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部

2024-11-07

金融部(共8篇)

1.金融部 篇一

进公司的第五周在幽默风趣的夕会中顺利结束了,这周也是进公司来收获最多的一周。周一意外的插曲,让原先的工作任务调整为客户开发交流会。开始宋总先让我们头脑风暴下,每个人讲讲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会上各种有意思的想法被提了出来。既然是开发客户,当然可行的方案都可以提。我把自己的想法讲了出来——-市场及小区问卷调查,以自己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与证券专业学生,正在做一份关于银行理财产品调研报告为由,一来不容易被拒绝,二来能较快了解客户的需求及收集客户的资料相对容易些。刚开始觉得自己的想法过于简单,但宋总表示认同我的想法,说可行性挺高的!让我着手写出方案!于是接下来的几天,除了日常的营销工作,就是准备着方案,时不时宋总会召集大家一起交流下!很快就可以让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也临近月末,之前做了大量的开发工作,现在有客户会主动打电话过来询问我口子的事情。其中有个客户打过来的时候,说他也是中介,资金量挺大的,想和我们公司合作。我怕自己弄不好,让宋总跟他交流,10来分钟后我问宋总怎么样。宋总说聊得挺愉快的,因为都是中介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信任。还夸我平时给客户发祝福及产品短信,客户维护的不错。这顿时让我对今后的工作充满的信心,而且我相信自己能做的更好!

2.金融部 篇二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但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直接。金融创新通过提升金融系统的功能和效率来影响后者,但此传导机制却受到体制因素的制约。何种金融体制能促进金融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在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开放深化进程中何种金融创新能提高中介效率?本文从制度角度分析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典的制度经济理论强调体制的内生性,并认为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内在的正向联系。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市场规模的扩大会深化专业化分工,提供各类专业化金融服务的机构应市场需求而生,而且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业务规模的扩大和熟练化程度的提高会进一步深化金融服务供给商的分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业务的同质性又使得各种金融产品可以相互融合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与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下,通过提供价格低廉、高质量和丰富的创新性金融服务在加速投融资转化、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提高资本的流动性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然而,亚当·斯密的内生性市场机制却受到李约瑟之谜的挑战。中国古代,无论货币化和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的程度,还是当局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知识的积累都非中世纪欧洲各国能比,但为何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或者中国的金融发展没能如金融深化论所示那样的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制度的革新是保障金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制度的演化与变迁既可内生,也受外生因素的影响。前者反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后者反映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正是封建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的外生性阻碍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从而也使得金融深化论失效。但问题的关键是何种制度才能保证金融创新并进而推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中国政府正尝试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机构效率和增强风险控制能力的方法达到这一目的。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制度的内生演化需要较长时间;二是金融制度内生演化过程可能会以经济震荡为代价。制度内生演化的不可控性隐含着中国经济快速转型中潜在的巨大风险,而稳定是改革的前提,中国的改革承受不起社会动荡。因此,通过比较金融制度和总结金融创新成败的经验教训,寻找最能发挥金融市场积极效能的配套体制,对当前金融体制改革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金融创新的诱因——文献研究

制度变迁是金融创新的根源,金融创新又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希格斯认为工业革命一定发生在金融革命之后(Hicks,1969),米勒发现,由于税制和金融管制的变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历经了一次金融体制和工具的重大革命(Miller,1986)。现代经济增长的突出特点是技术进步的巨大贡献,从更深层次的视角来看,技术进步的背后是一个对经济资源进行高效率配置的、庞大而又富有效率的现代金融系统,效率源泉则是不断进行的金融创新。理解金融创新潜在的驱动机制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对于判断未来金融发展的去向和积极发挥金融体系的功能至关重要。诸多研究发现一条规律:制度是促进金融创新的主因,合理的金融经济体制安排能够通过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中介效率、进而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我们沿着米勒的思路分析金融创新的诱因。(1)税制的变迁。各种收入之间差别税率的存在,使金融机构能够创造衍生工具转换收入账户进而转换税率,如将个人收入账户科目进行调换以实现合理避税。这种转换成本构成金融机构的服务收入,因而税制的变迁会引发新金融产品的出现,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转换成本的下降形成了金融创新的外在动力。税制变迁与金融创新间双向的互动机制被称为“管制的辩证”——差别税率催生了金融新工具,政府适应金融市场变化推出新税制并再次划分税率标准,这又引发更新的金融工具出现……政府的税制变化无意中资助并推动了金融创新。这就是金融创新和管制创新之间的互动作用(Kane,1988)。(2)金融管制。管制目的不外有三:维护金融稳定、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和提高金融中介效率(Kane,1988)。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金融机构会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现有管制政策。金融创新的出现又要求政府实行新的管制政策,这又会进一步促使金融机构进行新的金融创新,周而复始。因而,金融管制是金融创新的驱动力。一是,与税制类似,限制自由开展市场活动的诸多制度,如特定交易管制、金融业务限制、资本项目限制、利率限制和信贷配额制度等等都会激发金融创新,这在转型国家中更为常见。一些特殊的或未能公开交易的票据、权证等金融契约本质上是从刚性制度缝隙中游离出来的金融创新工具。然而,当放松管制之后,过去利用管制真空而生的金融工具本应该随着动力的消失而消亡。但事实却表明,这类衍生工具随着动力的消失反而发展得更快。二是,金融创新不仅在于利用制度刚性节约交易成本(如节税),更在于突破制度障碍而拓展市场空间(Miller,1986)。比如在国际金融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外汇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为适应对冲者规避汇率风险而生,这大大降低了贸易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了交易效率,从而推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国际贸易发展。再如类似Q条例的融资价格约束制度,在高通胀阶段降低了中介效率,由此引发的金融创新大大促进了储蓄向投资转化。三是,管制的调整和对管制的规避会促进金融创新。美国货币创新是与不同时期制度安排分不开的(Sylla,1982)。不同时期的管制制度不同,而货币创新主要是为了突破现有管制制度对经济发展的束缚而产生的。金融创新还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降低交易费用和规避政府的管制(Silber,1983)。当政府颁布新的管制条例或者现有管制增强时,投资组合调整随之出现,而金融创新主要是为了保证获利性或者降低风险。随着政府放松管制,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了。一旦放松管制的步伐变慢时,金融创新便会大量出现。因而金融管制和管制的放松都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力(Horne,1985)。

金融创新并非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制度创新具有路径依赖性。金融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矛盾根源于二者历史与现实的冲突,因此金融体制的改革需要以长期和战略的眼光来看待(Kane,1988)。改革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金融体制改革不但要吸取过去的经验,也应着眼未来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变化。

