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北农村公路建设的调研看存在问题与对策

2024-10-08

对苏北农村公路建设的调研看存在问题与对策(共7篇)

1.对苏北农村公路建设的调研看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一

农村党员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泸县奇峰镇石城村党支部的调研报告 泸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才能妥善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既定目标。泸县质监局联系村——奇峰镇石城村通过扎实开展党建活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对党员进行教育,对党支部进行了建设,取得较好效果。通过对该村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的现状进行了细致地调查摸底,现将该村近年来农村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如下:

一、情况及特点(一基本情况

石城村共有954户,共8个社,人口3315人(其中男性1715,女性1600,劳动力1936人,外出务工1356人,劳务输出收入1134万元。现有1个农村党支部,共有党员81名,预备3名。目前,该村主要以水果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要产业,其中甜橙750亩,龙眼84亩,“一村一品”的主要项目:生猪,制种130余户。人均纯收入:5252元。人均占有粮食: 576kg。(二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看,奇峰镇石城村农村党组织建设基本上是完善的,无论是支部书记,还是班子成员,年龄和文化结构都是比较合理,相对成熟的,战斗力、凝聚力都比较强;党员呈现出“一高一低”。一是党员年龄偏高。二是党员文化程度较低。高中文化程

度的仅4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5人,小学(高小文化程度的有42人。支部都能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呈现如下特点:

1、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

2、能够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为群众谋好事,办实事,大部分党员的思想状况整体是好的;

3、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能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5、能够与不良风气和坏人坏事作斗争,以实际行动昭示着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经过调查,80%以上的党员都认为加强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二、主要问题

尽管绝大多数党支部和党员都能够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发展农村经济和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党员队伍严重老化,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村党员队伍老化问题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点

问题。据调查,现有党员中,50岁以上的党员占半数以上,而年轻党员较少,致使农村党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很不适应,与“三个代表”的要求很不相称。

2、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妇女党员偏少,仅占10%,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占到大部分;

3、少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差。一部分农村党员受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年龄条件等因素制约,本身就是贫困户,缺乏致富能力,更谈不上带领群众致富。

5、个别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开展集体活动难。

三、原因分析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改革大潮的影响。一是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

扩大,农村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整个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没有及时加以改进,以及一些农村党员本身文化低、年龄大、思想素质较差,给工作开展造成一定障碍。二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一些党员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个别党员的价值选择出现困惑,产生了误区,是非观模糊、正确的理想信念淡化。

(二党员的教育管理相对滞后,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教育流于形式的较多,脱离党员的思想实际,缺乏一定针对性和说服力。二是对流动党员、外出务工党员管理力度不够。以致有些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不过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成了名符其实的“下岗”党员。

(三党员理论武装的力度不够。有部分党员分不清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对党的基本知识知之甚少;还有的党员思想片面,对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清,导致无根据的怀疑。

(四党员队伍新血液不新,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大多数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在家的少,有的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没有真正入党。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对策思考(一基本思路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立足教育,提高素质,注重实效,纯洁队伍”的工作思路,以学习教育、解决实际困难、扶贫攻坚、评优树模为重点,以两找为突破口。通过党员先进性教育,建立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党员的思想政治、组织纪律、工作作风、党性修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激励和引导党员发挥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使党员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成为先进思想理论和先进科学文化武装起来的优秀分子;保持行动上的先进性,成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榜样;保持生产上的先进性,成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急先锋;保持作风上的先进性,成为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的表率,增强党性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1、选准突破口,切实加大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力度。

党员教育管理要着眼于提高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从严把入口、疏通出口、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等三个方面着手,把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突破口来抓。

一是严把入口。发展党员工作是党员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要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工程,以把致富能手中的积极

分子培养成党员为重点,不断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二是探索创新,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加强对党员的日常 教育管理,是党员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要坚持和完善“三 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目标管理、“争先创优”、党员 思想汇报等制度,重点抓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 知识教育,增强党员宗旨意识和党性观念,同时定期召开支 委会,有针对性地对党员思想意识和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 题进行商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2、探索新途径,努力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实效。探索新途径,努力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实效。加强党员的教

育管理,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是“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对党员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实际工作中,我们 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改进与加强结合,积极探索强化党 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增强工作实效。一是探索创新、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适应形势 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乡镇党校的阵地作用,强化对党员的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训中要因人施教,注意培训对象的层次 性,增强针对性,对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入党时间长 的党员,注意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对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理解。及时吸收新鲜血液,对年龄 较轻、入党时间晚的党员,注意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突出 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的教育,促使其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修养。6 二是加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是新 时期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党员素质的有效 手段。要把加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 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提高党员电教化普及率。

