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024-08-08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共12篇)

1.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创造性而教”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质疑,尝试让学生自悟,放飞想象,学会创造,强化学生发散思维,力求标新立异,多角度地解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注重创设情境,培养创新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没有求知欲望,就没有学校。”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动力。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意境,激发创新兴趣。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根据语文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巧妙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把学生带入富有情趣的情境之中,把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进去,愿意动脑思考,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老师拿出一个足球作为道具,让喜欢足球的孩子画足球、玩足球。当学生们看到老师写下“取足球”三个字时,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足球怎么了?谁取足球?怎么样取足球?当他们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随手画下了一颗大树。哦,孩子们恍然大悟,足球掉进树洞里去了!是怎么掉进去的?怎么取出来呢?当老师及时板书一个“巧”字时,孩子们的胃口又被调了起来,是谁巧妙地取出了足球呢?带着一个个的问号,孩子快速有效地读完了课文,并兴奋的讲述了巧取足球的经过。文章很自然的读懂了。老师依旧抓住一个字“巧”字,将问题抛给学生:谁能有更巧妙的办法取出足球?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奇思妙想,畅所欲言,提出了灌气等十几种取足球的办法。

学生这样积极地参与学习之中,体会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学科学,而不是让耳朵听科学”。因此,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在实践中创新。手脑并用是发展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多想想,从中发现问题、探究知识,从而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1.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谁美丽?他为什么美丽?经过讀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人们是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所感动。

2.要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有一堂语文课上,我要求学生用“爱”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说:“老师爱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我说:“对!”话音刚落,一个学生说:“你们讲得不对。”我接着问:“你说的‘你们’是指谁?”学生说:“他和你。”我问:“我们错在哪里?”学生说:“难道有缺点、有错误的学生你就不爱了吗?”我立刻说:“真的错了,对!老师爱所有的学生。”学生敢于向我提出意见,表明看法,充分体现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

3.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口头造句练习,“骄傲”有两种意思,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学生说:“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小明不因为考了一百分而骄傲自满。”……我启发道:“你们说得对,‘骄傲’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自豪;二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其意思也不相同。”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三、重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我在教语文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等,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用心付出,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的高才生,就不至于出现连衣服都不会洗的专家,我们的民族之魂就会得以升华,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兴旺发达!

2.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二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智力和身心的发育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其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发散性的思考,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大有益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贯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必须认真对待和落实。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 一) 转变教师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因此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能发现并能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育,对于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要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强烈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创新的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 二) 阅读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创设自主、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并在整个过程中以饱满的激情激活课堂。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乐趣,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能够激趣生疑的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过程。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草原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无比热爱。上课时,教师先有感情的朗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一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 三) 通过自主探究的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各种知识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自主探究的阅读对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这是因为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对问题和事物的想象,从而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自主探究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开展: 第一,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教师要注意为了确保自主阅读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教师必须对自主阅读的主要内容有所限定,并事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在阅读中运用自己的想象来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课外读物。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以及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股利其多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如《安徒生童话选》《我不是坏小孩》《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等,把古今中外的好书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鼓励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徜徉,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自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习惯。

( 四) 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过程是事物间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分辨时,或温故知新,新旧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扩展思维空间,把语文教材中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逐步构建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顺利发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比较分析,训练创新思维能力,有两种途径: 一是多采用一些比较阅读训练,让学生在对照当中,从内容到形式上比较。或从写作意图上比较,或从思想主旨上比较,或从写作手法上比较,或从语言风格上比较。二是在具体的试题中,要尽量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特别是客观性试题中的辨别题,所列干扰一定要“似是而非”,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透过其表象,发现其实质。通过同中辨异,异中求同,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巧妙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 五) 通过变化题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习题训练是一切学科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问题的训练,才可以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强化,语文学科也同样如此。只有采取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化并提高分析能力和解答技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在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改变问法、改变材料或改变因果关系,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的有新意的问题,可以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解的效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而得以提高。在许多问题当中,进行分类分析,抓住问题的共同特征,掌握解答相同问题的规律,达到解答一题则弄通一片的效果,从而总结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这样通过变化题型,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与提高。

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三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

(2)课题设疑,启发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3)难点质疑,引导思维。 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其认识能力。

二、共同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对问题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三、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在教学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让对不许错。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也有几个学生说喜欢廉颇。正准备下课时,突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的这一点。”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老师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理十分高兴。老师的肯定评价,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了自信,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四、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1)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例如“21世纪的我”,“假如我是一位老师”等,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 有些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例如《云雀的心愿》一文,当学生理解了课文,知道了云雀的心愿是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后,我就根据结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云雀的心愿实现了吗?

