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心理测试题

2024-10-09

大学生网络心理测试题(精选10篇)

1.大学生网络心理测试题 篇一

站内应用

将你的web应用接入多多社区,社区用户可以通过社区直接访问,提高了产品的交互性,

站内应用的范例可以参考:长江传媒两假作业答疑平台

网站接入

网站接入是多多社区针对第三方网站或客户端提供的社会化网络接入方案,社区用户可以直接使用多多社区帐号登录你的网站或客户端,并且可以将活动内容分享到多多社区与其他用户互动。

网站接入的范例可以参考:合易心理小栈

移动应用

将第三方移动应用客户端接入多多社区,社区用户可以直接使用多多社区帐号登录移动应用,随时随地的`与好友互动和分享信息。

移动应用的范例可以参考:多多社区手机APP客户端

2.大学生网络心理测试题 篇二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与网络心理

1. 健康的网络行为

互联网是一种开放性的信息平台, 绝大多数大学生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知识和信息, 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构筑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网络对大学生的作用主要有三点:第一, 信息查询。互联网的开放性, 使得Inter-net如同一个信息的聚宝盆, 应有尽有。很多大学生把互联网看作一个庞大的信息库, 因而经常上网寻奇觅宝。第二, 通讯。在以网络通讯为时代背景下的新一代通讯方式正成为大学生广泛应用, 彼此交流的主要工具。网络通讯不仅价格低廉, 而且可实现远程视频通讯, 群组通讯等, 提高了沟通效率。第三, 网络娱乐。网络娱乐是网络应用背景下的生活休闲方式, 网络娱乐主要包括: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 通过网络娱乐可以环节大学生学习压力, 放松大学生心情, 但是前提是网络娱乐不能过于沉迷, 如果沉迷于网络娱乐, 则是一种不健康的网络行为。

2. 不健康的网络行为

经常使用或者长时间使用网络, 并不一定就是网络成瘾。一般认为, 在使用网络的时候, 如果有反复使用的强烈愿望, 一旦被外力制止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 如觉得沮丧、心情低落、易发脾气等, 这样, 对网络就有一定依赖或成瘾的成分。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大学生上网成瘾, 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 最常见的就是沉溺于网络人际交往和网络游戏。网络具有虚拟性与现实性相关联的特点, 一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与学习中, 难以找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感, 将这一方面的需求以虚拟化形式进行诉求, 他们通过虚拟的网络社交、网络游戏, 找寻自身价值的体现, 偏离了正常生活轨迹, 有的大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 产生了“网瘾”, 每天上网时间高达10多个小时, 甚至无视课程、无视大学生活, 出现了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 严重的导致心理障碍, 产生了心理疾病影响到身心健康。

3. 网络心理

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使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大学生把网络当成排遣不良情绪的对象, 但这种虚拟的排遣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种种负面作用。大学生沉溺网络主要受以下几种心理驱使:

从众模仿心理:大学学习生活主要依靠学生的自律性, 在学生进入大学生活后, 从高中紧张的备考环境中解放出来, 往往会丧失学习的理想、目标、动力, 导致在校园中无所适从, 百无聊赖, 在整个大环境“网络社会”的影响下极易产生从众心理和模仿心理, 很自然地加入了网民的行列。

追求时尚心理:认为通宵上网聊天、玩游戏是现代时尚青年的必修课, 感到不玩游戏就没有与同学交流的谈资, 听到同学、朋友大谈网络乐趣而自己插不上嘴, 认为是个很尴尬的事。

功击、逃避心理: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多, 有些学生独立性差, 以“自我”为中心, 心理承受力较弱, 一旦在现实生活中, 在人际关系、学业上遇到挫折, 很容易产生功击、逃避心理, 故选择上网借以宣泄心中的不满和烦恼,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避难、功击、发泄的场所, 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

自尊心理:在网络虚拟环境下, 个人“梦想”的实现往往过于简单化, 这使得一些大学生在遇到生活、学习方面的挫折后, 选择在虚拟网络中找寻自我的理想主义精神。不可否认, 大学生热衷上网有他们自己各种各样的现实需要和心理需要,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作为沟通信息、交流情感、学习知识的载体和工具,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 作用得当, 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产生积极影响;而对于过度沉溺于网络者, “恋网”带给他们更多的则是消极影响。

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每个大学生在内心都有一个理想化的完美世界, 而这种完美生活往往脱离了现实生活而存在, 所以一些大学生则通过虚拟网络取找寻自己的“梦”, 并陷入在虚拟环境下所勾勒的完美世界中无法自拔。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商家, 正是利用人的这种理想化需求, 而进行商业活动, 而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期, 极易被诱惑。譬如: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其主要就是利用年轻人希望自身成为游戏中的英雄人物, 成为侠客、富翁、魔法师、勇士等。在虚拟网络世界中, 成为受人瞩目的英雄人物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生活目标。这些学生陷入虚拟世界无法自拔, 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还会导致一些不道德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有些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真实含义, 往往意图在网络中“大展宏图”, 一些学生误入了不法分子的陷阱, 他们为了证明自己, 制造和传播病毒, 窃取他人隐私、商业机密, 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焦虑心理:在社会不断发展, 不断变革的今天,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困扰着大学生的心理, 一些大学生对自身能力产生了怀疑, 产生了焦虑情绪, 现实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让大学生难以找到自我压力释放的空间。迷恋上网实际上是大学生内心寻求理想化状态的一种途径, 高职大学生普通在高中时代都非常喜欢接受新鲜事物, 并不把学业看得非常重要, 这使得他们在进入大学生活后, 离开了父母的监管, 在网络娱乐的引导下, 逐渐产生了网络依赖性, 并将网络作为其精神的寄托, 由此逐渐消极下去, 慢慢的记忆力开始下降, 出现厌学、厌世的焦虑心理。

