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的礼貌用语

2024-08-04

保安的礼貌用语(精选15篇)

1.保安的礼貌用语 篇一

岗亭保安执勤礼貌用语与行为规范

1、接电话

“你好,岗亭”

2、接待外来业主或政府单位(派出所、煤监站、环保局、安监局、供电局、村长等)“请问您找哪位领导,我帮您先联系一下,看您要找的人在不在”,同时,另一人进行登记。“请稍等,我报告公司领导”,并进行登记,若为派出所,“请您出示一下证件”,以防冒充。

3、遇到出门车辆没有票据或者票据单上章印不清楚 “不好意思,请先办理出门票据” “不好意思,请重新加盖章印”

4、陌生人员进入厂区

“不好意思,打扰一下,请问您是找人还是在这里上班”。若回答“找人”,“您找哪位,看我能不能给你提供帮助”。若回答“上班”,则“请进”。

5、外来客户结账

“请问您来之前联系好结账的事了没?” 若回答“没有”,则“请稍等,我打电话问一下,看现在能不能结”或“看财务人在不在” 若回答“联系好了”,则“请先登记”

6、出门查看进出车辆并进行交谈时,不准两手插兜或者用耳塞听音乐、广播。

7、与对方交谈时,切忌声音忽高忽低,对不确定的事物不进行表态。

8、夜间遇到车辆进入办公区,必须至少有1人拿手电核实是否公司内领导车辆,若是,放行;若不是,按登记程序办理,必要时对相关领导进行电话汇报。

9、载有本公司设备、器材的外出车辆,出门必须交付会客票,并有签字。

2.保安的礼貌用语 篇二

一、礼貌的释义

什么是礼貌?礼貌的含义是具体什么呢?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且幼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判断礼貌和非礼貌的标准。例如,在公交车上把座位让给老人、孕妇及抱小孩儿的人的行为被认为是有礼貌、有涵养的行文;当某人正在说话,突然有人打断他说话的行为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粗鲁的行为。早晨第一次碰见某人说,“早上好”,被认为是有礼貌的;参加聚会吃饭时,为了夹不在身旁的菜肴而站起来夹菜的行为被认为是粗鲁的行为。因此,“礼貌”首先可用被认为是一种现象,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现象。礼貌是表达律己敬人的一种手段和过程。众所周知,当我们想找人帮忙办成一件事情时,我们只有表现的很礼貌、温文尔雅时,我们才更有机会成功。我们对某人说“Hi!”,或与某人握手,或在圣诞节送某人礼物,或送某人生日礼物,这些行为都表达了我们对此人的好感,我们彼此的友谊,都表达出了我们想要和此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含义。在任何国家、任何文化中,我们若想要和他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时,我们必须表现的自己有礼貌,这样也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一种手段。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礼貌都被理解成一种社会现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手段,社会传统强加的一种社会准则。礼貌实质是一种现象、工具、准则。但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习俗不同,中西方国家在一些礼貌用语及所表达的含义方面,截然不同。

二、中西方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1.称呼上的差异。汉语中我们经常与老师碰见了会说,“老师好”或“老师,早上好”。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却绝不能作为称呼语,更不是对老师的尊称。在西方国家,中、小学里一般地是在姓前加上Mr,Mrs或Miss,称呼教师。例如,一个叫David Brown的人在中学教书,学生称呼他Mr Brown。早上碰见这位老师会说,“GoodMorning,Mr Brown。在西方的大学里,如果老师是教授或副教授,通常会在姓前加上professor,例如,Professor Brown。如果职称不是教授或副教授级别的,却得过博士学位的老师,称为Dr。对于什么职位都没有的普通大学老师的称呼和中小老师的称呼是相同的,都是Mr,Mrs或Miss加上其姓氏。或者有的老师比较平易近人喜欢学生直接喊其名字,如DavidBrown,被称为David。对于某位教师具体如何称呼,还和这位教师的脾性、师生关系、师生年龄差距大小等有关系。尽管teacher不作称呼语,Professor却可用来称呼人。例如,学生在讨论课上,可以说:“I have a question,Professor.”。但是,一般情况下称Professor Brown更为稳妥。在英语中没有一个在意义和用法上与汉语的“老师”,完全相同,完全对等的词。

2.谦逊与客套语的差异。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中国的习俗中,当一个人受到别人表扬时,常常会先贬低自己,比如说,“哪里哪里,您过奖了。”而西方国家的传统是,当受到别人表扬时,第一反应就是愉快的接受,且说“Thank you.”。而如果中国人直接说“谢谢”时,大家会觉得这人很不谦虚。有一则笑话,讲的是一美国人夸奖中国人“你很漂亮(You are beautiful.)”,中国人回答“哪里,哪里(Where,Where)”,美国人只好无奈的惊讶的回答“哪里都好(Everywhere)”。如果中西两方交往时不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会闹出很多这种类似的笑话。

