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书心得

2024-11-07

大学读书心得(精选11篇)

1.大学读书心得 篇一

《心理调节术》读书心得

这是一本专门为处于竞争激烈、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人量身打造的书。我们可以通过书中大量的事例了解到心理调节的策略,学会如何洞察人类的心理规律。运用这些策略,我们可以成为心理的强者、生活的智者、社会的精英。

一切成功都从内心开始,外在世界的成就不过是内心世界成就的倒影。只有心理上强大起来,你才能战胜他人的干扰,在外在的世界中收获成功。

在书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如何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如何养成自动成功的习惯、如何化缺点为优点、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正确的做出决策、如何让大脑开窍、如何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等等,这一切都是你迈向成功事业的基石。

下面我先对这本书的架构介绍一下,然后选其中两个篇目,同大家分享我的读后感。书本内容分为20章包括:提高工作热情的心理策略、激发上进心的心理策略、化缺点为优点的心理策略、让幸运降临的心理策略、愈挫愈奋的心理策略、培养自动成功习惯的心理策略、控制愤怒情绪的心理策略、正确提问的心理策略、让大脑开窍的心理策略、做出正确决定的心理策略、集中注意力的心理策略、提高工作回报的心理策略、缓解压力的心理策略、增强记忆力的心理策略、培养幽默口才的心理策略、果断抉择的心理策略、吸纳他人建议的心理策略、赢得支持的心理策略、从阅读中受益的心理策略、低调做人的心理策略、克服自我意识太强的心理策略、精诚合作的心理策略、发展人格魅力的心理策略。在这些篇目中,我个人比较喜欢“激发上进心的心理策略”和“化缺点为优点的心理策略”这两篇。这两个心理策略在我日常的工作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我受益匪浅。

要勇于挑战自己。如果你不给自己设限,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以限制你。比如从现在起,你决定挑战自己,目标不是很大-连续做100个俯卧撑。也许最初拼尽全力只能做25个,但如果逐渐增加,咬牙坚持,相信几个月后就能到达目标。

成功就是超越,一个人愈是经常超越,愈是能够不断超越自己的水平,超越各种纪录,特别是超越自我的信念,这种人总会成功。那些总认为自己不能的人,终会收获所有的不能。

做班主任工作的这半年中,逐渐读懂了这样一个法则:育人的全部诀窍在于激发学生上进心。班主任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对班上每位同学全面负责,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认为在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关键问题就是要调动学生主动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懂得自尊、自爱、自强。

这本书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我们要全面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放,未免失之偏颇。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他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分析自己的长处和弱点,积极调整自己过分自信的心态,调整学习取向,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正视现实,不沉溺于幻想与失落之中,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评估;尽快适应工作生活,将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信任他人、容忍他人,以诚相待、以心换心,拥真情赢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真正成为大家庭中的一员。

一种弱点可以成为你一生中最大的激励因素,也可以使你从此消沉胆怯、一蹶不振。要试着把你的弱点转化成为一种激励自己前进的有利因素。自己的弱点在哪里,你最清楚不过了。我们应该用绝对诚实的态度来面对他们。对自己的弱点做出准确的判断,明确地知道自己是应该克服、遮掩、利用他们、还是可以对他们置之不理。

把弱点变成一种令他人喜欢的标记,并使他人因此而更加喜欢你。这就是最恰当地利用弱点的办法。

每个人的心理都有巨大的潜能,通过心理调节把你心理的能量积聚起来,让你从心理上变得强大起来,你就能够超水平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改造外在环境,获得更多的外在资源,成就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2在竞争激烈、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聚心理能量的法则。这样你才能够气定神闲,胸有成竹,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这样你才能够披荆斩棘,一路凯歌,成就自己的非凡人生。装备制造系 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2.大学读书心得 篇二

一、当代大学生读书情况分析

(一) 读书时间少, 读书总量日趋减少

一些大学生在入校之初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进入大学之后, 更加容易被大学校园中宽松、自由的校园氛围所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 大学生用于读书的时间少之甚少, 能够养成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的大学生更是屈指可数。当然, 也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读书时间少的原因是在于本科四年期间的课程安排较满, 需要完成繁重的课业和课程负担, 没有充裕的时间来读书。

(二) 读书目的性强, 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的读书目的性也日益增强,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为了求知而读书, 多数大学生读书就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学业或是将来更好的就业。读书的范围多倾向于应付各类考试的书籍, 而对于经典的名著却很少触及, 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研读名著, 思考作者当时的写作环境, 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 探究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生哲理。当代大学生多数读书的目的性明确, 而且功利性凸显。

(三) 过度迷恋于网络读物, 忽视经典名著

“互联网作为20世纪的一项重大基础型科技发明, 引发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对世界、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网络的应用和普及为我们带来了新的阅读方式, 各种网络读物成为大学生的新选择, 这种新兴的读书形式受到了多数学生的追捧。相比较于传统的纸质书籍, 网络读物具有互动和即时性、丰富和感官性、开放和多元性, 使用和阅读起来都更加便捷。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平等的互动平台的同时, 也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的读书习惯中忽视了对经典名著的阅读。

