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3一6岁幼儿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2024-10-18

教师学习3一6岁幼儿发展指南心得体会(精选14篇)

1.教师学习3一6岁幼儿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篇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

2013年9月份,我进行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通过对《指南》的框架和各领域内容的学习以及各领域目标的解读,我了解了《指南》产生的背景,知道《指南》对我们平时教育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重大,现将我的学习心得整理如下:

1、学习《指南》的框架,了解《指南》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在大背景下,《指南》的产生可以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指南》既引导幼儿的学习,也同事引导幼儿通过学习所要达到发展的结果,它不是“标准”,具有“指引”、“导向”的功能。我们幼教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深化《指南》,让《指南》成为幼儿学习与发展共同的目标导向,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2、学习《指南》的目标,了解幼儿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

沈杭凯、陈娴、何线、张群老师对《指南》各个领域的解读,了解到指南中的目标部分指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比如幼儿对所在班教师长期管理行为的模仿,这反应了幼儿的社会学习方式特点为模仿性,教师在平时环境及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幼儿。

3、应用《指南》的精神,实践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指南》语言领域下的子领域“倾听与表达”中要求把握语言交流情境,让孩子在生活中自然学会倾听,它给出了一些教育教育建议:创设积极的交流情境;让交流变得精彩;重视文学作品听读感受等。根据《指南》精神,我可以关注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引导幼儿讲述感兴趣的事情、主动介绍周围的事物,平时选择适合的儿童读物,经常给幼儿讲故事,培养幼儿听的能力,尽可能运用不同语调让幼儿感受故事或读物中角色的高兴、生气、悲伤,引导幼儿理解不用情境中语句、词汇感。

2.教师学习3一6岁幼儿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篇二

一、给幼儿面对和自主解决冲突的机会

在班级这个小集体中,时常可见幼儿之间发生了冲突。当冲突发生时,我们往往会低估幼儿的能力,过早地或不合时宜地介入,代替幼儿去处理冲突,从而剥夺了他们自己处理冲突的机会。但事实上,幼儿处理冲突的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我们可以先尝试当“旁观者”,关注事态的发展,让幼儿自己去处理。若实在无法处理,我们再适当地介入去帮助。

饭后,一些先吃完的孩子坐到阅读区看书。过了一会,只听见“嘶—”的一声,随后似有人大喊“老师———”,老师朝声音的方向望过去,只见豪豪和轩轩手里各拿着半本书,还凶巴巴地对视着。看着这一情景,教师迅速地放下手中的收拾工作,关注他们的情况。他们两个人各自拿着一半的书,豪豪气汹汹地说:“这是我先拿到的,你抢什么抢啊?”轩轩不甘示弱地说:“我和你说了, 让我看看的。”豪豪一听,好像有些泄气了:“那你怎么不说的大声些的,我又没听到。”轩轩听后,感觉也弱了,小声地问:“那怎么办啊?我们把书撕坏了……”听到这里,两人都低下了头,似乎有些错了。过了一会,轩轩说“我们到老师那边去借个透明胶来补一补吧。”豪豪抬起头来,观察老师的情况,一看,我正在关注他们,一下子红了脸,慢腾腾地走过来,难为情、小声地说:“老师,我们不小心把书撕坏了。”我故意板着脸问:“那现在怎么办?”豪豪轻声地说:“能借个透明胶吗?我们去补书。”“这个方法还不错,借你们吧”我边说边笑着拿出了透明胶和剪刀。他开心地拿了去,对轩轩说:“我们一起来补书吧。”于是,两个人坐在一起,开心地补书了。

这个案例中,当孩子出现明显的冲突时,教师没有马上介入,而是及时关注事情的发展。从结果中发现,在没有成人在场的情况下,孩子协商、妥协、和解策略的运用频率明显高于成人介入时的情况,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独立解决冲突。在之后的谈话中,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也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准备对自己错误行为进行补救。而在之后的补救过程中,两个发生冲突的孩子,再次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二、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当幼儿面对冲突束手无策或运用某种方式解决冲突失败时,幼儿园教师要及时给予情感支持,鼓励幼儿尝试换一种解决方法,或是给幼儿一点建议。

午睡起来穿鞋的时候,晔晔发现原本放在小床边上的鞋子不知怎么弄到了床底下。为了能够拿到鞋子,晔晔跪在地板上, 用手伸进床底下去拿,够了一会但够不着,于是将身体尽量贴近床沿,再试,却还是没有够到。在一边的老师看到这情形就提示他:能不能请个东西来帮忙。于是,晔晔就在体育区找来一根跳绳,一试,发现绳子是软的,还是无法够到鞋子。他不甘心,这次趴在地上,把头伸进去,想彻底够到拿出来,但无奈于头大无法伸进去。晔晔一屁股坐在床上,有些泄气。老师鼓励他“晔晔,你再想想别的办法来试一试,说不定就成功了!”于是,他坐到地上,将一条腿伸到床底下去勾鞋子,他的脚如钟摆般在床底下晃动,这次碰到了鞋子,却依然弄不出来。于是,晔晔干脆一只手臂勾住床侧的档板,将两条腿一起伸进床底,用双脚夹住鞋子,慢慢地将身子移出床底,最后终于拿到了鞋子。一直站在一旁观察的老师竖起大拇指,微笑着对晔晔说:“你真棒!”这个案例,给教师的“教”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老师对孩子的密切关注、适时提示、耐心期待和热情鼓励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三、给予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机会

我们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注意力往往会被活泼、大胆、爱表现的幼儿所吸引。而那些内向、胆小、不善表达的幼儿相对会被教师所忽略。老师的眼神很少停留在他们身上,更少有时间,与他们交流沟通。对胆小幼儿多采取鼓励的语言和眼神,引导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去,并对他们的优点及时表扬,培养其自信心,使他们得到和谐发展。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在集体场合中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孩子的内心需求。在孩子有意愿而又怯于表达的时候, 教师就应当捕捉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班上有一孩子总是不愿和小朋友交流、也愿和教师交谈。一天,老师有意请孩子们评出最漂亮的画,然后很神秘地告诉大家:“我们班有个小朋友的画画得比你们评出来的还要漂亮!你们想不想看看呢?”“想看!”孩子齐声说。“你们看着她,她有点不好意思拿出来,怎么办呢?”孩子们嚷开了,有的说:“闭上眼睛”、有的说:“转过身去”……老师见时机成熟了,就说:“请大家把眼睛闭起来,请阳阳小朋友把她的画送上来!”只见她红着脸拿着画走上台来。睁开眼睛后,孩子们很安静,都被这漂亮的画吸引住了。过了好一会儿,孩子们都不由自主地拍起手来,纷纷说着:“真漂亮!”“颜色真好看!”……过后,小朋友都拥到阳阳的座位旁,向她请教画画的秘诀。

案例中这个孩子比较内向,老师通过和家长交流中了解到她喜欢画画、涂色,这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老师以这个孩子的特长为切入点,通过细致的日常教育来逐步提高孩子的心理自我强度。心理的自我强度指的是个体应付内外压力的能力。个体能否适应周围环境的刺激,能否承受和应付各种压力,很大程度取决于个体心理的自我强度,个体心理的自我强度小,则适应外界环境刺激及承受压力的能力就弱。

在《指南》的指导下,教师不再只是注重教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该成为幼儿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不再是“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学习中,注重教师对于教学认真负责的态度,还注重于教师对幼儿困难、冲突等事件下机智而又艺术的处理能力,更注重教师如何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以及如何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理性风采,让我们成为孩子成才路上的引路人!

