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资源

2024-06-24

网络课程资源(精选8篇)

1.网络课程资源 篇一

作为大学生,应具有这样一种信息意识: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活动的功能和作用,认识到信息对他们的学习和课余科研活动的效用,认识各种信息源的价值和信息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对信息的积极体验,进而产生与学习和课余科研相适应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倾向。经常注意并搜集各种载体的信息,积极利用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各种信息机构的服务,努力扩充知识面,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学习基本信息检索技能。

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网络信息资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信息数量的迅猛增长一方面极大丰富了人们信息查询的范围;另一方面,却又给人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进行选择造成了困难。因此,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网络信息时代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信息查找的问题,即通过何种手段和方式来查询所需的信息;另一问题是信息的组织,也就是通过何种标准或者方法使信息有效组织起来,从而更加方便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两个层面问题的有效解决,便可按照用户的需求,用最快捷的方式、从最有效的途径得到信息,从而充分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网络课程资源 篇二

笔者认为, 有必要进行符合本校教学实际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提倡教师树立课程资源意识, 努力成为课程资源的设计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 走出课堂和学校, 让学生在大语文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语文, 感受富有语文情趣的学习过程。

一、教材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让教科书不再是唯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校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过去那种单纯依靠一套语文教科书的教学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开发教材, 创造性地改进教材, 为语文课堂引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使语文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结合我校语文学科特色建设需要, 我们在开发教材性语文课程资源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 编写《各年级读写目标指导纲要》 (简称《纲要》) 。

在《纲要》的编制上, 采用横、纵坐标式。横坐标有阅读目标、阅读范围、阅读数量、读写指导、读书笔记、写作 (口语交际) 数量等;纵坐标有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等。一至六年级都构建了这样的读写目标指导纲要, 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读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活动是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 为学生推荐的都是内容健康、思想积极向上、有一定审美价值与生活情趣的文质皆美的作品。当学生与作品对话、与文中的主人公对话的时候, 他们的情感和人格都在不经意间实现了唤醒与提升。如《爱的教育》、《儿童道德修养》、《影响中国孩子的100个经典童话》等书籍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对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2. 编写《古诗文背诵导读指南》 (简称《指南》) 。

《指南》共分十二章, 每章为一个年级的一个学期教学内容, 共收录古诗文144首 (篇) , 分为“必背古诗文”和“补充推荐”两个部分。必背古诗文以人教版《语文》中选入的古诗文为基础, 补充推荐《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列出的古诗文。每天清晨, 一阵阵悦耳动听的诵读声从各个教室传来, 校园中处处飘逸着书香。每年的“读书节”, 我们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古诗文背诵的落实情况进行验收, 教师们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诵读成果,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去年“读书节”上, 学生表演的“古诗情景剧”、“配乐吟唱”等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唱诵古诗文的声音取代了平时哼唱的流行歌曲, 经典古诗文在学生的心田落地开花。

3. 编写各年级校本教材。

现行的教科书中编选了许多经典美文,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使学生少做题, 多读书, 有效提升第三课时的教学密度, 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各年级《拓展阅读》校本教材。基本做法是:就语文教学中与某一阅读材料相关的主题, 搜寻更多的材料加以整理、组合。材料的选择力图做到新颖、可读性强;每篇材料后提供“阅读思考”和“链接”, 使学生读后有所思, 加深学生对课堂阅读材料的理解。通过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 开展阅读实践。校本教材的使用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 成为我校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最明显的变化之一。

二、活动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让语文学习充满乐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结合新课程改革, 我校努力构建各具特色、形式活泼、新颖有趣的语文校本课程。在每周三的兴趣活动时间开设了动态活动课程, 如文学讲习、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电视演播、笔会、辩论会、时事发布会、读书报告会、时文赏析会……让学生从小认识优秀的民族文化,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主要介绍三项活动。

