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科激励机制(共9篇)
1.治未病科激励机制 篇一
预防保健科是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核心理念。以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与慢性病患者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改善人群体质、促进疾病痊愈、防止病后复发为目的,集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和医疗为一体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一)、日常管理制度
1、预防保健工作在医院领导小组管理下进行,与其他临床科室分工合作,相互促进。
2、工作人员比喻服从医院规章制度,遵从医院考勤制度与请假制度。
3、工作人员具体岗位责任见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4、科、室应当定期举行科室会议,对日常工作进行回顾,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5、不定期的组织本组医师学习与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及时总结经验。
(二)医德医风管理制度
1、认真学习贯彻卫生部发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每年至少对医务人员开展一次医德教育,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2、将医德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纳入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和评价科室工作的重要标准。
3、制定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核办法,建立医德医风档案,每年底进行考核评价。
4、机构新成员必须进行医德医风岗前教育,未参加爱培训不得上岗。
5、建立医德医风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科室考核和上级考核制度。常听取患者和社会各界意见,接受社区群众监督。
6.医务人员医德考核结果,作为应聘、晋升评优的重要条件。
(三)质量监控管理制度
1.监督检查建立质量管理部门,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及保障落实措施。
2.监督检查对医务人员进行质量安全教育和知识知晓情况。3.每年至少一次检查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工作质量、技术规范、服务流程及基础质量指标达标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并监督整改落实情况。、4.监督检查开展“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三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岗位练兵活动。
5.监督检查医疗风险防预案与医疗风险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情况。6.监督检查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投诉的登记、报告、处理、分析情况 信息采集管理区域负责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建立健康管理数据库。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1.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每人一份。2.应为全市来本院查体人员建立健康档案。
3.健康档案由全科医师负责填写,项目齐全、字迹清晰、表述准确、不得随意涂改。
4.健康档案每年至少随访一次,急性动态管理。5.健康档案应及时收集及时记录、统一编号、归档保管。
6.健康档案管理应责任道人、制度到位、硬件落实、管理达标,逐步纳入计算机系统管理。
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和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负责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并按照《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体质辨识,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健康干预。
(一)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1.在医院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2.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板报﹑橱窗,定期推出新的有关各种疾病的科普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开通社区健康咨询服务热线。提供健康心理和医疗咨询等服务。4.针对不同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解答居民最关心的健康问题。
5.发放各种健康教育手册﹑书籍,宣传普及防病知识。
6.完整保存健康教育计划﹑宣传板小样﹑工作过程记录及效果评估等资料。
(二)健康咨询工作制度
1.建立健康咨询台,负责门诊导医﹑咨询﹑预约﹑便民服务等工作。
工作人员要认真﹑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为病人服务。
2.负责协调病人就诊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接听热线电话,做好电话咨询工作。
3.发放健康手册﹑健康教育处方,播放戛纳看那个教育的有关录像﹑关盘﹑录音。
4.为病人提供饮用水﹑出借轮椅﹑收费查询等服务。
5.保持环境整洁,维护就诊秩序,提高安全意识,防范安全隐患。
五 综合干预区域工作制度
(一)预防保健门诊工作制度
1.科主任﹑副主任应加强对本科门诊的业务技术领导,应确定以为主治医师或高级住院医师协助科主任领导本科的门诊工作。2.科室参加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管理部门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人员调换时,应与医疗护理部门共同商量,上岗前进行门诊病历书写规范的培训。
3.门诊的医护人员应具备一定临床经验的执业医师﹑注册护士担任,实习人员及并未授权的进修人员应上级人员指导下工作﹑不的独立就业。
4.对疑难重病员不能确诊,病员两次复诊仍不能确诊者,应及时请上级医师诊视。科主任﹑主任医师应定期出门诊,解决疑难病例。对某些慢性病员和专科病员,应根据医院具体情况设立专家门诊。
5.对65岁以上老人及来自远方的病员,应优先安排门诊。
6.对病员要进行认真检查,简明扼要准确地记载病历。主治医师应定期检查门诊医疗质量。
7.门诊与住院处及病房应加强联系,以便根据病床使用及病员情况,有计划地收容病员住院治疗。
8.加强检诊于分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小儿科﹑内科应建立传染病诊室,做好疫情报告。
9.门诊标示强袭明白,设有导诊服务工作人员,要做到关心体贴病员,态度和蔼,有礼貌,耐心地解答问题。尽量简化手续,有计划地安排病员就诊。10.门诊应经常保持清洁整齐,改善候诊环境,加强候诊教育,宣传卫生疾病,计划生育和优生学知识,有饮水设施及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公开栏。11.门诊医师要采用保证疗效,经济适宜的诊疗方法,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尽可能减轻病员的负担。12.对基层或外地转诊病人,认真诊治在转回基层或原地时要提出诊治意见。
六 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一)临床科主任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2.制定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3.领导本科人员,对病员进行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完成工作任务。
4.组织全科人员学习,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5.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并及时处理差错事故。
