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印度文化案例

2024-08-05

跨国公司印度文化案例(共7篇)

1.跨国公司印度文化案例 篇一

宝洁公司企业文化经典案例分析

当电视广告里面,女演员一甩乌黑亮丽的头发随口说出:“飘柔就是这样自信”,我们深深地被广告吸引。宝洁公司在世界各地,大打广告战术,无论电视、报纸,还是网络上都可以看到,简直是铺天盖地。但是我们一点都没有感到厌恶,而且反而感到很亲切,因为宝洁的广告背后沉淀着宝洁公司的企业文化,宣扬着宝洁的企业使命——美化生活。

宝洁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百年老店,并且其企业文化塑造出了竞争者难以复制、模仿的组织氛围与共识基础,营造了有利于销售运作与团队合作的组织环境,使得宝洁的营销文化为众人所拥抱,营销运作如虎添翼,叱咤市场。

一、宝洁企业使命

“我们生产和提供世界一流的产品,以美化消费者的生活。作为回报,我们将会获得,先的市场销售地位和不断增长的利润,从而令我们的员工、股东以及我们生活和工作所处的社会共同繁荣。”

宝洁对美的不懈追求,成就了它的辉煌。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广告,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更加方便。有人说宝洁品牌一半是文化,但实际上,品牌背后的才是宝洁使命的真正体现。宝洁的魅力并不只是靠广告展现出来,而是靠宝洁深厚的文化底蕴营造的。

二、宝洁核心价值观

宝洁代表的是员工及员工赖以为生的核心价值:以宝洁员工为圆心,四周环绕的是领导能力、诚实正直、信任、积极上进的热情及主人翁精神。

(一)、员工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宝洁公司把人才视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宝洁公司的一位前任董事长曾说:“如果你把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留下,把我们的人带走,我们的公司会垮掉;相反,如果你拿走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而留下我们的人,十年内我们将重建一切。”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宝洁对人才对员工的态度,更能体现出,员工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宝洁公司是一个规模庞大、机构复杂、产品众多的跨国公司,它所实施的多品牌战略,有效地划分了不同的消费者,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既相互协调与组织。如果每个品牌下的员工各行其道,不顾或不了解公司的总体营销策略,将不可避免的产生重复工作及摩擦。同时,作为一家擅长于营销之道的公司,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1、无障碍交流

宝洁公司十分注重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员工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各种会议及企业内部网络进行,员工可以从中了解到公司发生的重大事项,以及未来的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信息。宝洁的经理人员经常在一起讨论关于下属的绩效与发展情况。宝洁通过建立一种能相互之间尽可能多地进行交流的环境,确保对有关公司的一切情况都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掌控。

2、不断培训,内部提升

重视人才并培养和发展人才,使宝洁公司为全世界同行所尊敬的主要原因之一。宝洁公司每年都从全国一流大学招聘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并经过独具特色的培训

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一流的管理人才。不遗余力的培训和发展员工,使宝洁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宝洁的培训包括:入职培训、管理技能和商业知识培训、语言培训、海外培训及委任、专业技术的在职培训等。宝洁对员工的大量培训使宝洁员工的个人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样,对宝洁的长期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宝洁内部提升机制使宝洁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所有高级经理都是从刚入公司的新人做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提升取决于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对公司的贡献,个人发展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和取得的成绩。在宝洁,无论是薪酬增加还是获得提升,所有的奖励与肯定都反映了一个人的能力、工作进展状况和工作表现水平。

所以每个员工都积极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以获得工资薪金的增加和职位的提升。因为宝洁的内部提升制度为公司的每个员工创造了平等的机会。以人为本,尊重员工,为员工的切实利益而着想,不断培训员工,使他们乐于为公司贡献自己的才华,这就是宝洁对“人”的认识。

(二)、顾客才是真正的目标

宝洁公司在进行产品推广时常会引用他们的宗旨,由此可见,宝洁并没有把“消费者至上”当作一句空话,而是作为企业文化的重心,处处体现出来。正如宝洁公司所宣传的:“消费者才是我们的目标。”

三、宝洁精神

宝洁文化中还沉淀着宝洁的精神:创新与回报。

(一)、不断创新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宝洁的里程碑来自于产品的创新,主要动力则来自于技术突破、新发明、跨产品科技应用等。为此,宝洁在全球有18个大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8300名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其中有2000名具有博士学位,这样的人才数量超过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东京大学及伦敦帝国大学的科学家总和。宝洁的一切创新都是围绕消费者而进行的。

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宝洁创造了众多的品牌,宝洁众多的品牌见证了宝洁对创新的重视。

(二)、服务社会是宝洁的一贯作风

几乎所有营销管理专家都把宝洁列为典范,学术界及企业界对宝洁的观察研究也从未停止过。“发展别人,同时发展自己。”宝洁公司愿意为合作伙伴提供自己所拥有的专业技能,帮助他们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奉行“双赢”策略,建立与发展同合作伙伴的关系,使宝洁一个成功的理念。

同时宝洁公司积极与社会联系,对社会奉献使宝洁一向主张和作风。“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使宝洁一贯恪守的原则,在“生产世界一流产品,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保洁也要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尽己所能回报社会。近几年,宝洁公司在中国已累计向社会捐助5000多万人民币,用于支持发展教育、健康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四、宝洁原则

我们尊重每一个员工。

公司利益与员工休戚相关。

有策略的着眼于我们的工作。

创新是我们的基石。

我们重视公司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我们重视个人的专长。

我们力求做得最好。

我们互相依靠、互相支持。

通过宝洁这些原则,我们可以看到宝洁企业文化的精髓所在。

五、结语

宝洁公司一贯奉行“生产和提供世界一流产品,美化消费者的生活”的企业宗旨,在世界各地生产出了众多质量一流、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宝洁背后是一种体现适应性、创造性、开放性和导向性的企业文化;它的常胜之道在于了解顾客、不断创新,并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尊重员工,与员工良性互动,让员工成为公司真正的主人;同时,宝洁一直回报社会,真情付出。这一切,让宝洁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

宝洁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它历经百年而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萧富峰 著《再靠近一点看宝洁》

王朝晖 主编《国际企业管理》

赵文明 编著《中外企业文化经典案例》

加里•德斯勒 著《人力资源管理》

菲利普•科特勒 著 《市场营销原理》

张存禄 主编《企业管理经典案例评析》

查尔斯•E•贝克著《管理沟通》

2.跨国公司印度文化案例 篇二

中国和印度现在的生产模式一致, 都是以制造低端的制造业产品为主, 采取成本领先战略。中国和印度的人力资源和加工制造成本都很低廉, 利用低廉的人力和加工成本结合全球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 将制造的低价产品销售至各个主要的消费国家。从出口结构来看, 中国和印度的产品里90% 都是销往国外的, 两国出口的产品占全球主要工业产品的很大份额, 并且中印两国的产品结构都偏于低端。

目前, 中国和印度同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且经济性质和结构都比较相似, 因此, 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相互借鉴的 意义。2009年1月, 印度的“安然事件”爆发, 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印度萨蒂扬的审计失败事件暴露在全世界人们眼前, 审计失败再一次沉重地打击了人们对注册会计师的信心。鉴于印度与中国同为“金砖四国”之一, 相近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助于对其研究结果的可借鉴性和可靠性,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萨蒂扬事件的分析和思考, 为避免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印度萨蒂扬审计失败案例概况

