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葡萄看图作文

2024-11-06

摘葡萄看图作文(精选8篇)

1.摘葡萄看图作文 篇一

这个周末,父亲带我去莲花镇摘葡萄,感受葡萄园的风景。

到了葡萄园,看到很多塑料大棚。它们下面是一串迷人可爱的葡萄,包括红色、绿色和紫色,色彩鲜艳,美丽动人。红色是“红宝石”,红得像小灯笼;绿色是“净玉”,比青苹果更绿;紫色是“严复蔷薇”,和成熟的山竹一样紫。我看得眼花缭乱。

看到如此诱人的葡萄,我垂涎三尺。我忍不住摘了一串葡萄,吃了一颗。哇!多甜蜜啊!从舌尖的甜到心口的甜,我一根接一根的挑,直到手都拿不住。

后来爸爸告诉我,葡萄有很多用途。它们可以用来酿酒,也可以晒干制成葡萄干。我突然意识到,我忍不住对自己说:“原来葡萄还有这么多用处!”

2.摘葡萄看图作文 篇二

看图作文, 如何充分利用图画的优势, 在写作方法及能力培养上凸显教学的指导功能呢?从孩子学写作的视角看, 图画作文有话可说, 但话要说得好, 更要写得好, 就是一个有话要说的事情。

一、看图作文, “想”比“看”更重要

看图作文, 你可以看到的是画面, 看不到的是画面中省略的、隐藏的更多的画面, 连续性的画面, 甚至人物开口说的话, 心里想的话。这些更为丰富的动态过程和情境, 都无法在一张或几张画面上呈现出来。因此, 看图作文, 依据画面的“想象”比仔细“观察”显得更加重要, 因为想象是无穷尽的, 而观察则是有局限的。吴琳老师首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正是看到了“想”比“看”的重要性。

如何想象?如何才能产生丰富而合理的想象?特别是从一张图画上, 想象出一个合情合理而又趣味无穷的完整故事, 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到的。比如獾教狐狸打领带这张图, 如果没有打领带的生活经验, 你就无从想起, 即使再大胆, 也很难想象出那个教打领带的情节, 所以, 想象需要孩子的生活经验。而现实是我们中国的孩子, 一般在小学四年级之前, 没有学过打领带, 但是孩子一定学过系红领巾。系红领巾的经验是可以迁移的:为什么要学习系红领巾?谁教你的?如果是妈妈教你的, 那么妈妈是怎么示范的?怎么帮你系上的?你是怎么学会的?你系上红领巾之后, 走在校园里是什么感觉?这些经验, 其实都是可以移植到獾教狐狸打领带这个故事里去的。所以, 想象需要经验的迁移, 而教学就是要促使学生学会联系, 学会迁移。有了这样的经验迁移是否就可以想象得丰富了呢?未必如此。一般的孩子都是这样想的:獾怎么教?狐狸怎么学?开始狐狸怎么也学不会, 獾还是很耐心地教, 最后狐狸终于学会了, 獾很高兴。如果仅仅这样想象, 就落入了“套路”, 体现不出孩子真正的想象力。教学要在这个“情节”的独特性上发挥作用, 怎么想?往哪儿想?你唯有堵住这一条“套路”, 孩子才会有更富创意的想象:狐狸要去参加一个派对, 非得系领带不可, 可是怎么也系不像;雄狐狸要去约会;狐狸第一次当模特走秀……有了这样的情节, 故事就不会千人一面了, 就会饶有情趣了。想象, 常常会带给人创造的快乐和激情。

二、看图作文, “讲”比“写”更丰富

孩子都会说话, 看着图画自然就能开口讲故事, 不管故事讲得是否生动形象, 总是能讲的;但给孩子一张画, 让孩子拿起笔来写一个故事, 哪怕是一段话, 孩子都觉得很难很难。我们常常说:能说就会写, 写无非就是把说的话记下来而已。其实, 说和写并非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写”不是“说”的书面记录机。讲故事, 具有现场感, 面前有一个或一群活生生的听众, 因而你的讲有明确的对象和目的, 有讲的动力。何况在讲的过程中, 可以视听众的反应进行调整, 以便更吸引听众, 所以边讲边在积极地思考和想象, 构想出更美妙的情节或场景来。而写的时候, 是一个人, 没有对象感, 也没有需要感, 因此是一种独白。没有丰富的心灵世界和丰富的情感推动, 一个人是很难静得下心来, 写出那么丰富而美妙的文字的。所以, 看图作文, 如果没有充分的讲故事作为前提, 直接看图写作, 无异于一种精神“折磨”, 把本来很美好的绘本阅读, 变成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了。少了兴致, 作文教学就没了意义。吴琳老师的作文课, 讲述的部分非常充分, 每一个孩子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想, 去说。因为她知道, “讲”会比“写”更丰富。唯有“讲”出了精彩, 才能“写”得精彩, 而教学最需要研究的是, 从说到写的转化规律。

三、看图作文, “对话”比“情节”更生动

看图作文, 我们常常重视情节的构想, 因为情节最易吸引人, 也最能表达意思。但是, 图画中的人物, 在具体的情境中, 一般都是开口说话的, 而且会有人物之间的对话, 有简单的, 也有复杂的对话。这样的对话, 在图画中一般都没有直接标示的, 需要我们看图时根据画面人物的位置和动作, 想象出那个对话的情境。讲故事的时候, 画中的人物往往会开口说话, 而一旦到了写的阶段, 学生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 把人物所说的话都省略了, 或者变成了一种转述。于是, 我们会看到学生的作文显得很简单, 也很单调, 就是什么人怎么做。“让人物开口说话”, 指导学生写好图画中人物的对话, 甚至透过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则是一种叙事构思方法。比如獾教狐狸打领带, 可以通过对话, 把狐狸为何要学打领带的情节表现出来, 而不是用叙述的方式。两相比照, 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为真切的认识:对话, 真的会比情节更生动;或者, 对话, 会让情节更生动。如果学生缺少对话的想象能力, 你不妨通过表演的方式加以还原, 把静态的画面还原为动态的生活情境。这样的教学是否更有意思呢?

