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人生规划

2024-08-02

三十年人生规划(精选8篇)

1.三十年人生规划 篇一

一个人从结束学业到走向工作,再到工作进展到一定阶段必将会面临许多问题。我对毕业后三十年的职业规划如下:

一、毕业后工作1-3年

刚毕业找到的工作并不一定是非常适合自己的。比如,薪资待遇不够理想,工作环境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复杂等等问题,将会困扰我这个职场新人。这个阶段可能会很想跳槽,但是我对自己的规划是要“稳住”。我要在这个阶段,积累到我一生中第一次“从学习迈向工作”时段内宝贵的工作技能和坦然的就业心态。

二、毕业后工作3-6年

经过了1-3年的工作磨练,我马上迎来的是“职业塑造”阶段。这个阶段是我开始发挥特长的时候,虽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当前从事工作的操作技能,但同时刚好分化出了我的“职业性格特点”:哪些是特长的地方,而哪些又是不足的地方,都已明确。

我对自己的规划是先保证“扬长避短”,再通过合理调整和矫正来实现“取长补短”。争取在工作单位内部调整岗位,尽快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发现自己的性格和特长与现有工作偏差太大,就选择改行。

在日常工作之余,还要重视并善于开发自己有意义的业余爱好(比如文字创作等),不仅使业余生活过得充实,还能对工作有帮助。

三、毕业后工作6-10年

随着对自身优劣势及性格特点的日渐明晰和不断的实践锻炼,职业的发展渐渐地由“职业塑造阶段”走向了“职业锁定阶段”。这时候若换工作,求职面已经很窄,此时最重要的就是端正态度,切忌每天得过且过地混日子,要更加勤奋地不断寻求自我突破,逼迫自己不断跨越新的高度,在每一步操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和不断修正。

四、毕业后工作10-15年

这个阶段,是从前期“职业阶段”中的技能、经验及资金积累走向到人生事业的开拓历程。在这个阶段不能再保持着原来的“职业”状态,而是要更多的为自己、为家庭的未来考虑,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

希望在这个阶段,我能在世界500强的企业里,成为一名首席信息官。

五、毕业后工作15-30年

在这个阶段,我已经步入“不惑之年”,前期“职业阶段”和“事业开拓阶段”已经留下了几多积淀。在这个阶段,所需要的是如何能够使自己的事业能够在平稳的过程中持续上升。这期间的规划是对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仍要了解市场的状况。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是有生命周期的,只要能结合自己的性格、特长等多方面因素来认真剖析自我,就必然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这样就能够清楚地明确在什么阶段干什么事。

2.三十年人生规划 篇二

对于在全国装饰行业阵营中并不算强的安徽省来说,这是自1984年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成立以来安徽省首位企业家当选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此次成功当选既是对陶余桐本人和其带领的安兴装饰团队的肯定,也是对安徽装饰行业所取得进步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安徽装饰行业从此有了在更高平台、更广阔舞台学习交流、表现发声的机会。

大会召开前夕,记者一行在北京会议中心见到了陶余桐董事长,并对其提出专访要求,从而了解到他追梦三十年的精彩装饰生涯。

理想情怀30年追求初心不改

陶余桐有着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专家,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施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高级)职业经理人,安徽省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合肥市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公装委员会会长,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等诸多头衔,这是对他本人取得成就的高度认可。同时作为安徽安兴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企业的领头人,他曾先后多次荣获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授予的“全国建筑装饰行业百名功勋人物”、“改革开放30年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突出贡献企业家”、“中国建筑装饰30年优秀企业家”、“全国建筑装饰行业资深优秀企业家”等荣誉。

陶余桐董事长带领他的团队经过20年的跨越发展,历经两次战略性改革,一路披荆斩棘,现已将安兴装饰公司打造成为建筑装饰、建筑幕墙、电子与智能化、防水防腐保温、园林绿化和安全技术防范6个梯次产业集群相辅相成的发展格局,是一家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整、运营体系科学、综合优势明显、企业文化先进的跨地区的综合性、具有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质量管理型建筑装饰标杆企业。

现在的安兴装饰公司,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走在了安徽省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前列,斩获了诸多荣耀,这与陶董事长的卓越领导是分不开的。而在这背后支撑他把安兴装饰公司推到一个又一个发展高度的,是他不断锐意进取的意志,是他对装饰行业不变的热爱。

“干一行,爱一行。”这句话是对一个人事业心的褒奖,但对于当年刚从高校踏入社会、仍然青涩的毛头小伙子陶余桐来说,事业起步遵循的却是另一种主动选择的逻辑:因为“爱一行”,才去“干一行”。1984年,20岁的陶余桐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工作。在地产行业的最初几年里,他接触到了不少与房地产开发相关的产业、企业,建筑装饰就是其中之一。那个时候他就认定:房地产行业不断做大,必将给装饰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个行业中干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当时如果你问我具体喜欢装饰的哪个方面,我也说不清楚,就是觉得通过装饰的设计、施工,能让原来不起眼的房子变得非常漂亮。”或许就是这种“让房子变得更美”的理想主义情怀,让陶余桐果断地转入了装饰行业,开始谱写他至今已有三十年的装饰生涯。

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我国房地产行业开始发展,建筑装饰行业也随之兴起。但是在那个注重实用超过审美的年代,装饰还不太受人重视。年纪轻轻的陶余桐凭着自己的热爱和执着,开始主动钻研这一行业并很快地融入到了装饰行业中。为了了解清楚每个细节,从设计到材料,从预算到施工,从技术到人事,从经营到管理,所有的工作环节他都亲自干过,直到确信完全理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工作经历,使他在调配实施一个大规模、大体量的装修工程时,能够游刃有余地把所有施工环节实现完美的对接。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物的需求从传统的居住和使用功能开始向外观与内在环境质量并重的需求转变,建筑装饰的需求量得以迅速释放,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如今,建筑装饰行业已经成为建筑业中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也印证了当年稚嫩的小陶准确的判断。

从1987年1月正式踏入装饰行业到今天,从中外合资企业到国有企业再到民营企业,从设计到工程再到管理,从总经理助理到总经理再到董事长,陶余桐身份几经变换,唯一不变的,是对装饰行业的喜爱和一种近乎执著的追求。

真正的热爱一定不限于提升自己,还包括了为行业的奉献。“从事一个自己不喜欢的行业,即使再有责任感,再有想法,我认为也很难做好。但如果从事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不用别人督促,天天脑子里想的就是能做些什么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好。数十年如一日,只要是对装饰行业发展有利的、能促进行业发展的事,我都会主动而且很高兴地去做。这就是喜欢的力量。”陶余桐诠释的这股“喜欢的力量”,让他在装饰业内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诚信为本奖杯口碑奠定发展基石

安兴装饰公司能够在这么多装饰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中装协副会长单位,靠的不是产值,而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体系。这一企业管理体系的最大特点,最好学、也是最难学的一点,就是建立在多年来始终如一的诚信经营基础之上。

在安兴装饰公司的企业精神中,陶董事长把诚信排在第一位,因为他坚信,做企业如同做人,唯有诚信,方能长远。那些不讲诚信的把戏安兴装饰公司从来不屑去玩。因为他从小就受父母的教育: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前提。

陶余桐董事长把诚信视为企业的生命,为了守住诚信这条底线,安兴装饰公司狠抓质量,从“人、机、料、法、环”五大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入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办法。在每一个工程中,安兴装饰公司都合理选配优秀的管理施工团队,严格规范材料采购过程和验证程序,充分运用先进、科学的施工工艺与方法,保障每个环节的无缝对接,确保每一项工程高质完成。项目完成之后,还要对客户进行定期回访,调查客户对装饰质量的满意度,让客户真切感受到安兴装饰公司对质量的重视。

“我们能做到什么,就向客户承诺什么;只要承诺过的事情我就一定会兑现。办不到的事就是办不到,我们安兴装饰人从不说空话,也不做假事。”陶董事长对公司的这一要求,换来的是企业连续三届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守合同重信用单位”,也是安徽省全省装饰行业里唯一的一家连续多届获此殊荣的企业。陶董告诉自己的团队:业主合理的、能够达到的要求,一定要答应并做到;不合理的、根本做不到的要求,要跟客户耐心沟通,向客户解释为什么做不到;如果客户无法理解,那么这个项目宁可不做,也不能失信于人。

安兴装饰公司发展到如今,不仅接受客户的挑选,也开始挑选客户,原因是经过合作以后,一些优质客户开始认同安兴装饰公司的设计、施工的品质和诚信经营的理念,双方变成了互相信任、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安兴装饰公司的成长一直稳扎稳打,与其通过合作积累客户资源的方式密切相关。合作一个项目需要一定的周期,这样积累不会快,但是一旦建立了互信,以后的沟通成本就会降低很多,也帮助公司在圈子内形成了口碑传播。