1.“走进秋天”活动。

结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 (上) 第三单元“秋天的图画”的学习, 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堂引向大自然, 让学生了解秋天, 围绕“自然之秋”、“文学之秋”、“艺术之秋”、“民俗之秋”四个专题, 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自然之秋”小组去郊外、公园等地, 走进秋天, 仔细寻找、捕捉秋天的足迹, 用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看见的秋景。“文学之秋”小组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寻找写“秋”的诗词、谜语或美文片段, 以朗诵形式进行表演。“艺术之秋”小组寻找以“秋”为主题的舞蹈、歌曲等, 进行展示、欣赏、学唱。“民俗之秋”小组寻找与“秋”有关的民风民俗, 以故事、诗歌形式进行展示。通过活动, 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学生学会了观察秋天的景物及气候特点, 感受到秋天的美好。活动也培养了学生调查研究和搜集、选择、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 学生的观察、表达、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2.“月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

结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 (上) 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开展“月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第一组收集有关月亮的词语, 了解月亮的名称、别号。第二组收集有关月亮的诗词, 感悟中国文学中“月”的风姿和情韵。第三组收集有关月亮的散文, 品读咏“月”的美词佳句。第四组收集有关月亮的科普文章, 了解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第五组收集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 感受神话传说和古人对月亮寄予的深情。第六组收集有关月亮的歌曲, 聆听赞“月”的歌声, 用歌唱的方式寄托对“月”的情思。这次活动将语文学科与美术、音乐、社会等其他学科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及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中, 在不同内容和多种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中,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 就语文学科来说, 又将看、听、说、写、读、品等各种能力的培养综合在一起。整个学习过程中,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处不在, 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

3. 学古诗、创作诗歌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在于让学生得到尽量多的表现机会, 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结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 (上) 第五单元“轻叩诗歌大门”综合性学习活动, 向学生介绍了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者的经典作品。“诗海拾贝”、“与诗同行”的学习, 使学生沐浴在浓浓书香中, 尝试着诗歌创作。这里仅举两例学生习作:“密密麻麻风吹绿, 不怕暴雨与山洪。身躯折断根还有, 春雨哗哗一束丛。” (《小草》) “秋风吹散残存叶, 遍地弥天舞落枫。任怨任劳深入土, 来年只为树还红。” (《落叶赞》) 通过实践创作, 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到这样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观察和想象是写好诗歌的秘诀, 只要善于观察, 大胆想象, 生活中便处处有诗歌。学生的诗歌创意多多, 精彩纷呈, 叫人忍不住拍案叫好, 情不自禁地为他们的付出和收获喝彩。听着、读着学生们写的一首首小诗, 教师们的心一次次被震撼, 那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惊叹, 那是一种无法形容的喜悦!

三、环境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让语文融入学生生活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图书馆等场所, 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 将其赋以生命的活力、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 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感,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我们着力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 在教室里张贴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 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里的图书角、评比栏、习字栏。在校园的草坪上树立“小草正在睡觉, 请不要打扰她”等充满爱心和诗意的提示牌。图书馆的标题性口号为“浸润书海”, 每天的借阅工作由各班的自主管理小干部轮流负责, 并将学生的读书感受张贴在“自主管理”园地中, 让学生在多彩的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 学习语文, 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 健康成长。

适宜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普遍受益。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人文气质得到培养, 举手投足文雅大气, 认知面得到相应拓展, 阅读习惯得到培养, 阅读兴趣得到激发。最直观的效果就是:校园里的书香气息越来越浓厚, 学生习作的水平得到提高, 学生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少儿刊物上发表优秀习作30多篇 (首) ……

3.精选课程资源打造校本课程 篇三

第一次的课题组会议之后,课题组成员便一起研究确定我校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基地一旦确定也就意味着校本课程内容的基本确定。当时根据学校情况,和科学学科内容紧密联系的活动基地,可以选择的有三个:沈括故居——梦溪园,北部滨江风光带,南山农业园。这三个活动基地学校过去都曾经带学生去参观活动过,有一定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建构独特的校园文化,我们最终决定将沈括故居——梦溪园确定为科技创新活动基地。