二、导致大学生读书误区的原因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应从分析造成当今大学生读书的种种误区原因着手, 从根源进行解决。造成当今大学生读书观产生误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

当代的大学生年龄都在18-22岁之间, 这个年龄阶段各个方面都还不是很成熟。虽然他们的身体已经发育完全, 但是心理年纪还很不成熟。由于其的年龄阶段所特有的一些心理特点, 导致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在大学生群体中容易滋生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 这也导致大学生很难静心读书, 研习经典名著。同时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会带有功利色彩, 较多的考虑所学习的知识会不会派上用场, 通常只学习自认为有用的知识。

(二) 大众传媒文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各国全方位开放是当前世界发展的趋势, 我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并存,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并存, 不同的价值观彼此碰撞、融合, 西方媒体更是加以渲染, 鼓吹多元文化, 并以此为借口向我国输入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目前, 我国又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重要转型时期, 在一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 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人们更多地注重物质生活, 而忽略了精神生活。

(三) 学校教育和引导工作的缺乏

读书, 是大学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开展必要的读书活动, 进行相应的读书指导应该是每一所大学的办学要求。将指导学生系统读书列入学校的日常工作议程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可是当我们纵观当今国内的大学教育, 很少有学校对于学生的读书和阅读习惯做出系统、全面的指导, 更不用说在大学开设专门的读书课程。大学生读书兴趣的养成和读书能力的提高, 需要学校和教师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给予持续引导的, 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可以让我们少一份浮躁, 多一份冷静的思考。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更应该自觉主动的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更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读书要靠自己, 对于大学生来说亦是如此, 每个人都应逐步地去摸索自己的读书方法, 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应从根本上正确认识读书的重要性, 摆脱被动的读书模式, 根据自身发展需要, 主动涉猎各种知识书籍, 充分利用大学阶段的宝贵时间, 多读书, 读好书, 自觉调整知识结构, 这样才能全面完善和发展自我。当代大学生应建立起一个较高的读书目标, 并且将自己的读书观与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相联系,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二) 将指导学生读书列为学校的日常工作

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不断改善目前大学生的读书情况, 可以通过增加阅读课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阅读课上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热爱读书, 养成正确的读书习惯。教师在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中可以增加阅读、讨论的环节, 学生通过对课本的阅读进行理解, 并且进行相互讨论, 教师只是发挥适当的引导作用,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激发学习兴趣, 自发主动地进行其他相关书籍的阅读和学习。学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营造出良好的校园读书气氛, 如利用校报、广播电台以及校园BBS网站进行书籍的导读;在学校设立专职的“读书指导员”;在入校之初就为学生列出必读书目等。

(三) 开展校园读书活动

读书活动与大学校园历来都有着深刻的联系, 应将读书活动在大学校园中广泛的开展和发扬。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同时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例如, 定期举办读书讲座、举办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的评比活动等。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读书活动, 丰富个人的兴趣爱好, 并且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思考, 独立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95年起, 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 其目的就在于在青年学生中推广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可见, 读书是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要活动, 学生读书能力的养成也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效益的软性指标, 更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和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青年大学生必须多读书, 读好书, 只要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胡锦涛.2007年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会议的讲话[N].光明日报.

[2]王秉楠, 董军, 王锐英.大学生读书现状透视与分析[J].管理观察.2009.

[3]杨国.大学生读书情况与素质培养[J].当代青年研究.2010 (04) .

[4]卢少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读书思潮的回眸与展望[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01) .

3.《汪曾祺散文精选》读书心得 篇三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能发现一株草的生长吗?你能发现一朵花的绽放吗?你能发现平常的吃穿住行中的奥秘吗?我做不到,于是就更惊异于作者的观察力。他感受到那些草“在我的耳根伸起腰来了”,他观察到“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他走遍大江南北,探索四方食事,研究风俗传统,表达个人感受,把深深的情谊融入字里行間。所以,汪曾祺的散文是独特的,是真实的,它引领我们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之美。同时,他把生活的哲理表达出来,给人以启迪。

汪曾祺善造意境,使人如临其境。“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达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茂盛。”你看,作者写昆明的雨,没有描写雨怎么样,而是写草木水汪汪的茂盛的状态,而我们体会到的,却不是草如何,而是“润物的雨”,它冲刷一切,洗涤一切,滋养一切,雨也具有了生命。再看他描绘的意境:“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天空不是沉闷闷的,空气也不是沉闷闷的,一切都是明亮的。草木浓绿的颜色衬着雨水,雨变成浓绿的了,雨季也成了浓绿的了。这描写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情感和意境了。把意境带给读者,让读者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意境,脑海中浮现出美丽的画面,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汪曾祺的记人叙事散文也别具一格,大多讲述西南联大的师生以及他自己的经历,内容丰富,真实亲切。比如写沈从文先生,不是写先生的生平、成就,而是从沈从文学生、友人的角度,写沈先生教书特点和为人,让我们从一位作家眼中认识另一位文学巨匠。这种故事性的散文,让我真正走进书中。

