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十年记忆

2024-10-04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十年记忆(11篇)

1.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十年记忆 篇一

信息技术教学“活而不乱”的评价方法

过去的评价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无从体现,导致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轻视,限制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要合理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以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和产生的成果作为评价依据,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全面评估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信息素养。下面就问卷评价法、电子作品评价法、QQ交流评价法等进行探讨。

一、问卷评价法

问卷评价法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将知识点设计一套测评题,题型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等,通过学生答题进行测评,并将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共同分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实时性,具有提高教学效率、节约资源、方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运用。但这种问卷的评价方法只适合对信息技术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测评。

二、电子作品评价法

电子作品评价法是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作品创作,比如学习了《用电脑画图》后,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创作一幅美丽的图画,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生作品主要是指学生在一个板块结束时完成的作业,如制作电子报刊、成绩统计表、多媒体作品等。电子作品的创作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电子作品的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评价性质,它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及应用情况。学生完成并上交作品后,教师和学生根据制定的标准对作品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要以学生为评价的核心主体,可以是自评、小组之间互评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符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要求。

三、QQ交流评价法

空间交流评价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成功的经验、遇

到的困难以及完成的作品发布到自己的QQ空间,班上的每个人都能看到,然后教师和其他同学根据要求,对其进行探讨、交流和评价,相互介绍学习的成功经验,合作探讨解决遇到的困难,指出作品做得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再由学生进一步完善。如此反复改进完善,学生既学到了知识,熟练了技能,又创作出了更优秀的作品;教师则可以即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心态,从中发现教学的问题,并即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改进教学效果。突出了评价的改进、鼓励和调节的作用。

QQ空间交流评价法,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更重视取得成绩的过程。有助于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督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并实时监控、管理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四、学生自评、互评法

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评价方面,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互评和自评,讲究评价的方式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由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进行。事前,先就学生评价的意义、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向学生做出说明,提出明确要求。

学生自评以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描述和分析自己在一级指标四个维度的表现,用“★”作为标准,4颗星以上为“优秀”,3颗星为 “良好”,2颗星为“中”,1颗星为“还要加倍努力”。最后写出自己对本章的学习心得,表达自己的感悟,提出自身前进的方向,并为自己在四个维度确定1个分数。

(二)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是在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以4~6人为一组,采取任务驱动法,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并对完成作业的小组用一级指标的四个维度进行登记,作为学期总评的依据之一,学生为每一个同学在四个维度确定一个分数。最后由教师计算出平均得分,作为学生互评的最终得分。

学生通过自评及互评,了解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及时改进。

(三)网上互评。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将优秀的作品放到校园网上展示,以提倡全校学生间进行学生自评、互评,肯定学生的成绩,鼓励他们继续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评价是一门艺术,是促进学生进步、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保证。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继续不断努力探索、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深入分析这些方法的优点、局限和适用的内容,不断改进创新,形成一套能够从各个方面科学、合理评价学生学习与进步的机制,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2.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十年记忆 篇二

一建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原则

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作, 需要细致全面地完成, 但因其复杂性, 故在实施过程中, 只选择多个方面为对象。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自信程度的评价, 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主观感受。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更是评价的主体因素。评价必须符合教学规律, 关注课程中学生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规律。此原则需关注学生的智力表现形式各异, 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 尽可能地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做到真正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 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2. 导向性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能指导并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 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功能。制定标准实行对照评价, 评价必须充分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 符合社会发展教育的要求, 符合基础教育对培养目标的要求。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存在的合理及不足之处, 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发挥有力的推进作用。

3. 动态性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教师确定信息的类型和来源, 选择合适的工具, 运用适当的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 这是信息素养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学生情况、教学条件和社会对信息技术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变化, 标准的制定也需不断更新及完善。在遵循动态性原则时, 需以教师的认知程度及素质作为辅助, 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动态、真实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打下有效、扎实的基础。

4. 可行性原则

评价体系内容的确立和权重分配既要科学合理, 又要容易操作, 各评价指标要素便于评价者同步做出价值判断。评价指标的设计需符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 从教师和学生角度进行调查及分析, 了解评价中的不足, 进行不断的修改及完善, 要能正确地反映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状况和学生现状且具有可操作性。

二建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的方法

1. 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就是俗称的考试, 传统方法为试卷的测试, 有选择题、简答题、填空题等, 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测试及了解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随着教学制度的改革, 已不能满足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要求。对信息技术课堂来说, 包括上机测试和书面考试, 书面考试及实践操作考试结合, 对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十分必要, 可检测并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成果展示阶段, 可尝试学生互评的方式, 通过评价的过程发现别人的优点, 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调动其积极性, 反思自己的不足, 进行自我改进和完善, 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

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学生提交自己的作品, 再让学生根据作品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教师对作品合理性、收集整理信息的准确性及认知、技能和情感等进行评价, 同时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采取灵活的评价方法。在这过程中, 老师需谨记, 学生是主体, 要关注学生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让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模式中摆脱出来, 实现自主学习, 此评价中主要注重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即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学习态度问题

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积极主动地参加还是消极被动地参与。此评价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每一次参与, 通过言语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行为和水平,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 是否真正思考并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 是否能与老师主动配合等。教师可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及其他表现进行记录, 汇总学生的学习状况, 了解其各方面的发展过程, 尽可能地反馈学生在课堂的真实表现,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束语

