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节记忆(共13篇)
1.我的春节记忆 篇一
春节马上就要到来了,心里想想就非常开心。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我和弟弟就回到爷爷家,吃完晚饭,爷爷就拿来一包麻糖给我们吃,这让我想起一首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三十,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贴完春联,我就帮奶奶包饺子,煮好饺子,我是第一个品尝,非常好吃,奶奶夸奖我是好帮手。外面还不时传来阵阵噼里啪啦鞭炮声,喜气洋洋,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奶奶妈妈把团圆饭做好,我和弟弟迫不及待赶紧围上来,美美地饱餐一顿,吃完饭,大家都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快到十二点,我们开始放烟花,天空中飘散着五彩缤纷的烟花,爸爸还故意给我和弟弟买了小孩玩的烟花,我们玩的非常开心。
初二,亲戚都来我们家,谁来了,就给谁拜年,大家给了许多压岁钱。中午奶奶做了许多大鱼、大肉,还有特色菜拔丝红薯。
这就是我的春节记忆。
2.我的春节记忆 篇二
有两件事情能让时间溜得飞快,一件是打牌,一件是写小说,两者的相似在于,握一手牌,打法最重要。在小说中对人和世界进行肆无忌惮揣度、探索、解剖、搬弄是非———这就是虚构的魅力。生活像流水,点到为止,就像无数的微博短讯,事件在发生、折叠、覆盖、遗忘,人们在痛苦,在遭遇,在变化,而小说就是展开这些皱褶,挖掘隐藏的、幽暗的、真实的以及种种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一条新闻线索,激发了杜鲁门·卡波特写出深入人心的 《冷血》,詹姆斯。凯恩完成杰出的 《邮差总按两遍铃》, 以至于加缪自称, 没有《邮差总按两遍铃》,就不会有他的 《局外人》。可以肯定,小说的原材料到处散落,在身边的任何角落,街上可能就走着一个小说人物,饭桌上某个人的一句话,可能就敲开了一篇小说的开头,甚至不乏根据梦境创作小说的,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
长久地写作,可能会惯性地处于现实和虚构混沌不清的状态,不关心新年的钟声,但会仔细感受二月春风划过脸皮的锋利,从一只玻璃瓶摔裂的声响,想象碎片迸溅的姿态与方向,像烟花一样。写作这回事如影随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始终是我的第一爱好。对事物敏感,不失好奇心,对写出脑子里的故事保有持续的热情,这种热情统领一切,其他自动退居下位,我知道,只有死亡才能终止写作这件事情。
粗略回忆过去的写作,不乏草率与粗暴的处理方式,过于散漫随兴,有些作品甚至让我觉得难堪,想把它们消灭干净,但在互联网时代,你没法抹掉自己的历史,加上网络侵权,坏小说和好小说一起被数不清的网站盗用,毫无办法。作家阿乙说,他为自己写过一些幼稚的作品感到羞耻,我很理解他的感受。但意识到该这么写,不该那么写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唯一能做的是,更谨慎,更有耐心,像一个出来觅食的动物初出洞口那样,敏感戒备,四下嗅察,避免鲁莽地一下子就跳进危险的处境里。
所以,这些年我所积累的,有很多关于失败的写作经验,我知道自己每一部作品的缺憾,也记得每一篇作品的缘起。我不喜欢说 “灵感”。马尔克斯认为,“灵感”这个词已经被浪漫主义作家搞得声名狼藉,那意思大概就像杜拉斯或张爱玲被小资们用来装饰门庭。我本身对“灵感”很有偏见,它就像一个轻佻的少女向你扔来一片桃花,太轻盈,难以落到实处,它更适应于诗歌和散文,比如张旭 “酒醉书狂草”,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容易激发诗人的灵感。对于复杂迂回的长篇小说,如果硬要扯上灵感,它就只是一点星火。但不能否认,这一点星火也许是可以燎原的。比如卡夫卡之于马尔克斯, 《变形记》 的开头,“一天清晨,格里高尔从烦乱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可怕的甲虫……”这句话对马尔克斯的启发,卡夫卡带来的这一小点星火,烧起了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大火。
灵感和天赋与才能无关,应该是作家思想酝酿成熟的过程,在潜意识里生根发芽。大多时候,作家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矿工,他知道挖哪儿。我的文学之矿就是童年和故乡。所谓故乡,只是我出生的村庄与小镇。那里具体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我说不上来,勉强搬出近百年前的左翼作家叶紫,以及写 《暴风骤雨》的周立波,或者是更早前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四大名臣”的胡林翼……可这跟我的写作扯不上关系。如果贫穷无助也是一种肥料的话,我倒是得此滋养,当了作家,注定要在困苦落后、民不聊生的灰色底子上写字,提起笔,故乡的人物自然就跳到了纸上。也就是说,在写作之前,就形成的一种感情态度,可能是今后永远无法超越和挣脱的。
童年印象中奇怪的人物激发想象,比如在街上唱歌的长得好看的女精神病,村里性格怪异的瘸子,突然中邪的乡村新媳妇……他们到底有什么遭遇,他们怎么生活,他们在想什么,我零碎地知道一些,但不去求证模糊的部分,而是去揣测,虚构,处理这个模糊地带,用想象力构建“事实”,可能是最有意思的。我几乎每次回乡,都能从乡人的八卦闲聊中获得文学人物与事件。比如长篇小说 《北妹》 的缘起,某次回乡,听乡人聊起村里那个性感丰满的矮个小姑娘,怎么在村里弄得鸡飞狗跳,最后跟姐夫睡出麻烦后离开村庄,我听了特别兴奋,就想象一粒性感的肉丸子到处滚动,新鲜热辣,她会遇到一些什么动物,面对那些要咬她的嘴巴,那些要吃她的人,她会怎么办,于是我就让她一直滚,从乡村滚到县城,从县城滚到现代化大都市,从一种工作滚到另一种工作,从一个男人滚到另一个男人。我扛着摄像机跟在她后面滚。所以 《北妹》 谈不上写作技巧,也没故事结构,就是一粒肉丸子在路上滚。我从没想过去采访那些姑娘们,我相信我想象的,可能要比她们的回答更丰富,更复杂,甚至更真实,我看到了她们的部分生活,她们的日常,她们那些在报纸上、或者我的耳朵边发生过的事件,但在我的想象中还有更多可能发生。
2008 年我开始写 《死亡赋格》,男主人公在一片水域失踪,那个一望无际的湖就是洞庭湖,我要写洞庭湖的美,洞庭湖的险,但我唯一一次瞥见洞庭湖,是在十岁左右,除了风浪和浊黄的水,再无别的印象。有人建议我先去洞庭湖看看,实地考察一番,我没有兴趣,一方面是担心实景制约想象,二是真的觉得巨大的冒险完全可以来自内心,没必要去看真实的八百里洞庭,大脑里的美和风暴胜于真实。但是毫无疑问,想象又是基于某种印象,我在回忆中放大了童年对洞庭湖的那一瞥,放大了洞庭湖的浊黄与风浪,几十年前的那一瞥,依然至关重要。
