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共5篇)
1.巴林银行倒闭案例 篇一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1995年2月27日,英国中央银行宣布,英国商业投资银行——巴林银行因经营失误而倒闭。
巴林银行:历史显赫的英国老牌贵族银行,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并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以稳健、大胆著称。在日经225期货合约市场上,他被誉为“不可战胜的李森”。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巴林银行:历史显赫的英国老牌贵族银行,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并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以稳健、大胆著称。在日经225期货合约市场上,他被誉为“不可战胜的李森”。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将会有大涨趋势。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事与愿违,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然糟糕,但还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只是对李森先生来说已经严重影响其光荣的地位。李森凭其天才的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先生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这位昔日的贵宾,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1992年,巴林总部决定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无论做什么交易,错误都在所难免,但关键是看你怎样处理这些错误。在期货交易中更是如此,例如,有人会将“买进”手势误为“卖出”手势,有人会在错误的价位购进合同,有人可能不够谨慎,有人可能本该购买6月份期货却买进了3月份期货,等等。一旦失误,就会给银行造成损失,在出现这些错误之后,银行必须迅速妥善处理,如果错误无法挽回,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将该项错误转入电脑中一个被称为“错误账户”的账户中,然后向银行总部报告。
里森于1992年在新加坡任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所造成的错误。这原是一个金融体系运作过程中正常的错误账户。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全面负责清算工作的哥顿·鲍塞给里森打了一个电话,要求里森另外设立一个“错误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于是,里森马上找来了负责办公室清算的利塞尔,向她咨询是否可以另立一个档案。很快,利塞尔就在电脑里键入了一些命令,问他需要什么账号。在中国文化里,“8”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因此,里森以此作为他的吉祥数字,由于账号必须是五位数,这样,账号为“88888”的“错误账户”便诞生了。
几周之后,伦敦总部又打来电话,总部配置了新的电脑,要求新加坡分行按老规矩行事,所有的错误记录仍由“99905”账户直接向伦敦报告。“88888”错误账户刚刚建立,就被搁置不用了,但它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存于电脑之中。而且,总部这时已经注意到新加坡分行出现的错误很多,但里森都巧妙地搪塞而过。“88888”这个被人忽略的账户,提供了里森日后制造假账的机会,如果当时取消这一账户,则巴林的历史可能会重写了。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加入巴林仅1个星期的交易员金·王犯了一个错误:当客户(富士银行)要求买进20份日经指数期货合约时,此交易员误为卖出20份,这个错误在里森当天晚上进行清算工作时被发现。欲纠正此项错误,须买回40份合约,表示至当日的收盘价计算,其损失为2万英镑,并应报告伦敦总公司。但在种种考虑下,里森决定利用错误账户“88888”,承接了40份日经指数期货空头合约,以掩盖这个失误。然而,如此一来,里森所进行的交易便成了“业主交易”,使巴林银行在这个账户下暴露在风险部位。数天之后,由于日经指数上升200点,此空头部位的损失便由2万英镑增为6万英镑了(注:里森当时年薪还不到5万英镑)。此时,里森更不敢将此失误向上呈报。另一个与此同出一辙的错误是里森的好友及委托执行人乔治犯的。乔治与妻子离婚了,整日沉浸在痛苦之中,并开始自暴自弃,里森喜欢他,因为乔治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最棒的交易员之一。但很快乔治开始出错了,里森示意他卖出的100份9月的期货全被他买进,价值高达800万英镑,而且好几份交易的凭证根本没有填写。
如果乔治的错误泄露出去,里森就不得不告别他已很如意的生活。将乔治出现的几次错误记入“88888”账号对里森来说是举手之劳,但至少有三个问题困扰着他:一是如何弥补这些错误;二是将错误记入“88888”账号后如何躲过伦敦总部月底的内部审计;三是SIMEX每天都要他们追加保证金,他们会计算出新加坡分行每天赔进多少,“88888”账户也可以被显示在SIMEX大屏幕上。为了弥补手下员工的失误,里森将自己赚的佣金转入账户,但其前提当然是这些失误不能太大,所引起的损失金额也不是太大,但乔治造成的错误确实太大了。
