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共11篇)
1.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 篇一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反思
历史
张静
导课时播放《七子之歌》这首爱国歌曲,煊染了课堂气氛,让学生谈谈这首歌反映了作者闻一多怎样的爱国情怀,通过歌词学生立即就能想到作者渴望骨肉团圆,祖国早日实现统一,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共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是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主要史实,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三是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三个目标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一国两制”构想是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提出的基本方针,而香港、澳门的回归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为台湾回归祖国奠定了基础。
“一国两制”子目,在学生自学基础之上,指导学生用“分层次抓关键词”的方法记忆“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意义,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加强记忆。教师在进行每一环节时都明确的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和时间,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这一子目,学生在加强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香港、澳门回归”的有关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你看完以后有什么感受?” 问题的解决采取“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合作总结出“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为台湾回归奠定了基础。”从而引入台湾问题的学习。
“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这一子目,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讨论交流学案中设置的四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让课堂充满生机,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点拨,提醒学生不要照着教材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培养了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祖国统一是两岸骨肉同胞的共同心愿,我们坚信祖国实现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将翘首期盼,视目以待”。从而培养学生树立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的信念。
“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结合板书一起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便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
“随堂训练”环节中设置了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目的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程度,反馈纠正在课堂内完成,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如最后一个问题“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明确指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回答问题。
“通过这节课也直接暴露出了自己在教学中一些问题:
1、史实资料准备的不够全面,教师引导过于简单,课堂仅局限于课本教学,如果可以引用课本外的图片和资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讲授台湾回归问题时,如果能结合时事,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会更易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会更加兴致盎然。
2.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 篇二
一、统一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本课由多媒体展示目前海峡两岸现状的相关资料导入。高中生对这一时政热点多少有一些了解和认识, 从他们已知的内容出发, 即由现实走入历史, 这样更能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由此来引导学生回归前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找到形成目前海峡两岸现状的根源。由于书本涉及港澳问题的相关知识不够, 故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 由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从殖民侵略的角度出发, 分析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本质区别, 即港澳问题为外国殖民侵略导致, 是中国与外国之间的问题, 属于国际外交范畴;而台湾问题则是中国的内战遗留问题, 属于中国的内政。然后特别强调:内政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由我们自己解决, 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提出问题:我们的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内政问题的?由此引出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方针。
二、统一之道———“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由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资料:1979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9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 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带领学生认真阅读书本这段小字内容, 有助于学生理解“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是党和政府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统一所做的努力。本课的重点即为“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 需要教师详细讲解以突出这一重点内容, 更可以方便学生理解这一理论。然后设问:这一方针是否可行?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一方针是科学的, 由此引出第三部分内容。
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
关于港澳回归的这部分内容属于基本史实, 较为容易。故由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历史纪录片, 教师从旁稍加介绍, 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历史的那一刻, 促进他们对港澳回归的伟大历史意义 (多媒体显示这部分内容) 的理解,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这时由教师补充有关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马岛战争史实和中英谈判期间英国提出的“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及这一方案的实质。为什么最终中英采用的是中国“一国两制”的方针, 而不是采用英国提出的“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港澳回归的原因:1.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根本原因) ;2.“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3.全国人民的要求和大力支持。再由多媒体展示港澳回归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方针是正确和实际可行的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 。同时说明, 这给国际上解决有关问题提供了参考, 这是我们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贡献。设问:为什么这一科学的方针却没有能够在台湾问题上得到应用?哪些因素阻碍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由此引出第四部分内容。