四、看图作文, “读”比“改”更有益

作后如何讲评?这是一个很少讨论的话题。因为我们的教学管理部门有很明确的规定:认真批阅, 字词句的错误要圈出订正, 且有眉批, 须写总评。因此, 批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负担, 不仅仅需要智力, 还需要体力。然而实际的效果却差强人意, 学生往往只看几眼, 甚至只瞄一眼, 看个等第就合上了。改得越多越细, 孩子看得越少, 因为他们觉得有点难堪。小学生的作文, 应该多就少改, 只要文通句顺, 就算达标了。不需要华丽的辞藻, 更无必要追求文学化的语言。孩子写作, 重要的是能够把自己的话写通顺, 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 如此而已。

3.怎样看图作文 篇三

一、仔细观察,看清画面的主要内容。

看图必须仔细,至少要达到下面两个要求:(1)分清是景物画、人物画还是动物画,是单幅、双幅还是多幅。如《八角楼上》是人物画;《桂林山水》是景物画;《放风筝》是单幅画;《长城》是双幅画;《龟兔赛跑》是多幅动物画。(2)要了解画面的全貌和主要内容,看清画面的每个部分,包括每个细节。如《八角楼上》画的主要内容是毛主席在油灯下写文章,但光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还必须看清毛主席的眼神、面部表情、衣着、动作以及桌上的清油灯?!笔、墨、纸、砚,以及桌椅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把握图画的中心并确定文章的重点及详略关系。

观察画面时,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1)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地看;(2)从主体事物到陪衬事物,即由主到次地看;(3)按方位,从中央到四周,从左到右,从内到外地看,或是按相反顺序来看。

二、分析判断,确定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根据观察所得进行分析,确定主要事物和中心事件。如根据画面上人物的衣着和周围的草木鸟兽及自然景色,确定季节和天气情况;根据太阳、月亮、风向的位置,推测方向;根据画面上人的风俗习惯及建筑物特点,推知画面反映的地理位置;根据人物的表情神态。确定画面反映的事物。总之,通过分析,要确定写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中心是什么,重点内容又该写哪些。

三、开展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成为活动的电影镜头。

因为画面本身是静止、无声、片断的,就像一张幻灯片,而文章要求是具体的、生动的、有声有色的。因此,我们必须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将画面上看到的内容加以合理的想象,如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心理活动、画面的前因后果,都要通过想象使其活动起来,使其像电影镜头中的人物和事物那般连贯自然。如看过《放风筝》这幅画后,作者写了这样一句话:“一会儿,飞来了几只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奇怪地说:你是从哪儿飞来的呀?好漂亮!一除了“大蜻蜓”飞上蓝天是画面的内容,其他的话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由于紧扣画面,想象合理,画面上的内容就显得生动具体了。

四、精心构思,具体细致地描写。

4.摘葡萄看图写话作文 篇四

秋天到了,阳光灿烂。葡萄架上长满了葡萄,葡萄紫莹莹的,像一颗颗紫宝石一样。爸爸出发去葡萄园了,我和小明也跟了上去。爸爸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剪起葡萄来,三个筐子很快就装满了。我和小明又拿来了一个空的筐子,爸爸又拿起剪刀“咔嚓,咔嚓”的剪起来。

到回家的时间了,我和小明还不想回家,好想再吃到酸甜可口的大葡萄呀!爸爸说:”回家再吃美味的大葡萄吧!”回到了家,吃到了可口的`葡萄,我吃得津津有味。

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啊!

5.看图作文有感作文 篇五

。我想:世界上任何生物都需要水,现在好多地方都干旱,如果人们经常忘记关好水龙头,干旱地区那不就越来越多了吗?

于是我把水龙头关掉,但我还是不放心,以后我又不会天天经过这里,要是有哪个粗心的人又犯了同样的

我从教室拿了一张纸,在上面写了四个大字:节约用水。然后贴在水龙头旁的墙壁上。果然,后来我再也没看到这个“瀑布”了。

以上是我考试的一篇看图作文,虽然有虚构的成份,但我却有很深的感触,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些真实的

6.摘葡萄看图作文 篇六

仔细观察一组图画, 根据情境提示, 展开想象, 写一篇作文。

【教学目标】

1.观察图画, 理解图意, 大胆想象, 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组织语言, 表达所思所感, 习作内容具体, 语句通顺、连贯。

3. 体会图画中蕴含的情感, 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发挥想象, 具体表达。

【教学难点】

理解图意, 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引出文题

师:今天我们上一节看图作文课, 先看老师写两个字。 (板书:礼物) 谁来读一读?

生:礼物。

师:齐读———

生 (齐读) :礼物。

师:你们得到过别人送的礼物吗?说说看, 什么时候你得到过谁的什么礼物?

生:六一儿童节的时候, 我得到过爷爷送给我的一本书。

生:在我过生日的时候, 我得到过妈妈送给我的礼物。

师:什么礼物呀?

生:是一本书。

师: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看来家长们都喜欢送书给你们, 希望你们多读书。

生:过新年的时候, 同学们送给我很多贺卡。

师:这也是礼物, 是来自同学的心意。

生:我妈妈从澳洲回来, 送给我一只玩具考拉, 特别可爱。

师:好极了, 每个同学都曾得到过别人的礼物, 这些礼物无论大小、贵贱, 都代表着亲人和朋友们对我们的爱, 是吗?

生:是。

师:今天我们作文的题目是——— (在“礼物”前板书“獾的”)

生:獾的礼物。

【点评:作文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学生谈话, 聊天, 讨论……都是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口语“作文活动”, 记录下来就是一篇篇原始的“对话作文”。破除作文的“神秘感”, 让学生亲近作文, 把作文和生活, 和日常的说话、做事联系起来, 就可以把作文变得很容易, 很简单。在中年级书面作文的起步阶段, 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正确认知和积极情感, 比单纯的方法技能训练显得更为重要。吴琳老师深谙此理, 围绕“礼物”和学生聊天, 自然亲切, 有了一个“预热”的过程, 作文教学就有了动力基础。】

二、阅读引文, 进入情境

师:獾, 你们见过吗?

生:我在动物园里见过, 有点儿像猪。 (生笑)

师: (出示课件中獾的照片) 瞧, 这就是这位同学见过的动物獾。但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童话里的獾。 (出示图画)

师:在童话里, 獾和人一样穿着———

生:棉袄。

师:拄着———

生:拐杖。

师:戴着———

生:老花眼镜。

师:你怎么知道他戴的是老花眼镜?

