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

2024-09-27

生产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共11篇)

1.生产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 篇一

面对今年的“就业难”,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3届毕业生俞舒倩心里一点也不慌。再过几天, 她就要结束试用期, 成为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的正式员工。借助2012年暑期的“预就业”, 她早早为自己落实了工作岗位。

近年来,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利用暑期推行“预就业工程”, 让不同年级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6至8周的实习实训, 增强他们的专业素养, 培养“临床工程师”, 进而让他们在就业中占得先机。截至7月底,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97%, 签约率73%, 其中40%是通过“预就业”提前找到工作岗位。

该校校长丁晓东说, 要造就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就要像培养临床医生一样, 引导学生进入企业一线, 与企业专家共同诊断指导, 让学生成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临床工程师”。他介绍, 全校有95%的教师参与推动“预就业工程”, 目前有8000名学生在3000家企业实习, 每15名学生就配备一位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联络。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3-08-19)

2.生产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 篇二

【摘 要】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提出创新“岗位驱动,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主动适应建筑业发展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广西土建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岗位驱动 能力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6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深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基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创新“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理念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2013年验收结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建筑业发展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广西土建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培养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行业标准为依据”的原则,改革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引入建筑行业企业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和相应的教学资源,指导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改革与实践,辐射和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实质上是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实施的综合过程和实践过程。按照“人才培养模式”定义,围绕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岗位驱动,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是指课程体系开发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人才培养采用“能力递进”模式,始终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具体分析如下:

图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图

(一)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向华南地区,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

1.城镇化进程提速,区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到2025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55%左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城镇化列入2013年6项工作重点,城镇化战略被提到了一个新高度。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述了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的若干措施。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动力,更是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实施改革的总抓手和主命题。城镇化进程为建筑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城镇群城镇带布局的意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城镇化水平接近65%,可见广西城镇化和房地产业量大面广。广西凭着绝好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南宁又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给广西建筑市场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必将拉动交通、能源、经济、房地产、城市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上升,而这些都为广西的建筑市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北部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筑业迎来新机遇。2010年3月19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规划纲要》,这是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国家批准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的又一战略性宏观规划。该纲要明确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的发展目标和城镇群总体空间格局。根据近三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急需紧缺人才招聘会的统计,建筑业、房地产业岗位人才紧缺位居前茅。2015年建筑行业人才需求总量达2.6万,“十二五”期间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缺口0.8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科学地预测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未来8年的人才需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是9类最吃香人才之一。

3.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技能人才势不可挡。《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必须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必须适应建筑行业用人的需求,与就业岗位相结合。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向周边华南地区,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培养出一批既能从事城镇建筑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资料整编等符合城镇化进程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的育人作用

在学院校企合作与开发理事会平台的基础上,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1区2集团”即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深圳宝鹰建设集团深度融合,成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与深圳宝鹰建设集团联办“宝鹰建筑学院”,形成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新机制。依托“1区2集团”,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的育人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实施培养企业满意的人才。

(三)“岗位驱动”开发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开发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以岗位能力为主线。通过职业岗位调研分析,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施工一线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相关职业岗位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岗位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调整,处于动态的状态,充分体现以市场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这些职业岗位应具有的岗位能力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共同实施和共同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思路见图2。通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定位,进行职业岗位及能力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工作领域”; 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寻求与工作领域对接的课程,使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

图2 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图

(四)“能力递进”式培养人才

采用“能力递进”式培养人才,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第一阶段是“通用能力培养阶段”。第二阶段是“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第三阶段是“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在前两年进行。根据项目化课程需要到校外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工学交替,边理论边实践,边打基础边应用。第四阶段是“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在第五学期工学交替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综合实训。授课教师由企业选派的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与学院的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教学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建立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学生的日常管理要引入企业管理要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另外,校企每年定期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开展新技术、新规范讲座2~4次,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的前沿技术。第五阶段是“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在第六学期到宝鹰建设集团以工作为途径,以学习为目的进行顶岗实习。“五阶段”培养中学生的能力是递进关系。

(五)构建四大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学校在国家骨干建设中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实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较完善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通过建设“项目化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学团队、优质教学资源库”四大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行。

1.引入行业标准,建设“项目化课程体系”。与广西建工集团、深圳宝鹰建设集团等企业合作,将建筑行业技术标准引入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制订核心课程开发计划,确定核心课程标准。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由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骨干及专业带头人组成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小组,负责课程建设的计划、建设实施、监督检查和验收。

2.建设“三位一体”的“校中企”、“企中校”实训基地。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内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建立生产性、仿真性、开放性的校内外相互补充的实验实训基地,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与企业合作开发建筑技术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校中企”、“企中校”实训基地构建理念见图3。

“三位一体”

图3 “三位一体”的“校中企”、“企中校”实训基地构建理念图

3.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注重执教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上得去、下得来”等多种途径,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教育专家、教学名师指导下,聘请行业大师、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理、“双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库。将建筑行业技术标准引入课程建设,引入真实的项目和任务开发教学和训练内容,校企合作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开发“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3门核心课程。将“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六)达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通过三年建设,最终达到培养面向广西建筑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具有从事一般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在建筑工程施工和项目管理方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专业对口率达到90%,双证获取率达到92%,企业满意度达到95%。

三、结语

“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国家骨干建设一年多的实践,逐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相信在“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统领下,我们一定能把本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就业水平高、企业满意度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在广西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专业。

3.工程技术工程师个人岗位职责 篇三

负责编写景区河湖水利管理、治理技术方案,绘制施工图,对水利工程进行资金、工期及用工预算;

负责景区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及项目现场协调;

负责景区水利工程专业领域内的客户技术交流,配合项目主管现场管理

负责巡查、监督景区河湖日常管理、保护工作的落实情况,向业主单位反馈存在问题,落实后续的处理整改工作;现场跟进景区河湖相关事件、投诉处理等。

4.软件测试工程师岗位能力培养浅谈 篇四

行业能力的技术含量越往后要求会越来越高。测试技术的提高可以通过书籍和技术网站等途径获得, 只要经过努力就会有收获。行业技术是领域技术、领域动态、未来发展趋势等方方面面的信息综合体, 虽然很重要, 但常被忽视。

1. 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能力培养

一般从新人到软件测试工程师需要经历二个阶段:大学阶段, 工作发展阶段。

1.1 大学阶段

在大学阶段除了要学习基础技术能力外, 还需要学好英语和数学。因为在测试工作中很多时候国内的材料不能说明问题, 毕竟软件测试在国内相对而言还是一个新兴行业, 材料比较少, 很多时候都需要去看一些英语的材料, 这有利于以后的提高和发展。学好数学是让我们有良好的思维能力, 可以提高行业能力的学习能力。除此之外, 我们还需要培养情商, 也就是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和自身修养的培养, 还应有一些交流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情商的培养可通过参加一些团体竞选之类活动得到提高。

1.2 工作阶段

既然选择了测试工作, 也就要有一个发展蓝图, 这需要根据软件测试行业的情况来定。

2. 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 测试技术和理论为了适应业务系统越来越复杂的测试需要, 越来越有针对性。测试有几个发展方向:测试工具的开发, 灰盒测试或者白盒测试, 测试用例设计, 性能测试。要向某个方向发展不是一步达成, 需要不断的努力并在各个阶段完成自身能力的提升。

