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

2024-10-09

解读-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共6篇)

1.解读-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 篇一

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

2月14日,世纪佳缘发布了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报告聚集了中国男女对数字时代的恋爱观、婚姻观的看法。此次报告采用在线调研的方式,对全国各省市的数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90后恋爱起步价要求低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的恋爱起步价“水涨船高”,很多人纷纷感概“谈不起”、“娶不起”,物质基础也成为单身男女们“脱单”的一大阻碍。

所谓恋爱起步价是指单身女性对理想男友收入的最低要求,在对理想的另一半收入要求上,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层要求各不相同。其中女性认为理想伴侣的最低月薪为6701元,80后女性和70后男性对恋爱起步价要求最高,分别为6993元和3545元,90后对恋爱起步价要求偏低,为6534元。各个地区的数据显示,华南地区的男性和华北地区的女性恋爱起步价最高,其中,有房也成为很多女性结婚的硬性条件,不能降低。

除了恋爱起步价男女双方有各自的标准,恋爱男女在面临婚姻的时候,谁出婚礼费用,谁掌管经济大权?另一半的工资卡要不要上交?这些都是的问题。报告显示,在另一半工资卡是否上交的问题上,74%女性的态度是不主动、不拒绝,即自己不会主动要,但如果男友主动给自己也不拒绝,其中2%的女性会主动向对方要工资卡。而自愿交工资的好男友只有20%,42%的男性会等着对方要时,才乖乖交出,月薪过万的男性最希望金钱自由,不肯交出工资卡的比例最高。华南女接收男性工资比例最高,不同年龄段中,80后女性管钱欲最强,78%的女性会主动要或接受对方的工资卡,华北男性在各地区不愿交工资卡比例最高。

对此,世纪佳缘情感专家张佳芮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基础在爱情和婚姻中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单身男女在爱情中也越来越现实,房子、车子、票子成了了很多人结婚必不可少的“三大样”,不同地区的恋爱起步价不一样,主要还是受地区经济和男女双方家庭条件的影响,90后对恋爱起步价的要求相对偏低,是因为90后相比80、70后,对待爱情的态度更加坚定、有个性,不喜欢受外界环境和家庭的影响。

在婚礼费用由谁承担的问题上,男女观点基本相似,超八成单身男性会选择自己、伴侣和双方父母一起承担婚礼的费用,其中,年龄越大越认为婚礼费用是自己和伴侣的事,尽量不靠父母。各地区数据中,西部男性最独立,婚礼花费靠父母最低,东北女性最希望婚礼费用全部由男方及其父母承担。

90后最孤单 独生子女不支持二胎

调查报告显示,在面对“孤独”话题时,男性的孤独感要普遍高于女性。其中,学历较低,收入较低的群体,其孤独感便越高。在调研群体中,高中学历以下,以及月收入两千以下的男性,孤独指数为77分(满分100),女性则分别为69分和70分,远高于其他学历和收入人群。而在各年龄层中,90后的孤独指数最高,其中男性为75分,女性为68分。

张佳芮表示,人的情感得不到理解,或者难以得到共鸣时容易产生孤独感。学会恰当的表达情感,转移情感注意力,分解负面情感,会大大降低孤独感的比重。相较而言,女性在这一点比男性更为擅长,高学历人群也拥有更多的情感表达和分解方式。

另一方面,根据世纪佳缘调查报告显示,在面对国家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背景下,针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对二胎的接受度调查呈现出明显差异。其中,男性对二胎政策的支持高于女性,56%的男性非独生子支持二胎政策,而男性独生子则仅有40%的支持,女性非独生女和独生女的支持率分别为47%和40%。在各年龄层中,80后独生子女对二胎的支持率最低,男性和女性都为39%。

张佳芮认为,针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面对二胎政策的支持率方面,生活及成长环境的养成让他们更愿意按照既定的生活方式来行进,独生子女成长中得到的爱与照料更为专注,让他们在面对下一代的生育问题时有了更多的借鉴和心理暗示。加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优生优育的观念已经得到当下年轻人的普遍认同,独生子女在面对二胎问题时的考量就更多。

