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论文

2024-11-09

哲学思维论文(共11篇)

1.哲学思维论文 篇一

一、NONOBJECT的设计方法

NONOBJECT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也可以解读为一种设计的策略,巴里凯兹③将设计定义为“文化研究”,而不是日常获取功利的途径。他认为问题的解决需要进行有效的分析、探讨和全面的界定,这正是NONOB-JECT所深信的任务出发点,NONOBJECT的设计工作方法,具体可以概括归纳为幽默、分解与外推法三种④。巴里认为幽默能让人释放自我,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玩笑,它需要学会判断与辨别。NONOBJECT并没有以夸张的色彩或可爱的造型为立足点来赢得笑容,更多的时候他是以自我剖析作为起点,以一种自嘲的态度带着对生活的感悟,让人们通过反思收获欣喜、亦或是通过发现震撼获得惊喜之感。所以就NONOBJECT的幽默,人们更多地需要立足诺曼⑤的情感化设计,从反思的层面来解读NONOBJECT的设计作品,见图1。分解法的运用使大家感受到NONOBJECT的设计作品似乎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将人们所熟知的产品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进行分解重构,亦或是融合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推理演绎NONOBJECT的设计理念。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或明或暗的广泛联系,这往往是创新设计的力量之源。NONOBJECT设计的分解策略,分解的不纯粹是两个不相干的事物,重要的是分解了人们对熟知事物的既定格式,让人们认识到原来同一个事物转换维度后原来更精彩,见图2。外推法是一种可以充分挖掘设计创新潜力的方法,是解读NONOBJECT思维方式的关键所在。它往往将设计师的某一创想奉为绝对形而上学的标准,并向各个层面发散,以此来检验设计思维的可行性。外推法对于设计行为存在着绝对的指导原则,从一定意义上约束了思维的发散,但人们的生活本就充满了约束,既然不能够逃避约束,就应勇敢地去乐于接受。在严酷约束下的外推法往往能够发现自我的极限,探索不可能存在的可能性,并将自我提升到可能的纬度,见图3。

二、NONOBJECT的创新思维

NONOBJECT始终把“换条思路”作为其座右铭,将创新思维立足于科技,但又不被科技所驾驭;以人为本,但又不被商业化所左右。它的创新源于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情感地带,是一种平衡用户与产品,并与之形成友好关系的思维方式。第一,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人们对于周围的世界越来越熟悉,儿时曾经的梦幻与理想渐行渐远。真实的世界每天都在身边发生,而虚拟的世界只能存在于个人的大脑或只是跃然于纸面而略显苍白无力,但如果一个设计师过分强调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反而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幻想可以为设计师注入活力,超越现实世界的物理属性,并融入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在NONOBJECT的世界里,真实与虚构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不仅仅将设计概念化,而且将材料概念化。一如布兰科虚构的Thinium⑥元素,基于这样的材料,NONOBJECT所展现的创新思维令人震撼,就像《NONOBJECT设计》一书其中一个章节的标题一样“皆有可能”。创新的思维需要自由的放飞就不能受到过多的局限,当然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不等于不着边际的狂想,它只是为创新思维打开了另一个空间的窗户。第二,不可能蕴含着可能。设计最大的源动力在于创新,而创新需要极大的勇气去直面自我。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信心并坚持自我。NONOBJECT的字典里不存在不可能,更多的可能是“不可能”中才有蕴含可能的创新,不可能中才能唤醒人类的第六感,即惊喜之感。人们常说的“不可能”普遍有两层意思。第一是目前的科技、材料或是结构不能够实现这个设计方案;第二是认为这个设计创意不符合目前的审美或主流文化。NONOBJECT的设计作品Nucleus摩托车,见图4。就是同时兼具这两个“不可能”的一辆零排放的交通工具,它没有运用展现速度感的流线型结构,而是抽象的运用“方块与空气碰撞”这一有悖于一般认识的原则,而它的速度又快的惊人,它的形态拘谨但又仿生了骏马的个性,这样的“不可能”展现的当然是完全可能的震撼感。这样的“不可能”体现的是NONOBJECT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的魄力与胆识。第三,摆脱束缚,放飞想象力。每一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每一个人也理所当然地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从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后现代风格的逐一呈现,每一次的设计变革都存在着伟大的思想革命。NONOBJECT的创新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对现有文化、科技、美学、设计方法等束缚的挣脱。米兰理工大学的艾齐奥马尼尼教授从社会学的视角将其解读为一种新的,富有挑战意味的,可以带给人鼓舞结果的社会行为方式。NONOBJECT倡导设计创新应摆脱功能主义的思维枷锁,放飞自我的想象力。这样的思维方式需要净化人们的头脑,以一种修身养性,境由心生的姿态,最大可能的摆脱时代与环境对人们的影响,重新界定、领悟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从而触发新的思维。