小时候对事物的印象与认知令人惊讶,比如会觉得那条小河无比辽阔,对岸屋影遥远,去代销店的那段几百米的路程似乎很难走到头……所以只要遁入童年,几乎能自动获得一种陌生化的文学效果。童年是一座永远挖不空的魔山,同时也是一座虚无之山,我并不确定,我从中挖到了什么,我为什么写他们,我说了什么?也许不过是宣泄了内心的愤怒、压抑和痛苦。比如今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野蛮生长》,依然是基于童年印象的想象。写一个家族,就像一株植物,人物如枝茎向四面八方蔓延伸展,最终成一堆枯枝败叶。在这部小说中,对童年印象进行了一次翻箱倒柜。我想起小时候见过的民间说书人,他坐在地坪上说书的腔调,语言平白易懂,以我五六岁的年纪就能听得入迷,所以我选择用土话,用一种现成的,“拿来用”的语言来讲这个家族故事。
从前写作不在乎小说,更在乎词语和句子,过于追求炫目的语言,精辟的比喻,觉得那才是写作的才华,迷恋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当然我不想否定过去的叙事语言,只是现在厌倦了过去的腔调,厌倦了刻意雕琢,移情于简洁与朴实,一个写了十三年的人,有一点这样的改变也是情理之中。
3.春节:历史的吉庆记忆 篇三
往往一进入农历12月(亦称腊月),人们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开始为春节忙碌。节前的主要活动之一,是腊月二十三有“小年”之称的祭灶,以及二十五的迎玉皇,这是一送一迎的两项祭祀礼仪。
灶神,有“一家之主”的称谓,被奉为家神。人们用丰盛的供品祭祀他,是希望他在天宫述职时,能为所在人家多说好话,在新的一年中带来好运。
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称除夕或年三十。从这一天至正月初五,节日进入高潮。包括除夕的阖家团聚、守岁、初一祭拜祖先、初二迎财神等一系列活动。
古老的春节,实际上也是中国数千年来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映和表现形式。正因如此,它同目前中国,乃至世界各地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正面临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冲击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欢度春节的方式、内容以及一些观念和习俗都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或改变,有些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虽然春节活动的一些主要内容至今仍保留着,如贴对联、财神和福字;除夕的家宴、守岁、拜年、逛庙会、举办灯会等。但与过去相比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如许多约束人们的禁忌,几乎消失殆尽,许多活动的内容不但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增加了新的东西。又如灯会,除传统花灯外,又增加了不少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反映新题材的花灯,像恐龙、米老鼠、UF0等。
燃放烟花爆竹,自古以来被认为是驱赶妖魔和营造节日气氛的标志性活动。那惊天动地的响声,缭绕的烟雾,曾使人感到别有天地的兴奋和愉悦。现在却因为污染环境和不断出现的意外伤人事故,而在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及人口密集区遭到禁放。
人们曾试图用踩爆小气球和电子花炮代替它,但效果完全不一样,找不到放花炮的那种感觉。因而,人们基本上没有接受这些替代品,而宁愿开着汽车到边远的非禁放区去燃放烟花爆竹。
节日中的主要食品——饺子,也是这样。虽然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各种精致的机制和手工冷冻饺子,但人们在过年时,仍要选择全家动手一起包饺子。因为这是家庭团聚、和睦、齐心协力的象征,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享受,是亲情、友情的融合、沟通。
那些如泥人、面具、木制大刀等手工制作简单而粗糙的传统玩具,在对儿童的吸引力方面,无论如何也无法与电脑游戏或精巧逼真的电动玩具等高科技产品相匹敌。古老的社火、戏剧面对丰富多彩的影视屏幕,其观众的占有率也不断呈下降趋势。
面对这些变化,人们有不同的反应。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既享受着传统节日的生活,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安排节日活动。春节的长假使他们有机会到外地或出国旅游,或在网络世界拓展自己的生活,这些都使他们感到了节日的充实和快乐。
当然对一些怀旧的人,特别是一些老年人,难免有些无可奈何的失落感,总觉得现在的春节有些变味或者是不如从前了,但也很难说得清是得是失。比如,过去许多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吃上的美食,现在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自然感到不新鲜了。过去一年一度添置的新衣,也早已被随时更新的时尚追求所代替,不必眼巴巴地盼着新年的到来。
4.我的春节记忆作文 篇四
年三十那天,打开窗户,外面喜气洋洋,张灯结彩,热闹极了。我也很兴奋,因为今天不但可以穿上新年新衣服而且还可以收到许许多多的压岁钱,吃到香喷喷的饺子。“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早在王安石的宋朝时期,贴春联就是我国的传统的习俗。一大早,我和爸爸就开始在门外贴春联,我把20xx年马年的对联揭了下来,贴上了羊年的对联:“新年好运随春到,富贵平安顺意来。”还有横批,祝愿家家户户都如我家春联的横批那样“四季如意”。
中午,我和妈妈一起去商场买年货,进了商场,商场里的人特别多,大人和孩子聚在一起,人人脸上都是笑容,看来大家都为即将到来的春节而喜悦。商场里挂着一个个火红的大灯笼,就连售货员阿姨身上穿的都是大红色的新装,这里充满了过年的气氛。回来的路上,我看见了很多车辆,妈妈告诉我,他们都正在通往回家的路上。
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吃完年夜饭,我们一家人一起下楼放烟花,烟花飞上了天空,映成了一朵朵花的模样,那绽放的花朵就像是正在迎接着20xx年的到来。
5.我的春节记忆作文 篇五
在时间老爷爷的帮助下,我们送走了20xx年,迎来了20xx年,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
这个春节我们是到信阳过的,那里是我的老家,大年三十这一天,我们起个大早,和姥姥、姥爷一起去赶集,我们买了很多的菜和肉,还有各种各样的炮竹,回到家里已经到中午了。
吃完午饭后,姥爷叫我们一起帖春联。我们帮姥爷把对联裁好,摆整齐,姥姥弄了一大盆浆糊,开始贴春联了。我们先从大门开始贴,上联是春满人间百花吐艳,下联是福临小院四季平安,横批是欢度春节。贴完了大门我们就开始贴堂屋门上的对联,上联是旧岁又添几个喜,下联是新年更上一层楼,横批是辞旧迎新。然后是厨房门、储物房门等,鸡舍也贴上鸡鸭成群,猪圈是槽头兴旺,灶台上是小心火烛,不一会我们就把家里所有的门都贴上了崭新的对联和门画。红红的对联和门画一贴,显的喜气洋洋,浓浓的年味就来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起来了,过大年了!
