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论文平等

2024-09-06

班主任论文平等(精选8篇)

1.班主任论文平等 篇一

道德平等与待遇平等:试探平等概念的二元结构

一、前言

在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里,平等是一个相当古老、也相当基础性的议题。古典政治哲学和基督教传统,均注意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也根据各自的内在逻辑,对平等概念的意思有所发挥、对平等的价值有所肯定。不过,要到近代、尤其是十八世纪以后的西欧,平等才真正成为一项完整而强大的核心政治价值,有关它的讨论也益发兴盛。

但是平等概念究竟应该如何了解?它的诉求究竟是甚么?平等又牵涉到甚么一些问题?历来的讨论,在这几方面可以说有如乱麻,不容易理出头绪。有见于平等概念的内在复杂程度,往往干扰到今人对于它的认知与评价,对它的结构加以整理,是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意义的。

本文的主旨不在于细数排比有关平等的各类观点,而在于整理出平等概念的一项或可归于结构的特色。本文企图显示,平等的主张,必然呈现一种二元的结构:一方面,主张平等,需要肯定所有适用者的道德平等;另一方面,主张平等,还需要根据这种道德层面的状态,判断在实际社会生活里,人应该受到甚么样的待遇,才算满足了平等的要求。2作为一项道德价值,平等业已获得了相当普遍的认可,虽然其理由还常见争论;但是它的实质要求,却始终会是聚讼的焦点。

平等概念的历史面向与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过这个二元特色来整理和叙述。本文因此拟先就它的思想史,略做简要的探索与综合。这个二元结构在历史上的出现与转化过程,尤其是道德平等如何克服自然与社会的等级身分而终告成形、它又如何经由公民身分构成待遇平等的动力,值得我们有所了解。3

其次,在概念层次,这种二元结构的内容,需要加以说明。平等问题所涉及的面向很广,可以从不同的应用范围来设法理解;例如法律的平等、经济的平等、社会的平等、政治的平等,所要求的并不是同样的东西。它与其它政治价值──例如自由、正义、公共利益、效率等等──的关系也至为复杂,不能下简单的定论。这些问题,与本文的主旨无关。相反,我们拟参考当代英语政治哲学的一些文献,集中讨论平等这个概念所涉及的几个概念性问题,以资说明道德的`平等与待遇平等的分辨为甚么有其理论上的必要,以及根据这些理据,待遇平等的问题结构,如何逐渐将“平等”问题转化成“公平”的问题。

二、平等概念的思想史

我们常有一种印象,认为平等乃是一项特属于现代世界的价值;在前现代的社会里,突出某种族群、性别、等级或身分的差异,表现为各种差别待遇,才是普遍的基本态度。这个印象不算完全准确,不过却也并不失真。前现代的世界观,比较重视个人身上的某些自然、社会属性,常常根据这类属性在人与人之间有所区辨。但是在前现代的思维中,并不是没有普遍性的诉求,以及因此取得的普遍身分、普遍人性的想法。从差异和特殊性向普遍性的移动,影响平等概念的发展甚巨,值得作为以下论述的架构。

古典思维在前现代时期的西方,平等并不是一个获得广泛认可的价值。亚里斯多德的公式“一样的东西一样对待,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对待”(Politics, III, ix, 1280a),是古典时期的基本态度;这个说法不是不可能具有平等主义的涵蕴,但在古典世界,由于人身上的某些差别往往被赋予绝对的意义,人们明显并不是 “一样”的东西,所以自然不能受到“一样”的对待。古典思想对人的差别性了解,大致上以人性在质方面的差别为本。例如柏拉图说到人性中有贵贱不同金属的成份,决定了每个人的适宜职位(Republic, III, 415);例如亚里斯多德提到男与女、自由人与奴隶、人与动物,各自都有其本性的差异(Politics, I, v, 1254b),从而涵蕴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德

[1] [2] [3] [4]

2.班主任论文平等 篇二

一、全面了解学生

班主任要关爱每一位学生, 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 摸清他们的心理特点, 掌握他们的内心需求。刚接手一个新班时, 尽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和生源地, 表明老师对每位学生都很关注。然后尽可能抽出时间深入到军训场地、宿舍、食堂等, 与学生谈心, 了解学生的既往情况、现今状态及未来目标, 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 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 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接着班主任还要根据学生的自身基础, 帮助他们树立适合他们个人的奋斗目标。有了目标, 学生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自然就形成了你追我赶, 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并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要把目标变成现实, 班主任还要分时段地向每个学生提出当前学习和工作的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我奋斗, 向着目标一步步迈进。

二、平等对待学生

在班主任面前, 生生平等, 做到不以家庭出身高低、智力好坏定亲疏, 不以成绩好坏分优劣。甚至优生犯了规, 更要严肃处理, 因为当优生犯错时, 会有许多学生在睁大眼睛看着你如何处理, 这时如果你偏袒优生, 不但助长他骄傲个性, 也会在学生中留下对你不好的印象。而差生心理脆弱, 在处事过程中, 切忌伤他们的自尊, 应该心平气和地说理教育, 有耐心地去引导他们才是最好的方法。其实, 学困生身上也存在着许多优点, 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 作为班主任, 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引导他们扬长避短, 向好的方面发展。

三、行动关爱学生

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 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家的温暖, 老师如同父母般关爱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比如, 我班有一位同学腹部剧痛在某院诊断为“卵巢囊肿”急需住院开刀, 我通过电话征得学生家长的同意后, 立即将学生转至泰州市最好的医院, 并托人帮忙请妇产科科室主任主刀, 等到家长赶到学校时一切都已办妥, 手术非常成功, 学生和家长都很感激。去年冬天, 我发现有两位同学穿得很单薄, 问其原因得知她们开学时衣服没带全, 又没钱买, 我立即回家找了几件我女儿的衣服给她们。这些虽然是小事, 但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记忆却是深刻的。通过这些小事情来联络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老师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 会尽一切力量帮助他们的, 慢慢地他们会把你当成一个可以亲近的人, 可以信赖的人。

四、民主管理学生

学生们的思想活跃, 想象力丰富, 在每件事上应多听听学生的意见, 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总比耳提面命有益得多, 既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也增强了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在班务工作的每个环节上, 班主任都应当尊重学生的选择。如组建新的班委, 推荐入党积极分子, 选举优秀学生等, 要组织学生民主选举;班级制度怎样制定, 主题班会怎样策划, 团日活动怎样开展等, 也要最后由学生决定。班主任的“退隐”, 并非就是撒手不管, 而是尊重学生的选择, 这体现了班主任开阔的胸襟和睿智育人的境界。

五、微笑感化学生

如果班主任面对学生总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 经常运用命令和训斥的口气, 这样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特别是与问题学生交流时, 千万不能总是板起面孔或当众讽刺、挖苦、翻老账, 而应该和风细雨、情理兼通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真诚的微笑可以感化他们, 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这种关爱会激起学生的自责之情, 促使学生自觉改正错误。要让他们意识到老师相信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 一定能改正缺点, 同时也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牢固树立起不依赖, 不等待, 一切靠自觉的观念, 从而确立自我教育的思想基础。