6.确定医师轮换、值班、会诊、出诊、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钩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7.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8.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并担任临床教学,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
(二)副主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指导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养与理论提高工作。
2.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基本功训练。
3.担任教学和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4.定期参加门诊工作。
5.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6.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章。7.指导全科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三)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工作。
2.掌握病员的病情变化,病员发生医疗事故或其他重要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向科主任汇报。
3.具体参加和指导住院医师进行诊断、治疗及特殊诊疗操作。4.参加值班、门诊、会诊、出诊工作。
5.主持病房的临床病例讨论及会诊、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决定病员出院,审签出(转)院病历。
6.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经常检查本病房的医疗护理质量,严防差错事故,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
7.组织本组医师学习与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尽享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及时总结经验。8.担任临床教学,指导进修实、习医师工作。
(四)临床医师(士)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指导下,根据工作能力、年限,负责一定数量病员的医疗工作,担任住院、门诊、急诊的值班工作。
2.对病员进行检查、诊疗治疗,并写医嘱并检查其执行情况同时还要做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工作。
3.书写病历。新入院的病历,一般应在病员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检查和改正实习医师的病历记录。负责病员住院期间的病程记录,及时完成出院病员病案小结。
4.向主治医师及时报告诊断、治疗上的困难以及病员病情的变化,提出需要转科或出院的意见。
5.住院医师对所管病员全面负责,在下班以前,做好交班工作,对需特殊观察的重症病员,勇口头方式向值班医师交班。
6.参加科内查房。对所管病员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视一次,科主任,主治医师查房(巡视)时,应详细汇报病员的病情和诊疗意见,请他科会诊时,应陪同诊视。
7.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亲自操作或指导护士进行各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
8.认真学习,运用国内外的先进医学科学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参加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9.随时了解病员的思想、生活情况,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意见,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
10.在门诊工作时,应按门诊工作制度进行工作。
七 继续教育制度
1.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结合工作岗位的需要,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以期达到符合任职工作岗位的全部要求。
2.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培养独立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真正起到技术骨干、中坚力量的作用。
3.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
术、新方法,把我其发展方向,用于改进指导本科室的工作,制定本科室业务发展规划,起到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4.继续教育采用临床实践、理论知识学习、技术训练、教学科研能力培训、参加何种学术会议、医疗业务技术讲座、互教互学、短期培训、进修学习、计算机化教育等有考核的自学方式。
5.各科室结合专业特点和临床工作开展专业查房、教学查房、专题讨论、危重病历讨论、死亡病例讨论、手术示范、新技术操作,通过开展这些工作,借以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6.在院长副院长领导下,举行全院性的学术讲座,介绍国内外医学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拓展医护人员的知识领域。7.鼓励支持医护人员撰写医学或护理论文,开展新项目。开展科研,支持业务骨干参加学术会议,有目的地安排他们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回院后能够开展新的项目,促进医院业务水平的提高。
2.治未病科激励机制 篇二
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之谋略,也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系统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淮南子》也载有“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唐代孙思邈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理论。
把擅长治未病的医生称之为“圣人”、“上工”,这说明了历代中医学家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在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时,强调防患于未然。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1 未病先防
1.1 调养形体,顺应自然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并能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于饮食起居和劳逸要适当的节制和安排,即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有节制,劳而不妄,则可维持人体正气充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反之,若生活起居没规律,饮食劳逸没有节制,就必然会影响身体健康,削弱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疾病易于发生。故《素问·上古天阵论》又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锻炼。“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体通过运动和适当的劳动,不仅能促进血脉流通,使关节灵活,且可使气机调畅,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健康水平,防止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对某些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生命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而形体的健康也正反映了生命运动的正常进行。实践证实,充沛的精力,必须寓于健壮的身体,而健壮的体魄,又来源于适当的劳动和经常不懈的体育锻炼。因此加强身体锻炼,是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1.2 调摄精神,志闲少欲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与脏腑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故精神活动的正常与否,对于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对于机体既可以起到积极的增强的作用,也可起到消极减弱的作用。而积极的增强作用,可以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如愉快乐观的情绪,可以使人体的气血畅达,机能旺盛,而消极的减弱作用,则可降低人体的活动能力,如抑郁悲观的情绪可以导致人体气滞血瘀,功能紊乱,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故《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制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起于阴,即病由内郁发之意。