摘要:普通一线幼儿教师,在全程参与和观察幼儿的生活与学习。在这全程的参与和观察过程中,地位是什么,作用又是什么,应该引起深入思考。不能再延用“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做学生成才道路上的引路人。

3.教师学习3一6岁幼儿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篇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为幼儿教育指出了具体的、可行的方向。它体现着国家一直重视幼儿教育,也为指导所有幼儿的健康成长指引着方向。《指南》和《纲要》相结合,将幼儿的学习生活与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都提出了合理期望。在每个领域中又细化,随后还有“教育建议”。“教育建议”主要可分两大点,一是点明该领域的教和学的特点。因为各领域的知识性质不同,幼儿的学习方式也会随之变化,幼儿教师必须根据这些特点来设计教学,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二是点明该领域特别应当注意的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为一线幼儿老师在环境创设、活动内容、幼儿养成习惯、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这对于幼儿教师实践以上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明确的引领作用。在认真学习了《指南》以后,我最主要的感悟是;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幼儿教育的根本。

在《指南》中把“幼儿健康”放在首位,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只有充分地尊重幼儿,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幼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的活动。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幼儿的健康教育工作呢?

(一)努力顺应天真好奇的天性,让幼儿发现快乐

1、要尊重幼儿的天性。“玩”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在走楼梯时喜欢顺扶手往下滑、走路时喜欢踢一个小瓶子,幼儿在玩耍中获得成功,获得满足,同时也获得经验,我们在幼儿教学中,要满足幼儿的这种天性,让幼儿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快乐成长。

2、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是所有孩子的共性,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兴趣,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这时候,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要批评,而要积极加以引导。引导幼儿怎样看、怎样模、怎样想,有意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二)、努力营造良好的幼儿园环境,让幼儿感受快乐

《指南》提出“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幼儿园是孩子离开父母的第一个陌生地方,能否较好地跨出这一步,我们幼儿老师是关键。作为一名幼儿老师,要有爱心,要把幼儿看作自己的孩子,让幼儿感到老师就是亲人;我们幼儿老师要有耐心,对幼儿无意犯的小错误,不要过多批评,要向他们讲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幼儿生活或学习中的小进步,要有具体的表扬,不能总是简单地说“做得不错”,要指出他们具体细节的成功。比如“你今天把摔倒的小妹妹扶起来,老师真高兴。”“我喜欢你画的这些树。”具体的表扬会让幼儿产生极大的满足。

(三)努力培养健康的心理,让幼儿体会快乐

《指南》指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从小塑造幼儿宽容的心灵,培养健康的人格,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处事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强的意志。

1.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我们幼儿教师要多对幼儿表扬。例如:有一次教幼儿画苹果,我先让幼儿观察,然后让他们画画。一开始,多数幼儿画得有点像西瓜,我没有批评他们,说:“你们画得很好,真棒!你们再仔细看一看,再画一遍。会画得更好!”这样,我越表扬,幼儿画得越认真。我认为表扬幼儿“画得好”最重要,因为表扬可以使幼儿增强自信心,引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快乐的情绪体验。

2、要培养幼儿的宽容心。

要从小就培养幼儿的宽容心理。我在教学中,教育幼儿不能总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如:自己想玩别的小朋友正在玩的玩具时,那么就应该等一下,或者有礼貌地去和人家商量,而不能强夺强要;教育幼儿多帮助其他人,让幼儿在帮助别人中得到快乐,如让他把家里的旧玩具收集起来,送给需要的小朋友;其他小朋友摔倒了,把他扶起来,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四)幼儿园和家庭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家庭是幼儿认识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教育会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在和田的农村,多数家长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例如,有的家长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打他两下”。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帮助、引导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还要帮助家长怎样教育孩子。我在幼儿教学中的做法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 QQ、微信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与我们幼儿老师配合,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要求家长要随时随地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帮助。要求家长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当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

4.教师学习3一6岁幼儿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篇四

心得体会(3)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中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这几个方面详细地指出了幼儿在每个年龄阶段所该达到的发展目标,以及我们成人在帮助孩子们达成目标时的教育建议。明确了孩子们在每一个年龄阶段末期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也让我们教师教育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方式方法有据可循。

在《指南》划分的几个领域中,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关注幼儿健康、心理、社会性交往、生活能力、学习习

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同时也更强调“自主”二字。如“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对其发现表示赞赏”、“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

《指南》像是一位经验老道的学者,不仅将幼儿生活与学习上的活动锁定在自主能力的发展上,还根据不同的领域给出了有效的引导方法,“鼓励”、“支持”、“和幼儿一起”这样的字眼随页都可看到,让一件件学习中的小事都变得瞬间灵动了起来,幼儿的思维需要发散,教师的教育也需要发散,《指南》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性。

《指南》中还提到教育教学实际中我们遇到的孩子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尊重孩子们原有的水平,引导其不断地向更高一层的水平发展才是只能所呈现出的阶梯性的意义。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揣摩《指南》和《纲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让孩子们能够得到真正合理、全面的发展。

5.教师学习3一6岁幼儿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篇五

通过这段时间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我对幼儿园教育内容了解更全面、透彻,对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了解更深入,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语言领域旨在发展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语言表达及阅读习惯。在这里,语言即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他们进行自我表达和思维的工具。幼儿语言的发展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在运用语言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它既受年龄因素制约,又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差异。良好的语言教育不仅对幼儿一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起重要作用,而且对幼儿的认知能力、社会性及情感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语言是幼儿学习的对象,也是学习的工具,语言的学习与幼儿其他方面的学习应该有机结合。