2014年6月,安兴装饰公司承接了合肥幼儿师范的外墙改造项目。项目面积有十多万平方米,合理施工期应为4—5个月,但因为是学校,客户要求要在暑假的两个月时间内完成项目,否则开学后施工会给学生带来安全隐患。项目施工期之紧、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另外,安徽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夏季雨水频繁,影响施工进度,为施工难度又增加了一个等级。

安兴装饰公司组织了一批调研人员,在前期大量调研之后又会同技术部门一起商讨,做了非常精确的进度计划,反复推敲论证后,最终向客户承诺,两个月内,一定能够完成七栋楼的外墙改造项目。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在酷暑当头的夏日,陶余桐董事长为了保证项目进度,为项目配备了强大的管理、施工团队进行作业。最终,项目不但保质保量地完成,在工期上还提前了几天,得到客户的高度称赞。这项工程还有一段有趣的余波:在此之后,该项目参与安徽省建筑工程装饰奖的评选时,前来考察的专家对整个工程能在两个月内完成表示难以相信,认为工期肯定掺有很大水分。最终还是由客户出面向专家组提供了一系列证据并作出解释,专家们才完全信服。

这几年,安兴装饰公司又陆续承接了不少类似的项目——口碑的力量是强大的,总有些面对类似难题(工程量大工期紧)的学校慕名而来,使得每年暑假前,安兴装饰公司都要面临一个小旺季:大量接洽校舍类的项目工程。

“合肥幼儿师范项目因为要抢工期,比正常施工期成本肯定要提高许多,预算下来基本上不赚钱。当时公司里也有些员工有想法,认为辛辛苦苦干活不挣钱划不来。但我认为,虽然这个项目不赚钱,但我们可以借此让客户和市场了解我们,建立对我们的信任。有了信任,就有下一次合作的可能。事后来看,我的想法没错。这就是诚信带来的经济效益。”陶董总结这一项目的意义时说。

在陶董事长“诚信为本”的观念下,安兴装饰公司除了屡屡捧回“守合同重信用先进单位”奖杯之外,还多次荣获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改革开发30年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突出贡献企业”、“中国建筑装饰三十年优秀装饰施工企业”、中国质量协会“用户放心建筑装饰企业”、“安徽省建筑装饰行业十强企业”、“安徽省建筑装饰行业优秀企业”等各种荣誉称号。

关爱生命20年零重大责任安全事故

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当年风靡全球的诺基亚手机也有句著名的广告词:“科技以人为本。”在安兴装饰公司董事长陶余桐的理念中,办好企业是为了回馈社会,回馈社会首先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其先决条件就是确保生产安全。如果理清了这一逻辑,就能理解陶董为什么始终把安全管理放在工程的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之前,看得很重、很重。“一个项目工程只要出了一个安全事故,就会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财产赔偿、大幅度降低经济效益都是小事,最重要的是人身损失不可挽回,给生者带来巨大痛苦。更会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整个企业、整个行业甚至是社会的氛围。所以安全问题不能做在后,必须做在前,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严格贯彻。这不仅仅是保障我们一家企业,更是保障我们整个行业良性发展的有效方式。”

2003年,安兴装饰公司就编订了《生产安全应急预案》,把对安全生产、施工的措施落实成为公司的日常行为准则。此后的十多年中,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根据新的安全问题的出现,公司又多次对《预案》进行了修订,到今天,形成了“防患未然、不断强化施工管理,关爱生命、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的安全管理方针,为企业项目的安全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安兴装饰公司每年年初都会与行业主管部门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在日常安全责任工作中,则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施工管理与目标责任制;在每项工程开工前,都会与项目负责人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制》并由专人监督落实。在安兴装饰公司的施工现场,所有的安全监督人员都“见官大三级”,对现场的任何安全问题、负责人等都有权利问责,责令整改甚至停工整顿。而安全旬检、月检等已经是安兴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从“三宝四口”到消防设施、脚手架等器械的检查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制度,把所有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

2014年,安兴装饰公司接到了合肥冰湖顺园小区的外墙装饰工程。这个工程有点“不一般”:40栋楼、85万平米的外墙装修,是合肥装饰史乃至安徽省装饰史上施工规模最大的单项外装工程。安兴装饰公司能拿下这个项目,除了施工质量过硬,安全生产也当然是最重要的加分。

作为公司的掌舵者,陶余桐在拿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喜忧参半。喜的是,安兴装饰公司的品牌得到了市场的认同。忧的是,如此巨大的单项工程量,在安兴装饰公司施工史上都是空前的,能不能经受住考验,能否给业主和社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不得而知?况且该项工程将采用德国西伟德快可美公司生产的外墙装饰沙浆涂料系统,这是引进德国技术生产的新产品,施工工艺要求非常高,安兴装饰公司之前也从未使用过此类产品,对于产品的性质、性能认知不深。公司需要边学习新技术边施工,这就势必给工期和质量带来严重的考验。再加上该工程量大,工期短,外墙吊篮施工安全风险系数大,能不能在较短的施工期内确保安全和质量,这些都是挑战。

有的人把压力当作逃避的借口,有的人把压力当作奋进的动力。陶余桐和他带领的团队显然属于后者。针对此项工程,在原来的一套安全管理制度上又自我加压,派出17名持证上岗的专职安全员,分工、分片,每个子项目都负责到人。每天天一亮,工人上岗操作之前,安全员就挨个检查各项安全措施,检查完毕之后到33层楼顶的检查表上签字。在施工高峰期,现场施工的工人有500多名,近300多台吊篮同时高空作业。最终不但一个安全事故都没有发生,并且只用了一半工期就完成了工程。在现场指导监督的德国专家从开始施工时直呼安兴装饰不可能在既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工,直到工程结束时才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安兴装饰好样的!专家告诉陶董,他所在的西伟德公司德国总部,德国一整年也做不到这么大的工程量,能跟安兴装饰公司成功合作这么大的项目,也是他工作经历中的一大骄傲。

如今,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安兴装饰公司在全市、全省、甚至是全国同行中的一大亮点。安兴装饰公司成立20年以来从未发生过一起重大责任安全事故,因工死亡率为0,轻伤事故发生频率都在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之内。安全问题没有成为制约安兴装饰公司快速发展的瓶颈,反而成为促进公司发展的重要助力。许多客户主动找上门要求合作,就是因为安兴装饰的施工工地“更安全、更有保障”,更能保障项目双方的利益。

近年来,安兴公司先后完成了铜陵市狮子山区政务中心、安徽广电新中心、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综合大楼、合肥希尔顿酒店、无锡灵山希尔顿逸林酒店、合肥时代广场、黄山柏瑞酒店、黄山国际大酒店、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工商银行合肥明珠支行等数十项大型重点装饰工程。同时,还创建了一大批优质工程,获得“全国建筑装饰行业科技示范”、“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黄山杯”奖、“安徽省建筑工程装饰奖”等多项荣誉。诚信和安全为安兴装饰带来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向良性循环。

永攀高峰打造安兴百年老店

安兴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6年,最早隶属于安徽省财政厅下属的安徽安兴联合总公司,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国企。从2002年到现在,安兴装饰公司经历了两次改制,实现了从国企到国有控股,再到如今全民营有限责任公司的转变。改制后的安兴摆脱了国企缺乏自主意识和经营模式单一的劣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栉风沐雨,不断发展。

但曾经国企的身份和岁月深入到了安兴装饰的骨髓,已经变成了安兴装饰的一部分。而2000年进入公司的陶余桐在“最美好的年华”与安兴装饰共同经历、成长,可以说一方面见证了安兴装饰的转变,一方面则主导了安兴装饰公司的成长。深谙国企利弊的陶余桐认为,虽然“改制”是脱胎换骨,但并不意味着要抛弃掉所有。国企的传统优势和文化积淀不但要继承,而且要发扬光大,成为“新安兴”的营养培植皿。

于是,一些老国企的优势被安兴装饰公司传承了下来,成为有别于其他私有制企业的标志。一是管理规范,讲规矩、重质量;二是社会责任感强,心系民生、注重员工权益保障;三是人才队伍素质高,富有顽强突击精神,专业能力强、思想活跃,能为企业创新提供动力。这些特点让安兴人对企业更加有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成为安兴装饰个核心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在工业4.0、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安全制度是安兴装饰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技术层面上,陶余桐不仅制定完善的创新鼓励机制,更是加大精力和资金的投入,组建科研团队对新技术、新材料进行研发。他认为,科技创新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强度,提升施工质量水平。陶余桐还积极推进安兴装饰参与行业规范的编织工作,不仅参与了安徽省的地方建筑装饰行业标准的制定,还参与了中装协组织的大型课题项目的攻关。

