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精选9篇)
1.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篇一
浅谈中国文化对日韩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首先中国汉字的传入和日本文字的发展日本名族和世界上其他名族一样,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口头语言,但是就日本的文字而言,它却是在中国的汉字逐渐传入日本以后才逐渐产生的。日本从最初没有文字到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假名文字与“和汉混合”的文字体系,这个过程是全面学习和引进汉字,并且根据日本原有的语言对它滴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其次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具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日本资本主义思想产生之前。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公元五世纪以前。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革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
我们知道,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要比我们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韩国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儒家思想在现代韩国伦理道德观念中仍然在起作用。尽管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韩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他们仍然保持着代代相传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风尚,如5月8日被确定为韩国的“双亲节”,以提醒人们重温渊源悠久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风俗。我们知道,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也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这一称号没有给中国,而是给了韩国,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中,现代生活中,走出了一条具有韩国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2.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篇二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儒家、道家、法家和无为、纵横等流派,其中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影响较其他学派更为深刻。“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包含着迄今为止仍在影响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有句老话说:百善孝为先。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进入了一个家庭,家是最小的社会单元,我们小的时候受到父母的爱护,成人后又更多地表现出对父母的关爱。
“知人”应属儒家智慧的核心。一个人从知道自己到了解他人,从对自我职业的“乐之者”变成对社会理解的“知之者”。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质是表达我们应该蹲下身姿,学会与人交流,也可以向总体能力上还不及自己的人学习,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从而获得带有环境制约或具有明确应用条件的学问。书本上的知识和结论虽可在短时间内获得,但这也往往弱化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相应地弱化了知识应用的条件,容易误导学生不去关注知识的应用。
“文、行、忠、信”是孔子的核心教育理念。“文”是向前人总结的文章学习;“行”是在社会的实践中学习;“忠”是做人的基本点,是对团队、国家的忠诚;“信”是做人的行迹,是对家人、朋友及周边人所表现出的诚信。
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的基石,仁者爱人就是说要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人。一个真正仁爱的人一定能给他的亲人带来温暖,给他的朋友带来快乐,而他自己也是生活在内心和谐的山河与四季之间。
国学的强大就在于它不仅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还给我们指明了脚下的道路,其道理之朴实,凡人皆可理解。在国学回潮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正在走向更加理性。事实上,大学期间正是学生完善自我价值观、从未成人向成人转化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年龄已达到了成人,而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往往有些滞后。他们经济上还未独立,不足以立足于社会,此时的价值观教育对他们建立人生意义至关重要。
大学生仍处在学生时代,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基本上与他们没有利益冲突,看人看事不免比较简单化,但他们也会思考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如何正确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如何把目前的学习与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上升到“乐与爱”的程度,如何把将要面对的问题分为能力之内与能力之外。
中国大学的发展必然受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中国共产党是在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经受了历史的检验,中国社会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作为大学生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了解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历史人物的思想,理解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能在纷乱的世界大局中站立起来是件多么不易的事。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每一个法规和制度都会受广大民众文化意识和经济、历史发展状态的制约,因而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大学生还要掌握辩证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抓住主要矛盾的能力、一分为二地看事物、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虽然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对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仍处在探索之中,但中国大学跨越式的成长已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我国的经济结构还处在少量创新和多数追赶的过程中,以至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要是以尽快进入专业角色、能熟练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是,中国社会目前已经到了一个经济的转型期,劳动力优势已不再明显,中国下一个二十年若要保持旺盛发展的势头必然要走创新之路。应用型的人才虽然培养得快些,但是如果没有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将很难出现精英式的领袖级人物。
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正处于转型期的起步阶段,美国在经济上的霸权与强势由于中东战争的制约和经济危机的产生而得到了初步的遏制,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形成了经济领域中多极世界的新格局。中国以全球经济第二的规模坐视全球,当今世界经济上的许多事情离开了中国也不可能办得完美。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一体化将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争得一席之地,虽然这些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但不乏藏有重大的商机。日本虽然屈居全球经济第三的规模,但它技术的先进性、科学的管理文化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都不可轻视,在全球战争的可能性日益趋缓的条件下,他们更愿意在经济市场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俄罗斯经历了体制变革的阵痛,在石油、天然气强盛需求的环境下,带着航天、重工业及军事工业的强势而重新崛起,使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昔日的老对手。当然,还有人口大国印度、资源大国澳大利亚、巴西和南非等国,他们的经济环境虽然经历了经济危机,但仍然以较高的速度发展,他们在不同的经济场合里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意愿。由此可以看出,经济领域中群雄竞争的时代刚刚开始。
经济领域的竞争实际上是在政治领域和军事领域的制约下展开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攻打伊拉克,其主要原因是伊拉克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谁也不会相信如果伊拉克没有任何资源,美国为了它的民主意识会用武力介入。美国与俄罗斯的核裁军谈判也是为北约的许多国家所在地——东欧提供经济发展的安全保障。近期美国为了稳定东北亚的地位,不断地拿朝鲜说事,在政治和军事上控制日本和韩国,以此为制约条件,使这两国的经济始终处在美国的控制网之中。当今世界不管在政治领域还是在军事领域,美国都不可能忽视中国的存在,我国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削弱美国在全球的霸主战略,因而总惦记着利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误解和矛盾为美国利益最大化服务,达到制约我国发展的目的。另外,美国还利用军事和政治上的优势,想尽一切办法为经济服务。
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军事领域、经济领域的竞争,从长远观点来看实质是人才领域的竞争。邓小平先生在二十多年前曾提出的在国际事务中韬光养晦的谋略是高屋建瓴、行之有效的。我们要静下心来做好国内的人才培养,发挥社会主义体制的优势,举全国之力投资人才、研究人才、发展人才,而这一切的重中之重便是办好大学、发展好大学。
当前的世界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给我国大学的发展创造了绝好的时机,如果我们的大学能抓住契机得到有效的发展,则会将我国的经济从“高速公路”带到新的“高速铁路”上去。
中国的大学还承担着众多家庭的希望,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家庭来说,还包含着改变命运的机会。因而中国大学不仅承担着国家发展的历史重任,也背负着让人民满意的社会责任。
摘要:国学的强大就在于它不仅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还给我们指明了脚下的道路,其道理之朴实,凡人皆易知晓。在国际环境下,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军事领域、经济领域的竞争,从长远观点来看实质归结为人才领域的竞争。当前的世界形势和国内的经济形势给我国大学的发展创造了绝好的时机,如果我们的大学能够抓住契机得到有效的发展,则会将我国的经济从“高速公路”引领到新的“高速铁路”上去。中国大学不仅承担着国家发展的历史重任,也背负着让人民满意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教育竞争,传统文化,世界格局,人才领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ov.cn/gzdt/2007-06/08/content_640905.htm/,2012-06-12.
