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有关的成语

2024-11-03

项羽有关的成语(共9篇)

1.项羽有关的成语 篇一

关于项羽的成语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说开始进入一个迅速成长的阶段,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比较出众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以及阴阳家等学派。而我们所熟知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是项氏一族的兵家的代表人物,他也是兵法勇战派的最杰出代表人物。人们在提到项羽的时候,往往想起的是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以及项羽这个人依靠蛮力打天下的事迹,却忽略了项羽的超乎常人的军事天赋和领导才能。他的诸多的战役都是可以成为后世的借鉴的战争。

就像秦始皇、曹操等人一样,众人也会评论项羽是不是一个英雄的问题,对此人们也大有争议。有人认为项羽只是一个使用蛮力而没有谋略的勇夫,算不上是英雄。郭嘉就是这样评价项羽的: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他认为项羽最后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谋略。但是也有人说项羽是一个英雄,当年巨鹿之战,项羽仅仅凭借着士气,带领五万兵力攻打善战的秦军四十万,最后竟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还坑杀了二十万的秦军,这是怎样的一种战绩。巨鹿之战可以说是项羽一生中最得意的`战争。后世少有人能够做到这样的地步。

要看项羽是不是英雄,就要看他配不配得上英雄的称号!

有人说,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的将军都是好将军,他们往往喊着杀敌的口号,带领众将士奋勇杀敌。而另一种是躲在将士们的身后,大声呼喊口号将士们,给我上!这种就是懦弱的表现,让将士们在前锋冲锋陷阵,自己却在大后方贪生怕死,稍有不对,第一个逃跑的一定是这种人。

项羽在战场上往往是冲在最前方的那一个,这对于士气有很大的鼓舞作用。项羽既勇猛无双,又有着无比敏锐的战场嗅觉。他能在第一时间分析出来最佳方案,针对敌方的弱点和己方的优点大加利用。就拿他最得意的巨鹿之战来说,他知道己方兵力是完全不够给秦军塞牙缝的,但是秦军虽然骁勇却并不是无懈可击。秦军主力分为两队,一队是王离率领的二十万,一队是章邯率领的二十万。在两支军队之间有一条运输粮草的甬道,这条甬道就是最关键的地方。项羽知道章邯虽然勇猛,但是对大秦抱有一定的异心,再加上章邯身边有一个叫做司马欣的下属,此人和项羽家族颇有些渊源,所以他选择攻打两支军队中的王离军,而劝服章邯归顺。

剩下的就是自己这方面的军队的问题了,五万兵实在是太少了。他让这些士兵们烧掉所有的备用帐篷,只带三天粮食,然后给士兵们鼓足勇气,这次战争是死战,如果我们没有胜利,那就牺牲在战场上。大家一定要活着回来!于是这支队伍抱着胜利的决心和秦军对战,大败秦军。

随着这支横扫六国、驱逐匈奴的秦军精锐部队的覆灭,几十万的诸侯军队大为震惊,都被项羽的威力所折服,人人胆颤,共举项羽为联军之首,名震四方。

项羽领兵喜欢强势突击,疾如闪电,迅速占领地方的控制中心,将地方掌控在手中。彭城之战中,项羽在面临盟友背叛,后方失守,两线作战,孤军深入,兵力悬殊的危机下,仅仅以三万骑兵精英部队突袭刘邦及诸侯联军五十六万大军,他们摧毁了敌方的控制空心,使得联军大乱,失去控制力量,成为一盘散沙。最后不断分割联军,一一击破,摧毁联军意志,最后取得了杀死汉军近二十万人,汉军奔逃溺死亦十余万,歼敌人数超过三十万人的战绩。

项羽战斗力高,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坏事,为什么不能被称为英雄,更何况,根据目前正史史料,项羽确实是整个华夏冷兵器时代单兵战力最高的武将。关于他的成语故事有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作壁上观、沐猴而冠、锦衣夜行等。

2.项羽有关的成语 篇二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猴”文化

中国人过春节的时候,都会联想起当年的生肖。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渐渐对中国的生肖文化产生了兴趣。不仅在中国,世界很多国家都发行当年的生肖邮票,以表达对中国农历新年的祝福。

1. 中国文化中的“猴”文化。

猴年了,先来看看中国的猴文化。长久以来,猴子被中国人视作吉祥物,它的吉祥之意在于与古代爵位之“侯”同音。猴子的形象深入中国人的心,可以说是因为吴承恩整理创作的《西游记》,该小说塑造了孙悟空这一神猴形象。孙悟空勇猛、乐观,却又叛逆,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年,终于修成正果。跟美国电影里的蜘蛛侠等超级英雄一样,孙悟空就是说中国文化中英雄的化身。

2. 西方文化中的“猴”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猴子被用来形容灵活、聪慧的人,具有褒义。而在英语中,如果你用“a little monkey”来称赞西方小孩的话,他可能不会高兴。因为在英语中,“little monkey”有“淘气鬼、捣蛋鬼”的含义,而非夸奖“聪明、机灵”的用法。因此在英语中,monkey多与顽皮、淘气的形象有关。

二、汉语和英语中与猴子相关的成语和习语概况

汉语成语言简意赅,多具有较为固定的形式,大多数都含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成语往往源于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因此从文化角度看汉语成语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汉语中与猴子相关的成语概况。

在汉语中,有不少关于猴的成语。例如,朝三暮四,成语中虽没有“猴”字,说的却是养猴人与猴子的故事,现用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沐猴而冠,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以讥讽依附权贵窃取名位之人。树倒猢狲散,比喻有权势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

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内容。

2. 英语中与猴子相关的习语概况。

To monkey around鬼混,胡闹。

It is very dangerous to monkey around in the factory.

在工厂里胡闹是非常危险的。

Monkey business捣鬼;恶作剧。

You must stop the monkey business if you don’t want to get into trouble.

你要是不想惹麻烦,就不要干那些非法的事。

To make a monkey(out)of someone愚弄、戏弄某人

It is impolite to 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one in public.

当众愚弄某人是不礼貌的。

Monkey see,monkey do跟风,赶潮流

It is a case of monkey see,monkey do.He does everything that his brother does.