为了赚回足够的钱来补偿所有损失,里森承担了愈来愈大的风险。他当时从事大量跨式部位交易,因为当时日经指数稳定,里森从此交易中赚取期权权利金。若运气不好,日经指数变动剧烈,此交易将使巴林银行遭受极大损失。里森在一段时日内做得还极顺手。到1993年7月,他已将“88888”号账户亏损的600万英姿转为略有盈余,当时他的年薪为5万英镑,年终奖金则将近10万英镑。如果里森就此打住,那么,巴林的历史也会改变。
除了为交易员遮掩错误,另一个严重的失误是为了争取日经市场上最大的客户波尼弗伊。1993年下旬,接连几天,每天市场价格破纪录地飞涨1000多点,用于清算记录的电脑屏幕故障频繁,无数笔交易的入账工作都积压起来。因为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交易记录都靠人力,等到发现各种错误时,里森在一天之内的损失便已高达将近170万美元。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里森决定继续隐藏这些失误。
1994年,里森对损失的金额已经麻木了,“88888”账户的损失由2000万、3000万英镑,到7月已达5000万英镑。事实上,里森当时所做的许多交易是在被市场走势牵着鼻子走,并非出于他对市场的预期如何,他已成为被其风险部位操作的傀儡。他当时能想的,是哪一种方向的市场变动会使他反败为胜,能补足“88888”账户的亏损,便试着影响市场往那个方向变动。
从制度上看,巴林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交易与清算角色的混淆。里森在1992年去新加坡后,任职巴林新加坡期货交易部兼清算部经理。作为一名交易员,里森本来的工作是代巴林客户买卖衍生产品,并替巴林从事套利这两种工作,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风险。因为代客操作,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交易员只是赚取佣金,而套利行为亦只赚取市场间的差价。例如,里森利用新加坡及其他市场极短时间内的不同价格,替巴林赚取利润,一般银行允许其交易员持有一定额度的风险部位。但为了防止交易员在其所属银行暴露在过多的风险中,这种许可额度通常定得相当有限。而通过清算部门每天的结算工作,银行对其交易员和风险部位的情况也可予以有效了解并掌握。但不幸的是,里森却一人身兼交易与清算二职。
事实上,在里森抵达新加坡前的一个星期,巴林内部曾有一个内部通讯,对此问题可能引起的大灾难提出关切。但此关切却被忽略,以至于里森到职后,同时兼任交易与清算部门的工作。如果里森只负责清算部门,那么他便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为其他交易员的失误行为瞒天过海,也就不会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曾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事实上,每天都有一张资产负债表,每天都有明显的记录,可以看出里森的问题,即使是月底,里森为掩盖问题所制造的假账也极易被发现——如果巴林真的有严格的审查制度。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但这5000万英镑已被挪用来补偿“88888”账户中的损失了。查了一个月的账,却没有人去查花旗银行的账目,以致没有人发现花旗银行账户中并没有5000万英镑的存款。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便是巴林银行在1994年底发现资产负债表上显示5000万英镑的差额后,仍然没有警惕到其内部控管的松散及疏忽。在发现问题至其后巴林倒闭的2个月时间里,有很多巴林的高级及资深人员曾对此问题加以关切,更有巴林总部的审计部门正式加以调查。但是,这些调查都被里森以极轻易的方式蒙骗过去了。里森对这段时期的描述为:“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思议。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字都是假造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的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仍旧支付这些钱。”
2.巴林银行倒闭案例 篇二
【摘要】 1995年,魔鬼交易员尼克里森因舞弊事件拖垮巴林银行,2007年,法国兴业银行再度暴出类巴林噩梦。基于内部控制中的控制环境的角度来分析事件的主要诱因,同时也为银行的国际化进程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 衍生品危机;内部环境;控制环境;银行
一、引言
1995年2月,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投行之——巴林银行公布在未经授权投资上亏损14亿美元。这些投资以日本股指期货为主要目标,事件主角是新加坡巴林期货总经理NickLeeson,之后巴林被荷兰国际集团以1英镑买下。2008年1月,法国兴业银行曝亏71亿美元,公司称是因为衍生品初级交易员JeromeKerviel未经授权押注欧洲股市期货。
短短十年内,因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而带来的灾难案例很多,从中航油到中信泰富。衍生品本身存在的风险是危机发生的一种因素,那么对于银行,这类特定的机构而言,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又有怎样的共性,本为将逐一进行阐述。
二、事件类比
根据两案例的要素列示以及两次事件的整体流程进行分析,得出这样的结果,尽管两者间隔事件较长,但其整体过程有着以下的相似之处:
1.都因金融衍生品-期货而起。其一是日本股指期货;其二为欧洲股市期货。
2.造成银行灾难的人物并非高层管理人员,均为基层交易员。JeromeKerviel是低层交易员;NickLeeson也同样不是中高层管理人员。
交易员的活动超过了其应有的权限且得到了“任其行之”,两个交易员的实际交易金额已经远远超出其权限。并且两家银行的部分人员在得知事件后,出于利益等某方面的考虑,并未采取措施。事件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两件危机直到发现前,交易员已经从事了较久的违规操作。