3、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党员致富本领。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党员致富本领。结合农村实际,用光碟音响宣传。一是宣传农村实用技 术,有针对性地播放新农村建设专题片。二是开设农村法律 法规服务窗口,宣传法律、法规和案例分析节目。三是利用 《农村科技》及先教长效机制进行宣传。用办实事好事的举措来聚民心,4、用办实事好事的举措来聚民心,增强党组织的凝聚 力。“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群 众中的口碑如何,就要看是否为农民群众办了实事、好事,工作是否取得了实效。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提高求真务实的自 觉性,讲真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针对与群众生 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党建活动与群众的切身 利益,与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结合起来,赋予党建活动新的内 涵,力求解决具体问题,取得看得见的变化,产生实实在在 的成效。基层党建活动要求精勿滥,求实避虚,主题鲜明,内容鲜活,贴近群众,让群众在农村基层党建各项活动中得 到实惠,使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措施符合群众意愿,工作实绩 得到群众好评,党组织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7

2.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二

一、巴东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现状

巴东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从2006年启动,截止目前共有三个层次。一是省级、州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包括家坪村、清太坪镇八字岩村、野三关镇石桥坪村等。二是县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全县12个乡镇各一个村。三村建设试点乡镇清太坪镇,全省88个乡镇,清太坪镇是其中之一。在全县新农村建设中,县人民政府坚持“分类型带动、逐步推进”的原则,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培育新的支撑产业,帮助入,促进农村发展,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领导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措施得力。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出台了《统筹城推进巴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巴东县新农村建设考核评估办法》和《评分细则和标准》,县级12善了“六个一”的工作机制, 从组织领导、编制规划、宣传教育、经济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村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了新农村建设工作专班。各相关部门也制订了本部门产业发展具体目标,各乡镇、试点村结合实际制订了本地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县直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有关涉农策、项目、资金等都方面给予试点村、试点镇大力支持。

(二)科学编制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巴东结合小城镇以及中心村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划进行全方位统筹布局。由城建规划部门负责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试点镇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设计,用3-成全县所有自然村的规划设计工作。县农业局、县住建局、县国土局等31个部门积极配合,编制了《巴东县省点乡镇清太坪镇总体建设规划》和《清太坪镇村镇建设实施方案》。在制订规划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注重规划的协调性,把新农村建设与中心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过于分散的自然村落,引导小村向大村集中,穷村向富村集中,远村向近村集中,荒郊向镇区集中,实现合理布化发展。结合巴东农业、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设计和建设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群落,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产业、民居特色。

(三)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各乡镇进一步加大了对全县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通乡、通村公路的建设,加快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8年,县人民政府安排专项资金600万元,投入到全县12个新农村试点村建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成绩,极大地改善了试点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增加农民收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巴东始终把“产业兴县”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按建板块、养殖业建小区、加工业建园区的总体要求,及“万亩乡镇千亩村”、“一村一品”的发展方向,培植壮大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截止目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蔬菜、魔芋、中药材、柑桔等板块经济逐步壮大;“两烟”种植近8万亩,农村居民人达到2790元。州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3家达18家;农产品标志产品认证达28个,省著名商标达4件。全县登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52家。柑桔、蔬菜、桑蚕、畜禽、茶叶、魔芋、中药材、烟叶等已成为试点村的主清太坪作为省级试点镇在产业发展上,结合镇情,从调整结构入手,确定了魔芋和银杏这两大特色产业。魔芋产植面积2.1万亩,年产值过亿元,实现了全州魔芋产业第一镇的目标。银杏产业已发展银杏400多万株,新育银亩,新栽植银杏10万株,基本建成万亩银杏板块基地,古银杏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东壤口镇雷家坪村发展柑桔柑桔产业已见成效,野三关镇石桥坪村的畜牧、蔬菜产业初具规模。

(五)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义费保障机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民生政策落实情况较好且效果明显。群众文体活展,石桥坪、八字岩等村组建了农村文艺工作队,全县建设农家书屋61家、农民体育健身场地24处。医疗服务完善,新农合参保率达90.4%,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城镇新增就业390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援助困难人员就业867人,社会保险新增扩面6602人。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各级党组织从建好基层组织、强化教育培训、抓好阵地建设、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强识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为抓手,逐步完善试点村的民主管理落实了村务公开制度,强化了村务管理的监督措施,规范了民主决策机制,有效推动了试点村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职干部进行集中轮训,村级阵地建设、村务政务公开制度逐步完善、“三级联创”、“十星级文明农户”、“城乡等活动有效开展。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认识上有偏差。一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期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二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概念认识模糊,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工程,缺动性,“等、要、靠”思想严重,存在过分依赖于政府投入的不良倾向。三是乡镇和相关部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但是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加快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

