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教育案例分析

2024-09-11

综合实践教育案例分析(共8篇)

1.综合实践教育案例分析 篇一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我们更加关注幼儿的教育。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以及性格养成、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的养成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说过,幼儿每天的行为中有5%属于非习惯行为,而95%属于习惯行为,习惯行为一旦养成,其实非常难改的,因此,幼儿的习惯养成受到了家长的广泛关注。

一、幼儿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养成教育不仅仅涉及了家庭、学校对于幼儿的教育,还有社会对于幼儿的教育,因此,我们在进行幼儿养成教育的时候有必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以及微观环境,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良好实施。首先,幼儿正处于身体生长以及性格养成和习惯养成的最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幼儿就像是一张白纸,我们在上面如何绘画,就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图画,因此,我们应该在这幅图画上绘画出最美好的线条,从而促进幼儿的良好习惯等的养成,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其次,幼儿阶段的幼儿他们拥有着更多的天性,他们对于这个社会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内心是善良而又空洞的,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在幼儿的心灵中种上美好的愿望,这有助于幼儿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有助于幼儿在将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最后,在当今时代,大多数的幼儿是独生子女,或者有很多的幼儿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不论是独生子女也好,还是隔代教育也好,现在的幼儿承受了太多的溺爱,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家长就剥夺了幼儿生长中的一些权利,使得幼儿的性格等方面出现缺陷,因此,在当今时代,我们要想幼儿能够健康地成长,全面地发展,幼儿养成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幼儿养成教育实践策略

幼儿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幼儿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家长以及教师等都应该为幼儿做好榜样,同时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等还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宏观以及微观环境,促进养成教育实践的顺利展开,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家长以及教师做好榜样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些行为等都会影响到幼儿,因此,在家庭中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我们知道幼儿阶段的幼儿他们有着非常强的模仿能力,尤其是他们非常喜欢模仿家长的行为等,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行为、肢体动作等方面,要为幼儿做好榜样,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对于幼儿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在幼儿阶段,幼儿的生长环境最主要的就是家庭与学校,尤其是在当今时代,由于父母的工作等原因,家长往往将幼儿早早地送到幼儿学校,因此,在学校中教师就充当了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学校中也要为幼儿做好榜样,这样幼儿才能够从教师身上受到良好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养成。例如,在家庭中,家长要以身作则,每天都要跟幼儿道早安,送自己的孩子出门,跟教师问好;然后在学校中教师要迎接幼儿的到来,然后跟幼儿问早安,道好,跟家长问好等,这样幼儿就会模仿家长以及教师的行为,跟家长以及教师问好,然后跟自己的同学问好,等这样有助于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并且也有助于促进幼儿融入学生的集体中,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顺利展开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环境对于我们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社会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家庭以及学校也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微观环境,将这种环境融合进幼儿的生活,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相信大家都看过。在这部电影中楚门生活在一个虚无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他经历着他自以为的全部真实,因此,他的性格以及行为我们都可以看到,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虽然我们没有进行人为的干预,但是在环境的影响下,楚门仍然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养成我们期待的性格。可见环境对于我们的行为以及性格甚至是环境的影响何其大,因此,构建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顺利展开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环境,也是幼儿生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境,因此,家庭可以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等之间要和睦相处,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幼儿时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然后家庭成员之间可以以平等的、民主的方式进行交流以及对于某一件家庭事情进行商议,这样家庭民主的环境,有助于促进幼儿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组成,提升幼儿的安全感,以及责任感,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其次,学校是幼儿生活的第二重要环境,在学校中教师等要营造一个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想法,并且自由的环境有助于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幼儿的合作意识等意识的养成,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另外,学校中教师也要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让幼儿根据自己判断从而进行班长等班干部的竞选以及选择,这样可以养成幼儿的责任感等,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最后,社会对于幼儿的影响虽然不如家庭以及学校等重要,但是也是幼儿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在社会上我们也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例如,我们在公交车上,要宣传给老人、孕妇等让座,让幼儿在切实的实践中增强社会的责任感以及通过实践提升幼儿的自信,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结束语

幼儿养成教育对于幼儿以后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在幼儿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从而促进幼儿在以后的成长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并且促进幼儿各种能力以及习惯的培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当今时代,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幼儿养成教育受到了社会家长等的广泛关注。

[综合实践和养成教育]

2.综合实践教育案例分析 篇二

一、了解儿童的学习经验, 读懂需求——设计好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 都经常会提示学生要有时间观念, 懂得珍惜时间, 做事不拖沓, 要有计划性……然而, 学生对“时间”的管理意识和水平却有待提升。

从知识层面来看, 在小学阶段, “时间”是分四次进行教学的 (以人教版为例) , “合理安排时间”一课安排在第四次教学的最后部分。因此, 关于“合理安排时间”的话题, 三年级学生不仅不陌生, 而且已经掌握了丰富的数学知识。

从实践层面来看, 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与时间有关的数学知识, 但由于日常在学校及家庭生活中, 学生常处于“被安排”的状态, 很少真正自主安排时间。虽然学生普遍在主观认识上都知道要珍惜时间, 但自主管理时间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欠缺。缺少相关实践经验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需要教师为其创造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 丰富情感体验, 进而提升综合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问题一:“作息时间安排”里有什么?

师:同学们每天在学校生活, 总是按照铃声有规律地参与上课、午餐、体育活动等等。是什么让我们全校一千多名师生的学习、生活如此有序呢?

生:统一的作息时间安排。

师: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个统一的作息时间安排, 通过它来安排同学们在校的学习与生活。你知道作息时间安排中都有什么吗?

生:有时间, 还有很多活动内容。

师:你是否仔细观察过作息时间的安排?这里的“时间”有什么特点?请选取下面作息时间安排中的一部分并仔细研究。

生:从8:00到8:35是第一节课, 从8:45到9:20是第二节课, 我能知道一节课是35分钟。

生:加餐9:30结束, 因为9:20开始一共有10分钟。

生:眼保健操是9:35开始, 9:40结束, 正好是5分钟。

师:同学们不仅可以根据两个时刻计算出经过的时间, 还能够根据经过的时间和起始 (或结束) 时刻算出结束 (或起始) 时刻。下面将这些时间安排都标在“时间线”上, 会有哪些新发现呢? (演示:在“时间线”上像8:00和8:35都是时刻, 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两个时刻之间的部分就是一段经过时间, 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

生:时间总是一段连着一段, 对应着一个个活动。

生:时间安排总是连续的。

生:只要让时间“点”接着“点”, 就能够“一件事”接着“一件事”。

小结:时间是连续的, 永远也没有尽头。要想有序地安排时间就要让“活动内容”像时间一样“连续”起来。学校以作息时间安排的方式为我们创造了条件, 让大家每天在学校都能快乐地完成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问题二:如何规划你的“参观动物园时间安排”?

