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精选8篇)
1.教育研究 篇一
一.概念解释(15)1.调查研究(5)
答:调查研究是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某些社会现象,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 收集大量资料以便统计分析,从而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的研究方法。它适合于描述那些难以直接观察的客观现象。
2.实验研究(5)
答:实验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假设为指导,有目的的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观察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3.个案研究(5)
答:是指针对一个人的偏差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此过程须透过各种方式及管道搜集资料,加以分析整合,以了解案主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适当辅导策略,协助改善问题,以增进个人适应。二.简答题(45)
1.叙事研究的特点(15)
答:简单地讲,叙事研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即以教育叙事为载体、以人文研究为取向、以 自我反思为媒介和强调民主、平等。1.以教育叙事为载体
教育叙事研究的素材是教育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教育中,是“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当事人的真实生活。因而,教 育故事便在意义层面得到了肯定。但是,“叙事”只是手段,“探究”才是目的。讲究时空位置的叙事才能构成研究。2.以人文研究为取向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人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由人进行的对培养人这一教育活动的经验和意义进行的研究。这意味着从人出发,回到人自身;它强调研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自己的“认识”是什么。这是生命存在的自我确证。3.以自我反思为媒介
教育叙事研究是在叙述中进行清思、整顿和梳理的过程。这是一种富有批判色彩的反思性探讨。反思还不仅仅限于揭示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更 终极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当事人获得一种自由的生活。
4.强调民主、平等
叙事材料需要在现场获取,研究者需要进入现场与现场中的人接触、相处,因此叙事研究强调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建立民主、平等、互信的合作关系,与研究对象平等交流,尊重对方的时间、想法,少作个人的评价与批判。2.田野研究的意义(15)答:“田野研究”,对于当前的课程改革来说,一种新的科研方式,是教育科研的走向和方式的变革。国外人类学与社会学非常重视和流行的田野作业, 比如“田野考察”、“田野调查”、“田野描述”等。这里的“田野”已经不仅仅是“野外”的意思, 实际上已经成了“现场”的代名词。称其为“田野”, 其真正的含义是指真实的、本来的、甚至是原始的;是开放的、丰富的, 甚至是完全敞开的,因而,这种“研究”是实打实的。只有在“田野”里, 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产生研究的激情, 获取原始而真实的信息。一种新的理论的生成点,不是在书本、书房里, 而是在“田野”即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所以, 变革教育研究的方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其实,当前的教育科研应该是走向“田野”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转化为运作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 最终转化为学生体验的课程、生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场所就是课程改革的“田野”, 就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所要付出努力的地方, 在这里有着无数鲜活的思想与经验在涌动, 等待我们去发现与挖掘;也有无数困惑与困难, 等待我们去研究和解决。课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理念”和“通识”上, 更多的是如何具体设计, 如何实际操作, 如何变革教与学的行为方式。走进“田野”, 就是真正走进课程, 走进课堂, 走进生活。只有这样, 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才能走进教师与学生的心中, 才具有亲合力、凝聚力, 才能真正的成为研究。3.比较研究的类型(15)
答:(1)按属性的数量,可分为单向比较和综合比较。单项比较是按事物的一种属性所作的比较。综合比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种)属性进行的比较,单项比较是综合比较的基础。但只有综合比较才能达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因为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对事物的多种属性加以考察,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尤其是将外部属性与内部属性一起比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按时空的区别,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就是对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态进行比较。如教育实验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同一时间各国教育制度的比较等都属于横比。纵向比较即时间上的比较,就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往往既要进行纵比,也要进行横比,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按目标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3)求同比较是寻求不同事物的共同点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求异比较是比较两个事物的不同属性,从而说明两个事物的不同,以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对事物的“求同”、“求异”分析比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4)按比较的性质,可分成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所以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既要把握事物的质,也要把握事物的量。这里所指的定性比较就是通过事物间的本质属性的比较来确定事物的性质。定量比较是对事物属性进行量的分析以准确地制定事物的变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各有长处,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应追求两者的统一,而不能盲目追求量化,教育毕竟是一个不同于工人制造产品的活动,很多东西并非能够量化。但也不能一点数量观念都没有,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让数字来讲话。
