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精选8篇)
1.大学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篇一
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为加强我校本科教学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一、目的和意义
(一)强化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专业(课程)教学队伍。
(二)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构建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团结协作的优秀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利用专业教学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学校社会声誉。
二、遴选条件
(一)团队及组成。根据各专业(课程)的具体情况,以系(教研室)、研究所、实训基地等为建设单位,以专业或课程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教学团队成员职称和年龄结构要求:以单一课程建设为任务的教学团队教授不少于1名,或副教授不少于3名;教学团队具有较好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团队主
2目,并有相应的教学成果。
(三)开展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人员,特别要重视团队内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建设期内,须有2名以上团队成员实现学历(职称)提升计划。
(四)教学团队带头人应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努力提升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该团队所在专业或课程发挥核心作用,为本科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给予有力支撑。建设期内,团队须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以上(含2篇教学改革论文),并建设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
(五)探索建立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和管理模式,能够为我校教学队伍建设提供示范性经验。
五、经费支持
(一)经费配备标准:专业教学团队资助经费10万元。团队建设周期为三年。建设经费从学校教学专项经费中列支,按进行拨付,预留经费总额的30%作为终期奖励,经终期考核合格,终期奖励将全额拨付;终期考核不合格,将取消终期奖励及下一轮同类项目的申报资格。
(二)经费使用依据学校批准的经费资助额度团队列出经费预算开支,报所在院(系、部)进行论证、审核,并由所在院(系、部)负责人签字、盖章,上报教务处备案。
(三)建设经费的管理由团队负责人负责,经费使用按照《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六、管理及验收
(一)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按项目实施,实行项目管理,其项目建设由所在教学单位负责具体管理,学校依项目建设周期负责检查和验收。
(二)院(系、部)应高度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落实相关责任人,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确保建设目标如期完成。
(三)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实行负责人责任制。团队负责人立项之后须提交《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实施计划书》,并由所在院(系、部)进行论证、审核,院(系、部)主要负责人签字盖章,报教务处。
(四)各院(系、部)应定期组织自评和督促检查,对建设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学校不定期组织检查,对未能按计划建设的项目,学校提出整改意见;对未采取有效整改措施的项目,学校将取消经费支持及该专业(课程)所在系下一轮同类项目的申报资格,同时追究专业(课程)建设负责人的责任。
(五)建设期满后,专业(课程)教学团队须提交《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总结报告》,由学校组织教学工作委员会专家进行结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责令整改,直至追回建设经费。
(六)优先推荐校级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申报国家级、省级专业教学团队立项。
七、附则
(一)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以往有关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各院(系、部)制订的具体实施方案
2.大学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篇二
一、大学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关系之应然与实然分析
(一) 大学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关系之应然
教育是在客观社会与主观个体精神之间架构的中介与桥梁, 大学是教育的最高层次, 大学之所以为大, 是因为它形而下根植于地 (现实社会) , 形而上通达于天 (精神理想) , 大学通过专业—课程—学科所构成的有机链条实现的良性和谐互动不断实现着外在客观社会与个体人精神的能量互动, 进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不断前行。
大学的专业指的是大学根据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和学科分类, 分门别类进行的高深而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人才培养基本单位。大学的专业是大学瞭望现实社会的窗口, 它直接指向社会现实生产力的变化, 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生产力是富于革命性的, 因此大学专业建设也有较大的可变性。大学的学科指的是依据一定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由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构成的教学科目, 是大学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大学的学科承担着人类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职责, 它直接指向人类的类文化, 同时通过大学建构的民主自由的人文环境实现类文化与个体精神文化的互动, 继而完成人类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当然这种类文化也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但这种影响具有间接性。人类文化既具有客观性和绝对性, 又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 因此需要对之保持在与时俱进基础上的坚持, 因此大学学科建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大学的课程是大学的专业与学科的结合点, 从专业的角度定义课程, 课程是为完成专业培养计划所需的课业之间的有机组合;从学科的角度定义课程, 课程是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它们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及开设顺序的总称。由此, 大学中的专业—课程—学科相互衔接, 构成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 推动大学在现实社会与个体人精神之间架构起能量互动的中介。三者因在系统中次序的不同而分别受不同规律的制约:专业建设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规律的制约;课程主要受人才培养规律的制约;学科主要受文化创新与科学研究规律的制约。作为大学组织系统的三个重要的构成要素, 专业、课程与学科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形成动态良性循环之态势, 专业设置制约着课程设置与学科发展, 同时也要以一定的学科发展水平为基础;学科发展能够促进专业与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 使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长久满足社会需求, 进而提升大学社会服务的水平。大学管理者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中必须统筹考虑, 使之配合得当、互为促进, 这样才能高效率地实现大学组织管理目标, 推动大学组织成员和大学组织不断实现超越式共同发展。
(二) 大学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关系之实然
大学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理应相互统一、相互协调, 但是现实中二者的关系却出现了失衡与错位现象, 左右互搏、相互对冲, 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 大学以专业建设的市场定位否定学科发展的学术定位。