[2]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 教育竞争 传统文化 世界格局 人才领域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需要有一种书香的氛围,但大学不能完全孤立于社会之外,来自社会传统的、现代的种种思想,以及国际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儒家、道家、法家和无为、纵横等流派,其中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影响较其他学派更为深刻。“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包含着迄今为止仍在影响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有句老话说:百善孝为先。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进入了一个家庭,家是最小的社会单元,我们小的时候受到父母的爱护,成人后又更多地表现出对父母的关爱。
“知人”应属儒家智慧的核心。一个人从知道自己到了解他人,从对自我职业的“乐之者”变成对社会理解的“知之者”。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质是表达我们应该蹲下身姿,学会与人交流,也可以向总体能力上还不及自己的人学习,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从而获得带有环境制约或具有明确应用条件的学问。书本上的知识和结论虽可在短时间内获得,但这也往往弱化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相应地弱化了知识应用的条件,容易误导学生不去关注知识的应用。
“文、行、忠、信” 是孔子的核心教育理念。“文”是向前人总结的文章学习;“行”是在社会的实践中学习;“忠”是做人的基本点,是对团队、国家的忠诚;“信”是做人的行迹,是对家人、朋友及周边人所表现出的诚信。
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的基石,仁者爱人就是说要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人。一个真正仁爱的人一定能给他的亲人带来温暖,给他的朋友带来快乐,而他自己也是生活在内心和谐的山河与四季之间。
国学的强大就在于它不仅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还给我们指明了脚下的道路,其道理之朴实,凡人皆可理解。在国学回潮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正在走向更加理性。事实上,大学期间正是学生完善自我价值观、从未成人向成人转化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年龄已达到了成人,而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往往有些滞后。他们经济上还未独立,不足以立足于社会,此时的价值观教育对他们建立人生意义至关重要。
大学生仍处在学生时代,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基本上与他们没有利益冲突,看人看事不免比较简单化,但他们也会思考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如何正确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如何把目前的学习与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上升到“乐与爱”的程度,如何把将要面对的问题分为能力之内与能力之外。
中国大学的发展必然受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中国共产党是在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经受了历史的检验,中国社会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作为大学生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了解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历史人物的思想,理解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能在纷乱的世界大局中站立起来是件多么不易的事。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每一个法规和制度都会受广大民众文化意识和经济、历史发展状态的制约,因而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大学生还要掌握辩证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抓住主要矛盾的能力、一分为二地看事物、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虽然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对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仍处在探索之中,但中国大学跨越式的成长已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我国的经济结构还处在少量创新和多数追赶的过程中,以至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要是以尽快进入专业角色、能熟练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是,中国社会目前已经到了一个经济的转型期,劳动力优势已不再明显,中国下一个二十年若要保持旺盛发展的势头必然要走创新之路。应用型的人才虽然培养得快些,但是如果没有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将很难出现精英式的领袖级人物。
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正处于转型期的起步阶段,美国在经济上的霸权与强势由于中东战争的制约和经济危机的产生而得到了初步的遏制,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形成了经济领域中多极世界的新格局。中国以全球经济第二的规模坐视全球,当今世界经济上的许多事情离开了中国也不可能办得完美。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一体化将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争得一席之地,虽然这些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但不乏藏有重大的商机。日本虽然屈居全球经济第三的规模,但它技术的先进性、科学的管理文化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都不可轻视,在全球战争的可能性日益趋缓的条件下,他们更愿意在经济市场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俄罗斯经历了体制变革的阵痛,在石油、天然气强盛需求的环境下,带着航天、重工业及军事工业的强势而重新崛起,使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昔日的老对手。当然,还有人口大国印度、资源大国澳大利亚、巴西和南非等国,他们的经济环境虽然经历了经济危机,但仍然以较高的速度发展,他们在不同的经济场合里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意愿。由此可以看出,经济领域中群雄竞争的时代刚刚开始。
经济领域的竞争实际上是在政治领域和军事领域的制约下展开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攻打伊拉克,其主要原因是伊拉克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谁也不会相信如果伊拉克没有任何资源,美国为了它的民主意识会用武力介入。美国与俄罗斯的核裁军谈判也是为北约的许多国家所在地——东欧提供经济发展的安全保障。近期美国为了稳定东北亚的地位,不断地拿朝鲜说事,在政治和军事上控制日本和韩国,以此为制约条件,使这两国的经济始终处在美国的控制网之中。当今世界不管在政治领域还是在军事领域,美国都不可能忽视中国的存在,我国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削弱美国在全球的霸主战略,因而总惦记着利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误解和矛盾为美国利益最大化服务,达到制约我国发展的目的。另外,美国还利用军事和政治上的优势,想尽一切办法为经济服务。
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军事领域、经济领域的竞争,从长远观点来看实质是人才领域的竞争。邓小平先生在二十多年前曾提出的在国际事务中韬光养晦的谋略是高屋建瓴、行之有效的。我们要静下心来做好国内的人才培养,发挥社会主义体制的优势,举全国之力投资人才、研究人才、发展人才,而这一切的重中之重便是办好大学、发展好大学。
当前的世界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给我国大学的发展创造了绝好的时机,如果我们的大学能抓住契机得到有效的发展,则会将我国的经济从“高速公路”带到新的“高速铁路”上去。
中国的大学还承担着众多家庭的希望,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家庭来说,还包含着改变命运的机会。因而中国大学不仅承担着国家发展的历史重任,也背负着让人民满意的社会责任。
注: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N100204003)资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ov.cn/gzdt/2007-06/08/content_640905.htm/, 2012-06-12.