三、论述题(40)
1.历史研究与教育科学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20)
答:(1)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具有
1、历史性
2、具体性
3、历史研究是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的特点。
(2)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适用范围
1、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
2、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
3、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
4、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等的评判分析
5、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
6、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3)历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骤及方法结构体系
1、历史研究的一般程序①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②史料的搜集与鉴别③对史料的分析研究
2、历史研究法的结构体系分析①搜集、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②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历史研究的核心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2.论述比较研究应注意的问题(20)
答:比较研究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教育之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广泛运用于教育科研实践,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运用,只有在满足如下条件符合时才能运用比较研究法:(1)同一性。所谓同一性,是指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标准、同一类事物,否则就不可以比较。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因为倍尔西阿尼是一位歌唱家而且人们把她同其他歌唱家相比较;人们根据他们的耳朵的正常组织和音乐修养做了评比,所以他们能够认识倍尔西阿尼的无比性。倍尔西阿尼的歌唱不能与青蛙的鸣叫相比,虽然这里也可能有比较,但只是人与一般青蛙之间的比较,而不是倍尔西阿尼与某只惟一的青蛙之间的比较。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才谈得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较,在第二种情况下,只是他们的种族特性或类特性的比较。(2)双(多)边性。比较只有在两个事物或两个事物以上才可能发生。换言之,比较的对象必须要在两个以上。当然,比较研究还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两个被比较的对象进行分析比较。(3)可比性。可比性是指被比较的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具有其些本质上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为了保证可比性,必须注意概念的统一。
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比较研究就可以开展了。但具体运用应注意如下几点。
(1)资料的可靠性与解释的客观性。供比较研究的资料必须具有权威性、真实性、最好是第一手资料。而且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普通的情况。最后要求资料具有典型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采样的科学化,资料归类合并的程序化,资料收集人员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深厚的基础理论素质。在解释资料时根据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运用科学的理论加以全面的分析,并保证解释的客观性而不带有个人的偏见。(2)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比较。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甚多,而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密切联系的,所以应坚持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在比较时,任意选择个别条件,片面地进行比较,或者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孤立地进行比较,都是不正确的。(3)比较事物的本质。事物不仅有现象的异同,更有本质的异同。比较研究不能仅抓住表象而忽视本质,否则就难以准确地认识事物。“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即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识别一支笔和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和槐树,或寺院与教室,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就是说我们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要进行本质的比较就要通过大量的、典型的材料分析其内在关系,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社会风俗等角度进行探讨。
2.教育研究 篇二
1964年高等学校建立外国研究机构时,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就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建,并接受当时中宣部的委托编辑出版《外国教育动态》杂志,供地市级领导干部参阅。该刊经认真筹备于1965年正式出版。可惜好景不长,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杂志被迫停刊,研究人员下放劳动。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对我国外事工作的关怀下,研究室开始恢复工作,《外国教育动态》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又编辑了22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拨乱反正,恢复教育秩序的时候,迫切希望了解世界教育发展的动向和经验,经国务院方毅副总理批准,《外国教育动态》得以复刊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1992年,该刊更名为《比较教育研究》。从1965年创刊至今,曲折坎坷地走了50年。
