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识图教学(精选8篇)
1.机械识图教学 篇一
机械识图试卷 一、填空题(25分)1、机械制图当中基本图幅有哪五种()、()、()、()、(),其中A4图纸幅的尺寸为()。
2、机械制图当中常用的线型有()、()、()等,可见轮廓线采用()线,尺寸线,尺寸界线采用()线,轴线,中心线采用()。
3、机械制图当中的汉字应写成()体。
4、图样中的尺寸以()为单位。
5、在标注直径时,在数字前面应该加(),在标注半径时应在数字前加()。
6、尺寸标注由()、()和()组成。
7、在标注角度尺寸时,数字应()书写。
8、机械制图中通常采用两种线宽,粗、细线的比率为()。
9、线性尺寸数字一般应注写在尺寸线的()或()。
10、平面图形中所注尺寸按作用分为()和()。
二、选择题(20分) 1、下列符号中表示强制国家标准的是()。
A. GB/T B. GB/Z C.GB 2、不可见轮廓线采用()来绘制。
A.粗实线 B.虚线 C.细实线 3、下列比例当中表示放大比例的是()A.1:1 B. 2:1 C.1:2 4、在标注球的直径时应在尺寸数字前加()A.R B.Φ C.SΦ 5、下列比例当中表示缩小比例的是()A.1:1 B. 2:1 C.1:2 6、机械制图中一般不标注单位,默认单位是()A.㎜ B.㎝ C.m 7、下列尺寸正确标注的图形是()8、下列缩写词中表示均布的意思的是()A.SR B. EQS C.C 9、角度尺寸在标注时,文字一律()书写 A.水平 B. 垂直 C.倾斜 10、标题栏一般位于图纸的()A.右下角 B.左下角 C.右上角 三、判断题(10分)1、国家制图标准规定,图纸大小可以随意确定()2、比例是指图样与实物相应要素的线性尺寸之比。()3、2:1是缩小比例。()4、绘制机械图样时,尽量采用1:1的比例()5、使用圆规画图时,应尽量使钢针和铅笔芯垂直于纸面。()6、丁字尺与三角板随意配合,便可画出65度的倾斜线。()7、制图标准规定,图样中标注的尺寸数值为工件的最后完成尺寸。()8、国家制图标准规定,可见的轮廓线用虚线绘制。()9、国家制图标准规定,各种图线的粗细相同。()10、图样中书写汉字的字体,应为长仿宋体。()四、作图题 1、用已知半径作圆弧连接(保留作图痕迹)(5分)2、按照给定图形的实际尺寸按比例2:1抄画图形,并标注尺寸。(15分)3、按照给定图形的实际尺寸按比例1:1抄画图形,并标注尺寸。(25分)
2.机械识图教学 篇二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Inte rne t的网络信息化时代,是以CAD/CAM先进制造技术为支柱的新产业时代,时代对技术工人的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一)企业欢迎识图能力强的技校生
众所周知机加工企业的生产不仅需要工人身体好、品德素质好,而且还需要有较好的图纸阅读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图纸阅读能力较强的技校毕业生,企业不需要花费精力进行二次培训,很快就能上岗独立操作。快速正确理解图纸就等于快速掌握了企业产品质量的命脉,是制造优质产品的重要前提。现代企业的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图纸也随产品的不断改进而有较大的变化,因此需要技校生能对改进了的图纸有快速理解能力,可见提高技工学校学生的识图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机械制图》课程对培养识图能力的局限性
通过增加学生实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等办法,就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但是要想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前职业教育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机械制图》、《工艺学》等课程的课堂教学,而《机械制图》教材往往是参考国内高校教材编写的。高等教育侧重的是设计,职业教育则侧重于对机械图纸的识图能力,两种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大不相同。技工学校《机械制图》课的重点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三视图的补线或补视图,这对识图能力的培养来说仅仅是基本功而已,如要达到较高的识图能力,还需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有所突破。
(三)企业图纸与学校图纸比较
机械企业的生产用图纸与学校学习用图纸有很大的区别,学校学习的图纸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绘制的从浅入深的简单图纸,机械专业相关知识的涉及面较窄。而企业的生产用图 (见图一) ,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很广,它包含《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焊工工艺学》、《机加工工艺学》等科目。在技工学校,学生们接触的图纸上的信息量不多、较为单一、综合性不强,与企业的图纸有很大的不同;再者企业的图纸是严格按照【GB4497-1998和GB4498-1998】的机械制图标准绘制的,而学校的学习图纸有一定的随意性,且某些地方不符合国家标准。另外职业教育的编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纸,设计的是典型例图,视图多,尺寸标注有重复;而企业图纸的原则是:用尽量少的视图和剖面图来完整地反映工件,一般情况不允许重复标注尺寸。因此很多学生看到类似〖图1〗这样的图纸不知如何下手,难以读懂。其实在企业生产中,这种类型的图纸是很普通的。
(四)“大量练习”是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的学生识图能力,是通过《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制造基础及工艺》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诸多环节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而职业教育的实习环节是技能实习,无课程设计;欲提高技工学生识图能力,必须增加识图课和CAD绘图等方法。
《机械制图》的课本中,虽有一些较为典型的范例,但是技工学校的学生素质差,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强,即使学会看懂课本上的范例,换一种类型的图纸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素质差的学生,使其掌握一种技能的最好方法是“大量的练习”,因此可通过大量的读图及绘图练习来提高学生识图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机械识图能力的实践
(一)改革CAD/CAM课程内容,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很多学校CAD/CAM课程的教学内容仅局限为CAD软件的使用方法,或者讲解一些纯理论的知识,很难使学生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对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
CAD/CAM的教学内容是:掌握二维绘图的各种绘图和编辑各种指令能够熟练地绘制二维机械图,会三维绘图并能生成加工程序。CAD/CAM的各种教材上的练习图纸过于简单,对识图能力的提高无大的帮助,选择合适的练习图素材是课程内容改革的重点。
本学期,我们对两个高级数控班的CAD/CAM课,进行改革的尝试,让学生通过大量地运用CAD/CAM在微机上绘制企业生产用图,籍此机会大力提高学生识图能力。这样既教会了学生CAD/CAM,又提高了学生识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选择数控专业机械识图入门图纸
经过大量的调研,我们从不同的企业里收集不同类型的机械加工图纸,并对其进行整理,挑选一些典型的图纸输入微机。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必须从其熟悉的图纸教起,他们经过了普通车床实习和数控车床实习,对回转体类型的零件很熟悉,回转体零件中最典型的是液压油缸,同时液压油缸的各种零件特别适合数控加工,因此先从油缸图纸开始教。
(三)从零件图到装配图
首先用三次课的时间,教学生学会CAD的基本绘图和编辑指令,然后发给学生液压油缸成套图纸(总图见图2),作为学生练习的素材。这成套图纸中,包括装配图、部件图和零件图,先从最基本的零件图开始画,然后是部件图,最后是总图。通过这种练习,不仅让学生回顾和复习了《机械制图》;理解液压油缸的结构特点、密封的作用、缸筒与活塞杆热处理的特点和焊接的特殊要求等,而且对《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和《公差》等课程得到了复习和提高了应用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装配