三、金融体制变迁与金融中介效率的改善

金融创新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具有复杂性。第一,金融创新是为克服具体的制度约束而出现,现有的制度缺陷促进了金融创新(Miller,1986);第二,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制度缺陷是金融创新的巨大障碍,它阻碍了创新而使国家陷于贫困(罗伯特·库特,2005);第三,制度也并非完全是金融创新的外部约束。政府放松管制是监管者应对金融市场行为约束变化的内生反应(Kane,1988)。广义的金融创新包含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制度的创新,因而制度与金融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制度的核心作用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确定交易体间的界限,也是各方博弈的结果。若制度能够提供有效的个人激励,则能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有效激励的重要途径包括诱使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真实披露信息、激励其采取符合社会意向的适当行为,这也是制度具有的信息功能——提供信息、传递信息并且保证信息质量以及降低信息成本。当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达到制度均衡,其实现条件是制度供给者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金融制度是有关金融交易的全部制度安排或规则的集合,其产生的目的也是为解决激励问题。并且,金融制度的演进有路径依赖,发展良好的金融制度能够为金融创新提供更强的激励和更快的路径(Boot and Thakor,1997)。

金融体制包括一系列规范金融体系结构和市场行为的规章、制度和法律。金融体制规定了金融活动的选择空间和交易成本,不仅构建了金融活动的激励系统,而且形成了金融领域资源配置的基础。金融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在于通过制度变革建立起更有效地发挥金融体系基本功能的金融制度,包括治理结构、会计制度、交易和清算组织、监管和法律体系等。金融体制改革是联系金融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核心环节(岳华,2006)。但何为有效的金融制度?判断标准在于制度的适应性、效率性和完备性(陈柳钦,2007)。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制度的设计更多地是从有利于对经济进行控制而不是有利于银行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为出发点的,政府经常利用金融体系来追逐发展目标(世界银行,1989)。事实上,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不确定性与交易成本密切相关。在金融市场缺陷普遍存在的条件下,科斯定理预示着金融制度在资源配置效率乃至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总之,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应是降低金融市场交易成本,并通过优化金融结构的方法提升金融服务的功能和质量(Choe and Moosa,1999;Hermes and Lensink,2000;Qian et al.,2004)。

本节将从产权安排、治理模式和经营限制三方面研究影响金融创新的根本制度。

(一)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产权制度是金融体制改革最根本的环节。从历史的视角看,法律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当代各国金融发展的差异。因为各国的法律制度安排是不同的,采用不同法律制度的国家在对投资者提供保护方面存在着差异,同时在为投资者权力提供保护的效率方面也存在差异。博塔指出,私有产权保护是金融契约和金融发展的基础,产权保护程度会影响金融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商业银行的政府所有(国有)不利于经济发展和金融业发展(Porta et al.,1997)。但郎咸平在对78个国家958个上市银行分析之后,发现银行的收益与股权结构没有相关性,从而得出银行改革产权不重要的结论(1)。

西方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演进历史以及我国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有效运作的成功经验证明,按照股份制的财产组织形式,建立公司制法人产权制度是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制度创新提高组织效率的可行之路。中国《商业银行法》明确了商业银行的企业法人地位,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为委托或代理关系。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复杂。在现已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股东中,汇金公司、财政部代表国家拥有主要股权,战略投资者和香港中央结算持有另一大部分股权。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改善金融机构的质量和业绩。因此,鼓励上市是推动金融机构产权改革的有效途径。

(二)金融机构的治理模式

公司治理模式再造是与产权制度改革紧密联系的环节。现代股份公司的治理模式实现了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的“三权分立”,明确了各方的责权利,促进了企业稳健经营和快速发展。绝大部分发达国家金融中介结构的治理模式都采用了现代股份公司制,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证明了该模式对于提高投融资效率和降低金融风险的积极作用。

在治理模式方面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观点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不严,要有一个好行长,加强内部管理,或者只要加强银监会、监事会、财政部、审计署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就可以解决银行治理问题。这些论点并没有揭示问题的本质——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官本位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1998年中国成立金融工委,党的领导和干部垂直管理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行长既是经营者又有行政级别,受上级行政部门的安排。在现行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无破产压力是金融服务效率低下的主因。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将银行办成真正的企业,切断金融中介与政府的直接联系。近年来,政府在推动银行和保险公司上市、完善金融企业“三会”制度、人事和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以信用评级制度和信息公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监督制度等方面采取了实质性的措施,长期内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将逐步发挥作用。在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进程中,金融企业的行政岗位制与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制度将是下一步治理模式改革的重点,而通过向经营者授予股票期权的方式优化经营者行为激励和约束机制则是建立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方向。

(三)金融服务的经营限制

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美国出台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业实行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国《商业银行法》和《证券法》规定了金融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制度。这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于防范和降低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运行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企业的发展,降低了金融中介通过资产和负债多元化化解风险和增强流动性的能力。人民银行为适应金融中介全能化和服务综合化的趋势,于2001年制定了带补充性质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使国有商业银行的“银证通”等代理证券和保险业务得以合规。长远来看,有计划、分阶段地放开金融服务的经营限制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

拉美的金融改革经验对于中国放宽金融服务的限制有借鉴意义。尽管20世纪70-80年代拉美很多国家都实施了严格的金融服务业进入限制,但投资者通过各类金融创新形式进入银行业。在自由化和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银行管理者和政府监管机构都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技能,为90年代拉美金融危机埋下隐患(Guidotti et al.,2004)。因此,在金融服务限制方面的改革至少要注意三个基本方面: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技术、设计合理的机制处理行业进入问题以及重视债权人的利益。

四、金融创新与制度变迁

李约瑟之谜说明根本性制度对创新的决定性作用。更低一个层次上的制度——如规章、惯例等对金融创新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大部分研究表明,歧视性税制和严格的金融管制能推动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为了弥补政府对公共品的供给不足或校正政府对自由交易的有意扭曲(2)。因此,对金融创新的价值判断取决于它是否弥补了供需缺口(或市场缺陷)以及增进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金融创新是金融体系籍以为生的基础,也是高效、快速反应资本市场生存的血液;既包括理念和过程的创新,也包括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其本质功能是在风险收益调整的基础上将社会储蓄引导至最高收益的投资(Horne,1985)。金融体系内部主要通过两类创新来降低风险与规避金融管制,一类是建立新型的风险投资体系直接降低生产型投资风险和成本,另一类是创造新的金融工具降低交易和储蓄型投资风险。这两类创新都能提高金融中介储蓄—投资转化的效率和能力,促进生产型投资和经济增长。