3.隐私语言的差异。中国人是比较注重集体利益,强调社会性,一直主张着“有国才有家”的理念。在中国,人们初次见面聊天,都比较自然熟,喜欢问对方的“年龄、家庭住址、家庭成员,以及收入”,以示对对方的关心,拉近彼此的关系。而在西方国家,这些问题都被看做个人隐私问题,是需要被保护的。

三、交际语言的差异

中国人在路上碰见朋友常问“吃饭了吗?”,“上哪儿去?”,来表达对朋友的关心。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此习惯用于难以理解,他们认为这涉及到了他们的隐私,而非打招呼。感谢语是对别人的好意表示感谢的话,是促进人际关系的礼貌举动。常见的有“感谢、谢谢、多谢”。英语中使用感谢语的频率远远高于汉语。在西方国家,即使是夫妻、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等之间,也常常说“谢谢”。但是汉语中,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若用感谢语的话,听起来关系好像生疏了一样。因为汉语感谢语多用于确实受人之惠之时,并且感谢语的表达方式也是灵活多样。

英汉两种语言中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比较,说明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在表达礼貌用语的地方,有截然不同之处。了解中西方的文化习俗以及文化历史,有助于中西方的交流。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人际交流时,一定要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避免语用失误,以避免闹出笑话,或使双方陷入的尴尬的局面,造成交际中断或交际失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语用能力,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成功。

摘要: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西的生活习惯及礼貌用语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文从礼貌的定义及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了汉英礼貌用语在称呼、谦虚与客气、隐私及交际等方面的语用差异。

3.礼貌用语荟萃 篇三

乙:岂敢岂敢,你对我如此垂青,让我受宠若惊。

甲:敢问老弟,今天我来拜访,你怎么这样客气呀?

乙:彼此彼此,你不也是礼貌用语不离口吗?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礼貌用语博大精深,我想借此机会,与你进行这方面的探讨,以便提高自己的文明素养。

甲:真是高见,我一定奉陪,请你多多赐教。我问你,当我请人帮助或询问别人时,该怎样说呢?

乙:应说“打搅”“见教”或“借光”。

甲:“打搅”“见教”我理解,可“借光”我就不懂了,“光”好“借”吗?

乙:当然好借。这里有个典故——古时候有一个穷姑娘,她想晚上借其他姑娘点灯的光亮做针线活,于是早早来到那里,先打扫环境,再和别人一起做针线活,别人帮助了她,她也帮助了别人。于是就有了“借光”这个说法。

甲:原来如此。那对方帮助了你,你又该怎么表达谢意呢?

乙:你应该说“让你费心了,感谢”。

甲:事情办成了,我想离去,该说些什么呢?

乙:你该说“告辞”呀!

甲:别人要送怎么办?

乙:那你就说“请留步”。

甲:呵,就是说让别人的脚步留下来,倒也蛮形象。要是我不慎打扰了别人,又怎么打招呼呢?

乙:你得赶快说“得罪”“请见谅”和“海涵”呀,这样说别人心里就会暖洋洋的。

甲:如果别人找你帮忙,你一时又脱不开身,怎么办?

乙:你可以说“实在对不起,请稍等”。

甲:“冒昧”一词在什么时候说呀?

乙:可以在初次与人打交道时,如“冒昧请教”。

甲:“谅解”是什么意思?

乙:也就是请别人体谅的意思。

甲:别人来造访,你安排照顾得已经够周到的了,为什么还要说“怠慢”呢?

乙: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甲:这不是虚情假意吗?

乙:这是礼貌,决不是虚情假意。这种说法在人们语言交际中经常听到。比如说,明明自己有喜事,别人来道喜,却要说“同喜”。明明已经出门迎接了,却要责怪自己“失迎”。明明下次不一定来,却要说声“回见”。

甲:听你之言,真长见识。我觉得多用礼貌用语,能融洽人际关系,提高亲和力。今天就谈到这儿吧。回见!