[2]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4.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篇四
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但是,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
摘要:色彩是动画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它赋予了动画画面丰富的视觉感受,也是动画中情感信息最直接的传递者。本文着眼于《大闹天宫》与《山水情》中的动画色彩语言,深入挖掘其独特的色彩表达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渊源,探索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动画色彩语言体系。
关键词:动画色彩;借鉴传承;民族文化
色彩是观众对于动画作品最直接的体验,它能够使内在的精神世界外化成为可视的形象语言。从最初的黑白无声动画片到现在的3D立体彩色动画片,动画色彩经历了不断探索、累积、发展和变迁的过程,形成了如今千千万万、形形色色不同的色彩风格。而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是根植于我们血脉中的民族基因,它在无形之中引导着中国人民的色彩审美倾向,对当代中国动画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从黑白的《铁扇公主》到彩色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从装饰风格的《骄傲的将军》到水墨风格的《小蝌蚪找妈妈》,中国动画色彩一直都在从民间传统艺术中吸取养分,并创造出数不胜数的动画艺术精品。本文试图以经典动画《大闹天宫》与《山水情》两种不同的画面色彩风格为例,探求隐藏在中国动画用色背后的文化基因。
一、《大闹天宫》中儒家思想对动画色彩的主导
动画《大闹天宫》的色彩风格来自于中国画工笔重彩色彩体系所演变而成的装饰风格。其色彩的特点是鲜艳明快、浓郁厚重,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画面喜爱使用高纯度原色,追求强烈的色彩视觉观感。《大闹天宫》中常用蓝、白、红、黑、黄这五种颜色,使用这些颜色为画面的主色调其根源来自中国儒家思想的“五色”学说。
“五色”最早指的是青、白、赤、黑、黄这五种颜色,它来自“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人对天地万物随四季变迁的过程进行总结而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色彩体系。而后经过代代传承,于儒家思想中“五色”被确立成为了“正五色”,寓意为高贵正统的颜色。同时儒家思想也把不纯净的颜色归为间色,意为地位比较低的色彩。一般认知的五间色是绿、红、碧、紫、骝黄。
“五正色”的儒家学说本意是在于强化三纲五常、人伦教化,以期从侧面在思想上影响和约束中国人的阶级观念,然而这套色彩理论却意想不到地对古人的日常生活用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礼记》卷二十九有记载“士不织衣、无君者不贰采。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这句话记载的是当时文人志士在日常穿着上的规定,具体是上衣要用正色、下裳要用间色,以此举表示上尊下卑的阶级关系。《论语》中也有记载,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履邦家者。”这句话主要表达了孔子对于阶级属性的`看法,他认为人要做到长幼有序、尊卑有别,间色不能抢夺正色锋芒,民间音乐不能扰乱宫廷音乐。这些儒家的伦理纲常在约束着人们生活作息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色彩观念。“五色”的色彩文化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特有的色彩审美中的本源之色。
二、《山水情》中道家思想对动画色彩的颠覆
动画《山水情》中色彩以黑白为主、辅以少量淡色彩,是一种不为物役、不被法拘、清新自然的色彩风格。这种用色风格受到中国文人画的影响,是一种不以完整真实再现对象为目的,追求领悟绘画对象内在精髓的设色风格。在《山水情》的动画语言中,我们很难感受到传统意义上的色彩信息。它既不像早期黑白动画利用光影的效果来组织画面,也不像现在流行的全彩动画通过五彩斑斓的配色产生视觉刺激。它的用色质朴凝练、洒脱豪迈,更像是一位年迈的老人在娓娓地叙述晦涩难懂的诗句。这种气势恢宏、天马行空的色彩观念其根源来自中国道家思想的“色彩取消论”。
道家的这种“色彩取消论”可以说对中国色彩文化有着颠覆性的意义,它和儒家拘束性的色彩理念不同,道家讲究的是不为浮表现象所蒙蔽,把色彩从感官刺激的层次回归到精神养颐的境界。中国许多经典的动画也借鉴了这种黑白色彩风格。如《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影片,在色彩上选择了水墨这种最简洁的色彩语言。相对于色彩缤纷的动画色彩,单纯的水墨色彩组成,更易营造出自然和谐的画面美感。整个画面色彩虽然只是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了描绘对象的精气神,充分展现了道家色彩理念中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色彩主张。
三、《大闹天宫》与《山水情》的色彩语言比较
《大闹天宫》与《山水情》都是“中国动画学派”的巅峰之作。《大闹天宫》施色浓重艳丽,色彩风格追求“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写实主义。《山水情》的色彩表现则与之截然相反,它主观地抛弃了世间万物原本固有的色彩和形态,以简单纯朴的色彩观念唯心地阐释大千世界的精神本质,让整个画面显得缥缈而诗意。
5.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篇五
略论现代科技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科学理性对传统审美表现理性的入侵,极大地变革了传统的审美理念,经典的审美观走向沦落;科技带来传播媒介的改变,导致审美从精英走向大众。同时,先进的科技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破坏作用亦不容忽视。认清这种双重作用,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审美文化。
作 者:常俊玲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刊 名: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0“”(4)分类号:B83―0关键词:科技 审美文化 从精英走向大众
6.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篇六
文章概述了企业文化的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以及企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企业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为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的方向提出了有益的关键字:企业文化;问题;趋势;华为
建议。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_____浅谈华为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企业界、学术界的重视。近年来世界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显示出了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所呈现出的明显互动性。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大潮和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推动着企业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不断运用新的知识进行管理创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也不断推动着企业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创造一种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
对于企业文化概念的界定,国内外至今没有同意的定义。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认识和表述的综合,我们将企业文化界定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一种过程管理,需要企业的每一个行为过程都能完美地体现公司的文化主张。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工业化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就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科学管理实践,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当时的生产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并且过分强调严格用科学方法和规章制度来实施管理。不论前期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后期韦伯等人提出的行政组织理论,其共同点都是强调科学性、精密性和纪律性,而把人的情感因素放在次要位置,因而严重扼杀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梅奥的行为管理理论使人们开始关心员工的社会性方面需求的满足,注意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于组织效益的影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激励理论的出现。这些理论针对人的需要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提出用“社会人”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五六十年代系统论的应用和权变理论的发展导致了西方组织管理在70年代的“战略热”和“系统热”,即重点由组织内部的管理转向战略管理,强调组织结构和系统的协调与适应能力,80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育昂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管理理论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势,西方一些学者把它成为“新管理丛林理论”。出现了知识管理、再造工程、企业伦理和企业文化的交叉研究现象。