中医学十分强调对内在精神的调养,即要注意意志的锻炼,情绪的稳定,树立起战胜疾病的意志和决心,又要心胸开阔,清心寡欲,方能减少和防止情志的刺激,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故合于道。”因此,强调精神调养,必须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才能够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未”的养生目的。
1.3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适宜要有规律。《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饮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饮食适宜规律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和健康的必要条件。若饮食不节,饮食无度,则会引起疾病的发生。所以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适量,不可过饥,也不可过饱,尤其不可过食肥甘厚味。还要注意调剂饮食性味,使寒热调和,五味均衡。此外,更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要有规律。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生命活动的节律与自然变化息息相关。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并要顺应四时和昼夜的变化。
1.4 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素问遗篇·刺法论》有运用“小金丹”预防疫病传染的记载。我国于16世纪发明了“人痘接种法”,用于预防天花,是世界免疫学“人工免疫法”的先驱。此外,中医还有用苍术、雄黄等药物烟熏以消毒的方法。近年来,运用中草药预防疾病,已经越来越多引起医药界的重视,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贯众、板蓝根、大青叶等预防流感,用金银花、连翘等预防甲型H1N1流感,用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用马齿笕预防痢疾等,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5 避其毒气,以防意外
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邪气还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如高温、高压电流、化学毒气、枪弹杀伤、虫兽咬伤等,即使正气强盛,机体也难免被伤害而发病。戾气在特殊的情况下,常常会成为疾病发生的决定因素,如非典、甲流、禽流感等等。所以,“避其毒气”之说就是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邪气的侵害,这也是防止疾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2 既病防变
防患于未然,是最理想的愿望和目的,但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所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半生半死也。”说明外邪侵入人体,如果不能及时诊疗,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从而使病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重,其治疗也就越加困难。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传变的途径,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才能控制其传变。《难经·七十七难》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气。”所以,根据此传变规律和防治原则,中医临床常于治肝的同时,配合健脾和胃的方药。这乃是既病防变思想的具体体现。
3 愈后防复
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者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身体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3.治未病科工作亮点总结报告 篇三
“治未病”中心业务工作亮点总结报告
伴随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不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但伴随而来的是生活节奏的加快、日常压力的增强和人口机构老龄化等带来的问题。进入21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具有辨证论治、天人合一和注重预防养生“治未病”等理念的中医药知识体系才是解决这些问题且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从而更好的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相关文件精神,根据《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有关要求,我院于2010年即成立了“治未病”中心。
“治未病”中心现有专兼职工作人员31人,其中专职医护人员10人,副高级以上人员15名,中医类别医师占25人,形成了一只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目前“治未病”科由建科伊始的200平米扩建到近1000平米左右,不断完善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健康状态辨识及风险评估区、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健康干预区等功能区域划分。科室目前配备中医体质辨识辨识评估系统、四诊检测系统以及如核磁共振、日本东芝螺旋CT、日本东芝全数字摄影系统DR、飞利浦IUToTo彩超、GE800毫安全自动拍片机、血管动脉硬化检测仪等先进的检测设备。
“治未病”中心短短几年时间取得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目前“治未病”中心承担着两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与临床服务能力建设、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研究。
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研究是“治未病”中心承接的中国-世卫组织2014-2015双年度合作项目。2014年我中心出色完成了双年度项目的既定目标——明确中医“治未病”如何把现有的卫生保健和各级各部门医疗改革相结合;中医“治未病”与初级卫生保健向全民健康覆盖相结合;制定中医“治未病”有效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探索新型“治未病”服务模式运行状况、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因圆满完成既定目标,世界卫生组织同意继续与我中心签订2015年合作协议,对2015年度的项目进行再次给予项目资金支持。