6.我的春节记忆作文 篇六
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中午爸爸在大门贴春联,而我就给爸爸帮忙贴‘福’字,我正要把‘福’字贴在门上。爸爸连忙阻止了我说:“福字要倒贴,就是福的谐音,福光临我们家了,春节贴春联有喜庆、才气、吉祥之意。”我一听恍然大悟,赶紧把‘福’字倒贴了。
晚上,厨房弥漫着香气,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呈现在我眼前,看得我直流口水。卓中间放着红烧鱼,表示年年有余。我们欢欢喜喜地坐在桌子前面,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年夜饭。全家人其乐融融,家里充满了幸福的味道。
吃完饭,我们还收看了春节联欢晚会,那迷人的舞姿,悠扬的歌声,滑稽有趣的笑话,精彩的相声小品……让人看了流连忘返。
春节和爸爸走亲戚,期间几乎家家都在酒醇中泡着,在香味中浴着,尽享人生的乐趣和亲情的快乐!
7.春节,记忆中那味道(外两篇) 篇七
姐夫带着亲戚老远迎了上来,热情地带着路,招呼着。父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小区太冷清了,连个人影都看不见,谁也不认识,一点过年的感觉都没有。把我们迎进了屋,饭菜很快摆满了一桌子,把个桌子坐得密不透风,孩子们在旁边跑来跑去,两只小狗也在人们的裤脚边蹭来蹭去。经霜泛甜的大白菜,酥烂喷香的老母鸡,细细切来的土豆片,那是流光溢彩的朴素。
父亲细心品味着亲戚准备的饭菜,回复着他们看似满足的笑容,但是眼眶里却泛着什么,晶莹闪亮。
父亲当年为了支援二汽,离开家乡来到十堰。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户口问题,为了旁人眼中铁饭碗,成为了在荒山中的第一代开拓者。中国人不怕背井离乡,只要那里有更好的前途。故乡似乎很遥远了,记忆很淡薄了,有的只是味道了,和着那种感觉。那种味道是秋天里熟的大红枣,是灶里的烤红薯,是爷爷使劲吸的烟杆子。那感觉是山坡上沉默的老黄牛和门前玩耍的小花猫,是那一片片四季变幻的庄稼地,是傍晚妈妈站在门口唤我们回家吃饭的呼喊声。然而在岁月的长河中,这只是我们经历中的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没能阻挡我们离去的步伐,我们是转身就忘的路人甲乙丙。而我也在重复着父亲走过的路,我的异乡又变成了孩子的故乡——“每逢佳节倍思亲”,只有春节才能让人想起故乡。
父亲又说起他小时候的事情了。很小的时候,最温暖的时光,是牵着父母的手,漫步在家乡的田野上,春天,油菜花的味道,芬芳了他的整个童年。
那种幸福,是最柔软的幸福。
爸爸妈妈的黄昏已经到了,满是皱纹的脸在暮色中渐渐黯淡,那种柔软的幸福已经隔山重海。
望着满桌的菜肴,仿佛缺少什么味道。这里固然不是我的故乡,回到家乡,也许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因为我们离开太久太久了。
秋 梦
又一次我梦见了小时候嬉戏过的湖沼,它在我家旁边的山坡上——这湖沼的秋天。小草凋零了,只剩几杆草茎在风中微颤,静静地听:那秋虫是不是在低吟?伴着那清冷的寒光,透露着宇宙中最凄凉的情味。远处黑黝黝的樹影,是天上的云?看不见湖畔的岸绿,看见的是渔火还是萤火——在远处的水面悄悄滑过。
月儿不知什么时候躲了起来,一滴辛酸,一滴离愁,几点在湖面上涟漪的雨。春花、秋梦,怎得叫人心焦!百代下,又是伤怀时节,无月的秋夜,荒地的潦水,似有似无的虫吟,今夕而来,仿佛是共践前约。
恍惚中,船行将至,岸上人影幢幢,更有人呼唤我的名字,说将军招饮。大碗酒,大块肉,但觉兴豪,忘却量小,拼得帐中一醉。更进一盏,看尽千眼、万眼,刻尽你的眼神,然后饮尽最后一滴。醒来还是舟中客,听关中的更残,看水中晃影,默默地细数三十年来尘与土。挥挥手,我要去寻回千百年前碎了的月光。百合把夜开得醺醉,我仍未将夜哭尽。偏又有谁吹笛在高楼,和着起伏的扁舟、云间的寒雁咻咻。从此夜长,梦恐会多。
那一小队寒雁,它们也该有梦吧。梦是一份额外的寂寞与辛劳,我们的灵魂在梦的天涯里漂泊着。它们会梦见什么?是故土、是伙伴,是苍茫的云天……
看青青的湖水有多冷,十月的寒意有多深,以及幽壑奔洌的光,有一种可触及的悲凉。秋天月圆,是么?佳节里尽是残缺,每当西风走过,总撩起我触情的弦。
谁会沉沉地醉。谁会嘤嘤地哭。我会。
江 南 雪
以前的我是不知道江南是会下雪的,印象中的江南那应该是一幅宁静、秀美、青绿如烟、婉约动人的水墨画,那里有甜糯的女子、青青的油伞、石板小巷、长长的柳堤,还有魂牵梦萦的断桥,这些画面一直存在于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忘了什么时候哪一次,我从电视上看到江南也下起了雪,白白的雪花连天接地,一下子推翻了我那多年的信笃。
这是一个冬天,一个下雪的季节。风从四面八方呼啸地扑向我们,卷起一堆纷乱的雪花,又向四面八方狂奔而去。拉开窗帘,洁白的雪花连同洁白的万物占了满眼满眶,身在温暖的斗室,心却如同雪花清清凉凉的。端着一杯香茗,望着窗外的雪花,心思却飘向了遥远的江南:此时,那里在下雪吗?
