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完整版

2024-07-12

社会心理学完整版(精选6篇)

1.社会心理学完整版 篇一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导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领会)

(P3):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从广义上讲,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识记)(P4):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3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领会)(P6):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4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应用)(P7):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2)共同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其核心是,人类心理的发展既非仅由遗传的天生素质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发展观。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他的理论是“成熟优势论”,并提出了:“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3)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是皮亚杰。一、他假设个体天生

有一些基本的心理图式。二、在个体与外部环境作用时,利用“同化”与“顺应”的机制,不断改变和发展原有的心理图式。三、最后达到较高层次的结构化。使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强。

5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P9):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的影响也越大。

6继续完善儿童发展观的同时应当着力做两件事:1)、如何使每一个儿童具有最优异的遗传素质。2)、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充分发掘其潜能的优良环境。

7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应用)(P11):

8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领会)(P13):关于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即是否有某个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他还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因此又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9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识记)(P14):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10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领会)(P14):有三个时期:1)、20世纪早期。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3)、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现在。

11.20世纪早期的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强调发展是成熟的结果。2)、收集描述正常发展的材料。3)、弗洛伊德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兴起。

12中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领会)(P17):20世纪20年代儿童心理学来到中国。陈鹤琴在1925年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30年代肖孝嵘著有《实验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书。由朱智贤主编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于1962年出版,是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密切联系我国儿童教育实际编写教科书的最初尝试。80年代中期,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有两个特点:1、社会性发展和社会化的研究开始提到重要地位。2、结合社会需要的应用性研究增强。

13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P19)一、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其优点是时间短、取样大,一般只需几天或几个月能迅速获得大量数据材料,省时省力。缺点不一定确切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二、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其优点或获得真正的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同时可以对儿童各个方面作细致的、整体的考察,以揭露心理不同方面的关系,以及各种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发展的机制和原因。缺点是:时间长,耗资多,被试容易流失,会使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 由于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的变化而影响研究结果。三、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结合:如研究3到12岁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取3、6、9岁三个样本,同时追踪四年,此时样本分别达到6、9、12岁,6和9岁各重复一次,研究时间由原来的十年减为四年,这样即省时又达到研究目的。

四、跨文化研究(识记)P20:又称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年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14染色体(识记):主要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这两类化学物质组成。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的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5减数分裂P26:是在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它的特点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二次,其结果是使原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16有丝分裂P28:是细胞染色体进行有规则的分裂变化的过程,每次细胞分裂都伴有染色体的复制。

17蛋白质的功能P29:一、是细胞结构的基础,许多种细胞的基本成分是蛋白质;二、细胞的一切生物化学过程都需要酶的参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组成蛋白质的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合成不是通过复制方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翻译的过程,第一步是转录,是DNA将遗传信息传递到RNA(核糖核酸)的过程。第二步是翻译,RNA转录来的遗传信息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18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领会)P40:1、在决定子代的性状表现时,力量较强的,在性状上能表现出来的基因叫显性基因,力量较弱的而没有表现出来的称隐性基因。当来自父母双方的一对等位基因中两个都是显性基因或两个都是隐性基因时,称为纯合子,否则就是杂合子。

19常见的遗传疾病(识记)P31:按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递的疾病有软骨发育不全症(矮小症)、杭廷舞蹈病、青光眼的某些症状、多趾畸形等。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造成的疾病有镰状细胞性贫血、家族黑蒙性白痴以及苯丙酮尿症。遗传病一般由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造成,基因突变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化学成分、DNA链上某一小段由于某种原因所引起的分子结构的变化。

20胎儿的发育过程

(识记)P35:1)胚种期,也叫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2)胚胎期,又叫细胞和组织分化期。3)胎儿期,也叫器官和功能分化期。

21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领会):(P36)1)孕妇的营养,营养与大脑发育有很大关系。初生婴儿的大脑细胞数目已接近成人的85%——90%。在妊娠期的最后三个月中母亲营养不良所产生的影响更为厉害。2)孕妇的疾病,在病毒感染中,风疹病毒对胎儿的危害最大。3)药物。4)辐射.5)孕妇的情绪。

22儿童身体发展的四个显著的时期(识记):(P39),1)从出生到两岁,发展十分迅速;2)、两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3)青春发育期开始(男孩约在13-15岁,女孩约在11-13岁),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4)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23儿童身体发展的原则(识记):(P41)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和远近原则(由近及远)。一、头尾原则,即身体各部分的发展必须从头部延伸到身体的下半部,次序是头部——颈部——躯干——下肢。二、远近原则,个体发展是从身体的中部开始,然后延伸到边缘部分。头部和躯干比四肢先发育,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脚趾先发育。

24脑皮层结构复杂化(识记)P43:儿童大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结果,而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伸长,神经纤维的髓鞘化逐渐完成,这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3)儿童脑电图的特征(领会):脑的反射活动P45:1、足趾反射,2、抓握反射,3、惊跳反射,4、游泳反射,5、行走反射,6、强直的颈反射。

25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阶段(识记):一、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2)、由近及远,越接近躯干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3)、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大到小,生理发展从大肌肉延伸到小肌肉。二、动作发展的阶段:1)头部,发展的顺序是俯卧时能抬头,然后坐着时头能竖直,最后仰卧时能抬头。2)、躯干部,主要动作是翻身和坐。3)、手臂和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4)、腿和脚,先学会爬行,以后是匍匐爬行。5)、动作技能,学前期是儿童学习动作的最佳时期。

26动作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应用)P48:对婴幼儿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也有很大关系,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的掌握

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过多的依赖,学会独立自由地活动开扩眼界,增长知识。动作技能又是儿童与儿童间交往的工具,一个动作笨拙、动作技能发展迟缓的儿童往往不易和同伴打成一片,而动作技能发展较好的儿童容易受到同伴们的欢迎和好评。

28动作发展的训练:(P51)心理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理成熟。格塞尔提出了“成熟——学习”原则,成就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或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成熟早期是开始学习训练的最佳时期或关键期。

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29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识记):(P57)1)、反射行为,给予刺激就能引出相应的反应。2)、定向反射习惯和去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之为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个体又产生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化”。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婴儿的某些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与某种刺激物的出现相联系,而与别的刺激出现无关。4)、视觉偏爱,看到不同物体喜欢程度不同。

30视敏度(识记):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研究婴儿视敏度的方法:视觉偏爱法、视动眼球震颤法、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

31测定婴儿辨别颜色的方法有(识记):视觉偏爱法、记录脑电活动、去习惯化、配色法。

32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趋势:(P75)1)、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2)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3)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4)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

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33思维的结构(识记)P79: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组织的内容是动作的或概念的,而组织的结果就是结构。格式(识记)P79:是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同化(识记)P81: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顺应(识记)P81:是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34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或相互作用论:(P78-82)1)、思维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把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称为“相互作用论”。2)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3)、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沿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35儿童认知结构或组织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1)、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这就体现出认知发展的阶段性。2)、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需要对个体构建和解释世界的方式进行根本性的改组和重建。认知结构的变化是按一定次序进行的,因此认知发展的阶段也是不能改变的,只是每个儿童达到相应认知结构的阶段的速度存在很大的个别差异。

36思维发展的阶段(识记):P82:一、感知运动期(0-2岁):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有六个小阶段。二、前运算时期(2-7岁),它与感知动作期相比有一个质的飞跃,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三、具体运算阶段(7、8-11、12):运算的含意(识记):1、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2、是一种可逆的动作,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也能向相反方向运转。3、具有守恒性,在变换体系中恒定不变的量称为“守恒图式”。4、是系统性,运算格式是一个系统,它不能单独进行,要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四、形式运算阶段:它又称为命题运算阶段,特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他们可以想象沿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37客体永久性(识记):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这就是皮亚杰所称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38对皮亚杰思维理论的简评(应用):P90:1、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影响是划时代的,他用新的发展观取代了传统的发展观。皮亚杰提出的相互作用论具有辩证法的因素。2、第一次最为详尽地论述了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思维机制,即一、感知运动期。二、前运算时期。三、具体运算阶段。四、形式运算阶段。缺点:1、皮亚杰深受机能主义的影响,在研究思维中过多地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贬低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贬低了语言的作用。2、由于皮亚杰在思维发展研究中引进了大量的生物学、数理逻辑的语言,整个理论体系十分庞大,文字又较晦涩难懂,常常造成对这个理论的误解。3、皮亚杰的研究在方法上有缺陷,他彩的临床法往往把许多变量混淆起来,影响了结果的真实性。形式运算思维并非思维的最高形式,柯瑞默概括出辩证运算阶段的三个特征:1、对知识相对性的意识;2、接受矛盾;3、在辩证的整体内整合矛盾。

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39图式的含义P93(识记):图式不同于皮亚杰的格式,它是由一个场景重点性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图式使记忆更为有效,因为它保留了场景的基本内容。

40认知单元的构成(识记):1,图式:图式不同于皮亚杰的格式,它是由一个场景重点性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图式使记忆更为有效,因为它保留了场景的基本内容。2,映像或表象是一种感觉印象——一幅图,一个声音,或一种气味,也就是心理上的再产生,映像常常在图示中出现,而且是有意识地制作。3,概念或范畴,图式和映像真实地表征着场景或事件的物理特征,但概念是对一组对象或事件的符号表征,语言是基本的符号表征形式。信息加工心理学家经常采用检查加工信息花了多长时间的方法,来判定儿童是在用映像还是在用概念表征世界或某个对象。4,判断,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被联结起来在一起就构成一个判断。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儿童能完成对命题更加复杂的认知操作,把两个或几个命题协调起来解决一个问题。

41信息加工的阶段(识记)P97:一、感觉登录:感觉登录是一种照相式的记忆,是极为初步的忠实的记录,但它很快衰退,除非感觉登录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不然就会全部消失。感觉登录的大量信息容量涉及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收集的资料信息。二、注意,年幼的孩子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刺激的特征(新颖、新奇、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采取的记忆策略更能适合特定的任务要求和情景。

三、知觉,一旦儿童注意到特定的刺激,就必须对知觉的材料加以解释。

知觉定义为对感觉刺激的觉察、识别和解释。四、短时记忆,是一种暂时的,主动和有意识的记忆,是核心的加工单位,在那里个体把直接来自环境的信息与来自长时记忆贮存的信息结合起来。五、长时记忆,是贮藏着更加长久的知识和技能,它包括了所有曾在记忆中被代码的材料。克瑞克实验表明首因效应反映了长期记忆,而近因效应反映了短时记忆。我们的记忆在不断地改变,改造和变形。

