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谈感受作文

2024-09-05

讲故事谈感受作文(精选11篇)

1.讲故事谈感受作文 篇一

这个小长假我除了每天自由开心的玩耍,还做了很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读书。一本成语故事讲述了好多传统经典,我记忆深刻并深受启发的是《开卷有益》这一篇。

故事讲到宋太宗赵光义,非常喜欢看《太平御览》这本由李舫花了六年时间编撰的百科全书。他给自己规定每天都要看三卷,即使当天没有时间,也会在第二天补上。他常常到三更半夜还在读书,当大臣们劝他注意身体时,他却回答:“只要打开书阅读,就能从中得到益处,也就感觉不到累!”

细细一想,一代帝王都能如此酷爱学习,说明知识真的很重要。我想,书中的知识带给我们的的确是数不尽道不完的好处,它能教会我们文明礼仪,它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学习的榜样,它传递给我们温暖,它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它还能开阔我们的眼界;所以,书本就是百宝箱,阅读是一件开心的事,知识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祖国的未来的花朵,我们的学习之路还很漫长。我将会把阅读当做习惯,让知识做伴,为自己插上美丽的翅膀,在未来的天空飞翔!

2.讲故事谈感受作文 篇二

顾名思义, 与其他题材的文本相比较, 神话最鲜明的文本特征就在一个“神”字上。对于小学的神话故事教学,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感受神话之“神”。

一、关注文题, 开启神奇之门

神话故事的题目一般突出其神奇特点, 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 这些题目中的“逐日”“补天”“奔月”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体现了神话特点。但在平时的教学中, 很多老师对文章题目的关注更多的集中在看得见的内容, 如《女娲补天》一文, 有老师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同学们,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做了什么事?”先不谈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必要, 也不计较教师这样提问的意图是什么, 单就这篇神话故事来说, 对于文题这样的探讨, 显然是不够的。能不能紧扣神话故事文体的特点, 打开思路, 围绕题目另做思考呢?在实践中, 笔者做了这样的设计。

教师:同学们看看课题中哪个字让你感受到神话?

学生:“补”字让我感到很神奇。

教师:说到补, 我们平常都说补什么呀?

学生:补衣服。

学生:补鞋子。

学生:补作业。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常人能做到的, 而女娲却能补天,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我觉得女娲很厉害。

学生:我觉得女娲很伟大, 也很神奇。

教师:是呀, 我们常人做不到的, 神话故事中的人却能做到。神话中有许多神奇的人, 会发生许多神奇的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神话故事吧!

课堂教学之初来自题目的解读, 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神话味, 为儿童的神思之旅开启了一扇梦幻之门。借助神话的神奇, 可以很自然地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文本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促使学生发挥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二、梳理情节, 串起神奇之珠

对于故事情节的梳理, 大部分老师在神话教学的课堂上都能关注到, 但大部分落点集中在故事的内容上, 而忽略了情节发展过程中神奇性、趣味性的体验。如教学《女娲补天》, 老师问:“这篇神话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学生反馈的结果是:“天塌地裂—人类遭难—女娲补天—补天成功。”这与一般故事类文章的教学策略无异, 不能体现神话的文本特征。其实, 在教学神话故事时, 教师不必过早地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 尽量让学生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 让神话故事和人物本身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当学生有了言说的冲动时, 教师适时参与课堂对话,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分享“神奇”的体验。

还以教学《女娲补天》为例, 在学生充分自读后, 教师只需简单地引导学生对话交流。读完这个神话故事, 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的抛出, 引发了学生的想象, 神话故事的情节如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在学生面前展现:天塌前, 大地上到处欢歌笑语, 多幸福呀;天塌地裂时, 大火封山, 洪水困人, 太可怕了。为了拯救人类, 女娲求神赐雨, 造船渡人, 寻找五彩石, 挖坑炼石, 多伟大呀;炼好的液体往天上一泼, 天就补好了, 真神奇。这一个个神奇的画面如散落的珍珠, 可以让学生随意捡拾, 在学生阅读体验相关语段的过程中再细致感受。学生凭借感性体验, 对神话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神奇已心领神会,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入阅读, 便成了学生发自心底的需求。此时, 让学生把这些散落的场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串起来, 讲讲这个神话故事, 这对学生开启思维和锻炼语言能力的价值更大, 学生反馈的内容更具体, 更有意思。可见, 在梳理神话故事情节时, 落点于“感受神奇”之上, 可以让学生最形象地感受神话的魅力, 使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 并且效果显著。

三、品析词句, 领悟神奇之韵

神话题材的课文因富于神奇的想象而充满魅力。这种神奇的想象, 有赖于语言的“诗性”和“灵性”。但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们往往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故事内容的神奇上, 忽视了其语言表达的特色。就神话的口语性特征来说, 要细读的并非那些描写优美的句段, 而是具有神话特点的词句, 那些虚化夸张的语言, 充满神韵的联想和想象, 是最诗性的思维结晶, 与儿童天生的诗性语言系统正好契合, 要引导学生好好领悟。

如《女娲补天》的第一自然段, 我这样引导学生感悟天塌地裂时的情景:先请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找出最能表达这一场景的一个词, 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可怕”这个词。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 画出文中表现“可怕”的词句, 学生很快找出“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黑黑的大窟窿”“一道道深沟”“熊熊大火”“到处是洪水”等词, 这些词句让学生感到既神奇又可怕。然后让学生再读一读这几句话, 看看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点?有些学生发现了叠词“远远”、“黑黑”、“道道”、“熊熊”, 如果把这些叠词去掉可以吗?为什么?接着让学生读一读没有叠词的句子, 再读有叠词的,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从而感受天塌地裂时的可怕场景。这样的教学, 既让学生对女娲补天的起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体悟和积累了语言。