应该说《比较教育研究》以及它的前身《外国教育动态》在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以及国家教育改革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30多年来走过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8年至1985年,是描述介绍阶段,还处在外国教育研究的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介绍美、英、法、西德、日、苏六个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介绍了在国际教育上有较大影响的四大流派,即:以皮亚杰、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思想、 赞可夫的发展性教育思想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1982年,由王承绪、朱勃、顾明远主编的新中国第一本比较教育教材问世。
第二个阶段1986年至1995年,是国别研究和专题研究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比较教育界认识到,要借鉴外国教育的经验,必须对各个国家的教育发展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把握各国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脉络,于是开始了国别研究,对六个发达国家的教育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除国别研究外,许多学者开始进行专题研究和专题比较,如各级各类教育比较、课程比较和各种教育思想流派的评介。
第三个阶段1996年至本世纪初,是深入和扩展研究的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比较教育研究扩展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的教育,研究内容也从教育制度发展到课程、教育思想观念、培养模式和方法、国际教育、环境教育、比较教育方法论等诸多方面。同时比较教育关注到教育与国家发展及国家宏观教育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以及各国民族文化传统关系的研究。如“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国教育发展与国家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研究”等,重视教育与国家发展的研究;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研究介绍了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
第四个阶段从本世纪初至今,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开展了国际问题的研究,关注国际组织有关教育的政策及其对世界教育的影响;开展了各国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更加深入地研究各国教育公平的政策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举措。
我国比较教育发展的这几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在《比较教育研究》刊物中均有反映。《比较教育研究》有几个特点:一是最早、最快、最新地反映国际教育改革的动向。例如,我们较早地介绍美国的 《国防教育法》和拉开了世界教育改革序幕的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的《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我们最早地介绍终身教育思想;我们最早地把文化研究引进比较教育;我们较早地研究国际组织的教育政策等。这些研究对我国的教育改革都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为此, 借《比较教育研究》创刊50周年之际,我们选择刊物中的有价值、有质量的文章编辑成册,它们是: 《定位与发展:比较教育的理论、方法与范式》、《博学与慎思:当代教育思想与理论》、《均衡与优质: 教育公平与质量》、《问责与改进: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光荣与梦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理念与制度:现代大学治理》、《创新与创业:21世纪教育的新常态》、《流动与融合:教育国际化的世界图景》、《转型与提升: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质量与权益:教师管理政策与实践》、《传承与建构: 课程与教学理论探索》、《效率与公平:择校的理论、政策与实践》。这既是一种历史的记忆,又为我国今后的教育改革保存一份有价值的遗产。我想读者可以从中找到世界教育发展的痕迹,并得到某种启发。
3.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育研究 篇三
大学体育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是增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团队合作等优秀品德的一项重要课程。本文通过讨论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品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方法
大学时期是学生性格养成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将德育融入其中,既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把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其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达到提高身体体质、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优秀品德的目的,是品德教育渗入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我们根据自己的体育教育经验,分析了基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大学体育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队列训练中培养纪律性 延续学生的军训作风,将军姿贯穿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在集合口令响起后,学生迅速列队、整理衣冠、报数、师生相互问好。严格按教师所要求的队形、顺序、要求进行列队训练。训练中,严格遵守纪律,站姿正确,衣着整齐,不做与列队无关的其它活动等。队列训练不单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姿,还要纠正诸如挺腹、含胸、歪头、斜肩等小毛病;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其仪容严整、衣着整洁的良好习惯,树立严格的时间观念、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讲求规范的观念,提高反应速度、动作标准和协调统一的应变能力。
在竞技体育中锻炼其坚强意志 竞技体育本身具有培养情操、锻炼意志的含义。我们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由于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的不同,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会出现畏难的情绪,如怕流汗、怕受伤、胆怯等一些心理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远、单双扛等难度和体力消耗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所以,针对学生各种的畏难情绪,要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等,使学生深入学习并减小畏难情绪。通过对竞技项目不断的练习,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如在篮球教学比赛时,通过三对三的小组比赛,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而且在激烈对抗的比赛中,小组的学生通过配合、策应、传切等锻炼,可以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培养小组的团队精神。