过几天同学们要去参观动物园,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共同制订一份合理的参观时间安排。提供的北京动物园平面图, 图中除了标识了场馆地点以外, 还标注了每两个路口之间步行时间以及各场馆的参观时间。参观活动的具体要求如下。

师:要求中关于“清晰地记录你们的参观安排”, 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可以像作息时间安排那样列表记录。

生:也可以像“时间线”那样一段一段标示出活动安排。

……

问题三: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师:时间和我们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时间老人最公平, 随着时钟的滴答声悄悄地走过, 从不停歇, 对每个人都一样。“昨天”连着“今天”, “今天”连着“明天”……如果以更大的时间单位来看, “去年”连着“今年”, “今年”连着“明年”……就这样, 时间老人在时间线上不停地走, 一去不复返。 (演示“时间线”)

师:要学会珍惜时间, 就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通过管理时间能够更自主地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只有有序地安排时间, 才能够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时间。同学们, 你准备以后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呢?

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地安排时间。

生:一定要好好珍惜时间, 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生:要“一件事”挨着“一件事”地安排, 才不会浪费时间。

……

儿童数学教育就是要让数学学习与儿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人人熟悉的“作息时间安排”中发现规律、感悟方法, 到“参观动物园时间安排”时运用方法、实践探索, 最后拓展到以后“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的方法迁移、情感调动。这一组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真实问题, 沟通了学生的认知经验与认知需求的联系, 搭建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 拓展了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的空间。

二、观察儿童的实践活动, 读懂价值——把握好过程

活动是“综合与实践”的主要形式, 学生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突出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然而, 这两方面的要求都需要学生在经历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因此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是“如何参与的?”“遇到困难是如何面对的?”“遇到分歧是如何解决的?”等许多问题都需要教师通过深入观察, 在读懂儿童实践过程的基础上将其资源化、课程化, 提升“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在“合理安排时间”一课中, 重点是对“设计动物园参观安排”的实践环节进行课堂观察。

面对“设计动物园参观安排”的任务, 全班学生在了解了具体要求的基础上, 分为4人一小组, 迅速地展开了讨论 (课堂上此环节共用时大约13分钟) 。在此期间, 教师先后对每个小组进行了不同内容的课堂观察。

过程一:观察各组学生参与情况及分工

第一轮课堂观察, 重点观察每个小组的学生是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 在交流时各小组是否有“领袖人物”出现有效地组织交流, 以确保实践效果。例如, 针对未能及时参与活动的学生, 提醒其要认真倾听其他人的意见, 最后一定要在小组中说出自己的想法;针对无法有序展开讨论的小组, 给出分工建议, 并持续观察一小段时间。此观察过程用时1~2分钟。

过程二:了解各组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及思路

第二轮课堂观察, 重点是了解每个小组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对于选择不同方法的小组要做到心中有数。例如, 本课实施中全班共有9个小组, 其中有5个小组选择了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有3个小组选择了用“时间线”解决问题, 还有1个小组起初选择在白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在短暂的讨论之后又改为选择使用表格。其中有2个小组在用表格记录时对每个格的记录内容产生了分歧, 在教师作出简要解释后, 便顺利地解决问题。此观察过程用时2~3分钟。

过程三:了解各组的实践进程、主要问题及思路

第三轮课堂观察, 这时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已经初步形成, 教师的观察重点在于了解哪些小组遇到了困难, 以及对每个小组实践成果的价值进行分析。例如, 本课中各小组呈现出的思路主要包括三类:第一, 基于活动目标的“边走边算”。目标性不是很强, 走一步算一步, 最后回头检验方法是否符合活动要求。第二, 基于兴趣选择的“先选再调”。重点关注了组内成员的参观兴趣, 优先选择感兴趣的场馆, 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场馆或时间的调配, 以使其符合要求。第三, 基于守时要求的“先估后算”, 这种方法最具有整体规划意识, 在统览全图的情况下通过估算选定大致的可行路线, 再进行精确计算以验证其合理性。教师了解各组思路背后的价值, 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取样和排序, 使得后续的全班交流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还要能够对症下药, 在“确诊”的基础上进行“帮扶”, 引导学生“自救”。此次课堂观察是教师把握实践活动过程的重点, 用时4~6分钟。

过程四:对有特别需要的小组进行重点指导

第四轮课堂观察, 主要是在各组基本完成实践任务后, 对成果进行完善的阶段, 教师要对第二、三轮观察中有困难的小组或学生进行有重点的指导, 以使其尽可能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转化为有效的方法。此次课堂观察用时1~2分钟。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中谈到“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并不是被动的、无奈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身负重任、身兼数职的“组织者、引领者、高参、裁判、拉拉队长……”儿童面对综合问题常常会感到困难, 越真实的问题往往越复杂, 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往往也是“困难重重”的。教师应有意识、有方法地开展有效的课堂观察, 不仅要及时读懂每一个成果的价值, 也要读懂每一个困难的价值, 把握好实践的过程是“综合与实践”课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

三、分享儿童的探究成果, 读懂发展——处理好生成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千方百计地把解决问题的“重头戏”留给学生, 让学生尝试用自主、主动的方式, 做数学、用数学、学数学。学生一旦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 就能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生成。因此, 在“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中, 教师还应设计好学生分享实践成果的环节, 读懂每一个成果的发展性, 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知识、方法、情感、能力的多元发展。本课主要呈现了6个生成性成果, 由各组学生代表来向大家介绍参观路线及设计思路。

生1组:我们选择了最近的路线, 途中可以先后参观猴山、熊山、狮虎山三个场馆。

师:大家对这一小组的方案有怎样的评价?他们的方案是否符合要求?

