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总工会历史沿革

2024-07-16

中华全国总工会历史沿革(共12篇)

1.中华全国总工会历史沿革 篇一

《铭记历史圆梦中华》主题班会

城西小学 【活动目的】

1、通过这次班会,让学生铭记过去的耻辱,不忘记曾为今天幸福生活奉献生命的先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点燃他们心中的爱国激情。

2、培养学生团结、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使他们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让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历史使命感的一代新生力量!【活动形式】活动与教育相结合。【活动地点】教室 【具体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诗朗诵,导入班会主题 轻轻打开地图,我第一眼看到了彩色的中国,碧绿的是草原,金色的是沙漠,蓝蓝的是大海,弯弯的是江河。在我们祖国的版图上,一片五颜六色,就像盛开的鲜艳花朵,面对这美丽的图画,我们放声歌唱: 我爱您 ——中国!

()年()班《铭记历史圆梦中华》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重点部分二大板块 第一篇:不忘历史我铭记

主持人1:六十三年前的 10 月 1日,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冉冉升起。指教室前的国旗。

主持人2:对于国旗,你知道什么,谁来说一说?(引导学生回答)红色表达庄严热烈,象征革命;

五角星为黄色,显示光明;黄色还表达中国人是黄种人的特征; 五星中,一星较大,代表中国共产党; 四星较小,这四星分别代表四个阶级。主持人3:那国徽又象征着什么?

学生:国徽上的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四颗小星象征亿万人民,心心向着共产党,坚强团结,众志成城。主持人:一九三七年沪沟桥事变后,我国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之下,民不聊生.日本侵略者对手无寸铁中国人民进行着灭人性的镇压和屠杀。

主持人1:中国的昨天是屈辱的,但又是不屈的。历史见证了这一切,屈辱让中国彻底醒来,屈辱让中国人们自强不息。

主持人2: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

一、二八”的战火首先在闸北燃烧。“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团结一致痛击敌人,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

主持人3: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抗战英雄? 列举:

共产党员,宁死不降——抗日英雄杨靖宇; 抗日巾帼英雄李林; 战死沙场的高级将领张自忠;

英烈浩气,威震敌胆——抗日英雄魏拯民; 八百壮士与谢晋元; 狼牙山五壮士;

壮志未酬,以身殉国——东北抗日联军名将赵尚志; 巨星陨落,英名长存——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 黄埔之英,民族之魂——异域殉国将领戴安澜; 血染南河滩——少年英雄王二小; 抗日民族小英雄王朴;

机智勇敢,临危不惧——抗日儿童团团长李爱民; 母子两代英雄——马本斋和他的母亲; 西征途中——东北抗日名将李兆麟; 让更多的人来抗日——朴实的将军罗炳辉; 麦新与《大刀进行曲》的诞生; 冯玉祥与“抗日献金救亡运动;

始终如一,抗战到底——血战江桥的马占山将军; 艰苦备尝,矢志不渝——东北抗日联军高级将领周保中; “铁军”将领,抗战英豪——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 和平将军,矢志抗日——淞沪抗日名将张治中

抗日女英雄刘胡兰、赵一曼、成本华、江姐、刘耀梅……

主持人1:祖国正是有了成千上万的这样的好儿女,他们不惜抛头颅,撒热血,艰苦抗战,才终于结束了那段屈辱的历史。是的,我们看到了屈辱中不屈的身影;我们听到了屈辱中不屈的呐喊!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此时我不觉地想起了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

主持人2:全体起立,立正、稍息,立正,让我们一起唱出心中的歌。文委起(全班齐唱《国歌》)

主持人3:从 1921年7月1日到今年2015年7月1日,我们伟大的党已经94岁了,到今年的10月1日,我们的祖国也已经迎来了她66岁的生日。

主持人1:祖国知识知多少,下面让我们来一个知识大比拼,好吗? 主持人2:现在这面的同学就为闪闪红星队,那面的同学们就是熊熊火炬队了。

主持人3:那两个小组准备好了吗?

主持人1:好,我们有请“今天的主考官班主任XXX”。

1在辽阔富饶的中国大地上居住着多少个民族?(五十六个)

2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火药、造纸、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最早的兵书是春秋孙武的__《孙子兵法》___?

4、字数最多的字典是清朝的___《康熙字典》__ ?

5、中国(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_____?

6、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__?

7.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_____?

8.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__?

9.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 ?

10.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____?

11.中国最早的钱币:贝子_?

12.中国第一艘无人宇宙飞船: 1999年我国发射的“神舟一号”_?

13、我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14、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语是什么?(普通话)

15、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一位民族英雄?(屈原)

16、我国的领土面积是多少?(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主持人2:唉呀,大家都太聪明了,连我们都招架不住,不知道出什么题好了,主持人3:不行,我们还是下去给大脑补充点儿“营养”吧!

合:谢谢我们的考官!下面我们来统计一下得分情况

主持人1:闪闪红星队有几个人答对了?得分XX;熊熊火炬队共答对了X 道题,得分XX,第一名的是XX队。

主持人2:开始我们说好了,比赛有奖励,那你们想要什么奖励啊? 主持人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知识比拼和精彩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现在少年儿童的多彩生活。

主持人1:现在我们的国家可以说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们的思想却在一点点改变,似乎已经忘记了昨天的屈辱,忘记了昨天的生命。

主持人2:是的,我常听到小朋友们说,爱国是大人的事,和我们小孩子说这个话题,是不是太早了?对此,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呢? 学生讨论、发言。

主持人3:现在的我们,正处在和平年代,祖国又正在日益强盛起来,我们该怎样表现我们的爱国热情呢?