三、成因分析
在法国兴业银行出现该丑闻时,不明真相人的第一反应是将其归咎于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和监管系统方面犯下的错误。这并非是主要原因,两家银行当时均是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领导者,尤其是兴业银行,是世界上风险管理最为出色的投行之一。根据以上事件过程的类比,我们发现交易员都可以超过自己的权限范围进行非法交易,管理层人士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或者在发现问题后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因此,衍生品危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内部控制环境出现了纰漏。
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理念及方式、董事会、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强调“人”在控制环境中及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软控制”的作用(下流程图:法国兴业银行事件整体过程)。
不完善的人力资源 只重视业绩,忽视风险的纵容行为
第一,只重视业绩,而忽视对银行经营业务的风险认识。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因此它本身属于高风险行业,要求有较高的风险意识。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以小搏大的特征,一旦成功可以获得巨大收益,而失败则遭受巨额损失。这就要求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衍生品的“双刃剑”效应。在两个案例中,管理层往往在追求业绩第一的观念驱动下,忽视了衍生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第二,未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如同巴林银行一样,法兴银行也没有建立科学的交易员的聘用制度,任用了凯维科尔这样一个有过后台管理系统经历和经验的人员来担任交易员,其被任用之时就是法兴舞弊风险开始之时。实际上巴林银行的里森也是类似经历,交易员往往既是下单员、又是资金管理员、也是风险控制人员,这种人力资源政策必然导致悲剧发生。
第三,银行对风险缺乏应有的警觉意识。交易员由于违规操作使得亏损不断加大,而试图通过金融机构的信用和借入资金来掩盖亏损时,银行毫无警觉,有效的内控制度被经营理念上的缺失而失效。当然,银行交易丑闻产生的其他原因也包括:(1)衍生品的高风险、高杠杆特征。金融衍生品是建立在现实基础资产之上的,但它们的规模已远远超过了基础资产市场规模,这就是所谓的“倒金字塔”。(2)监管机制的缺陷。相比美国以交易所、美国期货业协会以及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为主体的三层严密监管架构不同,欧洲衍生品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基本上以自律为主。
四、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衍生品交易蕴含的极大的收益和巨大的风险,近年来,衍生品交易市场上的失败事件比比皆是,从中航油到中信泰富层出不穷。对于我们银行业来说,避免衍生品交易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衍生品并不是妖魔,在发展它的同时,如果做好风险管理、加强监管制度,完善分工体系,更重要的是内控制度,那么银行也可从衍生品交易中获益。基于控制环境角度,巴林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都给予我们银行业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第一,强调内控,就必须强调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银行进行内部控制的基础,而公司或机构的治理结构则是控制环境的基础。因此,夯实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好的控制环境十分重要。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包括“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而设计和安排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就应该以盈利为基准点,来追求最终价值最大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一般从从选择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议事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等四个方面着手,当形成了对“大股东”和“内部人”的有效制衡,股东利益的行为的损害以及决策及执行失误都会相应减少。
第二,以人为本,建立一套科学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并健全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内部控制的成效,跟每一层执行者的素质以及观念有着很大关联。如果内控的执行者踏实、认真、敬业,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扎实,那么内控机制就能发挥作用。对于银行而言,首先从入口着手,设计符合银行的人才招聘机制,选择出适合自身运营的专业人才;其次在平时的工作中,完善激励和考评机制,使得人才有充分的动力和积极性进行创造,使违规行为成本最大化,比如股权激励机制。