我没见过有雪的江南,那里的雪应该也如印象中的江南,有着一样的性格,不似北方的雪放荡不羁,不似这里的雪千头万绪,毫无章法。江南的雪应该是含蓄的,柔情的,并不复杂,也不繁重,却是清简自然的。轻轻地飘下,一朵一朵,静静地沉沦,“闾门风暖落花干,飞遍江南雪不寒。”下雪的时候,江南便最是柔媚。小桥,流水,人家,村庄,老屋,一切都似乎笼罩在了一片轻纱里。雪很白,也很轻,很薄。那些雪若有似无,淡淡地飘,静静地落,袅袅娜娜地可以安静成片成片的空间。
下雪总是在我不经意的夜晚,那是突如其来的美丽,飘雪可以持继几天。而江南的雪却是一晃而过,如昙花的开放,它只是轻轻地来了,尔后又静静地去了,穿尘而过,独自轻笑,当你还是陶醉的瞬间却已慢慢地走远!不由得心里开始伤怀起来,下雪的时节是一个伤怀的时节,毕竟冬天就要过去,留下的是一点记忆——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明年才懂得珍惜。
8.我的春节记忆三年级作文 篇八
刚到山脚下,我就看到了大门外的广告牌上写着:“为了您,这座地下宫殿已等了8亿年。”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飞快地奔向景区。
鸡冠洞坐落在鸡冠山的半山腰,要想到达洞口,还要爬200多个阶梯,我浑身充满了劲,一鼓作气就来到了洞口。经过一条漆黑的隧道。洞里很黑,只有星星点点的几盏灯,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若隐若现。在那里,我还买了两个莹光石。
我睁大眼睛仔细看,那从洞顶高高垂下的石瀑,就像从天而降的瀑布,非常壮观;那两位石头样子非常相像,它们就像两个相亲相爱的姐妹,相互对望着,手拉着手,永不分离。
在那里,地面上湿漉漉的并且很热,慢慢前行,眼睛不放过一处景观,这次在一个拐角处,一尊形似海豚的石头吸引了我,我走进仔细一看,那只海豚身子站得笔直笔直的,伸长了脖子,嘴里顶着一盏明灯,那灯光幽幽的,就像藏在龙宫里的闪亮明珠。
在洞里,最神奇的就要属附在石壁上的石花了,那花不管什么季节都开放,花一朵一个姿态,有的是纯白色,有的呈现淡淡的黄色,就像洛阳的牡丹,雍容华贵!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走出了洞,顿时我们很凉快,这真时一个美丽的景点!
9.我的春节记忆小学三年级作文 篇九
今年春节,我们去了中国钧瓷之都——神垕。你知道神垕的垕是这样写吗?因为神垕的意思是皇天后土。我们如同出了笼的小鸟一样,高兴的坐上了去往神垕的路,10:00左右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这里是四面环山,听老师说钧瓷只有神垕才能烧得出来,因为在这四周土是烧钧瓷的最根本材料。老师还说日本打中国时从神垕的山上偷了一些土回去烧钧瓷,就是烧不出来,现在人还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可能是天时地利的原因吧!
到窑场,他们的董事长给我们当导游,他先带我们看了窑场的老烟囱都有几百年了的历史,然后我们参加了开窑仪式,开始先要敬神,神有三个,一个是管火的、一个是管土的、一个是管彩的,完了之后,我们去吃午饭了,在一点左右我们去了一个老窑也有几百年了,也不知被烧了多少次了,里面已经被烧成了孔雀尾羽形,我们还亲身体会一把做钧瓷,表妹做了一个荷叶盘,我也做了一个盘子,可是不太好看。我先捏了个天鹅可有些肥了,又捏了个蜗牛,可是立不起来,最后捏了个大蘑菇这长像个样。我们又去了古镇,这些房子也是比较老了,现在还有人住,
这一天玩得真开心呀!
10.我的重庆记忆 篇十
山城重庆以“雾都”和“火炉”著称,冬天阴冷,“太阳出来了,狗儿都要笑”,夏天酷暑,“热得死猫儿!”我们最怕过夏天,气溫高达四十多摄氏度,持续月余。川妹子之“乖”(漂亮)是出了名的:体态娇小,着装前卫。穿着吊带背心、群裾飘飘的“妹儿”是夏日里亮丽的风景。
学生要保守一些,但女生宿舍内也是“风光无限”:门窗敞开,可个个都是“三点式”打扮。如有男士来访,须在楼下扯开喉咙大喊“警报”,以示其绅士之风,女生则闻声而动,迅速“坚壁清野”。偶有个别男生壮起胆子找女朋友,“悄悄的进庄,打枪的不要”,但都招来一片喊打声。男生宿舍占了教学楼紧靠楼梯的半边,女生去教室必经男生“领地”。比起女生,男生则含蓄得多,过道里贴着告示:“直着走,不要向两边看,你就会融化在蓝天里!”
记忆最特别的有两位教授,一位姓杨的教授名叫“无知”,学识最为最为渊博,穿一身蓝斜纹布中山装,洗得发了白,最喜欢提问多的同学。姓桑的教授瘦德像麻杆儿,近视镜片厚得像瓶底儿,弱不禁风的样子,但只要放寒暑假,他总带着俩儿子帮学生扛铺盖卷,放他家集中看管,开学时,再送回来。写毕业论文时我牙疼“逃课”,桑教授就找到宿舍来辅导,论文上的批语工工整整,这份感动我一直珍藏到现在。
在重庆,最让人流连忘返的还是美食。常去的老街叫瓷器口,青石板铺路,蜿蜒通向嘉陵江畔。摊档一个接一个,锅贴饺子、麻辣烫、合水豆花、赖汤圆、叶子粑、麻儿团香气四溢。
吃得“巴实”后,我们去江边掷石子打水漂儿,看过往船只,听纤夫号子……
11.我的春节记忆小学三年级作文 篇十一
“哇,终于放假了,你过年要去哪玩啊,我要回老家,我要出去玩。”每次考完试,总能听到同学们这样询问的声音,没错,过不了几天就要迎来不管大人,孩童,还是青年都喜欢的春节,这个春节你们会在哪里度过呢?不管你们在哪里度过,反正我老妈是发话了,回老家过年,没办法,只能回去过年了。
散学典礼刚开完没几天,我们就回去了,而车的后备箱了更是装满了满当当的年货,就像老家出发了,在宽广的高速路上行驶了三四个小时终于到了姥姥家,远远地就看到了姥姥在村口接我们,因为到家已经半晚了,所以我们只是吃完饭就睡了,其他几天而只是在看电视,串门,到了大年三十那一天,整个村子都热闹了起来,妇女们包好饺子,做好可口的饭菜,让家里的孩子出去放一挂鞭炮,就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寓意以后的日子团团团圆圆,但是,真正的热闹还没有开始,到每家每户吃完饭以后没,家家户户都到田地里放烟花,让小孩放小炮,摔炮什么的,闹到十二点大家都回家了,到第二天晚上,就会发现天上有许多的孔明灯,正当我看的出神的时候突然听到楼下有人喊我,原来是舅舅在喊我,他说买了孔明灯,叫我下去放,我就高高兴兴的下去了,但是由于位置不对放了三个,结果又两个都挂上了树,哎,真倒霉,不过还是放上天了一个哈哈。
这个假期还是不错的了,同学们,你们的假期呢?