二、以学生为本。挖掘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挖掘、利用学校及社区等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所以坚持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不可动摇的,选择梦溪园作为活动基地是坚持了以学校为本,那么挖掘什么样的课程资源则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困境我们静下心来,一方面设计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再次实地考察梦溪园,同时在网上广泛搜集沈括的故事,了解他的生平与成就,并从图书馆借来《梦溪笔谈》的原著通读,尝试寻找突破口。最后在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找到了我们需要的课程资源。《梦溪笔谈》是沈括积一生之心血写出的,它包罗万象,独有创见,被称做“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在书中众多的科学论述里,有许多令我们惊喜的发现,于是本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原则,精心选择了《梦溪笔谈》中“石油、凹凸镜、日月之形”等几个科学论述,作为课程开发的资源。并确定了课程的名称为“走进梦溪”,“梦溪”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沈括故居——梦溪园,二是指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走进梦溪”是指让学生走进梦溪园参观学习,并阅读《梦溪笔谈》有关内容。紧接着在课题组顾问南师大郝京华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撰写了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论据、内容纲要、课程设计网状图、教材目录。

三、以教师为本,编写校本教材

第一册的编写过程可谓比较艰苦,第一册有两个单元,共七课,这七课由七位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有了第一册的经验教训,后面三册的编写顺利多了。为了提高校本教材的质量、加强编写和实际教学的联系,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编写教材的队伍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特长。集中大家的智慧,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整合,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几年时间里,课题组成员参与到各项科研活动中,如:聆听专家讲座、设计校本课程方案、编写校本教材、备课、上课、组织学生活动等。其中很多任务一开始对于大家来说是陌生的,特别是编写校本教材。以往教师都是接过现成的教材、教参,给学生上课。这次却是自己编写教材,用这样的教材教学生。虽然一开始有难度,有的教师完成得也不是很好,但经過这样一个历练的过程,教师的科研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将完成从“教书匠”到“研究者”,从“课程执行者”到“课程创造者”的转变。

五、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的课程,在“走进梦溪”校本课程的实施阶段,我们通过摸索,逐步形成了与课程相配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即先学古文、再体验(或实验)、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具体说来,就是先学习教材上的一段沈括的科学论述,带领学生读通读懂原文。然后根据文章内容设计学生的体验活动或实验活动,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提升,也对古文形成更深入的理解。最后联系我们现在的生活实际,教师指导开展一些社会调查、科学探究、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感受科学发展的历史。

经过这样一个模式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非常感兴趣,读古文,变得不再枯燥,因为动手做实验会帮助学生理解;看沈括,变得不再遥远,因为他的科学发现现在依然影响着我们。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视野是开阔的,课程包含了科学、文学、美术、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要经历实验、讨论、创新等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除了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思辨、质疑、创新。在经历了从宋代到现代的科技发展史之后,学生明白了每个阶段的科技发展都具有其先进性,同时也有其局限性,人类的不断探索、不断自我突破,才促使科技的不断进步。如果仅仅满足现在,对科学研究成果只是一味的接受,那么人类社会的文明就停滞不前了。

六、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形成

如果说以前学校打造科技教育的特色,走的还是和其他学校差不多的路,那么,有了校本课程之后,则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我们在五、六年级开设“走进梦溪”校本课程已有两年,这门课程已经成为具有实小特色的课程。我们希望通过两年的课程学习,每一个实小的毕业生都能对沈括有所了解,都能对沈括的科学成果如数家珍,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学校还积极创设与校本课程相配套的校园文化,开辟了两百多平米的大教室作为沈括少年科学院的展示厅和活动室,其所在的楼层,走廊的装饰宣传,全部围绕本课程,有梦溪园的介绍、有沈括的介绍、有《梦溪笔谈》的介绍。让其他年级的学生和来学校参观学习的人都能通过这个宣传长廊初步了解我们的课程。以校本课程为中心,向外延拓展,有课题组对课程的教学作研究,给教师提供研究的内容和展示平台;有沈括少年科学院开展学生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有专题网站反映校本课程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对外宣传交流。打造科技教育特色不再是空洞的,重复的,而是以校本课程为中心实实在在的去构想和实施,“走进梦溪”就是学校的名片。

