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指标

2024-10-28

分析指标(精选8篇)

1.分析指标 篇一

附件1 纳税评估分析指标

一、增值税

(一)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 ①本期销项税额

②免抵退销项税额=免抵退销售额*适用税率

③进项税额=当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转出+进口料件模拟进项

备注:进口料件模拟进项=当期进口料件金额*适用税率

④存货变动影响额=(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适用税率

属于农副产品的存货变动率=(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1-扣除率)*扣除率

⑤销售总额=内销销售

额+免抵退销售额

⑥存货变动额=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

⑦综合税负率=(①+②-③+④)/(⑤+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情况:设定预警值,根据税政确定的指标。

5.疑点提示:以进项税额为评估重点,查证有无扩大进项抵扣范围、骗抵进项税额、不按规定申报抵扣等问题,对应核实销项税额计算的正确性。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错用税率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注:个别县局认为分子还要加上(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

(二)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 1.适用类型:生产性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公式中的原材料指构成产品的主要、必要的原材料;

本期投入原材料指数量或金额)。

4.预警值(标准值):下达任务时说明。

5.疑点提示:如高于预警值,或与往年同期相比较高,可能存在人为虚增原材料数量金额,人为扩大损耗率,存在帐外销售问题、存在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存在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三)进项税金控制额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账款较期初减少额)×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

+本期运费支出数×7%。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将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与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进行比较;与该纳税人历史同期的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纵向比较;与税收管理员掌握的本期进项税额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查找问题,对评估对象的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具体分析时,先计算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以进项税金控制额与增值税申报表中的本期进项税额核对,若前者明显小于后者,则可能存在虚抵进项税额和未付款的购进货物提前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四)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按规定视同销售的业务不计或少计销售、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可能存在虚开专票等问题。

6.数据来源:CTAIS。

(五)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的差异额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100% 应纳税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100%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的差异额=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

4.预警值(标准值):绝对值大于30%为异常。

5.疑点提示:可能存在虚增进项、少报销售。

6.数据来源:CTAIS。

(六)应收(付)账款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3.指标计算公式:

应收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期初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期初应收账款借方余额×100%。

应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付账款贷方余额-期初应付账款贷方余额)÷期初应付账款贷方余额×100%。

应收(付)账款:包括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往来账户。

4.预警值(标准值):大于30%为异常

5.疑点提示:商业企业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有利于判断其销售实现情况。如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问题。

二、所得税

(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评估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5.疑点提示: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值如果小于1,说明收入比上期下降,变动率值越小,则下降越大,应重点审核其是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二)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评估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如果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大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三)应税所得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应税所得率=(本期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100% 注:如果亏损,则应纳税所得额为负数;本期应纳税所得额为弥补以前亏损前的应纳税所得额。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企业销售额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反而下降,说明销售收入和应纳税所得额未保持同步增长,具体可结合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于销售毛利率偏低

或为负值的出口企业,应重点审核是否存在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价格转让、转移利润问题,内销企业应重点审核有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四)应税所得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应税所得率变动率=(评估期应纳税所得额÷评估期收入总额)÷(基期应纳税所得额÷基期收入总额)×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小于1并且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人为调节利润问题;

也可能存在费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五)成本费用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注:利润总额可由总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计算得出。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若该指标偏低,应重点审核分析费用开支是否合理正常,有否存在少报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现象。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六)销售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收入总额)×100% 注:利润总额可由总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计算得出。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企业销售额增加,销售利润反而下降,说明销售收入和利润额未保持同步增长,具体可结合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于销售毛利率偏低或为负值的出口企业,应重点审核是否存在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价格转让、转移利润问题,内销企业应重点审核有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七)销售成本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销售成本率变动率=(评估期销售成本÷评估期销售收入)÷(基期销售成本÷基期销售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大于1且发生较大变化,说明单位成本上升,重点审核是否多列成本。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八)费用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费用率变动率=(评估期累计费用÷评估期销售收入)÷(基期累计费用÷基期销售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大于1且发生较大变化,说明单位费用上升,重点审核是否多列费用。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九)资产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注:本指标计算涉及资产负债表数据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比率越低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差,应分析是否有人为瞒报收入或闲置未用财产计提折旧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十)资产负债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100% 注:本指标计算涉及资产负债表数据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比率大于1的,应分析是否存在效益差、资不抵债的情况,有否存在关联企业间的借贷关系及避税问题。

2.分析指标 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广泛分开, 为激励经营者最大程度为股东创造价值, 减少代理成本, 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机制成为解决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财务指标作为传统的业绩考核指标, 在业绩考核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进行考核为例, 选取的四个指标包括利润总额、EVA、流动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均为财务指标, 但财务指标受自身的局限, 作为业绩考核指标也带来诸多问题, 本文结合财务指标在业绩考核中的应用, 对其进行利弊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和建议。

一、财务指标在业绩考核中的运用

(一) 财务指标在西方国家业绩考核中的运用

西方国家业绩考核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的成本指标阶段, 该阶段用成本指标进行考核;二是20世纪初至80年代运用销售利润率和投资报酬率等指标为主进行考核;三是20世纪90年代后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的考核阶段。

(二) 财务指标在我国企业业绩考核中的运用

我国业绩考核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自建国初期至1992年《企业财务通则》出台前, 主要采用资金、成本、利润等指标考核;二是1992年至1999年6月, 主要采用销售利润率、流动比率等财务考核指标;三是1999年6月至今, 定量财务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考核, 财务指标权重为60%-70%, 以净利润和净利润派生的净资产周利率、EVA等综合财务指标作为企业业绩考核的主指标。可以看出, 财务指标在业绩考核中长期以来占据着重要地位, 是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主流指标。

二、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考核的利弊分析

(一) 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考核的优点分析

1、财务指标可靠性高、可比性强。

财务指标来源于财务报告, 而不同企业的财务报告均遵循所在国的企业会计准则, 且要按照相关规定接受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审计, 并由中介机构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的出具使得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大大增强, 同时也增强了财务指标的可靠性。

由于不同企业的财务报告遵循的准则是一致的, 因此财务指标作为考核指标的可比性强, 有利于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比较、评价, 同时有利于对被评价企业进行同行业对标分析。

2、财务指标容易被管理层、股东所接受。

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是获取利润, 以利润为核心的财务指标与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高度一致, 因此将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考核指标, 更容易被管理层、被股东所接受。同时, 财务指标直接来源于财务报告, 获取容易, 取得成本极低, 这也是财务指标一直以来在业绩考核中的地位特殊的原因。

3、财务指标评价结果容易量化, 综合性强。

财务指标作为企业经营结果的事后反映, 体现的是企业经营的综合结果, 囊括市场、生产、供应等各方面的信息, 综合性强, 避免个别业务指标如市场占有率指标的片面性, 不会导致顾此失彼或只注重规模不注重效益的情形发生。针对企业不同时期关注点的不同, 有不同类型的财务指标相对应, 且考核结果均是定量结果, 容易评价和管理, 避免了定性指标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二) 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考核的弊端分析

1、跟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不一致, 重视短期利益, 不考虑企业长远发展和机会成本, 甚至放大风险。

由于只注重取得和维持短期经营结果, 使得经营者不愿意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目标的资本投资去追求长期战略目标, 导致企业在短期业绩方面投资过多, 在长期价值创造方面投资过少。企业的经营者只看重当前利益, 行为短期化,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甚至经营者为实现个别关键财务指标追求业绩而忽视企业风险, 损害企业长期发展。某企业为达到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存货的年度考核目标, 11月份开始就停止部份业务, 收回账款归还银行贷款并准备年后再贷回, 降低资产负债率, 但第二年1月份由于银根收紧, 利率上浮, 融资成本上升, 且银行融资资金受额度限制迟迟难以到位, 影响了业务的发展。

2、财务指标重结果, 轻过程, 容易导致利润操纵。

财务指标如净利润反映经营结果, 虽然可以从指标上判断企业业绩是否得到了改善, 却不能了解企业业绩改善的具体原因, 业绩考核价值导向重结果, 轻过程, 忽视管理质量。可能导致管理层为获得高额薪酬和快速升迁, 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当前许多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利润质量的研究结果显示,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上市、配股等要求, 通过非营业业务、投资收益以及关联交易等手段操纵利润, 以满足现行评价指标的要求。尽管改良后的财务指标——EVA指标对此进行了改进, 既包含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绝对价值, 又包括相对价值, 既考虑债务成本, 又考虑权益资本的成本, 但即使采用EVA评价指标, 仍然无法解决利润操纵的问题。