生:因为獾拄着拐杖, 好像已经很老了, 所以我觉得他戴的是老花眼镜。

师:你不但会观察, 还很会想象。这是写好看图作文非常重要的能力。请同学们齐读文题。

生 (齐读) :獾的礼物。

师:看到这个题目, 你的脑子里会产生哪些问题呢?

生:獾的礼物是什么?

生:獾把礼物都送给了谁?

生:獾是怎么把礼物送给别人的?

生:獾为什么要送礼物给人家呢?

师:很好, 这个故事就是围绕着你们的这些问题来讲述的。想不想赶快看看图?

生:想。

师:看图之前, 我们先来读读这段话。这是本次作文提供给我们的材料, 也是这篇作文的开头部分。

(课件出示以下文字)

獾总是乐于帮助别人, 动物们都喜欢他。

有一天, 獾死了, 大家难过极了。他们聚在一起, 回忆獾还活着的那些事情。

(指名读, 齐读。)

师:从这两段话中, 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獾特别爱帮助别人, 还知道了小动物们都特别喜欢他。

师: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大家很难过。

师:为什么事难过?

生:因为獾老死了, 所以大家很难过。

师:很好。

生:我知道动物们都很想念獾。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他们聚在一起, 回忆獾还活着的那些事情”这句话知道的。獾都死了, 动物们还是不能忘记他, 还说他活着时候的事情, 说明大家都很想念獾。

师:你们的阅读能力很强, 从这短短的两小段文字中, 了解了这么多信息。这对我们更好地观察图画, 读出图画中的故事是非常必要的。让我们先来认识几个小动物吧。

(出示图画)

师:这是谁?

生:鼹鼠。

师:鼹鼠手里拿的是什么?你看得出吗?

生:鼹鼠手里拿的是纸。

师:是什么样的纸?

生:剪成狼形的纸。 (众笑)

师:哦, 他注意到了鼹鼠手中剪纸的形状。这些连在一起的小动物不是别人, 就是他自己, 是一串手拉手的小鼹鼠。 (生笑) 你们做过这样的剪纸吗?

生:做过。

师:说说看, 怎么做的?

生:首先要想好自己剪多少个, 然后把一张长的纸对折, 剪多少个就得折多少次, 然后剪一个, 就可以出来很多个。

师: (拿出一张长条形的纸) 就像这样, 把一张纸反复对折 (演示) , 剪出你需要的图案后, 打开 (演示) , 就可以得到一长串同一形状的连起来的图案。但是这样做容易吗?

生:不容易, 一不小心, 就剪断了。

师:是啊, 所以你看, 当小鼹鼠向我们展示他的本领时怎么样?

生:很高兴。

生:很自豪, 有点儿得意。

师:你们真会观察。我们再来认识一位。 (出示图画)

生:青蛙。

师:谁看出来了, 青蛙有什么本事?

生:青蛙跳舞很漂亮。

生:青蛙正在转圈。 (众笑)

生:青蛙正在滑冰。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在电视上看过花样滑冰的比赛, 运动员就做这样的旋转动作。

师:这位同学不但观察细致, 还会联想。青蛙的确在表演溜冰的技艺。你们看他的技艺怎么样啊?

生:还不错。 (众笑)

师:别笑, 这很不容易呢, 如果不得要领, 就是在冰上走一走都会摔倒呢!

(继续出示图画)

师:这位是———

生:狐狸。

师:你知道狐狸先生在向我们展示什么本领吗?

生:他好像在展示自己的领带。

师:对, 我们发现狐狸先生系着领带。你们会打领带吗?

生:不会。

师:你们见过爸爸打领带吗?

生:我见过。

师:说说看, 爸爸是怎么打的?

生:我爸爸打领带的时候打得特别快, 我没看清楚。 (众笑)

师:下一次要好好看, 反正不太容易, 一定要有人教我们或示范一下才行, 是吧?

(继续出示图画)

师:这又是谁呢?

生:兔子。

师:兔子太太在做什么?

生:她在用泥巴捏她自己。 (众笑)

生:不对, 兔子太太在做兔子形状的饼干。

生:兔子太太在做薄饼。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看到兔子太太穿着做饭时候才穿的围裙, 桌子上好像还有面粉。

生:老师还说这是兔子太太, 兔子太太一般不会去玩橡皮泥。 (众笑)

师:你们真聪明, 兔子太太的厨艺远近闻名, 特别是烤饼干的功夫。

【点评:有了一个聊天的“预热”, 吴琳老师并非直奔作文主题, 而是给学生认识几个动物朋友:獾、鼹鼠、青蛙、狐狸、兔子。这是故事中的人物, 呈现的画面是它们的拿手绝活, 鼹鼠居然会剪纸?青蛙居然会溜冰跳舞?狐狸居然会打领带?兔子居然会做饼干?一个一个的疑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它们是怎么学会人一样的本领的?谁教的?于是, 故事自然就发生了, 发生在学生的头脑里。这些图片, 恰似故事的“线头”, 每一个都牵出一个特别的故事。这, 正是吴琳老师“预设”的作文内容, 然而却让学生几乎感觉不到。好的作文课, 就是像做游戏一样, 让人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作文的状态。如果拉开架势:我们今天要写什么什么, 写的时候要做到怎样怎样, 我想, 这样的教学, 尚未开始作文, 就已经吓跑了一半学生, 剩下的都是吓傻的。】

三、观察图画, 理解图意

师:我们刚刚认识了几个小动物, 让我们来看一看今天要写话的几幅图画吧。

(出示四幅图)

JIAOXUESHILU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几幅图, 想一想, 动物们分别回忆了獾还活着时的哪些事情?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同桌互说)

师:可以说说吗?你看懂了哪幅图?

生:我看懂了第三幅图。獾在教狐狸系领带, 狐狸不会系, 都系到鼻子上去了。 (众笑)

生:我想说第一幅图, 这是鼹鼠在向獾学习怎么做剪纸。

生:第四幅图是獾在教兔子太太做兔子形状的饼干。

生:我看的是第二幅图。这是青蛙回忆的。獾活着的时候教过他滑冰, 所以他现在才会滑得那么好。

师:这位同学不但能够认真看图, 还很会联想、想象, 她想到了青蛙现在的情况, 这是画面上没有的, 看图写话就要像这位同学一样大胆想象, (板书:大胆想象) 这是非常重要的。你还看懂了哪幅图?

生:我看懂了第一幅图。这是獾在教小动物做剪纸。

师:具体说是哪一个小动物?

