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和“琵琶”》教学设计

2024-08-11

《“枇杷”和“琵琶”》教学设计(精选13篇)

1.《“枇杷”和“琵琶”》教学设计 篇一

识字三·“枇杷”和“琵琶”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流利课文。2.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字。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区别同音字和词。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枇杷”和“琵琶”》。

2.齐读课题。想一想:题目中的两个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呢? 3.让学生说说“枇杷”和“琵琶”这两个词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4.课件出示“枇杷”和“琵琶”图片。

二、读故事,认生字

1.学生一边读故事,一边圈出生字词语,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拼几次。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做小老师,帮同学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3.认读生字。(课件出示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自己认识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大家记住这些字?

(2)汇报成果。(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相机让学生当小老师带大家认读。)(3)开火车认读生字。

(4)出示带有生字的生词,先自由读,再齐读。

三、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 1.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丢字。2.指名读故事,学生互评。

四、讲故事,内化语言

1.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再互相评一评。2.推选代表讲这个故事。3.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认字

1.“找朋友”认字:让学生把带有本课生字部件的卡片拿出来,自由找伙伴组合认字。

2.把字卡拿出来,老师读一个,学生摆一个在桌面上。(学生跟着边读边摆)

3.给生字找“家”;黑板上贴上写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小房子”卡片,让学生按结构将字归类。

二、组词说句

1.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生字,用它来组几个词,看谁说得又多又好。

2.小组内交流组词情况。

3.全班交流组词情况。

4.用“枇杷”、“琵琶”、“特别”这三个词语分别练习说话。

三、指导写字

1.观察要写的字,找出共同点,说说还有什么发现。

2.半扶半放指导写字,特别是写好“候”、“县”这两个字。

3.学生描红,并练写一个。

4.展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5.评议后继续练写。

四、完成课后练习2、3题

1.练习课后第2题。

2.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比一比“人身”、“人参”以及“珍惜”、“珍稀”这两组词语的异同。

3.举例说说还知道哪些词语是读音一样但意义完全不同的词。

4、全班交流。

5.练习课后第3题。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2.熟读课文。

《“枇杷”和“琵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学会自主识字。

2、朗读课文,从笑话中体会汉字音同义不同的特点,懂得认真学习汉字,区分音、形、义。

3、试搜集音同义不同的字、词加以区分,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区分同音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喜欢听笑话故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笑话故事。

2、出示课件,区分“枇杷”和“琵琶”。

3、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说说课文中财主闹出了一个什么笑话?

3、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词,并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4、同桌对读生字词。

三、创设情景,学生自主识字。

1、出示课件,学生认读自己会读的词语。

2、借助拼音在课文中认读生字,把会读的字读给身边的伙伴听。

3、分小组学习生字。

4、出示课件,学生认读自己会读的生字,并说出识字方法或途径,师生共同评价。

5、自由认读生字卡。

6、读课文,再文中识字。

四、分析同音词,拓展延伸。

1、分析“中点、终点、钟点”。

2、分析“人身、人参”、“珍惜、珍稀”。

五、总结

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上能够根据孩子们对故事比较感兴趣的特点,用听故事——读故事——识汉字——讲故事的方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在设计上体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特点,步步深入地引导孩子自主学习。

3、在让孩子感兴趣的前提下,较好落实了教学目标,提高了他们识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字。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同音字词。

教学准备:生字卡

枇杷和琵琶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枇杷”和“琵琶”》。齐读课题。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题目中的两个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呢?

2、让学生说说“枇杷”和“琵琶”这两个词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读故事,认生字

1、学生一边读故事,一边圈出生字词语,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拼几次。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做小老师,帮同学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3、认读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自己认识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大家记住这些字?

(2)汇报成果。(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相机让学生当小老师带大家认读。)

(3)你还教同学认识了哪些生字?

(4)开火车认读生字。

(5)出示带有生字的生词,先自由读,再齐读。

三、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

1、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丢字。

2、指名读故事,学生互评。

四、讲故事,内化语言

1、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再互相评一评。

2、推选代表讲这个故事。

3、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五、指导写字

1、观察要写的字,找出共同点,说说还有什么发现。

2、半扶半放指导写字,特别是写好“候”、“县”这两个字。

3、学生描红,并练写一个。

4、展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六、总结课文,结合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在学习汉字时,就要读准音,认清形,分清义,以免闹出财 主礼帖这样的笑话。

七、作业。

1、抄写生字各一行。

2、找一找同音不同义的字词。

2.《“枇杷”和“琵琶”》教学设计 篇二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枇杷花主治头风, 鼻涕清流。辛夷等分, 研末, 酒服二钱, 日二服。[1]”“枇杷花味淡, 性微温用于伤风感冒、咳嗽、痰血。[2]”

枇杷是我国特产果树之一, 最早记载于西汉司马相如著作《上林赋》。已有2000年的栽培历史。枇杷药用部位有枇杷花、枇杷果实、枇杷核、枇杷木白皮、枇杷叶、枇杷根。最常用的是枇杷叶, 被历版《中国药典》收录。

枇杷开花量多, 花期长、着果率高, 但在实际生产中, 最后发育形成枇杷的花朵数只占总花朵数的5%~10%, 多余的花会消耗大量养分, 影响枇杷的品质和产量。因此, 在栽种过程中需除去过多的花蕾和幼果, 以确保枇杷果实的优质、高产。在进行第1次疏花时, 疏去总花量的一半;分枝能力强、采后易发育结果母枝的可疏去2/3, 分枝力较差或采后较难发育成结果母枝的可疏1/3[3]。疏去的花蕾和幼果多数被作为废物丢弃, 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为枇杷花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资源[3]。

因此, 对枇杷花的食用、保健、药用价值进行探讨研究, 既可以为合理利用枇杷花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又可以达到使果农增收的目的, 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枇杷花资源, 促进枇杷花的合理开发及利用。

1 枇杷花资源

枇杷属 (Eriobotrya Lindl.) 是起源于中国的蔷薇科苹果亚科属植物。枇杷属植物共有21个种, 其中中国原产的有15个种。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枇杷生产国, 栽培面积达11.28万hm2, 产量在38.79万t左右, 占世界的2/3以上。东南沿海地区的浙江、江苏和上海种植面积1.67万hm2, 产量6万t;华南沿海地区的福建和广东种植面积0.87万hm2, 产量达5万t;西南的四川种植面积2.67万hm2, 产量10万t, 其它地区, 如安徽、贵州、湖南、湖北、广西、云南、海南也都有分布。丰富的枇杷资源为枇杷花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原料保障[4]。

