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制度

2024-11-10

某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制度(精选12篇)

1.某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制度 篇一

绩效评价在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科学、更规范地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绩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绩效评价成效发挥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积极分析及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绩效评价 行政事业单位 财政支出管理 应用

目前我国国家层面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健全的绩效评价制度,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对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科学性造成一定影响[1]。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系统,应从支出项目绩效目标设立、执行情况分析以及目标实现情况评估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从而推动财政支出管理工作全面发展。因此,及时分析绩效评价在行政事业单位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有效对策,对促进国内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绩效评价在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为保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顺利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就要保证其向着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但现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支出管理工作仍处于上升或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较为完善或健全的法律法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对资金的管理具有一定话语权,财务部门严格按照以往制定的绩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然而因该评价方法在制定过程中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支出管理无法准确发挥其效果[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主要目标是不断提高资金监督管控力度。但是因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管理制度无法正常实施,从而对财政资金有效利用造成不良影响。

(二)绩效评价方法不科学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强度大、技术性强,在实际工作中的系统性能也较强。行政事业单位中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管理工作,主要内容是对有限资金的使用从经济、政治和社会效益三个维度进行评估,但是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的评价指标。即使部分单位内部设有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评价指标仍然无法从全局出发且缺乏严密性,无法对整个资金运行的效果进行科学分析。

(三)绩效评价工作效率低下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单位在财务支出、资金使用方面中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从而使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提升。但是现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仅表现在形式中,无法科学使用财政支出实际绩效评价对结果进行评估,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中绩效评价工作效率低下[3]。此外,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使用过程监督、使用效果评价等内容均没有完善的认知,各个层次对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视和关注程度较低,从而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效率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绩效评价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要求建立适合本单位发展的绩效评价制度,保证单位中所有的工作人员均可充分认知财政支出管理绩效评价工作,从而使绩效评价体系在单位运用中有良好效果。这就要求单位决策人员对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重视,对单位中的内部监督职能全面执行,在单位中加大宣传,使绩效评价体系得到单位工作人员的充分理解和认同,从而充分落实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中。

(二)建立绩效评价专项部门

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均没有在内部建立财政支出管理绩效评价专项部门,从而无法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合理、科学。这要求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要迅速建立由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共同组成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构,并且要求绩效评价专项部门在工作中坚持独立性、科学性、公正性原则进行绩效评价,积极制定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式,从而保证绩效评价管理结果的权威性、专业性[4]。保证绩效评价部门的约束效果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从而使得事业单位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中更加合理、科学。

(三)完善信息化建设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系统要保证财政支出中绩效评价信息的完善、全面,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的基础信息工作。完善信息化建设要做到下述内容:第一,充分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绩效评价数据库和网络库,保证绩效评价信息得到全面开展。第二,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网络动态管理系统,从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对有关绩效评价工作加强交流与沟通。

三、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水平和质量会对财务管理造成直接影响[5],因此加强绩效评价工作并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水平有效提高有重要意义。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增强绩效评价工作管理水平,制定合理、规范的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加强预算合理性和透明度,使绩效评价在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能合理的应用创造环境,保证绩效评价结果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从而确保单位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修翠萍.绩效评价在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中国经贸,2013,(18):123-124.[2]余一慧.绩效评价在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交通财会,2013,(5):11-19.[3]蒋正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不足及对策[J].新财经(理论版),2011,(6):361-361.[4]蒲俊梅.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2):57-58.[5]陈才贵,欧东晓.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以张家界市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0,(8):32-33.

2.某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制度 篇二

1 强化预算管理,提升经费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承担着繁重而艰巨的社会公共事务,费用支出范围广、内容多。部门预算中的支出预算编制是否全面、准确,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部门履行行政职能及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科学的预算编制和有效的预算管理,能最大限度保障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因此,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应结合单位经济活动特征与规律,制定科学而准确的预算编制,明确支出项目、支出内容。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按规定将非税收纳入预算管理,做好政府采购预算。严格控制出国 ( 境 ) 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大力压缩会议、文件、通信等一般性支出,切实推进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在此基础上,应按财政部门的批复严格执行预算,充分强调开支的计划性,避免盲目支出。行政事业单位应安排专人对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合理分解、层层落实预算管理目标,确保预算管理与支出管理有机结合。

2 严格控制,降低成本

首先,要不断健全事业单位经费管理制度,明确规定经费支出的项目、内容、范围和金额。近年来,事业单位业务范围和经济活动规律发生一定变化,对此,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应结合实际预算科目、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做好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和支出管理规定的调整与创新,具体措施包括:(1)坚持经费预算制度,不断改进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控制的理念与方法;(2)建立严格的经费审批及费用报销制度;(3)加大和固定资产管理支出控制力度,建立预算与政府采购相结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强化货币资金支出管理制度建设,提升货币资金支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全面杜绝腐败、徇私舞弊、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5)强化支出分析与资金使用效果分析,强化对相关事项的会计核算,对不符合国家规章制度的支出一律不予准许。

其次,就事业单位各项支出制定严格的限额标准,为支出管理提供依据。对此,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经济活动规律,制定明确和详细的限额标准,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严格控制支出,力求降低单位运行成本。具体来说,应对单位近几年的资产配置支出、差旅费支出、招待费支出、会议费支出、交通费支出、通讯费支出以及水电费支出等进行回顾总结,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限额标准,将其下达到相关部门和个人,要求其严格按照限额标准开展相关成本控制工作,最终在维护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正常开展的基础上,实现资源、资金节约,并达到理想的事业单位支出管理与控制效果。

最后,应强化对支出的追踪控制,对比实际支出情况与预算执行情况,找出其中的偏差。每季末,财务部门根据相关财务报表,对比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实际数与预算数,分析预算差异的程度和性质,并提出改进办法。此外,年终还要进行汇总和对比,客观分析存在偏差的部分,找出其产生原因,并及时改进。

3 强化财务活动分析,提升资金使用效果

强化对财务活动的分析与总结,并对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和支出情况实现较为客观和全面的认识。在财务活动分析过程中,集中分析预算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的问题,认真核对其支出项目、金额等,并找出超支原因。此外,还应强化对支出增长概率、人均开支、专项开支等数据的计算,分析事业单位支出组成结构,各部分支出所占的比率,以及近期来事业单位支出发展规律,从中发现问题,找出支出控制工作的不足,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从而提升支出管理与控制工作的效果。

4 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规范化建设

不断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支出管理机制,是促进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工作规范开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支出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因此,事业单位支出管理部门,应结合单位经济活动特征与支出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经济事项授权、记录、稽查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在确保工作流程科学、严谨的基础上,对关键环节实施岗位职责分离制度,保障各项支出得到严格把关和控制。此外,还应实施全过程支出管理改革,做好对经济支出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查,加大对支出管理执行过程和监督工作的检查力度,推进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工作不断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摘要:强化事业单位支出管理与控制,对提升经费使用效率和提升服务质量有重要作用。本文在阐述事业单位支出管理与控制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如何优化事业单位支出管理与控制工作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广大行政事业单位支出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3.浅谈事业单位支出管理与控制 篇三