二、高职大学生常见网络心理障碍

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主要包括网络恐惧、网络迷恋、网络孤独、网络自我迷失与自我认同混乱四大类。

1. 网络恐惧

一些高职大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 他们在进入大学生活后, 初次接触到网络, 一这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他们怕自己学不好计算机知识, 而成为新时代的“网盲”;怕自己因为计算机知识的匮乏, 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上取得劣势, 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人, 不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抱负, 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些学生在与城市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中, 难免会对网络应用产生压力, 甚至会产生网络恐惧。同时, 一些学生在家庭教育中, 主要以网络负面教育为主, 网络上充斥着暴力、色情、极端主义等思想在学生心中已经成为固定思维, 这些学生在面对网络应用时, 往往谨慎加小心, 甚至不敢“触网”, “谈网色变”。

2. 网络迷恋

网络迷恋是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存在的问题, 其中包括技术型网络迷恋者、猎奇型网络迷恋者, 游戏型网络迷恋者、色情网络迷恋者等。技术型网络迷恋者通常都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技能水平, 他们为证明自身技术能力对计算机程序深入研究, 长时间专研在计算机领域, 脱离现实社会, 导致心力交瘁, 人际交往受到严重影响。猎奇型网络迷恋者喜欢通过网络结交异性或者同性朋友, 在网络世界里他们或是扮演“高富帅”, 或是扮演“小鲜肉”, 骗取他人情感, 并以此为乐。游戏型网络迷恋者深陷游戏虚拟世界, 在游戏世界里找寻自身存在的价值, 脱离实际生活和现实社会。色性网络迷恋者通过网络放大了生理欲望, 偏离正确的价值观, 导致身心健康受到损坏。

3. 网络孤独

网络迷恋者通常在社交方面有所欠缺, 他们通过网络排解自身的孤独。一些大学生 (尤其是女生) , 由于孤僻内向、不善交往, 常上网向好友宣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从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 可下网后他们发现自己面对的依然是难以排解的孤独。

三、培养高职大学生正确网络认知和心态

网络心理研究对于树立高职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培养高职大学生正确的网络日志和网络使用心态, 提高大学生自我控制力, 认清网络与现实之间的区别, 避免网络心理障碍的产生。

1. 正确认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互联网时代, 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网络是一种具有平等性、开放性、自由性的平台,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通过网络认识结交更多的朋友, 通过网络放松自身的压力。但是,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沉迷于网络或者是利用网络进行一些消极活动, 这会使人丧失对现实社会的感知, 逐渐陷入危险的境地。为了能够给让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 以正常的心态应用互联网, 就必须要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建立互联网正反价值观, 要努力提高网络认识能力, 学会用全面、辩证地认识观来剖析和认识网络, 积极应对。

2. 培养正确的网络心态

网络心态的培养, 要规范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渠道, 客观的面对网络正反价值观, 不要过分迷恋网络, 摒弃网络中消极的内容。首先, 在大学生上网渠道方面进行监管, 让大学生能够在正规的地方进行上网;其次, 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在高职大学生网络使用教育中, 使用积极健康的教育知识内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丰富健康知识教育的内容, 让学生能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 以乐观的心态应用网络。此外, 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 国家网监部门, 高校网管部门, 教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网络应用的监管, 通过正确的引导方式, 让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3. 正确掌握和使用互联网

网络让学习变得更加自由化, 高职大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受教育”的学习目标, 不仅是在大学校园里, 而且在跨进社会之后, 都要学会冷静地分析、处理和创造各种有用的信息, 应该吸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并借助网络群体成员间的互动, 检验自己的角色扮演情况, 为未来而学习。大学生作为利用网络最多的群体, 应积极利用网络的优势, 打造主流阵地, 高校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计算机软件, 鼓励高职大学生访问一些优秀的站点, 使优秀的网络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熏陶, 从而达到良好的整体教育效果。如果大学生已经陷入了网络使用的危机中, 则需要对大学生采取一定的严格管制, 通过教育和医疗的方式让学生消除“网瘾”, 逐渐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中。

四、结语

高职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健康的培养是让学生能够以正确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去面对生活。网络的开放性虽然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知识, 但是其复杂性也让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 容易陷入危险的境地。学生在网络的正确使用是需要社会、学校共同进行管理和教育的, 不断丰富正能量网络内容,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网络, 遏制消极网络内容, 打击不健康网络行为, 为高职大学生健康使用网络, 创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摘要:网络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 是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有力工具。网络因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青睐”, 但网络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给人们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会带来暴力、色情、极端主义等方面不健康影响, 文章分析了高职大学生网络心理与网络行为及常见网络心理障碍, 最后提出从正确认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培养正确的网络心态及正确掌握和使用互联网等方面培养高职大学生正确网络认知和心态。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网络心理,途径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映红, 卢邦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3.大学生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调查 篇三

本调查选取山东某大学城10所高校在校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050份,收回有效问卷1023份,有效回收率为97.4%。

过度休闲娱乐表1中的数据显示:总体上认同网络是良好的休闲方式的大学生占到66.4%。在“网络的主要活动类型”中,22.2%的大学生选择“音乐、电影”,26.8%选择“游戏与聊天”,网络休闲已成为大学生网络活动的主要内容。但过度采用网络休闲方式,容易让人沉溺其中,不但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还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学业和身心健康。