教学、学习、评价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三者相辅相成, 也就是说, 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终结, 也可以是教学的开始。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教学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科学、有效、可操作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有助于教师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促进其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 如何选择有效的评价方法, 设计符合实际的评价方案并切实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需要广大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学习、探讨。

摘要:教学评价是全面而真实地促进全体学生进步的工具, 它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本文主要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原则和方法进行阐述, 以期在整个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为促进发展奠定基础。

3.小议信息技术课程有效评价 篇三

一、把握标准,分清主次

教师应在教学评价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评价要围绕本课所学内容来确定评价的标准和评价侧重点,要对学生之间的自评、互评起到指导作用。比如在教学“画笔的使用”一课时,教师的评价应与美术学科的特点相结合,从图案的创意、配色、布局入手。而教学PowerPoint时,则要以幻灯片内容是否丰富、主题是否突出为主要标准,而幻灯片是否精美、动画效果是否绚丽则是次要标准。只有教师把这些评价标准贯穿于教学始终,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正确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才能不被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分散注意力。

二、善待突发事件,重反馈不回避

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最怕遇到突发事件,最怕在上课时,学生提出超出自己教案范围的问题。可这种问题偏偏经常出现,而且在有专家、领导听课时往往更容易出现。那么,遇到这种问题应该怎么办呢?有的教师采取的方法是只评价不反馈,甚至回避出现的问题。笔者聆听一位教师在讲“复制移动文件”一课时,有一名学生提出了利用快捷键ctrl+c、ctrl+v的方法可以完成操作。这种方法超出了教师的教案。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评价是——这种方法也可以,然后把它板书在黑板上。接着在讲解移动文件的方法时,又有一名学生顺着刚才思路提出了再次利用快捷键的方法。他的方法是先选择这个文件,点击编辑菜单——剪切,然后打开目标文件夹,按下快捷键ctrl+c,其结果当然不能成功了。这时,这位教师的评价是——你这种方法不成,课后教师再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虽然,这位教师好像顺利地完成了接下去的教学任务,但笔者却认为这位教师的评价是不到位、不具体的,没有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是本节课的一处败笔,束缚了学生的扩散思维。评价,应该是前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又应该是下一个教学过程的开始。上例中,当学生提出可用快捷键来完成任务时,教师不但要肯定学生的方法,还要鼓励其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认清什么叫快捷键、从哪儿可以得到快捷键的信息,如何使用快捷键,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

三、重评价少评判,启发学生思考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的是评价而不是评判。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在脸上不应出现很满意、很不满或很生气的表情,也不应运用“你的方法最好”“你回答的非常正确”“你的方法不对,请坐下”等语句。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要完成一个任务可以有许多种方法,有捷径但不一定是熟悉的;有熟悉的但不一定是平坦的;有平坦的但不一定是捷径。很难说究竟哪一种方法最好。当一名学生在回答这样一个具有多个答案的问题时(信息技术课上的问题多数都是这种情况),如果我们轻易下结论说“你的方法真好”,那么,其他学生就很容易接受这个结论而不再进行思考,即使已有不同想法的学生,也会根据教师的评价而放弃自己的想法。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

例如,在教学“幻灯片的编辑——删除一张幻灯片”时,学生在分组探索后提出了多种方法。有一名学生认为,选择一张幻灯片然后单击编辑菜单——“剪切”就能删除这张幻灯片。从效果上说,这种方法达到了目的,但在原理上与“删除”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我并未急于对这种方法提出异议。当课程进行到如何移动幻灯片后,这名学生又提出了利用先剪切后粘贴的方法来实现移动。此时,我向全班同学提问:“刚才你们不是告诉教师,通过剪切可以将一张幻灯片删除吗,既然已经删除怎么可能又将它粘贴出来呢?”经这么一问,学生们的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了:“是呀!刚才都删除了,现在怎么会又粘出来了呢?”经过讨论、研究,学生给出了答案:剪切并不是把幻灯片删除,而是将它放到一个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当我们在执行粘贴命令时,计算机就会把它取出来粘在光标所在的位置。由此,我又向学生们简单介绍了剪粘板的知识。

四、关注差异,及时评价

课堂评价还应注意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分层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相差比较悬殊。在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采用异质分组来教学,也不可能使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达到均衡。因此,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分层评价,是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重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弹性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是教师进行分层评价的先决条件之一。此外,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学生的态度是否积极、小组协作是否默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是否得到提高、实践过程中是否获取了相应的经验和教训等,都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参与其中,既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又要留意后进生是否达到了分层评价的标准,并及时予以表扬,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十年记忆 篇四

蒋福山小学

艾冬利

内容提要: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本文阐述了过程性评价基础理论及其原则,并着重分析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具体实施方案,不断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 过程性评价 过程记录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1]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应立足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评价,特别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有较明显的体现。信息技术课的过程性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评价依据,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和进步。

一、实施过程性评价需遵从的原则

1、有效性原则

在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每个学生个体差异 很大,能力水平同,例如,在讲授《动画制作工具Flash》这一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结果发现,有的学生因为之前三四年级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好,学习这节课就比较容易,经过老师的讲解也有较大的提高;另外一些学