由于受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 当前大学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上普遍存在不顾自身学科发展条件盲目发展单一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现象。这种追求“专业对口”的订单式培养被大学当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1997年, 原国家教委颁布《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 (教高 (1997) 13号) 明确提出:“专业主要应按学科划分, 应用学科也可按工程对象、业务对象划分, 但是必须有明确的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这标志着我国大学专业设置与建设已经开始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可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大学仍然存在无视自身学科发展情况单一依据社会市场需求盲目设置专业的状况:2010年2月25日, 教育部根据国家决定大力发展互联网、绿色经济、生物医药等关系到人类未来环境及生活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 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 (教高厅函 (2010) 13号) , 通知虽明确要求大学必须根据自身学科发展等客观条件酌情申报, 可相当一部分大学却将之视为一个获利的好机会, 无视自身客观情况, 盲目申报热门专业, 某地方高校竟然一次性申报了10个专业。当前教育部不断下放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 然而大学专业建设的监督机制又跟不上, 导致大学专业建设出现了市场功利性、随意性和粗放性, 培养的人才缺乏持久的专业竞争力, 出现了“热门专业反而就业难”的奇怪现象。
第二, 大学以学科发展的学术定位代替专业建设的市场定位。
学科发展不仅受科学研究规律的制约, 它还要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变革需求的制约。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忽略了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的变革及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新的要求, 使大学学科发展失去了自身知识更新的源头, 这直接导致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从事的工作相脱节, 所学非所用;另外大学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教学本是高校教师立身之本及天职所在, 但是由于当前大学在向研究型与综合性大学演进的线性发展思路引导下不断在体制上向科研倾斜, 导致教师将主要精力都投放到了科研中, 教师所从事的教学便成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应付活动, 这直接导致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满足不了市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
二、大学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相互协调之管理策略
一个健全的组织必须要有完善的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动力机制是组织赖以向更高层级运动变化的推动力量, 它是使组织充满生命活力的前提条件;平衡机制是组织各要素相互协调、平衡有序、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大学作为特定的有生命的复杂的社会组织能否建立有利于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相互协调的动力与平衡机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能否健康运行。因此, 大学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动态把握与处理好动力与平衡的关系, 探索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相互结合的内在规律, 不断找到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非对称平衡点, 制定与实施好引领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相互协调的纲领与战略, 同时建立相应的制度、体制, 使二者形成一种良性协调平衡的发展态势。
(一) 管理理念更新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现代化》一书中指出:“现代化, 首先是人的观念要现代化。”培根在《习惯论》中有一句名言:“思想决定行为, 行为决定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可以说大学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决定着大学现代化进程, 也决定着大学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命运。
第一, 大学管理者应确立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它是一种对人的人性的全面占有状态的肯定。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体, 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应该说其重点指向人性的不同层面, 大学在管理中当自觉实现对人性整体, 对于人的生存、生活与生命状态的整体关怀与责任的时候, 也便是实现了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相互协调。另外, 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必须凸显大学中人的主体性, 以有利于人的持续生存和全面发展为目标。
第二, 大学管理者应树立“文化管理”的管理理念。
文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价值导向和管理策略, 是继经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之后出现的最高层次的管理模式, 它是对历史上所有管理模式的大融合与大超越, 是大学管理追求的至高境界。它力图将大学的“硬件”与“软件”巧妙而有效地组合、交叉与配合, 相互支撑, 形成大学不可抗拒的综合竞争力量。大学文化管理的基点与价值理念在于实现人性与物性的辩证统一;大学文化管理的方式在于实现软管理与硬管理的辩证统一;大学文化管理的内在品质在于实现实践性与理论性的辩证统一;大学文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有机融合。在大学文化管理模式下, 大学“硬件”与“软件”有机协调, 良性互动, 形成了制约和促进、作用与反作用的动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 由此实现了大学组织与人的和谐互动与相对动态之平衡, 既有效促进并保证了大学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 也保证了大学组织业绩的不断提高。
第三, 大学管理者应树立系统性、协调性、优化性的管理理念。
大学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子系统,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依托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能力与依托学科发展的学术研究能力, 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大学制度等文化因素以及大学的学科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无形的精神资源都从不同侧面影响大学的核心竞争力[1] 。它们彼此既相互联系, 又互为条件, 使大学组织成为由不同子系统构成的整体系统。在大学管理过程中, 管理者必须从各种角度、层次去探索寻找大学运行的规律性, 寻找大学内部各要素及各要素系统之间以及大学与外部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统筹规划, 整体推进, 从而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科学地指导大学管理实践活动。同时, 在大学运行中争取在各环节、各阶段协调配合, 紧密衔接, 在众多的管理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使之既能促进学科发展, 又能满足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 政策、制度与体制创新
现实大学运行中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失衡与错位导致大学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 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还在于大学政策导向、制度与体制的失衡与错位。大学只有在科学的政策导向及制度体制规范下才能使自身的运作拥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因此, 大学必须建立一种能有效整合组织内部所有资源, 使之自由流动、合理配置, 有力促进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一体化、相互协调的政策、制度与体制。作为支撑与推动大学运行的两翼, 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既有相似之处, 又有不同之处: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都要受到经济发展以及高校自身客观条件的制约;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殊途同归, 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 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又遵循着不同的规律, 前者遵循着科学研究的规律, 后者遵循着社会需求的规律;前者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后者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要实现大学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一体化, 必须“求同存异”, 建构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相互协调的动力与平衡机制。
