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我们的学校

2024-06-18

小学作文:我们的学校(共11篇)

1.小学作文:我们的学校 篇一

我们的学校

我们的学校座落在阜阳市莲花路和颍上路相交叉的十字路口附近。学校大门口的上方,横书着四个大字“莲池小学”,据说是书法家李传周书写的,这四个古朴苍劲的隶书大字,像宝石镶嵌在金匾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美丽极了!走进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挺拔高耸的旗杆,它像一位巨人挺立在校园的中央,守护着我们的学校,呵护着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旗杆上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每当周一升旗仪式的时候,全体师生披着清晨的朝霞,列队站在旗杆下,仰望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幸福、自豪的感觉在我们心中就会油然产生。

旗杆四周,一排排整齐的教学楼,就像一个个倒写的英文字母“E”字,组合成结构紧凑的校园。教学楼前是一片片花坛,微风吹过,整齐成排的小树向我们拍手,五颜六色的花儿向我们微笑,绿茵如毯的小草向我们点头——花园式的校园,给了我们清雅秀丽的诗境。“叮铃铃”,上课了,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响起了朗朗的书声或者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课声。我们和老师就像春耕的农民一样忙碌在知识的田野里。

“叮铃铃”,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像小鸟一样飞向校园和操场。男生们有的踢足球,有的打篮球,有的你追我赶地嬉戏着;女生们有的跳绳,有的扔沙包,有的欢声歌唱……整个学校喧闹起来。这就是我们美丽的的学校,培育我们健康、快乐成长的母校!

2.小学作文:我们的学校 篇二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 也一再强调新课程的材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然后重新再回到生活, 应用于生活。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我们的学校》这一教学内容, 我在设计的教法上作了大胆的尝试。活动分五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介绍学校的欲望, 师生互动, 交流学生校园生活内容, 以及这些内容如何获得和统计;第二阶段, 观看录像, 发现校园生活的数学问题, 自由组合小组讨论、交流;第三阶段, 根据各小组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设计成数学问题, 向别人介绍;第四阶段, 将数学问题建立统计模型, 小组讨论、分析、解决, 最后全班交流。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体验、参与、合作。在学生互动中, 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并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 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 同时在学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统计知识的魅力。

二、过程描述

(1) 教学片段一:谈话引入。师:现在小朋友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 你们喜欢我们的校园生活吗?为什么?生: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知识, 可以交朋友, 可以做游戏。……师:小朋友说得不错, 我们校园生活的确是多姿多采的, 不仅能学到知识, 交到好朋友, 还能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师:小朋友, 你们都看到过哪些校园活动呢?生:我们看到跑步, 看到打篮球, 还看到其他活动……师:那你们参加过什么课外活动呢?生:我们参加过跳绳, 我们做过掷沙包的游戏……师:今天我们接着熟悉“我们的校园” (板书课题) 。

(2) 教学片段二:播放录像, 回顾知识。 (1) 跳绳活动 (闪动画面) , 让学生说说图意。显示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2) 踢球活动 (闪动画面) , 让学生仔细看图, 说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教师引导:踢球的共有多少人?除了这个问题外,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3) 跑步比赛, 说出图意并回答:小方框里要我们填什么?你还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能解答出来吗? (4) 出板报, 练武活动。教师先问:看到这两个情景, 你们想知道什么数学问题?又该怎样解答?接着按学生对活动的喜好将学生分成5组。师:现在我们临时组成5个学习小组去解决各项活动中的问题吧。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走到一起, 开始小组讨论活动。

(3) 教学片段三:“我们的校园”交流汇报。小组代表1:我们小组选的是踢球活动, 从图上可以看到黄队有7人, 蓝队有8人, 求一共有多少人?列式:8+7=15 (人) 。小组代表2:从图上还可以看到守门的有1人, 踢球的有14人, 求一共有多少人?列式:1+14=15 (人) 。生1:你们能动脑筋想出两种方法, 并出“一共有多少人”这样的题, 真不错!不过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戴帽子的队员有1人, 没戴帽子的有14人, 一共有多少人?列式为:1+14=15 (人) 。生2:还可以这样想:戴红领巾的有2人, 没戴红领巾的有13人, 一共有多少人?列式为:13+2=15 (人) 。生3:正在喊“小心, 要进球了”的队员有6人, 没喊的有9人, 一共有多少人?列式为:6+9=15 (人) 。学习小组:谢谢大家的帮助, 我们小组再想想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同上, 根据小组讨论, 让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说, 并比比哪个小组说的最多。)

(4) 教学片段四:完成统计图表。师:刚才我们大家看了“我们的校园”播放的录像。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五幅图的内容制一个统计图 (出示大的统计图, 贴在黑板上) 。师解释:图左边一列的形象图表示各种活动, 右边的人头像表示人数, 每项有几个人参加, 就涂几个头像。师示范第一行, 有4个人参加, 就涂4个人头像。让一组学生完成黑板上的统计图表, 其他组每组合作完成一张统计图。 (要求每人涂一项) 完成统计图提问:根据表中给我们的信息, 你们能完成书上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 汇报) 想一想: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比一比, 谁发现的问题多? (学生跃跃欲试) 要求学生自己想出要解决的问题后, 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小组内交流。 (教师到各组巡视, 参与交流。)

(5) 教学片段五:活动小结。刚才, 我们在观察“我们的校园”的活动时, 提出了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由此可见, 数学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 为了我们今后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我们应更好地学习数学。

三、教学反思

反思活动的整个过程, 笔者认为成功之处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并在活动中思考, 注重人人参与, 激发学习兴趣,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课一开始, 老师以聊天、谈话的方式引出学生熟悉的场景, 介绍校园生活材料和怎样获得这些材料的活动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从而使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 拉近师生间的关系, 为课堂教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 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会学”数学。“我们的校园”是一节实践活动课, 是实验教材最有新意的内容之一, 它打破了教材传统的呈现形式, 提供给学生的是他们喜爱的熟悉的场景, 同时具有挑战性。这节课,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在实践的活动中形成问题意识。培养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会与人合作, 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在活动中还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收集数据、根据数据提出和分析问题等统计初步知识的教育。 (3) 采取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数学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 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促使同学间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团结协作。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之中, 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并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 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4) 师生关系亲切融合, 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综合整节课发现, 教师在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把自己定位于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位置, 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整节课收放自如, 学生和谐发展, 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情景, 引发一环又一环, 促使学生层层思考、体验和感悟,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总之, 这节课“情”“趣”交融, 学科渗透、动静结合, 给学生创设了活动空间、观察空间、思维空间,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进而解决问题,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文学,我们的学校 篇三

我是一个作家,很自然的,我会考虑如何面对这个问题:文学的作用是什么?在这里我想告诉你们我的观点,文学—它是一所学校,它教给我们的是一些最最基本的东西。因为很简单,我们要讲的、要说的涉及到自由思考的能力。

现代世界里,很多人认为文学毫无用处,或者认为它不过是一种消遣。现代世界有很多特点,其中一点就是:它充满噪音和消遣,它是一个巨大游乐场。除去文学,现下其他种类的消遣越来越多,更新换代得也越来越快。文学当然也富有消遣性甚至快速消耗性,这点甚至是最被全世界所公认的,但认真来讲,文学不是消遣。它首先是艺术,但它比别的艺术门类能更直接地膨胀人类精神的空间,使精神得以自由驰骋(法语中存在这样一个偶然的巧合: “书” livre 和“自由” libre 差不多长得一样,尽管它们的词义完全不同)。