生:是小鼹鼠。

师:那也就是说, 这是小鼹鼠的回忆。你能把这个意思再重新说一说吗?

生:这是小鼹鼠的回忆, 他回忆的是獾教他做剪纸的时候。

师:这句话不通了, 不是“时候”, 应该怎样说?重新说一遍。

生:这是小鼹鼠的回忆, 他回忆的是獾教他做剪纸的时候的事情。

师:把“的时候”拿掉再试试。

生:这是小鼹鼠的回忆, 他回忆的是獾教他做剪纸的事情。

师:这就通顺了。那么, 你从哪里看出獾是在教他做剪纸?

生:我看到鼹鼠拿着剪刀, 獾把自己做好的剪纸给他看。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补充?

生:鼹鼠下面的草地上有很多剪坏的纸, 说明鼹鼠总是剪不好, 连不起来, 所以獾才剪给他看。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 他看到了鼹鼠身后的碎纸片, 就想到了鼹鼠总也剪不好, 于是獾来帮助他。仔细观察图画, 你就会像这位同学一样, 发现很多细节,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老师把这位同学的经验也写到黑板上。 (板书:仔细观察)

生 (齐读) :仔细观察。

师:就第一幅图, 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观察到獾教得很认真。

师:怎么讲?

生:我是从獾的表情看出来的, 他一副很慈祥、很有耐心的样子。

师:很好。

生:我还看出鼹鼠学得也很认真, 他手里拿着剪刀, 好像很注意地在看獾是怎么剪的。

师:是很“专注”地在看, 非常好!

生:我还看出獾在告诉鼹鼠怎么怎么剪。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看獾的样子好像在跟鼹鼠说话。

师:哦, 你从獾的表情想象出他还对鼹鼠说了一些话。真好。同学们, 我们知道, 这幅图上呈现的内容, 都是鼹鼠的回忆。谁能把我们刚才仔细观察到的和你大胆想象到的, 组织成一段话, 连起来说一说?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学生同桌互说)

师:哪位同学愿意勇敢地说给大家听听?

生:獾看见鼹鼠正在焦急地做剪纸……

师:请等一等。同学们请看, 这里是要接着前面的内容讲的, 你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师指前一段)

生:有一天, 獾死了, 大家难过极了。他们聚在一起, 回忆獾还活着的那些事情。

师:请你接着上面的意思讲下去。

生:獾看见鼹鼠正在焦急地做剪纸……

师:对不起, 这位同学。我的意思是说, 你讲的话要接着前面的话来说。前面说“:他们聚在一起, 回忆……”那么, 这里是谁的回忆呢?是不是先要交代一下, 不然, 上来就说“獾看见……”吓人一跳, 獾不是死了吗?怎么突然出来, (众笑) 就会感到很突然。你能改改吗?来, 我们试试, 我读上面一句, 你接着我的话说。

师:他们聚在一起, 回忆獾还活着的那些事情……

生:鼹鼠回忆起了獾教他做剪纸的事情。

师:这就对了, 这样就很连贯, 让人听起来很舒服。这一次我们写的看图作文, 不是孤立的一幅图, 是要把几幅图连起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所以段与段之间的连贯很重要, 每幅图的第一句话一定要接着前一段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说, 这叫作——— (板书:内容连贯)

生 (齐读) :内容连贯。

师: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连贯。好的, 这位同学, 我们接着来。

师:他们聚在一起, 回忆獾还活着的那些事情———

生:鼹鼠回忆起了獾教他做剪纸的事情。

师:我们把“回忆”换一个词儿行吗?为什么要换知道吗?

生:因为前面用了一个“回忆”, 这里有点儿重复了。

师:好的, 那么你能换吗?

生:能。鼹鼠想起了獾教他做剪纸的事情。一天, 鼹鼠正在着急地做剪纸……

师:为什么是“着急地做剪纸”?

生:因为他怎么剪也剪不好。

师:那你能不能先说他怎么也剪不好, 再说他很着急?试试看。

生:一天, 鼹鼠正在做剪纸, 他怎么剪也剪不好……

师:鼹鼠想做什么样的剪纸, 结果怎么也剪不好?

生:一天, 鼹鼠正在做剪纸, 他想剪出一长串手拉手的纸鼹鼠, 可是怎么剪也剪不好, 他很着急。

师:这时……

生:这时, 獾走过来说:“我来帮你剪吧!”鼹鼠说:“我想剪出一长串鼹鼠的形状, 然后把它贴在墙上。”獾说“:好的。”于是, 獾就认认真真地教起来。鼹鼠也认认真真地学, 最后鼹鼠终于剪出来了。

师:这位同学能够想象鼹鼠和獾的对话, 这很好。如果把“认认真真地教”和“认认真真地学”再讲得具体一点儿就更好了。谁愿意帮他补充?

生:只见獾把一张长形的纸对折了三次, 然后在纸上画出鼹鼠的形状, 再沿着边线剪下来, 一拉, 六只连在一起的小鼹鼠就剪好了。

师:好极了。这位同学敢于大胆想象, 讲述了许多画面之外的细节, 于是这个故事就生动多了。谁再来说说鼹鼠是怎么认真学习的?

生:鼹鼠很认真地看着獾, 并学着他的样子折纸、画画, 再剪下来, 最后他终于剪成了。

师:他终于成功了, 鼹鼠的心情怎么样?

生:他高兴极了, 而且非常感谢獾。

师:哪位同学能够看着这幅图, 把这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生:鼹鼠想起了獾教他做剪纸的事情。一天, 鼹鼠正在做剪纸, 他想剪出一长串手拉手的鼹鼠, 可是怎么剪也剪不好, 他很着急。正在这时, 獾走了过来, 对他说“:别着急, 我来帮你吧!”鼹鼠高兴极了, 连忙坐在獾的对面, 看着獾剪。只见獾把一张纸对折了几次, 又在纸上画出鼹鼠的形状, 再沿着边线剪下来, 剪好后, 轻轻一拉, 一长串连在一起的鼹鼠就剪好了。接着, 獾手把手地教鼹鼠, 鼹鼠学得可认真了, 一次没剪好, 又重新剪一次, 最后终于自己剪出了一串连起来的纸鼹鼠, 他高兴极了, 心里非常感谢獾。

师:直到现在, 想起这件事, 鼹鼠……

生:心里还暖洋洋的。

师:你说得真好。老师希望你们在把说的故事写下来的时候, 要边写边读, 多读几遍就会发现语句是不是通顺, 语言是不是流畅。下面, 请同学们从这四幅图中任选一幅, 仔细观察, 大胆想象, 像刚才这位同学对第一幅图的讲述一样, 围绕图意写一段话。给大家10分钟时间, 写在作业纸相应的图画旁边。

(学生自由写作。10分钟后反馈。)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写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

生:我写的是第一幅图。

师:请你把它读好。

生:鼹鼠想起了獾帮助自己的事情。

师 :这里是“想 ”还是“讲”呢?