社会领域: 幼儿园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和自我概念。他通过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和一日生活各环节使幼儿初步了解社会,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行为技能,发展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态度,以帮助幼儿适应社会生活。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他们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社会环境,他对幼儿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科学领域: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只是的传递,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只是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而且也是一种价值和态度,包括提出问题,相信世界、实事求是、创新性、合作等。科学教育对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艺术领域: 艺术是现实生活或内心体验的符号化反映,她以情感和想像为特征,是美的存在形式之一。艺术领域作为幼儿的一个学习范畴,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表演、环境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文学艺术、艺术作品等等。这一范畴既涵盖了比较成熟的学科,又体现了更多的包容与综合。支持、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是幼儿艺术领域教育追求的价值。适宜的艺术活动对于幼儿想像、创造、表达能力的发展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要尊重幼儿的不同潜能和表达意愿,使他们在艺术方面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6.教师学习3一6岁幼儿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篇六

听“科学教育指南”有感

当父母的都想给孩子更多、更伟大的爱,想让孩子在幼儿阶段能够拥有优质的教育,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好的未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平时大家最多的话题都和孩子有关,进入幼儿园之前总在苦恼要为孩子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幼儿园,上了幼儿园之后,大家都在讨论孩子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小园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识字,10以内加减法,我们家长也觉得着急让孩子也进入“小学化”,但是听了刘教授的讲解我感触深。

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通过专家讲座我也都得到了充分了解。“拔苗助长”是违反孩子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明白了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非匀束、非浅性的过程。在今后教育孩子的发展给了我很大启示。孩子只长大一次,想让自己的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好的教育,正确给孩子指引了方法对“德、智、体、美”和发展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今后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会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幼儿针对孩子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开发孩子的潜能,探索孩子的兴趣。

7.教师学习3一6岁幼儿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篇七

近年来, 幼儿教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出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我国2012年10月颁布并实施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它对防止和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建议。同时对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贯彻落实, 也可以为构建园本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 现阶段如何将《发展指南》贯彻落实, 直接关系到我国幼儿教育的成败。

二、当前一些园本课程发展遇到的困难

(一) 园本课程尚未建立清晰科学的目标体系。

当前很多幼儿园在构建园本课程的时候都存在尚未建立清晰科学目标体系的问题, 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于园本课程的认识并不正确, 在这种情况下, 幼儿教师按照自己对园本课程的理解展开教学活动, 就难以真正实现构建园本课程的重要目标。而且由于幼儿教师对园本课程基本概念缺乏正确的认识, 也不利于他们对开展园本课程教学活动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尚不健全, 导致构建园本课程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困难。

(二) 园本课程的内容存在超载与乏载并存的现象。对现阶段幼

儿教育中园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存在严重的超载和乏载现象。其中, 超载指的是幼儿教育“小学化”, 即幼儿教师在开展园本课程教学活动的时候, 引入了大量小学教学内容, 而且教学方法也不适应幼儿学习特点, 在这种学习环境下, 使得幼儿学习压力倍增。乏载则指的是围绕课本教材展开教学活动, 对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没有进行适当地拓展。园本课程要求打造具有本园特色的教育内容,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家庭资源等对幼儿进行教育, 让幼儿走出课堂, 获取更多的知识。而仅仅围绕课堂和以课堂作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显然难以适应幼儿学习的特征和基本需求。

(三) 园本课程的内容组织较为混乱。

园本课程内容通常以幼儿年龄特点为主, 开发利用多样教学内容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教育。根据园本课程实际教学情况可以看出, 园本课程的内容组织较为混乱, 主要体现在美术教育随意性强、社区环境资源和家庭有效资源挖掘程度不够。美术教育作为园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幼儿的潜在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幼儿教师并没有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 理解较为困难的教学内容使得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导致园本课程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四) 园本课程评价未受到充分重视。

构建园本课程是现阶段幼儿教育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发展趋势, 主要是因为构建园本课程, 围绕幼儿年龄特点和基本学习需求展开教学活动, 更有利于实现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但是, 构建园本课程实际过程中, 很多幼儿教师对园本课程的评价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 导致幼儿教师无法及时发现构建园本课程存在的问题, 这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也会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园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一) 有助于理清园本课程的目标体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细致地对3——6岁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 以及可以达到什么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幼儿教师深入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全面了解幼儿心理特点和水平能力, 根据实际教学要求, 科学设定园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就可以为构建园本课程的目标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 教师在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础上, 重新审视园本课程, 深入发掘园本课程的内涵, 就可以厘清园本课程的目标体系, 从而为展开幼儿教学活动提供充分的保障。

(二) 有助于科学选择课程内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针对当前幼儿教育的一些误区, 专门为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 尤其是对于幼儿水平、能力等各方面的详细分析, 可以为幼儿教师选择园本课程内容提供科学的参考。例如, 针对幼儿想象能力比较发达, 为了促使幼儿形成成熟的想象能力体系, 幼儿教师在选择园本课程内容时以美术教育为主, 通过引导幼儿画画, 促进幼儿想象力进一步发展, 从而真正实现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

(三) 有助于有效组织课程经验。

以往幼儿教育存在很多误区, 如幼儿教育应该集中于室内教育。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特意指出了这些误区, 幼儿教师通过深入了解该指南, 并根据其中给出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结合教学实际情况, 充分发掘社区环境资源和家庭有效资源, 让幼儿走出课堂, 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让幼儿在更加自由轻松的环境下真正融入教学活动中, 在这个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爱国教育等内容, 就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从而真正实现幼儿教育构建园本课程的重要目标。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构建园本课程作为幼儿教育的必然选择和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要保证构建园本课程的目标得以实现, 就必须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贯彻落实。

摘要:本文就当前一些原本课程发展遇到的困难, 探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园本课程发展的启示, 从而为构建园本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障。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园本课程,困难,启示

参考文献

[1]陈丽.生活化、游戏化园本课程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以建构生活化、游戏化园本课程《自在生活快乐游戏》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 (上旬刊) , 2016 (z1) :470-471.

[2]尊重儿童发展规律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答记者问[J].河南教育 (幼教) , 2013 (1) :27-30.

[3]王剑虹.园本课程中关于“本”的几点思考——试以主题活动《我们在春天里》为例浅谈园本课程的建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1) :187-188.