文学是门艺术,是关于词语和语言的艺术。(我这里讲的“文学”是为人们所接受的最广义的那个文学,尽管在后面我要讲的更多的是小说文学。)它是叙事艺术,但是在此之前,它首先是词语的艺术。福楼拜认为一个作家追求的真正目标是语言的美,他甚至梦想写一本“几乎没有主题的书,一本什么内容都没有的书”,这本书唯一的力量是语言。然而,语言,我们所有的语言,都在经受一个缓慢的贫血过程,这种贫血在削减我们的表达力:我自己的语言在经历这样的过程,我想你们的语言大概也是这样。我不懂你们的语言,但是我的国家有一个诗人叫阿尔芒·罗班(Armand Robin), 他懂中文并且能翻译中文,他拿中文和希腊文相对比,说这两种语言“完美无比如一对兄弟”。我说的语言贫血不仅仅是一种正常的劳损,比如一些词汇和语句形式日渐消失并且被新的口语所代替,我这里想说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语言的缩减和庸俗化(我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我们当下有一种被叫作“实时性”的东西在施行专制,使时间失去深度,并且导致古典和传统遭遇否定),特别是语言变成商品,被现代媒体强势灌入到我们这个时代所有时间与空间的角落。电视是其中之一,它将上述我说的那些东西填塞进人的精神。有一个经济法则叫“格雷欣法则”, 也叫“劣币驱逐良币法则”。这个法则也不幸地在语言领域被实现了。媒体的喋喋不休使得千篇一律的词语成倍扩散、增长,那些陈词滥调极力排斥生动和富有想象的语言,就像猫和老鼠不能同在一个屋檐下一样。让我们继续用动物来比较吧,有时候我跟自己说,我好像亲眼见证了一个非常短暂的动物和语言的演化史,那些美丽无比、令人起敬的物种—老虎、犀牛、鲸鱼,今天都濒临灭绝了,就像我的母语—法语,它的未完成虚拟式动词变位也已经消亡了。

“有的时候我感觉一场瘟疫正在打击人类最独特的功能—使用语言。”三十多年前意大利人卡尔维诺如是说。自那个时期以来,这一“语言鼠疫”极大地扩展了它的吞噬领域并且在继续着它的吞噬。卡尔维诺接着说:“这种语言瘟疫表现为认知努力的减少和即刻性(immédiateté)的削弱,它用扫平一切的自动性使所有的表达向最为通用、最无名无姓和最抽象的术语看齐,它消解意义,磨钝表达的棱角,熄灭词语在前所未有的境遇下相遇所迸发的每一簇火花。”然而,我们的思考只能通过和借助于语言。拥有复杂语言的人才拥有手段去进行复杂的思考;反之,只拥有贫乏语言的人,他的语言就只能带给他一个贫乏的思想。(请注意,当我说“贫乏语言”的时候,我不是指“民众语言”,当民众的语言没有被偷奸的时候,它其实是具有表达力且颇为具体的。我所指的是僵死粗俗的语言、大众媒体的语言。)

文学是可以让语言的宽阔、细微和光泽得以保护与再生的土地;它的表达力量不是体现在用普遍性的词语来描绘世界,而是呈现出微妙现实的丰茂杂色:“田野在词语中的苍翠比它自己的绿色更加浓郁。”葡萄牙伟大的诗人费尔南多·佩索亚曾这样说过。这句话是作家的理想—它是无法实现的,像所有的理想一样,但是我们要去孜孜不倦地追寻它,像追寻所有的理想一样。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则用另外一種方式描写词语的表达,说它是“用锤子一点点敲击真实,一直到把图像刻进去,就像刻在铜版上”。接触文学,就是学习爱和尊重,就是实践一种语言,它让我们思索,使我们了解世界的复杂。阅读小说、诗歌,不是给自己安排一种消遣的方式,也不是远离世界与附庸风雅,因为文学不是逃离世界的手段,相反,它炼就探索世界的精神。或者说:它既是了解现实的手段也是和世界保持距离的手段。福楼拜说过:“当我读莎士比亚,我感觉自己变得更高大、更纯洁、更有力量。”这不就是成长的过程吗?这不就是我们致力探讨的话题吗?这就是文学所具有的打造精神自由的方法。

当然这个方法不是唯一的。它还有另外的方法:语言,它以自己的本质去溶解语言的普遍性。世界上各种强势力量为实现它们的统治,不管是政治,宗教还是经济上的统治,都需要制造普遍性(généralités)。为了对每个人实施强势的统治,它们的权力要使用在被剥夺了特殊性和被聚集到一起的抽象群体之上:这些群体我们可以管他们叫信众,或者人种,或者民族,或者消费者。文学则相反,它并不给我们呈现类型或者类别,或是一个群组的代表。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叙事者马塞尔(普鲁斯特),他们不代表任何种族、社会、政治、民族、或者宗教群体(哪怕他们属于其中的某些群体)。他们为了自己而存在于一种复杂的特性里。(说实话,有一种文学号称自己所创造的人物代表着某个抽象的群体,这其实是一种宣传的形式,我们对它不必抱有兴趣。)那些伟大的小说所代表的人物,如果我们用瓦尔特·本雅明的话来讲,是“生活着的人所具有的深刻的不确定性”。我们要记住“不确定性”这个词,待会儿我们要回到这上面来。同样是本雅明,在他的另外一篇文章里,他这样提到:“人以幽默(ironie)的态度过着与共同体生活不同的日子,不管他被抛进了怎样的共同体里。”这样的“幽默”在本雅明眼里,是欧洲所有财富中最有欧洲特点的。

瓦西里·格罗斯曼 (Vassili Grossman) 在他的伟大著作《生命与命运》中呈现了两个人的对话,他让这两个人谈他们的国家所经历的历史。他们的历史里什么都不缺了,除了民主。他们当中的一人将两条道路拿作对比:列宁的道路,还有契诃夫的道路。民主的道路,是苏联在历史上没有经历过的,那人把它称为契诃夫的道路。那个人说:“我们对于人和自由的概念永远是战斗的,激情的。但是这个概念永远把具体的人牺牲于一个抽象的人的概念之上。”而契诃夫在他的戏剧和小说里中呈现了无数具体的男人女人,他们具备着深刻的和令人难忘的个性,他们或好或坏,但他们都不是什么抽象群组的典型代表。这个对话说明的是,文学,特别是小说,在它跟个人之间,有一个契约;在它跟社会民主的概念之间,也有一个契约。小说所关心的是人,是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的每一个人,而不是作为群众生活着的人。格罗斯曼这么说。埃德加·爱伦·坡有一本书叫《人群中的人》(The Man of the Crowd),里面有一个故事可以用来形容小说中的人物。在小说里,叙事者在伦敦某条街上观察着人群,在每张面孔上他都能认出一种类型:小职员、赌徒、妓女、醉汉……突然,有一个面孔把他打动:“我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表情。”这张面孔让他无法读懂,无法被归类到任何一个阶层或者一个行业,于是叙事者跟在这张面孔后面走了一夜又一天。这就是小说人物,无法驾驭地奇特,永远反叛普遍性。我们为此追在后面,努力去探索小说里的人物。