2 枇杷花开发价值

2.1 枇杷花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

熊果酸, 含量0.247%~0.4442%[5], 齐墩果酸, 含量0.59%~0.104%[6],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降血糖、抗肿瘤、以及抗炎、抗病毒、抑菌、止咳、化痰、平喘等[7]。它们是枇杷花润肺止咳化痰的主要药效物质。

黄酮类, 含量106.422 mg/g[8], 其主要的药理作用为护肝作用、活血化瘀作用、降脂作用、抗肿瘤作用、抗菌及抗氧化作用、抗衰老和抗疲劳、增强免疫调节作用等。

苦杏仁苷, 含量1.45土0.17mg/g Dw, 其主要作用为止咳化痰[9]。

类胡萝卜素, 有15种类胡萝卜素, 含量为24.25ug/g Dw, 其中以叶黄质含量最高 (10.11 ug/g Dw) , 类胡萝卜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为抗衰、护眼、强免疫等[10]。

挥发油, 含量0.193%, 花苞期由23种香气组成, 到盛花期增加到30种, 末花期则36种主成分构成。花苞期、盛花期和末花期的挥发油含量最高的成分分别苯乙酮酸 (占香气成分的57.28%) 、二十八碳烷 (占香气成分的32.02%) 、苯甲醛 (占香气成分19.96%) [11]。挥发油的作用有抗菌、抑瘤、抗氧化、抗衰、降压、消炎、镇痛、疏肝等作用。

2.2 枇杷花的药理作用

2.2.1 抗炎。

枇杷花有很好的抗炎效果, 枇杷花50%~90%乙醇提取物对二甲苯诱导小鼠耳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棉球致小鼠肉芽肿三种不同炎症模型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枇杷花50%~90%乙醇提取物对二甲苯诱导小鼠耳肿胀、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棉球所致小鼠肉芽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2]。

2.2.2 抗氧化。

枇杷花乙醇提取液抗氧化能力, 对机体的自由基具有直接或间接清除作用[13]。

2.2.3 抑菌。

枇杷花的系统溶剂提取液对细菌和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正丁醇、丙酮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能力最优;石油醚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抑制能力最强;石油醚、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抑制能力最佳[14]。

2.2.4 抗肿瘤。

李琪用MTT法对枇杷花进行了抗肿瘤实验, 片段E2-2-1及化合物2、3、7对白血病细胞K562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且为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 初步确定该植物抗肿瘤K562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三萜类化合物[15]。

2.2.5 祛痰。

枇杷花水提液的高剂量能增强小鼠气管酚红排泌, 枇杷花的醇提液有定的祛痰效果[12]。

2.2.6 止咳。

枇杷95%乙醇提取物具有止咳作用最佳, 50%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止咳效果, 75%乙醇提取物无明显止咳效果[16]。

3 枇杷花产品开发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3.1 枇杷花茶的开发

枇杷花花香馥郁持久, 经一定工艺加工成可冲泡饮用的花茶。产品分析:枇杷花茶气味芳香, 可以起到提神祛乏的作用;枇杷花富含的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 从而起到养颜美肤的作用;枇杷花富含三萜类物质, 尤其是熊果酸, 具有很强护肝作用, 从而起到保健的功效。

枇杷花茶最大的商品特性在于它的润肺作用, 这是其它花茶所不具备的。又因为国内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家庭汽车的普及, 雾霾天数日益增加, 人们对养肺护肺的产品日需求益增强。以枇杷花为原料加工成枇杷花茶或枇杷花饮料主要有直接制茶、拼制花茶等方式。

3.2 枇杷花护肤品的开发

枇杷花的主要功效为润肺止咳化痰, 其作用的部位为肺。我国医学认为肺脏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也就是说, 肺与皮肤密切相关。枇杷花富含的多酚类生物活性物质和类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 抗衰老的作用, 其次, 枇杷花的抑菌抗炎作用可以治疗皮肤各种细菌感染和炎症;最后, 枇杷花天然芬芳, 有益于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所以枇杷花非常适合用于护肤品的开发。

3.3 枇杷花保健品的开发

枇杷花含量最高的药效物质为齐墩果酸和熊果酸, 其主要作用是护肝作用, 所以, 枇杷花是开发护肝产品的好原料。

3.4 枇杷花粉产品的开发

花粉具有强疫、抗衰老、抗疲劳、促消化功能等作用, 同时对心、脑、肝、肾等具有保健作用。枇杷花粉除可以作为商品花粉直接销售, 或做成食品添加剂用于饮料及保健食品的开发, 此外, 其提取物还可作为天然日化产品的配料。在枇杷花干制过程中, 分离出枇杷花粉, 用于花粉类产品的开发, 是枇杷花利用中既方便又有效的途径。

3.5 枇杷花香精的提取

枇杷鲜花富含芳香性物质, 可以通过蒸馏、萃取及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 获得花中挥发性有效物质。主要含有色素、脂肪、精油、多酚类物质, 并通过精制工艺获得枇杷花香精, 用于日化产品的开发。

3.6 枇杷花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

枇杷花中的熊果酸、齐墩果酸、苦杏仁苷含量丰富, 疗效明确, 对其进行提取分离精制, 提供医药原料的中间体。

简而言之, 枇杷花可用于饮品、食品、保健品、药品、护肤品、精细化工产品、以及医药原料中间体等多种产品的开发 (见图1) 。

4 枇杷花产品开发的研究方向

4.1 加工工艺的研究

枇杷花茶加工:首先, 加强原料的处理, 对枇杷鲜花的直接加工, 减少活性物质在干制过程中的耗损, 减少干燥过程能源的投入;实行原料分级、分部位利用。如枇杷花花粉营养可在干制加工过程中进行分离;其次, 增强产品的感官属性, 使其香气浓郁, 色泽清亮, 口感柔顺, 形状完整, 特别是要去除枇杷花中的绒毛对咽喉的刺激作用;再次, 保护枇杷花中有效物质的含量和生物活性。枇杷花中的多酚类在加工过程中容易被氧化而失去生物活性, 挥发性物质则容易在加工过程中因挥发而减少, 所以, 在制定的加工工艺时应科学有效地减少加工过程中药效物质的损失, 提高产品的药用或保健价值。

4.2 质量标准研究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枇杷花产品开发中应加强产品加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点的研究;加强产品质量检测方法和标准的制定和研究, 使产品可控、可追溯。由于在种植枇杷的过程中常常不合理使用农药, 使枇杷花的农残指标超标, 故要加强枇杷花食品卫生安全指标检测。