( 一) 萨蒂扬财务舞弊案例简介

萨蒂扬是印度第四大IT及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商, 其审计事务所则是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 简称四大) 之一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 萨蒂扬公司首席执行官在2009年1月7日公开承认, 他向投资者虚报了10亿美元。

2009年1月7日, 印度萨蒂扬软件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拉马林加·拉贾宣布辞职。他在辞职信中表示, 他操纵公司账户, 夸大了过去几年的公司利润和债权规模, 少报了公司负债, 事情最终发展到无法收场的地步, 自己骑虎难下。拉贾在向萨蒂扬董事会提交的5页自白信中承认, 最初公司的实际营运利润与账面上显示的数据差距并不大, 但随着萨蒂扬规模的扩大和成本的上升, 缺口也越来越大。拉贾担心, 如果公司被发现表现不佳, 则可能会引发其它企业发起收购, 进而导致这一缺口曝光, 因此他操纵公司账户, 夸大了过去几年的公司利润和债权规模, 少报了公司负债, 想方设法隐瞒事实。萨蒂扬的创始人拉贾的造假手法非常拙劣, 仍然是“拆东墙补西墙”的传统伎俩。自2006年开始, 拉贾用手中股票作抵押, 向银行贷款以填补公司收入, 以8%的家族股份换取了2. 5亿的银行贷款, 金融危机爆发后, 拉贾手中所持股票价值大跌, 随后银行开始拍卖拉贾的抵押品, 导致萨蒂扬的财务漏洞渐渐浮出水面。

2009年1月9日, 印度警方以欺诈、伪造、妨碍公信等罪名将拉贾及其兄弟前执行董事拉玛·拉贾逮捕, CFO斯里尼瓦斯也被警方羁押。为保持萨蒂扬的持续运营, 印度政府专门成立了由10人组成的萨蒂扬善后委员会, 并重组了萨蒂扬的董事会, 直接任命了3名新董事。2009年1月14日, 毕马威和德勤一起取代了普华永道, 成为了萨蒂扬的审计事务所。2011年4月, 普华永道就萨蒂扬欺诈案与SEC达成和解, 根据和解协议, 普华永道印度分公司应向SEC和PCAOB分别支付600万美元和150万美元罚金。2009年4月14日, 萨蒂扬被重组成为马恒达萨蒂扬公司。2011年2月18日, 萨蒂扬最新的领导层对SEC的调查采取了合作态度, 同意支付1000万美元的罚款来了结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指控。此外, 该公司还被要求培训高管和员工学习证券法和会计原理, 并改善公司的内部审计职能。

二、萨蒂扬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 一) 社会原因

1. 经济危机蔓延

2008年, 金融海啸席卷整个欧美, 印度外包业也被迅速祸及。印度外包产业的产品主要销往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国家, 于是其自然成为了“重灾区”。到2009年1月, 印度软件外包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下降了6% 。经济形势的持续走低使拉贾抵押的股票市值严重缩水, 银行最终采用公开拍卖的方式处理其股票, 然后才使得萨蒂扬的财务丑闻浮出水面, 因此, 次贷危机的蔓延成为使萨蒂扬案件浮出水面的直接原因。

2. 社会监管制度不完善

印度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定不完善, 一些重要信息披露要求的缺失给企业的风险操作提供了机会。在印度, 信息披露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自身, 而对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则没有太多的强制披露要求。萨蒂扬案件发生后, 随着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信息披露新规定的出台, 基于对信息强制性的披露要求, 上市公司也将以前从未披露过的信息逐步披露。在目前印度公司的市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 这种股权抵押状况引发了人们对印度公司隐性债务的担忧。因此, 不仅仅是印度, 社会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将会导致很多潜在性问题。

( 二) 萨蒂扬企业自身原因

1. 家族企业弊端

印度的上市公司中有大部分都是家族企业, 在孟买sensex指数成分股中, 超过一半由家族企业所有或者掌控。家族式管理的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上存在严重的问题, 大量的家族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用人唯亲、管理欠佳、董事会低效以及缺乏透明度等问题。在顺风顺水的经济时期, 家族企业在决策效率、业务开拓等方面有独到的优势, 但一旦经济环境恶化, 家族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往往为了自身利益不顾法律铤而走险。萨蒂扬的公司治理问题, 恰恰是这起欺诈案能够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一, 拉贾的权力没有约束。萨蒂扬公司虽然是一家上市公司, 但不可否认, 拉贾才是这家公司的灵魂和控制人物。1987年, 拉贾与哥哥联手创办了萨蒂扬公司, 并在拉贾的带领下一举成为印度销售额第四的软件外包企业, 拉贾在公司内部的地位可想而知。在公司中, 由于拉贾过去的成功和地位, 股东不会质疑拉贾的决定和管理, 这种信任使拉贾的权力没有约束, 为财务舞弊的操作提供了机会。拉贾的种种行为也证明了只靠企业家个人的能力, 缺乏有效的外部制约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第二, 拉贾的利己决策行为。拉贾曾经在不征求股东同意的情况下, 花16亿美元买了两家和萨蒂扬自身业务风马牛不相及、但符合他自己利益的地产公司。投资者到2000年时才得知, 萨蒂扬之所以放弃增持一家它所控股公司的股权, 是为了惠及拉贾家族的另一个成员。当这则消息披露时, 它已经是两年前的“旧闻”了。利己行为是家族企业常见的大股东掏空行为, 企业的灵魂人物独断专权, 只考虑自身利益而不为公司着想, 这和权力没有得到制约也有很大关联。

第三, 董事会形同虚设。从表面上看, 萨蒂扬的独立董事的人数符合法规要求, 且这些独立董事均有优秀的职业背景, 其中包括一位哈佛商学院教授, 但这些独立董事却没有真正发挥应尽的作用。独立董事仅仅是一些德高望重的绅士, 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公司的业务, 加之也没有实权干预公司经营管理。于是, 独立董事的设置最终形同虚设。

2. 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无效

由于印度家族上市公司的特点, 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上, 萨蒂扬公司存在不少问题。萨蒂扬公司基本上由拉贾一人专权, 旁人没有发言权, 他在自白书中也提及, 他的造假没有其他人员参与, 可见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完全处于缺失状态。

( 三) 注册会计师 ( 事务所) 原因

1. 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失衡

注册会计师存在的基础和委托人都是社会公众,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酬却由被审计单位支付, 会计师事务所天然存在一种矛盾———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矛盾。因此, 在追求利润的企业目的和恪尽职守的社会责任之间, 事务所要寻求到一个平衡点。过分重视社会责任而忽视经济效益会使事务所难以生存, 而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置社会责任于不顾, 就会导致审计失败, 最终影响到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信心, 引起行业的存在危机。