4.礼貌与礼貌用语 篇四

谢谢

在西方国家,无论别人给予你的帮助是多么微不足道,你都应该诚恳地说声“谢谢”。正确地运用“谢谢”一词,会使你的语言充满魅力,使对方备感温暖。道谢时要及时注意对方的反应。对方对你的感谢感到茫然时,你要用简洁的语言向他说明致谢的原因。对他人的道谢要答谢,答谢可以“没什么,别客气”、“我很乐意帮忙”、“应该的”来回答,

对不起

社交场合学会向人道歉,是缓和双方可能产生的紧张关系的一帖灵药。如你在公共汽车上踩了别人的脚,一声“对不起”即可化解对方的不快。道歉时最重要的是有诚意,切忌道歉时先辩解,好似推脱责任;同时要注意及时道歉,犹豫不决会失去道歉的良机。在涉外场合需要烦人帮忙时,说句“对不起,你能替我把茶水递过来吗”,则能体现一个人的谦和及修养。

5.常用的礼貌用语 篇五

2)告别语:用于分别时的告辞或送别。如“再见。”、“晚安。”

3)答谢语:答谢语应用的范围很广,有些表示向对方的感谢,如“非常感谢!”、“劳您费心!”,

有些表示向对方的应答,如“不必客气。”、“这使我应该做的。”

4)请托语:请托语常用在向他人请求。如“请问?”、“拜托您帮我个忙。”

5)道歉语:做了不当的或不对的事,应该立即向对方道歉。如说“对不起,实在抱歉。”

6)征询语:当要为他人服务时常用征询语。如“需要我帮忙吗?”、“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吗?”

7)慰问语:表示对他人的关切。如他人劳累后,可说“您辛苦了!”、“望您早日康复!”

8)祝贺语:当他人取得成果或有喜事,如“恭喜!”、“祝您节日愉快!”

6.保安的礼貌用语 篇六

在准备过程中,我针对的是孩子的年龄,使用的问题,组织的教学方式,使孩子们在活动中有一些基本的礼貌语言,并且知道语言的场合。在这个活动开始的时候,我问老师们直接互相沟通的主题,给孩子一种亲密,让他们很快进入下一次谈话。

介绍一些方法我用的是教学活动的讨论,教师和孩子从浅到深,从容易到难以沟通,后沟通逐渐探索我们的一些生活,游戏需要注意和观察规则,最后由老师帮助总结,确定规则,这样容易被幼儿接受,孩子的记忆也更深刻。具体形象思维。

然后老师提出的图片,让孩子观察 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的亮点是使用图标的手段,孩子们应该抓住规则来描述具体的图像,绘制一个简短的视图情况,用来解释规则的具体内容,这样孩子看要明白,很容易记住。孩子们愿意进步,渴望被称赞,我启发孩子的标志性作为自己的礼貌角色,孩子们画自己时,这是一种激励方法,让孩子有意识地自觉作为角色在画做,比老师简单讲讲效果好多了。

最后,让孩子子角色的表演场景,要求孩子表达时的表情,表演日常生活中儿童之间的友好,不能抓住玩具,不说咒骂,不要打的游戏的情况。扩展到语言课,我们通过故事,对话,场景和其他形式的儿童礼仪教育。语言课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故事的内容来解释故事的礼仪。儿童喜欢故事,经常认为自己是故事的角色。例如,我们讲导游一边的故事,狗很有礼貌,早上起来,看别人说:早上好!孩子,你要从狗学习哦!小猫出门的时候,母亲会说再见。孩子们通过在早上学习这些故事的角色主动迎接老师,离开幼儿园时老师会挥手,告别一些孩子告诉我们在街上看到他们的好朋友,采取主动跟朋友打招呼,去时他对他说,再见。孩子对小狗说,小猫是礼貌,做一个好男孩!

7.中日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篇七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国文化经济不断地进步,交流更加的深入。从而语言成为我们交流的重要工具。中国富有礼仪之邦之称,在亚洲与日本一水之隔我们的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我国对于各个国家语言礼貌用语的研究中,更加偏重于中英或日英或日韩的对比。然而中日语言的对比却未得到足够重视。在人们日常交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感谢和道歉。而这两种语言行为在汉语中可以看成是相互独立的,但这在日语中却是可以融为一体的。而感谢和道歉这两种语言行为将在本文中得以深究。这两种语言在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而道歉和感谢到底应该用于什么样的场合,道歉和感谢的表达方式,在各种文化中都有着多多少少的差别。道歉与感谢既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交流中,又能在不同的社会体现出不同的规律及意义的一种社会现象。对此,本文将深入研究日常交流中感谢和道歉的使用条件,以对比中日两国文化和历史为基础,比较日常生活常用的感谢和道歉语,并区分中日语言,分析社会人际关系对感谢道歉语的影响。

二、中日礼貌用语的文化异同

李晓琪的《中日语言学概论》中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传递人类文明。语言它不仅代表着话语本身也承载着其国家的文化。文化与语言剥离不开,相互辅佐。如果语言是一座大楼那文化便是基石。没有文化做润滑那么不同的国家,民族相互交流将难上青天。“对不起”与「すみません」两词除了文字差异外还隐含着文化差异。