“低头”成单身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单身人群依靠社交网络寻找另一半,但恋爱的安全感衡量标准却没有被数字化,恋情被家人、周围人认可、恋情符合社会特定的价值观、对方是否及时回复消息及接听电话等等都是恋爱安全感衡量的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无论男女,大部分人在交往过程中的安全感仍主要来自“家人、周围人的认可”和“社会价值观的接受”,其中,在安全感来自“恋情被家人、周围人认可”这一选项中,男性持有此观点的占38%,女性则占50%;另外,在安全感来自“恋情符合社会特定价值观”这个选项,男性持有此观点的占27%,女性则占20%。

对此,张佳芮表示,在恋爱的过程中,情感上的安全感需求尤为重要,并且人们都希望自己的恋情能够得到祝福,大部分的人希望自己的恋情被家人及周围人认可正是体现了这一点,而在恋爱中女性较男性更为感性,因此在这一方面,女性所占比例远高于男性。

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在方便了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却加入“低头族”,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却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低头族”是造成单身的一个重要原因。

数据报告显示,有45%的男性和50%的女性单身人群认可低头增多,使面对面交流越发减少;但只有24%男性和36%女性认为自己是低头族。

张佳芮表示,人们能意识到低头现象给婚恋交友带来的阻碍,却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低头族”,这种无意识的低头在生活中已经影响到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间接造成单身,所以更加不能被忽视。

数据显示,不同同收入人群中,收入过万的群体自认为是低头族的比例最高。月收入在1-2万的,男性占比27%,女性占比40%,月收入2万以上的,男性占比32%,女性占比39%。

2.解读-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 篇二

1 维多利亚时代的婚恋观

新历史主义学者格林布拉特认为, 任何理解阐释都不能超越历史的鸿沟而寻求“原意”, 任何文学作品的解读回到历史语境就是回到了“权力话语”结构之中, 这样, 格林布拉特就使新历史主义成为了一种具有政治批评倾向和话语权力解构功能的“文化诗学”或“文化政治学”。因此, 只有回到历史语境中去才能更好了解维多利亚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婚恋观念。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受宗教观念、父权思想和社会习俗的影响, 长期以来形成“男尊女卑”思想和宗教婚姻制度并没有随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任何改变。当时的婚恋观的主导意识形态话语是:上帝婚姻、从属婚姻和金钱婚姻。

在宗教观念的影响下, 婚姻被看成上帝对有德行的人的一种恩赐, 是通过法律而签订的神圣契约, 男女双方不管有无感情, 一旦在教堂举行结婚仪式就应该终身结合在一起, 正是“天主所合, 人不分离”。离婚、婚外恋、婚外同居都是违背上帝的神圣安排, 是大逆不道的。认为两性之爱是一种意志不坚的表现, 更有甚至, 认为是一种下地狱的罪过。

此外, 父权思想控制着整过社会, 女性在家庭社会中处于依附地位, 男女地位不平等。孔德在《实证主义总论》中强调女性的同情心, 自我牺牲精神, 沉默文静的性格等, 并指出“女性的服务是个人 (男性) 服务于社会的基础”, 理想女性是“家庭的天使”和“家的守护者”。结婚后, 女人便是男人的私有财产, 依当时的法律, 她们完全听命于丈夫。婚姻视为一种交易, 婚姻的基础是金钱和地位, 而非爱情, 婚姻对很多人来说是获取财富的手段和途径。有评论家描述“在19世纪, 一对新婚夫妻进去教堂是那么冷淡”, 就想做买卖似的。他们似乎为购买一头驴或一辆漂亮的手推车已付了押金, 而现在他们同见证人去教堂举行婚礼仪式, 就是去完成那桩买卖。为金钱和利益而结婚构成19世纪中期英国小说的主题之一。维多利亚时代的婚恋观的保守性也可从号称“妇女运动的先锋”的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中看出来, 尽管她本人敢于向当时的社会道德传统挑战, 她自己的婚姻就受到众多的非议, 然而, 在《米契尔马赫》中可以看出她所推崇的婚恋观:金钱地位是爱情不可少的因素, 女人不应好高骛远, 要甘于平淡, 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