第一, 高校学科与专业建设都要受到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高校自身客观条件的制约, 因此, 大学要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自身客观条件为自身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定好位。当前我国高校按自身办学水平以及国家的要求和支持力度的不同可划分为五个办学层次, 即:国家重点建设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国家重点建设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国内一流大学、地方和部门重点支持的高校、一般高等院校或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院。高校依据职能发挥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办学类型: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专科院校以及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的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都要紧密结合自身层次与类型定位, 不要在单一追求综合化、研究型的线性发展思路中迷失了大学自我的个性。
第二, 高校要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高校自身客观条件做好学科发展规划和专业体系的发展与规划。大学应根据办学层次与类型的定位合理配置学科结构,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究竟以何者为重或同时并重, 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大学学科结构布局要求的合理性是不同的, 另外, 管理者要以长远的眼光动态把握学科发展的大趋势, 不断作出动态调整, 同时应立足于学校良好的学科积淀, 也要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对集中地凝练自身学科发展的方向。大学专业建设对于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和较宽的社会适应性, 同时又要以学校学科现有水平为根基, 内外兼顾, 扬长避短, 以优势立足, 以特色取胜, 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科发展的动态平衡中不断做好调整, 保持专业的活力, 进而提高大学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第三, 大学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最终目标都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 高校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 推动学科与专业建设协同发展。一方面大学要根据社会需求及自身办学层次与类型的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总体而言包括研究型、应用型与技能型三种, 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要求的重心是不同的, 研究型大学以培养研究型的精英人才为目标, 因此, 人才培养应以学科发展带动专业建设;高等职业学校以培养技能型的应用人才为目标, 因此, 人才培养应以专业建设带动学科发展, 不同的大学在自身不同发展阶段上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相互协调的平衡点是不同的, 也是动态变化的。另一方面大学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应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比如:研究型人才侧重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应侧重“是什么”“为什么”的学科基础理论的讲解, 并且应有一定的深度, 强调用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科学研究与管理打造一流的未来社会精英;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强调“是什么”“为什么”的理论知识, 更强调学生对于“怎么做”的实践知识的掌握, 同时伴随科技与产业发展各行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其学科基础必然是多样化的, 因此, 必须摒弃传统单一学科体系下的教育教学模式, 学科发展必须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 因此人才培养应以专业为依托, 实践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应占有很大比重。
第四, 大学应建立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互动的一体化和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当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工作由研究生院 (处) 或科技 (研) 处负责,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由教务处负责, 不同的部门各自为政, 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投入分散、重复建设, 从而使有限的办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解决高校各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首先在于明确各部门的定位, 以大学战略目标为牵引, 通过采用业务流程作为管理工具,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以绩效管理和激励体系保证各部门目标的一致性, 形成合力以保障大学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另外, 当前学科发展的综合化以及专业发展的复合型趋势也迫切要求打破大学原有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及封闭式管理机制, 通过优化管理模式, 努力构建交叉学科研究平台, 进而为复合型专业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大学还应通过构建“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教学制度实现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协调互动。当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的发现、物化、传播与应用也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这要求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不能仅仅结合科研及教学的需要, 还必须考虑产业基地建设与科学技术创新的问题, 通过“以产促研, 以产带学”, 推动学科与专业的协调发展。
第五, 要加强高校外部专业设置权的制度改革。早在1999年我国实施的《高等教育法》就已明确规定“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2010年7月国务院正式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在规定“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 增加了“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的内容。这使高校摆脱过去行政化的办学模式, 有利于高校拥有学术自主权, 有利于高校发展特色专业, 告别千校一面。但是, 高校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制度改革必须结合着权力制衡及有利于专业生长的角度加以统一构建, 其中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以及监督机构资格认定制度的构建尤为重要, 它有利于从外围保障大学学科及专业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 优化人、财、物等资源配置
第一, 优化高校教师队伍, 合理配置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资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依托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能力与依托学科发展的学术研究能力, 而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实施主体都是高校的教师。因此, 可以通过优化教师队伍实现学科与专业的协调发展。比如:根据专业设置与调整规划不断实现教师适应性转型;通过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实现教师自身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活化教师的学科归属与专业归属, 制定教师学科与专业的准入与准出制度;以课程群与课程模块为基础, 构建教师教学团队等等。另外, 大学还要合理配置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物质资源, 包括实验仪器、图书资料、教学设备等, 活化这些物质资源的学科与专业归属, 通过加强统一管理, 使这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避免重复购置及浪费现象。
第二, 优化学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以学科发展为龙头, 带动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前提基础, 学科发展是专业建设的底蕴和可持续的推动力量。因此, 大学应高度重视学科建设, 重视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在大学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教授不一定当官, 但要有发言权, 受人尊敬”[2] 。另外, 大学在办学方式上应实现“兼容并包, 来去由己”。大学之大最重要的在于文化之大, 大学应是集古今中外之大成的文化熔炉, 大学只有在开放与多样化的文化比较中才能实现文化的动态超越与创新。再有, 大学在教学方式上应实现“百家争鸣, 自由辩论”。理不辩不明, 越辩越明。因此, 大学应该努力营造管理者与师生之间、教师同行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民主对话、探究质疑的良好氛围, 使大学充盈着生命的灵性, 在个体人的精神超越中实现人类精神文化的动态生成, 以此推动大学学科的发展, 进而引领专业建设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 (2) .