再如, 教学《夸父逐日》中“逐日”的画面:“夸父拿着手杖, 提起长腿, 迈开大步, 像风似的奔跑, 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 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我让学生画出动词“拿起”“提起”“迈开”等, 这几个连续的动词使语言形象生动而又有气势。我引导学生边读边做, 边做边读, 直到他们觉得仿佛自己就是与日逐走的夸父。再让学生找找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神奇, 学生找到了“像风似的”、“一眨眼跑了两千里”, 问:“一眨眼”有多久?让学生做眨眼的动作;“两千里”又有多远呢?告诉学生差不多等于从我们仙游到上海的距离, 自驾车大约要12小时。那是多么神奇的速度, 多么神奇的本领。这种神奇的感受不需要教师的刻意灌输, 只要让学生感性地体察, 神话神奇的魅力自然了然于胸。

总之, 在教学神话时, 教师要注意发掘独特的语言现象, 领着孩子们反复朗读, 在反复读的基础上, 引领孩子们领略并发现语言的规律, 感受和洞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孩子们会在阅读神话的过程中享受美妙的语言盛宴, 感悟神奇的韵味。

四、解读人物, 升华神奇之美

神话表达着人们向往美好的愿望和对真理的追求, 诠释着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这些主题蕴含在故事里, 体现在人物形象上。这些神话故事中的神, 他们身上有神所特有的神性, 即一种超越自然、把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的一种神通。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神性呢?还以《女娲补天》为例, 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 问:“女娲所做的哪些事情是我们人类无法办到的?请在文中找出来。”学生通过读、找, 很快就会发现, 女娲创造人类, 求雨神下雨, 用神火炼五彩石, 用五彩石化成的液体补天, 这些都是人类无法做到的, 从中让学生感受到神奇。

神是人塑造的, 所以在神的身上, 除了满足人类盼望的神性, 势必还带有人类本身的特性, 即人性。如《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夸父逐日》《普罗米修斯》等这些神话故事中的神, 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神的人性之美呢?

我们在教学这些神话故事时, 可以提出这三个问题:他 (她) 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他 (她) 要经历怎样的过程?他 (她) 的身上有什么美好的品质?通过研读, 学生们会发现:这些神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 他们都历经千辛万苦, 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们身上都有人的本质:趋利避害, 追求幸福和欢乐。

通过解读, 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物, 同时也掌握了神话故事的一些特点:它不仅神奇, 而且还闪耀着美丽的光芒:善良、勇敢、智慧。由此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它得到促进学生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读红军长征故事的感受 篇三

荣成市青山小学 五年级六班孙子涵

最近我看过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和前几天电视上播出的“开学第一课”让我真正的感受到了当年红军的辛苦和今天的不容易。

我看过《金色的鱼钓》,《飞夺泸定桥》,和看过红军爬雪山和过草地的一些故事,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千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主席对长征的概括,从这儿我读出了红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发扬了乐于吃苦、不惧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这些故事里有钢筋铁骨的战斗英雄,有舍己为人的普通战士,有同志间浓浓的亲情和团结的力量,才让他们走到最后的胜利。

在这些故事中,《金色的鱼钓》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年过半百的炊事班长,为了让患病的几个小战士吃到足够的食物,宁愿自己啃他们吃剩的鱼骨头,喝漂着一点菜叶所谓的野菜汤,最后饿死在小水沟边。他为了革命,为了长征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

当我看到《飞夺泸定桥》这个故事的时候,看到桥上面的木板已经被敌人给拆走了,只剩下碗口粗的铁索,铁索下

面是奔腾的河水。他们在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有许多战士掉下了河水,被大水冲走,连尸体都找不到了,情景非常惨烈。

就在前几天我看到“开学第一课”,在上面看到了许多从长征上走过来的老爷爷们,看到他们一路艰苦的走过来,那种坚定的眼神和刚强的身体,使我非常佩服他们这种坚强的意志。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和红军长征相比,真是活在天堂里呀!我们拥有美味的食物,漂亮的衣服,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幸福的生活,是多少红军的战士用生命换来的呀!

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道路上,也有可能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失败。有的时候,我们因为学习方法不恰当而成绩落后,因为实力不足而在比赛中失利,因为自己的错误受到同学朋友的冷落……这些时候我们不能灰心失望,甚至放弃自己。长征途中红军叔叔面对那么多艰难险阻都能克服,我们所面对的失败和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我们敢于面对、总结教训、及时调整自己,一定能像红军战士一样,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4.讲故事谈感受作文 篇四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感受

内容摘要: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基础是学生写作的启蒙阶段,尤为重要。许多小学生都怕写作文,感到作文难,无兴趣,语言贫乏。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孩子们表现的更为突出,因此,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本文的作者通过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近十多年来的习作教学感受,认为抓好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创新手段,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二是抓住时机,有效开展习作训练;三是评价激励,促进学生乐于表达。

关键词:作文教学 兴趣 训练 评价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基础是学生写作的启蒙阶段,尤为重要。许多小学生都怕写作文,感到作文难,无兴趣。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孩子们表现的更为突出,因此,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近十多年来的习作教学感受,本人认为,抓好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创新手段,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二是抓住时机,有效开展习作训练;三是评价激励,促进学生乐于表达。

一、创新手段,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想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从兴趣入手,使之达到作文乐的境界。那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途径激发孩子的习作兴趣。

1、设置一定情境,集中让学生观察描述。著名作文教学专家贾志敏说过:“为学生设置一定情境,集中让学生观察描写是提高学生快速作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小学生抑制力较差,在观察过程中,注意力容 易分散,往往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因此,根据写作训练的需要为学生设置一定情境,如在学校举行的拔河、跳绳、打扫教室等活动,让学生带着写作的要求去参加、去观察,注意力就会集中。之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具体情节描述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完成了一次习作,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2、开辟“作文园地”。利用黑板报、墙报等,开辟“作文园地”,将本班学生中写得较好的文章,优美的词语、句子、片段,精彩的开头、耐人寻味的结尾、新颖的选材、与众不同的写法、恰当的修辞方法登上去,供大家阅读、欣赏、学习。让这些写得成功的同学自己誊写出来,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成功心理、表现欲,使他们进入到自己作文“乐”的境界。