他就是东施效颦,他哥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在上述句子和词组中,monkey大都跟“捣蛋、胡闹、捉弄”的意思相关。

三、汉语和英语成语、习语的异同之处

成语是从古沿用至今,经过提炼积累而来的,很多成语能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习语。把中文中的成语和英文中对应的习语排列出来,进行对照分析,不难发现:汉语成语多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大都可以找到出处,英语习语多源于口头流传,很难找到出处。汉语成语在用词上保留着古代书面语的庄重、典雅,英语习语则多具有口头语的用词和结构特点。汉语成语多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用以说明一个道理,英语习语则以小动物和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为借寓,阐明一个立论。虽然汉语成语和英语习语有着诸多的不同,但却都文字凝练,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四、汉语成语的翻译技巧——以与“猴”相关的成语为研究对象

汉语成语,往往源于历史故事,寓意往往不是其字面意义。成语结构紧凑,词序不能任意变换,成分不能随便更换。下面我们就以与“猴”相关的成语为对象,探讨其翻译技巧。

1. 同义习语借用法。

有些汉语成语和英语习语在结构、内容和感情色彩上都相符合,有相同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借用来翻译。

杀鸡骇猴,本意是杀鸡给猴子看。在英语中,有句习语“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字面意思是打狗给狮子看,让狮子知道厉害。但是它要表达的意思跟汉语中的杀鸡骇猴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可以借用英语的同义习语进行翻译,而不是按照字面意思逐字翻译,这样更符合英语的文化背景,能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猴年马月,指期盼的事情遥遥无期。而英语中有相对应的说法“Donkey's years”。这里的years其实是来自ears,因为驴的耳朵长,所以donkey's ears就指代很长的时间,后来演变成donkey's years意思不变,也是因为驴的寿命普遍较长。

2. 直译法。按照文字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前提是直译过去不会引起歧义或造成不解。

沐猴而冠:猕猴戴帽子。在翻译该成语时,因为成语本身的意思已经非常明了,我们可以将其翻译成“a monkey with a hat on”,这样,不仅能简单直白地表达汉语成语的意思,而且还能生动逼真地将其神情态度表现出来。

3. 意译法。

有些成语如果采取直译,外国人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但却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具有相同含义的习语,则可采取意译策略,用简单直白的语言将成语的意思传递出来。

五马六猴:形容不守规矩、不受管束的人。这个短语,我们在英语中找不到可以借用的同义习语,但是其表达的意思却很简单,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翻译成“Undisciplined person”,既能表达清楚汉语成语的内涵,又符合英语的文化及语法特征。

4. 增添法。

树倒猢狲散:有权势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是“手忙脚乱”的意思,是译文中增加的成分,增加之后形象生动,译文栩栩如生。

纵观以上汉语成语的英语翻译,不难发现,虽然两种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可能不同,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尤为相近的。这就是充分考虑了译入语——英语的文化特征,采取了符合其特点的翻译方法得到的译文。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翻译汉语成语时,找到英语语言中对等的表达异常重要。

3.有关龙的成语故事 篇三

1.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被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

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2.叶(shè)公好龙

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3.屠龙之技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4.鲤鱼跳龙门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指的是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的龙门,今称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5.笔走龙蛇

唐朝贺知章在家宴请宾客,座中有诗仙李白、僧人怀素等。酒过三巡,贺知章请李白作诗助兴,李白推辞说:“还是请怀素上人挥毫助兴吧。”贺知章说:“那就李白赋诗,怀素挥毫,珠联璧合吧!”怀素自知盛情难却,几杯酒下肚,便开始挥毫如飞,一旁李白也开始朗朗诵来:“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吾师醉后倚绳休,起来向笔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时时只见龙蛇走……”自此“笔走龙蛇”成为形容书法笔势矫健、洒脱的专用成语。

笔走龙蛇,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比喻草书的笔势矫健生动。

4.有关高兴的成语_心情成语 篇四

怡然自得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抑郁寡欢 由于心情不舒畅而很少高兴的时候。

怡情悦性 怡:和悦愉快;悦:高兴,愉快。使心情舒畅愉快。

语言无味 指说的话枯燥无味或庸俗无聊。

有备无患 患:祸患,灾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一箭双雕 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一悲一喜 既悲伤又高兴。《平妖传》二回:“表公单单一身,不胜凄惨,且喜有了性命,又得了两件至宝,正所谓一悲一喜。”

宜嗔宜喜 意思是不论生气,还是高兴,总是很美的。

一挂恍 谓不高兴或喜悦的表情。梗皱眉。

悦目娱心 使眼睛高兴,使心里快乐。形容使人感到美好快乐。

跃跃欲试 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眼开眉展 形容极度高兴。

眼笑眉飞 形容极度高兴。

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喜不自胜 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

喜眉笑眼 形容面带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5.有关带马的成语_成语 篇五

朽索驭马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奔驰的马。形容倾覆的危险十分严重。多含戒惧之意。亦作“腐索御马。”

选兵秣马 选好兵器喂饱战马。指作好战前准备。

悬兵束马 见“悬车束马”。

悬车束马 形容险阻。

万马齐喑 喑: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旧时形容人民不敢讲话。现也比喻沉闷的政治局面。

万马奔腾 成千上万匹刀在奔跑腾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乌白马角 乌鸦变白,马头生角。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问羊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问牛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乌头白马生角 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

五马分尸 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匹马分裂人的头和四肢。比喻硬把完整的东西分割得非常零碎。

文君司马 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宴席上以琴音挑动临邛富商卓王孙寡居的女儿卓文君;文君夜奔相如,与之结为夫妇。卓王孙不认这门亲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开了个酒馆,文君当炉卖酒,相如穿着犊鼻裤与奴仆一道洗器皿,卓王孙感到耻辱,才被迫认亲。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人用

舞刀跃马 挥舞刀枪,纵跃战马。比喻奋勇作战。

五花杀马 毛色凋落的马。比喻年老体衰。

乌头白,马生角 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

乌头马角 同“乌白马角”。

乌焉成马 指文字因形体相似而转写错误。

脱缰之马 比喻没有了约束的人或失去了控制的事物。

童牛角马 童牛:没有角的牛;角马:长角的马。比喻不伦不类的东西。也比喻违反常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天马行空 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土牛木马 泥塑的牛,木做的马。比喻没有实用的东西。

天粟马角 天雨粟,马生角。谓不可能实现的事。

铁马金戈 ①形容威武雄壮的士兵和战马。②谓战事,兵事。

铜围铁马 比喻坚固的阵势。

6.与龙有关的成语_经典成语介绍 篇六

成语推荐(一)