自2013年我“治未病”中心就已承接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与临床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在项目进行的量多年多时间里,我院“治未病”中心及康复科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及加强,提高了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搭建了医院—社区一体化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管理模式。通过对社区中65岁以上老年人的中医体质信息采集、中医体质辨识及中医药保健指导和0—3岁部分儿童家长的饮食起居指导与常见的儿童穴位按摩方法培训以及宣传中医膏方的养生理念、临床疗效及膏方适用人群等具体基层活动的开展,也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的效果。目前项目2015年度的工作还在进行中,我们深信通过坚定不移的努力工作,本年度的项目目标也将一如既往的出色完成。
以上即是对我院“治未病”中心工作中的亮点总结,有任何不足和疑问还希望大家提出、沟通,一起推进中医药“治未病”事业的蓬勃发展。
4.治未病科激励机制 篇四
为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规范化建设,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要求,决定将治未病科划分出几个明确的区域。
(一)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包含健康检查(体检)区域。
(二)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主要用于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
(三)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咨询。
(四)健康干预区域。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
(五)辅助区域。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服务管理以及特需服务等。
5.治未病相关政策 篇五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落实吴仪副总理关于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卫生健康前移的战略方针,从健康需求出发,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围绕亚健康的内涵及其中医辨识、分类、干预等关键科学问题集中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设立“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重点项目。
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两年来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要把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的作用作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两年来的深入调研、反复修改完善、广泛征求意见,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要求,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为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为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继承创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造福人民健康,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站在全局高度,高瞻远瞩,做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决定。《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发挥“上工治未病”思想在预防保健和医疗中的作用。
2007年11月29日,在中医中药广东行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吴仪副总理宣布我省“治未病”健康工程正式启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宣布确定我省为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8年8月出台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确定了两批、共46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涉及17个省(区、市)和局直属直管医院,同时确定了上海、广东为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省市。
广东省中医院率先运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有关课题的研究成果--“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KY3H模式)”的部分服务内容,目前已开展体质辨识2万多例,健康调养月门诊量达3000余人次,形成了9种体质的调养方案和专科调养方案。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根据服务人群的特点,开展孕前体质辨识与保健指导,至今开展孕前体质辨识近万例,给予体质保健指导2000余例,受到群众的欢迎。
广东省中医院通过整合中医体质辨识、健康调养咨询门诊以及传统疗法中心,成立“治未病中心”,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各项工作很有成效。浙江省中医院在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中进行“辨体优育”,实施孕产妇体质辨识,提供孕前、孕中和产后的辨体干预和辨体施养,其着眼点、切入点紧紧扣住了中医“治未病”的重点,很有建设性。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通过建立“健康保健中心”,为亚健康及健康人群提供中医药服务,思路很好。武汉市中医院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不同的季节,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疾病进行适时干预或预防,深受群众欢迎。他们在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中,从服务模式、服务范围、服务途径、服务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历经30余年的研究,以《黄帝内经》和历代医家的体质理论为依据,建立了《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为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昆仑健康保险公司联合有关企业、中医医院,将中医“治未病”理念应用于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提出了治未病健康保障模式(“KY3H”模式),这种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可嘉,令人感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干预研究”项目将从亚健康量表及评价指标体系、亚健康状态中医辨识与分类、亚健康基础数据库、亚健康中医药干预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分为“辨识体检中心”、“健康调养咨询门诊”、“传统疗法中心”等三大板块,环环相扣。如果有人前来就诊,一般先到辨识体检中心,做一个西医体检和中医体质辨识,明白自己属于哪种体质,易患什么疾病。做西医体检前一天晚餐要清淡,晚餐后禁食,当天早晨起床后禁食、水,空腹抽血,遵医生指导做相关检查。也可以单纯做中医体质辨识检查,就不需要提前做以上准备,但在看中医师前,必须认真填好体质情况调查表。通过“辨识体质”后,到“健康调养咨询门诊”,请坐诊的中医药专家把脉开方,“量身打造”一套怎样不生病的“锦囊妙计”。但要注意的是,健康调养与一般看病有所不同。去找专家前,建议事先把自己的体质辨识报告、体检结果、以往看病的资料等健康档案按时间顺序整理好,把最想要专家帮您解决的问题分类写下来,以便专家更深入、细致、准确地为您制定健康调养的计划,指导您如何正确养生保健。专家的建议,假如您觉得很难做到,您可以直接给专家说明,和专家一起另想办法。最后,再到“传统疗法中心”,根据中医辨证选择针灸、按摩、熏蒸、砭石等不同的中医干预方案进行调理。