2. 审计程序缺失

SEC和PCAOB言之凿凿地强调, 普华永道印度分公司基本上“没有进行审计”。监管机构强调称, 多年来对萨蒂扬公司的审计工作充斥着失职和质量管理失败, 它们发生于普华永道印度分公司整个审计工作的各个阶段。具体来说, 基于风险导向审计原理, 针对萨蒂扬审计失败案例中, 拉贾的银行抵押股票行为通过简单的函证程序即可发现, 但是普华却在连续六年的审计中都没有发现这一简单的伎俩, 审计程序缺失略见一斑。从风险导向的审计原理看, 普华永道对萨蒂扬的审计从风险评估到风险应对的一系列措施都值得质疑。首先, 当金融危机来袭, 萨蒂扬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趋势, 是不符合行业整体业绩的, 普华永道不但没有提高风险水平而多执行审计程序反而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其次, 对于萨蒂扬这样拉贾一股独大的家族企业, 本身的风险就高于其他的上市公司, 普华永道却对其视而不见。再次, 美国证券交易法第10A ( a) 条规定, 每次审计都必须执行旨在为发现那些对会计报表数据有直接和实质性影响的非法行为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序, 然而, 普华永道印度分公司违反了美国证券交易法第10A ( a) 条规定, 未能执行旨在为发现那些对会计报表数据有直接和实质性影响的非法行为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序。因而, 萨蒂扬不高明的造假手法多年没有被经验丰富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现, 审计程序的缺失是直接原因。

3. 审计人员素质不达标

自2002年起, 普华永道加速了对亚洲市场业务的拓展, 扩张所采取的方式是在各个国家吸收当地的事务所, 但是人员素质并未跟上扩张的脚步。通常来说, 在“四大”这样的会计师事务所中, 将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新人培养成为一个可以直接负责为客户提供会计服务的高级经理需要3到5年时间。但是, 日益繁忙的审计业务迫使这个培养时间不断缩短, 新招募的人员往往不能胜任其业务, 因而各种违规操作屡见不鲜, 为日后的审计埋下了隐患。

三、印度萨蒂扬审计失败的经验借鉴

( 一) 社会层面

1. 完善社会监管机制

在萨蒂扬案件中, 印度政府的监管制度的漏洞为拉贾的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虽然我国的法律中不存在对股东和关联方的披露要求的缺失, 但是法律中任何漏洞都可能给有心者钻了空子, 因而鉴于印度萨蒂扬事件, 我国的立法者也应该经常反思我国法律存在的问题。政府及有关监管机构要根据新的经济发展趋势, 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制度能够与时俱进地修订和完善, 才能让经营者们没空子可钻, 从源头减少审计失败案例。

2. 加强处罚力度

财务造假导致的审计失败案例屡见不鲜, 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违法的惩罚力度不够, 法律不能把每一个坏人都变成好人, 但至少可以保证每一个坏人不敢做坏事。萨蒂扬审计失败案例中对普华永道和萨蒂扬的处罚力度让社会公众大失所望, 处罚力度不足以保证其不敢再犯。因此, 加强处罚力度的目的不是在于处罚, 而是在于威慑, 处罚的对象不仅仅是造假的上市公司, 同时适用于对造假公司进行审计并且没有按照要求执行审计的事务所。

3. 即时有效地处理发生的问题

印度虽隶属英美法系, 但其成文法的制定相当缜密, 体现了较高的立法水平。对于公司治理中涉及到的问题, 在其法律体系中都能找到法律依据, 其法制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也相当高。在会计制度上, 印度已经采用了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 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也相当高。对于违反公司治理规定的行为和法律中存在的不足, 印度的司法机关和证券监管机关处理迅速, 制裁有力, 这一点从此次萨蒂扬事件的官方处理中可见一斑, 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 二) 公司层面

1. 提升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

萨蒂扬走向舞弊主要是由于公司治理缺陷, 而在中国也不乏家族企业, 很多中小家族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机遇成为上市公司, 但是他们的管理水平没有跟上企业的扩张速度, 因此如果不对这些家族企业进行正确的引导, 恐怕后患无穷。完善公司治理不能流于形式, 要设置符合人数要求的独立董事并且真正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同时, 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委员会, 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运行有效性, 审核财务状况, 同时全面负责外部审计机构的聘请和更换等工作, 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约束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发生。

2. 遵守法律法规, 充分披露信息

萨蒂扬的创始人拉姆为了防止萨蒂扬被其他企业收购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财务粉饰, 金额高达10亿美元, 违反了证券法。当财务造假暴露在全世界人们面前的时候, 萨蒂扬时代就终结了, 拉姆被捕, 董事会被重组, 萨蒂扬被并购。可见不遵守法律法规的后果是惨痛的, 谨此忠告中国的企业, 万不可抱有侥幸的心理粉饰报表, 为了公司和自身的利益, 遵守法律法规且按规定充分披露信息才是正确之举。

( 三) 注册会计师 ( 事务所) 层面

1. 保持职业道德和职业审慎态度

加强职业道德和执业能力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职责, 只有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并在审计工作中保持独立性、保持职业怀疑和应有的谨慎, 审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萨蒂扬案例中处处可见普华永道事务所职业操守的缺失, 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 普华永道印度分公司的审计工作没有采取职业怀疑态度。负责萨蒂扬公司审计事务的普华永道印度分公司工作团队成员表示, 他们没有执行确认程序, 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萨蒂扬公司自己的陈述, 因为他们相信萨蒂扬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和高管诚实可靠, 未曾怀疑该公司假造了审计文件, 最后导致审计失败, 给广大的投资者和自身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 事务所应严格遵守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 保持职业审慎态度以保证审计的质量, 避免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

2. 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

在萨蒂扬审计失败案例中, 普华永道对萨蒂扬所经营的IT行业了解不够, 因而没有对萨蒂扬不正常的业绩保持怀疑, 是致使审计失败的原因之一。实证研究中也有很多事务所因为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业务, 而采取错误的审计方法或没有对不正常的数据引起重视, 最终导致审计失败。因此, 审计初始阶段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审计失败。

3. 采用足够适当的审计程序

在萨蒂扬审计中可以看到, 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风险识别到风险应对中均缺少对信息的再加工环节, 因此通过萨蒂扬的教训, 会计师事务所应更加重视对分析性复核的运用。对风险的评估以分析为中心, 分析性复核成为最重要的程序, 对象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财务数据, 也包括了非财务数据。而且, 分析工具也越来越多样化, 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都被运用到分析性复核程序之中。其将会计信息各构成要素之间、会计信息和相关非会计信息之间、被审计单位与相类似的其他单位进行比较, 这比单纯依靠抽查凭证, 核对账簿、报表的效果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 .赖丽娜.上市公司审计失败影响因素研究[J].财会通讯.2010 (13) .

[2] .闫华红, 张明.萨蒂扬审计失败案例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0 (10) .

3.跨国公司印度文化案例 篇三

一、充分尊重个人,公平合理授权

本田既无官僚色彩,也不存在派系和宗派主义,职工可以轻松愉快地工作。高级干部到5O岁就为后来的年轻人让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年轻职员。力戒害怕失败的谨小慎微作风,按照本田的说法是不工作才不失误。在对本田职工进行的一项关于“本田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的问卷调查中,回答顺序分别是独创性、要为自己工作、人尽其才、不要怕失败。

二、一人一事,自由竟争

一人一事就是废除公司强迫一个人于一项他不能胜任的工作做法。保证每一个人部自由选择一个自己的主攻方向的权利。自由竞争就是主张进行不同性质的自由竞争。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每一个人,每一个小集体都要有自己的设想,并通过它来找到开发领域,把竞争机制引进公司内部。

三、造就独创型人才

要造出风格独特的产品,企业职工就必须具备独创性的头脑。横向型组织、项目攻关制度只是一种保证,归根到底,关键还取决于人。企业中能拥有多少独创性人才是本田创业以来一直给自己设置的课题。为此,本田采取了下列一些措施。