在体育游戏中相互合作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游戏是最受学生们喜爱的一项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游戏与很多正规的体育锻炼相比,它的趣味性更能够吸引学生。很多体育游戏动作多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反应速度、力量、耐力等。某些合作性的体育游戏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体育课堂做“猎人打猎”游戏(用投排球来代替猎枪)时,不仅能训练学生投射和躲避能力,更可以培养他们发扬集体合作的精神,做到相互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荣誉“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
整理体育器材中培养其爱护公物的品德 在上体育课时,离不开体育器材的配合。所以,在课前整理活动场地、领取体育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树立爱护公物等品德的重要契机。如在课前组织学生去器材室领取活动器械时,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引导学生采取合适的方式领取,禁止学生拖拉体育器材,如在领取篮球、足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等小件体育器材时,不许用脚踢、不要乱扔等行为,发现有损害或者不正常使用体育器材的现象应及时制止教育,对于那些主动帮助老师整理活动场地和爱护器材的同学应给予赞扬。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保护体育器材,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们培养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
渗入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通过复杂的身体练习,将学生的思想活动反映到各项体育训练中。通过体育锻炼来克服各种心理困难,提高身体素质;锻炼学生形成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意志;通过集体性的游戏,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通过竞技性的活动,培养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良好品德;通过讲解和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因此,我们必须支持和推动将思想品德教育渗入体育教学过程中,使体育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思想品德教育和体育教育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有机结合,体育教育为品德教育提供培养机会,品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又能更好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有很多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无论采取哪种体育教学方式和训练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都应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既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锻炼了身体,又要培养学生形成优秀品质。因此,应切实将体育教育建立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之上,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得到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刘小鹏.探析中学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4)
4.教育质量与教育研究的危机解析 篇四
1、经费不足
就全球而言,教育研究经费的分配是极不平衡的。在美国,分配到的教育研究经费,是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倍。因而就有人说,要了解世界其他地方的教育研究的趋势,只要了解美国就行了。但是,即使在美国,教育研究经费多年来也一直以不足与减少为特征的。在80年代,用于其他方面的联邦研究与开发经费增加了约25%,而用于教育研究的经费却减少了1/3。目前的年教育研究的经费总额,只是年教育经费总额的0.0003%。海纳曼认为,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在一些私营大公司,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一般要占到其业务费用的16-28%。而且,基金会和其他非政府机构也很少参与教育研究。最近由美国国立教育科学院(NAE)主持的一项对28家主要基金会的调查表明:这些基金会用于教育研究目的的经费,还没达到其总拨款的4%。美国联邦政府,尽管对教育质量在政治上表示出了极大关注,但是,联邦政府在财政上对现在至2000年教育研究和开发的总投入还不如对一种新型轰炸机的开发研究的投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在1992财政年度用于抗癌药物研究开发的经费,竟比以后15年教育研究与开发的总投入还要多。为此,海纳曼提出了一连串引人深思的问题:发生在美国的这些例子是否只是了孤立的社会现象?有哪一个国家对教育研究的投入会象对公共卫生或国防研究的投入一样?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与其他领域相比对教育研究的资助是如此之少?为什么当对教育的政治关注正在增强时对教育研究的财政支持却在减弱呢?既然各国政府都把教育问题列为当前最紧迫的问题之一,那么就为什么不能以对健康、国防同样的关注率重视(解决这些教育问题所必需的)教育研究呢?海纳曼认为,这些问题部分应该归因于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性质。事实上,寻找医治无知的良方毕竟不同于寻求医治疾病的良方,这是其一;其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涉及人口1/3的教育系统要比一种微机新产品复杂得多,甚至要比一次宇宙航行的使命复杂得多;其三,政治家和企业家的出发点不同,因此他们的看法难免有些偏面,而且他们提出的教改方案往往过于平庸,缺乏新意或是自相矛盾。海纳曼认为,即便以上这些都是事实,也不能成为教育研究应该被忽视的理由;也不能成为教育研究工作应该如此低水准、低效率的理由。
2、缺乏共识