在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唐吉诃德开创了描绘人物之先河。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他是文学中所有人物中最美好的”。但是,“他的美好也因为他同时十分可笑”。他以为真实的世界—那是十六世纪末的西班牙—跟他为之痴狂的骑士小说里的世界是一样的。他对着自己想象的敌人勇悍非凡,把风车当作巨人,他拒绝接受世界本身所呈现的样子。这样做看上去很美,但是把世界当成它并非真实存在的那个样子,确实有点可笑。这种模糊性,或者说这种不可确定性,在小说历史中的那些重大人物身上都可以看到。对于小说空间的创造,它具有根本的意义,因为“在小说的领地没有人拥有真理”,这是米兰·昆德拉的话。因而,小说给我们呈现的人物都对抽象具有过敏症,都复杂多样、无法预料,绝非可以鲜明判断。艾玛·包法利,因为她就如此,所以令人感动。《白痴》里的梅什金公爵也是如此。约瑟夫·康拉德(《吉姆爷》的主人公)作为船上的长官,眼看自己的船要沉没,把船上的乘客撇在了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自己却在慌乱中逃生。他是怯懦者吗?后来,在所有当事人中只有他挺身而出,面对遇难事件的诉讼和罪责。他是勇者吗?《生命与命运》中的人物斯特罗姆,反抗和屈从都住在他的灵魂里,并且一直在搏斗,他是个物理学家,他决然否定斯大林伪科学强加给他的荒谬理论,因此把自己的事业前途、研究成果还有自己的家人都置于危险境地;但是在另外一个场合,他竟然同意在一个指控书上签字!他的勇气令人钦佩,但他不是超人,他同时也怯懦,这种怯懦比他曾经表现过的反抗还要绝情。

让我们重新回忆本雅明说过的话:“小说给我们看到的,是那个生活着的人所具有的深刻的不确定性。”小说不下指示,不做口号。罗兰·巴特说:“小说不做判断,它不是恐怖主义。从这个意义上,小说所教给我们的是与世界的政治概念相对立的东西。”政治概念认为现实总是分为好与坏,对与错,真理与谬误—这里是指不论什么政治,不管它们对这种成对的两极局限使用着什么名称。政治是去判别,小说则让我们自己判断。除去小说,有谁来让我们自己進行判断呢?《哈德茨基进行曲》是奥地利卓越的小说家约瑟夫·罗什(Joseph Roth)描写奥匈帝国衰落的伟大小说。它的主要内容是一位年轻的下士最后向罢工的工人群众开枪了:进步主义者们会说他是刽子手,反动派们会说他为制度尽职。而小说是这么看的:“在那一秒钟的时间里,几百种不相干的想法和图画闪过特罗达的脑际,有些甚至是同时出现在他的心里,混乱不清的种种声音告诉他谁值得可怜、谁凶残无比,他好像感觉有另外一个人举起他的手,一个陌生的声音从他的身体里发出来,第二次指挥他:开火!”他是一个犹豫不决、慌乱无措和完全被吓坏的人,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突如其来的暴力时刻面前都有可能这样。

如果你们跟着我一起思考,就会明白:文学,它也是学习宽容的学校。文学,让我们发现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光明与黑暗不断交替出现、变幻组合,它是包含无限微妙差异的领地,它是多种颜色的。小说乐于告诉我们的是它对我们境遇的讽刺,是我们梦想遇到的失败,不是说不应该梦想,而是因为我们的梦想过于天真,我们对于现实的看法过于简单。因为我们不理解世界是从不驯服的,它对我们的狂想是决然反抗的。于是,深信世界是一部骑士小说的唐吉诃德,最后只能向羊群发起进攻。法布里斯(《巴马修道院》的主人公 )梦想在拿破仑身边奋勇作战,他在滑铁卢战场上糊里糊涂地奔跑,最后可怜地被人偷去了战马。文学导演着我们梦想的失败,不是说让我们不再梦想,不是教我们失望泄气;相反,小说通过告诉我们失败的可能,它让我们变得更清醒,更有准备去面对幻灭。它教我们用幽默的方法看到我们的“愚公移山” 并不总是能够成功,这个典故里的人物我相信你们都熟悉。但是,幽默不是玩笑者的品德,它是面对世界的智慧和武器。

在这里,我要讲一个故事。我每年有相当一段时间是住在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边的一个小村庄里的,我在那里工作。今天夏天,一个邻居告诉我,他偶然在广播里听到一句我说过的话,并一直记着它。这个人只读过一点书,但是他非常懂大海里的鱼和天上的飞鸟。我说的那句让他铭记不忘的话大意是:没有书,我不会成为我自己,那我的生命也就不值得去过了。其实,这句话的灵感有点得于一个法国作家,他要比我有名得多,他叫保罗·瓦莱里。他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人不经历过很多不同于自己的别的生命,他就不可能真正地活过自己的生命。”小说可以让我们经历很多和我们不同的其他生命,它以这样的方式来帮我们活在自己的生命里。活在自己的生命里,不是去承受它,而是创造它、思索它、尽可能地引领它。我能够活在我的生命里,是因为我是包法利,我也是梅什金公爵(《白痴》);我是吉姆爷(《吉姆爷》),我也是《长夜漫漫》里的逃兵巴尔达慕;我是卡缪《鼠疫》里的医生贝尔纳·里厄,也是在奥斯特里茨的苍茫天空下等待死亡的安德烈王子(《战争与和平》);是滑铁卢战场上的法布里斯(《巴马修道院》),还是变成了甲虫的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记》)和被人在胸口捅了一刀的K(《城堡》);是川端康成的《湖》里那个长着猿猴脚的教师银平,他追踪一个女学生一直到了被战争夷为平地的东京;也是马尔罗《人类的命运》中的上海共产主义革命者邱;是《水浒传》里一百零八条好汉中的无论哪一个;也是扑向铁轨那一刻的安娜·卡列尼娜。我能活在我的生命里,是因为我比我自己要更高大更多样,我是男人、女人、法国人、俄国人、中国人……我死而复活,千次万次。(我最不希望在一本坏小说里当一个人物,但是我可能已身不由己地成为了那个人。)

博尔赫斯在《证人》(El Testigo)里写道:每个生命垂危的时刻都有一个东西或无穷的东西在消亡。除非世间存在着一个宇宙的记忆,就像神智学者们建议的那样。没有这个宇宙的记忆,人类每一代人都会堕入童年状态。然而,能使每一代人之间相接近的就是文学。文学贡献着我们以往经验的宝藏。这个宝藏不是史实,不是法律,而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千种万种的存在方式,就是说它们当中经常也有非人性的种种。文学之所以具有解放的作用,不是因为它在传达一个清晰的“口信”,而是因为它把我们的经验无限扩展和增加,它在暗中邀请我们用毫不傲慢的哲学棱镜观察生活,去怀疑,去探究细微的差别 。

请我们现在来看看文学让我们成长的另外一个方面(或者是我们用另外的方法来解释),几乎所有的人类精神的活动—最为典型的是科学—都让我们越来越专化,就是说各個领域日益缩小,同时向纵深发展。文学则正相反,它让我们去把我们的潜在领地向无限开阔。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局限它所打开的视野,什么都不能限制它所带来的和引发的种种发现,除非阅读者死去。因为任何一本书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尤其是那些杰作,每一本都让我们呼唤另外一本,而且不仅仅是呼唤另外的一本,而是许多本,直到把精神世界的天空布满星辰。杰作不能承受孤独,因为我们几乎可以根据一本书所激起的好奇和欲望,用围绕在它周围的其他作品,来衡量一本书的伟大之处。比如说一个人读了《水浒传》,我想这个人也许会产生欲望去读大仲马的《三剑客》,也可能还想去读拉伯雷的《巨人传》(水浒里的那个花和尚鲁智深,具有拉伯雷作品中的典型人物—那个爱喝酒的让·德·昂朵姆尔德的影子);或者想去读法语文学中最古老的小说《狐狸的故事》,这部小说通过一群动物做了社会讽刺,说明狡猾胜过勇力(我想说,其实你们已经明白一部好的作品不会把自己缩减在一种解释之上)。《水浒传》中官军和梁山好汉们的较量让我想起了秘鲁作家略萨(Vargas Liosa)的小说《世界末日之战》,这本小说讲述了巴西十九世纪的时候反抗军和政府军的殊死斗争,还让我想起与它非常相近的西班牙的《小癞子 》。我在这里举出的例子都限于我自己的文化和记忆在当下提示给我的东西。每一本书都是这样,它在每一位读者心里延展出无数的枝叶。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一个无限容量的图书馆,像一座巨大的发动机组,它使人的精神无限地扩大,让它成为我们说的—宇宙。

