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课堂更精彩

2024-07-09

灵动的课堂更精彩(精选8篇)

1.灵动的课堂更精彩 篇一

信息技术让音乐课堂更灵动

【摘要】:多媒体教育,正出现在音乐教学课堂,现代化教学设备给我们敞开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信息技术进入音乐课堂,助音乐教学,使乏味的音乐理论知识形象化、简单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直观化,实现了音响与画面的动态结合,充分发挥音乐形象的感染作用,弥补了以往课堂教学的不足,更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关键词】:兴趣

理解和鉴赏

优化

有效性

多媒体教育,正出现在音乐教学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易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图文、视频、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教以来,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尝试着将现代信息技术和音乐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精心组织生动而富有活力的音乐教学。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引起好奇。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可尽量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孩子们直

观的通过视觉效果感染、感受作品情感。例如:在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软件展示了蒙古人民生活的美好画卷: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宛如白云一般、一顶顶蒙古包洒落在草原上、“那达慕大会”上蒙古人民载歌载舞、进行摔跤、射箭、****比赛等场景。极具异乡情调的生活环境、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场景是那样新颖,激发了学生对草原生活的向往,产生进一步了解蒙古人民及其生活的兴趣。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必然乐此不疲。再比如:我在上三年级的《只怕不抵抗》这一课中,我先让学生观看几首抗日歌曲视频,然后结合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我把难点节奏设计成闯关入敌营的游戏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在游戏中边玩边学,使学生能很快地掌握难点节奏,从而更好地演唱歌曲,达到理想的效果。通过这一实践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很好地调动参与意识,使学生愿意学,实现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有机整合,使学生们能够用心的上好每一堂课。

二.在音乐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在音乐学科中,要将信息技术整合到音乐教学中,除了要使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紧密结合,又要使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要使学生真正感受音乐美,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之中,单单一味地给他们听音乐是很难做到的。纯粹听音乐,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效果不明显。而如果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加上动态的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学生便会更感兴趣,同时也对音乐能有更主观的理解。如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一课,如何让学生从众多的音乐片段中分辨出乌龟与兔子的音乐形象是教学的重难点。我制作了乌龟和兔子跑步的动画,分别配上大管、单簧管的乐曲。通过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单簧管音域宽、高音优美动人,善于演奏快速的曲调,好像小兔子活泼轻巧、蹦蹦跳跳的样子,情绪是欢快的;大管音色低沉、浑厚,音乐速度慢,适于表现乌龟的沉稳笨重。学生们对大管、单簧管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两种音乐形象也有了清晰的认识,能够随着音乐童话故事的发展,准确地判断并做出乌龟及兔子跑步等不同动作。只有调动起他们的兴趣来,才能更好的发掘学生们的艺术潜质。

三.优化教学,扩充容量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如:教学《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时,利用电脑动画,将月色朦胧安静的的夜晚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创设了安逸的情境;又如在对学生声音的训练中,通过现场录音对比欣赏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自己的声音的直观了解,把抽象的现象形成具体的东西,学生也就学得有趣,学得扎实了。集音、形、色、像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乐理教学,不仅课时容量大,而且生动形象,比起传统的乐理教学省时增效。

四.在音乐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环境和手段上怎么让学生来爱上你的课呢?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自身首先要对教材有全面而充分的了解、掌握,然后可以创设音乐情境,启迪学生欣赏美。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较好的效果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帮助、促进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过新年》一课时,我让学生带着“我国各个地方是怎样欢度新年的?各国人民在过新年时有些什么不同的习俗呢?庆祝新年的歌曲还有哪些?”等问题,上网自主查找资料。学生们学习气氛高涨,积极探寻^解答。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了解了不同地方、民族的文化。这种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式”学习能力。

通过实践我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牵手”,使我们的音乐教学课堂更加的迷人,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形态美和情感美。