主持人1:小结:我个人认为,现在我们应该努力用功读书,充实自己,以后为国尽力。

主持人2:还有就是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不做对国家有害的事情,以后到了社会,也将是一个守法的好国民。

三、拓展——腾飞吧中国 主持人3:回首63年的漫长历程

主持人1:中国人走出了自己的风采,请听配乐集体诗朗诵《伟大的中国》

六十二年前的今天在亚细亚的广大版图上 一只雄鸡在昂首高唱 六十二年前的今天 在天安门城楼上 一个声音如春雷般炸响

刹那间

巨浪咆哮,天地呼应 四海翻腾,五洲震荡 风骨遒劲的中华民族啊 终于跨越一道沉重的门坎 巨人般挺起 不屈的脊梁

五千年厚重的中国历史啊 从此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神话般揭开崭新的篇章

用勤劳的双手播种 用智慧的头脑畅想 用滚烫的汗滴浇灌 用诚挚的期待盼望

十四亿中国人富民强国的激情 如火山迸发的岩浆 终于

偏僻的角落长出了繁华的都门 贫瘠的土地结满了收获的希望

六十二个深深的脚印 踏出了高速公路和立交桥 六十二圈厚实的年轮 布满了卫星电视和信息网 六十二年漫长的等待 迎来了小康村和百强乡 中国,不再守着清贫与自足 她用敏锐明亮的眼光眺望 以挑战者的形象出现 以征服者的英姿登场 用奥运会上的金牌 体现一个民族的强盛 用发射场上的火箭 再现巨龙腾飞的形象 用香港澳门的回归 证明综合国力的强大 用崛起的跨世纪宣言 迎来整个世界羡慕的目光 让我们用坚定的信念 迎接新世纪

中华民族的灿烂和辉煌

全体主持人:()年(就要结束。)班《爱我中华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到此

2.中华全国总工会历史沿革 篇二

一、天津中华武士会成立的背景

自古以来,天津文化就是我国博大精深的城市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在民国开元年间,天津的武术文化尤为盛行,各种极具特色的武术文化,随着各地的城市文化汇集于天津这个发达的城市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天津的武术文化尚且被武术爱好者个人或者各种民间武术社团当成强身健体、消遣娱乐、切磋交流或者谋求生存的途径。当时的武术,在天津,只不过是被当作一种被人们所推崇的文化罢了。那个时候的天津尚武之风尤为浓厚,在天津的武术文化中,包含了各种极具特色的武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天津沦落到受西方帝国主义侵占的地步。天津文化被迫走上了追寻民族主义、寻找复兴中华的道路。当然,天津的武术也被包含在天津文化复兴的道路中[1]87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武术的强国御辱功能逐步被火药、大炮、洋枪等火器所取代。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以及武举在1901年被废除,这两大事件更是淡化了武术在民国时期发挥救国、强国的这一功能。眼看着武术救国思潮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给民间武术社团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辛亥革命爆发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统治者也相对放宽了对民间武术社团的管制政策,致使当时的中国,武术救国之风在一瞬间又盛行起来了。有了政府的支持和有志之士的认可,天津的民间武术社团又逐渐地盛行起来。思想的解放运动,让天津武术的发展得到了正确的思想指导。一时间,天津的武术社团蓬勃发展。这些再次兴起的或者最新发展起来的武术社团,受到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一改以往秘密传授武功秘籍或者传男不传女的思想,开始公开招聘学员,并进行平等的对待。这种良好的风气,使天津的武术文化得到飞速的发展,为武术救国以及武术御辱思潮的盛行奠定了思想基础。

20世纪30年代,天津武术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出现了专门练习武术的会馆。天津中华武士会是天津众多民间武术社团中规模、影响力以及社会功能最大的一个社团。天津中华武士会与南方的精武会,一同构造了当时中国利用武术抵制列强侵略,实现武术护国与安邦目标的组织。天津中华武士会培养出了众多的武术人才,为中华武术的发展以及中国的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二、天津中华武士会的创立者与成立时间的不同说法

天津中华武士会是由谁创立的这一问题,历来在学术界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天津中华武士会成立于1911年,其组织创立者是爱国人士叶云表以及马凤图等人。有人说,天津中华武士会成立于1911年12月,其组织创立者是形意拳名家———李存义。也有人认为,天津中华武士会由个人集资而成立,其创立者是当时北洋法政学堂的监督———张恩绶。还有人说,天津中华武士会成立于1912年,其组织创立者是同盟会的燕支部以及李存义等人。据最新资料显示,天津中华武士会是由多人共同组织并成立的,时间上不会早于1912年[2]145。虽然以上几种说法,都鲜有相关证明材料,让人很难辨别真假。但是,无论是从时间上来考虑,还是从创立者的角度来看,以上四种关于天津中华武士会的创造者中,还是第四种说法较为可靠。第四种说法,既符合了最新资料中关于多人共同创立天津中华武士会的条件,又满足了时间的限制条件。因此,笔者认为,还是第四种说法最为可信。

三、天津中华武士会之历史贡献探寻

1. 天津中华武士会有助于培养大量武术人才,传承中华武术。

清朝末期,天津的武术团体之风盛行,但思想趋于陈旧与保守。众多的武术社团却不向所有国人开放,门派与门派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民国开元年间,天津中华武士会成立了。该武术团体的成立,打破了武术界的传统思想,建立起新的规章制度。例如,在收徒上,不在注重门派内部的传承,开始向社会公开招聘学员;在教学内容上,推行武术技术与爱国主义思想相结合;在对待其他武术社团的态度上,以宽容为主。天津中华武士会以培养大量武术人才,传承中华武术为发展目标,树立了武术界新风。天津中华武士会,不仅给当时的天津带来了新的武术思想,更是促进了门派与门派之间的学习与交流,进一步推动了天津武术事业的发展[3]67。

2. 天津中华武士会有利于发扬中华武术精神,激发民族斗志。

清末民初,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的思想也逐渐深入中华大地,一时间崇洋媚外之风盛行。在这民族危亡时期,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些有志之士,意识到挽救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天津中华武士会的成立,正好满足了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需求。天津中华武士会培育了国人的尚武精神,有利于发扬中华武术精神,激发民族斗志。

3. 天津中华武士会可以激发国人强身健体的热情,实现武术的强国保种功能。

天津中华武士会,走出了传统的民间武术风气中的一些弊端,例如,传统的民间武术社团间争执比较多。天津中华武士会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例如,担负着武术保卫国家的重任。天津中华武士会自成立之日起,就具有聚集中华武士爱好者的功能。众多拥有爱国热情的武士聚集在一起,将爱国情绪与传统武技相结合,既可以强身健体,又有利于实现武术强国保种的功能。天津中华武士会所具备的民族精神,是对武术的传统价值的一种有力的召唤。

四、重建天津中华武士会的重要性以及重建的对策

1. 重建天津中华武士会的重要性。

重建天津中华武术会有着多方面的功能,其一,天津中华武士会是传承武术救国的爱国主义思潮,对其进行重建,可以使武术团体继续发挥爱国教育的功能;其二,天津中华武术会是民间武术社团,可以吸引众多武术爱好者前去切磋武术或交流习武心得,为民间武术爱好者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其三,天津中华武士会的重建,有利于激发国人强身健体的热情,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2. 重建天津中华武士会的对策。