四、统一之盼———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阻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台独”势力和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虽然有外在困难, 但我们绝不惧怕任何困难, 我们会排除万难勇往直前。为了完成统一大业, 党和政府以及海峡两岸人民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由多媒体展示自1979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 (通过对这些史实的学习来促进学生对两岸关系发展原因的思考) 。设问:海峡两岸关系能够排除干扰不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相关资料, 得出三大原因:1.两岸血浓于水的民族亲情 (根本原因) ;2.两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经济发展优势互补;3.台湾与美国的经济联系减弱。教师总结:在迈向统一之路上, 我们中华民族会排除万难, 决不退缩妥协, 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更有能力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最后, 通过多媒体展示孙中山先生的话: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教师总结:每一个中华民族的成员都有义务有责任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尽一份力量, 尤其青年学生更要努力学习, 将来走上社会为国出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的视角) 。 (结束)
本课内容具有极强的时代性, 和现实联系紧密, 是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所关注的, 统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当前的最高目标。本课的学习从现实出发, 走进历史, 通过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 回归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使人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现实, 通过反观历史来解决现实问题。这亦是新课标教学改革所要求的人文学科教育的本质所在。
3.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 篇三
这是一节关于祖国统一的历史课,从总体上看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教师对这节课的设计意义比较深刻,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历史使命感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也能体现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学生基本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整节课显得井然有序、相得益彰。但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还有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学生的学而言提出自己浅陋的看法。
新课改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因素,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不管老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都要贯彻落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伍老师的这节课一开始以一枚邮票导入新课,给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创设了一个情境,接下来便通过解决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做到了温故而知新,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师生共同回答,甚至有时是老师自问自答,既体现不出学生的课前准备,收集资料的过程也张扬不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而且在整节课中都体现不出教师对学生课前准备的检查。现在的课本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教材了,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了。因此,在上课之前学生必须有一个收集资料的过程,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终生学习品质的塑造,对生存课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我们关注学生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另外,关注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中还要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但是在这节课上,对学生探究、创造的需求不够重视,整整一节课仅有一次五分钟的探究,即探讨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在这节课上更多的体现是学生在配合老师的需要,没有把学生的需要置于老师的需要之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创新能力更谈不上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还要兼顾到所有的学生,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感情的人,而且个性鲜明,层次不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学习、性格、家庭状况后,具体学生具体对待,在伍老师的课堂提问中可以看到,如此多的学生却两次提问到一个学生,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不能关注所有的学生,而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关注的却是一些学困生,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往往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兴趣。虽然在课堂上我们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但我们可以努力去做。
(作者单位 安徽省怀远县河溜中学)
4.祖国统一大业 篇四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约5分钟)
先播放一段《七子之歌.澳门》的音频资料
师:同学们,80多年前,闻一多先生在美国写下了这组感人肺腑的诗篇。他用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侵占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于祖国统一的渴望。那么,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闻一多先生所呼唤的七子分别指的是哪儿呢?
生:(回答略)
师:不错,这七个急待回家的孩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新中国成立之时,除港澳台三地外,其余失地都已陆续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那么,剩下的这三个孩子接下来的命运又将如何,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脚步,一起去重访新中国寻求统一的历程。
(二)进入正课(约35分钟)
师:闻一多先生所提到的这三个尚未归家的孩子,究竟是如何远离自己母亲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回忆一下关于港澳台问题的点点滴滴。
一、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
师:在第四单元中我们曾经学过了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入侵的历史,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忆一下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初步概括出香港问题形成的过程。
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给英国
通过这三个条约,香港一步步的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从此便失去了与祖国的联系,但也正是这些条约,为99年后中国收回香港提供了理论依据。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新界的租期为99年,根据这一条约规定,中国于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就具有了合法性。
2.澳门问题
1557年,葡萄牙人贿赂明朝官员,取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1887年,中葡签订《友好通商条约》,葡萄牙正式取得在澳门殖民的权利 澳门问题与香港问题有所不同,从方式上看,香港是英国通过武力夺取的,而澳门则是葡萄牙长期不断侵蚀的结果,从时间跨度上来讲,澳门被侵占的时间更为久远。
3.台湾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所了解的一些有关台湾的史实: 三国时,吴国的卫温到达今天的台湾地区(古称琉球)元朝时,建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和台湾地区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
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岛及其澎湖列岛给日本
1942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必须将其占领的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归还中国
1945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割断了与大陆之间的联系
台湾与大陆悠久的历史交往表明,台湾至始至终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同根同祖,血脉相连,一湾浅浅的海水怎能割断两岸人对于统一的渴望。正如余光中所写的那样,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寄托了台湾人民对大陆的无限眷恋。而正是这样一种深厚的感情,为祖国未来的和平统一奠定了基础。
师:在回顾了以上这些史实之后,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究竟有何不同?