汪曾祺文风淡泊从容,但是,他却没有如此平淡从容的生活。他曾被打成右派,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经历了那么多折磨和摧殘,然而这不公平的生活,他却能够平静地接受,乐观地看待,在那些困难和挫折中,找到生活的快乐。所有的困难都不是困难,在乐观的心态面前,它们都变成了人生的助推剂,成了成功的垫脚石。

留心生活,享受生活,平淡从容,随遇而安。汪曾祺先生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散文,也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盎然的文学人生。

【作者系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4.大学读书心得 篇四

读书破万卷,开卷有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探索文明的灯塔…… 等等,如此多的名言警句,恰恰说明人类将读书学习冠之为最高的精神文明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进步,人类获得信息知识的渠道信手可得,读书早已不在是高居庙堂之人的“专利”。但是,文化知识的通俗化、快餐化、垃圾化也充斥着我们的世界,“我只爱看知音、读者、故事会”、“我就看卡通漫画、芭比公主……”,是毒草,还是粮食,已经让人模糊不清了。时时叹气对女儿说:“多读书,读好书,不要老看电视、玩电脑、”,可惜自己也不知道究想读什么样的书才好,想起少年时候最爱读的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那时同学们经常在一起争论《海底两万里》,向往海底的神秘世界

就想和尼摩船长一起探险…..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他的惊人之处不但只是他写的夸张,动人而富有科学意义的小说,更惊人的是他在书中所写的故事,尽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不足为奇,但是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的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并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出的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这是怎样的预见力,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他的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

5.《我的大学》读书心得 篇五

《我的大学》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小说以其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它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

《我的大学》主要描述了作者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的他满怀希望的来到喀山想进大学读书,但他的大学梦很快就破灭了。他开始为生活奔波忙碌,他在那儿上了一所特殊的大学——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接受方方面面的生活考验,受到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对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初步探索,这所大学为他展现出一个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作者是一个孤儿,没有人给他呵护,没有人给他引导,他大敞着年幼的心,睁大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作者从小善良懂事,当他来到喀山,寄住在一个贫困中学生家里。他会很早发现这位可怜的妈妈的厨房哲学,分给他的每一块面包,在他心中都“如岩石般沉重”,由此他决定“出去找点活儿干,自个儿养活自个儿”。在暴风骤雨的日子里,躲在废墟底下的大地洞里,他顿悟“上大学——美梦而已”,而他又动情地写道:“这个地方令我永生难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学”。这是他在喀山的第一个成长片段。面对苦难的生活,他没有一点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满了感恩和希望。他知道苦难的日子很漫长,他对自己说:“苦难的日子里我变得更加坚强了,我并不奢望他人的救渡,也不渴求偶然的好运降临,生活环境越艰苦,越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这个道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在苦难面前,他更深切地觉察出的是苦难带来的无与伦比的财富,正如赫胥黎所说:“没有哪个聪明人会否定痛苦和忧愁的锻炼价值”。

《我的大学》作为回忆性的自传体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并且很明显,小说的内容和结构的组织与安排亦没有经过谨慎细致的构思揣摩,仿佛缺乏一定的有机性和完整性,然而,正是这些看上去存在的缺陷焕发着强烈的感染力,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用简洁优美的言语勾勒他的成长片段,在其中我们感到浓浓的真实和那些在灰色的环境中闪耀出的感人的光辉。

推荐人图书馆管理员: 聂裕朋(第三组)

时间:2017年10月21日

6.大学读书心得1500字 篇六

何处访扶桑?直破浮云问羿郎。羲和扬节横四荒,皇皇。辉被一冀演流长。崇善以为常,格物修身贵蕙纕。三纲八目普泽广,如阳。澡身浴德陟高冈。

——《南乡子·读<大学>有怀》

这是我在大一生活正式拉开序幕前那个带着期待和夷犹的暑假中,读罢儒家经典《大学》,醍醐灌顶,挥毫而就的小词。平仄不算整齐,句意也略显生涩,然而这五十六字所传达的,并非一个文艺少女无根的狂想,而是一个成年人审慎的思虑。

《大学》相传为孔圣遗书,为曾子转述与阐发,为朱子所整理修订,贵明德,崇图新,敦善道。区别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古代的大学实为“大人之学”。在夏、商、周三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从政之道。在我看来,即使时间隔阂了古今的教育观,教育者对于人格的终极关怀仍然是一致的,因此,《大学》提出的治学修德的理念仍然对我们初入大学者有着特殊的意义。