【关键词】事业单位;事业支出;管理与控制

一、事业单位支出定义和分类

支出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事业单位支出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和其他支出。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保障其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基本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两部分。项目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之外发生的支出。

二、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事业单位的支出,既要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又要严格遵守财政各项规章制度,节约经费。在国家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压缩各项事业支出,对于减少财政压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加强对事业单位支出的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国家规定的各项财政财务制度是各事业单位业务支出管理的法律依据,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反。如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费用开支范围和标准,包括职工的工资、津贴、福利待遇等,事业单位不得擅自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以免发生违规违纪。

2.量入为出

单位收入和支出始终存在数量和结构上的矛盾,脱离单位收入的能力界限盲目扩大单位支出,势必严重影响单位健康稳步发展,因此,单位支出的安排应在单位收入允许的范围内,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3.讲求使用效益

事业单位应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通过编制支出计划或预算的方式,加强对资金的控制和管理,防止资金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 事业支出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事业支出预算编制不规范,预算执行不到位

事业支出编制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编制内容不全面,未将单位下年度需要开展的所有业务活动纳入预算,存在漏编现象,比如有一单位有两辆公务用车,而在预算项目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中未列预算数;二是编制数据不准确。在预算准备阶段,对单位基础数据缺乏核实,人员基本信息不准确,造成预算数不实;有的套用费用标准不准,造成预算数离奇偏高或偏低。比如一单位编制的培训费每人每天120元,还有编制接待费每人次27元,显然这些是套用标准错误,编制的预算严重脱离实际需要;三是没有编制政府采购内容。有的单位对政府采购相关规定不清楚,经常漏编政府采购项目。比如公务车运行运行维护费中保险费,维修费和燃料费均要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然而部分单位往往忽略编制政府采购。

预算一经批复下达,事业单位应该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然而事业单位在预算支出执行上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一是贯彻执行“三公”经费管理等规定不够到位。一些单位在“三公”经费控制管理不严格。如超预算支出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和公务接待费;二是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界限不清,未严格执行专款专用,基本支出挤占项目,改变专项资金用途、挤占专项资金的行为;三是无预算、超预算采购商品和服务。一些单位在没有编制采购业务情况下,随心所欲的采购,如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也不按程序办理预算调整手续,更是不执行政府采购相关规定。

2.部分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办法不健全,执行力差

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是财务管理的基础,然而部分事业单位在支出管理中,有的制度没有建立,给管理留下空白,办理业务没有依据,随心所欲;有的管理办法陈旧,不能适应新情况的需要;有的管理办法过于笼统,原则性强,操作性差。强而有力的执行是制度发挥作用的保障,有些单位表面上看,制度很全面,涉及单位的方方面面,还汇编成册,像模像样,然而在实际支出业务管理中,根本没有按照制度执行。比如有一家单位出差管理办法要求履行“申请→审批→出差→报销”程序,笔者查阅该单位差旅报销凭证,发现绝大多数出差业务未履行出差申请审批手续。

3.事业支出监督机制乏力

虽然制定了一些事业支出监督检查的规定,但执行效果不理想:一是内部监督机制弱化。纪检内审机构不够健全,财务部门仅能做好自身的会计核算工作,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发挥。部分事业单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随意性大,往往凭领导“一支笔”或“一句话”办理,导致预算数和决算数差异较大。二是外部监督不到位。监督检查部门工作力度不够,检查方式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要求,影响了检查效果。查出的问题因种种原因没有深入跟踪督查,导致监督检查往往流于形式,监督检查作用未能真正发挥。

四、规范事业单位支出控制的有效措施

1.针对预算编制不规范,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1)预算编制环节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强对预算编制人员的业务培养。预算人员要认真学习预算编制的有关规定,准确掌握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收支预算编制要求,熟悉预算科目及表格的相互关系,以便高质量完成单位预算的编制任务;二是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是一项细致、复杂、政策性、科学性都很强的工作,它涉及单位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应当加强业务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业务部门和预算编制部门紧密配合,信息共享,编制出既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又能符合预算管理要求的收支计划;三是预算单位应当加强定额管理。定额是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依据和财务管理的基础。首先国家有明确规定的开支标准,要严格按标准执行;其次国家没有规定支出标准的项目,单位应本着节约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开支标准。定额标准制定以后,要根据情况的变法不断完善。对实际执行反映不尽合理的标准要进行修订,保持定额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2)预算执行环节的主要措施:一是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责任体系。事业单位预算一经批准下达,各预算执行部门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二是事业单位应当加强预算执行的日常控制。严格执行经营月度计划和成本费用的定额、定率标准,加强实时控制。对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事业单位有关部门应及时查明原因,提出解决办法;三是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报告制度,及时分析预算执行情况。要求各预算执行单位定期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对于预算执行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出现偏差较大的重大项目,应当及时查明原因,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3)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一是按要求编制政府采购预算。集中采购目录内的项目及集中采购目录外、分散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项目均须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二是做好采购实施计划备案。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本单位全年政府采购实施计划,包括采购时间、金额、数量、采购形式等内容,并与预算执行进度相衔接;三是开展政府采购需求论证。在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前,单位需对采购项目的采购需求进行论证;四是开展合同公告及备案;五是开展政府采购履约验收。政府采购项目无论金额大小,都要进行履约验收;六是执行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报批。单位需采购未纳入统一论证审核范围的进口产品,需要按照论证、公示、申报等程序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准才能采购;七是按规定要求变更政府采购方式;八是严格执行资产配置标准和技术服务标准等,不得超标采购。

2.严格执行相关财务管理规定

一是严格执行厉行节约相关规定,压缩事业运行经费,加大会议、培训、办公设备购置等一般性支出控制力度,严格“三公”经费管理,年度执行中“三公”经费不得调整用于其他项目,支出结余年底要一律注销;二是严格执行现金管理规定:预算单位当年现金支付原则上不得超过公用经费支出总额的5%;三是严格执行银行账户管理规定:预算单位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核算范围使用银行账户,账户之间不得违规相互划转资金。严禁将账户中的财政资金转存定期存款或购买理财产品。预算单位要对银行账户进行全面清理,对违规开设的各类银行账户全部撤销;四是严格执行支出绩效评价管理。落实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积极推进所有支出预算纳入绩效评价,完善和规范评价行为,构建完整、全面、客观的绩效评价体系。明确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指标及其框架和流程,实行单位自评与综合考评、日常评价与年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采取简便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方式,客观地分析评价支出的效益,充分体现支出管理的绩效目标。“支出要问效、问效要问责”,应强化支出责任,落实好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3.切实加强财务内控制度建设

事业单位要在已有管理制度基础上,结合新时期财务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对内控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要建立起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相结合得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特别重大事项报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批。同时,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内控制度的执行。

4.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1)切实加强日常监督检查。要定期开展对单位财务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要针对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重大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相关单位认真落实,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2)健全审计监督制度。严格执行单位财务收支定期审计制度和主要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审计结果作为对领导干部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的参考依据。纪检、审计部门要通过对事业单位财政年度支出情况的审计检查,规范财政的支出行为,督促其按《预算法》和有关财政经济法规办事。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对相关的责任人严肃查处、追究责任。

参考文献:

[1]胡景涛,王建华.我国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管理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01期 .