安兴装饰每年都有新的科技创新项目或者成果。前者如冰湖顺园小区的外墙装饰工程项目,德国外商与国内企业合作的外墙装饰材料被应用其中。而后者如某银行营业大厅的穹顶。由于其造型是一个异形曲面,每块板材的尺寸、形状、曲率都不一样。陶余桐组建攻关小组建立模型,精确计算出每块板的弧度,使得最终产品天衣无缝。

安兴装饰公司在稳步发展,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在“诚信、团结、求实、重效”的企业精神和“以德兴企、以质求存”的经营思想下,安兴装饰人坚定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文化是第一管理的理念,发扬与时俱进、永攀新高、永争一流的精神,同心同德,和衷共济、锐意进取。安兴装饰公司在通向“百年老店”的道路上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步。

进入2016年,到8月19日,安兴装饰公司成立20周年。这20年,是风雨兼程的20年,是披荆斩棘的20年;这20年,也是积累的20年,是发展的20年。“我最近在梳理公司的员工,发现有不少都是工作10年、15年以上的,这说明公司对员工形成了一个较好的凝聚力。员工认同公司理念,觉得能够在公司实现价值,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

陶余桐董事长又提出新的要求:“既然我们的目标是成为‘百年老店’,就不能只局限在眼前,不能以这20年为一个句点,而是要把这20年当作一个里程碑,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远远不能满足,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不负重托当好行业协会服务员

从2000年进入到安兴装饰公司以来,虽然岗位变换,但陶余桐却一直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如何能够把一个装饰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做成“百年老店”?面对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许多装饰企业为什么纷纷折戟沉沙?这些企业的发展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十多年过去了,陶余桐用他的所见、所感、所想,为公司定下一个原则:专心致志做好装饰装修主业,不涉足任何和装饰行业关联度不强的领域。

陶董为公司定下这个原则是有一定起因的。曾几何时,有朋友多次劝他从装修转型搞房地产开发,因为“来钱快”,但他就是不为所动。他对安兴的眷恋与责任,对装饰的热爱和追求,让他初心不改。装饰给了他一个美丽的梦想,他愿意扛着安兴装饰公司朝着梦想的终点不断前行。他带领安兴装饰用心做专做精,用质量回馈客户,以诚信赢得市场,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近年来,公司紧紧围绕“做大做强装饰主业,推进转型升级跨越”的战略发展目标,积极创新,不断前行。

陶余桐对装饰领域的热爱促使他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带动整个行业发展。他深刻认识到,作为企业,要想长足地良性发展,离不开行业协会的领导和带动;而当企业有了一定的进步,也要反过头来对协会、对行业给予帮助和促进。这样整个装饰行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整个装饰领域才能不断成熟。

因此,当同行们将他选举为协会领导时,他一反平时做人做事的谦让作风,坦然地肩起了大家的托负。此前作为安徽省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合肥市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公装委员会会长,陶余桐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协会事务,主动完成协会交予的任务,按照协会制定的方针引导企业的发展。每年中装协大大小小的各种活动他基本上都亲自参加。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自己参加,还组织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企业都来参加,并且事无巨细地安排好每个环节,以便让大家能够轻松参会。

“我们给企业统一报名、统一买票,派出工作人员提前与会场接洽,做好车辆、报道、住宿、领取资料等所有事宜的安排,组团来、组团走。这样一方面减少了许多流程、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方便企业参会,能够吸引到更多企业前来,获得相关的信息和经验,长远上来看是有利于我们行业发展的。”

除了组织参会,作为协会负责人之一,陶余桐还经常组织大家到外地学习考察、学习,通过对比来发现差距。而组织企业与设计、材料等其他相关企业对接,推广新材料、新技术,甚至协调一些企业之间的“矛盾”,都成为他的日常工作之一。对这些事情,他从不推脱,更不会敷衍了事。用他的话来说:“大家信得过我,推荐我担当一些职务,有些事情来问我,是对我的肯定和认同。何况这些事情也对行业发展有很大好处,对我们企业自身也有很大好处,我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从中装协到地方协会,从兄弟企业到竞争对手,提起陶余桐三个字大家都交口称赞。用安徽建筑装饰协会副秘书长、合肥建筑装饰协会常务秘书长、家装委员会会长张清的话来讲,就是:“陶会长从不把在协会担任领导看成是为自己企业谋好处的手段,而是通过自己高度的责任感以及自律、团结的意识,真正全心全意为企业、为行业服务。一个人讲他好不算好,一时讲他好也不算好,但几乎所有人都在一直说他好,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这次担任中装协副会长,实至名归。”

在陶余桐身上,我们看到了“企业家办会”的优势:这些企业家真正身处行业之中,亲身经历了行业发展为他们带来的变迁。他们是发展的经历者,也是推动者,更是得益者。而正因为他们身在其中,更能感受到行业发展的脉搏与自身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更希望能通过自身的建设为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能量。他们热爱这个行业,更根植于这个行业,与这个行业同呼吸、共命运。

“在装饰行业里,安徽不算是发达的,但我们一直都在认真地按照中装协制定的方针和部署落实工作。如果大家都这样努力的话,我想我们整个行业一定会越来越红火。”和陶余桐会长一样,张清秘书长也对行业发展充满了希望。

3.京津冀规划:纠结三十年 篇三

作为北京决策咨询中心原主任,钮德明参与和见证了这座古城半个多世纪来的数次规划,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京津唐三地的协作在三十多年前就开始提出,期间断断续续,原来的国家建委、计委和现在的发改委都参与过推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不是不了了之,就是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

与当前区域合作较好的“长三角”“珠三角”相比,钮德明认为京津冀的合作更具优势,“要资源有资源,要政策有政策,要人才有人才,要文化有文化,没充分利用起来,太可惜了”,而其中的原因,更是值得今天反思。

一号工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最早决定开展国土规划工作时,京津冀三地的区域规划就被提了出来。不过,当时的提法并不是“京津冀”,而是“京津唐”。作为传统的北方重镇,唐山的工业一度是与“上(海)青(岛)天(津)”齐名,远超北京。

1981年4月、10月,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先后作出加强国土整治工作的决定和指示,并要求当时的国家建委设一个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国土整治工作。

当时中央书记处的决定说,“建委的任务不能只是管建设项目,而且应该管土地利用,土地开发,综合开发,地区开发,环境整治,大河流开发。要搞立法,搞规划。国土整治是个大问题,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部管这件事,我们可不另设部,就在国家建委设一个专门机构,提出任务、方案报国务院审批。总之,要把我们的国土整治好好管起来。”

根据书记处的决定,原国家建委随即组建了国土局,专门负责国土规划工作。而京津唐地区的国土规划,就成为国土局成立后抓的第一个试点,被认为是局里的“一号工程”。

时任北京市城市规划局综合处副处长的钮德明,也被要求参与这项工作。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1981年底,原国家建委分管国土工作的副主任吕克白先后与北京、天津、河北的领导同志商议,打算以京津唐地区作为全国的国土规划的试点。

当时建委的想法是,第一步先搞个规划纲要,第二步再搞规划。在做规划纲要之前,先进行一些课题研究工作,于是在1982年4月召开了一次会,商定了9个研究课题,并要求在一年之内拿出成果,以便编制规划纲要。其中,人口、城市、交通3个课题交给了钮德明,负责协调。

为什么当时会选择京津唐地区的国土规划作为试点?吕克白在一次讲话中说,“因为这个地区是我国的核心地区,它的地位和作用在全国十分重要。”彼时,京津两市的工业产值,在全国所有城市中,稳居第二、三位,仅次于上海,而冀东又是当时国家煤、铁资源的重要基地。

“再加上京津唐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是关内、关外的一个咽喉地带,山西和内蒙古的煤炭要运出来,非通过这个地区不可。”吕克白说,“这样一个地区的经济规划,我们应当把它放到首要地位来抓。”

当时也有人反对先拿京津唐地区作试点,认为这一地区问题复杂,矛盾尖锐,很难搞。但吕克白的态度坚决,“除非不搞国土规划,如要搞,京津唐是必搞的地区之一”。

他还告诫手下的人说:“我们不能撇开这个地区,去搞比较容易的地区。困难是客观存在,今天不做明天做,困难还是存在,也许还更大。”