龙伸蠖屈:形容笔势飞动,书法高超。

龙神马壮:谓像骏马一样的有精神。

龙鸣狮吼:比喻沉郁雄壮的声音。

龙盘凤逸:比喻怀才不遇。

龙首豕足:犹言牛头不对马嘴。指对书义的解释与原旨相去甚远,风马牛不相及。

龙盘凤翥:比喻山势雄壮蜿蜒。指王者的气象。亦比喻书法笔势飞动。

龙蟠凤翥:指贤者遁世归隐。

龙韬豹略:指兵法。

龙腾豹变:比喻议论风发,能言善辩。

龙腾凤集:比喻王业兴盛,英雄会合。

龙I虎卧:犹言龙蟠虎踞。比喻山势逶迤起伏。

龙腾虎踞:势力强盛,雄据一方。

龙腾虎啸:声势壮盛的样子。

龙潭虎窟:窟:洞穴。潭:深水池。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龙腾虎踯:比喻勇猛冲击,势不可当。同“龙腾虎蹴”。

龙腾虎掷:比喻勇猛冲击,势不可当。同“龙腾虎蹴”。

龙跳虎伏:犹言龙腾虎卧。比喻笔势。

龙跳虎卧:比喻文笔、书法纵逸雄劲。

龙头锯角:比喻大胆冒险。

龙头蛇尾:比喻开头盛大,结尾衰减。

龙飞虎跳:比喻笔势遒劲奔放。

龙凤呈祥:指吉庆之事。

龙多乃旱:比喻人多互相依赖,反而办不成事。

龙肝凤脑: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成语推荐(二)

土龙刍狗: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比喻名不副实。

土龙沐猴: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画龙点晴: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龟龙麟凤:传统上用来象征高寿、尊贵、吉祥的四种动物。比喻身处高位德盖四海的人。

攀龙凤:犹言攀龙附凤。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鱼龙变化:指鱼变化为龙。比喻世事或人的根本性变化。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鱼龙曼羡:比喻世事变幻。

鱼龙曼延:①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即所谓猞猁之兽,曼延亦兽名。②喻虚假多变,玩弄权术。亦作“鱼龙漫衍”。亦作“鱼龙

鱼龙曼衍:原指各种杂戏同时演出。后形容事物杂乱。也比喻变化很多(含贬义)。

鱼龙漫衍: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即所谓猞猁之兽,曼延亦兽名。后多比喻虚假多变,玩弄权术。漫,通“曼”。

元龙高卧: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原指陈登自卧大床,让客人睡下床。后比喻对客人怠慢无礼。

元龙豪气: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曾慢待许;豪:豪放。形容性格豪放。

云龙风虎: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的事物相感应。

云龙井蛙:云端的龙,井底的蛙。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

真龙活现:形容逼真。

成语推荐(三)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生龙活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攀龙附凤: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活龙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一般。

烹龙炮凤:烹:煮;炮:烧。形容菜肴极为丰盛、珍奇。

烹龙h凤:①比喻烹调珍奇肴馔。亦形容菜肴豪奢珍贵。②比喻高超的艺术技艺。亦作“烹龙庖凤”。亦作“烹龙煮凤”。

二龙戏珠:两条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

黄龙痛饮:指彻底击败敌人,欢庆胜利。

潜龙伏虎:潜藏的蛟龙,潜伏的猛虎。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

乔龙画虎:形容假心假意地献殷勤。

青龙金匮:指六辰。指良辰吉日。旧时星命家以为,青龙、明堂、金匮、天德、司命等六辰为吉神,六辰值日,诸事皆宜,为黄道吉日。

群龙无首:一群龙没有领头的。比喻没有领头的,无法统一行动。

活龙鲜健:形容健壮有活力。

神龙见首:指诗文跌宕多姿。

神龙马壮:比喻身体健壮、气宇轩昂。

神龙失耍罕扔魇去权位。耍同“势”。

7.《项羽本纪》的细部解读 篇七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项羽本纪》,置疑法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文言文阅读教学, 不仅份量重, 而且难度大。特别是从学的层面看,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积极性普遍要低于其它各类文本的阅读, 主动地自觉地读一些文言文本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文言文文本自身的特点以及文言文教学考查的要求和标准, 使得文言文的教学更多倾向“言”的训练, 学生埋首于各种所谓“知识点”, 也就难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汲取文化精华、获得审美享受、提升阅读情趣, 高能耗低收益也就在所难免了。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多为经典文本, 而经典文本总是内容上有厚度、表达上有深度、时空上有跨度的。因此, 如果在掌握“言”的基础上, 以“文”的方式来教学, 即让学生在疏通理解文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能够对文本做深入体悟, 获得更高层次的思维体验, 引导学生与古人实现超时空的心灵共鸣, 就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 更有益于文言文深度教学的良性循环。

在完成古代汉语语词的积累和语法知识的归纳, 即掌握“言”的基础上, 侧重以“文”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 对文言文做“深度解读”。教师依托文本所提供的信息, 针对文本的深刻处设疑置问, 以“无疑、设疑、释疑”的程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引导学生经历从“无疑”到“生疑”, 进而“解疑”, 分析并领会文字背后的深意, 实现对文本由表层感知向深层领悟迈进, 达成与古代作者跨越时空的智慧、情感遇合, 最终达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以下就以《项羽本纪》为例来探讨文言文深度解读教学的三种具体置疑之法。

一.聚焦潜伏隐含处, 由隐变显实现深度关联

“潜伏隐含处”包含了文本中的隐藏信息或者中断信息, 它是文言文文本中的似“无”实“有”。

潜伏隐含, 召唤着读者在仔细分析中显露隐含, 填补中断, 凸现有价值信息, 生成联系。这样, 就突破了文本的表面信息, 拓展了文本的固有信息, 生发出了文本的深层次意义。