2.1 测试员或初级软件测试工程师

自身条件:具备计算机专业学位或一些手工测试经验。

具体工作:执行测试用例, 记录bug, 并回归测试, 通过qtp等测试工具录制回归测试脚本, 并执行回归测试脚本。

本阶段是基础能力的掌握, 是成为软件测试人员的第一步, 是对测试能力的学习和熟练。

2.2 测试工程师或程序分析员

自身条件:有1~2年工作经验的测试工程师或程序员。具有初步的自动化测试能力, 能完善自动化测试脚本。

具体工作:设计和编写测试用例, 编写自动测试脚本程序并担任测试编程初期的领导工作。

本阶段是测试能力的提高以及对行业能力的学习。

2.3 高级测试工程师或程序分析员

自身条件:有3~4年经验的测试工程师或程序员。具有一定的行业业务知识, 具备系统分析员的能力。

具体工作:帮助开发或维护测试或编程标准工作, 分析软件需求, 获得测试需求。确定测试需求相应的测试方法, 获得测试策略方案。参与同行的评审 (软件需求, 软件测试计划等) , 并为其它初级的测试工程师或程序员充当顾问。

本阶段需要对行业能力有深入的掌握, 形成自己的特长领域。

2.4 测试组负责人

自身条件:有4~6年经验的测试工程师或程序员。具有丰富的行业业务知识, 具有系统分析员的能力和专长性能测试的能力。

具体工作:负责管理1~3名软件测试工程师或程序员。集中于技能方面, 担负一些进度安排和工作规模/成本估算职责。分析性能瓶颈的原因, 为开发团队提供bug解决策略。

本阶段不仅对技术能力, 行业能力有很大的考验, 也是对管理能力的考验。

3. 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职责

虽然, 我们了解了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 但是, 我们不能忽略自己的工作职责。开发工作的根本是尽量实现软件用户的需求, 测试工作的根本是检验软件系统是否满足软件用户的需求。软件测试工程师, 简单的说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检测者和保障者, 负责软件质量的把关工作。软件测试工程师具体工作有:

1) 使用各种测试技术和方法来测试和发现软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测试技术主要分为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两大类。其中黑盒测试技术主要有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法、因果图法、状态图法、测试大纲法以及各类典型的软件故障模型等;白盒测试的主要技术有语句覆盖、分支覆盖、判定覆盖、基本路径覆盖等。

2) 测试工作需要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完整的软件测试工作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工作。单元测试工作主要在编码阶段完成, 由开发人员和软件测试工程师共同完成。

3) 测试人员将发现的缺陷编写成正式的缺陷报告, 提交给开发人员进行缺陷的确认和修复。

4) 测试人员需要分析软件质量。给出软件各种质量特性包括有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安全性、时间与资源特性等的具体度量。

5) 测试人员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进行测试, 保证测试工作质量, 在执行测试工作之前首先需要设计测试用例, 形成测试用例报告。

6)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或提高测试水平, 测试工作需要引用自动化测试工具。

4. 小结

软件测试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远比人们所直观想象的要复杂。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一个软件系统的测试, 涉及的因素很多, 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并且要在测试效率和测试风险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和有效的测试策略, 这些都需要测试人员一一克服。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测试工程师, 其实比对设计、编程人员的要求还要高, 不仅要体现高超的技术能力, 如系统平台设置、架构设计分析、编程等方面的能力, 而且, 还要展示自己的业务分析能力, 对客户需求的理解能力和团队沟通协作的能力。软件测试的路很长, 需要我们不停地努力和学习, 才能把握好行业的动态, 成为优秀的软件测试工程师。

摘要:目前, 国内软件测试行业发展快速, 但行业发展又太年轻, 大家对软件测试工程师了解不够, 从而导致许多适合在本行业发展的人错失良机。所以, 本人将自己学习及了解到的知识提供给大家作一个参考。

5.建设单位工程师的职责与作用 篇五

【摘要】目前,对施工管理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的,而对建设单位的施工管理工作关注较少;同时,建设单位对这方面的工作总结与方法创新也不甚重视,在具体的施工管理工作中,往往只是在工程项目上马时临时抽调管理人员,没有细化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这样就难以适应项目管理工作的综合性和专业性要求,难于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因此,建设单位工程师必须认真地从三个方面加强管理:即宏观控制、微观监督、方法改进与技术创新等。

【关键词】建设单位;施工;宏观管理;微观监督;技术创新

前言

建设单位工程师是建设单位委派到施工现场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行使建设单位的权利并履行相应义务。他们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工程质量的优劣,对实现工程施工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研究建设单位工程师在施工现场的职能和作用。通常情况下,建设单位工程师的职责和任务是: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图纸会审,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整体施工方案、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保质保量施工、控制工程进度和审定设计的变更、检测原材料半成品的规格质量数量,验收设备、审定工程预算和材料设备报价,认定工程质量数量,协调各方的工作和关系等。在这诸多任务中,进行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的“三大控制”是永恒的主题。

一、加强宏观控制

所谓宏观控制,就是一个工程建设项目要通过工程招标选好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咨询等合作单位单位,尤其是优选设计与施工单位,这是保证工程施工高质量运行的关键。

1、选好设计单位保障设计质量

首先,要在充分考查设计队伍的基础上,优先选用资质与业绩较好、技术能力较高的设计单位。从使用功能、建筑造型、结构设计及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多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建设单位的要求。设计是工程建设施工的依据,设计质量的高低是工程建设目标控制的基础。资料表明:尽管设计费用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是这一阶段的工作质量对施工项目造价的影响度达到35%-75%以上。可见抓工程建设质量首先要把好设计质量,就要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过程中,监督设计单位依照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或可研报告,严格按现行的规范标准,推行限额设计,保障施工蓝图的质量。

2、搞好招标工作优选施工单位

对项目施工而言,一个技术力量较强、素质较高、设备和设施装备优良的施工队伍不仅能较好地保证施工质量,而且还会弥補设计本身的不足。因此,建设单位必须避开干扰,按基本建设程序和建筑市场管理规定,优先选用那些在工程管理、施工组织、解决施工难点等多方面都具有较丰富的经验的单位。在施工招标时,无论是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工程师重点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1)严格做好资格预审。资格预审是在正式投标前,对投标人进行的资信调查,以确定投标人是否有能力承担并完成该工程项目。预审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财务能力、技术资格、施工经验。要特别注意选择与招标项目专业、特点相对应的投标申请人。

(2)科学、合理、严谨地编写招标文件,制定与招标项目特点相适应的评标办法。招标文件编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招标的效果和进度。招标文件中,评标办法是其核心。评标办法应体现出招投标的宗旨,促进企业充分竞争,体现招标单位的合理意愿和体现不同项目的需求特点。

(3)重视评标委员会的组建,确保评标质量。评标委员会肩负着推荐中标候选人或受建设单位授权直接确定中标人的重任,掌握着投标人能否中标的“生杀大权”,评委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评标结果,在招标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做好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

开工前,建设单位工程师要根据施工合同内容熟悉和掌握施工图纸、施工操作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等内容,审查设计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并提出参考意见。

(1)熟悉并掌握施工操作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这是每一位建设单位工程师必须熟悉和掌握的,只有这样,在施工管理中才能得心应手,才有发言权。

(2)熟悉施工图纸,参加图纸会审。熟悉施工图纸是建设单位工程师进行施工现场管理的前提,图纸会审是设计单位进行技术交底,提出技术要求和施工时应注意的事项、修改错漏等的必要程序。会审图纸前,工程师要对图纸中的一些不清楚问题记下来,在会审图纸时提出来,请各专业设计人员讲解;也可以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对图纸中一些难以实现或施工结果未必如设计所愿的地方提出来,征求设计人员的意见。