3、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作文比赛。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作文比赛,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表现自己,哪怕一点点的成功,及时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满足感,培养他们的作文兴趣。如“看谁的作文开头最吸引人”,“谁的作文结尾最能给人以悬念”,“谁的过渡句用得好”,“谁想象得最合理、最丰富”,“谁的描写最精彩”„„这些比赛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接受,能不断激发学生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4、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小学生性情活跃,喜新好奇。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单凭几篇阅读教材是不够的。平时,应不断地给学生增添新的内容,以拓宽他们的思路。读多,才会积累多;积累多,才会有内容可写。因此,要结合课文的学习,经常推荐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及一些好的文章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抓住时机,有效开展习作训练。

对小学生开展有效习作教学,培养了良好的习作兴趣后,更要注重 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对他们有效开展习作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我的“长生果”》一课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和饱含情感的叙述结合起来,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唯一的听众》一课,从典型事例中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篇篇课文,大处、小处;宏伟的、细腻的,大到人生哲理,小到文章的遣词造句,写得生动而又精彩。我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抓住了作为写作初学者的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把积累文中好词佳句作为孩子们习作积累的重要途径。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便有意识的加强了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积累,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词、句的理解是阅读教学中对给定文章的词、句围绕中心加以解释和体会,包括解释词、句的意思,体会词、句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心理,学习作者用词的精确性、语句的深刻性,理解这些语句在文中突出中心的重要性,记下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妙词佳句。时间一长,词汇丰富了,写作时笔下自然就有“神”了,文章也会“生色”了。

2、利用精彩语段练习仿写。

当代小说家叶文玲曾说:“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作文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不好到能够写好,都要经由由仿写到创作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十分正视语文课上阅读剖析这一环节,这样才会从中把握必然的写作体例、技巧,才会有的放矢地仿写作文。精彩语段模仿,内容较多,范文较广,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等。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中,有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通过一个排比句将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形象的写了出来。我让孩子也仿照这种写法介绍一种事物的不同特点,于是一个个普通的不起眼的东西也变得生动了起来。如一个学生写到“池塘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池底的小鱼;池塘的水真平啊,仿佛是一面光滑的大镜子;池塘的水真美啊,把周围的山、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水中,鱼儿在期间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真像走进了延绵的画卷”。再例如:学习《白鹅》一课时,作者写白鹅高傲的特点,主要通过白鹅叫声、步态和吃相来描写的,我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方法,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学生的构段和语言表达都比平时要好。

3、巧借文中空白练习补写。

大多的文章,作者往往都会留有令人回味的空白之处,或是某个情节的缺省,或是心理活动的空缺,或是列举事物的省略等等。让学生填补出这些空白,既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又能使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境,融合进文中,走入人物心中。这样的设计可谓一石三鸟。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时,在学习第7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孩子想象聋哑是怎样画的,画得怎么样,先同桌互说。在巡视时,我突然发现班上一位同学正看着插图呢,一边看一边眉飞色舞地说着。本想过去制止,走到跟前才听清他说:“一位戴着眼镜教授模样的人,边看边笑眯眯地点头,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年轻人,好样的!比我们学院的才子们画得都好’。”一会他又模仿小孩子的声音 大叫道:“画活了!画活了!鱼儿都游到纸上了!”猛然我惊醒,是啊!画得怎么样并不一定非得就画论事啊,还可以通过周围人的反应啊。于是,我让那位同学起立将刚才说的再说一遍,起初以为我是批评他,他吓惨的笑脸在我肯定的眼神下活灵活现地表演出周围人的表现。表扬了一番,其他孩子也打开自己的思维,模仿者画面上的人说话兴致勃勃地赞叹着。我让孩子大胆去想象:“周围的人议论纷纷,他们赞叹着,讨论着什么?”并写出来。孩子们迅速写起来。一个小插曲,成就了一次读写结合的机会。

4、练习写好读后感。

有些文章的内容能震撼读者的心灵,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此时,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感触最深的一两点,写一篇读后感。写作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或直接与文中的主人公对话,还可以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学习《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乌塔》等,均可在老师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评价激励,促进学生乐于表达。

学生关心学习结果的程度远高于他们关心学习过程。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情感。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

每次阅读学生的习作,我都以一个“忠实的读者”的身份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内心独白,将严格的要求与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相结合,根据儿童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更具 人性化,凡是学生作文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我都加以赞赏,不以老师的语言、情感去替代儿童的语言、情感,始终以读者的意识参与其中,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文,与之进行平等的交流。

在学生的习作中更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指出其“不同凡响”之处,更能起到鼓励引导的作用。例如:班中有位学生写《记一次义务劳动》,文章大意是我班同学在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干得热火朝天,任务提前完成。但文章内容“言之无物”。对这们的文章如果让他重写,那就会打击他的积极性,使他的写作兴趣丧失殆尽。于是,我首先肯定了他文章的长处:语句通顺,选材较好,中心明确,同时又指出他的不足,并启发他努力回想一下当时劳动的情景:大家是怎样干的?劳动最好的同学是谁?他是怎样干的?再告诉他文章应该怎样言之有物,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结果这位同学没过多久就写出了一篇好文章。从此,写作成了这位同学的一大兴趣。

总之,小学生作文教学谈起容易,做起来更需要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真正于学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5.谈舞蹈培训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快乐 篇五

一、营造和谐环境, 学会协作

舞蹈是传情的艺术, 舞蹈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培养出有特殊技能技巧的舞蹈家, 而是通过舞蹈教育让同学们感受美、表现美, 愉悦身心, 快乐成长。

另外, 让他们学会融入一个团队, 并能与这个团队中的每一位同学和谐相处, 共同协作。当新生第一天走进舞蹈教室时, 就要让孩子们知道这不仅是练功房, 更是一个快乐的家。明净的舞镜, 宽敞的教室, 陈列的精美图片, 让孩子们很快地融入环境, 喜爱上这里。

舞蹈表演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体性, 一个节目它不只是某一个人, 而是一群人进行表演与展示。所以, 老师首先要从着装上统一要求, 让孩子们认同自己是一个团队的, 有着共同的爱好、追求, 提倡团结友爱, 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不仅看动作整齐划一, 更要看演员之间的配合, 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培养他们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