京津唐地区的国土规划研究展开没多久,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国家建委撤销,原属国家建委的国土局、施工管理局等一些部门并入国家计委。国土工作划归国家计委主管,吕克白也调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继续分管国土工作。

为了推动京津唐地区的国土规划工作,国家计委成立了京津唐国土规划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但遗憾的是,直至吕克白1999年去世,京津唐的国土规划也没有搞出来。

京津之争

京津唐国土规划中断的直接原因,是1985年国务院要求国土局抓紧编制《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由于人手不够,国土局被迫暂停了搞了两年多的京津唐国土规划试点。

不过,据钮德明回忆,在搞这个试点时,京津唐三地协作的阻力非常大。有一次,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向他建议,研究北京的规划,要考虑天津的发展。钮德明认为有道理,但当他向北京市有关领导汇报时,得到的答复却是“我们是北京的官,不好考虑天津的事”。

一位知情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京津蓟已经感受到了体制隔阂所带来的束缚。

当时天津市只能在蓟县收购鸡蛋,不能到遵化去收购,因为一到遵化去,就有人说侵犯了唐山地区的经济利益。黄骅县出螃蟹,到天津去卖距离最近,可黄骅却属于河北,并不归天津管。

198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到天津视察,天津市的官员汇报说,要讲工业的改造,企业的技术改造,有些厂子市里可以统一规划;但是一提到冶金、机械工业的改造,已经不是市里能够统一规划的了,必须相关的几个城市统一考虑。“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天津既无铁、又无煤。”前述知情人说。

更严重的是这种按行政区划自成体系的发展模式,使得京津唐三地的竞争远超协作,北京更是利用“首都优势”,在资源配置等多方面享有特权。

解放前,北京是一个单纯的消费城市,工农业均落后于河北、天津。上世纪50年代,在苏联专家的影响之下,北京首先对城市性质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把一个工人仅占4%的消费城市改造成为工人占四分之一以上的莫斯科型的大工业城市。

此后十年,北京兴办了几千家工业企业,涵盖了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电子、建材、医药、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等工业的几乎所有行业,“文革”前产业工人数量已经达到100 多万。

20世纪70年代,中央提出各地建立自成体系的工业经济,燕山石化、石景山钢铁厂、东方红炼油厂等大项目接二连三耸立起来,从而使没有铁矿石和石油的北京形成了年产300万吨生铁和30万吨乙烯的能力。

这直接导致了与河北、天津同类产业争资源、争能源、争投资、争项目,使本来一些按经济规律和城市功能应投入津冀两地的建设资金和项目,投向了首都。

天津一位市长为此曾专门给中央写信,说北京这么发展,对周边产生了强烈的“空吸现象”,天津是大树底下不长草。两个城市的隔阂日渐加深,天津的同事曾向钮德明诉说,以至后来北京不惜花费巨资到河北新建京唐港,也不用当时距离更近且尚未饱和的天津港。

有说法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京津的矛盾归咎于时任两市领导的不和。但钮德明认为,最主要的根源还是各自为政的执政观念。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说,他接触过京津两地不少官员,“尽管职位很高,但缺乏一盘棋的战略思想,更多的是考虑战术问题,反而是一些研究人员在考虑战略问题。”

尽管国土局推动的京津唐区域规划没有搞起来,但前期的研究仍提出了不少即便是现在看来仍具有远见的意见和建议。比如,研究提出京津唐3地应有分工,不能平起平坐,北京要加强首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在经济上就不宜承担那么多任务,需要津、唐二市分担,秦皇岛、廊坊等市也应分担一些。

而这些恰恰也正是三十多年后,造成北京大城市病的症结之一。

大北京规划

上世纪90年代末,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原建设部的支持下,开始研究“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最初,这项研究侧重空间规划,但搞了半年后,大家意识到此规划必须结合京津冀的经济发展,又增添了一个经济组。钮德明作为大课题的顾问兼经济组的组长。这个组的成员还有城市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维新和国家宏观研究院研究员徐国弟。

“从经济的角度谈规划,看到了问题的实质。”刘维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经济是基础,京津冀合作,光提规划不行,必须结合经济发展。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京津冀合作的突破,也正是从经济合作突破的。”

吴良镛主持的这个规划,另一个更通俗的名字叫“大北京规划”。这位执著的规划学家一直希望,能像他所敬重的规划大师阿伯克隆比制定出“大伦敦规划”那样制定出“大北京规划”,将北京从大城市病中拯救出来。

但不同的是,阿伯克隆的规划成了现实,而吴良镛的规划,最初只能被锁定在研究层面。

据刘维新回忆,课题结束后,曾在廊坊开过一个会,邀请京津冀三地的领导参加,结果除了河北省一个副省长外,京津两地没有一个市级领导去。

“有些领导甚至连‘大北京规划这个提法也避而不谈。”钮德明回忆说,这本来是一个地域概念,但有些人却偏偏要把它理解成一个政治概念,“北京的领导不敢提,怕别人以为自己想当老大,天津的领导不愿提,不想让人觉得天津从属于北京。”

也正是这个时期,京津两地分别提出了“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贾若祥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这两个概念最终并没有实质的行动,仅仅停留在学术界层面,甚至连规划也没有。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环渤海经济区”叫的最响的是天津,但北京不感兴趣,因为那意味着天津是龙头,而天津也不热衷“首都经济圈”,两家各说各话。

天津最初提出“环渤海经济区”时,即设立了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后改名为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这个地方政府自己组织的沟通平台不仅包括京津冀,还包括辽宁、山东两省的多个滨海城市。

但后来发现,这个区域范围过大,地区间经济关联度低,而且河北、辽宁、山东三省农业都不错,工业也都以钢铁和机械工业为主,产业结构趋同,“我离开你也能进行经济发展,相互竞争更多”,贾若祥分析认为。

学术界讨论了一阵后,“环渤海经济区”这个概念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2001年,吴良镛主持的“大北京规划”——《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正式公布,提出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实施双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战略。

“大家也认识到,环渤海省市太多,协调起来困难。”贾若祥说。“大北京规划”的实质是,北京要把自身的部分职能分到周边卫星城市,让其他城市承担北京的一些职能。

虽然,这份规划当年没有受到京津两地高层的重视,但吴良镛和他的团队仍坚持在2006年和2013年继续编制完成了《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的第二期和第三期报告。

规划再启

进入21世纪后,随着“长三角”“珠三角”的迅猛发展,京津冀的协作再次被提上了日程。2004年2月12日,国家发改委在廊坊召开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参加会议的除了京津两地外,还有河北的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沧州、唐山等市的代表。

会议最后达成了加强区域合作的“廊坊共识”,强调各方应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原则,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统筹协调、多元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良性互动、竞争合作的区域发展格局。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之后,发改委开始着手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试图统筹协调区域内的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产业布局、城镇体系等相关问题。

时年已75岁的钮德明被聘为此规划专家咨询组成员,再次参与京津冀一体化的尝试和努力。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发改委当时同时启动了两个规划,除了京津冀都市圈外,还有长三角区域的发展规划。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启动,当年被很多人认为是京津冀三地合作从务虚转为务实的标志性事件。

但让人意外的是,在这之后,京津冀合作并没有升温,河北的合作意愿也没有得到北京和天津的热切回应,这让河北有些心灰意冷。

原本应被列入“十一五”专项规划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直至“十一五”结束也没有出台,而同时启动的长三角区域的发展规划早已进入实施阶段。京津冀的区域规划被业内称为“最难编制的区域规划”。

据一位接近规划工作的人士称,编制工作早已完成,而且规划得非常详实,但报到国务院后一直没有批复,“主要是各地利益博弈,无法平衡”。

这位知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北京似乎只需要河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而天津一心一意只想向东发展滨海新区;只有河北省热心,希望得到京津的资金、项目和人才,但只是一厢情愿。三地虽有合作意愿,但各自需求并不契合。

几年前,钮德明在一次会上碰到国家发改委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的地区经济司负责人,问为什么到现在还没动静,对方无奈地摇着头说,阻力太大。

之后多年,发改委再没有对《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进行过公开表态,直到2014年4月9日。

当天,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发布消息称,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在内,规划将根据编制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出台。

4.未来十年的人生规划 篇四

摘要:韩愈曾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关键字:十年;人生规划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及其可行性