海纳曼认为,这些问题的答案部分在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自己就是问题的一部分。我们教育学术界内部,不仅至今不能在较多的教育研究重点上达成共识,而且我们当中甚至还有人对教育研究的积极作用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我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不能应用于我们设想中的既定方向,就会有害于学生,因而反对对教育研究的更多投入。海纳曼认为,目前教育学术界内部在教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上的分歧,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除非解决问题的办法由当地文化教育当局自主产生,否则任何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都不会是可行的。持这一观点的,大多是一些民族统一主义者(irrentists)。第二种观点认为,对当前的教育问题,我们已经有了许多现成的答案,如教育技术、单元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远距离教学、非集权化等等;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那些相信以单一方法解决问题的专家(SingleSolutionSpecialists)。第三种观点认为,强调普遍性的优秀标准的经验性研究,违背复杂的自然属性,这在政治上也往往难以被接受,因为这种研究把教育研究机构置于一种不利的边缘。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是那些共同参与论者。持第四种观点的,是那些相信社会科学绝对解释的模式塑造者(modellers)。海纳曼认为,正是教育研究目的意义上的这种分歧,使目前的教育学术界犹如四面临敌而受惊的兔子,呆在原地,不知所措。对教育学术界这种无休止的无谓争论,政治家们早已感到厌倦,他们对那些在基本原则上不能有达成共识的专业或行业往往不予重视。政治家们这样做,也不无道理。因此,我们自己应对目前教育研究经费上的贫困负有相当的责任。
5.教育研究 篇五
一、注重学生心理 ,设计趣味型作业
二、根据学生差异 ,设计自主型作业根据学生特长 ,设计个性型作业
四、根据学生生活 ,设体验型作业
五、根据所学教材 ,设计课题型作业。
3、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任务型语言教学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若干非常具体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任务型教学途径%下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种类&一!实践类的作业$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倡导者认为“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做事情’当学生积极地参与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尝试时”语言也被掌握了’ 当学习者所进行的任务使他们当前的语言能力发挥至极点时“习作也扩展到最佳状态’ $采访%!$写观察记录%!$做调查%等作业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精髓’如在学习完一课后”可设计这么一份作业&校运会就要开始了“了解一下其他班的同学们在校运会上的报名情况”以便$知己知彼%“争创佳绩’可设计一份采访记录表”要求学生用英语记录被采访对象的姓名及要参赛的项目名称’要求每人至少采访五个同学“并在小组交流”最后统计出结果在全班进行汇报’由于老师设计的这类作业“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学生的兴趣被真实大大调动了起来”同时还与其他同学沟通了感情“学习了人际交往*培养了观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家乡等积极的情感’二!创新类的作业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倡导者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习更有效’因此”教师除了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性能力外“还应在作业设计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把学习过的词汇!语法结构等重新组合“来表达以前没有表达过的意思’(新标准英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歌曲!诗歌!韵律诗!故事等’ 老师课后除了布置读背!表演类的作业外”还可以设计如$歌词新作%!$小诗新创%!$故事新编%等作业’ 如学了4 5#, 067’ $“& $%)80&$这首歌后”老师布置&同学们能自己试着写出新的歌词吗3老师可利用早读!活动课的时间开一个$老歌新唱%演唱会“学生利用学过的或自学的乐器名称”编出一首又一首新歌’课上学生边唱边演“热情高涨’这类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英语写作能力’一些平时英语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也能模仿着$写诗%了“当他们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也能登上班级的$大雅之堂%”自豪地笑了’ 自信心油然而生“渐渐地喜欢上了英语’三!制作类的作业在$任务型教学途径%中”老师经常设计让学生通过完成特定的事情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的$任务%“让学生享受4 57,-(+$ +, 9,*6+1”的乐趣’ 这种$任务%更可以延伸到课外’ 如学习完祈使句后“就可布置学生为校园的各个场所设计英语警示牌的作业’ 学生需留心观察校园的各个角落”设计出合适的警示牌’ 于是“ 校园的绿树上!红花旁有了$2(,$的提示’ 垃圾筒旁树立了? 的警示”楼梯的转角有了的温馨提醒--又如制作生日!圣诞!新年贺卡“写上你的真诚祝福’ 这些作业既可以让学生复习和强化所学知识”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情趣”体现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四!完成小课题小课题在美国称为0%(@&5$’ 目前”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作业布置的一个重要趋势’(新标准英语)的(活动用书)中也有很多的小课题供老师选用’这些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 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完成这一作业“可延续二三天或一周’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活动用书)中提供的小课题“还可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布置一些小课题让学生完成’ 如学习完AB C(-)6& D E,+$ F一课后” 可布置学生完成B ? 学生可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查阅!整理资料“得出结论’课上”学生展示他们的小课题“那是一张张手绘的中国地图”地图上的山川!河流!湖泊!城市!古迹都用英语一一标注出来’ 这样“在完成0%(@&5$的过程中”学生深切地感知了祖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山美水美*培养了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任务型教学途径%下的英语作业“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他们有机会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在交流!展示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心理压力降低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浓了”逐渐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收到
6.德国会展教育研究 篇六
(一)德国会展教育现状