(二)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全县新农村建设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尽管县财政在资金支出安排上逐步村倾斜,但与新农村的现实需要相比,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善上欠帐较多。部分农村的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特别是新农村试点村入600万后没有再投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还面临很大的困难。省里出台的试点镇的“六条政策”落实难度大,县级点村建设启动滞后。

(三)农村经济缺乏产业支撑。三个层次的新农村试点除雷家坪、双树坪村外,普遍没有支柱产业。建设社农村,首先是“生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发展要有一定的产业作支撑。而目前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烟打工几项,即便是产业发展较好雷家坪村,也还处在卖水果的初级发展阶段,而双树坪村的打工经济又存在很大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乡镇医务人员医疗水平低普遍偏低备落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农民因病返贫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农村教育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师资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加剧了择校问题,中心集镇中小学大班普遍存在,实现教育公平目标任重道远;三众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欠缺。四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险和养老保险还有待完善。

(五)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传统的小农意识仍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差甚远。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我县农村劳动力中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6%以上。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比较少,导致农业生产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在道德素质方面,关心集体,热业的集体主义观念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仍难以遏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步伐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应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经启动的试点村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试点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把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与新农村建设便于整合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筹措资金及早启动第二批新农村试点村的建设工作。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银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尽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使农村信用社成为面向的金融服务主体。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要像建设工业园一样建设农业产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倾斜。中央、省、州各口下达的涉农项目资金以及各部门争取的涉农项目资金,要与新村建设进行衔接捆绑、据建设需要分配使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各部门间的工作协调,相互促进,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和省厅的衔接力度,确保省出台的对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镇的“六条政策”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编制、执行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应从各村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出发,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制宜地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不搞一刀切,防止出现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高度重视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究解决中心村、城郊村、城中村的建设规划及用地政策,促进新农村与城镇建设快速协调发展。规划的编制既要点,又要注意保护有价值、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把新农村建成现代气息与传统文明并存的新型村庄。做到规位,建设分步实施,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确保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严

(三)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先进事通过农民自己亲身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激发建设的自觉性。在建设过程中,要从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手,同时充分尊重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由农民参与投入,自己作主,自己管理,让自己信织实施,培养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人翁意识。

(四)壮大农业支柱产业,积极拓宽农民可持续增收的渠道。立足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按照提出的“万亩乡镇千亩村”的农业产业化建设要求,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产、供、销生产模式,重点解决我县产业存在的有龙头无基地,有基地缺龙头,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长,企业、农户、基地利益联结不紧的问展农业产业时,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农技部门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及服务力度,指导农民加强管理,支柱产业健康发展。

(五)认真做好农民的教育培训。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协人是各项事业兴旺发展的根本,没有一批较高综合素质的农民,所有的奋斗目标都是空谈。应大力开展科普教育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要切实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工作,提升农民生产技术和实用技能水平,促进农民增可利用的培训资源,抓好农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知识培训的载体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农民的综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文明健康,共同致富。

3.对苏北农村公路建设的调研看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三

问题及其对策

——宜宾市屏山县屏边彝族乡 蒋义斌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村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和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和风险防控机制,是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工作实践的一个新飞跃,标志着我国反腐倡廉进入了新的阶段。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此就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一些对策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近年来,各级党委十分重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村干部廉洁从政、依法履行职责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对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近年来,农村党员、干部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屡禁不止。有的贪污挪用集体资金、土地征用补偿款、私分集体公款等;有的在救灾救济物资和资金的分配上,不按规定程序,搞“一言堂”优亲厚友;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在村务活动中,特别是村集体经济动作中,搞“暗箱操作”,以权谋私。如在村集体土地、山林、海滩涂的发包,不向社会公开招标,而是搞“暗箱操作”,搞内部承包,压低价格,从中谋取私利或好处。

2、思想腐化,道德堕落。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文化的渗透、蔓延,不断向农村各个领域扩张,一些理想信念不坚定和政治觉悟不高农村基层干部受到了腐蚀,致使精神空虚,道德沉沦,“涉黄”、“涉赌”的现象时有发生。基层干部参与赌博的现象呈蔓延趋势,而且赌博的形式多种多样。

3、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有些农村基层干部无视群众疾苦,贪图享乐,公款吃喝现象依然存在,把大量的村级集体资金浪费在餐桌上,有的借“开展工作需要”向有关人员送“红包”、送礼为名,壮大自己的腰包,虚列、虚增开支、虚报冒领、报销费用等。