图、部件图和零件图的关系和工艺流程。例如图2:液压油缸图中的序2导向套(见图3),这种工件属于数控加工典型工件,很多学生对其很感兴趣,课后编制了数控加工程序在数控仿真软件上进行模拟加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后,我们又让学生练习阀块的图纸(见图4),阀块这类零件特别适合加工中心来加工,也适合数控专业学生的练习需要。从视图和加工特点来说,阀块的图纸为机械加工的另一典型图纸,它有很多孔相互贯通,视图的表达也很有特点,可以说每一个加工要素,都通过剖视图集中表达出来。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图4的阀块图纸时,很多同学看了较长的时间,才看明白,颇有些“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而学生运用CAD在画完阀块的图纸后,理解视图、剖面图的能力更进一步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从装配图到零件图
画油缸图纸是从零件图到部件图,最后到装配图。目的是让学生练习CAD绘图的基本指令,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这时学生的CAD基本绘图已经比较熟练,应该让学生从装配图开始练习,然后是部件图,最后到零件图。为此我们选择了较为简单的液压油箱图纸作为练习素材,学生们两次课的时间就完成了;随后趁热打铁布置给学生共计图纸一套17张的较为复杂的部件图(见图5),经过教师和学生的集体努力,大部分同学完成了全部17张图纸的CAD绘制。学生们的CAD和机械识图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使同学们认识到企业生产图纸和各种不同种类零部件加工的特点;对《机械制图》、《公差》和《机械基础》等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甚至有些同学的CAD的水平要超过一般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可以在一般企业里担任简单的技术工作。很多同学反映,经过大量的练习之后,原来很难看懂的图纸,现在变得非常简单了。
如果一个技工既懂CAD,又会数控编程及操作数控机床,那么他一个人同时可完成车间工艺员、机床操作者以及其他辅助人员的全部工作,可以说“以一当十”也不过分。企业用这样的人才,可以降低包括用人成本在内的很多方面的成本,同时企业也会给这类人才更高的薪水。
综上所述,对于识图能力差的学生,通过运用CAD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大量地绘制企业的生产用图,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机械识图能力,其优点如下:
1)用CAD绘制生产用图,学生的兴趣大大增加;
2)从学生熟悉的图纸入手,减少入门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挑战自我;
4)温故知新,加强知识的迁移,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现代教学手段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是广阔的。借助“CAD”,不仅大大节省教学时间,而且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机械制图、识图的能力,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因此,我们应努力寻求它与传统教学的结合点,使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提高和发展。
摘要: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企业需要识图能力强的技工学生, 但学生识图能力弱, 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文章通过运用CAD“大量练习”企业生产图纸, 来提高学生的机械识图能力, 做了大量的思考和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CAD机械识图,循序渐进,生产用图,识图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小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课程教学再造[J].湖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倪化秋, 宿翠霞.制图与CAD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 2008.
3.机械识图教学 篇三
关键词:翻转课堂;职教新常态;中职机械识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55-02
一、前言
中职阶段是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具有职业技能劳动者的教育,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技能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造性,目标是培养技能应用型的人才。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呈现以下几个新常态:一是职业教育在国家加大投资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经“不差钱”,中职学校的专业实训设备已经比较充足,即使与二三年前相比也是有了很大的改善。二是职业教育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高,广大学生家长已经认识到学会一门技术对学生的职业人生的重要性。三是职业教育的各项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学校师生的业务技能竞赛都制度化、规范化,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已经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四是总体而言中职学生在校是以技能操作的技能课为主,课后的空闲时间还是比较多的;这为利用学生的课余空闲时间提供了可能。翻转课堂就是在这“职业教育新常态”下涌现出的新教学方法之一。现在职业教育中比较盛行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都是通过典型的学习任务或技能项目为载体,学生以完成学习任务或熟练技能项目为激励目标,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是由于受每节课的时间限制,老师所提出的工作任务基本上无法在独立的一节课堂上及时完成,这样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使这种“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流于形式。二是随着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推广学习,必然会压缩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因此老师们都感觉到授课课时不足、紧张。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空闲时间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翻转课堂的涵义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或译作“颠倒课堂”) 近年来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微课,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然后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翻转课堂是一种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的手段;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教练”,不是在讲台上的学科“圣人”。
