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发展趋势

2024-09-19

农业旅游发展趋势(共8篇)

1.农业旅游发展趋势 篇一

有机农业发展趋势

中国有机农业网

1、有机农业生产逐步规范有序,发展速度加快

随着有机农业生产标准、认证标准和管理措施的不断在完善和发展,政府和社会的监管、监督力度不断增强,有机农业生产企业行业自律意识在增强,我中国有机农业生产进人规范发展时期。在国内外市场巨大需求的推动下,我国有机农业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预计未来十年,中国有机农业面积将可能达到600万-1000万hm2,保持着有机农业面积世界第二的地位。

2、有机农业产品将向多元化发展,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

中国将逐步改变种植业独大有机农业格局,特别是有机畜牧业和有机水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目前,通过认证的有机畜禽包括鸡、羊、猪、牛、马、骆驼、驴、鸭和兔等。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未来十年,将是中国有机畜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2006年,我国有机水产总产量接近11000t,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0.22%,预计未来十年,这一比重将超过2%。除此之外,有机农业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产业前端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行业会随意有机农业的发展而取得规模和质量上的突破。有机农业的咨询服务行业也将逐步启动,并向前发展,为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国内市场走向规范,消费群体不断壮大

市场规范化是未来有机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有机农产品国内市场正在进入快速成长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有机农产品,预计未来十年,预计在今后10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0.3%-0.5%,将成为美国、欧盟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未来10年,我国有机农产品出口有望达到10亿-37亿美元,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

总结: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虽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中国地域辽阔,传统农业基础好,劳动力资源丰富,又有生态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和品种丰富的优势,面临快速增长的国际市场和已经开始启动、有巨大潜力的国内市场,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光明。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的持续提升,对有机食品需求偏好的增强,有机食品市场将迅速发展。毫无疑问,投资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社会资金的重点投入领域。

2.农业旅游发展趋势 篇二

生态农业目标的实现

过去, 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存在“只看到树木 (局部) , 却不见森林 (整体和关联) ”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 只有整体的结构和布局安排好了, 才能够协调好农业生态、生产、生活的各种关系, 创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生态农业在实践中与一般农业最重要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1.生态景观的规划。

规划生态景观需要对农区生产、生活、生态关系进行基本布局, 包括农区生态安全的景观设计、农业生产优化的景观安排和农村生活美化的景观布局。其次, 要开展农业生产优化的景观安排。例如, 贵州气温偏低, 与我国南方其他区域相比, 具有种植反季节作物的优势, 而且贵州山地比较多, 可以种植茶叶、油茶。因此, 生产什么, 在哪里生产这些问题, 要在整个农业区域中通盘考虑。第三, 要开展农村生活美化的景观布局。一定要注意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 传统美与现代美的关系, 大环境与小设计的关系等。

2.循环体系的建设。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循环体系, 而农业生产的过程却浪费了很多宝贵资源, 打破了这种循环。在生产中应注意秸秆、粪便、垃圾、污水、农产品、加工废料、甚至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农业回收利用。到目前为止, 实行垃圾分类在中国还是个不小的难题, 而在很多发达国家这一措施已经实行多年了, 我们需要急起直追。

3.农业生物多样性关系的利用。

生物多样性的利用有非常多的文章可以做。例如, 云南农大朱有勇校长推广的糯稻和抗病的杂交稻间种可以预防稻瘟病;玉米和马铃薯间种可以减少马铃薯晚疫病和玉米大、小斑病;在西北, 向日葵成为防治石榴害虫的陷阱作物等等。

4.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

一是节水技术体系, 包括集水技术, 滴灌、喷灌, 地膜覆盖, 根系分区灌溉等技术;二是节肥技术体系, 包括有机肥的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控释肥和缓释肥的使用等;三是节能技术体系, 包括日光温室、免耕、少耕、沼气、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等。

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

生态农业已经成为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美国的农业生态学家看到工业化农业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带来的危害以及垄断企业带来的不公平问题, 很早就提出了生态农业和食品供应体系的改造方向。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20年来在拉丁美洲和美国每年轮流开办农业生态国际培训班和面向农民的有机农业培训学校及技术培训班。他们成立了各种协会、学会和联盟, 为生态农业在立法、市场组织方面开辟道路。美国的有机农业行动在2009年开始也正式获得政府支持。在拉美洲,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现已开展了20年, 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生态农业在联合国以及欧洲、拉美洲、亚洲的学术界、农民组织和政府部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发展。

中国农业今后的发展之路

3.旅游业态发展趋势探讨 篇三

关键词:旅游产业;流通产业;旅游业态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The Prospect of Tourist Industries′Operational Types

ZOU Zai-jin

(Tourism School, Yun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Kunming 650221, 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Operation Type from circulating industries has been put into tourist industries because of more drastic competition among tourist industries. It reflects that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industries in itself has been preliminarily highlighted. Considar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ourism operational types nealthy,referring to the relative theories about the operational types of circulating industries, the paper has expounds the concep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operational types, and discusses its future trends guided by the strategic courses and the indexes on the nealth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perational types.