生:应该是“讲”。

师:好的, 请你改一改。

生:鼹鼠讲起了獾帮助自己的事情。一天, 鼹鼠正在做剪纸, 獾走了过来, 说:“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鼹鼠说:“我想把自己的形状剪成一长串, 可是怎么也剪不好。”獾说“:别着急, 我来教你。”于是獾就教了起来, 鼹鼠很认真地学, 经过很多次失败, 鼹鼠终于剪出了一长串像模像样的纸鼹鼠。现在, 獾不在了, 鼹鼠想起这件事, 心里很难过。

师:应该是“鼹鼠讲起这件事”。

生:现在, 獾不在了, 鼹鼠讲着这件事的时候, 心里很难过。

师:很好。这位同学不但写得好, 读得也好。他不但写出了这幅图画表现的内容, 最后还补充了鼹鼠讲这件事时的心情。谁还愿意与大家分享?

生:青蛙讲起了獾教他滑冰的事情。以前, 青蛙就怕在冰上走路, 獾看到了, 说:“来, 请你拉着我的手, 我来教你!”于是, 獾牵着青蛙的手, 在冰上一步一步地走。

师:这里写得真好, 她注意到了青蛙是牵着獾的手, 一步步在冰上学走路的。请你继续。

生:就这样, 青蛙不但学会了溜冰, 还学会在冰上跳舞。最后, 他终于学会了溜冰, 感觉心里暖洋洋的。

师:老师帮你调整一下:“就这样, 青蛙终于学会了溜冰, 不但会溜冰, 还会在冰上跳舞呢!”

生:就这样, 青蛙终于学会了溜冰, 不但会溜冰, 还会在冰上跳舞呢!他感觉心里暖洋洋的。

师:这样回忆着的时候……

生:这样回忆着的时候, 青蛙心里暖洋洋的。

师:很好。文章写好后, 一定要多读。多读, 可以发现语句中的毛病,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修正。

生:我写的是第三幅图。

师:请读吧。

生:狐狸想起了……獾教他系领带……的事情。

师:这句要好好读, 不要断开。再来。

生:狐狸想起了獾教他系领带的事情。狐狸本来不会系领带的, 獾活着的时候, 就教他系……狐狸一边说, 一边教, 最后狐狸就学会了, 还很快。 (众笑)

师:别紧张, 写得很清楚。只是有些地方改一改就更好了。来, 老师帮你调整一下。狐狸不是“一边说, 一边教”, 而是———

生:一边说, 一边做。

师:对。还有, “狐狸就学会了, 还很快”这句话怎么说更好?

生:狐狸很快就学会了。

师:这样不是很好嘛!请你把这几句话再改一改, 好吗? (学生坐下) 这位同学很了不起, 其实, 他写的和读的不完全一样。他在读的时候, 发现自己写的有些问题, 就及时做了修正, 所以, 作文写得好不好, 要靠读的, 多读几遍, 就会发现问题, 就可以越改越好。最后一幅图, 请你读吧!

生:兔子太太回忆起那天下雪, 我正在做饼干……

师:“我正在做饼干”是兔子太太说的吗?

生:是。

师:那要加引号了。兔子太太回忆说, 冒号, 引号———

生:兔子太太回忆说:“那天下雪, 我正在做饼干……”

师:“那天, 外面下着大雪, 我正在家里做饼干。”这样改好吗?

生: (点头, 重读) 那天, 外面下着大雪, 我正在家里做饼干。獾走进来说“:你在做什么?”兔子太太说:“我正在做饼干。”……

师:这里太啰嗦了。你已经在前面说了“兔子太太正在家里做饼干”, 那么, 獾走进来, 还问“你在做什么?”这话就多余了。你改一改。

生:獾走进来, 说:“我来教你做动物饼干吧!”

师:改得好!

生:说着, 獾认真地做起来, 他的手冻得通红。不一会儿, 兔子形状的饼干就做好了。我连忙说“:你辛苦了, 快暖和一下吧!”獾说:“别客气, 快吃吧!我为大家服务很开心。”

师:这里加个“却”字, 獾却说———

生:獾却说:“别客气, 快吃吧!我为大家服务很开心。”

师:这里写得真好。他想象獾的手冻得通红, 还想象兔子太太和獾的对话。写得很精彩。那天, 吃着獾做的动物饼干———

生:我的心里暖洋洋的。

【点评:果不其然, 吴琳老师在这个环节中, 引导学生凭借画面, 构想一个一个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獾;每一个故事的情节都是雷同的:獾教动物学什么;每个故事都藏着一根“线”:獾给予动物帮助的友情!所谓的“礼物”, 不是看得见的某一件物品, 而是教会你一个生活的本领。吴老师在指导中先后提出了“大胆想象、仔细观察、内容连贯”三个要求, 旨在鼓励学生把这些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形象, 通过观察形象获得更具体、更完整、更鲜明的内容表象。很显然, 故事都“说”出来了, 且“说”得都很具体生动。但是, 吴琳老师的教学点似乎并不在此, 而在于教学生如何把这些人物、情节、情感, 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即教学生如何写作。这, 才是看图作文的目标所在。先说后写, 是一条基本的作文法则, 而最终要落实到“写”。正因如此, 吴琳老师让每个学生用10分钟写其中的一个故事, 正是要实现这种由说到写的转化。说得好并不一定写得好, 因为书面写作比口头讲述, 在语言运用上有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 讲述的对象就在面前, 有一个互动的过程, 而写作则隐去了对象, 是一种“独白语言”, 更需要作者的缜密思维和文字功夫。作文教学, 落点就在这里!】

四、体会情感, 完成结尾

师:同学们, 你们看 (指着幻灯片中的4幅图) , 动物们都回忆了獾和自己在一起的那些事情, 你们说, 这里有没有说獾送礼物给他们呢?