2 哈代对维多利亚社会意识形态中婚恋观的颠覆

格林布拉特认为, 在作家的人格力量与意识形态权力之间存在着非一致性倾向, 有时甚至会在统治权力话语规范与人们行为模式的缝隙中存在彻底的反叛和挑战。在哈代小说中, 他对当时权力话语进行挑战, 反对“上帝婚姻、从属婚姻和金钱婚姻”。格林布拉特将这种反叛和挑战称之为“颠覆”, 即对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意识形态提出质疑。这种颠覆不仅是对思想的颠覆或对权力的颠覆, 也是对权力的原则和意识形态的颠覆。

把哈代小说的婚恋观与维多利亚时代和当时作品中的婚恋观相比较, 就会发现哈代在小说中诸多方面质疑和挑战了传统的婚恋观。这些“质疑和挑战”颠覆了维多利亚时代意识形态主导话语权力, 它们主要通过“上帝契约婚姻”、“不平等的贞洁观”和“金钱、门第的功利婚姻”三个方面来体现。

1) 哈代小说中排斥宗教对婚恋影响的, 颠覆了无爱的契约婚姻制度。维多利亚时代教会认为:婚姻赋有神权的意义, 即上帝指定一男一女结合, 离婚是有违神意的, 是不允许的。有爱情但无婚姻之名的两性结合的自然婚姻为社会不能容忍的, 但哈代小说明显违背这些宗旨。在哈代小说《林地居民》中, 主人公格雷斯婚后发现丈夫菲茨皮尔斯不忠, 她想起牧师代表上帝在教堂为他们举行婚礼仪式的场景, 痛苦地问:难道上帝真为天下结为夫妻的男女的幸福负责么?这种对上帝的质疑是违背传统价值观念的, 不仅如此, 哈代最终让笔下的格雷斯得出的结论是:婚姻就是“把一个女人的爱拱手交给大主教授权的法官”, 大主教依上帝名义授权的婚姻不能得到上帝的保护。哈代挑战意识形态中宗教信仰和社会统治秩序, 在从根本上排斥和颠覆上帝婚姻的存在。

哈代对社会契约的婚姻极为反感, 认为“上帝婚姻”毫无神圣可言, 它不仅不是爱情的保障, 反而是束缚人性的枷锁。裘德与淑相爱, 有牢固的爱情基础, 但是淑与费劳孙有婚约, 因此, 淑与裘德无约的自然婚姻为当时的法律和习俗所不纳, 遭到众人的排斥和指责。淑深爱裘德, 却害怕结婚, 因为担心婚约像铁一样的“终身契约”把真诚的感情给毁灭掉。全家四处漂泊, 贫困交加, 后来孩子夭折, 最后淑被迫回到费劳孙身边, 把渴望真爱的裘德推向死亡。哈代借《裘德》抨击宗教制度下契约婚姻, 遣责当时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哈代对当时婚姻制度的嘲讽也可从裘德与淑的自然婚姻看出来, 淑与费劳孙无爱, 但有婚姻, 作为费劳孙的妻子, 她与裘德的关系依据当时的法律是“背夫通奸”, 而与裘德的有爱情的关系却是不合法的无效婚姻。淑说与费劳孙有“出卖肉体”之感, 但“却是合法的”。淑的尴尬处境讽刺长久以来的社会传统观念。