4、作风霸道、欺压群众。一些基层农村干部不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自恃为村里“土皇帝”,地位高,开口骂人、动手打人时有发生,严重伤害 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破坏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与村民有关的各种事务时,不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执行,而是带着感情色彩处理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了严重欺压群众的现象,如宅基地审批、涉农资金的补贴、农村低保等问题。在村务管理中,有些村干部想的不是把村级集体的财产管理好,促进集体财产的发展,而是考虑自己用钱怎样不受约束、牵制、监督。在用人上利用职务之便安插亲信朋友,大搞宗族化、亲属化,导致群体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二)原因分析

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不高、意识淡薄。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年龄普遍较大,主要是年青人大部分外出务工。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素质低,综合素质不高,宗族观念严重,封建主义思想蔓延,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存在不少“法盲”、“纪盲”干部。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平时不注重学习,不能与时俱进,对村民自治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民主管理意识差,有的村干部甚至成为一村一族的“土皇帝”,造成村务不公开,运作不透明、管理不民主,我行我素,为所欲为,出现无政府主义。

2、教育不实、流于形式。一是党风廉政教育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抓党风廉政教育搞形式,走过场,没达到应的目的和效果,加之农村基层干部生 活待遇低,教育、管理难度大,对农村基层干部存在重用轻教、重用轻管的现象较为突出。二是一些基层单位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没有针对性,抓党纪条规的学习力度不够;三是一些单位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的形式单一,有的局限于开开会,读读文件,效果不明显;四是抓先进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不够。

3、制度不全、落实不力。当前部分农村基层的党风廉政制度规定、村民自治制度等不健全,不落实。有的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形同虚设。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上,不按规定操作程序办事,让一部分人钻了空子,帐目不全、帐务不清、“白条”入帐的问题十分突出。

4、监督不力、惩治不严。一些基层单位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留于形式,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一签订就算完事,党内监督各项制度执行不够有力,纪检、审计、公安、检察等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没有很好发挥。有的地方对群众反映的村干部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查处不力。认为只要村干部能完成工作任务,不出事,就是好干部,而且在问题已经比较严重时还麻木不仁,甚至包着、护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造成惩治不严,致使问题越积超多,引起群众越级上访,引发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坚持教育、预防、惩治三者 的紧密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才能达到肃贪倡廉,消 除腐败的目的。

(一)强化教育、筑牢思想防线。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强化对农村基层干部 的教育,筑牢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防线。

1、加强反腐倡廉教育。要广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活动,花大力气抓好农村党风廉政文化建设工程,努力营造“廉洁可敬,腐败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加强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大力宣传农村党员、干部的正面典型,把农村干部的廉洁奉公,勤政廉政的光辉事迹大力加以弘扬。以感染农村基层干部,自觉提高自身廉洁自律意识,牢固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努力树立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形象。二是要加强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通过开展违纪违法村干部现身说法等活动,使农村党员干部从腐败分子身上汲取教训,自觉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自觉用党纪国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加强民主法制教育。通过普法教育,利用民主法制知识培训、法制讲座、法制宣传栏等形式,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带头学法、守法,严格依法办事。另一方面,要加强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教育。提高干部的政策观念和按方针政策办事、运用方针政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健全制度,注重制度落实。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用制度管人,注重制度的落实,达到真正的目的。

1、健全村务管理和公开制度。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实现重大村务由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民主决策,促进村务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坚持“四议两公开”和“三重一大”议事规则,坚持每月向村民张榜公示村级政务、财务和重大事务,真实、全面地向村民公布全村的重大信息,给村民一个明白。

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实行会计、出纳和实物保管人员分设制度。村级财务收支必须坚持“收支两条线”和“六有”原则,即:有正规发票,有经办人签字,有用途说明,有财务人员审查,有主管领导审批,大额支出应有村民理财小组的审核意见并报上一级审批,杜绝违规操作。

3、健全村财乡管制度。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确保其有健全的组织、稳定的人员、完善的管理和充足的经费。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与村民理财小组的联络,定期对村重大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核对,以便双方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实施有效的监管。

(四)强化监督,加强干部管理

反腐倡廉,监督是关键,加强监督制约,确保农村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

1、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度。明确乡镇党委书记为乡镇范围内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为村范围内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生腐败问题,应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村党支部书记每年要把执行廉政纪律的情况向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述职,接受监督。