生基础知识就比较差,家里又没有电脑,从未接触过此类知识。于是面对这种情况,采用的评价方法就必须符合实际,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状况以及发展可能性。教学方式既为学生接受又使他们觉得有兴趣,能激发学生表现自己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2、多元性原则

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是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基于信息技术学科具有独特性,更需要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学生课堂表现、参与合作等活动中渗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2]

3、可行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是经过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所达到的,并且,每项评价指标应该是具体、明确、简明、扼要,学生容易理解,教师易于掌握,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避免繁琐化和形式化;与此同时也应当注意循序渐进,把握近期水平,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4、等级制原则

传统的百分制的精确量化与统计,对学生心理负担影响较大,束缚教师全面育人的积极性,因此并不十分适用于信息技术课堂,而运用模糊控制论原理,采用等级制,淡化不正常的分数竞争,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3]对于信息

技术学科来说,有许多不好量化的项目,因此,考核成绩的评价可用优秀、良好、中与还要加倍努力4个等级来量化。当然,考核的评定必须要注意从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考虑,并注重课堂表现、作品展示以及自评和互评相结合。

二、过程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意观察,细心记录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表现、成果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课堂表现需要重点观察学生学习态度、遵守课堂纪律、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以及与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是否有耐心克服困难,在课堂上是否有出色的表现,是否有创造性等等。

(二)、重复评价,有效激励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面向结果的评价,强调的是评价的鉴别与选拔功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很难考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考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这种终结性的评价,不能及时有效地调

[4]控教育教学活动,不利于形成教学中的良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采取“过程性教学评价”的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上有差异,应该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渐渐地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每节课的考查中,允许学生进行重复考查。如果学生对自己提供的作业不满意,或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不满意,学生可以申请或教师建议进行重复考查,使学生有再次学习的机会,激发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从而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获得纵向和横向的发展。

(三)、过程记录,充实评价

目前,许多学校都给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收录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学生绘画作品、手工制品,试卷、优秀作文、获奖演讲稿等等。同样在信息技术课上也可以给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信息技术课的成长记录袋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建立电子档案袋,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对学习过程进行真实性评价,注重评价发展性功能。微机室的电脑均装有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学生在自己的机子上做好作品保存后,就可以提交作业到教师机,然后由教师整理归类。

实践证明,这样做可以明显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作业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甚至连课堂纪律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在每堂课结束的前三分钟,把一部分比较好的作业展示给全班同学看,一方面鼓励了在本堂课表现的比较好的的同学,另一方面又为其他同学提供了榜样。此外,定期组织学生定期浏览自己的作业,使他们获得成功感,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出个别学生的学习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改进方法、开展学生自评和互评

单一的评价方式往往会忽略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注重学生的评价能力,能帮助他们的辨别是非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也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受益。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评价方面,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互评和自评,讲究评价的方式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由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进行。事前,先就学生评价的意义、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向学生做出说明,提出明确要求。

学生自评以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描述和分析自己在一级指标四个维度的表现,用“★”作为标准,4颗星以上为“优秀”,3颗星为 “良好”,2颗星为“中”,1颗星为“还要加倍努力”。最后写出自己对本章的学习心得,表达自己的感悟,提出自身前进的方向,并为自己在四个维度确定1个分数。

2、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是在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以4~6人为一组,采取任务驱动法,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并对完成作业的小组用一级指标的四个维度进行登记,作为学期总评的依据之一,学生为每一个同学在四个维度确定一个分数。最后由教师计算出平均得分,作为学生互评的最终得分。

学生通过自评及互评,了解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写出学习心得,总结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

学生经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决定进一步学习的进度和策略。调动了学生本人的积极性。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则使学生可以进行横向比较,确定自己学习的优势和不足。在教学中开展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能力,提升对学习的热情,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五)、综合评价、真实可靠

在学期末,提供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成绩时,按照这样的公式提供成绩:平时占20%,平时作业(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成绩)占30%,知识测试占20%,操作题占30%。通过这样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其评价结果基本接近真实情况,从而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当然,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学习,以此来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教学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过程,富有无数未可知的变化因素,因此,我们必须透彻了解教学现状,以教学评价目的为指导,基于过程性评价方法的特点,采取积极的有效的过程性评价程序,有助于改变之前终结性评价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最大作用,我们需积极探索过程性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寻求和丰富操作方法,以促使过程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广泛、更合理的应用,使其更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以,进一步

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本文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过程性评价的基础理论及其原则展开,重点阐述了过程性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具体实施方案。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的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更应该关注过程,在教学中运用过程性评价,将教学与评价紧密结合,才能使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才能使信息技术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才能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朱祖良.浅议过程性评价[J].甘肃教育,2005:1.

[2] 陈华.从作业角度体现过程性评价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3] 张文杰.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1.