第三,及时、有效、准确的信息传递反馈系统。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机构,任何被忽略的风险都有可能无限放大。因此,建立、完善一种有利于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机制是十分重要的,能够更快的发现风险,解决风险。
参考文献
[1]巴林银行破产案[J].中国储运.2008(4)
[2]李明辉.从巴林银行案和中航油事件看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J].当代经济管理.2006(4)
[3]叶强.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防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
[4]赵鸿雁.关于法国兴业银行案件教训与处理经验的若干思考[J].经济师.2009(5)
[5]赵贺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2)
[6]郑田.不见过程的落败—从内控看巴林银行倒闭[J].理财杂志.2005(4)
3.金融风险管理巴林银行案例 篇三
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既为客户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
1995年,巴林银行宣告倒闭,以一英镑卖给了荷兰银行集团。
230多年的历史的破灭,导火线只是一个交易员,里森。
里森是MorganStandley的一名清算员,1989年进入巴林,在印尼分部工作,工作十分出色,有毅力,有耐心,加上期权和期货的专业知识,让伦敦总部十分欣赏他,短短三年,就被派去新加坡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他在那里同时任职首席交易员和清算主管,并且建立了一个88888的错误帐号,用来对冲一些由于人为或者系统失误造成的损失。
里森就是利用了自己是清算主管的重要职位,控制着这个88888。
手下King操作失误,当天损失2万英镑,过了几天,损失变成4万英镑。
里森害怕上面归咎下来影响他前途,没有上报,隐瞒起来。
里森的好友及委托执行人乔治同样犯错,错误买入价值800万英镑的期货。
里森继续隐瞒。而且由于损失金额太大,他必须把它赚回来,所以开始加大风险额度投资,毕竟是最优秀的交易员,到1993年,88888帐户已经有赢余。
里森自己在1993年下旬,为了争取日经市场上最大的客户波尼弗伊,在电脑故障的前提下,人手记录交易,损失170万美圆。
1994年,对待亏损的不断扩大,里森心理已经崩溃,7月时候,已经损失5000万英镑。接下来,读者都想象得到的是,亏损像癌细胞一样不断扩散,1995年,在这种溃败心理的主导下,里森再次判断错误,他买日经指数上涨,但是随着1月日本神户地震的发生,日经指数不断下跌,此时,里森犯下我认为最严重的错误,补仓。
一补再跌,一补再跌,1995年2月23日,亏损高达86000万英镑,宣告死亡。监管不利的文章,遍地开花,本文尝试从其他方面探讨巴林银行的失败。
二.交易员心理与监管机构心理
作为一个交易员,里森犯了以下几个错误:
1.感情用事
成熟的交易员,一定不可以受到感情的影响,要以市场的变动,技术的指标,基本面的变化来做分析,而里森首先担心影响自己职位,二来保护朋友的错误,是大忌,可能就是因为这个事件的发生,现在投资银行有个文化就是,当你犯错后,尽量让公司里更加多的人知道,这样就可以避免亏损的扩大,从里森的错误可以看到,1994年也就5000万英镑已经是犯了多个错误产生的了,要是这个时候可以坚决上报,尽管他免不了承担巨大的责任,但是比起后来86000万英镑,还不到十分之一,应该可以保护这个200多年历史的巨头的生命。
2.没有尽快承认错误
在上面一点已经进行了阐述,这里再加以补充,快速承认错误也是优秀交易员所必需的心态,前面说到里森和乔治都犯了低级错误,并不是说他们不优秀,可以说,是有原因和背景的,乔治与妻子离婚陷入巨大的悲痛,把卖出按成买入,里森在损失5000万后,判断错了日经指数还继续加码,我们看到,他们都是在重大压力下做这些决定的,不能不说是一点
客观原因。
如何处理这些错误呢,也不是没有办法,第一是培养或者只使用那些在任何情绪下都可以进行工作的人才,这个是有点困难,而且有一定风险,第二是给这样的员工放大假,好好放松一下,暂时不要投入工作,尤其是这样动辄几百万的交易。
3.没有设定一定的止损额度
我始终认为,里森不是一个顶级的交易员,错误也是一个接一个的,本质错误就是第一个,在产生了压力资金后,一切交易都会变样,投资员最重要的是心态,有压力的判断和有压力的资金如何能够让其自如操作呢?产生了要靠交易补回亏损的心理后,不用看那帐户以后是否有机会盈余,有了这种心理,输是必然的。
因为投机和赌博不同的就是,有一定的智慧分析,技术手段和心态不同,当心态变得成赌博一样,那就应了那句话“十赌九输”,里森输了,一点不奇怪。
投资之前一定要设立止损额度,也就是说,当损失到了哪个位置,你必须平仓认输,里森没有,我们来看看他的投资组合:
在日经不断下跌的情况下,他疯狂进仓,可以说已经到了盲目的地步,其策略是继续买入日经225期货,其日经225期货头寸从1995年1月1日的1080张9503合约多头增加到2月26日的61039张多头(其中9503合约多头55399张,9506合约5640张)。据估计其9503合约多头平均买入价为18130点,经过2月23日,日经指数急剧下挫,9503合约收盘价跌至17473点以下,导致无法弥补损失,累计亏损达到了480亿日元(2.37亿英镑)。