(一)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

新经济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风险投资体系为高技术、高风险、潜在高收益和低流动性的新兴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不仅促成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而且成功改造了美国既有的传统金融体系,逐步形成了适应“新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金融”体系。

有限合伙制是发达国家最流行的风险投资方式。它实现了“人合”与“资合”,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人力资本的定价或报酬问题,成功地为新兴企业发展提供了激励与约束机制,因而是风险资本市场的重大制度创新。一方面,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是融资合约的安排,投资者要求普通合伙人投入一定比例的资本金作为抵押,同时投资者给予普通合伙人超过1%的利润分成比例来激励普通合伙人尽职代理。另一方面,它还是投资合约的安排,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分阶段投入资金,并参与企业管理来获取风险企业的创业信息和收益。

通过同时确立的投融资合约安排,创新企业的信息就能充分地揭示出来,投资者就可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轮投资(见表1)。有限合伙制可有效地促进风险项目的投资,这一创新的金融服务能提高风险投资中介的运营效率并推动了国家的创新性产业发展。

资料来源:(松华和郑震龙,2003)。

注:(1)资料来源(BIS,1986)。(2)×和*分别表示表内和表外业务对应的功能。

(二)金融工具的创新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创新金融工具?这主要由目前金融领域的管制和市场对金融工具的供需环境决定。通过比较各类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对比较优势和成败的经验教训,可进一步明确在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开放深化过程中,中国金融业进行工具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应采取何种创新以及由谁来创新。

金融工具创新的本质取决于金融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性质。金融企业在客户关系链的基础上提供面向客户的信息和交易产品(Kane,1988)。首先,金融产品集成客户所需的信息,金融创新应基于先进、可靠和可控的信息交换和处理技术。其次,金融企业产品的质量以客户的信赖度和便利度来衡量,所以创新工具的质量是由金融企业与政府共同决定的。外部的监管、最后贷款人支持以及结算网络的建设等外部环境无不影响金融服务的质量,金融创新并非金融企业一家之事,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金融创新包括体制和软硬基础设施的创新。便利度通常以投融资的转换成本来测度,只有降低金融中介成本、克服交易困难的创新工具才能生存和发展(Horne,1985)。

管制孕育了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管制具有复杂性,总是在某些方面限制着金融市场的自由交易行为。为了摆脱制度的禁锢而恢复金融工具自由逐利的活性,各类在不同功能上具有相对优势的创新金融工具不断随制度变迁衍生出来。与在实体经济领域通过增加实物产出增进经济福利的技术创新类似,衍生金融工具可改善风险承担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金融中介服务的效率,这使得借贷双方能充分利用在不同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并进入更广泛的市场(如表2中的互换和资产证券化)。金融领域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然而,在金融创新和制度变迁相互推进的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也经历了一个淘汰和发展的历程。因为相对优势是一个随时间和环境而变的概念,适用范围一改变,优势可能演化为劣势,所以并非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能得到蓬勃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金融大发展至今,上千种金融衍生工具被创造出来。有的已成为历史,而有的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见表3)。以史为鉴可降低我国金融发展的风险与成本,战后金融创新的成败为现有金融体制下的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参考。互换、欧洲债券和欧洲美元都是针对国内歧视性税制、严格金融监管和汇率波动而生,滚动信贷和货币期货都是为了解决匹配风险。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这些衍生工具很可能在国内出现。一方面,金融风险会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歧视性税制可能无效,金融监管难度增大。表3还意味着针对流通市场(二级)不发达的金融创新大部分是失败的,这是因为电信技术为低成本和快捷的金融工具交易提供可能,流通市场可以快速建立起来;而且,在资本自由化浪潮下,政府也逐渐放松了流动性管制。此外,由于政府宏观政策调控日趋完善,针对规避通货膨胀风险的金融工具也逐渐消失。因此,未来的金融创新不但需要将各类基本金融工具的功能更好地融合起来,而且还要填补发展过程中不匹配的制度变迁与环境演化之间的“真空”。可见,中国目前最有可能出现的创新工具是帮助投资者合理避税、便利交易以及降低匹配风险的产品(3)。

注:(1)资料来源(Dufey and Giddy,1981)、(Silber,1983)和(Horne,1985)。(2)省略原表中成功度极低的创新金融工具。(3)要素的属性:[1]通货膨胀率和利率波动;[2]金融管制;[3]税制变化;[4]技术进步;[5]经济活动水平;[6]金融理论的发展。

金融创新有风险,创新的金融主体必须具备承受创新失败的能力。根据“大而不倒”的原理,大型金融机构破产风险因政府隐性或显性担保而相对较小。金融创新失败的成本可由外部分摊,因而创新的动力强于谨慎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似乎中小型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更加丰富。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这些金融产品不是真正的创新,而是引入国外成熟低风险金融产品;二是在现有金融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在价值取向上重视风险甚于利润率。历史和现实证明,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只有大型银行才具备承担金融工具创新风险的能力,中小型银行在模仿和工具“本地化”方面更具优势。

五、结论及启示

金融深化论无法解释为何中国古代金融发展没有推动经济增长,其原因在于忽视了制度的重要作用。制度的革新与深化是保障金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制度比较角度分析金融创新与中介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尝试回答两个问题:何种金融体制能促进金融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在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开放深化进程中,又是何种金融创新能提高中介效率?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制度缺陷是金融创新的障碍并使国家陷于贫困。中国政府正尝试改革长期以来束缚金融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本文通过制度比较分析得到的答案是:第一,产权制度是金融体制改革最根本的环节,鼓励上市是推动金融机构产权改革的有效途径;第二,公司治理模式再造是与产权制度改革紧密联系的环节,在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股份公司治理模式的过程中,行政岗位制与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制度将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而通过向经营者授予股票期权的方式优化经营者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则是改革的方向;第三,混业经营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充分吸取各国金融改革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有计划、分阶段地放开金融服务的经营限制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

3.金融自由化·金融风险·金融管制 篇三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risks, the financial control

WuWei WuChunYong Shanghai foreign trade college international finance Shanghai foreign trad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Abstract: at present,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has become a world tre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need to build countries economic policy coordination mechanism, need financial supervisio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at present the constraint mechanism development lags far behi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beralization of speed, this is cause in recent year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ield the main cause of unrest. To promot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should know this reality, still need to keep the necessary financial control,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own basic financial security.