生:没有……

生:有!

师:这里虽然没讲獾送礼物给大家, 但在动物们的心里, 獾有没有给他们留下离别的礼物呢?

生:有!

师:那礼物就是———

生:獾教给每个动物的本事。

师:那礼物就是———

生:獾乐于助人的精神。

师:那礼物还是———

生:獾帮助动物们的那些事情。

师:我知道了, 你们的意思是说, 獾帮助他们的这些事情, 就是獾送给他们的———

生:礼物!

师:有了这些礼物———

生:兔子就不会挨饿了。

生:青蛙就可以在冰上跳舞。

生:鼹鼠也可以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剪出来。

生:狐狸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

师:也就是说, 有了这些本领, 动物们就可以———

生:生活得更好。

师: (打开第一幅图片, 同时播放音乐《怀念》) 让我们再看一看獾的背影, 假如你就是村子里的一个小动物, 当这样和大家一起回忆着獾还活着时的那些事情的时候, 你最想对亲爱的獾———那个永远也不能再见面的朋友, 说些什么呢?

生:獾, 你做了那么多帮助我们的事情, 我想说, 谢谢你!虽然你死了, 但我们会永远怀念你的。

生:獾, 你的乐于助人会永远记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也会像你一样去帮助别的人。

师:你帮助我们的那些事情啊, 我们都会记在心里。我们也会像你一样去帮助更多的人。

生:谢谢你, 獾, 我会永远记住你的!

生:獾, 如果你能再多活一会儿, 我一定会报答你的帮助的, 我也会为你做很多的事情。

师:同学们, 就把你们刚才说过的话和最想说但还没说出来的话, 写在最后, 作为这篇作文的结尾。

(学生完成结尾部分的写作。五分钟后反馈。)

【点评:每一个故事都应该有一个结尾, 这个故事也不例外。吴琳老师以故事中的情感来引导学生构想结尾, 实则是揭示故事的寓意, 或者说是一种道德渗透。当然, 故事的结尾也可以有多种可能, 每个学生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五、朗读习作, 集体评议

师:我请六位同学到台前来, 每人读自己写的一段, 共同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好吗?

(指名六名学生到台前)

师:你们六位同学要配合一下, 在共同完成一篇作文的时候, 可能为了内容的连贯, 要根据具体情况把自己的一段话作适当的调整, 即兴修改、朗读, 可以吗?让我们开始吧。

生员:獾总是乐于帮助别人, 动物们都喜欢他。有一天, 獾死了, 大家难过极了, 他们聚在一起, 回忆獾还活着的那些事情。

生圆:鼹鼠讲起了獾教他做剪纸的事。一天, 鼹鼠正在做剪纸, 獾走了过来, 说:“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鼹鼠说:“我想把自己的形状剪成一长串, 可是怎么也剪不好。”獾说“:别着急, 我来教你。”于是獾就教了起来, 鼹鼠也很认真地学。经过很多次失败, 鼹鼠终于剪出了一长串像模像样的纸鼹鼠。现在回忆起那天的事情, 鼹鼠的心里还是暖洋洋的。

生猿:青蛙想起了獾教他滑冰的事。那天, 青蛙看见獾在滑冰, 就走过去, 说:“我不会滑冰, 您可以教教我吗?”獾说“:来吧, 把手伸给我。”獾牵着青蛙的手, 一步一步地在冰上走, 青蛙跟着獾小心地学习。最后, 青蛙终于敢自己滑冰了, 他的心里暖洋洋的。后来, 他还学会了在冰上跳芭蕾舞呢!

师:你看, 前面那位同学已经用了“心里暖洋洋的”, 你能换一种说法吗?

生猿:青蛙终于敢自己滑冰了, 他开心极了。后来, 他还学会了在冰上跳芭蕾舞呢!

师:好, 就这样改。请继续。

生4:“是獾教会我系领带的, ”狐狸伤心地说……

师:这个开头真好!请继续。

生:“我小时候总是不会系领带, 有一次在放学的路上遇到獾, 獾帮我打好领带, 还手把手地教我, 他一边系一边教, 直到我学会为止。”狐狸说着说着, 就哭了起来。

师:很好。

生5:听了狐狸先生的话, 兔子太太说……

师:这位同学接得很好, “听了狐狸先生的话”把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连接起来了, 非常自然。请。

生5:听了狐狸先生的话, 兔子太太说:“那天, 我想做些动物形状的饼干给孩子们吃, 可怎么也做不好。后来, 獾来了, 他教我怎样和面, 怎样把面压成饼, 再用模子刻出小兔子的形状, 然后放在烤箱里烤。动物饼干很快就做好了, 满屋子都飘出香味。”

师:好极了, 好极了, 掌声鼓励一下。 (学生鼓掌) 老师给你改一个词, 可以说“满屋子都弥漫着香味”。

生5:谢谢老师!

师:读完了吗?

生5:直到今天, 我都忘不了那天的事情。

师:很好。

生6:獾给每个朋友都留下了离别的礼物, 动物们在心里对他说:“谢谢你, 獾, 我们不会忘记你, 我们也会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 让爱心传递下去。”

师:真好!谢谢这几位同学, 你们通过合作, 共同完成了这篇作文, 谢谢! (掌声响起, 学生回座位) 同学们, (指板书) 刚才我们分别给每幅图配了一段话, 这样一段一段地连起来, 就成了一篇有头有尾的作文。在看图作文的时候, 我们一定要 (指板书) ———

生:仔细观察。

师:还要———

生:大胆想象。

师:注意段与段之间———

生:内容连贯。

师:这节课, 我们只写了其中的一两段内容, 下一节课, 我们可以在这张作业纸上, 把空缺的内容都完成, 写一篇完整的看图作文, 好吗?