2) 哈代小说也颠覆了婚姻中的贞洁当作“唯一”的观念。苔丝本可以与克莱缔结美满婚姻, 但是世俗的贞操观念扑灭爱情之火, 最终酿成悲剧。苔丝没有像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美德女性一样“温柔胆小、循规蹈矩、信神敬神, 在婚姻上遵循基督教道德原则”, 而是大胆反抗旧的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维多利亚时代认为一个婚前有性行为, 婚后又与亚雷同居、又杀亚雷的人是“堕落女人”, 然而, 哈代为小说添加“纯洁女人”的副标题, 不能不说这是对当时社会和风俗的最大挑战和颠覆。因此, 哈代也受到评论界的责难。作者用苔丝的故事挑战了传统的贞洁观, 并在书中赞扬苔丝, 将苔丝与自然和纯洁联系起来, 认为苔丝是“一种空幻玲珑的女性精华———是凝集成一个典型形象的完整女性”

那时, 世俗单方面要求女性贞洁, 认为妻子的贞操是丈夫的特权。苔丝的悲剧的社会根源是男性为中心社会中男女贞操观念的双重标准。克莱在新婚之夜吐露自己有过放荡的生活, 苔丝的受辱却没有得到他的谅解, 一位心灵纯洁的女性因此失去自己的爱情婚姻, 以致走投无路, 为社会不容。通过苔丝, 作者对传统贞操观提出了质疑, 其实也是对以贞操观为中心的基督教传统婚姻的挑战。

3) 哈代小说一方面歌颂真挚的爱情, 另一方面也颠覆了维多利亚时代以“金钱、门第”为目的的功利婚姻。19世纪英国社会中婚姻的基础是金钱和地位, 注重“门当户对”, 而非爱情。婚姻是很多人获得财富的手段和途径。即使被称为时代先驱的作家简奥斯丁也受时代限制, 认为“金钱和门第是恋爱和婚姻不可缺少的因素”哈代小说表达了厌恶用婚姻作为“商品”去获取金钱财富, 在《苔丝》中, 也可见证以金钱为目的婚恋悲剧, 苔丝的父亲听说有一门远房亲戚非常富有, 母亲希望攀亲与这家少爷结婚而发迹, 结果把苔丝送进了火海。这种以财富和门第为标准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的。通过这些悲剧形象真切表达作者对财富婚姻和以财富为目的爱情的憎恨和颠覆。

3 维多利亚时代意识形态对哈代婚恋观的抑制

虽然哈代对维多利亚社会意识形态主导话语进行了“颠覆”, 但是这种“颠覆”是有一定限度的, 它被“抑制”在社会许可的范围之内。新历史主义学者多利莫尔指出, 任何一个社会秩序从其根本上说都要借助意识形态使自身得到巩固, 而既定社会秩序具有一种把来自体内的各种颠覆性因素抑制, 并使之得到化解的能力, 但二者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立, 而是带有某种悖论性质的复杂过程。

哈代小说的“反叛权力、挑战权威和社会秩序”的颠覆行为受到当时时代语境和主导意识形态的“抑制”, 他的婚恋观没有脱离他的时代主导的意识形态的观念。哈代个人的“自我”, 没有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本质, 自我也是文化和历史的产物。在《裘德》中, 尽管具有“叛逆”思想的淑敢于挑战和打破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 但孩子们的惨死使她精神全部崩溃了。她认为和裘德的相爱是“自私自利的, 亵渎神圣的”, 是“上帝的惩罚”。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严重束缚了淑的个性发展, 彻底改变了她原先的叛逆性格和敢作敢为的勇气, 让她从一个热烈追求个人精神价值的勇敢女性蜕变为庸俗的社会舆论偏见的牺牲品。从淑的身上, 清楚地看到:维多利亚社会伦理道德观渗透、浸润到人物的性格内部和思想意识深处, 使主人公自觉自省地对自己正当的情感权利进行抑制和扼杀。正是淑是被时代主导的意识形态话语限制和消解了自我, 所以她逃不脱宗教婚姻的牢笼, 回到无爱的丈夫身边。在她所生活的社会里, 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总是受社会主导权力话语的限制的, 个人只能在社会所允许的范围内行动和生活。