Key words:tourist industries;circulating industries; operational types of tourism

一、旅游业态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旅游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从接待事业向经济产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从“瓶颈”制约到结构优化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我国积极创造条件为实现从“亚洲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过渡的宏伟目标而艰苦奋斗的过程,也是人们对旅游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科学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打破和克服限制旅游发展的“瓶颈”,重视旅游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到现代注重旅游产品的创新、旅游市场的培育与营销及区域旅游的竞争与协作等,可以说人们的旅游研究“视野”和“触觉”在不断拓展和延伸,几乎涉及现代旅游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是必须看到,上述对旅游发展“焦点”的关注,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问题,换句话说,长期以来,人们对旅游发展的关注都停留在旅游业的外围,而对旅游业自身的问题关注不够,导致当前我国旅游业在思想认识上依然存在较大的“混乱”。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和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其边界到底在哪里?旅游业的行业构成如何?旅游业发展的状态是否良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如何优化旅游业的行业结构?如何打造和提升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问题,既是旅游研究的传统视野不曾关注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又是现代旅游业发展迫切需要弄清的问题。笔者将上述旅游业自身发展的若干问题,统一纳入旅游业态分析的视角之下,试图以创新的旅游业态理论为指导,集中视野于旅游业本身,从关注旅游开发向关注旅游产业体系发展转变,从重视旅游吸引力营造向重视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转变,从而真正从旅游产业经济综合发展的高度,讨论旅游业自身——旅游业态的发展问题。

二、旅游业态的概念及特点

业态一词来源于流通业,是流通企业经营形态的简称,是流通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特点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存在形态。由于流通企业经常以业态变化为工具,参与市场竞争,因而业态竞争力是流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旅游业是一项竞争性非常强的综合服务产业,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是旅游业的生命力所在,运用流通企业的竞争工具——业态竞争指导旅游产业经营方式和经营特点的变革,必将使旅游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新的竞争力。旅游业态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根据文献检索,国内关于该专题的研究几乎为零,但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性、商业性和竞争性极强的服务性产业,与流通产业一样,其业态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只是以前很少有人意识到并关注它而已。因而,关于流通产业,特别是零售业态的相关理论,很值得旅游业态研究的借鉴,只是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在运用流通业态理论指导旅游业态相关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必需结合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创新流通业态理论,形成具有旅游产业特色的旅游业态概念。

一般情况下,划分流通业态,特别是零售业态的标准有四:(1)商品的品种和结构;(2)规模与区位;(3)经营形式和售货方式;(4)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1]这四个标准事实上涉及两个相互关联,而又具有明显差异的概念,即业种和业态。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商品品种提供的数量和结构是由行业的数量和结构决定的,着重解决“卖什么”的问题,是属于业种的范畴;而经营形式、售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及规模与区位则着重解决“怎么卖”的问题,是属于业态的核心范畴。换句话说,业态包含业种的内容,业种是业态问题的一个部分,在探讨业态问题时,既要探讨产业类型(业种)及结构,又要探讨各行业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特点。这种思考为从空间维度探讨旅游业态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另外,从旅游业的特点来看,其多变性常常要求人们从动态的角度考察其发展变革的全貌,不仅注重当前旅游产业行业构成(业种)及其经营方式的特点,更要注重未来旅游产业行业构成的变化及其经营方式的革新,即必须以时间的变化为线索,全面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借鉴流通业态的概念及划分标准,依据空间和时间两条基本线索,结合旅游产业的特点及研究的任务,笔者认为:旅游业态实际上是对旅游行(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和经济效率等的一种综合描述。从空间维上,它首先界定了旅游产业的业种(包括业种内部的行业)范围,并探讨其结构的合理性和高级化程度;在时间维上,它既包括对旅游业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生存状态的基本认识,也包括对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预测,是包含了业种、业状和业势三大内容的一个多维复合性概念。这个概念几乎把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所有问题均纳入其外延范围内,是研究综合性的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与流通产业业态概念相比,其特点有三:

第一,旅游业态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一般流通产业业态更多地表现为特定流通企业的经营方式,而旅游业由于其产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其业态不仅包括对经营方式的基本描述,而且包括对产业组织形式和经济效率的基本认识;不仅指某一特定行业的业态,而且还指所有涉及行、游、住、食、娱、购等旅游“六大要素”各个方面的业态。旅游业态的内涵不仅指旅游行业(企业)经营方式本身,而且还指旅游产业的构成、生存状态及其发展历程,因而旅游业态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

第二,旅游业态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旅游业既是当今年世界最大的产业,也是全球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旅游业几乎总是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与之相对应,旅游业态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内涵和形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按照时间序列考查旅游业态,是旅游业态分析的一种基本思路。旅游业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不断地从低级业态向高级业态过渡,从简单业态向复杂业态发展,从浅层业态向深层业态推进。旅游业态的发展变化历程,就是旅游业不断走向成熟和壮大的历程。因而,只有从动态的角度去分析旅游业态,才能在一定意义上得出旅游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分析旅游业态时,不仅包括对旅游业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生存状态的基本认识,也包括对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预测,是从时间上把握旅游业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动态分析。

