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的评课要点

2024-09-19

同课异构的评课要点(通用9篇)

1.同课异构的评课要点 篇一

同堂异构细揣摩教学相长绽异采

—全区2011年英语教研会有感

荷花池小学英语教研组

9月27日,我区2011-2012小学英语教研会在阳湖镇中心小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区小学英语教育一线的70多名骨干教师及区英语教研员胡海涛老师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参加人数之多,会议安排之紧凑、研讨内容之丰富、教研气氛之浓烈是近几年英语教研会议不多见的。此次会议共分四个议程,首先大家观摩了来自阳湖镇中心小学罗莉莉老师及柏树小学的黄璐老师的两节精彩的同堂异构课,而后来自长干小学的黄瑶琪副校长对两堂课做了细致而中肯的点评。另外,大家还认真聆听了现代实验学校钱芳老师的“如何撰写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的精彩讲座,最后,区教研员胡老师对上一我区小学英语教学做了全面总结,并对新一全区英语教研活动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我校英语教研组在全区英语教研会议一结束,马上行动起来,召开了教研组会议,认真学习和贯彻区英语教研会议精神,并重点对两节同堂异构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仅学习了两位老师的教学长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同课异构课的设置不是为了比赛,最终目的是为了相互交流,教学相长。但既然是同唱一首歌,人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所比较、有所评价。以下是我校教研组对此次两节“同课异构”课的一些拙见,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一,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方法

明显看出,罗莉莉老师上的是一堂常规课,教学设计的步骤简明,首先进行单词的复习,然后引出所学句型,学习之后,学生进行操练。师生互动方式变化不多,但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不足的是,学生的操练略显机械。

黄璐老师的课犹如一顿丰盛的大餐,抑或一段华丽的乐章。教

学步骤紧凑,一环扣一环,设计巧妙,没有多余的环节和活动。开头的“世界无车日”,很亮眼地引出了所教内容——交通。然后在Act the dialogWorking in pairs,Let’s chant„等环节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大量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融入到教师所设计的氛围中,充分地感受语言。教学内容的拓展深入,已脱离“Go home”的局限,“go to Beijing”,“go to the moom”的加入,完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兴趣。

二,扎实有效的教学效果

才智。但最终我们看的还是教学效果。实际上,课堂教学效果本身就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能力和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看,大部分学生甚至全体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了这堂课的基本内容。从课堂的容量和密度来看,黄老师的课比较适度,罗老师的课比较疏松。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互助合作能力方面来看,两位老师都表现的不错。

三,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俩位老师的板书设计

科学合理,字迹工整美观,黄老师还根据教学内容增加了简笔画。罗老师的课堂用语简单,学生明白。黄老师的则难度稍大,有时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影响了师生互动。

一堂“同课异构”的好处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和比较,让我们在对比中更容易学习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也更容易区别和判断出怎样才是一节好课,所以说这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形式。

2.同课异构的评课要点 篇二

一、解读教材要保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关键是要看教师怎样利用这个例子, 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怎样利用这个例子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这就要看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了。教师拿到教材, 要看到这节课达到的目标在《课程标准里》是怎样提出的, 在什么阶段应达到什么层次;在我所上的这节课把握到什么度, 这个度把握的过大或过小就决定着这堂课的质量的高低, 也就是说目标的制定要准确。请看两位教师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第一位老师授课环节:师生共听《水调歌头》 (苏轼)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朗读—字词释疑—译文—诵读体会。在诵读体会环节中, 这位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境时, 强调苏轼被贬之后仍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另一位老师讲课环节:导入新课《记承天寺夜游》—共做课前预习题, 扫清字词障碍—朗读体会, 检查评价—译文—分析文章写事、写景方法, 体会作者心境—学生谈感受。在体会作者心境时, 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境, 强调的却是愤懑、凄凉、自嘲、排遣自我、忧郁的达观心态。

从以上两节课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两位老师在同一教学内容下授课的环节设计基本一致, 但是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却有很大不同, 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与感受。这就要求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要准确到位, 对课文的基本解读应该有大致统一的标准。如果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 就会对学生误导。

