认为,实践活动应该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与理论课教学关系不大。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大学生中存在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的倾向,相当部分学生本来就不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所学的专业基本沾不上边,以至参与实践活动也仅仅是应付了事,缺乏积极和主动,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缺乏保障

一定的实践经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必备保障。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来一定难度。特别是校外实践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给学校增加了不小的压力。再加上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个别学校领导主观上总是认为实践教学只是走走形式,玩玩花样。他们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放在扩大学校的规模和影响力上,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上存在着投入不足问题。一些高校虽然也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但依然存在着款项少、使用起来捉襟见肘的现象,致使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缺乏稳定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带领学生进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实践就免不了要深入工厂、农村、社区,免不了要对机关、企业事单位、个人进行调研和专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各单位各部门都在讲究效率和利益,他们本身每天就有着大量的事务需要处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给他们增加不少的负担,以致相当多单位对接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兴趣。这需要学校与有关部门密切协调,才能建设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由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缺乏长远规划,还有相当多的学校与有关单位的协调仍不到位,致使实践教学基地稳定性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正常开展。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革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变一般讲授法为专题讲授、案例教学、学生讨论、情景模拟、辩论比赛等形式;而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深入基地参观、学习、深入改革开放前沿地区考察、调研等等。这些方式固然是很好,但都是些老方法。当前,我们必须及时调整理念,大胆应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充实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和全面升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

(一)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委员会

近十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连续颁发了多个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相关的文件,由此说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严格贯彻中央精神,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大格局,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以校党委为核心,二级学院党总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后勤员工相互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调网络,使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都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去。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实践教学委员会的指导下,紧紧围绕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根据学校和当地社会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的需要,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教师的可操作性,共同研究制订针对每门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及落实方案。既要集中精力抓好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又要组织实施和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统筹协调对学生的考评。同时,实践教学委员会还要利用其优势,引导其他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指导中来,为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排忧解难,并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正常开展的关键所在。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质量、效果及发展前景,是与教师的业务能力成正比的。因此,我们应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不仅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还要重视教师的实践锻炼,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各个级别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考察、挂职锻炼、社会服务、实践研究等,走出校园,深入基层,了解海西,关注和研究海西建设热点难点问题等,使他们的视野得到进一步的拓宽,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进而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当前,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健全的现状,学校必须通过统筹协调,健全保障机制,有效地保证实践教学正常开展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首先,必须建立以党委宣传部为总责任单位,学生处、教务处、各二级学院为配合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为实施单位的人力资源统筹协调机制。其次,必须协调各方关系,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已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志愿者服务基地等,建立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发挥其功能作用基础上,进行分类指导,统筹安排各年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全部实践活动中去。最后,必须多渠道解决实践教学经费。在争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积极开拓社会资源,争取更多的经费资助和创造更多的资源条件。

(四)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既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进程,又是一个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过程。对此,在课内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必须认真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巩固成熟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辩论法、情景模拟法等,并继续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还要借鉴相关学科优秀的教学方法为我所用,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突出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实效性;在课外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传统方式,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发挥网络平台功能,开展网上实践教学活动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王小元,段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3]柳礼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

6.“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考 篇六

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日期:2014/5/27 10:26:25 人气:136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明月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渠道,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梦,践行中国梦,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师要深刻领会“中国梦”的涵义,做“中国梦”的模范践行者,把学生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视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并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中国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2012年11月29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核心涵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当选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之后,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的内涵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然而中国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需要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高校学生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梦”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因而也应成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渠道。把中国梦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梦,践行中国梦,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责任,而如何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教师要深刻领会“中国梦”的涵义,做“中国梦”的模范践行者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理想。其价值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应当明确的价值追求,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实现“中国梦”还是我们的实践目标,只有将“中国梦”的理想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落实到每个人的具体实践中,才能充分展现其价值。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懈探索奋斗。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使“中国梦”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头脑,首先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的内涵与要求,在自己内心牢牢树立“中国梦”的理想追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用自己对“中国梦”的真切情感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我们还应当将“中国梦”与“教师梦”结合起来,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国家、民族的梦想统一起来,站在国家、民族繁荣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深刻认识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认真开展教学工作,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以自己敬职敬业的工作态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从而为顺利开展“中国梦”教育奠定基础。