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学的内容得到永久存档,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可用于课前预习、课后补课或复习。因此,视频微课是实现翻转教学的理想载体,也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共享的有效方式。中职学生一般自律性比较差,上课时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但他们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兴趣性和好胜心较强,而且大多数同学拥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尽管他们的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由于有视频微课的吸引和帮助,他们也愿意跟着进行课前学习。微课视频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于那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视频中所呈现的知识难点,他们可以反复观看,直到掌握为止;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家长不能辅导子女学习的窘境,通过监督就可以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因而许多学生家长也很愿意参与进来。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无疑更加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他们在上课时就可以成为“老师的好助手、学生的小老师”。而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带有普遍性的难点,可以带到课堂上来,由教师进行统一的分析讲解;通过共同解决知识难点,实现知识的巩固。
三、翻转课堂在中职《机械识图》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专业中很重要的一门基础技术课,它集技术性和基础性于一身。由于受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因素影响导致学生个体在学习效果上的存在巨大差距,从而影响《机械识图》的整体教学效果。现在职业教育中运用较多的是“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都是通过典型学习任务为引导,学生以完成学习任务为努力方向,进行知识学习或技能训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有上课时间的有限,我们所提出的学习任务可能在独立的一节课堂上无法完成,导致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会越多,基础课时会进一步被压缩,课时不足的现象会成为一种新常态。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有课前的自主学习,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可以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绘制圆柱的三视图和轴测图”是由浙江省教育厅职教教研室编写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机械识图》项目三任务五的内容。从内容上看:绘制圆柱三视图是曲面立体三视图的开始,学好本节内容也能为接下来学习圆柱切割体的三视图打下良好的基础。难点是圆柱正等轴测图的绘制,由于园的正等轴测图在盘面上是椭圆,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识别和判断左视图中最左最右素线、最前最后素线的位置;难点“四心法”画椭圆。教学中要走出“眼高手低,我听说了,我知道了;我学了,我忘记了”的教学现象,只有“我做过了或我做错了,我记住了”,因此要突破难点,落实重点,关键在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二)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
(1)视频制作是翻转课堂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前,我录制了两段视频微课,圆柱三视图的绘制引入(1.8min)、椭圆的“四心画法”以及完成整体圆柱正等轴测图(6.5min)。视频微课的时间并不长,但这是结合教学目标、教师经验、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后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视频。除此之外,我们还准备了相应的学案、教师点评、练习分析等资源。课前的夜自修时间,学生可以在教室的多媒体投影仪上观看视频,或者通过电子邮件、QQ群等方式对资源进行接收和使用。学生结合视频和辅导学案,在电脑中来完成知识点的课前学习,通过习题分析和教师点评来完成知识点的强化。学案中要求学生将不懂的或者难以理解的内容记录下来,为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做好反馈。
(2)分组实施。我教的班级是14机械3班,有48名学生。平时我经常采用分小组合作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有利于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发展,小组成员根据学习任务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学习和分工。课前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将不同层次和性格特点的学生合理地分成六个学习小组。
2.新课的教学实施。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授课前学生对圆柱三视图的绘制就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而在自学中无法掌握的问题,可以能通过学案反馈到课堂上,在课堂上进行解决。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同时提出新的学习任务,通过学习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任务中来。在学习任务的进展中,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同学的“小老师”;如果小组内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则直接咨询老师;老师巡视各组的项目进展,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将课堂变成了巩固知识的“车间”,而非学习知识的“讲堂”。
(1)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小组旨在促进不同程度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互相制约、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内容,并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激励依据,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型组织。教师则在项目任务教学实施过程中,巡视各组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指正学生容易发生的错误;同时小组中学习能力强也可以辅助老师一起指导学习能力相对差的同学,共同学习; 教师则对大多数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指导。
(2)集中答疑。教师通过学案的课堂反馈,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学生在自主学习“绘制圆柱的三视图和轴测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比如识别左识图的两条素线是最左最右的素线,还是最前最后的素线;“四心法”画椭圆的步骤等等。这些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和用机械CAD绘图软件演示分析,解除疑惑。
(3)成果评价。学习任务完成后,谈谈自己及本组同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评价,评价可以由自评-组评-互评-师评等几方面组成的。评价是一项激励机制,恰如其分的运用评价机制对学生或小组进行有效的评价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心,激发持久的学习动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内驱力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课后整理。 教师将课堂中收集到的不同信息进行整理,并将这些在课堂上实时生成的资源以及学生完成的电子任务书收集整理后打包共享。这些资源可以被长期保存,学生如果遇到问题时可随时搜索查阅;请假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补课。那些性格内向但有上进心的同学,也可通过资源进行补救性学习。总之课后资源整合,可以为实现培优补差的教学提供另一种可能。