《项羽本纪》中, 樊哙闯帐时项王“按剑而跻”的反应, 显示出本能的警戒, 一时间气氛紧张。随即樊哙一番陈词, 指责项王为“亡秦之续”, 对于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的项羽而言, 这样的指责言辞何等激烈, 而项王听了樊哙一番话后竟没有任何反应, 只说了一个字:“坐。”不仅没有一丝怒气, 反而赏赐酒肉。樊哙说出如此大不敬的话, 项王为什么不怪罪反倒加以赏赐呢?仔细思考就会发现, 原文“潜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人有大功却未有封侯之赏”, 意即沛公有先入函谷关的功劳, 按照事先约定本可称王, 却等待项王来, 一心只谋求“封侯”的赏赐, 忠诚不二却招来杀身之祸, 实在太不公平。听了这样的陈词连项王也觉得自己没道理。结果, 能在巨鹿之战中令诸将“膝行而前, 莫敢仰视”的项王, 也会有被下级军官说得哑口无言之时。解读时, 如果不能将樊哙的言与项王的行之间的看似有悖常理的关联处加以仔细推敲, 也就难以真正理解项王的表现。经典文本的表达深度正在此处体现出来, 无论读者是否看得到, 司马迁通过樊哙闯帐, 正是在一步步地显现刘项二人性格和才能的差距。

潜伏隐含处是文本中看似平淡平常却“非常”的地方, 呈现“隐含”, 挖掘“潜伏”, 将一般读者轻轻掠过的“无”, 揭示为独具慧眼的“有”, 就能深入挖掘出文本内在的关联, 实现与作者的超时空对话。

二.聚焦雷同反复处, 由同见异实现深度感悟

“雷同反复处”是指文本中相似或相同内容多次出现的现象, 它是文本中的似“同”实“异”。

《项羽本纪》中的樊哙是一介武夫, 本不善言辞, 却能在闯帐时说得项王哑口无言, 樊哙何以突然变得如此有口才?苏教版教材对这一文本做了非常巧妙的排版设计, 樊哙的一番话在右页, 左页同样位置就有一段与之极其相似的话, 陈说理由完全一样, 甚至具体措辞都非常相似, 那是刘邦对夜访的项伯说的一番话。巧妙的排版帮助我们看到了司马迁在行文上的巧妙安排, 这里的相同是一种故意, 作者在隐晦地表现樊哙有备而来, 而这个“备”的授意者正是创作这番话的人———刘邦, 再深究下去, 在准备“谢项王”的那一刻, 刘邦所做的部署多么缜密, 不仅涉及辩解理由、礼物准备, 而且往后还让读者看到, 连逃离的方式都是轻车快道。

反复是一种巧妙的“同”, “同”是为了显现“异”, “同”的背后深含着作者的观点、态度。像《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观看秦始皇游会稽的盛大景象, 曾说过“彼可取而代”的话。而刘邦也曾说过意思极为接近的话:“大丈夫当如是”。意思相近, 但表达形式差异很大。这也是一种反复, 语义反复, 形式殊异, 不同的表达正能显示表达者不同的个性, 此处高祖对境况不满、对始皇仰慕、对权力渴求的复杂心迹表露出来;而项羽对始皇的不屑、说话感情用事也活现了项羽的粗疏、刚愎自用。

雷同反复处是文章看似相同却“不同”的地方, 比对“相同”, 体会“不同”, 将看似普通的“同”, 深析出微妙的“异”, 就能深入感悟出编排的匠心所在, 实现与文中人物的超时空对话。

三.聚焦细致微小处, 见微知著实现深度挖掘

“细致微小处”是指文本中看似并不起眼的一字一词, 却隐含深意的地方, 它是文本中的似“微”实“丰”。

细致微小, 能启发我们“见微知著”, 存在微小, 不见得作用微小;形态微小, 却更显意义深远。文言文中的这些“微小”处, 教会我们在研读文本时小心、细致, 以宁静的心态感知文本, 与作者神遇, 能捕捉到许多容易忽略的风景。

比如, 项羽并未称帝, 死后也以“鲁公礼”下葬, 司马迁为何将项羽的传记归入“本纪”?这暗含着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 不以成败论英雄, 项羽是司马迁心目中的帝王。又如, 《项羽本纪》介绍项羽的出身, 写道:“项籍者, 下相人也, 字羽”, 而《高祖本纪》中对刘邦的介绍是:“高祖, 沛丰邑中阳里人, 姓刘氏, 字季。”乍看之下两句的介绍如出一辙, 其实两个人的“字”暗藏玄机。“季”, 是古代兄弟的排行, 并不是规范的“字”, 可以说刘邦没有“字”, 这一细节, 体现了两人出身的差异。

关注细小隐微处还要把握别具意蕴的用字。如《项羽本纪》中“樊哙、张良谏, 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 还军霸上”。这句中“乃”是别具意味的字, “乃”解释为“才”, 读出这个“才”, 才能体味到这个句子的逻辑关系, 才能将刘邦本不情愿、非自觉地放弃财物的味道读出来。可见, 要想把握好文本的细小隐微处, 训练扎实的古文字基本功非常重要, “文”和“言”是相辅相成的。

经典文本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 文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 往往都暗藏作者的匠心, 包蕴着深刻的含义。如果我们在容易被忽略而又和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处设问质疑, 启发学生于细微处发现“大义”, 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更能够提高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潜伏隐含处、雷同反复处、细致微小处, 究其实质, 都可谓文本的“空白处”、“增长点”, 文本中这类可将文意由薄读厚的“空白处”, 正是阅读时可与作者对话由简到丰的“增长点”。忽略或者无法捕获到这类阅读提升的增长点, 只从“言”的角度教授课文, 把文言文的教学局限于古代汉语的语词积累和语法归纳, 就无法带领学生真正融于经典文本, 感受文本的精妙。

8.项羽有关的成语 篇八

【关键词】项羽 悲剧形象 人格魅力

在中国历史上,项羽虽是一个兵败者,但却被千古传诵,这与他豪迈不羁、勇猛威武、宁折不屈、重情重义的性格是分不开,也正是这些性格成就了他的悲剧形象。不同的作者对同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叙述,在不同的文学体裁中多呈现不同的审美及观点,像项羽这位具有多重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其具有的争议也最多。目前,国内外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颇多,“成王败寇”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很多学者对项羽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性格方面,对他的身世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了研究,以项羽的性格作为切入点,进而对其战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关于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论文,多是从单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的,缺乏系统全面的剖析,故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就其人格魅力与悲剧形象这两个方面进行整合研究,进而从多个角度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研究,提出个人观点。

一、项羽悲剧形象的形成及原因

项羽这个充满传奇色彩、极具复杂性的悲剧英雄,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所向披靡,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霸王”。但他在楚汉相争的大舞台上的快速陨落,使得他的悲剧引人深思。纵观项羽的一生,他悲剧形象的形成及原因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因素。