(3)通过指导观察培养想象力。 培养观察力是发展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要启发他们观察主要的现象与环节,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

4.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四

摘要:

21世纪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知识更新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在国际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再也不是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资本。而是人的素质、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知识经济社会将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创新的社会,他要求走出校门的学生不仅善于吸纳、应用不断出现的新的知识,而且要具有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有过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它本身就是一门创新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然会爆发出无限的创新火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新能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完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必须创设富有创新的情境和气氛。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让他们永葆本来就有的好奇心,让他们拥有敢于挑战的气概。另外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多说,鼓励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通过组织、引发、释疑、示范、激励……使学生按照创造思维的规律去进行创造思维的实践。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产生“安全感”,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和谐的氛围,教师就要放下“架子”,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以关切的眼神去关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影响学生,以幽默的语言去启迪学生。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激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亲切地交流、共鸣,使学生感到自己被人信任,被人理解,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乐其学。这样课堂就成为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乐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表现,及时进行课堂调控,促进学生创 1 新学习;教师又是询问者—假装不知,问原因,找究竟,引导学生弄明白;教师更是欣赏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积极地评价,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欣赏他们的点滴创新。

2、创设和悦的情境氛围

语文学科本身充满着“情”味,这是它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最大的优势。情感又是儿童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动力,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出一个充满智慧、蕴涵情趣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船过三峡》一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优势,通过录音、录像等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带领学生去领略长江三峡的神奇,让学生们从内心发出“好神奇啊!”的惊叹,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赞美之情冲击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学生情不自禁地放声朗读,抒发自己的感受。这样凭借语言文字,创设和悦的情感氛围使课堂更趋于生动而富于情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3、激发和培养浓厚的创新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兴趣。如《草船借箭》一课,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为什么课题中用“借”而不用“骗”?由于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已经预习,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想弄明白究竟,便会迫不及待地去研读课文,各抒己见,最后总结出答案:一说明有借必还,到以后战斗的时候归还;二与文中的有关句子相对应;三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为人。

长此以往,课堂上便会奏响和谐、愉悦的旋律,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最充分地激励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新品质

学生的差异是创新教育关注的个性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特殊个性,需要充分的尊重和关怀,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需要的是激发和培养。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努力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发展机会,让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自己,寻求发展的可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优势,使每个学生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1、培养思维的求异求优性

人的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许多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正是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的结果。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哥白尼确立日心说,都是求异思维的结果。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拓展新的思维空间,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品质。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让学生在懂得像乌鸦那样爱听奉承话的人要上当受骗的这一深刻思想内涵后,可启发学生从狐狸是如何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这一角度,经过多方位的比较思考,让学生明白狐狸虽狡猾,但聪明,遇到问题,能想办法解决,从而使学生树立只要开动脑筋,就能战胜困难的信心。《司马光砸缸》、《称象》也可采用这一方法。如《司马光砸缸》一课:当孩子掉入水缸的危急时刻,司马光当机立断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孩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司马光的办法外,还有什么办法救出小孩?这时,让学生展开思维,充分发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哪种办法好?为什么?这样做,通过发散和聚合思维的结合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学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懂得“同”中求“异”,“异”中求“优”的思维方法。

2、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向发展。如《狼和小羊》一课,狼三次找碴儿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这条线索,有层次地设计几个思考题,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纵深阶段:①狼为什么故意找碴儿?②狼一共找了几次碴儿?③狼为什么不立刻吃掉小羊?这说明了什么?经过一个个问题的讨论,学生进一步弄明白狼找借口的实质,小羊反驳的理由,懂得对狼这样的坏家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为了进一步揭露狼狡猾凶残的本质,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狼再碰到别的小羊又会怎样呢?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锻炼了思维的深刻性。

三、鼓励质疑问难,激活创新思维

巴浦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贵有疑,学则须疑,问题是创造之源,是思维之本。常有疑问,才能思考;常有思考,才能探索、创新。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 问难。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1、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其实,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差异,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深浅不一,有可能只停留在字、词的表面,作为教师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深是浅,都应给予表扬鼓励。这也是训练学生勤思、敢问、善问的关键。如教学《秋天的果园》一课时,当学生们读后交流体会时,有位学生说:“我读懂了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紫紫的葡萄都是在秋天成熟的。”另一位学生大胆地反驳:“老师,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水果,不一定秋天才成熟。”教师满意地直点头,夸奖他真能干。然后,顺势给学生讲解科学种植的原理和方法,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刚才提问的学生更是喜形于色,这样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多向质疑,激活学生发散思维