第三,旅游业态是一个特色性的概念。尽管旅游业态竞争是一种综合性、全方位的竞争,旅游业态概念也是一个复合性概念,但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综合性竞争是以特色为基础的竞争,离开特色而谈综合,综合也失去了其存在的前提。因而,在分析和评价旅游业态的过程中,应始终将特色是否显著和鲜明作为旅游业态是否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强调业态综合竞争的同时,更注重特色的培育和发展。走以特色为基础的综合发展之路,是现代旅游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三、旅游业态发展趋势

根据前述旅游业态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旅游业态问题事实上就是旅游业发展所有问题的综合,旅游业态的良性发展是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集中表现。而旅游业态的良性发展是以“(1)行业构成多元化,行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2)产业素质一流,核心竞争力突出;(3)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显著”三大特征为标志的。需要遵循“创新业态发展思路、优化业态发展结构、提升业态发展素质、打造业态发展品牌、突出业态发展特色、营造业态发展环境和提高业态竞争力”的战略方针才能达到。按照这种战略方针和行动方向,未来旅游业态发展很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重大突破:

第一,新兴行业(业种)不断涌现。随着旅游市场日趋成熟和旅游需求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旅游供给也将呈现出与之相应的多元化格局,表现在从事旅游供给的旅游行业上,则是新的业种不断涌现,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强的对新兴和新型旅游产品的需要。近年来,在市场作用下,随着观光旅游产品独占鳌头的格局被完全打破,一些新兴的旅游产品,如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会议展览旅游产品和文化娱乐旅游产品开始出现和发展,导致与之相对应的休闲度假产业、会展旅游业、旅游文化产业和旅游房地产业等新兴行业(业种)不断涌现,这不但壮大了旅游产业的规模,而且丰富了旅游产业的内容。相信今后随着旅游需求、旅游观念和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变化,更多更高级的新兴旅游行业(业种)还会大量涌现,这必将成为旅游业态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传统旅游业(业种)内部的新型行业不断发展。在新兴旅游行业(业种)不断涌现的同时,在传统的“行、游、住、食、娱、购”等行业内部,一些新型行业在旅游需求多变和市场竞争加剧的激励和压力下开始出现和发展:在旅游交通运输方面,除了传统的旅游车船公司外,一些包机旅游服务公司、自驾车旅游租赁公司和特殊交通工具旅游服务企业开始出现;在景区(点)游览方面,除了传统的自然与人文景区,主题公园和文化博览基地旅游得到发展;在住宿方面,除了传统的以客房出租为主的宾馆饭店,新型的商务型酒店、会展型酒店、产权酒店和分时度假酒店大量涌现[ 2];在餐饮方面,除了传统的分散的地方特色餐饮,大型旅游餐饮中心、地方旅游饮食一条街和国际知名餐饮品牌企业渐成旅游餐饮业的龙头;在旅游娱乐业方面,除了传统的既可服务于当地居民又可服务于游客的娱乐行业,影视文化基地业、地方文化艺术产业化服务企业(如民俗歌舞表演行业)、体育健身休闲业等开始主宰旅游者文化娱乐消费;在旅游购物方面,传统作坊式和零售店铺式旅游商品开发与经营企业逐渐没落,新型的前店后厂企业、大型旅游购物中心和游客参与式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等成为旅游者购物消费的主导。这些传统旅游业内部新型行业的不断发展,优化了旅游业的内部结构,改变了旅游业的竞争方式和内容,增强了旅游业的竞争能力和满足旅游者多元化需求的能力。

第三,行业整合渐成旅游业态发展的新“潮流”。长期以来,由于体制不顺等原因,旅游企业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和发展无序的现象在我国非常突出,导致我国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着“散、小、弱、差、乱”的特点,这既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规范有序发展,也严重降低了我国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导致内部竞争过度、外部竞争乏力[ 3]。近年来,在旅游业区际竞争和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各地旅游业在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壮大整体实力,提高竞争力,纷纷改变了“单打独斗”的传统思维模式,走上了整合发展的道路,在“做大、做强、做精”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旅游行业内部的并购频繁,大量综合性、专业性的旅游企业集团开始出现,跨地区的旅游合作和联合重组得到加强,旅行社批零经营网络化、饭店连锁化、景区(点)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导游服务公司化以及中小企业特色化渐成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潮流和趋势。

第四,产业链延伸,横向一体化与垂直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旅游业大规模扩张性整合的同时,以产业链延伸为基础的内涵式发展在旅游业态变化方面表现十分明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实施横向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战略。首先,从提高特定旅游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企业市场开拓能力的角度,采取横向一体化战略,推行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扩大同业的市场覆盖面,形成市场网络,有效组织客源,保证企业经营效益;其次,从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角度,采取垂直一体化战略,在“行、游、住、食、娱、购”等所有层面开拓业务,使企业业务范围沿着产业链向上、向下无限延伸,形成“混业经营”和“一体化经营”的格局。旅游企业沿着产业链实施横向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战略,显著提高了服务能力、获利能力和竞争能力,是旅游业态发展的又一新方向。当前,拥有多种综合业务和全国性(甚至全球性)连锁业务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如既经营景区又经营旅行社和旅游车船业务的旅游企业集团及全球性的酒店连锁集团等)的存在和发展,就是对这一发展方向的有力证明。