二、挈入点要新颖

同一节课, 如果挈入点相似, 大同小异, 第一感觉上不能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 引课的挈入点要留给学生期待。如:两位教师在上《孙权劝学》时, 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用两三句话导入新课, 紧接着让学生拿出作业本, 要求:先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再工整地抄下来, 评比谁的书写好, 让学生再读自己的抄写, 然后对照课文检查自己的抄写 , 最后讲授;而另一位教师按照常规先介绍孙权, 又介绍了《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 同时用大屏幕出示与作者介绍相对应的内容, 老师介绍完后让学生读出示的内容, 再指名读课文, 翻译。显然第一位教师的挈入点显得新颖, 培养了学生“先读为主”和正确书写的能力, 并且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还有一位教师在讲《手》时, 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档案模板, 让学生读课文, 给主人公的手做一份档案, 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很快地投入到学习课文中。这样的挈入点也很新颖。

三、要有读书声

同课异构无论构思怎样新颖, 都不能离开阅读教学的本, 阅读教学一定要以读促教,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以学生的阅读感悟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有的老师将课堂构思成了展示教师语言口才的主阵地, 一节课只看见教师沉浸在自己的巧妙构思中, 只听见教师的朗朗讲课声, 留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很少。当然, 也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读, 不同的读要有不同的目的效果。我听了一位教师上的《周庄水韵》一节课, 是这样创设读的情境——

读美:1. 朗读或默读课文。 (解说:朗读可以凝聚心神, 不会分神;默读便于思考, 增强语感。请同学采用合适自己的读法读完文章。) 2. 课文朗读: (为测查和引领学生注意相关段落的层次) 师生对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教师读叙述部分, 学生读写景部分。在文章最后, 师生共读。

寻美:将学生的视角拉入文章局部, 挑选描写景致的语句加入思索后叙说。给出说话样例:周庄美呀!你看:“一只弯曲的木橹, 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周庄是划着木橹来的。给学生选词说话的样例:舞着、驾着、画着、刻着、演奏着……

说美:1. 叙说:我们以上的感觉是从文章中来的, 但是分开来说, 似乎天下的水乡都有这些特点, 这样的标签要有具体的语句支撑。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读一读, 说说作者笔下周庄独特的美。思考:文章是纯粹的写景文章吗?有没有作者独特的感受和情趣?请同学齐读第一段“一支弯曲的木橹, 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 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 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从文中“一来一回、悠然、不慌不忙”等词语, 看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者的感情就蕴含在具体的描述之中。

这位教师创设了多种形式的读课文的情境, 在她的引导下, 一节课有朗朗的读书声, 环节像行云流水, 学生在读中感悟, 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获得了知识, 提高了能力。

四、课堂上要设计有效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的性质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所包括的这些能力, 都是通过日积月累的课堂和生活实践逐步达到的。

五、重视课文题目的教学设计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 不同文体的文章的标题作用也各不相同, 有的课文题目涵盖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写法;听了好多同课异构的课, 有的教师抛开题目讲课, 自始至终也没提到标题;而有的老师在课前结合标题引课;有的在结束课的时候解题, 进行小结, 给人一种紧扣课题设计、有始有终的感觉。

3.同课异构的自我审视 篇三

本人在最近举行的“精细化备课”研讨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从平时的一节常态课的简单备课到一节研讨课的精细化备课,此过程对比强烈、受益匪浅,因为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审视到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付出与回报,不同的智慧体现了教学得与失。在此次精细化备课的过程中,给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全面、完善的教学思路获得了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背景: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茉莉芬芳》单元中,选取数首不同版本的《茉莉花》,通过欣赏、演唱,进行感受、学习和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本单元拟安排2课时完成。

案例初次描述:

在我初次对此单元的教学设计中,只局限于在现有教学内容上予以整合,并在知识技能目标方面予以侧重,即准确学唱、背唱歌曲、欣赏相关内容及了解作品部分创作背景等。第一课时,我安排了导入欣赏:歌剧《图兰朵》以及两首不同风格的《茉莉花》学唱为内容,旨在了解我国民歌的创作基础及《茉莉花》的不同风格变体,重点在学唱的过程中对比感受不同地区的《茉莉花》的音乐风格。