[2]董丽萍.事业单位支出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年14期.

4.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多列支出偷税案 篇四

2008-09-28 08:11:45| 分类: 案例分析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基本案情(一)案件来源

2007年5月,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将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涉税案交我局承办,责成我局对该公司2004-2005年期间履行地方税义务情况进行检查。

(二)纳税人基本情况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位于 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6年8月,法定代表人姜某。历年来开发了“ 花苑”、“银河花苑”、“新佳园”等规模较大的房地产项目。2004年取得商品房销售收入320009397.66元,账面利润1471266.06元;2005年取得商品房销售收入108562208.36元,账面利润7907251.32元。企业所得税实行查账征收。

(三)主要违法事实

2004-2005年,该公司在账簿上多列成本支出7464770.43元,少缴企业所得税2463374.24元,滞纳金560473.05元。

(四)定性及处理情况

该房地产公司采用在账簿上多列支出等手段少缴企业所得税2463374.24元,构成偷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一、二、三、四条的规定,追缴该公司所偷的企业所得税2463374.24元,加收滞纳金560473.05元,并处罚款1231687.12元,合计4255534.41元。

鉴于该单位的偷税行为超过标准,触犯了刑律,我局已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稽查方法 确定检查方案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是 城区较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历年来在 城区及周边乡镇开发了多个房地产项目,是一个在我市颇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

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将该公司涉税案交我局承办后,我局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从检查股和检查一股抽调2名具有多年房地产检查经验的检查人员组成检查组,迅速对该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检查。

在进户检查前,检查人员对该公司的税收征管信息和税收征管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其每年的销售额都在亿元以上,但会计报表上的利润并不高。2004-2005年企业所得税的税负率仅为1.99%,这与房地产行业的一般利润水平有较大差距。

针对这一明显疑问,检查人员决定将该房地产公司的企业所得税列为检查重点。

凭以往的检查经验可知,企业少交企业所得税一般都是在成本上做文章。但该公司经营规模很大,要详查成本难度很大,检查人员决定采用逆查法对公司成本进行检查。

一审财务报表

进户后,检查人员首先审核了该公司的财务报表。

在审核2004 年《损益表》时,一个细节引起了检查人员的注意。那份报表的利润总额一栏,会计手工填列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406990.30元。众所周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只是一个过渡科目,其余额在年底应全部结转到“利润分配”科目,也就是说,“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在年末是没有余额的,在《损益表》利润总额前出现这个负数金额是不正常的。

针对检查人员的疑问,公司会计解释,这个“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金额-2406990.30元,属2002-2003年期间企业所得税纳税调增项目,应该在2004年纳税申报时作纳税调减,现为图方便才在报表上进行税前调减,结果是一样的。但检查人员敏锐地指出,如果2002-2003年调增的这个金额-2406990.30元,全部是时间性差异,则在本期将以前各期发生的而应在本期转销的各项时间性差异进行纳税调减是允许的;但如果它是永久性差异,则就不可以在本期调减了。

那么,原来的调整项目究竟是些什么内容呢?检查人员认为不能听会计一面之词,决定顺藤摸瓜,对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项目进行复查。经查,发现该公司2002-2003年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均委托了某税务师事务所进行代理的。某税务师事务所在认真审核的基础上,调增了两年的应纳税所得额2406990.30元。再查看两年的调整项目明细,发现基本上都是业务招待费超支、非公益性捐赠等内容,这些都属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之间的“永久性差异”,无需在以后年度作纳税调整。会计把这些内容当作“时间性差异”进行纳税调整,显然是错误的,并事实上造成了偷逃企业所得税的事实。

在铁事实面前,企业会计哑口无言。二核销售成本

该公司“开发产品”明细账采用的是三栏式,未按相关规定采用“数量金额式”。账面只记载应结转的开发产品成本,没有相应的数量及单价。难道是会计怕麻烦没在账页上进行详细登记?但在凭证中有详细的计算过程吗?

带着疑问,检查人员随即翻看了相关凭证。但让检查人员感到疑惑的是,会计凭证中只有记账凭证,没有应作为成本结转附件的原始凭证。那么,该公司每月的销售成本这个数据是怎么取得的呢?

针对检查人员的提问,公司会计道出了这些数据的来源:原来,公司会计嫌成本结转麻烦,他们认为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率一般为15%。因此,只要根据每月商品房销售收入扣除15%的利润后,就得到相应的“销售成本”,也就是当期应结转的开发产品“数据”了。而开发产品总成本和可售商品房面积等一些税务关键数据,对他们来说都是多余的。

该公司会计根据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倒挤成本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税收规定的,而倒挤出来的成本也是及不准确的。检查人员当即指出了该公司的错误做法,并责令该公司在规定的期限内改正这一做法,统计出所有开发项目的可售面积和2004-2005年期间已售商品房的面积。

该公司在规定的期限内拿出了相关数据。经检查人员核实,计算出该公司在2004-2005年多结转商品房销售成本1053340.00元。

三查开发成本

成本的不实会导致企业所得税的流失。因此,成本的真实性是企业所得税检查的关键。检查人员又对“开发成本”分开发项目对成本支出逐笔进行了审核。

经审核发现,该公司“开发成本-建筑工程费”科目频繁出现“红字”。会计解释,这主要是公司平时根据建筑工程进度,在开发成本中“预提”建筑成本而出现的“临时”现象。我公司是严格执行《 市建筑业管理办法》的,即在施工企业开具来《建筑业发票》后,及时将原来预提的建筑业开发成本的冲回,再根据发票金额登记开发成本。

会计的解释乍听起来似乎合乎情理,但检查人员却未轻易相信会计的解释。他们集中精力,对所有开发项目的建筑工程费进行了审核比对。在比对中发现,“星源佳苑”小区项目的建筑成本与同类小区相比,有异常现象,其平均每平方米的建筑成本要比其它小区高出很多。这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检查人员决定弄个水落石出。他们要求会计提供该小区的工程决算资料。通过将工程决算资料与实际记入开发成本的建筑工程费进行比对,问题出现了:公司账面的建筑工程费竟比工程决算多出14270783.90元,明显属虚列开发成本。

紧接着,他们又对账面开发成本逐笔进行了审核,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该公司2003年底在这个小区项目上预提了建筑工程费14270783.90元,2004年施工单位开具来的建筑业发票为26533319.67元,按该公司的所谓会计核算流程,首先应将原来预提的14270783.90元冲回,再按发票金额26533319.67元登账。但该公司却直接将发票金额26533319.67元进行了登记处理,却“忘”了将原来预提的14270783.90元作冲回处理。

考虑到该小区商品房在当时没有全部售完,虚列的建筑工程费还没有全部结转到销售成本。检查人员根据可售商品房面积及已售商品房面积的比例调增了2004-2005年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4004440.13元。