第五,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其他各行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加强。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非常高的综合性行业,其发展不仅能推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其发展本身也必须依托其他行业,只有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相互充分渗透和融合,才能壮大旅游业的规模,充实旅游业的内容。近年来,旅游业态复合化的趋势,正是建立在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基础之上的。旅游业态复合化的趋势有两种表现:首先是旅游业向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渗透和融合,产生了新的旅游业态,如旅游业向工业和农业渗透,形成了工业旅游和乡村旅游;旅游业向教育业渗透,形成校园旅游和修学旅游;旅游业向生态建设与环保业渗透,形成生态旅游等等。其次是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向旅游业渗透和融合,一方面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创新,另一方面则是极大地推动了新型产业形态创新的制度供给,如银行业向旅游业的渗透,既推动了旅游风险投资的增加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也促进了旅游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保险业向旅游业的渗透,降低了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和旅游者决策的风险,有力地保证了旅游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两者都从技术和制度等层面提高了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第六,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旅游业新型业态的产生起着“助推”作用。旅游业是一个对科学技术依赖程度较高的服务行业,人类社会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导致了旅游业划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科学技术对传统旅游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进行的,而在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今天,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新型业态的产生所具有的影响超过了其他一切技术,它是旅游业新型业态产生的“助推器”。近年来,“网上旅游”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一些诸如“E龙”和“携程”等在线旅游服务网站(企业)的建立和营运,既昭示了新型旅行社业态的萌芽,也对传统旅行社业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信息技术“催生”新型旅游业态的典型案例。事实上,信息技术,特别是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仅对旅行社业的业态变化影响深刻,而且在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宾馆饭店经营和旅游航空票务等领域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在创新整个旅游产业的业态,促进新兴和新型旅游业态的产生和发展方面的意义不容低估。

第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度和转换经营机制是旅游业态竞争的新选择。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旅游业分属于不同部门和行业,特别是在传统接待事业型导向的惯性作用下,旅游业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经营机制不灵、缺乏统一和规范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既损伤了旅游企业的经营效益,也阻碍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4]。随着旅游竞争的加剧,特别是业态竞争的兴起,明确旅游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并采取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管理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共同“呼声”,营造业态竞争的制度环境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首要选择。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旅游业态竞争的前提,而放开市场准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则是业态竞争的基础,只有通过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明确旅游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旅游企业经营机制,才能为旅游企业进行业态竞争创造条件。

第八,旅游业态民营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加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态发展中的民营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1)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及政府职能改革,一方面,国有资本越来越多地从竞争性、营利性领域退出,大量依托于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发展起来的旅游企业正在与原单位剥离,并进行股份制改造,成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随着放开市场准入和国家对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的鼓励,民营资本越来越多地涌向旅游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已成为旅游业的主体,整个旅游业态民营化进程十分迅速。(2)在旅游业态发展中,计划已经部分或全部让位于市场,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政府从包办旅游到主导旅游,从管理旅游企业到管理旅游规划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整个旅游业态的市场化进程加快。(3)在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旅游业的信息化程度显著改善,旅游设施现代化、旅游服务现代化和旅游文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进程成为旅游业态变化与发展的直接“动力”和“源泉”。(4)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我国正式加入WTO,中国旅游业面向和参与全球旅游业态竞争的可能性增加,积极迎接挑战、迅速与国际接轨和按照WTO规则发展旅游业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必须抓住机遇,努力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水平,并使其成为我国旅游业态发展和竞争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之一。

第九,各类旅游企业开始向特定区域和特定区域内的特定区位集聚,并逐渐形成以服务旅游者为中心的强大的旅游企业集群。自产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活动的三个重要现象引起了世人的瞩目:第一,世界制成品的绝大部分在数量有限、商业度集中的工业核心区被生产;第二,相似或相联系的产业趋向于共同位于特定区域或区位;第三,上述两种情况随着时间的变化将进一步持续下去。这种经济现象即为经济集聚现象。世界产业组织的特征之一就是相似或相关产业在相同区域或区位群集,并变得日益相互信赖。当前,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发达的区域经济都具有强烈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不发达的区域经济具有微弱的或没有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征。显然,产业集中度的高低,已成为检验区域经济发达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5]。旅游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其经济活动在空间结构演变上也服从于上述发展规律,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总是以产业链为主线,以服务于旅游者为中心,向旅游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域或特定区域中经济区位优越的特定空间不断集聚,旅游企业集群开始出现,集聚经济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主流并产生出强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旅游集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经济本身的集聚,表现为以旅游者为中心,围绕旅游产业链而建立起来的综合服务功能强大的旅游企业集群;二是服务于旅游经济的关联企业的集聚,表现为大量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证券、房地产、邮电、通讯、策划、咨询、法律服务、中介服务等企业围绕旅游业形成企业集群,从而使旅游集聚经济成为一个相当综合而复杂的产业聚集体。旅游集聚经济,特别是旅游企业集群的发展,不但显著地改变了旅游产业的空间组织,进一步提高了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旅游经济本身的繁荣并通过“旅游搭台、商贸唱戏”的方式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当前及今后,旅游集聚经济的形成及其功能的完善与否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检验特定区域旅游业态素质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十,具有综合性旅游服务功能的游憩商业区(RBD)开始建立并不断发展。20世纪末以来,世界旅游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城市旅游日益繁荣,并成为旅游发展的主流。当前,凡是旅游经济发达的区域,都是城市旅游高度发展的区域,城市日益凭借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等中心职能,主宰着区域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未来。与城市旅游同步发展的是适应城市旅游需要的旅游业态,其特征是业态的综合性、集中性、关联性和高级性被高度突出和强化,为不断适应城市旅游者多样性、复杂性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最终促使了游憩商业区(RBD)的形成。所谓游憩商业区(RBD),简单地讲,就是为了满足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在城市的特定区域内集中布局宾馆饭店、餐饮业、娱乐业、新奇物、特色物和礼品商店等的街区。城市游憩商业区主要有大型购物中心、特色购物步行街、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和新城文化旅游区等类型[ 6],是高度综合、集中和浓缩化的现代旅游业态,其旅游服务功能强大,能实现旅游者“一站式”消费的旅游需求。游憩商业区(RBD)的建立和发展与否,是检验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是与城市旅游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最重要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