(1)加强对重建天津中华武士会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重视是做好一项工作的最基本前提,天津中华武士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甚至消亡,就是因为有关管理人员没有真正认识和切实体会到天津中华武士会精神的重要作用。所以,作为国家体育文化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重建天津中华武士会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加大对重建天津中华武士会的经费投入。其次,加大对重建天津中华武士会工作的宣传力度。(2)成立天津中华武士会专门管理委员会。一个健全的体系对管理工作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国家应成立天津中华武士会专门管理委员会,让专门人员统筹管理与天津中华武士会有关的事项。并且为天津中华武士会精神的传承提供了制度基础。天津中华武士会专门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组织专门管理机构;确立天津中华武士会精神的宣传口号;建立健全管理天津中华武士会的规章制度。做好这些工作,可以有效地加快重建天津中华武士会的步伐[4]76。(3)加大对天津中华武士会的宣传力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对实践活动具有阻碍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宣传力度对人们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在人们看来,国家对某个政策的倡导及宣传力度是对这一工作重视程度的直接反应。由于国家对天津中华武士会缺乏相应的宣传,导致很多人都不了解它的重要。所以,加大宣传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对天津中华武士会的宣传力度。例如,出版与天津中华武士会有关的专业书籍;拍摄以天津中华武士会为主题的电视剧或纪录片;建立天津中华武士会合作交流网络平台。最大化地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让更多的人知道天津中华武士会的存在,并且了解到它的历史文化价值。

天津中华武士会以传承中华武术事业、实现武士强国为发展理念。其教学的内容除武士之外,还涉及众多与爱国有关的内容。天津中华武士会挖掘出了中华武术的教化功能,促进了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让武术在推动中华发展与壮大的历程中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因此,天津中华武士会是一种民族精神符号的象征,它所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所有武术爱好者齐聚一心。重建天津中华武士会是培养大量武术人才,传承中华武术,发扬中华武术精神,激发民族斗志,激发国人强身健体的热情,实现武术的强国保种功能的重大体现。总之,重建天津中华武士会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要:天津中华武士会诞生于清末民初,历经了风云激荡的岁月。天津中华武士会挖掘出了中华武术的教化功能,促进了我国武士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让武术在推动中华武术发展与壮大的历程中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天津,中华武士会,武术团体,民间社团

参考文献

[1]张恒.竞赛规则的改变对散打运动的影响研究[J].中华武术,2012(1).

[2]吴秀峰.形意拳发展史略[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3]李永明.舞龙运动的文化特征及发展策略[J].少林与太极,2011(5).

3.铭记历史 圆梦中华 篇三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总是默默企盼:企盼奇迹诞生;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总是默默祈祷:祈祷我们的民族,能够转危为安,能够走出泥泞与困境,驱散开这漫漫的黑云。而让我,让我们所有中国人最感骄傲的事情是:我们从来没有失望过一次。在倍受屈辱的民族的背后,总有我们中华的优秀儿女挺身而起。1935年12月 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6000愤怒的北平人们走上街头,高举着正义的旗帜,奔走呼告,勇敢地向卑鄙的暴虐宣战,向怯弱的卖国宣战。

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我们优秀的中华儿女,你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民族的脊梁;如果,如果我们的民族,没有你,它的生命将是如何的暗淡,它将会走向何等可怕的深渊啊!你以你坚毅不挠的行动,告诉所有的居心可怕的人们:中国人是不可辱的,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中国人将为国而声、为国而战、甚至为国而死。

4.铭记历史、圆梦中华 篇四

宁安四小 崔晓华

今年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场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铭记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做出的重要的历史贡献和巨大牺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法西斯敌人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70年前那场决定世界命运前途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点。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时时在心里叩问。有些精神,你很难用言语总结,但是他就是有一种力量让你我热泪盈眶,充满力量。是的,这是一种磅礴的力量。抗日战争,那雄伟瑰丽的抗争图景,每当展开之时,总像积蓄已久的瀑布,直下银河冲入九天。无论是在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国民党军还是八路军、新四军,无论是军人战士还是普通百姓,都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妆点了每一寸山河每一分土地。一次次会战、一次次冲锋、一次次围城、一次次呐喊、一次次奇袭,一次次浴血奋战、一次次同归于尽、一次次弹尽粮绝、一次次英勇牺牲。在为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中牺牲的,有数以百计的将军,更有数以万计的黎民百姓。

还记得吗?在异国他乡,在71年前的缅甸野人山山区丛林,面对日军的追击堵截,一支英雄的部队,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00师官兵在师长戴安澜的带领下,跋山涉水,艰苦奋战,最终戴师长在突围中不幸腹部中弹,壮烈殉国。他在写给自己妻子的遗书中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为国家战死沙场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这就是中国军人的不朽的铮铮铁骨。当满是血迹的灵衣覆盖着戴安澜师长的遗体到达昆明时,数十万百姓自发在街道两旁躬身迎接,迎接自己的英雄回家。毛泽东同志听闻戴师长殉国的消息后,亲笔为他写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为他题写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像戴安澜一样牺牲在战争前线的还有很多很多,不仅有国民党的将军,更有我共产党的英雄。天才的战术大师左权将军,在抗击数倍于自己的日军进攻中,为了保护八路军总部机关成功转移,不幸牺牲,甚至都没来得及留下一句话。那些为了国家民族未来,远赴异国他乡的远征军将士更是所有中国抗战军人的光辉代表。缅甸野人山,留下了多少英灵的尸骨,后有追兵,前无去路。有的部队为了成功突围,不得不把老弱伤残的战士留了下来,让他们自力更生,听天由命。有些战士面对敌人的包围堵截,坚决不投降,最终选择集体自焚,英勇牺牲。几十人啊,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在离祖国仅仅几十公里的边境上,销毁了一切武器车辆后,浇满汽油,向自己点火,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化作了那熊熊燃烧的大火,化作了那他们身体凝聚而成的一缕缕青烟,飘也要飘会家园的上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最好诠释吗?这不正是中华民族头可断而身不可屈,命可无而气不可绝的精神的最有力注脚吗?正是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支撑起了这个民族在一次次苦难、一回回屈辱中奋起抗争,永不言败。正如习近平主席讲的那样,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中华民族有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回望70年前中国人民十四年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我国无数英勇军民身先士卒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8年抗战经过全体中华民族的浴血奋战取得了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身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经济建设已经跻身于世界经济的前列,我们现代化发展以及国防建设已经赶超世界上一些强国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先烈抛头颅洒鲜血换来的;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前辈前赴后继的努力;我们今天所有的一切美好,都是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

5.牢记历史,振兴中华 篇五

亲爱的同学们:

很高兴能站在这里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牢记历史,振兴中华》。

时间如同流水一般,转眼间又是一个浓情的9月 „„

九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九月是一个全新学期的开始,九月的天空是爽朗的,九月的阳光是灿烂的,九月的微笑是幸福的。可是它又是一个让每一位中国人痛彻心扉的季节!1894年9月,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大大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化进程;1901年9月,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从此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26年9月,英国制造震惊中外的“万县惨案”。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侵华的序幕,长达14年的征战让中国伤痕累累。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近代中国会有如此屈辱的一幕幕。

曾记否,1860年10月19日,一把大火,圆明园,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成了一片灰烬。

曾记否,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站,两枚炸弹,声声巨响,倾刻间,多少鲜活的生命,成了冤魂,死不瞑目!流离矢所的人们在沦陷的国土上苦苦挣扎,一片片沃土染成了腥红的血色。

更有甚者,1937年的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占南京市,对无辜居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士兵进行了长达六星期的血腥大屠杀昔日繁华的六朝古都顿时变成了人间地狱。

让我们翻开历史,定格在那不堪回首的一页吧!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陷落。南京城空前的劫难降临了。12月15日,仅仅一天,日军就杀害了四万多人。12月16日,日军在中山码头前屠杀了5000余人,后将尸体推入江中。12月17日,日军又将3000余人押至煤炭港下游江边集体射杀,在放生寺、慈幼庵将避难的400多人集体枪杀。12月18日,日军在下关草鞋峡集体屠杀57400人;在下关南通路北边的麦地里枪杀300余人;在大方巷难民区枪杀4000余人,单是投入江中的尸体就有3万5千多具。12月20日,日军在燕子矶江边,集体屠杀5万余人,在鱼雷营屠杀3万余人,在凤台乡、花神庙屠杀7000余人„„这一连串血淋淋的数字是多么的触目惊心!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滔滔黄河水容不下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拳拳爱心;滚滚长江浪,负载不了华夏子孙对祖国的炽烈真情。面对侵略者的种种暴行,祖国没有沉沦,面对锦绣河山的呼唤,炎黄子孙没有沉没。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红旗举手宣誓,无怨无悔;江姐和战友们含着眼泪绣出五星红旗,赤胆忠心;凇沪会战的29军弹尽粮绝,英勇壮烈;狼牙山五壮士毅然跳崖,惊天动地。我们不能忘记卢沟桥的第一声枪响;我们不能忘记平型关的第一场大捷,我们更不能忘记百团大战的第一次反攻。多少中华儿女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最后一滴鲜血,多少华夏子孙为了这片土地献出满腔赤诚。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

时过境迁,现在沉睡的雄狮早已觉醒,我们大步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神舟十号倾听着你甜美的鼾声,南海舰队护卫着你蓝色的版图,青奥运展示着你自信的风采。

甲午海战的水柱激扬我们不能忘记,《二十一条》的丧权辱国我们不能忘记,大和民族的刺刀滴血我们不能忘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以史为鉴,振兴中华。我们决不能忘记历史,决对不能忘记历史赋予的使命。为了祖国辉煌壮丽的未来,让我们做高峰的攀登者,去饱览险峰的雄姿吧;让我们做浪尖的弄潮者,去领略大海的气魄。同学们,努力吧,只有我们发奋图强,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用智慧建设祖国美好的未来,才能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到时也让那些曾经欺辱过我们的国家瞧瞧,什么才是真正的强者;努力吧,用我们的力量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中华民族在我们的手中,腾飞!

(教师)

亲爱的同学,敬爱的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铭记历史,做最好的自己》。

秋风送爽,天高云淡。在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我们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周。或许有的同学已经在哀叹:苦难的一周又开始了。可是我在这里却要说:你是幸福的。因为这里没有硝烟,没有战争,这里洁净幽雅,是一方面乐土。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83年前的9月的一天吧。1931年的9月18日深夜,东北军的士兵们被一声爆炸声惊醒,日本关东军轰炸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路,并诬告为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轰炸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了沈阳城,一夜间,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沦于敌手。半年之后,东北三省全部沦陷。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不能忘记的国耻。

面对着侵略者的枪炮,我们的先烈们,进行了英勇的抗战,这一战,就是14年。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民族付出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代价,用3500万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个大国的尊严,铺就了民族复兴之路。那是一场惨烈的、悲壮的战争。人不分老少,地不分南北,第一次进行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无数中华儿女站起来了!他们与强大的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搏斗。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向日本帝国主义发出了愤怒的吼声,虽然牺牲无数,但前仆后继。多少仁人志士慷慨赴死!这彰显的是中华民族不屈的伟大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中国人民终于胜利了。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胜利的代价太大了。

现在你还在哀叹自己的苦难吗?

历史虽已过去,我们虽不愿提及,但这段历史却永远沉淀在我们每一个灵魂深处!永远留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记忆里!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他留下的是一个民族的荣辱,是一个国家兴衰,甚至是一个世界的衍变过程。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我们可以忘记仇恨,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历史留给我们血的教训,痛定思痛,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警示自己: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我们要用自己的行为来表明我们的决心:我们要学好历史。因为,读史,是我们爱国心的源泉,只有从感情上感觉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可爱,我们才会真正热爱她,就像爱我们自己一样,来不得半点勉强。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岁月里,我们拥有安宁的学习环境,我们拥有设备先进的教学设施,我们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我们是最幸运,最幸福的人。我们当心存感激,我们当珍惜。我们当反思,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我们现阶段的使命就是要铭记历史,不忘耻辱,知耻而后勇,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用我们的智慧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让那些曾经欺辱过我们的国家也瞧瞧,什么才是真正的强者。要知道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位同学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告诉自己吧,我们的心属于祖国。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祖国的希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学习的机会,做最好的自己,为我们的祖国添彩!