信息技术让音乐课堂更灵动

阜新市清河门区实验小学

石秀莲

2.灵动的课堂更精彩 篇二

《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来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学新课时,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要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标,合理使用有利于学生构建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教学方法。积极尝试和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注重语言学习过程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根据教学需要,涉及安排真实的、动态的、可运用的、可完成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实践、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听了白老师的优质示范课《I want to attend fashion show》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这节课的教学,白老师运用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用精彩的模特表演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要学的服装上来,让学生激情澎湃地参与到整节课的学习中。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关系融洽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增强了,兴趣也更浓了。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学的成功与否与课堂气氛是紧密相连的。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就没有压力,就能轻松地学到新事物、新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甚至要允许、鼓励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践语言的适宜土壤。白老师在课堂一开始就设计了模特表演,精彩的表演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把目光都集中到了表演上来,他们在夸赞节目的同时更惊叹于模特穿的衣服“beautiful”。这时白老师不失时机地告诉大家晚上有一个服装show,她可以把漂亮的衣服借给大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漂亮的衣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积极行动起来。课堂沸腾了,此时的学生,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参加服装show。“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和谐轻松中教师达到了激趣求知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使学习变得自觉而轻松。实践证明,创设生活情境,能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动脑筋,主动去克服困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更有效的学习。白老师在教学有关服装的五个词汇时,并没有像我们平时按部就班地领读,而是一改往日的传统教学,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充满生机、求知若渴的景象:每一个学生为了要得到晚上服装show心仪的衣服,就必需要学会说对应的单词,进入到最佳的学习境界。他们兴奋地挑选衣服,遇到不会的发音马上询问,自觉迫切地学习新单词。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接触五个单词之后,教师让学生画出自己要穿的最理想的衣服。学生边画边说I like...在绘画过程中,自然会涉及到衣服的大小、款式和颜色。教学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会话交流阶段。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思维,积极表达,有的学生甚至编出了顺口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会取得成功的体验,才能保持学习英语的动力。

三、转变教学理念,倡导平等对话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新课堂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应是课堂上的一个参与者、学习者,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应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白老师整节课都面带微笑,声音抑扬顿挫,幽默有趣、恰到好处地引导让学生毫无畏惧地大胆展示,给我们带来一种和谐幸福的美感。

四、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之形成一条阶梯状的任务链。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参与活动跳一跳、辨一辩、攀一攀而得到果实,时时刻刻都有成就感,学习的兴趣将会长久地保持下去。教师时常抱怨:这么简单的知识教了好几遍,怎么就不会呢?我们是否要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呢?内容的设计是否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呢?学生经常不会做,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受损,天长日久,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

五、鼓励合作,自主学习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已经提出好几年了,可是在课堂上,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教师讲,学生听。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丝毫调动不起来,又怎么能投入课堂中去学习呢?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有句古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与他人合作交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合作学习中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以便刺激他们合作学习的愿望,促进彼此间的情感沟通,寻求共同发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体现了高效的自主学习成果。如我在教“How do you go there?”这一课的词汇时(单词较简单),首先让学生四人一小组,由小组长带领大家自学单词的发音、拼写和造句练习;然后各小组展示和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表现较好的个人要给组里加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要展示自我,小组成员之间配合默契。看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欣慰地笑了。相信学生,就是相信自己。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的,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教师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事先预设”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挑战性和生成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小学英语将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摘要:课前热身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意愿和积极性。可惜大部分教师仅仅只局限在创造气氛,让学生动了情就停滞不前了。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感情之火形成燎原之势,长久地保持下去呢?白老师的一堂课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重视创设情境,转变教学理念,倡导平等对话,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鼓励合作、自主学习,并重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