查后税务处理

通过“三查三核”,检查人员最终计算出该房地产开发公司2004-2005年在账簿上多列成本支出7464770.43元,少缴企业所得税2463374.24元,滞纳金560473.05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一、二、三、四条的规定,我局及时追缴了该公司所偷的企业所得税2463374.24元,加收滞纳金560473.05元,并处罚款1231687.12元,合计4255534.41元。另外,还追缴了其他地方税费及罚款7802.55元。同时,鉴于该公司的偷税行为超过标准,触犯了刑律,我局已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三、案例分析和点评 通过对该房地产公司的的查处,我局有以下思考:

(一)认真开展税法宣传,增强全民纳税观念

从对该案的查处中可以看出,该企业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的纳税意识十分淡薄,平时也不太注重对财务会计、税收法规知识的学习,对会计及税收的理解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看不到财务制度与税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有些企业负责人从主观出发,过多地干涉会计的核算工作,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大增,背离了会计核算的宗旨。为此,我局认为,必须认真开展税法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纳税意识。

(二)积极搞好纳税服务,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该公司会计成本核算很不规范,甚至出现采用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倒挤销售成本的错误做法。为此,作为税收管理人员,应强化工作责任心,认真钻研有关行业税收管理规定,正确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如在下户巡查的过程中,应耐心细致地进行税收政策宣传,对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问题应予高度重视,及时督促企业严格按照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税收规定进行规范核算和履行纳税义务。对纳税人的疑问应及时解答,并加强辅导和督促,手把手地帮助企业搞好会计核算工作。

(三)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加大稽查工作力度

5.某单位职工食堂管理办法 篇五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全面提升单位职工食堂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及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职工食堂坚持“严格管理,优化服务,厉行节约,提高效率”的原则。

第三条 由于单位人员较少,无专人管理职工食堂,经研究,单位职工食堂采取外包制度,在单位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办公室负责管理。

第二章 财务管理

第四条 伙食费管理。单位就餐职工每月按规定标准交纳伙食费;单位有关会议(培训)、公务接待等工作完毕后,按《单位会议(培训)结算报销单》和《单位公务活动管理办法》规定进行结算,按照成本据实报账。

第五条 职工食堂实行预算包干制管理,办公室每月对职工食堂费用开展预算后提交单位党组审定列支,食堂承包负责人按月根据实际开支提供发票向办公室申请报账。

第六条 除日常用料支出外,其他采购在100元(含100元)以上的经办公室负责人审批后双人实施。

第三章 食堂管理

第七条 单位食堂实行民主管理,成立“职工食堂质量考核小组”,负责对职工食堂卫生状况、饭菜份量、质量等各方面进行监督。

第八条 职工食堂原则上仅向本单位职工提供膳食服务,交流人员及借调人员由办公室向食堂人员提供名册后安排就餐,公务接待严格按单位公务活动管理办法办理,严格贯彻执行《贵州省公务活动全面禁酒的规定》。

第九条 食堂工作人员不得将食堂的任何物品带离食堂。

第十条 厨师应认真做好计划安排,按周制定菜谱,菜式品种和菜式搭配尽可能多样化,努力做到菜肴可口、营养适度。

第十一条 食堂工作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体检,发现不适合从事食堂工作的予以辞退。

第四章 采购管理

第十二条 食堂购置用料时,一次采购金额在100元以上的,实行双人采购,采购前由食堂厨师提出采购需求,填制《单位招待所食堂用料采购单》交采购人员采购,采购结束后,将采购的用料和采购单交食堂管理人员验收签字。

第十三条 采购的物资必须及时验收过秤,同时提供采购清单,并经验收人员签字后,方可进入报账程序。

第十四条 设材料保管岗位,负责对米油等干货实行使用登记管理。

第十五条 对米、肉、蛋、海鲜等定点供应的材料,实行双人验收,其他小菜及配料由食堂人员直接购买。

第十六条 定点供应商的选择按单位集中采购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职工食堂质量考核小组人员定期或不定期作市场了解,并对采购食物的数量、质量及单价适时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五章 就餐管理

第十八条 就餐人员进入餐厅后,应自觉依次排队领取饭菜,不得随便进入厨房区。

第十九条 就餐人员不能将饭菜抬到办公室或其他地方用餐,严禁将公用餐具带出餐厅。

第二十条 就餐人员按照办公室通知就餐时间就餐,超出就餐时间后,厨房不再提供膳食服务。

第七章 附 则

6.某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制度 篇六

某企业2011年机电管理工作,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方针,以提升机电信息化和标准化管理水平为指导,夯实机电基础管理,强化机电业务工作,抓好物资保障,拓展维检能力,实现了机电工作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现将2011年机电管理主要做法如下:

一、提高认识,健全体制,以机电管理为主抓手创安全

1、通过扎实推进机电现场检查、量化考核、对标管理,将管理责任切实落实到各基层车间、班组和岗位,全面推行“系统抓、抓系统”的五自管理体系,严格控制材料消耗费用,扎实开展设备的修旧利废工作,月月对各基层车间进行细化考核,及时兑现机电管理层面的奖优惩劣。

2、强化机电现场管理,严格履行设备包机责任制,提高全员的设备保护意识,增强设备管理责任心,坚决搞好事故预防工作,杜绝机电安全事故发生。2011年1-11月份,我厂机电管理各项工作指标圆满的完成,机电设备完好率达到94.89%,待修率及事故率均达到集团公司下达的任务指标。

3、定期召开机电安全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机电管理工作。制定切合实际的设备检修计划,并按时上报,同时编制了设备检修安全技术措施,建立安全技术审批流程,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凡不符合施工要求的安全技术措施不予签字、盖章,确保设备检修施工安全,杜绝人员伤害事故的发生。

4、积极组织开展机电系统的隐患排查、机电系统全厂大检查、“冬季”、“夏季”三防工作专项检查等,下发整改通知单,落实相关责任人限时整改。各基层单位积极组织人员,并按整改通知单的要求严格制定整改方案,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各项隐患均实现整改的实质性闭环。

5、组织开展特重大事故的应急演练,制定好详细的应急演练计划,强化对电力、火灾、雷电等事故的应急演练,确实搞好演练安全现场工作,将可能发生的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积极推广“四新”,提高生产效率,促经济保增长 2011年1-11月份,针对设备老化,耗能大,成本高;部分工艺不合理,设备选择不当;耗能过高,磨损快;原有供电线路未作改造,企业线路损耗较大等问题,制定明确的设备改造思路和具体的实施方案,积极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改善生产工艺,不断提高我厂生产效率。

①压风机高效热能转化利用的研究与应用

某企业现有三台阿特拉斯喷油螺杆式空压机,型号为GA250-7.5,主要为浮选系统加压过滤机提供风动力,空压机在运行状态通过压缩空气产生大量的热能,通过排风系统把热能全部排放到大气中,造成能量的极大浪费,如果能够回收利用,不仅可减少能源消耗,又能够间接减少C02的排放,有着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项目通过增加一套高效热能回收系统,分气路和油路分别对空压机的热能进行回收。其中气路可以回收利用22%的能量,油路可以回 收72%的能量。项目完成后,单台压风机转化为的热能可供1000人洗澡,也可以用于厂房采暖等。