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于楚国下相的楚将贵族世家,其父项超早逝,祖父项燕对其尤为宠爱。但在公元前223年,项羽10岁的时候,秦王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危在旦夕之时,其祖父项燕临危受命,带领楚国全部兵力与秦将王翦决一死战,但因王翦采用坚壁固守的战术,在平舆突袭楚军而导致楚军大败,项燕战死,致使楚国大片江山被秦军攻占,楚王也被秦军俘虏,长达八百年的楚国也随之灭亡。项羽也从贵族子弟沦落为流亡者,只能在吴中各地藏匿流窜,这一变故在项羽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也是他在后来处理有关秦国事务上过于不理智的原因。

成年后的项羽复仇心切,在公元前209年,与其叔父项梁合力杀死了会稽县的昏庸的郡守,率领8000多农民子弟投入到了反抗秦国的战斗中,并于公元前208年,听从其叔父项梁的意见,拥立楚怀王为新皇,汇聚各地的起义队伍联合抗秦。随着起义军规模的壮大以及反秦事业的高涨,项羽的复仇心情更加热切,并采用破釜沉舟的办法激发将士的斗志,大破秦军声名远扬,但其暴虐也在这时展现出来。因为对秦国的强烈仇恨,使得项羽坑杀了二十万降军,得罪了关中父老,在灭掉秦国后,又没有政治远见,不顾范增反对杀掉了秦王子婴,烧毁了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引得诸侯离心。正是由于他缺乏宏伟目标、不知仁爱的性格特征,致使他丧失了民心,走向灭亡。但项羽的性格不全是凶残暴虐,其中也有温和与仁慈,只要不与秦国有关系,他还是很彬彬有礼的,由于自幼丧父,使得他的感情相对脆弱,很容易被虚假的亲近与顺服所蒙蔽,进而出现错误的仁爱与姑息,此外项羽为人也过于自大、重情义。不听范增的劝说,认为刘邦在才智、军事上都不足为惧,且斩杀他也不是仁义之举,致使在鸿门宴上轻信了项伯的劝说与刘邦的顺服,错过大好时机,放虎归山。随后因为项羽的自大与多疑,中了刘邦手下谋士陈平的离间计,削弱了范增的兵权,致使范增心生失望悲愤辞官,使得垓下被围、四面楚歌之时身边少了范增的帮助,导致了军心涣散、败北刘邦、自刎江边的悲剧。

关于项羽的失败,其悲剧形象的形成原因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此外,不可忽视的还有其性格因素。二者的相融相合,造就了项羽的悲剧一生。

從项羽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项羽的失败是命运所向,是没落贵族阶级宣告灭亡的标志。项羽的故乡楚国是一个地处湖北汉江的小国,楚人崇尚武力,因此当时的楚国是军事强国,并凭借武力一举成为南方的大国,拥有与秦国抗衡的强大实力。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培养了项羽桀骜不驯、勇猛豪爽的性格。但项羽生不逢时,随着楚国的衰败,世代为楚将的项氏也变为了落魄贵族,同样处于流离失所的境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处于变革时代,秦国正在实行中央集权制,并为平民阶级提供同样的机遇,这从根本上切断了贵族的世袭制度,给贵族一个沉重的打击。但由于秦国只是通过武力征服了六国,却未将六国的各民族间的文化进行融合、地域差异问题进行解决,没落的六国贵族仍然存在,像燕太子丹就拜壮士荆轲为座上宾,使其以带着秦国叛将樊于期的人头献给秦王的理由面见秦王,目的就是为了刺杀秦王报仇雪恨;韩国的没落贵族张良变卖了全部的身家,只为雇佣一个大力士在博淘沙用铁锤伏杀秦始皇;历史上这些为国、为君、为亲报仇的事件数不胜数,这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项羽在初见秦始皇的时候,就曾发出过“彼可取而代之”的感慨,进而引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秦斗争,也给予秦王朝重重的一击,为推翻秦王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性格决定命运”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项羽的由盛转衰与他的悲剧性格是密切相关的,项羽是个集多种矛盾性格于一身的人物。由于出身楚国将相世家,培养了其胸怀大志的抱负,少年时期的项羽在跟随其叔父项梁学习读书、练剑的时候,曾说过“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1]于是其叔父就教他兵法,但项羽只是学习个大概,不肯进行深入的钻研,从而可见项羽胸怀大志的同时也目光短浅。项羽由于出身将相世家且天资聪明,使得其具有过人的军事才能,钜鹿之战、破釜沉舟等决断,充分展现了他的智勇双全,但由于其幼年受到过多的呵护,一方面又优柔寡断、不听劝阻,这从他多次不听范增的劝阻不肯杀掉刘邦的事情中不难看出。由于项羽的祖父及故乡楚国都是被秦国所灭,国仇家恨加在一起使项羽对秦王朝抱有很深的仇恨,在其取得胜利的时候,残暴的杀戮了上千万秦人,特别是在新安城南屠杀的十五万秦国的降兵,这种暴虐的行径引起了百姓的怨恨与反抗。但在对待刘邦的态度上,项羽又过于仁慈,总是听信刘邦的软言求和,从而错过了斩杀刘邦的最佳时机。项羽自幼由其叔父项梁养大,很听项梁的话,项梁去世时托付范增照顾年幼的项羽,年过七十的范增,把项羽当做自己的亲生孩子,有时过于严厉的对待造成了项羽的逆反心理。项羽并没有听从劝说当天下首领,而是胸无大志,甘做西楚霸王。而不在意百姓的怨言,对于刘邦的假意赞美很是受用,却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对于比自己有才能的人,不愿委以重用,甚至听信了谤言,赶走了忠心耿耿的范增,使得自己腹背受敌,毫无胜算可言。

二、项羽悲剧人格魅力的总体表现

项羽可谓司马迁倾注情感最多,描写最成功的英雄人物。历代的文学、戏剧等艺术作品,都偏爱项羽这位悲剧英雄。项羽之所以被后世文人歌颂铭记,在于其性格魅力、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怀所表现出的丰富性、复杂性。