6.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历史 篇六

主题:学xxx国务院领导人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讲话,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研究贯彻执行的步骤和措施。

简介:邓小平出席闭幕式并作了题为《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会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颁布。万里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作重要讲话。会议和《决定》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从体制入手,我国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94年6月14-17日

主题: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1993年2月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为实现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而奋斗。简介:江泽民总书记在开幕式上作重要讲话,强调要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告诫全党,这一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动摇。李鹏在开幕式上作主题报告,李岚清在闭幕式上作总结讲话。会议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列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我国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99年6月15-18日

主题: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

简介:江泽民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阐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今后的工作任务,他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李岚清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作报告,朱镕基在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期间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部署。)

200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作出了明确规定和重大调整。

7.中华全国总工会历史沿革 篇七

一、通史中突出阶段特征

纵观历年全国卷, 不难发现历史学科的考题经常打破专题框架考查阶段特征, 即使孤立考查主干知识点, 也需要学生充分调用相关阶段的其他知识来完成. 。所以很多专家呼吁高三第一轮复习要在通史的框架里展开, 按时间顺序来梳理各个阶段的特征, 才能够应对全国卷的这种出题套路。

如何在通史中突出阶段特征? 笔者认为可以按照时间和一定的标准分期, 然后用精简的语言来概括这个时段的总体特征, 让学生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然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再给出精炼的小阶段特征。以中国古代史为例, 我们可以分作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和明清前期等八个阶段。先给出这些阶段的总体特征和地位, 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出细节的简练的小阶段特征, 然后再突破每个小阶段的重要主干知识。

虽然这件工作需要教师突破教材模式, 耗费心力, 但至少在应对全国卷的挑战时可以增加一份信心。

二、阶段内有效突破主干知识

阶段特征确定以后, 就面临着突破重要知识点的问题。全国卷虽然难, 但不得不承认它的考查还是基本围绕着历史主干知识。2015 年6 月8 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对2015 年试题的评析中提到 “文综各学科命题以主干知识为考查内容, 注重考查学科素养与学科思维能力。试题的切入角度虽更具多样性, 但考查的落脚点都着眼于基础主干知识。”

历史主干知识的突破绝对是个技术难题。统计了一下2015 年的全国I卷考查的知识点如下: 个体小农经济、古代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近代中国经济对西方经济的抵制、北洋军阀统治、一五计划、抗日战争、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罗斯福新政、世界经济多极化、儒学。不难发现只有 “近代中国经济对西方经济的抵制”稍微偏重考查阶段特征外, 其他每一个都是相当重要的主干知识点。这样的命题特点对我们不是很有利吗? 那么近年来历史高考均分每况愈下又是为何? 所以高三第一轮复习的着力点还是要落到知识点的突破上。笔者借鉴多位名师的建议, 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浅陋的方法。

首先, 准确解读历史概念。历史概念的准确解读不仅要解释历史概念的含义, 还要挖掘它的内涵和外延。

其次, 挖掘合适的史料。 “史料本身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 它在培养学生兴趣、陶冶情操方面以及促进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和发展思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史料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最后, 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对 “时序化、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体系化”的知识往往不易遗忘且能灵活运用。如: 必修Ⅰ第1 课 《商周政治制度》 的“分封制” 一目。结构化的知识结构可以这样整。

背景: 前提: 公元前1046 年, 西周建立。

目的: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维护西周的有效统治。

内容: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原则: 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的宗法制为主 ( 分封者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主要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等 ( 插图)

诸侯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权利: 在其封疆内, 再次分封,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结果: 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影响: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扩大统治区域。

消极———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三、在课堂和习题中, 合力提升学生的能力。

众所周知, 全国卷注重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学科素养; 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一轮复习我们应该以巩固基础 ( 主干) 知识为中心, 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适当训练, 初步培养学科能力。

在课堂上, 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程, 塑造思维碰撞的氛围, 精心选择史料和设置问题, 鼓励、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在这方面笔者就不加赘言, 在这里简单说一下在习题练习方面提升能力的方法。

首先, 可以对特色材料题型进行针对性训练, 如对原因类、背景类、特点类等题型进行专项训练。然后总结答题方法, 例如如何审题: 审清设问, 明确答题要求; 如何读材料: 阅读材料, 划分层次, 提取关键信息。如何综合: 关注题头, 联系所有材料, 找出内部逻辑关系。最后帮助学生归纳答题思路, 如特点= 本质或性质+各方面状况 ( 背景目的、指导思想、内容、范围、方式手段、规模速度等) + 新发展新变化 ( 政策、主导力量、性质、范围等) + 地位 ( 最早、领先) + 作用或影响 ( 深远、持久) 。

其次, 研究开放性试题的主要类型及答题思路。对于福建省的考生来说, 最紧张的莫过于41 题的开放性试题。以 “观点评述题”为例, 一般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 阅读材料, 明确评论对象; 提炼观点, 表明态度。第二步: 用史实论证材料中的观点。可以结合材料中的例子进行扩充, 举出具体的史实进行论证; 要注意多角度论证和史论结合; 第三步: 得出结论。最终的论述落脚点仍然要回到你的观点上来。

8.中华传统美德与历史教育 篇八

一、领悟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在历史教材中有很强的渗透,教师要精心挖掘、利用这些素材,理解其丰富的内涵,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忠于人民,爱党爱国。在封建社会中,众多的士大夫以一死报君恩来昭示自身的气节,但更多的志士仁人、民族英雄,如屈原忧国忧民、矢志献身祖国、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气贯长虹、戚继光英勇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 ,都是在国难当头之时,或为国御侮,或抗争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主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这种崇高的志向和博大胸怀,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时期和新中国的建设中,都表现了民族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高风亮节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2、勤劳节俭,艰苦奋斗。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为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马钧发明翻车,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3、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这些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生动事例,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将激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勇进取。

4、文明礼貌,仁者爱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礼仪大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倒履相迫”、“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是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能真诚待人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化。正如孔子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立志勤学,报效国家。自古以来,志士贤人都十分重视立志向学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视为治学、求知、建业、立国的根本。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唐代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后汉书?耿龛传》言“有志者,事竟成”。这些至理名言阐明了“立志”与“勤学”的辩证关系,突出强调了勤学对于学识、增智、成才的意义,并对勤奋学习的学风加以倡导与弘扬。立志勤学是求知启智的根本途径,是育人成才重要条件。

二、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历史学科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主要途径,教师通过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重要的方法。

1、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丰富强烈的情感。一首诗词,一段音乐、一段视频、一个启迪性的提问、几句精彩的话语,讲述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都能创设出良好的情景,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火焰。

2、发挥榜样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周公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 “见贤思齐”。共产主义者的崇高榜样是启发学生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或隐性的内容进行讲述,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同时,要注意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

3、进行正面诱导。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周恩来生活俭朴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9.全国高考历史必考知识 篇九

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侵占东北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开始反抗。七七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3.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南京进行了六周的杀戮,30多万人被杀害。

4.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七三一部队用活人做细菌实验。

(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①1935年中共瓦窖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至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③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通电呼吁两党亲密合作

④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协议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实现了军事上的合作

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的计划.