里森认为日本股票市场股价将会回升,而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将会下跌,因此在1995年1月16日-24日大规模建日经225指数期货多仓同时,又卖出大量日本政府债券期货。里森在“88888”账户中未套期保值合约数从1月16日2050手多头合约转为1月24日的26079手空头合约,但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在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同时,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出现了普遍上升,使里森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也出现了较大亏损,在1月1日到2月27日期间就亏损1.9亿英镑。
里森在进行以上期货交易时,还同时进行日经225期货期权交易,大量卖出鞍马式选择权。鞍马式期权获利的机会是建立在日经225指数小幅波动上,因此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里森作为鞍马式选择权的卖方出现了严重亏损,到2月27日,期权头寸的累计账面亏损已经达到184亿日元(当时汇率约合9100万英镑)。
可以分析出,他主要亏损在期货另外有相对少量的期权,组合上来说,还是合理的,注意,我只是说投资组合的结构,不是说数量。
因为期货是可以控制到一定的亏损量的,比较好把握,而期权假如是卖出的话,不附加条件的话,有可能无限度地亏损。
既然风险和亏损是可以控制和把握的,里森这位优秀的交易员也一定计算过或者说一定可以计算出来,但是很明显他已经冲昏了头脑,在不在自己可以承受的亏损额度上想一飞冲天,或者他在想,最后搏一铺吧,完全赌徒!或者说,已经崩溃了,在做垂死挣扎。
作为监管机构,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1.多次放过里森
很多文章都提到,这件事情的主要责任是监管不力,导致出现如此重大的事件发生,我赞成,但是我认为,其中有一些问题还没有任何一篇文章看透。
在88888到达5000万英镑亏损的时候,伦敦曾经派了人下来新加坡查,但是被里森混骗过去,1994年底,伦敦发现资产负债表出现5000万差额后,也没有调查1995年初,里森有段时间每天叫伦敦汇1000万英镑下来,伦敦也没有怀疑,之后随着亏损的越来越大,保证金的追加也越来越多,伦敦仍然相信里森,不断汇款。
大部分文章观点相信,监管人员由于里森以前的业绩十分卓越,对其信心十足,所以一而再,再而三,以致完全超过英格兰银行监管的限制额度后,还不断汇款。
里森在进入监狱以后,写了一本书,回忆他如何放倒这个金融巨人的故事,里面我摘录一些出来,做分析素材。
”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思议。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字都是假造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的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仍旧支付这些钱”“有一群人本来可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我不知道他们的疏忽与罪犯级的疏忽之间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银行,我是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的”
我认为,即使这书可能有部分夸张成分,但是在一个做出如此重大罪行之后,坐在牢狱中,必定有反省之心,这些话再结合事实,我们是可以知道一点端倪的。
难道那些银行大亨们都是傻瓜?
难道那些银行大亨们都不会看财务报表?
难道那些银行大亨们都是只会给钱不问原因的慈善家?
连我们这些小市民都可以看出的不是,为什么到了他们的眼中变得如此正确?我大胆推断,不是信任,而是阴谋!
里森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或者说他被利用了,不断地纵容他的错误,有经验的交易员都知道,这等于喂他吃毒药,而监管机构,并不是监管不力,而是故意使然,培养一个出色的赌徒,把这个庞然大物放倒。
2.行为动机
这个问题,一可以解释上面的种种现象,二会带出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某些银行家要这样做?
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我不可以判断里森是否知道这个计划。即使他要坐几年牢(后来判了6年半,3年提前保释),以他的年龄,假如之前达成某些重要的交易又或者他被某些人威胁,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毕竟他还年轻,暂且不讨论。
假如这个真的是个阴谋,那原因也有以下几种,一是对手想要收购(后来被荷兰银行集团收购,资料不足,希望读者可以去查),二是敌意报复,三是其他原因。
作为一个230多年的金融机构,你说它监管如此松懈,高管如此低能,或者其他公司职员如此盲目,我不是很相信,而假如这是一个阴谋,一切都说得通了,可能这个借鉴意义没有监管不力那么大,但是我认为这才是合理的解释,是故意纵容不是监管不力!
三.衍生品制度
除了从内部看,这个阴谋还有一个帮凶,就是衍生品制度。
从巴林银行的股份资金来看,在1995年2月中旬,有47000万英镑,而最终亏损达到了86000万英镑,那么值得疑问的就是,哪里来那么多钱?
这里我首先要介绍一下保证金制度,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上,是以保证金制度来交易的,然后辅以一定的杠杆比例来进行交易,假如杠杆比例是1:100,那么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一搏百了。
以外汇交易举个例子,譬如现在欧元对美元是1.3334,杠杆比例是1:100,我要买入100万欧元就等于要卖出133.34万美元,但是我只需要付出1万欧元就可以完成这单交易,当汇率变动到你刚好亏损一万欧元的时候,那就会被迫平仓,由于汇率变动都是以万分之一的基点来变动,所以可以有比较大的杠杆比率。
之前,里森一直是运用这种制度来交易的,而像大型交易,一般不会超过20倍的杠杆,这个仍然不是什么漏洞,只是鼓励投资并且放大风险,而漏洞在于,为什么里森不断亏损值到超过银行所能够支付的额度还没有被迫平仓,额外的亏损如何来?