迷恋聊天交友表1中的数据显示:26.8%的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是玩游戏和聊天,表明聊天交友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的重要目的。许多大学生迷恋网络聊天交友,而缺少了在现实中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学习和锻炼。从网络回到现实中,他们往往难以处理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刻意封闭自己,造成人际关系的狭窄和淡化,影响到现实中的社交活动。

沉溺于网络游戏表1中的数据显示:在“网络的主要活动类型”中,选择“游戏与聊天”的为26.8%,是该题目中选择率最高的一项。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很多网络游戏中充斥着各种暴力思想,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大学生长期受到暴力思想的误导,很可能将这种错误的思想导入现实生活中,容易导致各种矛盾的产生,甚至诱发犯罪。

依赖网络学习工具表1中的数据显示:21.3%的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是查找资料。经常使用网络工具查找资料容易使大学生对网络工具形成过度依赖心理,而造成在现实中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弱化,一旦离开了网络工具,他们的学习能力将受到影响。

大學生网络心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促使他们的网络心理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又引导着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正确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本次问卷调查总结出大学生网络心理存在的几个问题:网络沉迷、人格异化、逃避归属心理和获取认同感心理。

网络沉迷本次问卷结果显示,约有25%的大学生有网络沉迷倾向,详见表2。大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个人主页和网上猎奇,造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导致个人身心健康受损,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及社会交往。

人格异化关于“网络中的朋友更了解我”一题,91人表示“有点同意”、28人表示“同意”、11人表示“非常同意”,其比例分别为8.9%、2.7%和1.1%,总体比例为12.7%,详见表3。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会使大学生混淆视听,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可能形成与现实世界中不同的人格,并且这种人格将作用于现实中的个体行为。在这种人格作用影响下,大学生难以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方式,难以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对周围环境刺激作出恰当反应。这种人格的裂变将直接导致心理偏差,如社交恐惧、否定和逃避现实等行为的发生。

宣泄情绪有的大学生渴望得到友好的情感,但又担心他人对自己言行的消极评价,所以喜欢使用网络这个隐蔽的社会交往渠道与他人交流。在关于“网络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渠道”一题的选择中,有33.5%的大学生表示“有点同意”、15.3%表示“同意”、2.4%表示“非常同意”,总体上对网络情感宣泄表示赞同的达到了51.2%,详见表4。可见在网上进行情感宣泄已经获得了普遍的认同。经常在网络中宣泄情感的大学生,在现实中就缺少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一旦离开网络,现实同虚拟网络间的差距将被放大,网络所获得的各种心理满足瞬间消失。这种情况反过来又刺激网络使用者继续使用网络来宣泄情绪。

获得认同网络的虚拟性使自我成就感强烈的大学生可以重塑自己的形象,获得价值认同。本次调查显示:“在网络世界中,我感到更自信”一题中,222人表示“有点同意”、93人表示“同意”、18人表示“非常同意”,其比例分别为21.7%、9.1%、1.8%,总体上达到32.6%,详见表5。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长期在网络上寻求认同感,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失去奋斗、竞争的动力,往往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孤僻、自卑甚至厌世等情绪。

大学生网络行为和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大学生在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层面出现的问题和大学生自身、校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能够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去粗取精,是可以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适当控制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校园网络的发达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供了基本条件,学校相对宽松的管理又为他们提供了相对较多的上网时间,这二者都是大学生进行网络行为的客观条件。减少大学生上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控制大学生的上网条件。另外,还需要加强网络使用宣传教育工作,让大学生能够从思想上认同这种做法。

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重视、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心理素质和网络认知,使他们正视网络的“双刃剑”效应,避免网络沉迷、人格异化等网络行为问题的产生。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高校应该努力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并以社团为载体,鼓励大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使他们在社团活动中体验到现实交往的乐趣。还可通过开展文体竞赛、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积极投入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把大学生从虚拟世界中引导到现实生活的正常轨道上来。

加强高素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要帮助学生解决由网络引发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一支适应网络发展需要的高校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这就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了解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有效掌握网络技术”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使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更加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

4.大学生网络心理测试题 篇四

生命安全防护能力和心理健康素质网络测试

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中小学生生命安全防护能力和心理健康素质网络测试的通知》和荆门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全省中小学生生命安全防护能力和心理健康素质网络测试的通知》以及钟祥市教学研究室《关于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全省生命安全防护能力和心理健康素质网络测试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监测我校小学生在“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的认知水平和行为倾向,促进小学生生命安全防护能力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健康发展,特制定出此工作方案:

一、加强领导,建立专班

我校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成立工作小组。组长:陈宏林

成员: 赵秀菊 刘晶晶 鲍宇帆 艾冬梅 薛剑平张金福

二、充分准备,精心安排

1、提前一周选定一名人员加入相关网络测试工作群,掌握测试要求、程序和方法。

2、设备保障:选派相关技术人员提前检查网络环境,调试好计算机和耳机。

3、时间分配: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班分时间段进行测试。

4、加强相关知识辅导,确保测试合格。

三、工作要求

1、各班召开专题会,认真研读“通知”要求,确定工作专班,做好人员分工,拟定方案,稳步实施。

四、工作预案

1、时间控制

对于由于突发情况,如学校停电,导致班级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测试的,做另行安排。

2、技术支持

对于测试中出现计算机故障或者不会操作等情况,一经发现,及时安排专人维修,确保测试顺利进行。

3、安全保障

5.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题及答案 篇五

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题:

一、对以下40道题,如果感到“常常是”,划√号;“偶尔”是,划△号;“完全没有”,划×号。

1.平时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心慌意乱,坐立不安。

2.上床后,怎么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

3.经常做恶梦,惊恐不安,早晨醒来就感到倦怠无力、焦虑烦躁。

4.经常早醒1-2小时,醒后很难再入睡。

5.学习的压力常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

6.读书看报甚至在课堂上也不能专心一致,往往自己也搞不清在想什么。

7.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便较长时间地沉默少言。

8.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

9.哪怕是一件小事情,也总是很放不开,整日思索。

10.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

11.老师讲概念,常常听不懂,有时懂得快忘得也快。

12.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迟疑再三。

13.经常与人争吵发火,过后又后悔不已。

14.经常追悔自己做过的事,有负疚感。

15.一遇到考试,即使有准备也紧张焦虑。

16.一遇挫折,便心灰意冷,丧失信心。

17.非常害怕失败,行动前总是提心吊胆,畏首畏尾。

18.感情脆弱,稍不顺心,就暗自流泪。

19.自己瞧不起自己,觉得别人总在嘲笑自己。

20.喜欢跟自己年幼或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一起玩或比赛。

21.感到没有人理解自己,烦闷时别人很难使自己高兴。

22.发现别人在窃窃私语,便怀疑是在背后议论自己。

23.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常常表示怀疑,甚至嫉妒。

24.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要加害自己。

25.参加春游等集体活动时,总感到有孤独感。

26.非常害怕见陌生人,人多时说话就脸红。

27.在黑夜行走或者独自在家有恐惧感。

28.一旦离开父母,心里就不踏实。

29.经常怀疑自己接触地东西不干净,反复洗手或换衣服,对清洁极端注意。

30.担心是否锁门和可能着火,反复检查,经常躺在床上又起来确认,或刚一出门又返回检查。

31.站在经常有人自杀的场所、悬崖边、大厦顶、阳台上,有摇摇晃晃要跳下去地感觉。

32.对他人的疾病非常敏感,经常打听,深怕自己也身患同病。

33.对特定的事物、交通工具(电车、公共汽车等)、尖状物及白色墙壁等稍微奇怪的东西有恐怖倾向。

34.经常怀疑自己发育不良。

35.一旦与异XXXXX往就脸红心慌或想入非非。

36.对某个异性的伙伴的每一个细微行为都很注意。

37.怀疑自己患了癌症等严重不治之症,反复看医书或去医院检查。

38.经常无端头痛,并依赖止痛或镇静药。

39.经常有离家出走或脱离集体的想法。

40.感到内心痛苦无法解脱,只能自伤或自杀。

测评方法:

√得2分,△得1分,×得0分。

评价参考:

1)0-8分。心理非常健康,请你放心。

2)9-16分。大致还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也可以找老师或同学聊聊。

3)17-30分。你在心理方面有了一些障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或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你。

4)31-40分。是黄牌警告,有可能患了某些心理疾病,应找专门的心理医生进行检查治疗。

6.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题 篇六

学校:

班级:

姓名

请你仔细阅读下面的问题,把与你行为相符的答案对应分数加上。(A得0分,B得1分,C得2分,D得3分,得分相加)

1、每天上学、放学回家能否主动与父母打招呼?

A、能

B、有时打招呼

C、不能

2、你每天进父母的房间敲门吗?A、敲门

B、有时敲门

C、不敲门

3、你有好吃的的东西能主动给父母吃吗?

A、给父母吃

B、有时让父母吃

C、自己吃

4、在家看电视时,让父母选台,还是以你为主?

A、以父母为主

B、与父母商量

C、以我为主

5、父母生病时,你关心过父母吗?A、很关心

B有时关心

C不关心

6、平时能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吗?A、能

B、偶尔做点

C、不能

7、你经常为学校或班级做好事吗A、经常做

B、有时做

C、没做过

8、课间活动你是否能遵守纪律,不跑跳、不喧哗?A、能做到做不到

B、有时能做到

C

做不到,我喜欢跑跳

9、每天出入校门,能谦让小同学,给他们提供方便A、能谦

B、有时能做到

C、不能谦让

10、你在学校或公共场所随处乱扔垃圾吗?

A、从不乱扔

B有时乱扔

C、经常乱扔

11、你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吗,并在活动中力争为集体争光?

A、愿意参加,并能为集体争光

B、不愿意参加

12、当看到同学有困难能主动帮助吗?

A、能B、有时能

C、不能

13、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你选择的是:

A、服从集体,牺牲个人利益

B、以我为主,放弃集体利益

14、你在公共汽车上能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吗?A、能

B、有时能

C、不能

15、当你与同学在班级发生矛盾时,你采取的解决办法是:

A、谈话解决

B、找老师解决

C找班级干部解决

D用武力解决

看看测试结果:

(1)

0-7分。哇!心理非常健康,请你放心。

(2)

8-16分。大致还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要更开朗些,也可以找老师或同学聊聊。

(3)

17-25分。你在心理方面有了一些障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或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你。

(4)

7.大学生网络心理测试题 篇七

1 互联网对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1.1 互联网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信息服务是互联网的一项重要的功能[4]。面对数以亿计的海量信息, 如何从中检索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已为许多心理学家所关注。大学生常会因自身人格的缺陷而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长期心情压抑、焦虑, 产生心理障碍。为了寻求心理平衡, 他们到网络社会中去寻找知己, 寻找关爱。于是匿名的MSN、BBS满足了他们的交往需求, 使他们得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网络, 有的学生能够更成熟地认识自我, 改变现实中的自己;有的可以在交流中发现自我优势, 增强生活信心。这些对于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都是大有裨益的。但若有的大学生通过错的网络舒缓途径来逃避现实的冲突, 则会形成网络成瘾症 (IAD) , 反过来加重现实冲突, 进而造成恶性循环, 不能自拔。