四、顾客满意第一的原则

信赖是一个人的履历。一般人写日记都要用“橡皮擦”,也就是把写在日记上的白纸黑字,觉 得不合适便用“橡皮擦”把这一段话擦掉。可是,信赖是不能用“橡皮擦”擦掉的,因为信赖是一天一天造成生活的日记,无法用“橡皮擦”擦掉。换句话说,信赖 是一个人的履历,用听、用看来判断这个人能不能信赖,所以,经营者只能用身教,不能用言教。更不能把过去的所作所为,用“橡皮擦”擦掉。

4.跨国公司印度文化案例 篇四

【项目背景】

某集团系一家大型资源类企业,近几年,由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向好,原材料需求猛增,公司利润较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揭开公司经济效益丰厚面纱,公司内部仍然存在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企业上下缺乏奋进的动力、决策层对未来战略发展目标缺乏共识等等一些阻碍公司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因此,为了在企业经营状况较理想的时候改善企业基础,积聚永续发展的动力,公司领导认识到必须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公司未来长期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考虑到华彩在集团公司管理咨询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理论造诣,该集团公司决定聘请华彩作为其企业文化建设咨询的服务方。

【问题诊断】

华彩顾问组经过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及访谈,了解到该集团公司存在的企业文化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公司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缺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管理体系和业务运行体系,未来的发展战略模糊,公司上下对未来的发展各执一词;企业凝聚力差,符合企业特点和战略发展的优秀价值观没有形成;员工和企业的目标不一致,部分员工思想观念落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

【解决方案】

我们主要按照如下步骤进行解决方案的设计:

步骤一:项目整体规划。规划了此次咨询项目采取“3+9”模式,即3个月的咨询阶段,9个月的顾问阶段。3个月的咨询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企业文化现状诊断、咨询方案框架设计、咨询方案细化;9个月的顾问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实施辅导和专项问题的解决。

步骤二:集团企业文化分析诊断。诊断是解决方案的基础,只有找准问题,才能找对方案,根据大量的调研访谈,找出了集团公司存在的企业文化诸多方面的问题,如上述,最后形成了《某集团企业文化诊断报告》。

步骤三:集团企业文化的科学设计――企业文化体系设计。在方案设计中,全面分析了企业整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分析和与未来核心竞争力塑造相关的管理技术、方法,明确企业文化需求,根据企业文化现状与发展战略对企业文化的需求之间的差距,确定企业文化改进的方案及策略,祛除灰色企业文化个性化开发适合该集团的价值观群,提炼核心价值观体系,基于核心价值观的企业行动纲领(企业基本法)的确定,以及核心价值观在创新、竞争等57个方面的全景展开,明确该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步骤与方向。最后形成了《某集团企业基本法》、《某集团企业文化手册》、《某集团员工行为手册》、《某集团员工行为戒条和倡导准则》等8个咨询成果文案。

步骤四:集团企业文化实施与保障――宣传倡导、贯彻落实。在此阶段,我们建议某集团对企业文化推行操作按照八大措施分解:主题活动;群策群力;入模管理;学长导入;读书会;交叉培训;同时设计推行计划、企业文化十大工程、群策群力机制导入;形成了《某集团企业文化推行措施报告》、《某集团企业文化实施方案设计报告》等4个实施建议咨询成果文案。

最后根据制订的实施推进方案,华彩顾问组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讲解,为方案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部分方案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模拟实施,期间与企业高层沟通、结案,并进入顾问阶段,协助实施方案。

【咨询效果】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受到了客户管理层的普遍认可和理解。公司根据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和步骤积极的进行推进实施,逐步形成了高度认可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建设实施两年来,公司销售额和

利润率均高于行业内企业的平均增长率,企业整体凝聚力得到了加强,优秀向上的企业文化已经初步形成,并被评为系统内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客户评价】

5.跨国公司印度文化案例 篇五

书案例

一、项目名称

上海市某文化艺术公司少儿艺术培训项目商业计划书

二、项目背景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众所周知教育将从娃娃抓起,家长们普遍认为多掌握一门技艺就意味着多了一份竞争力,今后多了一条谋生的道路,多了一种安身立命的本事。所以多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报名参加各类培训班,早教、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器乐等等几乎都不落下,多报告几个培训班,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保证其全面发展。

许多家长也纷纷把孩子送进艺术培训班学习。少儿艺术成为提高少儿素质,促进少儿成才的第二课堂。地方性的少儿艺术学校和少儿艺术培训基地众多,每年进入各类少儿艺术培训班的孩子形成了庞大的体量,地方省市形成了以歌舞团主体的一批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队伍,以中小学幼儿园舞蹈编导老师为主体的大批青年骨干队伍,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一大批表演人才队伍。

教育支出一直占中国家庭支出很大比重。据调查,目前超过半数的城市家庭,孩子每月花费占家庭总收入的20%以上;44.29%的家庭每月用于养育子女方面的费用在500元-1000元之间;平均每个孩子月消费额的大约30%用于教育培训。粗略计算,2014年,整个中小学培训市场的前景已超过上千亿元,而我国少儿艺术培训行业市场规模在320亿元左右。

国家统计局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我国5-9岁、10-14岁、15-19岁年龄段人口分别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24%、7.97%和8.5%。国际上通常将6岁至29岁作为受教育年龄段,若将13亿作为我国人口近似的总数,则我国受教育年龄段群体十分庞大。世界银行曾发表过一份《通过终身学习来提高中国的竞争力》的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人数占世界的17%,但是教育市场价值却只占2%,此数据充分显示了我国教育培训市场容量巨大。

三 商业计划书内容

第一章:少儿艺术培训项目摘要 1.1少儿艺术培训项目概况 1.1.1项目背景 1.1.2项目简介

1.2少儿艺术培训项目优势分析

1.3少儿艺术培训项目融资与财务分析概况 1.3.1项目融资方案概况 1.3.2项目财务分析概况

第二章:少儿艺术培训项目公司介绍 2.1公司发展简况 2.2公司组织架构 2.3公司管理模式 2.4公司经营情况

第三章:少儿艺术培训行业及目标市场分析 3.1少儿艺术培训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 3.1.1行业发展历程 3.1.2行业发展现状 3.1.3行业市场前景预测

3.2少儿艺术培训项目目标市场分析 3.2.1政策、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分析 3.2.2市场规模分析 3.2.3盈利情况分析 3.2.4市场竞争分析

3.2.5进入壁垒分析 3.2.6市场分析总结

第四章:少儿艺术培训项目产品/服务分析 4.1少儿艺术培训项目产品/服务简介 4.1.1项目产品/服务名称 4.1.2项目产品/服务特征 4.1.3项目产品/服务性能用途

4.2少儿艺术培训项目产品生产经营计划 4.2.1项目产品生产方式 4.2.2项目产品生产设备 4.2.3项目品质控制和质量改进 4.2.4项目产品成本控制

4.3少儿艺术培训项目产品/服务前景分析 4.3.1项目产品/服务竞争优势 4.3.2项目产品/服务市场前景

第五章:少儿艺术培训项目研究与开发 5.1现有技术开发资源以及技术储备情况 5.2项目团队对外合作情况 5.3项目研发团队技术水平5.4项目研发投入计划

5.5项目研发团队激励机制与措施

第六章:少儿艺术培训项目市场营销策略 6.1少儿艺术培训项目营销战略 6.2少儿艺术培训项目市场推广方式 第七章:少儿艺术培训项目融资和资金退出 7.1少儿艺术培训项目资金需求用量与期限 7.1.1项目总投资 7.1.2固定资产投资 7.1.3流动资金