关键词:兴趣,理念,培养

参考文献

3.让课堂更灵动 篇三

一、尊重学生,放飞个性

国标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三袋麦子》一课中,关于小猪、小牛和小猴处理麦子的做法,你欣赏谁的做法?学生的答案是五彩斑斓的,有的孩子说:我欣赏小猴的做法,因为小猴非常能干,把一袋麦子变成了一囤麦子;有的孩子说:我欣赏小牛的做法,因为小牛吃了半袋麦子,剩下了半袋,给自己留有余地;还有的说:我欣赏小猪的做法,因为他一下子把麦子吃光了,这是提前消费,他会享受,听了这个孩子的话,有很多孩子急切的想反驳他,看到孩子们如此的踊跃,我随即让孩子们开一个小小的辩论会,辩论会中孩子们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在原有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以标准化的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的理解。只有尊重学会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才能使学生得到自主的发展。

二、勇于创新,敢于批判

新的课改下,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权威,能向教师、教材和同学提出质疑,畅谈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养成创新精神和批判的意识。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学生普遍认为:肖邦是至死不渝爱国的。至此,我本想圆满地结束教学,宣布下课,却有“反其道而行之”者出人意料地站起来说:“老师,我可以说话我自己的一点看法吗?”我默许后她说:“当时祖国正在水深火热之中,肖邦却在这时离开祖国,怎能说他爱国呢?”听了她的自圆其说,另一位学生补充到:“当时肖邦应该投入到战斗中去,赶走侵略这者!”也有固执不服者替肖邦“说情”道:“当时的情况,肖邦也是不得以离开的,况且到了国外后,他还在为祖国四处奔波,夜以继日的创作歌曲,给人们以精神上的鼓励!”双方都有理,我只好“借题发挥”,让学生就肖邦“爱国”还是“不爱国”进行辩论,学生据理力争,见解独特,大家在激烈的争论中忘却了下课,究竟谁“是”谁“非”,我也无法说清,不过我毫不吝啬的给予了许多发表见解的学生以赏识的评价。最终,我帮学生“调停”,并提示学生要想进一步了解肖邦,还得课后搜集阅读相关的资料,不知不觉中,这一周的研究课题已经形成。“肖邦的爱国”的观点是很具权威的大众观点,是不容置疑的,可我们的学生却“出生牛犊不怕虎”,勇敢的挑战权威。这不正告诉我们,教师少一些传授和给予,学生就会多一些探索和发现吗》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就疑难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争辩,倾诉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引发创新,在不同的思维空间碰撞出激烈而美丽的火花。

三、引领对话,收获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对话教学的平台,不仅能使课堂成为教师激情的撒播场,更能成为学生展示激情,释放个性魅力的大舞台,让语文课堂因对话而精彩。

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两棵树的大小和位置是这课的关键。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黑板上故意画错位置,一时间,不少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也有学生固定在老师总是对的的模式下,不敢有所异议。我对提出异议的孩子大力表扬,并让孩子从书上找出证据,做到言之有理。学生兴致高昂地找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理解也很深刻。这一特别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愿望,促使学生勇于实践,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课堂还必须保证的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生活体验,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教学《赶海》一课,我在让学生交流初读感受之后,并不急于逐段细讲,而是又大胆给了学生将近10分钟的时间,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课文,并联系实际想想赶海有趣在哪里。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由原来的粗浅逐步引向深入。交流时,学生的发言异常精彩:有的说:“小作者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发出了疑问‘咦?后来当知道大虾在逗我时,恍然大悟,‘哦;有的说螃蟹很不好抓,它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还夹我的手呢!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课文情景,正与小作者共同喜悦、惊讶、欢快。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被激活,他们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在心灵自由飞翔中,读出了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四、多元评价,激活课堂

课堂上的评价不仅是某个环节的终结,它的功能除了对学生的参与做出准确的评价之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能保护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欲望。生活化的语文评价方法,要求评价的内容贴近生活,评价的目的促进学生发展,评价的手段更富于生活情趣,时时让学生尝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读哈尔威船长下达的命令时,一个学生读完,我说像船长了,谁能读得更像呢?又一个学生读了,“更像了!”有一个学生读得很棒,我翘去大拇指说:“真正的船长出现了!!”老师用不同的语言就如同一把金钥匙,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以小组为主体的评价方法,对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学习活动状况做出总体评价。每个小组仿佛是一个个由相同年龄的孩子组成的家庭,在共同的学习、评价中,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以团队的力量去竞争。避免了个别学生学习的失败,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杨振宁博士指出,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未来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小组评价法倡导的合作精神是与学生的未来生活相适应的。

新课改呼唤新课堂,将新的理念扎扎实实地转化为我们的实际教学行动,我们就一定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灵动!