5.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十年记忆 篇五

从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与其存在许多冲突和矛盾。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的内容仅限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合作、学习等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教师都是通过期末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造成评价的片面性。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地强调区分学生的优劣,将学生片面地分成几个等级,弱化了教学评价的促进和激励作用。使教学评价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多元教学评价自新世纪以来已成为教学评价发展的方向,通过多元化教学评价来推进教学改革,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由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对象的多元化,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也相应地趋向多元化发展。

1、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考试为主的传统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初中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而新课程理信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师生互动评价等。

(1)评价活动的重点是学生自评,通过学生自评可以发展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可以让学生自定评价标准,自由点评。

(3)师生互评可以让教师更多了解、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做到向学生学习,体现师生的平等。

我们还可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再结合到教学评价中。

2、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根据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初中生年龄特点,教学评价内容由信息品质、基础知识及技能技巧三方面组成。

(1)信息品质(平时成绩):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等情况综合评定,评定时采用等级制。对于评定为“待评”的学生,教师应向其指出缺点,帮助其改变。

我们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对学生作出记录,作为学生平时信息品质成绩的依据。如下表:

(2)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识记教材中所涉及的关于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的硬件、应用软件的使用等一般知识,即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部分。一般以纸笔测验的形式进行。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

(3)技能技巧:采用实作形式评价。技能技巧评价包括平时的基本技能评价与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基本技能评价考查初中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考查初中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以上机测验形式进行。不同的工具、软件,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评价实作的创造性、艺术性、素材的选择和利用以及工具软件的特定功能的应用。 最终利用三项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及待评四级,三部分内容各占一定比例。这样的总结性评价还是缺乏可信度,而且对学生的促进和鼓励作用也是微乎其微。我们在此基础上可以再溶入评语这种形式,写上一段有关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态度、有待改进的鼓励性评语。做到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地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3、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1)基础知识方面:采用纸笔测验。纸笔测验的效率高,适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适于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技能操作方面:采用上机测验。重点评价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或软件的熟练程度,测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能力。

(3)平时以实作评价为主:实作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多元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作品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进行整体判断的教学评价。

实作评价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评价的作业与真实生活产生关联。这表现为平常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经常结合实际生活创作作品,评价也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不能泛泛而谈。

过程是评价的重点。重过程是初中信息技术实作评价与传统评价的一个主要区别。过程的重要性在于学生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课堂即时评价辅以课后延伸评价(可以将作品上传至校园网,采用网络评价),促使作品评价多元化、全面性。

事先确定评价的规则和标准。作品中哪些是优秀的、哪些属一般或不好,表现的哪些层面属主要评分点,这些规则和标准事先给学生一些引导,以增加评价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新课程下初中信息技术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和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评价功能从选拔转向了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元;评价的内容从单一地评价初中生学习成绩转向了评价初中生各方面的素质;评价的方式从单纯地划分等级转向了以定性评价结合量化评价的多种方式。确实,这样的教学评价是真正为了促进初中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以真挚的评价鼓励学生,友善的评价靠近学生,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化教学评价将成为初中信息技术未来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康永和、《信息技术需要怎样的教学评价》、浙江省优秀教学论文汇编中小学信息技术、

2、新课程实施过程研究课题小组编、《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

3、易凌峰、多元教学评价的发展与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20

4、卢雪梅、实作评量的应许、难题和挑战》、教学资料与研究,20期

5、游铭均、论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浙江教育出版社,

6.“这十年我的强军记忆”征文 篇六

亮剑精神它是一种军魂、更是一种气魄,_:”强国梦、强军梦“,其实也是一种亮剑精神,它是中国面对一些国家对世界各个方面的遏制所必须亮出的一方宝剑。它引领中国去应对世界快速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树牢亮剑精神,就是坚决听党指挥、做到党指哪打哪。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中央军委对我们提出了”能打仗、打胜仗“的新要求,这是我党再一次向世界上热爱和平的人们亮出的鼓励之剑,告诉他们,中国完全拥有捍卫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增强他们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心与士气;同时向那些一直破坏世界和平的鼠辈们亮出的强军之剑,同样告诉他们,中国完全拥有捍卫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打消他们破坏世界和平的信心与士气。

亮剑精神,时刻也陪伴在我的身边,时刻能让我感受到它的存在。可谓有喜有忧: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完美落幕,展现了我国的实力和美貌。

近几年,地震,以及波及我国领土完整的恐怖事件频有发生,但那一刻,我们是中国人,有着强军梦强国梦,我们有军魂,有气魄。

我们都在为追梦做出艰苦的努力。正是因为有梦想,人们才会在曲折的道路上攀登不止,才会在充满坎坷的环境下创造奇迹。然而,我们应该明白,个人的梦想是深深植根于”民族梦“”国家梦“这个土壤之中的。_”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国家梦“与个人梦唇齿相依。

任时光匆匆,任冬夏交替,我不变的就是那份永远坚贞的执着和无悔的追求。我从不后悔我的青春有绿色作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想面对我的选择高声说:展翅九天的,会是我的心;威震天下的,会是我的名,雄鹰会有雄鹰的方向,我决不会惧怕,任它雨大风狂!