42工作记忆的含义(识记)P100:工作记忆是短时记忆的一个方面,他表征在一定时间里到达的信息,是对来自环境的信息暂时加以协调和加工的机制。有人将工作记忆和短时记忆中持有信息的能力称为M空间(记忆空间)。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工作记忆能力也增长了,M空间中操作的信息单位数也在增加。

43短时记忆操作的局限性(识记):P100:1、短时记忆一次所包含的符号数量,它的广度是7+-2项目或信息块,2、短时记忆的另一个局限性是信息衰退的速率,通常短时记忆贮存的材料在半分钟左右丧失

44儿童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变化(领会)P103:

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变化主要是复述,元认知,加工水平和组织起了变化,长时记忆的变化几乎完全是由于代码(把信息放进记忆中)的变化及提取策略(信息的再恢复)的变化。1、复述,实验表明年幼儿童即使利用复述的记忆策略,其效果也不如年龄大的儿童。2、组织,是儿童把学过的材料加以程序化、模式化或范畴化的过程,3、元记忆,就是儿童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儿童的记忆策略越是多,回忆的水平也越高。

4、信息加工的水平,深加工的信息比浅加工的记忆更容易恢复。5、提取,儿童逐渐地发展起需要提取线索的知识。

45元认知的含义(领会)106:元认知是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儿童能利用他们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利用执行过程来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元认知还涉及儿童调节自己认知过程的能力,如计划、搜寻、监控和控制他们的注意、记忆和其他认知过程。

46简评儿童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领会)P108:

1、从事信息加工理论研究的心理学专家已用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在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方面取得了大量知识。2、信息加工研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3、将人的认知活动比喻为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使用了看似清晰、简易的流程图模式,但不能完全解释在人脑内发生的复杂的认知活动。

4、没有描述认知单元和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第六章儿童语言的发展

47语言获得的含义:又称为语言发展,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这里主要是指对口头语言中的说话和听话能力的获得)。

48语言准备期的概念: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可分为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49语言准备期的两个发展阶段(领会)P109:

1、语言产生的准备,1)、反射性发声阶段

新生儿出生的第一个行为表现为哭,婴儿的哭声分为分化的和未分化的。一个月内的新生儿的哭声是未分化,从第五周开始婴儿开始发生一些非哭叫的声音,这些声音是反射性的,零乱的,对于儿童来说不具备信号意义。2)、牙牙学语阶段

大约5个月左右的儿童进入牙牙学语阶段,自第9个月起,牙牙语的出现率达到高峰,但依然是无意义的,是不能被理解的。牙牙学语的作用主要在于让婴儿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

50语言发展期的概念(识记):P113儿童语言发展主要表现为一个逐渐分化的过程,儿童首先获得笼统的或一般的语言规则,然后逐渐地把这些规则分化为较为细致而具体的规则,一直分化到成人语言的水平为止。

51词义的发展特点(领会)P114:语义的理解是儿童正确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的基础。纳尔逊根据调查将儿童早期的单词性质分为六类,按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普通名词,特指名词,行动词,修饰词,个人和社交的词,功能词。1、普通名词

儿童倾向于用中等概括水平的词来称呼,如用“狗”来称呼狗而不是用更为概括的“动物”或更为专门的“猎狗”。在儿童早期词汇中普遍出现词的使用范围的扩张。词的使用范围的扩张和缩小在2-6岁儿童中普遍存在。2、形容词,发展过程是:

a.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景的描述

b.从单一特征到复杂特征

c.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d.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

3、时间词

a.表示时间阶段的词,今天、明天、上午、下午。

b.表示时间次序的词

“正在”、“已经”、“就要”。4、空间方位词

如此表示的是简单位置的词,而不涉及两个物体按某特定方向相关系的概念,该词的获得就早,反之则晚。5、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的指称对象是不固定的,需随语言环境的变换而转换。“这”、“这边”、“那”、“那边”。

6、人称代词

儿童对“我”理解最好,“你”次之,“他”最差。7、量词,量词的运用的普遍化和多样化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根据名词所指事物的动作或功能,以动词为量词来使用。如“一辆自行车”说成是“一骑自行车”。

53儿童句子的产生(领会)P120

按儿童所讲的语句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句子可分为不完整句、完整句和复合句几个层次。1、不完整句,包括:1)、单词句,它是指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特点:一是和动作紧密结合,二是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三是词性不确定。2)、电报句,在表达一个意思时虽较单词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故称为电报句。2完整句,包括1)、简单句,指句法结构完整的单句。“他觉觉了”,2)、复杂句,指由几个结构相互连结或相互包含所组成的单句。3、复合句,幼儿的复句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结构松散,缺少连词,仅由几个单句并列组成。

54儿童各类结构的话语出现的次序和发展的趋势大致为P123:不完整句→主谓、主谓宾、主谓补句→主谓双宾句、简单修饰语句、简单连动句→复杂修饰语句、复杂连动句、递系句、宾语中有简单主谓结构句→复合句、宾语中有复杂主谓→主语中有主谓、联合结构。

55儿童话语发展特点(领会)P123

a.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b.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严谨。

c.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56儿童理解句子的策略有几类(领会):P125

:

1、事件可能性策略作儿童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句子的句法结构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如动作对象、动作者等。2、词序策略,已形成一种把句子中出现的名词——动词——名词的词序当作施事——动作——受事来进行句子加工的策略。3、非语言策略

预期是非语言策略的一个方面。

57语用技能的发展特点(领会):P127

语用技能:是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的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者听者两方面的技能。1、说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1.儿童对有效交流具有决定意义的情景很敏感,2、儿童能知觉到交流情景的困难并对谈话作出相应的调整。3、儿童还能根据听者的反馈对谈话做适当的调整。2、听话语用技能方面

1、儿童即使在说者话语的字面意义提供线索很少的情况下,也能推测出说者的意图。2、年幼儿童尚不能觉知自己是否理解别人所传的消息。3、幼儿对话语中讽刺意图的理解能力,以及对诚实话和讽刺话、嘻嘻话和侮辱性话的辨别能力则需相当迟才能出现、58环境论(应用)P129:1、模仿说,一、如果要求儿童模仿的某种语法结构和儿童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时,儿童不能模仿,他总是用自己有的句法形式去改变示范句的句型,或顽固的坚持自己原有的句型。二、儿童经常在没有模仿范型的情况下产生和理解许多新句子。和传统的模仿说相比,选择性模仿说的两个特点:1.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之间具有功能关系,即二者不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还是在功能上相似。2.选择性模仿不是在强化和训练的情况下发生的,乃是在正常的自然情境中发生的语言获得模式。2、强化说,斯金纳《语言行为》中的主要论点:一、主张对语言行为进行“功能分析”

二、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

强化依随是指强化刺激紧跟在语言行为之后,它有两个特点:1.是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偶然发生的动作。2.是强化依随的程序是渐进的。

59(重点)先天决定论(应用)P132:

1、先天语言能力说主要是由乔姆斯基提出,其驳斥经验和学习理论的根据如下:1.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在4岁之内就能完成,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本族的基本语法现象,不可能是归纳过程的结果。各族儿童获得语言的顺序都基本相同,这证明语言不是每个儿童自己进行归纳的结果。2.语言是一个有高度组织性的抽象规则系统,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普遍语法能力,亦即先天的普遍语法知识的表现。知识不是经验的结果,而是经验的前提。3.语言获得过程就是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是由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4.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

对乔姆斯基理论的评论:1

乔姆斯基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是思辨的,在观点上是先验的、唯理论的.2.根据先天普遍语法理论,似乎幼儿在语言获得的开始阶段就具有了一套成人的语法系统,“儿童语言”并不是从“成人语言”派生出来的,幼儿的语言活动不是按“成人”语言规则进行的。3.先天能力说表面上非常强调儿童本身在获得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造性,但是既然人类生来就拥有一套现成的、可以规定本族语言如何理解和产生的普遍规则系统,就无需儿童本身再做什么探索和发现了,这无异于是从和行为本身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来否认儿童在语言获得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自然成熟说

勒纳伯格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作为理论基础赞成先天决定论,观点:1.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2.语言以大脑的基本认识功能为基础3.语言既是大脑功能成熟的产物,语言的获得必然有个关键期,约从2岁左右开始到青春期(11、12岁)为止。勒纳伯格的自然成熟说和乔姆斯基的先天说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否认环境和语言交往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0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应用)P134:1、认知相互作用,主要观点:1.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是指儿童应用一种象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2.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3.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他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社会相互作用论,认为儿童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人强调语言环境和对儿童的语言输入的作用。不过学术界对指向儿童的语言的性质和作用有不少疑问。我们认为,儿童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在与人们语言交流中,在认知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七章

儿童智力的发展

61智力(领会):P137: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62智力的理论(领会):P138:建立在于因素分析基础上的智力物质结构理论;1、二因素说;2、多因素说;3、阜南的层次结构模式:综合一般因素、群因素、特殊因素提出了一个因素层次的图解。

63卡特尔的流体和晶体智力P141:卡特尔运用因素分析从塞斯顿的七个基本智能中又分析出两种性质的智力,即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如机械记忆、分类和图形关系等,晶体智力是通过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和普通常识等以回忆贮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64吉尔福德的三维结构模式P142:他提出智力结构应从智力活动的三个维度上去分析,第一维称之为过程,是指智力实现的过程或方式,第二维是内容,即智力操作的对象,第三维是成果,指智力实现的结果或产物。操作包括五种: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内容包括四种:形象、符号、语义、行为。成果包括六种:单元、门类、关系、系统、转换、蕴涵。

65智力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识记)P143:1、测验项目的选择:它取决于测验的目的和智力的理论。2、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3、常模的制定:测验的常模是某一标准化样组在一定时空中实现的平均成绩。4、测验的信度:是指同一组被试用同一测验实施两次后所得分数的一致性。信度有三种,即稳定系数、等值系数、内在一致性系数。5、测验的效度:可归纳为三: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准则关联效度。准则关联效度又可称为经验效度或统计效度,它是以测验分数和效度准则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测验的效度的高低。一般来说,信度系数不宜低于0.9,但效度系数就很难讲出多大的数值才算有效,这是因为效度的情况特定性更为显著,一般情况下,其数值在0.4至0.7之间。