2、真正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要创造条件,完善工作机制和体制,规范运作程序,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小组、村民主理财小组和村纪检小组的职能,对村级政务、财务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监督,以保障村民行使法律赋予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加强群众监督。畅通信访举报渠道,乡镇要在各村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方便群众进行检举或提意见。要保障信访人的合法权益,为广大群众实施信访监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加强审计监督。把村级财务列入审计监督范围,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监督检查,特别是对重点开发项目、土地征用补偿收入、惠农资金等要列为重点检查内容。

(四)严查案件,严肃党纪国法

4.对苏北农村公路建设的调研看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四

------------------

文章类型:理论研究 文章加入时间:2002年5月16日21:32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建设党,必须切实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到底是什么状况,以“三个代表”为尺子加以衡量,有哪些基本经验,存在哪些差距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市委组织部于4月19日至26日,派出三个调查组,到6个县区、19个乡镇、20多个村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加快发展与保持稳定、追求民主权力与维护宗族利益、要求提供服务与不愿履行义务等,改革、发展中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重大的理论课题和现实的严峻挑战,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艰巨而繁重的工作任务。

1、对农村基层班子建设提出了新挑战。①广大干部群众对基层班子建设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党的富民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为农民群众发家致富、施展个人才能提供了广阔天地。前些年,个别村民办起了私营企业,逐渐脱离农业生产,成为农村的“大款”;部分村民依靠自身技术或灵活的经济头脑,搞起了加工、运输、贩运等个体经营,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这些人已完成了初步的资金积累,基本上实现了“小康生活”。而绝大多数群众只是靠棉花、小麦等传统种植业,靠初步的结构调整,发展桑蚕、林果等,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价格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的打击等,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增收难度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农民普遍感到“钱越来越难挣”、“买卖越来越难做”,对如何发家致富迷茫发愁。他们渴求致富信息和技术,渴求找到一条好路子,渴求为他们提供有效服务。由于受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规划、经营规模、不良竞争、社会治安等方面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而这些只有通过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解决。因此基层领导班子成为他们最信任、最直接的依靠和向导,同时也对基层领导班子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②诸多现实困难,严重制约了乡镇党委“龙头”作用的发挥。一是乡镇财政拮据,牵扯了党政主要领导大量精力。财政切块管理之后,乡镇财政的调控功能明显减弱,可用财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前几年教育“双基”达标、村村通公路、乡镇企业争名升位等,使不少乡镇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有的高达1000多万元,使现任的党委政府面临“还旧帐、干新事、保饭碗”三大难题。不少乡镇工资不能足额发放,有的拖欠达半年之久,严重影响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沉重的财政压力使乡镇党委特别是党委书记忧虑重重,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二是难题积淀过多,工作负荷超重,经常使乡镇工作处于应付状态。前几年,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分配等政策性因素,导致乡镇机关人员增长过快,超编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这些人员录用渠道比较复杂,精减和压缩难度非常大。冗员过多,因人设事,不仅增加了财政和群众负担,而且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尤其是乡镇领导干部变动频繁,出现工作“短期行为”,追求“快出政绩”,导致出现了许多遗留问题。同时,由于一些职能部门工作方法还保留着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导致许多指标脱离实际,使乡镇不堪重负。沉重的工作压力和棘手的积淀难题,使乡镇党委经常处于应付状态。③受实用主义和眼前利益驱动,对村级班子建设标准有降低的倾向。不少乡镇把能否独立完成征提任务和统一安排的硬性工作作为衡量村级班子好坏的唯一标准,重使用,轻培养,重眼前,轻长远,不能真正按照“五个好”的要求搞好村级班子建设。