如果说企业文化仅仅将分析视角局限于企业内部这个狭窄的空间里,那么,网络经济、知识管理、再造工程、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交叉研究就大大扩展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把企业管理研究的触角延伸到了企业外部社会环境的诸多领域。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结合企业外部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在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就有一批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优良的企业传统、企业风气和企业精神和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它们在经营管理模式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比如,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暗杠的“鞍钢宪法”、江南造船厂的“江南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后来,随着经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的进行,新的管理实践又对企业管理的变革和创新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而这些“企业文化”也由于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也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模式被引入我国的企业中,企业文化自此起步并掀起高潮,企业文化逐渐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继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之后的第四种资本—文化资本。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批优秀的企业家茁壮地成长起来,企业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海尔的《海尔企业文化手册》以及华为的《华为基本法》获得了海尔和华为的快速发展和持续成功。这让已经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界,再次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热潮。一时间,许多企业都风起云涌地搞起了企业文化,在全国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热潮。
从实践来看,首先应该肯定的是,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由粗放走向精细,由传统走向现代,既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环关系,也与企业的社会效益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已成为企业提升整体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精神支撑。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暴露了许多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当企业文化热中涌现出的一些明星企业的纷纷星辰陨落,企业文化也逐渐降温,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面临着当今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的发展以及企业内外诸多矛盾与问题的频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误区以及未来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冷静思考时,就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的识别系统。
这是典型的识别系统符号论,认为:CI策划即MI理念识别系统,BI行为识别系统,VI视觉识别系统,三者的结合就是企业文化。比如,一些企业仅仅将企业文化作为其一种营销工具或者招聘手段,难以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模式应用于整个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领域的奠基人埃德加H·沙因创立了著名的“沙因文化模型”,解释了企业文化的三个要素,为全面地评价组织现行文化明确了指导方针,提供了实用建议。沙因认为,文化由以下三个互相作用的层次组成:最外层是物质层,是可以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等;中间一层是支持性价值观,包括了企业战略、企业目标、企业质量意识和企业指导哲学等;而最里面的内核,则是基本的潜意识假定,是组织成员潜意识的一些信仰,直觉、感觉、思想等。CI策划实际上是企业邀请策划人进行全面系统的策划(包括MI、CI、VI),并通过传播,形成一种识别标志,尽可能地让大家了解认知给企业,扩大其影响面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CI策划强调外在的东西,重视外观形象的传播具有外显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积淀而来并被企业极其内部成员接受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它强调客观存在和内在精神,而不仅仅局限于识别系统,是企业全部活动的集中反映。企业文化的塑造比CI策划更复杂,而且企业文化需要不断地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在关注企业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作为企业文化外在体现的企业形象。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形式将更有利于企业文化传播和传承,使企业文化更好地深入人心,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价值。特别注意CI系统的导入和应用过程中,CI与管理的并重,VI与MI的并重,策划和实施的并重。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内涵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二,将企业文化片面地理解成世界观,忽视其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管理作用。
从企业文化的发展史来看,企业管理衍生了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神话,企业文化的理论也在不断丰富。有人将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的实际管理和经营过程,把企业文化理解为纯粹的精神文化、思维理念。把精神文明建设等同于企业文化建设,忽视企业文化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的体现。这种企业文化观念缺乏现实的基础,相当于空中楼阁。而企业文化的实质应该是一种过程管理,必须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中,使得企业的每一个行为都能体现企业文化的主张。企业文化首先不能脱离企业的管理过程孤立存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是企业管理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企业文化是在各种企业管理活动和过程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为所有组织成员所认同并具有传承性的群体意识。同时,只有企业文化建立在牢固的管理实践基础之上,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的价值目标。
三,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这在一些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这种政工的论调。客观地说,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许多共同点:目标基本一致、对象完全相同、内容也具有相似之处、手段大体重合。但是有共同点并不意味着二者是相同的,事实上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一回事,企业文化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反映了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企业社会主义性质的客观需要。企业文化属于经济文化范畴,而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文化范畴。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其核心层次—精神层的内容,如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等都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其中间层次—制度层的形成和贯彻,也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工作的保证和促进作用。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看,其大部分内容直接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关,这些内容也可以都纳入企业文化的范畴,但由于其带有政治性、阶级性、是非性等特殊的性质,使其成为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限制了其适用的范围。实际上,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不互相包含,又不是完全重合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互相交叉、互为依存的关系。
四,缺乏企业文化创新意识,忽视企业文化的动态管理过程。