最为国人熟知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三大纲领,既是“大学”的主题,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指出大学之道,在于弘扬内心的美德,革除自身的旧习恶欲,从而臻于道德之化境。站在一个人的高度来看,这不仅是大学学生的要求,更是自我人格升华的根本之道——这恰恰是大学教育的长期目标所在。站在一所一流大学的高度来看,这样的道义直达终极的人文关怀,跨越行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界、意识形态甚至是朝代或时间,拥有近乎永恒的生命力。这正是“辉被一冀演流长”一句所阐释的,《大学》的“三纲”有如中天之日的光辉,普照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一世进退,更是一代人类文明的一灯燃灭。

至于《大学》之“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层递关系。这八大规则既是为“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儒学提倡的人生进修阶段,前四目为“内修”,后三目为“外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的枢纽,是根本,前与“内修”合为“独善其身”,后与“外治”合为“兼济天下”。格物与致知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注重现实生活和实践,认为恒学穷理,积累用力日久,自会明悟世间万理。这种说法固然有其狭隘之处,然而其对从书本中得到书本的“本本主义”的否定,对实践第一性的强调,现实意义也是显然的:鼓励大学生从“象牙之塔”的自我小天地中走出,批判“坐而论道”的玄学约束。诚意则与慎独挂钩,强调“诚于中,形于外”的自律性。现代社会有许多人和车辆在十字路口过马路时,若周围人多则忍气吞声地等绿灯,若人烟稀少则不管不顾地闯红灯,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劣性顽疾,归根而言是对规则的随意心态和不尊重,更是不能慎独诚意的“伪君子”表现。诚意一目,并不是简单粗暴地教导大学生遵守交通规则(这又不是中小学生守则),更希望大学生能举一反三,真正做到心胸坦荡,光明磊落。正心则强调端正心思来驾驭感情,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大喜与大悲一样,都是极端的感情,若为其困扰,则易失去自控。保持一种客观中庸的心态,有利于对真理的透彻认识,避免“感情用事”。修身则大同小异,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狭,实质上它更强调前四者的节节紧扣与有机融合,与后三目共同形成由小及大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后一级是前一级的总和,前一级是后一级的细胞,此四者共同强调“恕道”与“絜矩之道”,即推己及人、上者垂范的道义。以上是我对八目的整体感知与体悟。

附一:原创词《南乡子》的注释与简析:

注释:

(1)扶桑:神话传说中太阳栖息的神树。

(2)羿郎:神话传说中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人物。

(3)羲和:太阳的母亲和驾车人。节:鞭子。四荒:指辽阔的大地。(4)皇皇:同“煌煌”,辉煌壮观的样子。

(5)冀:古代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岛。冀州为九州岛之首,这里冀代指中国。

(6)以为常:认为是常规。

(7)蕙:香草名,俗名“佩兰”。纕:佩带。这里蕙纕比喻高尚的德行。屈原《楚辞·离骚》: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8)澡身浴德:语出《礼记·儒行》,谓修养身心,使之高洁清白。

(9)陟高冈:陟,升,登。语出《诗经·国风·卷耳》,喻为臻于化境而奋斗。简析:

上片是我仰望七月火轮的豪情流露,以“日神”喻明德,强调二者的时空连续性。下片直抒胸臆,表白对善德的崇尚和对自我的期望。附二:参考资料:

《国学经典少儿读本之大学中庸》,中州古籍出版社,高秀昌主编,李立新注解。《大学的三种精神》(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网络资料。

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三联书店出版社。

屈原《楚辞·离骚》、《楚辞·九歌·东君》、《楚辞·九歌·云中君》。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篇二:大一学生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

大一学生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

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毕业以后能真真正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社会的千变万化,并且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的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利用假期时间,在家旁边的二中里开始了我的假期实践。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习不实践,那么所学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而另一方面,实践可以为以后找工作打下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学到了一些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因为在这里身处的环境不同,所接触的人与事也不相同,从中学到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在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现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益变化,天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回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的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到其他的知识,不断的从各方面武装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表现自己,取得胜利。

在实习的这段时间内,我在学校充分感受着工作的氛围,而这些都是在学校学习时无法感受到的。并且在很都时候,我都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像打扫办公室之类的。在学校学习时,或许会有人安排你今天该做些什么,明天该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己自觉的去学、去做,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因为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究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现在这里虽说也是学校,但性质变了,每个人都在为了获得更高的职位,更好的待遇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么样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是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一旦走入社会,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同事,上司,关系复杂,需要你去面对你从未面对过的一切。记得有次看见一则报道,说是现在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在校的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的实践中,这一点我是感受颇深。

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的多方面的,可以说是面面俱到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碰到书本上没有学过的,也可能是学过的根本就没有用上。有时候我会觉得似乎要用的学的不多,也不太精;而不用的倒是学了许多。这是社会与学校教育脱轨了吗?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也要感谢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有些问题有了在课堂上的认真消化,再加上平时的作业补充,我有了更多的知识去应付工作上的各种问题。做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主义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究竟,2年只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而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