生:(回答略)
师:港澳问题是殖民侵略问题,属于国际问题的范畴,而台湾问题是战争遗留问题,属于内政问题。那么面对这些内政外交上的难题,国家领导人到底会作出什么样的抉择呢?让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
让学生带着“‘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形成的的?其内涵是什么”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本第一目的内容,找出课本中的有效信息。(1)一国两制’构想形成过程
1、《告台湾同胞书》:
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与此同时,邓小平再次支持了这种做法。2、1981年叶剑英的“谈话”——正式构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4、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使“一国两制”成了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保证的国策。(2)一国两制’的涵义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实行“两制”的前提;两种制度,就是在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将对维护港澳台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是整个构想的核心。
三、回归之路—— 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国两制的构想本来是为台湾问题量身打造的。但它尚未在台湾问题中开花,就在处理香港问题的时候结果,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1.香港的回归
①香港的回归的历程: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等就香港问题与他进行会谈。1982年,阿根廷用武力收回了被英国强占了150多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动用了皇家海军2/3的力量,在美、法的支持下,跨越13000公里,远征马岛,打败了阿根廷军队,夺回了马岛。它保住了大英帝国的颜面,让英国人找回了久违的自豪感。撒切尔夫人携马岛余威访华,其目的自然不言而喻。当时英国态度强硬,不肯让步,一度是谈判陷入僵局。邓小平在与这位“铁娘子”交锋的过程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解决方案,使中断了的中英谈判重新焕发了生机,最终双方于1984年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在广泛吸取香港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
1997年,中国政府成功收回了被英国侵占了155年之久的香港,香港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澳门的回归
师: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1985年,中葡两国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中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并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1999年12月20日,随着葡萄牙国旗的缓缓降落,澳门的历史也随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是继香港问题解决之后中国在外交上的又一重大胜利,从而使我国的统一事业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结合材料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前提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群众基础: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
问题三:中国政府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有何重大意义?(1).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2).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3).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3、台海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台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全面复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海峡两岸人民在“一国两制”方针的基础上日益达成共识,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
将台湾问题分作隔绝-——暖风——寒流——契机四个时期 1.隔绝:提供蒋氏父子照片。指出他们也坚持一个中国。2.暖风:
①1979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从而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开始。
③1987,台湾政府迫于形势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关系重大转折。
④1992年l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九二共识”。
⑤ 199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⑥1995: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⑦2005,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两党隔半个世纪再度握手。从《告台湾人民书》的发表,到台湾方面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到“九二共识”的达成,再到两党再度握手。台海关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暖风,和谐发展、盼望统一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但是与这一主流相悖的则是一些主张分裂、阻挠统一的行为。3.寒流:展示李登辉和陈水扁的 “台独“言论。
提出设问: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是什么?(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独势力)
但他们的图谋遭到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展示一组反台独的图片。
师生齐读胡锦涛发表的对台讲话: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紧接着提出问题,我们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为什么?(针对的是分裂主义和外国干涉势力)
5.《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篇五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吴生付,来自凤凰县第一民族中学。今天,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向大家学习,现在,我简单介绍八年级下册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的“教与学”的思考,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学理念
“染红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究和实践”
二、教学原则
自我体验→观察分析→合作学习→寻求方法 →应用知识
三、教材简析,
(一)课标内容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材解析
本单元介绍的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提高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的大事,本课的核心内容——解决港、澳、台问题上实行的“一国两制”则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是“红色”经典之一,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唯一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为“台湾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蓝本,给中华民族实现最后统一提供了实践基础。本课内容作为新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重大成就,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重点分析
重点: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港澳回归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真理性,并赋予其实践意义,展望台湾的问题的解决,实现祖国统一,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检验接受真理,提高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自信心,自觉抵制分裂祖国的思想侵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做如下的定位: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的声明》 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2、能力: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体验,感知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加深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五、教法简介,
(一) 教法分析
综合使用“情境探究教学法, 多元思维教学法,问题探究讨论法”,实现四个“有机整合”:1、教学序列的有机整合;2多种学习的有机整合;3、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机整合;4、多种教学状态的有机整合。
(二)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
1、初二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
2、学生大都被现代意识所左右,灰色观念较强。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学法分析:
1、指导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主动获取历史知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注身边历史,关注当今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目导入(通过上一目的总结引出本目)
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途径;
§ 是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尊重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而提出的一个能够为各方面所共同接受的方案。
实践:港澳回归
(二)本目教学(主要设计教师导引、学生讨论两大部分。)
“一国两制”的实践——港澳回归:核心的问题是统一
一)教师导引(教师阐释、多謀体展示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自身体验。)
1、教师阐释
港澳回归的有关情况
2、多谋体展示:
①香港、澳门区旗区徽图片②香港问题的由来与回归视频③港澳政权交接仪式图片
二)学生讨论 (分为问、议、导、答、评“五步”走,激活课堂。)
问:(实现“教学内容问题化”,提高“一题多变的练习”方式提高学生能力)
1、香港是什么时候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被英国割占的?葡萄牙又是怎样一步步侵占澳门的?