裘德与淑婚外同居的自然婚姻与统治地位的话语格格不入, 颠覆传统婚姻观念。哈代让裘德最终只有死亡的命运。哈代无意中配合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正如福柯所说:尽管一个时代的话语实践规定并产生了某种行为, 但是规定性的话语与人们的实际行为不会完全吻合, 然而占统治地位的话语能够有效地控制、同化和消解“异己”因素对它的威胁, 即当时作家主导意识形态对社会和文学中“异己”因素的同化、化解和利用, 以及后者对前者的非知觉性的配合作用。

4 结束语

哈代生活在一个多种思想、观点并存的时代。他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哈特曼的悲观主义思想和宿命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影响, 在他们影响下, 哈代形成与维多利亚主导婚恋观不同的价值观念, 对传统婚恋观具有颠覆性意义, 但是哈代的婚恋观无法完全超脱当时的主导话语, 限制在主导权力话语范围内, 受到当时时代意识形态的抑制, 这也反映出一种对主导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依赖。新历史主义“颠覆”与“抑制”的解读有利于理解维多利亚时代社会文化, 揭示出其小说的深层文化的意蕴。

摘要:哈代小说在爱情婚姻观念上严重背离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传统。因此, 对传统婚恋观具有颠覆性意义。同时, 他的婚恋观又受到当时意识形态的抑制。通过对哈代小说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我们可以更深刻理解当时时代社会文化, 揭示哈代小说的深层文化的意蕴。

关键词:婚恋观,新历史主义,颠覆,抑制,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哈代.哈代文集·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2]蒋承勇.19世纪英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3]哈代.哈代文集·无名的裘德[M].张谷若,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4]高万隆.哈代与劳伦斯小说主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 2009.

[5]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6]马建军.乔治·艾略特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3.解读-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 篇三

报告显示,男性在婚恋进度上更急切,比女性更能接受试婚。从第一次约会开始,男性平均认为到第11.4个月时应该结婚,女性则认为在13.3个月时合适。而且,高达86%的男性愿意在婚前与女友同居,仅有36%的女性对此接受。听语(北京)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宋玉梅表示,婚前同居对于男性来讲更多是一种经验的获得,而试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女性接受度不高。对于恋爱时长,虽不能成为是否结婚的标准,但却不能轻视,因为婚前的了解和磨合直接关系到婚后的生活。

传统观念认为,越年轻的人会越开放,但调查结果却恰巧相反。70后女性在“接吻”和“性行为”上比80后、90后女性更开放,而70后男性最着急与女性进行“性行为”。90后男女们一旦有好感就会很快进行“牵手”、“拥抱”等恋爱行为,但对性行为相对谨慎。对此,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认为,这是年龄的问题。年轻人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与物质资本,对性必然是谨慎的。而70后的人社会阅历相对丰富,物质资本更高,对性自然更大胆。

房和车到底是不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在66%的男性看来,都不是必要的,但52%的女性认为房子是结婚的必要条件。此外,在18—25岁的女性中,70% 的人喜欢比自己大10岁左右的男性;17%的“大叔控”有过和大叔恋爱的经历。她们认为年纪大点的人更成熟,会照顾人、稳重、有魅力。

4.解读-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 篇四

在“520”被许多年轻人赋予“我爱你”寓意的日子,一份新鲜出炉的《“80后”、“90后”中国青年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82%的单身青年因为缺少勇气而不去恋爱,76%的适婚青年有恐婚心理,

该报告由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与百度大数据、金六福酒业联合发起,通过街头问卷、互联网调查等形式,共收到超过3万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的95%。在地域分布上,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的受访者超过50%,其他以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受访者居多,职业分布上普通白领与公务员比例最高。

在针对受访者婚恋状况的调查中,65%的受访者表示目前处于单身状态,只有26%的受访者表示已经结婚。在身边剩男剩女数量问题上,接近80%的受访者认为剩男剩女处于多数状态。

对于单身状况,其中82%的单身青年选择因为缺少勇气而不去恋爱。在成为剩男剩女的原因上,有76%的受访者认为他们是因为缺少勇气。

有65%的青年受访者选择在30岁以后结婚,91%的.青年男女认为婚姻是件压力很大、很麻烦的事。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压力过大,在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父母压力的影响下,年轻人很难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婚姻上。