第一次教学设计思路及过程

教学目标:

1、在欣赏、演唱的过程中感受民歌《茉莉花》的芬芳,了解中国民歌的创作基础及分类。

2、能够有感情地准确地背唱中国民歌《茉莉花》; 能够准确演唱东北民歌《茉莉花》,并尝试运用二人转的腔调演唱。

3、对比中国民歌《茉莉花》和东北民歌《茉莉花》曲调的风格特点异同。

教学重点:

在欣赏、演唱《茉莉花》相关作品的过程中了解、感受中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中国民歌《茉莉花》和东北民歌《茉莉花》曲调特点异同的对比。

教学设计:

一:导入欣赏:歌剧《图兰朵》选段

1、观看视频片断并思考:歌剧中出现的音乐旋律你知道选材于我国哪首民歌呢?

2、介绍作者普契尼及歌剧创作背景

3、完整欣赏

二:学唱中国民歌《茉莉花》

1、了解民歌创作基础及分类

2、唱谱并思考:歌曲中出现了哪些音?

3、了解五声音阶

4、唱词并感受歌曲表达情感

5、背唱歌曲或采用其他演唱形式

三:学唱东北民歌《茉莉花》

1、聆听并思考:根据这首《茉莉花》旋律特点,你能辨别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吗?

2、分析东北民歌的旋律特点:下滑音、衬字等

3、唱谱并思考:歌曲中出现了哪些音?(此环节起引导学生对比中国民歌《茉莉花》)

4、唱词并感受歌曲表达情感

四:对比两首《茉莉花》音乐风格的异同点

相同点:曲调采用五声音阶;歌曲歌词及表达情感基本一致

不同点:

五、课堂活动

以多种表现形式表现中国民歌《茉莉花》或东北民歌《茉莉花》

建议:可用朗诵、竖笛吹奏、舞蹈、戏剧(二人转)等表现。

六、课堂小结

剖析与体会:

在第一次的教学思路及过程设置中,我基本按照教学参考的总目标及课本内容进行了分课时教学,虽然也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即了解了我国民歌的创作基础及分类,对比学唱并了解中国民歌《茉莉花》和东北民歌《茉莉花》不同的音乐风格等等,但最终的教学效果就是唱完了、听完了,学生只认识到这只是一首好听的、大家都会唱的《茉莉花》,而对于民歌的创作,流传、发扬等过程没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对学生学习中国更多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铺垫、兴趣激发没有作出明确导向,所以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安排还不够完善,也有悖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理念。

主要欠缺有这样几点:

1、教师的教学思路没有体现出精和细,以及创新和个性,教学过程简单、没有导向性。

2、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没有体现、顾及学生的学习思路和主动性。

3、教学内容的设置没有与时俱进,未合理整合,较单一,不精彩,使得学生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实践;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激发体现不够。

教学感悟:

精细化备课,体现的是精心,细致。有着重细节、重过程、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的基本特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精心思考,细致准备。个人认为:教学思路是教师在精细化备课时需要思考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主干、灵魂。一节课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教学,是教师精细化备课的重中之重。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5分钟,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可能大不相同。

教学思路有2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组织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思路;二是指在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学生的思路。这二者往往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方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教师主导教学的思路

每一位老师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都会把教材内容、教学参考完整的研究一遍,这就是为了设置教学内容作出的初步的教学思路,即教师准备教授哪些内容和学生怎样学习的大致思路。然后根据教学总目标,确定分课时的教学三维目标及相应教学内容。此后,以教学目标为旨,确定课堂教学的主线,并整合课内外优秀、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学习并具体实施。

教师的思路在整个教学的环节中起主导地位,是课堂教学中正常进行的基础。我在此课时二次备课的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导入及过程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让学生能感兴趣的学,主动的学。然后再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以及课外优秀补充内容予以合理整合,由教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让“中国民歌如何能成为一首世人皆知的名歌”的过程有步骤、有深度的进行探究性学习。《茉莉花》的第一课时,我觉得先不急于去直接去实践,而应重在先了解、感受这首民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承及对外交流方面,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国民歌《茉莉花》为何如此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芬芳四溢,从而发自内心的去传承它、歌唱它,体现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培养学生发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因此,我初步设置了以下教学思路:

教学主线:民歌→《茉莉花》→名歌?