3.平等交流平等对话 篇三

如《浙江教育报》上有一篇名为《我是家长,我怕老师》的文章,写的就是一位非常苦恼的母亲向记者讲述最近发生在10岁儿子身上的一件事:孩子偶尔犯了个小错误,老师就罚他值勤并且歧视他。这位母亲最后说,“孩子的确会有毛病,但老师对‘不听话’的孩子怎么能歧视和惩罚呢?可是,我不敢与老师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怕的是老师误解,给孩子‘穿小鞋’。”其实,这位母亲的心态是很具代表性的,表现出来就是家长对教师的害怕。据了解,家长怕老师的这种现象并不在少数。一个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揪耳朵,孩子回家不敢告诉父母,后来被妈妈发现。夫妻俩想了一个晚上,决定还是不与老师理论此事,怕的是现在看来还是小事,一理论反而将事情闹大。还有一个孩子,被老师罚抄作业,心理受了很大刺激,不想去上学。尽管如此,这位学生的家长还是没有去找老师,而是自己通过关系让孩子转学了事。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即使孩子表现优秀的家长也表示,害怕教师在他们面前较多地提及孩子的不足。我在跟许多家长沟通交流时,也有家长流露出这种心态。出现这样的现象,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作为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的心理因素,但是双方又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以在教师与家长之间产生一些矛盾也不足为奇。我们仔细推究一下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方缺乏经常性的联系。我们有的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能力过分自信,认为双方没有建立经常联系的必要,不

相信家长是教育工作的助手,或者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而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不热心,或者对班主任工作抱冷漠态度。这样,就致使双方不能及时地互通情况,缺少必要的心理沟通,这必然会造成双方对学生的情况和评价各执一端,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二、双方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的分歧。由于教师和学生家长所处的角色地位不同,文化修养、教育理论素养、个性特点不同,故而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不尽一致,具体的教育目标、情感、合作愿望上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双方经常产生心理分歧。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听之任之,甚至掩饰和辩护。有的教师因而对家长失去

耐心,不愿倾听他们的意见,不愿主动消除隔阂。

三、彼此不尊重,相互推卸责任。有的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不友好,彼此不满意,不尊重,相互埋怨指责,因此伤了感情,造成交往障碍。如有的班主任由于学生表现出任性、散漫、满不在乎,就指责家长对孩子娇惯、放纵。而家长由于学生的诉苦,就指责班主任对自己的孩子不热心、不负责。

但是最主要的是我们不少教师不把家长、学生放在等高的平台,平等交流的意识和言语都不到位。在平时对学生及家长的关系上只抱有公务式的态度,认为只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本职工作,其他都是可以忽略的小事情,逐渐形成了一种态度定势,而这种态度定势就容易同学生家长对孩子富有人情味的态度发生冲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地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从家长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学生和家长考虑。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期望,是骨肉之情,亲子之爱。他们日夜为孩子的命运操心、担忧,因而对教师寄予厚望。家长对孩子常常情感重于理智,而我们教师对学生却常常是理智重于情感,因此,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情感。

简言之,教师在平常与学生家长的交往中,一定要有友好、平等、积极的态度。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百官街道叶家埭小学)

4.班主任论文平等 篇四

我要评论点击:2258次

摘要

平等的人格精神是平等的人权的前提,也是自由的前提;而这个平等的人格精神,首先要产生并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只有每一个人自觉了与外在的每一个人是平等的,才能有独立的个体;也只有有了独立的个体,才会有真正的自由。

平等与自由的前与后

也许是现实中的感受的原因,现在对自由谈得多,而对平等谈得少。当“自由”与“平等”联手出现时,也往往是“自由和平等”——“平等”常常是处于次一点的位置上。这大约与“自由”与“平等”都是泊来品有关。在引进它们的时候,“自由”就是哥哥,而“平等”则是弟弟。

这似乎也是确切的,在“自由”与“平等”的故乡,“自由”也常常是第一位的。自从苏格兰裔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1775年3月23日于殖民地维吉尼亚议会的演讲中喊出:“不自由,勿宁死!”之后,即成为西方基督文化世界里叫得最响亮的口号。随着这一理念的传播,似乎“自由”真的便比“平等”重要了。

其实,西方人对“自由”与“平等”这样来排序,将“自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还要珍贵,与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经历有关。

在西方平民革命之初,其实首先是从争“平等”开始的。十四世纪,欧洲大地上发生了一场史所未见的大瘟疫,整个欧洲大地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中,大批的人因染病而死去。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英国的贵族、富绅和修道院的院长以及长老们,仍然强迫贫民为其劳动而又不给他们增加工资。面对这种迫压,英格兰岛上弥漫着一种要求平等的强烈情绪。当时有位叫做约翰·鲍尔的传教士,在给英国的自耕农讲道时,第一次喊出了“人生而平等和人权宣言”。他说:“假如我们都是出自于同一父母,亚当和夏娃,他们(即贵族们)怎能说或证明他们比我们高明。当亚当掘地,夏娃纺纱时,谁是绅士呢?”欧洲的教皇、传教士们,还有那些贵族和富绅们,谁也没有想到,那些贫困的农民,正是从天天向他们灌输的教义中找到了平等的源泉,从那时起,人们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这一观念从此深入人心,成为不言自明的真理。十八世纪美国开始谋求脱离英皇的统治,建立自己的国家时,当时的政治家詹姆斯·奥蒂斯就使用了这一真理:“上帝使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所以,“人生而平等”的问题,是西方近代思想史上早已解决了的问题。相比而言,“自由”则要晚一些。

“自由”比生命重要,是为了解决信仰问题而提出来的。虽然那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人们还没有与上帝进行直接沟通的自由。信徒们要了解上帝的旨意,还必须由教皇和牧师来代理才行。教皇和牧师们掌握着对《圣经》的解释权,信徒们只有通过教皇和牧师才能聆听上帝的声音,才能领会上帝的旨意。

然而,再纯粹的精神,一旦需要由代理来进行传达时,就往往会掺杂进代理人个人的私货,使得传达出来的声音多少带有传达者的私念。欧洲教庭也是如此。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印刷成本的降低,越来越多的教徒可以自己阅读《圣经》,并通过自己的阅读而有了自己对于上帝旨意的理解。而这种个性化的理解,自然就会与教皇规定的解释有矛盾之处,于是,争取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或者说由自己来确立自己对上帝的信仰的问题便提了出来,这就是争自由的开始,也就是后来发生的,影响了整个近代史进程的新教革命。

因为争自由的运动来得比争平等的运动稍晚一些,也更深刻,所以使得后起的“自由”反而比早起的“平等”变得更重要。结果,后生的“自由”看上去成了哥哥,而早育的“平等”反而变得像是“自由”的弟弟了。而将“自由”与“平等”引进到中国时,多少又与中国文化的缺失有关。在中国的文化里,总有一点平等的影子,而完全没有自由的成分。

将“自由”看得比“平等”重要,还有一个对概念理解上的原因。也许在中国人看来,“自由”的概念是容易理解的,也容易得到认同。“自由”,解掉枷锁,轻松自在,多么地符合人的本性,又是多么浪漫的事情!于某种成分上,倒也暗合了附着在儒家学说大褂子上暗传下来的道家传统,自然也就更得中国文人的喜欢。其实,这样来理解“自由”显然是一种误解。不论是信仰上的“自由”,还是政治概念上的“自由”,都是律法约束下的“自由”。基督教的《圣经》中,首先要人守的是上帝的律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等与自由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似乎是有着“平等”的理念的,但那是一个被误解了的“平等”,更是一个在现实中难觅踪影的游子。

首先,在一些中国人的意识里,一说到“平等”,可能便会想到“不患寡而患不均”。而一想到“不均”便要“均”起来,要“均”的则又不外乎财产。所以,一讲到“要平等”,便以为就是分了“大户”的财产,大家一同享富或一样受穷。细细地想一想,陈胜、吴广当年高喊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项羽看了秦始皇的排场后所发的“大丈夫当时是”的感叹,多少都有这样的意思。因此,在中国,“平等”既是天使,又是厉鬼。贫困的人们视其为能让他们改变遇境的救苦救难的恩主,而富绅贵族则将其看做一旦袭来难以控制的洪水猛兽。[page]

更为重要的是,不论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还是在我们的文化实体中,不论是在社会现实的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我们又有一个级差明显、格局森严的等级文化制度。