许多人认为将企业文化视为金科玉律,认为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可以奉为圭臬,难以用发展的观点审视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生存的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文化也应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与之适应。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发展中形成,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企业文化的动态变化可能匹配于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发展,也可能变异为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负面因素。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具有一定时期之内的相对稳定性。优秀的企业文化的一般发展态势为“呈螺旋式上升状”,即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之下处于上升趋势。僵化的、落后的企业文化则处于停滞状态企业内弥漫着守旧,安于现状的气氛,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过于沉迷于过去的成功经验和行为方式而不愿改变,国内外很多案例都生动残酷地展示了这种僵化的文化氛围对企业的巨大伤害。所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审视,对外界环境和企业的发展匹配性进行评估,及时进行调整,以使得企业文化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一个优秀企业的文化体系建成后就要显示其对外部影响因素以及内部新生文化因子强大的吸引力、包容力与消化力,形成动态开放的系统。因此,企业文化需要动态管理、持续改进。应把对市场环境的适应度作为检验企业文化优劣的重要标准。企业文化的“动态管理”就是对该过程进行长期监控与主动调整,使之逐渐成为企业成长与发展的灵魂。
五,缺乏科学全面可信的企业文化评价体系,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评价结果是企业文化进行不断改进的基础,它为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变革提供事实依据。企业文化测评是通过合理选取考核的对象,通过开发的量表,将其量化,测评目标企业现有文化的典型特征,而后通过与常模的比较,发现目标企业的文化优势与劣势,有些还会根据特征进一步确定企业文化的类型,从而实现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定量化的评估和诊断,并迅速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所以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管理系统和企业的文化评价系统,对于建设一个公平竞争和谐运行的市场秩序,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对于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企业文化的评价必须兼顾企业经营业绩和企业社会责任,做到二者的和谐促进。企业是靠经营业绩生存和发展的,所以应把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作为企业文化研究和考核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包括共通的价值观念,即企业中多数成员共同拥有,能形成企业行为方式的,会长期存在的重要目标和切身利益,包括部门行为规范,即由于共通的价值观传授给新企业成员,同时企业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形成能延续的普遍行为模式,而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必然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影响。同时,企业要长期生存发展要求企业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研究和企业文化评价的关键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便是资本与公众、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当前,世界企业的文化正从反映型文化向预防型文化转变,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完全是互动的伙伴关系。企业界越来越认识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就是把社会元素纳入到企业的考虑当中去。企业成功的标准已经超过了财务报告上的数字的意义,已经上升到与社会分享成果,实现共赢的标准之上了。
21世纪企业管理理念的变化呈现出一种文化的趋势:又名问到文明,这是企业从硬性管理到软性管理的文化趋势;从企业利润到社会责任,这是企业从唯利是图到与社会共赢的文化趋势;从一国经营到多国经营,这是企业从文化管理到跨文化管理的文化趋势。
(一)软性管理高于硬性管理的趋势。
硬性问题是物质的,重在物,包括财务、营销、技术和生产等,通常会影响到企业的底线—利润线,起保证作用,是保证企业生存的物质基础;而软性问题是精神的,重在人,一般关于价值观、士气和沟通等,会影响到企业的上线—营业收入总额以及企业的持续发展,起促进和升华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升华企业的高度。在21世纪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作为企业重要资源的理念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因此企业对于掌握着这一资源的知识型员工的重视就转变为企业管理实践中对于软性问题的重视。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重视人的价值。
给企业持续带来变化和进步的人,是企业的重要资源。重视人的价值,是优秀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满足了知识型员工对工作丰富化和扩大化的需求,相对于硬性的中指标压力和物质奖励更具有激励力和吸引力。华为实行的是全面的人本文化,它非常重视现有的工作是否能够满足员工的物质、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需要,对不同岗位的员工的关心和培养是同等的,让员工以使得自己是企业真正的主任。
2.尊重员工的差异。
根据个人的特点和特长区别对待,是企业士气的来源,也是企业形成共有价值观的重要方法。成功的团队来自于区别对待,即保留最好的,剔除最弱的,使企业组织保持持续的新鲜活力,而且总是力争持续改进,基业长青。但是,这种尊重差异是建立在团队协作基础上的。如果忽视集体的力量,同样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华为的任正非就主张华为的企业文化就是年和全体员工团结合作,走群体奋斗的道路,非常厌恶个人英雄主义,主张的是团队作战。华为的企业文化被称为狼性企业文化,其中浸透这一股“狼性”。这种强者集体的狼性精神使得华为常常以集体战的发展,斗过了强大若干倍的对手,找到了生存之法。
3.崇尚精英主义。
在《基业长青》这本书里,作者通过高瞻远瞩公司与对照公司相比,得出了很多关于富有远见的公司之所以比对照公司更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结论,精英主义就是其中之一。IBM、诺是全、宝洁、迪士尼等都以培养和强化精英主义做诶员工价值观的引导,使世世代代的员工都以身为公司的一员而由衷的自豪,也成为了员工激励的重要精神满足。在员工队伍越来越知识化的现代企业,精英主义正以其与员工事业成就需要的严密契合而受到企业的瞩目,成为了企业的软性管理手段。
(二)社会价值超越企业利润的趋势。
企业奋斗的目标已不只是利润、产值、市场占有率,而是为社会、为用户、为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衡量现代企业成就的标准已由过去人们公认的销售额、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三大指标变为企业为股东、用户、社会创造的的价值,社会责任日益成为了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目标。
1.敬业报国的企业目标。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指出:“如果公司没有把促进社会繁荣当作目标,而只是为了利润而经营,那就没有意义了。”为此,他把“工业报国”作为社训,提出“认清我们作为工业家所应尽职责是鼓励进步、增进社会福利,并致力于世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华为的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条是解决华为公司追求什么。现在社会上最流行的一句话是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华为公司的最求是相反的,华为公司不需要利润最大化,只将利润保持一个较合理的尺度。在《华为公司基本法》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华为以产业报国和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公司的发展为所在的社区作出贡献。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2.诚信自律的企业伦理。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在网络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和社会越来越关注企业的诚信问题。诚信不仅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基本素质,也是企业文化的生命线。企业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体系最核心的内容便是诚信,良好而深厚的企业文化必然根植于一以贯之的诚信品格。许多优秀的企业不仅把诚信看作企业的外在形象,更把诚信作为经营理念和无形资产,甚至是企业的生命。正是记忆良好信誉体系的而形成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为满足顾客需求而不断创新产品、改善服务、诚信经营,保证了企业历久不衰,基业长青。而质量是诚信的基石,没有质量,谈信誉,谈发展都是空话。华为质量的原动力来自于一种愿望,一种共识:一种把工作做好的意识和愿望,基于这种愿望,才能把质量的基础建立起来,才能持续地建立企业的诚信形象。还有许多的中外企业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的扶助,在危机时期的义举,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捐助等等,都体现了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对于伦理文化的重视。
(三)跨文化管理的趋势。
从一国经营到多国经营,企业管理已经日益不是在一个国家的文化、法律或主权的范围内进行,而是多国化了。企业需要学习如何是超越国界的,即在一个共同的世界经济中对管理统一性的需要同文化上多样性的需要这两者再一个机构和一种管理中协调起来。企业文化虽不能像纪律一样记录下来,但它却可以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甚至渗透到员工的言行举止当中。同样,在国际化的企业中,让企业文化渗透到不同国家或地域显得尤为重要。
