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国学有感精选

2024-10-12

听国学有感精选(精选4篇)

1.听国学有感精选 篇一

听国学课有感

——明光华

上星期,我小学部全体师生有幸参加了一堂国学鉴赏课,老师和孩子们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各种问题,参与积极,可谓收获颇多。

年轻有为的李老师向老师和同学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小时候学习的故事。传承中国文化,学习经典,有利于我们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保持不断进取的动力。

整堂课,李老师都围绕安仁古街上一处“愿学堂”三个字展开,从甲骨文剖析字义拓展到老师的教学方法,孝道,学生的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等儒家经典名言;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习是自己愿意学的,学习是发自内心,是心灵本能的需求。学习国学经典,培养老师和孩子们的习性,志存高远,海纳百川。现代社会在西式教育充斥下,如何复兴民族文化,互联网与国学结合,经典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听了这节课我的收获有两点:

一、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首先,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其次,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二、在对学生教学方法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我们经常讲“孩子人人平等”、“一视同仁”,我也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同是一个年龄段的孩子,由于身体素质的差异,个体还是不同的,男女的差异性就更大了,所以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会做不同的调整来满足个人的需求,这样才能确保每个孩子学有所长,树立学习兴趣。

2.听国学有感精选 篇二

王教授认为高效课堂不仅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持,还来自于通过教师自身素质来逐步使学生建立起来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效体现在教师对知识的调整与定位,体现在培养学生自主构建形成方法的过程。王教授给我们搭建了一个攀登生命课堂、和谐课堂的阶梯,而这个阶梯也正是要教师用生命历程来完成的两个要素。

其一,来自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在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而忽略其在课标学段中的要求,忽略其在整体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王教授用一种很形象的“知识树”的模式来帮助教师建立知识网络,并以此打通知识与知识、能力与能力、情感价值观之间的联系。这不正是我们目前教材教法中要求教师达到的吗?通读教材,熟悉课标,它并不只是要求教师会解答相关题型,做些学习笔记,而是要求教师“走进课本”、“说教材”,把这种“知识树”根植于头脑之中,形成自我知识的网络,不仅要求教师对本册、本单元教材整体地位及编排意图的理解,更需要教师对所教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相互性有一个整体把握。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多”就加“少”就减的知识错误,也不会出现自然数=整数的知识末路封顶的现象。教师只有对整个学段的教材、对整个学期的教材、对单元教材有系统的把握,从整体到部分的解读教材,构建知识树,对教材的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引导学生交织一张良性的、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网。

其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效的课堂真正落脚点还是课堂,如何让师生轻松、快乐的教与学,并让学生在40分钟内掌握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王教授为我们作了方法的指导:每个学段的开始把一门学科的知识树(知识建构图)教给学生;每个学期把一册教材的知识树教给学生;每个单元的开始也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告诉学生,学完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还要及时回归上位系统。这样知识在头脑中总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王教授还指出,每节课教师要将学习的目标呈现给学生,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的方向,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向着学习目标努力行动。为了更高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王教授还明确的指出了:课堂教学,上课教师先让学生自学,教师不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为学生呈现自学指导。这个“自学指导”实际上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学习。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地思考学习方法。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能动性则大大提高。

3.听国学讲座心得体会 篇三

——深圳市宝安区干部自选培训学习心得

宝安区规划土地监察大队 邱灿华

2012年5月17日至18日,我有幸参加了区委区政府在区党校组织的《干部自选培训》学习,虽然只有短短两天,但感受颇深,启发很大。

何谓国学?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学习国学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做好一个新时期的人民公务员,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想法。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从岁月中借来的一段光阴,自己把这一段光阴过成什么模样,最后在墓志铭上镌刻上你的名字,这段光阴被赋予一个人的意义。从开始念书学习,在这个起点上所有人大体差不多,但是再往后,从而立之年以后,每个人的差别那就是天壤之别了。人生之初,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小的时候,年幼无知,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后来,年龄渐渐大了,不得不面对上学、就业、升职,以及婚姻、家庭、子女等一个个问题。回头想想是怎么走过来的?为什么不同的人会产生“天壤之别”?这里面一定有值得总结的地方。人的一生必然有几个关键的转折点,迈过这几个转折点,就可能柳暗花明,前途似锦;迈不过,则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番情景。为什么有的人能抓住机遇,很好地完成人生的转折,有的人就迈不过那道坎?我看关键是能否保持良好心态和旺盛的斗志。保持良好心态,最重要的在于自身的修养,像古人倡导的通过“克己”、“内省”、“修身”,达到内心的和谐,达到道德的充实和精神的升华,这样才能宠辱不惊,心态良好,帮助个人度过人生中一道道难关,达到胜利的彼岸。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总理看望他。他和温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突出强调了“内心和谐”。内心和谐是一种素质,是一种能力,它能使人守正心灵,控制情绪,演好角色,追求卓越。内心和谐是一种境界,勇于争先而不计较名利,品格高洁而不孤芳自赏,刚正不阿而与人和谐相处。内心和谐是一种力量,难不倒,诱不倒,始终保持那么一种精神、一股劲,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我认为,良好的心态是身心健康、做人做事的基础,凡事都要有一颗“平常心”,致力内心和谐关键要做到:

在物质面前心态要平衡。社会不断发展,人类创造的财富不断增加,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物质财富,过分追求财富、追求享受,取之无道,取之非法,不仅导致心态失衡,很有可能会坠入深渊。我们的干部、职工,大多数来自基层、老百姓家庭,是党的政策给了我们机遇,当然也有自身的努力,我们才有机会上大学、进机关、当公务员。现在每月拿近万元工资,还有各种社会保障,工作也不是特别累,生活过得也安逸,可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应该有知足感。心理平衡就是懂得定数,顺其自然,不要去追求不可能的东西,知足常乐。个人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如果一旦掉入欲望的陷阱,要么陷入了苦恼之中,心烦意乱,智力不能正常发挥,消磨青春年华;要么走火入魔,铤而走险,误入歧途。要学会对欲望的遏制,要学会科学正确地比较。现在,比较在社会上有两个误区:一是攀比,盲目攀比,自己得到的不比,专比自己没有的。有了住房比职务,有了职务比挣钱,有了金钱比清闲,摆出优点比缺点,结果心理失衡形成了攀比的恶性循环。二是单比。比较应当既有纵向的又有横向的综合比较。但是有的只比人家所得,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少了。这样比法,越比越泄气,越比越浮躁,感到的是吃亏,看到的是阴影。

古人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从这几年查办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来看,总结下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大多出生贫寒,出事前大多勤奋工作,有的还做出相当成绩,在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下,走上了领导岗位。走上领导岗位后,他们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看到别人腰包鼓起来了,看到别人物质享受多起来了,心理不平衡了,于是铤而走险,最终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他们都有一个相同或相似的轨迹:欲望——满足——新的欲望——更多的满足——直至成为欲望的奴隶。究其原因,就是不能遏制欲望,心态失衡,忘记了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在国家并不十分富裕的情况下,在还有几千万人口未脱贫、每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超过4%、为数不少的县还不能完全兑现津补贴的情况下,不可能“高薪养廉”。机关公务员想发财,想成为大款,不可能,也不现实。我们有很多古训,教育人要行君子之为,莫行小人之道。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人要挺直腰杆,做个大写的人,顶天立地。

在进步面前心态要平衡。正确对待个人得失,进退留转,是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和职工都无法逃避的。大家都想进步,但是,职数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人人都当领导。那么多人符合条件,应该提拔谁,不应该提拔谁?只能是好中择优。既然是好中挑好,结果总是有一些人上去了,有一些人没选上了。无论是选上的,还是没被选上的,都应该调整心态,平衡心理。“人比人,气死人”,看怎么个比法。我们有的,往往只比上不比下。不可否认,有些同志职务进步快一点,有机遇原因,也有组织信任、个人努力的结果,没上去的同志不见得就各方面要差。但是,要正确对待,一定不能攀比。情况差不多,总是有先有后,都挤在一起,大家都上不去。就像上公共汽车,有3个要上,但只能上1个,3个人都在那儿挤,谁也上不去,下一趟车来,又是你们3个在挤,又是谁也上不去。怎么办呢?你得敢于推荐离车门比较近的,让他先上去,下趟车来了,你的机会就大多了。千万不要一考察,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就自己行,可别人又认为你不行。这样浅显的道理,相信都懂,主要还是在真正面对的时候,要平衡自己的心态。眼光放远一点,眼界放开一点,“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在权力面前心态要平衡。政府各部门的职能不同,业务特点也不同,有所谓的热门单位、权力单位,也有服务单位。我认为,政府各部门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只有职能分工不同,只有业务性质不同。有的部门有行政职能、有审批审核权限。所谓有权,权力是从何而来?第一,权力来源于法律法规。国家法律法规对于行政权力的行使,既规定了严格的实施条件,又规定了规范的实施程序。现在讲依法治国,是法治社会,法律条文、行政规章该公开的都公开了,老百姓明白着呢。我的看法,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第二,行政权力来源于人民。权为民赋,责重如山。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责任,是既要执行好,执行到位,还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常怀敬畏之心和忧患意识,唯恐自己的工作失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只有诚惶诚恐、殚精竭虑、居安思危,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所以不管有权和所谓没有权的部门都要正确对待,既要经受住权力的考验,也要耐得住寂寞,要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一定还会遇到类似的、各种各样的“关口”。面对难关不可怕,关键是要平衡心态。保持平衡心态,功夫在内心,内心和谐,不失平衡,才能真正平衡。诸葛亮有一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平衡心态,要静心,心静则平。首先,要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境界。理论帮助升华,知识给人力量。多读书,多与书本交朋友。一个人的知识丰富了,心胸也就开阔了。我们在家里经常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学习好了长大有出息,我们自己最好能在学习上,给孩子做个榜样,既言传又身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次,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周围的环境。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己最难。世上最难的事情莫过于自己了解自己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推己及人,了解别人,了解所处的环境,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再次,要善于调整心态,掌握平衡技巧。咱们经常说要换位思考,要站对方角度去考虑问题,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平衡心态的手段。有时候,要逼自己主动调整心态,不要钻牛角尖。