于纵向上说,我们有一个从皇帝、中层官吏、基层官吏,再到家庭而直至个人的等级制度。这一个等级制度并非仅仅是一种身份的差异,也是一种人格精神上的等级之别。于社会上说,政教合一的文化体制,使得每一个级别的人,既是下一级的长官,又是下一级的牧师。而于家庭内部呢,则家长不仅是一家之中的“财政部长”、“商务部长”,也是一家之中的精神教师。而皇帝则是全国人的导师。在这种梯次明显、级差分明、状如高塔的等级制度里,没有“平等”可言,“官大一级压死人”既是形式上的,也是精神上的。在中国二三千年的皇朝社会里,人虽有亿万之众,但拥有完全的人格精神的,可能只有皇帝一人而已。

于横面上讲,在平行的普通人的人与人之间,又有士、农、工、商之分,“三教九流”之别,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或重农抑商,或立贱籍、设仆役,一个宠大的社会,由亿万人之众组成,但贵贱分明、高下立判。元朝做得更是直接,径直把全体国人分为“十等”,每等之间,壁垒森严,待遇分明,拘约甚紧。

在这种纵横交互、遍布于现实的非平等之中,自隋唐起,虽有大规模的科举作为穿插,但也只是一种选拔具体的个人晋级升等的手段而已,并非像时下一些为“科举制度”唱赞歌的人所称许的那样,是一种“平等”的表现,它不但丝毫无损于等级制度,还是一种巩固等级制度的方法。

相反,越是等级森严、级差明显的社会,倒也越是能激发出人们攀缘升级的“雄心壮志”来。而一旦升级成功,回想自己为晋级升等而耗费的心力,也就越加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等级,以及由这等级身份所附着的特权,于精神人格上越发萎缩附就起来。对上陷媚曲迎,对下骄横跋扈。等级制度所培养出来的,往往就是这种变态的人性。中国的古戏中,常有写状元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身为田舍郎时,垂首缩尾,低声下气,见了官绅口呼老爷不已。而一旦登堂入室,朝服在身,荣归故里之时,则是趾高气扬,满面红光,鼻孔朝天地享受着昔日的官绅们跪在自己面前喊自己为老爷的荣光。

就是这样的文化体制,在中国实行了不是十年八年,也不是一百二百年,而是二千余年。“百代犹行秦政制。”一种文化体制一行就是一百多代,二三千年,再顽劣自强的民族也会让它训练、揉搓出柔顺卑弱的脾性来的。

如果说“平等”在中国的古文化中,还有一点影子,而“自由”则大多埋在人性的深处,被华丽而又繁复的“三纲五常”“孝悌规矩”拘束得难以抬头。读中国漫长的历史,于那沉重得令人郁闷的文字中,自“春秋战国”之后,除偶尔可以从“均贫富”的呼号声中,感受到一点“平等”的气味之外,几乎难以寻觅“自由”的气息。

由等级文化体制支撑着的帝制的毁掉,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时间了。制度的架子塌了,可凝结了等级精神的文化还在,那些在传颂着的“古典文艺”,依然在或明或暗地播布着等级文化的基因。就是在今天,官民之间,富贫之间,肉食者与草食者之间,前者是否在人格精神上还依然觉得高于后者一等呢?我是看见过一些人见了官员后那种自降一格的表现的,也见过开着“宝马”“奔驰”的富豪巨贾们,或者是富绅子弟们,从骑着自行车的人们身边呼啸而过,溅人一身泥水之后而发出的大笑中所透出的高等人模样的。

平等的实质是人格的平等

事实求是地说,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的,比如才智的高低,能力的大小,体能的强弱,直至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等,总是有着客观的差别。因而,人与人之间乍一看起来似乎很难平等。[page]

现代社会里所谓“人人生而平等”的“平等”,主要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精神都是平等的,或者说是在剔除了所有附着在每一个身上的权力、金钱等外在之物以后,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你虽然贵为皇帝,富有一国,我虽然是一个沦落街头的乞丐,当我们在街头相遇时,贵为皇帝的你固然可以施舍给我一个铜板,但不能觉得我在人格上便低你一等。我虽然接受了你的施舍,可我一样不认为在人格上认为你是我精神上的主子。相反,当你妨碍了我时,我倒还可以请你让开,“不要挡住了我的阳光”。

其二则是人的权利的平等,生存的权利、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等,也就是现在人们时常提起的“人权”的平等。我想,现代社会制度里,谁也没有权力可以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平等的人格精神是平等的人权的前提,也是自由的前提;而这个平等的人格精神,首先要产生并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只有每一个人自觉了与外在的每一个人是平等的,才能有独立的个体;也只有有了独立的个体,才会有真正的自由。试想,当一个人没有独立的人格精神,总是依附于别人的思想之下,俯伏在某一个人的阴影之中,见了权贵,在人格精神上便像秋霜打过的叶子,一天到晚耸拉着脑袋,连正眼都不敢看上一眼,在这样一个社群之中,你又怎能奢望什么自由呢?只有当你在内心深处,不论是与谁在一起,你都感到你与其他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时候,你大约才会想到自己是自由的,也才会有真正的自由,才会去追求自由的权力。

平等,也是确立法治精神和实现法治现实的前提。从本质上说,所谓法治精神,就是一种契约精神。除了从自然之法中定义出来的法则之外,一个社群中绝大多数的法则,都是协商共议的结果,是所有人共同立下的契约。可是,要订立这样一个契约,每一个人都必须是平等的,都可以参与立契的意见。即使你的意见最终没有写进契约,但也决不能是“凡事总要老爷说了算才好”。而法治的实现更是须臾也离不开“平等”,有了平等的人格意识和精神,才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法律规定的权利,受到了外在的侵扰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寻求法律的保护——不论侵扰自己的是大权在握的官人,还是财霸一方的富豪。

平等的人也是可以结为坚强的整体的,但那联结的因素,并非是抛弃个人的独立,而是缘于共同的信仰和信念。而这一信仰和信念的产生,又决非是在某个人的强行灌输之下而生,而是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而自生于内心的。

西方的现代社会制度已经较为成熟了,但看看他们的历史,那个制度也是首先从讲究“平等”开始的。经过几百年不断的“平等”与“自由”运动,甚至是动枪动炮的激烈的革命之后,现在“平等”与“自由”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变成了他们的自觉行为,托克维尔说,在美国,平等已经是他们的民情。记得2006年5月,国内媒体曾报道过一则关于美国总统布什的“趣事”:4月27日,布什先生到卡特里娜飓风灾区视察灾情,在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加油站,一位志愿者请其题词,但总统没有带笔。他手下的一位工作人员便扔了一支圆珠笔给他,谁知布什竟没有接住,打到脸上去了。而这一失误被在场的记者拍了下来,公之于众。在这则“新闻”中,我不知道其他的读者有何样的感想,我总是觉得,这一国总统与手下工作人员的一扔一接之间,透露出来的正是二者内心深处的人格精神上的平等。总统没有让手下人员呈上“御笔”,而是让手下随手扔了过来;总统的随员发现总统没有带笔,不是诚惶诚恐地呈了上去,而敢于越过人群随手扔了过去。更为重要的是 “挨了一笔”的总统没有温怒之色,砸了总统“一笔”的同样也没有俯伏在地,口呼“罪该万死”地吓得尿了裤子,这都缘于二者觉得虽有职务的高低,却没有人格精神的上下,诚然一幅和谐的画面。然而,这样的总统,却是被国内媒体结结实地揶揄了一番,认为布什太失一国之主的威仪。从中,我们倒也看出现今中国人的脑袋里,装的都是什么样的意识。