生:他们的方案参观了三个场馆, 也确实在11:00前到达了海洋馆, 但他们到达海洋馆后等的时间太长了。

师:他们能够有序地将时间一段一段地作出安排, 第一个场馆参观结束的时刻就是下一个场馆参观的起始时刻, 他们做到了“连续”地安排时间, 也就为合理安排时间奠定了基础。 (板书:连续)

生2组:我们看这个区域 (指图中右下的区域) 的场馆比较集中, 于是就想在这个区域内选择场馆, 经过计算最后确定了这条路线。

生:这一组同学的方案不仅满足了全部要求, 而且参观了四个场馆, 并且他们对活动时间的使用更加充分。

生3组:我们组同学特别想去猴山和夜行动物馆, 所以我们就首先安排参观这两个场馆, 随后在去海洋馆的途中又顺路参观了熊山和狮虎山。

生:这个小组的同学也在规定时间内参观了四个场馆。

师:看来这组同学在进行时间安排时, 首先关注了组员希望去哪个场馆参观, 即考虑了大家的参观“需求”, 在此基础上巧妙地“顺路”安排了另两个场馆, 不仅符合了要求, 还把时间用得更充分, 尽量不浪费。 (板书:需求、充分)

生4组:我们先选了几条不同的线路, 分别估算了一下总时间, 最后选择了最接近11:00到达海洋馆的路线。

生:这个小组的方案非常充分地运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 一共参观了五个场馆, 最后还提前10分钟到达海洋馆。

师:这组同学很希望把时间用得尽可能充分, 也就是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尽量“多玩” (同学们会心微笑) , 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安排时间常常会遇到的情况。同样的时间, 你们去的场馆数量最多, 很棒!

生5组:重点介绍最后一段的安排 (图中画圈的部分) 。我们跟刚才的小组差不多, 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到达了海洋馆, 但我们发现用时太短, 还有很多剩余时间, 就想再多看一个场馆, 于是我们选择了非洲动物馆, 最后还能赶在集合时间之60前分钟到达海洋馆。

师:的确, 在生活中安排时间时也经常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你们的思考过程也给大家带来了有价值的启发。

生6组:我们一共设计了两条路线, 第一条 (右边) 和刚才同学介绍的差不多, 完成之后我们又设计了一条 (左边) , 但还没来得及算时间。

师:同样的交流时间, 你们小组能够尝试着拿出两种方案, 值得赞赏。说明你们组的讨论很高效, 值得同学们学习。大家看了他们左边的路线, 有什么担心吗?

生:他们绕得太远了, 很有可能不能按时到达集合地点。

师:看来在制订计划和合理时间安排时, 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守时”。 (板书:守时)

……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 每个小组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随后的全班交流既是小组展示研究成果的过程, 更是彼此交流、分享、学习的契机。从最初的“符合要求”到逐渐“充分利用时间”, 再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完善方案。学生呈现的参观路线越来越复杂, 正是因为综合考虑了越来越多的因素, 也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了。经过教师观察和排序的分享交流, 引领全班学生对“合理安排时间”的认识越来越丰富、深入。

实践告诉我们, 小学生非常喜爱“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内容。因为儿童喜欢学有需求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学好玩的数学。此外, 面对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内容, 学生出现困难是难免的。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教材、读懂学生, 开发更多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让数学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 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让学生在“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中学数学、用数学、爱上数学。

3.综合实践教育案例分析 篇三

一、了解儿童的学习经验,读懂需求——设计好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经常会提示学生要有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沓,要有计划性……然而,学生对“时间”的管理意识和水平却有待提升。

从知识层面来看,在小学阶段,“时间”是分四次进行教学的(以人教版为例),“合理安排时间”一课安排在第四次教学的最后部分。因此,关于“合理安排时间”的话题,三年级学生不仅不陌生,而且已经掌握了丰富的数学知识。

从实践层面来看,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与时间有关的数学知识,但由于日常在学校及家庭生活中,学生常处于“被安排”的状态,很少真正自主安排时间。虽然学生普遍在主观认识上都知道要珍惜时间,但自主管理时间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欠缺。缺少相关实践经验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教师为其创造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情感体验,进而提升综合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问题一:“作息时间安排”里有什么?

师:同学们每天在学校生活,总是按照铃声有规律地参与上课、午餐、体育活动等等。是什么让我们全校一千多名师生的学习、生活如此有序呢?

生:统一的作息时间安排。

师: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个统一的作息时间安排,通过它来安排同学们在校的学习与生活。你知道作息时间安排中都有什么吗?

生:有时间,还有很多活动内容。

师:你是否仔细观察过作息时间的安排?这里的“时间”有什么特点?请选取下面作息时间安排中的一部分并仔细研究。

生:从8:00到8:35是第一节课,从8:45到9:20是第二节课,我能知道一节课是35分钟。

生:加餐9:30结束,因为9:20开始一共有10分钟。

生:眼保健操是9:35开始,9:40结束,正好是5分钟。

师:同学们不仅可以根据两个时刻计算出经过的时间,还能够根据经过的时间和起始(或结束)时刻算出结束(或起始)时刻。下面将这些时间安排都标在“时间线”上,会有哪些新发现呢?(演示:在“时间线”上像8:00和8:35都是时刻,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两个时刻之间的部分就是一段经过时间,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

生:时间总是一段连着一段,对应着一个个活动。

生:时间安排总是连续的。

生:只要让时间“点”接着“点”,就能够“一件事”接着“一件事”。

小结:时间是连续的,永远也没有尽头。要想有序地安排时间就要让“活动内容”像时间一样“连续”起来。学校以作息时间安排的方式为我们创造了条件,让大家每天在学校都能快乐地完成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问题二:如何规划你的“参观动物园时间安排”?

过几天同学们要去参观动物园,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订一份合理的参观时间安排。提供的北京动物园平面图,图中除了标识了场馆地点以外,还标注了每两个路口之间步行时间以及各场馆的参观时间。参观活动的具体要求如下。

师:要求中关于“清晰地记录你们的参观安排”,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可以像作息时间安排那样列表记录。

生:也可以像“时间线”那样一段一段标示出活动安排。

……

问题三: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师:时间和我们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时间老人最公平,随着时钟的滴答声悄悄地走过,从不停歇,对每个人都一样。“昨天”连着“今天”,“今天”连着“明天”……如果以更大的时间单位来看,“去年”连着“今年”,“今年”连着“明年”……就这样,时间老人在时间线上不停地走,一去不复返。(演示“时间线”)

师:要学会珍惜时间,就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通过管理时间能够更自主地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只有有序地安排时间,才能够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时间。同学们,你准备以后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呢?