具体思路:口头创作→改编、加工→变体→广泛流传→对外交流

二、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路调整的教学思路

在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首要的位置。”在前面的课堂教学思路中,我就考虑到以问题为主线,由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但是,有些问题不是唯一答案,要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回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根据学生的思考、回答的不同思路进行有的放矢的知识传授。

例如:在《茉莉花》 的“文化与传承——变体“的教学环节中,一开始设置的思路是由教师主动式讲授我国不下数百种的《茉莉花》变体,这样的讲授比较枯燥,学生容易走神,于是我临时调整思路,把欣赏的内容用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从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曲调特点来辨别所属地区。调整后的教学表现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听的也很认真,但在河北《茉莉花》和山西《茉莉花》的分辨上出现了分歧,于是,此刻就需要教师根据他们的辨别理由给与引导式的知识传授,让他们从这2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人文风俗,地方音乐特点等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山西因为地处山区更多些,西北人民性格直率,生活简单等,因此《茉莉花》的曲调相比河北《茉莉花》更加高亢、嘹亮,歌词中情感表达更加质朴,直白等等。

根据自己设想的教学思路,以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思路进行的相应调整,最终形成了我个人比较满意的教学流程,同时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再次描述:

第二次教学设计思路及过程

教学目标:

过程、情感目标:以《茉莉花》的文化、传承、交流为主线,感受此首民歌的魅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各地《茉莉花》的风格特点去辨别所属地区;尝试准确地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教学重点:

感受《茉莉花》的魅力并传唱《茉莉花》。

教学难点:

音乐活动:感受不同变体《茉莉花》的风格特点,并辨别选择是哪个地区。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观看歌曲《爱的火焰》视频片断并思考:这首歌曲的部分旋律采用了中国哪首民歌的旋律素材?

(导入部分可以说是每节课的亮点,也是学生是否有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所以,我在平时会多关注、留意生活中出现的与音乐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素材,并有选择、有针对的运用到日常教学中。

在关注08年奥运会的筹备、举办过程中,我留意到《茉莉花》曲调多次在奥林匹克赛场上出现,以此曲调而创作的音乐作品也屡见不鲜。于是,在《茉莉花》的导入环节,我把这些内容有选择的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这首歌曲在举世瞩目的盛会上的影响力,感受它的魅力。并请学生演唱几句或全体演唱这熟悉的曲调。)

从这个环节开始,学生将首先跟着老师的思路去进行学习。

二、《茉莉花》的文化与传承:

1、提出问题:同学们:中国的民歌浩如繁星,为什么《茉莉花》却能香飘四溢、名扬世界呢?(请同学们先回答,然后根据回答的情况小结,并导向让学生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寻找答案)

2了解民歌的创作基础及分类

3、了解《茉莉花》的起源——以六合《鲜花调》为例延伸至江苏民歌《茉莉花》

4、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简单学唱

5、了解《茉莉花》的变体

《茉莉花》的变体不下数百种,这同各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人文风俗及地方语言都有密切关系。

让学生通过听辨活动来了解具有代表性的各地《茉莉花》,这个环节是老师根据学生思路来调整教学的部分,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可有针对的改变教学方式,即学生主动性学习或教师主动性教学。

6、小结:让学生把前面的文化传承过程回顾一下,并以图片呈现。

连接语:《茉莉花》在因为优美的旋律,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地传唱,那么,它又是怎样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呢?

三、《茉莉花》的对外交流:

1、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

(口述)英国人贝罗以出版物形式把《茉莉花》的曲调带出中国;

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把《茉莉花》的曲调运用在歌剧《图兰朵》的创作中。

2、《茉莉花》与音乐圣殿;

中国艺术家走出国门的音乐交流;

欣赏:2003年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片断。

3、《茉莉花》与重要场合的演出。

请学生朗读

四、感受与实践:

1、讨论与回答:中国的民歌浩如繁星,为什么《茉莉花》却能香飘四溢、名扬世界呢?