我在广州“治未病” ——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纪实(名院名采)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9:07:30 05:53:24
一堆需要修改、完善的建筑设计图,使我不得不整日面对电脑。繁忙的工作迫使我放弃了酷爱的足球运动。挨更守夜、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近来,一直自以为身体强壮的我,常常感到疲惫、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效率大大降低。朋友说我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建议我到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去看看,什么是治未病呢?带着疑惑我来到了广东省中医院。
1.导诊
来到位于广州市大德路的广东省中医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明净的门诊大楼。刚进大门,导医小姐就面带笑容地迎了上来,听我表明来意后,亲自把我带到了北区三楼--中医体质辨识中心。一路上,她告诉我治未病中心由三大块组成,在中医体质辨识中心我会了解到自己是什么体质;在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医生会为我提供针对性的健康调养方案;如果我需要接受非药物治疗可以去传统疗法中心。
2.健康评估
来到体质辨识中心,医生指导我填写了中医体质量表,询问了我最近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的情况后,为我制定了个性化的体检方案,并运用一套先进设备进行全身功能检测与经络测评。经过系统的中西医检查和评估,医生说我是湿热体质,还为我介绍了这种体质的常见表现、心理特征、易患疾病等,使我对自己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
对我提出的睡眠质量不好的问题,专家首先疏导了我害怕睡不好的心理障碍。并提醒我,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守时规律,注意睡眠卫生,晚间避免进食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少吃夜宵。
3.健康调养咨询
知道了自己的体质,我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健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了西区五楼的“健康调养咨询门诊”。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接待了我,看过辨识体检报告、仔细询问一番并诊察舌脉之后,为我制定了一套健康调养方案,告诉我从调节心理、平衡膳食、起居调摄、运动保健、自我穴位按压及经络保健等几个方面进行日常调养的方法,并推荐给我几种适合的药膳和健康茶饮。
4.传统治疗
在医生的指引下,我来到了传统疗法中心,在那里,看到许多人在接受各式各样的中医传统治疗。接诊医生看过我的辨识调养报告后,为我做了平衡火罐,治疗20分钟后,我顿觉轻松,疲惫尽消。
5.收获
6.治未病科激励机制 篇六
随着当今医学思想正由“以治病为目的, 对高科技无限追求”向“预防疾病与损伤, 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方向转变, 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繁衍与生息重任的中医, 无论从其理论思维, 还是辨证论治方法, 无不符合现代医学目的调整和医学模式转变的趋势, “上工治未病”的重大现实意义由此进一步凸显。
1“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
1.1 中医“治未病”的涵义
与西医文化相比, 中医药崇尚自然的特点彰显了中医文化无可比拟的优势, 中医药学具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提倡“因时因地因人”辨证施治, 倡导“恬淡虚无, 病安从来”的健康理念以及“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的预防疾病的思维。
“治未病”是中医药学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 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四气通天论》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若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唐代药王孙思邈则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 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 “消未起之患, 治未病之疾, 医之于无事之前”的理论。
1.2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核心内容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是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疾病动态变化, 达到有效维护健康、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目的, 它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
(1) 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 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 采取针对性措施, 预防其发生。未病先防的目的在于固护正气, 增强体质, 避开各种病邪的侵害。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同时又是导致多种外感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 未病先防必须顺应自然,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性, 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提高生存质量。
(2) 有病早治: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 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就是“上工救其萌芽”。
(3) 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 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防止疾病的蔓延、恶化和转变。《内经》养生思想就十分重视正气的盛衰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脏腑阴阳气血协调, 人体才会健康;正气不足, 正不胜邪, 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4) 病盛防危:对已经较严重的疾病, 应积极采取救治措施, 防止其向更危重凶险的方向转变。
(5) 新愈防复:在疾病控制的稳定期或疾病发作的间歇期应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 有效防止疾病的复发。对此, 中医提出了祛邪务尽、防劳复、防食复、防房复等有效措施。《素问·热论》言:“病热少愈, 食肉则复, 多食则遗, 此其禁也。”
2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优势及体现
中医从整体出发, 强调证的把握, 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 全面审查人的神、色、态、脉、舌等体征及性格、饮食、二便等情况, 加以分析、综合和概括, 诊断出病理体质。“治未病”体现了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念。
2.1 预测疾病, 防患未然
一般而言, 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素问·玉机真藏论》曰:“邪风之至, 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筋脉, 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 半死半生也。”可见, 当疾病开始来袭时, 人体还处在强健旺盛之期, 此时治疗, 不仅易于祛除病邪, 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故《千金方》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 中医医欲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
2.2 养生保健, 注重治本