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地安排时间。

生:一定要好好珍惜时间,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生:要“一件事”挨着“一件事”地安排,才不会浪费时间。

……

儿童数学教育就是要让数学学习与儿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人人熟悉的“作息时间安排”中发现规律、感悟方法,到“参观动物园时间安排”时运用方法、实践探索,最后拓展到以后“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的方法迁移、情感调动。这一组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真实问题,沟通了学生的认知经验与认知需求的联系,搭建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拓展了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的空间。

二、观察儿童的实践活动,读懂价值——把握好过程

活动是“综合与实践”的主要形式,学生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突出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然而,这两方面的要求都需要学生在经历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因此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是“如何参与的?”“遇到困难是如何面对的?”“遇到分歧是如何解决的?”等许多问题都需要教师通过深入观察,在读懂儿童实践过程的基础上将其资源化、课程化,提升“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在“合理安排时间”一课中,重点是对“设计动物园参观安排”的实践环节进行课堂观察。

面对“设计动物园参观安排”的任务,全班学生在了解了具体要求的基础上,分为4人一小组,迅速地展开了讨论(课堂上此环节共用时大约13分钟)。在此期间,教师先后对每个小组进行了不同内容的课堂观察。

过程一:观察各组学生参与情况及分工

第一轮课堂观察,重点观察每个小组的学生是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在交流时各小组是否有“领袖人物”出现有效地组织交流,以确保实践效果。例如,针对未能及时参与活动的学生,提醒其要认真倾听其他人的意见,最后一定要在小组中说出自己的想法;针对无法有序展开讨论的小组,给出分工建议,并持续观察一小段时间。此观察过程用时1~2分钟。

过程二:了解各组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及思路

第二轮课堂观察,重点是了解每个小组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对于选择不同方法的小组要做到心中有数。例如,本课实施中全班共有9个小组,其中有5个小组选择了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有3个小组选择了用“时间线”解决问题,还有1个小组起初选择在白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在短暂的讨论之后又改为选择使用表格。其中有2个小组在用表格记录时对每个格的记录内容产生了分歧,在教师作出简要解释后,便顺利地解决问题。此观察过程用时2~3分钟。

过程三:了解各组的实践进程、主要问题及思路

第三轮课堂观察,这时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已经初步形成,教师的观察重点在于了解哪些小组遇到了困难,以及对每个小组实践成果的价值进行分析。例如,本课中各小组呈现出的思路主要包括三类:第一,基于活动目标的“边走边算”。目标性不是很强,走一步算一步,最后回头检验方法是否符合活动要求。第二,基于兴趣选择的“先选再调”。重点关注了组内成员的参观兴趣,优先选择感兴趣的场馆,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场馆或时间的调配,以使其符合要求。第三,基于守时要求的“先估后算”,这种方法最具有整体规划意识,在统览全图的情况下通过估算选定大致的可行路线,再进行精确计算以验证其合理性。教师了解各组思路背后的价值,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取样和排序,使得后续的全班交流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还要能够对症下药,在“确诊”的基础上进行“帮扶”,引导学生“自救”。此次课堂观察是教师把握实践活动过程的重点,用时4~6分钟。

过程四:对有特别需要的小组进行重点指导

第四轮课堂观察,主要是在各组基本完成实践任务后,对成果进行完善的阶段,教师要对第二、三轮观察中有困难的小组或学生进行有重点的指导,以使其尽可能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转化为有效的方法。此次课堂观察用时1~2分钟。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谈到“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并不是被动的、无奈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身负重任、身兼数职的“组织者、引领者、高参、裁判、拉拉队长……”儿童面对综合问题常常会感到困难,越真实的问题往往越复杂,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往往也是“困难重重”的。教师应有意识、有方法地开展有效的课堂观察,不仅要及时读懂每一个成果的价值,也要读懂每一个困难的价值,把握好实践的过程是“综合与实践”课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

三、分享儿童的探究成果,读懂发展——处理好生成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千方百计地把解决问题的“重头戏”留给学生,让学生尝试用自主、主动的方式,做数学、用数学、学数学。学生一旦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就能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生成。因此,在“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设计好学生分享实践成果的环节,读懂每一个成果的发展性,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知识、方法、情感、能力的多元发展。本课主要呈现了6个生成性成果,由各组学生代表来向大家介绍参观路线及设计思路。

生1组:我们选择了最近的路线,途中可以先后参观猴山、熊山、狮虎山三个场馆。

师:大家对这一小组的方案有怎样的评价?他们的方案是否符合要求?

生:他们的方案参观了三个场馆,也确实在11:00前到达了海洋馆,但他们到达海洋馆后等的时间太长了。

师:他们能够有序地将时间一段一段地作出安排,第一个场馆参观结束的时刻就是下一个场馆参观的起始时刻,他们做到了“连续”地安排时间,也就为合理安排时间奠定了基础。(板书:连续)

生2组:我们看这个区域(指图中右下的区域)的场馆比较集中,于是就想在这个区域内选择场馆,经过计算最后确定了这条路线。

生:这一组同学的方案不仅满足了全部要求,而且参观了四个场馆,并且他们对活动时间的使用更加充分。

生3组:我们组同学特别想去猴山和夜行动物馆,所以我们就首先安排参观这两个场馆,随后在去海洋馆的途中又顺路参观了熊山和狮虎山。

生:这个小组的同学也在规定时间内参观了四个场馆。

师:看来这组同学在进行时间安排时,首先关注了组员希望去哪个场馆参观,即考虑了大家的参观“需求”,在此基础上巧妙地“顺路”安排了另两个场馆,不仅符合了要求,还把时间用得更充分,尽量不浪费。(板书:需求、充分)

生4组:我们先选了几条不同的线路,分别估算了一下总时间,最后选择了最接近11:00到达海洋馆的路线。

生:这个小组的方案非常充分地运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一共参观了五个场馆,最后还提前10分钟到达海洋馆。

师:这组同学很希望把时间用得尽可能充分,也就是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尽量“多玩”(同学们会心微笑),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安排时间常常会遇到的情况。同样的时间,你们去的场馆数量最多,很棒!

生5组:重点介绍最后一段的安排(图中画圈的部分)。我们跟刚才的小组差不多,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到达了海洋馆,但我们发现用时太短,还有很多剩余时间,就想再多看一个场馆,于是我们选择了非洲动物馆,最后还能赶在集合时间之前到达海洋馆。

师:的确,在生活中安排时间时也经常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你们的思考过程也给大家带来了有价值的启发。

生6组:我们一共设计了两条路线,第一条(右边)和刚才同学介绍的差不多,完成之后我们又设计了一条(左边),但还没来得及算时间。

师:同样的交流时间,你们小组能够尝试着拿出两种方案,值得赞赏。说明你们组的讨论很高效,值得同学们学习。大家看了他们左边的路线,有什么担心吗?