2、在“一国两制“理论的指导下,政府为解决港澳问题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香港、澳门回归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4、算一算,香港和澳门分别离开祖国多少年?谈谈你对港澳回归的感受?
5、请你谈谈港澳回归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6、16实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7、过去,英国、葡萄牙的国旗飘扬在港澳上空,今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港澳的上空,形成这种强烈的历史反差的原因是什么?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议:采取“同桌讨论、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和能力。)
导:用“边议边导”的形式。在议的过程中加强导,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
答:自由回答、小组PK。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参与能力。
评:师生共评:实现“答案要点化,要点条理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效益。(见附2)
(三)导入下目:(通过问题结论自然引入下目。)
过去,英国、葡萄牙的国旗高高飘扬在港澳上空,今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港澳上空,形成这种强烈的历史反差的原因是什么?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原因:港澳回归
启示:祖国的强大 一国两制的正确
祖国一定会统一
展望:台湾的问题
七、优化思考。
(一)板书设计(见附1)(利用结构图式的板书设计,将知识点、线、结互为一体,构成有机网络,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保持注意力,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快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二)优化思考
以“五优化五发挥”(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2、优化课堂教学思路,让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3、优化课堂教学手法,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4、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让素质发展的目的性得到充分体现;5、优化课堂教学资源,让课程资源的大众性得到充分发挥。)为目标,从三个着眼(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实际,着眼于未来)出发,从“三化” (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入手,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方式完成教学的整体优化,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振奋民族精神,最有效地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附1
统一问题
努力与认识
“一国两制”
邓小平
核心:一国
主要内容:两制,
高度自治
港澳回归
港澳问题
港澳繁荣
两岸交流
统一障碍
中国最终要统一
实现祖国统一
是民族的愿望
核心问题是
6.《祖国统一大业》的教学反思 篇六
因此,在本的整体设计上,我以情感的培养为主题,努力渲染堂氛围,以家国情怀题,以爱国主义结束,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愫。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和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学生为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总体讲,我认为本节做到了以下几点:
1、引入部分,以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这首诗导入。请学生聆听歌曲,教师提取关键词句,渲染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情怀。由此引入题——《祖国统一大业》。
2、在新讲授环节,通过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的探索学习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真正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例如在探究“一国两制”的内涵时,让学生结合材料以及本内容,小组合作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堂参与度,又能让学生对其内涵有更深的理解。、这节的目标是明确祖国统一、激发学生的历史情节。如何将学生引入这一情节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成为关键。在这一点上,我利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做为情感引导。同时播放感人歌曲,用视觉和听觉双重刺激,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此时再引导学生把学习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从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充分解读本,让学生掌握本的基础知识,梳理本内容,做到贴合本知识,突出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通过教材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这节也直接暴露出了自己在教学中一些问题:
1、史实资料准备的不够全面,教师引导过于简单,堂仅局限于本教学,如果可以引用更多本外的图片和资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讲授台湾回归问题时,如果能结合时事,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学生会更易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会更加兴致盎然。
7.《祖国统一大业》的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和台湾问题三个部分,这些都有较强的时代感,也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澳问题采取“一国两制”已经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台湾问题更是当代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台湾,有来自岛内和国际上某些反华势力的干涉,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此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整体。“一国两制”的构想既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可能性,也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实事求是,把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运用于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这种独创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课标要求:
1.掌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背景和基本内容、认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重大意义。
2.了解港澳问题的由来、掌握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3.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和缓与交流的表现,理解党和政府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及其影响,正确认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树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确“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深刻内涵以及这一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要学生明白“一国两制”构想本来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但首先在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上进行了成功实践。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充分说明了这一伟大构想的可行性。在“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我国政府注重发展海峡两岸的关系,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打破了几十年的隔绝状态,有力的维护和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三通”,“汪辜会谈”,连宋大陆行等都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坚决阻止任何企图制造祖国分裂的图谋,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时事,树立为完成祖国统一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三、教学目标
(1)认知方面:“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及历史意义。
(2)思想方面:使学生认识和平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培养学生爱党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使命感,树立为国奋斗的决心。
(3)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突破
1、重点:①“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2、难点:①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 ②在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五、教学资源
1、由教师制作PPT多媒体课件,并精选相关音像资料及图片丰富课件内容。
2、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澳门问题的由来和台湾问题的由来。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创情境,营造氛围,引入新课
[情境营造]:课前3分钟时请学生欣赏歌曲《乡愁四韵》。
[教师导入]:一首歌曲一句诗词皆可传递相关信息,表达某种情感。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四韵》顺着著名歌唱家杨洪基沉稳的嗓音缓缓流淌,缕缕乡愁淡淡的忧伤,浓浓的思乡情怀把我们引入一个温暖而又庄重的话题:游子归家之路和祖国统一大业。祖国统一关乎港澳和台湾,那么你们知道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由来吗?