4.3 动物实验研究

科学工作者对枇杷花药理作用已经进行许多的动物实验研究, 并验证了其具有化痰止咳, 抑菌抗炎等功效, 但对其护肝和抗衰老等药用和保健功效的动物实验还未见报道, 对枇杷花开发产品动物实验研究同样未见报道, 所以在对枇杷花进行开发时应加强动物实验的研究。

3.“琵琶”与“枇杷” 篇三

明朝文人沈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礼物,并附有一信。信中说:“敬奉琵琶,望祈笑纳。”他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给友人说:“承惠琵琶,开奁(lián)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见信,十分羞愧,便作了一首打油诗自讽:“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枇杷、琵琶同音不同义,沈石田的友人张冠李戴,闹了笑话。

汉语中同音词很多,不加分辨容易出错。今年两会期间,《扬子晚报》曾在一版以《胡锦涛总书记与江苏代表团共商国是》为题刊登新闻,报纸发出不久,就有很多读者打电话给编辑部,说标题中的“国是”是“国事”之误。编辑部第二天在一版显要位置刊发短文,对读者的关心表示感谢,同时指出同音词“国事”与“国是”的区别:“国是”专指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国事”除包含“国是”(国家大计)外,还包括其他与国家有关的事情,范围更广,原标题中“国是”用得准确。

巧用同音字,可以收到奇妙的修辞效果。当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捐税泛滥,民不聊生。四川人刘师亮愤然将对联“民国万岁,天下太平”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对反动政府进行无情的揭露和讽刺。汉语中不少歇后语也借用同音字双关表意,例如“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膝盖上钉掌子———离蹄(题)太远”等。

4.赏析琵琶行原文和解释 篇四

琵琶行 白居易原文及赏析. 著名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就出自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以描写琵琶女的处境,来诉说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被贬郁郁不得志。

琵琶行 白居易原文及赏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琵琶行 白居易原文及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白居易简介:

5.我和琵琶的故事小学生作文 篇五

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学琵琶的一些小故事。从小我就学琵琶,每当有空闲时间,我都会戴好指甲,抱着大琵琶,认认真真地弹奏几首小曲,自我陶醉一下。俗话说得好:“十指连心。”十只手指和四条弦完美地合作,把我心里的许多感受都释放了出来。

我最喜欢弹奏《欢乐的日子》,四条弦猛刮把快乐的节日气氛充分表现了出来,最后以优美的长音结尾,让我的心情缓慢着陆。

6.枇杷外包装设计 篇六

1.1 设计的现状和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科学技术的发展取代了人类的大部分手工劳动,提高的生产效率。各国之间的较量演变成科技的创新。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各种包装形式材料频繁出现,很多有害的、难降解的材料更是数不胜数。而且这一类材料的使用不仅产生了大量的难以降解的白色垃圾而且产生了很多有害的物质。这些有害的垃圾被埋在土里混在水里,不仅造成了土壤资源的污染让农作物植物生长困难,而且影响了地下水的水质。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危害了地球的健康。

本设计的现实意义就是把纸浆类材料通过枇杷外包装成型机的加工转换成低成本高环保高效益的产品,提高其实用经济价值。

1.2 市场调研过程

1.2.1 调研目的

通过调查来了解枇杷包装的现状及发展情况,为设计提供思路和设计思想。

1.2.2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式

调查对象是蒙自水果市场的枇杷包装形式,调查方式采用面对面交谈形式。

1.2.3 结果分析

包装的文化性在包装造型上充分展示,现代包装的造型千变万化,但主要是在包装的图片设计上。枇杷包装设计更应该在造型和功能和艺术等方面突出个性。

1.3 设计思路

此包装是枇杷的枇杷形状的包装,结构简单大方,整体以枇杷的黄色为主色调,色彩沉稳大方,透出一种简单、高贵、淡雅、清香的感觉。

1.3.1 造型设计

通过调查,现在的枇杷包装多为简单造型,形状主要以箱式为主,为了让包装更具有新颖性,选择采用枇杷外形做包装的外形。

确定盖子造型,因为考虑到其方便食用性,在盖子内部设计了纸槽、果皮槽盒小刀槽。

底座的造型,底座跟枇杷的底部结构一样,因要考虑包装盒的保鲜功能,在底座上装上保鲜剂带。

1.3.2 结构设计

内包装采用较好的黄纸板在盖子内部完成分割成块。

实际模具分4块:盖子、底座、左模板、右模板。

1.3.3 装潢设计

外包装采用纯黄色设计,内包装也采用纯黄色设计,柄部采用绿色设计外包棕色毛物,让枇杷手柄更具有真实的感觉。底部外形采用棕色毛状物进行修饰。

1.3.4 其他设计

外包装的手柄部分用根丝线挂上一张广告卡片。卡片上填写制造上及其地址和邮编/电话等信息,还有保质期和储存方法,及生产日期等产品信息等,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装潢设计。

2 包装的结构和尺寸

2.1 包装的结构图

外包装的形状定型的数据分析。

分析实际枇杷的形状(购买一定量的枇杷,挑选出外观形状比较匀称的一定数量枇杷,进行数据测量和分析),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分析:据上表知枇杷的平均高度为:28.9mm;最大腰围平均值为:75.3mm半径为12mm;柄围平均值为:12.4mm半径为1.97mm。

根据实际包装需要我们把枇杷的高,最大腰围半径,柄围半径各放大10倍。依次尺寸变为:平均高度300mm;最大腰围为:753mm半径为120mm;柄围为124mm半径为19.7mm。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根据枇杷的外形结构可知其外形呈椭圆形以高度为椭圆长轴,枇杷最大腰围直径为椭圆短轴,在顶部做半径为19.7mm的具有一定弧度一定长度的圆柱作为手柄。底座处依据枇杷实际形状来完成粗略的构型。如图1所示。

2.2 包装的结构和尺寸

外形总高度289mm,最大直径240mm。

外壳厚度5mm,内外均由椭圆相接,中空。

下端切去10mm,10mm-22mm作为枇杷包装底座设计安装,底部厚度12.55mm分二层,底层厚度厚10mm,二层是保鲜膜层厚度为2mm

盖子由顶部处拉开,总长度185mm分上中下三层,底层是纸槽,在中线下方,中层是果皮槽,距中线往上60mm,最上层为小刀盛放处,三槽中间用好的黄纸板隔开,

上端切去2mm作为枇杷包装手柄衔接,手柄直径为39.57mm,起始倾斜角为55度。

相关表格数据如下:(注:以下尺寸单位均为mm)整体部分:

各部分图形设计如下:

2.3 包装的装潢设计

包装整体里外均用枇杷的原色来进行装潢,外表面用薄膜塑料纸进行外包装,并在正中间处贴上公司标志,如图7所示。

手柄底色为深绿色外皮粘上棕色毛状物;底部用棕色毛状物进行装饰;手柄上挂上一个广告卡片标注相关信息,如图2-8所示。

3 结束语

包装是产品策划、宣传、营销策略、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环节、包装设计则是包装工业发展的灵魂、是沟通设计艺术与现代科技、市场营销结合融汇的桥梁、设计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包装的生产加工质量、性能、商品的消费方式与市场经济效果。

包装设计是以保护商品安全流通、方便储运与消费、促进销售、依据特定产品的性质、形态和流通意图,通过策划构思形成概念,以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采用适当的材料、造型、结构、文字、图形、色彩和防护技术处理等,综合创造新型包装实体的科学处理过程。它在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好的包装设计可以准确的向消费者传达商品信息,给消费者深刻的印象。

摘要:本设计采用纸浆材料压制成具有枇杷外形的枇杷包装,通过实体枇杷的参数确定枇杷包装的基本高度维度,作出cad草图,完成模具的制作,最终完成枇杷外形包装。

关键词:设计,图样,消失模,模具

参考文献

[1]http://www.ca800.com/apply/html/2006-12-29/n15474.html.

7.我和琵琶交朋友优秀作文500字 篇七

我有一个朋友,它不能动,不会说话,却能成为我倾诉的对象。这个朋友是谁呢?它就是我的乐器——琵琶。它又不是个人,你怎么能找它诉说呢?你又是怎么和它成为朋友呢?想知道就继续往下看吧!

我刚刚认识它时,只有七岁。我母亲告诉我:“这个乐器叫琵琶,你好好和老师学习。”从此,我开始尝试着与它成为朋友。

开始上课了,这是第一节琵琶课。老师教我们的是抱琴。只见老师轻轻地一托,放在双腿上,双手扶住两侧就将琴抱好了。它在老师手中可真乖巧听话呀!我开始尝试了,将它拿起时,我觉得像是拿着一座山那么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放在腿上后,它却开始东摇西摆晃了起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抱好了。看来这第一次的相处不太顺利呢!唉!这交友之路可真艰难呀!

之后,我们开始学习指法——弹、挑。它对我慢慢地不再那么抗拒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认真的练习,使我俩之间的关系一点一点地进步了。事实证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在这交友之路上踏出了第一步。我的心里兴高采烈的,像吃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通过我坚持不懈的练习,我从原本只能够弹出一个个单调、无趣的音,到可以弹出两三首简单、浅显的小儿歌。它随着与我的合作越来越多,对我的`态度越来越好了。

到了现在,我和它成为了好朋友。在我高兴的时候,弹一首《送我一只玫瑰花》,表达我内心的喜悦之情;愤怒时,弹一首《大浪淘沙》;在月光明亮,安详平和的夜晚,弹一首《春江花月夜》。

8.琵琶行教学设计 篇八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能力目标:提升鉴赏能力,把握作者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并初步学习这种艺术技巧。情感目标:声情并茂诵读全诗,体会诗情之美。学习重难点:

把握作者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并初步学习这种艺术技巧。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吧!

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链接2: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二、熟读全文把握诗文的内容大意及写作思路(1).朗读:(伴乐朗读)先自由朗读一遍;

老师做必要的指导,再听示范朗读(可用多媒体); 接着全班齐读;

个人自由选段读(比一比)

(2)把握诗文的内容大意(检查预习作业:疏通全文把握大意)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学生: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4.提示:可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哪两条呢?(引导学生找出)明确: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明)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暗)三.细读第二段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提问.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交流讨论明确 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通感),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四.知人论世,探讨主旨 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主旨探讨: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2.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小结: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五.作业设计 1.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李凭箜篌引》

唐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迁移运用:

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200字左右。六.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9.浅谈琵琶教学 篇九

资料记载, 琵琶作为课程进入院校不满百年, 最早是由上海国立艺专引入高等艺术院校的, 平湖派代表人朱荇菁先生就曾在这里任教, 他为琵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奠定性的贡献。

琵琶教学属于技能教育, 大多以一对一的授课方式进行特殊人才培养, 这是因学生的个异性而产生的必然形式, 是音乐教育的特征之一。尽管这样的授课方式很特殊, 但它延伸涉及到了教育学中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教师要正确把握住教育原则, 能够正确的运用两种以上教学法, 使学生由强制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 学而不厌。

琵琶艺术教育在教学法上还没有一套规范的教学体系, 但“因材施教法”、“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等教育家们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论, 不仅对整个教育事业有着指向性作用, 对琵琶艺术教育这种特殊技能教育也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一、传统教材所需的有力补充——练习曲

在琵琶教学的初期, “以曲代练”远远不能达到院校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刘天华先生为此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开了民族乐器教育现代化的先河, 编写了一定数量二胡及琵琶的练习曲。近年来也有许多琵琶教育家创作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练习曲。这些都是对传统教材的有力补充, 不能因为传统琵琶曲中没有半音阶, 我们就不去教授学生半音阶的演奏和练习。练习曲是琵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我们必须重视练习曲, 加强练习曲的学习和演奏, 锻炼学生基本技法的演奏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更大范围的开拓琵琶演奏艺术的表现力。

二、口传心授教学法在琵琶教学中的应用

口传心授, 师徒间口头传授, 内心领会。运用到我们琵琶教学中就是教师身手示范、音传曲陶、面授机宜的一种教学法。

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愚昧的旧时代的教学方法, 但我认为不然, 它毕竟是我国传统教育实践的产物, 与中国传统和文艺立论是相通的。

在后期的实践中我们得出, 这种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发挥悟性, 激发学生求知欲, 还适应了“音乐要用心灵去感悟”的艺术特性。

口传心授教学法不仅为表演艺术增添了活力与灵性, 更重要的是为艺术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有力依据和广阔的空间, 所以它无疑是一种科学的、突出的教学法, 应当继承和推广。

三、学生在练习中的常见问题

我认为在教与学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非常重要, 一首乐曲教学的效果如何是由学生的演奏来体现的, 因此, 学生的课外的练琴时间就成了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个部分。例如基本功的练习, 尽管是最基础的、简单的、枯燥的, 但是练习时也必须有目的, 有要求, 思路要清晰, 一弹一挑都要知道自己的手指在做什么。指尖的触弦点、力度、角度、入弦深浅等我们都要考虑到。练琴的过程要先慢后快, 在准确的演奏所学内容后, 再进行分段熟练练习, 再加入强弱及情感的变化。练琴不能只是单纯的重复, 而是要不断修正, 在每一遍的练习中都要发现问题, 每一遍都要有提高, 这样才能达到练琴的效果, 达到事半功倍。