4.网络课程资源 篇四

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不难看出,将网络资源和中学英语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已成为现代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当今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广泛性和共享性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实践中应着眼于时代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深入探索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规律,在课程实施中将课堂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网络资源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习的方法,拓宽学习的内容及检验学习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方式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初中英语课堂就要打造一个可以实现文字、图画、声音和影像的有机结合,创造一个立体的语言环境。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活动而逼真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能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的认知,产生对语言学习的亲切感和兴趣感,从而更加激发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现阶段,虽然90%以上的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但真正的利用率并不高,究其原因:1)有一部分教师多媒体应用技术欠缺,不能制作多媒体课件等;2)大多数教师虽然掌握了多媒体的制作,往往受到时间和精力等限制,也只是偶尔为之;3)网上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和理念、适合网络环境特点的、真正能够应用到课堂教学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初中英语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课题开发的网络课程资源恰恰能够促进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打造高效优质的课堂。

3、课题的理论依据

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他倡导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辅助者与学习的主人的关系。在本课题研究的教学管理中,我们据此理论,提倡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主线的学习型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课题的实践依据

我校的英语教师队伍庞大,在专业技术方面是高级教师,中级教师和近几年不断招聘的一批优秀的本科毕业生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经验与能力的互补、稳重和热情的交融,这为我们课题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我校—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滨海三中已经实施了多年的“三自主”课堂教学模式,本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在硬件方面,潍坊市近年来是全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点起步比较早的地区之一,全市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日趋完善。我校开通了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随着一批新毕业的优秀毕业生的加入以及借助教师集体研修学习,教师的多媒体使用、课件制作、网络资源检索运用等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教师不仅建有个人工作室,还有共同的教研组工作室。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主题资源网站:主题资源网站是一个供学生开展探究性协作学习的平台,以主题知识为导向的建设和应用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是师生广泛参与,资源建设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项目的网站。

主题资源网站是指那些针对特定的人群,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科研主题、学习素材类事物主题,完成特定信息的搜索和提供、组织与发布,或者提供互动学习的平台的网站。主题资源网站充分发挥了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大容量等特点。课题主要就是针对网络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重大优势,应用于学生的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之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摄取网络信息的要求。

三、课题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让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融入英语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教学信息的呈现、传递,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高效化,构建主题资源教学网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课堂容量,优化教学过程,最终提高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本课题重点是致力于探求我校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策略,觅得英语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解决目前教师信息化利用率不高的弊端,探索整合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使用现代信息化的水平,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信息素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具体来说:

1、通过网络资源和英语课堂的整合加深“三自主课堂”的实践和研究,带起一批优秀教师,形成明显的学科教学特色。

2、构建起比较成熟的校园英语网络,用于“三自主课堂”教学的管理、评价,形成全校及全区英语教学特色。

3、借助“三自主课堂”的实践和研究来探索网络资源用于英语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发展。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自立项以来,在上级教研部门的指导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已经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1、网络资源方面:我们根据课题领导小组的要求,开展了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教案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内容拓展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练习反馈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2、理论方面,我校课题小组根据研究情况,撰写了研究论文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五、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初中学生及英语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开发阶段研究的是英语网络课程资源的建立,应用阶段研究的是相应学科的学生利用英语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学生的学龄阶段为七、八年级。

六、研究方法:

课题的研究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所以研究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础,通过调查论证,实践活动,交流研讨,归纳总结再到具体的方案实施,使研究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基础。

1、调查论证法:对全体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水平与习惯等各项调查,依据我校目前英语学情,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实际能力确定主题资源网站建设研究大框架,然后制定各班、各级部、各教师主题教学活动要开展的项目。

2、交流研讨法:各级部之间,各班级网站之间应不断交流网络学习中的想法做法,在取长补短中总结经验,创新英语教学的形式、内容及思路等。

3、评价反思法:英语教研组制定系列量化积分和评价守则,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班级英语学习情况和各教师教研及网站建设情况进行量化汇总,并予以公示激励。

4、案例研究法:在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和创新英语教学活动中呈现出来的优秀教师和学生,要通过案例研究的形式进行总结,做到经验的不断推广和创新。