3、过多的财务职业判断导致财务数据不能如实反映企业业绩。

在现行会计准则下, 会计计量和确认需要过多的职业判断, 由于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差异, 编制的财务报表反映出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使业绩评价指标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 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折旧方法, 将反映出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进而影响业绩评价的结果。此外, 在业绩考核财务指标中, 指标本身的合理性和权重比例值得商榷, 如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应该选择不同考核指标和权重。

4、财务指标面向过去, 忽视了对未来的评价。

作为业绩评价指标的财务指标的数据来源是企业财务报告, 或者是根据财务报告计算出的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等各种比率和指标。而财务报告上的数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后, 经过记账、算账, 然后编报而得到的, 是对过去事项纪录的结果和反映, 是对企业业绩的事后评价, 据之进行业绩评价, 只能反映过去, 不能反映未来, 不利于评价企业在创造未来价值的能力上的业绩

5、忽视非财务因素的重要作用。

财务指标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它不能也无法涵盖全部业绩评价的内容, 财务指标不包含大多数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因素, 如产品质量, 员工的素质和技能, 也不能反映经营过程和顾客的满意程度等。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下, 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挑战越来越频繁、激烈, 没有对外部环境的正确评价, 企业很难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以及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因此, 经营业绩评价除了关注财务因素外, 更应充分关注非财务因素, 如客户满意度、产品市场占有率、技术和产品创新、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三、完善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考核指标的措施

(一) 以战略目标为导向, 选择业绩考核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业绩考核应以企业战略管理的总体目标为导向, 在战略管理目标的指引下建立起符合企业特点的业绩评价系统, 选择合适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促进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是要全面考虑企业各相关主体追求的目标和关注的利益;二是要关注企业长远发展利益需要, 充分平衡企业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引导企业注重可持续经营, 实施战略发展, 克服在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上的短期行为;四是要拓展企业绩效综合评价的内涵, 由仅为出资人服务拓展为各利益相关者服务, 丰富绩效评价的内容。

通过以上方法的业绩考核引导企业加强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 引导企业根据战略目标积累有效资源并促进内部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 提升资本使用效率, 优化管理流程, 改善产品结构, 逐步确立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二)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选择业绩考核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并设置权重

应根据企业生命周期深入分析企业的价值链, 科学选择企业价值驱动的关键财务指标和体现长期竞争能力的非财务指标, 并赋予合理的权重, 业绩考核价值导向要从单一的重经营结果向经营结果和过程管理并重。关键财务指标主要是一些体现企业短期经营成果的财务指标, 包括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运营能力指标、现金流状况指标等4类。长期竞争能力评价指标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全面利益, 能够作为评价企业长远竞争力的主要依据。这类指标主要是过程性指标, 能够揭示企业产生业绩的驱动因素, 具有较强的预测性, 主要包括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员工素质、创新能力、与政府和社区的关系、公司治理水平等指标。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财务指标有不同的表现, 要通过深入分析企业当前的内部实际情况和面临的竞争环境, 与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深入沟通后确定考核指标和权重。短期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必须与长期竞争能力评价指标结合使用。

(三) 完善会计准则, 减少职业判断, 同时建立业绩考核的修正调整机制

加快制定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和实施细则, 对部分业务的会计处理尽可能减少职业判断, 以确保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唯一性, 从而确保财务指标的准确性。当企业经营环境出现重大变化时, 应有相应的业绩考核修正调整机制, 确保环境变化应对及时, 考核指标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避免对企业出现负面影响, 考核科学, 价值导向正确, 激励作用有效发挥。

(四) 建立业绩考核的循环机制, 持续改进

业绩考核指标设计仅是成功推行的一部分内容, 考核文化的建立和考核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企业要想提升业绩考核的效果, 每年业绩考核工作主要领导都应高度重视, 考核前大力宣传, 考核中高度关注, 确保考核过程科学、透明, 考核后应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 做得好的予以肯定, 不足之处予以指出, 并与被考核者一起寻求解决方案, 持续改进, 不断提升各项工作。

同时, 可适度推行任期考核。任期考核与单纯的年度业绩考核相比较, 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注重从大局出发进行分析比较;二是注重考核长期的业绩;三是注重广泛听取被考核人员的意见;四是注重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此外, 大力推动资本市场建设, 使资本市场有效性提高, 由市场对企业业绩进行评判也是业绩考核未来改进的内容。

企业的绩效评价既要考虑到其准确性, 也要考虑到经济性, 虽然财务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逐步走向以EVA为核心的综合指标评价, 但由于财务指标固有的局限性, 加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得企业无形资产、无形资源的重要性加强, 这些时代特征的变化都要求企业进行业绩考核时, 在使用财务指标的同时要通过一些方法弥补其弊端, 在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科学选择不同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同时根据经营环境情况对考核指标进行修正, 推动考核指标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确保对企业绩效的客观公正评价。

参考文献

[1]熊梅芬, 王湘志.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6) 18卷3.

[2]宋巾.传统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11) 下.

[3]周建庆, 周静.从财务指标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局限性.科技创业月刊, 2013 (5) .

[4]王冬年, 刘雪梅.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回顾与思考.会计之友, 2009 (3) 中.

3.企业财务分析指标研究 篇三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析指标研究

1财务分析指标设置的原则

由于财务指标的设置因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并具有较大灵活性:再加之财务指标是财务分析内容的量化,是直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窗口,故有必要将其特殊性揭示出来。

1.1可比性和实用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即指标所用数据要可比。设计指标时,对每个指标的涵义、范围、内容和计算方法,应尽可能符合各种比较的需要。通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指标的纵向对比,可预见企业财务状况变化趋势;通过不同行业、地区、企业间指标的横向对比,可以发现企业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实用性原则,就是说指标的设置要通俗易懂,便于掌握,符合各分析主体财务分析的需要。避免多余重复,尽量协调衔接。

1.2公开性和保密性原则。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实行统收、统支、统管,指标的设计只满足上级主管部门宏观管理的需要。改革后,指标的设置必须满足包括外部投资者、债权人等多主体的需要。西方国家设有专门机构搜集各行业及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加以分析,会计信息专门机构向社会定期发布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加以分析评价。在国家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的今天,财务信息的公开便显得日益重要。但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也应重视对企业的商业秘密加以保密。

2财务分析指标

财务指标是以简明的形式,以数据为语言,来传达财务信息并说明财务活动情况和结果。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此建立的财务指标与国家考核企业工作规定的财务指标是不同的。本文涉及到企业财务活动较广的范围,包含的指标数目多,而国家规定的考核指标则是抓住重点,有选择地规定一些指标。本论文设计的财务指标是根据财务分析内容设计的,分为外部分析指标及内部分析指标。

2.1外部分析指标

2.1.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其债务的能力,通过对它的分析,能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按债务偿还期限的长短,又将其分为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

①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一个企业以流动资产支付流动负债的能力。设置该指标对外部信息需要者非常重要。对于企业来讲,该指标也至关重要,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营运资金的大小以及资产变现速度的高低。另外,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偿债能力的声誉、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担保责任引起的负债、未决诉讼等对它也有影响。短期偿债能力通常设置以下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或酸性测验比率;现金比率。

②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以资产或劳务支付长期债务的能力。对长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是因为企业的利润与其有紧密的联系,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时不能不重视企业的获利能力,这是因为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最终取决于能够获得的利润,现金流出量最终取决于必须付出的成本。此外,债务与资本的比例也是极其重要的。影响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因素很多,除资产、负债、股东权益外。还有长期租赁、担保责任、或有项目等因素。长期偿债能力指标有: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