②远程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某企业电力计量系统比较完善,实现了分系统计量、分单位计量、大功率设备单独计量等功能,但这同时造成某企业计量电表比较多。根据节能减排、市场化及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需要人工每天对所有的电表数据进行抄录,这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工抄表工作量大,耗费精力多,往往需要2人同时来完成抄表工作;(2)人工抄表误差大,选煤厂的开机时间视车集矿井提煤量的多少来确定,因此开停机时间不固定,抄表人员无法精确统计单班的电耗量;(3)由于电能表的数量过多,容易造成抄表数据错误。

本项目通过应用远程自动抄表技术,对目前所有在的电度表进行升级,全部更换成带有485接口的智能电表,通过485通讯协议,把电表数据通过无线发射器,传输到服务器处的无线接收器中,并通过数据管理软件,把数据录入电脑,和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融接,系统自动保存数据,全面替代手工抄表,并可以实现分时段实时计量,以便实现对用电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功能强大,实施效果非常好。

③NT型601#耙式浓缩机的推广应用

我厂原先使用的耙式浓缩机,直径30m,属于周边传动,型号为NG-30,采用机械式提耙装置,该设备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耙子压耙现象,大部分耙子刮刀已磨损严重,经几次更换维修,设备性 能处在低下状态,池子煤泥大部分都沉淀在池底中上部,煤泥得不到及时有效往池底入料泵进行输送,再加上长时间耙架沉浸在煤泥水中,已腐蚀严重,亟需进行更换。

2011年5月底,我厂决定对601#耙式浓缩机进行更换,采用的是由淮北重科矿山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NT系列自动提耙浓缩机,该设备驱动装置为液压,具有自动提耙、处理量大,浓缩效率高、PLC程序控制等优点。

此外,2011年1-11月份,我厂还实施了102#振动筛防尘密封、101#119#皮带除尘系统、装车系统照明改造等十几个科技改造项目,确实加大技改资金投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不断改善生产工艺,提高选洗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三、开展培训工作,提供比武平台,促进员工素质不断提高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职工操作技能,培养造就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以适应集团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职工队伍素质建设,为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2011年,某企业通过积极开展职工培训工作,在机电管理系统层面建立了完善的机械、电气部分专业的考试题库,广大职工均可登入我厂自主研发的培训考试系统自行考试。

通过积极组织技术骨干对机电员工进行基础知识普及、日常检修经验传授、应知应会训练,努力提高机电管理团队及一线机电员工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通过积极有效地开展机修工、电焊工、电 气工等技术比武工作,今年,我厂踊跃出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术过硬的优秀学员,并在厂内公开进行表彰奖励,号召其他学员向优秀学习。

四、扎实物资供应需求,以修旧利废降成本

某企业2011年专项资金计划为507万元,1-11月份已完成设备招标421万元,修旧利废每月为车间节省约5%成本费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全厂的资金成本费用。各项计量检测、特种设备检测、轨道衡检定、汽车衡检定等完成资金费用25万元左右,并及时取得各项检定证书。

总之,扎实有效地推进机电管理工作,增强职工机电管理素质,保障设备安全高效运转,促进企业健康快速不断发展,为实现大集团全年目标而奋斗!

7.某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制度 篇七

一、情景描述

B公司为国有大型企业S公司的地区分公司, A公司是B公司直属二级单位。A公司根据B公司计划批准的年度勘探投资, 安排勘探项目工作量, 组织勘探前期工程项目论证, 编制勘探年度部署和概、预算;履行甲方职责, 负责组织勘探工程招标工作, 负责投资效果、工程质量及地质任务与储量任务的完成。S公司规定、对已完成钻井、试油、试采工作, 经过综合评价并已得出明确结论的探井支出, 如经审查情况属实准予核销, 并为此制定了探井核销管理办法。

B公司根据上级S公司的相关规定, 制定了 (探井、评价井) 费用核销的内控流程, 该流程设计为:由A公司负责提出探井核销井号, 准备相应的基础资料 (探井地质论证、钻井地质设计及工程设计、完井报告及单井评价报告、试油设计及试油总结报告、钻井工程合同、单井成本财务结算明细账目汇总表和必要的基础和成果图件等) 备查。根据探井核销条件, 填写探井核销申请书, 经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报B公司财务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B公司财务部门负责对核销探井所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审查, 专业管理部门负责对申请核销探井进行核查和技术鉴定, 并提出处理意见, 报B公司分管领导审查。B公司分管领导审查后, 以正式文件, 报S公司审批。

二、问题提出

2012年7月, B公司在对A公司的内控检查中, 发现截至2012年6月, 实际的发生探井支出与批复核销的金额差异较大。通过现场测试发现, S公司2012年7月批复核销B公司探井费用30 528万元, 而A公司2012年1-6月发生的探井支出为50 766万元。S公司批复核销的探井费用与A公司发生的探井支出之间相差20238万元, 致使A公司已经发生的探井支出的40%挂账。延伸检查发现, A公司2011年1-11月份平均利润为40 339万元, 但12月份亏损109 879万元。其中, 12月份批复核销的费用化探井支出为147 681万元, 而1-11月份的探井支出批复核销金额为0。

三、问题分析

调查发现, A公司实际发生的探井支出和批复核销的金额差异较大, 主要是核销批复和竣工决算滞后引起的。根据探井核销管理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第十三、十四和十五条的规定:“只有发现了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钻井勘探支出才能资本化, 结转为探井及相关设施成本, 否则计入当期损益。”A公司对探井支出采取成果法进行转产或核销。2012年4月24日S公司探井核销专题视频会议要求:各地区公司核销井及无效井段一年三次上报审批, S公司分别在6月30日、9月30日、12月31日前下达审批文件, 各地区公司需提前一个月上报资料。11月底最后一次上报后至12月底期间确定需要核销的报废井及无效井段, 可以在次年核销。一方面, 核销批复前的报表日, 核销批复的金额为零, 与实际发生的探井支出产生较大差异;从上报到批复所需1个月时间内也有可能出现新的报废井或无效井段, 因此在核销批复文件下达的报表日, 申请核销井号与批复井号不一致, 实际发生的探井支出与批准核销的金额之间仍然会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 由于在得出探井成果时, 试油工作刚刚结束, 竣工决算远未完成, 上报及批复核销金额只能按照概算预估, 账务按照实际发生金额核销, 即便在批复与实际申请核销井总数相符的情况下, 批复金额与实际金额也必然存在差异。

B公司探井费用化金额全年通常在12亿元左右, 平均每月接近1亿元, 约为年利润总额的45%左右, 属重大项目。探井支出费用化核销批复集中并延后, 在未获批复核销的各月份, 大额本该计入当期损益的探井支出作为资产挂账, 致使当期利润和资产严重不实。在累积的探井支出集中批复核销的当月, 公司会因大额的探井支出计入当期损益而出现利润大幅度下滑, 甚至出现巨额亏损。当期发生的探井支出的核销集中延后, 不符合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 使得会计信息严重扭曲, 无法真实地反映公司的年内各月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也不利于客观及时地对管理者的业绩进行考核评价。