1.人力资源本土化。
改革之初,众多外资进入我国,评价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核心技术,外企与国内企业的联姻被国内企业尤其是一些急于脱困的国有企业视为救命稻草,国内企业的低姿态加上国家对于引进外资的急迫感促成和助长了国外企业在合资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在合资企业内,不仅高层管理者外籍人员占据主导地位,就连中下层的管理人员也大多是外籍,外籍管理人员自恃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对本土文化的漠视,企业内很多技术人员在这种没有沟通、没有尊重的企业环境下另谋出路,留下来的国内企业员工也有着极大的抵触情绪。合资企业的高薪与高离职率、低满意度和低效率的矛盾使理性的管理者开始思考企业跨文化的出路。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不断做大做强、走出国门,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又被重新提上议程。今天,多数跨国企业开始从经营的有效性出发来认真对待文化差异,除了对员工进行文化培训外,还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文化理念融入本土文化,在新的文化理念的主导下,人员本地化正在跨国企业内发挥这成本和文化的双重优势。
2.文化融合。
拥有不同优势和核心能力的企业通过联合、重组、联盟等方式进行合作竞争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但企业在联合、兼并和联盟的过程中,如果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而忽视文化差异,很容易造成精明的商业计划操作不灵,精良的资产无法整合。华为有自己的一套跨文化管理策略。从华为的管理哲学来看,“跨文化”管理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过度强调“跨文化”,其实是对作为一个现代企业本身存在的管理共性问题的漠视。从华为的经验而言,在实现国际化之前,首先是管理体系与国际的接轨,而不仅是表面形式上的“企业文化”,而是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在企业的跨文化的管理中运用,也绝不是引入一两个国际职业经理人就能解决的问题。
(四)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思维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像扁平化的灵活方向发展,随着其管理核心变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和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和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潜能和智慧的开发”。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尤为受到关注。但应注意到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和团体的匹配问题,匹配的状况不同对企业产生的结果也不同。因此,成功的学习型组织应是企业文化与员工思维想契合的学习型组织。在任正非的带领下,华为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在通讯行业,技术更新速度之快,竞争之激烈是其它行业所不能比拟的。如果华为学习能力不够强大,就一定会被淘汰。所以任正非一直强调,世上有许多欲速则不达的案例;作为华为人必须要丢掉速成的幻想;学习日本人的踏踏实实、德国人的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我国的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仍然任重而道远。用现代企业文化理念打造国际一流企业的实践,是上下认同、自觉主动、深入人心、并随着企业的发展处于创新再建设的动态过程:一是用现代企业文化理念经营管理企业应当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方法,将企业文化管理上升到重要的地位;二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内容;三是要充分认识企业文化的效益价值,从而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企业文化必然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7.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篇七
自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随后,2015年全国两会上,马化腾提出了对经济社会的创新的建议和看法。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使得“互联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传统的国际贸易主要是B2B(Business to Business)模式,消费者购买渠道少,且种类少。互联网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外贸不仅仅是B2B模式,还有B2C(Businee to Cousumer),C2C(Cousumer to Cousumer)模式,海淘,代购等词也在消费者群众悄然兴起,京东、淘宝、海狐等等跨境销售平台的销量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
二、“互联网+”与外贸结合的新型贸易活动———跨境电商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不同国家的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完成网上支付,并通过国际物流送达货物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2014年7月,国家出台关于跨境电商的利好政策《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口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后,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目前我国外贸服务平台企业已超过5000家,通过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外贸企业超过20万家。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远超全球其他国家地区,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4.2万亿,同比增长33.3%,在进出口比例上,我国出口比例达到85.4%,主要出口商品是服装、小家电等消费品,规模较大,增长速度快;进口比例达到14.6%,主要进口食品和化妆品等奢侈品,规模较小。目前,跨境电子商务的商家和消费者已经遍布全球,市场潜力不可估量。
三、“互联网+”为中国外贸带来了新机遇
“十二五”期间,电子商务被列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出台的利好政策和消费者对海外商品的大量需求下,跨境电商成为了香饽饽产业,我国也在广州、上海、重庆、杭州、宁波、郑州6个城市展开跨境电商的新政策试点,吸引多个国家海外生产商入驻,所售商品直接从海外生产商厂里拿货,省去了中间的代理商费用,大大降低成本,受到消费者的热捧。在跨境电商兴起之前,我国的对外贸易连续几年出现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现象,尽管国家当时也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跨境电商的出现,利用了技术上的优势,为我国外贸提供了新机遇。
跨境电商的成功不全是靠技术,笔者认为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国外一些高品质商品需求加大。近年来,中国人出境游的数量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在境外购买商品或者帮忙代购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但是购买商品成本是非常高的,与其让消费者在国外购买商品,还不如大量进口将消费力留在国内。事实上也是如此,外贸企业直接和海外商家合作,用低价来取胜,吸引消费者购买。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e贸易”时提出了“买全球,卖全球”的口号后,到2015年“全球购”、“免税店”、“海外直采”等字出现在各大电商网站上,从前需要几个月才能到手的海外商品,现在都可以随时在淘宝、京东等网站买到,配送时间也很短。我国在向“买全球”发展的同时,一些传统的外贸出口企业也通过跨境电商“卖全球”,出口的产品小到一个自拍杆,大到脑波磁波扫描仪,这将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跨境电商的弊端
跨境电商飞速发展的同时,这种模式的缺点也慢慢显现出来,海外快递在海关的通关率低,跨境物流成本高且物流查询不到,电子支付的风险,退税政策享受不了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跨境电商必须在服务方面做好,这样才能在这个网购竞争时代留住消费者。现今跨境电商可以从提高海关通关率、解决退税问题、完善网上支付监管和外汇问题、建立完善的第三方国际物流这四个方面来改善营销,使商品更快、更低价、更安全的到达消费者手中。
五、结论
“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我国的传统企业都纷纷走出国门,通过跨境电商,将商品快速的销往全球各地。相比较传统的外贸销售,跨境电商解决了小企业找外贸订单的问题,互联网技术使交易变得“零距离”,极大地节约了成本,由此看来跨境电商将会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选择。跨境电商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贸易价值链的格局,加速企业的成长,更促进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跃.以“互联网+”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竞争的新优势[J].对外经贸实务,2016,(03):34~37.
[2]温珺,尤宏兵.互联网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02):71~78.
[3]武亮,王跃进.一本书搞懂跨境电商:图解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4]张莉.“互联网+”对我国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经贸,2015(07):31~34.
[5]管志豪.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J].国际经贸,2015,21(21):111~113.