4.有效的预习课堂更精彩 篇四

——高效课堂有感

小学高级教师:苏运海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再次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主角”,经过预习,学生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经过预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更熟悉,理解更深入。有效的预习使我们的“课堂生成”也将会更精彩。

随着高年级课文篇幅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多,内涵也越来越深,预习在高年级语文教学显得更为重要。但我发现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对待预习作业不是草草了之,就是应付了事,学生没有从预习中找到快乐,更没有认识到这条“最佳路径”在学习中所起到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滋润”效果。在检查预习作业中,在课堂的预习反馈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现象一:预习仅仅等同于会读生字会组词,画出文中的生字词而已,机械的读两遍课文,能磕磕绊绊地把课文读下来,对文章的内容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太肤浅。

现象二:依赖各种教辅材料,不经过思考把词语的理解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完全地“拿来”——抄到作业上,把预习当作一项抄写作业来完成,应付老师的检查。到了课堂上,用得着的东西就再照读出来,书本一合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还是等于零。

现象三:预习时是抱着应付的态度,以为对文章的质疑就是随便提一两个不懂的问题。甚至不预习,上课根本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本学期,我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进行了认真地研究与实践,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理解、积累词语时,注重归类整理

每一单元的课文,因为体裁、内容的差异,课文中出现的词语也各具特点。有的注重环境的描写,有的突出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里的刻画……在学生充分地读文之后,理解积累词语并不仅仅只指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理解积累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准确、自如地运用。因此,在理解积累的同时要“因势利导”——学会归类整理。如学习《金奖章》这课时,丁光照在课堂的预习反馈中向大家介绍:“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词语有酩酊大醉、风尘仆仆、彬彬有礼、吹胡子瞪眼、喜出望外,这些词语分别刻画了鸟儿们的神态、动作和心里,表现了鸟儿们都非常想得到金奖章……”如学习《“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这课时,郭倍辰在课堂的预习反馈中向大家介绍:“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词语有铁骨铮铮、正直敢言、赏罚分明,这三个词语很有特色,他们都是褒义词,都是形容高尚、正直的人品……”预习时这样来学习词语,既做到了理解积累,同时又注重整合,这样对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的运用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做好“批注”随感

语文的教学过程是紧紧围绕重点训练项目组织教学,预习当然也不例外。“批注”训练是促使学生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去读书,去思考,是在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近距离和文本直接“对话”,也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在带领学生走进第一单元美丽而神奇的童话王国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童话蕴含的道理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如在学习《小麻雀》一文时,同学们认识了这只天真、爱思考又自作聪明、不听劝告的小麻雀,它的成长经历,打开了同学们“多元”的思维空间和角度。在第二课时课堂的预习反馈中,同学们写下了如此精彩的批注:“总爱异想天开,却不去实践,是不对的;做事不光要有决心,更重要的是付出行动;经历风雨才能终见彩虹;困难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人总是在磨练的经历中逐渐成长起来……”一朵朵思维的浪花在互相碰撞,这种简单易行、有效的“批注”随感,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还丰富、延伸了有限的语文课堂。

《西风胡杨》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同时更多地留在我们心中的是烈烈西风中的胡杨带给我们的震撼。它的坚韧、无私、悲壮拨动了每位学生的心弦,在课堂的预习反馈中,同学们再一次精彩的批注——奇思妙想的随感,也拨动了我的心弦。教学精彩片段回放:

师:为什么说“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生1:因为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