假如外部没有钱再进来,而交易所又按照规矩办事,不平仓的要求就是不断地追加保证金来维持亏损,而到后来,明显巴林已经没有那么多现金了?里森如何交易?
资料不足,我也只可以做些大胆猜测,有交易所职员和里森是朋友等的关系,让其签下欠条暂时不用追加保证金,怂恿其放大杠杆,或者外部配合让里森负资产投资下去,导致巴林的破产。
去过澳门的朋友可能就知道,澳门靠高利贷养活了不少黑社会,当一些大户在赌场输精光的时候,他们会借钱给你,输到你破产,原理非常相象。
所以外部的衍生品制度还是存在人为的监管缺陷,假如按照规则不断追里森要保证金,里森偿还不了,就被迫停仓,也许,债权人现在会有更加多的钱,巴林也不致于倒闭。
四.参考结论
本文从巴林银行的倒闭,结合交易员和监管人员的心理和行为动机分析,以及外部衍生品制度下人为的缺陷,或者追加保证金制度的不足,分析推理出,它的倒闭更加可能是一个阴谋!
而且在其多次有机会逃过一劫的机会下,继续向里森输送资金,让他做执行者,里森,在某种程度下,是一个受害者,替死鬼。
4.《我如何弄垮巴林银行》观后感 篇四
MKT09030 王敏
巴林银行,这是全球最古老的银行之一,而在1995年破产了,而究其原因,居然是一个小小的普通交易员弄垮,而里森就是那个交易员,我们试想想,一个小小的交易员是有怎么样的智商,什么养的能力让这个庞大的金融系统改变呢。
在我们观看了《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银行的》,我们渐渐地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巴林银行的管理出现了大大的问题,内部管理机制不足,用人风险是存在的,不要把每个人都想成一个样,当发现里森之后已经为时已晚,各个金融机制都应该保持着高度警惕性。
其实一个小小的环节都能决定很多,“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许多小环节构成,而小的环节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殊不知这不起眼的小环节,看在眼里便是风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揣在怀里便是阳光。细小的事情往往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名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这是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的故事。查理准备与里奇蒙德决一死战,查理让一个马夫去给自己的战马钉马掌,铁匠钉到第四个马掌时,差一个钉子,铁匠便偷偷敷衍了事,不久,查理和对方交上了火,大战中忽然一只马掌掉了,国王被掀翻在地,王国随之易主。而在这起时间中,里森就像是那枚铁钉,是他将这小小的风险从小演变到大。
由此,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第一、投资者必须控制好风险。第二、金融机构内部建立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第三、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
5.巴林银行倒闭案例 篇五
大地震!
深圳东道速递有限公司(简称DDS)于2009年底在长三角地区发起的第三轮“华东战役”再次遭遇失败,因快速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进一步导致了公司业务的大溃退。2010年1月22日,全国各地DDS全面停业。DDS在业界素有“低价杀手”之称,它的倒闭再次宣告了快递业低价竞争局面的难以为继。
民营快递公司DDS从300元、3个人、1间房子做起,经过12年奋斗,DDS在2009年已经发展成为在全国自建网络近2000个、员工12000多名、汽车2400多辆的公司,日均收件量最多时达20多万件。
DDS快递公司因拖欠商户货款和员工工资,致使近日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城市相继发生商户、员工聚集讨债、讨薪行为。
25日,数百名深圳东道公司员工和客户相继到广州市天河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广州市政府,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帮助他们追回DDS拖欠的薪水和款项。初步估算,DDS在整个广州地区欠薪总额多达800万元。
在此次事件中受到经济损失的DDS客户,呼吁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手段追查DDS高管卷款潜逃的问题,为他们讨回代收款项。
截至1月25日,广州共登记滞留快件2100件,正在协调疏运;深圳3872件快件全部妥投;东莞大朗镇营业场地积压的3007件快件暂被公安部门扣留,延缓处理。
DDS快递公司因在华东地区大规模投资扩张管理失控,导致华东地区的代收货款4500万元无法收回;而DDS在其他省市的分公司客户货款欠款数额尚未有公开的统计数据。该公司擅自挪用广东地区19个地市代收货款4516.6万元,并拖欠员工工资和押金约1800万元。
余震!