(3)加强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要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来通盘考虑,抓住主要矛盾,对其中的施工部署及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及需增加的施工措施费用等进行重点审查;同时对资源(劳动力、材料构件、机械设备与资金等)需用计划、施工机械的选择、质量保证措施、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措施等内容与重点审查的内容相对应进行审查。尤其要审查重点部位的施工技术方案和承包单位拟采用的核心技术和新工艺,检查承包单位质保体系,督促施工进度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审批确认承包单位已进场的施工机具和设备的性能、规格、数量。更要在具体的施工中督促其落实的情况,使良好的施工方案和新技术、新工艺落实到具体的施工中,真正为施工服务。

(4)检查现场材料,成品、半成品、构件、设备等的质量情况和质量保证资料,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质量抽检和试验。工程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材料的质量,要从源头把关,严防“豆腐渣”工程。

二、细化微观监督

微观监督,就是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这就要求建设单位工程师必须深入到施工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监督检查。特别要控制好两方面:一是工作质量,二是工序质量,从每个工序每个施工细节上做好监督工作。

1、全过程抓好施工质量

建筑质量的好坏,起决定作用的是施工单位,但由于各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不一以及各工种技术操作工人的素质、质量意识也有差异,光靠施工单位内部质量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设单位除了监督施工单位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外,还要监督其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交底以及自检、互检、专职检查等措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将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的检查监督,需贯穿到施工的全过程,主要工作有:

(1)复核施工单位施工放样和预埋件(孔)放样工作,做到在工序进行中检查和监督。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复查验收并签署质量检验单,批准下道工序施工。提出质量事故整改通知单,处理承包单位施工中发生的一般质量事故,参与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

(2)要保证整个工程高质量的完成,首先要做好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隐蔽工程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的结构性能和安全性能,也是工程竣工验收和年终结算的重要依据。

①基础隐蔽工作从严从细。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建筑的根本,隐蔽工作更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场地平整、挖(填)土、钎探等每一项都马虎不得。

②主体隐蔽工作从始至终。主体隐蔽验收以钢筋和混凝土为主,对混凝土和砂浆采样实行“旁站”监管,对钢筋隐蔽工程、混凝土浇筑是全程监控,避免钢筋移位或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出现蜂窝、麻面、孔洞等。

(3)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进度计划,对照实际进度情况提出调整意见,确定支付资金的数额、时间等。

(4)组织协调施工、设计、监理、咨询等各方和土建、水暖、电气、工艺等各专业,及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好现场工作记录。

(5)注意搜集整理工程相关资料。如各种材料的使用说明书、合格证、检验报告,各种新型材料介绍,施工单位进度审批表等以备验收时使用。

2、加强工程变更与洽商管理

工程变更有的是在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时提出的,有的是在施工中提出。无论在什么时间还是什么方面的工程变更,都要汇总到建设单位来牵头处理。工程师要根据变更的要求,论证变更的依据、必要性、可行性、发生的工程费用、可行的方案以及对各方面造成的影响等,形成完整的意见,然后根据需要,严格办理变更申报程序。在变更方案获得批准后,要组织设计单位进行变更设计,出具工程变更手续后,组织施工单位据此施工。同时,要做好变更工程与已建工程的良好衔接。

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洽商在所难免,必须认真审核。图纸以外增减的工程量,必须及时在现场进行核实、记录,原则上要做到随发生随签证,避免过后与施工单位的纠缠。同时,签证的办理必须依照相关定额、工程量清单、施工合同等,做到准确、合理。对于返工、误工、停工等施工索赔的办理,要先认定原因与责任,做到坚持原则、尊重事实、公平合理。

3、组织好工程竣工验收

工程竣工验收是整个工程施工的最后一道工序,认真进行竣工验收是对工程建设的很好总结,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会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1)工程完工后,要求施工单位对所建工程进行自检,重点排查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2)施工单位自检完成后,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对工程进行初验,按照施工图纸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的要求,对整个工程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限期完成整改。

(3)协助领导组织工程正式验收。会同设计、施工、质监、档案等单位相关人员,对竣工工程及工程档案资料、竣工图纸等进行全面验收。

(4)参加工程移交,组织施工单位进行质量保修。

4、抓好工程结算管理

工程结算是基建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涉及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历来都是双方发生争执的焦点。工程竣工时,建设单位工程师在接到施工单位的工程竣工通知后,要及时组织设计、监理、施工、质监等方面人员进行工程验收,认真審核施工单位送来的竣工资料及其工程结算资料,在此基础上根据工程承包合同和相关的技术资料,进行工程结算审核工作。

在结算审核中,建设单位工程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地分析确认结算中各个分部、分项的工作量及各主要材料价格,对比工程量清单报价,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中不合理的部分,对施工中没达到设计、质量或规范要求的地方,责成施工单位限期整改处理。

5、有效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良好的外部关系,对建设单位做好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来说,建设单位要协调好与发改委、规划、环保、土地、财政、建设、消防、供排水、电力、热力、天然气、质量监督等众多管理部门,维持良好关系;从合作单位的层面,要加强与咨询、招标代理、设计、监理、施工、材料设备供应等参建单位的合作沟通,为工程项目建设构建良好的内外部支持环境。同时,更要协调好与施工单位的关系,双方要在遵照设计、遵守规程和规范的基础上达到共识,以此为准则共同努力搞好工程质量,形成监督、帮助、促进的协作关系。建设单位工程师在实施监督的同时,对于施工单位在施工中的实际困难应给予热情的帮助,不能袖手旁观,对施工技术的难点要当好参谋给予支持。在处理双方关系中,应特别要求建设单位工程师的出发点要端正,这样才能保证建设单位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三、注重技术改进与管理创新

在工程施工中,要求建设单位工程师既要遵守规范要求,又要有改进与创新意识,并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

1、因地制宜进行技术改进

加强技术改进工作,优化设计与施工工艺。例如:在青岛某物流基地项目施工中,由于工程地基系浅海滩涂经人工回填而成,原设计地基处理方案为水泥深层搅拌桩,该方案对填土要求高,施工周期长,投资需1300多万元。建设单位经广泛的对比分析与咨询论证,结合工程地质勘察的实际情况,果断采用了更为经济合理的强夯施工工艺。处理完成后经专业部门检测,各项技术参数全部达到设计要求,缩短工期30天,工程投资才172万元。

2、突破常规进行管理创新

突破常规观念,加强管理创新工作。如在上述物流基地项目中,为提高造价管理的科学性与透明度,推行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管理,委托具备资质要求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对整个施工工程进行造价控制,从工程概预算的编制、合同经济条款的洽商、施工变更的造价调整、材料价格的认证、工程结算的审计、工程款支付等环节引入全过程管理机制,有效避免了过去造价控制中“管审分离”的缺陷。仅在审核的15项结算中,审减金额就达531万元。

3、运用激励机制树立样板工程

通过施工质量评比,对于一些有可比性的分项工程,树立样板,全场统一标准按此施工,同时,制定相关的奖罚措施,树立比、学、超的施工氛围,有效调动施工单位、监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保障全场工程施工质量的较高水平。经多年的工程实践证明,这对推动整体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提高是有关十分有效的方法。