当今,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世界潮流,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内容,发达国家更是充当着这种潮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金融自由化有助于金融效率和资本效益的提高。然而,近20年来,在各国纷纷取消金融管制,促进金融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却有增无减。

一、金融自由化不能消除必要的金融管制

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使其在进行任何形式的金融改革时都必须优先考虑金融安全问题,即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具有客观性,无法消灭。微观主体总是基于对相关变量趋势的判断而作出决策,一旦变量的变化结果与决策者的判断相悖,就可能发生损失。在严格的条件限制下,如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进行理性决策.市场机制高效率等等,当事人会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风险偏好,在“风险与收益对称”原则的支配下进行决策,即使发生损失,但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个别风险事件不会扩散为危及整个社会的金融动荡。然而,在现实中,如此严格的假设很难成立,个别风险所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超过自身可承受的能力,金融机构间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网络,以及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人们普遍具有的从众心理所产生的“羊群效应”,可能使微观领域的风险最终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

金融自由化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消除金融管制,而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调节金融交易的过程。但是,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难以达到最优的。为了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之内,为了保护掌握信息较少的一方的利益,也为了及时化解风险,防止局部危机扩散形成系统危机,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成为一种必要,我们称其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政府干预微观经济的一种行为。而金融管制则是在某些方面取代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一方面是使金融交易更多地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完成,另一方面則通过动态地调整和完善金融监管制度,以确保金融交易有效率地平稳地进行。

金融自由化是一个对内消除管制,对外实行金融开放的过程。但是,在金融开放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以及金融监管的“真空”地带,使得与维护金融安全有关的变量处于不可控的状态。在目前的国际金融体制下,随着一国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更多的风险因素来自外部。近年来,几次重大的国际金融动荡均与来自外部的冲击有关。因此,为了维护基本的金融安全,需要保有必要的金融管制。

二、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金融服务贸易化也就是对外开放金融服务的过程。一方面,放宽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的条件,另一方面,逐步对外国金融机构实行国民待遇。可以预见,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必然带来更为广泛的竞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洪,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内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增大,市场份额缩小在所难免。

随着金融服务的开放,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1.金融业竞争的加剧使金融机构破产的可能性加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参考国外的经验,建立某种机制,以阻止单个金融机构危机的扩散。但这种机制的形成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以一定的手段限制过于激烈的竞争,以保护国内相对脆弱的金融机构,以维护金融的稳定。从拉美国家的经验来看,可以对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的方式作出限制,以利于避免金融体系因倒闭事件而出现大的震动。

2.由于境内的外资金融机构多数是跨国金融机构,任何一个分支部门的风险都可能危及整体。这就要求监管部门除了要获取境内的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之外,还要设法获取其海外母行及其他分支机构的财务数据。而要实现这一点,难度是很大的。

3、随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使得资本管制的难度加大。跨国银行的总部与海外分支机构间的资金调拨,将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入,难以有效管制资本帐户。

由此可见,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需要循序渐进,在没有达到一定条件之前,对金融服务的开放应保持一定的管制。

三、取消资本项目限制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资本项目是指国际收支中因资本输出和输入而产生的资产与负债的增减项目。并不是所有引起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项目变化的经济活动都是资本项目管制的对象,比如,商品、劳务、单方面转移等经常项目的活动也会引起资本项目的变化。

资本的跨国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生产国际化和贸易全球化的需要,而随着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格局的形成,资本跨国流动正成为人们通过资产全球化追逐利润和规避风险的手段,表现为资本流动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从资本流动的结构来看,短期资本流动的比重加大,外汇交易已日益与贸易、生产性投资相脱离。

80年代末以来,拉美和东亚等国普遍加快了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资本帐户管制的放松乃至取消,使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融为一体,国际资本流動的异常变化,对那些金融体制仍不健全的国家金融安全形成较大的影响。

1994年,墨西哥为了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充分接受经济一体化所可能带来的利益,于是匆忙地开放了资本市场。资本大量流入,助长了经济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膨胀,资本流入减少而流出增加,资产价格上涨停滞或下降,此时更多的人意识到危机即将来临,资本开始抽逃,由此引发了人们恐慌情绪,巨额资本被转换为外币资产,首先冲击的是外汇市场,货币当局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动用外汇储备进行“抛售外汇,买入本币”的操作,外汇储备大量流失。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中,仅4天就损失了40—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外流的资本既有非居民的资本,又有居民的资本。巨大的资本转移压力使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的干预无功而返,最终不得不允许本币贬值。本币贬值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使本国的实际外债负担加重。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印尼盾在短期内币值降至不到危机前的1/4,出现偿债危机。资本大量抽逃将使资产价格暴跌,给投资者造成巨额损失,其损失额甚至远远超过一场战争的损失。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资本价格暴跌,给金融机构留下巨额的不良资产,从而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规模窄小,受资本流动的冲击的影响较大。而且这些国家在信息披露方面也

不完善,投资者对市场缺乏了解,其观点更容易改变,盲目跟风的“羊群效应”往往更为明显。正因为如此,资本项目的开放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中最有争议的问题。随着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以及经常项目管制的取消,资本的转移可以有更多的渠道逃避资本管制;随着资本管制成本的上升,以及显而易见的开放利益,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急急忙忙地开放了资本项目。

4.银行企业金融部工作总结 篇四

1、存款

2、客户

3、其他

参考:2018年上半年企业金融部基本经营情况

存贷款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分行对公存款余额*亿元,较2017年末新增*亿元;对公存款日均*亿元,较2017年下半年日均新增*亿元。符合两增两控指标的贷款户数为*户,较2018年3月末新增*户;贷款余额*亿元,较2018年3月末新增*亿元。

客户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分行对公结算账户共计*户,较2017年末新增*户。其中战略客户*户,较2017年末新增*户;成长客户*户,较2017年末减少*户。截至2018年6月底分行代发工资个人客户数*人,较2017年末减少*人;2018年上半年月均代发工资金额*万元,较2017年新增*万元。

绿色授信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分行*户绿色授信余额*亿元,较2017年新增*户授信客户,授信余额新增*亿元。

参考:2018年上半年票据业务基本情况

5.金融部副主任竞聘演讲稿 篇五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事们:

大家好!