生:他们绕得太远了,很有可能不能按时到达集合地点。

师:看来在制订计划和合理时间安排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守时”。(板书:守时)

……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随后的全班交流既是小组展示研究成果的过程,更是彼此交流、分享、学习的契机。从最初的“符合要求”到逐渐“充分利用时间”,再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完善方案。学生呈现的参观路线越来越复杂,正是因为综合考虑了越来越多的因素,也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了。经过教师观察和排序的分享交流,引领全班学生对“合理安排时间”的认识越来越丰富、深入。

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非常喜爱“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内容。因为儿童喜欢学有需求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学好玩的数学。此外,面对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学生出现困难是难免的。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教材、读懂学生,开发更多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让学生在“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中学数学、用数学、爱上数学。

4.综合实践教育案例分析 篇四

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综合实践教育”

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综合实践教育”,但以往我们一提素质教育,总爱拿劳动技能、科技实验,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特长课”说事儿,仿佛只有它们才能最直接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其实,即便在语文、政治、历史等传统意义上只需“死记硬背”或“坐而论道”的学科的教学中,同样也能够着重培养学生“上穷碧落下黄泉,亲身实践找东西”的能力。报载一名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念初中,历史课教师布置的作业是让每个学生回家制作一份自己家的家谱,结果这个中国孩子动员了包括远在国内的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等一大群人,终于完成了一份令美国老师称赞不已的家谱。同样,我们的语文课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场境来亲身体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蕴;政治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当前媒体上的一些热门话题讨论;历史老师可以让学生研究一下“南宋王朝与杭州发展的关联性”。关键是教学本身也要有创新意识,教师本身应当具有帮助学生创造“综合实践环境”、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成绩”(对学生的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作出中肯的评价,无疑要比按照标准答案给学生的标准化试卷判分困难得多)的能力。

素质教育事实上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教育”,事实上是要求教师用自己富于创造的双手,引领着学生逐步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勇于参与社会,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他们将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观念,把他们锻炼成将来能够用双手支撑生活并创造生活的栋梁之才。从我省新昌中学、艮山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发明创造能力,并指导学生申请专利等教学综合实践中可以看到,不少教育工作者在“综合实践教育”方面正在进行着积极有益的探索,对此值得充分肯定。

5.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探索 篇五

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我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农村的实际,进行有特色的德育教育和农业科技教育,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以亲历实践为原则,指导学生深度探究;以周边社区为依托,挖掘地方教育资源;以特色教育为途径,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性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我校从2008年起一直坚持以实践活动为办学特色,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以“少年农校”基地活动为依托,以教师和学生的自由和创新的农业科技教育实践为基础,针对中高年级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由不同专长的校科技辅导员分别开设科技活动课程。分别有农作物栽培课、大棚饲养研究课、果树管理课、环保研究课、实验操作训练课等等。我校大部分教师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都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家中都有实验基地,既是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科技农业的实践者。我们根据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每月组织两次农业科技教育课。

二、我们积极开展少先队科技活动。少先队科技活动开展与参观、访问、观察、实验、制作、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对于发展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在启迪智慧、发展创造才能方面,都有帮助。少先队活动形式有:以科学故事会、信息交流会、科学讨论会为主的农业科技系列队会;以科技小论文、小调查报告、金点子评比为主的农业科技竞赛活动;以种一种农作物、读一本科技书刊、看一次农业科技

电影或电视节目、观察记叙一个农业科技自然现象、写一篇农业科技小论文、提一个农业科技小建议、给家庭选一项致富技术等“七个一”活动。

三、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了地方课程,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两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周边的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探究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水资源现状和垃圾处理问题的调查研究。例如:语文课教师结合“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组织学生到街上考察商店的店名是否规范(啄木鸟行动),数学课老师指导学生在农贸市场调查蔬菜的价格、丈量操场等,科学课教师带领学生考察学校的树木,测量树的大小,高矮,观察下雨前蚂蚁搬家的情景,探索它们搬家的原由等。信息技术课教师指导学生将平时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其中的原由,撰写调查报告和科学小论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前期的调查,计划的制定,过程的落实,后期的终结汇报等每一个环节。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为实现素质教育找到了突破口。

四、以周边社区为依托,挖掘地方教育资源。社区作为学生生活、成长的地方,学校应优先考虑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敬老院、蔬菜基地、养殖场以及社区的自然资源;学生家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社区和各单位的负责人等人文资源;以及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让全社会的人都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的学习资源。我校地处农业大乡,周边有许多农田、果园、大棚养殖植等一系列农业示范园区,我校紧密结合实际,开辟校外活动基地。校外活动基地的开辟,使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田野,使活动更具有开放性和实效性。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强和周边社区、行政村、单位、企业的联系,开发利用周边的地方教育资源。目前,我校以学校周边的

社区、单位为依托,根据其自身优势建立了多个实践活动基地。如以农业科技研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养殖场、蔬菜基地;以反映地方经济发展变化为主题,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人文景观和环保意识的实践活动基地——黄河及黄河大堤标准化工程,以了解我们身边的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工业园实践活动基地——大年陈工业园区,以及关心孤寡老人生活的献爱心活动基地——敬老院等。

五、深入家庭农业实践,体验农业科技。由于农村小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民家庭,在他们的家庭中有着丰富的农业科技经验和农业科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农业实践,可以弥补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师资上、时间上、程度上的不足。因此,我们给学生每人布置一些家庭方面的实践作业。学生参与家庭农业实践,帮助家长解决一些浅显的农业科技问题,这样,一可以让学生有更为充分的农业科技体验,二也可以减轻家长的劳动力方面的负担,向家长提供一份如何进行作业指导的建议。

6.综合实践教育案例分析 篇六

我校“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经市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评审,经市教育局批准,于2007年1月被立项为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四年来,学校课题研究在市教科所、区社会事业处、区教师进修学校等部门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扎实有效开展教科研相关活动,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在此,我代表学校对一直以来关心扬子第四小学教科研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借此结题申报之际,就学校“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所开展的工作向各位领导、来宾做如下汇报。

一、组织管理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一支高素质的课题研究队伍是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早在“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酝酿阶段,我校就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小组成员由组织管理能力强、科研意识浓、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及一定研究理论水平的老师担当。研究小组由季红兵校长担任组长,钱淑云校长担任副组长,学校骨干教师张远钧、胡玲、李哲南、赵海燕、李玉梅、徐久云、何光霞、林晓霞等为研究小组成员。这是一支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队伍,是一支团结协作的队伍,是一支乐于奉献的队伍,他们的努力确保了“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2、制定课题研究管理规定。

学校领导在教科研工作中达成的共识是以教科研兴校,因此日常工作中,学校领导重视教科研各项工作的开展,实施校领导教科研负责制。目前学校自上而下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师支持的教科研格局。我校“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立项之时,学校就出台课题研究管理规定,从制度上保障课题研究的开展,规定对科研具体时间安排,研究小组成员的培训学习、奖励政策等职责与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制度规定每周三下午进行教科研研讨等活动,学下在期初课务安排时充分考虑研究小组成员研究需要,在教科研活动期间不安排任何课务,从而确保教科研质量。