7.2少儿艺术培训项目资金筹集方式 7.2.1项目资本金筹措 7.2.2项目债务资金筹措 7.2.3项目融资方案分析

7.3少儿艺术培训项目资金筹集方式 7.4少儿艺术培训项目资金使用规划 7.5少儿艺术培训项目投资回报计划 7.6少儿艺术培训项目资金报酬与退出 7.6.1股票上市 7.6.2股权转让 7.6.3股权回购 7.6.4股利

第八章:少儿艺术培训项目财务预测

8.1财务评价基础数据

8.2少儿艺术培训项目销售收入预测 8.3少儿艺术培训项目成本费用估算 8.4少儿艺术培训项目财务评价报表 8.4.1项目现金流量表 8.4.2项目损益表 8.4.3项目利润分配表

8.5少儿艺术培训项目财务评价结论 第九章:少儿艺术培训项目投资风险与控制 9.1政策风险与控制 9.2资源风险与控制 9.3市场不确定性风险与控制 9.4市场竞争风险与控制 9.5研发与生产风险与控制 9.6成本控制风险与控制

9.7少儿艺术培训项目财务风险与控制 9.8少儿艺术培训项目管理风险与控制

6.古代中国与印度的乐舞文化交流 篇六

一、中印乐舞文化交流研究成果简述

笔者在写作此文前研读的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主要有:金文达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发表的《对古代中印音乐文化交流中的某些问题的再探讨》, 此文在阐述龟兹古国的文化概况时, 认为龟兹文化实际上与印度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同时还对龟兹乐的音律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郭骅先生在《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发表的《中印音乐交流索迹——秦腔音调与印度拉格音调的某些异同》, 此文对秦腔音乐中的某些音调和印度的一首维纳琴独奏音乐进行了分析比较, 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和同源性, 并进一步得出印度的这首维纳琴独奏音乐源自中国古代秦地之音。然而以上两篇论文只从某个角度研究了中印乐舞文化交流中的某个具体问题, 尚缺更全面的分析, 没有系统地论述古代中印乐舞文化交流的历史。在学术著作方面, 音乐史的一些专家曾有相关的论述。如冯文慈的《中外音乐交流史》, 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古代中印乐舞文化交流,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弥足珍贵。金秋的《外国舞蹈文化史略》曾开辟专题探讨古代印度舞蹈, 但没有涉及中印乐舞文化交流。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文学、艺术、翻译等方面均有独特的地位, 对中印文化交流的研究也独步学界。他在200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印文化交流史》, 其中涉及了乐舞文化交流的某些问题。

二、古代中国与印度的乐舞文化交流

音乐和舞蹈, 在我国原始社会产生初期就是同生共长的。《礼记·乐记》载:“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意思是说把音按照一定的规律编排组织起来, 再加上干戚羽旄来舞蹈即称之为乐, 它的产生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与印度是古代亚洲的大国, 两国人民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两国的乐舞文化都非常发达。公元前6世纪到前4世纪时, 古代印度就产生了一部伟大的史诗, 叫作《罗摩衍那》, 其中提到了印度最古老的两种音阶, 即萨音阶和玛音阶;还记载了歌唱时使用的三种音调、七种调式和印度音乐美学中所论及的七种“拉斯” (即韵味或情趣) 。这部史诗对印度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为印度音乐舞蹈的永恒主题之一。它们也很早便以各种形式传到了中国和亚洲的其他国家。到了大约公元2世纪时, 又有婆罗多的重要著作《乐舞论》的出现, 其中就包含有印度古典音乐理论中二十二律和音阶的构成等等。 (1) 这些都标志着印度古典音乐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奠定了印度音乐理论和音乐美学理论的基础, 其中所创造的一些音乐术语至今仍在使用。由此可见印度音乐文化历史悠久。中印两国在历史上也有着密切的交流。

(一) 中国乐舞何时传播到印度

中国乐舞何时开始传播到印度, 在历史典籍上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 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中也难以找到满意的答案。我以为, 中国乐舞至少在唐朝时期就已经传到印度。

一是唐代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 回国后著有《大唐西域记》。他在天竺见拘摩罗王时, 在会谈中已经说到中国唐代太宗皇帝的《秦王破阵乐》。

拘摩罗王曰:“虽则不才, 常慕高学, 闻名雅尚, 敢事延请?”曰:“寡能褊智, 猥蒙流听。”拘摩罗王曰:“善哉!慕法好学, 顾身若浮, 逾越重险, 远游异域。斯则王化所由。国风尚学。今印度诸国多有歌颂摩诃至那国《秦王破阵乐》者, 闻之久矣。岂大德之乡国耶?”曰:“然。此歌者, 美我君之德也。”…… (2)

《慈恩传》里也有一段记载他与天竺戒日王初次会面时情景的文字:

既至, 顶礼法师足, 散华瞻仰, 以无量颂赞叹讫, 谓法师曰:“弟子先时请师, 何为不来?”报曰:“玄奘远寻佛法, 为闻《瑜伽师地论》。当奉命时, 听论未了, 以是不遂参王。”

王又问曰:“师从支那来, 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 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 致此称扬?”法师曰:“玄奘本土见人怀圣贤之德, 能未百姓除凶剪暴, 覆育群生者, 则歌而咏之。上备宗朝之乐, 下入闾里之讴。秦王者, 即支那国今之天子者也。未登皇极之前, 封为秦王, 是时天地板荡, 苍生乏主, 原野积人之肉, 川谷流人之血, 妖星夜聚, 渗气朝凝, 三河苦封豕之贪, 四海困长蛇之毒。王以帝子之亲, 应天策之命, 奋威振旅, 扑剪鲸鲵, 杖钺麾戈, 肃清海县, 重安宇宙, 再耀三光。六合怀恩, 故有兹咏。”王曰:如此之人, 乃天所以遣为物主也。” (3)

二是唐代有安南道通印度。《新唐书》卷四三下有唐贾耽关于安南通天竺道的记载, 这条道路是从交州通到印度。交州在唐代是极重要的海口。唐代陆贽在《论岭南请于安南置市舶中使状》 (4) 里说到, 船舶多往安南市易, 可见当时交州贸易的繁荣。 (5)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在众多的商人之中, 必定有印度商人。那么, 中国的乐舞文化就很有可能经交州传到印度。

(二) 中国乐舞在印度的传播

《秦王破阵乐》是一部歌颂唐太宗李世民武功的乐舞作品, 所谓“秦王”是李世民即帝位以前的封号。唐朝建国初期的武德二年 (619年) , 据有雁门、楼烦 (今山西北部) 一带的刘武周, 勾结突厥, 进行叛乱, 攻占太原等地。次年, 李世民击败了刘武周, 这是唐朝建国初期在军事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当时在军中产生了一首利用旧曲填词的乐舞作品, 即《秦王破阵乐》。李世民登基, 于贞观元年 (627年) 宴请群臣, 宫中首次表演了《秦王破阵乐》之曲。贞观七年, 李世民又亲自为这一乐舞绘图, 责成属臣改写歌词, 舞者增加到120人。《秦王破阵乐》表现将士披甲持戈的战阵军容, 擂大鼓, 杂以龟兹之乐, 声振百里, 动荡山谷, 十分壮观。“观者见其抑扬蹈厉, 莫不扼腕踊跃, 凛然震悚。” (《旧唐书·音乐志》) 。《秦王破阵乐》以其表现唐王朝的辉煌武功和李世民的崇高威望, 闻名中外, 久传不衰。事实上, 《秦王破阵乐》不久就传到印度, 因而有玄奘法师在天竺见东部邦国迦摩缕波国拘摩罗王时关于《秦王破阵乐》的上述对话。《大唐西域记》卷五又记述了他与中部邦国羯若鞠阇国戒日王的对话:

王曰:“尝闻摩诃至那国有秦王天子, 少而灵鉴, 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 率土分崩, 兵戈竞起, 群生荼毒, 而秦王天子, 早怀远略, 兴大慈悲, 拯济含识, 平定海内, 风教遐被, 德泽远洽。殊方异域, 慕化称臣。氓庶荷其亭育, 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 于兹久矣。盛德之誉, 诚有之乎?大唐国者, 岂此是耶?”对曰:“然。至那者, 前王之国号。大唐者, 我君之国称。昔未袭位, 谓之秦王。今已承统, 称曰天子。前代运终, 群生无主, 兵戈乱起, 残害生灵。秦王天纵含弘, 心发慈愍, 威风鼓扇, 群凶殄灭, 八方静谧, 万国朝贡, 爱育四生, 敬崇三宝, 薄赋敛, 省刑罚, 而国用有余, 氓俗无穴, 风猷大化。难以备举。”戒日王曰:“盛哉!彼土群生福感圣主。”

由此可推定, 流传至印度的《秦王破阵乐》是经过改编的, 有着极大的艺术夸张成分, 其中《七德舞》是极力赞美李世民的乐舞。

郭骅先生对秦腔音乐中的某些音调和印度的一首维纳琴独奏音乐进行了分析比较, 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和同源性, 并进一步得出印度的这首维纳琴独奏音乐源自中国古代秦地之音。 (1)

《明史》卷三二六“榜葛刺”一节中也谈到了与中国音乐等传入印度有关的事情:

其国……繁华类中国。……医卜、阴阳、百工、技艺悉如中国, 盖前世所流入也。其王敬天朝, 闻使者至, 遣官具仪物, 以千骑来迎。

榜葛刺的百工、技艺“悉如中国”, 其中当有关于音乐的项目。而其国王迎接中国使者的仪仗, 恐亦不免有音乐内容。

(三) 印度乐舞传入中国

据金秋先生《外国舞蹈文化史略》一书所说, 印度的古典舞蹈在中世纪就已经形成固定的流派。舞蹈主要在印度教神庙中表演, 观赏者就是神。也就是说, 中世纪的古典舞蹈是为了取悦神而表演的。古典舞蹈的内容主要取材于记载宗教和圣歌的《吠陀经》, 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和长诗《牧歌》。舞蹈表演歌颂的主要对象是湿婆、毗湿奴、克里希纳神和半人半神罗摩。古典舞蹈的表演形式是独舞、双人舞或四人舞。舞蹈表演有一整套姿势和感情表达的程式方法。此外还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印度的古典舞蹈由四肢和身体动作和表情手势姿态以及戏剧性道白组成, 是一种暗示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2) 古典舞蹈主要有婆罗多舞、卡塔利舞、卡塔克舞和曼尼普利舞。民间舞蹈主要有:旁遮普邦舞、古吉拉特邦舞、阿萨姆邦舞、梅加拉雅邦舞、奥里萨邦舞、泰米尔纳德邦舞, 等等。

印度乐舞传入中国的实际时间是比较早的, 当在汉魏时期。

随着佛教的传播, “梵呗”也在中国佛寺中流行起来。在印度, “凡歌咏法言, 皆称为呗”。在中国, “沙门咏经则称转读, 歌赞则称梵呗。” (3) 可见, 中国的梵呗艺术也是直接来自印度的。梵呗主要用于讲经仪式与道声忏法等法事活动, 沙门在独唱齐唱或合唱赞颂佛与菩萨的短偈时, 配合音乐伴奏。南朝的梁武帝因为笃信佛法, 曾创作了《善哉》、《天道》等一些梵呗歌词。梵呗既然是佛教音乐, 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印度音乐成分。 (4)

在我国南北朝时期, 中原一带佛教寺院中流行的梵呗唱腔主要有三种。一般认为它也代表了中国佛教音乐的三个流派。其一, 是南朝梁武帝创作的《善哉》、《天道》等一些梵呗歌词, 名为正乐, 都是佛法的梵呗声腔, 带有清商乐中“江南吴歌”的某些特点。其二, 是属于西部地区的西凉州梵呗唱腔。如《高僧传》卷三中记载的“源出关右, 而流于晋阳, 今之《面如满月》”之类的梵呗声腔。其三, 是流行于当时具有洛阳音乐特色的梵呗声腔。曹植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法苑珠林》卷三四曾经记载曹植“忽闻空中梵天之响, ……乃摹其音, 写为梵呗”。 (5)

《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佛教寺院里碰到了民间节日时的乐舞表演状况。景明寺在八月节时, “梵乐法音, 聒动天地, 百戏腾骧, 所在骈比”。景兴尼寺也有“飞天伎乐, 望之云表”。又“至于六斋, 常设女乐, 歌声绕梁, 舞袖徐转, 丝管寥亮, 诸妙入神”。“召诸音乐, 逞伎寺内, 奇禽怪兽, 舞林殿庭。” (6)

印度音乐除了通过龟兹乐等西域音乐途径间接传播到北朝外, 还曾经直接传播到前凉, 然后通过河西地区传入中原内地。《隋书》记载, “天竺 (乐) 者, 起自张重华” (此人346年至353年间自立为凉王) , 他“据有凉州, 重四译来贡男伎, 天竺即其乐焉。歌曲有《沙石疆》, 舞曲有《天曲》”。 (1)

这种《天曲》, 其实也是佛教舞曲的一种。天竺乐还在河西地区与其他音乐融合, 形成西凉乐。根据《隋书》记载:

西凉 (乐) 者, 起符氏之末, 吕光、租渠蒙逊等据有凉州, 变龟兹声为之, 号为秦汉伎。 (北) 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 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 遂谓之国伎。今曲项琵琶, 竖箜篌之徒, 并出自西域, 非华夏旧器。杨泽新声, 神白马之类, 生于胡戎。胡戎歌非汉魏遗曲, 故其乐器声调, 悉与书史不同。其歌曲有《永世乐》, 解曲有《万世丰》, 舞曲有《于阗佛曲》。 (2)

从《于阗佛曲》可见, 西凉乐也受到天竺乐的影响。

高昌乐可能像龟兹乐一样, 曾经受到天竺乐的影响。6世纪, 西域音乐再次东渐, 其中有高昌乐和康国乐。《隋书》又载:

太祖辅魏之时, 高昌款附, 乃得其技, 教习以备飨宴之礼。及天和六年 (571年) , (北周) 武帝罢掖庭四夷乐。其后, 帝嫂皇后于北狄, 得其所获康国, 龟兹等乐, 更杂之以高昌之旧, 并于大司乐焉。 (3)

外来音乐如天竺乐等在隋唐王朝有很大影响。《隋书》又载:

开皇初, 令制七部乐:一曰国伎, 二曰清商伎, 三曰高丽伎, 四曰天竺伎, 五曰安国伎, 六曰龟兹伎, 七曰文康伎。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大业中, 炀帝乃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 以为九部乐。 (4)