这样的扩展阅读当然是无视任何疆界的。我们为了方便,总是说法国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俄罗斯文学……当然这些形容词指明了书是用哪种语言写成的,也在某种程度上点出了作品所诞生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等。但从根本上来说,文学的事实是嵌在世界文学的板块上的。你们大概注意到,我在这篇文章中回顾了一些法国作家和作品,同时也回顾了意大利、葡萄牙、德国、俄罗斯、西班牙、阿根廷、英国、中国、奥地利等国家的作品。培育了我的那些作家,那些在我提笔写作的时刻我能感觉他们存在的作家们,他们都在我的身后,或者在我头顶很高的地方。总的来说,他们不一定要用我的语言,甚至从未知晓过我的语言。但文学是个大世界,跨越边界、跨越时间,它是一个巴比伦塔,是世界主义的学校。它所意味的现实就是,要做世界的公民,而这,恰恰是所有专制最为痛恨的。

归根结底,文学作为知识,不是概念的、教条的,它被奉献给我们,让我们共同分享。为了形容文学所具有的特性,我引用两个重要的希腊思想的史学家所做的研究,这两个史学家的名字分别是让-皮埃尔·韦尔南(Jean-Pierre Vernant)和马赛尔·德迪安尼(Marcel Detienne)。他们指出:古希腊文化尽管那么具有理性和逻辑性,它仍旧接受了一种另外类型的知识,叫做梅蒂斯(Mètis)。这是一个专有名词,也是一个通同(混血)的词。梅蒂斯是希腊万神庙主神宙斯众多妻子中的一个,她和宙斯的另外一个女人忒弥斯(Thémis)形成了一组对立,忒弥斯说话是理所应当的或者叫斩钉截铁的。她宣告一个有既定秩序的、已经确立的未来,她下命令,或者下禁令,而梅蒂斯则是在假设或称在提出问题的,她提出一个建议以便改变偶然性和无把握的未来的方向。忒弥斯生在大地上,她代表稳定的一切。而梅蒂斯,她生在大海,所以她活在动荡和汹涌中。作为通用的词汇,梅蒂斯代表精细、机智、和穿越的智慧,它无法被形容,它绝非反对科学或者说科学知识,但是跟科学知识并非完全不同。“梅蒂斯,让-皮埃尔·韦尔南和马赛尔·德迪安尼写道,它是一种智慧和一种思想,一种认识的方法。它带来的是复杂的整体,它把精神的态度、知性的行为一致地结合起来,把嗅觉、睿智、预见、足智多谋、机敏的关注、八面灵巧、长期积累的经验全部结合到一起;它运用着在转瞬即逝的运动中零乱和不清晰的现实,既不能精细地衡量也不能做确切的计算,更不能做严格的思维。”文学是在梅蒂斯这边,不是在科学那边。“科学是粗鲁的。”罗兰·巴特写道,“而生活是微妙的,为了矫正这两者之间的距离,文学对于我们才十分重要。”在文学学校中培养出来的人是非常“梅蒂斯式”的, 像那个奥德修斯一样充满了狡猾的知识,奥德修斯是《奥德赛》的主人公。他很难变得狂热,他是一个漫游者、一个发现者。他很难像希腊故事里的那两个人,阿基里斯(Achilles)和阿伽门农( Agamemnon)一样成为死亡和权利的爱慕者。接受过文学特别是小说文学熏陶的人,都擅长体味细微之中蕴藏的千差万别。我们此刻可以做一个乌托邦式的设想:一个社会如果它的成员都读文学,那么那个社会只能是民主的社会。

4.我们的学校小学作文 篇四

我们的学校是暨阳小学,她位于美丽的浦阳江畔。

学校的大门;两旁写着金光闪闪的八个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它的一个字比我的一个书包还要大。

进了大门,正前方是高大的校标。校标也称得上高大坚固了。校标的底座是深红发亮的大理石做成,四周是石阶。上面耸立着一个巨大的苹果。她象征着我们的校园时一个金苹果乐园,小朋友们张张笑脸像一个个金灿灿的苹果。经苹果外面是两个圆钢圈,她代表着地球。我们从这里起步,一步一步登上知识的顶峰,实现我们的小校训“暨阳小学,志在四方”。

绕过校标,就来到教学楼,我们学校设有2栋教学楼,一栋有5层,一栋有4层,每层约有10个教室,包括各年纪老师办公室在内,累计共有48个教室,150位老师.每间教室可容纳50人左右,教室里光线充足、空气新鲜。而在另一栋大楼里,电脑房、音乐室、图书室、书法室、舞蹈室……应有尽有。

走完教学楼,就来到迷宫,哈哈哈,其实,迷宫只不过是一个用矮矮的小树围起来的一个地方。有一次,我差点出不来了呢!迷宫中有一个隐蔽的地方,那便是我们的“秘密基地”了 ,没事儿干的时候,我们便聚在那儿说悄悄话、看书,可开心了!

再向前走,就是我们的操场啦!你听,同学们嘻嘻哈哈的笑声从操场上传来,操场犹如孩子们的乐园,你追我赶、唧唧喳喳。

在操场外面,几十位“树木将军”保护着我们。在操场的里面,同学们有的玩拍手游戏,有的玩跑步比赛,有的在拍皮球,还有的在打篮球,我在那儿休息,看着操场上的热闹非凡,我感到愉快极了!

我们的学校还有很多花坛,花坛里开着各种各样的花,这种花落了,那种花又开了,一年四季,鲜花盛开,从不间断。

5.我们的学校小学作文 篇五

每天早晨六点钟刚过,我和我的伙伴就要从家里出发去学校。一路上风景美如画,路旁开着许多叫不出名的野花,很多小草把山都染成了绿色。小河里的水很清,清得都能看见水下的沙石了。

来到学校,先是跟同学们一起打扫卫生,然后做早操。做完操,同学们都爱在学校的健身器材上玩。学校的操场上有四棵大柳树,花园里开着许多花,把学校装点得很美丽。我来到新学校交了好多新朋友,大家都喜欢和我一起玩。

当上课铃声一响,同学们都赶紧走进自己的教室,开始上课。课堂上,老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课文,同学们都很认真地听讲。每当我们读课文的时候,窗外非常安静,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好像也在听我们读课文似的。

下课了,大家冲出教室跑向操场,做课外活动:有丢沙包的、打羽毛球的,还有打篮球和扔排球的,玩得可热闹了!

6.我们的学校小学写景作文 篇六

我们的学校是一座美丽的校园,是同学们学习的乐园,是一所首一级学校。

走进大门,穿过通堂,就来到了金碧辉煌的金种子广场。金种子是葵花籽形状,金种子是一颗向日葵种子,是学校标志性塑像,它象征着:教育的功能体现为点石为金,指人受了良好教育,就将会学到本领,塑造美好的心灵,提升综合素质,将会成为社会良材。学校是知识殿堂,是师生学习成长的幸福家园。金种子下面是一块巨大的大理石,大理石下面还流出清澈的水,下面是一个水池,水池里有各种各样的鱼儿,有的在吐泡,有的在玩耍,还有的在捉迷藏。金种子旁边还有一些华灰莉。华灰莉是球形的.植物,生气勃勃,华灰莉后面还有一些朱焦,朱焦的颜色是紫色的,它们气味非常香。墙壁有我们的校徽,校徽是一朵木棉花,花上写着两个英文字母BY,意思是宝玉的缩写,BY下面还有大海,代表我们学校的游泳特色。