4、加强工程审计做到廉洁自律

要推广工程建设全过程动态审计管理制度,规范建设单位的施工管理行为,抓好廉政建设。俗话说得好:“打铁需要自身硬”,要想把工程管理好,就要从我们自身做起,提高法制意识,不向承包商提违法要求,杜绝“吃、拿、卡、要”。无论何时何地,工程师都要秉承基建好传统、弘扬社会正能量。只有这样才能敢抓敢管,才能将施工控制措施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并促进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审计工作,实事求是地反应施工及合同管理等情况,并通过审计及时反馈问题,总结经验、反思教训。

结语

对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有序实施,建设单位都负有首要责任。从准备工作开始,包括可行性研究、计划任务书编制、土地征用、勘察、图纸设计、办理开工手续基础施工、主体框架建造、装修装饰、设备安装调试、竣工验收等整个过程是一个连续的系统性的動态过程。尤其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作为建设单位的工程师,要自始至终地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一起共同参加建设产品的形成活动,是工程建设系统链中实现最终建筑产品最为重要的一环。建设单位工程师只有站在为国家负责、为项目负责的高度,忠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专业作用,认认真真地加强宏观控制与微观监督,注重技术改进与管理创新,才能为基本建设项目的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与管理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晓东,倪训松,王存英主编.工程项目咨询管理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陈章洪主编.建设单位代表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本书编委会.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2.

作者简介

6.技术科工程师岗位职责 篇六

1.负责部各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及管理;

2.负责部日常技术管理工作,指导并督促各分部建立、健全、完善各类技术档案。

3.负责技改技措项目施工方案的审核、项目实施过程管理、施工质量监督及竣工验收等管理工作;

4.负责大机组的技术管理工作,指导大机组的各类检维修工作;

5.负责部各专业检维修质量管理与控制;

6.负责组织对各专业在检维修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进行协调攻关;

7.配合公司有关部门做好检维修质量贯标等相关工作;

8.配合公司有关部门做好检维修质量事故的调查及处理工作;

7.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及监理职责 篇七

关键词:园林工程;监理职责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97-01

一、园林绿化工程的综合性及监理职责

(一)园林具有多门类综合学科特性

园林是综合性的学科,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生活境域的学科。它和建筑学、美学、史学、风水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门类学科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在各种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做为园林设计师,不仅要熟悉园林业务知识,还要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美学、人文环境、历史文脉以及先进的设计理念等等相关知识,博览群书,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园林绿化工程和其它工程的关系

园林绿化工程包括体现园林地貌创作的土方工程、园林筑山工程(如叠山、塑山等)、园林理水工程、园林小品工程、园林桥涵工程、园林景观照明工程、园林铺地工程、种植工程(包括种植树木、造花坛、铺草坪等)等多种类型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和其它工程存在着相通之处。但和单纯的土建工程、桥涵工程、市政工程又有区别,它属于景观工程,景观的设计和塑造是首要的原则,在审美需求方面要求较高。

(三)园林综合性的监理职责

针对园林绿化工程的综合性和多元性,首先,做为承接园林工程的监理公司,应区分情况,对于大型的园林建设项目,不仅要配备园林监理,还要配备相应土建、市政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监理在具体的监督过程中,需要有负责全面的总监、负责具体工程的土建监理、绿化监理等相关行业监理。总监全盤控制,综合协调。

二、园林绿化工程的艺术性及监理职责

(一)园林和艺术的关系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肇始于商周时代的囿,可以算作一种天然山水园林。发展至春秋时期,这种天然山水园逐渐开始向人工造园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使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秦汉时期,园林已开始调动一切人工因素来再造第二自然,规模大、数量多、景象华美,并且在园林整体及内部景观的思想寓意和主题上也颇有拓展。此时富商大贾也开始投资园林,标志着私家园林的产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景观成为园主的精神体现和情感的物化形式。东晋时期,园林中的写意趋向更加显露。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寺观园林。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此时不但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写意园林,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园林艺术家,并产生了相应的园林理论和著述。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已臻于化境,造园思想越来越丰富,造园手法也越来越巧妙,并且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界。

现代园林师的任务已经从私园到公园走向地球家园的领域,设计和建设都和人类对社会的审美要求息息相关,离不开园林艺术范畴。

(二)园林绿化工程的艺术性

园林绿化工程属于景观工程的一种,追求工程的艺术美。园林绿化工程的很多园林设计元素往往是设计者的内在艺术修养的外在体现,它在不同的鉴赏者看来,产生的价值就会千差万别。园林工程的改造地形,筑山叠石都有一定的艺术含量,由不同的设计师设计赋予的设计理念可能完全不同,这就是园林工程的艺术性所决定的。

(三)园林艺术性的监理职责

体现园林工程独有的艺术效果是园林监理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园林绿化工程的艺术性提出了不同于一般工程的特殊要求。首先监理工程师要理解项目的总目标,了解业主的真正意图,在开工前及时与业主沟通,与设计方进行交流,深刻领会设计意图;其次是认真细致地开展工作,及时掌握在某些设计领域难以深化的部位,督促施工单位针对这一部位制订详细的施工预案,并发现问题及时向业主反映,多做汇报以便让业主能及时充分了解整个工程的施工情况;另外作为专业的监理工程师要在施工过程中尽量给业主提出一些对项目建设有益地、合理化、切实可行又便于实施的建议,并通过各种施工工艺、施工渠道解决图纸设计与实地创作之间的距离,真正体现园林工程的艺术美。

三、园林绿化工程的灵活性及监理职责

除大的公园、广场等建设项目外,一般来说,园林绿化工程规模相对较小、变化比较多、隐蔽工程多、灵活性很大,而且工程量分散、战线较长,不便于监督管理。像2005年总投资280万元的焦作市人民东路绿化工程,就存在战线较长(长度达5公里以上),现场施工环境复杂等很多不利于工程管理的因素;园林绿化工程的植物材料市场价格浮动比较大,栽植劳动定额等不同程度地导致园林工程的造价灵活性大。

做为园林工程监理,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要勤检查勤督促;其次要制订严格的工程管理制度,从机制上管理约束施工队伍,切实保证工程质量。

园林绿化工程因为艺术性、灵活性等特点,现场创作、变更较多,监理在严格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还要做好工程变更的签字和审核等工作,它是后期决算审核的重要依据。

园林绿化工程的灵活性导致竣工图纸与初始设计可能变化比较大,而且,现场施工环境复杂,地下管网、给排水等无法预测因素较多。为方便园林工程的后续管理,做好工程的移交接管工作,园林监理应该配合施工单位做好竣工资料收集、保存和移交工作。

四、园林绿化工程的时效性及监理职责

园林绿化工程一般都是政府投资工程、民心工程,上上下下关注程度较高,往往工期要求较紧。另外,园林工程除了基建部分以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绿化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的绿化属性决定了它栽植工程的季节属性、生物学属性和延续管理属性,错过季节绿化成本就可能大大提高,这也要求必须抓紧时间,保证工期。

另外,园林绿化工程的时效性还体现在绿化管护的长期性,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园林绿化工程建成后必须提供养护计划和相关的资金投入。目前,焦作市场园林工程的管护期通常为一年,一年后甲方才进行接收。

首先,园林监理代表甲方负责工程全面,必须保证工程进度。在具体的施工中,需制订切实可行的工期安排计划和奖罚措施,确保工程按期完工。另外,对于绿化工程,应尽量选择适宜的种植季节并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加强栽后管理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以尽快达到和土建工程相映配合的景观效果。