一条好的渠道,会引来一池活水;一个好的用人机制,能使无数人才脱颖而出。参加这次竞聘,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因为这是对我多年来工作业绩与工作态度的充分肯定!首先要感谢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信任,使我有机会在这里发表竞聘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勇挑重担,竭诚奉献,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中层后备干部。

在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挑战和希望并存的伟大时代,我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保卫部副主任和金融部副主任,忠诚、奉献、务实和向上是我的人生目标,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是我的毕生追求。下面我对自己的基本情况向各位做一简单的介绍。

我是一名对中国人民银行事业无限忠诚的职工。我叫***,**学历,今年**岁,****年*月进入中国人民银行潜江市支行参加工作,先后从事**、***等工作,****年**月至今任职潜江市支行保卫股长岗位,职责涉及多方面:如***、***等。回顾往昔,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在股长岗位工作了8年,在这8年里,我都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工作,多次被上级行评为先进集体和个人。被地方综评为先进单位和个人。我愿意倾注力所能及的一切,为中国

人民银行潜江市支行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首先,我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保卫部副主任和金融部副主任工作优劣以及能否开创新局面关键取决于否有一个坚定不移地贯彻了支行方针、政策;是否能积极主动配合正职,勇于改革、创新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良好素质修养;是否善于博采众长带领大家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协调工作、领导集体。对工作职责的清醒认识和明确定位使我在思想上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重要的是我能够站在整个支行的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并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许有利于保卫部和金融部的工作。

其次,我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股长岗位8年的工作经历,多年的基层管理工作经验,使我具备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一直以来,我都努力学习,与时俱进,狠抓实干,身体力行每一个工作环节,了解金融行业最新、最近的知识,为当一名合格的保卫部和金融部副主任打定了基础,我也相信自己能胜任副主任职务。

第三,我发自内心对潜江市支行事务的热爱及强烈的责任心。“热爱工作才能成功”。回顾**多年的工作历程,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我伴随着潜江市支行的发展一步步走向成熟,对于我来说,潜江市支行就像我的第二个家,这家里有阳光,有温暖。有勤勤恳恳的同事、朋友,有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有我们的伟大事业和我们的共同追求。我们愿意

为它的安宁,安定、和谐、秩序和发展尽微薄之力。正因为有着对潜江市支行执著的热爱,我将“感恩的心”化做“责任心”。

第四,热情与冷静并存。工作中我总能清醒的意识到肩负的责任,在职业生涯中未曾在原则问题上越雷池一步。能力不足,道德可补,责任可补,道德缺损,责任意识不强,能力却不可补。良好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必将使我工作起来事半功倍。

成绩属于过去,激情成就未来。今天,如果我竞聘成功,我将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为潜江市支行的发展,倾注我的一切力量。

第一,抓好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素质。保卫部付主任和金融部付主任,责任重大,我将努力按照政治强、业务精、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的要求对待自己,在潜江市支行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做到爱岗敬业、履行职责,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率先垂范,严以律己,努力争当一名合格的中银人,全力实践“团结、务实、严谨、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

第二,做好服务工作,奉献自己力量。在副主任职务工作上,做好服务工作是关键。我上任后,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与时间都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做好服务工作上,把自己看作是是支行的普通一兵,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搞好服务,既服务好单位领导,又服务好基层职工群众,获得大家的满意,协助正职,把保卫部和金融部工作搞好,全面提保卫部和金融部的工作质量。

第三,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好副手。我想做为一名副主任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到办事不越权、不越位,工作不拖沓、不含糊,矛盾不上交、不下压,责任不躲避、不推诿。注重当好“副手”,协助正职发挥好决策参谋、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督查督办“四大职能”,用全新的经营理念,简化办事程序,提升层次,真正让领导放心、上下级称心、全体员工顺心。用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以及出色的表现,来赢得领导与同志们的信任、来提升潜江市支行的地位。

古人云: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各们领导,各位评委,本人一直坚定不移地认为:不断学习、实践、再学习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我始终坚信,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成功!最后,我向在座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同志们表个态:不论这次竞聘结果如何,我将继续勤奋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及配合全局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心尽责做好各项工作,为潜江支行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6.金融部 篇六

2010年以来,总行公司金融部在我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我行2010年启动“二次改革、二次创业”、实现2010年我行战略转型的指导思想,以推动思想观念、人才队伍、信息科技、管理模式、业务模式、风险管控的全面转型为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深化公司金融部改革,加快人才引进,紧紧以制度优化与改造并努力提升我行科技竞争力为核心,抓班子带队伍,克服困难,奋力拼搏,不断加大行业信息收集力度,锐意改革,强化管理和服务,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将2010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对公业务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12月末,全行对公存款余额349亿元,比年初增加148亿元,增幅达到74%;对公存款日均为275亿元,比年初增加125亿元,增幅达到83%;对公贷款余额为186亿元,比年初增加36亿元,增幅为24%。

截止12月末我行活期存款占比12%,活期占比大幅下降,定期存款占比大幅上升,主要的变化原因来自于承兑汇票的开票量增加以及开票保证金存款的大幅上升。全行对公有效结算帐户总数为10157户;其中******管理中心结算账户总数占比达到全行的75%。2010年全行新开结算账户中80%为一般账户,基本户开户主要集中在******管理中心;全行对公存款结算账户累计销户5302户,其中******管理中心需对结算账户的流失加以重视,做好基本户客户的维护与潜力挖掘。

(二)、与国开行合作开展对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得到实质性进展我部针对我行信贷规模不足的问题,创新开发了以银团贷款方式合作开发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银监会认可的银团转让机制,巧妙地通过提前还款约定与银团转让约定,既不占用我行风险资本,又可对合作对象发挥较好的增信作用。

在我部的前期主导、引入及配合下,现各分行均已与当地国开行进行了人员与业务的对接,下发了指导文件,开展了专项培训,签署了合作协议。国开行各分行也把我行作为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的主要合作银行,不但规模优先,部分地区还实现了客户互荐。截止12月31日,与国开行已成功合作7个项目(其中4个因规模原因延至1月份放款),银团金额2.65亿元,其中我行承贷0.78亿元,投放占比不足30%,但项目的整体结算以及财务顾问费等中间业务收入却相当可观,撬动效应良好;此外还有在办项目27个,银团金额7.16亿元(其中我行承贷2.66亿元),均在审批流程中,有望在1月份实现放款。整体而言,2010年与国开行的合作基本完成了机制建设工作并已为明年打好了坚实基础。

(三)、网上银行业务拓展及功能优化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行网上银行产品一直存在功能少、客户体验不够好的现象。2010年,针对我行网上银行投入少、发展滞后的现状,我部加大了网银投入,截至12月31日,全行发展网上银行客户数合共5533户,较09年增长141.5%,其中企业客户1421户,同比增加190.6%,个人客户4112户,同比增长128.2%;2010年全行总交易笔数为12.1万笔、交易总金额356.27亿元,其中企业客户交易笔数为6.6万笔、交易金额337.1亿元;个人客户交易笔数为5.6万笔、交易金额19.17亿元。