生2:因为胡杨让出了一切的浮华虚名给所有的奇花异草。生3:胡杨留给自己的却是摧肝裂胆的风沙。

生4:课文中“挡、让、留”这三个字深深感动了我,我觉得这三个字足以说明了胡杨无私。(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挡、让、留”感动了你,这三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生1:胡杨挡在了城市、村庄、青山绿水前,保护了芸芸众生。生2:正是因为有了胡杨,有了这道屏障,才有了繁华的城市、美丽的村庄、秀丽的青山绿水,人们才能幸福的生活,我觉得胡杨不仅值得我们保护,更值得我们感恩。(掌声再次响起)

生3:胡杨并不看中这些浮华虚名,这正是它的可贵之处。它是这些奇花异草的榜样,我想它在用真诚的心向人们表示: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

5.让物理课堂更精彩 篇五

——“四步疑”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广东省化州市那务中学

黄广明

多年来,我国高中物理教育一直遵循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用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分析,这种教学模式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因材施教;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缺少主体性心理环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凭经验教学,不便于及时了解学情,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课内生成、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高中《物理新课程》把课程定位为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科学)、理解自然(科学)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笔者采用的高中物理“四步疑”教学法,即“自学归纳质疑——精讲综合释疑——讨论深入排疑——练习迁移解疑”,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努力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四步疑”教学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及心理压力,提高了教学效果,目前已在部分学校中推广,反映很好。

1、自学归纳质疑。

疑,即疑问、疑惑,亦曰疑义、疑难。获知始于生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设疑,启发他们排疑、解疑,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障碍,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指导学生感知、认知、获知的原则出发,笔者设计并运用了“四步疑”教学法。上课之前,就布置学生预习要讲的内容,在老师指导下看书,并要求学生精读教材,查找相关教辅资料、网上资料。学生之间可以合作交流,也可以带着问题进实验室做一些简单实验,领会物理学的探究过程;学会从教材中挖掘问题,体会教材的深刻内涵。如教材到底讲了哪几个物理问题,如何理解?科学家是如何来研究它的?要学习科学家的哪些品格?学习这些物理知识怎么解释自然(科学)现象,有什么实际意义?

要鼓励学生学会欣赏物理学知识,感受到物理学的美,做自学笔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自学归纳能力。自学并不是一般的浏览教材,而是阅读----钻研----思考----合作----实践的过程,指导学生自学,让他们抓住教材的脉络和要点,大胆质疑。善于质疑者必善于学习。然后通过课前的5分钟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请1~2个学生概括教材所讲内容,并布置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这些题并非普通的陈述教材内容的题目,而是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这些题来检测自学的效果,使学生的自学情况在这儿得到展示,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巩固自学的成果。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解读方法和学习策略,学生通过阅读——钻研——归纳——检查——反馈——理解的过程完成自学归纳质疑的过程。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渐渐养成由“不读书”到“读书”,由“不会读书”到“会读书”,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逐步适应物理学习的要求,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学习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时,课前5分钟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的设计如下:

首先请一位同学说说通过自学这节课懂得了什么 ?还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请3位同学分别回答如下3个问题:

①水平方向上踢出去的足球为何最后静止 ?

②为何火车刹车慢,汽车刹车快? ③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的?

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后,老师要快速做出判断,学生通过自学哪些还不够明白,哪些还需要拓展加深?要提高预设能力及课内生成能力,为精讲综合释疑做好铺垫。

2.精讲综合释疑。

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一些不懂的问题,产生了疑问,要通过老师的综合讲解得到解决。精讲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基础上把重点与难点讲透;如果不把重点与难点讲透,就会使自学落空。如果讲得面面俱到,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就会成为满堂灌,使自学流于形式。教师必须通过精讲来启发学生灵活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有高度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课内生成能力。老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把解决疑难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抽取出来,提炼出带有共性的内容,注意物理过程的分析,注意介绍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才能按照自己思考的路子抽取需要的知识,用以填补思路中的“空白”,连接思路中的“断点”。