7.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十年记忆 篇七

一、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 评价的内容往往过多地依赖课本上的知识, 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的考查力度远远不够。而评价的标准也往往只是考试分数, 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考试几乎是唯一的手段, 只看重量化的结果, 没有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往往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处于被评价的消极被动的地位, 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模式;教学评价的重点往往也是过多地重视结果, 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努力, 致使整个评价体系的功能还不够完善。

二、现代教学评价技术的发展状况

目前, 在我国的高中信息教学过程中, 得到逐步推广和发展的现代教学评价技术主要有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及多元化评价等。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行评价的方法。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研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在参与各项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知识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是对学生内在的能力和外在的行为表现进行直接评价的一种方式。

发展性评价是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的一种指向未来的评价方法。在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具体状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 而非仅依据最终的考试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多元化评价是教学评价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多元化评价摒弃了传统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只注重教学结果的弊端, 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方法等各个方面, 更加注重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和素质的评价, 而不是仅仅利用考试结果来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片面的评价。[1]

三、现代教学评价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际应用

1.电子学档

电子学档是一个学生进行管理自己学习以及作品的平台, 可以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程的记录, 为学生提供进行学习反思的机会, 同时, 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评价过程中。电子学档主要包括个人简介、学习计划、个人作品、反思自评以及成绩测试等几个版块。在使用电子学档前, 学生要申请注册, 在通过教师的审批后学生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电子学档, 学生在电子学档中可以上传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作品, 供他人借鉴和评价, 同时, 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查询, 并且可以参与到教学评价的过程中, 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一个科学的评价。

2.电子量规

电子量规实际上是一种进行分数评价的工具。教师可以在电子量规中设计一些评分的细则, 并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一个量化的评价。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电子作业后, 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电子量规中进行评价。在进行评价时, 既可以由教师评价, 也可以由学生之间互评。电子量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并且可以在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 更好地借鉴他人作品中的优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实现共同进步。

3.概念图

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工具, 概念图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各种知识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的熟悉和掌握程度。通过对学生绘制的概念图的分析, 教师可以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有利于进行下一步教学工作的改进。同时, 概念图的绘制没有固定的答案, 学生可以在绘制的过程中联系与所写概念更多的知识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2]

四、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也在逐渐升高。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已不适合当今课程的发展, 因此, 推进现代教学评价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势在必行, 并将对进一步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沈建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微格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新课程:教研版, 2013, (10) :5-6.

8.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十年记忆 篇八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发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选修课程是指学校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而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中小学经过多年的实践而形成的课程建设策略。该类课程的开发是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呈现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有助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色建设

充分考虑高中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发强调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自主规划、自我负责。这有助于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二)有助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享有专业的自主权。选修课程开发给教师松绑,让教师自主决策,这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选修课程开发是一个由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合作和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在课程专家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探究和合作显然有助于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三)有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选修课程的开发主体是自己学校的教师。他们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并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某些方面的优势,他们开发的课程极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因此,选修课程的开发有效地解决“只有共性、缺乏个性”的课程体系所造成的“千校一面”的现象,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内容的选取

(一)所选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关于学生信息素养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非常重视学生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而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益补充。因此,其内容的选取要以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所选内容要考虑学科整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从工具性的角度而言具有通用性,既是信息技术在高中各学科中应用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还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说信息技术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有技术性,工具性,服务性。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势下,我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也要和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做到既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帮助其他学科的学习,又结合其他的学科促进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的选修课程内容选取中要考虑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以使学生的信息能力和借助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

(三)所选内容要有具备的可操作性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类资源,根据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与相关的便利条件,建立能够做到学生选课方便、教师上课方便,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于一体的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平台,以确保学生在通过相应选修课程确实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并学以致用。

(四)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内容选取的突破口

1.应用软件方面的内容:该部分内容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计算机的软件也层出不穷,不仅数量惊人,且涉及各个应用领域(从文字编辑到多媒体技术、从数据处理到网页制作等),能够给选修课程的开展提供足够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应用软件课程教学的着眼点不是向学生展示最新的软件,而是让学生通过某个典型软件的学习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共同特点及使用方法并把这些一般规律迁移到其它软件的学习中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2.程序设计方面的内容:该部分内容既有抽象的理论〔如研究解决某具体问题的算法等),也有具体的实践(如程序的编写、调试等);既有死板的规则(如语句的格式),又有灵活的方法(如具体程序的编写)。它们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所学的知识容易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另外,学好程序设计需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若要选取这部分内容,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信息水平及兴趣所在,以避免造成学生学习的差异,丧失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三、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

选修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特色的凸现,这决定了课程评价的多元性;选修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教师如果生硬地套用以往的评价模式,必然会导致选修课程评价的失真。因此,我们应该恰当的进行选修课程评价,以确保选修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使选修课程的开发价值得以体现。

(一)教师评价

教师是选修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也是选修课程的管理者与评价者。因此,教师评价,一方面是学校對教师进行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对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指向教师开发与实施选修课程的教育理念和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及由此达成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自我评价应该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通过评价与反思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学生评价。

学生既是选修课程实施的参与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感受者。因此,学生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可以从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参与度、学生在教学过程的行为表现来进行。如,某一门选修课,学生都不愿意参加或者虽然参加了却没有积极性,这样的课程显然不受欢迎的。值得强调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最有权利对选修课程的建构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学校可设计一些调查问卷,让学生对课程和教师进行评价,以便获取第一手评价资料,调整和改进工作。

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更新课程观念、增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优势,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以丰富和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技术).杭州:浙江教育教出版社,2014.10