生答:……

师结:旋律的优美、悠扬

广泛的民间传唱、变体

对外音乐交流

重要场合的演出

……

《茉莉花》从一首口头创作传唱的歌曲慢慢衍变成一首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而走向世界,这是与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广泛的传唱分不开的。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齐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五、课堂小结:

一首中国民歌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能打动各个国家不同肤色人们的心?透过优美婉转的旋律,溢发出来的正是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本质。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更应该肩负起传承中国民歌文化的义务,让中国更多的民歌世世代代香飘世界!

教学后记:

4.开展同课异构的好处 篇四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实践者。要改变课堂教学,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由于教师每天都要上课,都要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同课异构”研究是集体智慧和个人智慧的结晶,贴近教师教学实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融合,便于丰富教师的教学生活,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同课异构”能够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实用性强,容易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师能研究、会研究,基于解决教学问题,教师愿意研究,并能自觉参与,积极实践。概括来说,有以下好处:

1、针对性强。校本教研的本质是“改进”。改进就是改不合时宜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旧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进就是将利于学生发展,利于教师成长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同课异构”研究不但能解决教师个人教学上的个性问题,还能解决教师群体中的共性问题,立足于课堂教学,着眼于问题解决,从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出发,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共同研究、分析、解决课堂存在的真实问题,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实用性强。“同课异构”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解决教师个人课堂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在同伴的讨论研究中得到启示和启发,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灵活应用,优化了教师个体的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而指导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强。教师有了成功的体验和感受,就容易内化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参与性高。“同课异构”研究以课例为载体,研究的是具体的一节课。和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教师的兴趣浓,热情高,容易参与其中,在讨论中,有话可说,有共同问题可研,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教师是新课程的参与者、研究者。从而将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让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生活的幸福指数。保证了教师课堂教学常上常新,每次都有新的体验,每次都有新的收获。

5.基于同课异构的有效数学教学设计 篇五

科学设计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同课异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提高其学习效率。

完善课堂导入方式设计

课堂导入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并且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对整节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导入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导入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导入包括新课导入和复习课的导入。教师在导入时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安排。新课的导入主要是既能巧妙融入新知识点,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的导入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的后续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复习课的导入则应贴近之前学习的数学知识,并应做到对旧知识的补充和完善,同时让学生能够深刻意识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并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任务安排

同课异构教学使得数学教学形式更加丰富,使高中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同课异构能够让教师更有效地安排教学任务,让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加师生之间的默契度,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任务,因此教师在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应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意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改善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对数学的态度。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个性,有文化素养、工作能力等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的设计也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安排合理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体现探究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应更科学、更有效地设计,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虽然教师可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但需要经过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思想。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能够给教师提供实践自身想法的机会,有利于教师实际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阅读更多专业书籍,拓展知识面,丰富自身见识,调整自身的教学过程。并且通过不断借鉴他人优秀的课程方式,结合自身教学方式进行对比和反思,提高自身能力。在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对自身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够加强自我研修的想法,提高教研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发展。教师还应提高自己对教材的运用能力,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并结合教学目标钻研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

同课异构的教学展示,能够明确展示出教师对教材的运用方式,充分发挥出教材的作用。同课异构教学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可以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课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发展的意识。在同课异构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展示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够将数学教学目标合理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构建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提高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在课堂中设计出具有引导性的课堂提问,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形式和有效性,让学生能够从问题中明白自己所学的知识,并通过一定的探究和思考,掌握其中蕴含的知识。以问题为主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讨论和交流中提高,不断取得进步。

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同课异构模式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并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同时使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得到尊重,实现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还能提高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上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进行《椭圆的第二定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理解椭圆定义,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知识产生兴趣,并发现数学现象的本质,优化自身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多米诺骨牌游戏,引导学生对数学归纳法有更直观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思索“多米诺骨牌全部倒下,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能有效理解相关概念。

教师应基于同课异构,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保证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地实现;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6.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六