在中国·金湖第八届荷花节的一场演出中, 我们舞蹈培训班有一个节目被组委会选中, 从老师到学生都比较兴奋, 大家暗下决心, 必须把节目演好。可是, 真正演出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由于紧张, 把动作和队形做错了, 同学之间互相责怪, 老师抓住这一机会, 教育同学们记住这个教训, 明白每个人的成败都关联到我们这个团队, 互相责怪没有益处。经过半年多的教学和排练, 现在同学们团队意识明显增强, 从而懂得了团队精神和共同协作的意义和作用。

二、注重言传身教, 学会关爱

舞蹈课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 在教学中, 理论永远要伴着实践, 边做边讲, 边做边体会, “口传身教”这一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影响和感化十分重要。

舞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用清晰的语言讲解、分解和示范动作;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因此还需要老师有耐心, 要用自己的动作, 语言、表情去感染学生;在完成成品舞蹈时, 还需要老师带领孩子们去聆听音乐, 理解音乐, 最后能表达音乐, 使每一个动作和眼神符合作品的规定性。

在练习基本功的时候, 同学们也许感到枯燥与疲惫, 有时甚至会有放弃的念头。这时, 就需要老师及时疏理情绪, 给予肯定与鼓励。对于基础较好,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的同学要求可再高一些, 让每个孩子能感觉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养成在困难面前不气馁, 坚持到底的习惯。

有一次, 授课老师感冒, 本可以调休不上课, 但是老师想, 一个感冒就不上课, 给同学们的印象是老师不能吃苦。授课老师想到这一点, 带病给大家上课, 这样做在同学中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一是同学们课堂纪律非常自觉, 知道关心老师, 疼爱老师, 二是同学会自觉地以老师为榜样, 有点小的困难, 尽量去克服, 尤其是对那些怕吃苦的同学, 教育意义更大。

授课老师在指导练习舞蹈基本功、排练舞蹈节目中, 常常会出现急燥心情, 对于学习进度较慢会有一些批评, 那么, 方式、方法显得非常重要, 应坚持多给予鼓舞, 少给予批评, 语言上切忌挖苦尖刻, 语言要委婉、得体, 让学生始终有一种温馨的感受, 把老师的每个批评和表扬都记心里, 成为动力或者约束力, 将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三、懂得热爱生活, 学会思考

社会教育, 不能形成把同学“从教室再转入教室, 以单纯学文化转到单纯地学艺术”这样一个怪圈,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足教室, 走向自然, 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在自然中寻找美, 寻找艺术, 养成追求艺术的良好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做, 既改变了传统的、旧的学习模式和被动的学习习惯, 又拓宽了艺术的视野, 让同学们的艺术思维、艺术创新从狭小的教学环境中解放出来, 从小树立一种“艺术来源于生活, 表现生活”的道理, 让同学们的艺术成长走在健康、健全的轨道上。

刚来学习的新同学基本上有三种:一些同学出于好奇, 学习比较认真, 几个月过后, 兴趣减退;一部分同学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本来就不想来, 是家长哄来的;再者就是家长把同学送来学习, 只是一个简单的要求, 放假、星期天休息的孩子没人管, 培养班变成了看管孩子的地方。面对这些情况, 我们的老师如何把他们的兴趣、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成为爱好舞蹈, 不怕吃苦的孩子, 热爱这个艺术课堂, 热爱这个温暖团队, 热爱这个幸福快乐的集体。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两条经验, 即:一是关注生活, 二是学会创新。这两条经验可以说效果十分显著。同学们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 不怕吃苦, 还增长了勤于思考, 勤于模仿的良好习惯。

在每个学期的教学中, 我们除了按照舞蹈培训教材, 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教学, 完成规定课程之外, 安排了许多实验性课程, 设计了自己的教学课题。如:我们自己编制的课题《捉蝴蝶》、《采荷花》、《放学路上》, 让同学们自己去组织、去揣摩, 对城市里边长大的孩子来讲, 他们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他们到公园、到草坪里去观察自然, 模仿生活, 有的同学还主动向家长询问, 同学之间还互相学习。尽管他们自己组织的运作, 还非常简单和不完整、不成形, 但是充满了童心、童趣, 有时甚至出乎老师的预想。这样, 结合规定的教材教学, 学习效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收获在于, 使同学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需要展示的舞蹈, 在舞蹈中领略到生活的乐趣。

当然, 多多组织实践活动, 激发表演欲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经常参加各种艺术表演, 多排练, 对那些缺乏自信的同学, 能消除各种“担心和顾虑”, 从而达到培养自信心, 从而得到荣誉感、成就感, 得到了快乐的目的。

6.哲理故事:幸福是实实在在的感受 篇六

我这才知道,在我每个周末奔波于北京与长沙之间的时候,朋友们居然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如此丰富;在我傻傻地盘算以后有时间一定要好好放松一下的时候,大家却已经惜时如金地在享受着每一刻的幸福!我不由得在想,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幸福?而这阶段新结识的一对小夫妻更是彻底动摇了我的生活态度。

老公是网络作家——还没成名的那种,老婆在外企管钱——只能数不能花的那种管。我们是在春节旅行团里认识的。那时见他们俩不厌其烦地玩“猜中指”的游戏,老婆还偷偷地跟我讲当年老公设下“英雄救美”的俗招赢得美人归的故事。觉得他们俩特可爱,就不由分说地把双方余下的旅程合并到一起。旅行结束的前一晚,他们俩在我的房门外留了可爱的纸条,写着“我们屋有大量零食等待歼灭,请参加结束旅行茶话会”,还画了特别Q的卡通小人。这些小细节让我热泪盈眶,当时就决定大家回北京也要多多联系。从小我就不喜欢串门,总觉得会给别人添麻烦。可是,在他们家,我一下子就放松下来。那是个你在哪里都可以舒舒服服地或坐或躺的家。女主人骄傲地带我参观,辅以解说:“这房子,我们自己装修的!装修以前根本没法住!现在很棒吧!”老公也没闲着,同样热情地介绍:“你看这窗帘,这沙发套,全是她自己缝的!”我一边忙碌地观赏各处,一边由衷地夸奖着:“不错,真的不错!”他们家的沙发套是一种很不讲道理的很恶俗的红的小碎花布,和一些别的五颜六色的垫子很不讲道理地搁在一起,但是更加不讲道理的是,居然还挺好看的!