就性格魅力而言,项羽的身上有很多闪光点,诸如德才兼备、豪爽仗义、忠实厚道等,但人无完人,项羽的身上同样还有盲目自信、一意孤行、多疑轻信等缺点。正是这些性格特征,造就了项羽光辉却又失败的一生,以及后人对其褒贬不一的评价。项羽出身楚将世家,高贵的血统与文化的积淀,使得项羽具有过人的才气与雄健的体魄,在其少年时就有抵御万人军法的远见,足可见其志向远大,但对于兵法的学习却不肯精益求精,又显现出了他性格上的浮躁。项羽在反秦斗争中的果敢,使其斩杀宋义、带领将士奋勇抗秦,面对不利的战事,采用破釜沉舟的办法,激发将士的热血,大胜秦兵,展现出了过人的胆识与勇猛。项羽为人豪爽讲诚信,在楚汉之争中,胸怀坦荡,在对待刘邦的态度上也是如此。鸿门宴上他认为暗算赔礼之人不是英雄所为,显示了他的高尚道德。项羽善良仁慈,对待自己的将士亦是如此,因此很多大臣和将士在没有任何赏赐的情况下,仍然忠心耿耿追随于他。垓下之围时,项羽临危不乱,令28个将士从四个方向进行突围,项羽身先士卒,冲入汉军掩护手下士兵,足见其爱兵的深切。战场上的多次胜利,使项羽产生了个人英雄主义,认为仅凭武力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不愿相信别人,对于有能力的韩信、张良、英布和彭越等不愿委以重任,逼得他们投奔到刘邦手下,并轻信陈平的离间计逼走了最得力的范增,最终使得自己陷于不利境地,甚至在乌江边上,项羽还是没有认识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的失败,只是因为时机不对,可见其至死不悟的悲哀。

就英雄气概而言,项羽虽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与勇武的气概,但却没有政治眼光及远见。项羽自幼具有强健的体魄与军事天赋,青年时的项羽杀死会稽郡守,挑起反秦的大旗,加上出身将相世家,在楚国具有一定的威望与声名,很多楚国后裔自愿追随他的步伐,因此年仅24岁的项羽就率领八千楚国子弟与秦国抗争。面对不愿下令救赵的昏庸令尹宋义,项羽果断的发动兵变,带领将士英勇救赵,足见其无畏的抗秦决心。钜鹿之战,项羽率领数万起义军对抗四十万秦军,在人数明显不如敌人的情况下,项羽下令破釜沉舟,在其他诸侯军畏缩不前的时候,以大无畏的精神带领义军与秦军背水一战。这场战役预示了秦国的灭亡,也正是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展现了项羽的用兵之神与大将风范。当时的项羽年仅27岁,就以如此的神勇,在灭秦的战役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在加上他大破秦军的英勇,使得很多人在迎战项羽时,都被他气势压迫得不敢轻举妄动。项羽与刘邦在广武对峙的时候,因前线大将被楼烦射杀而大怒,身披战甲来到营前约战。楼烦见状欲举箭射项羽,只见项羽圆睁双目大吼一声,犹如晴天霹雳,吓得楼烦后退数步无力举箭,最终郁郁寡欢而亡,可见项羽令敌人望而生畏的气势!东城突围之时,项羽仍以英勇的表现,在身边的将士所剩无几的情况下,一人斩杀敌军上百名,足见其英雄气概。

项羽虽勇武无比,却没有政治远见,不懂得审时度势,正是这个弱点,导致他的失败。如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范增的劝阻,毫不深思刘邦的野心,不肯杀掉刘邦,最终放虎归山。入驻咸阳的时候,只图一时之快,为了报仇,杀死子婴、烧掉阿房宫,并犯下了屠城的错误,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失掉了民心。夺取天下后,行事方面有失公允,只是重用项氏族人或有恩于项氏的司马欣、申阳等将士,不信任比他有才能的人,不能做到任人为贤,致使手下的人才流入刘邦。入驻咸阳后,有人劝项羽留在秦国建立自己的王朝时,项羽又因为其短浅的本土观念,认为人在富贵之后应该衣锦还乡,无统一天下的志向,只希望做一国的霸主,逆历史发展,终被历史所遗弃。综上所述,可以认为,项羽的骁勇善战、勇武威猛是其得以消灭秦国,成就霸业的基础,但他的刚愎自用、目光短浅也使其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项羽本纪》用重笔描述了霸王与虞姬告别的情景,也是项羽的故事中流传最广、最感人的一幕。项羽具有楚人浪漫的情懷,在他伟岸身躯下,是一颗细腻纯净的心,对待虞姬的真情,使得他的人格形象更加高大。项羽对虞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虞姬跟随项羽四处征战,每次她都是万般不舍的送夫君征战,并以千般柔情恭迎夫君的归来,毫无要求与怨言,有的只是对项羽无尽的爱与崇拜。在垓下被围之时,虞姬并没有因为害怕而哭泣,而是含泪为项羽斟满酒杯,并如往常般翩翩起舞,为项羽助兴,她是何其的洒脱与超俗。四周响起了楚国的歌谣时,项羽的斗志熄灭了,虞姬只能以曼妙的舞姿慰藉项羽,此时的项羽不禁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慨叹,可见其对虞姬的用情至深,而虞姬也以“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表示自己的决心,并用项羽腰间的佩剑自刎于心爱之人的怀中。而项羽在痛哭中亲手掩埋了虞姬的尸体,这份悲伤甚至感染周围的将士痛哭流涕,悲痛之下又重新骑上战马挥舞着方天画戟,义无反顾的冲向敌军。正是慷慨别姬的场面,使得项羽这个英雄形象更加丰满与悲壮,也使得项羽的人格魅力更加的宏大与辉煌。

但项羽的儿女情长也造就了其悲剧的一生,当项羽陷入韩信的十面埋伏之时,项羽最先想到的不是天下、战争,而是心爱的虞姬,在耳边响起四面楚歌的时候,项羽放心不下的还是与其共患难的爱人,这时的英雄却显得有些过于儿女情长了。正是这份儿女情长,束缚了项羽的手脚,使得其难成大业。

项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悲剧英雄,来自于司马迁《史记》第七篇《项羽本纪》,这部传纪记载了项羽悲壮的一生,司马迁以中肯、客观的态度对项羽进行了描写,就其人格魅力与历史功绩进行了歌颂与赞扬,也将其性格上的缺点与错误如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史记》中“本纪”大多记载的都是皇帝的事迹,项羽能被收录其中,足见司马迁对其的敬佩与尊重。正是由于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复杂的性格,使得他常被作为历代诗歌、戏剧、影视作品的原型,文人墨客通过对他形象的塑造,以抒发自己的观点与情绪。本文通过对《项羽本纪》中项羽悲剧形象的解读,对他的人格魅力、英雄气概、儿女情长有了深入的了解与学习,他虽然失掉了江山、丢掉了性命,但却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与赞誉,他不求苟活的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深入人心。时至今日,有关项羽的“破釜沉舟”“垓下之战”“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等故事,仍活跃在诗歌、戏剧、影视剧等艺术创作中,足见其人格魅力的强大。