参考文献:

[1] 孙明贵. 业态管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3-103..

[2] 王婉飞. 中国旅游业发展及创新研究——以分时度假为突破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73-130.

[3] 张辉, 厉新建. 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年度报告2004[R].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30.

[4] 依绍华. 私营资本开发旅游景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0-16.

[5] 朱英明. 产业集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9.

[6] 保继刚. 城市旅游:案例·原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158-189.

4.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其趋势 篇四

1.都市农业的的由来及其定义

1.1 都市农业的由来

都市农业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从国际上看,日本是出现都市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都市农业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要目的,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为都市农业。而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1935年所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90年代初,其中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

1.2 都市农业的定义

都市农业(或说都市型农业、城市农业)在英文中有若干表述,比如Urban Agriculture,City Agriculture,Agriculture in the city’s countryside,Metropolitan Agriculture,Metropolitan-intensive Agriculture等等。其中我国学者普遍引用的一个定义是:“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指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由城里人耕种,即都市农业”,其英文原意是“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诸学派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这是因为都市农业不仅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最主要的是都市农业牵涉面广,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

2.都市农业的特征

(1)都市农业所处的空间城乡边界不明显。一种情况是如日本许多城市在扩展过程中,农业以其优美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并在都市内建立各种自然休养村、观光花园和娱乐园,形成插花状、镶嵌型农业;另一种是分布在城市群之间的农业,这些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无异,与中心城区交通方便,已经完全城市化。

(2)都市农业功能多样。都市农业除具有生产、经济功能外,同时具有生态、观光、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

(3)都市农业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处于城市化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明显不同于一般地区,农业经营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一是表现为设施化、工厂化;二是表现为专业化、基地化;三是表现为产业化、市场化。

3.都市农业的主要功能

3.1 生产、经济功能

都市农业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都市市民提供鲜嫩、鲜活的蔬菜、畜禽产品、果品、花卉及水产品,并要求达到名特优、无污染、无公害、营养价值高或观赏性强。就是国际大都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即使交通极为方便的国际都市(如日本、德国、荷兰等)也有相当部分农产品需就近供应。同时都市农业依靠大都市对外开放和良好的口岸等优越条件,冲破地域界限,实行与国际大市场相接轨的大流通、大贸易经济格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生产、经济功能都是都市农业的主体功能。

3.2 社会文化功能

都市农业起着社会劳动力“蓄水池”和稳定“减震器”的作用,对社会稳定发展、城乡居民就业和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观光、旅游休闲,是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通过开辟景观绿地、观光农园、旅游农庄、市民农园、花卉公园等,为市民提供休闲场

所,从事观光、休闲、娱乐活动,以减轻工作及生活上的压力,达到舒畅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同时都市农业可以促进城乡交流,并直接对市民及青少年进行农技、农知、农情、农俗、农事教育,因而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另外农村特有的传统文化因都市农业的发展而得以继续延伸和发展,如日本、德国等。

3.3 生态功能

首先是指为城市增色添绿、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减缓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提供新鲜空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功能;其次是指将生活废水及垃圾用作灌溉和肥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功能;再次是创立市民公园、农业公园以及开设其他各类农业观光景点,减少或减轻“水泥丛林”和“柏油沙漠”对都市人带来的烦躁与不安的目的,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使农业真正起到“城市之肺”的作用,如德国、日本、新加坡等。

3.4 示范辐射功能

都市农业是农业新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的前沿农业,对一般农业的发展具有样板、示范功能。都市农业能够依托大城市科技、信息、经济和社会力量的辐射,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进而带动持续高效农业乃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土地高效利用起到示范作用,如日本、新加坡等。

4.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

4.1 地域特色化趋势

荷兰凭借其悠久的花卉发展历史,在花卉种苗球根、鲜切花自动化生产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尤其是以郁金香为代表的球根花卉,已经成为荷兰都市农业的象征。美国由于国内市场需求增大以及地域辽阔,在花草和花坛植物育种及生产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同时,在盆花观叶植物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凭借“精细农业”的基础,在育种和栽培上占绝对优势,对花卉的生产、储运、销售,能做到标准化管理。