3、确定课题研究重点。基于国内外国学启蒙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结合起来,以“综合实践”作为出发点,注重国学启蒙教育综合性实践性的研究。研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亲近国学,积累国学文化基础,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国学的魅力,深入理解国学真谛。我们将研究的目标定位于既要让国学启智,又要让国学育人,让每一个儒香学子“启智、养正、博雅”。

4、研究小组成员培训。

学校重视研究小组成员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让研究小组的成员了解更前沿的研究资讯,掌握更先进的研究理念。

(1)邀请知名专家来校指导研究工作。

学校先后邀请马来西亚国际经典情商教育专家钟积成教授,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来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对研究方向、研究策略等给予了卓有成效,富有建设性的指导。

(2)组织研究小组成员外出学习取经。

我校先后联系“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基于学生需要的主体育德范例研究”等课题组,参与他们的子课题研究,参加他们的课题研究活动贴,丰富研究理论资料,提升实践研究水平。研究小组成员先后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青州论坛、成都论坛,“基于学生需要的主体育德范例研究”南京学习交流等多次活动,带回宝贵的研究经验、研究理念。

(3)组织国学普及教育活动。

学校定期开展国学普及教育集体活动,每月一次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学习国学,通过观看大师国学讲座录像、拜读国学经典作品、论坛学习国学体会等形式让更多的教职工理解国学教育,提高国学素养。如我们先后聆听了蔡礼旭、翟鸿燊等国学大师对于国学的理解,阅读了王蒙等大家关于国学的著作,采用论坛的方式互相交流阅读国学经典作品的感受等活动促进了教职工对国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5、课题研究经费保证。

学校有独立的教科研经费预算,对外出学习培训等教科研各项开支,学校学校课题研究经费全力保障。

二、具体工作

1、构建课程系统。

国学精神要在学生生命中扎根,国学课程化是必由之路,我校国学研究打造的正是鲜活的、灵动的,有着持久生命力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学校以环境、学科、活动为三大课程群,集成“专题课程、隐形课程、微型课程、实践课程、综合课程”等多重课程形态,构建我校国学教育课程系统。

(1)环境课程。

不仅建设浓厚国学文化氛围校园环境,更重要的是将“隐形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有效放大,使其显性化、课程化,让学生品味、感悟、内化。在国学环境创设上,体现主题性、系列性和儿童性,建立国学教育长廊,以“走进经典”为主题,以“名家、名言、名篇、名作”为内容,包括主题墙报(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梅兰竹菊系列、经典诗词系列、经典格言系列)、造型设计(体现传统文化主题大门、围墙等)、大型壁画(“少年自强”主题宣传画)、景观景点(国学浮雕小品等)、设施陈列(厅堂、走廊、教室的布置文化)、专用教室(建设国学教室,营造安定、祥和、富于浓郁文化的氛围)。学校还将“无声语言”绘形绘色,把教育长廊的内容编成教材,进入课堂。采用由国学小书院小院士担任国学导游进行讲解的形式,让学生耳闻目睹,加深理解。

(2)学科课程。

①创造性地使用经典蒙学教材:《三字经》、《弟子规》、《成语典故》、《三十六计》、《古文观止》等。

②重视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的学科渗透。数学学科中传统数学思想元素;音乐课堂上欣赏民族经典乐章;美术课堂上民间工艺的欣赏与制作,欣赏赏心悦目的唐装等;体育课堂上渗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让孩子零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悠远流长。

③着力开发国学经典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现在我校已成功开发《论语》、《经典古诗词》《德行教育》三本教材。如《经典古典诗词》以“四季、四节、四经、四君子”为主题,每一单元涵盖古典诗、词、文。四个单元:秋蕴絮语、冬日印象、春天的歌、灿若夏花,通过追本溯源、诗词欣赏、摇橹引渡、余音袅袅四个部分及单元综合练习将中华优秀诗歌作品及其相关知识呈现在好学、勤学的儒香学子面前。追本溯源旨在让学生了解更多经典轶事,激发学生对于经典的兴趣;诗词欣赏则直接将最美最醇的经典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摇橹引渡给了学生一枝拐杖,凭借所附的材料学生能够享受到跳后成功的欢愉;余音袅袅则让不朽的文化盛典通过一扇窗让学生探寻更多„„

(3)活动课程。

①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系列(“忠、孝、雅、诚”主题教育)。充分利用国学经典中传统文化美德资源进行德行教育。如在低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为蓝本,创编了一些以古典文化为内容游戏活动,将学习与生活与课间活动联系起来。

②开展“我们的节日”中华传统节日教育系列。我国有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关于这些节日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有很多为我们耳熟能详,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教育学生从善的经典范例。如清明祭祖,中秋回家探望家人,重阳慰问老人等告诉我们孝的要义。在学生唱、说、舞、奏的过程中自觉领会,达成教育。

③开展国学素养综合系列教育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儒香文化节”和“儒香文化论坛”,是国学教育活动的盛事,全体师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能够全方位感受到国学芬芳,提高综合素养。学校第三届儒香文化节在扬子体育馆举行,全校师生及数百名家长参与的大型互动活动,整场活动由求真、求善、求美三部分组成。求真篇中动人心弦的经典、脍炙人口的佳作让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生动再现;求善篇中亲情、友情、爱国情通过演员生动演绎,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求美篇中华服饰的故事让我们深入远古、走向未来,大红的绸子下美仑美奂,一千多师生齐声诵读《礼运大同篇》告诉我们关于美最好的解释。

④社区家庭国学教育活动。在家庭开展“同读国学经典,建设儒香家庭”活动,学校每周发一条国学短信,推荐国学经典家庭读本,举办“亲子诵读经典”和写同题“读经感悟”等活动。

2、落实子课题研究。(1)参加重点课题研究。

结合“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研究的实际特点,学校课题研究小组同时加入并承担了“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子课题研究,学校成立德行研究小组,加入了“基于学生需要的主体育德范例研究”课题研究并承担了子课题“基于学生需要的传统美德主体育德范例研究”的研究任务。通过这些研究,我们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研究资料,充实了“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的研究。

(2)分设子课题,全面铺开研究。

针对学校教职工的特点,结合国学启蒙教育研究的实际需要,学校通过设立子课题或教师申请子课题两种方式,在国学教育大课题下增设近二十项子课题,从不同角度多渠道多手段开展研究工作,补充课题组研究,全面推进国学启蒙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3、开发校本教材。