1.2 互联网对行为过程的影响

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利用网络获取新知, 但当部分人出现网络滥用时, 他们的生活就可能出现病理性行为问题。已有的研究发现, 互联网对人的社会交往可能产生影响。大学并非高中时想象的轻松自由, 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社会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大学这个小社会中, 也会有不少学生为了实现自我而在竞争中屡遭挫折。当现实的挫折让他们心灰意冷时, 他们将注意力转向了虚拟社会, 徜徉网络, 展示自我, 实现自我。同时, 他们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病理性的行为, 如互联网依赖、互联网滥用等, 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冲击。

1.3 互联网对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的影响

互联网使用不仅对人的认知、行为过程有影响, 同时也对人的情绪情感和自我意识有影响作用。Morahan-Martin和Schumacher发现互联网是某些人改变心境的工具。Kraut等人发现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其他的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会使社会联系增加, 也有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可能让用户感觉舒服与力量感[2]。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和虚拟性对正处于德性培育与人格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讲充满了诱惑与挑战, 因此, 互联网较可能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人格的倾向性产生影响。

2 大学生对于网络服务系统的应用

2.1 互联网社交将缔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模式

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因为网络而联通了社会、联通了世界。在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发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中看到:中国大学生上网率为84%;56.4%的大学生以互联网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最喜好的文学是网络文学, 业余生活首选上网……可见,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强有力的社交领域。由此我们可以推论, 网络可营造支持性的参照群体和有好和谐的氛围, 从而有助于青年学生自我认同的建立。

2.2 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网上交易平台和创业机遇

随着网络的不断地普及与网上交易平台的不断完善, 大学生网上购物和网上开店以强劲的势头崛起。卓越、当当等网购都为学生们提供了种类齐全、购买便捷的图书、音响等诸多资源。各种商品的质量保证及物美价廉的特色更是吸引大学生网购的主要因素。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网上便利交易平台的同时, 也为大学生网上创业提供了锻炼机会。网上招聘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诸多就业信息;尝试开网店, 减轻就业压力。相比传统的就业招聘方式, 网上招聘、求职能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岗位动态, 为大学生成功应对就业挑战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网络资源与机会。

3 结论

在科技信息时代, 掌握网络的核心应用将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网络的广泛融入, 对大学生的认知过程、行为过程、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等都将产生一定影响。因此, 高校中应该加强网络资源管理, 为大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信息与资源;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加强师生沟通与交流, 把网络作为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新型窗口;针对学生渴望思想交流的特点, 开设网上论坛, 就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让学生自由讨论,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坚持正确的立场。对于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或言论, 正确引导,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因此, 运用网络可全面的发挥主体创造的能力,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教育网的网络优势, 培养出促进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需要的适应新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6.

[2]Granic I, Lamey A.The self-organiz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changing model of thought[J].New Ideas in psychology, 2000, 18:93-107.

8.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的探究 篇八

摘 要: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行为是大学生当下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大学生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但由于网络舆论内容广泛性,网络舆论形成的信息来源良莠不齐,从而出现众多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现象。由此对大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抵制力;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关注网络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29-02

一、网络舆论定义及现状

对于网络舆论的定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邹军教授认为:“广义上的舆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它包含了所有的社会舆论模式,有公众舆论,有媒体舆论,还有各种利益集团制造的舆论假象,也有‘草根阶层的真实民意。而狭义的网络舆论,则仅仅是指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发表的舆论。”

而“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从众是指作为个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一种社会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从众心理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相互交流沟通的载体”。网络舆论行为是大学生当下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思维活跃与感情丰富的年龄阶段。他们求新异,反传统。他们的内心充满激情,内心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在网络舆论中,往往充当先锋。毋庸置疑,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方向产生着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的原因分析

1.网络的虚拟性让大学生网民从众心理有了发源地

通过调查发现48.46%的同学不是很提倡网络舆论的激烈措辞,但是为了避免被孤立或被围攻而不发表自己的观点。43.08%的同学可以公平公正地指出不当之处并且言论不情绪化。3.85%的同学觉得网络激烈的措辞很过瘾很刺激。4.62%的同学认为跟着大家一起说也许会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该题结果的反馈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并不是缺乏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也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见解,往往他们的行为受他人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为了不被孤立为了不被围攻,他们隐藏了自己的想法以免自己被当成是“异类”看作是不合群。可喜的是也有很多同学能够理性的公平公正的指出不当之处,社会需要这样的声音,只有这种正义之声成为主流才能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令人担忧的是有少数同学会认为这种过激的语言很爽很刺激,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特立独行可以交到朋友。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才会在微博、贴吧、论坛各大媒体出现对骂,口水战……

2.大学生网民自身因素是产生舆论从众现象的关键

第一,寡不敌众选择服从。人多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在众口铄金的情形下。鲜少有人还能坚持己见。少数服从多数这一从众行为是对大部分人行为信任的一种表现。在参与网络评论时,绝大多数的网民会选择翻阅其他人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主流评论在大家脑海中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当自己发表评论时,很容易受到之前观念的影响,慢慢形成服从意识,不敢提出相反的意见。