二、把学生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有关“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符合大学生渴望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坚持一贯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而不是个人主义价值观。所以,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想和集体梦想之中,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统一起来,亦即将“我的梦”融入“中国梦”。这样学生追求个人梦想才会有更好的方向,更光明的前途,避免受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因盲目追求物质享乐而迷失自我。

具体而言,教师应当从各自所承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出发,将“中国梦”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当从“中国梦”的实现对个人思想品质等条件的要求方面来落实教育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现梦想与个人素质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阐述“中国梦”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并从“中国梦”的实现对个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培养方面介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持科学的方法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当从近现代历史的实践验证方面来深化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使学生对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追求“中国梦”的艰辛付出、无私奉献产生情感共鸣,更主动地将“我的梦”融入“中国梦”之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应当从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形成发展,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探索选择方面来强化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特别是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自觉地把自己的实践活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三、重视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内化为素质和能力的根本途径。我们应当改变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里,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重视实践教学。将“中国梦”教育寓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适当地参加外出参观考察、社会服务、专题调研等实践活动,并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调研报告,作为课程学习情况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加深对“中国梦”的认同、理解和体悟,提高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达到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在“中国梦”教育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选择一些与“中国梦”相关的图片资料来配合教学,如选取一些历史人物和当代先进人物的相片并配合他们的典型事迹来感染、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意愿;选取改革开放前后反映人民生活状况的照片并配合一些统计资料作个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合理性。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到一些精彩的纪录片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挑选一些经典纪录片,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红星照耀中国》、《国情备忘录》等来配合“中国梦”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和体会“中国梦”的同时逐渐树立起“中国梦”。

四、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中国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从一些调查材料来看,主要是教学方法陈旧呆板,理论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差。例如:2009年中国矿业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组回收的对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农学院5所高校635名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评价为“一般”和“不强”的学生高达 94.1%;就“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54.4%的学生认为是理论脱离实际;就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选择灌输式的高达 67.0%,选择互动式的仅占14.6%,选择研讨式的占 9.7%。[1]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作是枯燥乏味的政治宣传和灌输,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中国梦”的教育工作,所以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90后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善于思考问题和表现自己,价值观更现实等特点。对于学习内容,他们喜欢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回避现实问题、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式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针对90后大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多结合现实问题,采用研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课堂提问,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就某个热点问题展开课堂辩论等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改变以往学生在课堂上消极被动的状况。此外,我们还应多采用案例教学法,特别是选取与90后大学生相关的或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来论证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体会。

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中,我们更应当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思想动态、感兴趣的话题和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双向的交流,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我们可以选取汶川大地震中官员和民众的种种表现作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作正确的价值判断,并思考自己遇到这种突发状况应当怎样做;选取中国民众在反对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游行示威中的过激行为作为案例,组织学生辩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国主义和怎样理性爱国。

7.“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考 篇七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研究性教学

一、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原因分析

随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开展研究性教学已经基本达成共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在一些高校也正在逐步探索和开展, 对研究性教学能否持续深入开展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 也开始逐步走向教学改革的前台。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的教学目标、实施程序、条件和要求不同,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会有所不同。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教学评价体系是研究性教学可持续开展的导向性条件, 因此,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 也就成为教学改革必须探索的任务之一。

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研究成果, “基本上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意义、实践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的模式方面的问题, 鲜见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1]。主要是由于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 正处在实践探索的初始阶段, 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普遍性问题、共性问题的探讨上, 对于构建“具体的可操作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关注比较少, 认识也比较笼统和模糊, 还未形成一个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研究性教学具有普遍实施意义的、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学评价体系大纲, 因此需要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论证和充实, 以适应不断掀起的, 以研究性教学为突破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浪潮。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 教学评价体系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