3.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管理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
2002年,重庆工商大学与金城国际信用管理公司联合启动助学贷款的商业运作模式。可以说,这是我国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的先声,拉开了我国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序幕。2003年8月,上海近50所高校与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签署相关文件,正式启动了国内首个大学生诚信档案体系建设工作。大学生诚信档案从初建到正式诞生一直都备受国人关注,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加入到建设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行列中来。
一、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必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曾对上海8所高校的在校生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状况。结果显示,大学生诚信道德的主流和总体水平是好的,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同诚信品质是大学生的重要品质之一,诚信品质极差的只占少数,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但是,调查结果也表明,大学生考试作弊、求职履历造假、就业合同毁约、助学贷款拖欠不还等不诚信行为比较严重。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令人担忧,亟待提高。
1.考试作弊现象比较普遍
有记者调查,在回答“你是否有过作弊经历”这个问题时,60%以上的大学生坦言“有过作弊经历”。作弊者的心态已经由过去偷偷摸摸、害怕羞耻变得比较坦然,似乎考试作弊没有什么不光彩。大学生作弊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如夹带纸条、偷看别人试卷、找枪手代考等。
2.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或学费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扶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项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困难贫困生的关心和爱护。大学生以自己的身份人格和信誉作为担保,便可以获得银行的贷款,这是完全意义上的信用贷款。但是有的大学生毕业后用各种借口搪塞,不还贷款,甚至隐瞒工作单位,不透露联系方式以逃避归还贷款。更有少数学生钻国家强调不允许一个大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空子,恶意拖欠学费。这些都反映出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
3.网络道德失范
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庞大群体,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丰富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消极的影响和道德问题。有些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充当“黑客”,盗用他人的账号密码,非法进入他人的程序,抄袭他人论文,随便下载他人文件,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甚至搞欺骗活动等。
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增强他们的诚信意识,使个人信用档案成为大学生的第二张身份证和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二、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过程
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诚信档案内容的确立、学生各种资料的获得和分析及信用评估。
1.诚信档案内容的确立
大学生诚信档案中的材料,是学生在校期间信用状况方面的原始记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个人的基本情况和直系亲属的相关情况。归档范围主要是学生个人的自然背景信息。二是学生个人的学籍管理和就业的相关情况。归档内容包括学生所在院(系)、班级、学号、专业名称、入校及毕业时间;奖励与处分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考试作弊记录、借阅图书超期罚款记录;留级、休学、退学、转学、出国等学籍变化情况;缴纳学费情况。三是学生个人的日常收支情况。需要归档的内容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从不同渠道获取,包括学生奖学金、困难补助、勤工俭学收入以及学生就餐消费情况等。四是助学贷款借贷及偿还的相关信息。归档内容为银行提供的助学贷款申请与审批表(包括贷款的原因、用途、金额、期限、利率和还贷款方式、计划、承诺等),贷款合同,还款的信用记录等。
2.资料的获取和分析
归档材料的价值鉴定,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信誉问题,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因此,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应明确大学生诚信档案归档材料的鉴定程序,对收集到的相关材料和信息,严格遵循鉴定程序,认真负责地进行审核把关。首先,对收集到的归档材料,判断是否属于归档范围,从而确定是否留存。其次,对符合归档的信用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判断,决定是否归入。例如:在决定是否将学生的一个失信行为记入档案时,必须履行严格的调查程序,有相关的证明材料,做到真实可信、有据可查。最后,履行审核签字手续。尤其是从诚信档案中删除失信行为的不良记录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判定其在一段时间内确实痛改前非,而且能长期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才能确定予以删除。
3.信用评估
信用评估是通过对收集归档的有关学生基本信息及信用信息评鉴而得出的有关学生信用水平的评价。
提高信用评估报告的可信度和公信力是信用评估的关键。首先,信息收集应尽可能做到齐全、完整,信息内容要真实可靠,这是提高信用评估报告可信度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进行信用评估时应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再次,应尽快探索建立一套客观、成熟、统一的信用评估体系,确保信用评估过程的客观、公正、统一,以提高信用评估报告的可信度和评估效率。最后,在其可信度提高的基础上,力图寻找令学生、学校、用人单位及社会均满意的最佳使用途径和评估方法,使其在公众中得到认可,以提高其公信力。
三、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管理和使用
建立诚信档案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建立诚信意识,约束学生日常行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因此,如何管理和使用大学生诚信档案非常重要。
1.诚信档案的形式
诚信档案的形式主要有文本式和电脑软件式,文本式又有档案袋和专项卡片两种方式。电脑软件的形式可以减少差错,防止资料丢失,保证资料管理的准确规范、安全可靠。大学生诚信档案不仅具有定期转移的流动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共享性。因此,大学生信用档案应采用纸介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两种载体形式,这样既便于从传统的纸介质学生档案中获取相关的归档材料,又能够发挥现有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和校园网的快捷作用,及时通过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部门的网站,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综合情况,不断完善归档内容。
2.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管理及遵循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对于数据的解释要客观、慎重,不能随意下结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或将学生的问题大肆渲染。
动态性原则。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档案,它反映了大学生的成长轨迹,因此,学校要加强跟踪调查,及时更新,使归档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制度建设。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高校应根据大学生诚信档案形成的特点,结合本校机构设置情况,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制定归档、收集办法和调阅、保密、转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保证诚信档案的真实、准确、全面、系统。
管理队伍建设。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已经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并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管理队伍。对于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管理,可以借助现有的学生档案管理队伍,赋予管理学生档案的专、兼职人员新的职责,兼顾做好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收集、整理、录入、保管和使用等工作。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也可考虑由学生工作处(部)和各院(系)党、团组织的干事、辅导员,兼任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管理人员,形成以学生工作处(部)为主,各院(系)兼职人员参与的管理队伍,做好日常收集归档和跟踪收集动态信息工作。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发展迅速并已初见成效,但作为一个新事物,目前其发展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对此,我们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其健康发展,并使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而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4.华侨大学基本建设管理办法 篇四