教师讲得精,学生听得也就认真,如果讲得过多,学生的大脑反而不易集中,不易抓住要点。精讲可以改变学生依赖教师讲授,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也可以克服他们阅读不思考,自学不质疑的毛病。有经验的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都惜话如金,从不多讲,而是通过综合精讲来提高效率。精讲综合释疑的时间大约为20分钟。

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精讲综合释疑的内容设计如下 :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①F =0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状态称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② 描述的是 F=0的状态,并不表示物体不受外力,而是合外力为零。运动状态 :物体的运动状态由速度来描述。

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② 惯性可以理解为物体保持原有速度的本领强弱。

③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在任何情况下物体都有惯性。

④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在讲授时,要特别注意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加强教 学,实现自学与精讲的和谐融合。

3.讨论深入排疑。

物理知识不仅是物理科学的结论,而且包括物理思维的过程。常听到学生反映,物理知识学易、理解难,学生常常是望题生畏,唉声叹气。从多年的高考物理成绩看,物理的平均成绩总是比较低的,它既反映物理是一门难学的课程,也反映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知识理解不透彻;分析讨论钻研不深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佳;重理论、轻实验和实践所致。为了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有必要给他们一个讨论问题的机会。为此在精讲释疑后设置了10分钟时间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进行讨论,将课堂知识引向深入。

要注意科学设计讨论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2~3个讨论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① 趣味性。问题的设计要体现物理学科的趣味,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意识与欲望。② 科学性。问题的设计要体现物理学科的严谨、准确、科学。③ 引领性。问题的设计要引领学生去思考、探讨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勇气与学习信心。④ 深刻性。问题的设计要体现物理学科的思想与内涵,有深入讨论的价值,能够加深对物理规律的准确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⑤ 应用性。问题的设计要尽可能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要激发学生参与讨论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习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表达意识,为此老师要讲究策略与智慧,注意巧妙设计,使讨论的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如,① 合作研讨。可将班级同学每 4个人一组,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每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研讨,每个人都必须积极参与,积极发表意见,相互交流,形成小组的共同意见。② 友好比赛。开展小组之间的友好比赛,形成小组之间的比赛心理,展示学生的个性才能,进行2~3分钟的小组交流,老师进行激励性的点评。③ 互为人师。鼓励学生善于发表见解,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思维空间,进入思维的深层状态,激励学生善于做“老师”,相互为师,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有利于师生伙伴关系的建立。④ 适时点拨。教师要抓住关键时期进行点拨,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与难点进行点拨,要将讨论过程中引发的问题引向深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在讨论的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或者经过老师点拨后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尽量交给他们去解决。有了这样一个机会,能促使学生在自学中潜心思考,提高使用工具书与参考书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教师精讲过程中独立分析,提高为取得发言权而积极寻找理论依据和问题答案的自觉性。

讨论的过程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的学生看上去好像已经懂得,“有货倒不出”,其实往往是思维在某处受阻,一经点拨,就能畅达其意,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讨论和口头表达,获得信息反馈。因此,通过讨论和质疑,善于提出表面矛盾,让学生深思,让学生亲自体验“跳起来摘桃子吃”的心情,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看法,从而激发出深入求知的兴趣。为了使讨论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并获得理想的结果,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特别要鼓励那些敢于发言和勇于争论的学生,使讨论引向深入;另一方面,还要留心观察,把握动向,针对出现的问题,抓住时机,予以适当的点拨。

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时,讨论深入排疑的10分钟讨论题设计如下:

①为何车开动时,乘客向后倾倒,突然停止时,乘客向前倾倒?

(车开动时,乘客的下半身随车前进,而上半身由于惯性保持静止状态的缘故;车突然停止,乘客的下半身随车停止,而上半身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进的缘故)

② 地球从西向东转,为何跳起来的人落回原地?