三、NONOBJECT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

NONOBJECT站在哲学思想的高度以宏观的视角思索人、产品、设计的关系,使人深邃的洞察问题,将设计师的思路从技术美学、商业化等嘈杂的工业化进程引向对人内在情感需求的探索,它尊重历史的文脉与演变,并关注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激情演绎着NONOBJECT独特的设计文化观。NONOBJECT将整个世界比作一个大剧场,人类是这个剧场中的演员,而设计师所设计的产品就是演出所使用的道具。在这样一个被无限简化了的“剧场”里,才能抛开尘世的喧哗,潜心静坐放下纷繁复杂的关系,全心领悟如何使这些“道具”成为人们简洁而单一的制品即可。NONOBJECT的作品从形式上延续了极简抽象派的设计风格,却将“少即是多”、“少即是乏味”、的历史沿革演变升华为“少、却更好”的无设计理念,将情感元素积极地融入其中,将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哲学层面。NONOBJECT认为自然界的每一个生物都是独特的,唯一的,它们是工业化社会下技术国土上盛开的一朵兰花,是设计之灵、设计之源。人类不能成为环境的破坏者,更不能成为垃圾的制造者,人们需要与产品建立起一种更加富有意义的关系。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抵御着大自然,并发出过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回首过去,人们却发现人类只有善待大自然,大自然才会回馈人类。基于以上的认识,NONOBJECTT认为人们应该重视人、产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向大自然学习,见图5。而不应该以防御的姿态隔离大自然,迷失自我的困惑中。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不谋而合,是目前生态设计的典范。NONOBJECT对美学的追求超出了之前设计方法论的范畴,一方面它将焦点由设计师创造美转而引申为唤醒美和发现美。由以往设计物被动地传递美转变为受众主动地去发现美的存在。美好的事物就存在于人们的周围,NONOBJECT传递的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它设法引导人们去享受生活,发现美或许就存在于你正使用的1001Drops,见图6。汤勺细细品尝所体验到的美味之中。另一方面,NONOBJECT注重美的历程,认为过程就是目的,而不是将美好的结果作为唯一的目的性。NONOBJECT设计让用户体验到一件产品的材料、生产、设计的演变等历史进程,使用户感受到设计物的年轮与沧桑,尊重设计的历程,使人们感悟到具有文化与历史底蕴的独特的设计美学。

四、结语

NONOBJECT多以虚拟的设计形式表达着对社会的理解,从中可以感受到它对设计理想的执著,对设计创新的不懈追求,对人类历史的尊重,以及对人类未来的一份担当。NONOBJECT敢于抛开世俗的禁锢,勇于突破时代的枷锁,以其独特的设计哲学创造着新的美学观念,表达着NONOB-JECT设计对于人与产品背后的情感诉求,同时通过这个表达揭示出NONOBJECT对人们所处世界的理想与追求。

2.哲学思维论文 篇二

一、对“双创”的再认识

从字面来看, “双创”是一个群体行为, 关键在“创”。是一个用“刀”砍开“仓”库寻宝的动作。那么一系列问题来了, 这个勇敢拿起刀面对仓库的人是谁?站在仓库面前, 应从哪个角度砍下?砍开后没有寻找宝藏, 却惹来一身麻烦怎么办?寻到宝藏后和谁分, 怎么分享?—要回答清这些问题, 可以用问题导向的矛盾分析方法来找出突破瓶颈的根本解。

从典型人物来看, 高科技豪华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 被称为“纳米经理”, 他说道:“我在与产品有关的问题上患有强迫症, 我总想看看哪里出了问题, 当我看到一辆车、一枚火箭或一艘太空船时, 我只能看到不好的地方, 我从未看到过正确地方, 这不是幸福的处方。”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说领袖跟风者的区别在于创新。从这些最伟大的创新代言人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一种百里挑一严苛的态度, 一万小时坚持的勤奋, 能够改变世界缔造传奇的魄力和一种危机意识和一种冒险精神, 更是一种使命与担当。

从参与主体来看, “双创”就是一群执着于某一领域某一事, 专注于找到解决答案, 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 团队内的人员对所从事的事项以近乎疯狂的态度、一以贯之地做着同一件事情。从本质属性来看, 它是一种颠覆式思维, 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传承的、原有的思维认知定势;是对未来未知领域的非常规认知, 其结果本质上应属于独一无二的首创范畴。

二、“双创”的重要性

从大环境来看, “双创”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出的号召后, 国家便将双创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 并出台各种利好政策, 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蓬勃兴起、蔚然成风, 不创就会被国家的大动作淘汰。

从发展大势来看,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 创业创新进入黄金时期, 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双创”新引擎的动能会不断地释放, 这会为创业投资发展带来很多的市场机遇, 不创就会错失良机。

从市场经济来看, 双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当经济速度放缓, 质量提高时, 必须双创来整合分散闲置的人、财、物优质资源, 打造互联网+的开放式平台, 培养马云式的环境,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来释放市场经济新空间, 不创就会被市场规律潜伏。

从企业发展来看, 双创是人才的孵化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 虽说在企业愿景的召唤下, 可以壮大一定的人才梯队, 但是要成为行业顶尖人才, 必须依靠双创的共享平台, 才能开创取长补短、和合共赢的良性局面, 不创就会陷入闭门造车、狼性弑食的惨状。

从个人发展前途来看, 不管是社会人还是企业中的员工, 在发展机遇上受阶层固化的影响, 导致一些有想法想干事的人没有合适的舞台, 久而久之会对前途失去信心, 而一蹶不振甚至产生负能量, 波及他人, 而双创是一个绝对开放的平台, 只看实力不看背景, 为所有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机会均等的环境, 激发个人从合格到优秀再到卓越的无限潜能, 不创就会庸碌。