5、合作法:学校加强和周边学校的密切联系,为我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积极有利的资源。

七、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准备阶段:

发动师生广泛听取意见,结合学校在英语课堂上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方面取得的经验,写出该课题的实施方案;组织部分英语教师参观学习周边学校在网络资源与学科整合方面的先进经验,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为课题的研究做好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

每周由教研组长制定好集体教研活动项目,组织教师学习网络搜索技术,建立个人网站、个人工作室,逐步构建“滨海三中校内英语网”,实现校内网络资源共享畅通;用一年时间实现我校英语教学部备课共享;组织教师和各年级学生调查问卷和座谈,定期反馈实验效果;各班在各教师的指导下有序的开展各类活动。

3、总结阶段:

对课题研究情况工作进行全面仔细的回顾,整理、总结,形成实用有效的研究成果;评选优秀班级网站、优秀教师工作室;将在该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心得体会编写成集;结合潍坊市“345”优质高效课堂要求编写出《滨海三中英语教学部各年级教学设计大全》。

八、研究结果:

1、建立了英语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针对教学的优秀教案、课件、内容拓展、练习题、检测题、相关资料等资源。

2、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提高了教师制作网络课程资源的能力。

3、在课堂上使用网络课程资源,加大了课堂的容量,更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九、问题与思考:

1、在参与英语网络课程资源开发时,教师受到计算机多媒体制作技术的限制。

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善于向专家请教。

3、在课题的研究开发中,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受到学校日常杂务的影响。

在教学的同时,多向年轻教师及微机教师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遇到问题时多咨询专家。

十、研究预期:

1、撰写有关本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报告

2、开发以“主题资源网站条件下的初中英语教学为主题“的学校特色课程资源。

3、撰写、收集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和研究论文。

5.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篇五

社区和家庭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2012.2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新课程标也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如何发挥家庭优势和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课改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开发和利用家庭的课程资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家庭里都有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因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生活范围、认知水平的不同,开发家庭的课程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感到:家庭有,在家庭。

1.在交谈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学生放学后回到家里,总会与家长有一些对话交流。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实际上就是在进行着交际训练,在交际过程中,学生能否“完整讲述”,态度是否“自然大方”“有礼貌”,表达是否有“自信心”,这些都要提醒家长注意,如有不当,家长要立即给孩子指出来,这样,就可利用家庭教育的资源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2.在收集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学生在家里可以看到电视、电脑,也可在家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农具和农副产品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认知渠道。

3.在关爱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家庭教育还体现在案情教育上。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尊敬长辈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丰富了实践活动。

4.在生产活动中开发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不同之处还在于学生能够经常参与家庭和社会生产活动,在劳动中能学习到不同的劳动技巧,也可以把平时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劳动条件上,对促进学生的能

力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

二、开发利用社区课程资源

社会是人类的大家庭,关心社会是人类关心的一大主题,教师要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维护社会,开发、利用社会的课程资源。

1.深入村镇文化环境,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农村,孩子们除了学校之外,还可看到房屋墙壁上的广告,可以看到《村规民约》《计划生育公开栏》,还可以看到春节过后各农户的对联,这些都是课程资源,都可以增加知识。

2.参加社会活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利用各种节日、参加农村特有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提高素养。清明节,教师带领学生给烈士扫墓,观看烈士生平事迹展,瞻仰烈士遗物。

3.参加社会生产,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6.有效整合课程资源 篇六

语文备课组几位老师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体语文老师一盘棋的思想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得益于备课组老师充分挖掘和有效整合语文课程资源,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得益于全体学生的勤奋努力和不懈奋斗;得益于学校领导的人性化管理和高超的指挥艺术。

一年来,我们特别注意开发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就是到了初三,我们也没有放松这一点。我们具体的做法是:

一、瞄准中考,科学使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因此我们备课组从初一开始,就不仅仅拘泥于教材,而是转变教材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首先,我们根据教学需要重组教材。我们跨越三年的教科书,系列安排教学内容。如我我们把八上和八下几个单元的文言文进行重组,把《山峡》《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等几篇描写山水的美文放在一块教,让学生几篇文章异中有同,同中又有异,尽情欣赏古人为我们描画的奇异优美的山水;把《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放在一块教,上完后进行比较,比较两位作者同在被贬谪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有何异同。通过重组教材,重点培养学生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能力。不仅几册书的内容可以重组,就是一本书中六个单元的顺序也可以根据需要打乱重排,这样根据教学需要、根据学生情况重组教材,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根据教学需要补充素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还可以寻找更多的例子,更好的例子。我们大胆改革教学内容,使之与时代要求与学生实际相吻合。如对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教学,如果光用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教社教材上的议论文选文不够规范。在九年级(下)有一篇文章《敬畏自然》,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我觉得当作议论文来教更好些)。作为初三的语文老师如何处理这样一篇文章的教学呢?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点小小的尝试,那就是在教这一课之前,我们选取了《谈骨气》《理想的阶梯》《俭以养德》《说疑》《想和做》等几篇规范的议论文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对议论文的基本常识有了感性的认识,这样以后学生再学《敬畏自然》就比较轻松,对像《敬畏自然》这样的文艺性议论文也有了清晰的认识,学习起来轻松愉快。

再次,我们注意艺术地处理文本。难文浅教,短文细教,浅文趣(深)教,美文美教,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化平淡为神奇,变无味为有味。充分地开发利用课本这个资源,充分利用文本的价值,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之中进行教学,让同学们身心愉悦地进行学习,不仅让同学们学得快而又记得牢,更让同学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妙处及学习语文的乐处。所以,就是到了初三,学生们也没有对语文产生厌倦感。

二、关注学生,开发他们感兴趣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尽管初三学习任务紧张,但是我们还是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努力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有过以下一些尝试:

1、利用网络资源

运用网络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集声音、文本、图形、图表、图像、动画于一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可触可感,这种方式将教学内容立体地、多维地、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歌声、电影电视进入课堂

现在的学生喜欢唱流行歌曲,我们就把一些流行歌曲引进课堂,引导他们赏析歌词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素养;学生喜欢看各种电影,喜欢看电视,我们就适当地引进电影电视的片断引进课堂,引导他们学习电影电视高超的情节构思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构思作文的能力。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提高了他们备战中考的能力。

三、关注“学情”,巧妙挖掘课堂动态资源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如若教师只把课本看成教学资源,忙于滴水不漏地展示自己的教案,而滔滔不绝,或只醉心于讲解系统的知识,而对学生的学情置若罔闻,那么,这样的教师肯定是不受学生欢迎的,他的教学效果也是不会好到那里去的。

初三的课堂教学,关注学情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初三同学课程紧,任务重,压力大。如果孩子上课情绪不佳,不愿听课,教师讲得再好也没有用。我们备课组老师互相提醒,一定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反映,机敏地去把握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认知需要,用心去倾听、去洞悉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关注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当我们发现孩子课堂中的亮色,不妨就为他们高声喝彩,也许他们就会成为一座大山!如初三(4)班的赵心蕊同学,原来比较害怕学习语文,甚至有点讨厌学习语文,但有一次他上课回答问题比较好,老师抓住这个契机,好好地夸奖了他。从那以后他对语文的态度逐渐好转,甚至有些喜欢语文了,上课非常积极,作业也比以往用心了,中考语文考了101分的好成绩(以前最多考80几分)。

四、贴近中考,有效整合各类资源

初三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到了初三第二学期,可以说进入了备战的关键阶段。复习工作全面大展开,我们前期横向梳理课本,纵向梳理考点,不放过一个知识点;后期小收口,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消灭盲点。

我们语文组全体教师分工协作,整合初三的有效资源,王老师负责筛选《语文报》中考版上的最新信息和最新题型,负责传达给备课组其他老师;苗老师、白老师负责对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进行分类筛选,高老师负责筛选语文积累与运用上的最新题型和文言文阅读最新题型,李老师负责对三种现代文阅读最新题型的筛选;董老师负责对学生易错的字词和名句的搜集整理;王老师负责对各地市一模二模试卷的题型的筛选。我们还约定,备课组老师无论谁发现好的文章或资料,都大家共享„„这样,老师吃了一些辛苦,但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让他们花不多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