在制度建设方面:一是完善企业客户服务协议与服务申请表、新增集团客户服务协议,以防范法律风险等;二是优化网上银行业务规则,规范了业务流程,提高产品服务效率,加强了风险控制。

业务拓展情况:产品功能开发与优化方面,一是推出了集资金查询、资金划拨、自动归集、主动归集、用款审批、内部融资利息测试、内部往来报表等监管功能的集团服务;二是上线了电子汇票业务模块;三是对产品进行了三十多项的功能优化;四是完成“超级网银”的需求提出与确定,该项目已进入技术测试阶段。客户服务支持方面:协助客户服务中心、分支行解决电话咨询或现场服务,以良好的服务态度与质量为客户解决疑难,提高客户的网银使用率,日均服务估计约10次。

二、2010年主要工作

(一)、重新定位,适应******商行全面改革、创业的发展要求

公金部与韬睿、人力、信息科技等部门充分沟通,围绕未来的组织架构设置,结合现有的管理需要,与韬睿一起设置了总、分行公司金融部,总、分行中小企业金融部的组织架构。对每个岗位的职责要求、聘任条件、汇报路线、组织地位等都结合实际进行规划。其中每一岗位均界定了其汇报路线,这即让公金部的每一位职员都清晰的职位定位,为加强公金部的内部管理、有效沟通做好基础性规划。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考虑到人才培养成本等,对社招人员,明确了最低要求是总、分行公司银行业务管理经验。

公金部新架构的职能定位于资源配置、营销管理、产品管理、系统平台建设。用公金部部门负责人任海峰总的一句话来概述公金部在整个公金条线起到的作用是“指示灯、红绿灯、方向盘”。公金部新的职能定位适应于新的总、分、支行的管理模式,转化了公金部原有单一的总、支的管理模式,从资源配置、营销管理、产品创新、系统平台规划等方面加强了对异地分行的统筹管理职能,新架构也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需求。公金部在******商行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充当者管理者、服务者的角色,管理者定位是推动公金业务符合规范化发展需求,服务者定位是符合我行业务稳妥向前发展的需要。

(二)、整章建制,打造一流商业银行管理制度结合我行的管理模式、公金部的职能定位、公司银行业务的管理需要,公金部、中小部拟建制度总计33项,其中新制度19项,继续使用原制度5项,原制度部分修订9项,废止制度1项。截止12月31日,公金部完成“公司业务跨分行营销客户管理办法、与国开行合作业务暂行管理办法”等9项关键制度的发文。制度制定过程中,每项制度都充分结合我行的实际,符合我行公司银行的管理需要;充分征求总行各管理部门的意见、征求分行的经营管理意见,每项制度都是根据业务需要而落地承接,公司银行业务的流程得以明确,总行公金部也真正地发挥了管理职能。同时,由于各项制度涉及到有关的总行管理部门较多,发文流程较长,制度发文所耗用的周期也较长,总行公金部制定每项制度时,每项制度的关键点在制定时就征求相关部门意见,与各分行充分探讨,从而提高制度制定的效率。

(三)、科技创新,不遗余力提升我行电子银行竞争力

系统建设一直作为总行公金部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系统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业务发展、服务于业务管理需要。鉴于我行当前业务模式仍处于探讨阶段,处于业务转型的关键时期,业务系统的建设重点着手于银行基础功能的完善。当前,公司金融部积极参与网银、营销业绩考核系统的建设。其中网银系统的功能需求已经提交,并与科技、外包公司充分沟通,对其功能主要是基础功能的改造,目的通过基础功能的升级改造,更好地方便业务拓展,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便捷的服务。同时,总行公金部及基地组织推动客户经理考核系统测试工作,结合分行的管理需求,对营销业绩考核系统若干功能优化改造,营销业绩考核系统不但胜任客户经理考核管理需要,而且系统实现了团队业绩管理、机构业绩管理需求。客户经理、团队负责人、机构负责人都可以即时的查询管理的客户、管理团队、管理机构的业绩,为及时作出管理决策提供便利。营销业绩考核系统近期提交新的需求,拟定于元月中旬正式上线。

(四)、未雨绸缪,参与2011年公金条线预算工作,参与制定明年一季度全行贷款规模投放管理办法2011年11月,总行公金部作为全行公金条线考核主导部门,积极参与2011年预算考核项目工作。预算考核工作中结合了我行中长期的业务发展规划和业务转型思路,经与总行公金条线各部门、总行计财部、分行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后,编制2011年公金条线业务预算、业务资源分配方案,并拟定了2011年公金条线预算考核体系。

预算考核工作意义重大:

一、明确了2011年全行的工作思路,明确了总行公金条线各部门、各分行对公业务的工作目标和业务导向。

二、结合业务转型和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实现了业务计划和资源配置相匹配。

三、条块结合的考核模式,利于总、分行业务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的实施,更有利于业务发展。

另外,为更好的服务我行整体战略转型及结构调整,服务于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战略发展,同时为了提高授信客户对我行的综合收益贡献,兼顾收益与风险向匹配以及授信客户在我行战略定位等因素,以我部主导,联合计财部、零售部、金融市场部制定了2011年第一季度贷款规模投放与表外风险资产分配的指导意见。为明年工作顺利开展未雨绸缪,做好准备。

(五)、紧贴市场,从总行高度服务一线业务部门

1、开展营销竞赛活动,推动业务发展

总行公司金融部始终承担综合管理者、营销管理者等角色,积极开展各项公司银行业务的营销活动。2010年开展了三项重要营销活动:一是开展了“2010年四季度与国开行合作业务营销竞赛活动”;二是制定《2010年电子银行业务专项考核方案》(******地区),对各支行进行客户规模及客户质量等方面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年终绩效挂钩,充分调动一线人员的营销积极性;三是在第四季度举办全行的“抢抓无贷户、抢开企业网银”劳动竞赛活动,进一步加大拓展客户、抢占市场的力度。各项竞赛活动均取得理想的竞赛成果,其中“抢抓无贷户、抢开企业网银”劳动竞赛活动实现了第四季度网银开户1258户,占全年开户数38.8%,环比第三季度开户数提高43.9%。

2、加强渠道建设,不断进行渠道管理、整合与优化,巩固市场,留住客户,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1)、针对我行与国开行合作开展对中小企业授信业务,我部主动联系国开行各地分行,扩大业务范围