四、解决方案

按照权责发生制基础和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同时为确保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B公司保证在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和S公司会计手册的相关要求前提下, 在2013版内控手册修订时对“ (探井、评价井) 费用核销”流程进行了修订, 明确了在S公司批复未下达的年度内对已明确得出无储量地质结论的探井采用预核销的方式处理, 年度严格根据S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的批复进行调整。该流程修改后, A公司在探井得出地质结论 (地质成果) 的当期, 对报废井和转产井无效井段已经发生的支出进行预核销, 计入当期损益, 全井最终竣工决算完成后, 根据最终入账成本进行核销额的调整, 同时年末保证当年账务实际核销的探井及无效井段核销事项得到批复, 并且核销金额不超过批复金额。

五、实施效果

探井支出预核销制度的实施, 解决了费用确认滞后带来全年各月费用与利润不真实及异常波动的问题, 消除了报废井和转产井无效井段已经发生的支出长期挂账和费用跨年结转的情况, 避免虚增未获批复月份的利润和资产, 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公司各月份及年度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有利于客观及时地评价经营管理业绩。由于年度严格根据S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的批复进行调整, 且核销金额不超过批复金额, 这也保证了核销审批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严格执行。预核销制度实施前后的对比情况如下:

不考虑费用化的探井支出, 2011年12月利润为3.7802亿元, 当年累计费用化的探井支出14.7681亿元批复核销后, 当月亏损近11亿元。2012年对探井支出在6月30日、9月30日、12月31日分三次批复核销, 使得核销当月利润波动幅度有所减少, 但各月份利润不正常的波动情况依然存在, 特别是6月份, 由之前平均盈利3.2亿元变为亏损639万元。如果按预核销制度对2012年的财务数据进行调整, 未获批复核销的月份1-5月、7-8月、10-11月的不实利润平均减少27.5%, 大大减少了利润水分, 避免了核销当月利润不正常的波动, 经营业绩数据更加真实可靠。

六、结论与意义

B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的预核销制度既能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 又兼顾内部控制的其他要求, 无疑是协调处理内部控制实施中出现的矛盾的一次有益尝试。另外, 内部控制离不开会计信息, 内部控制除了授权审批控制外, 还有绩效考评控制。B公司采用的预核销制度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除了及时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外, 还可用于绩效考评控制, 实现了控制手段的多元化。

摘要:内部控制具有多个目标和多种手段, 内部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冲突。本文以某石油企业探井支出的核销制度为例, 对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的协调处理方案进行了描述, 希望为实际管理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制度创新,预核销,内部控制,实施矛盾,协调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2008.

8.预算法与公共事业支出 篇八

一个良好的制度安排,需要有一个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机制。预算法规定,每级政府都要设立预算,部门和单位也设立自己的预算。政府负责编制预算草案以及写作执行情况的报告,人代会审查预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报告。人大常委会监督政府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这就是公共财政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决策权归人代会,政府有行政决策权,执行权归政府,日常监督权归人大常委会。这一监督机制,有助于保证公共事业的公共支出。

预算法把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和经济建设支出、国家管理费用支出、国防支出等一起,列为预算的核心项目。这就确保了公共财政的相当部分用于公共事业支出。实际上。在地方政府预算中,公共事业的公共支出,一般都占到50%以上。

从法律上来说,政府预算要公开的规定,出自2007年颁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政府公开预算和决算报告信息,过了三年,也就是2010年,才首次推进政府部门预算公开。到2011年夏天开始,国家各个部门才开始具体地公开三公支出,接受社会监督。2012年,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都开始公开三公支出,并且更加详细,很多支出甚至有了说明。这些都是好的开始,但是,就政府预算公开整体来说,尚有距离。

从公共事业公共支出角度来说,教育、文化、科技、医疗、体育等方面的支出,其公开程度也还不如三公支出。其法律化程度,自然也是如此。最近出台的预算法,直接规定各级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纳入预算。政府预算分为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这样就把很多预算外的收入和支出纳入了预算。修改草案还规定,各级预算、预算调整和决算,除了涉及国家机密。都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这些规定,显然可以推进预算的规范化、法制化,尤其是公开透明化,并使其接受社会的监督。但是,政府各个部门三公支出的例子说明,即使简单的三公支出,其公开和法制化,也有一个过程,公共事业公共支出规模要大得多,种类也要大得多,其透明化、法制化和接受监督,显然会有一个更艰难的过程。

在国外,预算法对于建立公共财政制度非常重要,不过,对公共事业支出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支出项目如何列入预算,如何执行和监督的具体的做法。

国外公共事业公共支出,有很多细节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要发展体育事业,某个城市要修一个篮球馆,那么市政府就会提出一个预算案,提交议会讨论,与此同时向公众公开,公众和媒体也会进行广泛的讨论,很多专家也会就这个预算案提出很多意见。甚至是质疑。有一种质疑是,篮球明星都是大富翁。为何篮球馆需要政府预算资助。但大家认为,篮球馆应该是公共设施。于是赞成修篮球馆。议会通过预算后,就进入执行层面,篮球馆的建设就会公开招投标。建设完成之后,就会有相应的质量监督和审计监督,公众和媒体也会进行讨论,而议会如果发现问题,也会对执行部门提出问题。如果篮球馆利用率不高,或者管理不善,议会和公众就会重新提出预算分配的问题。一个篮球馆的建设,肯定会有很多不同意见,如果很难形成共识,它就不会成为预算资助的项目。

9.某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制度 篇九

的构成、计量、确认及报表编制

一、事业单位会计概述

(一) 事业单位会计概念

事业单位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

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二是事业性收费。

事业单位按其具体的业务性质大体上包括以下两大类:

1.科学、教育、文艺、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卫生、体育等科学文化事业。

2.气象、水利、地震、环保、计划生育、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

(二)事业单位会计组织系统

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主管会计单位;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上级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二级会计单位;向上级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没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基层会计单位。以上三级会计单位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的全部会计工作。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实行单据报账制度,作为“报销单位”管理。

(三)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方式

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方式,也就是执行单位预算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事业单位同政府财政的拨款、缴款关系。

根据各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我国曾采取过三种资金管理方式。

1、全额拨款制

实行全额拨款制,就是单位所需的全部经费的基本上由政府预算拨款供应。这种资金管理方式,通常适用于业务收入不很多、不经常、不固定的事业单位,如各类学校、卫生防疫站等。

2、差额补助制

实行差额补助制,就是单位所发生的各项支出,首先要用本身的业务收入来抵补,其不足部分由政府拨款补助。这种资金管理方式,通常用于有经常、固定业务收入的单位,如各类医院、剧团、体育场、幼儿园、托儿所等。3、自收自支制

3、实行自收自支制,即单位以自身组织的业务收入,弥补其全部业务支出,做到以收抵支。它通常适用于提供一定产品或劳务的有固定收入的事业单位,如设计院、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研究所、校办实习工厂等。

自1月1日开始施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取消三种资金管理方式的划分,实行统一的资金管理方式,即“国家对事业单位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在会计核算方面,也不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

取消三种资金管理方式,并不等于取消财政对各类事业单位拨款数额的差别。财政部门将根据事业发展计划、事业单位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和财力水平,确定不同事业单位的不同定额(定项)拨款标准。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按照拨款标准和计划工作量来确定政府拨款金额,编制财务预算。