阳台很小,却特别不管不顾地摆了一张豪华摇摇椅。我还被强迫着坐上去摇了一会儿,伴随着主人的解说:“天气好的时候,阳光从外面照进来,在这里摇一摇,会幸福得晕过去……”而我因为一下摇得太猛,真心附和道:“是有点晕!”在客厅的茶几底下,女主人当着目瞪口呆的我拖出来三个并排的很有规模的大藤筐,里面有各式的容器,有的是密封的玻璃罐,装的是容易潮的膨化食品,还有带盖的.盒子,装的是核桃、松子之流的各类干果,还有话梅、糖果、肉干……全是零食!其种类之全,数量之多,绝对够开一家杂货铺的!他们家的厕所门上有一块自己做的小牌牌,正面是“WELCOME”,背面是很“讨厌”的卡通画,主题内容是一坨那个,写着“使用中”。女主人附加说明:“没人的时候是‘WELCOME’,有人进去就翻成‘使用中’,好玩吧?”“上厕所还得翻牌?”我正准备指出会不会很麻烦,老公悄悄曝内幕:“装修完厕所门就锁不上了,所以只好……”面对这情趣盎然的小设计,我心里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觉得暖暖的。

重点要介绍的是他们家的料理间。里面有和两口之家极不相称的巨型冰箱,有微波炉、电饭煲,甚至还有电烤箱、烧烤锅这类普通人家不常有的东西,还有调料台、酒水柜。事实上,当晚我们在料理间里享用晚餐的时候,的确是左右逢源,顺溜得可以。而我就在一旁开小差地琢磨,他们俩在这样专业的料理间里有滋有味地吃着任何一顿普通的家宴,那样子该有多可爱!

不要以为人家就只会吃,业余文化活动也安排得极其丰富。看电视,上网,玩“PSⅡ”,打球,散步……只是普通人家的平凡生活,只是吃喝拉撒的现实日子,却因为两颗懂得生活的心,平白地生出了这么多的趣味,变出了这么炫的色彩。

幸福是不是就像这样?不是诗,不是歌,不是画,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梦,而是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实实在在的真感受。

我的朋友邀我去巴黎,她说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咖啡吧坐着看夕阳,会看到时间停下来的样子。

7.讲故事谈感受作文 篇七

记得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电视、碟机这类玩意在乡下压根就没见过,更别说是享用了。所以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在那露天地里,黑压压的一片,煞是壮观。

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迷。每遇此等好事,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自行车,带着我便摸黑去赶热闹。

到了电影场,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就远远地站在人群后边。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父亲就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梗,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记得有一次,看《白蛇传》,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父亲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着说:“嗨!嗨!醒醒,都‘水漫金山’了!”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我已长得比父亲还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春节回家,一天听说邻村有人结婚,晚上放电影,儿时的几个玩伴就邀我一同去凑热闹。我对父亲说:“爸,我去看电影了!”

父亲说:“去就去么,还说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

“你不去?”

“你自个去吧,我都六十几的人了,凑什么热闹!”

来到电影场,人不算多,找个位置站定。过了不大一会,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你的位置好!”一边托孩子骑在了自己脖子上,孩子在高处咯咯地笑着。

我不知怎么搞的,眼一下子就湿润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找寻的结果吗?

想起了许多往事,再也无心看电影。独自回家。

敲门。父母已睡了,父亲披着上衣来开门,“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电影不好?”

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的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

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老了。

8.浅谈使用初中物理新版教材的感受 篇八

一、新旧教材概况

第一套教材 (2001年3月第一版, 人教版) :知识结构合理, 顺序得当, 但内容过于细而繁, 不适应现在这个年龄段学生学习;第二套教材 (2006年3月第3版, 人教版) :内容较简单, 不强调知识结构和顺序的严谨性, 如把电和磁排在力学前面, 在电与磁的教学中都用到与力有关的知识, 而力的基本知识却还没学, 这样就不利于教学。还有它的实验探究内容设计上有些地方不适合农村学生探究学习;第三套教材 (2012年6月第1版, 人教版) :集中了前面两套的优点, 教和学都感到轻松。

二、新教材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合理

新教材的编排是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再到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和能的基本知识, 这样的安排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小, 包括的知识点少, 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 初学者既有新鲜感, 又能轻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 形成结构,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生动活泼, 简明轻快, 图文并茂

新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引人课题说明概念,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 不过分追求严格, 浅显易懂。大量漫画式的插图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有的以图代文, 寓教于乐。现行教材一般是按如下顺序编排的, 即 (1)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节前带问号, 节后设“动手动脑学物理”; (3) 章后, 总结“学到了什么”。这样的编排灵活, 不像以往那么刻板。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从“致同学们”“引言”, 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动手动脑学物理”和“学到了什么”等内容看, 教材总是企图更换课堂教学形式, 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特别是“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内容设计上达到“精””、、“简”、“新”的效果;“精”, 注重题目类型以点带面, 触类旁通的效果;“简”, 每条题目不是很复杂, 讲究的是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强调的是课本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新”, 好多题目是近两三年来国内外发生的新鲜事。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让学生会运用物理知识, 解答简单物理问题

新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理, 只要求“知其然”, 不一定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 难度也有所降低, 所要找的物理量不是很复杂, 好多题目都是直接运用规律公式就能解决了, 不像以前那样, 让人费解;增加了原子能知识, 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 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 知识面却有所拓宽。

5.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

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因此, 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 实验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6.注重简单实验的设计和开发