所以,“人人生而平等”的“平等”不是形而下的“平等”,更不是物质上的平均,而是形而上的“平等”,是人格精神上的平等。

没有“平等”的平台“自由”难以存身

在中外的古文化中,强者是不讲什么“平等”的。一些强者——大多是祟拜暴力者——一旦获得了足够的可以制服他人的能量,并取得了最高最大权力之后,最先搞的就是“封爵位”“排等级”,自他而始,一级级地排下去,建立起一个权力的金字塔。强者高高地端坐在塔尖之上,俯视着他的国度。等级是自由的天敌,等级之下没有共同的自由。不同的等级,对应了不同的自由,等级越高,“自由”越多。处在最底级的,人数最多的那一群享有最少的“自由”,为数的不多的被封为“管理者”的,享有稍多一点的“自由”,而强者则享有完全的、最大的“自由”的。

钢铁一般坚硬的等级制度中,台阶每下一级,“自由”便会少一点,到了被牧养的平民百姓时,最小的官也是他们的老爷,见面只有叩头的“自由”,其他全是非分之想。在这样的制度里,地位越低,自由越少;反之,地位越高,自由越多。那个居于金字塔尖上的,被称为“天子”的人,只要耍好权术、稳坐大位,便可以呼风唤雨,无拘无束了,“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为所欲为。叶利钦在他的自传中说:你如果爬到了权力的最高位置,你就进入共产主义了。马克思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自由人联合体”,是“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可是,进入这个“自由体”的通行证是什么?是获得最高的权力。

从自由与平等的关系上来看东西方的等级制度,“高等人”的自由恰恰是依靠抽取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精神”和“平等权力”来实现的。在儒家文化制度的设计之中,没有人可以与皇帝谈“平等”。皇帝在没有戴上王冠之前,兄弟姐妹之间还是可以称兄道弟的,相互见面之后也还有拍拍肩膀的亲昵,可一旦其中的一位皇袍加身,原来称兄道弟的其他兄弟姐妹,谁还敢再和他比比肩膀?皇兄皇弟尚且如此,自皇帝以下者,脑子里大约连“平等”的念头也不会有、不敢有。[page]

一个人享有最大“自由”的权利,恰恰也是他可以保持和拥有最大的“自由”的前提。比如杀人的“自由权利”罢,就是因为他可以一句话就能决定其他人的生死,而别人却没有这样的权力,所以那个想杀谁就杀谁的人就成为了最自由的人。

“自由”既然是这样与“平等”相对,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讲“平等”就意味着权力的分享。而权力一旦被分享,则意味着在没有“平等”时,一些人所享有的过多的权力,就要让渡出一部分来——即从他人那里抽取的部分——平分给每一个人。比如,皇帝是有可随便杀人的“自由”的,现在皇帝要与他的“子民”讲“平等”了,一“平等”,便不能想杀谁就杀谁了,因为“平等”之后别人也可来“杀一杀”他。这对于有着“权力癖”的中国人来说,还有什么事情比这讲“平等”更痛苦的呢?

世界上最爱做官的可能就要算是中国人了。因为一旦做了官,进入了那个等级秩序之中,就会比小民高出一等。高了一等,就能享受一点皇帝的赏赉,就多一点“自由”的权力。多了的这一点“自由”的权力,就可以多占有一点生存的资源,就能生存得比他人更好一点。在中国这个自古以来生存压力就很大的国度里,谁又不想去多占有一点,可以让人活得更好的资源呢?可一个人多了一点“自由”,那就意味一批人失去了一点“平等”。在这个“生存法则”面前,谁讲“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那几乎是在与虎谋皮,受伤、死亡就是代价。

因此,要讲“平等”,大约只有两种情况下才能谈得起来。一种是“不得不讲”,比如两个人角力,大战三千回合仍不分胜负,再打下去就会两败俱伤。个人的“自由独大”固然重要,可活着比“独大”终究更紧要。于是,两个人不得不气喘吁吁地握手言和,从此以后我们两个人平起平坐,谁也不要再打谁了,这便是“打出来的平等”;另一种“平等”是强者主动出让的“平等”。忽然有一天,那强者良心发现,道德觉醒,从泛着金光的宝座上走下来,对人们说“我们平等罢!”但这样的“平等”是极难得的。所以说,“自由”是人天性的要求,但“平等”有时候却是一种美德的表现。

胡适先生曾有一句名言,叫作“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我想,这正是因为“平等”比“自由”更难得。在言论上,只许自己有说话的“自由”,却不许别人有反驳的“自由”,不就是因为不能以“平等”的精神待人吗?自己的言论发表出来,便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一听到反对的意见,立即跳上墙头骂将起来,不给他人一点说话的“自由”,从根子上讲,还不就是只要自己随性使意,不许别人与自己的“平等”么!所谓容忍,就是耐住性子仔细地听听他人的批评是不是有道理,就是要让他人有与自己一样的说话的权力。但耐住性子难,可能耐得住性子就是一种有德的表现。

现在想一想,所谓争“自由”,其实也是在争“平等”。因为,人之所以感到了不“自由”,也是因为觉得不“平等”。欧洲的“文艺复兴”,后世学者称为“人的发现”的运动,所发现的是“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思考历史,有一个诡异的存在,就是“平等”“自由”常常被用作了夺取权力、实现野心的手段,但当目标或目的达成之后,真正能将用作旗子的口号给予落地的,少之又少。陈胜、吴广在开始起事时,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拿“平等”做旗子的。后来的暴动者,虽没有讲出什么“宁有种乎”,但那“不纳粮”“均田地”,也都包含着“平等”的成分。因为对于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没有“平等”即没有“自由”。而“自由”又是人们天性的向往,所以,聪明的“革命家”,在革命之初无不是用“自由”来做旗子,从争“平等”来着手操作的。可惜,很多“革命家”得手之后,往往是又拿了等级的罗网重新套在跟着他们革命的人们身上,并以此抽走了他们曾引为号召的“自由”。因为这个时候,他的潜藏于他身上的追求自己最大自由的“天性”发作了。中国的朝代更替,无不如此。所以,将在争“自由”时曾经许下的“平等”,待事成之后兑现出来,并以新的制度巩固下来,是一种更大的美德。因为这一种美德更大,所以做起来也就更难。

无论是从文化的角度上看,还是从现实需要上讲,我们每一个人,不论你处于哪一个阶层,不论你是小康还是富裕,是否都可以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有一个完整的人格精神,一个与他人平等的人格精神呢?我想,在走向现代社会的道路上,于我们来说,平等与自由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5.班主任论文平等 篇五

第一课时 尊重平等的人格 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

1.懂得人格平等的涵义;理解平等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了解现实中存在差异和不平等。2.树立人格平等的观念,培养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意识和态度。重点:懂得人格平等的涵义,做到尊重他人、平等待人。难点: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

【课堂导入】

从2003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就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10年的时间过去,杭州图书馆的全面开放从未停止。从某种意义上说,乞丐和拾荒者处于社会底层,社会公共保底政策的坚实与公平,事关他们的基本生活质量。“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的这段话曾在网上爆红,而杭州图书馆允许乞丐和拾荒者入内阅读,也早已是众人皆知之事。杭州市图书馆“不拒乞丐”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课堂探究】

探究点1 尊重平等的人格

2013年12月,河南盲人李金生申请报名参加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时,遭到教育部门拒绝。残疾人不仅参加考试经常遭遇被拒绝的情况,同时,一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选人用人时,也总是对残疾人“另眼相看”。尽管政府部门的很多岗位,残疾人完全可以胜任,但大多数情况下,残疾人连参加竞聘的机会都没有。问题探究:(1)你对上述材料中歧视残疾人的做法是如何认识的?(2)结合材料说明,一个正直的人应有的待人之道是什么?