我国古代文学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内涵,项羽的形象在各个类型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拓展与发展,涉及项羽的诗歌多集中在各类古书中,且分散在众多的戏剧、影视剧中。由于本人精力有限,整理归纳不够全面,对各类作品中项羽的解读也不够到位,难免存在一定的纰漏。希望日后在本课题基础上,继续思考和拓展范围,做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9.有关“神”的成语 篇九

黯然神伤 指心神悲沮的样子。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拜鬼求神 向鬼神叩拜祈祷,求其保佑。变化如神 神:神奇。形容变化迅速而神奇。

兵贵神速 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不露神色 内心活动不在脸上流露,以防别人察觉。澄神离形 形容用心太专,如痴如呆。出鬼入神 指变化多端,不可捉摸。出入神鬼 犹言神出鬼没。

出神入化 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

大显神通 神通:原为佛家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后指特别高超的本领。形容充分显示出高明的本领。抖搂精神 振作起精神。

丰神绰约 绰约:形容女子体态柔美的样子。指女子体态柔美丰满。丰神异彩 精神丰满,焕发容光。

奉如神明 象对待神灵那样崇奉。形容对某人或某种事物极其尊重。

奉若神明 奉:信奉;神明:神。崇拜得象迷信者敬神那样。形容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

鬼出神入 比喻变化巧妙迅速,不易捉摸。同“鬼出电入”。

鬼斧神工 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鬼哭神嚎 号:哭。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鬼哭神号 ①形容哭叫悲惨凄厉。②形容声音大而杂乱,令人惊恐。鬼哭神惊 形容极度惊恐。

鬼烂神焦 形容火灾惨烈,众多的人被烧死。鬼泣神嚎 形容哭叫悲惨凄厉。同“鬼哭神号”。鬼泣神号 形容哭叫悲惨凄厉。同“鬼哭神号”。鬼设神使 指天造地设,非人力所能成就。

鬼神不测 测:猜想,估计。鬼神也预料不到。形容极其神奇奥妙。

鬼神莫测 鬼神也揣测不到。形容非常神奇奥妙,谁也摸不清底细。

鬼使神差 使、差:指使。好象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

过化存神 过:经过;存:保存,具有。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

化腐朽为神奇 神奇:神妙奇特的东西。变坏为好,变死板为灵巧,变无用为有用。

魂飞神丧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同“魂飞魄散”。

活神活现 形容生动逼真,像真的一样。

惊天地,泣鬼神

形容震动很大,十分感人。,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

惊心骇神 指内心感到十分震惊。

精神抖擞 抖擞:振动,引伸为振作。形容精神振奋。

精神焕发 焕发:光彩四射的样子。形容精神振作,情绪饱满。

精神恍惚 恍忽:糊里糊涂的样子。形容神思不定或神志不清。

敬若神明 神明:泛指神,像敬重神一样敬重对方。形容对某人或某物崇拜到了极点。多用作贬义。

炯炯有神 炯炯:明亮的样子。形容人的眼睛发亮,很有精神。

聚精会神 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旷心怡神 舒畅心胸,愉悦精神。

料事如神 料:预料。预料事情象神仙一样准确。形容预料事情非常准确。令人神往 令:使,让;神往:心神向往。使人非常向往。

六神不安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六神无主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龙鬼蛇神 比喻奇诡怪僻。

龙马精神 龙马:古代传说中形状象龙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瞒神弄鬼 欺骗摆弄别人,背着人在暗中捣鬼。

貌合神离 貌:外表;神:内心。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貌离神合 指表面上不同而实质上一致。

妙算神机 形容智谋无穷,善于洞察形势,计策得当。

默契神会 指从意识深处默默领会和揣摩事物所蕴含的精神气韵。

目酣神醉 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牛鬼蛇神 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虚幻怪诞。后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

弄鬼弄神 假装鬼神蒙骗或恐吓他人。也比喻暗中捣鬼作弊,玩弄花招。亦作“弄神弄鬼”。

弄神弄鬼 指捣鬼,耍花样。

屏气凝神 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求神问卜 迷信的人遇有疑难,求神鬼帮助,或靠卜卦解决。全神关注 指一心注意。全神贯注 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灌注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同“全神贯注”。染神刻骨 犹铭心刻骨。指感受深切。染神乱志 指思想受到迷惑扰乱。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畅。人神共愤 人和神都愤恨。形容民愤极大。人神共嫉 人与神都憎恨厌恶。极言民怨之甚。人怨神怒 形容民愤极大。

神安气集 精神安定,气息凝集。

神兵天将 比喻英勇善战、行动迅捷的军队。

神不守舍 神魂离开了身体,比喻丧魂失魄,心神不安定。神不知,鬼不觉 形容事情做得很秘密,没有被人发觉。

神采飞扬 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神采焕发 神采:人的精神、神气和光彩;焕发:光彩四射。形容精神饱满,生气勃勃的风貌。

神采奕然 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神差鬼遣 好象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同“神差鬼使”。

神差鬼使 好象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神出鬼没 出:出现;没:消失。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

神到之笔 犹言神来之笔。形容作品文句精彩。神短气浮 指心性浅薄浮躁。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神飞气扬 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神飞色舞 犹眉飞色舞。形容兴高采烈。

神工鬼斧 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艺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神工鬼力 比喻神奇超人的力量。

神工天巧 形容建筑、布置的奇妙,非人力所能为。

神功圣化 指帝王的功绩和教化。旧时对人君的颂扬之辞。

神鬼不测 神灵鬼怪都不能揣度。极言事情的隐秘奇异。亦作“神鬼难测”。神鬼莫测 测:推测。事情极诡秘,神鬼也难测度。形容谁也推测不出。神嚎鬼哭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同“神号鬼哭”。神号鬼哭 号:哭。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神乎其技 形容技艺或手法十分高明。

神乎其神 神:神妙;乎:语助词,表感叹。神秘奇妙到了极点。形容非常奇妙神秘。

神会心融 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神魂颠倒 神魂:精神,神志。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神魂飘荡 形容精神飘忽。