华大基〔2013〕14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确保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校园规划)的编制,新建、扩建、改建等基本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学校成立校园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校园规划编制与建设项目的论证与决策,基本职责是:
1.根据学校办学指导方针及各项事业发展规划,组织专家编制校园总体规划,安排校园空间功能布局;依据校园总体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学校发展需要,每五年修编一次校园近期建设规划。
2.依据校园总体规划,对学校重大建设项目(含基础设施改造)的可行性方案进行前期论证;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协调,向校长办公会议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
第四条 基建处是学校基本建设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校园规划、审批校内建设项目和监督项目实施,基本职责是: 1.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有关基本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严格按基本建设的程序和规范进行基建管理工作; 2.参与编制学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了解和熟悉教学科研与基建相关的基本情况,了解和熟悉专业学科发展对基建的基本要求;了解和熟悉师生员工生活特点、规律及其对基建的基本要求;
3.组织编制校园建设总体规划;
4.协助学校其它职能部门管理校园土地; 5.组织做好校区建设计划的申报工作;
6.负责学校总体规划及设计报批,工程建设的管理工作; 7.负责基建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代建单位及材料、设备采购等的招标工作,并负责合同条款的确定、审查和执行;
8.严格进行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根据合同条款要求检查代建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情况,监督施工单位对所有工程材料的检验,组织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与保修工作;
9.严格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及使用,协助审计部门做好单项工程的结算审核及报审工作;
10.及时办理竣工工程项目向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的移交工作。第五条 学校基本建设决策应当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遵守基本建设程序,坚持先规划论证、后设计施工的原则。
第二章 校园规划编制
第六条 校园规划是学校开展基本建设、确定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须具有前瞻性、稳定性和权威性,不得随意变更。
第七条 编制校园规划(含新编和修订,下同)应当贯彻保护环境、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基本方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尊重标准、勤俭办学,把握节奏、保证安全。
第八条 编制校园规划应当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新建、改扩建校园和既有校园的关系。
第九条 编制校园规划,应进行政策、法律及技术咨询,组织专家评估论证,并按照有关规定公开相关信息。编制修订后的校园规划,应报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第三章 建设项目管理
第十条 学校大型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别报送国务院侨办或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审批,获得相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一条 须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的建设项目,应当报国务院侨办初审后,由国务院侨办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
第十二条 学校报送国务院侨办审批的建设项目,其审批环节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及概算。并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1.请示文件;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主要包括项目概况、建设依据和必要性、投资估算、效益分析、风险评估;
3.项目的初步设计方案;
4.其它相关材料。
第十三条 校内普通建设项目,由各使用单位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归口基建处初步审核,再由财务处复核后向学校财经委申报立项,基建处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与监督。
第四章 投资计划编制
第十四条 编制投资计划应当优先安排会影响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建设项目,保障急需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
第十五条 编制投资计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投资计划总量应当根据学校资金财务能力和建设需要,综合平衡、统筹安排;
2.投资计划应当首先保证用于续建项目,续建项目应根据项目实际执行情况,合理安排下一投资额度,对于收尾项目,应安排足额资金,确保项目及时竣工交付使用;
3.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应当按计划及时足额落实到位;
4.新建项目原则上应当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批复的建设项目;
5.建设项目所需建设投资依据项目审批时确定的投资额度及筹资方案填报;
6.中央预算内投资只安排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评估通过的建设项目。
第五章 建设项目实施
第十六条 学校自建项目,由学校主要领导对项目建设负总责,分管领导对相关工作负领导责任,基建、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负责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资金管理、审计监督、廉政建设等工作。
实行代建制管理的项目,学校应当依法选择有相应资质的代建单位。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应当依法实行招投标制度。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备和材料的采购等均应当依法实行招标。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应当依法实行工程监理制度。项目建设监理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相关文件及合同实施。
第十九条 严格按照上级部门批复文件实施建设项目,从严控制改变建设选址、建设用途、建筑面积、建设标准和项目投资;从严控制建设规模和标准,如有重大变化应当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十条 依法实行合同管理制,完善项目变更审批制度。
第二十一条 依法完善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健全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度,保证建设项目工程质量。不得随意压缩或拖延建设项目的合理工期。
第二十二条 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各方的安全责任,确保施工现场和校园安全。
第二十三条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整理和移交等相关工作。
第二十四条 项目建成后应当及时办理资产移交手续。
第六章 建设资金管理
第二十五条 财务处是基本建设资金管理的主管部门,应设立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岗位,对基本建设规模进行控制,对资金进行核算管理,实施会计监督。第二十六条 基本建设的资金管理,由财务处按照国家关于基本建设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建设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
第二十七条 财务处按基本建设计划,及时筹集项目建设资金,并实行专账管理。
第二十八条 基本建设资金管理遵循专款专用原则和效益原则。基本建设资金应按规定用于经批准的基本建设项目,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基本建设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应厉行节约,降低工程成本,防止损失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十九条 基本建设资金支付,严格按合同约定执行。经基建处负责人在合同规定的额度内,按合同规定签批合同款,按建设项目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支付。具体规定另行制定《华侨大学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暂行)》。