其次,要做好绿化栽植工程监理工作,从园林绿化施工经验来看,在具体的施工中应该严把三关:苗木关、施工关、养护关。第一应该严把苗木关。主要是切实按照招标文件对苗木的品种、规格、病虫害、生长势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从严要求,确保苗木质量。

第二应高标准进行绿化施工,严把施工关。在具体的施工中要把握好“五个环节”:整地、挖坑、施肥、栽植、浇水。

8.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岗位责任 篇八

关键词:成本管理,岗位责任,措施

项目成本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管理行为的要求,也是施工企业现代化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关系到工程开源节流、创造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工作。制定切实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合理利用有限的成本管理资源有利于施工企业提高施工技术,改进施工组织,降低工程成本,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现就成本管理中的岗位责任做如下探讨。

1 成本控制的重点

1.1 工程量的控制

责任区是项目成本产生的地方,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其所产生的生产成本主要是对外包工程量及对内的材料数量。对这两种数量的提供必须做到先规划,后干活,不能任由现场工人自行决策、施工,以免产生后患。对于变更未批复之前不能提供数量。责任区主管对工程量有建议权,但没有决定权,数量签认以工点技术负责人为准,以便可追溯。

1.2 施工方案的控制

制定施工方案要以合同工期和上级要求为依据,联系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现场等因素综合考虑。可以同时制订几个施工方案,互相比较,从中优选最合理、最经济的一个。同时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列入施工组织设计之中。为保证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的落实并取得预期效果,工程技术人员、材料员、现场管理人员应明确分工,形成落实技术组织措施一条龙。

2 岗位责任的确定

首先要结合工程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对岗位的定位要准确,责权利划分要明确,定岗定员要合理,做到每个人的责任可控、可以有效考核;其次是组织权威的考核小组,小组的职责要以实为据,弃旧创新,及时对成本管理的开展情况、成效和不足之处做出总结和评价,促使成本管理动态良性循环。

根据工程特点,通常可以按以下几个部门来进行岗位职责的界定和考核,具体实施时按承担的工作考核到内部各员工。

2.1 技术部门

部门成员:

工程部、技术部、安全环保部、测量、试验员工。

部门责任:

1)协调、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保证月、周、日进度的实现。2)加强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促进技术现代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3)指导、协助各技术人员做好施工技术援助和资料整理。4)牵头进行变更设计工作,理顺与监理、甲方的关系,并配合好各责任区的工作,做好材料计划、计价资料的提供。5)制定、检查、布置各项安全质量计划,保证施工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成本控制:

做好施工方案控制,严格方案审批制度。不同的方案反映出不同的效益结果和技术水平,为此,必须结合合同、现场条件、内部条件及其他因素,因地制宜,择优而取。首先考虑工期、技术、合同、成本四大要素,选择合理的切入点对不同部位进行不同的优化。

2.2 物资设备部门

部门成员:

物资设备部员工。部门责任:按照“政府采购制”和业主要求,负责主材及大宗材料(水泥、钢筋、土工布、减水剂、防水板)、特种材料及其他由项目部购买的材料采购、管理、供应。对材料的单价、质量负责,按计划用量实行限额发料。

成本控制:

1)材料物资部门负责项目部物资的申请计划、供应管理工作,并对各工区、施工队每月所使用的主材消耗情况进行监控、检查、考核和分析。2)加强对市场材料信息的调查,对工队自购材料要全面引导,对材料价格每月要实地调查,价格要掌握准确,以便进行成本核算与调整的基础工作。3)甲供材料必须实行限额发料,逐日登记制度。4)加强现场物资管理,堆放有序,并设立主要材料标识牌,做好现场材料的跟踪服务工作,减少库存积压和损耗。5)工程完工后,做好现场物资清理,对租用的周转材料进行回收及核算,为施工队结算提供详细清单,做好材料节超和差价的调整工作。

2.3 合同管理部门

部门成员:

合同管理部员工。部门责任:对各分项工程进行二次分解,明确实际的收入与成本;负责各部门的责任预算编制及施工过程中的调整;负责劳务预算及合同签订;负责验工计价工作;负责施工计划的编制;按施工进度计划,确定每个项目月、季成本计划和项目总成本计划,计算出保本点和目标利润,作为控制施工过程生产成本的依据。

成本控制:

负责合同的谈判,认真研究合同内容,防止合同签订后对方有机可乘,减少由于合同条款出现疏漏造成的经济损失。

分包合同及材料合同应通过公开招标投标的方式,由项目经理组织合同、工程、材料和财务部门有关人员与项目经理一道,同分包商就合同价格和合同条款进行协商讨论,经过双方反复磋商,最后由项目经理签订正式分包合同和材料合同。

以验工计价的程序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制定,保证及时性、准确性和可行性,最终的成果是劳务计量和工程量不得突破合同工程量和变更设计数量之和,要保证创效的意义。

2.4 间接费部门

部门成员:

财务部员工。

部门责任:

全面负责项目间接费的管理分解控制,及时进行项目责任成本的核算与部门费用的归集,定期进行成本分析。

成本控制:

1)成本核算遵循会计制度的规定,严格掌握间接费用开支的范围和标准。2)可将部分低值易耗品和其他管理费用实行归口包干,明确到个人。3)部门成本转账要准确及时,成本分析要能切中要害,以能起到动态控制为目的。

3 岗位责任的考核

部门考核由考评小组组织,原则上是每个月的月末应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小组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根据分工按考核内容分头进行打分(一般采取交叉检查),然后由合同部门汇总计算总分并交考核小组会审,而后计算相应的工资报酬。为了做到准确性,各部门应对本月施工情况进行陈述,对生产要素的安排和收效进行分析,对计划完成过程中的阻力因素和解决办法进行总结。为了避免各部门之间打分主观因素太大,可考虑项目部领导对职工打分,两种分值各占一定比例,加权平均后为职工实发金额。这种民主与集权相结合的方式在项目管理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为激励各部门人员积极开展开源与节流工作,从而使项目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效益分配要按照贡献大小及时分配。分配总额应扣除直接成本、税金、管理费用、储备特殊基金和风险金。具体分配系数由考核小组商量确定。

4 结语

项目成本管理一直是一个较难把握的工作,但是只要针对每个可控环节搞好责任定位和分配考核,那么整个施工过程中就能实现有效的动态管理,保证成本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成本管理是整体的、全员的、全过程的,施工企业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确保工程项目优质、低耗,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推动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波.浅谈如何降低施工成本[J].山西建筑,2007,33(15):270-271.