2.1.2企业资产运用效率分析资产运用效率是指对企业总资产或部分资产的运用效率和周转情况所作的分析。企业经管的目的在于有效运用各项资产获得最大的利润。利润主要来源于营业收入,企业必须凭借资产、运用资产才能取得营业收入。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表示其运用效率越高,利润越大。企业运用各项资产有无过量投资?有无因设备短缺而导致生产不足?有无因资产闲置而导致利润降低?凡此各种问题,皆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相关人士所关切。通过分析资产运用效率,则可以评价企业营业收入与各项营运资产是否保持合理关系,考察企业运用各项资产效率的高低。资产运用效率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2.1.3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分配情况所作的分析。它是企业财务结构和经营绩效的综合表现。企业经营之目的,在于使企业盈利且使其经营与规模不断成长与发展。各方信息使用者无不对企业盈利程度寄与莫大的关切。投资者关心企业赚取利润的多少并重视对利润的分析,是因为他们的投资报酬是从中支付的,如果是股票上市公司,企业盈列增加还能使股票市价上升,从而使投资者获得资本收益。对于债权人来讲,利润是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来源。政府有关部门关心的则是微观和宏观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税费上交的可靠性。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可通过对盈利能力的分析,来评价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果,分析变化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企业获利水平。它是管理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对于职工来讲,则是丰厚报酬及资金的来源,并可保证工作的稳定。它也是集体福利设施的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可从一般企业及股票上市公司两方面制定。一般企业盈利能力指标有: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总额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权益利润率。股票上市公司除上述指标外,还可借助以下指标:每股盈余;每股股利;市盈率;股东权益报酬率;股利支付率;留存盈利比率。

2.1.4社会贡献能力分析社会贡献能力是从国家或社会的角度衡量企业对国家或社会的贡献水平。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单纯的片面的追求企业个体的经济效益是不行的,还必须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对盈利企业可用实现利税来衡量,但对一些主要体现为社会效益的企业讲,则无法适用。故为此设计的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可兼顾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对国家、社会的贡献情况。

2.1.5综合财务能力分析综合财务能力分析是根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总体变化的性质、趋势进行的分析。前述指标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必须把它们综合在一起,进行系统分析。其指标有杜邦模型中的权益报酬率和计分综合分析法的实际得分值。

2.2内部分析指标前述五大类财务指标既可为企业外部信息需要者使用,也可为内部信息需要者使用。但内部指标的设置,主要是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可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和管理的特殊需要灵活设置,其内容相当广泛。一般说来,可从筹资、投资等方面设置。

2.2.1企业筹资分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所需资金需靠企业自己来筹集,这样,筹资分析便成为企业财务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筹资分析中,首先要分析企业的资金需要量,其次分析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获利能力;再次分析企业的资金成本和筹资风险:最后确定一个合理的筹资方案并与资金供应者进行协商,使企业筹资活动顺利进行。可设置筹资结构比率、资金成本率等指标。

4.财务指标分析报告 篇四

(一)一、资产规模及结构

1、总资产增长率

2009年期末总资产10,868,761.48元,比2008年期末总资产10,270,927.98元增加597,833.50元,总资产增长率为6%。说明公司总资产规模有一定的增长,主要是本期新增固定资产比较多;与上期11%的总资产增长率相比,本期增长比率较慢。

2、经营资产增长率

2009年期末经营性资产为10,868,761.48元,比2008年期末经营性资产10,270,927.98元增加597,833.50元,经营资产增长率为6%。说明公司经营资产规模有一定的增长;但与上期11%的经营资产增长率相比,本期增长比率较低。因全部资产皆为经营性资产,故经营资产比率为100%,说明所有资产都参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3、流动资产比率

2009年期末流动资产总额为7,548,061.95元,期末总资产10,868,761.48元,流动资产比率为69%,与上流动资产比率76%相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说明公司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有所下降,资产的变现能力减弱,短期偿债能力有所下降。

二、资产周转能力

1、应收账款周转率

2009应收账款周转率为47次,比2008应收账款周转率38次上升了9次;说明贵公司应收账款回收及时,资产运营效率提高。

2、经营资产周转率

2009经营资产周转率为1.4次,比2008应收账款周转率1.6次下降了0.2次;经营资产周转次数降低,资产运营效率下降。主要原因是2009资产增加的同时、收入和利润却在下降,导致资产运营效率低下。

三、资产收益能力

1、营业利润率

2009营业利润为2,195,558.09元、销售净额为14,680,787.75元,营业利润率为15%,比2008的营业利润率19%减少了4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公司收入在减少的同时营业费用却大幅提升;管理费用虽然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远低与收入的下降幅度。在收入降低的同时,营业费用不但不能缩减,反而有所提高;未开源却增流,导致营业利润率降低。

2、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

2009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为15%,比2008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19%降低了4个百分点,说明总资产获利能力在逐步降低。

3、经营资产利润率

2009经营资产利润率为21%,比2008经营资产利润率30%降低了9个百分点;说明经营资产获利能力较弱且逐年下降,公司应对此应予以足够重视。今后应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避免资产闲置;压缩成本,节省开支,以提高经营性资产的收益能力,确保公司的持续经营。

四、资产获取现金流能力

1、销售现金比率

200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264,275.35元、销售净额为14,680,787.75元,销售现金比率为29%,比2008销售现金比率21%上升了8个百分点。公司每100元销售净额只能获取29元的经营活动现金净额,说明从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较强。

2、经营资产现金回收率

2009经营资产现金回收率为40%,比2008经营资产现金回收率33%上升了7个百分点。公司每100元经营资产只能产生40元的现金,需约2.5年的时间,就能从营业收入收回全部经营资产;说明公司从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较强,不会因资产需更新换代而发生资金短缺问题。

3、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净额比率

2009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净额比率为51%,比2008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净额比率91%下降了40个百分点,说明公司从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较2008有一定幅度的降低,但总体获取现金还是很强的。

财务指标分析报告

(二)一、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公司实收资本为万元,其中:万元,占93.43%;万元,占5.75%;万元,占0.82%。

2、经营范围及主营业务情况我公司主要承担等业务。上半年产品产量:

3、公司的组织结构 公司本部的组织架构根据企业实际,公司按照精简、高效,保证信息畅通、传递及时,减少管理环节和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的原则,现企业机构设置组织结构如下图:

4、财务部职能及各岗位职责

(1)、财务部职能(略)

(2)、财务部的人员及分工情况财务部共有x人,副总兼财务部部长x人、财务处处长x人、财务处副处长x人、成本价格处副处长x人、会计员x人。

(3)、财务部各岗位职责(略)

二、主要会计政策、税收政策

1、主要会计政策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会计1月1日—12月31日,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本公司业务。坏账准备按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0.5%计提;存货按永续盘存制;长期投资按权益法核算;固定资产折旧按平均年限法计提;借款费用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费用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成本结转采用先进先出法。

2、主要税收政策

(1)、主要税种、税率主要税种、税率:增值税17%、企业所得税33%、房产税1.2%、土地使用税x元/每平方米、城建税按应交增值税的x%。

(2)、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车桥技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购买国产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

三、财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

(一)财务管理制度(略)

(二)内部控制制度

1、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2、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

3、物资管理制度

4、产成品管理制度

5、关于加强财务成本管理的若干规定

四、资产负债表分析

1、资产项目分析

(1)、“银行存款”分析银行存款期末xx7万元,其中保证金x万元,基本账户开户行:;账号:

(2)、“应收账款”分析应收账款余额:年初x万元,期末x万元,余额构成:一年以下x万元、一年以上两年以下x万元、两年以上三年以下x万元、三年以上x万元。预计回收额x万元。

(3)、“其他应收款”分析其他应收款余额:年初x万元,期末x万元。余额构成:一年以下x万元、一年以上两年以下x万元、三年以上x万元。预计回收额x万元。

(4)、“预付账款”(无)

(5)、“存货”分析期末构成:原材料x万元、低值易耗品x万元、在制品x万元、库存商品x万元,年初构成:原材料万元、低值易耗品x万元、在制品x万元、库存商品x万元。原材料增加x万元,低值易耗品减少x万元,在制品增加x万元,库存商品减少x万元。

(6)、“长期债权投资”(无)

5.新增纳税评估分析指标 篇五

(不含附件一中营业税分析指标)

1、企业所得税(必须录申报主表、企业所得税汇算申报表、财务报表)1、1 企业所得税__房地产开发业收入差异 1、1、1指标公式

[评估期房地产业营业税计税金额 -(预收账款年末数-预收账款年初数)]-主营业务收入 1、1、2适用范围

适用于房地产开发业的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地税申报)的纳税人。1、1、3疑点问题