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为了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选择了师范类专业的我,在这次实践中自然比较关注这一环。虽然在实践中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部分占主体,而我自己对专业知识也内容能把握,本以为到了社会实践应该应付得来,但是在实践里并没想象中那么轻易。平时在学校,作业写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了,但是在这里,出了错就意味着在学生面前丢脸,更无法在日后的教学中树立威信。这种要求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行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在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所以一定要非凡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在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但这里是绝对不会这么轻松的。心得体会

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学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把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篇三:《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1500字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1500字

石缝间夹生的野草,有着最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条件怎样艰苦,她都要努力成长,迎接阳光的照耀,迎接雨露的滋润,迎接风儿的安慰。——题记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是作者赵美萍对不公正命运的不屈抗争,最后梦想成真的不平凡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是一本读来使人唏嘘动容、催人奋进的励志之书。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自传,而是一本作者挑战苦难人生的纪实佳作。它贵在真实、感人。作者用平实的自叙方式,以时间为顺序,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徐徐展开,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一个颠扑不破的人生哲理——苦难,是一所人生的大学。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里描述到赵美萍出身卑微,家境贫穷,自幼丧父。小小年纪便退学上山砸石头,用柔弱的双肩扛起家庭重负,用血汗挣来微薄收入养活全家。就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她依然对生活怀着无限的憧憬与希冀,以坚忍不拔的意志与艰难的生活作着顽强不屈的抗争。19岁那年,她身负因母亲生病借下巨债,到上海打工,先后做过餐馆服务员、服装厂流水线女工、时装公司技术员、广告公司业务员??吃尽千辛万苦,但她怀着一股“一定要出人头地”的信念顽强拼搏,终于在海纳百川的大上海树起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了打工族中的佼佼者。在艰难的打工生涯中,她一直没有泯灭对文学

的喜爱,打工之余坚持写作,笔耕不辍,终于以飘逸的文字,超然的灵气敲开了文学大门。最终,被《知音》杂志社领导慧眼识珠,破例录用为记者、编辑,圆了她梦寐以求的愿望。

“风雨无法摧毁,野火无法燃尽,霜雪无法冻残——这就是生命和意志的力量。”是的,这就是赵美萍半生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她怀着不服输的气魄,一步一步攀登到人生的顶峰。当作者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时候,她所承受的辛酸也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在这看似漫漫无边的苦海里,作为一个平常的我们,或许放弃了,或许颓废了,或许不堪重负而选择了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历程等等,很难想象赵雅萍是以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执着,怎样的坚强去面对这种种苦难。

然而,最难人可贵的是,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刻,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挚爱——读书。相比于我们90后的大学生,简直不可以比,自愧不如。“时间去哪了?”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提问。在这大学的平台里,我们有宽阔的课室,有优美的校园环境,有书香四溢的书籍宝库——图书馆,又谆谆善导的老师,有让我们无忧无虑学习的条件。可是,我们把这条件用哪里去了,让这一切随着时间逝去,而我们还未察觉。人人都会喊着要成功,但如果我们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功何在?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这本书,赋予苦难新的诠释。生活中苦难是一门学问,要用百般的意志力才能够读懂并战胜它。苦难能够让我们更加坚强更加的成熟。生活中苦难又是一笔财富,没有它,你的生活就像贫瘠的的沙漠,毫无挑战和生气。要给你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勇于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吧,它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的充实而有意义。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你对待苦难应该持何种态度,所以我们不要被生活的苦难所打到,坚强、坚韧的面对,相信一定能迎来希望的曙光。

7.大学读书心得 篇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阅读文化,阅读推广,认证制度

早在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建设阅读社会”的目标,并从1995年起把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籍此来推动阅读意识,随后读书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很快的发展。许多国家把“阅读社会”作为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同时,纷纷发起了各种阅读活动。[1]

阅读是完善人格、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对于大学生来说,广泛的阅读是培养阅读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起点,因此,阅读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教育中,最本质的一项教育任务。

韩国江原大学图书馆推出了,毕业资格读书认证制度,这项制度颇有创意。韩国江原大学用制度的形式,掌控在校大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有效的提高了大学生阅读意识,培养了大学生阅读能力,同时,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其经验值得借鉴。

1 韩国江原大学图书馆,毕业资格读书制度的内容及实施方法

该校的毕业资格认证分为外语认证、计算机认证、读书认证3种。大学生毕业前必须自主选择其中的任意两个来修满学分,毕业资格读书认证制度要求大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阅读数量,或参加读书活动达到规定的积分点数,并在读书认证计算机评价室通过评价考试,获得认证后才能毕业.韩国江原大学图书馆专门设有读书认证计算机评价室。读书认证计算机评价程序设置很严格。其职责为运用计算机评价系统,对选择读书认证的学生的阅读图书情况,进行评价以及其它与读书认证有关的工作。韩国江原大学的学生在进入计算机评价室【简称CBRT】接受身份认证后,需撰写1 000字以上的读后感,待读后感通过评价后方可进入计算机题库系统进行客观题的答题。一次评价考试未通过的学生,可以在15日以后申请补考。在所有评价考试中都达到标准者,方被认定为通过读书认证的全部评价考试。为了保证毕业资格读书认证的合理运营与管理,韩国江原大学成立了毕业资格读书认证运营委员会,同时出台了《毕业资格认证再实施管理条例》、《毕业资格读书认证运营委员会运营规定》等配套规章制度。毕业资格读书认证运营委员会的最高责任者,由具有丰富读者教育经验的中央图书馆馆长担当,具体工作由中央图书馆主管部署实施。毕业资格读书认证运营委员会主要工作包括:公布每年度读书认证推荐图书书目,保证推荐图书的等级分类、数量、质量,更新推荐图书的信息,负责读书认证计算机评价系统的开发和运营,举办各种读书指导活动,向新生宣传读书认证,完成读书认等级确定,及证书发放等与读书认证有关的工作。[2]