金辉(2003)《国际旅游院校会展教育的现状和我国的差距》指出会展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是开设会展专业与课程的旅游院校快速增多、会展课程已成完整体系、会展教材全与更新速度快、国际会展教育与行业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及会展科研与会展教育的良性互动。王春雷(2005)《德国会展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会展教育的启示》提出了德国的会展教育模式是办学力量集中化、专业教育定制化、课程设置模块化和实习活动主题化。
(二)德国会展教育课程设置
中国会展(2004)《德国会展教育体系的考察与思考》和邬国梅(2007)《国际会展高等教育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首先阐述现实的情况是,德国除了科隆大学和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之外,其他的高校并没有相关的课程和专业,相对于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侧重实践性,科隆大学会展经济研究所的会展课程更侧重于研究性和理论色彩。并且说明,德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定向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展览公司,经过培训的学生毕业后还是回到自己的公司,为公司服务。然后,又通过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的课程设置,揭示德国把会展教育放在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之下,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会展管理系的教学计划中,课程分为五个模块,即在工商管理模块的基础下,开设展览管理模块、会议管理模块、大型活动管理模块和展台施工模块。最后,指明德国会展教育体系的三个特点是少而精、与业界紧密联系、属于工商管理的学科体系。吴承璘、崔诚、吴国斌(2004)《美国、德国会展教育比较》分析了德国的一个以合作办学形式设立的会展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拉芬斯堡大学,招收由企业定向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原则上回本公司工作,得出德国会展教育是在商务管理或旅游管理的基础上设置的大型活动或会展管理专业、会展教育和培训是一门比较年轻的事业、有意和中国合作办学的情况。
7.教育研究 篇七
当然, 也有许多教育研究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育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调查等方式, 运用统计、测量、量化、数学建模等数学方法, 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使教育研究带上了一些科学的色彩, 努力推动了教育的“科学化”。在量化研究中, 将统计学运用于教育研究是教育量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统计学与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向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者提供分析心理现象和教育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统计分析工具。”为了考察近年来教育研究者运用统计方法研究教育的情况, 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样本选择
选用2001年~2007年的《教育研究》作为研究样本。之所以选择《教育研究》, 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 《教育研究》是国内有代表性的教育期刊, 代表着国内教育研究领先水平; (二) 《教育研究》所发表的文章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 而本文旨在调查统计方法在教育中的运用, 理应包含各领域; (三) 《教育研究》不分专题, 故在研究中可较少受到刊物分类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通过对2001年~2007年《教育研究》的查阅, 从所有文章中将运用了统计技术的文章抽出来, 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 主要包括:作者区域、作者类型、统计在文章中的地位、应用领域、应用类型和统计技术几部分, 力求将统计方法在教育中运用的状况描述出来。
三、研究结果
(一) 总体情况分析。2001年~2007年, 《教育研究》共发表文章1665篇, 其中运用统计方法的文章164篇, 占文章总数的9.85%。各月份发表此类文章篇数见表1:
经x2检验 (k=84, df=80, xundefined=101.8, xundefined=112.3, x2=84.93) 。从总体上看, 运用统计技术的文章普遍不多。从月份篇数上看, 每一期发表此类文章大多为1~3篇, 有时甚至没有一篇。
分析显示, 运用统计技术研究教育的作者群分布很不平衡。北京有55篇, 占绝对优势, 这显示了北京在我国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此外, 浙江、江苏、湖北、上海较多。其他大多在2~5篇, 部分省份完全没有。
(三) 作者类型 (按第一作者统计) 。参考王文宏的分类方法。将作者类型分为博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硕士五类。这种分类是切合实际的, 因为这五类作者是教育研究中的中坚力量, 并且各有特色, 较能反映教育研究的状况。但这种分类也有不足之处, 各类之间有交叉之嫌, 如教授同时也可能是博士。为便于考察各作者群的状况, 作如下处理:分类按从高至低的顺序 (如下表所列) 排列, 第一作者属于前一类则不再计入后一类;“博士”、“硕士”两类仅就研究生而言。已工作者, 同时是在读博士或在读硕士, 按其相应职称归入其他类, 以便识别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成果。研究员归入教授一类, 副研究员归入副教授一类。分析结果见表3:
表3反映了在应用统计方法研究教育的作者群的特点。从表中看出, 在高层次的研究中, 博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是主力军, 其中教授是中坚力量。讲师、博士、硕士作为第一作者的文章极少。
(四) 统计技术在文章中的地位。用“以统计为主”和“以统计为辅”来表示统计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地位。所谓“以统计为主”的文章, 是指在文章中, 作者有意识地运用了统计方法, 或文章围绕统计展开, 或统计数据在文章中占较高地位, 构成重要论据, 或该数据必须进行实际调查才能获得的文章。“以统计为辅”的文章是指虽然运用了统计技术, 但在文章中所占篇幅较小, 亦不构成重要部分, 所运用的统计技术也较为简单的文章。作这样的区分有助于考察运用统计方法的水平。
经x2检验 ( (k=2, df=1, xundefined=3.84, x2=1.2) , 两者并不显著。这说明即使运用了统计方法, 但在这一群体中较多地运用统计方法研究教育的作者也不占多数, 一般是用来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辅助方法。
(五) 应用类型。统计学应用于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应用于教育实验和调查。为了考察统计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验和调查的份额, 特别是164篇文章中“教育实验”和“教育调查”的篇数。结果见表5:
几乎可以确定, 进行实验和调查必然要用到统计。但从表5数据表明, 实验、调查所占的比重较小。依分析, “其他”一栏中大多为引用统计的文章, 且大多为以统计为辅。这反映了我国教育实验、教育调查很少, 教育研究科学化程度较低。