对于结婚的重要前提条件,有63%的青年男女认为物质条件满足是结婚的重要前提,

稳定的感情不再是结婚的最重要因素。

有高达76%的适婚青年表示有恐婚心理。面对恐婚,除了对结婚高成本的恐惧,也有对婚后生活状态改变的担忧。在如何看待恐婚问题上,认为缺少勇气、不敢结婚的有超过60%,其次也有50%的受访者认为经济压力过大。

报告认为,针对当前适婚单身青年的恐婚现象,既要宽容对待他们各自的选择,也要倡导当代青年“勇敢结婚,大胆去爱”。

更多调查报告范文推荐阅读:

1.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

2.当代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3.20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

4.“80后”、“90后”中国青年婚恋观调查报告

5.调查关于中国单身青年孤独感指数报告

6.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7.关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范文

8.中国第四次单身潮调查报告

9.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七成艺术青年认为行业存在潜规则

5.中国人婚恋幸福感报告 篇五

近日,《中国人婚恋幸福感报告》出炉,调查显示,影响婚姻幸福感的十大因素依次是:夫妻二人间的情感,沟通、理解的意愿和能力,相互忠诚,孩子,收入,性生活,婆媳关系,对方与自己家人的关系,住房和家务工作分配。

该报告由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进行,调查覆盖全国287个城市的数千人,涉及公司职员、公务员等十余种职业。其中,一些数据颇具现实意义,我们请专家给出分析指导。

结婚7—10年幸福感最低

从调查结果看,总体上中国人的婚姻幸福感比较高,其中,3年以下婚龄者感觉“很幸福”的占81.3%,幸福感指数最高;婚龄在7—10年的受访者中,仅有68.8%的人感觉“很幸福”,比例最低。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婚姻危机干预中心主任邸晓兰表示,结婚3年内,夫妻的幸福感都会比较高,这是因为初涉爱河的激动、甜蜜的二人世界、新的生活计划,都为彼此提供了一个良性刺激。

但随着时间流逝,婚姻会迎来一个“瓶颈期”,也就是俗称的“七年之痒”,这时的夫妻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工作压力大,婚姻生活变得枯燥,幸福感会降低。因此,老夫老妻更应该注重用abinosa为“婚姻保鲜”,彼此多些关心、少些抱怨,关注性生活等,一起携手跨过婚姻的屏障。

出轨是婚姻头号杀手

尽管一些人对“婚外情”、“第三者”持“保留意见”,认为只要不触犯他人的利益就能接受。但调查中,“出轨”仍然是促使公众产生离婚想法的首要因素,比排在第二位的“家庭暴力”高出了17.5%。

婚恋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惠丽认为,现代社会中,各种机会和诱惑增多,婚姻危险因素也相应增加,因此,人们会觉得婚姻弥足珍贵,忠诚也比以往更加重要。

半数夫妻每天聊天时间不足一小时

调查中,“沟通、理解的意愿和能力”是影响婚姻幸福感的第二大因素,但实际生活中,过半受访者(58.9%)每天和爱人的聊天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李惠丽表示,结婚时间越久,交流、沟通越重要,所以老夫老妻尤其应每天拿出一小时时间和伴侣聊聊天,睡前、吃饭期间、工作间隙打个电话等,都能挤出交流时间。此外,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感情,比如看电视时靠得近一点,走路拉着手。

六成人认为感情比金钱重要

现代人普遍被认为越来越重物质,但实际上,超过六成夫妻都认为“有情胜过有钱”。即使在对未婚正恋爱人士的调查中,人品、性格、感情也是单身人士最先考虑的因素。专家对此表示认同:“婚姻是个长久的过程,物质可以慢慢积累,但前提是两个人必须性格合适,有感情基础。”

“生活琐事”是吵架首要原因

6.解读-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 篇六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咱们结婚吧》讲述了三十二岁的“恨嫁女”杨桃与三十五岁的“恐婚男”果然跌跌撞撞的爱情故事。剧中,以男女主演的感情戏为主线,同时更有多条辅线相配合,触及到恐婚、剩男剩女、相亲等时下社会热点话题,更形象地展示了现代人丰富而迥异的婚恋观。