唐朝初年, 仍然沿用隋朝的九部乐。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 将九部乐增至十部。其中天竺乐的舞工和乐工全部穿袈裟, 乐舞有明显的佛教色彩。 (5) 这说明, 天竺乐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得到广泛传播, 在隋唐宫廷受到高度重视。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对此谈道:“盖魏齐周三朝皆以外族入主中国, 其与西域诸国交通频繁。龟兹、天竺、康国、安国等乐皆于此时入中国, 而龟兹乐则自隋唐以来相录用之, 以迄于今。此时外国戏剧当与之俱入中国, 如《旧唐书·音乐志》所载拨头一戏, 其最著之类也。”

印度的乐舞传入中国, 形成如唐代的师子舞。师子舞属立部伎太平乐舞。《旧唐书·志第九》载:

太平乐, 亦谓之五方师子舞。师子鸷兽, 出于西南夷天竺, 师子等国, 缀毛为之, 人居其中, 像其免仰驯狎之容, 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 五师子各立其方色, 百四十人歌太平乐, 舞以足持绳者, 服饰作昆仑象。

印度的婆罗门大曲传入中国, 对唐代的霓裳羽衣曲有直接的影响。霓裳羽衣曲是根据婆罗门大曲进行修改而成的。《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载七月十日, 太乐署供奉曲名, 及改诸乐名……婆罗门改为霓裳羽衣。”陈暘在《乐书》卷一八四中记载:“婆罗门舞, 衣绯紫色衣, 执锡环杖。”该曲及舞源自印度, 开元年间经中亚逐渐传到大唐。 (6)

另外, 《宋史》载:

雍熙中, 卫州僧辞瀚自西域还, 与胡僧密坦罗奉北印度王及金刚坐王那烂陀书来。又有婆罗门僧永世与波斯外道阿里烟同至京师。永世自云:本国名利得, 国王姓牙罗五得, 名阿喏你缚, 衣黄衣, 戴金冠, 以七宝为饰。出乘象或肩舆, 以音乐螺钹前导, 多游佛寺, 博施贫乏。 (7)

由这段记载可见, 音乐螺钹在国王出游时起着先导的作用。

7.印度社会与文化论文 篇七

摘要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生活在种姓制度下的印度女人的历史与现状,不仅是对普通印度女性的真实面目做一个比较系统地了解,提高对印度妇女的重视;并且也是在探寻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培养包容性,积极摒除偏见,创造和谐社会。研究方法:首先,主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有关专家论文,借鉴他们的观点,深化对印度女性的认识;其次,浏览互联网上网民的评论,以扩宽自己的思维,做到与时俱进,批判性地吸收有关论述;再次,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已形成对印度社会一个比较感性生动的认识;最后,利用比较分析的方式,对印度女人进行更加全面的认识。

研究结论:印度妇女发展虽然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印度女性终会得到充分地解放。

关键词:种姓;社会;女人;权益;变革

目录

1.女人的创造

2.总体特点

3.社会地位

4.妇女权益

5.婚姻制度

6.嫁妆制度

7.希望与福音

引言

印度女人经过曲折的发展历史,虽然现在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可是她们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终有一天会迈向性别平等,实现社会 1的和谐。本文通过了解印度女人生活的历史与现状,提高对她们的关注与重视,以消除妇女歧视和解决妇女权益问题,并推进印度妇女发展进程。

女人的创造

要了解印度教创造的概念,就要学习《大林间奥义书》中的创世神话。虽然这则神话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且直至今日仍鲜为人知,但它表明了印度人对起源、创造、创造力的一些思考特征,它们在今天依然是基础,并具有影响力。其中关于女人的创造,它是这样描述的:

太初,这个宇宙是以原人的形象出现的自我。原人环顾四周,除了自己,别无他物。他先说:“我是,”于是“我”字产生了。因此,现在人们一讲话,就先说“我”,然后再说别的他知道的名字。

原人有些害怕,因此,任何孤独的人都会感到害怕。但原人醒悟了:“既然只有我一个人,有什么好害怕的?”于是,恐惧消失了,因为,他有什么好怕的?一个人感到恐惧,是因为有别的人存在。但他也没有什么快乐,因为一个完全孤独的人没有什么好快乐的。原人希望有第二个人。

现在原人的大小及样子均如同紧紧拥抱的一男一女。他将自己分为两部分,从自身生出一夫一妻。因此,圣哲雅若洼基夜说:“一个人就如同一半碎片。”但这个空间被女人填补了。他与她结合,如此人类便诞生了。但女人醒悟了:“既然我是从他而造,他怎么能与我结合?真羞耻!我要躲藏起来。”①

„„

至此,女人就被原人所创造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女人与男人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关系,女人是被征服者,是男人的附属品,她的被创造是出于男人的需要。

总体特点

西方人的脸型、东方人的眼神,在印度女人脸上得到了和谐统一,黑人和白人的肤色也在印度女人身上得到了调和,印度女性的特征是丰乳、细腰、肥臀,身体扭成“三道弯”,性感妩媚,风情万种。印度女人的好人缘是天生的,她们擅长歌舞,几乎个个都是天生的舞者。另一方面,印度女人又是保守的,在一个宗教国度里她们几乎都是围绕着家庭而生存,一生都是以家为主,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

印度女人也有属于自己特殊的时尚,纱丽、吉祥痣、鼻饰、脚铃等都是独属于印度女人的标志。

社会地位

有这样一句话:在印度,与其做女人,还不如做一头牛比较划算。印度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她们普遍受到社会的歧视和贬低。一方面,是受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影响,“多少年来,以男人为主的社会制度告诉男人们,女人是比他们下贱的泄欲工具。甚至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修行人都不断在他们心中播下对女人敌视的种子„„一些学者把妇女看做无知的雌性动物,认为她们的作用不过是操持家务和生儿育女,以使家族传统得以延续。”(《被双重道德摧残的妇女》,《萨哈拉报》,1999年11月14日);另一方面,种姓制度对女性的歧视也形成了一张天然大网,吠陀经明确地把妇女和印度教认为的低级种姓首① 此神话出自《大林间奥义书》第一部分第四婆罗门书。

陀罗视为同类。尽管印度独立以来,政府比较注意提高妇女的地位,且印度现任的总统也是女性,但是这不能代表整个印度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印度女性在各方面仍然面临着明显的性别歧视。例如妇女出嫁时要附带昂贵的嫁妆,而且随时有可能被丈夫休掉。总之,对妇女的歧视观念,是阻碍印度妇女发展的一大思想桎梏。

妇女权益

印度独立后至今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关妇女的重要法规,其中如1950年印度宪法,规定了对公民在宗教、性别和民族上不得有任何歧视,确认了男女的平等地位;1956年印度教继承法第一次赋予妇女以财产继承权;1976年公布的有关男女同酬的规定等。这些法规促进了印度妇女发展事业的进程,使妇女的地位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宪法确实赋予了平等的权利,但仅有宪法的条文还不够,平等鲜花绽放的美好形势还有待营造„„事实上,几十年来印度妇女发展进程及其迟缓„„毫无疑问,一些名门闺秀也曾问津高官要职,但一般妇女则依然匍匐在原地。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得到了充分地解放,但在实际生活中,她们却进一步沦为男人的附庸。”(拉贾基绍尔:《妇女的地位》,《萨哈拉报》,1998年8月22日)目前,“由于没有文化和受歧视,印度妇女的地位仍极低下。”(1998年12月16日《新印度时报》社论《妇女的保留席位》)印度社会对妇女认识上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歧视观念,法律对妇女权益保障的软弱无力,以及妇女在经济上的不能自立,决定了她们社会地位的低下,决定了她们在生存权、人身权利、健康、受教育、参与社会政治事务和就业、财产继承和维护自身权益等诸多方面均面临着明显的性别歧视。印度妇女的权益尚得不到有效地保障。①