纳税人评估期申报的销售不动产营业税计税金额减评估期预收账款净增加额与评估期申报的房地产开发业务收入之差的差额大于0。可能存在少报企业所得税收入问题。1、1、4异常标准

[营业税计税金额-(预收账款年末数-预收账款年初数)]-主营业务收入>0 1、1、5问题指向

评估期(按评估)已申报的销售不动产税目营业税的计税金额(不包括预收款收入)大于企业所得税申报的房地产开发收入。1、1、6数据来源

“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主营业务收入”;

“营业税应税收入”来源于综合申报主表营业税——销售不动产 税目下的“计税(费)金额”合计;

“预收账款年末数”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年末数; “预收账款年初数”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年初数。1、2企业所得税__交通运输业收入差异 1、2、1指标公式

评估期交通运输业营业税计税金额-主营业务收入 1、2、2适用范围

适用于交通运输业的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地税申报)的纳税人。1、2、3疑点问题

纳税人评估期申报的交通运输营业税计税金额与企业所得税申报的交通运输业收入差额大于0。可能存在少报企业所得税收入问题。1、2、4异常标准

评估期交通运输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主营业务收入>0 1、2、5问题指向

评估期(按评估)申报的交通运输税目营业税的计税金额合计大于企业所得税申报的交通运输业收入。1、2、6数据来源

“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主营业务收入”;

“评估期交通运输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来源于综合申报主表“计税(费)金额”合计,“税种”=“营业税”,“税目代码”=“交通运输”,“子目代码”为全部。1、3 企业所得税__邮电通信业收入差异 1、3、1指标公式

评估期邮电通信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主营业务收入 1、3、2适用范围

适用于邮电通信业的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地税申报)的纳税人。1、3、3疑点问题

纳税人评估期申报的邮电通信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与企业所得税申报的主营业务收入差额大于0。可能存在少报企业所得税收入问题。1、3、4异常标准

评估期邮电通信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主营业务收入>0 1、3、5问题指向

评估期(按评估)申报的邮电通信税目营业税的计税金额合计大于企业所得税申报的邮电通信等收入合计。1、3、6数据来源

“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主营业务收入”;

“评估期邮电通信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来源于综合申报主表的“计税(费)金额”合计,“税种”=“营业税”,“税目”=“邮政”、“电信”。1、4 企业所得税__文化体育业收入差异 1、4、1指标公式

评估期文化体育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主营业务收入 1、4、2适用范围

适用于文化体育业的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地税申报)的纳税人。1、4、3疑点问题

纳税人评估期申报的文化体育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与企业所得税申报的主营业务收入差额大于0。可能存在少报企业所得税收入问题。1、4、4异常标准

评估期文化体育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主营业务收入>0 1、4、5问题指向

评估期(按评估)申报的文化体育税目营业税的计税金额合计大于企业所得税申报的文化、体育主营业务收入。1、4、6数据来源

“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主营业务收入”;

“评估期文化体育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来源于综合申报主表的“计税(费)金额”合计,“税种”=“营业税”,“税目”=“文化业、体育业”。1、5 企业所得税__服务业收入差异 1、5、1指标公式

评估期服务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主营业务收入 1、5、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服务业的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地税申报)的纳税人。1、5、3疑点问题

纳税人评估期申报的服务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与企业所得税申报的主营业务收入差额大于0。可能存在少报企业所得税收入问题。1、5、4异常标准

评估期服务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主营业务收入>0 1、5、5问题指向

评估期(按评估)申报的服务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大于服务业纳税人评估期企业所得税申报的主营收入,可能存在少申报收入等问题。1、5、6数据来源

“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主营业务收入”;

“评估期服务业应税收入合计”来源于综合申报主表的“计税(费)金额”合计,“税种”=“营业税”、“税目”=“服务业”。

2、营业税 2、1营业税__房地产业预收账款税收比对 2、1、1指标公式

(评估期预收账款期末数-评估期预收账款期初数+主营业务收入)×5%-营业税应缴税额 2、1、2适用范围

适用于查账征收的房地产业纳税人。2、1、3疑点问题

按评估期预收账款期间数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合计计算出的应纳营业税额与实际申报的营业税的差额超过一定范围。2、1、4异常标准

(评估期预收账款期末数-同比上期预收账款期末数+主营业务收入)×5%-营业税应缴税额>0。2、1、5问题指向

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在评估期内(按评估),采取预收方式和直接结算方式取得的售房款项没有足额申报缴纳营业税,核对预收 账款科目的往来和结转情况。2、1、6数据来源

“评估期预收账款期末数”来源于评估期《资产负债表》(年报)的期末数;

“同比上期预收账款期末数”来源于同比上期《资产负债表》(年报)的期末数;

“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利润表》(年报)的期末数;

“营业税应缴税额”来源于综合申报主表的“申报应纳税(费)额”,税种=“营业税”,税目=“销售不动产”的期间合计。2、2营业税评估指标(详见附件一中“辽宁省营业税纳税评估指标及使用方法()”中的内容)

3、房产税 3、1 房产税_季度_从价计征房产税申报差异 3、1、1指标公式

| [评估期从价计税房产原值×(1-30%)×1.2%×0.25-评估期申报从价计税房产税应纳税额| 3、1、2适用范围

适用于从价计征房产税的纳税人。3、1、3疑点问题

评估期(按季度评估)申报的自用房屋房产税与按纳税人财产登记表中记录的从价计征的房产税税源计算出的应纳税额存在差异。3、1、4异常标准

| [评估期实际从价计税房产原值×(1-30%)×1.2%×0.25]- 评估期申报从价计税房产税应纳税额|>0 3、1、5问题指向

按纳税人财产登记的房产原值计算出的房产税应纳税额与其评估期实际应纳的从价计征房产税相比较,存在差异,可能存在少缴从价计征的房产税情况或纳税人房产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但财产登记表未及时变更。3、1、6数据来源

“评估期申报从价计税房产税应纳税额”为综合申报主表中按季度合计的“申报应纳税(费)额”、“评估期实际从价计税房产原值”为纳税人财产登记表中自用房屋的房产原值合计。3、2 房产税_从租计征房产税申报差异 3、2、1指标公式

企业本期房产税的租金0201、0202、0200征收品目收入-企业本期营业税0706、0707税目的收入总额 3、2、2适用范围

适用于从租计征房产税的纳税人。3、2、3疑点问题

评估期(按季度或评估)内从租计征房产税纳税人的房屋租金收入小于营业税服务业税目租赁业子目下的“个人住房出租(用于居住)”、“其它房屋出租”的应税收入之和。可能存在少申报缴纳房产税的问题。3、2、4异常标准

企业本期房产税的租金0201、0202、0200征收品目的应税收入 -企业本期营业税0706、0707税目的应税收入总额 < 0 3、2、5问题指向

纳税人评估期内房产税从租计征应税收入小于营业税服务业租赁业应税收入,可能存在少申报房产税的问题。3、2、6数据来源

房产税从租计征应税收入来源于纳税人评估期征收品目0201、0202、0200代码中应税收入(收入总额),营业税服务业税目租赁业子目应税收入来源于纳税人评估期征收品目0706、0707代码中应税收入(收入总额)。

6.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篇六

1、流动比率=流动资産合计 / 流动负债合计

标准值:2.0。

意义: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流动资産越多,短期债务越少,则流动比率越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分析提示:低于正常值,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産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2、速动比率=(流动资産合计-存货)/ 流动负债合计

保守速动比率=(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 流动负债

标准值:1/0.8

意义:比流动比率更能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因爲流动资産中,尚包括变现速度较慢且可能已贬值的存货,因此将流动资産扣除存货再与流动负债对比,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低于1 的速动比率通常被认爲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影响速动比率的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账面上的应收账款不一定都能变现,也不一定非常可靠。

二、资産管理比率

1、存货周转率=産品销售成本 / [(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标准值:3。

意义:存货的周转率是存货周转速度的主要指标。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

分析提示: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率越高,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爲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2、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360*(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産品销售成本

标准值:120。

意义: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産到销售出去所需要的天数。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

分析提示: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爲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3、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标准值:3。

意义: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应收账款周转率,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结合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第一,季节性经营的企业;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第四,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

4、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 / 应收账款周转率 =(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 産品销售收入

标准值:100。

意义: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结合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第一,季节性经营的企业;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第四,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

