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广州知识城

2024-07-02

中新广州知识城(共5篇)

1.中新广州知识城 篇一

中新小学组织观看 “甜城诗词大会”的总结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着其他载体无法替代的重要影响。为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我校组织教师及学生观看了“甜城诗词大会”现将观看总结如下:

1、《甜城诗词大会》是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响应 “践行十爱、德耀甜城”号召,以全市中小学生参与为主的文化益智类电视竞赛节目。

2、这不仅是一场诗词较量,更是一场文化盛宴。举办这样的诗词大会,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推动落实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层发展工程,也是为了推动“践行十爱 德耀甜城”主题活动、深化素质教育、大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比赛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中华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场教师学生都为他们的参与和拼搏点赞。

3、观看结束后,我校决定今后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将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道德修养。

威远县连界镇中新小学校

2017年9月3日

2.中新广州知识城 篇二

1.1 知识城及综合管沟基本概况

中新知识城位于广州市东北部, 萝岗区北部, 规划范围包括广河高速公路以北的萝岗区九龙镇镇域范围, 面积约123 m2, 距离广州市中心约35 km, 距离广州白云国际机场25 km。

空间布局为规划形成“一轴、双廊、三组团”的空间结构。“一轴”即依托沿九龙大道的轨道交通线形成的生长主轴, 将中新知识城空间结构串联起来, 保障知识城的整体性。“双廊”即联系东西两侧山体的2条生态绿廊, 在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把知识城分隔成3个相对独立的组团空间。“三组团”即以生态绿廊为分隔形成的南、北、中三大组团[1,2]。

知识城“三组团”均为重要的居住、商业和产业用地, 是未来城市的核心地带, 把综合管沟主干布置在狮龙大道不仅避开过路桥涵、管涵以及河湖水体频繁的“一轴”九龙大道, 而且结合新的道路设计和施工降低造价和优化设计。知识城综合管沟呈“王”字形规划布局, 控制中心规划设置在南起步区人工湖西侧规划绿化用地内, 规划实施总长度14.79 km, 将南、北、中三大区域有机融合起来。因南起步区首先启动建设, 综合管沟一期工程建设方案中南起步区KS1主沟和KS2支沟首先开建, 成为整条知识城综合管沟系统中首段建成区域, 形成“L”形系统。

知识城综合管沟布局示意图见图1。

1.2 方案论证对比

为研究综合管沟建设在节约用地方面带来的经济效益, 分别增加架空线和地下电缆出线2种形式, 初步测算对比如下[3]。

1) 架空线测算。KS1和KS2周边进出线线路长约4.5 km, 供电部门规划为架空线, 高压走廊通道宽100~150 m, 将占地约45~85 hm2, 如扣除水系和道路, 净占地约40 hm2。

2) 地下电缆测算。从节约用地和利于外包区整体景观角度出发, 结合综合管沟建设将KS1该段220 k V出线全部入地。电缆入地费用初步测算约6亿元。

3) 地下综合管沟建设费用测算。如在KS1和KS2建设综合管沟。因变电站出线路径与地下综合管沟规划线路重合, 结合KS1和KS2综合管沟建设将变电站220 k V出线全部入地。综合管沟平均造价按5万元/m估算, 该部分长度按4.5 km计算, 总造价约2.25亿元。

经综合分析评价, 计入综合管沟造价, 变电站出线入地工程总造价8~9亿元。考虑高压出线入地会节约40 hm2净地和景观上的优势, 既省地又有利于景观, 综合经济效益显著。

1.3 纳入综合管沟的管线内容

根据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专项规划, KS1和KS2道路沿线敷设的市政管线主要有给水输水、给水配水、雨水、污水、热力、燃气、电力、通信等。

由于雨水和污水管道为重力流管线, 需要一定坡降, 同时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支管较多, 尤其是雨水管道支管和雨水口联络管较多, 不宜放在综合管沟内。若放置在综合管沟内, 会加大管沟尺寸和结构要求, 增大工程投资。

燃气管道一般设置在综合管沟上部的专用沟槽内, 实施时通过采用科学技术措施解决燃气管道的安全问题。目前在国内外的综合管沟工程中, 有燃气管道敷设于综合管沟的实例, 经过多年, 暂未出现安全事故。但从现有工程技术和安全论证, 暂不纳入本项目综合管沟。

综上所述, 知识城综合管沟容纳以下管线:供水、电力、通信及交通信号, 并预留热力管管位。雨水、污水和燃气管道仍采用直埋方式敷设[4]。

1.4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断面

综合管沟的断面形式考虑到施工方法及纳入的管线数量, 通常采用矩形断面。这种断面的优点在于施工方便, 综合管沟内部空间可充分利用。

知识城未来发展不确定因素较多, 三仓断面尽管可为未来预留充足, 但断面尺寸过大, 工程实施难度大, 工期较长;两仓断面在充分考虑未来远期发展的基础上, 布置紧凑, 尽量减少综合管沟断面尺寸, 降低工程造价, 缩短工期, 与知识城快速发展相适应。因此KS1和KS2路综合管沟选取两仓断面作为最终方案。知识城KS2综合管沟断面与管线布设示意图见图2。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目前基本完工。KS1路段长度约2 615 m, 是知识城南北方的主干道。综合管沟内管线有1根DN800高质水干管、1根DN800回用水管、电力电缆和通讯管线。综合管沟断面尺寸为长×高=7.45 m×4.85 m。初步计划在KS1道路内敷设热水、冷水管网。