DDS倒闭后,遗留了大量的问题需要整个快递行业及政府来面对: 首先是DDS倒闭之前留下还没有做完的业务怎么办?DDS将自己创办快递公司称为“扛起振兴民族速递业的大旗”,公司宗旨是“为国分忧,为民解难,服务社会,报效祖国”。这个“草莽英雄”的壮烈倒下留下了大量的运单需要有公司出来善后。顺丰公司作为总部同在深圳的大型快递企业,是否应该主动站出来承担其巨大的社会责任?如果是这样,那么顺丰解决DDS公司遗留问题的主要困难是:①DDS留下的全国业务票数约为10万票,即使顺丰只承担一半的业务处理任务,那么也需要增加5万票的处理能力,顺丰的营运网络能够承受吗?会不会由此影响到顺丰自身的业务,会不会降低公司自己客户的满意度?这些都需要用数字分析来证明。②DDS倒闭时临近春节,顺丰公司每年业务最忙的时候也是春节,如果承担了DDS的善后事宜,那么顺丰的工作人员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就会超出以往任何时候,员工们都愿意这么做吗?这个也需要进行调查。③DDS的业务大多数是“代收货款”的业务,而顺丰公司以前一直对这项业务持保守和谨慎态度,所以顺丰公司并没有非常完善的“代收货款”业务流程,员工也并不是非常擅长这一业务,那么是不是需要进行员工的重新培训呢?这么短的时间如何能够保证培训的质量呢?
其次是DDS的客户分流的问题。DDS倒闭后,原来客户的快递需求仍然客观存在,需要找到分流的出口。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将在较大程度上增加顺丰公司在快递市场中的市场份额。按照常规思维:增加了市场份额就增加了顺丰的营业额,也就增加了公司的利润,DDS的倒闭对于顺丰公司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然而,事实却并不会这么简单。首先,纵观DDS的倒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业务发展太快,资金压力过大导致企业整体供血不足。如果顺丰主动承接DDS的分流客户,那么顺丰是不是也会面临与DDS类似的问题?其次,DDS的客户与顺丰公司的已有客户群体属于不同的市场层次,两者对于快递公司的消费诉求是存在本质差别的。DDS一贯以低价著称,在市场中有“低价杀手”之称;而顺丰公司强调的是“中高端”客户。两者客户层次的显著不同将会带来顺丰公司运营过程中客户满意度如何实现的难题。最后是DDS的客户大多数需要“代收货款”,接受其分流客户后,如何设计和规划顺丰公司的业务流程也是摆在顺丰公司管理层面前的一道难题。
最后,通过DDS倒闭时间反映出当前我国快递行业监管存在“盲区”,如何加强对行业发展的监管将成为政府部门的首要任务。值得反思的是,在2010年1月DDS被曝欠款上亿之前,江浙沪的倒闭已经显现了一些潜在的风险,而不知为何,这似乎没有能够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在DDS江浙沪分公司倒闭之后,继续使用DDS代收货款业务的商户仍然不在少数。同时,各地DDS明知公司出现问题,对客户货款依然照收不误,同时任意修改返款时间;此外,DDS还被曝任意挪用客户货款,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2009年10月份,新《邮政法》才正式明文规定快递行业的监管部门归属各地的邮政管理局,而目前的监管大多也只停留在规模较大的快递公司,类似DDS这种注册资本只有百万元的快递企业很难得到及时监控。邮政管理局主要监管邮政业务,而并非针对公司,而邮政业务里并没有明确规定“代收货款”这一个项目。目前,可以代收货款的不光是快递公司,其他许多物流企业都可以这样做。虽然现在的快递和物流界限越来越小,但按规定,物流企业是由交通部门监管,而如果有国际货代则由商务部来监管,再涉及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信贷金融问题又会归银监会监管。由此一来,针对快递企业承担代收货款业务的监管在法律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盲区”,这也让相关部门感到无从下手监管。
讨论题: 深圳DDS(东道物流)突然倒闭的主要原因,说明我国快递业困境与机遇,探讨我国快递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民营快递业要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兼并重组将是必然趋势。面对国内快递业服务质量差、核心竞争力低的局面,运用并购手段推动快递业整合重组将成为快递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快递业发展瓶颈还体现在融资难、经营风险问题、缺乏资金支持、IT技术支持以及人才支持使得技术和设备跟不上,服务质量也大打折扣以及行业进入门槛低,企业多而分散,低价恶性竞争等方面。
突破我国快递业发展的瓶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国内快递业必须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来进行网络优化,努力做大做强。第二,必须利用本土优势,提高技术和服务质量,建立快递企业品牌。第三,快递功能由单一朝多元化发展;快递客体从一般信函、包裹等朝电子、医药、汽车零部件、高档日化品等高端商品发展。第四,采取差异化经营方式,做好市场细分,错开竞争领域,避免服务层次、对象和产品的同质化倾向。
对民营企业而言:
(一)完善快递业法规,促进快递业规范化发展
我国快递业已有 30 多年的发展历史,产业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部专门的快递法。
(二)提升快递服务质量,赢得消费者信任
据国家邮政局 2010 年 10 月调查显示,消费者对快递服务的意见主要集中在投递和售后服务两方面!我国民营快递企业本身竞争力就弱,只有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上有较大提升,才能消除消费者对民营快递企业的信任危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三)加强快递企业间的联合与协作,增强整体竞争力
金融危机加剧了快递市场的竞争,对于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金融危机可能是一个加快兼并扩张”做大做强的机遇;对于中小物流企业,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优势互补,抱团取暖,进一步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尤其重要!