9.生产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 篇九

一、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的涵义

工程档案是指建设项目从酝酿、决策到建成投产及项目后评价整个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真实历史记录 (1) 。作为工程档案诸多类型中的一种,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内涵更为丰富具体。从产生领域看, 它是在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整个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包括工程项目提出、立项、审批、勘察设计、生产准备、施工、监理、验收等工程建设及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从记录内容看, 它是水利水电建设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 记录了水利水电专业技术活动的进程全貌, 是科技人员技术思想的固化存在形式。从价值形态看, 它是水利水电建设过程中形成并应归档保存以备查考利用的科技文件材料, 它不仅是工程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之一, 更是日后工程管理、维修、扩建、续建、技改的重要查考依据。从记录方式与载体形式看,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形式多样, 包括文字、图表、图纸、声像、软 (光) 盘等多种形式。

二、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的特点

作为工程档案重要的构成和分支,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具有专业性、成套性、多样性和现实性等属性特点。专业性, 指其形成于水利水电建设这一专业技术领域, 是对该领域中各专业技术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反映, 集中体现了水利水电建设过程中的科技内容、方法和手段。成套性, 是由科技生产活动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在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会形成一系列科技文件, 这些文件真实记载了科技活动的全部过程和最终成果, 其内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这些文件材料经过整理归档后构成的文件整体, 才能全面反映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从立项到竣工验收以及维护、管理的全过程, 具有极强的成套性。多样性, 是指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内容上, 记载和反映了水利水电工程在立项审批、勘察设计、招标投标、施工建设、维护管理等多种专业领域在同一工程上的不同运行方式和过程, 涉及到项目管理、水文地质、计划财务、施工技术、工程质量等诸多方面。形式上, 表现为多种载体和记录方式, 如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照片档案、底图蓝图等等。现实性, 是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区别于其它类型档案的特有属性。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在归档进入档案管理阶段后, 仍具有极强的现行功能, 在较长时期内发挥现行效用。例如, 在施工结束后, 相关质检部门会以在建水电站工程档案的相关资料数据为标准, 对水电站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在水电站工程投入正常运营后, 相关部门会根据水电站工程档案进行维修养护等相关工作。

除了上述一般性特点外, 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长周期性、严格的建设程序性、多学科跨专业性, 决定了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具有形成周期差异大、形成时机性强、文书与科技档案相互渗透等自身特殊性。

三、工程档案协同管理

“协同”一词来自古希腊语, 或称协和、同步、协调、协作, 是协同学 (Synergetics) 的基本范畴。简单地讲, 所谓协同, 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 使它们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协同的概念有着广泛的含义, 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作, 也包括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不同数据资源之间、不同终端设备之间、不同应用情景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科技与传统之间等全方位的协同。

就工程档案管理而言, 协同是指对工程档案的形成与管理机构进行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的重组, 使其能够协同作战, 打破以往孤立、封闭的工作局面, 形成共同运转的协调工作机制,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机构资源优势, 高效实现管理目标。具体来说, 工程档案协同管理, 就是依据各机构在工程档案形成、管理、利用中的角色地位, 合理划分档案管理职责, 科学安排档案管理内容, 使各机构间能够合作有序、协调一致地完成对工程档案的全过程管理, 实现信息时代文档一体化的管理要求。

工程档案协同管理, 实质在于打破工程档案形成者、管理者和利用者间的壁垒和边界, 实现资源 (人、财、物、信息、流程等) 融合与共享, 构建工程档案一体化管理流程, 包括:前端控制——在工程建设之初提前介入对项目前期文件进行积累与整理;过程控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产生的所有文件进行收集、整理、鉴定、归档、保管、统计;后端控制——在工程竣工后对工程档案进行信息挖掘、提供利用服务, 从而实现工程档案的全过程管理。工程档案协同管理, 使得档案形成机构、管理机构和利用机构间建立起协作互利的关系, 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合作互通, 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来追求最大程度的增值和效益, 最终达到1+1+1>3的效应模式。

四、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协同管理中的职责分工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管理主体, 即参与工程建设的各个机构, 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以及具有业务指导和监督职能的档案主管部门。上述管理主体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管理义务。在此过程中, 各机构间能否理顺业务交接关系、明晰档案管理职责是开展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一) 建设单位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定》中第七条明确规定 (2) , 项目法人对水利工程档案工作负总责。建设单位作为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的组织者, 既是工程建设文件材料的汇总口, 也是工程档案的管理主体。要确立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主导地位, 发挥领导协调作用。

第一, 要开展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组织网络建设。要形成一把手全面负责、业务领导具体分管、部门领导归口管理的档案工作领导机制, 确保各职能部门和建设项目指挥部参与到工程档案的过程控制管理中, 自上而下地形成工程档案管理网络体系。第二, 要建立健全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档案文件材料的管理要求、管理方法要作出明确规定, 并列入有关合同, 使各参建单位在平时的立卷、整理、归档过程中有章可循。第三, 要实行工程施工与档案工作同步管理的原则, 将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纳入到工程建设计划, 坚持工程进行到哪个环节, 档案工作就能够延伸到哪个环节, 将档案管理贯穿到工程施工的全过程。第四, 要加强对工程参建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与监督。建设单位要指定专人定期检查工程档案管理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帮助协调解决。第五, 要将档案管理与岗位职责挂钩, 纳入工程合同管理。建设单位在签订项目合同时就要明确各参建单位档案管理职责, 对工程档案收集、整理、移交以及归档范围、时间、内容、份数、文件材料质量等提出具体要求, 使参建单位能够高度重视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此外, 建设单位还要负责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的实体管理工作, 如档案收集、保管等。

(二) 设计单位

勘察设计单位是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的重要形成部门, 多产生基础性的勘察设计文件资料, 需要及时将这部分文件材料移交给建设单位。在整个工程建设中, 设计单位应承担的档案管理职责具体为:其一, 负责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文件的收集与整理, 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对项目设计文件的积累, 并按照相关规定 (如建设单位的合同、协议) 进行整理;其二, 依照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实际情况编制施工图和施工文件, 确保归档文件的齐全性、完整性、准确性;其三, 在指定时间内将整理完毕的项目设计文件向建设单位归档, 归档范围 (3) 包括:项目工程基础材料及项目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施工图纸, 工程全部设计修改通知单, 图纸总目录、设计说明书、设计总结、设计报告及项目设计汇编文件、汇编图册等, 此外还应负责提交工程期间现场施工测量原始及成果资料。

(三) 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是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的建造者, 负责构筑工程实体建筑, 其直接参与施工过程, 了解施工技艺, 掌握工程建造过程中的第一手原始文件资料。施工单位应重视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中的文件管理工作, 将工程档案管理纳入岗位责任制, 配合建设单位定期检查工程档案管理情况。施工单位主要负责对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进行收集、积累和整理, 并核实施工图、施工文件等准确性和更改情况, 及时将变更修改到相应文件上。另外, 竣工图和竣工文件要依据工程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和整理, 并在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向建设单位提交。

(四) 监理单位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中通常会有土建、机电、移民、造价等多个不同监理单位参与。监理单位主要发挥审查把关的作用, 职责在于监督、检查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收集是否齐全系统, 内容是否准确完整。监理单位职能发挥程度直接影响着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的形成质量, 其档案管理职责不容忽视。监理单位要形成档案工作监督检查机制, 定期召开档案工作例会, 与各参建单位保持有效沟通, 及时发现工程档案文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类文件资料的得到科学地管理控制。

(五)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中档案管理工作的检查、监督与指导, 要在工程建设初期主动介入, 避免被动, 及时检查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形成与管理状况, 协调各方职责, 避免出现免责推诿、扯皮现象。首先, 建立规范的档案业务指导体系, 宣传推广档案管理标准规范, 推进工程档案科学化管理。其次, 加强工程建设各阶段的跟踪指导, 依据不同建设阶段档案工作内容与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指导。再次, 要开展档案管理人员技能培训, 增强其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 从而提高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管理质量。

摘要:介绍了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的概念内涵、属性特点, 提出了工程档案协同管理理念, 并以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管理为例, 阐述了工程档案协同管理中各机构的职责分工。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档案,协同管理