(一)2013年

现在的会计职业,低层次的人才供大于求,而高层次的人才供不应求,低层次人才的待遇相比于高层次人才的待遇差很多。因此,若是考取研究生并牢固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就业将非常乐观,前景也非常好。总体而言,会计硕士的就业方向还是比较多的。一般为: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有关部门从事会计财务审计等,也可到高校、研究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鉴于上述分析,我经过慎重考虑再三决定考研。我觉得我具备考研必备的条件。首先,所有参加过考研的同学都知道,考研其实和高考没有太大的关系,重在心理素质,毕竟考研是一场持久的心理战,在漫长的考研过程中唯一要做的便是坚持。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最终的胜利者。我是一个执着的人,在坚持这方面不成问题。其次,决定好考研之后就需要量身定制复习计划了。考研路上每个人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尽管大家目标相同,单前进的步伐却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付出是不同的。但总归来说考研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较量,决定了考研变不能再像平时的大学生活一样懒惰、马虎、懦弱,要同这些恶习作斗争,最终战胜自己,赢得考研。高考的失利让我明白了这样一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么痛的领悟!我想我会好好克制自己,努力考研。最后,我觉得,既然已经决定走上考研这条路,那么不妨放手一搏,趁着学校的好学精神尚未褪尽,趁着还有年轻的激情,至少可以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或许,它将成为我学生时代的最后一次大考,但为之奋斗过,无论结果如何都非常值得纪念,毕竟,我们都知道,一旦以后参加工作,留给我们的学习时间将少之又少!试问,1

此段时间不去考研更待何时?我相信天道不一定酬勤,但天道一定不会酬懒。努力努力!青春有梦,勇敢去追!

(二)2014年至2017

考研结束后,就要开始准备毕业后工作的申请,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面试。积极参加各种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预习或模拟面试,参加面试。目标既已锁定,该出手时就出手了。求职的时候,编写好个人求职材料,进军招聘活动,多到求职网站和论坛转一转,只要我肯下功夫,总会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的。

我学是会计专业,以后也打算做这个职业。会计掌握的是一个团体的经济命脉,每一个团体都需要它们。据不可靠估计,每年新增的企业数以万计,有企业产生就有对会计的需求,而且经济越繁荣会计越需要,可以说会计是不会衰退的行业,会计部门在企业里绝对是一个核心部门,无论是经营收入、工人工资还是其它收入奖金都将经过会计的手。对于会计这个职业,俗语说的好,一技在手,越老越吃香!另外,会计就业不择性别,由于会计学历来都是女生占主导地位,或者说这是一门女生的学科,对于学会计的我来说,不会像学工科女生那样遇到严重的性别歧视。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点就是感情顺利,争取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两个可爱的宝宝,给他们最好的教育

二、第二个五年计划其可行性

(一)2018年至2022年

这时的我,是属于会计这个行业的“新兴人类”。我本身由于初来乍到,会存在很多缺陷,会有一些不懂得地方,所以,除了我自身要不断努力的学习外,还应当积极诚恳地去向他人请教。要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一切从基层做起,要虚心的接受领导和同事对自己工作上不足的批评和意见,并且要努力去更正并且克服。争取在下一次的时候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我自己应当充分的意识到,在这个阶段,由于我本身的专业能力的局限,可能工作变动会相对而言的比较频繁。而我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把握时机,适当地变换自己的工作环境,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与此同时,在变动后要尽快适应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

在我自身已经二十五六岁的时候,我已经从事会计工作4、5 年了,虽然称不上这个行业的老手,但做起账来应该也算是得心应手。所以这时候的我应该回顾一下有了一定工作经验的自己,在会计方面要考的技术资格证已经拿到了多少。在分析自己情况的基础下,继续不断地学习深造,提高本身的职业素养。此外,国际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趋热。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尚缺9万名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国际会计专业人才,针对如今的社会上缺乏高级财务人员,要在工作之余,争取取得CPA等高级财务资格证书,为自己的职业增添砝码。因为我国正处在一个充斥各种学位和资格证书的时代,注册会计师、注册财务分析师、注册商务咨询师等专业机构、专门领域颁发的资格证书,它们在求职和升职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将近年的实际工作,我相信自己本身已经经历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了。这时的我还需要的是不断增强工作能力,应变能力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在工作中不断积累丰富的经验,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成熟稳重的工作作风,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创新的工作理念。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才能。会计是一门技术要求较高的学科,所以学习还是必要的。我要定期参加技能培训,避免知识的老化和落后。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地达到自己事业的顶峰。

三、计划实施保障

考研不是说好好努力就会努力的,这中间的寂寞与无聊是常人难以忍受的。为了更好的实施考研计划,我决定找个研友相互督促学习。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我还要做到一下几点:(1)一定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以及敬业态度。(2)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3)掌握牢固的财务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4)要有广泛的知识面,我会坚持学习,不能只学习和会计相关的知识,其他与经济关也要学。(5)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

结论

计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践并取得成效。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

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理想,信念,追求,成功,未来,一切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打拼。

参考资料

5.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篇五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喜剧小品)

红梅知心

主要人物:

周旺,简称“周”

周旺的妻子,简称“妻”

周旺的父亲,简称“老”

周旺的母亲,简称“婆”

三十年前。

妻:(妻梳俩小辩,穿着花棉袄走上来坐下。)

妻:十六结婚到周家,十七分了家,家里也没啥,土垛的房子,茅草瓦,胚垒的炕上,贴一胖娃娃,外带一个小锅,碗,俩,一个打啦。

妻:(从衣服拿出五毛钱)卖布证卖了五毛钱,不敢乱花呀,你问我攒钱呀?不是,是买盐!

周:(头戴一个小帽,身穿破旧的中山服,手里拿着五毛钱上)

周:我到公社去开会,村里给了五毛钱饭费,没敢吃饭,把裤带勒一勒,不是为减肥,你们问为啥?买煤!

周:雨下三天没住点,我和媳妇睡三天,你们问吃不吃饭?没吃,为啥,柴火湿,难点!

妻:回来了。

周:回来了,把你卖布证那五毛钱拿来。

妻:干啥呀!做生意呀?资本尾巴割的紧,有钱,也不能当资本,为啥?政府不准!

周:做生意,你想的美?

妻:不是做生意,你要钱干啥?

周:买煤!

妻:不给。

周:不给?为什么呀?想设小金库呀!那可是犯法的事呀,你可不能干!

妻:我还设小金库?你看看,这家里,什么都没有,该买的东西多了。

周:家里没东西,这不应了一句话嘛!

妻:什么话?

周:太监的屁股!

妻:怎么说?

周:鸟蛋精光呀!

妻:看这日子过的,你还有心说笑话呀!(抹眼泪)

周:不哭,媳妇,不哭。

妻:你属猪,我属鼠,刚懂事,就成你媳妇。

周:你十七,我十八,正是花样年华!

妻:日子过的这么苦,真后悔嫁给你做媳妇。

周:不让做生意,让做生意的话,我保证,让你吃香的,穿光的衣服一箱一箱的。把那五毛钱给我。

妻:你还要钱呀?你把这五毛钱买煤了,咱们不买盐了,淡吃呀?

周:(周从妻的手里抢那走那五毛钱)先买煤,以后,再说买盐。

妻:(妻大哭,她拉着要走的周,两个人扭打起来)

老、婆:(急急忙忙跑上)

婆:听见媳妇哭哭啼啼,准是儿子惹她生气,看看去。

老:儿子媳妇又打又闹,我这个当娘的,一定要为儿子撑腰。

婆:(老拉开周、妻。)你们俩闹,不怕邻居看到,把人家大牙笑掉。

老:当媳妇的要温柔,不能和丈夫争斗。

婆:死老头,你知道个球。媳妇,我们走。(婆拉着妻从左边下)

老:这死婆娘,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周:她想揭瓦,还得你有啊!(周和老从右边下)

三十年后。

妻:(穿着佯装,头发烫着大波浪,拿着手机上)

妻:改革号角吹响,世界变了模样,夜里白天一个样,村里的路灯,通亮!我和世界比一比,谁强?都洋!

妻:两层洋楼真漂亮,农民翻身住洋房,楼上楼下都装潢,电话、电脑都装上,有事儿,用

“伊妹儿”和留洋的儿子商量。

妻:商场机会满天飞,不是吹,论商业天赋,我老公敢和李嘉诚媲美。家里存折成堆,害得我,用车直往希望工程里推。没对他说一声,怕他知道了,再把钱追回。

周:(穿西装,打领带上)

周:我是搂钱的耙子,媳妇是散财的菩萨,我往家里抓,她向外边撒。有这样的媳妇,我还

舍不得转让她,为啥?善良是民族的美德啊!