知识城南起步区综合管沟总长约4.21 km, 沿KS1和KS2路中央绿化带布设。综合管沟和道路

KS2路东段长度约1 590 m, 为新建道路, KS2路是知识城东西向的1条规划次干路, 根据各专业管线规划, 在KS2路敷设有电信电缆、1根DN400高质水干管、1根DN300回用水管、消防供水管、高压电缆, 根据市政管线综合规划, 该条路不放置天然气管。综合管沟尺寸为长×高=6.05 m×3.85 m。

1.5 综合管沟选址定位和埋深

由于知识城KS1主干和KS2支干道路上, 道路红线断面宽度为50 m, 且均设有6 m中央绿化带, 规划设计采用干线综合管沟和干支线混合综合管沟形式。为减少综合管沟设置对道路和城市景观的破坏、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及为降低工程造价, 整个综合管沟项目均布置在中央绿化带内, 除特别区域外, 综合管沟均按标准断面设计, 综合管沟管道仓和电力仓之间的隔墙中线位于道路中线处。

根据KS1和KS2路道路下设计雨、污水管道的埋深情况, 以及与其相交叉的各个规划道路排水管道的设计情况, 综合管沟埋深设计尽量减小上部覆土厚度, 减低工程造价。KS1和KS2路综合管沟上部设计埋深1.5 m, 出入口、通风口处应高出地面300 mm以上, 防止地面积水倒灌, 设置防雨水的盖子。

1.6 出入口、吊装口和交叉口的设置

考虑综合管沟后期管理及运营, 本次综合管沟设计每隔200 m为一消防区, 在每个消防分区内设置一处人员出入口和吊装口, 人员出入口处兼顾进风功能, 走道宽度1.0 m, 地面上部分结合道路景观进行设计, 尽可能与城市道路绿化相协调。吊装口尺寸:L×B=7.0 m×1.0 m, 吊装口上部设置混凝土盖板, 顶部与道路齐平, 盖板间应做好防止雨水下漏的措施。

KS1综合管沟与KS2综合管沟的交叉点属KS1路综合管沟工程范围, 采用上下2层布置, 解决管线的交叉处理 (见图3) 。

1.7 施工方式选择

主要为现浇、预制2种方案比选。

1) 现浇法, 为常规施工方法, 不需大型的运输、吊装机械, 不需预制场地, 按规范要求每30 m设一道沉降缝。

2) 预制法, 在工厂或现场分段制作管沟, 分段长度按运输、吊装能力考虑, 因为预制和安装工序没有交叉作业, 施工进度较快。

考虑到综合管沟是重要的构筑物, 支架布置复杂、防水要求高、分段重量较大。根据知识城所在区域的地理地形, 鉴于本工程不穿越河流和轨道交通等, 不需采用盾沟或顶管施工, 知识城综合管沟工程全部采用明挖现浇方式施工。

1.8 综合管沟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为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前提下, 合理选用结构形式及材料, 以达到安全、经济、合理。本次综合管沟建、构筑物主体结构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 a,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二级,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地下工程防水等级为二级,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裂缝最大宽度限制值为0.2 mm, 本次综合管沟设计全部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池壁及底板沿长度和宽度方向每隔30 m设置一道伸缩缝。

2 知识城综合管沟附属工程

2.1 消防系统

综合管沟防火分区按200 m设计, 并配置有机械通风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考虑综合管沟管道仓内可能发生火灾, 在管道仓设置手提式灭火器, 灭火器采用磷酸氨盐干粉灭火器。在综合管沟管道仓每25 m设置1个灭火器箱, 电力仓:水喷雾+干粉灭火器, 管道仓:干粉灭火器, 防毒面具2个[5]。

2.2 通风、散热系统

通风系统采用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 以保证综合管沟内的空气清新。按每200 m设立的防火分区采用独立的通风排烟系统, 在分区两端各设置1台吹式机械排烟风机;自然进风口为管沟投料口设置于每个防火分区的中间。为整体美观考虑, 投料口及排风口均配以景观绿化加以美化, 在观感上有新的提升。

2.3 排水系统

由于综合管沟沟体本身的渗漏或检修放空等原因会产生不定量的沟内积水, 本次综合管沟的排水系统采用自动排水和强制排水相结合的方式, 综合管沟底部的横坡设计为2%, 设计坡向一侧的排水沟断面尺寸为200 mm×150 mm。为不影响防火分区的隔断防火效果, 排水沟在每个分区自成独立系统, 坡向在综合管沟每个分区的最低处设置集水坑, 在集水坑内设置潜水排水泵, 将排水强排至附近的雨水管道内。