(二)、新课讲解
1、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由来
⑴学生分组代表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明港澳和台湾问题的由来,课件展示补充。
⑵教师通过对比强调问题的本质区别:港澳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则是中国内政,任何外国不容许干涉。
既知问题由来亦知问题实质,那么解决之道为何?引入“一国两制” [课件展示]:
2、“一国两制”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绝不放弃使用武力
[活动探究一]:
什么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的理论形成的过程如何?这一理论又是怎样得到实践的? 教学步骤一:
组织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学生找出答案后,教师再用幻灯片打出答案,肯定学生的回答。(设计意图: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重在落实,但教师并不能因此而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应该将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根据关键词找答案的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归纳概括的能力,又能较好体现教师只是课堂的“引路人”,学生才是主体的新课改精神。)教学步骤二:
[课堂设问]:“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是什么?提出这一构想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一个国家”是指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大前提,两种制度是指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不变。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政治历史学习中已经学过相关知识,加之由师生共同回忆,难度并不大。)
[课堂设问]:“一国两制”下,对港澳地区与对台地区有无差别?(难度较大,考验学生的课外知识,教师可做提示)教师总结:差别就在是否可以驻军。港澳地区的“驻军”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所以外国军队必须撤离。而台湾地区的的“驻军”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所以在保证对大陆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台湾可以驻军。(接着,教师可以就此话题点出下一个教学子目,虽然一国两制是首先针对台湾提出,对台湾也有很多优惠,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构想还是首先在港澳地区实践。)(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过渡环节,让学生在轻松舒缓的心态下结束“‘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子目的学习,也为后面“一国两制”首先在港澳地区的实践做一个平滑的转折。)[课件展示]:
“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实践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深刻内涵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活动探究二]:
香港问题的解决过程如何?香港回归的意义是什么? 教学步骤一:
学生观看幻灯片,根据画面内容归纳“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实践的步骤。
(设计意图:本部分虽然也是教学重点,但纯文字讲授不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且这部分内容是几年前的时事热点,在初中历史第四册更是已经详细介绍过,不必再多重复。所以可根据教材内容搜集一些图片制作了几张幻灯片,按时间顺利播放并配以生动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同时接受信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探求知识,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学习难度。)教学步骤二:
[课件展示]:多媒体展示材料: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的原因。(可采取课堂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由老师总结补充)
(教师总结:一共有四方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这是解决港澳问题的前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关键。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奠定了群众基础。《联合声明》提供解决的法律依据。)教学步骤三:
[课堂设问]:香港、澳门回归有何伟大的意义?