8.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苏俄 音乐文化 中国音乐 发展 影响
俄罗斯的历史文化悠久,可以说苏俄是俄罗斯国家的前身,其不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同时在文化遗产发展领域方面也十分丰富。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的昌盛兴旺与否,主要看其国家及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底蕴是否雄厚,包括其民族文化精髓是否能够渗透在社会各阶层与各组织领域中。对俄罗斯而言,苏俄音乐文化对其音乐历史文化底蕴的积聚起到了重要性促进作用。那一时期,苏俄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出现了一批享有国际盛名的音乐艺术家,诸如当时的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格林卡等,都是属于享誉国际的著名音乐家。在20世纪中叶,由于我国与苏俄当时所处的紧密建交关系,苏俄音乐文化发展也对我国音乐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苏俄音乐文化下的历史发展与艺术作品等予以深刻研究,也是探寻我国那一时期音乐文化形成的探寻途径,值得我们对其深思与重视。
一、苏俄音乐对中国音乐艺术家的主要影响
在二十世纪中叶,苏俄对我国音乐文化领域发展下的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那一特殊历史时期,苏俄给我国培养出了大批音乐艺术人才。特别是在音乐教育理念、音乐作品创作风格、音乐演奏技巧等方面都产生了浓厚的深远影响。
(一)音乐人才培养方面
在当时那一特殊历史发展的国与国建交时期,苏俄音乐对我国音乐影响最为深刻。自当时1898年中东铁路运营以后,沙俄有大批人口移民到了我国东北,那一时期东北人口中有不少俄罗斯人。可以说,对于俄罗斯人而言,他们非常酷爱艺术,不仅建立了大量各类俱乐部,同时也兴建创办了许多音乐学院,为那一时期的中国增添了不少异域文化风情。最重要的是,西洋音乐在当时广为流传,也间接的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比如,在1927年成立了国立音乐学府,学府内由大批俄侨任教。一直到1947年,其学府内的教授级俄籍人数多达38人。可以说,这些俄侨音乐家不仅为我国那一时期的音乐文化教育植入了较为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观念,同时在不少俄侨任教的带动下,当时国内音乐学院的学生演奏技巧水平与音乐综合素质都提升了一大截。在华工作期间,诸如扎哈罗夫等俄侨任教先后为我国培养除了贺绿汀、萧淑娴等当时著名音乐家,并为近代钢琴专业学科教育发展带来了卓越贡献。
(二)音乐创作风格方面
二十世纪中叶,国内的音乐学府不仅聘用了大量俄侨音乐家来国任教,同时还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音乐学府文化交流活动实行,外派人员到俄罗斯地方音乐学府深造留学。自1952年以后,我国上海音乐学院不少人都被派往到苏俄留学,包括上海音乐学院的林应荣、徐宜、吴菲菲等人赴俄深造。这些人深造留学归来,均成为了著名的音乐家,同时这些音乐艺术家的教学理念与作品创作风格都明显带有着浓厚的苏俄音乐风采。比如当时我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兼指挥家吴祖强也深受其苏俄音乐教育文化影响,在1953年赴苏俄财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予以深造学习。自其1958年学业有成归来后到中央音乐学院任职多年,先后在管弦乐、舞剧、大合唱、独奏曲等多种音乐体裁形制及音乐作品方面获得盛誉,诸如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以及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作品都为国家民族乐器音乐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诸如夏之秋、黄晓和等近代知名音乐家的作品也能透露出明显的苏俄音乐色彩。总之,那一历史时期下,国内有不少音乐艺术家精晓西洋音乐,对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带来了重要促进作用。
二、苏俄音乐对中国大众音乐的主要影响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俄音乐理论与实践和国家那一时期改革血拼发展阶段的时代呼声两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左翼文化艺术文化思潮。在当时,许多老电影中的插曲被人们深刻认知,比如《渔光曲》,由任光作曲,并在当时莫斯科电影节享获“荣誉奖”。
步入20世纪五十年代后,由苏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创作出的《第十一交响曲》也广为人们知晓。其作品的产生,对我国交响曲创作带来了深远影响。其中不少音乐艺术学者结合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其革命题材选题材料,用以创作出了多乐章的交响乐。再比如20世纪的国内不少大都市,像华尔兹、探戈等多种艺术社交舞的流行,都为我国那一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了不少文艺乐趣。
三、苏俄音乐对中国音乐教育的主要影响
苏俄对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在国际上的音乐教育建设方面都可以说是典范。他们并不一味主张孩子能够在未来成为音乐家或作曲家,而是真切希望这些儿童能够提高音乐素养和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强调的是在玩乐中学习,学习中玩乐。受此教育理念影响,自中东铁路运营以后,不少俄侨来华任教工作。特别是在十月革命之后,我国东北一带、新疆、上海等地都涌入了不少俄国外来人口。其中,不少任职俄侨的到来,不仅将音乐文化理念与教学方法植入了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同时在国内音乐学院创办方面也出了不少力,并且教导出了不少音乐人才。如在上海音乐学院任职的钢筋系主任郑曙星教授,其师从著名钢琴家格尔施戈琳娜。总之,那段时期里,不少苏俄音乐学者来华任教,为我国音乐学院办学与人才培养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教育理念对我国那一时期的音乐学者深有影响,潜移默化的提升了其音乐素养。
四、结语
由于历史因素及多种原因存在,苏俄与我国建交关系紧密。同样,这也影响到了苏俄音乐对中国音乐的文化发展。在中国音乐发展历程中,必然会镌刻不少苏俄音乐文化浓厚色彩因素,他们的音乐文化融入对我国音乐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相信未来,两国通过音乐文化交流能够为两国的双边关系发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肖黎.二十世纪的和声思维在苏俄早期音乐小品中的体现[J].音乐时空,2014,(10).
[2]韓丽娜.苏俄音乐文化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与塑造——以哈尔滨音乐文化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2,(11).