8.教师学习3一6岁幼儿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早期教育;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培养;习惯

如何真正发挥图书的教育功能,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这个特点决定了幼儿认识事物的内部驱动力是兴趣,幼儿对感兴趣的东西学得快、记得牢,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重复多遍,也不留深刻的印象。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把阅读活动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上,并将早期阅读教育融于幼儿所喜爱的文学作品中,幼儿自然会对早期阅读活动产生兴趣,所以一定要精选文学作品,选择一些图文并茂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适合幼儿阅读且具有一定积累价值的幼儿喜爱的文学作品。让幼儿自由地选择、观看、讨论,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可塑性较大,容易“先入为主”,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而且幼年时期形成的习惯也比较牢固,不易改变。专家们普遍认为阅读是伴随幼儿一生成长的活动,所以对幼儿早期阅读的教育,应站到终身教育的高度予以重视。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早期阅读并不等于早期识字,但毕竟识字是早期阅读的第一步,因此,我努力让幼儿生活在一个有着丰富语言文字的环境中。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在平时我发现有些幼儿在阅读时速度非常快,一本书只粗略地翻了几下,接着又拿起了另一本,还有的只是对色彩鲜艳的图案感兴趣,往往缺乏对画面进行仔细观察的能力。为此,我们应从教会幼儿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入手。

三、家园共育,将早期阅读融入幼儿生活当中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生活就是教育。”在幼儿生活当中处处都存在着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例如,幼儿都很喜欢看动画片,而且注意力非常集中,这也正是阅读的好时机。每当电视画面出现动画片的名字、歌曲或故事的名字,我就会按下暂停键,引导幼儿观察并鼓励他们大声说出来,坚持一段时间后,幼儿进步很大,当有文字出现时,他们就会大声读出来。

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一个阅读氛围。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如果家长酷爱读书,时常在孩子面前读书,在这种浓厚的读书气氛的熏陶下,孩子耳濡目染,就会成为一个喜爱读书的人。家长还可以利用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给孩子讲一些孩子喜欢的精彩故事,同时告诉孩子,故事都写在书里,如果你学会了读书,就可以知道更多更好的故事。有时要全家围坐在一起,鼓励孩子把图书的内容讲给家长听,并恰当地给予表扬。

四、制定符合幼儿阅读特点的目标,选择与目标相匹配的图书

刚开始,我们仅从幼儿年龄特点来考虑,定出了小、中、大班的目标,并配有相应的图书。实践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小班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自顾自地摆弄图书,而不听教师讲述:中班幼儿一下子阅读一页多幅画的图书也有困难;对大班幼儿讲,从看懂画面到会读这一步也有较大难度。这些问题说明要使幼儿从无目的的翻书到会看、会读,光有笼统的年龄目标是不够的,必须将目标分解成小的、具体的、循序渐进的目标,并选择与目标相匹配的图书,这样才可以帮助幼儿逐步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

9.教师学习3一6岁幼儿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篇九

上传: 王晓兰

更新时间:2013-5-16 15:44:57

一、《指南》制定的背景

背景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 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数千万幼儿的发展,寄托着数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 科学保教,提高质量。这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根本保证。

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12月1日)

背景2: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 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2010.7)

*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   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1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重视理解幼儿的知识与能力,教育幼儿的知识与能力。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落实《儿童权利公约》

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0)* 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 加强幼教质量监控,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

进一步深入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 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实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 引导家庭、社会的幼教价值观和方法

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近十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逐步贯彻落实,我国幼儿教育在理念、保教质量、教师专业素质等方面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幼儿发展为本”,办人民满意的幼教,正在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与追求。但是,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同时也为了更加深入地贯彻《教育法》、《幼儿权利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切实保障幼儿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纠正和避免目前早期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误区,指导家庭、社会和幼儿教育机构实施科学优质的保育和教育,从而为幼儿的后继学习与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部基础司借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部在全球范围内发起的“遍及全球”项目的契机,从2006年起,与儿基会合作,组织我国儿童发展与教育方面的专家,开始着手制定以幼儿家长和教师为主要使用对象的《中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背景3: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遍及全球”项目的契机 ”

研制《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最初始于美、英、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儿基会支持许多发展中国家为确保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幼儿的入学准备水平而研制类似文件。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部从2002年开始,在全球的发展中国家,发起了一个制定早期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标准的“遍及全球”(Going Global Project)项目。

其目的是:从保障儿童权利出发,通过制定明确的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以文件形式对幼儿“应知、应会”进行界定,以促进家庭、幼儿园及有关方面达成对幼儿学习和发展期望的共识,为所有儿童做好入学准备,更科学、有效地提高早期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平等。

参与该项目的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已达20多个,其中亚太地区国家占较大比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凯根(Kagan)和耶鲁大学教授卜瑞图(Britto)教授为各国提供指导。

借助 “遍及全球”项目的契机,教育部基础司从2006年起,与儿基会合作,组织我国幼儿发展与教育方面的专家,开始着手研制以家长和教师为主要使用对象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二、《指南》的制定过程

1.准备与启动阶段(05年7月-06年3月)

2.指南撰写与交流讨论(06年4月-06年11月)

3.指南草案的内容效度检验(06年12月-07年3月)4.指南草案的年龄效度检验(07年4月-08年10月)5.指南的定稿阶段(08年11月--09年3月)

6.指南征求意见与完善阶段(09年4月—12年6月)《指南》的科学性

1.效度具体指的是《指南》准确反应中国3-6岁儿童的发展目标的程度。

2.为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指南研制专家组先后对《指南》进行了内容效度检验和年龄效度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对指南进行多次修改,对修改后的指南又再次进行了效度检验,为《指南》的定稿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关于内容效度检验(06、12—07、3)

目的:确定指南内容能准确地反映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期望

1.内容效度检验的地区:黑龙江、江苏、云南和四川,每个地区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县或县级市。

2.调查对象主要是三个群体:专家群体:包括儿童发展、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省市级幼儿教育教研员,在全国范围内抽样,每个领域选取30名专家,共计228人次。教师群体:包括园长和一线教师。每个县30名园长和教师,城乡各半,共120人。家长群体:调研对象为4岁、5岁和6岁左右孩子家长,具有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所在地区与教师群体相同。每年龄组儿童的家长各10人,城乡各半,共120人。

结果表明指南初稿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同时也对指南的部分内容和结构进行了修改。

社会与情感领域的6岁指标“因为帮助了别人而感到高兴” 儿童得分高于2.4,经过专家组的研究和讨论,认为该标准对于6岁儿童来说比较容易到达,最终改为“身边的人有需要时能主动关心和帮助。如帮助长辈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看到小朋友哭能主动安慰。” 学习品质领域的4岁指标“常常自己选择喜欢的玩具或游戏来玩,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总是依赖大人安排。”平均得分为2.5,也不能准确反应对该年龄段的发展要求,将其改为“在游戏前能想好先玩什么,后玩什么”。身体健康与发展领域的4岁指标“能照样子画出三角形,线条较直”,通过率为26%,说明绝大多数4岁儿童不能达到此标准。经过慎重考虑,指南研制组降低了指标的难度,将其改为“能照样例画出十字,两线基本垂直”。