②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中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台儿庄战役:1938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3.共产党组织的敌后抗日战争

①政治: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②军事: 采取全面抗战路线斗争,取得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1937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称为陕甘宁边区。晋察冀根据地是第一个敌后根据地。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③思想: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抗战方针,指明了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1942年开展整风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1945年七大的召开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4.抗日战争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②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感兴趣的:

1.20全国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2.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3.2018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4.2018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

10.铭记历史圆梦中华征文 篇十

历史的风,吹开了那张古老的黑白照片。那是1937年8月28日,外国记者在上海火车南站拍的真实情景。

在日本人轰炸车站的前一刻,南站里还是摩肩接踵 、人声鼎沸、小贩风风火火地卖东西,游客欢天喜地交谈••••••一派热闹的景象。突然,“嗡嗡”的敌机声传进人们的耳朵里,所有人都想:不好啦!日本鬼子来啦!顿时车站里炸开了锅,大家都使劲往外挤,一对夫妇和自己年仅四岁的儿子走散了。“轰轰”,炸弹如雨点般落下来。顷刻间,车站繁华的景象化作了一片废墟。

那个孩子奋力从废墟里爬出来,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天桥断裂了,上面的尸体一具具往下掉:月台倾斜了,仿佛再碰一下就会倒塌;铁轨已经被炸开了,像狰狞的面孔,天桥的残骸堆成了山,血流成了河,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尸体浸在血里,很快就发出阵阵恶臭。孩子四处张望,偌大的车站只有他一个幸存者!

孩子跪在地上,充满了无助。他又孤独又害怕,还很饿。他的衣服哪里还是衣服,东一片西一片挂着。他的头、腿上都是殷红的血。他在废墟中嚎啕大哭,泪水和血溶为一体,滴在了铁轨上。他拼撕心裂肺地叫喊着:“妈妈!爸爸!你们在哪儿呀?••••••”一遍又一遍地哭喊着,喊得嗓子都哑了,喉咙都破了,可还不见有人回应。他孤苦伶仃地跪在那儿,就像一只嗷嗷待宰的羊羔,无依无靠。也许前一分钟,妈妈还慈爱地抚摸着他的额头,亲着他的小脸;也许前一天,爸爸还带他去公园玩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下午;也许前一星期,他们一家三口还开心地庆祝他的生日,他手捧着玩具,喜笑颜开,爸爸妈妈也高兴得合不拢嘴。可一瞬间,这一切都只是美好的回忆了!

想到这里,我不敢再想下去了。这个孩子该何去何从?十有八九是被日本人狠心地杀害了。或许他很幸运,被八路军发现了并收留了,但这件事,会在他心里划下一痕,留下阴影,永远抹不去。我又想到,世界上还有许多孩子也像他一样,只有三四年的生命!酿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谁?究竟是谁?是那可恨的战争!可怜的孩子们!可恶的日寇!战争啊战争,你何时才能停止?!和平啊和平,你何时才能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现在的我们都不曾见过战火,更不曾闻过硝烟,这样的幸福生活来之不不易,是千百万英雄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我们怎能不好好珍惜?!

11.中华全国总工会历史沿革 篇十一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服务于生活”一直是艺术创作遵循的一条准则,从这一意义出发,不难理解这次美术创作工程的良苦用心。一件美术作品,除了具备审美价值之外,往往因为所处时代而附着上一定的社会记录功能和宣传教育职责。大众最为熟悉的罗中立的《父亲》,画面上沧桑的面容激起了人们对于父辈、对于辛劳的追念和感慨,那一刻,社会教化和精神启迪成为这件作品成功的更重要因素。这次美术创作工程或许亦是寻求在宣传中华文明和历史传统上的突破和革新。毕竟,150幅反映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轨迹的美术作品,多少还是可以有点意义的。但笔者担心的是,正如很多国产电影大片屈服魔鬼定律一样:往往大制作、大手笔的结果却是出奇的荒唐和可笑,唯《无极》、《夜宴》等作品可鉴。耗资1.5亿的美术创作工程如何摆脱这个魔咒,笔者有三个疑惑不得不问。

第一问,今日的150件美术作品真的能够展示这几千年流传延续下来的文明精髓么?这次美术创作工程的一个目的是向公众展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从公布的150个选题看,河姆渡文化、仰韶彩陶文化、甲骨文……土尔扈特回归祖国、乾隆南巡,且不论作品完成的质量如何,单就历史语境论,是要今人如何去还原往日的烟云

当下这个时代不可否认是浮躁喧嚣的,人们普遍处在一种无名的压抑和焦躁中,鲜有人能做到沉静不争,纵然不可否认美术界中有对国学和传统历史文化执深刻见地的学者,但绝大多数艺术家恐怕自己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认知水平都亟待提高,怎能让他们去承担起教育大众、展示文明史使命?近代史有据可循的较多,照猫画虎还能比划两下子,但我更擔心美术作品对早期文明如何把握,不论从心境,还是做学问来说,试图通过这一工程去还原五千年文明的进程,去再现往昔的图景和意境,我认为是一厢情愿、异想天开。纵然有5年时间,现学历史可能来不及了,笔者推测,大多数作品恐怕会沦为粗制滥造的历史笑料。

第二问,这次美术创作工程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创造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美术作品。要有普及教育功能容易,还要求作品在艺术层面成为上品,那就比较难了,尤其是官方主办,你懂的。众所周知,优秀作品的产生不仅需要艺术家具备深厚的艺术功底,更需要艺术家有自己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较为自由的创作思考、充沛的创作情感,然而这类官办的创作活动多半是应景式的,不给艺术家留有过多个人空间和发挥余地。无奈目前国内的艺术形势和文化特色让很多艺术家必须通过参与官方展览而获取想要的功名,为了争取到一张符合官方游戏规则的入场券,艺术家只能牺牲自我,在既定的框架内“命题作文”,诸多限制下的作品,顶多就是人民大会堂里的全景画之类的水准,遑论优秀?

第三问,既然这次创作的两个主要目的都有令人费解之处,策划这次史无前例的美术界狂欢的人士难道看不到其中疏漏和许多不妥,为何还要执意去推进?在冠冕堂堂的目的之下,是否有更为真实的私心私利?官场的政绩工程和动辄要大手笔的心态恐使美术界也难逃其害。少数官员的“疏忽”让这个连路人甲或许都能看出几分端倪的拍脑门工程一路绿灯,个中细节,无从揣测。但不论是哪一个缘由,都是说不过去的,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税金供奉一群不称职的草包老爷。

毫无悬念,“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不会受笔者三问的影响,它依旧会继续下去,并且5年后一定会有点成绩交差,毕竟1.5亿的财政拨款,不能让国家当冤大头。可不禁想问:这冤大头当的还少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各地掀起了复古风,大打传统文化牌,于是各类文化工程,文化建设如火如荼。这里仿古遗址刚落成,那里又要开发文化名城,自然有了问国家要钱的理由,于是款项年年有,年年大手笔,可成果鲜有值得称道的。假文化早已四处泛滥,这下美术界也不甘寂寞,盯上这块肥肉。咱能不凑这热闹吗?咱能有点水准吗?中华文明是画在画布还是画在人民币上?