妻:老公,你回来啦!来香一个。(妻走上前,在周的脸上亲了一下)

周:人是衣服马是鞍,不细看,我还以为,见着的是英国女王的.美丽容颜。

妻:你就会哄我,怎么敢和英国女王比,充其量,和赵雅枝、邓捷她们比一比。

周:我不是哄你,我说的是真的。你是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越来越风流,越来越有女人味。

妻:我风流?

周:我说的那个风流,不是作风上有问题的风流,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

妻:你还记得,我们因为五毛钱打架的事吗?

周:记得,那不是没有钱吗,现在,你怎么花钱,我都不管你!

妻:你不反对我把你挣的钱,捐给希望工程?

周:不反对!而且非常赞成。

妻:赞成?

周:是呀!你做的事,是我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你帮我做了,我感谢你还来不及呢!

妻:真的?

周:真的!

妻:今天,我和咱县里幸福院说好,要给那些孤寡老人捐十万块钱,你不反对吧!

周:不反对,今天我有空,我陪你去。

妻:真的?

周:真的,咱们有钱了,可咱不能不管没钱的人啊!咱们过过穷日子,知道过穷日子的滋味啊!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是为了共同富裕吗?我的钱,就是为大家挣的。

妻:老公,你真好,我越来越爱你了!

妻:(妻的手机响起来,她接电话。)

妻:是,我就是,你们在幸福院等着呀,好,我这就过去,我和我老公二十分钟就到。(妻挂了电话)

周:有钱的感觉,真美!走,我们捐钱去!

6.三十年人生规划 篇六

听到这个男了竟然叫出了自己的名号,药尘瞳孔一阵收缩,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一丝丝危险的气息缓缓散发开来,“没想到在这小小的乌坦城,竟然有一位斗宗强者隐匿,而目还知道老夫的名号。阁下到底是谁,来此到底有何目的?”

冷俊男了轻轻的摇了摇头,道:“我叫雪琉荏。目的很简单,就是你身上的骨冷灵火!”

“雪琉荏?这个名字老夫从来没有听过!”药尘神情晴凛,眼神里泛起了波澜,面色凝重极为警惕,问道:“老夫的底细被你探知的一清二楚,你是属于哪方势力?还有为什么要老夫的骨冷灵火?”

“一下了问这么多,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了!”雪琉荏轻声说道,旋即再次说道:“你放心,我不属于这个斗气大陆任何一方势力,不是药族也不是魂族,关于这点你完个可以放心…”

“但是,关于我要你的骨灵冷火,对不起,这属于我的秘密!”

药尘微微摇了摇头,嘴角划过一抹冷嘲,道:“不好意思!我想不出一个可以相信你的理由。并且你竟然打老大异火的主意,你觉得这个世上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吗?”

“当然不会!”雪琉荏淡淡的摇一摇头,目光凝视着药尘,再道:“所以,我这次来是跟你淡一笔交易。你只要把异火让给我,我用五部天阶功法和斗技,来与你交换。这个买卖,你并不吃亏!”

“哦?五部天阶功法和斗技来交换老夫的骨冷灵火!还真是大手笔啊!说得老夫真的心动了!”药尘脸上带着震惊之色看着眼前雪琉荏,他没有想到,这个年轻人竟然会用如此大的手笔。

雪琉荏淡淡一笑,道“我已经拿出我的诚意了!想必药尊者不是个蠢人吧!这笔交易,我们双方可是双赢!”

药尘而带一丝冷笑,道:“阁下出手很是阔绰!本来老夫不应该拒绝,但是,老夫可不是一个聪明人,所以,阁下还是请回吧,老夫不会同意这笔交易的!”

“呐,果然还不行啊!”雪琉荏薄唇冷漠的吐出几个字,看向药尘的目光,旋即变得阴沉了起来,杀气逐渐的弥漫开来,嘴角却挂着一丝温和的笑容,道:“看来是淡判破裂了,那么,就只有用武力来解决了!”

轰一一

空气传来一阵阵闷响,作为斗罗大陆第一强者的雪琉荏,瞬间将自身的杀气个部释放出来,混合着主神级别的灵魂力,朝着药尘疯狂的施压过去。

药尘大脑一阵轰鸣,仿佛一万把铁锤在自己的胸口疯狂的捶打,那种说不出的憋闷,让药尘胆站心惊。他是第一次遭遇到这种状况,仅仅是一个气势,就将自己压迫到这个地步。

“这个年轻人到底是什么人?仅仅用气势,就将空间压缩得颤抖起来,产生了空间裂缝,改变地形,这…这绝对不是斗宗可以办到的!可恶,再这样下去,我的灵魂可就要消散了…”

如果不是灵魂体不能流汗,甭则,现在药尘早已经汗流浃背了。不过,如果此时是药尘巅峰时期的话,雪琉荏这种杀气混合着灵魂力散发出来的气势,也可不能能够把巅峰时期的药尊者压倒。

雪琉荏现在只是欺负只有灵魂没有肉体的药尘而已,不过,雪琉荏并不介意,他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热血二逼少年,他做事从来是未达目的不择手段。

“药尊者,我雪琉荏说话,从来不说第二遍,对你,我打算破例一次,怎么样,你觉得我们是不是可以继续往下谈了呢?”雪琉荏眼睛里的寒光变成两把利剑,向药尘直刺过去。

“呵呵…”药尘一阵低沉轻笑,缓缓抬起头,眼眸直视向雪琉荏,笑道:“没想到我药尊者也有被人小看的一天,而且还是一个如此年轻的后辈,既然你想要骨冷灵火,那好,我就让你见识一下它的威力!”

药尘的话音一落,旋即周遭狂风大作,将周围高大的树木,全部连根拔起,宛如摧古拉朽一般,将雪琉荏的气势全部抵消吹散……

药尘右手微张,一撮白色看似更像冰的火焰,出现在掌心之上。

“这就是骨冷灵火了吗?”雪琉荏眼神微微一凝,看着药伞手上的火焰,低声白语道。

“去!”药尘轻松冷喝。

药尘操纵着骨冷灵火,随着他的一声短喝,宛如脱离了弓弩的箭欠,快速的朝着雪琉荏破空而去。

雪琉荏眼眸微微一眯,清晰的看到,骨冷灵火所过之处,全部都结上一层薄薄的白霜,就连空气都不例外。

“好一个骨冷灵火!”雪琉荏心中微微赞道,看似冷冰冰的,但是其中的温度,绝对高的可怕,将所有生机烧尽,连空气都不例外。

药尘紧紧凝视着雪琉荏,心中却开始计算雪琉荏下一步的动作,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雪琉荏竟然连躲都不躲,直接与骨冷灵火硬碰硬。

看到这种情况,药尘嘴角划过一抹不屑的笑容,异火是什么东西,在这片茫茫天地间,存在着一些天地异火,或许是天降陨石中心所携带的那簇火苗,也或许是火山深处,被锻烧了千百年的的熔岩地火,这些异火,威力比由斗气催化而出的火焰要更强横得多,炼起药来,还能提升丹药的药力,不过,这些天地异火都极为狂暴,平日难得有缘相见,而且就算见到了,也极难将之纳为己用。

只要是异火威力都能量都极其庞大,就算排名最低的异火也不是好降服的,更何况在异火榜中排名还不低的骨冷灵火,用平凡之躯去抵挡,在药尘看来,这绝刘是自杀的行为。

果不其然,骨冷灵火撞上了雪琉荏的身体,旋即雪琉荏个身开始冻结,连一息的时间都没有,瞬间成了一个大冰雕,伫立在那里,一动不动。

“哼,不知天高地厚,死了也罢!”药尘看着宛如冰雕一般的雪琉荏,冷哼一声说道。

就在这时,让药尘吃惊的声音,从他的身后,突兀的传来过来。

“不知天高地厚的是你吧!药尊者!”