1、价值取向合理。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

2、领域覆盖全面。包含幼儿身心发展的六个方面。

3、标准内容均衡。各个标准能体现幼儿在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

4、指标内涵准确。各项指标能反映核心标准的内涵,语言表述准确、易读。

5、逻辑层次清晰。各项标准和指标符合幼儿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递进性。

6、文化包容性强。尊重和反映文化的多样性。

7、关联一致性高。与国家其他文件高度相关,保持一致。

8、深度 语言与交流领域的6岁指标“你知道医院、邮局、银行是干什么的吗?”通过率仅为21%。最终将该指标删除。6岁指标“能在1厘米宽的平行线中画直线,线条不出格。”没有规定直线的长度,修改后加上了“20厘米左右长”的明确限定。学习品质领域的4岁指标“拿到一个新玩具或觉得新鲜的东西常常翻来覆去地看、摆弄、甚至拆开等。”对于儿童动作的描述过于宽泛,因此也不能够准确表达指标的含义,将其改为“喜欢玩新游戏或用‘新’玩法玩旧玩具。” 内容效度主要考察八个方面:

1、价值取向合理。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

2、领域覆盖全面。包含幼儿身心发展的各方面。

3、目标内容均衡。目标能体现幼儿在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

4、深度。各项指标反映了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问题。

5、目标内涵准确。各项目标能反映核心内容的内涵,语言表述准确、易读。

6、逻辑层次清晰。各项目标符合幼儿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递进性。

7、文化包容性强。尊重和反映文化的多样性。

8、一致性高。与国家其他文件高度相关,保持一致。关于年龄效度检验(07、4 —07、10)

1.目的是确定指南的各年龄段的目标部分是否准确与合理,以保证各领域的指标对该年龄段幼儿的期望适宜。

2.评价指标的年龄效度依据主要是各个年龄段目标通过的百分比(40%-60%)。3.全国6个省分层抽样,抽取3600名幼儿及其主要监护者作为测试对象。4.结果表明指南的大部分目标具有较好的年龄效度,对部分目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改。4年多来,在对全国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在全国幼教界、家长中多次地征求意见,通过和全世界几十个发展中国家相互学习与借鉴,通过获得国际一流专家持续的技术性支持,《指南》的制定工作基本完成。

三、关于《指南》文本

(一)《指南》的名称

1.为什么叫“指南”而不叫“标准” 2.为什么叫“学习与发展指南” 3.怎么理解3-6岁儿童的学习1.“标准”一般被定义为衡量事物的依据或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榜样、规范等。

“指南”与“标准”两概念的内涵区别,给用“指南”或“标准”命名的事物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本质属性。

基于对我国幼儿教育现状与问题的认真分析,同时也充分考虑到我国公众的文化心理和思维习惯等,本文件决定不采用“标准”一词命名,而慎重地使用了《指南》这一名称,以突出与强调其“指引”、“导向”的功能。2.为什么叫“学习与发展指南” “学习”与“发展”的关系

《指南》既引导幼儿的学习,也同时引导幼儿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发展的结果。这样,《指南》成为幼儿学习与发展共同的目标导向。3.怎么理解3--6岁儿童的学习

《指南》既然是指导学习的,怎么很多内容都不是“学习”呢? “常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

“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钮扣”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容易被自然界中的鸟鸣、风声、雨声等好听的声音所吸引”

 确立广义的幼儿学习观。

(二)《指南》的定位 《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 * 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 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 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

有意义的童年。(《指南》“说明”第二条)从《指南》的“说明”看《指南》的定位

1、导向——《指南》的性质 《指南》是通过引导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方向来表达国家对幼儿教育的要求。不是对幼儿的具体发展水平或者发展方式、速度等作出统一规定或提出量化标准。

2、导什么向——《指南》的目标 《指南》的目标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其核心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这表明,《指南》以幼儿现实的全面、协调发展和未来的持续、终身的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

3、怎么导——《指南》的目标体系与教育建议

《指南》的方向引领主要是通过以下策略来实现的:

提出一整套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和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将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自然地渗透其中,引导有关的成人沿着《指南》的方向,用正确的方法去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科学地帮助幼儿达到教育的期望。《指南》是什么

《指南》是引导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方向的指导性文件。《指南》基于3-6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基于对我国幼儿学习与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以一整套比较科学、明确、具体的目标与教育建议,来体现国家对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方向的引导与质量的要求,反映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水平的合理期望。

(三)指南的结构与内容 说明与主体部分

1、“说明”《指南》制定的背景;《指南》的目标、功能 《指南》的内容结构 《指南》的实施原则

2、《指南的》主体部分

健康 语言 社会 科学 艺术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2-3个方面(子领域)。每个方面(子领域)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每条目标下有若干“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每一条学习目标配有相应的教育建议。

(1)《指南》采用五领域架构主要原因

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既是幼儿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内容领域,也是幼儿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幼儿通过在这些领域的学习,其个体将获得身体的、社会性的、认知的、语言的、美感与表现等方面的发展。

与《纲要》一致的幼儿学习内容的五领域结构有利于教师实践中的操作,有利于避免实践层面的混乱。

参照了其它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1.《指南》与《纲要》

现在实施《指南》,不需要再贯彻《纲要》了。

《指南》与《纲要》在对象、层次、内容、功能等方面是不同的,不能相互替代。《指南》就是《纲要》的细化。

不宜把《指南》简单地看作是《纲要》的细化。

《指南》的实施将推进《纲要》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二者将共同促进我国幼教的科学发展。

(四)关于《指南》目标的内涵 1.正确理解《指南》的目标

2.正确理解《指南》目标下的“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3.正确理解《指南》的目标与 “各年龄段典型表现”的关系

1、正确理解《指南》的目标

(1)目标是《指南》导向最主要的方式(2)目标是教育价值与理念的指引 * 体现《指南》的理念

* 体现各领域核心价值

* 针对当前教育实践中在幼儿学习发展上的误区

(3)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

如科学领域,《指南》凸显了该领域“探究”这一核心价值。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是幼儿学习的最强大的动力,保护与发展幼儿这一宝贵的学习品质,是该领域的重中之重。同时,针对现在幼儿远离自然的问题,因此该领域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如语言领域,当前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忽视幼儿的日常口语交往经验,把幼儿的语言学习严重地小学化,误以识字、写字训练作为幼儿语言发展的重点,将早期阅读简单地等同于识字,等等。因此,《指南》在目标中强调发展幼儿的主动表达愿望与口语交流能力,“愿意讲”,“能听懂常用语言”“能清楚地表达”等;在读写准备中强调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如健康领域,针对当前幼儿体质下降、运动量不足、运动能力低下的现状,提出了“健康的体态”、“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力量和耐力”等目标,意在引导教师和家长重视幼儿的体质、体能。