12.关于新年的作文我的春节记忆 篇十二
说起春节,大家都有一段段与众不同的记忆吧!这些记忆也许是一顿合家欢聚的年夜饭,也许是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首歌曲。也许那顿饭不一定最昂贵的饭,但你却想再要一次,也许那一首歌曲不一定好唱,但是你却时刻的唱起,也许这就是春节的记忆。现在,我要谈一谈我的春节记忆。
我的春节记忆,就是那一挂挂响彻云霄的鞭炮.记得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在春节带着我去放鞭炮。看着他们既紧张又高兴地放鞭炮,让我也乐开了花。突然身后响起的“砰-砰-砰…”的声音,吓了我一大跳,随着鞭炮在“砰-砰-砰…”的声音中变成闪光,仿佛所有的一切不如意都随着瞬间爆炸声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开心与快乐。这种过瘾的感觉令我对放鞭炮特别喜欢,“爸爸妈妈,我想自己放鞭炮。”但他们坚决不同意:“你还小,跑得慢,嘣着你咋弄?”我只好心中暗自盼望着自己快一点长大,这样我就能在每个春节过年时候痛痛快快地放鞭炮了。然而,如今每次出门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气,想象着就算长大了,放鞭炮的心情也没有了。同时国家对于春节放鞭炮进行了限制,这样以来痛痛快快地、淋漓尽致地、名正言顺地放鞭炮只能成为一种奢望了。为了头上的蓝天白云,只能将那一挂挂响彻云霄的鞭炮声珍藏在我春节的记忆里了。
13.我的中学记忆 篇十三
2014年11月的某一天晚自修结束后,我照例到学校边上的105路公交车蛟翔巷站候车,遇到了我班上的学生林佳瑶,她比我早一两分钟到站头。我是坐两站到九山公园站下,她要往西坐十几站到黄龙站下。
车还没来,我们边候边聊。我心疼地说:“佳瑶,我们高三晚自修放学已经9点,向老师问几个问题,再整理整理,走到站头候车,起码九点二十多了。车要再来得慢些,到家基本就是10点多了。回去一旦还得学习,那就连洗澡的时间都没有了。”没想到她真得回答:“老师,有时候我是没洗,没时间洗,就熬一夜不洗。”佳瑶是个十分懂事勤奋的孩子,在学习上本本分分,认认真真,坐在教室第一排,就在我眼皮底下,我看她是整天都十分专注的。跟我说话的时候,她手里还拿着书,我来之前,她就是在那样昏暗的路灯下,立在站头,低头看书。听到这话,再想到她手中的书,我忽然就不说话了,我想,她的时间比我的宝贵,我多跟她聊一句,她回家后学习的时间就延迟一点,聊多了,就影响她的洗澡了。我于是戛然打住,和她一起站在浓密的大树下,在昏暗的灯光中,彼此默默,静等105从远处开来。
后来好几次碰到和她同坐105,我坐到九山公园站下车时,她手里都还一直拿着书,低头看,只在我走出下客门时,她才抬头和我挥手告别,微微一笑。她真不容易,她真是一个好孩子。她是真的争分夺秒,惜时如金。她不是那种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孩子,她不是那种听得见牛皮看不见行动的孩子,她也不是那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孩子,她更不是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孩子。我真想亲口告诉她的父母,不管她眼前的成绩如何,高考的结果如何,在这一年的全部时间里,千万不要再多给她哪怕一点点的压力——哪里还忍心给她压力呢?她已经深知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人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疯狂卖力的干劲,所有狭义的短时的功利性评判都影响不了她的人生走向真正的华丽和矜贵。
这一年,还有很多很多和她一样不容易的高三生,在与时间赛跑,与生命对话,与理想相望。这一年的以前的很多年和这一年的以后的无数年,都有一批一批这样不容易的高三生,在奋然而前行,在冲向那条将挤着千军万马的独木桥,成为中国社会每一个炎炎的夏天最壮观的景象。
比起狭隘而没有理性地批判高考,我更倾向于赞美和夸大一段奋然前行、热血沸腾、刻骨铭心的岁月本身的价值。是高三让人生才完整,人有这样一段疯狂洒汗的经历,我总想,不是什么坏事。毕竟,它会成为你人生所有片断的有益的参照和激励。毕竟,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我想起自己在私立名校浙鳌高中读书的时候,也是一度疯狂奋然。我比我的学生佳瑶还要极端,她是有时候忍一晚没洗,我是到了高二高三一直坚持4天洗1次,几乎从没打破这规律。我仔细回想这段勒着时间的裤腰带读书的日子究竟为何疯狂到这般地步,答案确实只有一个:为了省出更多的时间学习。4天洗1次澡,就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这无论在现在还是在过去,听来都有些荒谬了。我回想这段经历,努力为它还原一段最真实的注脚,梳理发现,大概是这样两个原因:一、浙鳌的学习氛围本身就实在太疯狂,大部分人选择这个学校就是来拼命的,就是为了来走一段能隔绝喧嚣、心无旁骛的读书生涯;二、高一在中下流蹲了一年之后,我狠下决心在高二玩命去追赶超越,誓言一定要为父母争光——那时候的想法真就这么单纯,很有史铁生在《我与地坛》所言“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的况味。那怎么追赶超越呢?我细想,我本非在读书上幸有天赋的人,那就笨鸟先飞呗,比别人多花时间才是硬道理,我那时几乎把这一点当成了我的终极信仰来遵守,我没觉得这个世界上除了这一条,还有什么可以拿来当成我追赶超越他人的突破口。于是,就这么愉快地和自己约定:4天洗1次澡,3天都不行,如果难受,如果脏,如果痒,忍着。我又想,死不了人的事情,终归算不上大事。