9.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十年记忆 篇九

关键词:PISA;信息技术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57-03

一、引言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文译名“国际学生评价项目”,该项目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发起并推动,旨在对成员国的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和诊断。目前,该项目已推广至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已经参加了PISA2009和PISA2012,引起了很大的反响,PISA2015的测试工作也刚刚结束。PISA主要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以及阅读素养进行测评,其测评理念、测评内容、测评形式以及测评结果分析都有较大创新。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基础教育课程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工具设计上都在积极借鉴PISA的做法。

二、PISA测试的内涵和特征

1.PISA测试的内涵

PISA对即将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左右的学生进行测评,测量学生参与社会所需知识与技能的储备情况,主要涉及学生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和阅读素养三个方面。

此处的“素养”与以往我们所熟知的含义并不一致,PISA所鉴定的素养为“学生将在学校教育和生活环境中获得的主要学科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和有效沟通,以及在不同情境中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PISA所阐述的素养实质上是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而高阶思维能力则是信息化社会对人才能力的具体要求。

2.PISA测试的特征

(1)PISA的评价理念

PISA强调学生在真实情景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的生活应用。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不只是单维的分数评价,也会结合调查问卷,以多维客观的视角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全面。从本质上讲,PISA不是一种竞争性测试,而是一种诊断性测试。

(2)PISA的测量工具

传统教学更多关注于从纸笔测试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这种形式对学生知识识记的测评有较好的效度,但无法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动机等内在心理倾向,会造成评价的片面单一。PISA则通过试卷和调查问卷两种形式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成效的分析有机统一起来,为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提供了有效支持,这一方式也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评价模式(李志河,2010)。

(3)PISA的评价模型

不同时间段、不同群体的成绩可比性,是当前考试评价的关注热点。项目反应理论(IRT, Item Response Theory)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PISA采用的Rasch测量模型是IRT经典的测量模型之一,该模型可以建立一个客观的等距测评工作,不同难度、不同维度、不同考生之间的成绩在该模型下具有完全的可比性。这为多维度、多视角、多群体、多时间段学生的学业成就比较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三、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现状

1.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

新课改背景下对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要求是“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2]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追求的是发展性、诊断性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批判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2.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现状

(1)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实践现状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功能单一,注重评价的选拔功能而忽视评价的反馈和促进功能;评价标准片面,注重学生的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信息素养的提升,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评价手段和形式单一,注重总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教师评价占整个评价的绝大部分,学生难以参与到课程评价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保证。这些问题已经给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将会影响整个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2)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研究现状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引起学者专家的注意,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李志河将发展性评价的概念引入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中,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发展性评价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活动中,在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多种思维能力、自我反思和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3]甄宗武等通过将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了多种评价量规并阐述了具体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4] 李呈林在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评价方法,以达到全面评价学生的目的。[5]

可以看到,当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实践现状不容乐观,而研究层面更多的是局部性的探索,偏向于理论性的研究,实践中的应用成效有待进一步考察。在学业评价上,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学习内容强调原理方法的理解以及技能的形成与熟练,学习过程注重认知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内在统一,培养目标则倡导原理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文化、人文修养等多方面的统筹发展。[6] PISA在评价理念上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求高度一致,而且PISA经过多年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已经比较成熟,那么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会从PISA中获取哪些“营养”呢?

四、PISA对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启示和借鉴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服务,要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发展创新能力服务。PISA在评价方面的理念和技术将给“重操作轻原理、重知识轻应用、重技能轻文化”的信息技术课程带来别样的冲击。

1.改变评价理念,突出能力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考试是评测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往测试的目的更多的是甄别,测试题目怪、难、偏的现象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在于评价理念与现实测评需求相矛盾。PISA测评突出能力应用,考察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评题目以情境性问题为主,拒绝脱离现实生活高度抽象的命题方式。如PISA2012数学的“USB随身碟”这道题目,该题只需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即可作答,但不一定能获取满分,因为存在最优的组合法。这类题目将具体的问题隐含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即强化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决策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而后者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在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中,要根据课程评价的需要充分发挥情景化问题的魅力,充分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2.融汇评价方式,着重全面施评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一般采用测试考核的方式,考察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和信息技术基本操作能力。显然,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程独特的评价要求。PISA在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时候,采用考试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考试来分析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而依据调查问卷可以了解学生的个人基本特征、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甚至是学习策略。这一评价方式给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带来广阔的思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留下大量的学习活动数据,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关联、聚类等挖掘分析,用作评价学生个人学习成就的有效信息,为学生的学业诊断、行为诊断甚至是认知策略的分析提供有效的支持。

3.创新评价模型,实现多维可比

考试数据的可比性一直是考试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急需突破的难点。当前,考试统计和测评主要采用经典测量理论(CTT, Classical Test Theory)作为其理论依据,CTT指导下的统计和测评方法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一时间成为统计与测评领域的主要理论基础。但CTT本身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其中样本依赖性和数据非等距性最为突出,直接限制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缩小了理论应用的范围和指导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IRT便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其中IRT的Rasch测量模型受到了关注。Rasch测量模型为建立一个具备等距量尺、涵盖完整难易度、可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的多维度测评量表提供了可行性。[7]这种新的评价模型为大规模、长时间、不同群体的客观等距评价提供了可能,借鉴这种测量模型可以扩大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广度和深度。