2.4 供电系统

为便于地下综合管沟的正常使用、检修、日常维护, 管沟内供电系统包括供电线路、光源, 用电设备包括通风设备、排水设备、通信及监控设备、照明设备和管线维护及施工的工作电源等宜采用防潮、防爆类产品。综合管沟供电系统设计为每组防火区段的其中1格投料口内安装1台动力配电箱, 负责该组防火区段内动力设备的配电控制。消防泵组、风机、排水泵等设备, 就地设置专用控制箱, 并使用马达保护器进行保护及控制。

2.5 监控系统

控制中心与综合管沟之间建有地下通道, 管沟内设置手动报警按钮自动报警按钮、声光报警器及总线接口模块, 便于控制中心进行监控、联动及与检测人员进行现场联系通信。监控系统由下列部分组成:中央计算机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防及通讯系统、附属设备 (排水、通风、配电) 监控系统。

2.6 照明系统

综合管沟内设置一般照明和应急疏散照明。一般照明灯具采用防水荧光灯为主。普通段照度≥15 Lx, 投料口及防火分区门等处局部照度提高到100 Lx;在出入口、投料口、转弯、交叉处及设备安置处设置局部照明, 以提高照度;在出入口、投料口、防火分区门处应设手动开关按钮, 对灯具进行控制。应急疏散照明每隔20 m设置一处疏散指示灯, 在出入口设置安全出口指示灯, 应急疏散照明的后备蓄电源供电时间为30 min以上。

3 结语

中新知识城建设综合管沟可消除地上架空线, 从而解决道路上方线路蛛网密布情况, 有利于优化道路沿线景观, 可防止今后反复开挖路面造成道路交通阻塞。另外, 知识城作为重要的新型综合性新城, 将管线置于地下利于管线单位经常巡视和维护, 且具有较强的抗震防护功能, 防止自然灾害的破坏, 提高公共事业保障的可靠性[6]。

中新知识城综合管沟工程参考过去综合管沟的成功经验, 在设计上有不少改善和技术提升, 突出前瞻性和便捷性, 节省工程投资, 为日后综合管沟规划和设计提供新的理念和思路, 可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齐云, 欧阳玉宝.浅析综合管沟在规划设计中易忽视的问题[J].安徽建筑, 2011 (3) :30-43.

[2]邓惠晗.浅谈综合管沟在市政工程中的设计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3 (7) :362-365.

[3]杨琨.浅谈城市综合管廊的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3 (5) :236-240.

[4]王胜华, 伊笑娴, 邵玉振.浅谈城市综合管沟设计方法[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7 (9) :174-178.

[5]蔡凌燕.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工程介绍[J].广东科技, 2008 (14) :76-78.

3.广州亚运城项目情况介绍 篇三

一、总体概况

广州亚运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中东部,规划中的广州新城东北部,用地范围包括京珠高速公路及地铁四号线以东,清河东路以南,莲花山水道、石楼涌和小浮莲山以西,规划中的长南路以北,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737平方公里,规划净用地面积约

1.90平方公里,是第16届亚运会最大的一项亚运工程项目。

广州亚运城分为运动员村、媒体村、技术官员村、媒体中心、体育馆区、亚运公园(含沙滩排球场)、后勤服务区(亚运城中小学和医院)等,包含综合体育馆、沙滩排球场、主媒体中心等22个子项目。赛时总建筑面积147.82万平方米(含地下室和架空层、临建面积),其中计算容积率面积约110.2万平方米。

广州亚运城赛时建设规模需容纳14700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运动员村)、10000名媒体人员(媒体村)、2800名技术官员(技术官员村)以及其他工作人员18000名(配套中小学内安排)进驻。同时,赛后需满足亚残会4000名参赛人员的使用需要。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了“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绿色亚运、文明亚运的理念,在积极考虑运动员和参加人员居住、生活、训练、休闲娱乐,参赛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生活和信仰差异等细节的同时,极力塑造山水相逢、生态宜居的居住区典范,力求通过亚运城建设带动广州新城的发展。

根据规划,亚运城赛后将转化为住宅小区。其中,三大建筑组团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及媒体村将作为商品房出售。运动员村位于亚运城中北部,包含运动员居住区、公共区、后勤区、国际区、附属室外停车场及室外配套工程。居住区是运动员村的核心部分,分为4个独立的组团,采用11层(局部14层)的一梯两户板式设计,南北向排布,每个户型平面均设有1个主阳台和1个生活阳台。亚运城媒体村包括居住区、配套停车场及室外配套工程等,总建筑面积419936平方米,居住区为15-22层高层住宅。技术官员村住宅建筑面积114172平方米,分南北两个区,共12栋建筑,为11层住宅,局部顶层复式。国际区位于居住区的南边,毗邻莲花湾,包括国际区停车场、国际中心、行政管理中心、综合诊所等,赛后调整为商业区。