当然,这可不是什么值得标榜的“好习惯”(最直接的后果是可能身上会痒会臭,室友、同学可能会被熏到,好在我整体上还比较“保洁”),我也从不曾有标榜它的企图,但这段慎独自律、咬牙坚持、到处挤牙膏、一心扑在学习上的时光,及它后来带给我的勇毅与坚韧,是真真切切的。那时候,还同时下了一个决心:所有的体育课,报个到之后,能逃都逃,逃到教室去学习。当然,这好像也不是什么“好习惯”(最直接的后果是可能体质会变差,对高三这场持久战来说还是不可取的),但那段见缝就插针、一周两次跟体育老师“捉迷藏”偷时间的冒险,及它后来带给我的惜时如命、凡事力求高效的品质,也是真真切切的。从那时到现在,我比谁都追捧“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我比谁都感激高考这条公平的出路,我也比谁都坚信靠天靠地靠老子都不是好汉,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何况,家境非富不贵的我也只能靠自己了!我自己再不疯狂,我就真的只能淹没在红尘中了。每次回想这段时光,我都庆幸,我竟然能在18岁之前奉守了这样的信条,用了这样的精神去为我的人生做出交代。
在浙鳌读书的人更不会忘记,何必团校长(1995年他创办了浙鳌,一直担任校长至今)每天早晨要求全校学生必须在12分钟内洗漱完毕跑到操场排好队伍的铁律,12分钟一到,他就会喊“全体立正”,这个时候,所有还没到达队伍的同学,跑到哪里就在原地站住立正,不得继续前进,事后还得有好一番教育。12分钟,一层楼30来个寝室,240来人,就一个洗漱间,10来个水龙头,所有的人也必须得在这样紧巴巴的条件下一口气完成洗漱、穿衣、叠被、摆鞋,一样不落(否则……你懂的),浙鳌人是这样被教育懂得什么叫“惜时”的。每天早上6点12分,一旦发现全校有几个人动作慢了,何校长就会拿着话筒大喊:“再慢一点就要迟到了,这么危险的事情,太可怕了! 我们已经N天没人迟到了,要是你们迟到了,这罪有多大!”浙鳌学子回顾总结“何校长语录”的时候甚至还搬出了“迟到,杀了你的头也抵不了你的罪”这句压箱底儿的何氏经典!也足见印象之深刻了。如今想来,虽有几分喜剧味道,但却如此真切地镌刻在了我们每一个浙鳌人的血液里,成了我们永恒的优良的惜时基因,甚至,也就成了我们“疯狂”的基因。
闭上眼睛,堵上耳朵,时间也会流逝。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年少。莫怨尤,莫蹉跎,“即便深陷困苦,我们也要努力让自己相信: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每每看到班上的那个同样坐在第一排的男生每天晚自修总不住地回头看教室后面的挂钟,数着放学的时间,我就心痛不已,哑口无言。我知道,如此茫然的孩子也还有很多,一如佳瑶那样信奉“时间就是生命”的孩子也很多一样,我不知道每一个个体的那样的茫然究竟都出于何因,在这个竞争没有最激烈只有更激烈、就业形势总体严峻的年代,我为佳瑶这样清醒始终、高度自律的孩子庆幸,更替那些身在高三还茫然无措的孩子深深地担忧。我倒但愿佳瑶这样的孩子要走走停停,忙里偷点闲,偶尔坐下来犒劳犒劳自己,而那些还在不住回头看教室后面的挂钟数着回家的时点的孩子,该要对自己狠一点,再狠一点,把自己逼一逼,鞭策鞭策,甚至要“置之死地而后生”,唯有如此,生命方能超越凡俗,再不疯狂,你们就真得老了。那时候你们或会愧悔:在该血气方刚、奋然前行、埋头苦读的岁月,却硬是选择了荒废。而比这个更加致命的是,人在荒废蹉跎的岁月里,挫伤了自己奋进与搏击的善根,助长了自己躁动与浮华的气焰,从此难灭。
高考篇——那年高考,母亲送考送项链
2014年6月2日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和妻子抽空回了趟平阳的老家,宴请至亲来我家吃酒,以庆我乔迁之喜。席上,三叔和我同桌,挨在一起,吃喝谈聊间难免说到他的儿子林甲进几日后参加高考的话题。
堂弟3年前以优异成绩考进名校县中平阳中学,初进平中,面对如云高手,成绩仍居上游,叔和婶也喜笑颜开。但到了高二高三,堂弟也沉迷手机,搭了不少时间进去,据叔和婶说,他常是午夜时分还在埋头苦按手机,成绩一直滑落到段200多名,至今未能再回上游。每次见到我,叔和婶都心急如焚,一番苦诉。叔读过一两年的小学,婶没上过学,他们是把全部的希望都压在儿子身上,到处做工,疲惫不堪,叔如今更是骨瘦如柴,但心情爽朗,日子过得相当有奔头。
我深知叔的不易,3个孩子,大女儿马上浙工大毕业,小儿子又要上大学了,他闲不下来,也闲不起。堂弟虽是沉迷手机,但他出身寒门,终是懂事的孩子,对此他深知其错,也后悔莫及,还常能对我叔和婶坦言其疚。于是我就劝叔、婶说:“县中的200多名都是要上重点的分子,要放在普通的高中,他都不知道高居榜首到哪里去了!我们心放宽些,孩子自己能认识到错误了,那我们就别给他压力了。”叔和婶笑笑,对即将到来的高考,他们怀揣满心的期待,也夹杂些情理之中的慌张。记得2012年江苏高考卷出了一道好作文题“忧与爱”,很适合在这个地方写一写,面对孩子,父母的忧即是爱,爱常生忧,父母的“忧”与“爱”从来都如影随形。我记得,那道作文题举了3个材料,极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其中一个是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还有一段是罗曼·罗兰的名言:“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我不止一次地在严肃而又压抑的高考考场里监考那些或紧张或从容的考生,在我监考过的很多考场里,我都可以轻易地透过窗户看见考点学校的大门口、围墙边,那些扎堆席地而坐甚至在热烈的阳光下曝晒、紧张焦急甚至步履茫然的家长,我读得懂他们的忧,他们的爱。
我又一次想起2001年的7月,母亲和大哥陪我度过两天高考的故事。我是到异校考试,为了离考点更近一些,节省路上时间,我必须住在考点附近的二姑家,母亲当然就放下生意,要来全程陪护,照顾我的方方面面了。她知道我住在别人家里很难得到悉心的照料,她知道我喜欢吃她烧的菜,她知道我喜欢吃她炖的补品,她知道她得陪着我,给我鼓励,给我减压,给我最好的后勤保障。姑姑是主人,她尽管烧她的待客之菜,母亲则另外给我特地烧几个我爱吃的,譬如各类蔬菜啊,小黄鱼啊什么的。晚上就给我吃她亲手做的炖品,她要让我场场考试都精神抖擞。她也总会问我下一顿想吃什么,明天想吃什么,她还会问我喜欢哪种烧法,她大概想把我住校3年没有什么机会吃她的家烧的遗憾给一齐补上。每场考试母亲和大哥都坐三轮车送我去考点,又在考点门口坐三轮车接我回去,虽然考点离二姑家也就十几分钟的步行距离,可母亲绝不允许让我在路上曝晒中暑的。
在母亲做的这么多事情当中,我最难忘的,仍是她在我正要去二姑家的那天,特地到我学校来,给正在紧张复习中的我送了一条金项链。这条金项链她是真送得急,明明我马上要整理行李去二姑家了,刚刚到我学校镇上的她也要先给我送项链,再去二姑家。这条项链是外婆送给她的四十寿礼,于她可十分贵重。母亲从来没有戴过什么金银首饰,我上高中那些年又是家里最困难的几年,那条金项链是家里唯一贵重的贵重物品了。而且这链子是外婆拿着去庙里求过愿的,上面有外婆对我母亲的温情的祈福与祝祷,其意义就更非同一般了。