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从容不迫,适时发挥,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学生活泼好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跃然纸上。这些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尤其是翁学兵老师的课,思路清晰,由通分的概念自然引到通分的方法,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了公分母取最小公倍数比较简便,特别讨论了学生练习中易错的题,重点难点突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扎实掌握,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了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比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进行设计课堂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卜老师的课的设计大胆、开放,在教学方法上给我一种全新的感受,她的课建立在学生认真预习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原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是可以适当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但有的学生在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后,打开课本随便看看,走马观花,预习完毕。在平时教学中,这样的现象也比较常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在平时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先进行预习,要求学生读课本,问问自己“我看懂了什么”“我还有什么没有不懂”“我还想了解什么”,让学生学会感知、理解新知识,同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培养学生多渠道去探索新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预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更扎实地掌握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出问题开展教学。对于重点、难点再进行更深入地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全面掌握。

7.同课异构评课《天上的街市》 篇七

一、首先说说张小庆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她很好的驾驭了本节课。可以用“温火慢炖”教学过程来阐释,在一节课里她都是用温文尔雅语言和同学们交流,脸上总是流露出自信的灿烂的笑容,无论是学生回答的好与差,参与的积极和冷落,她总是运用鼓励的语言开启学生听课的兴趣。本节课她在教学设计上煞费苦心,特别是在读和练上体现出本节课的教学亮点。分别有集体朗读、教师配乐示范朗读、个体学生朗读、男女学生分别对读、部分学生配乐精读、去字法记忆朗读等朗读步骤,紧紧扣住了诗歌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朗读的基础上对文本中的节奏、停顿、重音和押韵做了强调和练习,很好的完成了诗歌教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但美中不足的是所用时间过多,从而挤暂了其他教学环节。在拓展延伸环节能够抓住诗句运用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课堂进行训练,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但此环节缺少学生交流,教师应该在教学环节上做以调整。总体感觉此节课是较为成功的一节示范课。

二、再者说说施宏老师的这一节课,我认为是一节“稳如泰山”的公开课,教师的基本素养很好,各个教学环节都处理的游刃有余,显然是一个教学老手。尤其是她在处理朗读时注重的节奏、停顿和重音时,她先让学生读,然后让学生指出读误的地方,老师最后订正,这样更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不宜忘记。同时老师配乐示范朗读,很好的展示了自己的语文素养,也为同学配乐朗读开了各好头,学生纷纷愿意起来比试朗读。施老师在处理本节课的重难点上,也是不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说说联想和想象的区别在哪儿,最后老师也是加以修正,让学生明白了联想和想象的不同与区别。但是在处理想象拓展这一环节时,老师只要求学生发挥奇特想象然后形成文字,很多学生都列举的是科学家、外太空等和文学方面关联不多的语言,如果老师能够加以引导,如“想象是一片雪花,你会想到。。,想象是一颗流星,你会想到。。想象是一朵白云,你会想到。。”可能更能贴近文学的殿堂。总的印象本节课自然流畅的完成任务但缺乏激情。

三、最后说说张睿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是一节“霸气十足”的公开课,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非常强悍。教师的语文教学素养很高,语言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各个教学环节层次分明。特别是她在导入时分析了作者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在教学中把文本诗句与《迢迢牵牛星》进行比较,更加深刻的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目地和创作思想。教师加入听音乐展开想象的教学环节,从音乐美触发学生产生想象,进而升华为画面美、情感美的教学设计,效果非常好。但是本节课教师说教的多,提问面比较少,学生交流讨论的没有。

8.同课异构的评课要点 篇八

-----------数学组听评课总结

五营中学数学组 魏堆付

为了进一步推进教研教改,打造高效课堂,向课堂要质量,切实改变教风,学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能上新台阶。根据县教研室的安排,在主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秦安县东片七所初中学校在五营中学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在本次活动中,东片七校共有四位数学教师进行了上课,上课内容为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的解集》。上完课后在陇城中学校长薛国芳的主持下进行了比较型评课,比较各自的优缺点,评课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每位参评教师都能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听一节课可以学到哪些优点,对于不足之处,也能全盘拖出,作为今后提高的目标,可以说讨论气氛浓厚,到达了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目的。并且在听课记录上对四位教师进行了量化打分,做到了客观公正。具体说来,本次活动有以下特点:

一、围绕新课改这一主题,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我们把“打造高效课堂,向40分钟要效率”,作为本次听评课活动的主题。四位数学教师在上课前都做到精心准备,努力上好这节课,听课时聚精会神,评课时热情诚恳,积极参与评好这节课。大家在彼此的交流中,都感到收获很大,尤其是来参加听评课的几位年轻教师,感受更为深刻,通过这次活动的确长了见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以前真是个门外汉,在这次活动中真是收获不小,懂得了如何上课?尤其是五营中学老教师焦长来所上的一节课,真让人可惊可叹!在这位长者身上不仅学到了上课的艺术,更学到了教学严谨、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教学精神。” 二、四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有了新变化。

四位教师都把这次活动当做一次机遇,想在课堂上一展自己的风采,也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可嘉。每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充分体现出了教法与学法的转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探索实践的能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吃透了教材,目标明确,教难点突出,展示的目标都很具体,富有可操作性,对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一点焦长来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做出了好榜样。“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层次分明,都有问题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是本次活动的亮点。

三、存在的问题

1、个别教师创新意识不强,观念有些陈旧,不敢大胆放手学生,发挥学生的集体讨论意识,教法单一,学生互动少,激发学生兴趣不够,课堂缺少生气,造成教与学两张皮,教学效果不好。

2、个别教师太依赖于多媒体,缺少板书,且普通话也有待于提高;多媒体课件内容太繁太多,多数与课本内容脱节。

四、需努力改进的方面 评课主持者陇城中学薛国芳校长一针见血的指出: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1、四位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有待加强,课堂角色要转变,做到走下讲台,参与进去,合作起来,做学生的引导者,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2、塑造自己的内在形象,要有气质,上课才能富有激情,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之火。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起来。

3、教师做到备学生,备教法上下功夫,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因材施教才能上好每一节课,光靠备好教材是不够的。

4、备课要扎实,千万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要深挖教材,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要感大胆取舍,对于板书,更不可忽视,备课时必须要设计好,要能突出板书的提纲性和书写的时间性。

5、导入新课要精彩,要有吸引力。它是激发学生课堂兴趣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在设计上要生活化,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

6、问题、练习题的设计要能突破重难点,对学生消化知识要有帮助,小组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环节的过渡上语言要精练。

2017-4-6

数学教研组听课评课活动总结(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9.《台阶》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九

昨天和今天闫琪老师分别在八(2)班和八(1)班上了两节生动活泼的“生命课堂”示范课。这两节课闫琪老师施展自己所长和特色,向我们展现了既符合“生命课堂”理念而又娴熟高效、精彩纷呈的展示课。这两节课在两个班上,而又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这属于典型的同课异构,又是闫琪老师对自己的大胆挑战,从这两节展示课的实际效果来看,充分展示了闫琪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力和个人教学风采,显示出了她深厚扎实的文学基本功。

这两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闫琪老师能娴熟地掌控整个课堂节奏,可以说是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八课《台阶》这篇小说,篇幅长,容量大,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比较含蓄,需要读者反复阅读和揣摩才能清晰地理解父亲形象和性格特征。闫琪老师对这两节课的处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台阶”和“父亲”的辩证关系为主线。这两节课我总结了有如下几个特色:

一、钻研教材、解读文本的能力强。我们凡是听过闫琪老师课的,无不佩服闫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驾驭掌控能力。为什么她能在课堂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我认为是闫老师对文本独特而敏锐的把握,注重挖掘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对主人公的情感层层深入的感悟。例如在八(2)班上的那节课,在探讨父亲是看重台阶的实用功能还是看重台阶的象征意义这个问题的时候,闫老师要求学生从父亲的外在表现去捕捉父亲的心理活动,而且要求在分析时有理有据。这里闫老师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去剖析文本,思考父亲为什么那么重视台阶,让学生深入揣摩父亲内心的情感。