广州亚运城具备完善的配套设施。主媒体中心赛后将改建为区域购物中心;亚运城中学赛时作为志愿者居住宿舍和运动员体能恢复训练中心使用,赛后成为亚运城的配套中学;亚运城小学赛时将作为志愿者宿舍使用,赛后成为亚运城的配套小学;亚运城医院赛时作为志愿者居住区及物流中心,赛后为周边居民提供医疗服务。亚运会之后,整个亚运城将转换城一个购物、餐饮、娱乐、医疗、中小学等各项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的高品质生活社区。

二、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情况

为切实落实节能环保、人文生态的理念,积极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高品质社区,经市政府核准,亚运城将实施综合管沟、真空垃圾收集系统、分质供水、太阳能水源热泵再生能源、建筑节能、数字化社区及智能家居等多项新技术、新工艺。

亚运城将燃气、电力、通信、高质水、杂用水及垃圾管道等管线集中布置在综合管沟内,实施集中维护、共同管理,既节约了大量的地下空间,又可避免各类管线建设及运行维护中的重复开挖。

真空垃圾系统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实现垃圾的分散收集及封闭运输,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分质供水包括高质水和杂用水,烹饪、饮用、沐浴、洗衣等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各类用水采用高质水,冲厕、道路浇洒、洗车、绿化、河涌补充等用水则采用杂用水,既提高了居民点生活质量,又节约了优质水资源。

太阳能、水源热泵等再生能源是利用热泵原理将地表浅层水源的低位热能转化为可以利用的高位热能,从而加以利用的技术。该项目包括三个能源站(分别位于技术官员村、运动员村国际区以及媒体中心)、配套的管网系统以及机电设备等。太阳能集热器均布置在屋面。该项目具有三大优点:一是采用水源热泵+太阳能制备生活热水,避免了传统锅炉的设置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二是采用水源热泵系统,充分利用亚运村附近的丰富的水资源,提取地表水中的能源,满足亚运村空调及热水需求,大大节约了能源;三是所有水资源能够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最终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亚运城将全面实施数字化社区项目,局部试点智能家居技术。数字社区建设的核心是建设以信息网、控制网、通信网和数

字电视网为中心的社区综合网络系统,通过高效、便捷、安全的网络系统实现信息高度集成与共享,实现环境和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控。智能家居是一个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技术,将与家庭生活有关的各种应用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综合管理,从而提高家庭生活的安全性、舒适度以及住房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和节能水平。该技术在技术官员村的部分住宅中建设并投入使用,具有很强的行业示范意义。

绿色交通是亚运城实施的新技术之一。亚运城赛时将提供自行车免费租赁、电瓶车及步行等绿色交通系统,可降低四成机动车尾气排放量,高峰人流量时段市政道路的交通拥堵可降低30%,市政道路上平均车速可提高20%。

亚运城高标准实施了建筑节能。整个区域的建筑将按建筑节能率划分为三个层次:低能耗建筑示范——亚运城居住建筑组团(媒体村、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居住建筑),节能率为65%,示范建筑面积约11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示范——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大型体育馆三星级绿色建筑),节能率为60%,示范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建筑节能示范——广州亚运城整体,节能率为50%,总体节能率大大高于国家标准50%的要求。针对亚运城建筑节能设计,市重点办专门编制了《广州亚运城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广州亚运城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用了合理的建筑设计方案,强化建筑自然通风降温功能,提高围护结构隔热性能和提高空调设备能效比等节能措施,是夏热冬暖地区第一部全面实现居

住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强调了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自然通风、采光、遮阳、建筑声学、室内空气质量等问题,同时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等各方面提出要求,为我国首个考虑了南方地区气候特点并适用于场馆类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目前,广州亚运城已获得国家住建部、财政部2008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广州市2008年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广州市2008重大科技专项(广州亚运重大科技集成应用工程示范)项目立项,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国家低能耗建筑“双百”示范工程(广州亚运城居住建筑群)、国家绿色建筑“双百”示范工程(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及城市数字化示范工程(广州数字亚运城)项目立项,以及广东省科技厅2009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广州亚运绿色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大型公共建筑综合节能技术示范工程立项。

三、岭南水乡项目

为传承传统岭南水乡的独特风韵,凸显地方特色,经精心筹划,广州市重点办依托本地良好的先天水系,在广州亚运城内规划了岭南水乡民俗主题建筑项目。该项目主要包括标志性岭南水乡民俗建筑小品、亚运配套岭南水乡民俗建筑、岭南水乡民俗风情街三种类型以及配套的园林绿化景观。

整个岭南水乡项目为一至三层的建筑物及构筑物,建筑面积

合计为12000平方米。其建筑设计理念在节奏、韵律、比例上借鉴了传统建筑,又融入现代的元素;而在使用功能上考虑现代性,内部空间扩大,可以根据功能分割空间,多功能使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增加了建筑的通用性和舒适性。