2 制度的意义

韩国江源大学推出的,毕业资格读书认证制度,是一种颇有创意的阅读教育运营机制。它对高校图书馆大力倡导的阅读活动,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对大学生阅读的引领作用,以政策支持和专业领导形式,为校园阅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让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期间,多读书,读好书,这对大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种提倡阅读的方法,可谓是一举多得,学校小投入,学生大受益,社会更受益。

3 韩国江原大学图书馆推出的毕业资格读书认证制度这种方法,在我国实行的可行性

韩国江原大学图书馆推出的毕业资格读书认证制度实施,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简单地说,只需作制度的制定,书目的推荐,计算机评价系统的开发和运营,对学生进行有序的组织考核和证书的发放。这项制度本身不是高深莫测,难以捉摸理解,我们只需要领会制度的实质,开拓我们自己的思路,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适合我们的管理制度。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

4 对韩国江原大学图书馆毕业资格读书制度的改进

韩国江原大学的这项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阅读的制度,在我国高校图书馆还没有实施,韩国江源大学图书馆对于这项制度,从2001年开始实行,他们已经实施很多年,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并且,认证过程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他们自己的运作模式。而我们应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实际出发,不应完全照搬照套,深刻领会分析其制度的精神实质,对这项制度有选择,有改进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把韩国江原大学图书馆毕业资格读书制度简单化,普及阅读文化,在我国要开始实施这项认证制度,首先要考虑到大学之间的差别很大,在同一所大学的学生层次也有差别,应该考虑制定制度的目的是普及阅读,让所有的大学生们都接受,因此,制度开始实行时,把制度先简单化,对学生们看的书的类别不做硬性规定,可以先只要求学生多读书,有一定的量就可以。不要求考核,不作为毕业考核的硬性指标。像选修课一样,在宽松条件下,使学生感受阅读,享受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乐趣,这样阅读就会慢慢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而不是负担。之后再逐步制定相应的由简到繁的管理制度,让读书认证制度起到积极地“干预”和“影响”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行为的作用。同时,慢慢推进实施认证制度。

5 制定适合我国的毕业资格读书认证制度

韩国江源大学图书馆,制定的毕业资格读书认证制度,它的根本目的是用制度管控学生,让学生多读书。现在从我国很多大学图书馆实际情况看,有很多的大学生,对大学图书馆的作用认识不够,根本还谈不上对图书馆的充分利用,上大学四年来图书馆的次数有限,有的甚至没来过,所以,制度要从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开始制定。

首先,把每个学期,同学借书的数量,和同学来图书馆的次数做规定,然后进行统计,得出的数值,成为衡量同学们来图书馆,读书情况的两方面基本指标。例如,一个学期每个同学来图书馆借书的数量是多少,其中包括科技书,政文书,外语书等几类书的数量。到科技期刊阅览室,社科阅览室,外语阅览室,新书阅览室等各几次。

现在网络技术很发达,同学们都用一卡通进图书馆和借书,用计算机统计数字很方便。每个同学的情况,在计算机上可以一目了然。这是一个总体的思路,也是制定制度的一个依据,要让它成为制度,还要做细致划分和规定,可以把每个同学借书量的平均值,作为同学借书量的合格标准,来图书馆的次数也一样,取平均值作为标准,这两项标准就可以看出同学来图书馆的读书的基本情况。

当同学们基本要求都可以达到的情况下,提高同学借书的数量,把借书的数量再分出等级。同时,给同学加推荐的书,之后,再推出计算机认证系统。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图书馆阅读教育的宣传,尤其是对新生入学的图书馆教育都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扎实的做好每一步工作,使认证过程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

结束语

现在中国很多高校图书馆,为了推广阅读活动,建立推广阅读的服务组织,为阅读建立更好的读书环境,同时,还结合阅读开展各种读书活动,这一切都对大学生阅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要高校图书馆规范大学生的阅读教育,担负起阅读教育的教育职能,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要有整个大学教育的环境支持与资源的配合。同时,最重要的还要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阅读教育的运行机制,来保证阅读教育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慧秋,陈明华,孙志梅.大学生毕业资格读书认证制度及其运营——一种颇有创意的大学生阅读教育促进机制[J].图书馆杂志,2008(11).