三、“双创”需要解决的矛盾

1. 传统流程作业形成的思维定势矛盾。

现在企业管理中推崇的精细化管理, 将所有的作业流程、作业标准等都进行了表格化, 某种程度上说, 这种传统的作业方式助长了思维定势, 让所有人会觉得理所应当这么干。好似温水煮青蛙, 这种惯性思维是推行双创急需解决的矛盾, 直接决定这双创工作时被动应付还是主动发力。

2. 虚拟网络与实体产业链的矛盾。

双创必然要借助互联网+的思维才能实现线上交流, 这个虚拟的网络的宣传推广可以帮助双创项目吸引更多资源, 导致很多互联网为平台的公司为了引来风投, 将主要精力放在互联网的“点子”和“吸粉”功能上, 放在“大数据库”的搭建上, 而在真正的新产品研发、企业实体的构建、效益点的挖掘上却很少投入精力, 可能会导致大量泡沫的产生。只有解决好这个矛盾, 线上线下齐发力, 双创才是有根之木, 有源之水。

3. 动力不足的矛盾。

每一个新生事物在推广初期都是阻力重重, 一是因为人的惰性。任何一个人最害怕的是改变, 改变会让人不适应甚至产生恐慌, 所以懒惰成了他的保护动机。二是由于机制不健全, 对于怎么干, 干出效益来怎么分配等问题没有清晰界定或坚决执行或只是一味地谈经济而缺少精气。三是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 结果不可预知, 好多企业或个人均持观望态度或停在敷衍应付的表面功夫。各种动力不足的矛盾会削减参与半径, 只有解决好这个矛盾, 双创才是真正的大众行为。

四、推进方法

1. 抓好教育, 组建团队。

国有煤矿企业在推进双创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宣传资源, 抓好形势教育, 从思想上给员工宣传到位, 帮助员工解答好什么是“双创”, 为什么要“双创”, 怎么才能“双创”等系列疑惑, 疏通思想上阻塞, 营造浓厚的氛围, 激发全员热情, 引领大家自发自觉谈创新, 搞创业, 并且说到做到, 干就干好, 以点带面, 最终人人达成共识, 组建成一个低耗的“双创”团队, 清除枷锁, 轻装上阵, 让企业行走在转型升级之路上。

2. 把好症脉, 优化机制。

在机制创建上, 以问题为导向, 以九宫格指标转化为方法, 梳理企业和个人“双创”的症结, 按照优先级排序, 对症下药, 各个击破。在增强动力上, 在容错、公平合理的评估考核机制基础上, 以人性的众筹为最高追求, 把全员所需取最大公约数然后战略化, 量化成具体工作内容并融入到阶段的动态发展过程中, 用刚性制度和柔性引导为思路, 确保“双创”能量最大化释放,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行进步伐。

3. 用好平台, 培育标杆。

“双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是重要的领域, 因此企业要打开校企合作通道, 利用开放的平台, 强强联合, 打造一个共享经济体, 然后通过评审立项, 选择最有推广价值的项目首先进行孵化, 精心培育成功后, 通过他们的示范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推广, 突显企业发展成果。

4. 立足本土, 结合实际。

所有双创事项在起步阶段, 都要立足本土, 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组织开展, 确保双创事项成为有土之木有源之水, 避免成为少数人的专利, 成为一阵风。要深入实际深入现场, 找准双创的突破点, 集思广益出创意, 集中精力作创想, 聚精会神搞创作, 全员发力促创新, 使双创工作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一种工作追求, 一种工作习惯。

3.哲学思维论文 篇三

关键词:CiteSpace知识图谱;视觉思维;数学思维;哲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4.03.004

高度抽象的科学前沿,通过知识可视化技术,以直观形象的图谱形式展现出来,正是《科学前沿图谱:知识可视化探索》(Mapping Scientific Frontiers:The Quest for Knowledge Visualization)一书的魅力所在。作者陈超美博士系信息可视化的最早开拓者之一,现任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终身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科学前沿图谱》一书,作为世界上首部知识图谱专著,其突出特点在于作者引用大量实例对抽象知识给予形象表征进行了基础性分析,阐明了形象语言在知识创造、传播与交流中的必要性和普适性问题。从远古原始人的洞穴壁画到海上漂流的“瓶中信”的隐喻,从传说登上天堂的巴别塔绘画到飞向外太空航天器上供宇宙交流的形象语言,从奠基于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全球板块构造拟合到凯库勒梦中咬尾蛇隐喻的苯环结构,作者把这些古往今来的动人事例,同当代呈爆炸式增长的科学文献数据,以及日益远离直观观察的科学前沿领域联系起来,表明其实现可视化更加重要了,而这些抽象信息如何实现可视化呢?

绘制科学前沿图谱,关键在于信息可视化和可视化分析,实现“抽象-可视化-形象”的转化。作者是国际信息可视化的开拓者和领军者,1999年率先发表了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2004年再版)《信息可视化》,创办了国际期刊《信息可视化》并任主编,开发了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成为科学知识图谱的主要工具之一。如果读者是知识图谱和知识可视化的爱好者,比较一下不同可视化软件制作的知识图谱,你一定会同意我对CiteSpace知识图谱形态的概括:

一图展春秋,一览无余;

一图胜万言,一目了然。

CiteSpace知识图谱之所以达到如此神奇的效果,就在于作者把视觉思维、数学思维和哲学思维三种思维方式紧密结合起来,融合于CiteSpace操作的运行过程。在该书第一章题头处,作者引用了英国杰出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的经典名言:

科学是那些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哲学是那些我们还不知道的东西。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如果你读完该书,就会懂得:哲学就是从科学已经知道的东西找到我们还不知道的东西。这里不妨再引用数学家波尔达斯-德莫林斯(Bordas-Demoulins)在1898年说的一句名言来加以补充和深化:

没有哲学,固然难以得知数学的深度,然而没有数学,也同样无法探知哲学的深度,两者互为依存。还应特别指出,如果既无哲学也无数学,则就不能认识任何事物了。1

视觉思维乃是CiteSpace系统不言而喻的主要思维方式。视觉在人类感知外部信息中起绝对主导的作用,图像又是视觉信息的第一要素,但是不能把视觉误解为仅仅是一种感性认识。视觉思维是从感性视觉,到抽象思维,再到理性直观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它可以跨越感性视觉,直接把抽象信息与数据变换为可视化的空间结构与知识图谱。

CiteSpace知识图谱是科学计量学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数学方法和计算方法。它洋溢着数学思维方式,实际上除了数量分析,还包括空间分析(space analysis)的几何方法。这意味着数学思维渗透着直观形象的视觉思维。CiteSpace知识图谱是运用空间思维把非物理空间的抽象信息,映射为便于人们观察和理解的可视化形式。

哲学思维和知识图谱是什么关系?知识图谱似乎与哲学搭不上界。可CiteSpace 的开发者陈超美告诉我:“CiteSpace的背后需要有对库恩或类似宏观哲学思想体系的了解,才能明白CiteSpace到底在帮用户找什么。”这部著作吸收了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核心概念范式(paradigm), 在知识图谱中开创了竞争范式的案例分析。可以进一步说, 库恩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思维帮助作者找到了在第一代静态可视化中不知道的东西, 开发了新一代多元、历时、动态的信息可视化技术, 在以色带表征引文年代、以时间线显现聚类的动态知识图谱中,实现了“一图展春秋”的意境。

《科学前沿图谱》一书可谓集视觉思维、数学思维和哲学思维三种思维方式于一体,把科学学理论基础、科学计量学最新前沿、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诸学科交叉渗透结合起来。从这部著作中,我第一次知道了超美把科学知识图谱起源,认可为科学学奠基人贝尔纳手工制作的科学技术史图(historiographs)2。

2008年,超美博士受聘为大连理工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到校履职时,把Springer出版的《科学前沿图谱》英文版赠送给我。打开书本,从色彩斑斓的巴别塔油画,到CiteSpace展示的地质年代恐龙灭绝古生物史图、物理学超弦理论来龙去脉聚于一图,等等,一幅幅知识图谱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我意识到《科学前沿图谱》理论厚实、方法独创、国际领先,不仅对于我国深入研究和运用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我国追踪和选择国际科技研究前沿、探索和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及政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实际意义。

当时,我向超美提议,由我们WISE实验室团队翻译这部书,同时倡议团队成员认真学习这本书,掌握和运用CiteSpace技术与方法。在《科学前沿图谱》的引领下,我们著述的国内第一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和《技术科学前沿图谱与强国战略》,以及“知识计量与知识图谱丛书”10本,于2008年至2012年间先后问世。可以说这12部中国知识图谱著作,就是《科学前沿图谱》在中国播种所开的一簇簇知识图谱之花。如今《科学前沿图谱:知识可视化探索》(2003年初版) 历经10年之后,经作者增补了自己最新成果的第二版,WISE实验室以陈悦博士率领的团队翻译并经作者校对同意的中文版将由科学出版社与Springer新版同时出版。

“科学图谱将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这是陈超美教授为我们的《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一书所作序中的最后一句话。我把它作为箴言赠与《科学前沿图谱:知识可视化探索》的读者,当你阅览此书并在自己动手绘制科学前沿图谱的实践中,就会领略到知识图谱是如何改变你观察世界的方式的。

4.哲学思维的作文:相契 篇四

有关哲学思维的作文:相契

文/许梦奇[杭州学军中学]

我们一直在寻觅人生中每一种奇妙的相契。就像纸需要笔,船需要桨,梁需要椽一样,得到需要失去,幸福需要苦难,生的喜悦需要逝的哀伤。相契存在于内于外、于己于万物间。

世间有很多东西是分开便索然无味而结合便相映成趣的。比如孤松与绝岩。我们无法欣赏盆栽青松的傲骨冷峻,亦无法感受一岩顽石上荒草无生的绝望和险峻。唯有一棵倒挂的孤松扎根于绝岩间,我们才会感叹生命的强大力量和无限包容,寸草不生中的.根繁叶茂,冰冷绝望中的缝隙相容。比如胶片与画面。我们无法定格画面,重演经典,亦无法从一堆堆聚酯塑料中体会人文情怀。只有当一个个赛尔乔将情节融人胶片时,它们才共同有了意义。我们从中了解爱、友谊、恨、背叛……我们将无意义契合为有内涵,将易逝融合成永恒,享受着相契带来的所有灵魂感触。

而人生中,更多的是两种极致的契合。不曾有“柳暗”之郁结何来“花明”之欣喜,不曾“千辛万苦”何来“感恩知足”之悟,不曾体会“幸福”的温暖怎会感受“磨难”的艰辛,不曾得到又谈何失去?