(六) 应用领域。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和统计实际情况, 将应用领域分为“政策法规”、“教育管理”、“课程教学”、“教师”、“学生”五类, 其余均归入“其他”一栏。统计结果见表6:
将这五类进行x2检验 (k=5, df=4, xundefined=9.49, xundefined=13.28, x2=25.15) 表明, 在运用统计方法研究教育时, 人们明显倾向于政策法规和教育管理两方面, 对教师与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这说明数量化研究的重点尚在离教育实践较远的、政策性较强的领域, 统计学似乎没能很好地用来研究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学生等领域。
(七) 统计技术。为较好地反映统计技术的应用, 在“统计技术”的调查中作以下处理:参考邵志芳《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将统计技术分为“统计方法一”和“统计方法二”两类。“统计方法一”主要是一些常用特征量, 并根据调查实际归纳为次数、百分数、集中量、差异量四项。“统计方法二”为邵志芳《心理与教育统计学》中列专章介绍的统计方法, 主要是推断统计的方法, 较能反映运用统计方法的水平。一篇文章中所运用的统计技术可能有多项, 并且有些统计方法之间有包含关系, 比如进行t检验, 就必须进行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为防止极端统计量的出现, 在统计时作如下处理:“方法二”中运用了“方法一”的技术, 则“方法一”原则上不再记录, 但作者单独列表中运用了“方法一”, 并且作为重要论据或论点, 则相应的统计方法仍作记录。“次数”一栏若不构成重要论据或论点, 亦不作记录。
表7中, 百分数的应用比例非常大, 占总篇数的71.95%。次数的应用也较大, 达到40.24%。这表明百分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是研究者们最习惯用的一种统计技术。百分数因其计算简单并且意义明确、容易理解而被广泛应用。但百分数只是一种初级的统计技术, 它并不全代表统计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水平。能代表应用水平的是“方法二”中的统计技术。可依表分析, 我们发现研究者对这类统计技术的应用很不充分, 最高不过14.63%。此外, 对“统计方法二”栏的x2检验: (k=6, df=5, xundefined=11.07, xundefined=15.09, x2=17.42) 。这表明, 研究者们普遍倾向于使用t/z检验技术, 回归分析技术。
四、结论和建议
8.老年教育研究 篇八
【摘 要】从主要任务、重要手段、发展方向、重要保障等方面对老年教育进行研究,以充分发挥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与潜力,通过老年教育领导体制的改善、多元化经营体制的形成、现代化远程技术的使用,促进老年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老年教育 主要任务 重要手段 发展方向 重要保障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35-02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项新兴事业,还是一门新的学科与新的课题。如何引导老年教育把“促进健康、丰富生活、增长知识、服务社会”作为其发展的基本理念,让先进文化占领老年教育阵地,使老年教育成为融“学、乐、为”于一体,既符合老年特点,同时又能实现新形势下老年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笔者认为应加以深入的探讨,从中找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指导性的东西,给老年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一个宏观指导上的理论基础。本文就此作些初探,意在抛砖引玉,促进老年教育相关研究的不断发展及老年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成分: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它不仅是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主渠道,也是老年人享受终身教育的权利,是落实“老有所为”的重要途径,还是新形势下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确保社会稳定、提高全民素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为此,应把发展老年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把老年教育作为大文化事业和大教育的重要分支,列入国民教育的整体范畴,纳入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促使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二、老年大学的主要任务:完成“五个载体”
老年大学是我国老年人才交流开发的重要载体,其基本的使命是:对老年人开展:学历教育;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伦理教育;补需教育;先进文化普及的活动。纵观广西老人大学(学校)的办学情况,要办好老年大学,充分发挥“五个载体”的功能与作用,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办学宗旨体现老年人的根本利益。由于社会医疗保障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许多老年人直到退休,不仅身体健硕,并且拥有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工作经验。许多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动机从开始的,寻找同伴和求健、求知、求乐、开始向体现更多的人生价值、奉献社会方面的需求转变。他们的许多人除了通过学习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外,还有乐于发挥自身的特长和爱好,帮助解决一些社会的实际问题。
二是教育形式符合老年人特点。笔者调研发现:讨论交流式、活动式、解难讲座式、调研式、个别辅导等因势利导的教学手段是老年大学中收到广大老年人欢迎的教学方式。此外,通过组织举办老年运动会,开展有特色的比赛活动,同时以各类专项活动组织为依托,充分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老年节等节日,召开茶话会、座谈会、赏月会,举办游园联欢、趣味游戏及各类文娱竞赛活动,也是不断充实广大老年人的晚年精神世界的好方法。总之,老年大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课本与现实、讲授与示范、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学用结合、以用促学,使老年教育在乐中求学、在学中找乐,学、乐、行相得益彰。
三是教学内容满足老年人的意愿。在学科内容方面注重贴近并直接服务于老年人的生活,营养与保健、音乐与舞蹈、手工与园艺、文化知识、职业训练以及对离退休生活的适应等方面。课程设置应由颐养康乐型向应用技能型扩展,在广泛开设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保健知识等课程的基础上,可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开设电器修理、摄影、电脑、家庭护理等课程,尽量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三、老年教育推进的重要手段:实施远程教育