四、翻转课堂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教师的角色位置要转变,综合素质要提升。实施翻转课堂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贯彻“先学后教、在习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中教”, 这要求教师在课前除了完成视频制作以外、还必须对授课内容有总结归纳、授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预案,从而更加有效的与学生互动,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推动翻转课堂的关键,因为“意识观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没有坚定的改革信念作为支撑,教师通常是不愿意“革”自己的命的。
2.学校的配套设施要升级。对于目前很多寄宿制中职学校的而言,晚自修是学生观看微课视频的最佳时间,并进行有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因此,学校应为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在硬件和软件上提供保障,如提高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的清晰度、配备音响,提升计算机房服务器的性能,增加校园网的带宽等等;同时软件上也需要跟进,如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培训和转变等等。
3.翻转课堂授课地点的适当转移。中职课堂不要都局限在教室中进行,可以部分课时安排到实训室、机械实训车间或者室外进行课堂授课,也可以让内向的同学在一个相对空旷的地方,这样与同学老师互动中比较容易放松自己,更容易参与到团队活动中。
4.家长的参与力度要加强。翻转课堂迅速推广的动因之一就是针对教学班中有因通学、请假、训练、比赛、演出等同学夜自修不能得到统一辅导或不能及时补上脱掉课,而翻转课堂能提供很棒的补课机会,但是翻转课堂是要求学生在课余或家中通过自主学习视频微课。这对自制力不强的中职生来说,家长的参与和监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否者用视频微课辅助学生自学效果就无从谈起了。
结束语
翻转课堂这一颠覆性的教学模式在国外山区镇学校“林地公园高中”的所取得的实践成果大多是鼓舞人心的,2011年还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但目前国内对该模式的介绍述评与理论研究较多,实践应用相对谨慎。主要是因为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挑战,一时还难以大面积推广实施,只适合教育改革试点,目前在经济和教育较发达的南方地区正在方心未艾。笔者在实践使用后有这样的体会:翻转课堂更适合于某些:“在做中学,在学中练”的技能型学科的教学,也是主要用于突破难点的教学上。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
[2]崔陵、娄海滨.《机械识图》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
4.机械识图基础(四) 篇四
1.4 组合体的三视图
一、组合体的组合形式组合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本体所组成的形体,机械识图基础(四)
。⒈叠加组合体由基本体堆叠而成的组合方式,如图1-19所示。图1-19叠加式组合体及其视图叠加式组合体的视图特点:其投影就是组成它的各个基本体的投影之和,只要把各基本体按各自的位置逐个画出,就得到了整个组合体的投影。 2.切割由某个基本体切去若干个基本体后形成的组合方式,如图1-20所示。图1-20切割式组合体及其视图切割式组合体的视图特点:切口的投影实际上就是切割面的投影,一般应从切割面有积聚性的投影开始着手,作出切口的位置,再根据投影规律画出切口在另外两个视图上的投影。 二、组合体表面的连接关系 1.平齐和不平齐 两基本体连接时,表面的平面连接时出现不平齐和平齐两种关系,如图1-21所示。图1-21平面连接不平齐和平齐不平齐视图特点:两基本体投影中间有线隔开;平齐视图特点:两基本体投影中间没有线隔开。 2.相切相切是基本体叠加和切割时表面连接关系的特殊情况,如图1-22所示。图1-22 表面连接时相切与相交形体相切时,在相切处产生面与面的光滑连接,没有明显的分界棱线,但存在着看不见的光滑连接的切线,读图时注意找出切线投影的位置及不同相切情况的投影特点。 3.相交基本几何体通过叠加、切割方式形成组合体。一个较为复杂的立体其表面往往存在基本几何体在构成组合体时所形成的表面交线,这种交线包括平面与立体相交形成的截交线和立体与立体相交形成的相贯线。 (1)截交线平面与立体相交可看成立体被平面截切(图1—23),故切割平面称为截平面,被切割后的立体表面称为截断面,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交线称为截交线。图1-23截交线截交线具有两条重要性质如图1-24: ①它既在截平面上,又在立体表面上,因此截交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共有点,而这些共有点的连线就是截交线。②由于立体表面占有一定的空间范围,所以截交线一般是封闭的平面图形图1-24截交线的性质 截交线的形状由立体的形状和平面与立体的相对位置两个因素决定,如图1-25所示。图1-25A 圆柱面的截交线图1-25B 圆锥面的截交线 (2)相贯线两基本体相交叫作相贯体,其表面产生的交线叫做相贯线,如图1-26所示。通常相贯线为空间曲线,特殊情况下为平面曲线或直线。相贯线是相交两立体表面的共有线,相贯线上的点是两曲面立体表面上的共有点。图1-26 相贯体及相贯线 ①两圆柱正交相贯线当两回转体轴线互相垂直时称正交,图1—27是三种常见的圆柱正交相贯形式。图1-27 圆柱正交相贯形式两圆柱正交相贯线的投影特点(如图1-28所示):两圆柱正交时,相贯线为一闭合的空间曲线,也是两圆柱面的共有线。小圆柱轴线垂直于水平投影面,相贯线的水平投影积聚在小圆柱水平投影的圆周上;大圆柱轴线垂直于侧投影面,相贯线的侧面投影积聚在大圆柱侧面投影的部分圆弧上。相贯线的正面投影则必须由作图求出(见图1-29所示)。图1-28 圆柱正交相贯线图1-29圆柱正交相贯线的作图 当圆直径变化时,相贯线的变化趋势如图1-30所示。图1-30 直径变化,两圆柱相贯线的变化趋势简化作图:通常用圆弧代替曲线。圆弧的半径等于相贯两圆柱中大圆柱的半径,圆弧弯曲的方向朝着大圆柱的轴线(图1—31)。图1-31 相贯线的简化画法 ②复合相贯复合相贯是指两个以上基本形体相贯,如图1-26所示 ③轴线共有相贯 当两回转体具有公共轴线时,其相贯线为圆。见图1-32所示。图1-32轴线共有相贯视图 三、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1. 形体分析:把组合体分解为若干个基本体的分析方法。弄清各部分的形状、相对位置、组合方式及表面连接关系。如图1-33所示,轴承座可分为底板、圆筒和加强肋三大部分。圆筒叠加在底板的右上方,加强肋与底板及圆筒相交,底板上切去三个圆孔(一大孔和二小孔,大孔与圆筒内径相同),圆筒前部横切一小圆孔。图1-33 轴承座2.视图画法选择图1-33所示的轴承座为例。1)选择主视图主视图是最主要的视图,一般选取组合体最能反映各部分形状特征和自然位置的一面画主视图。图1-33所示A向作为主视图的方向,它能反映轴承座三大部分的相对位置及形状,若选B向作主视图方向,则加强肋的位置和形状不能反映,圆筒上的小孔形状亦看不见。两者相比较,采用A向作主视图投影方向较好。2)画图步骤(图1—34)(1)布置视图,画出视图的定位线(图1—34a的轴线及主、左视图中的底线),(2)画底板的轮廓(图1—34b),(3)画圆筒的外部轮廓(图1—34c),(4)画加强肋的轮廓(图1—34d),(5)画出各部分细部结构(图1—34e),(6)检查、描深图线(图1—34f)。1.4 组合体的三视图