无论怎样的顺序去体会人生的个中滋味,我们都因为这些不同的感悟在心中渐渐契合而变得睿智、成熟。

然而更有力量的相契存在于生灵之间。就像猴子相互搔痒,蜂房中井然有序的采蜜制蜜,生灵之间有自己习惯的相契。人们创造了篮球,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配合,有了那句“有些人是英雄,有些人成就英雄”;人们创造了交响乐,于是人们开始享受有层次、立体多维的音乐。人们合作、创造、共享,人们不断地寻找着相契点,在相契中升华着物质本身的意义。

而当所有的相契尽收眼底后,心灵的相契却是最难能可贵的。像本杰明・巴顿和黛西的爱情,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志同道合,像卡钦斯基兄弟那样手足情深。甚至是我们每一个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在他人心中引起的共鸣,抑或一种旋律一句箴言带来的无限深思。

人琴合一方得乐。生活中,无论是外物相容带来的美感,还是人们智慧与情感碰撞生出的默契,都是世间最美丽自然的相契。而生命也因这样的相契而变得冗长深邃,在千万年间悄然而生的相契中寻觅到自己的着力点。

总有一天,世界会有一个相契而生的美好状态,人们会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拥有一份和谐安宁的生活,享受一段相契相容的和谐人生。

----------------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这是对高考作文的要求。“多角度”和“多想”都是告诉我们要以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哲学思维。就像此文,作者本着“天下万物相契相合”的理念,从自然到人类,从外部到内部,从生灵到灵性,古今中外,多种现象,多个问题,林林总总,一概条分缕析地汇聚笔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深入思考,终使“无论是外物相容带来的美感,还是人们智慧与情感碰撞生出的默契,都是世间最美丽自然的相契”的主旨水到渠成,畅达无碍。要指出的是,这不仅是一个探究真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捍卫真理的过程,难能可贵。

5.哲学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篇五

第一,是系统的战略性思维。因为它是从整体看问题,它的批判不是从小事批判,是要进去以后才能解决问题,不是一个问题一个概念就能解决的。

第二,是反思性的批判性思维。哲学本来就是反思,哲学不是就事论事,它是对一类概念的思考,是对人的观照,对生命的观照;它不是对个别的国家、个别的群体进行研究,它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是反思性的批判性思维。有反思才有批判。

第三,批判实际上就是创新。首先要有问题,有问题才能创新。我后来才理解一位老先生,如叶秀山先生说的“哲学就是创新学”,我当时不理解。哲学就是创新,因为人是靠思维创新的。而思维的动力在哪里?就是保持惊奇感。就是说你现在理解力提升了,但是仍然保持对问题的惊奇感,而大多数人对问题已变得熟视无睹。

第四,哲学还是理性思维。要合乎逻辑、合乎理性,不能像宗教一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第五,就是辩证思维。既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我们确定一个事物的性质,实际上就是它在关系当中的性质。既然事物都是变化的,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是变化的。

第六,底线思维。底线思维在哲学上就是重视量变到质变,不要因为量而忽视质。从本质上来讲,犯小错犯多了,就可能成为大错。在工作上,从积极的层面来讲,要以小胜取大胜。如果我们连小胜这个底线都守不住,那我们的工作就没法做了。

哲学思维方式的基本定义

哲学思维方式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

怎么培养自己的哲学思维

1、归纳高层次属性或规律

比如:张三 -->中国人 -->地球人 -->人类 -->灵长类动物 -->哺乳动物 -->动物 -->物体 -->客观存在 .....

2、学会分类和归类

比如:按大小、颜色、价格、速度、时代、产地、用途......

3、学会质疑和思考

为什么有的歌好听,有的不好听?为什么太阳又黑子?为什么现在还有君主?为什么会有光?

4、学会系统思维

站在高楼看城市,站在月球看地球(想象就可以),依靠地图找出路(不是导航)

5、规律演化图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万物;(当前正是数字时代、虚拟时代)

地:宇宙 度:温度、速度、能量、时间、长度、...、幸福指数、基尼系数...

6.哲学思维方式总体演变初析 篇六

哲学思维方式总体演变初析

哲学的发展、不同哲学形态的衍生,都源于哲学思维方式的改变.目前对哲学发展的`总体性研究,多以哲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为尺度,把哲学总体划分为本体论哲学、认识论哲学、方法论哲学的演化序列,而未涉及这种演变中所含的哲学思维方式的演变及其规律性.必须对此发展过程进行考察,并发掘出其内在规律,明确实践思维方式的历史土壤、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而确立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作 者:马腾 MA Teng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系,重庆,400715刊 名:涪陵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LI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8(4)分类号:B2关键词:哲学 思维方式 实践论 演变 存在

7.地理教学中哲学思维的运用 篇七

一、加入对立统一规律的学习,让学生尝试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即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规律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地理事物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认识了它们的对立统一也就能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了。例如,在学习中国地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两节时从教材得知南方水资源丰富,土地资源相对北方而言比较少;北方刚好相反,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少。由于在发展三大产业时需要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相互匹配,而水资源成为制约我国北方发展的自然因素,那么怎样解决北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不匹配的矛盾呢?让学生扮演决策者,找到矛盾,分析矛盾,顺势引导,大胆的假设,从对立的两方面统一论证,得出化解北方水、土资源分配不匹配问题的关键是南水北调。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又如在分析华夏文明发祥地且几千万年前覆盖有茂盛森林的黄土高原,发展至如今变得千沟万壑,水土严重流失时,也可运用哲学思维进行细致深入地探讨。怎样解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呢?找到矛盾,是水土流失和森林减少的矛盾。找出矛盾后,联系当地自然环境,最后得出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是植树种草。结合实际,当地农民为了创收入,毁林开荒,这就又出现了一个矛盾:农民创收与保护森林的矛盾。怎样解决农民创收与保护森林的矛盾?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合理增加耕地,在山头种植或保留森林,坡度小于15°的山脚合理开垦耕地,既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又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还保住了生态环境。