2、对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带来新压力。①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偏低的现状,与履行好任务的基本要求形成鲜明对照。突出表现:村级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据统计,全市支部书记中,大专以上的仅227名,占4%,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2912名,占55%,50岁以上的1275名,占24%,35岁以下的758名,占14%。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乡村干部普遍缺乏紧迫感和压力感。②村级后备干部严重不足,教育、管理松散,经常使班子配备面临“两难”境地。受传统思想、宗族观念和既得利益影响,在职班子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变得被动和消极。同时,由于工作指导上的缺陷,导致农村后备干部选拔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后备干部不足,使有些班子经常出现“不调整不行、调整无合适人选”的问题。③随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转变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变得日益迫切。部分乡村干部在对待老办法、新办法的态度上,更加倾向、留恋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命令”的老办法,认为“简单、实用、省劲、无风险”,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示范引导、说服教育”的新办法,认为“复杂、乏力、费时、不讨好”。分析当前群众对基层干部不满的问题和起因,除少数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外,绝大多数是由于工作方法不妥引起并激化的。“老办法不能用、硬办法不让用、新办法不会用”成为不少基层干部的借口,“主动转变”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④工作环境差,政治上进步难,致使部分乡镇干部产生惰性。乡镇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与县区直部门有一定距离。尤其是乡镇一般干部,提拔机会少,流动相当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乡镇规模调整已经结束,人员分流即将进行,因此普遍感到政治上、经济上没有多大奔头,好多干部精神状态不佳。⑤收益与付出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村级干部管理难度。村级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人员多、分布广、变动频繁、构成复杂,因而给干部管理带来不少问题。当前尤其以“工作任务比较重、工作难度比较强、工资待遇比较低”最为突出。以农村支部书记为例,初步估算,他们年实际工作量平均都在250天以上,而工资待遇参差不齐,黄河以北几个县区一般每年1000元左右,多的1500元,少的只有几百元;黄河以南2个条件好一点的县,一般在1500元左右,最多的也只有3000多元,远远低于当地群众平均收入水平。同时,征购提留、水利工程、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使村干部时刻处在收与支、催与拖的矛盾焦点上。减轻负担、要求民主、确保稳定,又使触犯农民利益的问题变得极为敏感,从而导致农村工作难度越来越强,风险越来越大。只讲义务,没有权利,只讲奉献,待遇偏低,使村干部岗位对人才失去了的吸引力。

3、对党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①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动力来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远大目标的执着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既是共产党员的奋斗目标,也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动力。以“三个代表”的要求衡量党员队伍的思想和工作状况,应当充分肯定成绩,看到党员在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的先进带动作用。但是部分党员革命意志不坚定,理想信念滑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有些党员的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力不强,在大是大非和重大原则问题上模糊不清,有的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邪教“法轮功”的发生和蔓延就是血的教训。出现这样的问题,既有党员自身素质不高的原因,也有市场经济观念对党员思想冲击的原因,但最根本的是基层党组织缺乏阵地占领意识,或长期疏于教育、疏于管理,或教育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或教育方法脱离实际等。从而导致政治思想教育逐渐弱化,给一些错误、腐朽思想提供了可乘之机。②党员先进性的体现需要有效的载体和党支部的周密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员个体来讲,存在着参与竞争与无私奉献、追求经济最大收益与坚持党的宗旨的矛盾,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仅凭党员的自觉性是不够的,党支部必须认真周密地组织,并通过开展活动,为党员提供一个乐于接受、便于考核、易于操作的载体,把党组织的整体优势更好地体现、发挥出来。

4、对发挥党组织整体效能,实施对农村工作有效领导提出了新课题。①党支部实施有效领导缺少必要的“抓手”。村党支部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富民政策,使群众得到实惠的同时,对少数政策、大局观念不强,不愿接受领导、不愿履行义务的群众,没有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对极个别无理取闹的“村霸”、“恶势力”,村支部更是顾虑重重,有的不敢管不敢问,有的委曲求全,避而远之,有的只有依靠公、检、法部门依法集中教育打击;对宗族势力的干扰,村支部难以左右,工作起来力不从心。因此,在人、财、物等各方面难以制约的情况下,对农村工作实施有效领导显得比较脆弱。②集体经济薄弱,难以提供到位的服务。实践证明,集体收入多的村,就能够为村里多办一些公益事业,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党支部就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相反,那些集体收入少的村,党组织就缺少提供服务的实力和手段,群众就对党支部缺乏依赖。从当前情况看,多数村集体收入只有几千元,而且是靠果园、土地、四荒承包,增加集体收入的渠道很窄。无钱办事的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制约了党支部职能作用的发挥。③“两委”关系不协调,影响了党支部领导地位的巩固。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以来,虽然各级采取了不少措施,多数村“两委”关系得到理顺,但个别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据统计,全市5419个村中,“两委”关系不协调的215个,占4%。分析不协调的原因,一是有的村委会主任自身位置摆不正。与支部书记争高论低,争大比小。二是少数村委会主任个人私利主义严重,素质不高,把当村委会主任当作谋取私利的手段,成为本家族利益的代言人。三是党支部自身建设存在偏差。有的支部书记能力比较强,作风不民主;有的村弱支部、强村委,党支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等,从而导致工作不协调。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着眼于强化党支部的核心地位,必须夯实基础,进一步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要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坚持“促强、帮弱、抓中间”的工作思路,继续加大整顿后进村力度。同时,要树立先进典型,重点培养经济强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①积极推行村干部选用制度改革,“两推一选、公开考选”村党支部成员,突出配强村党支部书记。②加大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管理、培养力度。县、乡都要制定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规划,拓宽选拔视野,改革选拔方式,每年从大中专和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乡村企业职工、农村优秀青年中,采取公开报名、统一考试、党委把关审定的办法确定村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教育培养。条件成熟的,及时纳入到班子中来。③建立科学、合理、配套的村级干部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工作规范化。要探索与村干部任务轻重、政绩大小,工作难易等紧密联系的配套管理制度,推行任期目标管理,做到绩效挂钩,严格奖惩,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要根据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适当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原则上不能低于当地人均收入水平。要探索科学的工资、补贴发放形式,增大工资浮动系数,解决好“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同时在养老保险、退休退职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增加村干部岗位吸引力。