提示:A:洗雪了百年耻辱。B: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C: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D: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教师过渡]: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但是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情境营造]:中国地图,在香港、澳门的大致方位贴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指出现阶段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设计意图:运用地图,并进行比较,使学生的接受过程更为直观。)[课件展示]:
3、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坚持”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 [活动探究三]:
为争取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在党、政府和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的发展如何?台湾问题的前景如何?现阶段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有哪些?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
教学步骤一:学生阅读书本,归纳分析,教师总结。[教师过渡]:虽然台湾当局仍在很多地方设置障碍,但是两岸同胞冲破层层阻碍,交往越来越密切。
(设计意图;这些内容虽然也属于重点,但是书本上介绍详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在看书过程中逐渐培养高度概括史实的能力。)教学步骤二:
[课件展示]:展示当代时事政治材料三段,加强学生联系教材和台湾当今实际讨论:当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阻力有哪些? 怎样解决台湾问题?政府的观点?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提示:A、国际反华势力
B、“台独”势力(认识“台独”的实质及危害)
教学步骤三:
[课件展示]:“解决台湾问题的紧迫性”
介绍党和国家关于台湾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多媒体显示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台湾问题的片段,江泽民的谈话代表了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对台湾问题的现状作了科学的分析并且明确表达了主张,既不给“台独分子”任何希望,又表达了我们热切盼望和平统一的愿望。我们坚信,既然我们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解决台湾问题,统一大业必将实现![教师总结]:怎样认识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示:重要性——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紧迫性——国际上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敌视还存在,台独势力猖獗,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导致两岸关系紧张。
关于台湾问题的发展前景,教师启发学生想一想、议一议:台湾问题能否和平解决?为什么?学生的观点明显分为两派,彼此针锋相对,争论非常激烈。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下课后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报刊杂志等渠道查找资料,然后再进行交流。
七、知识结构(板书设计)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由来
二、“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实践
1、“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香港、澳门的回归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8.祖国统一大业历史精选教案优秀 篇八
一、 知识与能力
1.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2.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
3.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组织学生课堂阅读、讨论、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认识到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惟一可行之路。
2. 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感悟祖国现代化建设成果,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1.“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教学难点
1.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
2.在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投影:“全国江山一片红”邮票图片。
解说:为了庆祝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邮电部定于1968年11月25日发行一枚“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面值8分。邮票图案为工农兵手持《毛主席语录》的游行队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地图上除台湾省外全部绘大红色,象征全国山河一片红。地图下边“革命委员会”的红旗汇成红色的海洋。因此集邮界称之为“一片红”。但发行当日,邮电部急电全国各地邮局:立即停售,全部邮票清点退回。 “一片红”流出数量甚少,因而被人们视为珍宝,成为新中国最著名的珍邮,并名列世界珍邮之中。
思考讨论:为什么这枚邮票会成为珍票?
二、 祖国统一的历史渊源----港、澳、台问题由来
设问:祖国统一大业要完成那些任务?
讨论活动: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投影总结: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
三、祖国统一的方针策略----“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阅读归纳:1979年到80年代初,统一问题上有哪些重要的主张?
投影:《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讲话、邓小平谈话材料。
归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四、“一国两制”的实践成果----香港、澳门的回归
阅读整理:香港、澳门回归大事记。
活动探究:分组讨论,以外交部发言人身份对下列观点进行有理有节的回复:
1 英国是根据过去签订的条约管治香港的,这些条约是有效的。
2 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要想继续维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
3 主权与治权应分开,香港主权归还中国,但仍由英国治理。
9.《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学设计 篇九
柳城县民族中学 何勇联 设计理念:“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实现,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伟略,同时也证明了我们祖国在不断加强,我们用实力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与喝采,组我们炎黄子孙应用之国耻,放眼世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历史意义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回顾台湾历史和分析海峡两岸关系的两半,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能力。教学重点:
1、香港、澳门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
2、难点:“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教学方法:
1、先学后教;
2、情景教学 课前导入
播放歌曲一多先生《七子之歌》—澳门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歌名是什么?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远离母亲的孩子渴望回到母亲的怀抱)。
师:有哪位母亲不思念自己的孩子,当母亲强大后,激离在外的孩子,归来吧!导入新课。展子课题: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学生课内预习4分钟)多媒体现出问题:
1、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构想?
2、什么叫“一国两制”它的核心是什么?
3、实现祖国统一,有武力与和平两种方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呢?
4、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应归纳,并突出难点“一国两制”)
多媒体展示讨论题:为什么要用和平的方式而不付诸武力解决呢?(过渡)百年的沧桑,而今,妈妈呀,儿回来了!
多媒体展示港澳回归场面,香港、澳门特别行政正区旗。展示课题:港+澳回归(学生预习相关课文3分钟)展示问题:
1、香港是什么时候通过哪些不平等条约被英国割占的?