二、导入质变与量变的规律,培养学生美好明天靠自己双手创造的理念

事物、现象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而实现的。在地理课堂中同样可引入量变与质变规律进行教学,例如讲解《世界最大季风气候区》一节时,很多同学无法从根本上掌握季风区形成的原因。教师不妨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亚洲是最大季风区的原因,引导学生找出形成世界最大季风气候的矛盾体是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最大大陆与最大大洋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大。具体表现为:夏季,太阳光直射北半球,亚欧大陆(可用一盆沙子来代表)和太平洋(可用一盆水来代表)以吸热为主,亚欧大陆(沙子)吸热快,太平洋(水)吸热慢,结果亚欧大陆温度高气压低,而太平洋温度低气压高,因此有了气压差,高气压的太平洋的温暖湿润气流就吹向低气压的亚欧大陆,同时给亚欧大陆带来丰富的降水;到了冬季,亚欧大陆(沙子)和太平洋(水)以放热为主,亚欧大陆(沙子)放热快,太平洋(水)放热慢,结果亚欧大陆温度低气压高,而太平洋温度高气压低,因此有了气压差,高气压的亚欧大陆的寒冷干燥的气流就吹向低气压的太平洋,同时让中纬度地区变得寒冷干燥。同样的,为什么非洲北部不但没有形成季风气候,反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要足够大的陆地和足够大的海洋才会有强烈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才能形成最大的季风气候。这就是量变与质变,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又如,南极大陆冰层厚度达2000米,相当于2千米冰层厚度,让我们体会到“冰冻两公里非一日之寒”:距今大约3400万年前开始由于太阳光斜射和极夜气温很低,积雪不融化,每年的积雪形成一层层沉积,年复一年,从底部至上逐渐形成一层层的冰层。

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努力一阵子,但成绩没有起色,于是就又泄气了或者觉得自己不行开始否定自己,这时也可引入量变与质变规律,告诉学生只有不断地学习知识,知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经过综合分析与运用,才会有质的飞跃。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做事的恒心与毅力。

三、穿插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让学生学会整合知识

从哲学中我们知道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擅于学习的学生能找到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越学越轻松。

例如,在《黄河》一节的教学中,黄河下游形成了“地上河”,可先区域性学习,然后再综合来分析。一边是下游地上河,一边是黄河中游含沙量大。由分区域学习后综合的方法来分析:下游属于第一阶梯,地势平坦,流速慢,泥沙沉积,人们不断筑堤束水导致河床抬高,高出地平线;泥沙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因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是因为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缺少植被的覆盖、乱砍滥伐、开矿修路、过度放牧,其中黄土土质疏松是因为黄土颗粒细小,黄土来自蒙古高原和中亚,夏季多暴雨是因为黄土高原位于季风区,多锋面雨,乱砍滥伐造成缺少植被覆盖。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植树种草。

再如学习《我国四大区域》时,南方降水多,热量充足,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北方水资源少,气温相对低,粮食以麦为主;到了西北地区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区,降水最少,只能发展畜牧业;而青藏高原热量不足也只能发展畜牧业。这其中的联系就是降水和热量,在这里还可以联系到生物学科,以整合知识。以热量和降水还可联系到全球植被的分布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降水和气温逐渐减少、降低,植被变化依次是:热带雨林、亚热常绿带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寒带苔原,植被变化明显。逐步培养学生联系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8.黑格尔的哲学思维 篇八

关键词:思维;自由;回归

当我们提及起“思维”便能知晓它是人凭借其本性就能有的能力,它承认了人之为人的真实本性,使得人自身与动物得以区分开来。思维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而“我”作为这个主体,以思维为对象,通过细密的研究掌握概念如何是其所是,揭示世界的规则与规律,使思维的主体通过外在的行动与心灵进行一种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回复,使这个“我”在自身之中是其自身,与自己应该所是的自我得到同一。

一、一般思维与哲学思维

人能够自称为“我”,这是人与动物和自然事物的区别,“平常我们使用这个‘我’字,最初漫不觉其重要,只有在哲学的反思里,才将‘我’当作一个考察的对象。”黑格尔在《小逻辑》导言的开始部分就說道了人之为人在于思维,但如同那个人人都能自称的“我”和在反思中作为考察对象的“我”来说,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哲学思维和那个使人之为人的思维也是有所区别的。

二、对思维的思维

一般说来,我们意识到的情绪都被表象为表象,而之所以哲学思维不同于表象便是在于,哲学是一种对思维的思维,也就是说,是以概念去替代表象。因此,一种“不惯于作抽象的思维,亦即不能够或不习惯抓住纯粹的思想”的困难便足以解释哲学的难懂性。而另一种观点则站在“人凭其本性就能够思维”之上,认为哲学“似乎没有研究、学习和费力从事的必要”。这种对哲学的态度最终的落脚点实则是放在了对于哲学知识我们应该如何思维和把握。哲学思维是对现象背后的本质的发现,而这个被发现的内容便是哲学思维的内容,即是那些意识所形成的内在与外在的世界,是一种精神性的世界。这样的一种有精神所形成的世界之所以可以作为哲学的内容,是因为它并非是纯然的内在活动,它能够对现有的经验表象进行改造,内外渗透,从而造就世界。思维的作用不断的通过自规定与自否定,将意识纳入到主体和主体生活的构架之中,使其产生意义,最终能够冠以“现实”之名,从而可供哲学以思考。