鉴于银行业当前普遍面临的授信规模受限等现状,为推动公司银行各项业务健康有序的发展,总行公金部积极寻求国开行、银团贷款的渠道合作模式。与国开行合作的业务模式在各分行的合作渠道已经打通,流程也清晰地梳理,为明年业务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2)、分别参加了汉口银行、南京银行为牵头行的银团贷款,在降低信贷风险、寻找资金出路的同时提升行业内形象做出了贡献

(3)、积极开展与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26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出减少我行风险资本占用的产品,拓宽盈利渠道

3、积极开展新产品研发,丰富我行营销手段,提高市场竞争力

(1)、开发出我行与国开行合作开展对中小企业授信管理办法

我部针对我行信贷规模不足的问题,创新开发了以银团贷款方式合作开发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银监会认可的银团转让机制,巧妙地通过提前还款约定与银团转让约定,既不占用我行风险资本,又可对合作对象发挥较好的增信作用。

(2)、开发出票据置换管理办法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灵活化、多样化的特点,我部整合细化了票据业务操作办法,推出了《******市商业银行票据置换业务管理办法(试行)》,将我行票据业务系统化、产品化、品牌化,丰富我行业务品种,增加我行业务营销手段。(3)、增加我行网上银行功能,打造全新的网上银行产品

一是推出了集资金查询、资金划拨、自动归集、主动归集、用款审批、内部融资利息测试、内部往来报表等监管功能的集团服务;二是上线了电子汇票业务模块;三是对产品进行了三十多项的功能优化;四是完成“超级网银”的需求提出与确定,该项目已进入技术测试阶段。

上述新功能的上线,极大的丰富了我行网银产品,增加了产品的实用性和易用性,我行网上银行产品上了新台阶。

(4)、联合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较高收益的信托产品 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79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信托公司之一。截止2010年6月,该公司受托管理资产超过500亿元,净资本10亿元。

我部联合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湖南勤诚达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产品”,年化收益率达9%,我行作为包销银行,销售报酬率达到2%。以信托计划2个亿、集合期间2年为单位计算,本次代售项目我行总共可以获得中间业务收入800万元。每年所获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相当于按基准利率放贷7550万元所产生的利率收入,综合效益明显。

4、紧紧围绕中小企业展开行业分析,细化目标市场,为创造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打基础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为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自银监会下发《关于认真落实“有保有压”政策 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与保监会又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缓解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意见”明确要求各家银行推动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推动动产、知识产权、股权、林权、保函、出口退税池等质押贷款业务,发展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供应链融资等金融产品。探索开展依托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等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信贷模式创新,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

产品创新必须贴近市场,开展行业研究、细化目标市场、把握市场动态成为创新、开发新产品的前提条件。我部2010年成功开发了“******市商业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开展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在对中小企业授信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六)、人才立行,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人员素质,打好队伍根基

为适应我行快速发展要求,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是我部工作重心之一。我部本着“注重培训的系统性、提高培训的规模效益、提升培训的专业性、提高培训的前瞻性”原则,立足市场和顾客;立足我行自身的定位和战略,充分挖掘和应用培训资源,使用合理科学的培训管理和实施手段,让培训成为推动我行发展的新动力。

1、组织人员参加“小企业授信产品开发、创新、管理与品牌化运作高级研修班”学习

组织人员参加北京银联信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举办的“小企业授信产品开发、创新、管理与品牌化运作高级研修班”,交流学习国内兄弟行针对中小企业授信采取的办法、产品创新与管理、中小企业授信产品品牌化运作等信息,开拓视野,提高我行中小企业授信产品开发实力。

2、针对我行与国开行合作开展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对各分行营销团队开展系统的业务培训

我行与国开行针对中小企业授信进行合作以来,总行公司金融部对广州分行、重庆分行、佛山分行和******地区部分支行先后进行了五场次针对国开行合作模式的业务宣讲,并邀请国开行相关处室对我行客户经理进行了国开行评审制度的培训。为我行下一步扩大与国开行合作并以中小企业授信为核心的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3、伴随我行网银的优化更新进程的快速推进,不断组织人员参加培训,适应网银发展新要求

我部科技人员对深圳分行、重庆分行的业务骨干进行了独立辅导培训,并协助其完成分行内部网银业务再培训,确保分行业务的顺利开展;对长沙分行的从业人员进行了专场业务培训与业务指导,协助其梳理与明确业务条线的相关部门与职能,促进该分行网上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

4、建立全行客户经理培训体系,完善客户经理考核制度

培训体系建设以“支持业务发展战略;适应人力资源规划;适应业务流程对员工的要求和适应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大方向,在银行内部建立一个系统的、与我行发展和人力资源战略相配套的培训机制,它以“培训要素”为基础,包括了“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管理体系”;“培训课程体系”;“培训实施体系”和“培训评估体系”五大模块,努力为我行打造一个成熟、高效的人才培训体系。

与培训体系相配套,我部计划完善我行客户经理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奖惩等激励方式,强化员工的进取意识,挖掘员工的工作潜能。积极推行民主管理,建立完善部门事务公开制度,对经营管理重大事项都要在部门公开进行展示,提高管理透明度,接受监督。通过不定期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使员工积极参政议政,充分、自由地表达业务建议。

(七)、学习同业优秀管理经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我行社会影响力

组织人员赴华东招行小企业信贷中心、泰隆银行、宁波银行等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突出的优秀银行进行实地考察,在职能设置、考核机制、风险控制、业务流程、定价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7.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篇七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1.分业金融监管的弊端日益显露。

我国的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形成了金融监管“三分天下”的格局。这种模式运行以来, 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稳定运行。但是,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 金融业务的交叉及金融机构的融合, 使现行的分业监管模式的问题日益显现: (1) 出现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在分业监管模式下,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各自为政、自成系统, 仅关注各自特定的金融机构, 对于跨行业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监管, 由于缺乏权责的明确界定和职能的严格定位, 在实际监管中不是相互争权就是相互推诿责任, 导致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 (2) 分业监管体制下的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性不足。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地位平等, 在行政上均为独立监管单位, 缺乏配合, 监管的协调性不够, 难以保证信息共享。当出现问题时, 确定由谁牵头、谁作最后决定等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因此严重影响了监管效率的提高。 (3) 分业监管抑制了金融创新的发展。综合经营产生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之间业务的交叉融合, 削弱了分业监管的业务基础, 限制了金融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在我国对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分别进行审批性的机构性监管方式下, 当不同金融机构业务交叉时, 一项新业务的推出通常需要经过多个部门长时间的协调才能完成, 丧失了创新产品的优势。 (4) 分业监管无法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全面放开, 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 它们大都实行混业经营, 而我国的三大监管机构难以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