(四)积极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快递行业不仅可以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而且可以使快递服务更加安全便捷!国际四大快递巨头之所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占取快递市场份额的原因就是不断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如 UPS 于 2006 年 9 月在中国指定的城市部署了 DIADIV(第四代速递资料收集器)!DIADIV拥有与蓝牙“WiFi”GPRS 以及 CDMA四个无线网络实时连接的能力,确保一对一的可靠服务!所以,民营快递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服务!2 民营快递企业,是否也应该主动的配合政府部门进行快递业务监管,共同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监管模式呢?
应该!
我国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在发展中存在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1.资金不足
物流快递企业是资金投入比较大的行业, FedEx、UPS、DHL 每年都以几十亿的投入来扩大和完善其服务,而民营企业却几乎都是十万、二十万的投入,一些小企业可能更小。民营快递企业资金不足导致技术装备和设施落后,运输工具转载率、装卸设备荷载率及仓储设施空间利用率以及快件的自动分拣率都较低。同时,资金不足是民营快递企业难以形成遍布全国的投递网络和综合运输能力的主要原因。
2.管理水平低下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由于处在创立或成长期,资金和企业经营经验严重不足,导致企业没能力雇用较为专业的企业管理人员,企业的管理人员由企业创立者组成,并负责企业全部的管理工作。随着企业的发展,这势必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低就是管理水平低下的体现。大部分中小民营快递没有统一集中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快递信息的能力,无法及时准确地为客户提供快件的全程在线跟踪和随时解答顾客查询等,信息管理水平和处理手段落后。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中小民营企业在其创立期一般只雇用几十个甚至十多个员工,这些员工大多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他们只负责邮件的接收和递送。多数企业又不注重对员工的培训,致使员工专业技能差,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差。这些员工在没有物质激励的情况下,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表现得消极懒散以及对工作的不负责,使得企业的服务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削弱了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另外,民营快递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不够重视,然而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快递企业强有力的竞争手段之一,甚至是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因素。丢件、盗件、抢件、迟到和快件损坏导致民营快递频繁遭到投诉,而这类工作失误有80%以上的原因是由于职业道德水准不高造成的。
也正是以上问题凸显了加强市场监管的重要性。(1)建立合理市场结构的需要
保护自由竞争的需要。在自由经济的情况下,每一个经济利益都会追求理性的最大化行为,使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资源配置的手段是“看不见的手”,即价格和价值规律。市场自由的核心在于自由竞争,“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是以竞争为基础的,竞争越充分,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因此,邮政快递市场的竞争程度决定了该市场的效率,邮政快递监管对保护邮政快递市场的自由竞争十分必要。
(2)反垄断的需要
垄断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反垄断是邮政快递市场需要监管的一个原因。邮政快递市场失灵的首要表现是邮政快递市场的自然垄断。邮政快递市场的垄断表现为单个邮政公司完全垄断或少数邮政公司寡头垄断。由于各家邮政快递公司入市时间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业务活动区域以及职工队伍素质各异。实力较强的邮政快递公司在竞争初期依据其优势,以此排挤其它公司,迫使他们退出邮政快递市场,以便取得垄断地位,然后再抬高费率至边际成本以上,获取垄断利润,从根本上损害顾客利益。因此,有必要通过邮政快递监管,发挥消除或防止邮政快递市场垄断地作用。
(3)避免过度竞争的需要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推荐阅读:
巴林左旗旗委书记08-28
银行客户案例模拟08-20
营销案例银行公司08-29
银行网点转型优秀案例06-26
银行内部控制案例07-03
银行内控案例分析08-07
兴业银行应收账款案例08-30
银行成功营销案例集锦10-27
银行贷款风险案例分析07-19
银行成功营销案例分析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