往往我们所认为的这样一种以“现实”为内容的思考活动是经验性的行为,因为不管是任何一种意识或是精神性的活动,我们都需与对象事物有密切的接触,根据具体的经验和见解,“对当前的实况进行考察,尊重现象,承认现象;睁开眼睛观看存在的东西,并且尊重和承认这种直观”从而使内心的意识活动与对外在事物的先前直观相对应以此来把握真理。然而,这样的以经验的方式来寻求事物真理的思想又是不同于一种哲学的思辨。哲学思辨的意义通常是在于把经验性的思考内容的空洞性与不确定性给予弥补,而不是总是停留在一种直接的被给予的事实和材料之上,通过对经验科学中的普遍性和规律加以应用分类,以哲学思维的方式通达到真正必然性的反思,以把握自身内容的概念与现实性。

三、思维的自我回归

思维应该如何在“我是我”的同一状态下去寻求一个不同一的状态呢?思维看似与感觉、直观等诸多的精神活动相并列,但是与这种彼此外在的个别性的感情事物相比,思维有着能动性。“思维活动的产物,思想的形成或规定性一般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思维对外物进行掌握和统摄,并于他物之中取得自身的确定性。作为能思的主体的“我”来说,当我说出“我”时,这个“我”即是指排除了一切他物的“我”,但是这样的一个“我”又是任何一个排斥了别的事物的“我”。我所拥有的这个“我”是和别人所共有的,因此“我”是一个自在自为的普遍性,这样的一种大家所共有的“我”就如同是个人的情感、表象所共有这一个“我”一样,而作为抽象的“我”来说,“我”则是纯粹的自身关系。这里的纯粹何以得以纯粹之名?当我们在特定的情况下说出“这一个”时,我们将其保留,但是这个被保持下来的“这一个”已经不是当时所说的“这一个”了,它从一个直接的指示变成了间接的,而它之所以可以被保留用来指称,是由于它不是别的东西,即不是那个作为特定的“这一个”,这样的经过否定作用得以持留下来的即是那个单纯的、纯粹的“这一个”。

哲学的思辨是以一种纯粹的思维形式和纯粹自在的精神来进行活动的。思维和精神得以纯粹便是自由的,一个纯粹的思维主体也是自由的。因为自由的存在,一种对立统一的精神便得以可能,在同一与不同一的矛盾转化中,对象物是自身,自身也是对象物,在忠实于自身的同时,又力求征服对方。自由的思维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反思,自由的精神意识也依靠自身从而形成自我意识,一个自我面对另一个自我时,否定对方,并又在对方之中确定自身。思维的本性是自我做主,精神的活动在自身之中,我们是以自我否定的方式是我们应该所是的那样,如此,便是黑格尔所谈到的哲学思维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2009.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商务印书馆,1997.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1981.

9.哲学思维论文 篇九

关于哲学,黑格尔有一个诗化的比喻:“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总是在黄昏时起飞。”所以说哲学使人长智,使人聪明。我们党的发展和党员干部的成长深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恩格斯说过:“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一个民族想要想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沿,就不能没有哲学的理论思维。因此哲学思维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式,具有一般性、普遍性、抽象性的特征,表现着人们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模式、处理事物的方法。哲学思维方式是思维方式的哲学形式、层次和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两次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集体学习,而且总书记结合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国家发展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且运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来分析解决治国理政中遇到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纵观全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它可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人能够理性思考人生的价值、把握社会脉动、寻求永恒真理,对于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质效都有良好的帮助。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作为每一名年轻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学习哲学,养成运用哲学思考的习惯,运用哲学思维为群众排忧解难。

一、为什么学哲学?

哲学起源于疑惑和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的思想武器。今天我们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面向“文本”,更应该结合实际,学以致用。通过学习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既能够更好的掌握国情,也能够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趋势,在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进各项工作的发展。自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开始,每一届中央领导同志都在各自长期的工作经历和领导实践中,倡导并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经典著作。陈云同志曾说:“首先要学习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李瑞环同志在其出版的上下两卷《学哲学用哲学》著作中也提出“要学好哲学这门学科”。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如果没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何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由此不难看出哲学原理不仅对国家建设、上层建筑的设计有用,对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等也都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所谓指导不是用哲学原理直接解决实际问题,而是运用它和具体科学知识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伟光院长指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共产党人在政治上观察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我们党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哲学依据,是全党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所以说学习哲学可以让我们拥有宏大的视野来洞察全局、丰富的精神支撑理想信仰、辩证的思维支配分析能力。

二、充分认识深入学习哲学的重要意义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哲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必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全面且复杂的变化。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期,哲学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北极星”,能让我们不迷失方向,坚定信仰,鼓足干劲。可见,把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是多么的重要。