2.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1) 金融监管法规不健全及法规不能协调配合, 使得监管部门很难对违法行为进行定性。到目前为止, 我国尚无专门针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和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 (2) 立法水平与WTO规则不相符。我国金融监管立法与金融全球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加入WTO后国内金融立法准备不足, 特别是在国内金融立法与国际立法接轨方面更突出。 (3) 缺乏金融监管的风险监管措施, 防范风险机制不健全。表现为金融监管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防止和处罚的能动性较弱。 (4) 金融立法重叠和矛盾多。

3.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

目前, 我国金融业尚未形成健全的风险监督机制和规范化、科学化的风险监管体系, 金融机构防范和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差, 具体表现在: (1) 早期预测风险机制不健全。目前缺乏具有可行性评估的早期预测, 不注意经常性的资料积累和信息收集工作, 对市场状况影响因素和变动趋势预测不力、把握不准。 (2) 中期监测风险机制软弱。目前, 金融机构还未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经营中期监测指标体系, 缺乏对信息进行全面收集、科学评价、客观处理、及时反馈的中期经营风险防范机制。 (3) 后期监测风险机制难以运行。金融机构对已形成的不良债权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缺乏全面了解, 对部分企业经营状况及其逃债行为缺乏及时的债权债务监测, 对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也缺乏成因分析、教训总结、措施完善等后期风险反馈机制。

4.金融监管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许多金融监管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难以承担金融监管的严格要求和艰巨任务, 无法对金融机构的各项指标进行前瞻性和深层次的分析, 使现场和非现场监管的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真正懂得现代金融监管理论、熟悉金融业务和相关法律、了解金融监管的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 影响了金融监管的力度和深度。

加强我国的金融监管

1.构建统一的监管体制。

建立统一的监管体制是由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转变的长远目标。由于金融整合和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有关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通过金融集团运作, 实行混业经营, 它们之间的资金和业务往来已冲破了分业经营的限制, 削弱了分业监管的基础, 也使现行以机构性管理为特点的分业监管体制的缺陷日益突出。因此为了适应金融对外开放、金融整合、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我国需建立集中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 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监管资源要进行整合, 以精简机构、提高效率为原则, 通过优化监管组织结构, 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金融监管队伍, 实行金融监管政策的统一制定和执行。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既可防止出现决策与执行“两张皮”或分业监管模式下“各自为政”的弊端, 又能从根本上消除多层次监管、重复监管、机构性监管所产生的问题, 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推进金融业务的创新和发展, 促进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有利于增强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防止发生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

2.加快金融法制建设。

发达国家各种综合类和专门性的法规较全面地阐述了监管原则、目标、主客体和监管的方式手段等, 以使监管活动有章可循。发达国家对金融机构施以更严密的量化监控, 提高了监管的权威和严密性,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金融风险。我国目前的金融法律体系是按照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制定的。我国加入WTO后, 在金融混业经营的国际大趋势下, 有必要对现有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和公司法等作出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及时做好法制的“废、改、立”工作:“废”, 即对一切过时的法律、规章、政策性文件应废止;“改”, 即对法律制度中存在的与WTO和国际惯例不适应的内容进行修改, 使我国的金融监管与国际惯例接轨;“立”, 即对市场急需的金融法律制度应尽快出台或补充。

3.建立对金融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处置机制。

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维护经济金融的安全与稳定, 必须建立对金融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处置机制。具体包括:建立金融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体系, 根据风险水平 (级别) 及时进行预警;建立对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判别和救助体系, 为制定对高风险金融机构进行处置的方案提供依据;建立对支付危机的处置体系;建立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金融安全网 (包括存款保险) 体系等。这些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可使金融风险处于有效的监控和处置之下, 从而为有效控制风险奠定基础。

4.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 随着统一协调监管的趋势进一步深化, 以及我国金融对外的全面开放、外资金融机构的大量涌入, 将对现行的监管模式提出新的挑战。为了有效监管本国商业银行的境外业务和外国银行在本国的金融业务, 进一步加强跨国间的监管合作, 已越来越重要。根据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规定, 对于跨境银行, 母国监管当局和东道国监管当局应进行合理的监管分工和合作。通常母国监管当局负责对其资本充足性、最终清偿能力等实施监管, 东道国监管当局负责对其所在地分支机构的资产质量、内部管理和流动性等实施监管;同时两国监管当局要对监管目标、原则、标准、内容、方法及在实际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协商和定期交流。

5.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

8.金融部 篇八

摘 要 :美国作为世界金融的中心,对全球的金融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2008年美国出现住房次贷危机,美国的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知错而改。从这次次贷危机中,所暴露是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二者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兄弟,金融危机的出现暴露了这二者间的深层矛盾,但是另一方面这二者是相互依存存在的。离开了金融监管的金融创新是危险的,会带来灾难和不幸。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来看这二者的关系。本文中对美国金融危机中所暴露的金融監管与金融创新的矛盾和关系作出分析,认为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金融监管不可懈怠,要注意加强。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authors look at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regulation

ZhangBiQian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stitute

The paper keywords subprime crisi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The paper pick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world financial center, of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 has a crucial role. Since the 2008 United States housing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he United States financial crisis evolved into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risis is not terrible, terrible is not the importance and change. From the subprime crisis, exposure is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he two is a natural twin brother, the emergenc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exposed the deep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m,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at the two are interdependent existence. Left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is dangerous and will bring disaster and misfortune. We should to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is paper in the U.S.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exposure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s and make an analysis relationship, it is considered that encourage financial 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shall not slack,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strengthen.

一、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的辨证关系

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源自于美国的住房次贷危机。金融创新产品在房地产领域的毫无节制地进行开发,是金融监管如空气,或者说金融监管根本没有发挥它的作用,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畸形扩张,引发次贷危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缺乏金融监管的金融创新犹如离开水了的鱼,是会导致灾难的发生的。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这二者的辩证而统一的关系是值得探究和深思的。

1.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具有促进各抑制的双重作用

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来说,并不是只起一个监督和制约的作用,而是有这既促进又抑制的双重作用的。金融创新是深化金融的突破口,所以对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来说,金融创新必不可少,而如何这种创新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而非抑制其发展,这与金融监管的合理实施是分不开的。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的金融活动创新不断,按照目的的不同这些金融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竞争性金融创新、合作性金融创新和监管性金融创新。这三类目的性不同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需求当然也是有差别的。

上一篇:伤感疗伤的个性签名下一篇:《增强集体荣誉感》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