66几种常见的智力测验P146:一、比纳——西蒙量表(领会):它有两个特点:1、项目的种类繁多,2、项目的排列由浅入深,使该量表可以测量智力高低不同的儿童。二、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领会)(简称S---B量表):适用范围自3至14岁,推孟的贡献有三:1)严格规定测验编制的标准化,从而增加了量表的信度;2)扩充成人组的测验;3)采用期腾首先提出的智力商数概念,作为比较儿童聪明程度的相对指标。求智商公式是:智力商数(IQ)=智力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三、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领会)(WISC):适用范围是6岁至16岁的儿童,特点是:1、韦氏从整体智力观点出发把智力分成言语和操作两个部分;2、采用离差智商作为估计智力的相对聪明程度。即离差智商表明被试的分数相对地处于同年龄标准化样组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也即以离差的大小表明智力高低。四、婴儿的智力测验(领会):困难有三:1、婴儿没有掌握语言;2、婴儿的行为范围有限;3、主试无法控制他们的动机。格赛尔发展程序表包括动作行为、适应行为、语言行为和个人以及与人们交往行为。贝利婴儿发展量表包括心理量表、动作量表以及婴儿行为记录三项。

67智力成长曲线(领会)P151:对智力成长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13岁以前测验分数呈直线上升,以后逐渐缓慢,到25岁达到最高峰,26—36岁属于保持水平的高原期,随后有所下降。

68智商稳定性问题P152:)、婴儿期(从出生至18个月)的认知作业的测量对后期的智力测验分数没有预测性;2)、测验与再测验的相关随两次测验间隔时间的增长而下降;3)、在测验与再测验的间隔时间相等的情况下,则两次测验的相关随第一次测验的年龄的增大而增大。

69如何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智力发展(领会)P154:1、各个年龄的样组必须与纵向发展上各个年龄的总体在智力结构上相同。2、在智力发展的因素分析研究中,我们有理由假设,智力的因素结构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3、我们还可以利用因素分析方法更深入地研究个体的发展过程,描述其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区分不稳定的变化和稳定的变化。

70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应用)P159:1、智商的稳定性存在着较大的个别差异,智力成长有聚合式、发散式、交叉式三种模式。一个人的智商在相对稳定的生活经历下有着相对稳定性,在IQ的变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测验过程的问题,不能归因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真正智力的变化。在儿童智力发展中智商是相对稳定的,智力是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2、智商的分布与智力的分类,智力优异与智力缺陷。

第八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

71情绪的组成部分(识记):P167:有四个组成部分:1、情境:当前事件、回忆、思考,甚至先前的情绪体验都能引起儿童的情绪。2、身体状态:如身体的、神经的和生理变化等,不同情绪体验伴随着不同的身体状态。3、情绪表现:如开心就会微笑或大笑,伤心时皱眉等。4、情绪体验:有意识的情绪体验在一个人知觉到情绪或说得出情绪名称时发生,语言是情绪体验产生的关键。

72婴幼儿的情绪发展的特点P169:1、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领会),愉快、感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和悲伤八种基本情绪;孟昭兰总结出了婴儿情绪分化理论:1)人类婴儿有8-10种从种簇进化中获得的情绪;2)个体情绪发生有一定的时间次序和诱因;3)情绪发展有一定规律,也有个别差异。73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领会),情绪对婴儿来说有重要的自下而上价值或社会适应意义。当婴儿在环境不确定时参照照料者的表情再作出反应的现象称为“社会性参照”。3、婴儿的微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通过笑,可以引出其他人对他积极的反应。婴儿的笑有三个阶段(领会):1、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普莱尔把它称作“嘴的微笑”;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这种微笑是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到第8周时会对一张不移动的脸发出持久的微笑,这个发展标志着有选择性的社会性的微笑的开始。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随着婴儿处理刺激内容能力的增加,他能够认出熟悉的脸和其他的东西。

74儿童情绪获得的理论P173:一、学习理论(领会):尽管每个出生正常的儿童都具备发展感情的先天基础,但由于

生活处境不同,情感表达的方式,情感的丰富性和发展速度也不同

。二、知觉再认理论(领会):儿童在知觉外部事件时,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个心理映像,这个内部的心理映象称为图式

。儿童见到熟悉的人就会很愉快,见到陌生的人就会害怕,甚至哭,这些都与儿童同化刺激物的知觉再认能力有关。三、社会认知理论(领会):社会认知是指对人类和人类事物的知觉、思维

和推理。

社会认知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儿童对社会世界、对自己和别人、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随着儿童学会采取别人观点,感受到别人情绪的移情作用渐趋成熟。

75怯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识记)P176:怯生是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影响因素有:1)父母是否在场,2)环境的熟悉性,3)陌生人的特点,4)抚养者的多少,5)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6)婴儿接受的刺激。

76儿童害怕的发展特点(识记):想象中的生物和个人安全感的害怕随年龄有下降的趋势,但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学校和社会有关系的一类害怕明显地增长了。如学校恐惧症、考试焦虑等。

77对抗性条件作用(领会)P179:是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缺点是情绪上的扩散也可能以相反的方向进行。

78系统脱敏法(领会):P180:

是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这个技术的基本前提是害怕的心理状态不能与不紧张的身体状态同时并存,并且认为这种不紧张的身体状态能够阻止与害怕相联系的反应。

79模特塑造法(领会)P180;答:模特或榜样不仅能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情绪。

80认知疗法(领会)P181:答:要改变不合理的行为和情绪,首先要找出不合理的思想基础。

通过认识和改变不适当的思想来达到改变行为和情绪的目的,是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这里的关键是帮助儿童根据事实去分析他的想法与现实的差异。

81儿童高级情感的类型:识记:答: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82儿童高级情感发展的特点:识记:P183答:1、道德感的发展。道德三是关于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或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从形式来分有三种,1)直觉的情感体验,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2、理智感的发展。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美感的发展。美感是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一种愉悦的体验。

83培养儿童道德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答:1、为儿童树立切实可学、生动形象的榜样。

2、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断激发学生的情绪共鸣,使他们从小能对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产生愉快、自豪、羡慕、向往的情绪体验,对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表示厌恶、蔑视、羞耻。要形成一种正确的集体舆论,及时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行为,使正确的道德行为得到道德上满足的情感,不良的行为产生否定的体验。

3、随着儿童认识的发展,阐明道德理论、道德标准,使道德体验不断概括化、深化。

84培养儿童理智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答:1、鼓励儿童多提问、多思索、多探究,并创造条件让儿童有机会去探索、去创造。

2、儿童在游戏和学业上取得了成功要及时给予表扬,尽是避免让儿童体验过多、过强的失败情绪,任务与要求要切合儿童的实际,要善于发现儿童认识活动中的优势领域和兴趣。成功和兴趣是推动年幼儿童理智感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九章

儿童个性的发展

85人格结构的形成(识记):P190人格由三方面组成:1伊底(id),可以理解为人格的生物成分,2自我(ego),可以理解为人格的心理成分,3超我(superego)可以理解为人格社会成分

。伊底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和基本的欲望组成。自我介于现实世界与伊底之间,自我是有意识,有理智的,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自我的一部分,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弗洛伊德的超我通常所说的良心。这按“至善原则”行动,当自我控制不了伊底并向伊底妥协而违背了良心时,自我就会产生一种内疚感、犯罪感来惩处自己。

86人格发展的阶段(识记)P191:1弗洛伊德所说的“性”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吸吮,大小便,皮肤触摸等凡是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2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正是借助这个力量,性本能才得以完成其目的,这种力量或者说是一种能量,一种冲动,弗洛伊德称之为“里必多”;为里必多集中投放的身体部位是机体获得快感的重要区域。称作“性感带”。3弗洛伊德按照里必多发展经过的“性感区”的不同,把它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里必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固着和倒退。固着是一部分里必多停滞在较初期的发展阶段上。倒退是里必多倒流到初期的发展阶段。

87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识记)P194:

1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2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划分成三个部分。即伊底,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的矛盾斗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人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把人格发展的过程看作是动态变化的过程。3弗洛伊德是性本能决定论者。他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之于性本能或里必多,认为性本能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人格的发展。4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要来自弗洛伊德个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88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区别(领会)P195:1、弗洛伊德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伊底的力量,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2、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埃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3、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埃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到八个阶段,贯穿到人的一生。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劣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向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

89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领会)P195:1、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2、一般都介于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极端之间,健康的个性品质应倾向于积极的那一端。3、埃里克森认为一个阶段的任务虽未完成,仍有机会在以后的阶段继续完成任务。4埃里克森也指出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任务了并不等于矛盾不复存在,在以后的发展阶段里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矛盾。

90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理论的八个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和不信任感,2、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3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一是发展良心,二是获得性别角色),4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5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6基本的亲密感对基本的孤独感,7基本的繁衍感对基本的停滞感,8基本的自我整合对基本的绝望感。

91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P200:

1、埃里克森对儿童发展的研究着眼于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整体,从情绪的道德的和人与人关系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研究人格的发展,2、埃里克森的理论中有一些辩证法的思想。3、埃里克森比较重视教育的作用,不仅指出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还提出了解决矛盾,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的方法。4、埃里克森没有完成摆脱弗洛伊德的本能说。5、埃里克森描述了个性发展各个阶段中社会要求与自我的冲突。

92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1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先天素质和气质,体貌特征和成熟速率)一)、最初的个性或气质,儿童可分为三种气质类型,一种是“容易(护理)的”儿童;第二种是“困难的”儿童;第三种是“慢慢活跃起来的”儿童。这些气质特点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基础,是个性塑造的起跑线。正是这种差异或特点制约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和教养者对儿童作用的效果。二)、体貌与体格的影响,体貌指面部特征、身高体重和身体的比例,当它成为社会注意的对象,并赋予人为的社会价值时,这就会成为影响个性发展的一个因素。体格特征影响教养者对儿童的态度和教养方法,从而影响个体的兴趣、爱好、能力等,如个子高的孩子对打篮球、跳高感兴趣。三、成熟速度的影响,身体成熟的早或晚会使同年龄的儿童招致不同的社会心理环境从而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兴趣、能力和社会交往。2,社会化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同伴,社会团体组织和机构,广播,影视,报刊的宣传)

3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家庭因素P206:一、父母的管教活动,二、家庭结构,三、家庭的物理环境,四、电视的影响,1

父母管教类型的维度有两个:控制和爱。根据这两个维度把父母分成四种类型:(1)权威型父母——控制+爱(接受);(2)专制型父母——控制+不爱(拒绝);(3)娇宠型父母——不控制+不完全的爱;(4)冷漠型父母——不控制+不爱。

2离异家庭与正常家庭儿童个性,智力,与同伴关系,自我控制等存在着显著差异。父母离异后儿童一般要经过两个时期。一是危机期,常常是一年左右,儿童受到的消极影响表现特别明显。二是适应期,一般在一年以后。父母离异对儿童的影响有三点是可以肯定的。(1)冲突迭起的婚姻对儿童不利的影响要远大于离婚的影响。(2)来自离异家庭的青少年犯罪更加普遍。(3)每个离异家庭的情况不同,不利影响的多少和持久性也不同。