1.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仅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而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产生了复杂而尖锐的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要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借助系统的哲学理论,如果缺乏相应的理论思维作支撑,在发展过程中就难以抵挡各种风险和困难,党员干部也会由于缺乏信仰而偏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从个人方面来讲,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人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哲学。只有运用哲学这把“放大镜”才能把许多事情看的真正明白;只有掌握了哲学这个“百宝箱”才能不断丰富个人思想的这座宝库。没有哲学的指引,天赋再好也只是算作是一个聪明人。哲学不是万能钥匙,它不能取代别的知识,而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同时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具体科学。为人民服务,不能只是嘴上说说,打铁自身不硬何谈能够出色完成自己的职责呢?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开拓思维,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以人为本,科学决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当前社会发展发局。

三、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习哲学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原理内涵丰富和意蕴深广,要想磨砺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智慧,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东西方哲学史是深入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但是由于许多原著省略了对很多思想观点的演变过程和曲折的论证环节的梳理和分析,很容易将基本原理概念化、条块化乃至一定程度地简单化。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连通、学习中加强研读与思考的结合、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以此来提升我们学习研究经典原著的新水平。并且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要把握哲学的完整结构,处理好文献、历史、原理及现实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同其他学科的学习相比,学习哲学更需要不断的进行思考思辨。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是不切实际的天马行空,而是对已有线索和资料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逻辑分析的过程。通过学习与思考,构建出自己的知识、思维框架,把经过反复斟酌得出的结论形成相应的文字表达出来,以便日后总结与反思。在工作中我们要自觉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决策,既要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10.神话思维与转向经验的历史哲学 篇十

神话思维与转向经验的历史哲学

当代历史哲学正在经历着从“语言”到“经验”的转向.历史固然是具有文学和美学的性质的文本,但文本之下埋藏的是其经验根基.而神话思维所依托的,正是基于经验的.感知逻辑.经验转向化解了“真实性”与“话语”之争,使得历史不仅在“史实”和“表述”的意义上可能是我们的神话,在“经验”的意义上更是如此.

作 者:安琪 AN Qi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刊 名:百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ISE UNIVERSITY年,卷(期):22(3)分类号:C912.4关键词:神话思维 经验 历史哲学

11.哲学思维决定企业家命运 篇十一

哲学的智慧比普通的知识更重要,如果企业家拥有最高层级的知识——哲学智慧和思维方式,那么在经营管理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据说美国商业100强CEO的书柜,超过90%的书和经济无关。同样,中国很多知名的企业家,更爱读宗教、哲学、心灵类的书籍。

有人把“知识”分成四个层面,一是数据,最底层的;二是信息,经过提炼的数据;三是知识,从信息里归纳总结出的规律;四是智慧,知识再往上的结晶。

企业家的哲学思维和智慧,不是经营管理某个企业的技术、技巧与技能,而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格局和境界。譬如,面对同样的商业机会,不同的企业家做出的判断和决策,行动的速度和力量,就可能完全不同,结果有的获得极大成功,有的却遭遇惨败。

企业家在市场上较量的不只是数据、信息和一般的知识,而是较量对人性的洞察,对贪婪欲望的自我控制和市场风险的把握程度,说简单就是较量各自的哲学思维和智慧。

有人问投资家罗杰斯,企业家除了忙于业务以外,平时应该读哪些书籍?罗杰斯说,“两种书,一是哲学,二是文学,因为只有从这两种书里,你才能真正地弄懂人性。”表面上看,企业家忙忙碌碌、关心的是各自的生意,其实,他们更关心的是人生哲学的内涵。拥有哲学思维,更好地洞察人性,关照自我内心的需求,才是处于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时期企业家更应该做的事情。

哲学思维、智慧决定企业家不同的命运。

表面看企业家与企业家都差不多,但是其内心境界却大不相同。智慧、心态比知识和才能更重要。表面看是企业家财富的差距,实际上是他们智慧的差距;表面看是企业家人脉的差距,实际上是他们人品的差距;表面看是企业家气质的差距,实际上是他们涵养的差距;表面看是企业家颜值的差距,实际上是他们格局的差距。

“我国经济逐步由单一经济竞争走向混合经济竞争,由低成本经济竞争走向高成本经济竞争,由需求供给竞争走向有效供给竞争,由制造业竞争走向创造业竞争,由价格低廉竞争走向价值高端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其竞争实际上是企业家的竞争。企业不是谁发展速度快,而是谁活的时间长,这就看企业家的哲学思维和智慧。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成本优势没有了,土地差价没有了,代工厂倒闭了,偷税漏税不行了,环境污染更不行,过去靠成本+规模,现在是互联网+……不断地创新、创造。

企业最困难的是经营管理者的观念转型,思路决定出路。智者谋远,有未来的眼光,看清未来大势,提前布局,才是赢家。企业缺乏资金、技术、原材料等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创新能力,缺乏稳健经营理念,缺乏合法合规的经营理念,缺乏防范风险比追求收益更重要的铁律,这样的企业肯定要失败,被淘汰。

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出现的“政府债务,产能过剩,银行坏账,土地财政,出口低迷,消费疲软”六大隐患。过去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拼速度,拼土地,拼环境,拼资源,拼生态,拼劳力,”形成叠加负效应的路子走不通了。中央提出“化解房地产库存过多,促进房地产有序发展;化解小而全经营模式,促进企业并购重组;化解土地财政,提高正常财税效益;化解环境污染,建设美丽中国;化解垄断经营,促进公平竞争;化解国际矛盾,促进合作双赢。”

这些更需要企业家的哲学思维和智慧。

作者系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上一篇:青花椒项目商业计划书下一篇:莲花池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