四、学习中出现停滞状态问题的解决

民间有句话“千日琵琶百日筝”, 可见琵琶与其他乐器的不同, 他的演奏技能存在着难度要求高、技法不易掌握的特点, 琵琶演奏技法繁多, 他要求我们的左右手能够同时在不同位置上运用各种复杂多变的技法进行演奏。学习琵琶将是时间长度和技艺难度的一个考验。

在学习琵琶的三个阶段中, 高级阶段的学习提高较为缓慢, 课上课下的表现都很平淡, 学习毫无进展,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练琴“停滞状态”也有人叫“高原状态”。这种情况的出现, 往往会减退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对学生的心理会有一定的影响。那么, 出现这种情况时, 作为教师, 首先要做的就是鼓励和帮助学生, 让他不要因此失去学习的信心。让他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这种状态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几乎每个学乐器的学生都会经历。我们应该变被动为主动, 细心的、有耐心的分析一下, 放宽思路从各方面找原因, 再制定计划, 最终解决问题。可从技术上入手, 也可将教学难度酌情降低, 也要看看教师本身有无“拔苗助长”等心理。我们要戒骄戒躁, 一点一滴的消化吸收。

以上是我对琵琶教学的一个粗浅的理解, 通过查阅资料和实践, 从教育学的角度对现代琵琶教育做出一些自己的经验总结。

琵琶艺术的继承与发扬要靠所有琵琶人的努力, 作为一名琵琶教师, 我感到很骄傲, 今后我要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专业技能、丰富个人修养、不断研究琵琶艺术教育、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为琵琶艺术教育及民族音乐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希望琵琶艺术发扬光大, 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李民雄.民族器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邝宇忠.琵琶演奏技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

[3]任鸿翔.琵琶曲论选[M].

[4]林石城.琵琶名曲浅说[M].人民音乐出版社.

[5]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

[6]朱荇菁, 杨少彝传谱任鸿翔整理.平湖派琵琶曲13首[M].人民音乐出版.

10.琵琶行教学设计 篇十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江州司马白居易正在江边送友人,突然从水上传来一阵美妙的琵琶声,是谁弹奏着那么美妙的音乐,又是怎么样的音乐让作者发出如此感慨写下这千古流传的名篇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这首诗是作者在被贬江州第二年所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首先咱们一起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第一,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第二,感受音乐魅力,学习作者以文字来表现音乐的艺术技巧。

课前三分钟检测预习情况:请学生读导学案上的基础题

1,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诗人是用哪一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学生自己找)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为什么诗人会发出都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结合文本找诗人和他的共同之处,可以先小组讨论,再请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才貌双全的琵琶女,过去如此春风得意。颜色故后嫁作商人妇,而今的她只能漂沦憔悴,在江水寒的夜晚,独守空船。诗人的才华虽然没有具体说,但我们从诗中可以深刻地感知,诗人过去的风光可以从注释三知道,他是多么的为高权重,而今的诗人却是谪居卧病,“终岁不闻丝竹声”,旦暮也只有“杜鹃啼血猿哀鸣”,只能“往往取酒还独倾”,两人都有由荣到衰的凄凉落寞之感。

教师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两人情感的共鸣点,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他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他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结于心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

今天当我们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声”时,除表达无奈伤感之情外,还包含着豁达之意。正是共同的命运,使素不相识的两个陌生人,成了萍水相逢的真正朋友。

而一曲琵琶行顿时拉近了两人的距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感受音乐魅力,欣赏作者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录音:欣赏配乐朗诵的第二自然段,学生齐声朗读

1结合描写音乐声的诗句,说说音乐声本身有什么特点?再结合琵琶女的自述,说说音乐声流露出该女子是什么样的情感?(小组讨论完成)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情感,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此时旋律低沉抑郁,通过弹者和听者的情感交流,将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表现出来。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倍感孤单凄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写出琵琶声的清脆圆润,忽高忽低,轻快流畅,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唱出了她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才艺超绝,名噪京华,醉酒欢歌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大珠小珠落玉盘,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间关莺语花底滑”,写琵琶声像黄莺在花下啼唱一样,轻快婉转,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接下来,音乐似乎发生了些变化;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渐渐的琵琶声缓慢了,仿佛欢快流淌的小溪被寒冰阻塞了,发出冷涩的低泣,旋律变得“冷涩凝绝”,似乎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表达的苦楚,“弟走从军阿姨死,莫去朝来颜色故”,年长色衰门庭冷落,迫于生计“老大嫁作商人妇”,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他陷入深深的思考中,此时的他怎能不“别有幽愁暗恨生”,此刻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急促,琵琶女的情绪高涨起来,但是我们要注意这里绝非柳暗花明,而是以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她受伤的心灵很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他时常空船独守,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他对世人重色轻才和对丈夫重色寡情的愤怒控诉。

2说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本段的作用,写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衬托音乐的强大魅力,琵琶女的演奏停止了,东船西舫悄然无声,在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一轮明月,它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凄清悲凉的意境中。

作业: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但是作者是如何让借助语言文字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呢?

一.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双声叠韵的拟声词,直接描写乐声 二,以无声衬有声,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乐声。三,通过演奏者和欣赏者的情感交流来展现。

检测:学生在此齐读第二段,体会感情的变化

琵琶行导学案 答案

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创作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基础:

1、给加点字注音。

铮(zhēng)悯然()谪居(zhé)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湓浦口(pén)贾人(gǔ)荻花(dí)霓裳(nícháng)六幺(yāo)裂帛(bó)幽咽(yè)浔阳(xún)

慢捻(niǎn)舫船(fǎnɡ)虾蟆陵(há mɑ)呕哑(ōu yā)嘲哳(zhāo zhā)阑干(lán)琴弦(xián)红绡(xiāo)钿头(diàn)银篦(bì)春江花朝(zhāo)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1.琵琶行教学设计 篇十一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诗人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琵琶艺人精湛的弹奏技艺很好地柔合在一起,采用情景交融、递相咏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两个感情相互交融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抒发了诗人忧郁悲愤的主观感情。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景,体验人物情感,理解诗歌意蕴,结合语境,感悟诗中描写音乐语句的艺术魅力。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⑶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一位盲人將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别人说 “ 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 人们请来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引用故事,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1)字词正音 :