4.听国学有感精选 篇四

十三岁前,孩子不可不背的圣贤经典

好书一本,胜杂书万卷;遗子万金,不如教子一经

经典诵读课程目标:

读背经典:节奏诵读法读背《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庄子》十万经典,养成诵读习惯。

积累语感:在高声吟诵中内化文言文的节奏、音韵、气势和风采。

古韵朗诵:能像古人一样,或中气充沛、高声吟唱,或辗转回复、抑扬顿挫,古韵十足的朗诵古诗文。

熏陶气质:在诵读中融入音乐和礼仪的静定教育,熏陶改变孩子的心性和气质。经典诵读对孩子“人生”的益处

1、圣贤经典,提供孩子一生的精神营养

好书一本,胜杂书万卷。教孩子就要教他最好的东西,最有用的东西,不要浪费他的精力和时间。任何民族的学习都是从背诵经典开始。犹太人从小背《圣经》,阿拉伯人背《可兰经》,印度人背《阿含经》。作为中国人,《四书》与《老》《庄》不可不读。《四书》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之道,《老》《庄》告诉我们自然天地之道。儒道两家都是源于中国本土的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是中国人的终极智慧所在,做人做事的根本。国学经典听读机,四零零零零零九六三一。国学经典听读机,汲取经典智慧,收获一生成长

如今的孩子都不缺小聪明,他们需要的是大智慧。智慧从何而来,就是从圣贤经典中来。小到修身、正己、齐家,大到治企、治国,都能从经典中得到有益的帮助。而且他越成长,经历越多,越能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诵读10万经典,对我们的孩子来说,将是一笔何等巨大的财富!

2、节奏记忆法,帮孩子快速背诵经典

儿童具有强大的记忆和资料储存能力,他们对事物没有难易的分别心。“这对孩子来说太难了”完全是大人的感受。背诵经典和背诵儿歌对他们来说是一样的。所以古人都是在十三岁前,让孩子把有用的东西都装在肚子里,一辈子的学问根基就有了。13岁以前根基打好了,往后学习任何学科就会非常轻松,非常简单。锻炼文学语感,提升记忆能力

古文比白话文更有节奏感和音韵感,在高声吟诵中,孩子的语感将得到迅速提升,记忆会越来越快。经典诵读课程独创节奏记忆法,帮助孩子迅速把握古文的节奏和韵律。一旦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背诵起来会毫不费力,水到渠成。孩子的背诵速度,在跨过第一道关口(三个月)后明显加快。通过1-2年的经典诵读,孩子能够背诵《大学》《中庸》《老子》《论语》等三万字以上的经典著作,部分孩子甚至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

3、静定教育,为孩子找到心灵宁静的角落

读经典长大的孩子和看漫画长大的孩子、听古典音乐和听流行音乐长大的孩子气质是决然不同的。现在对小孩的外在刺激太多太复杂了:电视、动画、漫画、网游„„使他心思散漫、精神不集中,人也变得浮躁。在他童年养正的关键期,不让他去接触经典高尚的东西,他就会去记流行歌曲,记广告词。小的时候不背,长大了就背不进去了。等到自己再醒悟过来,往往已经是三四十岁,想背也来不及了。国学经典听读机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提升精神境界,带动社会良善风气,真正使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

熏陶心性修养,奠定优美人格

经典诵读课程将经典古文、经典音乐和礼仪相结合,形成一个高雅优美的气场,来熏陶改变孩子的气质,帮孩子找到心灵宁静的角落。让经典中蕴含精神营养自然融入孩子的心,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并会自然地将经典用在每日的游戏活动与日常生活中。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的孩子,在经典诵读的实践中,自然而然会慢慢养成静定的习惯,变得谦和有礼,甚至发生脱胎换骨的气质变化。

4、集体诵读,让孩子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

孩子在班级中集体诵读,比单独在家或由家长逼着诵读效果要好。孩子在家里的学习实际上受到了大人的制约。大人随着自己的心情和时间来安排。今天一句,明天一句,不成系统。时间上也是有空就读,没空不读,往往是头三天的热情,一个月不到就没法坚持了。如果没有环境的熏陶,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没有小朋友之间的互相激励,没有老师的指导。孩子花四年的时间,还不如别人经过集中训练一年时间打下的基础。

读出经典魅力,养成诵读习惯

学习经典诵读,第一年尤其是前半年至关重要。这个时候如果给孩子把基础打

上一篇:(精品总结)初中语文古诗文,成语,词语解释下一篇:秋天的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