第二,随大流求安稳。在网上展开讨论时,独树一帜的行为总是会招致“背叛”的嫌疑,使其被其他网民孤立,攻击,更甚于受到惩罚。因而大学生网民在发表评论时更多的是跟随大流。同样在调查中发现,47.69%的同学认为当今大学生对待网络热点参与度较高,但是多数评论是抱着“看客”心理而发。32.31%的同学认为参与度高,但“随大流”情况很常见。10.77%的同学认为参与度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只有9.23%的同学认为参与度不高,多数情况只看不评。由此可见当今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关注度较高,但由于心理压力等因素,更多的大学生网民只是愿意充当看客。即使参与评论时,更多的人选择了随大流。

第三,心理不确定性需求。当个体做出任何行为时,都将面临确定和不确定性两种约束条件。当确定性的条件得到满足,从众行为不会出现。大学生在网上参与讨论,对于谈论话题自己有明确的观点或者是想法时,无论当时的主流评论如何,豆浆不会影响个人的判断。因为情形是确定的,清晰的,不用去从众。反之,如果对于问题存在不确定的条件时,从众现象就会很容易发生。

三、网络舆论从众心理产生带来的影响

从正面讲,大学生掌握着相对高端的文化知识,他们的素质相对较高,有一定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有些大学生疾恶如仇,会发出一些正义的声音。但是,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很多时候,网络成为大学生泄私愤的空间,污言秽语,可谓信手拈来。更重要的是,由于大学生尚未迈入社会,心智并不成熟,但同时又满腔激情,所以往往也会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过激的,不负责任的言论,甚嚣尘上。显然这不利于网络舆论朝着文明、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网民的舆论从众心理会为网络罪犯提供机会。当只有我们一个人时往往会理性地考虑后果基本不会“网络犯罪”,但是如果身边有人做了并且短时间里得到了想要的结果,从众定式就会使我们产生非理性思维,法不责众的心理会充斥于胸。这种现象在网络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小到盗取他人的QQ密码,大到制作病毒软件等,最为可怕的是这些现象在网络的世界里成为具有褒义色彩的代名词。

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大学生网民在参与讨论中,很多想法都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所感所想。所以,网络社会中的很多方面,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日常生活的影响。如果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网络生活中,潜移默化中会让更多的网友受到不良情绪影响,更甚者导致他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出现转变。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对策

1.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抵制力

大学生作为年轻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在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上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态度应当如此。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前进方向,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是思维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主力军与新鲜血液,更是打造讲正气、遵法纪、守底线的网络文化的主力军。每个大学生网民都应树立这种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道德正义感,立足于主流社会政治观念,并以此作为思考认知、价值判断的理论基础,自觉抵制包括网络谣言在内的各类网络糟粕,才能得出真正适合本国与本民族的正确结论,进而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

2.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同各种网上信息犯罪和不道德行为做斗争,切实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从而给高校开创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利用网络传播色情、淫秽内容,实施诈骗,破坏安定团结等违法犯罪活动要坚决予以打击。同时,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加大对网络电影、游戏网站的管理力度,引导其加强伦理和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限制开放时段,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各高校的网络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信息网络监控和管理,避免各种有害信息侵蚀大学生的思想。

3.关注网络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心理

网络信息量大,对于大学生来说,其积极作用不容置疑。但网络上一些不健康内容和信息污染也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切实把好网络内容关,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作用以及它给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动关注网络,把握德育工作的制高点。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努力在源头上做好防控工作,依靠各种技术手段,对有害信息进行技术过滤,一旦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予以制止,并提供正面事实进行说明和澄清。对于反动的、无中生有的谎言以及影响大局的言论要坚决删除。对热点问题要提出正确观点,有争议的问题要从正面进行引导。对于部分大学生的“网络上瘾症”、“网络虚假恋情”、“网络孤独症”要及时提醒,并给予有效的心理帮助,防止其陷入网络陷阱。要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知识竞赛、网络创业大赛等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结束语

网络舆论从众心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生活在网络环境影响之中的当代大学生,相比以前能够更加方便、快速地获得多元化的信息同时,也面临更多诱惑和挑战。面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不断兴盛,网络舆论从众心理也随之不断发展。在看到存在各种各样问题的同时,应该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使其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产生的从众心理,并以大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开展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杨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2]金绍荣.高校BBS传播过程中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1

9.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试题 篇九

班级:

姓名:

得分:

下面有40道题,根据你近期的情况,请你认真回答,这里没有对和错之分,完全符合你的打√号,完全不符合你的打X,有点符合的打△。

1、平时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心慌意乱,坐立不安。

2、上床后,怎么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

3、经常做恶梦,惊恐不安,早晨醒来就感到倦怠无力、焦虑烦躁。

4、经常早醒1~2小时,醒后很难再入睡。

5、学习的压力常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

6、读书看报甚至在课堂上也不能专心一致,往往自己也搞不清在想什么。

7、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便较长时间地沉默少言。

8、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

9、哪怕是一一件小事情,也总是很放不开,整日思索。

10、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

11、老师讲概念,常常听不懂,有时懂得快忘得也快。

12、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迟疑再三。

13、经常与人争吵发火,过后又后悔不已。

14、经常追悔自己做过的事,有负疚感。

15、一遇到考试,即使有准备也紧张焦虑。

16、遇挫折,便心灰意冷,丧失信心。

17、非常害怕失败,行动前总是提心吊胆,畏首畏尾。

18、感情脆弱,稍不顺心,就暗自流泪。

19、自己瞧不起自己,觉得别人总在嘲笑自己。

20、喜欢跟自己年幼或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一起玩或比赛。

21、感到没有人理解自己,烦闷时别人很难使自己高兴。

22、发现别人在窃窃私语,便怀疑是在背后议论自己。

23、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常常表示怀疑,甚至嫉妒。

24、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要加害自己。

25、参加春游等集体活动时,总有孤独感。

26、害怕见陌生人,人多时说话就脸红。

27、在黑夜行走或独自在家有恐惧感。

28、-旦离开父母,心里就不踏实。

29、经常怀疑自己接触的东西不干净,反复洗手或换衣服,对清洁极端注意。

30、担心是否锁门和可能着火,反复检查,经常躺在床上又起来确认,或刚一出门又返回检查。

31、站在经常有人自杀的场所、悬崖边、大厦顶、阳台上,有摇摇晃晃要跳下去的感觉。32、对他人的疾病非常敏感,经常打听,深怕自己也身患相同的病。

33、对特定的事物、交通工具(电车、公共汽车等)、尖状物及白色墙壁等稍微奇怪的东西有恐怖倾向。

34、经常怀疑自己发育不良。

35、且 与异性交往就脸红心慌或想入非非。

36、对某个异性伙伴的每一个细微行为都很注意。

37、怀疑自己患了癌症等严重不治之症,反复看医书或去医院检查。

38、经常无端头痛,并依赖止痛或镇静药。

39、经常有离家出走或脱离集体的想法。

10.大学心理学试题7 篇十

1、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过程。B

A.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D.个性倾向性

2、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心理学流派是()。C

A.机能主义心理学;B.行为主义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D.格式塔心理学;

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与活动是否能顺利完成相关的个性心理特征是()。C

A.气质;B.性格;

C.能力;D.智力

4、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D

A.社会对心理制约;B.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C.心理的发生、发展;D.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5、下列心理学家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是()。B

A.弗洛伊德;B.罗杰斯;

C.魏特海默;D.斯金纳

6、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大学生处于哪个阶段()。B

A.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B.亲密感对孤独感;

C.繁殖感对停滞感;D.勤奋感对自卑感

7、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D

A.为大学生树立榜样;B.开展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

C.引导大学生树立较高的理想自我;D.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8、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显成熟的,这表明心理发展具有()的特点。B

A.不平衡性;B.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C.个体差异性;D.发展的关键期

9、以下叙述正确的是()。D

A.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B.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C.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D.人的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10、“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以下哪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D

A.压抑作用;B.退化作用;

C.合理化作用;D.投射作用

11、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使学生将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有效用于新问题的解决。D

A.理解;B.操作;

C.形成表征;D.学习的迁移

1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实际上是知识()的三种模式。C

A.接受过程;B.认知过程;

C.同化过程;D.学习过程

13、()是个人对自己是否具备达到某一行为水平的能力的评判。B

A.内在动机;B.自我效能;

C.自我奖惩;D.自我强化

14、()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由感官觉察、注意、辨别、转换、记忆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以获

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D

A.意义学习;B.行为主义学习;

C.建构主义学习;D.信息加工学习

15、“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哪种形态的陈述性知识()。C

A.有关事物名称或符号的知识;B.有关简单命题性知识或事实性知识;

C.有多个命题构成的组合性知识;D.获得性知识

16、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愿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倾向被称为()。C

A.亲和行为;B.人际交往;

C.从众行为;D.社会行为

17、社会刺激和个体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A

A.社会心理;B.社会知觉;

C.社会态度;D.社会归因

18、人们常说的“一己之心,度人之腹”表现了社会知觉的哪个特征?()C

A.选择性;B.显著性;

C.投射性;D.两极性

19、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B

A.人际互动;B.人际交往;

C.人际沟通;D.亲和行为

20、社会心理主要是通过哪个方面表现出来的?()A

A.社会行为;B.社会舆论;

C.社会潮流;D.社会传统

21、二因素说认为品德构成的要素是道德行为和()。B

A.道德认识;B.道德意识;

C.道德意志;D.道德情感

22、我们对见义勇为的行为往往会感到敬佩,对自私自利的行为会感到鄙视,这是一种()。B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23、“社会道德反应测验”量表制定者是()。B

A.莱斯特;B.吉布斯;

C.柯尔伯格;D.皮亚杰

24、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好孩子”的道德取向属于()。A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D.道德水平

25、利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道德教育的心理学家是()。C

A.班杜拉;B.吉布斯;

C.柯尔伯格;D.皮亚杰

26、心理辅导员辨认、体验来访者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中明显或隐含的情绪情感,且反馈给来者,协助来访者察觉和接纳自己的感觉的技术是()。B

A.共情技术;B.情感反应技术;

C.具体化;D.澄清技术

27、心理辅导员把来访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来访者的技术是()。A

A.简述语意技术;B.澄清;

C.提问;D.具体化

28、在人性的叙述中,认为人的行为基本上是机械的,只能对环境做应答,而本身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很弱的是()。B

A.认知主义;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D.存在主义

29、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和根基是()。B

A.全体性;B.科学性;

C.主体性;D.发展性

30、在群体健康行为的传播理论的模式中,强调对传播现象的整体性和互动性进行理解的是()。D

A.单向传播模式;B.双向传播模式;

C.互动传播模式;D.整体互动模式

31、司德菲将教师的成长历程分为()。B

A.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B.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

C.入职阶段、高明新手阶段、专家阶段、退出阶段;D.新手阶段、专家教师阶段、职业倦怠阶段、退出阶段

32、在教师反思的四个过程中,反思最集中体现在()。B

A.具体经验阶段;B.观察分析阶段;

C.重新概括阶段;D.积极的验证阶段

3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用在教师身上,可以反映教师的职业具有的一个特征是()。C