湓 pén(江名)贾 g ǔ(商人)思 sì(名词,思绪)嘈 cáo(声音粗重)舫 f ǎ ng(船)虾蟆 hámó 钿 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篦 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呕哑 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嘲哳 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2)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3)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4)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闻听琵琶女弹奏琵琶、讲述身世,并为她作了这首《琵琶行》。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5)理清诗歌思路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两个。诗人、琵琶女。)

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3、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借用注释、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赏“景”

有感情朗读课文,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2、品“声”

(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湿青衫。)

(2)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如此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①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

(虽未明写,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②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a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b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c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请同学们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③三闻琵琶,为何诗人“泪湿青衫”?(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相通,心灵相融。)3、悟“情”

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4、识“知音”(1)学生讨论: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2)交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对话”交流,不仅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品味文言文意蕴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

(用富有启发性的引言,激励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地鉴赏音乐,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生活阅历来感悟音乐,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作用。)【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有关问题,并尝试概述课文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品味鉴赏课文中的环境美、用语言描述的音乐美、人物的情感美时,在教师示范赏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层次地研读课文。这样安排,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用学生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教给学生文言诗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本教学设计中,一是安排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掌握字词,疏通文意,通过概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二是通过师生的平等交流对话,让学生初步领悟如何赏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以教师的鉴赏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和表达。三是在学生自主欣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交流评议的过程,既是相互取长补短,共享学习资源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提高文文欣赏能力的过程。、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赏析《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写听后感,既让学生将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加以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琵琶行》的教学简录及课后反思

一. 导入 刚才(现在)我们大家听到的音乐是琵琶曲《高山流水》,一提到这首音乐,大家会一下子就想到——“知音”的故事。一千多年前,一位文人也因一首琵琶曲,和一位普通的琵琶女演绎了一段知音佳话,让我们一起踏着他平平仄仄的诗行走进那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二、预习检查

知人论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碳翁》等极为有名。所以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大屏幕展示)

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从叙事诗的角度理清情节;

2、通过“月”的线索分析意境,理解作者的感情 首先解决文言知识,一起看导学案:

1、字音 读的时候注意读出声调

2、解释小序中的重点词语并思考“小序”中交代些什么内容?对全文的关系如何?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解决文章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和文言句式

学生说,师订正

4、师生共同解决在预习中出现的其他问题。

学生讨论

5、师:学习诗歌,离不开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因为古人在写作的时侯往往会借用一些意象来渲染一种氛围、奠定诗歌的基调,这首诗就多次写到月亮,你找到几处? 读一读预习中你找到的关于描写“月”的句子(学生读——大屏幕展示——齐读)明确: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三、解读文章

1、我们看,除了最后一段,每一段里都出现了月亮,然而一样的月亮却有着不一样的情思,一起走进诗歌,齐读第一段

开篇“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写到月亮有什么作用?

(明确:离别时江水茫茫,江中清凉的月影,一种伤感凄凉的氛围就出来了。为琵琶女出场渲染凄凉的氛围。)

对写琵琶女有什么作用吗?(琵琶女出场的环境和氛围)(明确:琵琶女出场是在瑟瑟的秋夜之景、无音乐的扫兴之情、茫茫的离别之绪下出现的。)

2、白居易用诗一般的月光渲染了琵琶女出场的气氛,而这仅仅是相遇的开始。老师给大家读第二段,大家思考两个问题:琵琶女是怎样出场的?段末写月的作用是什么呢? 师读第二段,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出场是羞羞答答的,有难言之痛!

而作者是非常诚恳的,分析前几句。有了作者的诚恳的邀请,才有了琵琶女的倾情演奏,她用她生命的琴弦,弹奏出动人的乐章。当音乐结束的时候,作者怎么说?为什么不是雷鸣般的掌声呢?

分析“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分明在弹奏着她生命的悲伤之曲,当音乐结束时,感情仍在扩散,直到渗入秋月照亮的江心,让江心明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通过人的陶醉、物的陶醉烘托出琵琶女的才华出众,这是他们相识的过程。

作者的这段描写历来被成为音乐描写的典范,大家齐读这一段,再细细品味。

3、既然琵琶女如此的才华出众,放到现在她一定是当时的明星大腕,应该很幸福对吗? 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第三段,画出琵琶女身世的句子。学生找并用自己的话简述。

(明确“秋月春风等闲度”是琵琶女繁荣的时候,“等闲”的意思是轻易的、随便的,表现了美好时光的匆匆而逝

而用“绕船月明江水寒”写出琵琶女独守空船的苦闷,渲染她冷落凄凉的心情。两处写月,前后对比中点出琵琶的凄苦身世 这是他们的相知)请女同学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下。

4、听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作者说“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男同学齐读第四段,大家思考为什么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男同学齐读

白居易从京师贬到江州,心态上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更是感到孤独寂寞。

此处的“月”是写作者自己的,反衬自己的落魄失意 浔阳地僻无音乐?浔阳真的没有音乐吗? 山歌和村笛,不好听吗?

所以他听到的都是“杜鹃啼血猿哀鸣”,是深深的凄苦与悲凉

5、作者发出了又一次邀请,这就有了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齐读最后一段。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为何去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为琵琶女洒一把同情的泪,更为自己洒一把悲愤的泪)

四、课堂总结

分析到这里,在作者为我们营造的月光氛围里,我们眼前仿佛站立着一上历经人世沧桑、饱受世态炎凉的琵琶女,一位名满天下却沦落失意的诗人,耳边似乎回响着那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喟叹。板书:

一月 一夜

一乐 一歌(月亮其实永远是那轮月亮,浔阳江普通的一夜,却因为这曲琵琶乐,成就了一曲知音之歌)

一月

二人

三奏

四步

(月亮还是那轮月亮,然而同是沦落的二人,因为琵琶女的三次弹奏,奏响了他们相遇、相识相知想感的四步曲)

理解了作者,那么就让我们有感情的再把文章朗读一遍。

五、拓展思考

这不都是月亮惹的祸嘛,其实是作者借“月”营造意境,更好的抒发情感。当然不同的人读后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有什么感受呢?不妨写下来!