2、正确理解《指南》的“各年龄段典型表现”

《指南》目标下的“各年龄段典型表现”,选择了某年龄阶段幼儿在目标方面的比较常见的、易被观察到的、一般性表现,是大多数幼儿可能表现出来的比较重要的、甚至是具有关键意义的若干表现,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群体大致的发展趋势、发展水平、发展速度或行为特点。《指南》目标下的“各年龄段典型表现”的功能

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指南》“说明”第三条 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帮助教师与家长了解和把握幼儿在目标方面的发展状况。如果通过观察或者其他途径,发现幼儿在某方面的发展与《指南》的描述有差距,就需要全面地、认真地分析幼儿的现状形成的原因,反思教育,积极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帮助幼儿发展。

“典型表现”不能视为这一年龄段每一个幼儿在发展中必然表现出的特点。一般性、普遍性,不排除个别性、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不能包揽幼儿表现的丰富性、多样性。“典型表现”考虑了我国文化的特点,选择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环境里常见的行为特点。

由于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某年龄段的表现可能出现在其他年龄段。

如果幼儿行为特点或能力表现与《指南》不完全一致,不能简单地轻率地对幼儿发展的好坏下判断。应进一步细致地观察幼儿的表现,深入地了解其特点,看看是否有其他个性化表现。如果幼儿有自己的特点,即使《指南》中没有列出,也应当尊重“个别差异”,给予肯定与重视。

3、《指南》目标与“各年龄段典型表现”的关系

《指南》不是“量表”,不是用作筛选幼儿的工具。因此,目标和“各年龄段典型表现”的关系不同于一般“量表”或“标准”中目标与指标的关系。

实施《指南》的原则

《指南》“说明”明确指出:

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指南》“说明”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指南》“说明”

实施《指南》时,切忌在幼儿与之间作盲目的简单的攀比。

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幼儿发展的现状、特点、问题、原因,努力地为不同幼儿的发展创造有针对性的环境或条件,帮助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指南》“说明”

教师与家长对幼儿学习的正确理解、与幼儿学习特点相匹配的支持与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方向和质量。虽然幼儿能够快速地学习大量的知识,而且学习热情很高,但是他们最终学了什么,学到了多少,主要依赖于与他们互动的成人。(《渴望学习》P110)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指南》“说明”

学习品质指儿童学习的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是在早期开始形成与发展,并对幼儿现在与将来的学习都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

不存在一种脱离具体学习领域的抽象的孤立的学习品质。学习品质是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学习品质不作为独立的领域,而渗透于各领域之中,避免重复,也避免孤立地训练。在“遍及全球”项目中,若干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学习标准中都列出了“学习品质”领域。尤其强调的是好奇、主动、坚持、注意、反思、解释、想象、创造等内容。

美国华盛顿州《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基准》中的“学习品质”

    好奇心与兴趣 坚持性与注意力 创造力与发明 反思与解释

让《指南》真正成为幼儿的福音 《指南》的实施能够让幼儿

   真正像幼儿那样学习与发展,从小学化的教育中解放出来;

10.教师学习3一6岁幼儿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篇十

看了《指南》,我觉得好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可以对照执行,并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其中的目标都能细化到我们可操作的程度,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是空口说大道理,比较实在,有可操作性,对我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小班幼儿刚入园,面对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必然会感到害怕和恐惧。对于身边一下子多了几十个和自己一样年纪的小朋友,必然会感到好奇。面对于从未见过的幼儿园老师和阿姨,必然会疏远。面临如此多的社会性问题,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呢?首先,教师可以以亲切的态度让幼儿感受到这个大环境其实并不可怕,幼儿园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在幼儿园里能够感受到快乐。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互相熟悉。因为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直观感受的,而游戏又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因此他们很容易就能“打成一片”。渐渐地,他们就会彼此之间感受到熟悉,慢慢地就会发展成好朋友。再者,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幼儿关心和指导的老师和阿姨,会让孩子们感受到关爱,就会逐渐卸下心防,不再害怕,爱上幼儿园。

我想,这仅仅是他们社会性学习的第一步。学校需要努力,家长更要配合。周末或者是空闲时间,不要总是把孩子留在家里看电视,不仅对眼睛不好,而且长此以往接触不到社会中的人,孩子往往会形成胆小、懦弱、内向等性格特质。不妨带着孩子多去外面走走,玩玩,接触大自然,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孩子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开朗。

11.教师学习3一6岁幼儿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艺术表现;支持策略;表现方法

幼儿艺术表现与创造的过程是在感受与体验基础上表达自己对世界认识的过程,是幼儿的另一种语言。在20世纪90年代,范画是幼儿美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幼儿艺术表现的重要支持策略。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通过一张范画为幼儿示范绘画技能,传递绘画内容,让幼儿通过模仿来进行艺术表现。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其中指出要“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引发了广大幼教工作者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大讨论,美术教育观念从传统的“注重模仿”逐步转向“鼓励创新”,从关注“像不像”逐步转向关注“新不新”。

2012年《指南》颁布,其中艺术领域大大淡化了对幼儿绘画技能的要求,强调幼儿在生活中的艺术感知与欣赏,强调幼儿的自主表达与表现,并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有范画孩子怎么会画?”“没有范画孩子怎么学技能?”种种质疑声接踵而来,教师显得束手无策。

一、教师对美术活动中“范画”所持的态度

为了解教师对范画在美术活动中的价值有何看法,我们组织了专题讨论,发现教师存在两种态度:

1.需要范画型

这类老师反复强调现在孩子之所以能够画出这么好的画,主要原因是老师出示了很多范画,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包括各种人物、动植物形象,色彩搭配、空间布局等,能力弱的孩子可以模仿,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在模仿中超越和创新。如果没有范画,孩子们会不知如何画。比如,你只告诉孩子“你今天要画一只鸟”,如果没有鸟的范画,孩子怎么能画出鸟呢?甚至很多老师说“没有参照,我都不会画,更不用说孩子了!”