所谓“多向”是指从各个方面进行发散性思考,可以由里向外,作辐射发散质疑,也可由外向里作“聚点”质疑。从各方面来认识对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有这样一句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句子作为思考问题的起点进行质疑:①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②从语气来看,说这句话时,鲁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样的?③从上下文来看,这句话揭露了什么?表现了什么?④从表达手法来看,“四周围黑洞洞”指的是什么?谁会“碰壁”?为什么这样说?⑤从说话的对象来看,面对一个孩子纯真的发问,鲁迅先生能将反动派的迫害,清清楚楚地告诉她吗?用什么办法让她理会呢?⑥从时代背景来看,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这样,通过多向地质疑,学生理解这句话就有了一种多侧面、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维出发点。

3、随机质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只要有学生创新学习,就会出现学习过程中的质疑。的确如此,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不要形成固定的模式。有的课文教学过程就可以从质疑开始;有的课文学生质疑可以放在结课阶段,有的则宜安排在课文研读之中。如教学《小音乐家杨科》一课时,教师先板书“音乐家”,提问: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音乐家?待学生回答后,将课题补充完整,又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由于学生课前预习了课文,基本了解 课文大概,所以马上便会发现问题:杨科是一个连摸一摸真正的乐器的权利都没有的穷孩子,用上“小音乐家”的称号合适吗?然后,教师马上给予极大的赞许,并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抓住这一关键问题去研读课文。这样既达到了思维训练,又是一个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又如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在学习了第一场比赛和第二场比赛后,让前后四位同学讨论,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哪些搭配方法?这些方法能不能让田忌取胜?从而让学生明白虽然还有四种调换方法,但每种方法田忌都是两败一胜,而能转败为胜的,只有孙膑的那种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从而懂得孙膑是一个观察细致、考虑全面、善于思考的人。继而再让学生想一想,如果齐威王不轻敌,在第二场的第一轮比赛后,及时发现对方马的出场顺序改变了,推测对方的策略,在下面两场比赛中还有没有取胜的可能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探求答案,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动机,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所以说,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只有会提出问题,并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四、发挥丰富想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也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使他们的智力活动突破个人的认识局限,使知识和能力融会连接起来。当然,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一要合情合理,二要有根有据,三要力求丰富。小学语文教材本身也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想象的契机,充分发掘学生奇思妙想的潜能。

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学习课文中几块奇石的基础上,借助录像让学生们再来观赏几块奇石,为它们取名。对于一块奇石,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取名:天狗望月;有的说:骏马长嘶;也有的说:八戒思故乡„„瞧,名字取得多棒。然后,再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学着作者的写法,说一说你最喜欢的一块奇石。结果,学生们争先恐后,纷纷要求来展示一番,有一位学生说道:“仙女弹琴”栩栩如生,那仙女披着长发,身穿白衣,怀抱月琴,似乎正在弹奏美妙动听的乐曲,它是在赞美黄山的美景吗?寥寥数语,“仙女弹琴”跃然纸上。又如在教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后,让学生们写一写《海底世界漫游记》或《海底探宝》等想象作文。此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挖掘出可供学生进行丰富想象的语言因素,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扩写、续写、改写等,既是对课文的理解更具体化,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让学生在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中,相互启发,感受着创造的快乐。

五、强调主动尝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培养那些只能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少年儿童的思维尚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促进思维,激发灵感。正因为这样,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主动思考、主动选择、主动判断。如教学《黄山奇石》的三块石头时,我让学生喜欢哪块石就先学哪块;喜欢哪句话就针对这句话理解;自己感觉哪句话理解得好,就把哪句话读给大家听……结果,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在讨论和背诵中,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巩固。可见,在充分地选择和表达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感情。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上、认识上、情感上的满足,而且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又如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易于投入,利于尝试,不受拘束,更加主动,而且参与面也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悟出新知,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创新思维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1 篇五

鹿角中学

刘艳

【摘要】传统的作文教学以抓分为主,所以有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思维,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所以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