“治未病”体现了中医养生保健重在治本、顺应自然等思想, 中医养生保健主要通过饮食、运动、推拿按摩、气功、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养正气, 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 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和维护身体健康的目的。
(1) 合理饮食, 做好基础预防。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全由脾胃供给, 人的生命活动依赖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 而不合理的饮食, 会伤害到脾胃的功能, 并影响到对水与谷物的消化和吸收, 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引发疾病。《内经》很注重饮食的调节, 强调饮食定量, 不能过饥或过饱。《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气味和而服之, 以补精益气。”可见饮食要定时, 不能因贪图美味而多吃多餐, 食物冷热要适宜并且不要偏食, 这样才能使脾胃调和、体质强健, 增强抗邪抗病的能力。
同时, 中医还认为除合理饮食之外, 还要从调理脾胃入手防止疾病发生, 先食之而后药之, 所以无论是何种疾病, 只要出现饮食欠佳的表现, 就需先调理脾胃, 然后再辨证施治, 方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2) 强身健体增添活力与动力。运则立、动则健, 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否、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治疗和恢复程度的快慢等, 都与运动息息相关。在春秋战国时代, 我国先民已应用“导引术”和“吐纳术”来防治疾病。东汉名医华佗根据“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的道理, 创造了“五禽戏”健身运动, 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来防病健身。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治未病, 他在《抱朴子·地真》中提出:“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 治未病之疾, 医之于无事之前, 不迫于既逝之后。”随后, 健身方法日益丰富, “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健身方法层出不穷, 不仅能增强体质, 提高健康水平, 还对药物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3)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中医认为“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也就是说人的欲望不要过高, 要保持心态平和, 那么病邪就不会侵袭人体而致病。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刺激是百病之源, 中医称之为七情, 一般情况, 七情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 但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 就会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和耐受程度变成致病因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故要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让消极的心理状态转变为积极的心理状态。
3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重要现实意义
3.1 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近几年来, 我国医疗费用持续增长, “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并且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受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疾病谱中比重加大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世界范围看, 就是经济社会发达的国家, 基于现代医学和以巨额财政补贴为代价的医疗健康保障模式, 也被认为是“供不起和不可持续的医学”。相比之下,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穷国办大卫生”, 用于医疗卫生的投入十分有限。
为了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那些最具有成本效益的行业中去, 通过继承与发扬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运用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的中药、针灸、推拿等“简、便、验、廉”的诊疗手段与方法“治未病”, 能够减少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或将患病年龄推迟, 不仅能为群众减轻病痛, 也能为家庭减轻负担, 更重要的是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2 满足“以人为本, 崇尚自然”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健康观念发生转变, 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 人民群众对于保障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需求正日益增长, 再加上人们对医源性疾病、化学药物毒副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 “绿色健康”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
中医药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 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决定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内在的文化认同则使中医“治未病”思想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中医“治未病”提倡的是注重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健康模式, 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崇尚自然的“绿色健康”理念。它是一种以辨证论治为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 注重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手段达到整体调和的医疗保健目标, 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 更重要的是让你不生病”的健康医学新概念不谋而合。
3.3 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长期以来, 由于生态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 学习、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 以及受到人口剧增, 疾病谱改变等因素的影响, 传统的只看“病”不看“人”, 将“病”和“人”相分离的生物医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的要求, 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则克服了传统医学模式忽视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局限性, 强调全面系统地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认识人类的健康与疾病, 其实质就是由治“已病之人”转变为“治未病之人”。