(地球从西向东转,人也跟地球一起从西向东运动,当人跳起后,由于惯性人保持从西向东的运动速度,故人仍落回原地)

要强调所有的同学都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强调小组内部的合作。

4.练习迁移解疑。

教育心理学认为,一种学习可以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习惯上叫“迁移”。迁移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正迁移的进行应是教师的职责。练习的过程就是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解题练习,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对抽象出来的概念和规律进行反思,使前后知识相互衔接,促进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迁移。

解题就是练习,就是解疑的过程。物理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每节课布置3个左右的典型练习题让学生限时练习,引导他们明确解题思路及步骤,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指导解题练习中,要选择具有科学性、典型性的例题和习题,充分发挥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功能,发展动态思维,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对学生的解题,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评,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学生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难度适当的习题,才能消除死套题型的定式影响,逐步培养寻求变异、不依常规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知识的正确迁移。

小结,是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总结,也是对新知识研究性的探索。因此,还有必要加强题后小结和编题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排除疑难,清楚知识的脉络联系,找出问题的关键,还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的内容时,练习迁移解疑的10分钟的练习题设计如下:

a.火车在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车厢原处,这是因为:()① 人起跳后,车厢内空气给他向前的力,带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② 人起跳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③ 人起跳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④ 人起跳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

b.在平稳行驶的轮船的天花板上,用软质电线挂一个电灯,船中的人不看窗外,当轮船匀速行驶时,人看到电灯();当轮船突然减速时,人看到电灯();当轮船突然加速时,人看到电灯()。

c.自行车紧急刹车,轮子不转,但为何要向前滑动? 最后留两分钟左右的时间点评练习题,进一步加深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理解,落实教学的效果。

6.PPT让课堂更精彩 篇六

我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接触计算机已有十几个年头了,而且在学校刚刚建立计算机教室时由于缺乏计算机教师,我同时兼任了全校信息课的教学任务。这一段经历,也让我奠定雄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教学中我经常用到PPT,我利用闲余时间,把高中必修课三本书及高考复习课所有课程做成了课件。同时,对全校教师也进行了PPT制作培训,提高了教师的PPT制作能力和水平。

在应用PPT的过程中,我觉得利用PPT教学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1、PPT教学能通过声像、文字、图表等多个角度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生物课堂中一些微观的结构等,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便于理解掌握。

2、运用PPT教学,也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增大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特别是对于高三复习课来说,课堂容量增大更加明显。

3、一些难以理解的生理过程,可能通过动态的PPT来进行演示,学生理解轻松自如。

4、一些通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或难以完成的实验,也可通过PPT课件进行展示,弥补不足。并且效果、现象明显。

5、交互较强,PPT课件交互性较强,可以制作一些交互性的练习题,巩固效果明显。

缺点:

1、需要学校必须有相应的硬件设备,否则无法全面应用。

2、对教师要求相应提高。

3、用不好会出现走过场的现象,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7.电子白板让英语课堂更灵动 篇七

一、创设情境, 激活语言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小学生是需要多种感官刺激来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一个群体, 他们的年龄特点提示我们:只有兴趣浓厚, 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才能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电子白板所具有的界面清晰、色彩鲜艳、声音动听以及图像的多变足以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5 On the farm一课时, 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展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农场画面。在导入环节, 一部英语歌曲动画Old Mac Donald had a farm用欢快的旋律、生动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英语课堂中,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在新授环节, 我们更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将农场这一平时无法接触的场景搬到课堂中来。通过清晰的画面, 我们仿佛感受到了空气像过滤过一样清新, 穿过一排排杨树, 掠过一片片田野,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满是鲜花、绿树、菜园、果园, 还有鸡鸭鹅的鲜活的农场。生动的场景怎能不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话题情境中呢?