5、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360}/産品销售成本+{[(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360}/産品销售收入

标准值:200。

意义:营业周期是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爲止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短,说明资金周转速度快;营业周期长,说明资金周转速度慢。

分析提示:营业周期,一般应结合存货周转情况和应收账款周转情况一并分析。营业周期的长短,不仅体现企业的资産管理水平,还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6、流动资産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流动资産+期末流动资産)/2]

标准值:1。

意义:流动资産周转率反映流动资産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産,相当於扩大资産的投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延缓周转速度,需补充流动资産叁加周转,形成资産的浪费,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分析提示:流动资産周转率要结合存货、应收账款一并进行分析,和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结合在一起使用,可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7、总资産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资産总额+期末资産总额)/2]

标准值:0.8。

意义:该项指标反映总资産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销售能力越强。企业可以采用薄利多销的方法,加速资産周转,带来利润绝对额的增加。

分析提示:总资産周转指标用於衡量企业运用资産赚取利润的能力。经常和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一起使用,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负债比率

1、资産负债率=(负债总额 / 资産总额)*100%

标准值:0.7。

意义:反映债权人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该指标也被称爲举债经营比率。

分析提示:负债比率越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获取利润的能力也越强。如果企业资金不足,依靠欠债维持,导致资産负债率特别高,偿债风险就应该特别注意了。资産负债率在60%─70%,比较合理、稳健;达到85%及以上时,应视爲发出预警信号,企业应提起足够的注意。

2、产权比率=(负债总额 /股东权益)*100%

标准值:1.2。

意义:反映债权人与股东提供的资本的相对比例。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稳定。同时也表明债权人投入资本受到股东权益的保障程度。

分析提示:一般说来,産权比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産权比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从股东来说,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举债,可以将损失和风险转移给债权人;在经济繁荣时期,举债经营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在经济萎缩时期,少借债可以减少利息负担和财务风险。

3、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産净值)]*100%

标准值:1.5。

意义:産权比率指标的延伸,更爲谨慎、保守地反映在企业清算时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股东权益的保障程度。不考虑无形资産包括商誉、商标、专利权以及非专利技术等的价值,它们不一定能用来还债,爲谨慎起见,一律视爲不能偿债。

分析提示:从长期偿债能力看,较低的比率说明企业有良好的偿债能力,举债规模正常。

4、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 / 利息费用=(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资本化利息)

通常也可用近似公式:已获利息倍数=(利润总额+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

标准值:2.5。

意义:企业经营业务收益与利息费用的比率,用以衡量企业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也叫利息保障倍数。只要已获利息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足的能力偿付利息。

分析提示:企业要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才能保证负担得起资本化利息。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债务利息压力越小。

四、盈利能力比率

1、销售净利率=净利润 / 销售收入*100%

标准值:0.1。

意义: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是多少。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

分析提示:企业在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必须要相应获取更多的净利润才能使销售净利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销售净利率可以分解成爲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

2、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销售收入]*100%

标准值:0.15。

意义:表示每一元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後,有多少钱可以用於各项期间费用和形成盈利。

分析提示:销售毛利率是企业是销售净利率的最初基础,没有足够大的销售毛利率便不能形成盈利。企业可以按期分析销售毛利率,据以对企业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的发生及配比情况作出判断。

3、资産净利率=净利润/ [(期初资産总额+期末资産总额)/2]*100%

无标准值。

意义:把企业一定期间的净利润与企业的资産相比较,表明企业资産的综合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産的利用效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

分析提示:资産净利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净利的多少与企业的资産的多少、资産的结构、经营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资産净利率高低的原因有:産品的价格、单位産品成本的高低、産品的産量和销售的数量、资金占用量的大小。可以结合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来分析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4、净资産收益率=净利润/ [(期初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所有者权益合计)/2]*100%

标准值:0.08。

意义:净资産收益率反映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也叫净值报酬率或权益报酬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最重要的财务比率。

分析提示:杜邦分析体系可以将这一指标分解成相联系的多种因素,进一步剖析影响所有者权益报酬的各个方面。如资産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权益乘数。另外,在使用该指标时,还应结合对“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进行分析。

五、现金流量流动性分析

1、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本期到期的债务

本期到期债务=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应付票据

标准值:1.5。

意义:以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与本期到期的债务比较,可以体现企业的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分析提示:企业能够用来偿还债务的除借新债还旧债外,一般应当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才能还债。

2、现金流动负债比=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期末流动负债

标准值:0.5。

意义:反映经营活动産生的现金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

分析提示:企业能够用来偿还债务的除借新债还旧债外,一般应当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才能还债。

3、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期末负债总额

标准值:0.25。

意义:企业能够用来偿还债务的除借新债还旧债外,一般应当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才能还债。

分析提示:计算结果要与过去比较,与同业比较才能确定高与低。这个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这个比率同时也体现企业的最大付息能力。

六、获取现金的能力

1、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销售额

标准值:0.2。

意义:反映每元销售得到的净现金流入量,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计算结果要与过去比,与同业比才能确定高与低。这个比率越高,企业的收入质量越好,资金利用效果越好。

2、每股营业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普通股股数

无标准值。

意义:反映每股经营所得到的净现金,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该指标反映企业最大分派现金股利的能力。超过此限,就要借款分红。

3、全部资産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期末资産总额

标准值:0.06。

意义:说明企业资産産生现金的能力,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把上述指标求倒数,则可以分析,全部资産用经营活动现金回收,需要的期间长短。因此,这个指标体现了企业资産回收的含义。回收期越短,说明资産获现能力越强。

七、财务弹性分析

1、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五年累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同期内的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

资本支出,从购建固定资産、无形资産和其他长期资産所支付的现金专案中取数;

存货增加,现金股利,均从现金流量表主、附表中取数。

标准值:0.8。

意义:说明企业经营産生的现金满足资本支出、存货增加和发放现金股利的能力,其值越大越好。比率越大,资金自给率越高。

分析提示:达到1,说明企业可以用经营获取的现金满足企业扩充所需资金;若小於1,则说明企业部分资金要靠外部融资来补充。

2、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流量 / 每股现金股利=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现金股利

标准值:2。

意义:该比率越大,说明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分析结果可以与同业比较,与企业过去比较。

3、营运指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经营应得现金

经营所得现金=经营活动净收益+ 非付现费用=净利润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 本期提取的折旧+无形资産摊销 + 待摊费用摊销 + 递延资産摊销

标准值:0.9。

意义:分析会计收益和现金净流量的比例关系,评价收益质量。

分析提示:接近1,说明企业可以用经营获取的现金与其应获现金相当,收益质量高;若小於1,则说明企业的收益质量不够好。

财务管理公式大全

第二章

1、单期资产的收益率=利息(股息)收益率+资本利得收益率

2、方差=∑(随机结果-期望值)2×概率(P26)

3、标准方差=方差的开平方(期望值相同,越大风险大)

4、标准离差率=标准离差/期望值(期望值不同,越大风险大)

5、协方差=相关系数×两个方案投资收益率的标准差

6、β=某项资产收益率与市场组合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该项资产收益率标准差÷市场组合收益率标准差

7、必要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收益率

8、风险收益率=风险价值系数(b)×标准离差率(V)

9、必要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b×V

=无风险收益率+β×(组合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

其中:(组合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市场风险溢酬,即斜率

第三章:P-现值、F-终值、A-年金

10、单利现值P=F/(1+n×i)‖单利终值F=P×(1+n×i)‖二者互为倒数

11、复利现值P=F/(1+i)n =F(P/F,i,n)――求什么就把什么写在前面

12、复利终值F=P(1+i)n =P(F/P,i,n)

13、年金终值F=A(F/A,i,n)――偿债基金的倒数

偿债基金A= F(A/F,i,n)

14、年金现值P=A(P/A,i,n)――资本回收额的倒数

资本回收额A= P(A/P,i,n)

15、即付年金终值F=A„(F/A,i,n+1)-1‟――年金终值期数+1系数-1

16、即付年金现值P=A„(P/A,i,n-1)+1‟――年金现值期数-1系数+

17、递延年金终值F= A(F/A,i,n)――n表示A的个数

18、递延年金现值P=A(P/A,i,n)×(P/F,i,m)先后面的年金现再前面的复利现

19、永续年金P=A/i 20、内插法瑁老师口诀:反向变动的情况比较多

同向变动:i=最小比+(中-小)/(大-小)(最大比-最小比)