新版教材的“想想做做”内容素材都来自现实生活, 操作简单, 学生乐于动手, 紧扣课本知识点, 学生容易接受, 这样有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新教材优化了教学内容, 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物理八年级才开, 周课时是三节, 九年级的周课时是四节, 一个学期按20周计算共有60———80课时, 除去考试和活动因素减掉10课时, 也有50———60课时左右, 如果一学期上完六章内容, 每章平均用6~7课时, 按新课标上完规定内容不成问题, 且很轻松。如果按照旧版教材, 好多都是一节课的内容, 两节课来上, 按照正常课时教学内容很难完成, 而且教学效果不那么好。如2006年3月第3版教材在“密度与社会生活”这节课第一段就用300多个字介绍了密度的知识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讲《密度与温度》时, 通过想想做做演示讲解风的形成和风力的利用, 说明了温度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然后通过计算1kg水结成冰后, 它的体积怎样变化, 来解释了北方自来水管为什么被冻裂, 说明了水的反常膨胀现象, 它是不遵循 “热胀冷缩”规律的。再到“密度与物质鉴别”, 通过想想议议:你会用密度知识鉴别一块奖牌是什么金属做的吗?然后通过例题:计算一个铅球的密度和铅的密度比较, 判断此球是不是纯铅做的。最后进一步用近500个字说明除了密度能鉴别物质以外, 还有其他科学方法可以鉴别。这样整节课内容非常细、繁、杂, 不太适合14、15 岁学生的心理、生理和思维特点。而2012年6月第1版新教材“密度与社会生活”直接通过“想想做做”演示点燃着的酒精灯上方的风车能转动起来, 说明“温度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接着用了300多个字介绍了水的“反常膨胀”现象。对于“密度与物质鉴别”, 则是通过简单计算铅球的密度和铅的密度比较, 判断此球是不是纯铅做的, 达到了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的目的, 没有像前版那样要求有详细的解答过程。最后用了200多个字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其他用途。这样编排的教材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让学生感到初中物理有趣、易学。这是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 类似这些改革的地方还很多:如“压强就是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 比以前“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容易理解得多。又如:“功率就是功和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而老教材的“功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教师课堂上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解释:什么是单位时间, 什么是单位面积, 学生听起来也挺费劲的。新版教材不需要教师费劲地解释, 学生自己就可以运用比列知识来解答。

四、巧用物理知识, 维持课堂纪律, 拉近了师生关系, 提高教师的亲和力

新版教材对物理基本知识点的表达通俗易懂, 学生可以自学, 教师不需要那么费劲地讲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解释物理现象。例如, 在教学《声现象》时, 有学生在下面交头接耳讲话。教师可以说“阿A同学!老师讲课有哪地方不对吗?为何在下面说老师的坏话呀!你知道你的声音是如何传到我这里吗?”同学们笑着回答:“靠空气, 因为空气可以传声”。我又说“这个同学发出的声音是噪音还是乐音呀?”同学回答:“噪音”, 教师又问“为什么?”同学们回答:“因为那声音影响我们的课堂学习”。又如, 学习了《光现象》后, 当教师转身写黑板时, 有学生在课堂上偷偷走位或者搞小动作。教师可以说:“小三同学, 我们都学了光的知识了, 还有这样的动作呀!难道不知道宇宙中什么东西最快吗?”同学们回答:“光的速度最快。”老师说:“所以以后上课不要乱动, 教师会把你们都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又如:在教学《力》的时候, 有两个同学在课堂相互逗乐, 教师问:“阿牛和小调同学, 你们在做什么实验?”旁边同学笑着回答:“在做力的相互作用实验。”教师又问:“哪个赢呀?”同学们说:“没有, 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又如, 在演示串联电路的时候, 当拿掉其中一个灯, 另外一个灯也不能亮。教师问:“串联的这两个灯之间有什么样关系?”同学回答:“他们是一脉相通的, 你死了, 我也活不了。”演示并联电路的时候, 当拿掉其中一个灯, 另外一个灯也能正常工作。教师问:“并联的这两个灯之间有什么样关系?”同学回答:“他们是井水不犯河水, 各走各的路, 互不相关。”学生上课玩手机、下棋、睡觉、照镜子、看课外书等现象几乎每一节课都有发生, 只要教师用心去开发都能把物理知识融入其中。运用这些现象设问, 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是那么重要, 那么有趣, 随时随地能够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和现象,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 这样我们的教和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新教材的特点, 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大胆改革、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近十多年来, 初中物理教材也作了次修改。文章结合作者对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 进行分析对比。

9.谈 篮球的感受 篇九

印象里的第一次触摸篮球是在小学的时候。上学下学的路上经过村里的球场的时候总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在打球。其中最吸引我眼球的是一个身穿红色八号球衣的青年和一个身穿印有红星灰色背心的少年。八号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急停跳投,拉杆上篮,三分线外 急停跳投,潇洒的转身,完美的背身靠打,像小飞侠一样。没错,这不是八号,这就是我们球场的科比。少年,只比我大一岁,却成熟好几岁的样子,他的运球总是神出鬼没,他的传球总是那么恰到好处,他的投篮也是那么的精准,尤其是三分。在我看来,八号就是传说中的锋卫摇摆人,而少年就是所谓的后卫了。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少年了。可能是因为年龄相近吧。

六年级毕业了,我开始跟着他们愉快地打篮球,从白天打到黑夜,从黑夜打到半夜。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做累。那时候,我的姿势很奇葩,却因为有很好的球感,而被他们戏称为神投手,虽然年纪小,却已经可以投三分球了。犹记得那一个下午,不知道进了多少个三分球。我就跟着那个少年一直打,我所做的就是跑位,接住少年的传球,把球投入篮筐,虽然有的时候会进不去,但是总体来说在村里的同龄人里已经是佼佼者了。