3父母本身不仅是儿童的社会来源。也是物理环境的中介物,是儿童物理环境的提供者和组织者,4儿童可以从电视中学到侵犯必行为。也可以学到亲社会行为。观看电视太多与成绩差有很大关系。

93父母的管教活动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P207:1)、父母本人的个性特征,如对孩子的期望,对孩子能力的评估;2)、儿童自身的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3)、社会环境,如工作单位、社区、文化,家庭内部的环境,如婚姻关系。

94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和内部动因。

1阿姆斯特丹借用盖勒帕“点红测验”研究婴儿自我觉知。实验表明婴儿对自我形象的认识要经历伙伴阶段,退缩阶段,自我认知出现三个阶段。

2婴儿认识店面我形象的根据或线索有两条:一是相倚性;二是特征性。

95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P212(1)依从性和被动性;(2)表面性和局部性;

(3)情绪性和不确定性。

96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进入学校以后,自我意识得到明显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儿童已能利用语言符号调节和指导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因为客观环境向儿童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迫使儿童要按照这些要求来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加之成人和同伴也经常以这些要求来评定儿童的行为,因而使儿童对自我有了更多了解。

97自我评价是指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的评价,是个体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

1小学生对自我评价的几个特点:(1)从受外部条件的制约到受内部道德认识的制约。(2)从注重行为的效果过渡到注重行为的动机,转折年龄在9岁左右(3)从注重的直接后果到注重行为或后果的性质。(4)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渐发展,并且有了一定的批判性。(5)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到有了一定的概括程度的涉及某些个性品质的评价。

2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产生突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生理上的原因。二,心理上的原因。三,社会的原因。

98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

1、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2、自我的分化。3、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地增加。4、自我评价逐渐趋于成熟。

99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评价的独立性日益成熟;二是自我评价逐渐从片面性向全面性发展;三是对自己的评价已从身体特征和具体行为向个性品质方便转化。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100性别定型的几个概念

1性别,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男性”或“女性”。这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

2性别角色,是指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3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这就是性别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则是性别角色的认同。

101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即性别定型化过程。

1性别恒常性,一般认为它的发展有经历三个阶段(1)性别认同2—3岁;(2)性别稳定性4—5岁;性别一致性6—7岁。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1)、刻板的性别概念2)、文化规定的性别概念

3性别偏爱:男孩更加喜欢男子气的活动并对这类活动感兴趣。女孩往往转向偏爱男子气的活动接受男子气的个性特征。

4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儿童尽管很早就在活动,兴趣和选择同伴方面显示出性别差异,但在个性和社会行为方面并未显示性别差异。

102影响性别差异的因素:P220

一、性别差异的表现:1、身体和动作方面。

从婴儿期开始,男孩长期维持高效的新陈代谢,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女婴的活动比较精细,大部分是面部表情。

2认知方面,男女两性在认知方面的差异可从男女两性认知差异变化的年龄倾向,认知差异的具体表现两个方面来看(1)男女性别差异的年龄倾向和具体表现。(2)男女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语言方面,女孩获得语言比男孩早,在语言流畅性方面,以及在读,写和拼写方面均占优势。男性在言语叙述和操作方面占优势。感知方面,男性的视敏度优于女性。女性有较好的听觉定位和分辨力。记忆方面,男性的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较强,而女性的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较强。思维方面,男性偏向逻辑思维,女孩偏向形象思维。(3)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1)、女孩参加社交方面活动比男孩多,男孩对物体和事情感兴趣,而女孩似乎对人感兴趣。2)、男孩攻击性行为比女孩多。3)女孩在一起从事合作性的活动多于男孩,女孩倾向于找比自己年龄小的同伴玩,男孩倾向于跟年龄比他大的男孩合作。

二性别定型化理论。1认知发展理论,儿童会主动寻找区别男孩和女孩的活动、行为和价值观等有关的信息,自发地构建在他们周围的每种性别角色的知识,自然评价这些与性别有关的模式。2性别图试理论,一量儿童获得性别角色图式,就会按照这种图式来解释世界上的事情。3社会学习理论,他们通过对别人的观察学会期待与性别角色相符的行为。儿童的性别偏爱和适应性别角色的行为主要就是通过奖励与惩罚、观察与模仿获得的。

4心理人类学理论,这个理论十分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三、生物学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

1荷尔蒙的影响,荷尔蒙在胎儿期便把心理的和生理的倾向性组织分成男性的或女性的。2大脑单测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女孩的大脑左半球神经细胞的生长和髓鞘化的实现比男孩早些,而男孩的大脑右半球神经细胞的成长及髓鞘化的完成比女孩快些。3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染色体畸变,而且,即使同样的染色体畸变对男女智力的影响也不同,对男性的影响显得更严重些。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对儿童性别定型化的研究有三个显著的变化:

1父母虽然仍是影响儿童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因子,但并不是惟一重要的因子。同伴,影视等社会信息渠道对儿童性别概念和合适的性别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2儿童达到性别定型的年龄范围扩大了,不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强调出生关五年的重要性

3双性化理论研究正在兴起。

十,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1双性化个体要比男性化和女性化个体更具灵活性,适应性

2双性化人格模式也许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至少不会因为人为的性别限制而限制个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挥。

第十一章儿童交往的发展

103依恋的含义:(识记):p232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104依恋的类型:p234(识记):艾斯沃丝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以下三种。A类型:回避的。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B类型:安全的。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C类型:反抗的。反抗性依恋的儿童逢到母亲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

105依恋形成的原因:p235(识记):母亲喂养婴儿的模式对以后婴儿形成的依恋类型确有一定的预见性。母亲都是敏感的、接受的、合作的,也是婴儿易接近的。用三个维度来衡量母亲的教养行为,反应性——对婴儿的哭、叫唤、语言要求等的反应比例;积极的情绪表达——充满感情的接触,加上微笑、表扬、说话等;社会性的刺激——母亲接近婴儿,对婴儿微笑、谈话或模仿婴儿的频率。母亲或别的照顾者在抚养婴儿时,有两点十分重要:(1)对于婴儿发出的各种信息能够敏感地及时作出反应,即所谓的敏感性和同步性。(2)与婴儿相互作用时,尤其在指导儿童时,充满热情、鼓励和温和。

106依恋的发展过程:依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领会P233

第一阶段(出生到3个月):对人物差别反应的阶段。见到人的面孔或听到人的声音就会微笑,以后还会咿呀“说话”。

第二阶段(3到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这时,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

第三阶段(6个月——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婴儿从6、7个月起,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切。

107习性学理论:领会P237

以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为代表的习性学理论认为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这些本能反应对于种系的保护和生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习性论者强调了婴儿早期的社会信号——哭、笑、依附等在依恋形成中的作用,还把依恋看成是由母子双方共同协调发展起来的双向过程。

108心理分析理论:领会P238:心理分析理论强调婴儿在与能够满足其生物学上需要的对象保持接触时投入具有性特征的能量“里必多”的重要性。心理分析模式的一个关键概念是:依恋是由内部的、直接的成熟过程所激起的自然现象,并以需要的满足为中介。心理分析理论十分强调喂食方式、大小便训练的方式和时间对依恋发展的影响。

109社会学习理论:领会P238:社会学习理论与心理分析理论都强调婴儿的依恋行为是由母亲的喂食引起的。现在,社会学习理论者已不再专门强调喂食的重要性,认为照顾着与婴儿接触时为婴儿提供触觉的、视觉的、听觉的刺激已成为婴儿最重要的、最可信赖的刺激。社会学习理论者与习性论者一样,认为依恋是母子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

110认知理论:P239领会:认知理论推测,婴儿的依恋必须具有某些认知能力。首先婴儿必须学会区分环境中不同的人,若缺乏这种能力,就会把周围接触的人都看成是同样的,既不能发展对专门人的依恋,也不会在见到陌生人时感到害怕。婴儿在6-9个月时已对经常接触的人形成了专门的图式。其次,婴儿必须具有认知永久客体的能力。当他所依恋的对象不在眼前时,依然知道这个对象还存在,并期望他重新出现,分离的焦虑特别依赖这类能力。

111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儿童发展)的影响:领会P239:(1)对照料者(父母)的依恋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也为日后父母教育儿童打下了基础。(2)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3)儿童与照料者父母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4)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

第二节

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112同伴的作用:(识记)P241:①同伴是强化物。②同伴是范型。③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④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⑤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113.婴幼儿的早期交往特点:(识记)P243缪勒和白莱纳把婴儿同伴相互作用划分成三个阶段:(1)客体中心阶段。儿童的相互作用更多是集中在玩具或东西上,而不是儿童本身。(2)简单互动阶段。儿童已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儿童的行动。(3)互补性互动阶段。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社会交往,可以看到模仿已较普遍,还有互补互惠的角色。社会性游戏是指儿童在用非社会性的物体进行活动时,还包括其他人,如母亲、同伴。

114学龄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P245(识记):(1)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与同伴的互动增长,与成人互动减少。(2)儿童与近似年龄或大于自己2岁年龄的同伴的互动超过与同龄儿童的交往。

115塞尔曼将儿童的友谊发展分成5个阶段:(识记)P245

第一阶段(3—7岁),这时儿童还未形成友谊的概念。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谊。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听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的同伴就是自己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互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明显的功利性,还不是患难与共的合作。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儿童逐渐懂得忠诚、理解、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他们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但这时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择友严密,建立的友谊能保持很长时间。

116儿童角色采择的四个阶段:领会P246:

0阶段:自我中心的观点。儿童还不能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与别人的理解区分开来。Ⅰ阶段: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6—8岁)。儿童已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Ⅱ阶段:自我反省(8—10岁)。儿童知道每个人都认识到别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知道不仅别人有不同的观点,而且别人也能理解儿童的观点。Ⅲ阶段:互相角色采择(10—12岁)。儿童能从第三者、旁观者、父母或朋友共同的观点看两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Ⅳ阶段(12—15岁以上)。社会和传统体系的角色采择。儿童知道存在综合性的观点,而且也认识到“为了准确地同别人交往和理解别人,每个自我都要考虑社会体系的共同观点”。

117交往技能的训练对促进儿童交往能力的意义:(领会)P247

(1)发现可供选择的方法。鼓励儿童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2)预料活动结果。要儿童预料大人会有什么反应。(3)理解原因和结果。鼓励儿童推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总之认知技能训练有利于儿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能力的提高,而且对提高自信、适度表达情绪、抑制极端冲动有用。