依托裕丰、南派和官涌等三条贯穿亚运城南北的河涌,通过对原有水系和生态条件的巧妙利用,将打造出别具一格的风情地貌。其中,官涌以表现岭南地域自然景观及沙田民情风物为主旨,将具有百越海屿、水岸飘色、榕荫叙情、花塔锁咽四点景观;裕丰涌主要表现景墙皓月和流觞古风的诗意情怀;南派涌通过广场、船舫、亲水平台,树下林荫空间,凸显岭南文化元素,形成环境舒适、尺度宜人的休憩场所。

四、工程建设进展

4.中新广州知识城 篇四

张嘉志

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广州市电化教育馆)广东,广州

【摘要】本文系统论述了近年来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设目标与战略规划、重大举措与建设工程、实践探索与应用研究、绩效评价与社会影响等问题,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省市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成功典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建设、展望

1研究的背景

作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广州市已发展成为国内信息技术应用普及最广、信息基础设施最好、信息消费能力最强、信息化成效最显著、信息产业发展最稳健的特大城市之一。据统计,2003年,广州市信息化指数达到8l%,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信息化不仅成为J。啪f人工作和生活的主要手段,而且成为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和谐广州的重要途径和动力。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计划》、《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02—2005年)》,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使信息技术在教育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04年10月,广州市政府正式启动了“教育e时代”工程,进一步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全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未来几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核心。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一个基于创新教育思想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

自2001年1月到2005年8月,我市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为10.1亿元,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有了质的飞跃:建设了广州市教育科研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已经形成;网络远程教育快速发展;教育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完善;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设目标与战略规划

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5—2020年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我市将以全面推进广州市教育现代化、均衡化为目标,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教育信息化,使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层面、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成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信息化带教育 的现代化,实现我市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l 总体目标

紧密围绕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立足“大教育”,加快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力争到2010年,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网络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部门,全市所有学校校园网络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及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从而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研究的能力以及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创作的能力全面提升,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e时代”专网进入广大的社区和家庭,满足学习型社会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构建“教育e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我市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朝着标准化、规范化、常规化、动态化方向深入发展,形成广州教育信息化的新特色。

2.2 具体目标与规划

2.2.1 建成“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基本实现100%宽带互联。完善教育科研网,启动“教育e时代”宽带专网建设,经过三年努力,教育网络将覆盖全市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城镇中小学及绝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并延伸到家庭、社区,形成统一、快速、畅通、安全、可靠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

2.2.2 完善校园网建设,实现教育教学设备现代化。到2008年,我市的全部初中、城区所有小学、农村地区的乡镇中心小学将全部建成“校园网”,城区所有小学、农村地区的乡镇中心小学80%的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所有中小学完成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配置;到2010年,全市所有学校建成“校园网”,小学80%的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2.2.3 完善基于教育专网的“教育e时代”应用中心,推动优质资源的广泛应用,并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通过整合市内各级各类已有的优势教育教学资源,并加大基于本地教育需求下本地原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建设一一个综合的教育资源平台,构筑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类教育受众的“教育e时代”应用中心——教育管理与电子政务中心、学生学习中心、成人学习中心、学生课外活动中心,使“教育e时代”工程渗透到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成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2.2.4 进一步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大力推进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体系建设,全面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教育、社区群众的终身教育和再就业培训、老龄人学习等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与服务,促进“教育e时代”工程各种优质资源在社会教育各环节的广泛应用。

2.2.5建成覆盖市、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的三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网上办公和公共教育信基的社会共享,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深入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深化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进一步推进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建设,完善《教育管理综合业务平台》及全市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健全教育行政及业务管理、学校管理、教学管理、教育评估与质量管理等体系,为教育决策及规划提供支持,使全市教育管理工作向深层次、高效能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教育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建立辅助决策系统,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加强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在网上提供方便、快捷、透明的政务信息和公共教育信息服务。

2.2.6 深化信基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教学模式与评价模式的创新。大力推进“教育e时代”工程项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继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整的深层次整合,促进教育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手段的变革,构建素质教育新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对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全市中小学普及网络德育活动,建立和完善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提高学生正确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信息安全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道德素养。

2.2.7 完善教师网络远程继续教育体系及“网上教研中心”的建设,提高教师培训及教研活动的绩效。进一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系统的建设与应用,2008—2010年,完成教师网络远程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工作,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本基于教育网络进行。完成市、区两级“网上教研中心”的建设,并在教研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2.2.8 推进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应用研究。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课题研究,全面提升我市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应用水平。成立“教育e时代”专家委员会,与相关高校合建“教育e时代”博士后工作站及研究基地,加强理论研究和指导的力度,同时建立“教育e时代”网络教学研究员队伍,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大举措与建设工程

为推动以“教育e时代”工程为核心的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全面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整合;需求拉动,应用主导;全面推进,注意实效;联合共建,分工协作;信息互通,安全可靠”的原则,采用以行政部门推动、业务部门推进的策略,开展了系列的建设工程。

3.1 高标准建设“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

依托我市现有的基础信息网络体系,利用广州市教育科研网和电信网等其它网络基础设施资源,高标准高要求地建设全面覆盖我市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教育宽带计算机专用网络。