雪琉荏手持着斩魄刀流刃若火,架在药尊者的脖子上,无比淡然的说道。

7.阳光春风三十年 篇七

这本语文杂志,就是《语文教学与研究》,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属全国首批中文核心期刊。

1985年早春的一天,邮递员送来了我订阅的《语文教学与研究》, 还一再向 我解释 ,说是因为单位搬迁,延误了第一期的按时投递。我报以包容的一笑,赶紧捧起油墨香味还浓的杂志……从这份刊物上 ,我了解了刊物的栏目设置,读到了专家的理论文章和一线教师的教学教研心得,还从封底知道了责任编辑晓苏的名字。由于阅读刊物,由于直接把手写稿投寄给晓苏,我与他开始了书信交往,得知他也是虎年出生的,1979年7月高考考入华中师大深造,毕业时留校任教、当杂志编辑。他读了我投去的那篇4000字论文《说明文教学要有“四性”》后,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并嘱我从千字稿写起,以小见大,体现语文教研的针对性。受晓苏的启发,次年3月我整理出一篇执教《老杨同志》 (赵树理中篇小说节 选) 公开课教 学心得,誊正后寄给晓苏。他收读稿件后,提出了斟酌标题、精炼语言等修改意见,并告知此稿将在1986年第7期“课堂教学拾贝” 栏刊出…… 我很幸运,暑期在华师中文函授点收到了晓苏寄来的样刊,经他指导的千字论文《群众的活的语言》终于变成了铅字。函授班的学员们分享了这份甜蜜。当年年底《语文教学与研究》 杂志社评选表彰了20名优秀通讯员,我忝列其间。奖证、奖金也是由编辑晓苏亲自寄发的。

我与晓苏晤面,是在1987年7月我们这一届华师中文函授学员在华师本部举行毕业典礼之际。那天他找到我们毕业典礼的会场,与我见第一面,并邀请我参加当晚杂志社举办的作者座 谈会。杂 志社几位正、副主编认真倾听了十几位语文作者的办刊建议。第二天上午,一个阳光恣意挥洒的日子,我应邀走进了晓苏安在杂志社办公 楼一楼的 新居。其时,这里是他与妻子的两人世界。晓苏的小娇妻赶忙给我沏茶、拿水果。虽只有两小时的逗留,但我充分感受到了女主人的热情好客以及晓苏的博学健谈。由两年前的神交到而今的面对面,我与晓苏的友谊在一点点加深。

由于彼此工作都忙,加上地域所限,我与晓苏见面的机会很少,更多的联系是寄信、打电话。而非常难得的第二次见面,是在2008年12月中旬荆州市中语会年会的现场。他应著名特级教师、荆州市中语会理事长王世发之邀,为年会作了一堂精彩的文学创作讲座。中途休息时,我找到了他,送上一套我 任主编的 松滋三中《开拓》 校报,请他为文学社员题词勉励。他欣然答应了。十天之后,他从武汉寄来了一封挂号信,里面是他精心撰写的题词。这岂止是一份题词?这是一位文学院教授,一位国家一级作家,一位资深杂志主编献给文学少年沉甸甸的希冀和慰勉啊!

时光在流逝,我与晓苏的友情与日俱增。2012年岁末,晓苏的小说新作《暗恋者》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在第一时间里签名赠送我一本。我如获至宝,利用2013年春节走亲访友的间隙,一篇一篇的品读,并留心做了一些批注。这部描写大学校园生活的短篇小说 集 , 确实是既 有意义、又有意思,对于中青年读者的阅读 写作应该 是很有借鉴 、指导作 用的。我 心有所动,情之所触,决心好好写一篇文学评论,向更多的人推荐《暗恋者》。我忙里偷闲,花一周时间打磨出了一篇长达5400字的《〈暗恋者〉中的写作技巧》。晓苏收到此文后,回信赞扬我“ 读得认真 、写得用心”,并嘱咐王玲编辑尽快安排在2013年7月号“特级教师三人行”栏目。而就在当年4月号的“特级教师三人行”上我刚刚发表了《我的专业成长三部曲》。四个月内连续发表两篇大稿,这不能不说是晓苏的深厚情谊,是杂志社的格外青睐。

在晓苏任主编之前的《语文教学与研究》,由于编辑团队的通力合作,涌现了一些亮色,受到读者好评。而当36岁的他荣任杂志社主编之后,他雷厉风行、锐意创新的办刊风格,就在一项项赛事的推出,一个个栏目的打制,以及一个个品牌的铸就中荧荧焕彩,从而扩大了这份“首批中文核心期刊”的巨大影响力。作为与杂志交往三十年的我,正是沐浴着它创新的春风一路前行,不断丰稔了自己的语文人生。

在我的语文资料夹中,珍藏着十几 个烫金的 “四项全能”竞赛获奖证书。摩挲着它们,往事历历在目。

1996年元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发布了举办全国语文教师征文大赛暨四项全能评比的启事,我心里一动。几年前的松滋不就在语文教研员王世发的精心组织下,成功地开展过“三个一” (一篇教案、一堂 教课、一 篇教后反思) 的创优活动么?我那次不是很荣幸地被评为全县初中语文10名“三优”教师么?按照启事上的要求,我修改了创优课教案《在 烈日和暴 雨下》,撰写了教 学论文《不 妨写点“作文前言”》,润色、加工了下水文《一堂临时变更的课》和板书 设计《谁是 最可爱的人》。两个月后,这组参赛资料载着我对语文教学的热爱,载着我的一片绿色希冀,翩翩飞向武汉桂子山……当秋意渐起的时日,桂子山上的信鸽捎来了喜讯:我的教学方案、教学论文、 板书设计 获得一等奖,下水文获得二等奖,并被评为“四项全能获得者”。这五个精美的烫金证书,在1997年8月我在王世发先生的帮助下破格评聘中学高级职称时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我执掌高中语文 教鞭后 ,先后参加了2006年、2009年全国语文教 师“四项 全能”竞赛。这几届“四项全能”竞赛由 于有全国 中语会的 加盟指导,规格更高,参与者更多,影响力更大。我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自然收获颇丰:教学方案、教学论文、下水文、教学课件四 个单项奖 均为一等奖,同时荣获“四项全能”称号。毋庸置疑,这一串教学教研硕果,增添了我参评湖北省第八批特 级教师的 自信和实力,鲜活了我的语文人生。

晓苏担任主编的 那一年 ,他策划推 出了“青 年教师沙龙”这一新栏目。该栏目为青年 教师开设 , 刊发其教 学论文,配发生活照及个人简介,以促进青年才俊的专业成长。在中学语文教学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 , 这个“青 年教师沙龙”无疑会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非常幸运,首期“青年教师沙龙”安排的居然是我,我的论文《作文教学如何激趣》和生活照、百字 简介 , 占据整整 三个页码。据杂志社了解,曾在“青年教师沙龙”上亮相的语文教师,后来有很多人成为了特级教师、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而今他们仍然活跃在语文教学的绿色田野上,用母语的清流浇灌人文的花蕾。

《读写天地》是《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子刊,是专为中学生开辟的一方读写绿洲。开办以来 , 新栏目层 出不穷。2009年开设“作文课堂纪实”,我挟着《图画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登台过了把瘾。据说,某位语文同行还用我的教案为高三学生上了一堂移植课,获了一等奖。2012年设置“有意思作文”,我推荐的潘倩作文《生活的情趣》,很快被编者慧眼识中。2014年推出“作文高速公路”,我写于两年前的论文《议论文写作与语文活动》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终于在《读写天地》第7期“高速公路”上“一路畅行”。

2011年, 《语文教学与研究》推出新栏目《另类语文教师》。该栏目意在给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提供交流思想、展示个性的园地,开办三年,先后有梁卫 星、潘世 流、杨邦俊、孟庆焕、余一鸣、覃国平等36名优秀教师在这一园地辛勤耕耘 , 绽放华彩 。笔者不敏,居然也能以一篇《快乐地给学生示范》的文章,在2011年10月号上展示自己“另类语文教师” 的风采。 文章见刊后,我先后接到十几位同行、同学和学 生点赞的 来信。其实,我们要点赞的,是《语文教学与研究》不落窠臼、敢于创新的春风,催生了语文园地的盈盈秀色。

2014年, 《语文教学与研究》“两重奏”栏目又一次擦亮了众多读者的眼球。该栏目首推襄阳名师李继红。我校有10位老师订阅当年刊物。市教科中心教研员来校视导时,读到“两重奏”中李老师《我是怎样教高三作文的》文章,非常欣喜,立马在全市高中教研平台上推 介此文。 该栏目一出,立刻引来如潮的好评。不少读者认为,一篇出色的教学论文加上 一篇优秀 的文学作品,传达的是一种理念,倡导的是一种风气。我深受启发,于是精心打磨出论文《记叙文写作的四盏绿灯》和散文《母校的樱桃树》,这组“两重奏”很快在当年7月号上“发声”。据杂志社透露,很多语文教师踊跃提供“两重奏”稿件,而每期只能安排一人。时值2014年5月 , 可用稿件 都排到了2015年3月。连退休在家仍笔耕不辍的 语文前辈 也期待上“两重奏”。如此看来,这个全新的栏目将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特级教 师三人行 ”是《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推出的一个品牌栏目,每期配图发表三位 特级教师 的教学论文。开办16年,历久弥新,影响深广,两百六十多位语文特级教师在这个园地尽显才华。毛承延、王世发、董旭午、华义平、陈继英、李旭东等著名特级教师发挥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他们的研究论文增添了该栏目的厚重。我于2010年8月评上湖北省特级教师后,当年12月即在“三人行”中发表了《寻找作文教学的理想支点》。2012年8月,我的《新课程标准下的字词教学》一文,经武汉市首届十大名师、《语文教学与研究》特约编审王先海先生指导,第二次走进“特级教师三人行”。2013年4月、7月我先后两次在“三人行”中亮相。2014年5月,我的教育随笔《语文教师的诗生活》第五次在“三人行”的园地里诗意地徜徉。全国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数以万计,像我这样五年里频频亮相的年轻特级教师,又能有多少呢?