第三十条 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在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
第七章 监督与评价
第三十一条 加强对建设项目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把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到位,把廉政风险防范工作融入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十二条 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严禁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行为的若干规定》,建设项目管理应当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受教职员工的监督。
第三十三条 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审制度,规范审计工作程序。项目未经审计不得结算。积极推进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切实开展建设项目管理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严格执行离任审计制度。
第三十四条 加强对项目招标投标、建设监理、合同管理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项目责任人或代建机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名称和责任人姓名应当在施工现场的显著位置公示;学校纪检监察等监督职能部门应当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信箱,受理对项目建设中违法违纪问题的举报。
第三十五条 实行建设项目后评价制度。根据有关规定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对项目建成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绩效评价。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要求,造成建设项目质量低劣、损失浪费或责任事故的,视情节轻重依法追究其行政或者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华侨大学基建处、财务处负责解释。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5.临沂大学教研室建设与管理办法 篇五
(讨论稿)
教研室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强教研室建设,明确教研室的职责,规范教研室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
教研室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研究组织,是教师在教研室主任的具体组织下开展教学研究、学术交流、管理教学事务、规划教学发展的基层组织。原则上党支部建在教研室,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对加强教学管理,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条
完善的教研室组织能够发挥集体力量的作用,对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推进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学院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教研室工作,为教研室工作开展服务。
第三条
教研室的教学内容包括: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管理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工作,负责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任务。负责本教研室科研、师资培养工作,安排好教学法研究、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工作。
二、教研室设置
第四条
教研室一般应按专业、课程或课程性质相近的原则设置,要切实做到规范名称、合理布局,科学地设置教研室的组织机构,要有利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第五条
教研室原则上由5位及以上同一学科或课程性质相近的教师组成,其中应至少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1人。
第六条
教研室的设置、调整和撤销,由学院(部)向教务处提出书面申请,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后,报分管校长批准。
三、教研室工作任务
第七条
教研室工作在学校、学院的统筹安排和指导下进行。
第八条
落实教学任务。教研室按照教学计划要求,组织完成教学任务。主 要包括:落实课堂教学任务和课外辅导工作,准备和组织教学中的实验实习环节;组织完成命题、阅卷任务;指导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第九条
组织并实施课程建设工作。教研室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主要职责有: 制定课程建设工作规划,根据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组织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组织对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工作;引进或开发多媒体课件,参与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和教学基地等教学设施的建设。
第十条
开展教学质量检查工作。教研室应定期组织教师互相听课,组织观摩教学,同时,应经常收集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任务下达后,督促教师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规定,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写出教案、讲稿,精心组织教学,对青年教师和新开课程教师要注意给予具体帮助指导。
第十一条
组织业务学习和教学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总结交流教学情况和经验,集体研讨、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至少每两周进行一次这类活动,并建立业务活动记录。
第十二条
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各种学术性活动。制定教学研究的规划,组织教师确定和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加强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学术讲座,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
第十三条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校、学院统筹安排下,制定本教研室教师的进修、培训计划,检查、考核教师的业务进修情况;根据教学任务和课程建设需要,提出补充、调整教师的建议;关心中、青年教师成长,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教师中的传、帮、带作用;做好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第十四条
教学资料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教研室应建立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档案,要参照“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建档工作相关要求,按照《临沂大学优质教研室评估指标体系》各级指标和观测点,建立健全教研室工作的电子文档和书面文档。同时要根据教务处有关通知要求,规范和完善课程档案,及时更新教研室和课程的文档内容,充分发挥教研室和课程文档的教学辅助作用。
四、教研室主任
第十五条
教研室主任是教研室的领导和组织管理者。10人以下(含10人)的教研室设主任一名,10人以上的教研室可增设副主任一名。
第十六条
教研室主任、副主任由学院聘任,报教务处备案。教研室主任任期一般为三年,因工作需要可连任或提前解聘,连任和解聘均需向教务处备案。
第十七条
教研室主任原则上应由具有高级职称或五年以上高校教龄的中级职称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较高的业务水平,思想作风正派,有一定的组织工作能力,能团结、组织全室教师完成教学科研任务。
第十八条
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责
(一)根据学院的工作要求,制定教研室发展规划和学期工作计划。
(二)负责检查教师的备课、讲课、辅导、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等情况;审查课程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负责本教研室学年(学期)课程的教学总结;负责本教研室承担的毕业论文选题、指导、答辩、评分等组织工作。
(三)负责制定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计划并组织实施和总结。
(四)提出师资培养计划,抓好教研室师资培养、提高工作,为新进教师和助教配备指导教师。
(五)负责本教研室所承担的各门课程教学质量检查,审核教师教学工作量。
(六)负责组织本教研室教师集体备课、开展观摩教学、教学经验交流等教学研究活动。
(七)负责教研室教师的工作情况,定期考核并写出评语,参加对本教研室教学人员的使用、晋级、奖惩等项工作的讨论,并提出意见。
(八)负责主持本教研室例会和业务学习,制定或修订有关专业的教学计划意见稿。
(九)经常听取并反映本室教师的意见和要求,对教研室工作中重大问题,应提交教研室全体成员会议讨论研究。
(十)完成学院(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十九条
教研室主任的工作量及工作津贴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五、教研室成员
第二十条
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包括工作人员)属于教研室成员,教研室成员应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自觉关心教研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第二十一条