上了初中,我发现了一本书,叫什么来着,里面什么都有,排球,网球,乒乓球,体操什么的都有。最关键的是居然有叫篮球的。于是乎我深深的爱上了这本书,这本书差不离是我的启蒙老师吧。那里面有教运球的,有教投篮的,有教三步上篮的。于是乎我直接把那几张比较重要的几页撕了下来。差不多只要我手里有球和时间,就一个人抱着球去球场,对着纸上的动作疯狂的练习。我深深的记得投篮动作我改了好多次好多次,我总是怀疑自己的动作不标准,一次一次的改,一次次的失败。后来有了电脑,我开始在网上疯狂的搜索所有和篮球有关的视频,在学习投篮的时候,才知道投篮是有技巧的。逐渐的我把动作纠正了,在这个过程里我的投篮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定点投篮了,渐渐的学会了急停跳投,抛投,行进间投篮。还记得初一下学期的暑假里,我第一次学会三步上篮的那个雨后。淅淅沥沥的雨下过以后,我带着体育课本的那几张纸,来到了球场,那几张纸早都烂了,不是被水泡的,是我看了不知道多少次,试验了不知多少次,毕竟身高不够,上篮总是有太多的阻碍,比如手腕的力量不够,等等。那天下午不知道怎么的,突然就一气呵成的完成我人生中的第一个上篮,最开始的三步上篮,我终于找到了节奏感。

至于传球什么的在平时的比赛中就有练习了,我也没有专门的学习。

那个时候最喜欢用的是骑马射箭,都是很初期的动作,至于过人,也是最简单的靠速度。初三了,满满的考试,我打的也少了,也不怎么研究篮球了,至于成长嘛,无非就是动作更加纯熟了,运球更为熟练了,更有全局观了。在技术上却没有那么多的成长。

初三和高一这两年,虽说没多少的成长,却做了不少的准备,在假期的时间,看了好多的比赛和网上的视频,那时候可能在搞对象吧,所有也没有怎么的学习,只是稍微的学习了几招两式,却没有完全的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大概是到了高二这一年,我遇见了我最好的兄弟,结下了最为深厚的情谊。同时,我在篮球上实现了一次突破。

我遇见了刘姿彤等一系列的篮球高手,至少他们是比我强的,尤其是刘姿彤给了我启发,他的动作又好看又能进球,什么空中还手,迷踪步,转身上篮,空中拉杆上篮,等等。这些动作是我从没有尝试过得,他却都会。于是乎,我深深的被他折服了。后来我们渐渐的成了好哥们。任然记得,无数次的语文课,无数次的信息课,美术课,我们都拿来练球,两个人也好,四个人也罢,我就模仿着他的动作,他在旁边给我指导,当然这肯定是不够的,于是乎,我整个人都把心思放在了篮球上,九月份吧,去买了一个新球,每次从学校回到家里,先把篮球视频下到手机或者mp4上去,带到球场上去,从运球开始联系,艾佛森的好多招式就是那个时候练出来的,尤其是拉杆,也是那个时候练出来的。没日没夜的练习啊。不过我很喜欢。

高三了,我依旧逃课,不过没有那么多多余的课了,我就急中生智,不如就逃语文课吧,高三的时候分班了,我到了所谓的奥赛班,虽然我是班长,但是我对篮球的热爱是高考阻挡不了的,虽然我也付出了代价,但是,我的篮球技术确实慢慢的成长起来了。从在视频上学习动作到如今我自己琢磨着如何创造动作。

所以我现在打球越来越作,什么奇葩的动作我都敢尝试。哎,开心就好嘛,何必计较那些呢。

在篮球里,我结识了好多的哥们,我也懂得了什么叫合作,什么叫团结,什么叫兄弟。在篮球里,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努力过后就很开心,什么叫做疯狂,什么叫做热情。你可以一个人在下着雨的夏天疯狂的打球,或者两个人在雨中决斗,尽管很累,但是你仍然在坚持,你就是如此的倔强,每当我不开森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抱着篮球一个人默默地打球,各种疯狂的动作就是那个时候练就的,因为平时没有那份胆量,疯狂过后,我的心情自然是美美哒。

10.浅谈国画创作感受 篇十

在我的作品中,最佳笔墨并非是苦思熟涂所得。自认为不错的 , 能打动我的作品,并非是,专题创作性的作品。往往是在不画不快的玩耍心境下,一挥而就之作。养成了我的创作习惯,无灵感时的等待,等待不是不画,而是战斗前的“静态”,这时往往在看画集、读画理、游山玩水会朋友、培养灵感。靠灵感作画,奇怪吗?非也!中国画的创作是作者之思想与情感的表达,道理就这么简单。

在我眼里,一幅画精彩之处就是画的意境点。中国画是一门视觉艺术,由养眼而养心。人的视觉是可散可垅的,只有在汇垅了的视觉中才能让读者产生震撼。意境也就是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一种感觉。好的意境与社会,与自然是和谐的,是与读者交相辉映而洋溢着一种浓郁的诗情画意,作者与渎者的心理气氛,通过画面相通相容,画作就算是成功的。

11.讲故事谈感受作文 篇十一

关键词:艺术理论类专业,造型基础,人文素养,创意

艺术理论类专业是指美术学、设计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文化艺术管理等专业, 是相对于绘画、雕塑等纯艺术和视觉传达、工业设计等设计类专业而言的。文中, 笔者根据近五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切身感受, 以期能和同仁交流。笔者以几年来的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两个专业的授课情况为例, 进行分析。

笔者2007年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来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从教, 虽为外国美术史专业毕业, 来校后也主要承担外国美术史的教学任务, 但系里又要求我上造型基础课, 且人文学院要求也又没有那么高, 故我们几个绘画出生的老师就担任了一些造型方面的课程。这里且谈谈我的“副业”, 因为副业也需要专业知识才无愧于教师的职责。此课程前几年被称之为《设计素描》, 现在在赵屹院长的建议下改为《造型基础》。至于如何教, 说实话, 作为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 如用以前那种给学生摆静物、在校园写生、画瓶瓶罐罐的教学方式来教学, 可谓轻而易举;但两年过去了, 我越发地觉得枯燥无味, 看看学生上课中也是前两天热情, 以后几乎都是无情绪状态, 再看看学生写的课后感想也是表面上不敢怠慢的平淡说辞。随后我对有关设计素描的教材加以了解, 觉得几乎都是针对设计类专业学生编写的, 而我们是理论类的, 这些教材对我们不适用, 因为学生入学初期造型基础差无法完成和设计类学生一样的要求。其次, 即使课程设置的名称相同, 但由于专业不同其上课目的不尽相同, 设计专业此课程的重点在于综合地研究人造物形态造型和成型的规律, 建立在形态、材料、结构、成型工艺基础之上的设计方法的应用研究, 综合性和案例性的研究是其主要特点。而人文学院的理论类专业修此课程, 则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表达和创新能力的展示。换言之, 虽关心创意表达, 但重在体现以人的生存空间为对象和人在生存中的精神诉求为表达。相对于前者更多关心成形规律和造物形态的创新, 后者则不注重实用功能的考虑。再次, 由于专业所限, 人文学院学生在完成造型基础之后, 很少有再动手实践的机会, 因此必须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去感受不同颜料、材质的性质, 去体验处理方式和寻求材料、手段及效果的统一。