在我与《语文教学与研究》30年的交往中,我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它开启了一扇扇服务语文教学的绿色窗口,它搭建了一个个助力语文人成长、进步的理想平台。它乐此不疲地把人文的阳光撒进杏坛,温暖着你、我、他。

海南屯昌思源学校的余柳英老师不会忘记,2012年她所在的学校承担了海南省一项科研课题的实验工作,聘请我担任顾问、指导专家。经过我的牵线搭桥,该校课题实验小组的论文《“习惯”作文指导教案》上了《语文教学与研究》的黄金版面,该校两度组织学生参加“ 新世纪” 杯作文大赛,均取得优良成绩。课题组负责人余柳英老师后来满怀深情地说,要是没有华师《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给力,他们的课题实验要想顺利结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湖北松滋三中的一群语文人也不会忘记,2005年秋我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以来,先后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新世纪”杯作文大赛,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四项全能”竞赛。获得“新世纪”杯一、二等奖的四十多名同学,在高考角逐中语文学科均取得了优等成绩,有的还被重点大学录取。在“四项全能”竞赛中获得教学方案、下水文一等奖的关伶俐老师,参加省重点高中招聘时,她获得的几个奖证,为她最终胜出助了一臂之力。“小字辈”欧阳玉莲老师破格评上中级职称,其中也有“四项全能”竞赛提供的大力帮助。松滋三中,一所普通高中,10年间共有多名教师的20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发表。这一串沉甸甸的语文教学果实上,不正是播撒 着《语文教 学与研究》这个编辑团队亮丽的人文阳光?

上海进才中学的王晓华老师更不会忘记,这个凭借教学实力与魅力从小县城走进大上海的中学语文教师,一直默默耕耘 , 潜心积累 。2012年深秋 , 她发给我 一篇长篇 论文《论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请我指导、推荐。经过适当修改后,我将此文投给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三个月后,她的论文发表在杂志2013年第1期上,位居“探索与发现”这个栏目的头条,而且还被“本期要目提示”予以推介。杂志社的编辑真是独具慧眼!王晓华老师没有 想到的是 , 几个月后,她发表在华师语文杂志的论文,有幸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 料《高中语 文教与学》2013年第6期转载。王晓华后来向我报喜,2013年上半年她评上了中学高级职称,她无比感激《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编辑老师阳光春风般的帮助。

8.三十年风雨,铸就三十年辉煌 篇八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前身是1985年3月成立的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1989年8月更名为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10年9月17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同意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新闻出版专业研究机构。主要业务是研究国内外出版业的现状、趋势与历史,为政府和业界提供全方位的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同时,还承担着组织制定出版业的相关标准,组织编撰、出版出版专业类书刊,发布国内外出版资讯,组织或承办出版界大型行业活动等工作。

一、机构建设三十年

三十年来,随着中国新闻出版业的迅猛发展和新闻出版科学研究视野的强力推进,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形成了学科体系健全、布局合理的科研格局,为新闻出版学科建设和新闻出版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科研部门设置为“七所五中心”——出版研究所、传媒研究所、印刷研究所、市场(发行)研究所、数字出版研究所、标准化研究所、政策法规研究所和调查统计中心、工程研发中心、人才研究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对外交流合作中心。此外,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也设在研究院。

从经营格局来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拥有“一网一社四刊”——中国出版网站、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出版参考杂志社、传媒杂志社、新阅读杂志社,还有北京希普斯文化咨询有限公司等多个相关机构。

二、科研成果三十年

30年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艰苦中创业,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跨越,以“服务国家、服务总局、服务行业发展”为宗旨,在服务中发展,在服务中提高,在服务中引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据不完全统计,1996-2015年的20年间,研究院完成包括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及各种委托课题共700余项;承担科技部、财政部的科技项目、文化产业项目10余项;30年来研究院科研人员编撰的学术著作和专业图书200多种,科研人员每年发表的专业级学术论文100余篇。2002年至今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图书3800多种,其中编辑出版类的专业图书约800种。1985年至今,《出版发行研究》杂志刊登专业论文6800余篇,《出版参考》杂志刊登各类文章16000余篇,《传媒》杂志刊登论文5890余篇。研究院由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小研究所,成长为一个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在行业内有重要影响、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新闻出版研究机构。

1.智库建设成果

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的研究机构,服务总局党组中心工作是研究院的首要任务,为总局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是研究院的职责,30年来,研究院的智库建设成果主要有:

参与了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阅读促进条例等法规的制修订工作;参与新闻出版业从“九五”到“十三五”多个五年规划的制定工作;连续实施了新闻出版业调查统计工作、出版物进出口监测工作、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率调查工作、国民阅读调查工作等基础调查统计工作;承担着海外新闻出版资讯库、走出去重点项目库、新闻出版产业项目库、新闻出版职业资格考试、中国出版政府奖数据库等有关司局委托的项目工作。

2.应用研究成果

作为新闻出版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新闻出版研究机构,跟踪、服务行业的改革发展是研究院重要的任务,30年来,研究院深入全国各地的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围绕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应用性研究。主要成果有:

与一些出版社、出版集团合作,制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谋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承担了多项出版集团及民营出版企业上市募投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工作;开展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等数字出版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服务于出版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升级;组织制定了新闻出版领域多个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工程标准,开展了新闻出版标准的研究工作,服务出版管理与出版产业的发展。

3.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研究院成立以来,一直把出版学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先后承担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的编辑出版思想研究课题;整理、挖掘老一代出版家、编辑家的编辑出版思想和出版工作实践,编辑出版了总署老领导的文集,启动了出版人口述史的工作;在出版学、编辑学、发行学、出版史学、出版工具书、出版文化等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完成了出版词典、编辑百科、出版人名辞典、中国出版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编辑出版教材等多个大型图书的编撰出版工作;持续开展行业宏观形势研究,推出了中国出版蓝皮书、数字出版蓝皮书、国际出版蓝皮书、动漫出版蓝皮书、民营书业蓝皮书、印刷业蓝皮书、出版物发行报告等系列蓝皮书或研究报告。

4.重大工程项目

在总局及科技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研究院正在从单纯的政策理论研究向政策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研究院建立了数字出版多媒体实验室,标准符合性测试实验室;开展了数字出版标准符合性测试关键技术、绿色柔性版出版物印刷关键技术、国际化按需出版数字网络平台、动漫UCG创意资源平台、华文教育数字出版平台、国家知识资源服务平台、多语种语料库、数字农家书屋等技术研发与平台建设。

三、品牌活动三十年

科研成果必须转化为出版生产力才能够真正实现其价值。30年来,研究院始终坚持出版科研为实践服务的理念,服务于政府决策,服务于行业发展,通过会展、论坛、培训等各种形式,开展了大量的出版学术交流活动。

由研究院定期举办的出版学术研讨会、数字出版博览会、传媒年会、期刊年会、民营书业论坛、出版业网站建设年会,输出引进版优秀图书推介活动及各种高端培训,已经成为业界进行信息交流、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其中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全国民营书业高峰论坛等活动已成为全国品牌性活动。

受中直国家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和总局机关党委委托,研究院承办的“强素质、做表率”读书活动至今已近7年时间,共举办80余期,在中央机关和国家机关各单位中已形成较好口碑和品牌。

四、国际交流三十年

研究院秉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方式,积极推动新闻出版走出去。三十年来,不仅承担着服务总局“走出去”的相关业务工作,还通过承担课题、举办活动、外事出访等形式,响应“一带一路”号召,努力推动新闻出版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研究院十分重视国内国际的出版交流与合作,与国际出版商协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组织及美、英、法、德、日、韩等国家出版业界有着广泛的业务联系。

在当前“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历史机遇和出版全球化的时代格局下,研究院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构建中国出版的话语权和传播力,提高中国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并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懂国际出版经营之道,熟悉国际出版业务,能够用外语开展国际出版活动和专业出版人才。

上一篇:中学安全应急预案总案下一篇:新概念英语一单词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