3.4 满足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展“治未病”是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术思想、彰显特色优势、拓展服务领域的重要手段。“治未病”历经2 00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构建起了以“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保障健康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形成了如针灸、推拿、刮痧、中药熏洗、体疗、食疗等简便易行、疗效迅速、方法灵活的丰富多样的诊疗技术及干预手段。时下, 随着人们“绿色健康”意识的提高, 如果能够有效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常见病、多发病中的预防作用, 那么中医药的服务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
4 结语
总之, 提倡“治未病”, 既是保障我国医疗卫生工作从“以疾病为主导走向以健康为主导”战略重大转移顺利实施的积极举措, 也是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以及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强劲动力, 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7.治未病工作计划 篇七
一、前期准备(2017年6月1日-31日)
1、房屋设施改造(6月1日-20日):门面改造、体检大厅改造装修、综合治疗室改造装修、艾灸室改造装修、洗手间改造、设置1间身心健康咨询室。
2、仪器设备购买配备(6月21日-27日):
现有设备治疗工具有体质辨识系统1台、骨密度仪1台、肺功能仪1台,火罐、刮痧板、耳豆贴各1宗,小型随身灸艾灸盒1个
还需购进的仪器设备有推拿治疗床4张、升降凳5个,橱子3组、脉诊仪1台、神灯2台、红外线烤灯1台、中频治疗仪1台、榨汁器1个、粉碎机1台、艾灸仪1台、督灸盒1个、治疗车2个,艾柱、艾绒、艾贴、贴敷贴、刮痧油各1宗,治疗盘、弯盘、收纳箱1宗,心理测评系统1套、沙盘1套。小音箱2个。
3、人员配备:(建议)
医疗:邵如宇、陈勇、董恩海、赵海东、陈新超、石富强、刘兴林(每人1天轮流值班)
护理:王丽、刘冬霞、赵国华、金芳、张艳丽、马秀梅
其他:李东林
4、外出学习(6月中旬)
5、院内培训(6月下旬)
6、宣传发动(6月中下旬)
二、开展工作(7月开始)
1、服务项目: 1)中医体质辨识,2)健康调养咨询服务包括开具健康处方、养生功法示范指导、中药调养咨询指导等。
3)中医特色干预技术,包括针刺、灸法、拔罐、推拿、穴位贴敷、耳穴压豆、足浴、刮痧、音疗,及热疗、电疗等其它理疗技术。
4)心理服务,包括心理测评、心理咨询、沙盘治疗等 5)推广膏方、养生茶
6)慢病管理,综合调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肿瘤等患者。
7)小儿常见病调理及体质调理
2、开展方法
1)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切入点,住院患者(儿科患者除外),中医门诊首诊病人,普通门诊慢性病患者,医生开具体质辨识人数纳入考核:
(1)住院病人每漏检1人扣分科室绩效10元(2)门诊医生坐诊日普通门诊每天1人(儿科除外),中医门诊每天3人,按门诊日计算每低于1人扣发个人绩效10元
(3)每开具1人医师按收费的15%发放绩效
2)治未病医生根据体质辨识结果给患者提出养生建议和中医适宜技术调理方法,患者同意后缴费到中医特色治疗室或治未病中心进行治疗,开具医生按收费15%发放绩效。
3)根据查体中心客户查体结果筛选亚健康人群进行筛选调理对象。
4)根据县慢病系统慢病患者筛选调理对象
5)乡医和本院职工介绍调理对象,按收费10%发放宣传绩效。
8.中医治未病小知识 篇八
1.健康的概念是什么?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现代健康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这种健康观是“机体一心理一社会一自然一生态一健康’的一种整体观,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2.什么是亚健康?
人体除了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外,尚存在一种介于这二者间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疲劳、耐力下降、用脑后疲劳、多梦、困倦、情绪不稳定、健忘、虚弱、烦躁、活动后疲劳、易激动等症状。3.“未病”是什么? “未病”即“疾病未成”,定义应该是“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即疾病前期。但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结合临床实际,未病的概念不断扩展,已经包括了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这些都称为 “未病”状态。也就是说,“未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全是没有病。
4.“治未病”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些?
“治未病”的具体内容包括4个方面:(1)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才是根本。(2)欲病就萌,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症状越来越多。(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4)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此时机体或处于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故要加强调摄,防止疾病复发。5.那些人最迫切需要“治未病”?
(1)是身体健康、无异常指征,需保持最佳状态者;(2)是体质偏颇、有疾病易患倾向者;
(3)是自觉症状明显、但理化指标无异常者;
(4)是理化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 者,即疾病的易患人群;(5)是慢性疾病稳定期需延缓发展、预防并发症者;
(6)是病已痊愈,但需预防复发者;或大病初愈、大手术后身体虚弱,需进一步调养康复.6.历史上的中医“治未病”
史料记载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人。他“治未病”的思想鲜明地体现在齐桓公病案中。据《史记》记载,扁鹊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他巡诊去见齐桓公。礼毕,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我不相信这一套。”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仍不相信,并对扁鹊的说法深感不快。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看过桓公后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还是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接着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于是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招来祸害。”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 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了。为扁鹊写传的司马迁为此感叹道:“使圣人予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这个病案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扁鹊能够预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提出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的观点,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生动地体现了扁鹊“治未病”的思想。
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治未病”门诊位于我院体检中心(原老门诊楼一层),是集中西医为一体的健康管理干预医疗中心,除西医常规体检之外,还由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及主治医师为您进行中医体质检测及辨证,然后根据检测、辩证结果进行针对性、个体化中医健康指导和综合调治,包括饮食均衡、起居宜忌、情绪调畅、体质调整等,并运用中药、针灸、拔罐、刮痧、耳穴压豆、刺血、中医情志治疗等多种途径综合调理身体,预防疾病,调治亚健康状态及慢性疲劳综合症等,尤其是失眠、健忘、疲劳、眩晕、头痛、郁证、痰浊、湿阻等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理,及中医内科、骨科、妇科各种常见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