虽然初三语文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试题和考卷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也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7.教师的课程管理:整合课程资源 篇七

关键词:课程资源,整合,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 包括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为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 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 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 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还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 国内外的重要事件, 学生的家庭生活, 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有效地整合并利用好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 对于激发学生母语学习的兴趣,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所谓“整合课程资源”就是遵照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把各种课程资源有计划地、及时地引进语文教育、教学之中, 加强语文课程和时代的联系, 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使语文课程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汪清泉,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实践中获取信息, 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具体说来,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依托语文教材, 整合学科资源

无论是在教材的使用上, 还是在课堂资源的利用上, 新课程都突出强调了一种开放的理念, 即打破原来的把教材当圣旨, 按照教材的顺序、内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提倡“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真正体现叶老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教学思想。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其开发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 对教材的处理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移植和照搬。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借助教材这个例子, 将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整合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 开发利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对学生学习有意义的材料, 经老师筛选整合后, 构成互动资源网, 不拘一格地展开教学, 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 从而获得学习方法, 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如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 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 教学中与语文整合, 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 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 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一句, 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 首先利用电脑播放一段录像, 向学生展现一段大山深处云雾缭绕的美丽景象, 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 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 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 云雾弥漫。”“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 路转峰回, 云缠雾绕。”接着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 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 再将学生的画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学生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样语文与信息技术、语文与美术、语文与音乐……学科与学科之间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学科整合突破了原先的片断与琐碎, 有利于儿童形成全面统一的观念, 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二、结合问题、情境, 整合师生资源

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很大的突破, 就是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 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活动, 是教师和学生在特殊教育情境中的自动探究活动,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整合活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 是教学活动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学生的能力只有在自身资源得到合理开发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提高。因此, 找准切入点, 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 依托学生资源进行教学, 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 教师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老师的引人入胜的课文导语, 巧妙绝伦的过渡语句, 精辟有力的结束语句, 真诚的课堂评价激励语, 或旁征博引或出口成章都是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将两种资源整合起来, 从具体细微的教学问题、情境等入手, 或者说是以某一问题和情境为起点或基点开展教学活动, 实现师生互动。

例如可由课堂教学所遭遇的实际问题引发开去, 由教科书上的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 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创生点;也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 提出具探讨性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师生对话, 与教材对话, 与生活对话, 去自主建构知识。

三、开展实践活动, 整合校内外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就是要求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要达到这个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积极提倡”。

课堂只是小天地, 天地乃为大课堂。通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可以搭建课内外学习的桥梁, 整合校内外资源, 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引导学生向校外延伸、向社区延伸,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 如, 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 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 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课程资源去学习语文。我们学校就坐落在美丽的金山脚下, 而金山又是我校的德育基地, 它有悠久的历史, 承载着镇江的历史发展和佛教文化底蕴, 无论从网络、图书、报刊, 还是从教师、家长等多种途径都能了解到金山的历史、佛教文化、神话传说等。我们在三年级开展了“走进金山”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生在逐渐深入的探究活动中, 充分调动听、说、读、写等感官, 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分析、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 把“金山”通过各种形式呈现出来, 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创设优良环境, 整合校园文化资源

优良的校园文化具有多样性、敏感性、辐射性等特点, 它丰富多彩, 充满人文关怀;它健康向上, 富于个性活力;它活力四射, 拓展无限空间。因而, 优良的校园文化会使学生的读写更富人文、更富个性、更具创意、更具活力, 会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更好的发展。优良的校园文化还具有良好的教育性和规范性, 它能在宽松、和谐、关爱、人文中潜移默化, 使学生自主地把外在的合理的规范内化为自我要求,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塑造自己优良的个性。而这些, 又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更具理性, 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优良的校园环境促成了优质的语文教学, 使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 学习语文, 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 健康成长, 进一步促成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充实了教师的教学内容, 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 提升了素养, 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5.

[4].解读新课程[M].镇江市课程改革教师培训丛书, 2004.