2、着眼于发挥“龙头”作用,必须按照“六个好”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建设。①要稳定和优化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克服“短期行为”。杜绝频繁调整,尤其是乡镇党委书记,原则上在一个乡镇至少干满二届。②切实减轻乡镇财政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要双管齐下,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对财政收支、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宏观调控能力,切实做到责、权、利三者统一。同时,抓住机构改革的机遇,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切实把机构和冗员精简下来。③要创造宽松环境,减轻工作压力。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倡导务实求实的作风;改进会风、文风,坚持少开会,开短会,尽量少占用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时间;减少并逐步取消各种“达标升级”活动;杜绝市直、县区直有关部门组织的过多过滥的检查评比,改变乡镇干部忙于应付、疲于接待的状况;县区要指导和帮助乡镇根治村级积淀难题,尤其对集体上访或有上访隐患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要帮助乡镇出主意,定措施,必要时可以选派驻村工作组,力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对乡镇干部予以全方位关心和支持,在工作安置、子女入学和就业、家庭困难、住房等方面,尽可能予以照顾,解除后顾之忧。④加强乡镇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切实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坚持不懈地抓好政治思想教育,不断提高乡镇班子的整体素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3、着眼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加强教育管理,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①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大力开展学历培训、岗位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搞好政策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政策观念和法制意识;着眼于即将加入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强化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教育,提高培训档次。②要努力改进教育培训的形式和方法。进一步规范完善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分层施教的培训方法,增强培训实效。要结合农村实际,定期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以增强党性为中心内容的集中教育活动,激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要把教育向业余时间延伸,通过有线电视、电教录像等形式,开办“电视课堂”,扩大教育的辐射面、覆盖面。③要积极探索党员管理的有效途径。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等制度,狠抓落实,切实把党员管理纳入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要研究和探索流动党员的管理办法,根据外出或外来、集中或分散、时间长或短等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外出党员要建立“外出登记”、“思想汇报”、“跟踪联络”、“回归销号”等制度;外来党员,要通过在乡镇街居、大型商场、开发区等地方建立党的组织,纳入管理范围。流动党员较多的地方,可建立流动党员联络站,通过直管、代管、协管的办法,把流动党员管起来。做到无论党员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监督。要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疏通“出口”。

4、着眼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必须规范程序,进一步加强村级规范化建设。一是村务公开抓落实。防止和杜绝“半公开”、“假公开”和“不公开”现象。二是民主管理抓质量。规范决策程序,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三是“两委”关系抓理顺。坚决纠正排除和弱化党的领导的错误行为,巩固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5.对苏北农村公路建设的调研看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五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3、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4、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三)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五)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六)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七)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五、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3、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4、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5、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6、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7、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根据“三个代表”的内涵和现实要求,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挥:

1、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就是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而对于怎样才能致富,却显得很茫然。广大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就要敢为天下先,通过了解市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有前景的设施农业、林果及畜牧养殖业,或外出务工经商,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真正使党员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

2、心系群众,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农村党员是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必须注意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党员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服务作用,通过传授致富好经验、好做法,热心帮助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学会经营,积极主动地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对于那些较困难的农户,吸收他们作为自己经营组织中的一个成员,通过自己带动帮助他们致富。我区现在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一种带领农民致富的有效形式。这些组织的带头人大部分都是农村党员干部,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挥帮、扶、带作用,带领大批农民走向了富裕,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农村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要因地制宜,积极寻找致富门路,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普通党员可采取“发挥特长、分工联系、突出帮带”的办法,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别在参政议政、农业生产、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和带领群众奔小康。

3、崇尚科学文明,争做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榜样。农村多年的改革发展,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总的来讲,广大农民逐步树立起崇尚科学,破除旧传统、旧礼教,树立讲民主、讲法制的新观念。但是,一些封建迷信和社会陋习在农村根深蒂固,.组织的出现和蔓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广大党员要努力成为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表率;在一些利益问题上,广大党员要处处想着群众,时时为了群众,不与群众争利益,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6.对苏北农村公路建设的调研看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六