神魂摇荡 形容心神恍惚,难以把握。亦作“神摇魂荡”、“神魂荡扬”、“神魂飘荡”。神机妙算 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神奸巨猾 指有势力的奸狡恶人。同“神奸巨蠹”。神闲气定 指神气悠闲安静。

神焦鬼烂 形容火灾惨烈,众多的人被烧死。

神经错乱 ①指精神病。②指精神和思虑迷糊不清,失去常态。

神经过敏 ①症状名。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异常锐敏,神经衰弱患者大都有这种症状。②泛指多疑,好大惊小怪。

神来气旺 犹言运气旺盛。

神来之笔 由神灵帮助而写出的作品。形容作品文句精彩。神领意得 形容领悟透彻。

神领意造 指用心神领会和创造艺术形象。神龙见首 指诗文跌宕多姿。

神龙见首不见尾 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神龙马壮 比喻身体健壮、气宇轩昂。神龙失埶 比喻失去权位。埶,同“势”。

神眉鬼道 形容花样多,有些神秘莫测。

神妙莫测 莫测:不能揣测、估量。形容奇妙到极点。神谟远算 指神奇的谋略和计划。同“神谟庙算”。

神气活现 自以为了不起而显示出来的得意和傲慢的样子。

神气十足 神气:自以为得意傲慢的神情。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

神清气朗 ①形容人心神清爽。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神清气爽 ①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神情恍惚 神志不清,心神不定。

神情自若 自若:自然,不变常态。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神丧胆落 形容心神极为惊恐不安。

神色不动 神色:神情。神情显得没有受到惊动而十分镇定。神色不惊 神色:神情。神情显得没有受到惊动而十分镇定。

神色仓皇 仓皇:惊慌,慌张。指在紧急的情况下,神气和面色紧张惊慌,失去常态。

神色张皇 张皇:惊慌,慌张。指在紧急的情况下,神气和面色紧张惊慌,失去常态。同“神色仓皇”。神色自若 自若:如常,象原来的样子。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态度镇静。神圣工巧 中医对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的别称。神施鬼设 形容诗文十分精妙。

神使鬼差 好象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同“神差鬼使”。

神逝魄夺 犹言魂飞魄散。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神枢鬼藏 指神奇奥妙的兵书。

神输鬼运 形容运输迅疾。也比喻偷漏。同“神运鬼输”。神术妙计 指神妙莫测的计谋。

神思恍惚 神思:精神,心绪;恍惚:神智不清。指心神不定,精神不集中。神竦心惕 肃敬的样子。

神通广大 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术。法术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神头鬼脸 ①形容不愉快的脸色。②喻蓬头乱发,不加修饰。神头鬼面 比喻怪模怪样。神完气足 精神饱满,气息充足。神往神来 指精神相通。神武挂冠 指辞官隐居。

神仙中人 ①指神采、仪态、服饰、举止不同凡俗的人。②指像神仙一般自在快活之人。

神闲气定 指神气悠闲安静。

神闲气静 指神气悠闲安静。同“神闲气定”。

神霄绛阙 原指仙境。亦用以形容帝王高深华美的宫殿。神摇目夺 形容心神荡漾,目光被吸引。

神摇意夺 神:精神;意:心意;摇、夺:形容不能自持。神情为某件事物所吸引,不能自持。

神怡心旷 精神愉悦,心胸开阔。神怿气愉 形容欢欣愉快。

神意自若 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态度镇静。同“神色自若”。神郁气悴 指精神郁结劳悴。

神运鬼输 ①形容运输迅疾。②以喻偷漏。神湛骨寒 形容危惧。

神至之笔 形容艺术作品的技法非常奇妙。

神州赤县 后遂以“赤县神州”或“神州赤县”为中国的别称。

神州陆沉 神州:指中国;陆沉:陆地无水而沉。中国大陆沉沦。比喻领土被敌人侵占。

神醉心往 心神陶醉向往。

圣神文武 称颂帝王或杰出人物之词。韬神晦迹 指隐藏踪迹。

桃李精神 形容妖艳娇媚的神态。

下笔如神 指写起文章来,文思奔涌,如有神力。形容文思敏捷,善于写文章或文章写得很好。

下笔有神 指写起文章来,文思奔涌,如有神力。形容文思敏捷,善于写文章或文章写得很好。

闲神野鬼 迷信指流散的鬼神。多比喻不务正业,到处游逛,寻事生非的人。销神流志 消耗精神,丧失意志。

心弛神往 弛:心神向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心驰神往 驰:奔驰。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心荡神迷 荡:摇动。形容心神不定,难以自持。

心荡神摇 指神魂颠倒,不能自持。亦指情思被外物吸引而飘飘然。

心荡神怡 指神魂颠倒,不能自持。亦指情思被外物吸引而飘飘然。同“心荡神摇”。心到神知 旧时指只诚心敬神,就用不到烦琐的礼仪。比喻对人表示钦佩,不必有什么虚文浮礼。

心旷神飞 犹言心境愉悦,飘飘欲仙。

心旷神恬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同“心旷神怡”。心旷神怡 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心旷神愉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同“心旷神怡”。

心领神会 领、会:领悟,理解。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心领神悟 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同“心领神会”。心神不定 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心神不宁 定:安定。形容心情不平静。

心神恍惚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心往神驰 指一心向往。

心怡神旷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同“心旷神怡”。

心悦神怡 犹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心照神交 心照:心里了解;神交:忘形之交。心意投合,相知有素的友谊。心醉神迷 形容佩服爱幕到极点。同“心醉魂迷”。

形具神生 形:形体;神:精神。人的形体具备,精神随之产生。凶神恶煞 原指凶恶的神。后用来形容非常凶恶的人。玄妙入神 形容技艺学问已进入高超而神奇的境界。一路神只 指同伙的人。意含讥讽。怡性养神 怡悦精神,使之安适愉快。怡志养神 怡养神志,使之安适愉快。颐精养神 保养精神元气。同“颐养精神”。颐神养气 犹言颐神养性。

颐神养寿 指保养精神元气。同“颐性养寿”。颐神养性 指保养精神元气。

颐养精神 保养精神元气。

疑鬼疑神 怀疑这个,又怀疑那个。形容神经过敏,无中生有,胡乱猜疑。疑神见鬼 形容非常多疑。同“疑神疑鬼”。疑神疑鬼 这也怀疑,那也怀疑。形容非常多疑。意往神驰 形容心神向往,不能自持。

上一篇:西游记读后感600字初一作文下一篇:高一班主任操行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