对于造型基础, 我的理解是, 首先, 其目的不是为了打基础, 而是为了造出一种理想中的型, 故而题材、色彩、手段不应有限制, 呈现方式为平面的、实体的、综合的。因此, 我的课程是这样设计的:第一周, 以光影素描恢复陌生的手, 随后进行相片底板式的黑白颠倒素描, 随后进行静物结构素描, 继而进行静物结构变体设计, 继而进行仿生 (如太极拳、舞蹈及猴子等动物的某种姿态) 结构设计, 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结构、设计结构, 进而达到外形与结构的和谐。第二周, 校园写生 (包括风景、景观和校内垃圾桶、消防栓等公共设施) , 继而进行写生对象的平面化, 继而对平面化对象进行装饰或进行必要的增减、连贯等加工, 以呈现一幅装饰性强且富有一定美感和新意的作品。第三周, 除铅笔、炭笔之外的任意工具绘制或以不同材料表达任意景观或物体;在除纸张以外的任意材质上用任意方式绘制任意景观或物体。第四周, 校园人文景观的增添, 即通过绘制或其他方式, 呈现对校园里需要改变或增加的人文景观, 以营造和谐的人文校园。第五周, 综合造型, 包括三个主题:以绘和拼的综合方式呈现山地车的魅力, 综合材料和综合手段, 呈现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可爱玩具, 任意方式任意材料表达对生存与生命的感悟。上述课程安排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效果很好, 学生很受欢迎也普遍反映收获颇多。但在教学中, 我也深刻地感受到有几点是需要坚持的, 也有一些是要改进的。

第一, 每一小结进行后, 必须让学生交上全部作业。这样有利于把所有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 还有利于集中所有学生的优秀作品, 而且每一次当学习委员将作业交到办公室后让其将作业铺开, 从中把优秀的挑出来单放一边, 其余的也单放一边。这样当这门课上完后就很直观地看出授课效果了。

第二, 光影素描时间不宜长, 最多一天, 紧接着就进行其他内容的教学以保持学生的热情。

第三, 课程结束之后一定要举行作业展, 根据优秀作业的数量和质量确定展览规模。如果作业多效果好可以考虑让学生去拉些赞助, 以提升展览的人气, 鼓舞学生的自豪感和增强自信心, 因为这是他们入校后的第一门专业课, 这对他们以后四年大学学习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四, 对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第二周和第四周的课不宜进行, 或穿插于三周课程中。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更多地在第三周的课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但这一周的课程内容却需要很多时间来完成, 而往往出现的情况就是学生的热情刚被调动起来整个课程又结束了, 他们普遍感觉没有持续性相对而言, 他们最没有热情的就是结构或仿生, 因为他们觉得结构设计难度大, 仿生相像性难以表达, 优美性难以把握和表达, 觉得受限制太多。

第五, 校内合作, 拓展学生的能力。课程结束后如果有多余的时间, 可找一些其他如手工艺或视觉系的教师合作, 带领学生以石膏或陶的方式呈现优秀的仿生作品, 如优秀的作品, 还可以推荐参加一些赛事, 何乐而不为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兴趣。对于每天守着书本学理论知识的学生来说, 那种动手的热情, 那种触摸材料以发挥想象力和制造美丽物品的经历是难忘的享受, 总之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一种热情地表达美的强烈冲动。

教学效果如何, 我们还应更多地听取学生的心声:五周的创意素描很快就结束了。感觉过得挺快的, 通过王老师的课, 我学到了一些东西。这些是高中老师不曾提及到的, 这些东西也都让我受益匪浅;高中的时候, 我们只知道光影素描……创意素描, 一开始让我很不自在, 感觉画出来一点都不好看,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让我知道创意素描的美感, 创意素描让我打破了常规的思路, 让我的思维发散出来, 充分调动了我学习的积极性, 让我有一个展示自己个性和与众不同的一舞台。我感觉通过这几周的课, 让我对一些事有了另一种看法, 让我用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去看待一些事。一切皆有可能,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我们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维, 让我们去想一些事, 想到就能做到。同时, 还应增加我们的写生机会, 在写生的过程中同学们会清楚地认识和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美、充满了艺术气息……学了很久的画画, 都不知道原来画画可以这么有趣, 自从上了您的课, 我才明白画画的形式是如此的多种多样, 上了您的课, 我收获了很多, 您的幽默也同时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最近几周的设计素描课让我重新对绘画充满了兴趣, 我惊喜地发现画原来可以这样画:由立体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立体, 变的是表达方式不变的是……没开课之前, 我以为还是会和以前一样看着瓶瓶罐罐坐在灯底下无休止地写生, 说实话真的感到惧怕了……几次作业下来, 心里的枷锁打开了, 我收获了很多……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创意、构想, 总之是很棒的感觉!……收获了很多, 拓展了思维, 让我知道了美术是有灵性的东西, 我们需要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最后, 笔者用学生的言语来做一个总结:经过课程的设计和课堂灵活轻松的形式, 我觉得课堂真的能有这样的效果, 正如学生感受到的那样“带给我的全新体验却是无法言说的, 它重新唤起了我对事物的好奇心, 让我重新发现了生活中被掩盖的美。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美。”我想任何一位教师都希望成为学生寻找美进而发现美的导师, 让每一位理论专业的学生都不再惧怕绘画, 进而勇于表达和善于表达创意, 能真切地传达美的感受和传达生活中享受的美, 这是我的愿望。

参考文献

上一篇:800字作文念起月光寒下一篇:《灯光》说课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