生:好。

【点评:作文写完了怎么办?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交给老师批阅, 然后再作修改, 如此就完成了教学的整个任务。但是, 这样的作后批改, 对学生的帮助是甚微的。最好的指导在现场, 即面对面地评讲, 手把手地辅导。而对于学生来讲, 好不容易写了一篇作文, 最希望的是即刻知道写作的结果评价。吴琳老师的当堂评议, 正是满足了学生对作后及时反馈的需求, 且是组织学生一起评议, 旨在让学生学会评讲、学会修改。更有意思的是, 吴琳老师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 这又是一个作后修改的“法宝”———读作文。把文字变成声音, 通过耳朵来判断语句是否“顺耳”, 即是否通顺、妥帖。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经验, 更多的是关于听说的经验, 善于利用这些经验来修正书面语言中的问题, 着实简便有用。叶圣陶先生正是这样教他的孩子修改作文的, 吴老师借鉴得恰到好处, 也很有艺术性。】

六、拓展延伸, 引导阅读

师:今天吴老师给你们看的这些图画, 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7.看图作文,我有话说 篇七

看图作文,如何充分利用图画的优势,在写作方法及能力培养上凸显教学的指导功能呢?从孩子学写作的视角看,图画作文有话可说,但话要说得好,更要写得好,就是一个有话要说的事情。

一、看图作文,“想”比“看”更重要

看图作文,你可以看到的是画面,看不到的是画面中省略的、隐藏的更多的画面,连续性的画面,甚至人物开口说的话,心里想的话。这些更为丰富的动态过程和情境,都无法在一张或几张画面上呈现出来。因此,看图作文,依据画面的“想象”比仔细“观察”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想象是无穷尽的,而观察则是有局限的。吴琳老师首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正是看到了“想”比“看”的重要性。

如何想象?如何才能产生丰富而合理的想象?特别是从一张图画上,想象出一个合情合理而又趣味无穷的完整故事,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到的。比如獾教狐狸打领带这张图,如果没有打领带的生活经验,你就无从想起,即使再大胆,也很难想象出那个教打领带的情节,所以,想象需要孩子的生活经验。而现实是我们中国的孩子,一般在小学四年级之前,没有学过打领带,但是孩子一定学过系红领巾。系红领巾的经验是可以迁移的:为什么要学习系红领巾?谁教你的?如果是妈妈教你的,那么妈妈是怎么示范的?怎么帮你系上的?你是怎么学会的?你系上红领巾之后,走在校园里是什么感觉?这些经验,其实都是可以移植到獾教狐狸打领带这个故事里去的。所以,想象需要经验的迁移,而教学就是要促使学生学会联系,学会迁移。有了这样的经验迁移是否就可以想象得丰富了呢?未必如此。一般的孩子都是这样想的:獾怎么教?狐狸怎么学?开始狐狸怎么也学不会,獾还是很耐心地教,最后狐狸终于学会了,獾很高兴。如果仅仅这样想象,就落入了“套路”,体现不出孩子真正的想象力。教学要在这个“情节”的独特性上发挥作用,怎么想?往哪儿想?你唯有堵住这一条“套路”,孩子才会有更富创意的想象:狐狸要去参加一个派对,非得系领带不可,可是怎么也系不像;雄狐狸要去约会;狐狸第一次当模特走秀……有了这样的情节,故事就不会千人一面了,就会饶有情趣了。想象,常常会带给人创造的快乐和激情。

二、看图作文,“讲”比“写”更丰富

孩子都会说话,看着图画自然就能开口讲故事,不管故事讲得是否生动形象,总是能讲的;但给孩子一张画,让孩子拿起笔来写一个故事,哪怕是一段话,孩子都觉得很难很难。我们常常说:能说就会写,写无非就是把说的话记下来而已。其实,说和写并非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写”不是“说”的书面记录机。讲故事,具有现场感,面前有一个或一群活生生的听众,因而你的讲有明确的对象和目的,有讲的动力。何况在讲的过程中,可以视听众的反应进行调整,以便更吸引听众,所以边讲边在积极地思考和想象,构想出更美妙的情节或场景来。而写的时候,是一个人,没有对象感,也没有需要感,因此是一种独白。没有丰富的心灵世界和丰富的情感推动,一个人是很难静得下心来,写出那么丰富而美妙的文字的。所以,看图作文,如果没有充分的讲故事作为前提,直接看图写作,无异于一种精神“折磨”,把本来很美好的绘本阅读,变成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了。少了兴致,作文教学就没了意义。吴琳老师的作文课,讲述的部分非常充分,每一个孩子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想,去说。因为她知道,“讲”会比“写”更丰富。唯有“讲”出了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教学最需要研究的是,从说到写的转化规律。

三、看图作文,“对话”比“情节”更生动

看图作文,我们常常重视情节的构想,因为情节最易吸引人,也最能表达意思。但是,图画中的人物,在具体的情境中,一般都是开口说话的,而且会有人物之间的对话,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在图画中一般都没有直接标示的,需要我们看图时根据画面人物的位置和动作,想象出那个对话的情境。讲故事的时候,画中的人物往往会开口说话,而一旦到了写的阶段,学生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物所说的话都省略了,或者变成了一种转述。于是,我们会看到学生的作文显得很简单,也很单调,就是什么人怎么做。“让人物开口说话”,指导学生写好图画中人物的对话,甚至透过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则是一种叙事构思方法。比如獾教狐狸打领带,可以通过对话,把狐狸为何要学打领带的情节表现出来,而不是用叙述的方式。两相比照,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为真切的认识:对话,真的会比情节更生动;或者,对话,会让情节更生动。如果学生缺少对话的想象能力,你不妨通过表演的方式加以还原,把静态的画面还原为动态的生活情境。这样的教学是否更有意思呢?

四、看图作文,“读”比“改”更有益

作后如何讲评?这是一个很少讨论的话题。因为我们的教学管理部门有很明确的规定:认真批阅,字词句的错误要圈出订正,且有眉批,须写总评。因此,批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负担,不仅仅需要智力,还需要体力。然而实际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往往只看几眼,甚至只瞄一眼,看个等第就合上了。改得越多越细,孩子看得越少,因为他们觉得有点难堪。小学生的作文,应该多就少改,只要文通句顺,就算达标了。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更无必要追求文学化的语言。孩子写作,重要的是能够把自己的话写通顺,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如此而已。

正因为如此,让孩子自己通过朗读的方式,用自己的耳朵来听,评判是否通顺、是否清楚明了。你听懂了,就是写清楚了;你听得耳顺了,就是写得通顺了。就是这么简单!长期坚持,必然养成学生自读自改的好习惯。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这或许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而一味地要求教师详评细改,有的时候反而得不偿失。依我看来,“读”比“改”更可靠,也更有益学生的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

8.看图作文教案 篇八

小学二年级看图作文教案

(一)课题

简单有趣的看图作文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一个课时

(四)教学目标

1.掌握图片作文的五要素,并灵活运用。

2.学会描绘图片内容,将图片内容转换成通顺的文字。

3.合理的发挥想象力,并加入形容词等扩充句子,使其变得生动活泼。

(五)教学重点难点

在将图片转换成通顺的文字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并加入形容词、动词等使句子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形象。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

(七)教学方法

演示、讲授、练习

(八)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作文课的主题就是看图作文,有很多同学跟老师说呀,看到图片不知道写什么,甚至有些看不懂,大家是不是都有这个感觉呢?