答案:(1)歧视残疾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人生而平等,平等的人格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在社会生活中,残疾人的平等权利容易受到侵害,我们更应该平等地对待这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应该歧视或轻视他们。(2)尊重他人,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不因人们之间的差异而划分尊卑等级,显示不同的态度,这是一个正直的人应有的待人之道,也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探究点2 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

2014年1月21日,黑龙江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旁听人员座谈会召开。省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郭砾指出:在就业应聘过程中,我省有75.9%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今年全省公务员考试前在网上公布的招考计划中,预招考的5 026个职位中有2 154个限定为仅招考男性,比例高达42.9%,限定为仅招考女性的职位共96个,比例不足2%。问题探究:结合材料所述现象,请你谈谈如何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差异和不平等现象? 答案:(1)在社会生活中,不平等的思想和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社会的进步不能一蹴而就,陈旧的观念不会一扫而光。

(2)民主的社会制度保障每个人在人格上和法律上的平等,但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不能使机会、财富和各种社会资源完全平均分配。

(3)人在天赋上的差别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同,都可能带来现实中的某种不平等。正因为存在人的差异和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才显示出美好的道德价值。

1.尽管我们每个人在家庭、体质、能力、智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人生而平等,这里的平等体现在(A)

A.人格上和法律上的平等 B.社会地位的平等 C.体力和智力的平等 D.财富分配上的平等

2.下列哪一个故事或寓言,讲的是有关“人格平等”(D)

A.有一家野生动物公园,有成群矫健善跑的鹿,并以此吸引顾客。可狼对鹿威胁很大,公园便将狼群全部赶走。从此,鹿变得悠闲自在,体态也臃肿了起来

B.古希腊有一个大哲学家,给众多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每天甩臂300下。学生们都觉得很容易,可一年后,只有一个人坚持了下来,此人就是柏拉图

C.有个小山村与世隔绝。当地人因水质问题有克山病,都是粗脖子,可他们以为脖子就是这样。一天,山村来了一位旅行家,于是他的正常脖子为当地人所嘲笑

D.克里姆林宫有位清洁工,是个乐观风趣的老太太,她经常对人说:“我和总统普京的工作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收拾的是克里姆林宫,他收拾的是俄罗斯”

3.小文从农村到城里上学,穿的衣服,用的东西和说话的口音都和城里的同学不一样。课后,班里的同学成群地聚在一起,没有人理她,她感到委屈极了。小文的遭遇说明了(C)①农村的孩子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如城里的孩子优秀 ②小文不善于和城里的同学交往 ③在社会生活中,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 ④城里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与小文间的差异,致使这些差异成为歧视小文的根源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4.每个人由于个体的因素存在差异,那么我们对待人们之间的差异采取的态度是(D)①增强平等意识 ②平等对待他人 ③互相抨击对方的缺点 ④对个别人歧视,嘲笑他人 ⑤互相取长补短 A.①②③ C.③④⑤ B.②③④ D.①②⑤

5.小甲的疑问:社会上有的同学出身富贵,有的同学却生活拮据,有的人体力超群,有的却体弱多病,有的人出生在大都市,有的人却出生在偏僻的小山村,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那么大,为什么老师还会说,人生而就是平等的呢? 你能帮助小甲回答这个问题吗?

6.平等主题班会 篇六

男女平等主题班会

六年一班

班会目标:通过本次班会向学生传递男女平等的思想;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男女生之间的差异,从而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班会过程:

一、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六年一班开主题班会,相信大家不枉此行,因为我们班上有一群热情开朗、志存高远、勇敢正直的男生,我们还有一群活泼可爱、积极上进、乐于助人的女生。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令我们钦佩和崇拜。纵观历史,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壮举令我们折服。

二、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你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了解。进入我们的幸运抢答,有请主持人吕婷。

大家看,改变历史的不仅有杰出的男性,更不乏智慧、能干的女性。纵观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极目熙熙攘攘的芸芸众生,其实只有两种简单的组成,即男与女,男与女相加,例构成了整个人类社会。

是啊,男女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当今,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一个人都是一座金矿,都有着取之不尽的资源,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有优秀

的男女——父母、老师、同学都是值得夸奖的。

三、请男生夸夸你身边的女性;也请女性夸夸男性。(7分钟)原来,在男生眼里,女生也这么优秀。是啊,男生也同样如此,当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虽然我们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可是,在学习生活中,男女生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说,在我们里男生学习理科优势就很明显,在数学课上,只听到男生的积极发言,女生则一言不发。

四、事实上男生也有着自己的苦恼,课上老师讲的我都能听懂,可是考试的时总是会这儿少掉一点,那儿漏掉一点。这又是为什么呢?(7分钟)

五、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还请我们的班长来为我们分析。(5分钟)

是啊,我们在这个集体中,不管是男生和女生、女生和女生之间,还是男女生之间,都应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呢?

六、下面请欣赏我们编排的几个我们日常交往中常常会出现的片段。请大家讨论一下,你们觉得小品中的男生和女生交往是否恰当。(小品10分钟)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生活学习在一起,就像在一个大家庭中,老师就是我们的父母,同学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只要我们打破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法则,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并且掌握好交往的分寸,相信一定会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成功。

我们一起行动,赶超这平凡的生活,飞翔在辽阔的天空,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让生命怒放!让我们以高昂的激情宣誓!

男生跟我读:?? 女生跟我读:??(“怒放的生命??” “男生跟我?”开始,低声放。女生宣完,大声放)(1分钟)

班长:本次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主持4)篇二:和谐平等主题班会发言

在和谐平等主题班会的发言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系列班会之一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刚才的发言都很好,有的一听就知道是认真去查找资料,去思考的,很有针对性。有的同学当场想到的也很真诚地与大家分享,也很有启发。

同学们,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上大家最多数人认为要这样,这样好。

价值观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目标。

这24字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表述的。

简单讲,从国家层面看,要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要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些说起来有点大,却也与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相关,我们班会以平等、和谐作为关键词也是有所选择。

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我们现在能起的作用还不大,但我们作为所处的家庭、邻里邻居、班级、学校的一份子,却可以为“和谐”实实在在地做自己的事,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我们学生作为未成年人需要被关注与爱护,教育与监护,我

们作为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不是“平等”的,这是法律及社会职责给我们的要求,既给家长、老师,也给学生,要追求“和谐”,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又为什么要说平等呢?

是要说下面几点。

同学间是平等的,大家都是学生,虽然家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但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团结友爱,互相包容,共同进步,能互相帮助当然很鼓励,能不影响、拖累别人也要受到肯定,正确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班集体才和谐,大家才开心,才能够集中精力学习与成长。老师与学生之间,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爱护学生,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样,班集体才和谐,大家才开心,才能够集中精力学习与成长。

班级与班级之间,有着一定的互相对照乃至竞争的关系,但是都是为了互相促进,在学校中去模拟在一个团体、团队中去参与竞争,大家既要有集体荣誉感,让我们的一班处处争第一,也有更大的集体观念,是良性的竞争。出去我们都是同一个学校的,我们还要与其他学校比一比,代表区时是同个区的,代表市时是同个市的,按此类推,不是吗?不管以后在那个团队中,在那个领域中,都要知道竞争是为了促进。学习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家懂得上面基本的道理,我们就可以在我们的生活、学习的空间内去创造和谐平等的关系,这样就挺好的不是吗。班会到

此结束。谢谢同学们!