教研室成员有对教研室的建设提出建议和意见的权利;要服从教研室主任的工作安排,遵守校、院(部)及教研室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第二十二条
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教研室人员配置。所有任课教师(包含专任教师和非专任教师)必须全部归属教研室管理。各教学单位负责人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归属教研室,且原则上不担任教研室主任职务。教研室主任有权根据本学期兼职教师的表现决定下学期是否继续分配其教学任务。
六、教研室工作制度
第二十三条
教研室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执行、有总结、有记录。以集体组织为主要形式,采取座谈、公开听评课、讲座等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增强教研室活动的“活力”,做好详细的教研活动记录,并及时规范存档。
要确保教研室场所有保障、人员有保障、培训有保障、经费有保障。第二十四条
听课制度。教研室主任应深入课堂听课,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提出改革意见,要组织教师集体听课、相互听课和观摩教学,做到听课经常化、制度化。
第二十五条
教学质量检查制度。除抽查外,教研室还应定期组织教学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任课教师的授课计划、教案、实验、实训实习报告、论文、设计、试卷等开展集中检查或相互检查,并收集、反映学生意见,对每一教学环节质量做出分析与评价,提出改革意见和措施。
第二十六条
教师考核制度。每学期开学前,教研室制订工作计划,对教学及教学改革等工作做出具体安排。结束时,教研室应召开考核汇报会,对教研活动进行实事求是的总结和科学合理的评价。
七、教研室工作考核与评估
第二十七条
按教研室建设考核要求,学院(部)负责对教研室工作的日常考核,以教研室活动记录为考核依据,主要考核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履行职责及教师完成工作任务、执行工作规范情况。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先进教研室和教研室主任(副主任)的重要依据。第二十八条
学校将不定期抽查教研室工作,检查结果作为考核学院(部)教风建设的依据。
八、附则
第二十九条
各学院可根据本办法制订本单位教研室工作细则。第三十条
6.南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专业课 篇六
南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专业课初试复习建议:
1、首先大家要明确专业课从什么时候开始复习最合适,南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和研招办的指导老师建议从5月前后要进行专业课基础知识的复习。将南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教材大致复习一遍,对专业课的总体知识框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全年的复习规划
2、南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信息和资料是非常重要,最重要的专业课资料是南开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指定的参考书、参考教材、历年考研真题;其次是权威导师的笔记和讲义,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准确把握复习重点,理清复习思路,考生往往这方面的准备差距很大,是影响专业课分数高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时把握考研专业课信息的公布,每年八月份研究生院的网站上会公布最新的考研参考书,考试科目,考研大纲、指定教材、导师信息等招生信息;不要乱用辅导资料,资料的真伪一定要学会辨别。笔记讲义一定要是导师的,才会有帮助,南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考研科目都是本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我们收集的笔记和讲义也都南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最权威的导师的笔记和讲义。大家在购买笔记的时候一定要确认下是否手写的,手写笔记比较真实,而打印版的笔记多为在网上下载的,作为某些资料贩子骗取黑心钱的手段,每年在论坛上发帖子、淘宝上开店铺的小商贩都会在网上下载一些笔记、讲义习题进行出售,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笔记是打印版,购买前大家要仔细的问清楚。易考网的创办完全是出于团队成员深厚的考研情结。易考网起誓坚决抵制假资料及过时的资料对考研学子的误导。
7.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管理 篇七
一、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必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曾对上海8所高校的在校生进行抽样调查, 以了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状况。结果显示, 大学生诚信道德的主流和总体水平是好的,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同诚信品质是大学生的重要品质之一, 诚信品质极差的只占少数, 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但是, 调查结果也表明, 大学生考试作弊、求职履历造假、就业合同毁约、助学贷款拖欠不还等不诚信行为比较严重。这表明, 部分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令人担忧, 亟待提高。
1. 考试作弊现象比较普遍
有记者调查, 在回答“你是否有过作弊经历”这个问题时, 60%以上的大学生坦言“有过作弊经历”。作弊者的心态已经由过去偷偷摸摸、害怕羞耻变得比较坦然, 似乎考试作弊没有什么不光彩。大学生作弊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 如夹带纸条、偷看别人试卷、找枪手代考等。
2. 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或学费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扶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项政策, 体现了国家对困难贫困生的关心和爱护。大学生以自己的身份人格和信誉作为担保, 便可以获得银行的贷款, 这是完全意义上的信用贷款。但是有的大学生毕业后用各种借口搪塞, 不还贷款, 甚至隐瞒工作单位, 不透露联系方式以逃避归还贷款。更有少数学生钻国家强调不允许一个大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空子, 恶意拖欠学费。这些都反映出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
3. 网络道德失范
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庞大群体, 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丰富信息和知识的同时, 也带来不少消极的影响和道德问题。有些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 充当“黑客”, 盗用他人的账号密码, 非法进入他人的程序, 抄袭他人论文, 随便下载他人文件, 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甚至搞欺骗活动等。
因此, 高校应该通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 增强他们的诚信意识, 使个人信用档案成为大学生的第二张身份证和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二、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过程
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 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诚信档案内容的确立、学生各种资料的获得和分析及信用评估。
1. 诚信档案内容的确立
大学生诚信档案中的材料, 是学生在校期间信用状况方面的原始记录,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个人的基本情况和直系亲属的相关情况。归档范围主要是学生个人的自然背景信息。二是学生个人的学籍管理和就业的相关情况。归档内容包括学生所在院 (系) 、班级、学号、专业名称、入校及毕业时间;奖励与处分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考试作弊记录、借阅图书超期罚款记录;留级、休学、退学、转学、出国等学籍变化情况;缴纳学费情况。三是学生个人的日常收支情况。需要归档的内容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从不同渠道获取, 包括学生奖学金、困难补助、勤工俭学收入以及学生就餐消费情况等。四是助学贷款借贷及偿还的相关信息。归档内容为银行提供的助学贷款申请与审批表 (包括贷款的原因、用途、金额、期限、利率和还贷款方式、计划、承诺等) , 贷款合同, 还款的信用记录等。
2. 资料的获取和分析
归档材料的价值鉴定, 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信誉问题, 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因此,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应明确大学生诚信档案归档材料的鉴定程序, 对收集到的相关材料和信息, 严格遵循鉴定程序, 认真负责地进行审核把关。首先, 对收集到的归档材料, 判断是否属于归档范围, 从而确定是否留存。其次, 对符合归档的信用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判断, 决定是否归入。例如:在决定是否将学生的一个失信行为记入档案时, 必须履行严格的调查程序, 有相关的证明材料, 做到真实可信、有据可查。最后, 履行审核签字手续。尤其是从诚信档案中删除失信行为的不良记录时,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 判定其在一段时间内确实痛改前非, 而且能长期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 才能确定予以删除。