当前,老年教育普遍采用面授的方式。面授的方式其优势是能直接的、手把手的进行学习指导,其具有比较直观、灵活,师生双方可相互交流的优越性,这种模式仍是今后我国老年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模式。但随着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群体的人数倍增,各阶层的老年人存在着年龄与身体素质的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国家过去在老年教育方面的软硬件投资条件缺失的限制,采用面授模式来实现老年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满足广大老年人的教育愿望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那些地处边远农村地区、老年教育等硬件设施欠缺的、身体残弱的以老年大学为主要形式的老年教育基本无法开展。因此,借助于现代教育传媒手段,例如,以互联网、广播、电视等现代化传播技术,创设老年教育空中课堂或老年教育网站平台,开发符合不同类型的、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特点需要的、丰富多采的老年远程教育的资源库,已成为满足老年教育当前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远程老年教育体系的重要能容。
四、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挖掘资源潜力
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展老年教育活动是老年教育渠道拓宽的重要举措。现有的教育资源主要指各级各类中小学、普通高校、广播电视大学、各种培训中心、电化教育馆所、及社区活动中心等,它们不仅具有充分场地图书资料的教育资源,还拥有丰富的教师资源。包括大批退休的专家学者、博士教授。普通大中专学校,除收纳老年人就学外,可以增设老年人的专业,是学历教育,也可以开设老年人喜闻乐见,愿意参与的非学历教育的专业或课程;另外,现有的老年,老干活动中心或场所,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注入老年教育的内容,甚至象养老院、托老所都可以兴办老年教育,使活动与教育紧密结合。此外,文化体育设施的使用,应纳入城镇社区活动的范围,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同时注入社区老年教育的内容,使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采,老年教育不断健康兴旺地发展。总之,关注和协调全社会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服务于老年教育,是老年教育大众化、多样化,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老年教育的终极目的,建设文明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氛围。endprint
五、老年教育体制发展方向:多元化的经营
我国是老龄人口众多,老年教育方面国家投资不足的国家,所以,我国的老年教育只有建立能使自己产生造血功能的投资体制,才能保证老年教育的长兴不衰。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广西的区情,笔者认为,应广泛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最终走向市场化、民营化的方向。
首先,从老年教育的实体的投资环境角度来看:一是要营造一个老年人投资的环境,大部分老年人受教育需要作一定智力投资,这包括购置教材、音像、电脑等设备,缴纳微少的学费等以保证学习的需要。二是确保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享受老年教育社会福利的环境。这就要把老年教育纳入国家的财政预算,争取更多的政府和社会福利部门在经费上给以支持。三是营造一个老年人消费的环境。老年教育办学的实体部门,把学、吃、喝、玩、医疗保健紧密地结合起来。寓教于吃、喝、玩、乐中,为老年人提供保健、医疗、生活方面创造必要的条件和多方位的服务。通过以上诸种措施,逐步将老年教育推向市场,走向民营化的发展道路。
其次,在老年学校的管理体制上采取董事会或管委会的形式。董事会、管委会主要的职能是管理学校的财务预决算和重大事务。董事会或管委会成员应吸纳老年教育受益的系统或部门,以及一些公益性社会团体为董事或委员,董事及其成员每年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给学校一定的资助。董事会或管委会面向社会招聘有相关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人员担任校长,学校实行董事会(管委会)监督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向董事会或管委会负责并定期不定期按董事会章程向董事会汇报工作。
六、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统一的领导体制
老年教育不仅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还是一项朝阳事业,要使其稳定、健康与持续地发展,需要党政重视,纳入政府规划,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走规范化建设的道路。
首先,老年教育要把体制的理顺作为切入点,将其管理纳入政府管理系列,转化成为政府行为。目前老年教育工作大都由老干部工作部门或工会等管理,而在很多企业或农村地区这种管理是缺失的,更不要说管理的质量了。所以,进一步明确和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各机构与部门的责、权、利及分工与合作,加强对老年教育的规划、监督和协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把老年教育的责任落实到实处,这是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其次,建立老年教育经费的常态投入机制。老年教育的社会福利性决定了政府是投资主体,对老年教育的工作目标的达成及投入状况应列入政府的工作日程和政府工作绩效的考核范畴。此外,应鼓励多种社会力量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鼓励企业界、慈善机构以及社会有识之士投资创办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老年教育事业。
综上所述,老年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大学要完成“五个载体”的任务外,更要发挥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与潜力,通过老年教育多元化经营体制的改革探索和现代化远程技术的使用开展先进文化活动。惟其如此,才能扩大老年教育的外延,又能丰富它的内涵。实现老年教育大众化与多样化、特殊性与普遍性、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利用、技能知识传授与素质提高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李红玲.应将老年教育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N].中国社会报,2013-03-22
[2]沈志伟.吴江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案例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委托重点课题(2013AA029)
【教育研究】推荐阅读:
教育叙事与研究07-05
《语文教育家思维教育思想与研究》08-09
“教育全球化”研究06-29
教师教育叙事研究07-03
大学教育研究论文07-19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07-21
榜样教育的策略研究08-22
职业教育课堂研究09-06
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研究08-07
生命安全教育研究意义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