目前, 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始尝试、探索使用研究性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教学实效性, 其中教学评价是研究性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 教学模式包括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整个研究性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 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研究性教学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评价本身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能不能构建科学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 决定研究性教学的目标、方向、深度和可持续开展。“如果高校思政课实施研究性教学缺乏科学、完善、便于操作的评价体系, 对实现教学目标、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极大影响, 研究性教学的魅力也显现不出来”[2], “教育价值的增值”也不可能实现。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二) 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 教学模式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契合, 教学目标在研究性教学模式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对实施研究性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和作用。教学目标不同, 评价体系也就不同。从教师层面看,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评价的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 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目标的实现”[3];从学生的层面看, 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好地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多样化发展, 对学生逻辑思维水平的提升、能力的培养和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信念等方面的形成与确立起到促进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原则

(一) 促进“个性化发展”原则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研究性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拥有终身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性人才”, 这也是实现个体终极价值目标的追求。因此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是教学评价改革的核心。科学的评价理念应该以人为中心, 突出人的个性发展, 促使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评价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关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能力、信仰、兴趣、情感和意志等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从研究性教学模式看, 研究性学习是在“问题意识主导下”的、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开放性学习过程”, 学习是探索未知领域的活动。面对未知的领域、不同的问题情境和学生个体差异, 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呈现诸多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特征。目标虽然有方向性, 但却没有已知答案, 不存在简单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 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无法适应个体多样化的发展”。因此, 教育指导者要明确的是:评价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评价是为了改进, 不是为了确认优胜者和失败者, 而是为了调节学习者的行为。通过教学评价, 促使学习者完成“自我回归性反思”, 透过自我反思完成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控, 最终实现自我挑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 因此,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 必须放弃对统一性和确定性的追求, 而代之以对学生中所体现出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给予认可和鼓励, 在教学评价中贯彻“个性化发展原则”。

(二) 以“肯定和激励为主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发展, 无论是对学生发展还是教师素质提高都起到促进作用。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目的是“激励与调控”, 就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分开发学生潜能, 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全面健康地发展。不是为了将学生分出优劣高下, 而是要促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相应发展。正如卡罗·汤姆林森 (Carol Tomlinson) 所说:“评价应该是永远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这比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更重要。”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 遭受到挫折甚至失败, 必须强调“教学评价体系的激励性、发展性”, 鼓舞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勇气, 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 努力营造出有助于学习者的积极探究, 勇于创新的氛围。始终使学生保持高度的研究热情和激情, 是研究性学习得以持续开展下去的“必备主体条件”。

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积极评价”, 会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自我认知倾向性, 自主行为的调控力。教师适度的鼓励、激励性评价, 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探究热情;催发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 使学生始终保持源源不竭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因此教师的评价应用一种积极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积极地评价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理、探索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不能因为学生所取得的结果和自己预想的不同就对学生而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 或者讥笑的态度”[4];也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而感到失望。教师不经意间的态度表现都可能会打击、甚至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使学生失去探索兴趣。对学生的思维闪光点要尽可能给予“肯定和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失误, 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勇于发表不同意见。

(三) 科学、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原则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是科学性。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研究性活动, 缺乏科学性评价, 评价的结果是不可能客观正确的, 也是无效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包括具体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合乎实际, 评价工具手段运用是否合理, 评价方式是否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避免了单一的量化的评价方式, 等等。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欣然接受评价结果, 从而发现自身长处, 正视自身缺陷, 并乐于改进自身不足, 为进一步的研究性学习, 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及学习评价平台, 有利于研究性教学的可持续开展。