反向变动:i=最小比+(大-中)/(大-小)(最大比-最小比)

21、实际利率=(1+名义/次数)次数-1

股票计算:

22、本期收益率=年现金股利/本期股票价格

23、不超过一年持有期收益率=(买卖价差+持有期分得现金股利)/买入价

持有期年均收益率=持有期收益率/持有年限

24、超过一年=各年复利现值相加(运用内插法)

25、固定模型股票价值=股息/报酬率――永续年金

26、股利固定增长价值=第一年股利/(报酬率-增长率)

债券计算:

27、债券估价=每年利息的年金现值+面值的复利现值

28、到期一次还本=面值单利本利和的复利现值

29、零利率=面值的复利现值 30、本期收益率=年利息/买入价

31、不超过持有期收益率=(持有期间利息收入+买卖价差)/买入价

持有期年均收益率=持有期收益率/持有年限(按360天/年)

32、超过一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到期额或卖出价/买入价)(开持有期次方)

33、超过一年每年末付息=持有期年利息的年金现值+面值的复利现值

与债券估价公式一样,这里求的是i,用内插法

第四章:

34、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投资+资本化利息

35、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其他

36、原始投资=建设投资+流动资产投资

37、项目总投资=原始投资+资本化利息

项目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其他+流动资产投资+资本化利息

38、本年流动资金需用数=该年流动资产需用数-该年流动负债需用数

39、流动资金投资额=本年流动资金需用数-截至上年的流动资金投资额=本年流动资金需用数-上年流动资金需用数

40、经营成本=外购原材料+工资福利+修理费+其他费用=不包括财务费用的总成本费用-折旧-无形和开办摊销

单纯固定资产投资计算:

41、运营期税前净现金流量=新增的息税前利润+新增的折旧+回收残值

42、运营期税后净现金流量=税前净现金流量-新增的所得税

完整工业投资计算:

43、运营期税前净现金流量=税前利息+折旧+摊销+回收-运营投资

44、运营期税后净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折旧+摊销+回收-运营投资

更新改造投资计算:

45、建设期净现金流量=-(新固投资-旧固变现)

46、建设期末的净现金流量=旧固提前报废净损失递减的所得税

47、运营期第一年税后净现金流量=增加的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增加的折旧+旧固提前报废净损失递减的所得税

48、运营期税后净现金流量=增加的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增加的折旧+(新固残值-旧固残值)

建设期为0,使用公式45、47、48--;建设期不为0,使用公式45、46、48

静态指标计算:投资回收期PP/PP`、投资收益率ROI

49、不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原始投资合计/投产后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

50、包括件设计的回收期=不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建设期

51、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最后一个累计负值的年份+|最后一个累计负值|/下年净现金流量

52、投资收益率=息税前利润/项目总投资

动态指标计算:净现值NPV、净现值率NPVR、获利指数PI、内部收益率IRR

53、净现值=NCF0+净现金流量的复利现值相加

54、净现金流量相等,净现值=NCF0+净现金流量的年金现值

55、终点有回收,净现值=NCF0+净现金流量n-1的年金现值+净现金流量n的复利现值

或=NCF0+净现金流量n的年金现值+回收额的复利现值

54、建设期不为0的时候,按递延年金来理解

55、净现值率=项目的净现值/|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

56、获利指数=投产后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或=1+净现值率

57、(P/A,IRR,n)=原始投资/投产后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NPV、NPVR、PI、IRR四指标同向变动

第五章:

58、基金单位净值=基金净资产价值总额/基金单位总份数

59、基金认购价(卖出价)=基金单位净值+首次认购费 60、基金赎回价(买入价)=基金单位净值+基金赎回费

61、基金收益率=(年末持有份数×年末净值-年初持有分数×年初净值)/(年初持有分数×年初净值)――(年末-年初)/年初 62、认股权证价值=(股票市价-认购价格)×每份认股权证可认购股数 63、附权认股权价值=(附权股票市价-新股认购价)/(1+每份认股权证可认购股数)

64、除权认股权价值=(除权股票市价-新股认购价)/每份认股权证可认购股数

65、转换比率=债券面值/转换价格=股票数/可转换债券数 66、转换价格=债券面值/转换比率

第六章:

现金管理:

67、机会成本=现金持有量×有价证券利率(或报酬率)

68、最佳现金持有量Q=√2×需要量×固定转换成本/利率(开平方)69、最低现金管理相关成本TC=√2×需要量×固定转换成本×利率(开平方),持有利率在下,相关利率在上 70、转换成本=需要量/Q×每次转换成本 71、持有机会成本=Q/2×利率 72、有价证券交易次数=需要量/Q 73、有价证券交易间隔期=360/次数

74、分散收帐收益净额=(分散前应收投资-分散后应收投资)×综合资金成本率-增加费用――小于0不宜采用

应收账款管理:

75、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年赊销额/360×平均收帐天数 76、维持赊销所需资金=应收平均余额×变动成本/销售收入 77、应收机会成本=维持赊销所需资金×资金成本率

存货管理:

78、经济进货批量Q=√2×进货量×进货费用/单位储存成本(开平方)

79、经济进货相关总成本T=√2×进货量×进货费用×单位储存成本(开平方)

80、平均占用资金W=进货单价×Q/2 81、最佳进货批次N=进货量/Q 82、存货相关总成本=进货费用+储存成本

83、试行数量折扣时,存货相关总成本=进货成本+进货费用+储存成本

84、允许缺货的经济进货批量

=√2×(存货需要量×进货费用/储存成本)ׄ(储存+缺货)/缺货成本‟(开平方)

85、平均缺货量=允许缺货进货批量ׄ(储存/(储存+缺货)

允许缺货:经济量Q×缺货在下;平均量储存在上

86、再订货点=每天消耗原始材料数量(原始材料使用率)×在途时间

87、订货提前期=预期交货期内原材料使用量/原材料使用率)88、保险储备量=1/2×(最大耗用×最长提前期-正常量×正常提前期)

89、保险储备下的再订货点=再订货点+保险储备量

第七章: 90、对外筹资需要量=„(随收入变动的资产-随收入变动的负债)/本期收入‟×收入增加值-自留资金 91、资金习性函数y=a+bx 92、高低点法:

b=(最高收入对应资金占用-最低收入对应资金占用)/(最高收入-最低收入)

93、回归直线法:结合P179页例题中的表格和数字来记忆 a=(∑x2∑y-∑x∑xy)/[n∑x2-(∑x)2] b=(n∑xy-∑x2∑y)/[n∑x2-(∑x)2]――注意,a、b的分子一样

=(∑y-na)/∑x

普通股筹资:

94、规定股利筹资成本=每年股利/筹资金额(1-筹资费率)95、固定增长率筹资成本=„第一年股利/筹资金额(1-筹资费率)‟+增长率

96、资本资产定价模型K=无风险收益率+β(组合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

97、无风险+风险溢价法K=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溢价

留存收益筹资:无筹资费率

98、股利固定筹资成本=每年股利/筹资金额

99、固定增长率筹资成本=(第一年股利/筹资金额)+增长率

负债筹资:有低税效应 100、长期借款筹资成本=年利息(1-所得税率)/筹资总额(1-筹资费率)

101、融资租赁:后付租金用年资本回收额公式,先付租金用即付年金现值公式

102、补偿性余额实际利率=名义利率/(1-补偿性余额比例)103、贴现贷款实际利率=利息/(贷款金额-利息)104、加息贷款实际利率=贷款额×利息率/贷款额÷2 105、现金折扣成本=折扣百分比/1-折扣百分比)×360/(信用期-折扣期)

信用期指最长付款期,折扣期指折扣百分比对应的天数

第八章:

综合资金成本的公式参考第七章

106、筹资总额分界点=某筹资方式成本分界点/该筹资方式所占比重

杠杆公式:

107、边际贡献M=销售收入px-变动成本bx

=单位边际贡献m×产销量x 108、息税前利润EBIT=边际贡献M-固定成本a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不应包括利息费用 109、经营杠杆=M/EBIT=M/(M-a)

110、财务杠杆=EBIT/(EBIT-利息I)