“苏格拉底曾经对问他的人说:我什么都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笛卡也为我们留下相似的一句话:我怀疑一切,但是我不怀疑我怀疑一切。”①这就是思维,思脑中之“物”,是脑子的运转,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带着淡淡的逻辑味道,有时还夹带着令人费解的信息等,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去扣开的就是这样一扇特殊的大门。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作文成品的质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达到学习的目的。学生要写出有独到见解、有新意的文章,必需放飞思维、闪现创新意识。可见,写好作文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我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更新教师作文教学的观念

一部分老师总把“升学、考试、分数”作为作文教学的目的。在这种错误的功利思想的引导下,出现了一系列错误的写作诀窍、作文指导思想:“一凑、二抄、三套”。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强调审题、立意以及技法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如何走进生活、1 体验生活的引导。所以中学生的作文大多缺乏真实情感、干瘪无味。要改变教师这种教育观下对待作文教学的态度,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就要努力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使之对所见所思,如梗在喉,不吐不快,而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应付心态。

其实写作的目的很多:可表心境,可“劝善惩恶”,“陶冶情操”,可“为艺术”,可“为人生”„„写作可以沟通情感,表达心迹,展示才华等。教师要向学生传达正确的写作目的,不要让学生被错误的写作目的所误导,一味盲目的写作。只有学生在明确正确的写作目的之后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创作热情。也只有作文教学的观念更新后,学生的思维才能不再被传统所禁锢和误导,才敢言自己想言,写出更多真实体现自我个性的佳作,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作文教学的进步。只有改变旧有的传统作文教学观念,让学生接受新的作文教学观,才能让禁锢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毁灭,从而让学生说自己所要想说的,表达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二)培养写作兴趣,激活创作热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却“冥思苦想”、“咬破笔杆”,仍不能满足一篇文章所需的字数,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以写作文为苦事。在这样的心境下很难有写作的心情,写成的作文自然是敷衍无味之作,有何创意可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打破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努力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的教 育前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④语文教师要用好教材这个典型的“例子”。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感情融入到教材中去,充分品味文章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感情同悲喜,甚至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在提高赏析水平的同时,自然能体味写作的酸甜苦辣,从而激发写作热情。

不少学生一看见陈旧的作文题目就头疼,甚至对作文产生厌倦的感觉。比如《扫墓》这样老调的作文题目,有的同学从小学写到初中、从初中写到高中,再从高中写到大学,岂有不厌之理?设置新颖有趣的作文题,给学生以好奇心,让学生脑中灵光闪现。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尽力把作文题目设置得新颖别致,以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一次作文课,我就布置了这样一个作文题: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半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写作,作文的文体不限。作文收上来后,出现了很多不俗之作:同学们各抒己见,写出了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作文将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读者。

(三)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在写作一些传统素材和题目的作文时,总是绞尽脑汁也不知该如何下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不防以不同的角度去观看事物,得到的效果会是不一样的,在写作时,我们也可以一改传统观念,多角度的思考作文,写出作文新颖的一面。

1.传统作文题材中思维的多向展开,拓宽作文思路

即使是同样的事物,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少学生在作文时只是简单的从表面去写作文,却很少去换角度作 文,更不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作文。所以导致不少学生在作文的时候文思枯竭,写出的作文干瘪无味,即便是搜肠寡肚,仍是寥寥数语难以成文,只好东拉西扯、生拼硬凑。

“作文人云亦云,陈词老套,非为佳作;独辟佳径,独具匠心,乃成佳篇。”学生在写作时如能多角度思考,选取最佳思路,则可写出有创意之作。一次作文课时,我布置了“东施效颦”的材料作文,让学生进行多角度求新的议论文写作。为此,学生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1)西施的角度。西施的美为天生丽质而非“颦”,“颦”是因为心口痛,但东施不明其理,误将表面的东西看成本质的。可见,“看问题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2)东施的角度。东施模仿西施皱眉后更显其丑,可见“看问题是不能为表面为体所迷惑”。乡邻们对她避如瘟神,而东施仍在模仿,更见“人要有自知之明”。(3)乡邻们的角度。乡邻们没有帮助东施并指出她的错误做法,而是一避了之,任悲剧发生。可见“不能做东施的乡邻,应该热心的帮助他人”。„„„„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了“东施效颦”,可谓:另辟佳径、避俗就“新”,写出的文章让我刮目相待。