4.2 国际化趋势

5.中国户外旅游行业发展趋势 篇五

中国户外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信息化发展趋势

(一)信息化整合趋势是必然,创业创新不断涌现

虽然线上线下如何有效融合的话题已经讨论了几年,但数字经济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才使这个话题真正具有实操性。2015年,如何实现O2O,构建全渠道营销及分销体系,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和对接成为各行各业热议的话题,户外运动旅游行业自然也不例外。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户外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产品标准化、结构化、多维度化,营销渠道线上化,实现线上平台服务等等都是户外运动旅游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如何利用好“互联网+”来发展户外运动旅游行业将成为重要课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户外运动市场的经营模式主要是“线下俱乐部+线上俱乐部平台”、纯“线上俱乐部”、群众自发组织三种。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户外运动新的玩法不断涌现,比如,以8264的在外为代表的户外交友软件,主打户外圈子的社交,想要借此来切入交易;以荡客为代表的户外旅游社会化电商平台,通过SaaS系统为俱乐部提供一站式信息解决方案,将俱乐部的活动标准化、结构化,并连接销售渠道,为俱乐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为用户带来丰富的户外产品选择;以磨坊去玩、乐去户外为代表的活动型应用;同时,以携程、途牛和同程为代表的OTA都在尝试户外运动业务。OTA巨头们利用自身强大的品牌、流量和用户优势,一方面想弱化周边游和短途户外之间的界限,另一方面想把潜水和滑雪这样一些相对高端的户外玩法搭配现有的旅游产品(比如景+酒)进行售卖。

(二)受网络渠道冲击,品牌溢价能力下降,户外产品定价更加理性

2013年户外市场网络渠道和团队渠道零售总额35.6亿,同比增长34.33%,网络渠道增长非常迅猛。网络带来的不仅是渠道格局的变化,也对传统的价格体系造成冲击,其所提供的更加透明和公开化的价格会使品牌溢价能力下降,相信在未来户外品牌商们对于产品的定价会更加理性。

(三)移动互联网及科技的发展助力户外运动旅游移动化、智能化

2015年是旅游O2O的爆发元年,旅游业线上线下融合趋势形成,不断深化发展。各种智能硬件从无到有并开始普及,比如无线定位、无人遥控飞机、智能手环、谷歌眼镜等,使得户外运动科技感十足,网络科技使得户外运动向移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充满乐趣。

二、露营地增加趋势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美国的露营地1.65万处,欧洲有2.5万个。而邻国日本的露营地为1300家,韩国目前露营地100多家。相比之下,我国汽车露营地不足百家,才刚刚起步。家庭自驾露营市场的崛起,会使设施完备露营地的使用率增加,并会促成农民自建小块露营地的盛行。

三、细分品类丰富

随着千禧一代消费者个性化、移动化、体验化需求的增加,其对自由行产品品类的丰富度和体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由行的产生是因为跟团游对于旅行者的约束,自由行本身并不是一种高级的旅游方式。自由行用户很大的一个痛点就是不会玩,不知道如何在旅行中获得深度体验。而户外运动旅游产品品类多样、体验丰富,十分满足和契合自由行产品的发展趋势,因此将大大丰富自由行产品的细分品类,同时将提升自由行的体验深度。

四、产品走向大众

“小众大趋势”是我们传统意识中户外旅游的特征,在国务院46号文件的鼓励下,在北上广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的消费能力拉升的情况下,俱乐部层面也在发生着变化,更多的线上“俱乐部”包括QQ群、微信群等转变为经营实体;更多的领队也和俱乐部签约,不再单兵作战;户外运动旅游整体的产业结构提升、规范化较10年前发生了质变。在以上条件的孕育下,户外旅游不再是小众的事儿,它和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变得息息相关。户外运动旅游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方式,更多的是“玩”、“会玩”、“玩好”的一种高级的体验式旅游。我们当下正在经历欧美人经历过的户外运动旅游萌芽、增长、爆发的阶段,但并不是单纯的复制这一过程,这个过程将大大地被缩短,户外旅游从增长到爆发的时间窗口将更短暂。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户外旅游的产品将更加标准化、结构化,也将变得更加容易获取,线路产品难度将分级,各种衡量维度也将更加精准,户外旅游也将打破熟人经济、小圈子的局限,最终成为人人触手可及的标准化、体验式旅游产品。户外运动旅游产品越来越走向大众,与大众的健康消费密切相连,逐渐成为大众消费品。

五、品牌差异化加大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户外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当前户外领域徒步、登山为大众户外旅游的热点,但随着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滑雪、骑车、滑翔伞、冲浪等更小众的领域越来越受广大户外活动参与者的青睐。更多的专业性的指导融入了户外运动中,教练的价值将进一步放大,户外运动的参与者也越玩越专业。

站在当前户外市场规模以及社会认可度的基础上看,同质化的产品无法帮助品牌商更进一步占领消费者心智,甚至有可能降低品牌排位,因此在未来的竞争中,聪明的户外用品品牌商会在产品差异化上苦下功夫。比如登山服装、户外露营用品等细分领域已经出现了知名的户外运动品牌,垂直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明显,各品牌产品差异化进一步加大。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6.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篇六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

农业信息化;

发展策略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internet+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性服务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

英国massey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

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发布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37.8%、19.5%,但农业只有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1200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7.农业旅游发展趋势 篇七