12.中华全国总工会历史沿革 篇十二

(一) 试题总体分布。

本试卷300分, 历史科占100分。其中, 第一卷客观题占48分, 包括第12-23题, 共12道题, 每小题4分;第二卷主观题占52分, 包括37题和39题的第 (1) (2) 两小问, 其中37题32分, 39题20分。

(二) 试题的内容结构。

试题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三部分内容。

中国古代史部分:2006年的中国古代史32分主要分布在主观题上, 客观题上基本没有涉及, 占卷面总分值的32%, 比2005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2007年试题中的12分分布在客观题, 20分分布在主观题, 总分值与2006年相同;2008年较前两年本部分分值增加到40分, 其中, 主观题分值共36分, 占总分值的40%。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全部分布在客观题13~18题上, 合计24分, 占总分值的24%, 与往年有所降低。

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布在客观题的12小题、主观题37题和39题, 共40分, 占总分值的36%, 与去年持平。

(三) 试题结构及考查功能。

从试卷结构上看, 与以往相同。仍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组成。

从考查功能看, 仍以能力立意为主, 着重考查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历史阐释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四个层次。命题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 以能力为立意, 将理论观点和史学方法及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的考查渗透其中的思想。

二、试题分析

(一) 选择题。

选择题在2007年打破以专题考查为主要形式的基础上, 命题不再以专题形式出现, 增加了知识的覆盖面, 从而增加了考试的难度。

12题考查地名与山水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历史的常识知识, 又可以说是文学知识。这就需要考生要有相当的文化史功底。

13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通过美国人士的一段书评, 来判断著作的作者。从思路上说, 首先, 需要考生理解“近代中英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这一时间限定, 排除C、D两项;然后, 再比较A、B两人著作内容的不同和证明了中国“并非地球上的唯一一个国家”这一作用, 选出正确答案B。

14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首先, 要读懂材料, 理解材料指的是官督商办的形式;再在“洋务运动时期”这一时间限定下, 排除非洋务企业, 然后再根据对“民用工业多采用官督商办方式”这一基础知识的理解, 选定正确答案B。

15题考查历史阐释能力。通过材料所提供的时空和内容限定, 在分析后得出结论。审题时, 由时间1920年, 可知背景是一战结束后;由著作《欧游心影录》, 可知关注点是欧洲;观点是通过科学技术在一战中的作用, 指出“科学万能说”的片面性。由此得出答案C。

16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由时间是“抗战”、地点是“边区”、中心词是“参选议员”, 可知问题焦点指的是选举, 由此选定A。

17题考查在一定时间情境下, 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审题的关键在“1943年1月”这个时间限定, 答案中A、B、C分别指的是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1943年11月《开罗宣言》、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 时间都不相符。答案:D。

18题是对历史阐释能力的考查, 要求考生在新中国成立这一情境下, 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历史结论的含义。A错在“已经完成”上, 实际建国后, 还有新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需要完成;B错在“彻底”, 只能说基本被清除;D错在时间, 其确立时间为1954年而非1949年。

19题考查根据“1750”和“两个世纪后”这两个时间限定词, 再认、再现两个时间所反映的, 对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间剧变阶段的特征和对发展过程的历史认知能力。B和D过于单一, 人口问题和国际交往问题无法体现材料“什么都不认识, 甚至什么都不理解”;C错在时间, 全球化加速在20世纪90年代而非50年代。答案:A。

20题考查的是对历史现象的认知、理解能力, 是以明治维新中“文明开化”这一现象入手, 考查对其有无实质性的理解。

21题考查历史阐释能力。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后, 从与一个历史事件相关的诸种因素中找出这一事件的原因。这里涉及一个如何理解“背景”的问题。历史讲的就是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做为“事件的背景”的事件, 一定发生在这一事件之前或同时。有了这一理解, 就会发现B、C、D三个选项都发生在1932年之后, 不可能成为该事件的背景。答案:A。

22题考查历史阐释能力。考生要通过实物史料再现“柏林墙”和“两德统一”两个历史事件, 再透过历史现象阐释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答案:B。

23题考查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两极格局期间, 两极格局在朝鲜半岛的反映的认知能力。具体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阶段特征再认、再现历史现象的能力。审题关键在时间。

综观这部分试题, 呈现出以下特点:

1. 从选择题类型看, 试题以材料解析型为主, 除

1 2、18、20、23题外, 都属于材料解析型。充分显现了“史料”在历史学科中的作用;

2.从命题的立意来看, 主要从考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从命题考查的功能看, 体现了考查由单一能力考查向多种综合能力考查的转变。其中, 更多的题需要学生在材料处理的基础上, 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阐释历史。

(二) 材料解析题。

37题以唐代科举制和英国文官制度为考查内容, 考查“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及“通过历史分析、综合、比较, 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 对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很高, 每一问都需综合归纳试题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作答, 其综合性更强。

〖分析〗

试题通过四层设问, 考查考生在最大可能地获取有效信息基础上, 抓住历史的时代特征进行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

(1) 主要考查阅读、归纳和比较能力。考生要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2) 考查归纳和比较能力。考生需在分别对唐代科举制和中世纪英选官制度进行归纳的基础上, 选定方式和来源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3) 着重考查历史阐释能力。考生需要依据“经济决定政治”这一原理, 完成对“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阐释。

(4) 在前3小题的基础上聚合, 考查两种选人制度对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从答案看, 在兼顾过去的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文化繁荣等角度外, 更重在从现代社会的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角度, 突出其社会性, 贴近和谐社会。

39题, 是一道以“土尔扈特人回归”为切入点的史地政综合主观题。

〖分析〗

(2) 考查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考生需围绕“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 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 在分析后, 得出结论。

(4) 考查历史阐释能力。考生应主要围绕“祖国统一”这一中心组织语言作答。

试卷中的这一部分材料解析题, 充分挖掘和发挥了材料题的功能, 较好地体现了能力考查要求。例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阐释事物的能力和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的能力。其中, 37题的第 (3) 、 (4) 难度较大。