生:是!

师: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两大绝招,一般人我可不教哦,学会了这两大招,不管什么图,我们都能把它拿下!想不想知道是哪两大招?

生:想!

小学二年级看图作文

师:好的!大家都那么想知道,老师就不卖关子了,让我们进入正题吧!

2.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试想你看到一幅图时,首先是不是会看这幅图上都有什么,它到底画了什么东西,也就是图片中有什么内容(内容重音)。好,我们的第一个绝招就出来了,那就是描绘图片中的内容。那老师在这里就给你一张图片,老看这张图,图中都有什么内容呢?

生:小朋友、雪人、鸟儿们、树木

师:同学们已经把图片中的内容都说了出来,但是它现在只是几个单独的词,如何把他们连成完整的句子呢?那么我们就需要思考一下五个问题了。这幅画发生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都有谁,他们干了什么,干得如何?那通俗的来说就是这五个问题,用我们的书面语来说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分别是什么?来,同学们,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仔细的观察这幅图,想想下雪了,那么时间是?

生:冬天、下雪天、雪停后。师:那会在什么地方呢? 生:公园里、家门口、树林里。师:瞧瞧,都有谁? 生:三个小朋友、鸟儿们。

师:再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干得如何呢?

生:他们在堆雪人,他们堆了一个大雪人,非常开心。

师:好了,我们终于把这五要素补充完了,那我们把它给连成一句话就是“下雪了,三个小朋友在公园里堆雪人,他们玩得很开心。”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句话终于完整了,但是大家看一下,虽然是完整的句子,但是会不会觉得有一点单调呢?是不是不够生动? 生:对!

师:那如何把它变得生动点呢?我们再来观察这幅图。刚才说到这幅图中有三个小朋友,那你看看这幅图中的小朋友的面部表情都怎么样?你看他们的嘴是不是都咧的好大,说明他们很? 生:高兴、开心、愉快。

师:对,那再想一想他们围着雪人都可能做什么呢?说什么?

小学二年级看图作文

生:在围着雪人跳舞,在愉快的玩,说雪人漂亮。

师:对,所以他们可能“开心的笑着、愉快的围着雪人跳舞、夸雪人漂亮”,再来看雪人,你看这个雪人怎么样?好不好看? 生:好看,非常漂亮。师:你看他还戴着? 生:围巾和帽子

师:对呀,他还怕冷,戴着围巾和帽子呢,你看他的表情是? 生:微笑呢。

师:所以雪人是“漂亮、很大、戴着围巾和帽子、面带微笑的”。再看这些鸟儿们,他们在干什么? 生:围着雪人飞。

师:对,他们都在围着雪人转,你看他们还都张着嘴叫,好像也很开心,所以小鸟是“围着雪人转、叽叽喳喳的叫着、唱歌”。再来观察树木,冬天的树,树叶都落了,所以是? 生:光秃秃的。

师:光秃秃的,所以下雪的时候,雪都落到光秃秃的树枝树干上,变成了一片白色的海洋。好的,现在呢,我们就把刚才说到的那些词加入刚才那句话中,看,是不是就变得生动形象了呢?“下雪了,公园里积满了雪,连光秃秃的树枝上都落满了雪花。小朋友们在公园里堆了一个大雪人,还给它戴上了围巾和帽子,真是漂亮。他们围着雪人手舞足蹈,开心极了。瞧,就连鸟儿们都来凑热闹,叽叽喳喳的围着雪人唱着歌。” 生:是。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好的,刚才就是老师教给大家的第一个绝招,叫什么来着? 生:描绘图中内容。

师:好,那有些图呢,只描绘图中的内容并不能写出合乎实际的句子,这时就需要我们发挥想象来扩充了,所以老师的第二大绝招就是发挥想象。好,让我们以一张图为例。来看这张图,还是按刚才的第一招的步骤来,图片中都有什么,时间是? 生:下雨的时候。师:地点呢?

生:外面,马路上,大街上。

小学二年级看图作文

师:人物就是一个小孩,那这些呢,都是从图中就能看到的内容,下面两个就要我们发挥想象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根据图来想一下。你看这个小孩身上? 生:披着雨衣。师:手里? 生:抱着把雨伞。

师:你再看看他的动作,步子迈那么大(老师做跑的动作)。生:在奔跑。

师:所以,你看下着雨,他自己披着雨衣,怀里还抱着一把伞,那这把伞肯定不是自己要用的,他还在雨中跑着,说明他是要给别人? 生:送伞呢。

师:对,而且他肯定是非常的? 生:着急。

师:对了,大家答得都很好,来,鼓励一下自己(跟学生一起鼓掌)。看,这就是我们想象的结果。可是,还有一个疑问没有回答,那就是结果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发挥想象,你可以说他送到了,也可以说他没有找到那个人,都可以。这就要看你自己怎么写了。好了,现在老看看老师写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天空中下着倾盆大雨,树也被大风刮的左右摇摆,他突然发现妈妈出去时没有带雨伞。于是,他着急的赶紧披上雨衣,抱起雨伞就往马路上冲去。”这是老师的结果,我想知道,你们的结局如何,来说一说。

3.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老师将我的看图写作的小绝招都教给大家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都是哪两个绝招,一个是描绘图片内容,然后是发挥想象,还有前面提到的看图写话五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大家都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4.作业设计

给出最后的一幅图,并且有提示语,讲完课剩余的时间就开始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到的方法来看图写话。

(九)课后反思

从实际的课堂效果来讲,本课时达到了教案所设定的前两个目标,对于第三个

小学二年级看图作文

目标,完成的不是很好,发挥想象力可能相对来说更难一点,应该多注重这一方面,多举两个需要发挥想象力的图片,多一点示范和课堂练习可能会好一些。

上一篇:冬至朋友圈祝福语寄语下一篇:《智慧背囊》伴我成长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