大龄青年的概念外延宜采用“婚龄”来划分。一是生理婚龄。在生育科学中人的生理素质开始向不利于生育后代的年龄,还未结婚,就属于大龄了,也就是俗称的“剩男”“剩女”。医学上一般认为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是28岁,而对男性尚无定论;二是社会婚龄。一个生活在某个具体的社会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还没有结婚,社会就会给他施加压力和创造条件,促使他结婚。这个由社会的婚恋观念确定的“一定的年龄”,就是确定是否为“大龄青年”的社会年龄。

影响大龄未婚青年婚恋心理的个体因素 1.遭受挫折

很多大龄男女青年在年轻时也象其他适龄青年一样,有过爱的激情,有过爱情的体验,最后被对方戏弄,欺骗了;有的青年自幼看到长辈或其他亲友在爱情上遇到波折,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心理挫折,使他们得出一个片面的,但很固执的结论:对方(异性)都是见异思迁的。于是他们鄙视爱情,对异性心存警惕,不敢涉足爱情。有的则因长期不能摆脱失恋的痛苦,长期思念过去的恋人,无心再寻找新的伴侣。

2.独身主义

很多大龄男女青年信奉独身主义,因而错过恋爱的最佳时期进入大龄未婚青年的行列。信奉独身主义的青年认为结婚会背上沉重的家庭包袱,经济压力,生儿育女,照顾伴侣,没完没了地拖累与操心,因此反倒不如独身,一个人轻松的生活。其实独身主义是不可取的。从心理学角度看,独身生活的青年易逐渐形成孤独、烦燥、情绪不稳定的消极心理,个别的人还可能形成变态心理。

3.事业心强

很多大龄男女青年事业心强,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与工作上,顾不上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待他们学业期满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或工作上取得显著成绩后,开始考虑个人生活问题时,已经成为大龄青年,错过了婚恋的最佳时光。

4.条件出众

很多大龄男女青年的自身条件都是非常好的,或出身于高干家庭,或受过高等教育,或学识渊博,精明能干,或职业理想。正是因为她们条件出众,所以追求目标也高。当然,有的高学历的大龄女青年,本人并不要求对方条件过高,可是社会上形成一种偏见,异性对她们望而生畏,这也是导致她们大龄未婚的因素。

5.逃避心理

很多大龄男女青年对婚恋产生一种防卫逃避心理。他们不喜欢别人问自己是否结婚、有无对象、何时结婚以及年龄多大等问题。因而,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怕别人问及自己的个人生活问题是否解决,他们更喜欢一个人独处,从而逐渐产生一种孤独感。她们常常回避别人谈及恋爱、婚姻家庭的事情,害怕参加别人的婚礼。有些青年甚至因回避发展到迁怒。她们厌恶一对对卿卿我我的伴侣,敌视在她面前炫耀婚恋幸福的人。

6.悲观心理

很多大龄男女青年由于青春年华已过,却出于种种原因,爱情迟迟没有到来,对自己的婚姻产生悲观心理,认为自己是站在爱情死角里,爱情的阳光难以照到自己的身上。有的大龄女性由于恋爱的挫折而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年龄大了还没有成亲是件不光彩的事,是剩下的人,没人要了。

针对大龄未婚青年的各种心理特点,要根据每个大龄未婚青年心理变化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1.如果他信奉独身主义,就应充分分析独身在我国的不现实性,列举独身者的苦恼,帮助她改变这种信念。