有人读了之后写下这样的文字,(齐读)“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学生写作交流,视时间而定!作业:

1.诵读描写琵琶女弹奏的诗句,了解和分析作者描摹音乐的手法。

2.曲为心声,结合第三段琵琶女自述身世,试分析乐曲与琵琶女感情之间的联系。课后反思:

《琵琶行(并序)》作为一首叙事诗,内容比较长,所以在授课设计的时候安排了两节课,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意图在教学理念上体现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共同探讨”,通过读书理清文章思路,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从琵琶曲《高山流水》导入,营造与文本一致的情境氛围,帮助学生进入文本;以解决文言基础知识为前提,疏通文意,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以“月”为切入点和线索,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和全面分析诗歌,从而理清思路和理解情感;最后以学生的再次诵读和感悟作结,真正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反思上课的过程,小的切入点以及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轻松参与和融入课堂,不同形式的读书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和走近作者,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堂气氛较好。但也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比如检查基础知识时间过长,如果用课件直接出示答案会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课堂语言还不够凝练,总想把自己准备的东西都说给学生

12.《“枇杷”和“琵琶”》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教学准备

通过对诗歌多次的鉴赏, 总结出在讲授时应该把重点放在诗歌当中关于音乐描写的部分。首先, 在讲授前要制作与此诗相匹配的课件, 这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其次, 要用一堂课的时间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他的诗歌的特点, 让学生朗读诗歌, 简要了解诗歌的内容, 目的是为第二堂课诗歌的鉴赏做好充分的铺垫;最后, 事先要设计优美的导语, 把学生带入幽雅的意境之中。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之下, 让学生们感觉到似乎来到了浔阳江畔, 一起感受了这个凄美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正式上诗歌鉴赏课时, 先找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的内容。对上堂课的内容做了简单的复习。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诗歌当中的情感, 可以让同学讨论诗人和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总结有如下两点:“1.都来自京都 (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京城:在中国文人那里, 无不具有一种深刻的生命意识, 他们不仅重视生命的心理时间, 而且重视生命的现实时间, 诗人远离了熟悉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活动中心, 贬所任官有职无权, 大好的生命浪费在穷山恶水之中, 前景渺茫, 努力的挣扎如石沉大海取而代之的是惊心的白发和衰老的心境, 对于生命的沉沦, 怎能不痛心疾首, 怎能不生发出生命荒原的人生苦叹。2.二者的经历坎坷 (暮去朝来颜色故/直言相谏遭贬谪) 。白居易经历长达六年的贬谪生涯, 元和十年八月贬江州。十四年春离开江州赴忠州, 十五年夏返朝, 历时六年, 正如诗人自己所云:“我身何所似, 似彼孤生蓬。”这是一种被抛弃后的痛苦情感的潜流, 一种孤独屈辱悲伤和近乎绝望的苦闷, 是生命价值落差下的泣血心灵的深深颤栗。给贬谪诗人的人生造成了创伤深痛的心理烙印, 岂能轻易忘记, 诗中云“江州司马青衫湿”。

正式鉴赏诗歌, 首先要找一名朗诵比较好的同学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有感情的朗诵关于音乐描写的部分。教师可以适当的点评音乐不仅是凄伤入心的语脚, 更是一种震忭不宁的心情, 音乐如散乱的玉珠, 更是人生事件的集结, 急促忙乱的滑落。

乐为心声, 诗者云:“可使寸寸折, 不能绕指柔”不欲碌碌自滞, 刚直狷介不得通, 现实中折断羽翼时的凝滞不前, 怎不让人欲语凝噎。另外, “所谓‘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无声是音乐中情感的最高境界,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有’, 而是‘无’, 同时无声也是一种思考。”而且, 这是一种生命踔厉风发的滟潋精采, 生命最后一刻不顾一切的融我投入。如同当年项羽垓下突围的悲壮场面。那是对生命的最后一个寄托, 至少他是一个英雄。有感于现实的凄清悲怆却逃避, 不愿正视现实残酷的温情有如一件华美的外衣。最后, “江水荡涤一切, 永远无情, 秋月白水, 秋的萧瑟之中又有了月白的风消凄冷, 更给人一种肝肠寸断的感觉。”

接下来对诗歌当中个别句子鉴赏:诗者曰“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前部分已经体会到了“言与声”现在要鉴赏的是“情与义”。“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学生对这部分的鉴赏只要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理由即可。

进行迁移训练, 首选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要给学生简单的总结李诗着重强调音乐惊天地, 泣鬼神的效果, 借助于具体的艺术形象, 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 用四个神话传说, 大胆的想象, 极力的夸张, 浓艳的色彩, 再现了箜篌美妙的音乐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通过幻想境界的反应, 侧面烘托箜篌声。

最后可以在一副楹联中结束此课:“枫叶四弦秋, 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 句流江上别离情。”

三、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体现“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精神。此课对于教师来讲,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注意:

第一,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通过白居易与琵琶女命运与心境的对比, 以此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体会贬谪诗人悲苦的心境与盛年不在韶华已逝用世之心不得实现的凄苦。

对此, 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文本, “琶女的弹奏和讲述触动了诗人最深处情怀, 为什么呢因为两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他们的相似之处具体有哪些呢”通过这个问题, 为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文本提供了一个阶梯。将琵琶女与诗人命运的对比分析过程中, 对于“京城官员外放”的文化现象进行了阐释, 使学生可以理解白居易的遭遇之悲苦。同时, 通过“白居易贬谪时间长达6年”的考据, 引导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白居易这个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之人的爱恨悲凉, 从而使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人生体验, 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第二, 课堂设计要合理, 重点要突出。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并且能进一步总结音乐描写中运用的方法。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品读音乐的描写, 通过对形象、音韵、手法的鉴赏, 读出了诗歌“以音乐写情怀”的内涵。不仅读出了“天涯沦落之恨”, 也读出了高山流水之慰。同时。对音乐描写方法的归纳, 也没有使学生的发言流于表面, 很注重方法的引导和归纳。

第三, 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的产生。

首先,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对于诗歌教学, 诵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诵读中可以品味、鉴赏、体会诗人的情感。而能否在诵读中恰倒好处的把握情感, 也是教师应该注意并加以指导的。不能匆匆带过, 如果学生没能读好, 应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再读;其次, 教师语言不能过多。例如, 学生鉴赏“相逢何必曾相识”时, 教师不应该用过多语言讲授, 而应该多留时间让学生在读中品读品悟, 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得更深刻;最后, 每名学生都应该充分诵读。对于诗歌教学, 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诵读时间, 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古体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一些传世佳作, 由于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和神韵。而本文中的教学, 通过对诗歌的音乐鉴赏, 更新了中学诗歌教学的观念、方法, 特别是诗歌教学的思维特征, 这对当前的教学改革诗有所裨益的。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对诗歌具有想象、鉴赏、运用与表达的能力, 通过总结对《琵琶行》的教学, 反思教学过程, 提出对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建议, 希望能对教师的诗歌鉴赏教学能力有所裨益。