2.不要范画型

这类教师指出,有了范画作为参考,孩子的作品虽然有细微不同,但整体来说是大同小异,一旦教师出示范画,孩子就不会主动思考,而且他们总觉得老师的是最好的,因为长期以来老师已经在孩子心目中形成了权威,要想让孩子打破权威的影响是很难的。而且,老师出示的范画确实都很漂亮,孩子也很喜欢。孩子通过模仿画出来的画虽然从形式上看比较漂亮,但是缺乏孩子自己的思考,也不是孩子内心世界的直观表达,它仅仅能够提高孩子的绘画技能,却无法真正让绘画成为孩子的精神生命活动。但是,对于没有范画的美术活动究竟如何开展,这类老师也显得无从下手。

显然,“是否需要在幼儿艺术表现时出示范画”的争论,归根结底取决于对美术教育价值的不同认识,即“注重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体验,自主表现创造”还是“注重培养幼儿美术技能”。根据《指南》的理念,幼儿艺术教育应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中,始终把对幼儿的个性、情感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幼儿在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为终极目标。所以,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行为的转变。

二、教师对幼儿艺术表现的支持策略

1.拓展美术活动材料,丰富幼儿表现方法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老师所谓的“不会画”是指孩子不会画得跟老师一样好,其隐含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幼儿绘画的技能,而非幼儿情感、理解、想象的自主表达。而且,一直以来幼儿园美术活动主要的工具和材料就是勾线笔和蜡笔,孩子艺术表现的方式仅限于勾线、涂色,因此,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较好的孩子显然会得心应手,而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弱的孩子就会表现出勾线不流畅、造型能力弱,这些孩子在老师眼中就属于“不会画”或者“画不好”的。3~6岁的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弱,无法将立体的物体转化为平面的造型来进行表现。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充分反思,如果我们不以技能来评价孩子的美术作品,美术活动的工具不仅仅是蜡笔,美术活动的形式不仅仅是画,那孩子还会出现“不会画”的问题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将原来以绘画造型为表现形式的美术活动《彩色的秋天》进行了修改,尝试将孩子带来的各种树叶、谷物、干花作为美术活动的材料,让孩子自由创作。活动中,我们发现每一个孩子都非常投入地创作自己的作品,以往经常说不会画的孩子也没有寻求老师的帮助。而且,每一个孩子的作品无论从色彩、布局、手法来说都不尽相同,孩子们甚至还会主动在教室里找老师没有提供的材料,将其运用到作品中。更可喜的是,在分享交流环节,孩子对于自己的作品讲得滔滔不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角度,这在模仿作品中是不會出现的。在活动结束后的研讨活动中,老师深有感悟:“不是孩子们不会画,而是我们用固定的材料束缚了他们的手;不是孩子们不会创新,而是我们用固定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

材料拓展带来的是孩子们思路的拓展,老师欣喜发现了这一点,也开始在自然、生活中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为美术活动所用,如收集树枝,让孩子在树枝上涂色,然后再用彩纸黏在树枝上,做成各种各样的彩色树,如用生活中的清洁球、梳子等蘸上颜料盖印,让孩子观察各种物品的机理,又如让孩子在瓷砖上刷颜料、画画,并用纸拓印下来,感受版画的特殊效果等。自然、生活中的材料不仅环保,也深受孩子们喜爱,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艺术创作可以无处不在。

2.拓展美术欣赏策略,丰富幼儿的感知体验

幼儿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将自己的感知、体验、想象用艺术手段进行表现、表达的过程,其前提是幼儿对某种事物特征有所认识和了解,对某一事件有感受和体验。为什么有的人被要求画一幅意愿画时能够信手拈来,而有的人却什么也画不出来,这与个人的感知经验和头脑中的表象丰富与否有关。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见过树,就很难生动地去表现一棵树。因此,我们认为要加强对孩子美术欣赏的引导,丰富幼儿的感知体验,为艺术创作积累表象。

(1)走向自然,关注自然界的美

孩子天生就喜欢自然,因为它的简单、淳朴与孩子的天真烂漫十分符合。于是,我们把原本在教室里看图片的时间变成带着孩子走到户外,感受自然的生机美、色彩美。幼儿园池塘中被风吹起的波纹,池中小鱼游动时摆放尾巴的柔和,秋天石榴树上火红而沉甸甸的果实,一年四季此起彼伏不断绽放的野花都成为孩子们欣赏的对象,走近自然的孩子们才发现,原来真正的小草并不像书本上画的那样,小草有很多种,有的肥,有的瘦,有的高,有的矮,有的会开花,有的会结果,孩子们还发现,很多植物并不是只有一种颜色,比如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并不都是同一种颜色,有的是红色,有的是浅绿,有的是深绿。

(2)走进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美

身边的美悄无声息,却又总是存在,在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美的元素可以让孩子欣赏。比如,一年四季不断更换的橱窗,每一季都会传递最新的时尚元素,它们搭配和谐、制作精美,充满时尚气息又不失生活品位,能够给孩子色彩搭配的视觉感受;比如,装修别致的咖啡馆,优雅、艺术、和谐、温馨,每一家都有自己的主题和风格,可以让孩子感受室内设计的无限魅力;又如,城市中不断出现的大型建筑,每一座都结构迥异,别具一格,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建筑的刚性力量。因此,我园开展了“和孩子一起发现身边的美”系列活动,每月给定不同的主题,引导家长带领孩子去寻找有艺术感的建筑、服装、家具等,并用拍照、摄像、剪贴等方式来表现这些主题。听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的艺术视野大大开阔了,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美。

(3)走近大师,关注艺术作品的美

大师艺术作品也是孩子欣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一幅经典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群人。但是,并非所有大师的作品都适合幼儿欣赏。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各年龄段挑选了一部分作品,让幼儿欣赏感受大师作品中独特的表现手法。

3.解读幼儿美术作品,增强幼儿创作自信

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和家长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幼儿艺术表现的自信心。比如,在实践初期,老师会指着孩子们看似乱糟糟的画面质疑:“瞧,没有范画画出来就是这样乱七八糟!”甚至有家长质问孩子:“今天画的是什么啊,怎么什么都不像呢!”每当这时,孩子们的创作自信会受到很大打击,有的孩子会因此而“不想画”“不敢画”或者“不会画”。我们意识到,美术教育需要扭转老师和家长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才能让幼儿获得创作自信。通常,我们会首先关注作品的画面美感,而非内涵,因为外在表现形式更容易让人识别,而内在表现内容则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把每一个幼儿作品中表达的丰富内涵记录下来,和作品一起呈现,那么,观看作品的人就能夠透过稚嫩的笔触感受到孩子细腻的内心世界,从而去发现孩子,理解孩子,就不会只依据外在的形式来评价孩子作品。而且,对幼儿来说,成人听自己讲述自己的作品,就是对作品的肯定,在此过程中幼儿能够获得自我价值干预认同感,自信心也就油然而生了。