一、组合体的组合形式组合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本体所组成的形体。⒈叠加组合体由基本体堆叠而成的组合方式,如图1-19所示。图1-19叠加式组合体及其视图叠加式组合体的视图特点:其投影就是组成它的各个基本体的投影之和,只要把各基本体按各自的位置逐个画出,就得到了整个组合体的投影。 2.切割由某个基本体切去若干个基本体后形成的组合方式,如图1-20所示。图1-20切割式组合体及其视图切割式组合体的视图特点:切口的投影实际上就是切割面的投影,一般应从切割面有积聚性的投影开始着手,作出切口的位置,再根据投影规律画出切口在另外两个视图上的投影。 二、组合体表面的连接关系 1.平齐和不平齐 两基本体连接时,表面的平面连接时出现不平齐和平齐两种关系,如图1-21所示。图1-21平面连接不平齐和平齐不平齐视图特点:两基本体投影中间有线隔开;平齐视图特点:两基本体投影中间没有线隔开。 2.相切相切是基本体叠加和切割时表面连接关系的特殊情况,如图1-22所示。图1-22 表面连接时相切与相交形体相切时,在相切处产生面与面的光滑连接,没有明显的分界棱线,但存在着看不见的光滑连接的切线,读图时注意找出切线投影的位置及不同相切情况的投影特点。 3.相交基本几何体通过叠加、切割方式形成组合体,一个较为复杂的立体其表面往往存在基本几何体在构成组合体时所形成的表面交线,这种交线包括平面与立体相交形成的截交线和立体与立体相交形成的相贯线。 (1)截交线平面与立体相交可看成立体被平面截切(图1—23),故切割平面称为截平面,被切割后的立体表面称为截断面,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交线称为截交线。图1-23截交线截交线具有两条重要性质如图1-24: ①它既在截平面上,又在立体表面上,因此截交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共有点,而这些共有点的连线就是截交线。②由于立体表面占有一定的空间范围,所以截交线一般是封闭的平面图形图1-24截交线的性质 截交线的形状由立体的形状和平面与立体的相对位置两个因素决定,如图1-25所示。图1-25A 圆柱面的截交线图1-25B 圆锥面的截交线 (2)相贯线两基本体相交叫作相贯体,其表面产生的交线叫做相贯线,如图1-26所示。通常相贯线为空间曲线,特殊情况下为平面曲线或直线。相贯线是相交两立体表面的共有线,相贯线上的点是两曲面立体表面上的共有点。图1-26 相贯体及相贯线 ①两圆柱正交相贯线当两回转体轴线互相垂直时称正交,图1—27是三种常见的圆柱正交相贯形式。图1-27 圆柱正交相贯形式两圆柱正交相贯线的投影特点(如图1-28所示):两圆柱正交时,相贯线为一闭合的空间曲线,也是两圆柱面的共有线。小圆柱轴线垂直于水平投影面,相贯线的水平投影积聚在小圆柱水平投影的圆周上;大圆柱轴线垂直于侧投影面,相贯线的侧面投影积聚在大圆柱侧面投影的部分圆弧上。相贯线的正面投影则必须由作图求出(见图1-29所示)。图1-28 圆柱正交相贯线图1-29圆柱正交相贯线的作图 当圆直径变化时,相贯线的变化趋势如图1-30所示。图1-30 直径变化,两圆柱相贯线的变化趋势简化作图:通常用圆弧代替曲线。圆弧的半径等于相贯两圆柱中大圆柱的半径,圆弧弯曲的方向朝着大圆柱的轴线(图1—31)。图1-31 相贯线的简化画法 ②复合相贯复合相贯是指两个以上基本形体相贯,如图1-26所示 ③轴线共有相贯 当两回转体具有公共轴线时,其相贯线为圆。见图1-32所示。图1-32轴线共有相贯视图 三、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1. 形体分析:把组合体分解为若干个基本体的分析方法。弄清各部分的形状、相对位置、组合方式及表面连接关系。如图1-33所示,轴承座可分为底板、圆筒和加强肋三大部分。圆筒叠加在底板的右上方,加强肋与底板及圆筒相交,底板上切去三个圆孔(一大孔和二小孔,大孔与圆筒内径相同),圆筒前部横切一小圆孔。图1-33 轴承座2.视图画法选择图1-33所示的轴承座为例。1)选择主视图主视图是最主要的视图,一般选取组合体最能反映各部分形状特征和自然位置的一面画主视图。图1-33所示A向作为主视图的方向,它能反映轴承座三大部分的相对位置及形状,若选B向作主视图方向,则加强肋的位置和形状不能反映,圆筒上的小孔形状亦看不见。两者相比较,采用A向作主视图投影方向较好。2)画图步骤(图1—34)(1)布置视图,画出视图的定位线(图1—34a的轴线及主、左视图中的底线),(2)画底板的轮廓(图1—34b),(3)画圆筒的外部轮廓(图1—34c),(4)画加强肋的轮廓(图1—34d),(5)画出各部分细部结构(图1—34e),(6)检查、描深图线(图1—34f)。图1-34轴承座的画法步骤 四、组合体读图方法1.看图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要把几个视图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读图时,无法根据立体的一个视图或两个视图确定其空间形状,因此必须将有关视图联系起来分析,如图1-35所示,已知主视图和俯视图,还要联系左视图才可确定空间形状。图1-35两个视图相同空间形状主要取决于第三视图的例子(2)注意抓特征视图形状特征视图:最能反映物体形状特征的那个视图,如图1-36所示。图1-36 形状特征视图位置特征视图:最能反映物体位置特征的那个视图,如图1-37所示。图1-37 位置特征视图 2.基本方法根据视图间的投影关系,进行形体分析、面形分析和图线分析,总称为投影分析。 形体分析:根据视图的图形特点、基本体的投影特征把物体分解成若干部分,并分析其组合形式。看视图—以主视图为主,配合其它视图,进行初步的投影分析和空间分析。 抓特征—找出反映物体特征较多的视图,在较短的时间里, 对物体有个大概的了解。 面形分析:分析视图中每个线框的含义。每个封闭线框一般表示物体1个面的投影;相邻两个封闭线框则表示物体不同位置面的投影。 图线分析:视图中每条图线虚线或实线,可表示以下含义:垂直面(平面、曲面)的投影;面与面交线的投影;曲面转向线的投影。 3.一般看图步骤1)看视图,分线框;2)对投影,想形状;3)综合起来想整体。4.看图举例(如图1-38所示)• 分部分 —— 对投影 —— 想形状• 合起来 —— 想整体A BC D图1-38 看图步骤示意图本节小结(1)形体分析法是组合体读图的基本方法,必须了解、掌握并能应用;(2)组合体组成部分之间的表面连接关系是正确读出组合体视图的关键。5.机械识图教学 篇五
【关键词】《机械制图》;识图能力;教学方法
《机械制图》课是机械类和某些近机械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研究对象是机械图样。它将渗透到其他许多专业学科, 也是相当有难度的一门课程。我们的培训对象多数是新分配来的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当中有中专生、大专生、也有本科毕业的学生。由于工作的需要而进行岗前培训,大部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读图、绘图,根据图样的要求来加工或装配零件,因此提高学生综合识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多年的培训教学经验,发现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机械制图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和制图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为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探索。
一、突出教材重点,落实“识图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制图的章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利用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必须具备完整系统的知识。从投影体系的建立,点、线、面的投影,以及机件的表达方法,到识读零件图的每章节内容都既有独立性,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以章为单元,全面理清其间的联系,灵活地运用各类知识,完成解读机械制图的任务。经常性地总结归纳,让制图知识系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机件的结构形状特点,怎样灵活地运用是关键问题,也是重点和难点。在讲解零件图时,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掌握典型零件的表达方法,比如常见的典型零件有四大类:轴套类、轮盘类、叉架类和箱体类。
对于这四类有代表性的典型零件,要求学生了解和充分认识每类零件的结构特点和基本表达方法。例如,轴套类零件的结构主体是圆柱,一般只需一个主视图作为基本视图,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些辅助视图的表达方法(如键槽、油槽、圆销孔),往往采用局部剖视图或移出剖面图。其他的三类也都要掌握其结构特点和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和识读零件图的能力。
在实际培训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运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讲授组合体视图的识读。
组合体视图识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后续“机件形状表达方法”的学习。学好组合体视图的关键是运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在讲解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两种方法后,通过“补视图、补缺线”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但效果并不很理想。由于每个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差异,只能根据个人掌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先“想”后“补”,以自认为“正确”为标准,其实不然。