8.网络课程资源 篇八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从课标来看,在教学中,要正视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社会是人类的大家庭,关心社会是人类关心的一大主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社区文化环境,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维护社会,开发、利用社会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有效服务课程目标。

一、社区课程资源的搜索。

1.社区资源在农村中。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孩子们除了学校之外,还可看到房屋墙壁上的广告,可以看到《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栏》、《计划生育公开栏》,还可以看到春节过后各农户的对联,这些都是课程资源,都可以找到与教材的结合点,如可以联系到“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等等。社区的人文环境资源相当丰富,乡村里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社区资源在活动中。利用各种节日、参加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提高道德素养。就我们安溪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做:(1)参观中国茶都、茶博汇,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等经济政策,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也体现会到要爱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2)参观莫邪故居,理解“代代相传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清明节,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凤山烈士扫墓,了解烈士生平事迹展。

3.开发社区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课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构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安溪可利用铁观音、茶都、烈士墓等人文资源来创设建构地方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开发的校本课程往往形式活泼,新颖有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整合社区课程资源,管理运用到学校教育教学。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学校要对社区课程资源进行比较系统的管理,成立社区课程资源管理小组,对社区课程资源的调查结果以及开发与利用情况进行档案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实行微机管理。

二、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的开发将极大地拓展现有狭窄的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将直接导致教育方法的变革,新课程资源的引入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课程资源的丰富,特别是新课程资源会有利于推动现行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学生的主体性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

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方法)可以是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可以是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可以是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可以是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登记表》,把课程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开发动态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表,分类存档,归口管理,以便查找和调用。

三、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使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学生在学校生活的环境并不局限于教室之中,各种活动场所、条件设备都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并且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我们应该让这些环境的教育因素充分发挥出来,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

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教材已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新教材的编写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材展示了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

例如,我在教学四边形这一课时,充分的利用主题图,这幅图是学校操场示意图,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感到非常亲切、非常有趣,学生从熟悉的主题图中找出许多关于“图形”的信息。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其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又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充分地利用教材主题图“游乐园”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数,学生发现几分之一的分数有很多,如:把一个西瓜平均切成八块,一块西瓜就是这个西瓜的八分之一。将喂鸽子的食盒平均分成三个格子,每个格子就是这个食盒的三分之一……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新知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充分地发挥了教材的作用。

(二)从社区环境生活素材入手

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我了解到许多学生早已会读很多万以内的数了,只是个别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在读时有点困难,因此,再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如:电脑每台4805元,洗衣机2800元,全校有学生1280名。在课堂上,首先让每个学生把他们所找到的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择两个最喜欢的数写在卡片上后贴在黑板上,接着请学生将黑板上的数进行分类,学生很快分出了四类:没有零的数:中间有零的数:末尾有零的数及中间末尾都有零的数。没有零的数大家都会读了,每个学生自己读一读,而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通过生生互教、生生互学的形式总结读法,而本节课的重点则是解决中间、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掌握了数的读法后,在练习中又设了让学生读一读珠穆郎玛峰的高度,人民大会堂的座位数,非洲象的重量,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数,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从社区环境活动场所入手

我们知道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其应用价值。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让学生收集一些超市的价格广告,课堂上进行出示,让学生读出商品价格,并运用图片让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掌握了有小数的元角分的读法。

又如,在一次教研课中,唐老师执教“按比例分配”一课,在教师揭示课题后,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或者听说过按比例分配的例子吗?”可能受许多听课教师的影响,农村孩子一时紧张,整个课堂一片寂静,只有教室外一台搅拌机在隆隆作响。孩子们有的在翻书,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干脆将目光投向窗户外……唐老师延缓片刻后顺势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什么机器发出的声音?”“搅拌机。”学生答道。“搅拌机在搅拌些什么呀?”教师追问道。“水泥、沙、石子,还有水,它们都需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搅拌。”学生在教师的两句导语中一下子明白了。于是,喷洒农药例子、煮饭例子、利润分红例子……同学们相互间说个不停。

四、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几点思考。

上一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班子述责述廉报告下一篇:关于农村老人现状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