当教师的理念和行为站在孩子的立场发生改变,“无范画”的美术创作过程也变成可能。艺术是人类的精神生命活动,教育工作者只有更多关注幼儿的内心活动,才能真正让艺术成为幼儿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另一种语言。

参考文献: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12.3-6岁学习发展指南心得总结 篇十二

幼儿的早期教育很重要,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觉得《指南》给我们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健康观点,更高度地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学习了《指南》后,我最大的体会是我们的幼儿园我们的幼教工作者、我们所有的老师都应该彻底转变教学理念,要彻底抛开一些功利性的,真正的以幼儿为本,以孩子的身心发展为第一,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鼓励幼儿自理、自立。

《指南》对各领域发展的指导都有很详细的要求,比如:语言方面,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是很重要的,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交流、幼儿之间的交流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要给与特殊照顾,帮助他们提高。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科学方面,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还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艺术方面,要能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的创造的快乐,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乐趣。

其次,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活动就能对他们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让家长也了解《指南》,以《指南》为标准教育孩子。最终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和谐发展,使孩子进步。

13.教师学习3一6岁幼儿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篇十三

近阶段,我通过远程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通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了解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一批幼教专家经历四年多时间,对全国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后,吸取国内外先进理念,依据我国幼儿特点起草拟定的。在学习中,我发现其中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得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更好。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这几个方面详细地指出了幼儿在每个年龄阶段所该达到的发展目标,以及我们成人在帮助孩子们达成目标时的教育建议。明确了孩子们在每一个年龄阶段末期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也让我们教师教育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方式方法有据可循。让我们教师开展教育内容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提供选择和创造的机会;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满足发展中的不同需要参与情况,建立幼儿成长档案。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我们为幼儿布置科学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幼儿认知发展所需的材料,特别强调人际关系、环境、强调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这些指导思想为我工作指明了方向,成为我教育教学的活动指南。

《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作标尺来丈量幼儿,伤害幼儿,也不能把它变成束缚幼儿和自己的绳索。它是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是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授之以渔”,让好奇心、求知欲陪伴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心中点亮一盏爱学习、会学习的明灯,让他们能在浩瀚的知识天地中自由翱翔。千万不能以“拔苗助长”的方式,或是园林工人的“修剪”技能,让所有的孩子“超前生长”或是“千篇一律”。

14.教师学习3一6岁幼儿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篇十四

一、以提升理念水平为出发点,注重教研培训

每周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进行《指南》学习研讨,教师通过撰写学习笔记、集体交流等方式,深刻理解《指南》精神,解读《指南》教育观、学习观、评价观、师幼互动的要求等,并针对《指南》中提出的各个年龄段幼儿发展的目标、幼儿发展具体要求与日常工作中的实践,交流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如,我园为了提高教师指导三大游戏的能力,多次召开研讨会。会议围绕“如何更有效地开展三大游戏”开展经验分享和研讨交流活动。通过研讨引发了全体老师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三大游戏”问题的聚焦与更深层的思考,为我园今后三大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指明了方向。而在每次学习研讨中,建立了“人人是主持者”的活动思路,每一次活动由不同的教师主持,谈谈自己新学习的文章或培训后的收获与感想,说出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以及自己的见解,使教师之间获得不同信息的交流,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努力使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体。如,谌老师从厦门培训回来后为全体教师开展了《幼儿园美术——趣味绘画》专题讲座。谌老师通过形象生动的讲解、图文并茂的展示以及现场示范和指导,让大家对创意想象的美术教育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开启了我园幼儿美术教育与环境创设的创新之路。卓老师也结合2014年福建省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系列培训的内容和个人平时的经验积累,为全园教师做了《多媒体软件的基础操作技能》的专题讲座。讲座中同老师们进行了分享交流,讨论目前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背景,如,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作为教师如何去应对?一次次这样的教研活动,都为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切磋的舞台,也不断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二、以提高教学能力为落脚点,注重全面培养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业务知识水平,引领教师深入理解《指南》精神内涵,更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学习特点,我园组织教师先后两次观看“省级名师优质课网络教研展播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向名师学习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让我们领略了优秀教师不同的教学特色,学习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观摩课,运用“对话式、交流式、讨论式”的研讨,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与名师教学的相互碰撞,产生精彩的思维火花,让教师在比较与辨析中发现共通的教育规律。在观看名师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为期两周的推门听课及践行《指南》精神教研周活动。为确保听课实效,听课结束后当天将进行听课意见反馈,与上课老师交流对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实践与运用,老师根据实际的教学课例与课后的自我剖析,向参与研讨的园领导与教师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自己对《指南》精神的感悟。教研周活动不仅有助于了解教师课堂的教学情况,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力度,便于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同时也让年轻教师有汲取经验的平台,骨干教师有展示教艺的舞台,在课堂上彰显各自的教学风采,以实现校内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活跃幼儿园的教研氛围。活动中涌现出一批素质好、能力强的教学能手,老师通过课堂展示、观摩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分享与总结中促使教师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不仅让教师在《指南》的引领下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完善了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同时让学生能够得到真正合理、全面的发展。

三、以帮扶姐妹园为互助点,引领辐射同发展

为了发挥省优质示范园的带头作用,我园一直致力于开展城乡结对帮扶工作,通过“成长共同体”的形式,彼此姐妹互助、共同发展。被帮扶的丰田中心幼儿园、龙山中心幼儿园在我园的帮助指导下,从幼儿园的整体布局及各个功能室的安置摆放的合理性,各个年龄段幼儿的一日活动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区域活动内容的可行性、环境创设的适宜性与安全性及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幼儿园的食堂管理、保健室管理,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的注意问题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为了提升被帮扶园教师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组织教师参观档案归类整理,从活动主题来源的通知、计划、活动时的照片、活动效果等几个方面去收集整理,打开了他们的思路。同时为了带动乡村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我园安排骨干教师准备多节教学示范课及讲座,帮助结对园教师以听课、评课的方式,从活动设计、活动准备、活动组织、活动反思等方面如何体现《指南》里的精神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结对帮扶的送教、送培下乡活动,与乡镇教师互相交流、帮助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还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研创新的热情,对提高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素质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而我园教师通过这样的帮扶活动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们相信,这样的牵手帮扶一定能促进城乡幼儿园的共同进步!

勤能补拙,相信通过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每个教师都能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生命不息、教研不止的思想。我们更应加强学习指导与督促管理,激励教师不断学习进取,克服困难,提高综合能力,促进幼儿园特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叶圣军.《指南》背景下的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困惑与原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上一篇: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考研复试题目下一篇:公司舆情监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