参考文献

10.生产技术工程师岗位职责 篇十

摘要:电力技術人员,顾名思义就是在电力系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力技术人员主要包括在电力系统中专业从事设计、规划、勘测,对电力系统发电供电的运行、养护、检修等技术人员。本文通过对电力技术人员岗位职责的介绍,并对电力技术人员职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一些建议,使得电力技术人员在电力系统中能够更好的维护电力系统的运作和安全。

关键词:电力系统;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建议

1、电力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介绍

电力系统的技术工作人员都有各自的职责,总体来说,电力技术人员的工作主要是监督控制发电站的设施和发电站的指标,监督测量电力系统的操作问题;调整电力控制器确保电力系统能够正常的产生电力,调整变电站与发电站之间电力的流量;通过电路的控制板或者是电力其他的自动化设施控制电力的发电设备;按照电力仪器的数据或者计算机达到规范电力设备的操作目的;电力单位的设计人员基于仪表、图表以及量具读出来的数据,再按照规定标准的时间间隔,定期的采取行动,确保电力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有的时候,停止或者启动电力系统的辅助抽水设施、发电机、涡轮机以及电力系统的其他设备;通过对电力设备运作情况的检查记录或者是技术人员的日志或者是电力单位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信息,来评估电力设备运行的情况;对电力的辅助设备进行定期的润滑、清洁以及维护和控制,防止电力设备发生故障或者出现老化问题;定期跟电力系统的操作人员进行沟通,协调并规范电力线路的电压与传输频率和传输的负载;加强对电压的管理,采取相关措施提升电能的质量,确保电压的合格率达到指标;认真贯彻和执行我国对电力生产有关指定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方针以及与电力企业相关生产的技术标准、规程和制度,从而在电力企业中建立生产技术的管理责任制。

电力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如果想要得到很好的实施,对电力技术人员的岗位要严格要求。首先,要求电力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并且对相应的岗位要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其次,要熟悉与电力设备相关的操作程序、技术标准以及规章制度,通晓电力系统的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熟练掌握机器设备的运行与维修的技能;再次,要具有很好的问题解决和分析判断的能力;最后,要具有很好的合作意识和协调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承受得起工作的压力和风险。只有提高了对电力技术人员的岗位要求,才能提高电力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更好的为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发挥自身的职责。

2、电力技术人员的职业现状

在当今科技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技术人才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电力企业中技术人员需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目前电力技术人员的职业现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2.1、电力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在电力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业竞争意识不强,对电力企业的发展不够关心,在工作中不关心不考虑电力企业的经济利益。技术人员没有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创造力,工作的积极性也不高。这就不利于电力企业对技术人员的管理,技术人员也不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能力。

2.2、电力技术人才的专业水平不高

在电力企业中的聘用的技术人员的数量也不少,但是对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的结构并不是很合理。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都保持在一个范围内,缺少高层次的技术人才。电力企业对技术人才缺乏培训,导致已有的技术人才的水平一直停滞不前,这就使得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少优势,不利于电力企业的长久发展。

2.3、电力技术人员的薪资不高

在电力企业中从事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只要专业技术达到了一定水平,并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技术人员的薪资就会慢慢的上涨。但是,电力技术人员在工作前期的薪资过于低下,很多人都因为克服不了前期的生活压力而选择别的行业。而且在电力企业中,论资排辈、论工作年限排位现象的存在大大减弱了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4、电力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

因为我国技术型人才非常稀缺,所以电力技术人员的竞争性并不大,因为自身没有竞争的意识,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片面的追求安逸。在电力企业中缺少贡献精神,不团结,没有集体荣誉感。

3、解决电力技术人员的职业现状的措施

3.1、建立公开竞争的技术人员的动态岗位管理体系,增加技术人员的竞争意识

为了能够促进电力企业对技术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动态的电力技术人员岗位的聘用管理体系,可以增加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的流动性,增加电力技术人员的危机感。同时,还可以实现电力企业对技术性人才管理从身份管理转化到岗位管理。这样就可以促进电力技术人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电力企业中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也随之提升。

3.2、完善电力企业技术人员的薪资分配制度

电力企业要想在同行业中占据很强的竞争优势,降低企业技术人员中新员工的离职率,企业必须探索出对新的薪资分配制度,提升电力技术人员整体的薪资水平。对那些取得科研成果、取得行业专利权、给予电力企业合理化建议的技术工作人员,通过提高薪资或者是技术的入股以及利润的提成等方式对技术人员进行奖励。增加电力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还可以降低高层次技术人才的流失。

3.3加强对电力技术人员的培训,积极为技术人员学习、工作创造条件

科技的不断进步导致科技知识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电力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也需要不断的增进,否则就会与时代的步伐相脱离。电力企业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增加技术人员的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并根据技术人员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的特点,进行多样化的培训,帮助技术人员对其职业的生涯进行很好的规划。努力为技术人员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在技术人员的住所里配置计算机以及其他的硬件设备。对那些高层的技术人员,电力企业还可以配备良好的住房,这样就为技术人员的工作学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和机会,增加企业在电力行业里的竞争力。

3.4、健全电力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准入制度

电力企业在招技术人员进入企业或者在进入企业后对技术岗位进行变动时,都应当遵循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准入制度。特别是那些高层次的技术岗位,使得企业的技术人员在入岗的前期起点就很高。这种情形下,技术人员可以快速的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自身职业的技术水平,较快的进入职业的角色里。与此同时,还可以为电力企业减少对技术人员培训的投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还可以避免技术人员进入岗位后不久就有更换岗位或者跳槽的倾向。

3.5、建立电力技术人员命名制度

对那些在科研创新,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重大贡献,并且还为电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电力企业应当用该技术人员的名字对其自身创造的成果进行命名,对该技术人员颁发命名证书并给予一定的金钱奖励。同时,加大对该技术人员的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3.6、对电力技术人员定期安排体检和疗养

电力企业在追求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企业技术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应当每年为各个级层的技术人员安排体检,并且按照相关规定对技术人员安排休假和疗养。增强技术人员的身体健康,从而更好的为电力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促进电力企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浅谈对电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J].商场现代化.2012(08).8-12.

11.生产企业岗位技能工资制设计 篇十一

一、实行等级工资制的主要问题

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度前, 企业主要是实行等级工资制。等级工资制主要内容是企业工人的技术等级工资制和职员等级工资制。由于等级工资制早已和实际生产技术情况脱节, 再加上执行中主要以普调方式调整工资, 因而存在着较严重的平均主义。也曾用增加奖金、浮动工资和设置一些津贴、补贴等方法进行补偿,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工资结构平衡有余, 弹性不足, 工资的激励作用难以发挥。

等级工资制主要按工龄的长短、技术性工种和熟练工种的差别以及学历的高低来制定, 由级别工资、职务津贴、奖金、岗位津贴等组成, 其中级别工资占较大的比例。这种工资制度中的一些单元成为与劳动无关的“死工资”, 在缺乏严密考核的情况下, 这种比重失衡的工资结构失去了工资分配应有的弹性, 难以与工作的绩效直接挂钩, 工资的激励作用难以发挥。

2. 等级工资标准过低, 级差小, 工资的导向作用难以体现。

等级工资中职务津贴标准起点为80元, 止点为120元, 起止倍数仅为1.5倍, 绝对差额只有40元, 岗别之间的差距只有5元~15元。级别工资标准低、力度弱, 对岗位流动导向不力。而且在责任大、贡献大的关键岗位不能多得, 失去了“按劳分配”的真正内涵, 不利于关键岗位人才的稳定。