118角色扮演在促进儿童交往能力发展中的意义(领会)P248

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于利他行为的实践。斯托帕曾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受过互惠训练的儿童比起没有受过这种训练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帮助行为。这样的训练对扮演两种角色的儿童利他主义行为的培养都是有作用的。

第三节

游戏与交往技能

119认知动力说:(领会)P249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顺应),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同化)。

120心理分析理论:(领会)

按照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论,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力量。通过游戏,儿童可以解决伊底和超我间的冲突。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也是缓和心理紧张和使儿童掌握大量经验的净化反应。如孩子给娃娃“打针”就是在帮助自己克服自己在打针时产生的恐惧和无可奈何的感觉。

121学习理论:(领会)P250

桑代克认为游戏是一种习得行为,游戏遵循“效果律”。效果律强调强化会增加一种反应出现的可能性,而惩罚则会减少它出现的可能性。游戏虽然不同于工作,但它仍受学习班的影响,儿童所玩的游戏与儿童年教养方式有关,一些强调责任和按吩咐办事的社会,儿童倾向于做碰运气的游戏,重视成就的儿童喜欢玩身体技能方面的竞赛性游戏。

122.按照游戏进行的目的性分类(识记)P251

(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

123按照智力发展水平分类(识记)

(1)感官接受新奇的、愉快的刺激引起的游戏。如手舞足蹈,反复撕纸头、敲打手中拿着的物体,反复扔掉拾起的东西,逗引时的嬉笑等。(2)简单动作模仿的游戏。(3)象征性游戏。(4)创造性游戏。

124按社会化程度分类(识记)P251

(1)无所用心的行为。(2)旁观者行为。(3)单独一人的游戏。(4)平行游戏。

(5)联合游戏。(6)合作性游戏。

125游戏在促进幼儿认知、社会能力、情绪及个性发展中的作用。应用

1)、游戏和认知的发展,儿童在没有外界评定的压力下,自由地对客体进行探索、观察和试验,是推动儿童认知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2)、游戏和社会能力,想象性游戏在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在假候的情境里,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体验各种角色的思想情感。

3)、游戏与情绪,假装性游戏的特征是它为表现情感的控制情感提供了种种机会,实际上它可能在建立一种观察别人的情绪、表现或控制自己情绪的比较好的组织图式。一些情绪失调的儿童,他们的游戏模式往往比较刻板、混乱,在游戏中还常常出现偏差,不受同伴欢迎。4)、游戏与个性,它们是相互影响的,一些想象力丰富的儿童与父母感情密切。父母的关心、对想象力的鼓励,提供机会让儿童想象,这些都是促进儿童想象力的有利条件。鼓励儿童想象可以用作使过度活动的儿童安静下来并增加其注意广度的手段。

第十二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

126皮亚杰的研究方法:领会P257

(1)研究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和执行的发展情况。

(2)研究儿童有关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

(3)关于儿童公正观念的研究。

127影响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领会P261

1)、儿童道德不成熟的原因是认识上的局限,即自我中心和实在论;

对权威的服从。2)、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和实在论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3)、成人必须改变传统的所谓权威的地位,与儿童平等相处,这样,父母才能成为促进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积极力量。

128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领会P264:柯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柯尔伯格运用的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他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儿童对问题回答的“是”或“否”,而是回答中的推理。所以在与被试交谈中不断地提出问题,以了解儿童是怎样推理的。

129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P261(识记)

(1)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这个阶段有两个阶段①集中于自我时期(1.5—2岁),②集中于客体永久性时期(2—7岁),道德认知不守恒。(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不理解这些规则是由人们自己创造的。②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是好的,否则便是坏的,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③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④儿童把惩罚看作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⑤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9—11岁以后)。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②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动机③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别人④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⑤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之,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因而成为自律水平的道德。

130柯尔伯格关于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的理论:识记:①、柯尔伯格与皮亚杰一样,承认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的、不变的发展顺序;②、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的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去关心他人的利益,③、都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④、都强调社会相互作用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131对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应用

许多跨文化研究已证实皮亚杰关于儿童的道德认知从效果论—动机论,从客观责任—主观责任,从受外部权威的控制—受内部道德原则支配,从他律—自律,从道德实在论—道德主观主义的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是,儿童对行为意图的理解比皮亚杰所发现的更为复杂。当儿童在判断别人的行为时,如果偶然犯错误的差异是相当明显的话,即使是学前儿童也能考虑行为的动机。

132对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P263:1)、承认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的、不变的、发展顺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2)、从自我批评中心和关心直接的事物

到基于一般原则去关心他人的利益;

3)、都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都强调社会相互作用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此外,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也有他的独到之处。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①关于道德阶段的普遍性问题,②关于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③关于道德阶段的真实性问题。

133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观点,如何促进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由个体认知发展的水平所决定。强调道德认识是以认知结构为基础的自然的发展。他们主张认知冲突法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认知冲突法基本上分两步程序。第一步,教育课程的焦点集中在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上。第二步,引起两个相邻发展阶段学生的讨论。

134替代强化:P270识记:儿童在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会影响儿童去学习或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间接强化或替代强化。

135观察学习:并不是机械地模仿或复制模式的行为。有两种观察学习,一种是直接的模仿和反模仿。另一种观察学习是抑制和抑制解除。

136攻击性行为P272:指对人与事物带来有害结果的行为。

137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应用P270

班图拉认为社会学习乃是一种信息加工理论和强化学习理论综合的过程。

(1)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个体的行动或行为、周围环境以及个体的认知、动机及其他因素。这三者是相互决定、共同起作用的,可以是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p代表个人因素,b代表行为因素,e代表环境因素。

(2)替代强化,儿童在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会影响儿童去学习或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间接强化或替代强化。

(3)观察和模仿。观察学习并不是机械地模仿或复制模式的行为。有两种观察学习,一种是直接的模仿和反模仿。另一种观察学习是抑制和抑制解除。

班图拉还指出,模式可以影响儿童和成人的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指儿童已经建立了自己内部的行为准则,当儿童的行为符合这个准则时,就自己奖励自己,违反了这个准则时,儿童就会自己惩罚自己。

138移情的含义:识记P275: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139羞愧感的含义:与儿童个性发展的道德圈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的良心受到谴责时产生的心理状态。

140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领会P274

(一)良心与道德内化:弗洛伊德也假设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有一个与父母声音一样的轻轻的“良心”在对儿童说话,告诉儿童做正确的事,警告儿童不要做不好的事,“良心”的形成实际上首先是父母批评的体现,尔后才是社会批评的体现。良心或超我代表了内化了的父母,它是相当严厉的,惩罚性的。

(二)移情作用。

移情有感情成分和认知成分。

(三)羞愧感。

它是人的良心受到谴责时产生的心理状态。

141自我控制的含义:识记P277:指个体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从事指向目标的单独活动或集体活动。既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工具。

142自我控制的训练方法:领会P278:①、有意转移注意力,②、自我暗示,③、自我监督,④、积极鼓励,⑤、榜样,⑥、对工作难度的准备性。

143自我控制度:领会P279自我控制有个适宜的度。儿童自我控制过低,常常表现为很容易分心,情绪表现有很多的自发性,无法延缓满足,易冲动,在人际交往中喜欢攻击人。过度自我控制的儿童表现为有很强的抑制性和一致性,没有主见,不分心。自我控制最适宜的儿童可称为弹性儿童。他们的特点是“管得住,放得开”。

附:

名词解释

1.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科学。

3.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从时间的延续上,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4.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就是对同一人群在不同的时间里对他们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研究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内发展变化的依据。

5.横向研究这种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心理观察或实验,比较各个年龄的人群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6、矛盾性原则是指儿童心理发展也跟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一样,是一种矛盾运动,是按照矛盾法则进行的。因此,必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来研究,必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上来研究。

7、客观性原则要坚持真实地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儿童心理的目的。

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要确立客观的指标。

8、教育心理实验是自然实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或改变某种或某些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行为变化的方法。

9、教育性原则是指在进行研究时所选择的方法应对儿童身心发展有利,应该是道德的。

10、皮亚杰是现代国际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儿童的思维发展,研究特点是结合运用生物学、哲学、逻辑和数学的知识,创立了日内瓦学派。

11、复演说是由霍尔提出的,具体分析了儿童青少年复演种系发展的过程,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而出生后个体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12、成熟势力说是由格塞尔提出的,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通过研究的出结论: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

13、环境决定论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14、普莱尔主要研究颜色视觉和听觉,后来又研究催眠,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发展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15.关键期在动物早期发展的过程中,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于获得,最易于形成,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这个关键的“时机”,就是关键期,也称最佳年龄,关键年龄。

16.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

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17.遗传素质通过遗传,传递着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即那些与生俱来的机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等解剖生理特点,称遗传素质。

18.印刻

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称印刻。

19.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称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20.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

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21.言语前期

整个乳儿期,可以说是言语的准备时期,或言语开始发生的时期,一般称之为言语前期

22.直觉行动思维

婴儿时期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其基本特点是:这种思维总是跟物体的感知、跟儿童自身行动分不开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

23.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

24.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简答题

1.简述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

②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进行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

2.简述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①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相联系的。②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③人类心理发展史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3.简述心理的个体发展。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①心理活动不断的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概括发展。

②从最初的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到随意活动。

③从出生时仅具有一些遗传素质的差异到逐渐形成个性。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①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③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④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①客观性原则

②发展性原则

③教育性原则

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⑤伦理性原则

4、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①观察法

②实验法

③调查法

5、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第一,选择研究课题

第二,形成假设第三,标记出假设的变量

第四,变量的控制

第五,实验结果的整理第六,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6、简述达维多夫的儿童心理学观点。①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基础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③儿童心理发展按两类主导活动交替进行④关键期问题

7、简述遗传决定论的主要观点

遗传决定论片面强调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

8、简述儿童年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①近代西方社会的发展及新的儿童观②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③近代教育的要求

9、简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强调本能在人的行为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结构和潜意识观点

10、简述瓦龙及其巴黎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瓦龙创立了巴黎学派,是西方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儿童心理学家。主要观点:要从儿童与周围环境的辩证关系中来看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发展与一切事

物的运动发展一样存在着矛盾;平衡的打破是由于随着有机体生长而产生的机能的觉醒,就这一点来讲是不符合唯物论观点的。

11、简述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他提出刺激-反应公式,主张只研究行为,否认意识,否认机体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12、简述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图式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机制而实现的,这样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的不断相互作用,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心理就得到不断发展。他认为,儿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3.简述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观点并对其作简要评述。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行为主义者华生(J.B.Watson),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但是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14.简述我们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划分的标准。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这些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儿童的主导活动、智力(或思维)水平和个性特征上,同时也表现在他们的生理发展和言语发展水平上。

15.简述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含义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阶段的顺序,每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可变性是指由于社

会和教育条件在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差距,即可变性。

16.简述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原因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是因为儿童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中,心理机能不断经过量变质变而实现的改造和提高的过程。首先,儿童生理发展

是形成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物质基础;其次,儿童心理发展受他们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制约;再次,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提高,需

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也是不断经过量变质变的过程;最后,社会和教育条件虽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但一定时期有其相对

稳定性。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之所以是可变的,是因为受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制约。

10.简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各起什么作用。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儿童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的作用,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11.简述婴儿情绪发展特点。1)具备了各种基本的情感(2)高级情感开始萌芽(3)情绪发展很不稳定,具有易变性

12.简述乳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13.简述婴儿的一般特征是什么。①学会随意独立行走,手的动作发展,准确地玩弄和操纵他所熟悉的物体;②言语迅速发展;③开始出现最初的游戏活动;④各种心理活动都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14.儿童大脑皮层各区域成熟的程序是什么?