13.《琵琶行》教学设计 篇十三

1、学习目标描述

1、1知识目标

①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以及其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在时代的共名历史背景下初识白居易的创作风格。

②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③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1、2技能目标:

①能够利用网络资源(Internet)搜集、甄选、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课题研究的分工合作与协调能力,在协作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完成报告的能力。

1、3情感态度目标以及价值观培养:

①通过自己的研究学习过程培养对中国古典诗歌浓厚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②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条获取美感的途径,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审美态度,并以此去感受人生,领悟生活的真谛。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2、1学习重点

①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②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作者如何通过音乐艺术沟通人物之间的情感,进而塑造人物形象。

应对策略:

①提供丰富的经过严格筛选的资源,供学生查找,了解《琵琶行》相关知识。

②通过交流协作,初步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核心内容,揣摩作者的情感发展线索。

2、2学习难点:

①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如何在众多的资源当中去粗取精,获得有用的信息。

②课堂的时间分配,以及如何克服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惯性,把握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分寸,从而很好地当好协调人、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应对策略:

①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规划,特别做好教学流程的总体设想。预设情境,准备充分,这样,既能够按照正常的教育设计进行新课程,又能够很好处理课堂上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点对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潜在的挑战。)

②及时指导学生,并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及提问。

2、3学习的主要内容:

①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②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③品味《琵琶行》的语言。

2、4完成任务的过程:

①提前分组,明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协作完成任务。

②教师指导学生,组长汇总本组同学的疑问和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③综合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分类汇总,得出结论。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能力

高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具备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对古诗文有着较高的鉴赏评价能力。

2、信息素养

学校从初中开始普及电脑教育,因而它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操作能力。并且它们对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兴趣浓厚,乐于自己动手,但是,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很多同学不知道该如何取舍,存在着许多的困惑,这也是教师的隐忧之一。

3、知识水平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诗歌评鉴的基本能力,知识面很宽,但是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对策

①多媒体教室为载体,经过教师精选和推荐的资源网站为平台,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正确引导,积极鼓励。

②通过学习,写读后评论,评价论文等。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1)Web教室√

(2)局域网√

(3)城域网

(4)校园网√

(5)Internet√

(6)其它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网络课件)

(2)工具

(3)专题学习网站√

(4)多媒体资源库√

(5)案例库

(6)题库

(7)网络课程

(8)其它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1、学习资源内容

硬件:①Web教室

软件:①校园网②Internet

2、辅助教学手段

①教师及总体控制客户端,展示教学目标,问题设计,以及音乐、朗诵、图片等教学素材。

②学习小组论坛小组协作学习阶段,目的是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协作的平台,让学生把疑问或者获取的信息加工,形成文字,与人交流。

3、学习资源内容概要

四、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打√)

(1)真实情境√

(2)问题性情境√

(3)虚拟情境

(4)其它

2、学习情境设计

1、真实学习情境创设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深入了解了白居易的生平身世,以及《琵琶行》创作的背景。音乐营造气氛,并且由名家朗诵《琵琶行》把大家带入白居易所创造的诗境之中。

2、问题情境的创设

①《琵琶行》诗前小序有何作用?

②“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琵琶行》的独特艺术魅力如何产生?

③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④诗中作者是如何与琵琶女产生心灵的共鸣的?

⑤讨论、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五、学习活动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抛锚式√

①白居易生平以及《琵琶行》写作背景。

②《琵琶行》诗前小序有何作用?

③“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琵琶行》的独特艺术魅力如何产生?

④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⑤诗中作者是如何与琵琶女产生心灵的共鸣的?

⑥讨论、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及特点。

1、Internet以及局域网,制作诗歌鉴赏专题网站,包括专题介绍、知识积累、能力训练、拓展延伸等内容。

2、参考网站

3、(国学网)

1、学生上网搜集资料,查阅相关信息,整合信息,作好发言以及作业的准备。

2、分别以六人一组,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积极展开讨论,形式可以多样化。

3、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与别人分享。

1、通过巧妙设计,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导入新课。

2、播放《琵琶行》的古曲以及朗诵,把学生引入到古诗文的真实境界里去。

3、分六个协作学习小组并选出组长。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方向以及指导性意见。

4、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资料,搜索引擎:

注意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互结合。

(2)支架式

(3)随机进入式

(4)其它√

白居易的其他诗作以及其“新乐府运动”

搜索并归纳总结其创作的风格倾向。

鼓励学生加强拓展

2、协作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分组情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竞争

(2)伙伴

③“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琵琶行》的独特艺术魅力如何产生?

④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①语文教材

②充分利用网站搜索&课外图书馆资源。做好学习小论文的写作工作。

按照问题情境的设置序列,分别编组,学生先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组,然后教师做细微调整。

1、根据需要,在网上搜集资料或参考书目,以便在课后进一步加以补充和完善。

2、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积极展开讨论,形式可以多样化。

教师适时加以正确引导,鼓励以及及时处理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能。

(3)协同

⑤诗中作者是如何与琵琶女产生心灵的共鸣的?

⑥讨论、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及特点

(同上)

(4)辩论

(5)角色扮演

(6)其它

①白居易生平以及《琵琶行》写作背景。

②《琵琶行》诗前小序有何作用?

白居易生平简介:

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结束

网络布置作业网络情境创设开始进入在线课堂明确目标任务网络搜索学习资源自主协作学习点拨,答疑,指导学生学习网络组与组之间协作学习网络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发表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总结评点,梳理知识结构网络学生讨论论文选题教师指导、筛选作业网络公布选题及分组情况图符说明

开始、结束

判断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网络应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内容

六、学习评价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

(1)堂上提问√

(2)书面练习

(3)达标测试

(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

(5)合作完成作品√

(6)其它

2、测试内容

①听“曲”:认真听一段琵琶曲。

②赏“声”:然后谈谈听后的感受;白居易在听到琵琶曲之后又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

③品“情”: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

④识“音”: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曲中“情”,可诗人为何在得知其遭遇之前就听出了她曲中所含的感情呢?

⑤比较欣赏阅读: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3、学习评价表:

学生自评

参与积极性

新学习环境下的适应性

信息收集和整合的能力

组内协作的贡献

较好

一般

较差

改进建议

教师综合评价

教学总体策划可行性

课堂调控情况

学习环节把握

问题提出及解决情况

教学效果反馈

较好

一般

较差

上一篇:党员发展细则下一篇:建党节99周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