3. 工资未能与职工实际业绩挂钩, 收入差距拉不开。

等级工资体制下, 职工的收入主要由学历和资历决定, 只和职务、职称有关, 未能与工作的绩效直接挂钩, 反映不出岗位的差别和职工的实际贡献, 导致职工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 工作热情提不起来。

4. 工资分配没有与劳动力市场价格接轨。

市场经济体制下, 工资应该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 而不是作为福利来使用。等级工资制度中分配平均主义仍然比较严重, 工资分配没有与劳动力市场接轨, 导致职工的工资收入与自身的劳动力价值脱节, 急需的骨干人才收入低于市场价位, 而简单劳动岗位人员的收入却高于市场工资率。

5. 人浮于事, 工资对用工的约束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为生产企业, 为有效控制人工成本, 单位几年前就实行了“工资总额与单位的用工总量挂钩, 增人不增资, 减人不减资”的政策, 但由于种种原因, 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定员效果, 人浮于事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二、岗位技能工资制度的设计

工资制度改革不是简单的工资调整, 而应该从改变工资结构入手, 理顺企业与员工的关系。现阶段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目标是: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督指导。依据这一改革目标, 针对原有工资分配制度存在的诸多弊病, 结合单位生产经营的特点, 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岗位技能工资制, 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

1. 构建岗位技能工资的基本原则。

本着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将职工的劳动报酬与其从事的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等要素紧密联系起来, 力求合理区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 繁重劳动与一般劳动,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关系。以岗位在企业中的相对价值作为确定工资的依据, 加大业绩工资的比重。

2. 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内涵及其设计。

岗位技能工资制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 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 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 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 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分配制度。具体如下:

一是基础工资。人人平等, 根据企业实际工资情况, 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确定。二是岗位工资。应体现岗位责任、岗位技能、岗位强度、岗位环境等劳动差别的工资单元, 是岗位技能工资制的主体部分。我们一般将岗位按工作性质分为行政管理、专业技术、生产操作服务岗位三个序列。技术岗位根据技术含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划分岗级;管理岗位按所承担的企业经营指标、管理责任和工作量等因素划分岗级;生产操作服务岗位根据其劳动特点、技术复杂程度、劳动力市场可替代性等因素划分岗级。制定岗位工资应注意:要处理好企业内部各类人员的工资关系;要坚持向苦、脏、累、险岗位倾斜的原则;坚持效率和效益优先。岗位工资=岗位工资基数×浮动系数, 岗位工资基数通过岗位分析综合评价确定, 高低主要取决于岗位四大劳动要素的测评结果。浮动系数依据企业生产情况适时调整。在确定岗位工资过程, 科学分析评价工作岗位是前提, 也是建立岗位工资体系的核心。通过分析可以科学地区别岗位之间的劳动差别, 合理确定岗位工资, 理顺不同岗位之间的工资分配关系。科学分配工资, 首先要获得员工所从事工作岗位的内容、责任、权利、任职要求, 在此基础上确定该岗位在企业中的相对价值。把岗位在企业内部的相对价值与外界薪酬调查结合起来, 就可以确定各岗位基本工资。这种岗位工资兼顾内外公平, 突出岗位劳动和技术要素在工资分配中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 还要注意岗位分析各因素分值要向重要岗位和关键岗位倾斜, 降低一般简单、重复劳动的岗位系数, 从岗级划分上拉开差距, 从而发挥工资的“经济杠杆”作用, 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激励职工提高自身素质。三是工龄工资。专门反映职工劳动积累贡献的工资单元, 可以确定10元~15元/年的标准, 不随岗位的变化而变化, 按职工工龄增加, 逐年积累, 体现职工工作年限不同, 积累贡献不同, 得益也不同的合理差别。工龄工资是调整新老职工分配水平, 保护老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途径, 可以增强职工的稳定性和向心力。四是业绩工资 (即效益奖) 。单一的岗位工资, 只能反映不同岗位劳动的差别, 却无法反映不同素质员工在同一岗位上的劳动差别, 业绩工资作为一种效益工资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业绩工资突出一个“挂”字, 与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个人工作业绩双挂钩, 旨在运用比较灵活的分配手段, 体现职工超额劳动贡献大小, 拉开收入差距, 从而增强工资分配的竞争激励作用。

3. 岗位技能工资制的推行。

在推行岗位工资制时, 可按岗位工资的工资标准和人数, 将工资总额一级一级的分单位承包, 并制定各岗位的奖罚规定。在推行岗位工资制中, 可采取先在车间、班组中试点, 取得经验后再一层一层进行由点到面的推广。

三、建立配套制度, 促进岗位技能工资制作用的发挥

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企业在实践中需要运用多种手段, 制定各种相应的制度配合进行。

1. 建立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

岗位评估解决的是职位的相对价值, 对岗不对人, 而考核解决的是员工业绩, 对人不对岗。没有一个科学、公正的业绩考核系统, 工资的激励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考核不科学、不合理或者不公正都不可能发挥岗位工资制度的优势, 反而会引起职工的不满。所以我们要改变那些流于形式走过程的“考核”, 各项考核指标应该可量化易操作, 避免人为主观因素, 让员工的能力和业绩在考核上集中体现, 依据业绩来提升工资, 用事实说话。考核中对不同类别岗位要实施相应其工作特点的考核办法, 比如经营者和高级管理人员实施年薪制, 年度考核;一般管理人员实施季度考核;技术人员的奖励和工程项目完成情况直接挂钩。

对于生产车间及科室部门的绩效考核, 应由单位领导或车间主任负责, 企管、劳资部门负责监督和审批, 共同把这项工作搞好, 同时应注意:一是突出成本。实行成本否决, 按照构成成本要素一项一项分解到科室、车间、工段、直至岗位、形成全过程全员成本控制网。考核指标要具体, 尽量数字化, 以利执行、考核和奖惩。二是对企业中的重要工作如质量、产量、安全等指标都应列为重点。

2. 特殊人员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企业特殊人员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如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统计师、技师等。根据市场变化和工作需要, 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 这类人员实行评聘分开, 竞争上岗。在具备相应的职称、学历、资历的同时, 以上一年度的考核结果作为本年度聘任的依据。同时建立规范的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机制, 以促使职工钻研科学技术, 提高业务技能水平。

四、结束语

工资分配机制是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重要方面, 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 必然有一个有竞争力的薪资系统, 我们要以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为重点, 继续深化工资制度改革, 搞活内部分配, 进而推进企业的人事、用工制度改革, 逐步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高效人力资源体系, 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摘要:如何通过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增强企业竞争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课题之一。原有的等级工资制存在着诸多弊病, 不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而岗位技能工资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生产企业经营的特点, 将岗位技能工资设计成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效益奖和岗位津贴等部分组成, 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岗位技能工资制, 并辅之绩效考核体系、特殊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形成一个较有竞争力的薪资系统。

关键词:工资制度,等级工资,岗位工资

参考文献

[1]魏建新.现代企业薪酬制度构想[J].工厂管理, 2002, (4) .

[2]王西瑞.谈谈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J].煤炭技术, 2002, (6) .

[3]牛承润.岗位技能工资的有效实施[J].平顶山煤炭, 1995, (5) .

[4]严春梅.岗位工资制——企业内部分配改革的方向[J].太原科技, 2003, (7) .

[5]黄桂香.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的思考[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2) .

上一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550字高分作文下一篇:人的一生各种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