若从识图入手,先看后想,再由想到选,变“补”为“选”、变间接为直接,使“选”的图线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效果就明显不同。这对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提高其识图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解读视图教学,提高识图能力
解读视图教学指的是运用记图训练法、图感训练等方法,分析研究和理解体会视图。
(1)记图训练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基本体、简单组合体(零件上常见的结构形状)的图形特征与它们所反映的空间实物形状,记住图与物之间的特征及其联系。既然机械图样被喻为“工程语言”,就应该具有自己的“词汇”、“词组”、“句子”、“文章”,如果基本体视图是“词汇”,那么组合体视图便是“词组”,那么各种基本表示法就是“句子”,那么零件图就是“文章”。只有具备丰富的词汇、词组,才能写出好句子,好文章。对一些常见基本几何体如长方体、六棱柱、圆柱体(实心或空心)、圆锥体、球以及它们的切割、开槽、穿孔等的实物形状和图形特征有意识加以记忆,并弄清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于用时提取。
(2)图感训练法,是指通过多次绘图及识图能力训练,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对图形的判断能力,它包括图的形象感与空间感。多进行轴测图的基本功训练是一个比较好的手段,先进行长方体、圆柱体、锥体等基本体的轴测图训练,然后逐步过渡到组合体轴测图训练,形式可以是由轴测图画三视图、由三视图画轴测图、由实物画轴测图。通过 “拆零件”与“还原”训练,一方面增强分析读图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图感。久而久之,可以快速培养自己的感观能力,提升自己的空间想象力。
二、多媒体教学是机械识图的新途径
1.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机械识图的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预先对图形编辑处理,课堂中随用随调,十分方便。优质的课件能有效帮助教师引导学生画图和读图。如三视图补图、剖视图的剖切方法由autocad、catia绘图软件完成,可将平面、剖切面、剖切后的立体相互对照。这样既增加了内容密度,又减少了作图时间,突破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帮助学生构建空间物体构架
多媒体课件能向学生提供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物体、现象、加工过程和无法听到的各种声音,能充分调动眼、耳、大脑、手等到各种器官协调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三维“物”和二维“图”之间的相互转换,这样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想象力也提高了。
参考文献
6.机械识图教学 篇六
《建筑构造与识图》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认识房屋建筑及其各部分构件的特点,并且需要培养学生识读建筑工程图纸的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坚实地基础。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为工程造价大一的专科学生,分析他们的情况,首先是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他们对于建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即平时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建筑物,这是他们对于建筑的一个认识基础。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本学期进行了教学实践,有成功之处,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下面就对其进行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一)教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源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建筑物是同学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在同学们的心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原始经验,即源知识,因此便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每一个构件的用途、特点讲解出来。这样就将源知识运用到目标知识的学习中去,形成了知识的迁移。[1]另外,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源知识,再一步一步迁移、深入到目标知识。例如,在讲解墙体时,我首先会告诉学生,在古代,北方墙体的作用除了围护,即给人们提过几个庇护所,根据其气候特点还需要进行保温、隔热,因此,北方房屋墙体常采用厚厚的土墙,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源知识。延伸到现代,土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了,首先是因为它的强度太低,不能建造高楼,不适应于人口密集地区;其次,墙体太厚导致占地面积太大。因此,现在一般采用砖墙,然而370mm厚的外砖墙并不能解决保温的问题,因此还需要在墙体内部设置保温层。这样由源知识到目标知识的层层铺述,不仅能够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目标知识,达到教学目标;也让学生明白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去思考它背后的缘由。
(二)充分地进行课堂提问。在课堂之中以及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常常会提出一些问题,或是回顾先前的知识点,加强同学们对于该知识点的记忆;或是提出一些发散性问题,引发同学们的一些思考。由全班同学一起回答问题与个别同学回答问题两种方式相结合。全班同学一起回答能够增加课堂的气氛,而个别同学回答则能够提高某些同学的注意力。而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则采用提问题的方式来回顾本堂课的知识点,既进一步实现了教学目标,让同学们巩固了知识点,又提高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建筑构造与识图》这门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式,讲授法、实地考察法、识读技能训练。在对建筑各部分构件的特点进行讲授的基础上,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实地考察,给同学们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对于这一方面,平时除了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观察生活中的建筑,还利用上课时间带领学生观摩半成品实训楼,半成品实训楼的建筑属于半成品,能够充分展现建筑物各个部分的做法,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另外,本门课程还需要培养学生识读图纸的能力,而识图图纸的课程训练在以往的安排来说是最后一周集中进行的。为了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作了一些调整,在学完每一个建筑构件的章节之后就进行了相应的识读练习,比如上完《基础与地下室》这一章,就专门安排了4个课时识读图纸,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了解到学习建筑构件不光要了解它的特点,还要能够在图纸上认得它,识读图纸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项基本技能,为后续的造价算量课程做好了准备。最后,这三种方式需要结合起来进行。例如,讲完一章的内容后,就去半成品实训楼进行实地观摩,然后再进行识读图纸的技能训练,这样的教学完成后就能够让同学们对于建筑构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不足之处以及如何进行改进:
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在目标的设置中,缺乏对课程重难点的把握。[2]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把握不住重点,觉得通篇都需要掌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教学大纲不熟悉,因此需要反复研究,吃透教学大纲,把握好重难点,并且还要在课堂上时时提醒,让学生知道什么知识点是必须要掌握的,这样能够让学生心中有数,方便他们有重点地去学习。