3.1.1 建设农村校园网络。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网络建设和其它薄弱地区投入,逐步实现农村100%学校有校园网络及2个以上多媒体专用课室的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大对农村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指完全小学以上中小学)的教育基础网络建设投入,逐步实现农村地区“校校通”,完成农村数字化校园的工程建设,包括学校校园网主干建设、网络教室和远程通信网络,通过接入“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实现与广州市教育科研网、市、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相互连通和资源共享。

3.1.2 加强和完善区级教育网络。己建设区(县级市)级教育网络的各区,继续加强和完善各区级网络的基础建设,接入“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实现区(县级市)级教育网络最优化运行。

3.1.3 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各级教育网络。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校园网络、区(县级市)“校校通”网络、市和区(县级市)教育行政网络、各级信息中心网络等各级教育网络,以多种方式接入“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发展延伸覆盖到社区、家庭的网络教育应用。

3.2 共享共建广州市教育教学资源中心

建设广州市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加强市、区(县级市)、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统一规划、丌发、建设和管理,促进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核心的各种面向教师和学牛的网络教学的应用,推动教育深化改革。

3.2.1 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和整合我市教育教学资源库群。建设符合国家资源厍标准,按《国家资源元数据标准》规范资源的描述,以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管理为目的,以促进教育发展为动力,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应用效益为根本的教育教学资源管理和应用的开放平台,实现我市各级各类学校、我市与外地市之间的最大区域范围的资源共建、共享和交换。有训‘划、有步骤地整合和利用市、区(县级市)、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群,纳入市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管理和应用,由市局教学管理和研究部门统一规范资源的组织结构,结合本地优质资源,建设围绕学科和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库。3.2.2构建市、区两级“网上虚拟教研中心”。由市教育局教研室统一规划和建设市、区两级“网上虚拟教研中心”,开设市、区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研专区”,鼓励市、区、各级各类学校和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网上教研活动,形成网下的教研培训和网上的多种形式学术交流、教研资源共享的互动模式。

3.2.3 构建广州市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门户网站和个性化虚拟教学环境。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素养为目标,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系统,与教学应用、教学研究、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有机融合的门户平台。建设以网络教学功能为核心的个性化虚拟教学系统,提高教师教学、教研工作和继续教育的效率,扩展教学手段,利用现代网络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以区(县级市)和学校为单位,依托“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利用全市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实时智能检索、网上备课、网上作业和测试、网上考试、在线辅导、虚拟课堂、网络教学过程反馈、教学效果多元评估等教学功能。

3.3 全面推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工程

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建设《教育管理综合业务平台》及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本市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的统一标准及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3.3.1 建立全市教育管理信息数据中心。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建立包括全市学生、教师及各种教育管理业务需要的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

3.3.2 建立全市统一的教育管理综合业务平台。

通过网络化手段,整合各种教育管理业务需求,建立教育管理业务流程化的市、区两级部署的教育管理综合业务平台,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流程化、规范化的管理。

3.4 建设有本地特色的广州教育电子政务工程

我市教育电子政务工程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实现教育系统内部(教育行政部门内部、教育行政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之间)、教育系统与社会公众之问的业务往来、联系、教育政务公开、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3.4.1 完善具有广州市教育特色的教育电子政务各项标准规范。以国家《电子政务标准》的指导,根据广州市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广州市教育特色的教育电子政务体系标准,包括《教育行政办公系统电子信息交换标准》、《业务应用管理标准》、《电子政务公文系统标准》、等。通过以上标准规范的建立,保障广州市教育电子政务体系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级各类学校等不同层级上实现数据及业务的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政务公开透明。

3.4.2 构建广州市教育电子政务三级安全的网络系统。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建设以“三网一库”为主要内容的政务信息系统的统一要求,我市教育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系统以“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和广州市教育科研网为基础,以“二网”并进,即市教育局、区(县级市)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的办公业务网(简称内网);市教育局、区(县级市)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的办公业务资源网(简称专网);以“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为依托的市教育局、区(县级市)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的公众信息网(简称外网)。内网与专网连接,形成市教育局的内部网络;外网是各局、各校与公众的网络沟通渠道,是对公众的电子教育服务窗口。

3.4.3 构建互联互通、互操作的广州市教育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以“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为基础网络,构建f一州市统一教育政务协作平台,构建联结市、区(县)、各级各类学校的统一办公平台。各区(县)、各级各类学校通过统一平台实施不同层级的教育业务,体现不同层级的职能部门之间教育政务办公的协作性、即时性和透明性,体现了教育系统内外部的纵向互联、信息共享及互操作,实现教育政务的“无纸化”向“智能化”发展。

3.5 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继续推进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各中小学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应用,全面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扩大以优质教学资源为核心的网络教育辐射面和覆盖面,进一步丰富远程教育教学和应用手段,积极努力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发展进程。

3.5.1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进一步拓展基础教育领域的资源共建共享和远程教学应用,基于教育专网提供区域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精品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基础教育学习内容管理子系统、适应性学习系统、本地原创精品教学资源库群,促进教学成果的充分共享、立体发展和全面普及。