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15.简述乳儿言语发生过程的一般规律。

(1)言语理解的开始(2)言语交际的开始

16.婴儿期言语发展,可以划分为哪两个阶段(1)理解言语的阶段(1岁末——1岁半)

(2)儿童积极的言语活动发展阶段(1岁半——3岁)

17.简述婴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其基本特点是:这种思维总是跟物体的感知、跟儿童自身行动分不开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

论述题

1、皮亚杰是西方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从儿童与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来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他着重研究儿童的思维发展。最突出的一点是关于图式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思想;还强调动作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关于图式的起源、发展的具体论述也是符合唯物论思想的,但在动作和知觉、知觉和概念的关系上,他的有些观点违反了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在年龄阶段的划分上,皮亚杰对各个阶段的质的特点阐述比较清楚,但对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注意不够,阶段划分有点绝对。

2.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3.论述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从教育到领会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过程中的,这是教育到领会的量变过程。

量变过程的实现和儿童知识的丰富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掌握知识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完成了从领会到发展的过程,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过程。

4.论述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系。①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量变和质变,有时还产生大的质变,所以,儿童心理的发展在某个阶段常产生一些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点,呈现出阶段性。由此可见,儿童心理发展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的质变和阶段性,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②儿童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在每一阶段之初,可能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在这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

③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5.结合学龄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

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6.结合学龄初期儿童心理特点,谈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是因为儿童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中,心理机能不断经过量变质变而实现的改造和提高的过程。首先,儿童生理发展是形成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物质基础;其次,儿童心理发展受他们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制约;再次,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提高,需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也是不断经过量变质变的过程;最后,社会和教育条件虽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但一定时期有其相对稳定性。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之所以是可变的,是因为受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制约。

7.试述小学儿童智力活动形成和发展的阶段。①听教师讲解或演示,获得一般表象;②运用具体的事物实地完成计算活动;③儿童掌握实物计算以后,开始不用实物,而是用出声的口头言语来完成计算活

动;④儿童掌握了出声的口头言语计算以后,开始在脑中用内部言语,即“心算”的方法来完成计算活动;⑤上述活动的各个环节逐渐消失了、简化了,一看算题就能很快地进行运算。此时,儿童真正掌握了运算的智力活动。

8.试述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一般趋势。儿童从出生到成熟的六个时期中,每个时期的思维都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婴儿期为直观行动思维阶段,学前期为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学龄初期思维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方向过渡,少年期是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青年初期是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

9.论述动作发展在乳儿心理发展上的意义

儿童开始把手作为认识的器官来感知外界事物的某些属性;以后,儿童逐步学会拇指与其余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手才有可能从自然工具逐步变成使用或制造工具;儿童在抓握动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眼和手,即视觉和动觉联合的协调运动,这就发展了儿童对隐藏在物体当中的复杂属性和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就发展

了儿童的知觉和具体思维的能力。

儿童开始直立行走不但使他有可能主动去接触各种事物,而且有利于各种器官的发展,从而大大地扩大了儿童的认识范围。

END

2.试论完整版职业技术教育的打造 篇二

本期“名家视线”特约嘉宾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首任院长俞仲文先生。他被不少人称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拓荒者和启蒙者,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模式、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改革、思想政治工作、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曾先后担任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协委员,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黄炎培杰出校长奖、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他主持的两项高职教育研究课题曾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得国家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2008年新浪网评选出的国家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中,他作为教育学领域的杰出活动家入选。他曾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研究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及教材十余部,近年来发表的《高职教育要高举技术教育大旗》《时代呼唤高职教育的3.0版》等多篇论文在职业教育界有很大影响。

俞仲文,1947年9月生,上海人,现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全国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会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2年起先后在同济大学、深圳大学、深圳师专和教育学院任职。1992年,他被任命为筹备小组组长,开始筹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此后一直担任党委书记、院长至2007年11月退休。2008年1月任广州岭南教育集团总裁,2009年9月任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摘要】近年来,职业教育虽得到了大力发展,但仍然不是令老百姓满意的教育。要想摆脱当下困境,建立健全现代职教体系,须从四个方面着手改进,及时走出职业技术教育核心内容的认识误区、理清我国面临的产业背景、打造完整版职业教育以及做到十大更新。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19-04

2014年,国家不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而且公布了2014—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首次将“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这三类人才的培养统一写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这是前所未有的。现在离规划实现的时间只剩下三年半了。这个总体目标提得非常有意义,但是留给我们的时间非常紧迫;这个总体目标提得非常振奋人心,但是我们没有完全准备好。尤其是对于“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内涵界定与实践探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从现实来看,职业教育至今还不是令老百姓满意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这是无奈选择”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对于企业行业来说,虽然目前职业教育解决了有和无的问题,但是“许多事没人做”的局面依然相当严峻,还没有解决优和精的问题。

国家这次制定了建成现代职教体系的战略部署和规划,对于改变上述局面有着巨大的意义。但是现代职教体系不仅包括了职教内部以及普职教育板块之间相互贯通、相互连接的学制上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职业教育核心内容上的现代化,这个核心内容就是按照怎样的标准和怎样的要求来打造一支包括上述三类人才在内的优秀产业大军。因此,可以说建成现代职教体系绝对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手段。脱离这一核心内容来谈职教的现代化则毫无意义。由此必须从能适应我国长期面临的产业格局以及能支撑实现“两个百年”的中国梦出发,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大背景下,弄清楚我国当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内容这一基本前提。

一、必须及时走出核心内容认识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就是技工教育。其实面向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的产业大军绝不仅仅是由技工所构成,还必须由大量的现场工程师、技术师、工艺师、品管师、设备维护保障师等构成。他们都应该被列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对象。

误区之二,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否認技术教育的存在,把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这是造成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社会认可度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误区之三,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与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教育。这种提法不够全面,因为我们不仅要面向现在,而且要面向未来。用未来技术武装潜在劳动者是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误区之四,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学习掌握成熟技术、规范、流程和实务的教育。这一结论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当今的产业大军是否优秀,不仅要看其再现的水平和能力,而且要看其创新的水平和能力。

误区之五,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取得上岗证或职业资格证的教育。这种认识过于狭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其实,衡量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不光要看取证率多少,还要看面向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的大小。

我国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描述的漂移不定,对技术进步直接贡献率的忽视,对专业建设中“重心下移”的片面化理解把握,对实践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简单化、低水平、浅内涵(包括顶岗实习)听之任之、视而不见以及相当多的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的领导对当前和未来如何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表示迷茫,缺乏方向感,都与上述这些误区的存在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必须要从源头上来解决这些问题,否则会影响甚至阻碍我国职业教育的高水平现代化进程。

二、必须弄清楚我国长期面临什么样的产业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尽管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成就,但是我国面临着“双重压力、双重挑战”,即传统工业化没有完成,新型工业化已经来临;传统市场化没有完成,全球化时代已经来临。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一基本格局不会变,还会长期存在。基于这样的产业背景,从总体上看就要求我国的产业大军要具有如下四个特质:

一是既要掌握与我国在世界产业链分工中的中低端位置相适应的技术技能,又要同时具备向中高端产业链分工冲刺的特质。

二是既要能够掌控国外先进装备和技术,又要同时具备国际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反求、转移和革新的技术技能。

三是既要具备传统技术和成熟技术高水平、高质量实现的能力,又要具备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及“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时代追踪新兴技术的能力。

四是既要具备遵纪守法、一丝不苟、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信用意识,又要同时具备敢于冲破常规,敢于求新、求变、求异、求突破、求发展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实践表明,只有造就了具有这样特质的产业大军,才能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合格制造到优质制造的伟大转变。而要培养上述特质,不仅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大历史责任所在,也是构想我国现代职教体系顶层设计的最高逻辑起点,非如此就不能支撑“两个百年”中国梦的实现。

三、必须打造完整版的职业技术教育

从产业大军优秀特质培养来看,今天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还存在一个严重的缺失与短板,这就是:从四个“既要”“同时又要”的特质来分析,我们往往重视“既要”部分的特质培养,忽视甚至缺失“同时又要”部分的特质培养。因此,本质上可以说我国到目前为止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还不是完整版的职业教育。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重视与岗位“零距离对接”的履职能力培养,忽视“举一反三”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二是重视以岗位需求出发来设计课程,忽视以提升学生技术素养的需求来设计课程。

三是重视以工位、岗位的需求来建设实训基地,忽视以满足学生创研需要来建设实训基地。

四是重视表征学生技能水平的取证率,忽视表征学生技术水平的创研成果。

五是重视以成熟技术标准、规范、实务或流程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忽视以创新思维养成、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文化熏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

六是重视职业院校要适应产业的需求和发展,忽视职业院校同样要引领产业的需求和发展。

造成上述“半拉子”职业技术教育局面,从根本上说有两大原因:一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本意有不正确、不全面的解析;二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和形而上学,“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造成办学理念和既定政策的短视和片面。

长期以来,无论是行政部门、教育部门、研究部门还是行业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原意都存有不正确、不全面的理解。1987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每隔12年就召开一次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及培训大会(TVET,在我国被简称为世界职教大会)。2012年,第三次世界职教大会在上海召开。在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看来,无论怎样命名,这类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又同时是技术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同时是社会培训。在今天的产业背景下,虽然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这两者已经共为一体、密不可分了,但是却各有侧重点。职业教育从满足岗位、岗位群需求出发来设计课程,以成熟的规范、标准、实务和流程作为教学和实训的主要内容,重在提升学生的履职履岗能力和职业素养;技术教育从满足技术应用活动全过程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出发来设计课程,以发现技术问题、确定技术路线、制订技术方案、进行举一反三的技术应用、技术革新或改良作为教学和训练的主要内容,重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素养。