母亲要我高考那几天戴上这条项链,戴着它进考场战斗,母亲像揭示一个天大的秘密般笑着告诉我:“我昨天刚刚拿着这条项链去庙里求过愿,这链子能保佑你考出好成绩,这两天考试你都戴着!”母亲是个蛮认真的佛教徒,她很信这些,而我什么教都不信,还常常和母亲顶嘴,笑话她迷信,嫌弃她折腾,说道她成天整些没用的,但那一天,我啥都没说,笑笑,就收下了母亲的“厚礼”,当即戴在脖子上,母亲露出满意的笑容,似乎卸下了一身的紧张与忧虑。她深信她的儿子戴上这条她去佛庙求过愿的金链就能沐浴佛祖的庇佑与眷顾,就能在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上稳步向前,鱼跃龙门。母亲的虔诚在这样的时刻深深地感动了我,并给予了我莫大的鼓舞和力量。与其说我是戴上了神的庇佑,不如说我是戴上了链子般环环相连“丝丝入扣”的母爱,这份朴实而真切的母爱,是伴随我在人生路上始终坚毅前行的不竭动力。累日经年,仍动人至深。
母亲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在除夕之夜与她的一帮信徒之友步行拜访乡里乡外的各处名庙,为家人祈福,我读中小学那会儿,她每次都问我要不要与她同行,提问中带有央求,我几乎都没有满足她的邀请,少有的一两次陪她逛庙祈福,也都是心不在焉,满不耐烦。可我深深地知道,母亲四处兜兜转转是在为谁祈福和祝祷,我的心里更是跟明镜似的,背负全家人的寄托的我,定是她年年拜佛求神的重中之重。我甚至可以猜想,母亲往来于各处名庙的行色匆匆之中,或许从来不曾为她自己拜求过什么。这大概可以说是天下父母最突出的标签吧?我们从这个标签里,读懂天下父母,感知天下父母心。
每个孩子或许都曾在人生的某一个特别的时刻,收到过母亲的“金项链”,不管那是进过佛庙,还是进过教堂,或是哪里都未曾进过,它们都是我们一生的眷恋,一世的财富,永远的母爱。或许母爱的方式有迷信与非迷信之分,有佛教与基督教之别,甚至也有贫富的差距,但母爱本身从无二致,没有贵贱,每一份来自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母爱,都是十分的成色的金,永远金光闪耀在我们成长的路上,直至我们自己也成为人父,成为人母,慢慢变老。
生活篇——贫苦的幸福
前些天,去医院治疗膝伤,回单位的路上坐55路公交车,站在下客门边上的扶手旁,眼底下正是一个靠窗的单座,座上是一位头发七分白三分黑的七旬老人。他着黑色的布裤,浅黄的外套,看料子,价格都不过百,甚至还不到五十。他的座位旁有两个小篮,空的;一根小扁担,安然地横在两个空篮上边儿。
他正低着头在数钱,数得入神,一脸的陶醉和幸福。
我看着他数钱,看得入神,看得“津津有味”,也是一脸的陶醉,又感动又感慨,忍不住拿起手机偷偷地拍了两张照片,回来后,又把照片看得入神,看得“津津有味”,看得一脸的陶醉。
他坐在那个靠窗的单座上,几乎旁若无人,低着头,一连十几分钟,专心致志地数他的钱。我看着他座旁的两个空篮子和一根小扁担,以及残留在篮子里的几片小小的菜叶,我容易猜想,这是他今天卖菜的收成。我不知道,他这样的临时买卖,是在哪个地方做成的,菜市场里边儿是肯定不可能了,就它这点收成还不够摊位的租金。我猜,他总是在一个人来人往的街边卖了他的菜,或者蹲在菜市场的外头,只要没人来赶他,买卖也是做得成的。我每天早上去上班时,就经常在九山路边碰到过这样的土买卖,而且,好像也都是老人做的买卖。有卖青菜的,有卖螺蛳的,有卖番薯的,有卖各种瓜果的,等等。
我很高兴,他的菜都卖完了,所以他才心满意足地数得这么专心致志,旁若无人呢。他今天的进账两百多的样子,在手上数的,几乎都是5元、10元和20元,这大概就是他的全部整钱儿了。他把这一小叠钱夹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的缝间,用右手一张一张地往里翻,一张一张地数,同币值的都放在一起,20元的在最下面,10元的在中间,5元的在最上头。他数得特仔细,生怕错过一张,加错了总数,所以动作特别慢,每翻一张都像在计算他一生的家当,每翻一张都像极了一个电影的慢镜头,每翻一张都让人感觉时间在凝固。我没敢打搅他,打搅他的陶醉与幸福,那样的打搅可是一种十足的罪过和不识趣。所以我拍照的时候,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死死地按住了手机的出声口,没敢让拍照发出一点点的咔嚓声。
他数完一遍又数第二遍,第二遍数到一半儿,手指太干了,翻不动纸币了,于是把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往嘴唇上一沾,润湿指腹,才又继续数他的钱去。这前前后后大概花了有十几分钟,直到我下车时,他好像仍在专心致志地数钱。我不知道他后来又数了几遍,到家后又数了几遍,我想,他要是愿意,他就数上八遍十遍吧。我又想,他要是数得开心,他就再数上十遍百遍吧。反正数自己的钱又不犯法,反正他数的又不是一打的百元大钞,一点都不惹眼。
我不想去揣测他是否有子女,是否有老伴儿,我想,只要他卖菜卖出了活着的尊严,数着自己劳动所得来的钱幸福知足,他哪怕天天这样去卖菜呢也行。他是年迈了,看他的七分白的头发和横横竖竖的皱纹,看他那双满是褶裂的双手,说他七旬都是保守的估计,可我想,他总比那些在路边装疯卖傻、装死横卧、歇斯底里、撕心裂肺来乞讨的中老年甚至青少年要强得多吧?我想,他更比啃老的人强。
我知道有很多少欲、知足、乐寂静的人,但这样在我眼底下生动演绎了少欲、知足、乐寂静的人,我还是少见的。我们未必都有这样的缘分,如此近距离地目睹这样生动的演绎,如此近距离地触摸人生的真谛,我总是十分庆幸于这样的邂逅,我总是感恩于这样极富视觉冲击力的邂逅。因为正如诺瓦利斯所说的,我们总是读懂了别人的命运,便也坦然于自己的命运。
我前些日大早去上班时,在九山南路靠人民西路的路口,也碰到过一位卖菜的老人,背佝偻,穿一双老布鞋,一身破旧的中山装,年纪更大,看样子得有八十多了,四处张望来往的行人。他眼前摆着的也是两篮的菜,上面横着一根扁担。我看得心疼,也偷偷回头拍了一张照,调焦距的时候,手机画面里刚好出现一个三十多岁的大姐满脸笑容地买他的菜,我分明看到,她是“有意”停下脚步回头来买他的菜的,看得我感动。我又庆幸,我总有这样的缘分,遇见这样动人的故事。