(二)课堂的引入太干瘪,或是没有引入。导致一般的学生很难快速地进入上课的状态。工科的课程学习听起来本身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引入的部分能够采用一些有趣的案例或者问题的引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让学生有听下去的欲望,然后再层层引入下面的知识点,就能使得课堂不那么干瘪。
(三)缺乏实际工程案例作为教学资源。[2]在课堂中,往往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这是由于没有对理论进行实际扩展导致的。对于《建筑构造与识图》这门课程,引入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例如让同学们去发现工程中建筑构造方面出现的问题,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了实际,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会涉及到如何权衡经济利益与工程质量安全的问题,有的投资方可能为了利益最大化,使得建筑构件的型号或者质量不达标,产生偷工减料的情况,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让学生知道在以后的工作
[3]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临类似的问题。因此,利用实际工程案例作为教学资源非常重要。
(四)缺乏对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引导。在大学课堂中,往往仅仅突出了专业课老师的“专业性”,而忽视了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只是“经师”,还应该是“人师”。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心中一直有个误解,就是专业课堂上只能讲专业方面的内容,讲其他的好像就是在浪费时间。然而,学生从高中过度到大学,从被安排学习到主动学习,从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的生活,到一半用来学习一半用来参加各类活动来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多时候是十分迷茫的,大学的班主任老师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照顾到那么多学生们的成长。因此,作为一名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中,可以利用几分钟甚至十来分钟的时间来给学生讲讲他们应该如何来过好这三年的时光、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变化。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他们一个好的引导,减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另一方面也是对课堂的一种调剂,同时还能加深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他们知道这个老师是关心他们的成长的,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这门课程。
以上便是我对《建筑构造与识图》这门课程的教学的几点反思,有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也有对不足之处的反思。希望通过反复地总结教学经验、发现不足,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不断实践、学习来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以便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郭英.《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94页。[2]傅林.《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75页。
7.机械识图教学 篇七
1. 课程概述
《建筑识图》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平台课,通常开设在第二学年,安排在《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地基与基础》等相关课程结束之后学生综合实训之前来完成,课程基本内容为三大部分,两大体系。如图1所示。
本课例设计内容节选自该课程结构施工图部分学习情境三“梁构件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的第一单元“梁平法识图”教学单元,共计两个学时,主要内容为梁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及施工图识读。
2. 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纸以及进行钢筋下料计算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本学习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能力目标:能读懂梁构件平法施工图;知识目标:掌握梁的平法标注制图规则;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意识。
3.重点难点
结构施工图部分是《建筑识图》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本教学单元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梁构件平法标注的制图规则,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读懂梁构件的平法结构施工图。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建筑工程类专业二年级学生,学生特征如下: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对工程实际案例较有兴趣;通过前续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主动性欠缺,不善于思考,希望能直观地获得认知;沉迷于现代信息手段,喜欢社交网络。
教学环境与资源
本课程授课过程主要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另外借助于电子邮箱、QQ、微信、电脑、手机等软硬件平台。授课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学PPT、工程图片和视频、标准图集、工程图纸和案例等,另外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数字图书馆、专题学习网站等进行课外拓展。通过这样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营造出直观、感性、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教学环境。
教学设计思路
针对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考虑到《建筑识图》课程专业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特点,本课程的教学采用感性认识—系统学习—工程实例分析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总体流程设定为:新课导入—任务提出—小组讨论—系统学习—实例分析—课堂评价—课后拓展等7个部分,如图2所示。
1.新课导入
第一步:视频图片演示。教师首先播放预先制作的Flash电子相册,展示建筑梁构件现场绑扎好的钢筋骨架实物照片,接着再播放梁平法表示的结构施工图纸,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提问,提高学生的感知性与兴趣性,引导学生认识梁构件。第二步:新课引入。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的专业知识基础,从梁构件的受力和作用分析,引入学习目标。
2. 任务提出
第一步:图片演示。将一根梁的实物图片和平法表达的施工图纸进行对比。第二步:提出任务。首先必须明确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其次由教师设定任务,提出问题:(1)梁里面有哪些类型的钢筋?(2)梁的结构施工图要表达哪些内容?(3)如何把梁的施工图纸与实物对应起来?