今天我们面临着重大的、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我国的产业大军承担着“既要赶超,又要领先”的繁重任务。因此,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强化技术教育的分量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这是因为要想彻底告别依赖外国技术的贴牌生产模式,要想改变我国在世界产业链分工中的中低端地位,要想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飞跃,就必须造就数以亿计的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本事的技术革新能手。要像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大规模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良,以推动我国完成经济转型升级、技术转型升级、装备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以此来增大我国自主创新技术的红利。

同时,必须要克服猖獗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摒弃绝对功利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判断标准。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政府部门、学校还是研究部门,往往将一些本来正确的理念和做法強调过头并无条件放大,导致谬误频生。例如,为了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对立起来、割裂开来;为了强调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忽略了教育与培训、育人与“制器”的区别;为了突出学会动手的重要性,根本否认学会动脑的必要性;为了突出生产性实训的重要性,不适当地要求学校生产性实训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等等。这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危害极大。

四、必须做到十大更新才能打造完整版职业技术教育

我国如何打造完整版的职业技术教育?笔者认为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理解要更新。要十分重视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不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具备对某种技术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使他们经历持续改进或创新现有工艺、产品、生产过程、管理过程或服务方式的完整的技术活动过程。要围绕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这三个特征要素来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二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要更新。不仅从岗位或职业的需求出发,而且还要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消化、吸收、改良、反求、创新能力的需求出发,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

三是实践教学内容要更新,不仅要强化技能训练,而且要强化技术训练。除了要继续体现生产过程或工作过程中应知应会的职业岗位要求之外,还要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教育”特性:真刀真枪地让学生进行技术开发的训练;不仅处理好在校学习是“基于工作的学习”,而且处理好顶岗实习是“基于学习的工作”,防止实践教学简单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弊病。

四是职业技术院校的定位要更新。职业技术院校不仅是培养面向现有产业的劳动生产大军的基地,而且是培养面向未来产业的千千万万技术创新大军的摇篮,成为技术应用源和技术创新源。

五是校企合作形式要更新,要向高级阶段转移。高级阶段是指校企共同建立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成为引领行业和社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发、推广基地。这关系到职业教育对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是职业教育最终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指标之一。

六是师资队伍建设途径要更新。不能光重视教师是否取得了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还要特别重视教师的行业气质,培养教师解决企业行业疑难杂症问题的能力。需要重新定义“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标准,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功能:从演员到导演、从运动员到教练、从教师到项目经理。

七是课程建设的路径要更新,不仅要坚持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导向,而且要坚持以创新教育为导向,将创新教育全面引入各个专业、各门课程、各个项目,用课程的专题制作(文科可以称作专题报告)来落实创新教育的成果。

八是實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要求要更新,不仅要按照工艺、流程、工位等要素,以仿真职场环境的思路来建设,而且要根据学生创新制作需求来打造学生的创客空间,将实训室改为实训创研室(文科)或实训技研室(工科)。

九是专业建设的格局要更新。要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要求勇敢应对“两加一大”(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时代给专业建设带来的冲击和巨大挑战;要认识到传统专业的区分虽然还存在,但是它们的边界前所未有地模糊了。专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跨界成了常态和发展趋势。需要自觉地将“互联网+产业”的产业发展格局转变成“互联网+专业”的专业建设新格局,并主动将与“两加一大”相关联的通用技术以及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同步的先进技术大规模引入职业教育中来。

十是职业技术院校基本条件和能力建设的标准要更新。当前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正面临着培养规格的重大变化:从技能人才到技术技能人才;面临着将创新教育全面引入职业技术教育的各个专业、各门课程、各个项目这一重大任务;面临着新经济、新技术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必须重新审视院校原有的基本办学条件和能力建设标准,并适时做出调整。

3.社会心理学完整版 篇三

【摘要】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国各地区发展迅速,提高显著,尤其是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新时期里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重庆是西部重镇,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移重庆,重庆成为国民政府战时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97年3月14日,重庆正式成为第四个、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掀开了重庆建设和发展的崭新一页。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建于1970年,坐落在美丽的天府之国锦江河畔武侯祠旁,占地31万平方米,主要从事飞行器设计和航空航天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是中国现代化歼击机设计研究的基地。

【关键词】建党九十周年、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

【目录】

一、红色革命之旅——缅怀革命先烈 牢记责任使命...........1

二、航空科技之旅——壮志凌云冲天梦 百年航空看今朝..........2

三、调研成、渝两地新发展.........................2

四、实践体会与感想.......................3【正文】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国各地区发展迅速,提高显著,尤其是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新时期里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组团前往西部川、渝两地,以党的生日为契机,红色革命和科技发展为线索,综合讨论西部地区近几年取得的新发展以及面临的新机遇,为建党九十周年献上贺礼。

一、红色革命之旅——缅怀革命先烈牢记责任使命

7月8日,我实践队奔赴重庆,展开红色革命之旅。

重庆是西部重镇,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移重庆,重庆成为国民政府战时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97年3月14日,重庆正式成为第四个、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掀开了重庆建设和发展的崭新一页。

黎明前的黑暗是短暂而又可怕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反动派重庆残余势力迫害无数革命先辈,先辈们用忠诚与鲜血谱写出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赞

歌,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这里是重温历史的地方,也许遥远,也许血腥,也许惨烈,但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全队人员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歌乐山红岩魂陈列馆,学习缅怀红岩英烈的英雄事迹。我们在解说员的详细介绍下参观了革命烈士的珍贵遗物和重要文本资料,对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陈列馆内影像和大量事实资料的再现,大家看到了江姐、车耀光、罗世文、叶挺、陈然、小萝卜头等革命烈士与敌人顽强斗争、机智勇敢的伟大形象,深刻体会到红岩精神中救国存亡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执着的追求、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情操、艰苦奋斗的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人格。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当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弘扬的传统。

随后我们一行人参观了渣滓洞和白公馆。“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在关押革命先辈的牢房面前,我们再次受到震撼,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受到洗涤。

走到歌乐山革命烈士浮雕前,大家心中充满感慨。理想信念是一面旗帜,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它促使人们不怕千难万苦,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矢志不渝地追求。它是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在铸就红岩精神的那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共产党人通过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促使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都能舍生取义,坦荡凛然正气。今天,我们更应该继承先烈遗志,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坚定自信心和必胜心,奋发图强,为党为人民不怕困难,不怕艰苦,努力学习,与时俱进,进一步积聚开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二、航空科技之旅——壮志凌云冲天梦百年航空看今朝

7月7日,我们“西行漫游”实践队与航空学院另外三支实践队与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门前会合,在人事部王忠部长和汪亮的带领下进行为期一天的参观访问。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建于1970年,坐落在美丽的天府之国锦江河畔武侯祠旁,占地31万平方米,主要从事飞行器设计和航空航天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是中国现代化歼击机设计研究的基地。

我们首先来到成飞报告厅,观摩影像资料,然后聆听汪亮讲解成飞的发展。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是根据国家军机发展的需要,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分离而成的,建所之初全所只有几百人,随着全所员工的共同努力,成飞在科研发展上屡创佳绩,顺利完成歼-

8、歼-

7、歼-10,枭龙战斗机的研发,面向市场经济方面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随后,队员们与我航在成飞的校友进行互动交流,队员们就先准备好的问题向校友询问,校友徐博士也耐心一一作答,问题涉及应聘者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以及611所的理念及定位时,小有这样回答到:“研究所建立了以‘非对称超越,无边界创造’为核心理念的创新文化价值体系,以自主创新为主线,按照文化引领、注入基因、融入管理、形成体系的思路,重塑发展战略、边个组织机构、发展技术平台、优化设计流程、提升管理手段、营造文化氛围。研究所强调共创共

享,着力培养一支以学立德、以行立德、以律立德。激情向上的干部队伍,倾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勇于创新、能打硬仗的专业技术队伍。”

最后,我们跟随611所的工作人员参观体验了两个实验室,亲先进的系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调研成、渝两地新发展

程度、重庆是西部地区两大重镇,他们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实践队走访川、渝两地多处,以城市建设、交通运输、旅消费等方面探访成、渝两地在建党九十周年来取得的新发展。

2011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15个市和重庆的31个区县,总面积约20.61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9840.7万,GDP总量为

1.58万亿元。

漫步于成都、重庆街头,无不被两座城市的现代化气息与魅力深深吸引。一个是世界田园休闲之都,一个是山城雾都。在城市建设方面,最令我们赞叹的要属两个要数两个城市的商业区——春熙路和解放碑了。成都的春熙路商业区鳞次栉比,人气旺盛,其繁华程度全国前列,加之成都人的性格贪玩、闲适,春熙路生意自然好的不用说;重庆的解放碑商业区则又是另一番风味,解放碑高楼林立,寸土寸金,建筑与建筑间的拥挤程度仅此于香港,火热的骄阳炙烤着火辣的妹子,火爆的商业氛围与春熙路不分伯仲。如今,我国经济正由出口型转为消费型经济,春熙路与解放碑正好促进了消费拉动了内需,为西部地区的经济转变中作出了贡献。

这次的西部之行,我们在交通上也感觉到新的发展。以前的山城小路纵横,真可谓一步一坎,物资运送及不方便,常常需要人力搬运物资。如今的山城高架桥耸立,将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南岸、江北五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改善了山势崎岖行路难的问题。成都则开通了地铁1号线。其2、3、4号线也均在施工中。不仅如此,成渝两地还开通了动车,我们组队员体验之后,纷纷表示成渝动车不仅拉近了两市的距离,方便了群众,更为成渝经济区的增长、发展作出了良好的铺垫。可以说现在的蜀道已经不再难!