二、以生为本, 优化课堂

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是我们进行语篇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思考。电子白板的引入, 不但具有计算机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涉及面更广, 更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优化了课堂教学。因此, 巧用电子白板, 可以为学生优化问题情境。例如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教材上册Unit 3 My friends的Story time教学中, 先借助三年级学生的好奇心, 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Who is Mike’s friend?/Who is Yang Ling’s?”白板显示问题与学生可以选择的四幅人物图片, 再利用白板的定位位移功能, 点击相应图片下面的空白框, 同学们嘴里的答案在教师的手指一点中自动移到对应位置。这种奇妙的互动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My friends的教学活动, 效果显著。

三、和谐互动, 彰显效果

传统的PPT虽然同样具有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等辅助教学的功能, 但PPT的应用决定了教师只能做一个放映者, 难以与学生开展真实、现场、随机的教学互动, 而电子白板的应用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电子白板凭借其强大的呈现、演示、交互、调用等辅助教学功能, 为师生、生生的和谐互动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硬件平台, 使英语课堂灵动而鲜活, 使英语教学的效果得到有力的彰显。例如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9 Shopping操练环节, 可利用电子白板的互联网功能下载游戏“换衣服”。操练活动中, 学生边巩固操练句型“Can I help you?I’d like...What colour?”同时, 学生可用电磁笔现场给动画人物换上任何一件衣服。由此可见, 掌握了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 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高效。

四、有效合作, 活跃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改以来我们所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实践发现, 电子白板的使用有助于小组合作, 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更活跃。电子白板创设的情境能使任务形象化,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师生探究合作的欲望。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任务, 小组成员间也可根据个人特点分配任务。例如在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的Production环节, 电子白板能直接与互联网连接, 在教室的现场打开一个QQ信箱或163/126电子信箱, 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的任务更明确, 亲眼所见电子邮件的式样, 亲身使用电子邮件写信,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数倍, 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有效、快乐。又如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6 Holidays设置任务: (1) Listen and answer. (文中谈论了哪些节日?) (2) Read and find. (When’s...?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on...?) (3) Read after the tape. (4) Read in roles.可以运用白板让任务活灵活现。同时教师可使用白板软件的拉幕功能, 抛出问题, 可以利用手写笔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拉开教学内容, 从而增强了英语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8.让课堂因灵动的评价而精彩 篇八

可喜的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不但在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上不断努力,而且还把课堂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不断改进。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关注学生的心里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去学习,那我们就得想办法让学生喜欢学习,那么恰当的课堂评价语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润滑剂。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最初传统课堂批评打击式教育到鼓励式教育,我们能说出“你真行”“你真棒”,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的,猛然从“唇枪舌劍”到“如沐春风”,可想而知学生听后心里的窃喜将会转变成多大的学习动力。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评价语也不断丰富起来,如今在课堂上再听到“你真行”“你真棒”这样的评价,竟没有了最初的欣喜,而显得空洞无味起来。这样的评价也对学生失去了效力,起不到多少激励作用。所以如何恰到好处地评价学生的表现,也是我们的老师颇费心思的事情。

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评价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具体明确,避免言之无物。“你真行”“你真棒”,行在哪,怎么棒,都没有明确的说法,这种宽而泛的“万能评价”没有针对性,对今后的学习没有指导作用,相对这种宽而泛的万能却无用评价,具体细微的评价却有余音绕梁的效果,例如“你对催化剂的概括真全面”、“你的计算步骤很标准”等,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尽量追求全面、标准,避免遗漏和重复。

2、要尽量回避先天条件,多从非智力因素着手。例如“你真聪明”“你真漂亮”等,聪明和漂亮不可否认更多是先天赋予的,这样的评价并不会在学生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我们更应该注重在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良好表现给予积极地评价,例如“你真细心”“你很刻苦”“你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等。细心、刻苦、爱动脑筋都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不断取得进步的,很多成功的范例也是非智力因素在发挥着作用。

3、无声的评价:微笑。微笑以它无限宽容的魅力,给学生以赞赏的启发。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微笑,内容却非常丰富,在赢得学生心的前提下,助推学生不断努力。

4、利用肢体语言传递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课堂上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善于使用肢体语言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地回应。例如老师和学生击掌,师生共同鼓掌等,这些都是善于调动学习热情的老师给予学生的积极的评价。

总之,在课堂上,老师只有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里,调动好学生的情绪,灵活多变地使用好丰富的评价语,才会使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精彩起来!

上一篇:教师观看开学第一课有感下一篇:个性化作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