汕头.lhsm 篇三:人人平等主题班会教案

人人平等

广州大道南小学 周汉珍

[活动理念] 平等,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社会目标。尽管人与人之间在个体上还存在差异,但是所有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只有平等相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顺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合作才能共赢。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的观念,从而形

成这些方面的良好品质。

2、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

解。

3、使学生懂得只有待人平等,社会才会变得安定,世界才会变得美好,人与人之

间的相处才能变得更加和谐。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一、仔细聆听

老师:同学们,在本次班会课正式开始前,请大家认真聆听一段话

(播放有声读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欣赏图片

1、ppt播放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照片

2、老师揭示本次班会的主题:人人平等

三、平等小知识

老师介绍平等的含义:

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现代社会的进步,就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过程,是平等逐渐实现的过程。

四、小故事大道理

1、班上两位“讲故事小能手”分别给大家讲述两个与平等有关的小故事

故事一:萧伯纳和小女孩

英国大作家萧伯纳,有一次在写作间歇时和邻居小女孩一起玩耍。当送小女孩回家时,萧伯纳对小女孩说:“知道我是谁吗?回家告诉你的妈妈,就说今天和你在一起玩的是萧伯纳!”小女垓孩天真地回应:“知道我是谁吗?回家告诉你的妈妈, 就说和你一起玩的是克里佩斯莱娅!”大文豪不禁愕然.此后萧伯纳每次对明友说此事时,就会感慨地说:“是这位七岁小女孩给我上了人生最好的一堂课!一个人不论有多大的成就,他在人格上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这个教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故事二:兄弟

屠格涅夫在一次外出时碰到一个熟人向他乞讨。他在衣袋里摸了半天,然后抱歉地说:“兄弟啊,实在对不起,我没带吃的东西,钱包也丢在家里了。”乞丐突然紧紧地抓住屠格涅夫的手,一个劲地说:“谢谢你,谢谢你,太谢谢你了!”屠格涅夫奇怪地说:“你谢我什么呢,我什么也没有给你啊。“

乞丐激动地说:“我本来想找点东西吃然后去自杀,没想到你竟然称我为兄弟!还向我表示歉意,您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2、讲讲你身边有关平等的小事例

3、老师抽生讲述

五、名言佳句

1、出示名言警句: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康有为 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林肯

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毕达哥拉斯

平等者最能与平等者相投。——西塞罗

大殿的角石,并不高于那最低的基石。——纪伯伦

对一个有优越才能的人来说,懂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正直的品质。——理查德·斯蒂尔

2、全班齐读名言警句

六、情景演示

1、小品表演

情景一:放学路上

表演者:吴子豪、覃日彤

叮铃铃···,放学了,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小彤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时,小豪经过······

小豪(捧腹大笑):哈哈哈哈,你这个跛子,走路太难看啦,哈哈哈哈。

小彤(哭着说):人人平等,你凭什么嘲笑我。

情景二:厕所标语

表演者:莫永呈、冯建

老冯和老莫在广州的一个工地里当搬运工,有一天,他们在某个商场里闲逛,走着走着,人有三急,他们急冲冲地往洗手间方向跑去? ? 老冯(指着标语):老莫,你看,这什么东西?“严谨农民工如厕,违者罚款500元”,什么东西,人人平等,农民工怎么啦?农民工也是人,凭什么不让我们进入? 老莫:就是,走,找经理理论去。

(两人气汹汹地离开)

情景三:找乐子

表演者:卢宋英、覃日彤、吴子豪、冯建、莫永呈

一个老乞丐坐在路边······

老乞丐:哎呀,好心人啊,给点钱吧,好几天没吃饭了。

这时,有四个小青年在闲逛······

小冯:逛街真无聊,我们找点乐子,玩点刺激的游戏吧。

3人:好极了。

小莫:哎,那里有个呆头呆脑的老乞丐。

小彤:要不咱们······

小英:玩玩他?

小冯:这注意好。4人一起捉弄老乞丐

老乞丐:救命啊,你们不要打窝,人人平等,你们凭什么捉弄我这个老人啊? 4人:哈哈哈哈

3、七嘴八舌: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做?

七、我思我行

全班诵读平等在这社会的重要性语段八、九、合唱歌曲: 《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的心愿

1、每个学生拿出小纸条,写出自己的小心愿,如:我以后要怎么做,我希

望······

2、抽生分享心愿。

十、班主任总结

平等,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社会目标。尽管人与人之间在个体上还存在差异,但是所有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只有平等相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顺畅,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合作才能共赢,希望同学们经过这节班会课,对待平等,能有不一样的认识,从今往后,都能平等待人,这是周老师最高兴的事情了。

[课后反思] 本课优点:

1、活动形式多样,有讲故事、小品演示、名言朗读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加深了

学生对平等的概念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明白人人平等的意义。

2、每一个环节都结合教学目标,突出理解认识人人平等,最后的写心愿,使学生

更深层次懂得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的观念,从而形成这些方面的良好品质。

但本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教师语言过多,对学生的汇报反馈不到位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会继续努力学习,努力克服困难,争取做到最好!篇四:男女平等主题班会

五月份主体队会

男同学、女同学兄弟姐妹

班会目标:通过本次班会向学生传递男女平等的思想;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男女生之间的差异,从而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班会过程:

一、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六年一班开主题班会,相信大家不枉此行,因为我们班上有一群热情开朗、志存高远、勇敢正直的男生,我们还有一群活泼可爱、积极上进、乐于助人的女生。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令我们钦佩和崇拜。纵观历史,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壮举令我们折服。

二、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你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了解。进入我们的幸运抢答,有请主持人吕婷。

大家看,改变历史的不仅有杰出的男性,更不乏智慧、能干的女性。纵观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极目熙熙攘攘的芸芸众生,其实只有两种简单的组成,即男与女,男与女相加,例构成了整个人类社会。

是啊,男女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当今,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一个人都是一座金矿,都有着取之不尽的资源,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有优秀

的男女——父母、老师、同学都是值得夸奖的。

三、请男生夸夸你身边的女性;也请女性夸夸男性。(7分钟)原来,在男生眼里,女生也这么优秀。是啊,男生也同样如此,当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虽然我们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可是,在学习生活中,男女生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说,在在数学课上,只听到男生的积极发言,女生则一言不发。

四、事实上男生也有着自己的苦恼,课上老师讲的我都能听懂,可是考试的时总是会这儿少掉一点,那儿漏掉一点。这又是为什么呢?(7分钟)

五、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还请我们的班长来为我们分析。(5分钟)

是啊,我们在这个集体中,不管是男生和女生、女生和女生之间,还是男女生之间,都应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呢?

六、下面请欣赏我们编排的几个我们日常交往中常常会出现的片段。请大家讨论一下,你们觉得小品中的男生和女生交往是否恰当。(小品10分钟)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生活学习在一起,就像在一个大家庭中,老师就是我们的父母,同学就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只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信一定会收获更多!

我们一起行动,赶超这平凡的生活,飞翔在辽阔的天空,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让生命怒放!让我们以高昂的激情宣誓!男生跟我读:?? 女生跟我读:??(“怒放的生命??” “男生跟我?”开始,低声放。女生宣完,大声放)(1分钟)

班长:本次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主持4 篇五:男女平等主题班会

男同学、女同学兄弟姐妹 主题班会

教育目标:通过本次班会向学生传递男女平等的思想;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男女生之间的差异,从而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学情分析:到了高年级,男女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性别差异;男女生容易出现冲突,学生性别差异是冲突的主要原因。学生开始关注自己在异性面前的形象,并希望给对方一个好印象,但又不知怎样适当地展现自我的心理特点,通过本次班会引导学生认识到,真正能给人留下好印象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形象,更取决于内在的气质和良好的品行、修养,同时向学生传递男女平等的思想;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男女生之间的差异,从而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班会过程:

一、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五二班开主题班会,相信大家不枉此行,因为我们班上有一群热情开朗、志存高远、勇敢正直的男生,我们还有一群活泼可爱、积极上进、乐于助人的女生。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令我们钦佩和崇拜。纵观历史,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壮举令我们折服。

二、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你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了解。进入我们的幸运抢答,有请主持人陶慧琳。

大家看,改变历史的不仅有杰出的男性,更不乏智慧、能干的女

性。纵观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极目熙熙攘攘的芸芸众生,其实只有两种简单的组成,即男与女,男与女相加,例构成了整个人类社会。

是啊,男女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当今,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一个人都是一座金矿,都有着取之不尽的资源,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有优秀的男女——父母、老师、同学都是值得夸奖的。

三、请男生夸夸你身边的女性;也请女性夸夸男性。(7分钟)原来,在男生眼里,女生也这么优秀。是啊,男生也同样如此,当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虽然我们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可是,在学习生活中,男女生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说,在在数学课上,只听到男生的积极发言,女生则一言不发。

四、事实上男生也有着自己的苦恼,课上老师讲的我都能听懂,可是考试的时总是会这儿少掉一点,那儿漏掉一点。这又是为什么呢?(7分钟)

五、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还请我们的班长来为我们分析。(5分钟)

是啊,我们在这个集体中,不管是男生和女生、女生和女生之间,还是男女生之间,都应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呢?