三、试题特点

(一) 充分彰显新课程的思想。

首先, 知识和能力立意相统一, 强调知识学习, 更注重能力立意, 强调能力与知识相结合。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高考历史试题是对学生知识的识记储备、再现和灵活运用能力的一次检验, 即考查历史学科能力。所谓历史学科能力, 就是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以及不局限于教材的广泛的史学知识信息, 并以此为基础, 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未知历史问题的能力。一定程度的历史思维能力, 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历史知识基础上的, 知识和能力是不可截然分割的。本次试题, 皆需通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背景, 在分析思考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其次, 突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的考查, 不但要“学会”, 而且要“会学”。反映了新课程“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要求, “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 充分体现历史知识获得的过程, 要“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材料解析题强调对历史的认识, 亦即历史结论形成的过程, 要求从材料中总结答案, 突出了学习过程的考查。

这些要求和特点都体现了新课程下, 由“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教”教材观的转变。

新课程的高考背景下。如何处理一纲多本“教材不同而考试统一”这一矛盾, 成为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今年的高考, 实际上反映了专家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例如, 今年的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的答案, 从教材上无处可找, 而只能从材料本身寻找;材料的背景内容教科书有可能涉及到, 但教科书只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材料, 而并不能帮助学生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材料的功能并不是引导学生回忆教科书, 而是提供新的历史信息。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 而不是考查学生对教科书的记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摒弃旧有的“历史教科书至上”、“唯教科书是瞻”的思想, 科学运用教科书, 把教科书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和历史学习的媒介, 向广泛信息源拓展、延伸。

(二) 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征。

首先, 体现了历史学科“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特征。历史具有一度性, 即事件一旦发生不可重现。因此, 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要依据相关的媒介———史料。在本卷中材料解析型选择题成为选择题的主要类型, 12道中有8道属材料解析型, 占选择题总量的三分之二。主观题都是以材料形式出现, 既有大量的文字史料, 也有如22题体现出的实物史料, 这正反映了这一学科的历史特征。

其次, 今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 突出了历史学科阅读量大的特点。历史学习离不开史料, 因此, 材料解析题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题型。鉴于高考考试时间的有限性, 在材料解析题的选材方面, 以往命题者为了减少考生在阅读文字上的障碍, 减少考生在考场上的阅读量, 把具有一定干扰性的无效信息几乎删节掉了, 剩下的近乎全是有效信息, 只要考生能读懂材料, 答案很容易做出来。2005年、2006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历史部分Ⅱ卷材料字数合计分别是357字和303字, 2007年增至996字, 相当于前两年的三倍;今年增至1334字, 阅读量明显增大, 彰显出历史学科的特点。

四、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当前, 高考仍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近年来, 文综历史部分难度居高不下, 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今年历史部分主观题难度较去年有所降低, 但选择题部分难度又提升了。对于这一现状, 报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我们只能直面应对, 去适应, 去挑战。而从教师角度来看, 我认为最重要莫过于由强调学科知识转向重视课程知识, 由单纯强调掌握史实现象向重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在这个前提下, 应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 贯彻历史新课程的思想。

彰显新课程的思想是2007年和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重要特征。因此, 在教学中, 要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并努力贯彻执行。

在教学目标上, 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关注过程及方法和培养良好道德情操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本着“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原则, 转变教学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第二, 强调基础知识教学, 夯实课程基础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

施方良先生在《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中说:“知识提供的是思维的原始材料, 使人们可以运用它来思考。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思考的焦点激发各种水平的理解, 而不是作为固定的信息让人们接受”。这很好地解释了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之间的关系:学生形成高一层次思维能力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质量的能够理解新知识的知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能力是知识的运作, 缺乏必要的历史课程知识, 任何能力都无从谈起, 更谈不上创新。因此, 要防止矫枉过正, 不要一强调了能力, 就又忽视了基础知识教学。

当然, 在知识的给予方式上, 要改变过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做法, 不仅要“授之以鱼, 而且授之以渔”。不能把历史知识看作是“死”的知识, 而应看作对历史的认识;不能把历史教学简单地看成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诵, 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全面、客观、发展、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学会发展, 学会创造。这样, 学生才能在掌握“知识”中提升“能力”, 在提升“能力”中进一步掌握和理解“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迁移运用知识以及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三, 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历史课程知识体系。

历史课程的基础知识可分为三类:章节知识结构、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在复习三类知识时应做到三个联系:1.纵横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都有纵横两大坐标。纵, 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 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特点, 具有连贯性;横, 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历史的各个侧面在同一时期有不同特点。复习中作分析、归纳和综合时要注意横向和纵向联系。2.中外联系。教材中中国史和世界史是分别编写的, 容易造成中外历史的割裂。复习时应尽可能将课本中的中外历史知识相结合, 相互呼应对照, 做到复习中国史时, 把历史现象、事件置于整个世界史的大背景下。学习世界史时要联系到中国。把整个教材中历史知识融为一体, 答题时就能触类旁通。3.知识与理论联系。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都是彼此相联系的, 历史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复习时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 用一些基本理论去理解分析如用个性与共性、继承与发展、偶然性与必然性、因果关系等去理解分析、解释历史现象。用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国家、政党等理论去揭示社会规律。通过这三个联系, 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体系, 有助于学生灵活地迁移和运用知识。

第四, 在关注时政热点的同时, 教师还要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追寻热点。

高考的历史学科关注现实, 不回避热点和焦点问题已成为其命题的一大特点。例如今年的37题和39题分别以“公务员制度改革”和“民族团结”作为背景。但所答的内容却不是热点知识, 而是相关的历史知识。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命题特点, 反映了历史高考重热点命题但绝非片面为“热点”找寻历史依据, 而是一种热点的折射。热点问题往往是“隐性介入”, 即现实热点问题只能作为历史学科命题的一种切入点或背景材料而存在, 或隐含于历史材料之中, 其价值在于进一步体现“知古通今, 以史为鉴”的学科特点。

此外, 高考命题还反映着近期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新的史学观点、研究方法和命题者的研究方向。反映了“探究真理, 尊重历史, 追求真实”的学科特点。因此, 从备考的角度来看, 我们在关注时政热点的同时, 还应加强对历史学术的学习, 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第五, 重视审题能力的训练, 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养成、能力培养和解题方法的指导。

审题能力欠缺一直是高考考生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训练。例如, 要指导学生解答一些较为典型的习题, 例如:问题的关键词是什么, 求答项是什么, 有没有时间、空间、知识领域、范围等限定;同时, 要重视创设问题新情景, 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题训练, 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与迁移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及灵活应变的能力, 指导学生寻求全面、辩证地分析以及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以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审题能力。

要注重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要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每一项能力, 把考试说明的要求同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高考题目的训练来强化学生对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的理解, 避免对考试说明学习的形式化和能力训练的盲目性, 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上一篇:一年级上册安全教育课下一篇:中山市工伤赔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