(四)、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

事业单位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政府和各个行政单位。

1、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的特点主要是:

1).事业单位一般不提供物质产品,有的单位虽然提供物质产品,但它是作为知识、信息、技术的载体来提供的。

2).事业单位进行业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有的单位虽然实行有偿服务,但往往并非足额补偿,社会效益是衡量其业绩的基本标准。

3).出资者不要求回报,不准备收回资财,不具有明确的产权。

2、事业单位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的差别主要有:

1).事业单位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却实行有偿服务,有的还可以做到收支相抵,而行政单位的服务则是无偿的,不能搞创收,所办的经济实体要脱钩,从根本上看行政单位是依靠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来进行活动的。

2).事业单位虽然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但却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并要实行经济核算,其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大都与业务活动相联系,这些单位可通过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增收节支,争取改善自身的运营条件。

3).事业单位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但这些单位大都进行着能创造价值的智力劳动,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即知识形态的产品)和劳务,它具有一定的生产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

(五)、事业单位会计的内容

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

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及其在从事业务活动中形成的收入、支出、结余,构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六)、事业单位会计科目

依据财政部19发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通用的会计科目分为资产、负债、基金、收入、结余等会计要素分类。在会计制度中,除列有序号外,还按类别规定统一编号,以便汇总使用;某些会计科目之间留有空号,供增设会计科目使用。

各事业单位应按照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不需要的科目可以不用的,如有需要亦可增设,以不妨碍会计报表汇总为原则。

10.某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制度 篇十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推进中铁股份公司班组长安全质量责任制工作,完善安全质量自控体系,夯实安全质量管理基础,加强项目作业层管理,特制定本办法(以下简称为《办法》)。

第二条 班组长是直接控制作业面施工质量的责任人,通过明确关键工序班组长及其质安全量责任,规范项目管理,将安全、技术、质量、作业标准落实到作业层,确保工程建设安全质量有序推进。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铁****项目部全部作业班组,协作队伍(劳务分包队伍)班组工经部需与之签订补充协议后执行。

第二章 班组长的产生

第四条 班组长的产生根据项目部计划任务,结合分项工程任务划分,由各工区推荐符合条件的班组长人员,项目部组织培训、考试合格后,经项目部聘任产生。

第五条 班组长任职条件

(一)身体健康,爱岗敬业。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

(二)具有较强的生产组织能力和管理经验,且对现场管理专一,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

(三)处理问题果断,有较强的安全、质量意识。

(四)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带头执行安全、质量操作规程和项目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第三章 班组长的职责与权利

第六条 班组长应履行的职责

(一)接受现场管理人员安全、质量指令,认真执行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对工序作业过程安全、质量负直接责任。

(二)熟悉工艺流程,掌握工序质量关键控制点和工艺标准,按作业指导书、技术交底书及施工测量放样结果组织施工。对技术交底资料或测量结果有疑问时,及时向技术人员反映。

(三)坚持施工程序,开展班组自检,上道工序不合格不承接,本道工序不合格不出手。

(四)接受技术、质检人员的检查指导,为检查人员提供相应的条件和数据,对技术和质检人员提出的工程质量问题,按要求及时整改。

(五)如实向上级报告施工中出现的安全、质量隐患和安全、质量事故,提供真实情况和数据,配合事故调查处理。

(六)落实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保护措施。

第七条 班组长享有的权利

(一)对本班组管理的安全有协调指挥权,工程质量有监督考核权。

(二)在进行班组管理时对本班组工人有奖罚权。

(三)在生产过程中,有严重安全危险情况时,有下令停工的命令,组织人员撤离现场,调动人员处理隐患。

(四)当施工技术交底与现场不符合,不能保证施工生产,影响施工质量时,有权向技术管理部门和生产经理反映。

(五)当施工技术交底或作业指导书下达不及时时,有权提出批评和向上级领导反映。

(六)现场管理人员提出不合理要求,违背道德观念时,有权拒绝并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

(七)对现场管理人员在安全、质量标准化过程中严重失职和违章指挥的,有权提出批评或直接向主管安全质量的部门及领导反映。

第四章 班组长的日常管理

第八条 班组长实行项目部、工区两级管理,班组长经工区推荐,经项目部考察确认符合要求后,审批建立档案备案,再通过项目部培训、考试,考试合格后由项目部颁发上岗证。对聘用的工班长不得随意撤换,确因不能胜任班组长工作需撤换时,工区应以书面材料上报项目部,经项目部现场管理人员和领导核实同意后方可更换人选。

第九条 为提升现场班组长的管理,由项目部总工牵头编制施工技术及质量标准化管理作业手册;由安全总监牵头安全管理及操作标准化培训资料。对班组长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内容包括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机电管理和技术规范(技

术交底)。

第十条 项目部办公室做好班组长的建档工作,要及时准确收集、掌握、整理班组长在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机电管理、组织管理、个人出勤、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资料,详细记入个人档案,作为奖罚的主要依据。

第十一条 项目部现场管理人员要大力支持班组长的工作,及时向班组长传达工作指示和要求。班组长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施工现场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上,定期召开班组会议。

第十二条 项目部要从思想认识上、工作作风上重视安全质量管理的理念,对不支持班组长工作,导致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的,视情节轻重,项目部将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严重的给予撤职。

第十三条 班组长在工区现场管理人员的领导下工作,处理好与其它班组长、工人、项目部现场管理人员的合作与协调关系,自觉遵纪守法。对违章违纪,不履行职责,胡搅蛮缠,不尊重现场管理人员、领导,或在工人中造成极坏影响的,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和处分。

第十四条 班组长要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至少两次的班组会议,传达工区有关文件要求和会议精神,通报班组安全、质量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查找问题和不足,对项目部提出的问题按要求及时整改。

第五章 班组长的考核评比及奖罚

第十五条 班组长安全质量责任制考核内容

(一)工程质量:操作规范,质量达到要求,无质量事故。

(二)施工安全:临时用电、机械设备、人身和劳动防护按规章执行。

(三)文明施工:材料、设备摆放整齐,现场整洁,(四)工作态度: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协作,遵纪守法,尊重现场监理和管理人员,遵守工区各种规章制度,能力强,业务熟练等。

(五)完成任务:计划的施工生产任务和临时性任务完成情况。

第十六条 班组长安全质量考评办法

(一)班组长的考评由项目部现场管理人员按照规定的考核内容,明确标准,制定指标。

(二)对班组长的考核评比采用量化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权重为安全25分,质量25分,计划完成情况25日,文明施工15,工作态度10分。

(三)各量化考核指标责任部门分工,安全和文明施工主责考核部门为安质部,质量和计划完成主责部门为工程部,工作态度考核主责为工区(综合考核),各主责部门制订相对应的量化考核评分制度。

(四)班组长实行每月考核一次,由主责部门考评后次月1日前汇总到办公室。

第十七条 班组长考评奖罚措施

(一)班组长实行风险抵押金制,每月初班组长交风险抵押金500元,考评得分高于85分进行1倍奖励;70至84分返还抵押金,但不奖励;低于70分扣除风险抵押金。

(二)班组长考评实行优奖劣罚制,项目部每月考评排名前二名的班组长给予额外800元和500元的奖励,排名末尾一名给予通报批评,连续三个月排名最后一名其解聘班组长岗位职务。