111、复合杠杆=经营杠杆×财务杠杆=M/(EBIT-I-融资租赁租金)112、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参见教材P229例8-12 113、瑁老师总结的每股利润无差别点公式

EBIT加线=(股方案股数×债方案利息-债方案股数×股方案利息)/(股方案股数-债方案股数)

114、公司价值=长期债务现值+公司股票现值

115、公司股票现值=(M-I)(1-T)/普通股资金成本率

普通股资金成本率见公式95、96、97

第十章:本章公式需与例题结合记忆

116、成本的弹性预算=固定成本预算+Σ(单位变动成本预算×预计业务量)

日常业务预算之一销售预算的编制公式: 117、预计销售收入=预计单价×预计销售量 118、预计销项税额=预计销售总额×增值税税率 119、含税销售收入=117预计销售收入+118预计销项税额

120、第一期经营现金收入=该期含税销售收入×比率+该期回收以前的应收账款

121、某期经营现金收入=该期含税销售收入×收现率+前期剩余应收 121、预算期末应收账款余额=期初应收余额+含税销售收入合计-经营期现金收入合计

日常业务预算之二生产预算的编制公式:

122、预计生产量=预计销售量+预计期末存货-预计期初存货

日常业务预算之三直接材料预算的编制公式: 123、某产品耗用某直接材料需用量=某产品耗用该材料的消耗定额(已知)×预计产量

124、某材料直接采购量=123预计需用量+期末库存-期初库存 125、某材料采购成本=该材料单价×124预计采购量 126、预计采购金额=125采购成本+进项税额

127、采购现金支出=某期预计采购金额×付现率+前期剩余应付 128、预算期末应付账款余额=期初应付余额+预计采购金额合计-预计采购支出合计

日常业务预算之四应交税金及附加预算的编制公式: 129、应交税金及附加=130营业税金及附加+增值税

130、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

注: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税率

日常业务预算之五直接人工预算的编制公式:

131、某产品直接人工工时=单位产品工时定额(已知)×产量 132、某产品耗用直接工资=单位工时工资率(已知)×131该产品直接人工工时总数

133、某产品其他直接费用=132某产品耗用直接工资×计提标准(已知)

134、某产品直接人工成本=132某产品耗用直接工资+133某产品其他直接费用

135、直接人工成本现金支出=直接工资总额+其他直接费用总额

日常业务预算之六制造费用预算的编制公式: 136、变动性制造费用预算分配率=制造费用预算总额(已知)/ Σ直接人工工时总数

137、变动性制造费用现金支出=变动性制造费用预算分配率×131直接人工工时

138、固定性制造费用现金支出=固定性制造费用-年折旧费 139、制造费用现金支出=137变动性制造费用+138固定性制造费用

日常业务预算之七产品成本预算的编制公式:

140、单位生产成本=141单位直接材料成本+142单位直接人工成本+143单位变动性制造费用

141、单位耗用直接材料成本=平均采购单价×平均单位耗用材料数量

142、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成本=平均单位工时直接人工成本×平均产品工时定额

143、单位变动性制造费用制造费用=136变动性制造费用预算分配率×平均产品工时定额

144、直接材料成本=全部直接材料成本+耗用直接人工成本+耗用变动性制造费用

145、耗用某直接材料成本=141单位耗用直接材料成本×产量 146、产品生产成本=本期发生生产成本+在产品期初余额-在产品期末余额

147、产品销售成本=146产品生产成本+产成品期初余额-产成品期末余额

日常业务预算之九销售费用预算的编制公式:

148、变动性销售费用现金支出=单位变动性销售费用分配额×预计销售量

日常业务预算之十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公式: 149、管理费用现金支出=管理费用-年折旧-年摊销

现金预算公式:

150、可运用现金=期初现金余额+121经营现金收入

151、经营现金支出=144直接材料+135直接人工+139制造费用+148销售费用+149管理费用+129税金及附加+预交所得税+预分股利 152、现金支出合计=151经营现金支出+资本性现金支出 153、现金余缺=150可运用现金合计-152现金支出合计

154、资金筹措及运用=短期借款+普通股+债券-短期借款利息-长期借款利息-债券利息-归还贷款-购买有价证券 155、期末现金余额=现金余缺+154资金筹措及运用

第十一章:

156、成本变动额=实际责任成本-预算责任成本(注意教材P328例1上面的那句话)

157、成本变动率=156成本变动额/预算责任成本(费用的计算方法一致)

157、利润中心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158、利润中心责任人可控利润总额=157边际贡献总额-责任人可控固定成本 159、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158责任人可控利润总额-责任人不可控固定成本

160、公司利润总额=159利润中心可控利润总额-公司不可分摊的费用

投资中心考核指标: 161、投资利润率=利润/投资额

投资额是投资中心的总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即净资产,也就是所有者权益。

162投资利润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163、剩余收益=利润-投资额×预期最低投资报酬率

164、剩余收益=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占用额×预期最低投资报酬率

预期最低投资报酬率的计算参见第七章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

165、标准工资率(元/小时)=标准工资总额/标准总工时 166、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成本=165标准工资率×工时用量标准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167、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元/小时)=标准制造费用总额/标准总工时

168、制造费用标准成本=167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工时用量标准

成本差异基本公式:

169、用量差异=(实际常量下实际用量-实际常量下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实际量-标准量)×标准价格――求量差就用实际量减标准量

170、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常量下实际用量

=(实际价-标准价)×实际量――求价差就用实际价减标准价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17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成本-标准成本=量差+价差

172、用量差异=(实际量-标准量)×标准价格 173、价格差异=(实际价-标准价)×实际量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174、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成本-标准成本=量差+价差

175、效率差异(量差)=(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176、工资率差异(价差)=(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177、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变制造费用-标准变制造费用=量差+价差

178、效率差异(量差)=(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率 179、耗费差异(价差)=(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180、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固制造费用 181、标准分配率=固制预算总额/预算产量下标准总工时

两差异法:

182、耗费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183、能量差异=(预算下标准工时-实际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三差异法: 184、耗费差异同182 185、产量差异=(预算下标准工时-实际下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186、效率差异=(实际下实际工时-实际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第十二章

偿债能力指标之短期偿债:

187、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下限)=2(适当)188、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适当)

速动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189、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指标大较好,但不能太大

偿债能力指标之长期偿债:

190、资产负债率=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60%(适当)191、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指标小较好 192、或有负债比率=或有负债余额/所有者权益总额――指标小较好

或有负债余额=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对外担保+未决诉讼+其他或有负债 193、已获利息倍数=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3(适当),至少>1

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即财务费用)=净利润+所得税+利息支出

194、带息负债比率=(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利息)/负债总额――指标小较好

运营能力指标

195、劳动效率=营业收入或净产值/平均职工人数

运营能力指标之生产资料运营能力

196、基本公式-某周转率(次数)=营业收入或营业成本/某平均余额

197、周转期(天数)=360/周转率=某平均余额×360/营业收入或营业成本

198、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199、应收账款周转期=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60/营业收入 200、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201、存货周转期=存货平均余额×360/营业成本 202、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203、流动资产周转期=流动资产平均余额×360/营业收入 204、固定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固定资产平均余额 205、固定资产周转期=固定资产平均余额×360/营业收入 206、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额 207、总资产周转期=平均资产额×360/营业收入

=202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例

208、不良资产比率=(资产减值准备+未提未摊潜亏+未处理损失)/(资产总额+资产减值准备)

获利能力指标:

209、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

210、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211、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212、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213、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214、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利息一般是利润表中的财务费用)

215、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平均净资产是所有者权益年初年末平均数)

216、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本

平均资本是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年初年末平均数,资本公积指股本溢价

217、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股数加权平均数

218、当期发行在外股数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股数+„(当期发行股数×已发行时间-当期回购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

获利能力之每股收益:

219、每股收益=净利润/普通股平均股数 220、每股收益(两指标)=股东权益收益率×平均每股净资产 221、每股收益(三指标)=总资产收益率×股东权益比率×平均每股净资产

222、每股收益(四指标)=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股东权益比率×平均每股净资产

各指标理解

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平均每股净资产=平均股东权益/普通股平均股数

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

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资产平均总额 223、每股股利=普通股股利总额/年末普通股股数 224、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 225、每股净资产=年末股东权益/年末普通股股数