我隔着十来米的距离,还能分明看见老人的手颤巍巍地给那个大姐递菜,说话也是有点颤巍巍的,又颤巍巍地接过那个大姐的钱,可我看他自给自足中的一脸乐寂静,淡看了这一世的喧嚣与繁华,甚至冷眼与嘲笑,甚至不屑与轻蔑,我于是又看得感动。我又不敢去猜想,他为何八十多背佝偻还得这样出来卖命,想,总是有什么说来话长、听来心酸的难念之家经吧,可是,从他们这样历经沧桑的老人身上,你看不出仇与恨,看不出怨与尤,看不出焦与躁,看不出苦与悲,有的只是贫苦中的平淡,平淡中的幸福,幸福中的知足,知足中的淡定。
我曾数过这样的钱,我曾这样数过钱,我曾长时间地品尝过这样的贫苦与幸福。上小学初中那会儿,一到暑天,母亲天没亮就拉着一板车的西瓜到外镇上去卖,我总跟着她在后面推,一板车的西瓜是50来个,数百斤,上坡的时候,我成了母亲的得力助手。我跟着她走街串巷,在外镇上一个村一个村地吆喝卖瓜,卖完回到家几毛一块五元十元地数钱,一叠一叠地叠硬币,在百多个硬币里专心寻找传说可以卖大钱的1996年的一元币以图收藏升值,有时候还偷偷地往自己的口袋里塞几元(我那时总是笃定母亲不至于神通到能发现百多个硬币少了零星的几个),我知道那种幸福是什么味道。
20世纪90年代末在外镇上高中那会儿是家里最艰难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我的小伙伴们的生活费少则1周100元,多则2周500元,而我是2周80元。80元,你可能会笑,怎么是这么一个奇怪的数额?干脆一百不行吗?差那20元?可那是真的,我2个星期就80元的生活费,固定的,从不超标。到了高三要冲刺,父母觉得应该让我吃得好些保证营养的时候,也就是2周100元。可就是2周80元的生活费,有时候父亲也得靠借才能维持,我知道那种贫苦的味道。
要知道,来回四趟车费是16元,这样就只剩64元。那时候连三轮车都舍不得坐,校门口出来,同学们毫不犹豫地往三轮车上跳,我都是走着去车站的,不管多日晒多雨淋。两个星期在学校要吃13顿早餐,12顿中餐,13顿晚餐,每顿早餐1元,共13元;每顿中餐2元,是24元;每顿晚餐2元,要26元,这样就只剩下1元。你该想象得到这是怎样的一种紧巴巴。而且你也应该能想象得到,连吃都是吃得紧巴巴的。如果还想买点什么用的穿的,那中餐晚餐还得省,譬如1.5元。可我知足,我从来不多要,我知道父亲不易,我知道我每次从校门口步行到车站的那一点路,远远比不上父亲日夜在田间来来回回的那些路;我在学校里的那一点省吃俭用也绝比不上父亲在家里的紧巴巴。我知道父亲几乎是含泪前行的,我想,我也可以,他已经为我倾尽了所有,包括他的尊严,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我后来做了老师,我经常听见我的一些学生问我:“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读书?为了什么而活着?”我说:“你们这样问的时候,说明你们还只想着你自己,你们还太自私,你们还不知道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上,我们就和他们扯不开这层血浓于水的联系!有些事情,是不好去追究所谓的意义的,它们经常就只是一种本能,一种责任,一种义务!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生长的养料,我们且说为他们读书为他们活一活,这难道不公平吗?为什么你们还能说出‘父母是把他们的意愿强加给我们儿女的话来呢?”见着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又不务正业的学生,我也是忍不住要说的:“你们别装阔,离开父母,你们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你们总想着如何满足自己在同学朋友面前的面子和虚荣,却从不想如何满足父母在亲朋好友和老师面前的面子和虚荣。这难道就公平?”所有的道德律,都是从孝道伦理开始谈论的,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伦理,他什么道德都无从谈起。父母含着泪坚毅前行、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时候,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可能正在忘我地寻欢作乐或虚度光阴!天下的父母几乎都是英雄,但不见得天下的子女都能“惜英雄”!
所以我才更知道在贫苦中,多微小的收成都足以造成持续的幸福。我深深地理解公车上和大路边的那些卖菜的老人,我深深地敬重他们,多苦都靠自己的双手撑着,多苦都微笑着看人来车往、日升月落,多苦都少欲、知足、乐寂静。
忽然想起今年清明时,回到老家看刚刚在年初成寡的奶奶,心里深深惦着我爷爷的她,拿出了爷爷生前在老人院替人跑路买烟买吃赚点小费的“工资”簿,里面竟然是那样整整齐齐地一笔一笔的数字:×月×日,2元;×月×日,5元;×月×日,8元……一行一行,一笔不落,密密麻麻。奶奶翻着爷爷的“工资”簿,明亮的阳光照在爷爷生前的每一处笔迹上,好像每一笔都是爷爷的微笑。爷爷活到八十七,子孙满堂,虽不缺钱花,但却总想自己动手攒点小钱,坚持能不给子孙增负就不给子孙增负的原则。奶奶前几年也是闲不住,还替服装厂粘挂牌,有些毒气的胶水弄得她双手干裂。我们一大家子人都笑他们俩,苦劝他们俩别折腾,说,啥都少不了你们的,一切全包,子孙们都孝顺着呢,可他们就是不听。后来我们只好“听之任之”了。这都是贫苦农民的本色使然吧,闲不下来,好自给自足,在微薄的物质中享受无量的精神愉悦。尽管这样一年也就几千块,他们却乐得满满足足。到了除夕夜,爷爷奶奶还坚持要给他们的孙辈曾孙辈压岁钱呢,挡都挡不住,推都推不回。实际上到了他们这年纪,都该是我们作为子孙的往上给“压岁钱”。可是他们开心,真开心,真幸福,这种幸福,旁人未必能懂。所以才说冷暖“自”知、苦乐“自”懂呢。关键都在一个“自”字,这一点,可别说偏了。
【我的春节记忆】推荐阅读:
春节的难忘记忆春节作文08-17
春节记忆作文08-21
我的记忆-情感散文07-22
记忆作文:我的报刊我的童年08-17
记忆我的外公800字作文06-28
她在我的记忆深处初三作文09-11
你就这样留在了我的记忆里作文07-17
以春节为话题的作文:我的春节08-15
他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初中生优秀作文09-14
我的春节五年级征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