研究初期,我们采用的是吉林摄影出版社“国学小书院”丛书。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走出了一条学、教结合的国学教育思路,也形成了自己国学教育学案并逐步整理出“古诗词”、“德行教育”、“论语”“金陵文化”等校本教材。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有校本教材的开发均经过了几个阶段的磨砺,均来自于课堂实践。比如我们的“论语”校本教材的开发,课题组成员首先确定所选《论语》语录的分类,诸如诚信、治学等,接着将所选语录结合现代教育特点现代教育元素整合备教案,然后课堂实践,再研讨修改第二次进入课堂实践,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得出《论语》学案,同时得出教案。因此,我们的校本教材是与教案同时呈现的,是可以直接应用推广的。

4、课题推广应用。(1)参加文化传播活动。

由于我校注重综合实践研究,注重活动研究,学生学习渠道之一就是活动,学生活动、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在区域内形成一定影响,多次应邀参加各级演出活动。如我校国学经典诵读类节目曾参加了南京市经济广播电台、南京市少儿频道举办的“儿童古诗文经典诵读音乐会”,参加了南京市图书馆组织的“国学的天空”等多次演出活动。通过活动让更多有识之士了解了国学教育,推广了国学教育。

(2)社区经典诵读班开办。我校课题研究小组有一批志愿者,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免费开办了“社区经典诵读班”,面向社区学龄前儿童传授国学经典,得到社区及家庭的广泛好评。

(3)承办区语文年会,展示国学研究成果。

我校先后两次承办区语文教学年会,通过国学课堂、国学活动、国学研究汇报等形式将国学经典教育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既诠释了语文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又宣扬了传统国学经典启智、养正的效用。

三、研究反思

1、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师生对国学启蒙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总结,撰写了不少关于国学启蒙教育的论文,在各级报刊及各类比赛中均有所斩获,此次结题也形成了教师论文集。学校建设积极、健康的少年君子文化,形成学生笃学善思的学风,厚德尚行的习性,博爱自强的品格,学生在国学教育的熏陶下,国学素养明显提升,逐步达成活泼文雅的目标。目前,多数孩子能够独立创作诗词,《乐游园》正是他们勤奋学习的成果体现。此外,我们还征集了很多由孩子独立设计或家长孩子共同设计的传统节日活动方案等,有些已经被搬上舞台。这些成果的取得说明了国学教育研究深得人心,社会、家长的支持也是我们研究的原动力。

2、发现问题。

进步就是在不断的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不足。如我们重视了过程的研究,老师和学生在国学经典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中均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我们重视总结反思,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模式体系。对于研究效果,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成长,但是如何用数据分析,如何让效果得以显性表现还需要不断总结不断思索。

7.综合实践教育案例分析 篇七

从我们劳动实践教育总校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来看, 社会实践与劳动技术教育以及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教育, 对学生的自主、自信、自尊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自信是指一个人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这种自信是发自内心的有理有据的自我肯定。自信程度与一个人参加社会活动, 从事社会工作的积极性密切相关, 没有自信就会自卑, 其积极性是软弱的、不彻底的、低能的、低效的积极。广义地讲, 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 自信就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一个人要成为自信者, 就要像自信者一样去行动。在现实生活中, 每一个自信的表情、手势、每一个自信的话语都能不断强化自信在人们心中地位的确立。

自尊是指一个人不卑不亢的自我肯定、自我尊重。既不能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的欺骗和侮辱, 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自尊的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 人们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努力, 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赢得人的尊敬并感受自尊的快乐。一般来说, 心理健康的人自尊感比较高, 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 也比较能接受个人的不足之处。

自尊、自信形成的关键在自主, 自主意识越强自尊自信意识自然也会增强。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确立学生的自主意识

总校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开展社会实践与劳动技术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经历三个阶段的演变。即从被动接受参与活动 (自在状态) 到愿意参与活动 (主动状态) , 最后积极参与活动 (自主意识状态) , 积极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如在小学高年级的环境保护课程中, 我们设计的教育活动形式是在登山赏景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 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体验这种教学形式, 刚开始并不知道教师带他们来到这里的真正目的, 只是被动地跟着队伍前行。这时他们处于自在状态, 大多数精力都被用来观察、欣赏山中美景。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 学生们逐渐进入主动状态, 愿意参与教学活动, 整个行进路线是经由我们教师精心设计的, 随后就可以利用周边的教学资源, 所以学生们能很快入境。当他们面对无知村民乱砍滥伐的真实场面时, 自主意识被真正唤醒, 环境意识最终扎根, 甚至有些同学想尽办法要积极采取措施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我区实验中学初一 (1) 班吴奇同学在自我评价表中写道“在这次活动中, 我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 体会到了她的心跳、她的体温, 我们陶醉在其中。但令人遗憾的是以往清澈的小溪快要干涸了, 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被破坏了, 看着被烧焦的树干我们心痛不已。”在种植实践和养殖实践活动中, 学生们通过体验劳动真正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 他们在自我总结中都表示, 回到家后一定会更加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想办法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可见, 学生们的自主意识一旦被唤醒时是多么的令人欣喜。

二、在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中培育学生的自主能力

在自主意识增强的基础上, 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自主能力是学生自我教育所努力要造就的一种能力。我们在教学当中注重把学生的自主教育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活动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素养, 引导学生会客观地观察、分析、评价自己, 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中小学生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然而因为独生子女居多, 普遍存在怕吃苦的“骄”“娇”二气, 缺乏独立自理, 动手能力差。针对学生的这些弱点, 我校精心设计了家庭烹饪课程, 学习理论少而精, 实践训练的时间相对多一些。为了满足学生求知欲强的要求, 教师尽量用启发式激励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提高, 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巧妙地融入到教学当中, 让学生经过充分地实践后, 再组织学生分组竞赛, 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团结协作程度将直接影响集体的荣誉, 从而增强自我意识, 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很多学生在自我总结中都提到难忘家庭烹饪课堂上的互帮互助, 手工水饺制作必须是分工合作, 使他们体会到团结协作的必要性。吉林市二十九中学初一 (4) 班的冯玲同学在自我评价表中写道“我们每六个人一组, 所有步骤都由我们自己完成。我们在自己的劳动中既感受到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乐趣, 还可以吃到自己包的饺子, 虽然这饺子并不是很美味, 但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的认真与专心致志。”也有很多学生提到了内务整理课程使他们掌握了照顾自己的能力。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回家后一定要给父母尝尝他们自己包出来的饺子, 看看他们叠出来整齐的被褥。