7.小学作文:我们的学校 篇七

钱老的一生, 是远离浮躁、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不题词, 不为人写序, 不出席应景活动, 不接受媒体采访”四条原则, 以及不爱钱、不恋官、淡泊名利等美德, 使他成为功德盖世、受人敬仰的伟大科学家。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 凡是热衷于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的, 在科学事业上不会有大作为。

跟“钱学森之问”相仿佛, 人们发出“我们的科学家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的疑问, 也同样令人深思。美国人在100多年诺奖获得者中占了309人, 其中有好几位是华裔科学家。今年获诺奖的大多数是老者, 而不是正值创造颠峰状态的中青年科学家。比如获诺奖的高锟生于1933年, 史密斯生于1930年, 博伊尔生于1924年, 英国人拉马克里希南从事与核糖体有关的研究已有31年, 他的办公室还不到10平方米。难怪许多诺奖得主感言:“不急功近利, 方能修成正果。”同样, 获得我国2009年度最高科技奖的谷超豪、孙家栋, 以及过去10年获得该奖的, 也都是多年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高龄专家学者。

反观我们的社会现实, 真是令人汗颜, 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弄虚作假和侵权抄袭, 以及论文注水、成果拼凑、搭车得奖、伪造浮夸、剽窃抄袭等现象不时出现;井冈山大学2位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发表70篇论文, 校方奖励其3万多元, 已被曝光全是造假。科研受困于滚滚红尘的利益诱惑, 各种滥觞的考评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英国广播公司载文说, 由于中国官方要求将发表论文与学位及升职挂钩, 导致中国每年论文代笔买卖金额高达1亿美元。

再看看我们不少高校和科研部门, 正在沦为行政力量的“后花园”, 用最高学位证来换取官员手中的社会资源和公权力, 行政力量则变着法儿换取学术头衔, 出现了最大博士群不在高校而在官场之怪现象。

今年中科院新增的35名院士和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中, 竟有超过八成是现任官员。某地有一处级官位空缺, 竟引来几十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学者角逐。广西某县委、县政府竟然颁布这样的奖励政策:考上国家级公务员奖6万元, 考上省级公务员奖3万元。“官本位”竟如此深入骨髓, 还怎能“冒出杰出人才”!对比一下, 钱老为专心致志搞科研, 多次拒绝高官显位;不久前去世的美国诺奖获得者、鼎鼎大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 也是坚辞美国政府高官, 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普通教学科研岗位。

其实, 浮躁风刮得最烈的绝不只是科技学术界, 我们全社会都患上了浮躁病。比如有些领导干部患有政绩饥渴症, 唯GDP是从, 走“先污染, 后治理”路子, “污染时创造了GDP, 治污时又创造了GDP”;为增加GDP, 有些政府及央企不惜成为楼市价格猛涨的幕后推手。有些领导干部缺乏科学发展意识, 不愿脚踏实地抓工作, 只愿作“见效快, 顾眼前”的表面文章, 把主要精力放在形式花哨、表面上热闹、气氛热烈、立竿见影、不切实际的评比达标上。重显绩、轻潜绩;重近轻远、重硬轻软;重短期、轻持续;重增长, 轻发展;陕西“华南虎”闹剧, 各地“人造节”泛滥, 以及某些地方发生的“千人甩发”、“万人刷牙”、“数万人尝烧烤”等, 则是社会浮躁风气的极致。

可以讲, 浮躁之风已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从“超女”、“选秀热”、“艺考热”, 到电视讲经, “戏说”经典, 文化快餐流行, 诱导青少年幻想不经过艰苦努力拼搏, 希翼靠走捷径、机遇, 包装加炒作而实现瞬间暴富、一夜成名。当前又发现有些青少年沉迷于“偷菜”游戏, “敢偷才能赢”, 正成为某种“社会下意识”, 证明浮躁已成为全社会的“病态价值”。

浮躁是一种社会病, 不医治不得了。心浮气躁、急功近利, “冒不出”国际一流科学家, 更出不了实绩和政绩。远大理想、宏伟蓝图、奋斗目标, 都要靠长期艰苦努力、拼博奋斗。功利短视有悖于可持续发展。“樱桃好吃树难栽”、“天上掉不下馅饼”。宋代欧阳修说得好:“务持重, 不急功近小利”。

医治浮躁病的治本药方是认真贯彻践行科学发展观, 尤需在“可持续”三字上着力。同时, 要改革干部及科研考核评价体制。通过努力, 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求真务实、长期不懈艰苦奋斗的风气, 着力创造打基础、利长远、重根本、练内功的实绩。“君子务实”, 只有把浮躁风气从社会意识中清出去, 像钱老那样, 鄙弃浮躁, 才能实现钱老的“冒出杰出人才”的遗愿;诺奖得主杨振宁所预言的“中国科学家20年内获得诺奖”的愿望方能成为现实。

8.我们学校的国学操 篇八

国学操的创编,要根据中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及锻炼的实际效果,合理设计国学操的动作与时间。时间一般为4—6分钟,每套操具有独特的特点,注意学生接受知识的层次性、简易性和衔接性。同时也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特点,音乐的创作与整套操动作节奏要相匹配、合拍,具有活泼、律动、充满激情的特点。国学操的创编,要做到“四好”,即好学、好教、好看、好练的特点。

我们经过几年的开发与研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了三套国学操。

(1)第一套:《三字经》共分三段、二十节,持续时间5分10秒,是针对水平一学生的身心特点创编而成的。该套操最突出的特点是:生活中的趣味模仿和一些健康而具有健身的游戏、韵律动作, 吸纳了一些游戏、舞蹈和健美操的模仿动作。设计了独特新颖的开始、整理和过渡段落,将其改编成富有童趣的体操动作,进行身体各部位的锻炼,同时配上活泼欢快、动听的现代音乐。国学内容以《三字经》为主。

(2)第二套:《五言诗》共分十四节,持续时间5分钟,是针对水平二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创编而成的,体现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功能。它的创编以体操动作为主,吸纳、模仿舞蹈和健美操的动作,加入了一些现代舞和一些民族舞蹈及国标三、四步,围绕两人组合来创编动作。配上充满活力的音乐—谷建芬的《读唐诗》(旋律以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为主),国学内容以五言唐诗为主。

(3)第三套《武术操》共分十节,持续时间4-5分钟。是针对水平三学生的身心特点创编而成的,吸纳了一些武术、长拳的动作与步伐,结合手型,设计了独特新颖的开始、整理动作和过渡段落,并配有节奏鲜明,雄壮的歌曲《中国功夫》《男儿当志强》《精忠报国》等乐曲。

这几套国学操的特点是各自围绕着一个国学主题,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主体动作形象,并以生动形象的操名和模仿动作调动学生的情趣,培养少年儿童活泼开朗的性格,丰富想象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同时弘扬国学。而优美动听的音乐,为孩子的审美奠定了基础。

我校开展的国学操,提高了“两操”——早操和课间操的质量。在“两操”中,小学生集体在学校操场上做国学操,由各年级学生组成的方正队,在激越的旋律中,活泼欢快地变幻着,学生们时点、时迈、时转、时挽、时踩、时钻、时拉手、时对练、时而鹞子翻身、时而蜻蜓点水,造型变换。整齐的诵读配以优美的旋律,将国学与体操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校开展的国学操, 为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提供了教材,成为表演和校际交流的内容。近三年来,我校创编的国学操,由体操兴趣小组学生先学,然后在全校推开。体操兴趣小组在县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助兴表演,3次获得优秀奖;在2011年6月份的全省地方课程现场研讨会中,成为特色校本课程,为前来参加研讨的省市领导和专家们展演,受到好评;2011年9月为全市文化建设年验收时,体操队参加演出;2011年10月参加全县体操大赛中获一等奖。国学操的创编,引来本县多所小学体育老师到我校进行交流研讨,带动了片区的大课间质量。