当前,我省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规划工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但是,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1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10%。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当前我省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据调查,我省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调查显示,我省相当地方的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二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差距日渐拉大。

1、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五是内地县市本地工商企业欠多、欠大、欠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的主要表现为:

(1)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补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老百姓的义务意识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农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础建设的维修和新建很难组织发动。例如通村水泥路。

(2)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村庄就象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七零八落,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户居住十分零散,住房十分简陋,长期烟薰火燎,人畜混居。针对集并村庄、完善设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资金难筹,工作难做。

(3)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大兴小水电站建设,不仅使农村生态遭受巨大破坏,而且直接影响了下游的农田灌溉和农民饮用水的水源来源。

(三)农业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约农村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一是一些农业项目难以立项。目前资金投入以项目为主,内地县市尤其是贫困山区在争取项目上缺乏优势;二是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相当多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农民收入偏低,自身积累主要用于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资金不多。

(四)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乡镇干部),由于缺乏培训“充电”等种种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建设规划存在不足,必须加以科学完善。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尚在规划和初步实施之中,但不少地方的建设规划存在着以下不足:

7.对苏北农村公路建设的调研看存在问题与对策 篇七

2015年06月19日08:11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为留守儿童守住一片天

图1

图2

图3 编者按 2012年毕节5名留守儿童因在垃圾箱生火取暖,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阴影还未散去,2015年6月9日晚,毕节七星关区田坎乡的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死亡,悲剧又一次上演,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生存命运和困境的深深关切和担忧。来自全国妇联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其中独居留守儿童已达205.7万,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贫困程度比物质贫困更为严重。2014年5月,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状况调查”,并最终形成了题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九个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课题报告。我们编发此报告,目的是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关注他们学习、生活和心理面临的诸多问题,让上述悲剧不再上演。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面临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图1)。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

然而,有九成多留守儿童认为学习重要,其学习态度与状态的差异,一方面缘于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与留守儿童自身的情况有关,因为缺少有效监督和应有的学习辅导,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问题积累多了,势必影响学习的自信心。有58.1%的留守儿童表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和谁最亲近”“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遇到困难你会向谁求助”“谁经常鼓励你表扬你”5种情况的平均百分比,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母亲、父亲和同学朋友,留守儿童则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但可以看到,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较弱,而朋辈性倾向明显,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此外,还有17.6%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图2)。

总体来看,留守女童负面情绪多、孤独感强。其原因:一是性别的差异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爱抚;二是家庭和学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满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传统的社会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负担。留守女童的家务负担远高于男童,也高于非留守女童。在为家庭转移更多劳动负担的同时,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与父母外出带给她们的心理影响叠加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会影响到她们未来的发展。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

某县综治委的同志说留守男童是当地犯罪青少年的重要群体,称他们为“110的后备大军”。其原因:一是缺乏有效的监管,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为相对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较女生晚,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监控,否则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理解、掌握和内化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导致价值观和行为偏差。数据显示,留守男童更赞同诚实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骗(55.1%)、一夜成名的人令人羡慕(47.1%)和做好事经常得不到好报(39.0%)等说法,比留守女童高4~6个百分点。

二是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男童影响较大,本次调查中有91.9%的留守儿童父亲外出或双亲外出。父亲外出缩小了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空间,也使得家庭中缺少权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监督变得更为困难。此外,对于男童而言,父亲还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参照和认同,父亲远离不利于留守男童的性别认同。

6.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4%),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初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存在着种种发展的可能性,他们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响、情绪变化大、成绩两极分化普遍、违纪违规频繁等特征,又具有可塑性、主动、追求独立等特点。对于初二留守儿童来说,青春期的影响与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叠加,放大了种种问题。

7.父母外出对小学四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在四年级到初三6个年级的留守儿童中,过去一年,有3.6%的四年级儿童遭遇触电,比例最高;而非留守四年级儿童为1.5%,比例最低。在上网的留守儿童中,有26.9%的四年级儿童玩网络游戏,9.9%在网上浏览色情暴力内容,在6个年级中位于前两位。此外,有10.6%的四年级留守儿童在生病后选择自己忍着。

外出父母及代理监护人,因为觉得这个阶段的孩子长大了,已经适应校园生活而又尚未面对升学压力,容易对其放松监管。这不仅使得他们更易遭受意外伤害,也忽视了他们一些不良品德和行为的滋生和发展。按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划分,十岁左右的儿童正是道德水平从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关键阶段,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也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结论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他深信,早期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上一篇:《五四精神·传承有我》演讲稿优秀下一篇: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第二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