1 精确农业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

1.1 农村土地规范化

在我国, 很大部分农村耕种土地采取农户联产承包制, 每家每户分得的平均耕地面积不足1m2, 农村土地分割较为严重[2], 不利于耕种土地大面积的共同作业, 无形中增加了耕种、务农的成本, 想要实现将我国耕地机械化, 规范化就必须将土地整合、规范, 投入的大型设备器材才能够效用最大化。

1.2 农业机械精确化

大力开展精准化农业, 其中包括施肥、播种、机械灌溉等各个方面的精准化, 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机械的精准化, 各方面开展精确化工作能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多的便利, 在进一步增加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最为有效地节约农业资源。

1.3 农业机械相关服务体系化、正规化

在我国发展精确农业的背景下, 农业机械不断朝着智能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 为确保农业产业能够正常进行, 需要将农业服务体系化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心[3]。在开展农业生产前, 要制定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服务体系计划, 保障生产、使用过程中各方人员、配置额定协调性, 做到“有人管、有人问”, 避免相关人员只是推广农业机械, 而无人从事相关售后、说明服务。使得农业机械化在各方面层次符合农业服务体系化生产的要求, 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2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专业的农机设备

农业机械化发展离不开相应的设备支持, 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来, 在精心农业背景下, 我国可供使用的专业农机设备仍不足以满足农业机械化的生产需求, 缺少专业的农机设备无疑是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一大阻力, 是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例如, 目前我国对于农作物深加工的农用机械较为缺乏, 很多需要深加工的作物需要借助外来设备或运往国外进行二次处理, 这无疑增加了其生产的成本。

2.2 缺少专业技术人才

由于专业农机设备的匮乏, 与之配套的人才、技术也不可避免地较为紧缺, 同时操作、使用农业机械的工作人员很多情况下都是农民自身, 他们缺乏对农业机械的整体认识, 更多情况下只能靠着自己摸索去使用农用机械, 这在很大程度会造成农业机械使用效率的偏低, 从而使之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3 农机操作人员收入不稳定

由于农产品本身具有季节性, 导致很多农业机械的使用、操作也会随着季节的更替进入相应的“夏季”和“冬季”, 需求量的不同造成了农机操作手们收入的不稳定, 从而致使本就匮乏的农机操作人员持续性流失, 导致后续的专业农机操作工作无法正常有序进行。

3 精确农业背景下改善农业机械存在的问题

首先, 应着力于重点研发多品种、类型的农业机械, 在丰富人们选择的同时, 创造出更多、更适合我国农业领域现状的自产农用机械[4]。其次, 应普及农用机械的生产、制造, 对经济状况较差的地区、农户等给予一定量政策性的补偿, 加大其对农业机械化改革的积极性, 使得各地区、各人员积极参与进来, 为我国未来农业机械发展作出努力。最后, 需要加强地方、政府的重视, 提升专业人员的素质, 定期组织对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整体培训, 将人员精细化, 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支出, 使其在实际的农业机械的操作过程中保障农业机械的正常、合理使用以及效率的最大化。

4 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4.1 农业机械逐渐转向全程智能化、无人化发展

二十一世纪, 我国已进入半机械化的时代, 机械化农耕正逐渐用人工或无人操纵机械代替传统的人为耕种, 它既满足了满足现代人对工作、生产的需求, 也节约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 它还可以解决因耕种、养护不当等造成的产量过低等问题, 进而在保障品质的前提下提高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 造福我国农业领域[5]。所以农业机械化会逐渐地专项智能化、无人化发展也将成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2 农业机械逐渐将绿色、环保作为发展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不再满足于现状的同时越发注重在生活中对农副产品绿色、环保等质量需求, 食品安全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因此必须注重农业机械的绿色健康、环保化发展, 在源头上避免污染、有害物质通过环保不合格的农业机械进入农副产品, 在最后机械废物上环保、合理排放, 使农业机械化朝着绿色农业产业链的方向发展, 在为人们供给健康的农作物产品同时保障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5 结语

随着当代社会建设快速发展, 我国农业领域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项目, 合理、妥善地加快农业机械化、精确化的发展进程, 减少不必要的能源、能量支出成为未来我国发展新型农业产业的重点, 今后, 在我国精确农业背景下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将会在探索中成长, 逐渐走向成熟, 成为我国未来农业领域发展的一大助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活、劳作便捷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传统农业技术的改良换代, 我国农业也逐渐朝着机械化、现代化发展。近年来, 我国致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而农业机械化是未来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农业机械化已在我国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 并逐渐走向正轨, 规范农业机械的发展和提升农机工业的价值对于改善我国农业机械装置水平、改善农业机械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2015年起, 国家重点扶持农机自动化产业, 但我国在精确农业背景下的农业机械发展仍旧存在很大不足。基于此, 研究、阐述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推测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从而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精确农业,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攀, 陈建, 曹中华, 等.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工业机械化综合水平预测模型[J].农机化研究, 2016 (8) :75-79.

[2]张晓辉, 李汝莘.法国的精确农业研究及应用现状[J].农业机械化研究, 2011 (12) :12-15.

[3]张荣阁, 董春杰, 付永涛.精确农业背景下我国农业机械发展趋势[J].吉林农业, 2015 (13) :58.