4.创建信息环境,提升信息素养

PISA2012开始引入数字化阅读,对数字环境下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这一做法也顺应了网络时代对阅读能力的新要求。在测评学生的阅读素养中,推出了非连续性超文本这一种新的阅读材料形式,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数字化的阅读环境。所谓非连续性超文本是指阅读材料是由不同类型(主要有文本、图形、表格、视频等)的有一定关联的阅读材料组成阅读内容,而且各材料之间存在超链接。非连续性超文本阅读在增加学生阅读信息的同时,考察了学生对信息的鉴别、分析、推理和关联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考核中,可以应用此类考试形式代替传统的纸笔考试,作为测评学习信息检索、信息甄别、信息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PISA测试对突破当前的测评理论和技术瓶颈带来了新的希望,也给正处于探索期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带来新的理念。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大背景下,PISA为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带来了理念更新、内容更新、工具更新,为完善和发展信息技术评价提供了有效的依据,我们也相信将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问世。

参考文献:

[1]OECD.PISA2009 Results: Executive Summary[DB/OL].http://www.oecd.org/pisa/pisaproducts/46619703.pdf.2012-12-07.

[2][4]甄宗武,冯玲玉,谢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分析与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3(12):93-97.

[3]李志河.发展性评价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4):54-57.

[5]李呈林.从多元智力视角反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及其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11(3):116-120.

[6]董玉琦,黄宇星,谢琪等.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37-145.

[7]王蕾,景安磊.我们从PISA学习到了什么——基于PISA中国试测的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72-180.

10.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十年记忆 篇十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元智力视角,教学评价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高中信息技术在这种背景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与传统的对学生进行理论授课和强化学生记忆转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潜能的开发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但是从某一些方面来讲,在教学方式上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还有提高的空间。其中,如何更好的评价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每一个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此种形势下,为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从多元智力视角就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展开评价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从基础知识与运用视角进行评价

针对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评价,以往教师通常采用纸笔测验的形式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检验,这种对知识片面重视的考核形式,极有可能促使学生形成惰性及惯性思维,进而对其思维拓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需以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培养目标为依据,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来进行考核。针对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知识,我们可以采取纸笔的测验形式;针对一般性的概念及原理,可通过课堂提问或课下访谈的方式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一个大概的摸底;而针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我们可以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测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例如,在完成《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一课时的教学后,我会将神舟七号发生成功的案例告诉学生,并向他们提出问题:你们是通过什么渠道得知到关于神七的消息?都用到了哪些搜索技巧来查找信息?如何将查找到的信息资料保存下来?并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与表扬,找出表现不够理想的学生的优点所在,在对其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一个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提升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实现自我的完善。

2. 从应用能力视角进行评价

在高中信息技术这一课程中,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这一模块中,包括信息的教工与表达、信息数据库的管理、信息安全保障等众多知识。由于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及综合性极强,与其他课程存在紧密联系,因而学生在开展网上探究活动时,不但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而且还会应用到文化、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而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采用纸笔或上机的测试形式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展开评价,难以起到满意的效果。基于此,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评价情景,使其在操作中得到学习。

例如,在开展《多媒体信息加工》这一章的学习时,我会给学生布置一道实践题,让他们针对艾滋病这一课题,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出一期相关电子报刊,并在学校或社区内开展宣传。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我会对学生是否能够灵活使用Word文档来处理文字、用Excel表格画出艾滋病发展趋势图等实际动手能力展开评价。此外,我还会为每个同学建立起相应的档案袋,将其在制作板报时的一些细节记录下来,使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一模块,评价的主体应当包括教师、家长以学生自己。教师在活动中需对学生及时进行评价,帮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形成快速、有效的掌握;当各个小组完成任务时,教师可要求小组成员就活动表现进行回想评价,也可邀请家长进行评价。

3. 从活动表现视角进行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无论是在教师教学还在学生学习中,教师始终要扮演好引路者与参与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及积极性、学生是否具备自主探究意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学生课堂练习机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更加重视日常的学习过程,养成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以及时时积累课后知识的良好习惯。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利用档案袋记录以及观察的方式,让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帮助学生对自己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并将自身最大潜能激发出来。

例如,在开展《因特网信息的查找》这一课时的教学时,我会带领学生到学校的信息技术机房查找指定的信息资料,例如航天员穿宇航服的具体作用有哪些?艾滋病与艾滋病病毒之间存在的区别,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预防措施等。但是,有的学生在上网查找资料过程中,会忍不住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此时,我会为这些学生制作一张轶事记录卡片,具体样式为如下:

班级:高二(3)班;学生:王明:地点:学校信息技术机房;具体事件:上课已经过了较长时间了,其他同学都根据老师的要求在查找相应的信息资料。王明同学则在网上浏览娱乐性报道新闻;备注:王明喜欢唱歌、看电影,喜欢娱乐,性格开朗。待结束教学后,可将卡片交给王明。这样一来,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活动表现不够好,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认真。通过此种评价方式,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朝着不断完善自己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高中信息技术对于高中生而言是一门充满挑战的课程,时效快,技术性强,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面对这种情况,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稳妥前进,特别是在于评价方法上,要从基础知识与运用视角进行评价、从应用能力视角进行评价、从活动表现视角进行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田变肖.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初探[J].当代教师教育,2012,2(04):87-89.