9.我们的学校小学三年级作文 篇九

我们的学校地处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的东北部,是镇上的一所较有名望的学校之一,我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虽没有大城市学校那样豪华的气派,但我喜欢我的学校。我在这所学校度过了三个难忘而又快乐的春秋,在这所学校里曾留下我和小伙伴们玩耍时的欢声笑语,曾留下我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一走进学校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砖瓦房,那就是我们的教室。最前排正中的那栋 房子是 老师的办公室,一条宽阔的红砖铺成的走廊从校门口直 通向 老师的办公室,走廊的两边是学校的花圃,那些花花草草似乎跟春天商量好了似的悄悄地探出了身子,像赶集似的聚拢在春姑娘的怀抱里。花圃的最北端有棵柳树,不知什么时候染绿了身体,在微风中摇曳着她那柔软婀娜的身姿。老师办公室正前面,走廊的北端是学校的红旗杆,那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空中迎风招展,格外引入注目。在校园四周是一排排高大粗壮的杨树,它们就像守卫学校的卫士,给学校平添了几分色彩。夏天,天气闷热闷热的,校园四周的那一棵棵高大的杨树就为我们遮起了绿绒大伞,大伞为我们带来丝丝凉意,赶走了夏天的燥热,我们在大伞下跳皮筋、温习功课、谈天说地……我更爱秋天早晨的.操场,我和小伙伴拿着喜爱的课本,漫步在在操场上晨读,呼吸着甜润的空气,书声琅琅。一阵微风拂来,杨树叶哗哗作响,似乎也被我们的读书声感染,也跟着我们读着,唱着……每到冬季来临,那宽阔的操场上也不乏我们愉快的身影,同学们最盼望的是雪天,他们两个一对三个一伙,手拉着手在雪地里玩“雪橇”,堆雪人,打雪仗,那欢乐的劲头难以言状。

10.我们的学校小学优秀作文 篇十

一走进大门,你就会被眼前的景色和弥漫在空中的花香所陶醉,一块酷似三角形的绿地,大约有80平方米,种着桃树、李树、杏树、还有樱桃树……每年春季,满树的花朵,它们五颜六色、争奇斗艳,一团团、一簇簇,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一阵微风袭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花儿频频点头,摇晃着那婀娜多姿的身材,张开笑脸,向人们展示它们那美丽、迷人的风采,花香也随着风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沿着一条水泥小路往上走,它的尽头就是我们的教学楼。小路两侧是宣传栏,左侧还有一盆盆盛开的牵牛花。

穿过教学楼,来到小操场上。你就会看见两棵高大的梧桐树站在操场中央,它们足有五层楼那么高。夏天叶子茂密,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凉爽,大树下面是围着一圈精致的木椅子,我们玩累了,就可以坐在上面休息。看!小操场东面有一个主席台,四周用不锈钢围着,正中还有十五米左右高的旗杆,红旗在上面迎风飘扬。旁边还有两棵苍翠欲滴的大松树保卫着它,每到星期一我们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

再转身回头看看教学楼,一共有两幢教学楼,两楼相连,南北走向呈“u”字形。南边那幢是多功能教室,老师办公室和一年级教室,共有三层楼;北边的是二至六年级教室,共有五层。

登上南边教学楼的第四层最东头那间,就是我们五(1)班教室了,教室里设施齐全,配有电脑、幕布和投影机,这些在我们上课时都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多媒体设备。在教室的西边有一块大黑板,在黑板上方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教室的东面,也就是我们的后面也有一块黑板,是给我们出黑板报用的.,上面有同学们优秀的作品。再看看我们的桌椅,真是整整齐齐;在东南角,是我们的班级图书角,这里有许多好书,任由我们取阅。旁边还有“光荣榜”,是专门用来贴班级集体荣誉的,北边墙上贴着“悦心格言”,它们时时提醒着我们要努力学习,激励我们前进。在教室西南边便是植物角,这里种着许多种类的植物,在它旁边还有一个卫生柜,是存放卫生用具的。从这些一点一滴都能体现出我们是一个优秀的、出色的班集体。

走出教学楼,穿过小操场,来到后操场,这里便是同学们下课最爱来玩的地方。操场中间是用绿色草皮铺上的足球场,上面经常举行激烈的足球比赛。足球场周围是赤红色的田径跑道,这里经常举行校活动、上体育课和比赛。操场最北边有篮球场和乒乓球台。一到下课,在这里就会看到同学们矫健的身影……

11.“我们农村学校比城里的好” 篇十一

“我们的农村学校比城里的好!”这句话是上栗县教育局局长姚义何陪同记者采访时说的。此话让记者感到震惊,也感到疑惑。其后,记者先后参观了上栗县的新建小学、水源小学、豆田小学、洪东小学、胜利中学、湖塘中学等10多所农村学校,学校建得一所比一所漂亮:窗明几净的新楼房、色彩鲜艳的外墙粉刷、平坦宽敞的塑胶跑道操场、摇曳多姿的花草树木……一座座花园式的校园,点亮了片片农田,给人以鹤立鸡群之感。姚义何接着解释说:“我丝毫没有说城里的学校不好,而是说城里的学校因为地处市区,甩不开,只能够‘螺蛳壳里做道场,而农村学校可以凭借其地域开阔及自然形成的景观优势,打造出风景更加美丽的校园。”

其实,上栗县的农村学校,不仅仅是校园景色可以与城里的学校相媲美,而且教育质量也与城里的学校一样好。上栗教育人以提升农村学校的硬件和软件为突破口,实现“造峰抬谷”式的发展,绘就了一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宏伟画卷。

[领导力提升教育生产力]

栗江小学原名上栗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老百姓认可的品牌学校,学位供不应求。学校门口有一栋上栗镇菜塘村委会的办公楼,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了扩大学位容量,学校想把这栋办公楼置换过来,但是因为无力为村委会解决异地重建的用地等问题便搁浅下来。上栗县实行县级领导挂点乡镇学校制度后,县委书记严荣华挂点该校,立即解决了这一“老大难”问题。他协调城建、国土等相关部门,在县郊为村委会新建办公楼划出了一块地皮,城建部门为新建村委会办公楼开“绿色通道”。新的村委会办公楼建成后,老办公楼给了栗江小学做教室,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老百姓称赞说,严书记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上栗县党政领导挂点乡镇学校,并不是挂个名就了事,而是要实打实给学校办事,且一般都是“难办的事”。金山镇中学和小学这两所学校连在一块,一堵围墙就像一条鸿沟,把这两所学校隔开了。中学有一个大的塑胶操场,而小学的操场狭小破旧,学生体育课都没有办法上。中学和小学一体化的问题亟待解决,但多年来悬而未决。县长彭文华挂点这两所学校后,很快就在两个学校之间建起了一座宽9米的桥梁,将中小学融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

自2013年始,上栗县推行县级领导挂点乡镇学校制度,每个县领导需要联系一个片区或一所学校。近三年来,县四套班子领导先后围绕教育经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等课题,深入教育系统开展专题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解决办法,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66个。

上栗县还建立县级督学责任区制度,全县共设立4个督学责任区,聘任责任督学34名,对全县159所学校进行责任督学挂牌。

在推行县级领导挂点乡镇学校的同时,上栗县还实现县直部门结对帮扶乡镇学校和乡镇党政领导联系乡村学校制度,整合领导力量,形成教育发展的合力。县信访局挂点福田镇中学,正逢学校筹资180万元改造、新建塑胶操场,县信访局从极为紧张的办公经费中挤出7万元给学校。近三年来,县直部门、驻县单位捐资1000余万元改善办学条件。