四、创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多维教学评价机制

(一) 创建由一元到多元的主体评价机制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主体是一元的, 教师掌握了教学评价的绝对主动权,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结果。为适应研究性教学的要求, 应构建学生自评、同伴之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由评价主体一元向多元的评价机制转变。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使传统教学评价中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对立状态逐渐走向消解, 能使每个评价主体都以自己特定的视角评价对象, 从而对评价对象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正, 有效地减少评价中的片面性、局限性偏差。“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与反思;学生互评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评价则应以鼓励为主,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

(二) 由“结果评价为主”转向“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

从教师的层面看, 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 只有致力于动态的过程评价, 才能真正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从学生的层面看, 学生认知和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在动态中逐渐形成的过程, 对应的评价应该是一个过程性的评价机制, 因此, 在研究性学习中, 我们不仅要注重结果的评价, 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 慎用总结性评价。

但是, 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主要是结果评价, 往往是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评价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 一考定终身。而研究性学习不但重视结果, 更重视学习过程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是“过程导向而不是结果导向的学习方式”, 是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所确定的, 由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研究性教学重点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课堂讨论发言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采取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或结业论文形式, 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6]。至于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 最后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得到了发展, 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 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是否内化践行, 是研究性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而这些都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动态变化和发展的。因此, 研究性学习更应重视过程评价。通过过程评价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和激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挖掘自身潜能。不断在动态的评价中完成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 最终实现“自我意义的构建”。重视以过程为主的研究性学习评价, 还能促进诸如学习态度、自信心、责任感、毅力、兴趣、意志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魅力之所在。

(三) 构建“教”与“学”的二维评价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素质提升的二维评价体系”, 它不是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方面对学生的考核评价, 是双向互评的评价体系。由于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研究性”特点, 师生都能在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得到相应成长, 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既是研究者又是学习者的“共同身份特征”。师生之间是平等交流合作的民主型关系, 相互启发, 相互促进, 彼此评价, 形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有效性主要是通过教师研究性‘教’和学生研究性‘学’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评价必须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并予适当评价。”[7]

在“教”与“学”的二维评价中, 应该重点做好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工作, 检查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因为对学生来说, 探索性的研究性学习, 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尝试, 如果离开了教师提供的指导、帮助和有效监控,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就会陷入迷惘而失去方向性。对教师“教”的评价包括:教师对研究性教学的组织情况、研究性教学过程设计、监控是否及时有效、研究性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师专业化成长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学”的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过程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小组中的参与度、合作意识、承担任务量的多寡、研究能力的发展等方面的评价;结果评价包括掌握基本理论的水平、论文、研究报告、作品的完成情况、实际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指导教师必须对问题的研究过程、结果、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评价, 肯定其优点, 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以便大学生今后有所改进提高。

(四) 创建定性评价为主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 从评价主体层面看, 无论是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还是教师评价, 由于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很大。对这些因素, 我们很难进行定量测量。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评价中, 应将定性描述和定量统计结合起来。应构建定性评价为主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让评价真正起到对研究性学习的导向、诊断和考评作用。

从评价的内容看,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被动接受式学习, 重视的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量化评价, 以学生的成绩尤其是期末成绩作为考评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单纯以学生成绩为主的量化评价, 不能全面考查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责任感、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评价体系不全面、不科学。而研究性教学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 更加关注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标在在评价中的作用。因为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 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比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力、学习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目标等非智力因素, 在人才成长过程中, 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这些非智力因素很难进行定量测评, 应以定性描述分析为主, 改变以往量化评价的“一维”标准, 采用定性评价为主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使评价更全面、更科学。

在教学评价具体操作层面, 首先确定评价的主体, 即由谁评价。以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为例, 将学生的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 通过定性描述分析和定量的评价相结合, 对学习过程、结果和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如何分配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各方权重系数, 应根据研究专题、主题完成时限的长短、评价的利害关联等因素而异, 其中教师评价的权重系数应大于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权重系数。如果是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 则三方评价主体在评价中所占的权重为:教师×50%+小组×30%+个人×20%=总分;85分以上为优秀;75-84分为良好, 60-74分为合格, 60分以下为不合格;如果是以个人为主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 则在评价的权重上又会有所变化, 可为:教师×70%+学生个人×30%=总分, 以教师的评价为主, 学生的个人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 85分以上为优秀, 75-84分为良好, 60-74分为合格, 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总评方案表:

评价人:指导教师;学习小组;个人自评 (分别评价)

指导教师、学习小组和个人三方分别填表进行评价, 得出的总分按以下比例换算, 教师×50%+小组×30%+个人×20%=个人总分。85分以上为优秀;75-84分为良好, 60-74分为合格, 60分以下为不合格, 最后指导教师给出意见和建议, 给出总的评语。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 与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一次性定量评价不同, 研究性学习评价重视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 评价, 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发生的全过程。既对过程进行评价又对结果进行评价, 既有定性描述, 又有定量考量。笔者认为, 等级加鼓励性评语的评价方法就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范例。通过定性描述分析确立研究性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各项定性评价指标, 同时把各项指标数量化, 使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既有量的规定又有质的分析。相比传统接受性学习单一量化评价, 研究性学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 相对更准确、客观和科学。

参考文献

[1]钱翠玉.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J].陕西教育, 2009 (6) .

[2]滕卫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主体保障条件[J].世纪桥, 2010 (17) .

[3]王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2 (7) .

[4]王黎芳, 刘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2013, 2, VOL33 (1) .

[5]李修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研究性教学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10) .

[6]魏晓文, 郝连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价值与条件[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10 (10) .

8.“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考 篇八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却普遍存在着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目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南,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主要描述学生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才明确。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具有不同层级的体系,有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总目标;有学科内容方面的目标,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科学的“三观”教育等教学目标。从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将课程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的目标,有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要在总目标和学科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目标。如讲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时,既要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目标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科目标,还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点。

二、增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

1.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

依据《教育部社科司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中央有关精神教学建议的通知》中《思想道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建议的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教育主线。

《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这四个方面明确了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的情况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来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教师要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贯穿教学的始终。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感染力

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也是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则与根本方法。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面对不断更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面对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有个性特点的学生,教师必须汲取社会信息的“营养”和学术新鲜的“乳汁”,才能担负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职责。《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学内容要贴近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不断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丢“马列理论”,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说实话、说新话。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中,既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又要联系社会实际,通过对比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说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人生观教育更具实施性。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手段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崇尚创新,积极关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喜欢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制作精致的多媒体课件和选用形象的图片及音像资料,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可以极大地缓解“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讲半天”给学生带来的听觉疲劳和审美疲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互联网正在对大学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已成为学生表达思想的新空间和学习生活中的精神家园。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要通过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实现网上教学互动,迅捷、方便、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思想动态,然后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学生们所关注和讨论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时有效地澄清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误区,排解部分学生的消极情绪。

2.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许多教师还在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好的现象。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开展实践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互动式、研究式、情景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探索,充分运用学理说得透、事迹讲得活、学生听得懂、实践用得上的经典案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到:要想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就要用心使教学方法适合学生的口味,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诱人地放到学生面前。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是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对话式、学导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只有用对了教学方法,教师才能使教学内容入脑、入心,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核心与关键是教师,教师是教与学的主导者。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把课讲好,讲得学生爱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上下功夫。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首先是政治素质,即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正确的认识,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是深厚的理论功底。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这需要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原著进行系统的学习、透彻的理解、深刻的领会、全面的把握,做到以“理”服人。再次是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最后是良好的思维能力,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一些社会现象与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做出回答和解释。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社会发展的节律,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拓展自己的政治见识,才能与时俱进,以教学改革推动者的姿态始终站在教育发展前沿,完成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夏宝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新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0).

[3]魏佳.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若干重要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

[4]唐高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实践研究,2012,(4).

上一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五年级作文下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