来到四川,不能不提四川的旅游。旅游是四川的支柱产业之一,5.12地震之后,四川旅游受到重创,但在政府扶持与行业重整后,如今的四川旅游又重获新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问道青城山,白水都江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川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也为整个事件画上完美的句号。

四、实践体会与感想

暑期社会实践是学校教学的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过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是大学生了解知识,锻炼才干,认识自我,找寻目标的重要突进。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暑期社会实践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和可靠接班人又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践活动中,我担当的是队长的职务。通过实践,我自身的组织、沟通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无论是出发前的线路设计,行程安排、单位联系,还是实

践中的突发意外、沟通协调,每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处理起来都需要细致的考虑和汗水的付出。时间告诉我,良好的交流可以使工作事半功倍,原本繁琐的任务也可以通过合理的分工化简为繁,一个优秀的团队离不开每一名队员的努力。我十分感谢时间中所有队员对我的信任和工作中的付出,是大家的团结和执着,才赢得了一次圆满的时间。

实践活动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走访重庆歌乐山红色革命纪念区,我们懂得了牢记历史,肩负使命;参观成都飞机研究设计所,我们懂得了开拓创新,强我航空;蛮有四川、重庆各地,我们看到了西部在党的领导下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更坚定了我们努力学习,勇攀高峰,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决心。

为减轻大家负担,本文由我撰写,供大家参考,不足之处多多包涵~大家如果不想自己写,这个修改一下抄上去就可以啦,内部资料,不要外传,大家都懂的~~大家抓紧时间,可能近期就要交了。

4.社会心理学完整版 篇四

在这次寒假期社会实践中我岗位见习的是图书管理员。在为期一 周的实践活动期间,其经历可用辛苦、充实快乐来形容。

回顾此次实践,我收获良多。不仅仅是物质的回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感悟。通过在图书馆近一周的工作,我对图书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图书馆书籍的分类、摆放有了详细的认识,以后到图书馆借阅书籍、查询资料将会更加便利。同时在亲身经历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后,我对他们的工作也有了全新的感受。并不像之前认为的那种坐在办公桌前,一杯茶一份报纸就对付一天样子,他们的工作内容其实也是很辛苦的。而这种辛苦更多的是体现在脑力和心理上。虽然他们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很清闲,但越是清闲越是难耐。即使没有任何事情可做,他们也必须待在办公桌前,不能随意离开工作岗位以防同学们有问题前来求助咨询。而且他们还要态度和蔼、不厌其烦的回答、解决同学的一个又一个问题,甚至是同样的问题,越是简单重复的劳动,越能凸显一个人的毅力与品质。

/社会实践的目的就是通过让大学生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亲身实地的去体验社会、实践劳动。从而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对于专业知识的提升以及生活、人生的感悟。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感悟,就会有所收获。当然,要是能真正进入社会性的,和自己专业又联系密切的领域里实习是最好的了。这也是我以后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努力在毕业之前进行一次或几次专业实践,亲身体验行业的工作,将会我毕业后踏入领域奠定良好的基础。

5.社会心理学完整版 篇五

院系:化学与分子工程

专业:化学

姓名:李万年班级:2012级8班

日期:2013年2月28日

关于宣传郑州大学的社会实践报告

一、实践目的1.宣传郑州大学,增加高中学生对郑州大学的认识,提高郑大

大学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到郑州大学就读。

2.锻炼并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学习将理论知识转换成实践能力,为郑州大学的宣传做出自己的贡献。

3.丰富自身能力,丰富假期生活。

二、实践地点

青海省乐都县,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第三中学,第五中学,第六中学及乐都实验中学等等。

三、实践时间

2013年1月16日——2013年2月15日

四、实践团队成员

郑州大学2012级化学院化学业八班学生李万年及部分其他学

校的学生。

五、宣传主题

放飞梦想,相约郑大

六、实践内容

1.在大一上学期寒假放假未回家的时候,在网上搜集郑州大学的详细资料,并用照相机等设备搜集郑州大学的各个校园景

观。

2.用平时收集积累的郑州大学活动照片等资料,制作关于宣传

郑州大学的宣传页。(见附件)

3.与宣传团队小组成员制定宣传活动的具体实施计划并拟定相

关的活动步骤,选择宣传地点,预计宣传活动的活动开销,并筹集活动经费。

4.与各个高中老师联系沟通,向其说明我们的宣传计划,并获

得其帮助,之后,得到学校领导的活动许可,确定活动的具

体时间安排。

5.准备宣传所用物资,打印宣传页,准备并整理宣传资料。

6.向各个学校提供我们准备的宣传资料,通过学校的最终活动

审核。

7.在活动期间,我们在学校的中教学楼前建立了活动宣传站,张贴宣传海报,向路过的学生分发郑州大学的宣传页,在宣

传站向高中学生展示郑州大学的景观及各类活动照片,并与

围观的学生进行简单的互动活动,回答学生提问,帮助他们

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以自身经验向他们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建议,并为同学们讲解宣传郑州大学的办学历史、地理位

置、管理现状、奖学金评比方法、办学理念等。

8.以演讲形式向大家展示选择郑州大学的优势。对比省内其他

高校,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内唯一的211工程高校,具有良好的学风,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育资源。且由于其位于

河南省省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便利。且郑州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发展迅

猛。而郑州大学相对于省外高校,收费更加低廉,普通家庭

均可以接受,且对于河南考生而言,离家较近,更加便利。

同时,我们列举身边的真实故事,向高中同学介绍选择郑州

大学就读的优势,并为同学们宣传了郑大多彩的社团活动等,吸引学生对郑大的注意力,讲解了以及各方面对贫困生等的补助问题等,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为郑大树立良好的形象。

9.为高中同学留下联系方式,承诺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帮助

他们解决各类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等。

10.通过各个小组成员,向小组成员的亲朋好友宣传,向他们

展示郑州大学最好的一面。

11.活动结束,收拾整理活动场地,处理活动后的各项事务,并向各个高中学校的领导对本次活动的支持表示谢意。

七、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宣传时间难以确定。在活动正式开展之前,我们做了认真的调查准备工作,通过高中老师同学等了解了高中的课程安排

时间,以便于我们讨论确定出最佳的宣传时间等。

2.宣传才开始时宣传小组成员带有紧张情绪。宣传活动过程中,特别是进行演讲环节的宣传工作时,宣传小组成员出现紧张

情绪。我们通过相互的鼓励,相互的支持,使紧张情绪得以

控制。

3.在与校方沟通时,比较难征求校方的同意。由于学校校方怕

我们的宣传活动会打扰到高三学生的正常复习,初期,并不

愿意让我们进行宣传工作。在我们通过高中的班主任进行进

一步的与校方沟通,且在他们看了我们具体的宣传策划后,才答应给予我们一定的时间进行宣传工作。

4.对自己的学校了解不够深刻,有时会出现无法正面回答同学

们的提问。尽管我们准备了许多关于郑州大学的资料,但有

时面临高中同学突如其来的发问,有时仍不能正面回答同学

问题,我们通过再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郑州大学,这

种情况得以缓解。

5.工作量较大。由于宣传小组人数有限且工作总体量比较大,我们积极与高中老师同学联系,从他们那里得到支持与帮助。

6.初期宣传效果不佳。原先由于工作的准备活动不是十分到位,所以才开始宣传时效果不佳,我们通过进行宣传互动等方式

调动同学积极性,才取得较为理想的宣传效果。

八、实践总结

本次宣传活动成功的为高中同学及社会各界展示了郑州

大学的真实形象,让高中同学更加真实地感触大学生活,让他

们清晰地意识到去郑州大学就读的可行性,让更多的同学了解

到郑州大学的优势所在,增加了高中同学对郑州大学的向往,同时为高中同学指明想要进入郑州大学就读所需要的条件等,为真心想要进入郑州大学就读的学生提供了建议帮助,为郑州

大学的宣传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通过本次宣传活动,不仅向高中同学宣传了郑州大学,为

高中同学提供了学习生活上的帮助,而且锻炼了自己实践能力,也加深了自己对郑州大学的了解,使得自己更加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学习生活的环境,有助于自己更加和谐的融入郑州大学这个大家庭。同时,本次活动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许多的不足,从而为自己今后更好去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提供参考。

6.社会心理学完整版 篇六

佛山电视台在2014年就着手拍摄了关于TH000的纪录片,从各个角度展现了电竞选手生活中的情况。近日在某视频网站发布了《身经百战》完整版。喜爱魔兽争霸3、喜爱TH000不妨去感受一下TH000的电竞生活。

电竞高收入选手TOP200女性选手只 2 人

市场研究公司SuperData在最新发布的电子竞技研究报告中披露,在全球收入最高的前200名职业电竞选手中,女性选手只有2人,占比仅1%。SuperData表示,全球电竞赛事观众中女性占比约13%,男性比例为87%。换句话说,每7-8名电竞观众中,就有1人是女性。然而在打比赛赚钱方面,男性选手似乎优势明显。

很多电竞组织都已经意识到了男女选手比例失衡的现状。“针对这一问题,包括暴雪和国际电子竞技联盟等在内的越来越多组织开始举办只允许女性参与的赛事,从而打造出一种对女选手和女性观众更人性化的氛围。”SuperData在报告中写道。SuperData未在报告中提到高收入女性电竞选手的名字,但在最近一年多时间里,《星际争霸2》女玩家Sash “Scarlett” Hostynying赢取的赛事奖金超过3万美元。而另一位女选手,Katherine “Mystik” Gunn则通过参加《光环》和《死或生4》大赛录得奖金超过12万美元。

LOL战队OMG参演电影 职业选手进军娱乐圈?

近日有粉丝在微博爆料,《英雄联盟》职业战队OMG的成员参演电影,并且放出现场照片。图中OMG的四名成员身着保安制服,玩家还调侃“Uzi本色出演”。

微博原文:

OMG触电 参演电影《前任攻略2》?来自微博爆料的消息,OMG战队的大神们参演了电影《前任攻略2》。而且网上还爆出了OMG队员身着制服的照片。

OMG属于成熟的俱乐部,对于俱乐部和选手的包装下足功夫,从参与公益活动,到MV《星球之光》,这也是俱乐部日益成熟的表现。但是由于近期OMG战绩不佳,受到一些粉丝的“不满”,粉丝认为过多的注重参与其它行业会影响到选手们的比赛和训练,,有网友调侃称“OMG以前是实力派,现在开始走偶像路线了。”

韩电竞选手 每周游戏 88 小时

说到电子竞技,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在绝大多数的比赛中韩国都有着非常亮眼的表现。当然,虽说这样的成绩跟国家的大力扶持是密不可分的,但民众对于游戏的狂热程度也是其电竞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你知道一个韩国少年一周平均游戏时长多少个小时吗?

据悉,电竞在韩国是一项全民娱乐项目,很多孩子甚至将电子竞技项目作为了自己未来职业选择。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份对于电子竞技的狂热,使得很多韩国青少年面临着网络与游戏极度成瘾的问题。

曾经有记者采访过一名刚被职业战队星探发觉的少年,而这名少年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每周平均游戏时长为88小时。而除日常作息外,少年一直都生活在电脑前。

上一篇:职业技术教育复习下一篇:我们是一家人七年级高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