杨歧中心小学是杨歧乡党委书记王均洪挂点的学校,他说他要当好学校的“后勤部长”。按照全县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学校要扩建运动场,必须在学校附近征地。而学校所在地属于山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周围的群众对征地一时间想不通。王均洪书记多次带领乡机关干部,下村入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把嘴皮子都磨破了,终于把20亩地征下来了,然后无偿给学校建操场。

上栗县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此基础上,该县大刀阔斧进行管理体制创新。过去,上栗县每个乡镇都有一所中心小学、一所或几所中学,但是各自为政,遇到问题互相扯皮。“可以这样说吧,如果县教育局开校长会,除了10个中心小学校长坐的10辆车子在路上跑以外,全县还有24辆中学校长坐的车也在路上跑。”姚义何局长说。

于是,上栗县教育局决定每个乡镇成立一个校务委员会,小的乡镇7人,大的乡镇9人,统一管理本乡镇的中小学一切事物,畅通乡镇内教师流动机制。所有校务委员会成员均在教学一线兼主课。通过改革减少了管理环节,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益。“现在县教育局开会,只有10辆车子在路上跑了。我初步估算,仅这一项改革,全县每年可以节约管理成本500万元。”姚义何局长说。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生产力。姚义何局长介绍说,在全县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各校务委员会根据本乡镇的实际,制订了全乡镇的校建计划。工程开工后,校务委员会必须履行工程管理的主体责任和监管建设资金的使用等,全县的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能够顺利完成,校务委员会的设立发挥了重要作用。校务委员会是一个精干、高效的办事机构,它是上栗县管理创新的一个有益尝试。

[城里学校只占总资金的5%~7%]

金山镇黎塘学校是一所边远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还办有附属幼儿园,有近千名学生的规模。一年前,学校的校舍几乎全是D类危房,比学校旁边的旧祠堂还要破烂,学生在破旧的平房里上课。现如今校舍全是新建的,宽敞的教学大楼内配有各种功能教室,配之以塑胶操场,新校园丝毫不比城里的学校差。让这所学校发生脱胎换骨变化的是,该县强力推进的学校标准化建设。该县整合校建资金、改薄资金、学前教育资金等多项资金800万元,拆除了校园内所有的旧房子,建起了漂亮的新校园。这所学校的变化是该县农村学校变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上栗县把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造峰抬谷”实现教育深度均衡发展。2013年5月,姚义何履新县教育局局长一职。上任伊始,他集中一段时间下基层调研,把全县的学校跑遍了,他感到农村学校的校舍离标准化的要求太远了,而且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也欠账较多。在梳理全县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思路的时候,上栗县教育局把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达标作为“第一工程”,有序推进,把资金投入的重点放在农村学校,努力缩小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距离。

集中财力建设农村学校,是上栗县的大胆创举,让农村学校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危房一幢幢被消灭了,新楼房一幢幢建起来了,“最美的风景是校园”在上栗县已经变为现实。记者来到桐木镇胜利中学,看见美丽的校舍在绿树掩隐中若隐若现,纵横交错的绿化带提升了校园的品位。校园内的体育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很多人在学校锻炼身体,俨然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

跨进湖塘中学,记者感到学校更像是一个公园。校园的地形呈左高右低之势,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把校园分成两半,路边或房前屋后挺立着高大的树木,让人倍感空气之新鲜。十几张水泥球桌在树林里错落有致,来学校锻炼的村民络绎不绝,欢声笑语在校园内飘荡。

一路看过来,豆田小学、洪东小学、普化小学……楼房的墙面都“穿衣戴帽”,或粉红色,或紫红色,建筑风格各异,漂亮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城里的学校,这是上栗县投入巨资打造的一件件“精品力作”。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2014年全县的财政收入17亿元,划给教育的经费达5个亿。近两年来,全县改造和新建学校用房16万平方米;改造和新建了86个学校运动场,每个运动场耗资大约在120万元,总投入资金将近1个亿。现在全县学校基本普及了塑胶跑道。”姚义何自豪地说。

上栗县教育局提供的一组数据实在让人精神振奋:近三年来,学校标准化建设投入达6128万元,新增学校用地495亩,新建教学楼78栋,新建学生宿舍、学生食堂1.36万平方米,改造D级危房 9.3 万平方米,在42所边远山区学校建设教师周转房406套,全面“改薄”工程投入达4651万元,全县投入1500万元实施了农村初中工程,整体搬迁长平千方小学、东源乡中心小学等9所学校,对枫桥学校等38所薄弱学校进行了改造,建设校园小型足球场20多个,投入资金2130万元,修建围墙6200米……全县中小学159所,有146所学校得到了改造,改造力度历史空前。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栗县农村学校硬件建设欠账较多,因而近年来的学校标准化建设资金大都投入到农村学校,投入城里学校的建设资金仅占总建设资金的5%~7%。”姚义何说。

农村的学校建设得漂亮了,与城市学校的差距基本消灭了,城乡教育比翼齐飞。姚义何说:“我没有刻意把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分开,城、乡教育都发展才是均衡教育。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姚义何说,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追求教育的简单平均,是“造峰抬谷”,更是各得其所,各得发展。均衡不是“劫富”而是“济贫”,应当是鼓励发展、分类发展、特色发展,而不是整齐划一发展。

[信息化撬动教学质量崛起]

水源小学是一所与湖南省交界的村小,但距离县城只有5公里路程。按常理,这样的地理位置,学生很容易流向县城,学校成为“空壳校”,但该校学生却稳定在300人左右,6个年级,14名教师,办学规模处于饱和状态。

农村学校生源稳定是上栗县农村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全县90%的农村学校学生数都保持在300人左右,规模小的教学点也在7人左右,而且分布在特别偏远的山区。农村学校生源的稳定,源于农村学校的硬件与教学质量同城里的学校一样好,农村的学生没有必要择校。

原水源小学校长王先芳向记者坦言,水源小学曾经有一段时间生源流失严重,全校300多学生就流失了100余人。她不无感慨地说:“是全县学校标准化建设让我们这所乡村小学起死回生,流失的学生又都回来了。老百姓说,现在学校建得这么好,而且还安装了一体机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我的孩子为什么还要跑到外面去?何况,到外面去读书每个学期要花几千块钱。”

水源小学的发展之路具有典型性。上栗县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中,把强化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重大战略,放到突出的位置上来抓,重点是为每一所学校(包括教学点)安装以多媒体一体机为主的现代教学设备。在新建小学、洪东小学、豆田小学等农村学校,记者看到现代化教学设备“班班通”了。记者还参观了音乐教室,教室内都装备了五线谱琴、高档音响等设备,教学设施与城里学校基本接轨了。因为城里学校的电教设备配备得早,大都是投影仪、电子白板等,与一体机比较,显得有些“落伍”。所以整体看,农村学校电教设备装备得比城里的学校先进。

新建小学也是与湖南省交界处的一所村小,和全县其他农村学校一样,有漂亮的校舍,装备了65寸的一体机。在一年级的一个教室里,李敦满老师当着大家的面,熟练地操作使用一体机,并畅谈一体机给教育教学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他打开了一体机的屏幕,使用“触摸”功能,调出了语文教学资源,用手指在一体机的屏幕上写个词语,屏幕马上就显示出写的词语,再用手指点击一下,标准的读音就从一体机里发出了。“以前在教学中教师常遇到的困难是拼音读不准,现在有了一体机,可以让一体机带读,而且学生对一体机读出来的声音特别感兴趣。我是教三年级语文的,有了一体机后,我班学生语文平均分提高了15分。”他深有体会地说。

王先芳校长也同样对一体机赞赏有加:“语文教师现在不用带生字卡片等,这些一体机里全有。数学老师上课再也不用带教具了,一体机里边有三角尺、圆规等数学教具,使用起来特别方便,老师和学生都十分喜欢一体机,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一体机因为与互联网融为一体,具有多种功能,而且互动性好,深受师生的喜爱,为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到目前为止,上栗县有118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已接光纤,有23个教学点安装并已应用全省统一配备的“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2014年投入项目资金242万元、购置近300套多媒体投影设备,装备11所学校的“班班通”,全县有25所中心小学和中心初中等学校的516个班级实现“班班通”。2015年上栗县投入500余万元,为每个村小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