第六章 附则

11.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编制示例 篇十一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

(一)

随着近年来事业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诸多方面暴露出不适应和不协调,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用性。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满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财政部于2012 年12 月19日修订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并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

收入支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会计报表,是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次制度修订的重要变化之一。新制度改进了收入支出表的结构,使其既可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支出全貌,又可以反映事业单位年度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和分配情况。

本文以某事业单位为例,演示了20×3年度该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编制的过程,详细列出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计算及分配过程。同时分析了新制度下收入支出表与原制度相比发生的变化,以期对理解和运用新制度、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例:假设某事业单位20×3年收入类、支出类科目发生额见表1。

其他有关资料如下:

(1)假设该事业单位无所得税缴纳义务,按财务制度规定以30%的比例从本年非财政补助结余中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其余数额转入事业基金。该事业单位前期经营活动无亏损。

(2)该事业单位“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本年贷方发生额中专项资金收入转入金额合计数为159 500元,本年“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借方发生额中专项资金支出转入金额合计数为146 500元。

(二)

根据该单位20×3年收入类、支出类科目发生额表编制该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按照规定,收入支出表应当按照月度和年度编制。按照月度编制时,应列明“本月数”和“本年累计数”。按照年度编制时,应列明“上年数”和“本年数”。

本例中编制的是年度收入支出表,其中“上年数”根据20×2年收入支出表中“本年数”转入。受篇幅所限,该单位20×2年收入支出表未单独列出。“本年数”一列数字主要项目的填列计算过程如下:

1. 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财政补助收入-(财政补助支出的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的项目支出)=5 000 000-(4 010 000+690 000)=300 000(元)。

2. 本期事业结转结余。本期事业类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本期事业类收入=3 090 000+912 000+150 000+72 000=4 224 000(元)。

本期事业类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其他资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其他支出。

本期事业类支出=140 000+2 660 000+486 000+756 000+30 000=4 072 000(元)。

因此,本期事业结转结余=本期事业类收入-本期事业类支出。本期事业结转结余=4 224 000-4 072 000=152 000(元)。

3. 本期经营结余。本期经营结余=经营收入-经营支出=126 000-78 000=48 000(元)。

4. 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的经营结余。根据前文假设资料,该事业单位前期经营活动无亏损,不需要弥补亏损,因此该单位收入支出表(表2)中,“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的经营结余”的金额为48 000元。

5. 本年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本年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转结余+经营结余=152 000+48 000=200 000(元)。

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本年贷方发生额中专项资金收入转入金额合计数-本年借方发生额中专项资金支出转入金额合计数=159 500-146 500=13 000(元)。

6. 本年非财政补助结余。本年非财政补助结余=本年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200 000-13 000=187 000(元)。

假设应缴企业所得税为0。

提取职工福利基金=本年非财政补助结余×30%=187 000×30%=56 100(元)。

7. 转入事业基金。转入事业基金=本年非财政补助结余-提取职工福利基金=187 000-56 100=130 900(元)。

从而编制完成了该事业单位20×3年度收入支出表,详见表2。

(三)

通过上例中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的编制过程可知,新制度下收入支出表的格式和内容发生了以下两点主要变化:

第一点变化是,新制度改进了收入支出表的结构,使其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支出全貌。新制度按资金类别列示“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转结余”和“经营结余”,使得收入支出表的编制更加符合会计惯例,也更加科学合理。

12.某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制度 篇十二

(一)负债的定义、构成与计量

行政单位的负债是指行政单位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暂存款等。

行政单位负债具有负债的共性,表现在:一是负债已经发生,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必须偿付的经济义务;二是负债可用货币计量的,有确切的或可预计的金额;三是负债有确切的债权人和偿还期限。

行政单位负债又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行政单位负责的债权人主要是国家财政,如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二是行政单位负债的偿付一般以货币的形式来实现;三是行政单位负债一般以国家财政法律、法规、规章约束为前提;四是行政单位负债一般不存在债权人放弃的情况;五是行政单位负债的比重比较小。

行政单位的负债应当按照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二)、应缴预算款的核算

应缴预算款是指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按规定取得的应上缴财政预算的各种款项,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行政性收费、罚款、没收财物变价款、无主财务变价款、赃款和赃物变价款、其他应缴预算的资金等。

应缴预算款属于国家预算资金,是行政单位行使国家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能依法收取的应上缴国库的收入。

其具体内容包括:

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指行政单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在履行和代行政府职能时取得的纳入预算管理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行政性收费是指行政单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在行使其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取的费用。按规定行政性收费应逐步纳入预算管理。目前有一部分行政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

罚款。是指行政单位依据法律、法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经济处罚取得的罚款。

行政单位取得的没收财务变价款、无主财物变价款、赃款和赃物变价款,也属于应上缴财政的预算资金。

为核算行政单位按规定应缴入政府预算的款项,应设置“应缴预算款”科目。“应缴预算款”属于负债类科目。收到应缴预算款项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本科目;上缴应缴预算款项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本科目贷方余额反映应缴未缴数。年终本科目应无余额。本科目按应缴预算款项的类别设置明细账。

[例1]某单位收到罚款收入30000元,并上缴同级财政部门,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30000

贷:应缴预算款——罚款收入                              30000

借:应缴预算款——罚款收入                            3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实务工作当中,审计机关对行政单位及直属事业单位审计时常常发现,单位在安排预算时,会违反规定向非财政拨款单位安排预算资金,或利用财政资金非法贷款,甚至对于行政性收费未按规定上缴财政专户,一旦发现应及时收回该部分资金,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缴预算款,上缴时,借:应缴预算款,贷:银行存款,对于截留的预算资金及时上缴财政时,应借记“结余”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三)、应缴财政专户款

应缴财政专户款是指行政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是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的简称。

行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是行政单位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

(1)、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附加收入等。

(2)、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审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3)、国务院以及财政部审批建立的基金、附加收入等。

(4)、主管部门从所属单位集中的上缴资金。

(5)、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

(6)、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

此外,社会保障基金在国家财政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以前,先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为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中规定:“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不是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必须纳入财政管理。财政部门要在银行开设统一的专户,用于预算外资金收入和支出管理。部门和单位的预算外收入必须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按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从财政专户中拨付,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为了核算行政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应设置“应缴财政专户款”总账科目。“应缴财政专户款”属于负债类科目。收到应上缴财政专户的各项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上缴财政专户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实行预算外资金结余上缴财政专户办法的单位定期结算预算外资金结余时,应按结余数借记“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贷记本科目;实行按比例上缴专户的行政单位收到预算外资金收入时,应分别记入“应缴财政专户款”和“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贷记本科目。本科目贷方余额,反映应缴未缴数。年终,本科目应无余额。本科目应按预算外资金的类别设置明细账。

[例2]某单位收到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25000元,上缴同级财政部门在工商银行开设的专户。会计分录为:

收到时,

借:银行存款                       250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行政性收费        25000

上缴时,

借:应缴财政专户款——行政收费      25000

上一篇:文本类阅读答题技巧下一篇: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