3.5.2 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支持。充分发掘我市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师资和教研成果,发挥我市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作用,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管理等方面发展形成一套符合现代远程教育本质特征的完整体系,逐步建立基于网络的立体化教材片、交换数据格式标准和开放式百科全书体系,推进我市高等教育向全社会开放。

3.5.3积极开展远程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入研究远程职业教育的学习策略、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充分“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及其信息资源和我市各类职业院校的资源,大力开展远程职业教育,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

3.5.4 推进教育拥军。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送教进部队。在“广州八一远程教育学院”已建成的6个部队学习中心的基础上,完成“八一远程教育学院”所有教学点的建设,全面推进“教育拥军”工作。

3.5.5 为社区教育提供服务。在2008年之前,把“教育e时代”教育专网延伸到社区,利用“教育e时代”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教育、社区群众的终身教育和再就业培训、老龄人学习等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与服务,促进“教育e时代”工程各种优质资源在社会教育各环节的广泛应用,推进和谐社会。3.5.6 开展公众信息技术培训。深入实施信息技术培训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由点带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在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应用能力和水平。依托专网、面向社会,加强各层次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提供有力的人才梯队支撑。

3.6 构建“教育e时代”实验区和实验校

在“十一五”期问,在全市各区、县级市中设立3个以上的“教育e时代”实验区和300所左右的“教育e时代”实验校,在这些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中,全面推进数字化环境建设,充分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大力开展网络环境下学与教及教育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全面探索“教育e时代”应用在各级各类学校和不同地区的经验和规律,以典型应用带动周边应用,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向纵深发展。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践探索与应用研究

在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广州市政府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导向,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绩效为主线,在教学过程、教育管理、社区(家庭)教育等方面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与应用研究,大力推进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

4.1 开展中小学信基技术教育应用的课题砑究

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是推进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坚持以课题研究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龙头,以应用研究为主,围绕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实践研究。一方面立足于教育决策层面,从大力推进教育信思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积极主动地为解决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宏观决策服务;另一方面立足于基础教育实践层面,面向中小学,深入探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认真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问题,努力为基层服务,为广大中小学服务,为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4.2 开展基于网络的各级各类教育培调实践活动

依托广州市远程教育中心,针对全市各中小学校、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的教师、部队官兵和社区人员等不同层次的服务对象,开展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培训实践活动,实现各类优质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构造全民教育、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网络环境;探索面向不同服务对象的远程教育培训的模式与方法,为全市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 育、部队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提供服务,全面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全方位的网络开放教育,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发展进程。4.3 开展《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建设

2003年4月18曰,我市启动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建设。通过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使全市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实现教育管理机构信息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推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5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绩效评价与社会影响

经过几年的发展,广州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较大成就,完成了《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02—2005年)》部署的各项任务,教育信息化总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居国内先进水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5.l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突出

5.1.1 硬件设施的建设完善。截止2005年8月,全市中小学校建成校园网数量达852个,全市大部分区、县级市中小学校基本达到“校校通”,学校教学资源总量由2002年的5TB上升到36TB;配备计算机总数达到14.5万台,其中学生用计算机数达到10.3万台,生机比为11.75:1,师机比为2.5:1,位居全国前列。5.1.2 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形成规模。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由市教育局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并组织和协调市、区(县级市)、学校和社会力量进行开发和建设。形成具广州特色的、原创与引进相结合的、优质的、统一的、规范的、标准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课改资源库、学科资源库、专题学习资源库、教学素材库、教学积件库、教研资源库、师资培训和教师继续 教育资源库和学生网络辅导课程资源库,满足教育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5.1.3 广州市教育科研网日趋完善。目前,共有近90个单位直接接入市教育科研网中心机房,12个区、县级市教育局已接入中心,通过二级节点接入市教育科研网单位达到800多个,覆盖率超过90%。建成的教科网已承担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信息化、远程教育、网上教研、网络考试与巡考等大型的应用项目,为全市性的教育教学应用提供强大的网络支持。教育科研网的建成使全市的校园网络出口逐步得到统一,校园信息网络的管理更有序,信息更安全。该网络被评为2004年广东省信息化试点示范单位项目。

5.1.4 广州市远程教育平台建设领先。2002年底,我市成立了远程教育中心,建立了覆盖广州全境,为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受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现代远程教育(电信级公网)公共服务学习的平台。基于该平台已建设了“广州名师辅导网”、“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英语ee广场”、“学生学习城”、“成人学习城”、“网上少年宫”等应用系统。“广州名师辅导网,组织了全市百位教学专家和优秀教师在网上开展教学活动,开发了一批原创的特色课程资源,并初步建立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环境。目前,己有超过2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广州名师辅导网”的学习,社会反映良好。r。广州1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是国内首个基于互联网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站,至今为止,共开设市级面授课程633门次,区级面授课程1488门次,网络远程教育课程138门次,总学时累计超过66万学时;281900人次通过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进行电子选课、报名、成绩查询、成绩打印、学分统计和认证,累计有45052人次报读网络远程课程和57085人次报读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其中已有约2.19万人次完成了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同时,我市还有3189名公务员通过该平台完成《公务员法》网络培训学习并通过了网络考试。,’砂l、l远程教育中心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学习体 系被评为2004年广东省信息化试点示范单位。