2.传统作文题目多角度思维,另辟作文佳径

作文题目因为经典,所以长期被老师们征用。因其沿用之久,不少素材已被写遍写“滥”。学生在旧题重作时,不免步人后尘,落入俗套,甚至出现仿写、抄袭现象。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老调新弹”另辟作文新天地,再出佳作。

学过朱自清的《春》之后,我让学生:以“春”为题写作文。作 文之前我先堵住“老调”—— 不准写春天的景色、春天的人们、春天的雨等等。交上的作文可谓:花样别出,其中一篇名为《冷春》的作文让我看后记忆犹新:作者从春天的天气着手写起,然后写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从而写出春天的冷是因为他认为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不是很好,而让自己感觉不到春天的温暖。小作者以自己独特的思路将一个传统的素材写出了自己的新意,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他的作文因为他的大胆创新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样是写“春”,虽然他的“春”给人以冷的感觉,让人有一种不安的躁动,但是从作文的创新来说,这无疑是个很大的尝试。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6.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六

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自始至终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心得。

一、善于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景如此,教学也一样。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这一课,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年的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再结合图画或ppt课件影片,联系当前的现实,让学生说说看到塑像想说什么?现在有不少人身陷毒品不能自拔,有什么看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尽情尽兴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想法,这样就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感悟课文内容,更深地理解了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等。使学生不但认识了伟人,了解了历史事件,从多方面培养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树立了远离毒品,强身为国的坚定决心。

二、注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在现实中,我们认识事物一般都是顺向思维,而忽视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如果我们注意引导学生从事物或者事件的反面去思考,或正反互相调换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有益的。如四年级上册的《一路花香》一文,我知道学生从正面阅读中了解破水罐为在主人打水中暴露自己的弱点而始终惭愧不已,知道自身存在缺点不足。但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们引导学生从“一路花香”这个富有诗意的题目入手,让学生知道花香是从哪里来的,是谁浇灌了这么多鲜花呢,破水罐有用吗,有什么用处呢。这样一步步开拓思路,知道花香正是破水罐浇灌来的,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发挥作用。这样不但使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要知道原因可以顺向思维,更应该逆向思维。

三、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训练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确实存在不足。学生在理解课文和习作练习时常常无话可说,没法下笔,主要原因是学生未能充分发现生活中多姿多彩的“浪花”。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大胆思考。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一时,要求学生自己设立节日,并交代设立的原因和如何度过节日的。在习作中学生总是离不开“六一节”、“国庆节”、“元旦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平时的大节日,这与作文所配的图画要求相悖。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由现实生活和插图展开丰富的联想,让学生回想父母在西洋百合(农业推广种植)丰收的情景中,设立“丰收节”,让学生知道就是在全家人喜摘花朵和上缴花朵的繁忙中,在辛勤的汗水里,相互倾诉着内心的喜悦中度过的。还可以让学生在“捣鸟窝”这件农村孩子常做的事件中,联想当前我们生存空间、环境的恶化、动植物的灭绝现状,让学生认识到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为了保护它们而设立“爱鸟节”。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校舍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多方面思维,设立“爱校日”。可以联系生活中的“雷锋哥”、“扑火哥”等事情,设立“爱心节”等。这样的习作教学,学生既有话可说,又有丰富内容可写,在习作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中得到训练。

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我们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去发现、去教学、去反思、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镇砚川联办小学

7.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七

一、注重为学生构建清晰的思维框架

创新思维不能凭空臆想, 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 否则就是“水无源、木无根”, 其思维能力也没有生命力。然而, 知识的积累, 不是靠简单的感性认识就能达到的, 更不是靠“死记硬背”能取得的。从文综高考的历史学科来看, 只有优化教学内容, 科学梳理历史知识, 把握知识结构的特征, 才能使已知的信息形成稳定而清晰的认知框架和知识体系, 从而夯实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以中国近代史为例, 这时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历史纷繁复杂, 众多的条约内容、复杂的社会现象, 学生难以掌握。但如果以世界史的大背景为纲, 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此时的西方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生产力水平正迅猛地发展, 需要有更多的原料、市场、劳动力。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是一个理想的原料和商品倾销市场, 并且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 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军备落后,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此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方式主要是打开中国紧闭的大门, 倾销商品。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都带有开埠通商、攫取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领海主权内容, 这是为倾销商品创造条件。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加剧, 中国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但客观上却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随着资产阶级的产生, 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通过以上历史知识的科学梳理, 使学生对这阶段的历史知识构建起一个较清晰的思维框架,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获取信息、储存知识, 为创新思维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灵活性、新颖性的思维活动, 它表现为打破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得出有价值的、非结论性的新思维。其前提是用必要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一向未曾怀疑过的观点, 然后在符合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解决。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 大量的事实证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 人人都能做到。因此, 开展创新性思维训练决不只是针对高智商的少部分学生, 而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 真正具备创新素质。在教学中, 注意营造创新氛围, 鼓励学生改变思维定势, 成为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