[4]段向敏, 代荣.精确农业背景下我国农业机械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报, 2013 (12) :229-232.

8.现代农业发展的六大趋势 篇八

一、高科技农业

世界农业的发展证明,科学技术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高科技的应用成为现代农业的首要特征。

(一)生物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核心

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将会出现重大突破,并在产业化方面取得成就,这些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将集中体现在新物种塑造、新快速繁育技术应用、新农业工厂构建、新人造食品和饲料生产、新能源开发和新空间领域拓展等方面。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将推动现代农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不仅可以按照人们的需要,来创造家畜和作物新品种,从而使培育新品种的时间从20-25年缩短到3-5年,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用生物技术培育出来的海洋作物,可以使用海水灌溉,从而节约淡水资源的使用。“分子农业”就是利用动植物分子遗传学和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实现商业上大规模生产蛋白质、药物、疫苗及酶等物质,用于预防和治疗人和动物的疾病。由于利用植物生产提取类物质,易于操作和规模化生产,为农业发展的工厂化奠定了科技基础,它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流。

(二)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拓宽了农业领域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开辟新的生物资源,拓宽农业生产领域,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如通过工厂化微生物工程的发展,将形成非绿色植物的、不污染环境的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研究开发可更新的纤维素、工农业废气、废液、废渣,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立单细胞工业及海藻生物技术产业等;在水产、畜牧、园艺温室及多年生果树栽培领域发展设施农业,实现人工创造环境,建设全过程自动化工厂,以达到高效率、高产值和高质量。

一种被称为精确农业(precisionagriculture)的新型农业模式近年在发达国家勃然兴起。精确农业是利用重要的农业作物参数和知识,在适当的尺度上优化生产系统管理,是根据特定地块的作物潜在生产能力控制不同的投入水平(如肥料、杀虫剂、除草剂等)。运用精确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通过人为的精确农业的实施,改变了农业的传统功能与传统结构,扩大了现代农业的内涵与外延。

另外,利用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使农业脱离土地正在成为现实,实现了工厂化,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甚至太空农业。白色农业就是以微生物资源为核心,以动物、植物为原料,发展相关的产业;蓝色农业又称海洋农业,现代人类所需要的动物蛋白质,其总量的20%来源于海洋生物资源。

二、多功能农业

农业多功能的理念是1992年最先由日本提出的,它是指农业除了具有生产食物和植物纤维等农产品这一主要和传统的经济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非经济生产功能。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的功能在不断的变化,有了新的功能,如能源替代功能、劳动力吸纳促进功能、休闲观光、生态保护和文化传输功能等。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

三、可持续农业

现代农业是在吸收“石油农业”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80年代中期美国等首先提出可持续发展农业。所谓可持续农业,即“环境不退化,资源永续利用,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不仅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可以保证世世代代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它强调生产与环境并重,当前与长远并重,采用适当的经济技术生产体系,不搞掠夺式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前提是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两者相辅相成。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它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现代农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现代农业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切实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实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战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根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生态农业。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重视土地、肥料、水资源、农药和动力等生产资源投入的节约和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在应用农业科技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现代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科技为主的运用高科技方法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是以科学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和培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具有生态文明内涵的农业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生态农业要求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开发资源的同时,注重保护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和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相结合。专家认为,生态农业是一种久兴不衰的生产方式。它的种种模式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四、标准化农业

农业标准化就是先进生产力在现代农业中的具体表现,它是指通过不断调查、探索、发掘农业生产实践的规律,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

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推广科学生产操作规范,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大生产发展。据了解,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农业标准化程度已经很高,他们从产前的种子选择、产中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栽培管理、产后的加工、分级、包装、储藏、运输、销售诸环节一直延伸到“餐桌”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几乎每个生产、加工、销售的环节都实现了标准化,因此这些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正由于标准化水平高,日本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极强,价格很高,一般相当于我国同类产品价格的10倍左右。而我国农产品虽然价格便宜,但由于标准化水平太低,很难打入像日本这样的市场。因此,实现农业标准化,按标准组织生产,同时按标准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行为,是我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从生产无序到有标准可依的必由之路。

五、信息化农业

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农业信息化可被理解为在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和其它信息资源等,提高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态演进过程。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农事操作更加标准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信息资源在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加注重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世界已进入信息经济时代,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六、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

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超前农业生产方式,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它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实现周年性、全天候、反季节的企业化规模生产;它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以现代化农业设施为依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土地产出率高和劳动生产率高,它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工厂化农业生产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生产设施集中了现代农业的分析技术、电脑智能管理、节能、省力,环境能按照需要自动调控;实现周年生产,按合同生产,与市场接轨;生产性能好,产量方面稳;生长速度快,是土耕的3—4倍;保护环境,不破坏生态,生产环境清洁、工作轻松;商品率高,资金周转快,经济效益高;可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无土传病害,一般不使用农药和不施用土壤消毒剂;无连作障碍,可随意安排茬口;省水、省肥,肥料利用率高。产前、产中、产后和营销一体化;农业生产由体力到脑力,成为受人喜欢的行业。

上一篇:银行客服工作面试自我介绍范文下一篇:产科优质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