7.浅析私主体泛平等化与实质平等 篇七

社会的进步以每一个“人”的自我完善为基础, 只有每一个私法个体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社会才能和谐有序运转。但民商事活动中的私主体并非一开始就具有平等的地位, 其平等化经历了一个相当长且曲折的过程。

作为当代大陆法系滥觞的罗马法, 虽很早就承认个人作为法律上权利义务主体的正当性;但并不承认所有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能力。一个完整的人格必须同时具备自由权、市民权、和家族权三种身份权。换句话说, 一个人只有具有自由、市民、家族三种身份才能称作具有头颅 (Caput) , 可以享受公法上、私法上的权利和承担义务, 称为法律意义上的人。 (1) 自由权是区别于普通人与奴隶的主要标志;失去自由权被称为“人格的大减等”即丧失法律上的行为能力。市民权是享有罗马市民身份的人才享有的权利。家族权又称家父权, 家父作为自权人享有完全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有权控制家族其他成员的自由和财产, 其他家族成员则不具有这些能力。罗马法中的这种不平等的身份制度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阶级分明 (奴隶与主人的划分) 、长幼有序 (家父和他权人的划分) 、内外有别 (外邦人与市民的划分) 、幼 (小孩子) 弱 (女子) 有所恃 (家父的保护功能) 、幼弱有所养 (监护和保佐) (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罗马法身份制度也最终因为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与古罗马帝国一同作古。

英国历史法学派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亨利·梅因爵士在《古代法》中得出一句经常被人引证的结论:“迄今为止的进步社会运动, 乃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根据梅因的观点, 一种进步的文明, 其标志乃是独立的、自由的和自决的个人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而出现。 (3) 从启蒙运动, “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以“及天赋人权”和“契约自由”等思想的萌发到法国大革命彻底否定封建等级制度;私主体平等化过程几乎浸透了血与火的交融。《人权宣言》第一句话就明言“在权利方面, 人人生而平等且自由。社会的差别只可基于共同的利益。”受此鼓舞《法国民法典》第八条也明文规定:“所有法国人均享有私权”。但这种平等还仅限于自然人之间。随着商事活动的展开, 仅以自然人作为民商事活动的主体并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变化的交易模式。于是19世纪末以高度抽象化和概念化著称的《德国民法典》创造性的将“法人”这一制度引入民商事主体中, 并赋予其在商事活动中平等的主体地位。这一创新将私主体范围扩大到法律上的“人”。

由于私主体平等化过程的长久和艰难, 因此进入现代社会后这种平等被泛化的强调并体现在从立法到司法的每一环节中。但这种泛化的平等并没有考虑到不同私主体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 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把预先制定的权利义务强加到每个私主体身上, 实现的只是形式上的公平正义。正如拉德布鲁赫所言:“民法典是不知晓农民、手工业者、制造业者、企业家、劳动者等之间的区别的。” (4) 私主体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是具体的“人”面对的也是具体的客观情况。这种泛化的平等不能体现真正的平等和正义。

二、私主体泛平等化之殇

私主体泛平等化缺乏对不同主体的差别区分, 使得这一平等既不能有效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也无法对私主体提供实质的公平正义, 而广为市场诟病。

(一) 自然人和法人

自然与法人二者有相同之处, 比如独立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能力、权利能力和责任承担能力等;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比如属于自然人的人格权和身份权等法人就不能享有。在一些具体情况下自然人和法人缔结一项契约, 双方权利义务从表面上看似平等, 但实质上却是不公。首先, 从行为能力上来说, 个人的能力就算再突出也是有限的;而法人的背后却是众人的群策群力, 无论是抽象的规划还是具体的施行, 其效率和周密性都远远强于自然人。其次, 责任能力上, 一般情况下法人的财力和物力都远远强于自然人, 法律在此问题上将两者平等待之, 显然对自然人不公。最后, 在商事活动领域, 相对于普通民事活动来说, 更为复杂、接触面更多、涉及面更广, 而私法领域的法人则大多为适应这种环境而创设, 其对商业环境的适应性远强于自然人;因此法人在商事活动中获取的资源 (包括信息资源) 比自然人多。所以对自然人来说, 在与法人做比较的时候, 平等的私主体地位反而不公平。

(二) 自然人与自然人

不同的人生活环境、接受的教育、占有的资源、以及个人的资质都不一样, 造成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经济地位的不同;即民法通过平等原则来实现商品经济的平等精神, 而现实中弱肉强食的现象广为存在, 一次又一次损害了民法的平等精神。 (5) 法律赋予自然人相同的权利,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去实践;同样, 法律加在他们身上的责任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即权利上平等的主体之间因为能力上的差别使得相同的义务对他们而言并不平等。私主体的泛平等化对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自然人来说更像是正义的天平倒像了处于强势地位的人那一边, 看似平等的对话其实是一方居高临下对另一方的俯视。

(三) 法人与法人

如同自然人之间存在能力的差别一样, 法人之间也有着类似的区别。只有十几个人的公司与雇员上万的集团、业务局限一隅的公司与跨国集团、财力有限的小企业与大型财团、民企与国企、民企与外企等, 不同类型的公司其能力和占有的商业资源肯定不一样;使得他们在商活动中面对的环境和所处的位置也各不相同。同样的压力对一些实力强大的企业来说如“微风拂过”, 而对一些实力不济的企业来说就是灭顶之灾。片面的强调所有商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平等显然过于武断且有“罔顾客观事实”之嫌。

总之, 私主体泛平等化对于民商事关系中的主体而言并未发挥其维护平等正义的初衷。相反正是由于主体之间权利义务泛化的平等, 反而不利于维护私主体之间应有的公平正义。

三、回归平等的本质

(一) 保护“弱而愚”的“人”

私法中的主体, 不论是自然的人还是法人, 都是具体的;也因此会产生各种能力上的差别。星野英一认为:现代民法中的人是“具体的人”, 是“弱而愚”的人, 尤其是穷人以及轻率从事、意志薄弱的人。 (6) 其实何止是在民法中, 商法中又何尝缺乏那些“弱而愚”的法人呢?既然要维护实质公正和平等, 那么就有必要对那些在私法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施以援手。让他们能真正与那些处于强势地位的人平等竞争。

对劳动者的保护: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大量劳动者尤其是那些没有专业技能的人往往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为获得工作岗位, 求职者经常不得不放弃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利, 或承担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传统理论中体现主体之间平等协商的“契约自由”已经成为掩盖实质不平等的“遮羞布”。新修订的《劳动法》虽加强了对劳动者身份权的保护, 但在矛盾最为突出的劳动合同、劳工赔偿、劳动时间、劳动者报酬、集体合同、特别是工会在劳动者保护这一方面仍旧有不完善的地方。对此, 我们有必要参考西方国家的工会制度, 提升工会在劳务关系中的地位;赋予其更多权利使之能更加直接和积极的为劳动者争取合法权益。