2、葡萄牙文是怎样一步步侵占澳门的?
3、在“一国两制”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政府为解决港澳问题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4、港澳回归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5、过去,港澳是英、葡两国的殖民地,而今,我们已成功收回,这给我们哪些启示?
六、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学习预习3分钟)
一、台湾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多媒体展示:祖国宝岛图片播放歌曲《阿里山姑娘》
多媒体显示:
1、台湾问题的产生;
2、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
3、“江辜会谈”的主要内容; 4、1995年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的主要内容。
展示问题:
1、台湾历史上两次被外国侵占,又两次回归,你认为回归的动力是什么?
2、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海峡两岸做了哪些努力?
3、请列举说说海峡两岸交流的表现?
讨论:20世纪90年和21世纪初,以陈水扁为首的台独势力公然挑战国家的统一,你认为他们会得逞吗?你认为怎样才能使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讨论前多媒体显示,台独分子活动的相关资料)小结:
10.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 篇十
这是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等单位举行的新春茶话会上的讲话。(节选)(1995年1月30日)
当前国际形势仍然复杂多变,但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世界各国都在制定面向未来的经济战略,把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任务,以求在下一世纪到来时能在世界上占有自己的位置。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海峡两岸的经济都在向前发展。一九九七年、一九九九年,我国将相继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这将是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的一件大喜事。中华民族历尽沧桑,饱经磨难,现在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全面振兴的时候了。这对台湾是个机会,对整个中华民族也是个机会。在这里,我愿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如下看法和主张。
(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都应坚决反对;主张“分裂分治”、“阶段性两个中国”,等等,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也应坚决反对。
(二)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并依据有关国际组织的章程,台湾已经以“中国台北”名义参加亚洲开发银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等经济性国际组织。但是,我们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一切爱国的台湾同胞和有识之士都会认识到,进行这类活动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台独”势力更加肆无忌惮地破坏和平统一的进程。只有实现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才能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真正充分地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与荣誉。
(三)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在和平统一谈判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我在一九九二年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就两岸正式谈判的方式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讨论,找到双方都认为合适的办法。”我们所说的“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当然也包括台湾当局关心的各种问题。我们曾经多次建议双方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在此,我再次郑重建议举行这项谈判,并且提议,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至于政治谈判的名义、地点、方式等问题,只要早日进行平等协商,总可找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
(四)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我们完全相信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理解我们的这一原则立场。
(五)面向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我们主张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我们将继续长期执行鼓励台商投资的政策,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将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
(六)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七)两千一百万台湾同胞,不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我们党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包括驻外机构,要加强与台湾同胞的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关心、照顾他们的利益,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我们希望台湾岛内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也希望台湾各党派以理性、前瞻和建设性的态度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我们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也欢迎他们前来参观、访问。凡是为中国统一作出贡献的各方面人士,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
11.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 篇十一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的教学特别是面向高考的教学,大多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好分数,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和塑造。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它对一个人的成长,对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观看过宣城中学伍学文老师的课后,对其中时时渗透的朴实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感触颇多,值得学习。
《祖国统一大业》一课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和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
伍学文老师在师生学习到香港回归时,问学生:你们记得1997年7月1日回归的盛大场面吗?学生齐应:不记得。……老师:那么,让我们今天来重温这经典的时刻吧!师生对话后,老师视频展示香港回归典礼,并在视频上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升起时师生起立齐唱国歌。在这里,伍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延伸了课堂,把学生带到香港回归的那段历史,利用当时的气氛与环境,引导学生齐唱国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创设情境,利用情境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的很好的手法。
除此之外,在讲到台湾问题的时候,伍学文老师利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诗《望大陆》的诗师生齐读,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表达了两岸人民强烈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心愿。
在课堂结束时,伍老师利用 “学史明志:无为一中学子理应成为时代的楷模”,把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扩大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课外来思考问题,并且渗透着爱国、爱家乡之情,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推荐阅读:
高一历史必修一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学案08-16
关于祖国统一的论文07-28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初中09-12
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教案10-19
实现祖国统一论文08-25
关于台海局势祖国统一09-27
高考政治 专题(四) 民族团结 祖国统一教案 新人教版08-29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发声亮剑发言稿08-11
高考物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09-15
高一必修一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