2.如果他属于事业追求而造成的大龄未婚,社会应给予多方照顾,让其腾出时间用于婚恋。

3.如果属于挫折抑郁型大龄未婚青年,就要从开导入手。如果因为对方学历高,让人望而生畏,则可打消他们认为高不可攀的想法。

4.对择偶条件过高的大龄未婚青年,一方面要打消她们不切实际的择偶标准,另一方面要防止他们在大龄未婚时的心理恐惧,避免产生变态心理和草率成婚。

影响大龄未婚青年婚恋心理的主要因素 1.经济能力预期过高

大龄男女青年们普遍反映经济因素是他们组建婚姻的重要原因,男女青年都希望在正式组建家庭时能有稳定收入、有房、有车,这些条件如果都需要具备,显然对适婚青年们是具有很大的压力。多数青年人才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不久,基本上是无法达到上述的物质条件,所以形成了一部分适龄青年不谈恋爱,一心一意拼命工作,努力赚钱的局面。一些青年人不急于谈婚论嫁,而是将心思放在努力积累物质基础上。实际婚嫁年龄推迟化,大龄未婚现象便成了社会的热点。

因此,加强对未婚青年婚恋物质条件预期的引导,物质因素是婚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高的期望值会将婚恋物欲化,而淡化对情感、责任、相互扶持等婚恋基础的需求,从而造成重婚姻硬件而轻婚姻软件的现象。

2.人际交往圈狭小

大龄男女青年们及家长们普遍反映工作忙,交际面窄,错过了好年纪。按职业来分类,男性中工程类和制造业问题最为突出,很多青年人表示他们因工作的安排可能要长期在外,接触人员少,交际范围狭窄,无法解决情感需求,为此非常的苦恼。女性中财务和教师的比例最高,也是反映接触的人员较少,缺少交流机会,平时工作忙所以错过很多机会,感到很遗憾。

因此,针对职业造成的交际面狭窄现象,相关组织和部门可以组织开展一些适龄未婚青年人的关爱活动,为青年男女相识相知创造条件,扩大未婚青年的交流、交友范同。关爱活动可以针对未婚青年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如单位之间的互动、主题交流活动、适当调整部分时间供未婚青年们自由支配增加闲暇时间等,让未婚青年在学习、娱乐、休息等社会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对新生活的追求,寻找自己的理想伴侣。

3.男强女弱思想影响择偶

大龄男女青年男强女弱的家庭关系仍是择偶时的首选关系准则,这在一个方面限制了交友圈和择偶圈。婚恋关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关系,婚恋中的男女双方都会因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表现出和初婚状态不同的综合素质,如女方因进步超越了男方的社会地位,男方因某些原因与女方相比不再有优势等等。男强女弱在婚恋关系中不会一直保持不变,如果一直抱有男强女弱的观念,必定引起男女双方在婚恋角色中的困绕,在未来的婚姻中增添无数的烦恼。

因此,对未婚青年们加强婚恋相处之道的学习,婚姻的双方是一个相互平等、信任、理解、支持、包容、关爱的关系。双方都有充分发展个人潜能的机会和自由,无论在真实婚姻中哪一方的社会角色处于优势和劣势,都不应该影响家庭地位。夫妻双方是平等的家庭角色关系,与社会地位和角色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关系。

4.对真实婚姻关系中不可控性的担忧

大龄男女青年看待未来婚姻的意愿中隐匿着对婚姻关系的不安。尊重自己的感觉,理解对方的感觉,是婚姻关系中的一大进步,说明大多数青年朋友在注重婚姻硬件的同时对婚姻软件同样关注。但是,部分青年人不愿意为婚姻和恋爱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家庭容易因情感而建立,也容易因情感而解体。

因此,这些观念可能会造成在未来婚姻与恋爱生活时出现“相恋容易相处难”的情况,青年人对现实婚姻相处之道的理解和学习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舆论导向、婚恋指导等为未婚青年们提供一些社会环境,增强青年对婚姻的信心,学习一些相处的知识和技巧。

综上所述,当代大龄未婚青年的婚恋心理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悉悉相关,社会的开放和进步促进了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发展和改变,同时当代青年的婚恋观会影响社会情感形态的发展,继而影响未来十几年社会现实中主要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模式。关注大龄青年的婚恋观,正确引导、培养和树立科学的婚恋态度,学习理解婚恋中的相处之道,是社会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相关专业人士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雷锋精神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