二、教学设计有新意,有突破。闫老师的两节课设计上有亮点,更加注重整体性和层次感。整体性体现在不管是开篇导入,还是梳理文章结构,合作讨论,闫老师的两节课都始终围绕主要问题以一贯之;而层次性体现在教学流程分为若干环节,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不仅有“热身”“头脑风暴”“大显身手”,“拾级而上”等环节创设,还有归纳提炼。例如在研讨父亲的性格特征时,闫老师先是追问父亲为建台阶做了哪些准备?这些准备有什么共性?从中又反映了父亲什么心理?能不能结合文本提炼出父亲特征的关键词?一路下来,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三、化解重难点的能力强。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读,有感情朗读是重点,如何让“有感情朗读”这一技能得到有效的训练,闫老师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少了理性与机械,多了感性与灵动,少了程序与呆板,多了想象和意境,特别注意将指导朗读与感受、体会、想象、点拨、相结合。例如在八(!)班上的那节课,在研讨第一部分中哪些事件和场景是紧紧围绕台阶和父亲展开的问题,闫老师让学生先默读1—9段,再让学生挑出重点段落朗读,让学生揣摩第二段中的“一下子”、“还没”、“太”,五段中的“轻飘飘”等字眼,从中逐渐提炼出“台阶见证了父亲的劳累和幸福”的结论。这样的处理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也体现了以读解疑,以读会义,以读悟情。

翟博云:

(一)能把欣赏文章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努力打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闫老师能很好地把握“导”的尺度,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力。不论把握情节,还是赏析形象,探讨主题都注意了学生的活动。就是很小的细节,比如课堂回答问题都给学生以课堂展示的机会。

尤其是能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如“本文为什么以台阶为题”这一既有过渡又有深度的问题,来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抓住全文关键的一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引导学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本文的主题和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让合作探究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能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进行恰当的点评。

这节课闫老师始终都在巧妙使用“点评”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利用点评,她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利用点评,她与学生一起对精选的段落进行了分析,完成了对父亲这一典型形象的把握;利用点评,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主题,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利用点评,她帮助学生完成了对本文作者对父亲的思想感情的把握。点评帮助她实现了与学生的对话,可以说恰到好处的点评“点”亮了她的课堂,让她展示了自己的教学功力与魅力。

彭爱娟:

听了闫琪老师的《台阶》,我真的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综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令我佩服和思考的地方:

一、过硬的业务素养令我折服

首先同样一篇课文,闫老师在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来授课,这种同课异构的形式本来已经是个挑战了,但是她还要在从没接触过的班级教授,这是更大的挑战!但是,她做得让我倍感新颖、十分佩服。我想这绝对不是几天充分的准备就可以达到的.教学境界,应该是闫老师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教学潜心研究的结果。这种素养需要积淀,需要智慧的思考!

两堂课,不论哪一堂课,也无论是在怎样的班级,她都是把学生的心拿捏得很准,整个课堂教学游刃有余,特别是追问和点拨方面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我想这不正是生命课堂的最好诠释吗?很佩服老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而产生的智慧火花,这是对生命最好的体会和思考。

二、游刃有余的教学过程令人叹服

听闫老师的课,感觉时间过得好快,整个过程都是在欣赏学生被老师引导、点拨后的精彩呈现,整个课堂师生间思维的碰撞不仅仅是星星点点的相遇,而是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且能回到文本中找到依据。

整个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设计了独学、群学这样的环节,既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也教学生养成了互助合作的习惯。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在闫老师的课堂上有了非常成功的实践,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作用。

三、贯穿课堂始终的新理念令人信服

闫老师的课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贯穿始终。我们可以看到,整堂课老师没有什么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总是引导、点拨学生自己思考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对文本的理解不是灌输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了“读”“思”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由读、思到悟到理解,润物细无声。

以上便是本人的听了闫老师课之后的一点感悟,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指点。

廖一鸥:

1、极富亲和力,思维活跃,颇有诗意,声调平和,感情细腻,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

2、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打造富有个性的课堂;

3、懂得欣赏欣赏,极力营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4、课文篇幅长32自然段,主题深涉及到当时中国农民生存状况和思想状况,闫琪老师引导学生理顺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有利于学生领悟主题;

上一篇:写作素材100字下一篇:环境分析技术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