11.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十年记忆 篇十一

研究背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 国家教委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认识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中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 到了九十年代, 又将课程改名为“信息技术”, 在全国进行普及。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的全面兴起,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门孤立的课程,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尝试与研究正在蓬勃开展, 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也由原来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初步操作技能, 转变为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指出:“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但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主要是考察学生的信息素养, 而不能简单地以作品的技术含量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

信息技术作为高中的必学课程, 才有短短的几年时间, 对学生评价与其它课程相比, 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学生评价的研究, 要从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出发, 力求避免传统评价的缺陷, 使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为基础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研究现状:认识上的“缺位”。近几年来, 信息技术虽然已成为高中学习阶段的一门必学课程, 但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及学生评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认为信息技术目前还不是一门主课, 更没有成为高考学科;方法上的“越位”。在评价中忽视了培养信息素养, 而过多地强调信息技术原理, 以传统的考试方式, 代替信息技术的评价, 考试内容大多是有关陈述性知识, 侧重记忆, 忽视能力培养, 命题缺乏科学性, 过多重视考试的分数;功能上的“不到位”。用考试的方法来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评价, 对提高教学质量固然有一定的作用, 但其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评价对教学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由于信息技术学生学业的评价存在以上的“缺位”、“越位”和“不到位”三个方面的问题, 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也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课程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 1983年出版了一本专著《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提出了人类思维的新观点, 比人们过去在认知领域研究中所接受的观点更广泛、更深刻、更全面, 提出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新的人类智能结构。将人类的智能概括为至少八种: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传统的学生评价是一种脱离学生学习情境的抽象化的评价, 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或现实生活中展开, 要对学生的实践与创造活动进行情境性评价;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育的影响。可以形成正确的评价观。以前只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 纸笔测试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知识, 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缺乏客观考核。要求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 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可以转变我们的学生观。将所有学生等同对待, 这样貌似公平, 其实是最大的不公平, 因为学生对人的八种智力的拥有是不同的, 对知识的接受也是不同, 从而要求我们教学时针对不同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才能达到所有学生都能全面发展的目的;可以形成正确的智力观。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的观点,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可以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 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 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 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可以转变我们的教学观。我国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讲———学生听———多做题, 完全忽视了不同学科或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信息技术课程学生评价方法的探索

1. 表现性评价: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就大力倡导通过表现性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 (1) 何谓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 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 由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 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 (2) 表现性评价的优势。信息技术课程注重评价的是学生的具体操作技能及把所掌握的技能运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来, 利用纸笔测验是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全方位评价的, 而必须借助于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具有以下的优势: (1) 有助于测查高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 有助于测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 使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得到发展。 (4)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终身学习打基础。

2. 表现性评价用于评价的内容:

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步骤。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表现性评价基本遵循了一般教育评价的程序, 它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陈述评价原因→设计问题情景→制定评价标准→设计评价等级→观察学生表现→做出结论并反馈给学生→再评价;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各项能力的促进作用。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提高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三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表现性评价应用案例设计

例1: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一份以唱读讲传为主题的电脑报。满足以下要求: (1) 在A3纸上完成, 边距上下分别为3CM, 左右为2.5CM, 不留中缝; (2) 标题醒目, 具有吸引力; (3) 不少于5个板块, 文字流畅; (4) 段落充分使用各种方式设置; (5) 必须有插图; (6) 色调使用合理、版面设计新颖; (7) 署名页脚右下角。例2:在我国近代著名人物中选择一位你最感兴趣并对社会做出过积极贡献的名人, 在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 写一篇关于这位名人的传记, 借助多媒体演示软件向全班展示这位名人。要求:传记和多媒体演示文稿要阐明该名人对社会的核心价值, 列出能表明其核心价值的重大事件或作品;分析使其成为名人或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原因, 包括时代背景、信仰、受教育情况、某些关键事件等。人物传记的字数应不少于2000字;传记和多媒体演示文稿的版式要规范, 要配有合适的图片、图表等。为了检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情况, 信息素养的情况, 在学生完成该任务后按如下计分量规对学生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例1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 对事物的观察能力、理解力、感悟

活动过程评价表力、表现力及情感特征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充分发挥想象与创作的空间。所涉及的知识有文字处理软件中文字录入、页面设置、页眉页脚设置、文件插入、排版等, 以及颜色、像素与分辨率等, 信息技能则涉及到学生的信息技能的运用是否娴熟与灵活, 这可以从作品中具体事物的形象的创作过程中得出。例2的侧重点在考察和评价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情况, 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分类、保存、加工、整理、制作, 文字表达能力和技巧, 团队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对设备软件软操作的熟练程度。

五、结语

表现性评价能较好地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真实性或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问题, 使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把原来“教———学”的评价观转变为“教———学———评”的评价观, 把教学评价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确保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的促进作用。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利用表现性评价还有赖于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和广泛的交流, 教师间应加强研讨与经验交流, 参与评价方案的合作设计, 不断地提高评价的水平, 逐步探索出能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志军.关于教育评价方法论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5, (11) .

[2]王凯.表现性评价:建构性课堂中的评价方式[J].教育科学, 2003, (6) .

上一篇:六级考试核心分类词汇下一篇:热爱劳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