2015年,上栗县投资100多万元,由江西教育传媒集团精心打造的全省第一家教育资源平台“上栗县教育资源门户平台”,于6月上线开通。全县159所学校,4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平台有教师备课资源、备考资源、教师学习提升资源、个性教学资源、校本资源管理五大板块,内容十分丰富。

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的最大亮点就是顶层设计最优化,实现全县统筹。“以前是学校各自为战,自己花钱建资源网,从效益来讲也不划算。现在全县统一建设资源平台,把中国教育出版网‘百千万工程(100个教研室、1000所名校、10000位名师)200万份优质教育资源录入其中,一所学校一个空间,一个老师一个空间,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全县每一个老师可以随时在资源平台下载、使用优质教学资源。” 县教育工会主席黄书乡介绍说。

为了使全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教育资源平台,江西教育传媒集团分期对全县教师进行培训,从北京、河南等地聘请一流专家授课。

教育资源平台拥有海量、原创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农村教师工学矛盾突出,一个萝卜一个坑,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有了资源平台后,教师可以随时进入资源平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黄书乡主席介绍:“教育资源平台建立后,一名教师一个U盘随身带,教师自觉地下载资源平台上的资料回家学习,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了高位对接,与名师直接对话,与优质教育资源亲密接触,开阔了眼界,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能力,从而实现了农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上栗镇校务委员会主任王斌说,上栗镇去年一年投资了200万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结束了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教书的历史,教学手段实现了现代化,教师可以直接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加上教师、校长轮岗交流的推行,城里的名师来农村学校支教,农村的教师到城里跟班学习,农村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直线上升。像水源小学这样偏僻的农村学校,六年级的一个班有4人考取了全县只招80人的上栗中学尖子班,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

姚义何局长掰着指头,如数家珍般的述说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为农村学校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教育教学信息化突破了地域限制,共享教育资源,搭建了农村与城市相互借鉴学习的平台,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譬如黎塘学校原来没有任何电教设备。该校装备一体机后,全校教师人人都能够使用一体机教学,教师的教法就与外面接轨了。福田镇长安小学,只有80个左右的学生,在去年的全县教学质量检测中,位列全县小学第二名。偏远的东源乡石岭小学,只有100多个学生,在今年全县小学考试检测中排名第3名。今年的中考成绩,全县学生的平均分数比以往有明显提升,小学质量检测成绩与三年前比大幅提高。今年上半年,萍乡市对上栗县的小学进行抽查测评,成绩同样喜人,仅仅比萍乡市区的几所名牌小学差一点,比全市所有的县区都要高。

[校园文化唱大戏]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新群小学地处上栗县城乡接合部,校园周边环境复杂,摆摊设点的特别多,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屡禁不止,治安案件时有发生,学校的教学活动受到影响。自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之后,学校的周边环境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学校经常组织全校性的读经活动,学生列队站在操场上读《三字经》《弟子规》……场面壮观,周围的市民里三层外三层挤在学校观看,在不知不觉中也受到了经典的熏陶,对学校的态度也改变了。随着时间推移,学校周边的市民更多地感受到学校的活力,有的市民主动找到校长,说愿意为学校做点事。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发生了:只要学校一搞活动,周边的摊贩就会主动停止营业。姚义何局长说,这是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以校风带动了村风民风。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发生在金山镇中学。有段时间,金山镇中学周边的居民与学校总是“玩不到一块”,学校什么活动都搞不成,都会被他们“搞黄”了。学校门口有一块300平方米的空地,居民把垃圾倒在那上面,致使学校门口常年蚊蝇孳生,臭气熏天。学校想出钱买下这块地,可他们就是不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校开展国学活动,让他们对学校的态度发生大转变。金山镇中学开展阅读传统经典活动时,常常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居民来学校观摩。国学经典涵养学生的品格,经过国学洗礼的学生,做人读书都很好,在学校组织的“小手拉大手”活动中,学生的思想也影响着家长。学风带动了民风,校风带动了村风。现在学校搞什么活动都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他们还经常主动地问学校有什么事需要他们做,这同样是校园文化的辐射力。

姚义何说:“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灵魂,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到底要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该县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校委会和基层学校成立以主任或校长为组长的组织机构。县教育局出台《关于做好全县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和《上栗县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全县159所中小学校分两批完成文化建设,第一批67所学校在2015年4月底前已圆满完成,第二批92所学校在2015年12月底前将完成。

上栗县高位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并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建筑设计时统筹兼顾。各农村学校在新建校园时,与文化景观一道设计,打造办公室文化、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很多农村学校教室外有体现班级特色的“班级名片”,教室内设置图书角,并做好各具特色的班级布置。彭高中心小学和彭高镇中学每个班级教室门口都有班级风采展示牌,教室内有本班学生的才艺展示栏,展示学生的才艺作品;鸡冠山乡豆田小学对围墙及外墙壁用文化瓷板画进行布置,做到了既美观又很好地发挥了各自的“说话”功能。

在洪东小学,记者看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学校投资20余万元专项资金,打造文化景观,把整个校园变成传统文化的大课堂。教学楼一至四楼,每层一个文化主题,以修身、礼仪、科学、校训等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民族英雄、古代经典故事、科学家故事等激励学生奋发图强。

但是,上栗县的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校园文化景观打造上,而是在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上下功夫,让上栗教育充满智慧。姚义何局长说,校园文化建设最核心的是要提升教育理念,要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要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所以上栗县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各学校以传统文化为主,根据自身的地域特色,有更多的“自选动作”,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制度文化。

在上栗县有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全县每年只有20个左右的农村教师进城工作,乡村教师队伍比较稳定。黄书乡主席分析说,上栗县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结合师德师风建设,精心打造教师的精神家园,在全系统提出并践行“忠诚、民主、科学、创新”的教育工作者品质,要求全县教育工作者以此为标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我。同时,农村学校在制度建设中,注重为教师的事业发展提供舞台,让农村的教师感到在事业上“有奔头”,活得有尊严,教师也就安心在农村工作了。

大建设和大培训是上栗县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两大主战略。所以,在学校的制度建设中,把培训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抓。2014年,上栗县教育局先后组织三批中小学及幼儿园领导和教学骨干到华东师大培训,还重点抓好校本培训,每年达2000人次以上。三年来,共邀请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来上栗开办讲座20余次。县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高了教师的素养。特别是结合全县开展信息化建设工程,对全县教师使用新媒体教学提供专业培训。农村教师大都起点低,求知欲却最强烈,学习也非常刻苦,大培训带来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教师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教师强则教育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得益于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上栗县农村学校通过先进制度建设的引领,实行了弯道追赶中的弯道超车,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都有大的跨越。

上栗县是著名的花爆之乡,曾荣获“全国自主创业典范县”称号。由于花爆生产企业大多数分布在农村,上栗县农民绝大多数都是在本地的花爆企业就业,离土不离乡,因而农村的孩子大都在当地农村学校就读。所以,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对上栗县教育改革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上栗教育已经步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正在向着实现“上栗教育梦”迈进。姚义何向记者详细诠释了“上栗县教育梦”内涵:“美丽校园,优质课堂,魅力教师,阳光学生。”围绕这一梦想,上栗教育发展实行“三步走”战略:“到2015年,学校硬件建设和管理都上新台阶;到2018年,基本普及12年教育,学前教育也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到2020年,上栗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

上一篇:花桥中学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总结下一篇:主任科员考察现实表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