3. 信用评估
信用评估是通过对收集归档的有关学生基本信息及信用信息评鉴而得出的有关学生信用水平的评价。
提高信用评估报告的可信度和公信力是信用评估的关键。首先, 信息收集应尽可能做到齐全、完整, 信息内容要真实可靠, 这是提高信用评估报告可信度的基础和前提。其次, 进行信用评估时应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再次, 应尽快探索建立一套客观、成熟、统一的信用评估体系, 确保信用评估过程的客观、公正、统一, 以提高信用评估报告的可信度和评估效率。最后, 在其可信度提高的基础上, 力图寻找令学生、学校、用人单位及社会均满意的最佳使用途径和评估方法, 使其在公众中得到认可, 以提高其公信力。
三、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管理和使用
建立诚信档案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建立诚信意识, 约束学生日常行为,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因此, 如何管理和使用大学生诚信档案非常重要。
1. 诚信档案的形式
诚信档案的形式主要有文本式和电脑软件式, 文本式又有档案袋和专项卡片两种方式。电脑软件的形式可以减少差错, 防止资料丢失, 保证资料管理的准确规范、安全可靠。大学生诚信档案不仅具有定期转移的流动性,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共享性。因此, 大学生信用档案应采用纸介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两种载体形式, 这样既便于从传统的纸介质学生档案中获取相关的归档材料, 又能够发挥现有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和校园网的快捷作用, 及时通过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部门的网站, 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综合情况, 不断完善归档内容。
2. 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管理及遵循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对于数据的解释要客观、慎重, 不能随意下结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或将学生的问题大肆渲染。
动态性原则。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档案, 它反映了大学生的成长轨迹, 因此, 学校要加强跟踪调查, 及时更新, 使归档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制度建设。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高校应根据大学生诚信档案形成的特点, 结合本校机构设置情况, 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制定归档、收集办法和调阅、保密、转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保证诚信档案的真实、准确、全面、系统。
管理队伍建设。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 已经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并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管理队伍。对于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管理, 可以借助现有的学生档案管理队伍, 赋予管理学生档案的专、兼职人员新的职责, 兼顾做好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收集、整理、录入、保管和使用等工作。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 也可考虑由学生工作处 (部) 和各院 (系) 党、团组织的干事、辅导员, 兼任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管理人员, 形成以学生工作处 (部) 为主, 各院 (系) 兼职人员参与的管理队伍, 做好日常收集归档和跟踪收集动态信息工作。
综上所述, 我国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发展迅速并已初见成效, 但作为一个新事物, 目前其发展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对此, 我们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其健康发展, 并使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而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摘要:针对当前的大学生诚信现状, 高校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约束和规范大学生行为十分必要。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诚信档案内容的确立、学生各种资料的获得和分析及信用评估。
8.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大学制度建设 篇八
在企业大学的初创阶段,运营核心在于建章立制,即依据企业大学的功能定位、业务流程、发展阶段等特点,在借鉴一些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宜的、有自身特色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长征学院经过前期努力,开发出了包含课程开发、讲师、教务等7大业务的《长征学院流程细则表单》,其中内含16个流程,29个实施细则,112个表单及模板,初步形成了长征学院的制度体系。
随着企业大学的发展,团队分工和协作愈加精细,知识的积累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迫切需要将制度建设的立足点从对人的管理转向对知识的管理,营造积极的分享氛围;挖掘内部员工的创造力,梳理、固化、传承岗位经验;运用集体智慧提高整体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是不断提升企业大学运营质量的关键。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制度建设
知识有显性和隐性之分。简单地讲,显性知识是各类规章制度、文件、手册等,是员工执行的操作章程。但是,任何制度体系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且在实际工作中,组织的协调发展往往是由显性的制度和隐性的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后者可以转化为前者,并有助于组织的快速发展。
(一)以业务为导向,发起制度修订
制度依赖的知识存在于业务的各个环节之中,且大多与业务中的问题密切相关,成为制度发起的源头。此外,每一个在业务岗位上的员工都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存在于业务单元个体之中的隐性知识对于改进工作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流程的效率具有极大的价值。所以,学院突破“求大求全”传统观念的束缚,由业务端响应不断变化的需求情况,并对接岗位任职资格模型和绩效管理路径,发起制度的增补和修订工作,以此更有效地满足了组织发展的需要。
教学研发部门往往集中了大量新的知识,需不断完善有关创新型成果激励和应用的机制。而培训实施部门在项目管理和学员管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可以形成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范性的操作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
(二)以流程为牵引,推行制度建设
制度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规划制度地图的基础上,遵循急用先行、落地实操、重点突出的原则逐步推进,努力使显性知识固化、隐性经验显性化,有效控制关键节点,形成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步骤、标准化模板的制度面貌。其开发流程一般包括:明确业务维度,搭建业务模型,定义核心模块,梳理工作价值链,筛选管控点并确定开发层次,形成流程制度清单和开发标准,组织流程图的绘制,并以流程图为依据编写实施细则,进而开发各类表单和模板。此外,还需建立相应的流程制度执行体系,形成可视化工具,包含制度发布与培训规范、流程制度内审规范、行为认证规范和流程制度升级规范等。
其中,流程要发挥主线作用,以帮助建立以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效率为导向的企业大学日常运营扁平化管理模式。
(三)以分享为激励,促进制度优化
基于知识管理的制度建设,难点在于如何管理员工脑海中最具价值的隐性知识。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是有益的,但管理隐性知识的最好方法是面对面沟通。所以,部门内部的团队学习沟通以及部门间的沟通应做到知识共享、群策群力,以期共同解决问题,并将方案提升为组织的制度。每位员工通过沟通从知识库中获取知识,同时也不断地向知识库贡献知识,从而在组织内部实现知识共享。而只有在知识充分共享的情况下,组织内部才能进一步进行以知识为支撑的制度完善和创新。
另外,还可以通过对员工各类型的奖励、激励措施,挖掘企业中的知识动力,即员工主动深入挖掘知识、改善流程的渴望。
三、结语
【大学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08-23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自我评价07-10
工商管理专业大学期间应该考哪些证书07-28
最新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入党自传09-11
美国大学管理学专业TOP1009-25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自我介绍10-26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自荐信11-16
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08-14
月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实习报告推荐11-16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超市防损员实习报告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