8.大学读书心得 篇八

其实,那年高考我考得并不理想,在择校方面并没有太大优势,又正值广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广西师大)处于传说中的录取“小年”,我就在第一志愿栏里填上了她。后来大家都问我,师大师大,那是教人怎么做老师的地方,你一个学旅游的跑去凑什么热闹。被质疑多了,连我自己都开始怀疑这个决定的正确性,之后我查阅了很多志愿填报资料,原来广西师大的文旅学院在广西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当看到录取通知书上国家4A级景区王城校区古色古香的大门时,我毅然抛掉了这诸多顾虑。

桂林是世界旅游名城,初到桂林,望着俊美的山、秀丽的水,不难明白为何联合国会将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会址永久落户于此。能在此地学习旅游管理,无疑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不过,可别光顾着贪恋山水美景,桂林山水为桂林乃至广西带来的财富,远不止你看到的满眼翠绿那么简单。桂林的美,带给我们的是数不尽数的见习机会。借着天赐的优势,旅馆与酒店文化已经成为桂林特有的城市文化,课余时间,我们通过学院老师的介绍,到市区的五星级酒店进行兼职和实习,这些酒店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管理水平上都让我们大开眼界,课堂上老师刚讲完的管理案例,下课后就出现在我的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让我前一刻还疑惑不解的概念在下一刻便豁然开朗。随着桂林旅游开发日臻成熟,国内许多旅游相关的活动纷纷在桂林落户。2011年9月16日,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盛大开幕。活动开始的前2个月,主办方已经在各大高校公开征集志愿者,我有幸被录取在招商招展科。活动开始后,我不仅服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还学到了旅游营销、旅游业转型发展等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

虽然旅游管理是一门新兴专业,在办学上许多学校仍处于摸索阶段。但广西师大利用自身地理位置的优势,已经在教学中做到了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实践努力创造条件。旅游技能展示周是文旅学院探索校企联合办学的一大特色活动,活动中,我们可以与桂林上百家旅游企业家面对面的进行经验交流,通过西餐摆台、鸡尾酒会、红酒文化等活动,我们不仅增长了见识,还对旅游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文旅学院历来支持同学们开展与专业学习有关的活动,2011年9月25日,首届大学生桂林旅游节在学校开幕,此活动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与桂林旅游企業共同策划的。在这次活动中,学院向七个旅游单位授牌——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承认并将深入与旅游企业的合作。

大学,是我人生中一页新的篇章。高中时就听闻广西师大“管得严”,严苛的点名制度会让你感觉和高中时无差。进校后果不其然,要想在广西师大做颓废学生可真不容易。广西师大大部分是师范类专业,“尊师重道,敬业乐群”这一校训是广西师大人校内校外都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师范生严于律己的学习、生活态度直接影响和鼓励着我们这些非师范生,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我们为人处世比别人更加重视礼仪规范,更加守时守信。这些习惯的养成,对我们而言,无疑为将来就业时在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增加了一份筹码。

9.大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九

这本书叙述了主人公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嘎山,但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他住在贫民窖里,为了生存,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坊中干活,这使他体会到受剥削压迫的痛苦,除了痛苦的革命理论,他还劝说发动工人们与剥削阶级做斗争。即使革命斗争的挫折令他有时悲观失望,可是他经受了锻炼,革命思想逐渐构成。

这部书是1923年完成的,作者高尔基本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经受了欺凌与虐待。就是在这悲催而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小草般茁壮生长并绽放,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多么渴望他那样,在雨的洗礼中纯洁清新!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我就难以应对,甚至半途而废。从此刻起,我必须要学习高尔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就将自我你塑造成一位对社会大有贡献的人才。

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使我想到了家中一本本书,而我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读”?难道仅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我的大学》之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而退”的道理。

10.大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

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是人人需要的思想,它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从点滴的行为和实践开始,指引我们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完善自我。而《大学》的思想对人们更具有启迪性,它从思想上指引着我们的人生方向。

1、何为“大学”

宋代朱嘉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人生基本的生活卫生和劳作)、应对(是人与人之间的言语、礼貌和态度等)、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方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还有博学之意。从古代注解的意义上推断,“大学”应该是如何实现自我,成为完整的大人的方法。

2、何为“大人”

“大人”这个名词,在古代主要指做大官的人,或是年长的大人。但《乾卦和。文言》上说: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如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这里似乎把“大人”定义为与天地合,与日月合,与四时合的人。也就是说,大人就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中的人。

南怀瑾先生对“大学”的解释可谓最透彻,他认为,凡有志于学,内心修养能达到某一个水准,即称之为“大人”。

并且他大胆地提出,大人即人人。这种提法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儒家思想主张人人可成尧舜,那人人即是大人,皆可成圣人。

这种提法更是一种勇气和承担,如果人人都明了自己即是大人,即是圣人,自然人人思大人之意,行大人之事,人人自可心安矣!