3. 小组讨论
第一步:分组讨论。将学生就近随机分组,讨论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团队协作精神。讨论完毕后各小组总结讨论结果。第二步:总结归纳。教师收集归纳学生讨论的结果,学生各小组之间相互对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从而很自然地进入系统学习环节。
4. 系统学习
第一步:动画和PPT演示。播放已制作好的梁钢筋的实物标注图,明确梁里面钢筋的种类和梁施工图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如何将梁的平面标注与实物一一对应。第二步:系统讲解。根据刚才的演示过程,以某一根梁的平面注写方式为例,利用PPT结合工程实例和11G101平法图集系统讲解梁平法标注的制图规则、表达的内容、各符号和数值的含义等,如图3所示。第三步: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系统讲解过程,对梁的平法标注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效,从而进入下一环节———实例分析。
5. 实例分析
第一步:案例给出。教师将事先打印好的梁结构平法施工图纸分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自主识图,完成相应的识图习题,并提交成果。第二步:教师指导。教师系统分析图纸内容,并根据学生作业过程和成果,重点讲解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6. 课堂评价
第一步:学生自评。学习结束后,学生对照学习目标,通过事先设计好的量化评分表进行自评,检验学习效果。第二步: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以及作业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对优秀作品进行表扬,肯定他们的成绩,对不足作品指出问题所在并进行鼓励。
7. 课后拓展
第一步:内容小结。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再次强调重点难点;其次,询问学生是否还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进行解答;最后,对下一节的内容进行简单提示。第二步:拓展任务。教师将校内实训基地结构施工图纸与相关问题上传班级QQ群,并进行在线答疑,同时给出精品资源共享课、专业学习网站、数字图书馆等相关链接,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与拓展。
结语
本课例的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融于教学中,采用多种信息化手段,科学合理地安排各教学环节,让信息化辅助整个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真实案例引入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资源设计,实现了由感性认识—系统学习—工程实例分析的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本课程教学设计经过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两届学生的应用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2]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建施工类专业指导分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标准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教育部网站,2012。
[4]《11G10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11。
8.机械识图教学 篇八
一、课程开设目的
PRO/E软件的功能很多也很强大,但是我们必须弄清在任职院校开设的目的,没有必要将许多工业级的应用一股脑地全部教给学生,那样学生学不明白更会丧失信心。通过分组分工部件的建模和装配,锻炼学生在建模及装配过程中的配合协调能力、在分工协作过程中的组织能力。
二、课程教学思路及指导思想
和对机械识图课程的定位一样,要让PRO/E成为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的一门工具,而且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鼓励学生承担更多更复杂的任务,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多讲思路,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有关参数化三维造型的软件很多,功能也参差不齐。但它们的建模基本思路和方法基本相同,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三维形体的思路上,不仅可以大大缩短熟悉该软件的时间,而且对学生以后学习同类软件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好处。
2.注重学生洞察力的提升
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用于三维造型的实物模型有限。所以在讲授PRO/E入门介绍和掌握基本建模方法后,让同学们从身边着手,结合学习的基本建模方法,观察生活中的桌椅、身边小电器,思考它们是如何建模的;在零件造型阶段,教师要注意给学生选择与识图教材结合紧密、设备常用的零部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验证学生在读图过程中的正误。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引导学生对自己工作给出评价
在我们平时所见到的装配体中,形状、部件、尺寸一般比较复杂,仅凭单个学生的能力短时间内很难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对任务进行合理的分工,鼓励学生自荐担任组长。引导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自己的工作,扭转老师“一带到底”的教学误区。
三、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以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为思路,PRO/E教学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同学们虽然开始不太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但是经过多次耐心辅导后,逐渐感受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在三维建模中,三维造型软件的设计本身和制图一样,对组合体采用了分解、分类和归纳的方法,然后设计相应的功能。
1.注意形体分析法的应用
通常立体的三维造型实质上是采用机械制图中组合体读画图中所采用的形体分析(分解)的方法,把复杂立体分解为简单的部分,逐步完成。有了形体分析的基础,在掌握PRO/E基本特征工具(旋转、拉伸、扫描、放样)概念后,鼓励同学多采用形体分析法思路造型,当学生看到图纸上的平面图形变成实实在在的立体模型后,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特征视图的灵活应用
拉伸、旋转、扫描和放样四大基本特征实质上使用或近似地使用了机械制图中的特征视图的概念。草图的绘制就是特征视图的绘制,这需要学生能独立地很快地发现这些特征视图,这对培养他们的读图能力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3.尺寸标注与约束的相互影响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我们知道同学们对尺寸标注的掌握都不是很好。标注的时候容易出错,读图的时候读尺寸困难。在三维建模中,引入约束的概念,再加上相应的位置约束和标注直接尺寸后,如果再标注间接尺寸就会出现过约束的提示。而且把位置约束和直接尺寸一样作为一种约束的概念后,同学们会很容易理解在机械制图中关于尺寸标注的很多规定。这对同学们理解工艺尺寸和后面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通过实践教学,我们可以从培养素质的角度和学习方法上看出,二维机械制图和三维建模在内容和方法上有很多的共通性、相融性。三维建模在高速发展的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为我们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手段,但三维造型的教学在现阶段不会也不应该取代二维,而是应该和二维有机地融合。在以往的教学基础上,我们将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和应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在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基本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方向上努力探索。
【机械识图教学】推荐阅读:
机械教学设计08-24
中职机械教学论文07-11
简单机械复习教学案07-05
机械加工教学改革09-05
机械效率教学任务分解09-14
《精密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06-30
《功和机械能》复习教学案09-02
项目教学法在机械车工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0-03
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教学大纲(改周已)06-21
分析我国机械设计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建议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