三、创造条件为展示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搭建平台, 增强其自尊自信

学生的自主能力是要通过社会实践与劳动技术教学活动来锻炼和培养的, 学校和教师还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和机会, 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主角, 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 锻炼他们的能力。开展活动的过程, 也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实践证明, 我们为学生们安排的晚间联欢会、趣味运动会和成果展示是目前为止最佳的展示平台。我们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精心设计积极准备, 自主活动, 满足学生的需求,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在学生参加实践教育活动的思想、行为变化反馈表中, 总校教师看到:一位二十九中学的初一的女生认为自己平时比较内向, 甚至有些自卑, 不善于与班主任和其他教师交流。但是她在晚上的趣味运动会中的某项活动表现突出, 公布比赛结果后以精神奖励代替物质奖励, 要求这位女生的班主任亲切拥抱一下这位女生。这一拥抱彻底打开了这位内向女生的心扉, 使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对自己也充满了自信, 认为自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 觉得老师都很亲切近人。还有一位同学说:在这三天我们脱离了父母的唠叨, 摆脱了学习的紧张, 开开心心、痛痛快快地放松了三天, 不仅增进了友谊, 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而且还懂得了要更加珍惜粮食、珍惜资源, 哪怕是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滴水。这样的例子很多, 有很多学生在联欢会、运动会和成果展示上懂得了自尊, 找到了珍惜、自主意识增强了, 自主能力提高了。

多年来, 我校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 坚持学生为主体, 实践为主线, 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自主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从锻炼自我、培养自我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摘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精神, 踏踏实实推行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开展综合实践教育活动, 对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尊心理素质十分重要。本文结合我校多年来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谈体会, 旨在总结经验, 将这方面的实践教育活动抓得更扎实。

关键词:实践教育,学生,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陆月勤.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与对策[J].武汉教育信息网, 2006年, 5月8日.

[2]王秀芳.在劳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J].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2010年, 5月29日.

8.综合实践教育案例分析 篇八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各地的综合实践教育的影响在社会上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作为学生必修的一课,为养成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校是自2002年成立军校至2012年确立为张掖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以来,学校的综合实践教育效果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主要得益于实践基地根据学生特点在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过程中强化的行为习惯,抓实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了参训学校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参训学校学生的管理更加趋于正规化。

一、规范教育:强化组织纪律性,高标准、严要求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为规范学生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种规范并不是要磨灭学生的个性,而是要使学生言行规范化、标准化。学生任何活动都必须按照基地的规章制度高标准、严要求,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强化纪律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准军人。

张掖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要求各校参训学员在整理内务时必须做到:牙刷的方向、抹布的叠放和箱子的整理都严格按照教官讲解内务整理的标准进行摆放,做到整齐划一。刚开始,许多学生都表现出懈怠或无所谓,当教官在整理内务教学时,教官们整理的被子一下子让学生目瞪口呆,赞叹不已,于是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无形之中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在内务方面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也使自己的内务达标;而在第一天训练结束后的总结点评时,教官适度的激励点评又把学生的热情调动了起来,“这是你们第一次穿上军装体会当兵的感受,就要严格要求自己,用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你们现在经历的磨练,将会使你们一生受益。”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官每天都在出操前半小时到学生宿舍,把所有宿舍的卫生都检查一遍;操场上教官嗓音嘶哑了却仍然坚持上课。这种躬亲示范、亲力亲为的做法既有利于对于学生严格要求,更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纠偏教育:点滴渗透,引导学生“先做人,后做事”

很多时候,学生一些不好的习惯得不到纠正,与教师的教育不能够持续有着一定的关系,因为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机会太少,教师的引导不能够持续起效。在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就能够获得这样的机会,来纠正学生的问题,也就是纠偏教育能够切实落实,就手段来看,利用综合实践的机会,纠偏就是在重复的行为习惯强化中形成的,通过基地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约束力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为实践活动学生内心有期许也有担忧,期许是终于有机会独立生活一段时间,忧虑使自身会有种种的不适应,尤其是想家的情怀,这就需要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当发现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时,及时和带班班主任沟通,通过心理疏导让学生放松心情,合理调适,让学生对自己内心能呼唤:“我能,我行,坚持,坚持,坚持!”及而让全班学生在训练场大声呼喊:“我能,我行,坚持,坚持,坚持!”这是学生一个宣泄和自我鼓励的机会,形成一种自我信念,使他们学会坚持和担当。

在综合实践基地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的脚被烫伤的事件,同宿舍的同学也许将他送到医务室就直接回到训练场,却没有向教官汇报。遇到这种情况,教官通常会严厉地批评他们,并让这个宿舍的同学在全班进行检讨,检讨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教育。当天的晚点名就这件事情对生班进行教育警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错误,而不是惩罚。学生的团结绝不是在教官简单的鼓舞中形成的,也绝不是唱一首《团结就是力量》就诞生了的,而是因为“爱”,因为他们更团结班集体,更爱训练他们的教官、更爱班里的每一位“战友”。这种发自肺腑的爱将他们凝聚在一起,才让这个团队有了惊人的“战斗力”。

三、陶冶教育:重视团体活动,寓训于乐

陶冶教育是精神引领的感染教育,为的是巩固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养成教育的成果。教官在严格要求的同时,还要和学生“打成一片有界限”,要了解学生的切实需求。在训练之余适当地开展拉歌活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训练的疲劳感,还可以为养成教育打上一剂“免疫针”。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第四、五天,学生慢慢进入疲劳期,学生总是打不起精神,教官因为训练进展慢也偶尔会出现一些急躁的情绪。针对这一现象,在休息的时间里教官组织学生体育游戏,并且教官也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这样学生放松了心情,也提升了训练效果。

在手工制作和折纸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创作作品适时加以思想品德教育,如折出一个纸飞机,可启发学生现在扎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能积极投身到祖国国防建设,成为国防建设的生力军,报效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折出心形图形,可启发心形代表什么?它有什么用?进而引到“感恩父母”这个话题上来,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根据不同的图案、作品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在活动结束时,看着狼藉一片的制作现场,启发学生该干什么?培养学生做事要有始有终,爱护卫生,保持环境,养成干净整洁,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从陶冶教育的效果来看,它有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并且伴随着这种思想认识的提高会逐渐地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这样学生就能够慢慢地实现自我的完善和成长,成为指引学生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

总之,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对于他们的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而且庞杂的工程,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来对学生进行规范和科学的引导。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成长经历中的必须课在落实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我们落实对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唯一途径,只是一个契机和平台,教师要善于抓住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机会对于学生进行引导,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因为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去付出和努力,这样学生慢慢才能够养成好的习惯。

上一篇:大检查中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情况汇报下一篇:epc十f的合作方案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