5.2 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成果显著

5.2.1 全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各个领域中发展最突出的一个领域。到2005年,信息技术课程在全市中学的开课率为100%,在小学的开课率达到70%,居国内领先水平。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2.2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蓬勃发展。我市设立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重点课题,依托“教育e时代”构建的网络环境与优质资源,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进行研究。2002年,学校开展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研究课题354个,其中国家级研究课题42个,省、市级研究课题31个,共开发了12307个课件。到2003年,信息技术科研课题达到1458个,共开发了95163个课件。经过多年的培训和探索,全市能开发辅助教学软件的学校达352所,积累的教育教学资源量超过5000G。依托这些教育教学资源,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应用模式。教师通过网上教育教学环境进行教学资源建设、教学互动、网络辅导等活动;学生通过网上教育教学环境进行协同学习,研究性学习、主题资源学习、作业、测试和考试、学习交流互动等;从而实现资源与教学的深层次整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水平,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5.3 教育信息化管理直用水平全国领先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成为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最大、最规范的应用示范区,2005年8月,教育部授予了我市《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的牌匾。全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信息化步伐加快,极大地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效率的提高。目前,市、区、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基本实现了内部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无纸化和教育政务公开,管理决策网络化和公共服务电子化正逐步向深层次应用上发展。展望未来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效,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为其他省市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今后,广州市政府、市教育局等部门将进一步巩固教育信息化已取得的成果,加快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向纵深方向整体全面发展。

6.1 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和谐发展

目前,由于广州市不同区域的经济条件和教育发展存在着非均衡性,使得城乡问、学校间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在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各学校之间资源的高度共建共享,倡导公平教育,关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消除城乡数字鸿沟,促进 我市区域协调稳步发展。

6.2 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

继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教育管理、社区(家庭)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优化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大力普及教育信息化的成果,提高社会公众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所有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转变其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师资队伍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依托信息化环境,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各行政部门人员和社区成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构建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体系。

参考文献

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广州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06--2010)))(初稿)(内部文件)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广州市“教育e时代”工程方案》(内部文件)

Practice and Expectation of EducationalInformationlization in GuangZhou Abstract:This article makes a systematic description about the goals and strategic plan,major measures and projects,applied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ocial effect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lization in GuangZhou in recent years,with an attempt to provide positive references and experiences to other citi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 carry out educational informationlization.

5.中新广州知识城 篇五

规模空前的第16届亚运会胜利闭幕了,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是本届亚运会新建场馆中最大的和最难施工的,也最具特色。它由综合馆、体操馆及亚运历史博物馆组成,综合馆从内部又可分为台球馆和壁球馆;二层的门外是舒缓的平台,东西接着观景长桥。长桥的西端通向国际媒体中心和地铁站,东端通向运动员村的国际区和莲花湖。

亚运城综合体育馆设计外形是:南侧的体操馆象一只海龟,北侧的综合馆象一只海豚,中间的博物馆呈球状玻璃幕墙,象南国明珠,东西观景长桥代表着运动员手中的彩带;整个建筑群用神龟和海豚在牵手遨游,拱卫着亚细亚圣火照耀着的明珠,舞动着两条飘带。寓意着这里从事的是充满力量、速度和技巧的运动,伴随着各国运动员的优秀表现,东道主与海外宾客凝结出友谊的纽带。

流动的线条展现出岭南建筑轻灵的神韵,飘逸的风格适合于表现亚洲体育艺术的魅力。眩目而流畅的建筑形态,从不同角度都呈现出独特的景观。该馆的设计构思凸显了“飘逸彩带”的主题,打造了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新颖独特的建筑造型通过旋律般起伏的屋顶而体现,具有强烈的标志性。而且该馆内部结构复杂多变,施工中使用了多种工程新材料和多种节能新技术,降低能耗,绿色环保。比如,其屋面雨水就可以收集再利用。

2010年亚运会赛后,亚运城体育馆将成为广州新城集体育、商业、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综合体,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市民。

本届亚运会的壁球比赛就是在广州亚运城新建的壁球馆举行的,壁球馆的中央场地是全玻璃的,可以单向透视,是由我公司鼎力打造完成的。“壁球比赛馆在亚运会的赛前热身训练中,获得了运动员、教练员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参赛的中国壁球国家队和香港壁球代表队,认为全玻璃式中央球场的效果非常漂亮,产品设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摘自亚运城运行团队的感谢信。

我公司承建的项目为:1座全玻璃式壁球馆,8座批荡式壁球馆。全玻璃式壁球馆在国内第1座。

(亚运城综合体育馆设计图)

(工程实景图)

上一篇:对老师表达感激的话语下一篇:电信公司暑期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