发展能力指标:

226、营业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营业收入总额 227、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应>100%

228、资本积累率=所有者权益增长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应>0 229、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 230、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利润增长额/上年利润总额 231、技术投入比率=本年科技支出/本年营业收入净额

232、营业收入三年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总额/三年前营业收入总额(开立方)-1 233、资本三年平均增长率(所有者权益)=√年末所有这权益/三年前所有这权益(开立方)-1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234、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营业净利润×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7.分析指标 篇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病例来源于2008-01~2010-11北京、天津、广州、云南、湖南共6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慢性喉炎门诊, 辨证为慢性喉炎血瘀痰凝证患者, 共220例, 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110例, 男29例, 女81例;年龄 (39.92±10.73) 岁;病程 (17.21±21.36) 月。对照组110例, 男32例, 女78例;年龄 (38.95±11.46) 岁;病程 (12.72±14.46) 月。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慢性喉炎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耳鼻咽喉科学》[1]制订, 慢性喉炎血瘀痰凝证辨证标准根据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2]制订。主症:声嘶日久。次症:喉内异物感, 咽喉干燥, 喉部微痛, 咳痰不爽。舌脉:舌暗红或有瘀点, 舌苔薄腻, 脉细或涩。具备主症+次症2项或2项以上, 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喉炎诊断标准及中医血瘀痰凝证辨证标准;年龄18~65岁;病程3个月以上;知情同意。

2 方法

2.1 干预措施

治疗组给予金嗓散结丸[3]:规格80粒/袋, 对照组给予金嗓散结丸模拟剂, 规格80粒 (8g) /袋, 口服, 每日2次, 每次1袋, 疗程21天。试验期间, 不得服用其他对慢性喉炎有治疗作用的中西药物。

2.2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版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方差分析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喉喑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疗效判定标准。

3.2 治疗结果

3.2.1 证候疗效分析

治疗后4例患者因无疗后可评价数据而未纳入全分析集, 纳入统计学分析的216例患者中治疗组107例, 安慰剂组为109例。两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愈显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P<0.01

3.2.2 单项症状消失率比较

除声音嘶哑外, 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组内比较△P<0.05, △△P<0.01;两组间比较*P<0.05, **P<0.01 (下同)

3.2.3 喉镜检查单项体征消失率比较

治疗组声带黏膜充血及声带黏膜肿胀与安慰剂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3 回归分析结果

将全部单项症状、体征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引入和剔除变量的检验水准分别为0.05和0.10, 逐步回归结果见表4~5。无论给予何种干预, 喉部痛症状、声带黏膜肿胀体征的消失均影响证候疗效有效,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咳痰不爽症状的消失仅影响安慰剂组证候疗效,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 讨论

证候诊断标准是各种证候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其准确性亦是评价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目前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的最佳研究设计是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 既有助于掌握证候自然转归规律, 又可以检验证候疗效指标的灵敏度。本研究在慢性喉炎血瘀痰凝证证候诊断指标调查数据基础上[4], 结合病证结合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的治疗数据判别结果, 运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 对疗效指标的证候诊断指标效能进行初步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内除声带小结由于暴露例数较少, 其消失与否对证候有效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其余每个单项症状及体征的消失对证候有效的影响均较其未消失对证候有效的影响更大, 初步提示慢性喉炎血瘀痰凝证证候疗效指标选择的合理性。前期证候诊断指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已经提示喉部痛症状与客观体征指标严重程度相关性较低[5], 通过本研究进一步回归分析可见, 无论给予何种干预, 喉部痛均有改善甚至症状消失, 提示该指标对慢性喉炎血瘀痰凝证存在非特异性反应, 可能与安慰剂效应或疗程内症状自行缓解有关。声带黏膜肿胀体征改变亦表现出与喉部痛症状同样的反应。咳痰不爽症状的消失仅影响安慰剂组证候疗效, 提示该指标可能不够稳定, 在进行慢性喉炎血瘀痰凝证证候疗效评价时需慎重考虑。无论给予何种干预, 声音嘶哑、声带黏膜充血、声带小结均未显示对证候疗效有效产生影响, 一方面考虑与治疗药物的作用靶点有关, 同时不排除与指标的灵敏度有关, 及与指标暴露率低有关。

综上所述, 根据诊断指标确立特异度及敏感度均达到较高水平的疗效指标, 将有助于完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黄选兆, 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464.

[2]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174.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499.

[4]路遥, 王嘉玺, 裴桂芳, 等.慢性喉炎血瘀痰凝证证候诊断指标临床流行病学观察.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13, 20 (4) :26.

8.税源精细化管理指标分析 篇八

关键词:税源管理;精细化;指标

一、税源精细化管理的科学内涵

精细化对企业来讲是—个比较成熟的管理理念,但对于税收征管工作来说却是一个新课题。与粗放式管理不同,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众所周知,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因此税源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税收管理精细化的前提和切入点。

税源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细化税源管理目标、规范税源管理内容、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建立起内部岗责设置科学、工作任务明确、管理责任落实、监督制约有力、运转协调高效的税源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税收信息化网络优势,严密监控税源基础,加强税源信息静态与动态的分析、研究和应用。

简吉之,税源精细化管理就是指税务部门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对其业务流程进行科学细化和合理优化,进一步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二、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指标

1精细化指标。(1)管理对象要细化,实行分类管理。按照纳税人规模和行业以及不同纳税信用等级,进行层进式细化分类,贯彻“抓大、控中、定小”的征管思路,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强化对中型税源企业的控管力度,规范中小企业的核定征收管理。(2)管理内容要细化,实施全程税源监控。构建户籍动态管理和漏征、漏管防范清理机制。结合换发税务登记证加强漏征、漏管户的清管工作,全面推行国税地税一个税务登记证。加强日常检查,使管查并举,以查促管。(3)管理信息要细化,发挥信息技术效能。将信息采集分为内部资料信息采集和外部信息资料采集两类。各级地税机关在规范和提高内部信息质量的同时,重视外部信息(不为纳税人所控制的第三方信息)的采集,丰富一户式电子档案信息。(4)管理办法要细化,提高税源管理实效。在细化税源分类的基础上,从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律和涉税信息变动规律人手,探索适合每一类、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个纳税人管理的税收征管规律,制定管理办法。

2规范化指标。规范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精细化需要规范的制度、规范的程序、规范的标准。否则,精细化就难以深入,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同样,规范不是为规范而规范,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精细化管理。因此,在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把规范管理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各地税机关要强化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推行。把工作重点放在执法责任制考核与目标管理考核、征管质量考核、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以严密科学的岗位责任体系为基础,以严格有效的评议考核为手段,以过错责任追究为保障,形成对税收执法的全过程监控考核机制。

3动态化指标。要强化对税源的全方位、精确化监控,要求实施全程动态监控。具体执行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建立由专人或驻厂员重点税源企业“驻企管理”、专业市场“驻场管理”、中小税源“划片管理”的分类管理格局。特别突出对所管户活信息的采集,如企业工艺流程、工资计算方法、主要耗材、投入产出比、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时变化情况等活信息。

4效率化指标。注重税源精细化管理要按照税收征管的内在要求,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工作效率。各地税收机关在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中,把登记率、申报率、入库率、亏欠增减率、滞纳金加收率和处罚率等“六率”作为衡量征管工作基础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

税收征管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地税机关将税收征管工作细化,按税源有计划地开展日常管理性检查、宣传辅导等工作,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使其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配合税收管理;另一方面由于税收管理员定期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及时宣传相关的税收政策,有效解决了企业存在的征管问题,增强了企业对相关税收政策的正确理解。

5数字化指标。建立统一规范的纳税评估数据采集指标,确定科学有效的纳税评估分析方法,在纳税评估分析中要做到“三比”,即将纳税人的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指标作纵向对比,与同行业纳税人的涉税指标作横向对比,将实物库存及流转情况与账面记录情况作账实对比。

建立统一的纳税人登记代码及管理制度,使代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查阅纳税人编码就知道该纳税人基本情况。如4113250102030001共16位代码,前6位411325代表内乡县纳税人,第7、8位01代表所隶属乡镇,第9、10两位02代表经济性质集体,第11、12位代表所属行业,后四位为纳税人编号。

上一篇:认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下一篇:扶贫工作队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