在1929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中, 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 都受到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美国保留了民主体制, 暂时度过了危机。而德、日却建立法西斯专政, 成为战争的策源地。那么, 美国的民主制能否在德、日推广, 德、日的法西斯制度又能否在美盛行呢?农民起义都有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一面, 但是否有破坏性的一面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随时注意营造创新氛围, 多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思考。这种对历史事件的过程、结论、传统观点进行双向思维, 实际上是对传统思维定势的客观、辩证的重新理解。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营造好的创新氛围, 这种做法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若能持之以恒,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在于营造一个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创新思维。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述——“灌”, 学生课后记——“背”来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这实际上就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能力始终得不到挖掘。“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学习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其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从而帮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启发其先前可能处在压抑或非觉醒状态的那种自决、自断的智慧和能力。

在教学中, 学生通过思考提出的不同看法、见解, 教师应加以爱护和尊重, 并给予鼓励。要鼓励他们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质疑, 引导他们进行发散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如在讲授意大利统一时, 对加里波第的这个英雄是如下的评价:他在战场上是足智多谋的统帅, 勇敢善战的将领。但到了关键时刻, 却拱手把政权让给了撒丁王国的国王, 暴露了他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时, 有些学生结合前面所学过的史实, 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加里波第的信念是为统一意大利而战, 把政权交撒丁国王与他的初衷并不矛盾。相反, 如果他与撒丁国王为争统治权而继续开战, 并不一定有利于意大利的统一和发展, 避免了内战, 正是他的优点而不是他的缺点。通过这种质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种创新性思维过程, 也是创新能力的体现。

历史事件的过去性、客观性决定了学生对它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对课本的学习、史料的分析、印证和合理的推论上。但历史教材的平铺直叙特征却造成了学生看到课本却提不出问题的现象。“读史贵有疑”, 提不出问题就说明学生未能形成历史的思维能力, 未能形成创新的主体意识。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激疑、质疑、释疑, 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思考。要善于将学生学习的疑惑点、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成教学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启发学生正确地思考、观察, 将知识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会揭示历史本质与历史规律, 从而达到从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也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本文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一些构想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能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宋振沨.试论高中历史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引进与咨询, 2005, (7) .

8.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八

一、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漸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逐字逐句串讲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弄清字义,读懂原文,并且在教学重点处巧设疑点,让学生展开讨论,在独立思考中去寻找答案。例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学生对“闻寡人之耳者”这个句子的理解时,对于实词的活用理解有分歧。这个句子正是本课在文言语法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抓住这个句子,使学生掌握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无疑会起积极作用。于是我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如“忿恚蔚”一句,让学生去比较理解,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并使学生把所学的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形成知识迁移,做到了举一反三。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加强了,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二、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的目的不是着力寻找陈旧的知识,不是去重踏别人走过的老路,而是把注意力引向发现新的事物、新的规律、新的理论、新的观点的道路,促进人们向更高、更新、更复杂、更广阔的方向开拓前进。它能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况与新问题之中,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心理。为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真正得到训练,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创造心理相容的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彻底解放,使学生能超常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关于主题的认识,面对学生的不同认识,我在教学中则让学生换个角度,摆脱习惯思维,去体会、品味这部作品主题的丰富性。同时,试给小说设计另一种结尾。结果学生激烈争论,积极思维,各种思想火花互相碰撞,突破了原有的思维方式,最终产生了或正确或新颖或奇异的见解,提高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多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广开思路,不循规蹈矩。如对作品主旨的解读,对思想内容的分析,对文学形象的界定等,都应主张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都应予以肯定和表扬,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像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新奇的想法,激励与鼓舞学生大胆地想像。不但要积极保护教学过程中创新“火花”的出现,更要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激起学生强烈的想像欲望和对想像的渴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创造想像的空间。如在指导学生背诵古文名篇佳句时,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优美的语言文字与如画的情景相结合增强背诵的效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些名言佳句经想像诵读就会永记于心。在对《雪》一课中“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一句的赏析时,我改变了过去向学生细致的讲析的方式,而引导学生对所描写的词句进行想像,想像一下雪中的美景。这样学习过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是在想像中产生情感的波动和美的享受。这样的语文课会有更多的兴味、更多的美感,也会播下更多的创造美好境界的种子。因此,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内在创造因素,注意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在想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9.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九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知识的基本成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使用概念表达思想、理解事物,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概念学习。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结合几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体会,本文主要谈了谈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在引入新的知识前,要仔细研究讲授内容,安排复习学生熟悉的知识,并适当引用实例,从而引出新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作为背景的前提下轻松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中,而避免因突然提出生涩的概念给学生带来困惑。适当展示新概念背景可以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以学习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