A.复杂性;B.独立性;

C.示范性;D.长效性

34、促进大学教师教育能力发展的途径有()。C

A.学习前沿的教育理论;B.认真研究教材;

C.进行教学反思;D.倾听学生的声音

35、“教师生涯发展模式”的提出者是()。D

A.费斯勒;B.伯顿;

C.卡茨;D.司德菲

36、广义的文化指的是()。C

A.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B.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

C.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D.物质制度文化和精神制度文化

37、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和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有多久了?()D

A.20多年;B.30多年;

C.50多年;D.与大学有同样长的历史

38、大学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是通过下列哪种方式实现的?()A

A.行为强化激励;B.物质激励;

C.精神激励;D.环境激励

39、校园的整体规划及其建筑风格应反映学校内在的文化特色,它主要反映的文化形态是()。A

A.校园物质文化;B.校园行为文化;

C.校园制度文化;D.校园精神文化

40、下列属于组织文化的是()。B

A.制度文化;B.企业文化;

C.地区文化;D.国家文化

二、多选题(多选少选都不给分,每题2分,20题,共计40分)

1、下列心理过程中属于认知过程的是()。ABCD

A.感觉;B.知觉;

C.记忆;D.思维

2、人的心理实质是()。BC

A.天地万物皆在心理之中;B.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C.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D.心理是神灵所集

3、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富有教育含义的观点有()。BD

A.观察别人的活动能形成儿童新的认知结构;B.儿童有准备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C.课程内容的编制就是依据知识内容本身的系统化和条理化;D.教学中强调活动法和自我发现法

4、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有()。AC

A.遗传素质;B.学习;

C.社会生活环境与教育;D.自我反思

5、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迁移理论主要有哪几种方式?()ABD

A.认知结构迁移;B.产生式迁移;

C.认知能力迁移;D.认知策略迁移

6、发现式教学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意义上,主要指()。ABCD

A.有助于学后长时记忆;B.有助于智力的发展;

C.容易获得成就感的满足;D.有助于以后的独立求知与研究

7、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动力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ABCD

A.行为的激活;B.行为的定向;

C.行为的维持;D.行为的强化

8、大学生社会知觉的途径主要有()。ABCD

A.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观察;B.对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语言等进行人际知觉;

C.通过对自己或他人在特定的社会或组织中的地位、权利等由此产生的行为知觉来进行角色知觉;D.通过对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的知觉来进行自我知觉

9、大学生恋爱的现状是()。ABCD

A.恋爱比例大,公开而主动性强;B.恋爱周期缩短,频率增快;

C.恋爱动机多样化;D.恋爱悲剧增多

10、社会知觉印象形成的效应有哪些?()ABC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D.低球效应

11、影响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因素,一般认为是家庭、社会环境和()。CD

A.恋爱关系;B.人生态度;

C.学校教育;D.人际关系

12、品德具有如下特征:个体性、道德性和()。ACD

A.整体性;B.主体性;

C.稳定性;D.社会性

13、影响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在因素,一般认为是()。ABC

A.自我意识提高;B.人生价值追求;

C.个体身心特征;D.同伴关系

14、在我国高校中,使用比较多的团体辅导的性质是()。AC

A.结构式、封闭式;B.非结构式、开放式;

C.同质性、发展性;D.异质性、治疗性

15、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性体现在()。ABCD

A.感染性强、影响广泛;B.效率高、省时省力;

C.效果易巩固;D.特别适合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

16、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过程包括()。ABCD

A.初创阶段;B.过渡阶段;

C.工作阶段;D.结束阶段

17、大学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ABC

A.教师的能力;B.教师的情感;

C.教师的意志;D.教师的个性

18、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激发力量是由以下因素构成的()。BC

A.认知因素;B.目标效价;

C.期望值;D.情感因素

19、大学校园文化的同化功能是通过下列哪几个方面实现的?()AB

A.模仿;B.从众;

C.顺应;D.强化

20、大学校园文化的心理调试功能是通过下列哪几个方面实现的?()BC

A.文化氛围与心理调试;B.校园物质环境与心理调试;

C.校园精神环境与心理调试;D.校园制度环境与心理调试

三、判断题(请在“对”或“错”选项前点选,每题1分,20题,共20分)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对对错

2、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了心理学是社会科学。错对错

3、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片面性表现为过高评价自我。错对错

4、大学生形式逻辑已趋完善,辩证逻辑思维达到成熟水平。错对错

5、产生式系统的迁移观主要针对的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迁移问题。错对错

6、意义学习就是揭示知识的意义的学习。对对错

7、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理解和记忆而获得,其教与学的形式均以语言为基本载体。对对错

8、大学生的社会知觉,就是大学生对社会客体的感知和认识过程,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和人际知觉。对对错

9、斯滕伯格认为爱情包括亲密、激情和承诺三种成分。对对错

10、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一定是不好的行为。错对错

11、一般认为,在具有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情况下,道德行为的产生取决于道德意志。对对错

12、品德具有稳定性,所以,品德一旦形成,就不会再改变。错对错

13、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已基本定型,可塑性很少。错对错

14、大学生个别心理辅导老师需要在资格、观念和个人成长等方面作出必要的准备。对对错

1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其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对对错

16、心理健康教育的防治性目标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潜能,提高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素质,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错对错

17、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化的人是尽善尽美的“完人”。错对错

18、美国学者司德菲提出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属于一种能力发展模式。错对错

19、学生群体是校园中最活跃的群体。对对错

上一篇:传唱优秀童谣主题班会下一篇:八下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