对消费者的保护: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 向“强而智”的商家主张合法权益时, 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对于消费者个人来讲, 凭借其有限的个人能力与公司企业争夺利益显然胜算渺茫。从“损强补弱”的方法来谈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我认为有如下几种方法: (1) 增加生产者、经营者的责任, 建立完善的责任倒追制度; (2) 对经营者提供的格式合同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进行严格的限制, 提高其对消费者告知义务的标准, 完善告知方式; (3) 对涉及民生的行业要提高其市场准入门槛。

对民营企业的保护:企业法人间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上文中已有论述, 此处不再赘言。关于民企的保护一方面是营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 (下文中将专门阐述) 。另一方面就是不断完善市场监督机制, 结合《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有效规制;防止强势企业滥用优势地位。

(二) 营造公平的“竞技场”

“这是最好的时代, 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一句话如果用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也许在贴切不过了。改革开放是三十年也是我国商业高速发展的三十年。但商业的空前繁荣并不能掩盖早已暴露的缺陷。

当前, 企业的划分除了以责任和组织形式为标准外, 还有一个特殊分类, 即国企与民企。同样组织形式的企业, 经营同样业务, 面对同样受众人群。但国企因有国家“撑腰”, 又有地方政府“站队”, 无论是行政审批还是银行贷款, 都远比民企要容易;这其实是一种无形的垄断, 垄断的是“抢跑”的权利。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私主体泛平等化”面具下的不平等;而正是这张面具让实质上的不平等变得“理直气壮”。

世界级的企业应该诞生于一种先进的商业制度之中。垄断当然能够产生效益, 就好像集权能够带来效率一样, 但垄断和集权并不能与市场化的、公平的商业制度并存。世界级的企业应该经历过伟大的冒险和征服。 (7) 健康的商业环境应当具有公平的竞争规则, 平均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是合理的发展模式。商场如同竞技场, 在这样的环境中所有的商主体都必须用尽一切办法和手段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抵御风险, 更灵活———顺应市场变化, 更高效———创造价值。对于一些国企而言, 借助国家政策和法律上的扶持获得的发展是一种病态的增长。只有把国企从政府的怀抱推入市场竞争中才能才能使其健康发展。

举例说明, 美国军事力量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军拥有一流的武器供应商。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诺斯罗普·格鲁曼、雷神、通用动力这些全球顶级军工企业基本上都是私人资本在运作。且都是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赢得美国国防部亲睐;也是因为竞争的存在才使得这些企业的不断推出超乎想象的战争机器。在中国, 我们过去迷信举国体制, 限制民企涉足军工行业;使得中国军工企业总是以模仿者的角色出现市场中。如果再这样下去, 中国想要获得与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军事实力恐怕仍旧只是一个构想。 (8)

建立实质公平的竞争环境的其中一个基本点就是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和对公平性的追根问底, 只有公平的最大限度的实现, 才能让有才能的个人和组织脱颖而出, 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和创造性, 否则我们发展的将不会是完全的市场经济, 而可能是权贵资本主义, 政府应该放下很多亲自参与竞争与民争利的举动, 把主要精力用在保护公平竞争上来。 (9) 只有构建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才能从实质上对私主体泛平等化给当前中国商业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进行补救。同时对于处在市场经济这一巨大“竞技场”中的诸多商主体而言也是一个机会, 一个展现并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一个走向卓越大企业的机会。

四、结语

垄断的大量存在是国家之耻。世界百年商业文明的历程证明, 一个现代商业国家的演进过程, 就是国有资本日渐自我瓦解的过程。 (10) 当今中国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公司都需要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私主体泛平等化并没有给中国民商事活动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反他变得保守、变得偏颇、变得不那公平。市场呼唤真正的公平、社会需要真正的正义。对于私主体泛平等化的缺陷我们不能视而不见;相反, 正是因为存在这种被平等外衣掩盖下的种种不平等, 才需要我们努力去研究、去改变。

印度圣雄甘地有句名言“要改变世界, 就先改变自己。”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而言, 想拥有让世界侧目的力量就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对于中国民商事法律而言, 改变从修正充满弊端的“私主体泛平等化”开始。

注释

11 康茜.罗马法人格小减等制度——依然争议的学说[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报, 2011, 1:144.

22 徐国栋.人身关系流变考 (上) [J].法学, 2002.6.

33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96-97.

44 拉德布鲁赫.法律学入门[M].碧海纯一译.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 昭和三十七年版.109.

55 许中缘, 屈茂辉.民法总则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195.

66 [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M].载自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M].第8卷, 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175-194.

77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上) [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297.

88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北京市出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北京市将放宽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包括军工、银行、证券、保险等垄断型行业.

99 张朝阳.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在妨碍中国崛起.2010中国新视角高峰论坛上发言[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6 c248b639b6648d7c1c746f9.html.

8.“招考平等”是最大的教育平等 篇八

根据实施意见,新高考由统一高考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科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数外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与生物等科目中自选3科。

这个高考方案与美国高考SAT太像了。SAT全称“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1考阅读、作文与数学,为所有学校都需要的成绩;SAT2是物理、化学与生物等具体学科的考试,这就看你所申请学校与院系的要求了。统一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别相当于SAT1与SAT2。

乐观地看,这个改革意味着高考在向学术标准回归。

乐观地看,这个改革意味着高考在向学术标准回归。长时间来,有一种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的观点,从名字中不难看出命名者的褒贬。这种主张的极端形式就是取消高考,理由是2014年高考全国录取率已达74.3%,几乎人人都有大学上,何必再用考试浪费学生的时间精力。可是,谁都认为自己有素质或才华,总要有客观的度量标准吧?考试就是一种度量素质的方法。所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考试,而在于考什么。SAT考的是学术能力,中国的新高考也不能例外。

上海与浙江将于2014年试点新高考方案,从2015年起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将逐年增加,最终全国都会实行中国版的SAT,以学术能力分配大学入学资格。那么部属高校的招录,实行“考分面前人人平等”与“招录标准面前人人平等”也是顺理成章的。

目前,按照省份分配招生名额的方式,势必造成两类省份的录取率畸高。一类是海南西藏等省份,一类是北京上海等直辖市。这就催生了两种怪相:一是高考移民,低录取地区的考生暗度陈仓,取得高录率地区的户籍;二是北京上海等地外地移民明修栈道,争取其子女获得“异地高考”资格,两者均是为了分享本地人的高录取率。

对此,有一种民粹主义的解决方式,就是根据不同省份的总人口或高考报名人数分配招生名额,看起来特别平等,但其实是矫枉过正。以上海北京言之,两地有众多的部属高校,享受了远高于其他省份的录取率,分解看,有两个成因:

其一,“央地共建”或“省部共建”。部属高校经费本应由中央财政承担,但地方政府投钱给所在地的部属高校,无非是我给你更多的钱,你给我招录更多的本地生源。

其二,上海北京汇集了从其他省份移入的精英人士,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他们的子女已赢在了起跑线上:可以消费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也有更好的家庭教育,也愿意投入资源搞课外拓展。先天与后天都占优势。

现在中央财政不差钱,对部属高校的经费全覆盖不难做到,足以消灭第一个成因,降低上海北京的录取率。但要是搞全国平均,对那些更优秀、家长对教育投入更多的学子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如果上海北京的录取率与其他省份一样,那意味着这些地方的竞争激烈程度高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学子就有激励“高考移民”到其他省份。

所以,在实行了招录标准面前人人平等之后,由于第二个成因继续存在,有理由相信上海北京的录取率仍要高过全国平均水平,但这是这些地方的学子应得的。只要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考核学术标准,那么一些地方考生的学术能力整体更高一些,因而录取率更高一些,就是正常的,也是公平的。

上一篇:土建造价员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国画赏析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