例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数制的概念是比较重要的,在引入这个概念前,先设计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广泛使用的是十进制数,有时也会遇到其他进制数,那么请同学们列举一下,你遇到的都有哪些进制数?”学生的答案很丰富:钟表上的六十进制数,买手套、袜子等会遇到十二进制数,还有用筷子时,够两只就称其为一双,称其为二进制数……抓住这个机会,我提出问题:计算机中采用的就是二进制数,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概念?它与我们熟悉的十进制数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领域我们还会遇到什么不同数制?

由于有了同学们已经熟知的十进制数为基础,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的引入就显得很自然了。在介绍完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之间转换的方法后,依次类推出十进制数与八进制数、十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就显得容易掌握。

在听到学生长长的“吁”声中,我看到一张张或满足或恍然大悟的脸,知道数值这个难题已经被解决掉了,数制、基数、位权、数码这几个概念不再是枯燥难懂的。

二、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的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

我们在进行办公软件Office2000的教学过程中就格外注意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办公软件这一课程主要由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模块组成,在讲第一个Word模块时,我就为后面的模块学习打下了基础,让他们明白这三个模块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思想是相类似的。所以在详细介绍Word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后,我就引导同学借用Word摸块的操作方法去自学Excel、PowerPoint模块的内容,然后给以总结、比较。这样的安排使得同学们加强了印象,并能将所学的旧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减轻了学习难度。

三、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学习新的知识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应用,所以我们在引入新概念时一定要注意排除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现象。

四、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所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在处理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引入实例,如介绍背景、引申概念的外延。

五、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六、析错解成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是指思维严谨而不疏漏,能准确地辨别和判断,善于觅错、纠错,以批判的眼光观察事物和审视思维的活动。

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编写代码操作总找不到感觉,经常是出了错找不到原因,纠正过后还是屡次再犯。针对这一现象,我仔细寻找、思考他们出错的原因在于只重视模仿,却不曾深入理解,编写代码出错找不到原因是因为设计思路不成熟,思维不够严谨,造成程序结构不清晰,出了错误也无从查找,更别说辨别与判断。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建立清晰的结构化编程思想,用正确、严谨的语言进行表述才能解决问题。

10.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十

摘 要: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关键字:创新、引导、培养

创新,是数学课堂文化的灵魂。教师们不能再墨守成规了,要勇于创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有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课堂教学情境,如创设问题情境、形象情境、故事情境、音乐情境等。穆勒说过,“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创设有利用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主动建构,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和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去探索的课题。数学学科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判断、推理以及跨越时空的想象力。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

在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师的形象、知识、爱好,能力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更加需要完善自我,在不断学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成为知识渊博,爱好广泛,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而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这种以教案为本位,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是一种封闭式教学,这种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闷、机械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要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则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中心,处理好全班学生共性与个性一般与差异的矛盾。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按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维去分析教材,设计教案。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经过中考,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考成功的保障,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学生创新思维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手脑并用,培养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人的思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离开了实践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得不到培养,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多求、多问、多想、多动,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培养和提高。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要真正落到实处,把美好的愿望化为具体的行动,必须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失时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尤其是科学地使用教材和巧妙地设计教法,并持之以恒,从小抓起,从平时抓起,使未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得到开发,才能不负于时代重望,担负起培养适应新世纪现代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陈洪平.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江南时报.2007.10.30