9.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篇九
论文关键词 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 法律部门
根据马恩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理体系是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决定的,并对经济实践有反作用。本文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七个法律部门的建设浅析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逐步改善的过程,并指出目前法律体系及其他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市场经济制度之基本要素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平等主体是市场经济交易的前提,只有地位平等,才能实现信息的相对完整和有效,在谈判双方之间实现平等的交易。私人财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另一个基础,只有当财产是自己的时,才会对财产的效率有最大的关心。而竞争是实现效率最大化的方式,只有当开放、公平和充分竞争存在时,才会有不断提高效率的动力。
(一)法律部门之宪法
作为法律体系统帅的宪法以根本法的方式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以竞争为主的市场经济制度。
对于私有财产的态度,也经过了不断的调整,直到今天,非公经济的发展已经有更强大的法律保护。作为根本法的宪法通过修正案的调整充分说明了这一过程。
宪法在1982年颁布时,只在第11条中承认“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88年宪法修正案在第11条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并称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11条又被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在宪法在确认和保护私有财产权进步的同时,也应看到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产权问题上本质的模糊性。虽然从立法技术上对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产权进行了规定,但是既是自己的,同时又是别人的产权归属很难高效地调动所有者的积极性,进而阻碍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
(二)法律部门之民商法
民商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我国的民商法的基本理念是平等、私有、私法自治和责任自负;而这些理念也是支撑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石。而民商法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市场经济活动提供行为规范和为人权提供基本保障。
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布初步确认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念,保障了公民和法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合法权益,适应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强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保障和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1999年颁布的合同法是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民事基本法,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个人财产的丰富,每个公民都有了自己的财产,在此基础上,2007年颁布了物权法,这是对宪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的贯彻和深化;为保护个人财产和人身权利,2009年侵权责任法颁布,既标志着中国民法典的主体部分已经完成,又具有有效地保护公民合法权利和保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现实意义。
然而,法律制度上的平等、私有在实践过程中遭遇了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文化的影响,要贯彻国民的平等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法律部门之行政法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主体要守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也是市场经济的要义。权力必须要服从法律。这就要求建立健全的行政法律体系,铸造一道抵御公权力、保护私权力的牢靠屏障。
1989年至今,是行政法快速发展和模式转型时期。包括在行政管理领域确立依法行政原则,最典型的是1996年的《行政处罚法》和2003年的《行政许可法》,两部法律规定的各项行政程序制度:如告知和说明理由制度,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和听证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1994年《国家赔偿法》的出台意义重大,这要归功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权利意识的增强,使人们越来越感到政府和国家行为对公民权益可能的威胁,并相应地建立起国家侵害公民权利的赔偿机制。
目前,行政法体系已经建立起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和行政法制监督、救济、责任法三大块为主的体系,初步建立起了限制公权力的范围和体系。但是,现实生活中公权力对公民私生活的干扰和对市场正常秩序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依法行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公民“民告官”的勇气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还比较严重,普法工作任重道远。
(四)法律部门之经济法
相对于其他法律而言,经济法是最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部门,因为中国经济法产生于经济变革时期,在中国独特的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和法律环境下建立起来,并直接作用和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营和管理。
认识经济法的部门构成,可以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个直观的了解。(1)竞争法,由《反不正当竞争法》、《拍卖法》、《招投标法》三个法律组成,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竞争”这一基本要素最直接、最本质的规范;(2)消费者法,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构成,是对市场经济中针对弱势群体和产品质量进行的规范;(3)银行业法,由《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对市场中银行这一主体进行行业规范;(4)证券法,是对证券交易行为的规范;(5)财税法,由《税法》、《会计法》、《审计法》构成,是国家对税收进行管理的规范;(6)劳动法,是对市场中最重要的劳资关系的规范;(7)土地法和房地产法,由《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构成,是国家对土地使用和房地产市场的规范;(8)环境保护法,是规范市场行为与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经济法部门的建立为市场秩序的运行的规范,使其按照预定的轨道运行,在其规范下,中国的市场经济在过去三十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发展到目前阶段,其确立的市场秩序的严重缺陷逐渐显露,如竞争信号的失灵、政府过多的干预、国企的权力优势等,对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干扰。而产生和成长于市场环境中的经济法似乎尚未找到应付这些弊端的有效路径。
(五)法律部门之社会法
相对于其他法律部门而言,社会法是相对较新的法律,也是最薄弱的一个法律部门。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2010年10月28日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是这一部门法形成的重要标志。
社会法是国家保障公民的社会权力的法律制度,是国家在再分配领域有所作为的重要体现,与民生息息相关。市场经济制度在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取得了飞速发展,但目前贫富分化现象的严重和由此滋生的社会问题日益加剧,政府在如何才能有效做好公平问题上任务还很艰巨。
(六)法律部门之刑法
刑法是法律部门中法律件数最少的部门,但是其他法律部门的底线,以其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对经济制度的变革保驾护航。1979年刑法规定的经济犯罪只有二十来条,且罪种过少,罪状模糊,法定刑偏低。从1999年宪法通过了八个修正案,针对经济活动新出现的犯罪活动和犯罪种类进行制约,维护了我国社会经济秩序,保障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经济利益。
然而,刑法在维护市场秩序与保障经济自由之间面临两难选择。刑法对经济犯罪的打击与控制实质上是国家通过行使刑罚权干预市场经济活动的特殊形式。作为一种禁止性法律规范,这种干预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通过刑罚制裁经济犯罪的方式来恢复被破坏的经济秩序,但由于刑罚的强制性、严厉性和最后手段性,刑法规范体现出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最后容忍度,会成为个体的自由行为划定最后界限。因此,刑法对经济犯罪的设立也就意味着社会经济活动最后边界的划定。刑法在维护经济秩序的同时始终存在着限制经济活动自由的趋势,这是刑法在发挥经济规范作用时天生的缺陷。
(七)法律部门之程序法
程序法是规定以保证权利和职权得以实现或行使,义务和责任得以履行的有关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如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立法法等。1979年7月1日通过、1996年3月17日修正的刑事诉讼法,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主要的法律渊源;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行政诉讼法(试行)》第一次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民事诉讼程序,审理法律规定的行政案件;1989年,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独立的《行政诉讼法》,正式确定“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制度;1991年,民事诉讼法的版本正式规定了平等主体间纠纷的解决程序,对于规范民事诉讼秩序、妥善解决民事纠纷、保护当事人的民事权益、维护交易安全、促进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发展等,无疑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
这些诉讼与非诉讼类的程序类法律部门,保证了前面这些实体法的实施。然而,现存的诉讼法提下对法治原则和法律的权威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如审判方式的改革需要健全、完善的民事诉讼立法予以规范和引导,以消除改革过程中的违法、混乱和失控状态。
二、法律体系后的隐忧
历经三十年,中国的法制体系已经初步建成,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说到法律,就不可能摆脱哲学、历史和习惯三股力量的影响。如前文所述,中国特色社会法律体系,存在着各种先天或后天的窘境,而如果跳出来看,形成这些窘境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立法者哲学、历史和习惯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系的形成,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的过程,表明了政党作为法律体系缔造者的身份。法律要服从党的权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推荐阅读:
浅谈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等级考试对我国幼儿舞蹈发展的影响07-01
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08-22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10-28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认识的调查问卷08-24
现代科技对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的影响07-04
简述会计电算化发展对传统会计的影响07-15
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09-01
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09-07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07-2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