体检及治疗咨询电话:010-83873363
9.治未病科激励机制 篇九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华林社区的24家卫生机构。
1.2 研究方法
采取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对24家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进行问卷设计, 对华林社区卫生机构的社区卫生中医药投入和中医药诊疗人次所占比例, 中医药人员的配置情况, 中心科室的设置情况, 中药饮片、中成药的数量, 中医药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教方面的运用情况等中医药服务现状进行调查。
1.3 统计和分析
对24份调查结果采取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2 结果
问卷回收率100%, 24家社区卫生机构中人次比例大于50%的有6家, 中医药投入比例大于30% 的有5家;中医药人员的配置情况显示中医药人员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大部分60%左右, 但中、高级医师、药师较少;只有70.8% 的中心达到中药饮片的数量要求, 58.3% 的中心达到中成药的数量要求;中医药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教方面的运用仍然需要改进。社区卫生中医药投入和中医药诊疗人次所占比例见表1和表2, 中医药人员的配置情况见表3, 中药饮片数量情况见表4, 中成药的数量情况见表5。
3 讨论
通过对中医“治未病”在华林社区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问卷回收率100%, 笔者发现24家社区卫生机构中人次比例>50%的有6家, 占25%, 人次所占比例30%~50%占29.2%, 10%~30%占25%, <10%占16.7%;中医药投入比例>30% 的有5家, 占20.8%, 20%~30%的占25%, 10%~20%的占29.2%, <10%占29.2%, 这些说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投入所占比重偏低;中医药人员的配置情况显示中医药人员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大部分占60%左右, 但中、高级医师、药师较少, 使高质量的中医技术得不到充分得发挥, 且参加全科医师培训的中医药人数过少, 与规定的培训比例有一定的距离;中药饮片数量情况显示有70.8% (>250种) 的中心达到中药饮片的数量要求, 中成药的数量情况显示有58.3% 的中心达到中成药的数量要求, 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还需要进步加强;中医药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教方面的运用仍然有改进的地方, 调查显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适宜技术如针灸、推拿、敷贴、刮痧、穴位、热熨和气功养生等, 能采取 5种以上中医技术的中心有18家, 占75%, 大约有87.5% 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通过随访、健康讲座、义诊、咨询、发宣传单等4种以上的方法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
社区卫生服务是目前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趋势, 对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非常有利, 避免重复投资, 重复建设, 能够让人民小病进社区, 康复回社区, 对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有效的抑制, 让人民享用低医疗成本的服务, 使政府、群众负担降低[4,5]。中医治未病理论是现在改善社区医疗服务的一种重要思想, “未病先防” 和“既病防变”是两种重要的思想, 具有指导作用[6]。对于政府部门来说, 需要对社区的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传播实施相应的一些措施, 如加强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工作的重视, 增加对社区中医药投入;推进中医科、中药房建设, 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开展有特色的社区中医药服务项目[7];结合社区实际开展多种医疗形式, 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等, 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保健等方面的作用与宣传, 提高人群对中医药的认知度, 扩大中医药服务的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 华林社区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在中医治未病的宣传实施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仍然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需要进一步改善, 以满足广大社区人民的需求。
摘要:目的:对中医“治未病”在华林社区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采取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对24家社区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进行问卷设计, 对华林社区卫生机构的社区卫生中医药投入和中医药诊疗人次所占比例, 中医药人员的配置情况, 中心科室的设置情况, 中药饮片、中成药的数量, 中医药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教方面的运用情况等中医药服务现状进行调查。结果:24家社区卫生机构中人次比例大于50%的有6家, 中医药投入比例大于30%的有5家;中医药人员的配置情况显示中医药人员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大部分占60%左右, 但中、高级医师、药师较少;只有70.8%的中心达到中药饮片的数量要求, 58.3%的中心达到中成药的数量要求;中医药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教方面的运用仍需要改进。结论:调查结果说明社区卫生中心中医药投入不足,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的门诊人次, 中医“治未病”在华林社区的应用效果良好, 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华林社区
参考文献
[1]李吴, 赵映前, 郭怡, 等.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重要意义 (J) .湖北中医杂志, 2009, 31 (9) :3.
[2]王天芳, 孙涛.亚健康及“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相互关系的探讨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29 (10) :929.
[3]占宏霞.中医进社区卫生服务可行性分析及现实意义的探讨 (J) .社区医学杂志, 2007, 15 (5) :60-61.
[4]郭双莉.社区中医药服务现状与发展对策 (J) .现代医院, 2008, 8 (6) :148.
[5]张晓玲, 童蒙应, 钱慧琳.杭州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现状调查 (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 15 (7) :499-500.
[6]刘瑜.浅议中医药参与社区医疗服务的途径 (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 16 (4) :249-250.
【治未病科激励机制】推荐阅读:
利用激励机制激励高三10-07
激励机制变革08-30
单位工作激励机制08-07
保险行业激励机制08-15
校本教研激励机制09-26
人员保障与激励机制07-08
激励机制的创新管理09-18
华为公司激励机制分析07-08
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07-20
培训师激励机制管理管理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