11.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创新思维;教学理念;课堂氛围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以及将来的中学阶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给学生留下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求异性和综合性,思考的独立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教师要树立创新思维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师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创新,就要破除把教学当作传播现成理论,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学观,确立教学是创新实践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任务不是单纯地接受和掌握知识,而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学生要为创新而学习,为创新而掌握,为创新而研究。为此,教师应具备以下三种理念:(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著名文学家韩愈曾经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放下架子,去除唯师独尊的观念,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观点、见解和主张,并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意见,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2)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不否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以同一个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每一个学生走上“成才”“成功”之路。(3)要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观念。要让学生接触到生动的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其如身临其境,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营造创新思维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由结论传授转向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判断能力。

生活中的“美”最能激发人们的学习激情和创新精神,更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发掘美的因素,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并产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激情,达到以美“启”智慧、以美“诱”创新的目的。情感是育人的一项重要因素,没有情感的教育就好比是无源之水。教师要努力和学生建立起平等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严父慈母之心和朋友般的真情投入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到压抑和被动,人格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学生创新的思维才能得以诱发。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由结论传授转向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和判断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迷恋。由兴趣迷恋到用心探索,由用心探索到最后成功,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树立起自信心,从而启迪创新的思维,不断深入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例如,巧设导语创设课堂氛围,把课堂教学游戏化、生活化,教学内容故事化等。如果我们的教学过程处处“妙趣横生”,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就能产生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目的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大胆生疑、大胆发问,主动探索,在质疑中创新。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拓展思维的机会,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促使学生敏捷、灵活、主动和创造性地去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对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创造条件。

五、打破常规思维,创设探索交流的机会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情境讨论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从而在学生的争相发言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例如,通过多媒体的声、色、光等动态手段,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表达、体验,自己动手、动口、动眼、动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下愉快地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积极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徐茉.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讨[J].渤海大学,2014(10).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甘规划办GS[2015]GHB0087。

12.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十二

关键词:创新能力,自主意识,探索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科学课的内容包罗万象, 涉及面广, 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科学课堂教学中, 能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情景、过程, 化难为易,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化繁为简,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等, 并且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 引领自主地去尝试、实践、经历, 在探索中有所得, 有所悟, 甚至还有所创。在科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 培养探索精神及实践能力, 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的课堂教学效果发生质和量的变化。那么,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思维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 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的广泛性指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 不依常规地去思考问题, 它反映思维的宽度、广度。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 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发散, 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种种方法。如教学《身边的材料》这一课时, 让学生对自己带的物品仔细观察, 分析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 得到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 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 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云、雾、雨、雪、霜、风;观察我们吃的食物, 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观察家中的电器, 调查家中的材料, 观看星空的变化, 观察月相的变化;寻找身边的混合物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心去体会。还要做到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创新, 能让学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索,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 进行尝试、改造或创新, 这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的。学生学会了联想, 丰富了想象能力, 思维变得灵活、敏捷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取得良好的课堂效益, 这是学生创新的成果。

二、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个好的问题, 就如投在学生脑海中的一颗石子, 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 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 巧于设疑, 通过设疑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 学生就会随着教师设置的疑点, 不断地思索下去。如《让瘪乒乓球鼓起来》一课时, 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看图质疑, 学生提出:为什么水还没烧开就从壶里溢出来;冬天的电线比夏天的电线紧等生活现象。学生由于急于想知道这些答案, 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科学的兴趣。引发问题可以运用悬念、实物、实验、故事、录像、描述、游戏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不好静, 如果在教学中, 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努力发掘教材中适合于学生活动的一些因素, 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动的一些因素, 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 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猜想:同一辆小车分别在光滑的斜面上行驶和在粗糙的斜面上行驶, 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一样的吗?如果你认为不一样, 那汽车在哪个斜面所受的摩擦力大?学生有的说是一样, 有的说不是。教师告诉学生“是”与“不是”都是一种猜想科学研究方法, 一般是遇到问题后, 先提出猜想或假设。即:遇到问题———猜想或假设——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利用这种方法, 我要求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并及时进行引导, 把学生的每项探究结果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最后学生通过大屏幕上显示的探究结果就很容易地归纳总结出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规律。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 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 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 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这往往抑制了学生的发展, 特殊是以独创性和大胆质疑为特征的创新行为的发展。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丰富多彩, 但是缺乏了实践意识, 这会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下降。人才内在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没有必要的外部条件起作用,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无法形成的。所以,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 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 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 并不断激励和加深学生的行为发现者的愿望, 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上一篇:兰陵县高铁规划下一篇:古诗教学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