婚姻制度

印度的婚姻制度与种姓制度密不可分,它深深地打上了种姓制度的烙印,属于种姓婚姻。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宗教法所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是古印度法的核心内容。它是与当时的种族、姓氏有着密切关联的社会集团,各集团除了严格职业世袭外,其特征最突出的领域是婚姻方面,实行种姓内婚制。依据婆罗门教法的规定,各种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截然不同。即婆罗门为最高种姓,掌握宗教祭祀大权;刹帝利为第二种姓,掌握军政大权;吠舍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或农业生产;首陀罗为第四种姓,从事低贱职业,多数为奴隶。各种姓间戒备森严,不得同桌而食,同井而饮,同席而坐,同街而居。这种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婚姻制度自不例外。

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摩奴法典》规定了各个种姓结婚的最高原则,即同类种姓通婚原则,该原则强调只有同类种姓的婚姻才是合法的,任何越过种姓界线而与其他或高或低的种姓结合的行为都是非法的,必将受到神灵和世俗社会的惩罚。

印度教认为,人生来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是根据“洁净”和“污秽”的观念来分类的,并且这种“洁净”与“污秽”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这样,不同种姓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有可能转换,正是基于对被“污秽”玷污的内心恐惧,印度教社会确立了种姓内通婚的原则,因为混血被认为是最严重的污染,所以禁止不同种姓之间的通婚,严格实行种姓内婚姻。①摘自:李小溪,《印度妇女权益问题浅析》,《南亚研究》,2001年,第2期,p8

2印度教法规定原则上各等级种姓间不得越位通婚,尤其不允许高种姓女子嫁给低种姓男子。但特殊情况下,高等种姓男子可娶低等种姓女子为妻,也被社会所认可。也就是说,如果高种姓的男子想与低种姓女子结婚,虽然会遭到家族及其他同种姓人的反对,但经过坚持仍能达到,这种婚姻被称之为“顺婚”。这样,婆罗门男子除了可以娶婆罗门女子为妻外,还可以娶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女子为妻。(事实上,种姓等级相差太大也是不被接受的。)而高种姓的女子则绝不能被允许下嫁给低种姓男子为妻,这种婚姻被称为“逆婚”,他们的婚姻及子女不会被社会所接受。如首陀罗男子与婆罗门女子竟然成婚,那是最不能容许的,其子女将被作为不可接触的贱民,称为“荫陀罗”,被排除在种姓之外,地位比首陀罗还要低下。

事实上,这种种姓婚姻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例如,“荣誉谋杀”在印度时有发生。一般情况下,是较高种姓的女子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较低种姓的男子。女方家人或亲属为了所谓的家族荣誉和种姓纯洁,而谋杀这样的夫妇。“荣誉谋杀”是十分残忍的行径,毫无人性可言。其折射出的印度种姓制度令人扼腕。

显而易见,种姓婚姻及其保守性和落后性钳制了印度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的行动,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因为人类的婚姻是以感情为内在基础的,不可能以等级标准来维系。种姓通婚的原则反映出古印度男女极不平等的现象,由此应运而生了一些鄙视女性的社会陋习,影响了印度数千年的文明进程。在漫长的印度社会生活中,由于婚姻被限制在同一种姓内,很多青年人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伴侣,以致不少无辜青年成为婚姻上的牺牲品。①

嫁妆制度

印度盛行嫁妆制度,女儿出嫁的时候,做父母的一定得准备嫁妆给夫家。本来按照印度古代的大家庭制度,家庭财产由儿子继承,女儿有权在出嫁时向娘家要求一份嫁妆,作为到夫家的生活费并为自己提供保障。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嫁妆制度被增加了许多不道德因素,逐渐演化成社会陋习。甚至不少妇女由于嫁妆不能达到夫家要求,而出现了“嫁妆死亡”。1988年6月30日《今日印度》载文:“火烧新娘,恐怖扩散——与嫁妆相关的死亡突破宗教、种姓和地区界限。”夫家残杀年轻媳妇后又让儿子再婚以获取另一份嫁妆。无数妇女因为嫁妆的缘故,饱受着夫家的折磨与摧残。所以嫁妆问题也引起了社会改革家的重视和批判。甘地曾经指出:“婚姻作为双方家长为了金钱而达成协议的事必须停止。”“任何年轻男子如果把嫁妆作为婚姻的条件,对他所受的教育和他的国家是一种耻辱,也是对妇女的侮辱。”另外,印度政府也于1961年首次颁布了《禁止嫁妆法》。

可是事实上,印度政府虽然从法律上规定禁止嫁妆,但人们对巨额嫁妆的要求并未因此而改变,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愈演愈烈,嫁妆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有学者评论说:“只有当嫁妆犯罪本身被法律和普通人视为严重罪行而非轻微罪过的时候,只有当大多数人改变他们的家庭地位由金钱和婚姻决定的观念之后,只有当印度妇女真正获得政治、经济、社会独立时,嫁妆制度才会被消灭。”②

希望与福音 ①

② 参考:谢冬慧,《印度婚姻制度的嬗变》,《河北法学》,2009年,第3期,p171参考:邱永辉,《今日印度嫁妆制度》,《南亚研究季刊》,1990年,第2期,p6

1虽然,目前印度妇女的整体地位以及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与妇女所占的人口比率仍远远不相称。由于传统保守观念的制约,陈旧习俗的束缚,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真正能迈向社会前台、与男性享有平等权利的女性只能是少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印度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妇女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印度妇女的身影正活跃在政坛、商界及社会的每个角落,为印度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方面有赖于历届政府的鼓励倡导和舆论的大力推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印度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而印度妇女要想真正撑起“半边天”,还必须做出三方面的努力:一是转变传统习俗和观念;二是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三是在经济上能够独立。也许在印度这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国度,妇女走向社会将面对重重束缚。不过,通过不懈地努力,我坚信属于印度妇女的美好明天终将到来。

当印度妇女的地位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数亿妇女巨大的潜能得到开发,写在印度宪法中“男女平等”的字句不再停留于一纸空文,那么印度必能实现和谐社会,新世纪的印度迈向世界舞台的强国战略也才必将得以实现。①

结论

纵观印度妇女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她们的生活是逐渐从宗教化向世俗化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明示着人类的进步历程。印度对妇女保障的法制制度虽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它在印度社会中起到的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它有利于取缔陈旧的宗教规范,有助于保护妇女的生命、健康和尊严,并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而且促使了越来越多的印度人树立起新的法律意识。诚然,消除传统习俗的糟粕,真正实现印度妇女的解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久努力。

参考文献:

陈峰君:《印度社会与文化》,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1

季羡林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僧伽厉悦著,李燕译:《周末读完印度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克卢尼著,叶济源译:《印度智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在全省党建和组织工作大庆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下一篇:2015员工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