11.大学读书心得 篇十一

大学文科生读书习惯能力创新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但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思想体系,而非仅指“科学创新”。对于人文学科来讲,其最高水平的创新是创新一种文化,即揭示社会一种更高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的,使人更明确为什么而生存和发展。像这样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曾经有不少先贤留下了他们的思考。所以,对文科生来讲,创新的基础首先是通过读书与这些先贤进行交流和对话,而目前的大学文科生在读书方面还存在不愿读书和不知怎么读书等诸多问题,而这极不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有必要设计出一套指导大学文科生读书的可行性方案。

一、让更多的学生发出“我要讀书”的意愿

一些大学生不愿意读书的原因,除了社会因素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根本没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孔子曾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愿意读书的学生大部分还处于“不知之”的阶段,故而对读书没有兴趣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作为学校和教师就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改变这一现状。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1.在整个学校范围内营造读书气氛。具体可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古今中外历史上关于读书以致人成功的典故,可在图书馆和各学院展板上进行。比如,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朱熹曾经总结出了诸多读书方面的心得名言,并著有《读书之要》,曾提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道必在于读书”之言,可将这些名言警句及先贤本人读书的故事加以宣传。

2.安排最优秀的专业教师给大一新生上课,激发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上某一门课程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所以,可充分利用教师的魅力吸引学生。

3.制定相关的奖励机制。不可否认,在当前的中国教育体制下,求学的功利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尽管最终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但必须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使其更有积极性。具体可对参与读书的学生分组,然后确定指导教师进行评审,评出优劣,对优秀者以颁奖或发表论文的形式给予适当奖励。

二、指导学生读哪些书

1.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课程教材。对大学生来讲,如果说大一是一个对专业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学习掌握时期的话,那么进入大二的学生应该在课程设置上添加学习方法一类的书籍。以历史学专业为例,应该在大二就开设《目录学》、《文献学》这样的课程,让学生了解书籍,能找到书籍,这是其自主学习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2.有助于学生拓展研读的课程参考书。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有诸多人进行教材的编写,而且因为学术之争,此教材与彼教材可能存在很多观点上的冲突。而上课只能参照其中之一种,如果仅以此为纲,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开列其他相关参考书目,让学生进行阅读,从中发现不同和分歧之处,从而引发他自己对分歧问题的思考。

3.研究必备工具书。工具书是书山的向导,学海的舟揖。学习中有了它,犹如治学有良师;工作中使用它,好比做事有帮手。充分利用好工具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工具书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讲,能否将科研工作真正进行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于工具书的了解和使用程度。就历史学而言,1956年,邓广铭先生在北大的课堂上公开提出,要以职官、地理、目录、年代为研究中国历史的四把钥匙。直至今天,邓先生关于“四把钥匙”的说法依然受到众多学者的首肯。所以,关于这四把钥匙方面的工具书就应该介绍给在校学生,以开始能够从事科研的大二学生为主,可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讲解或者与图书馆进行合作,分批对大二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演示讲解。

4.经典文本。进行通识教育是借鉴于国外一流大学的做法,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种模式,也是目前国内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著名学府,都十分重视对经典文本的研读。深入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康德等西方经典和儒家等华夏经典,以及《可兰经》《源氏物语》等非西方经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内在的价值尺度、精神品格、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帮助学生养成健全有力的人格。研读经典适合于各个学科专业。对于历史学科的学生来讲,还应该侧重对一些历史哲学、史学理论方面的书进行涉猎和研读,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与当前的通识教育趋势相吻合。

三、安排学生怎么读书

让学生明确了应该读哪些书后,需要落实的还有:一是什么时候读,二是读了之后怎么办。因此,可尝试如下之设计:

1.时间安排。具体到某一学科和专业的学生,重点该读的书主要包括课程的参考书和经典文本。任选每门课所留的参考书目中的一种,以期中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这样基于课程安排相关的书会使学生眼界稍微开阔,不至于局限于教材;其他经典书目的读书时间可以安排到假期,放假之前布置下去,学生利用假期读一本书,4年8个假期,至少能读8本经典书。对于工具书不必仔细研读,但要学会使用,可利用学生写作业或者毕业论文设计之时由指导老师带领进入工具书库进行分别详细介绍。

2.读书形式。读书之后,只要是认真读总会有些疑问或者想法,要求学生以札记或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论文则严格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要求,使学生提前感受学术。

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近则为其毕业论文设计中的选题、写作规范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远则为学生思维开拓,能力培养,助其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理论上则是推进“三个密切结合”,即教与学的密切结合、教学与研究的密切结合,课内与课外的密切结合的重要举措,有助于研究性大学和教学研究性大学探索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10,(6).

[2]张元翠.浅谈工具书作用的发挥.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4).

[3]徐飞.通识教育再认识.新华文摘,2011,(5).

[4]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中国大学教学,2011,(1).

上一篇:物权法考试试题及答案下一篇:丘吉尔二战著名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