1.“和为贵”与儒学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类似的古训很多,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百忍堂中有太和,都是说的“和”。儒家的“太和”观念,包含着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儒家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再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

在日本文化中,“和”的精神是日本人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之一。从古至今,日本人很在意“和”的精神。所谓“和”,也就是人和社会或人和人之间和谐关系。《浅谈日本的“和”精神》中指出飞鸟时代(645—710年),关于“和”的思想与道德标准正式被提出,因此“和”的思想成为日本传统思想之一。如果说日本人比较在意“和”的思想,在这里一定得提到中国的儒学思想。儒学思想对日本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尤其在处理事情的方式和行为准则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日语中「すみません」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很频繁地使用,也正是“以人为本”、“和为贵”的儒家思想变为日本化模式。「すみません」起到了跟他人相处和谐融洽的效果,这也反映了日本社会“以礼为上”,容忍、谦让的为人处世哲学。「すみません」在不经意间甚至可以让白热化状态中的矛盾系数下降到最低,它同时折射出一个民族自我克制的能力。

2.中日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

在汉语语言中,当我们做错了事情或表达自己的歉意的时候多会用“对不起,抱歉”来表达出自己的愧疚之情。《日语道歉语的表达方式》中提到“对不起”这个词却没有日语中「すみません」这一词的使用频率高。日语中有固定道歉的用语(如「すみません」等)的场合,汉语是有着其他非固定形式的说法。如日本人拜访他人家庭敲门的时侯,总是说「すみません」或「ごめんください」等固定的道歉语,而在中国是没有这类固定短语的,中国人通常以“您好,有人在家吗”这样的语言来询问确认。总的来说,汉语中可以使用其它词语或语句来表达日本人用「すみません」表达的内容或心情,不必向日本人那样频繁使用「すみません」等致歉语。因此可以知道,中国人和日本人在道歉行为认识上的不同以及由致歉所带来的后果的差异,使得中国人不像日本人那样容易说出道歉的话来。

三、中日感谢用语之比较

在各国语言之中,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感谢语言都比较复杂。李丽娜《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将言语行为的分类理论作为基础,感谢言语行为可划分为:直接感谢言语行为和间接感谢言语行为。这两大类语言行为由显形感谢词语来区分。直接感谢言语行为是指:在这一话语中包含显形感谢词语(即专门感谢词语),间接感谢言语行为则是指:不包含显形感谢词语,可在功能上却能起到感谢作用的话语。

1.道歉式

汉语和日语中的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用道歉语来表示感谢。李丽娜《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中提到说话者认为自己给对方造成了麻烦,就会用道歉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的谢意,有指向又着重地向对方表述了自身亏欠对方人情的信息。比如“不好意思”和“过意不去”「すみません」「恐れ入ります」等。

实际交流中的中日语言,道歉式的言语和感谢言语行为与直接式的言语和感谢行为比较容易被大众混淆。从表面上看来,中日直接与间接感谢言语中有许多相像的地方,但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现,中日语言会出现很大的区别。我们经常习惯性的将“谢谢”翻译为「ありがとう」。可以说人们在翻译工作中通常会认为母语中的直接言语行为与其他国家语言中对应的直接言语行为意思相同。

这一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例如,你丢了东西别人捡到把它还给你时,在中国我们表达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会礼貌地说句“谢谢”。日本人此时会用「すみません」来感谢对方。这是由于日本人认为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增添了麻烦,因此感到非常的不好意思。生活中日本人将「すみません」「大変恐れ入りますが」这类语言习惯性流露在言语间。即便有时候明确了解这言语只是相互间的客套之辞,然而在接受别人的“雪中送炭”时不这样说,在日本他人就会觉得这是不礼貌的。由此可知,可以笃定这样一个结论:汉语中的“谢谢”与日语中的「ありがとう」不相同。

2.回报式

为表达自身的感激之情便以回报的方式,这不只是表达了对所欠恩情的重视,同时也突出了“礼尚往来”的意味。而估算所欠恩情的多少,又可将其分为承诺式和邀请式。像是:“往后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管开尊口”、“有事打电话”、“以后有事说话”、“一起吃个饭吧”等。这样表述的方式具有鲜明的中汉文化特点,也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和“大恩不言谢”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

《诗经》中有句子:“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琼琚是一种美玉。你赠于我果子,我回报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事物价值远比受赠的东西昂贵得多,这也体现出了人类的高尚情感与品德。这种情感宣扬的是将心比心,是精神领域意识范畴上的契合,所以其回赠的东西和对方价值的比对在此层面上也只具有些微象征性的示义,并且体现出的是对别人对自身的精神意识的珍视,因此说“匪报也”。这是阐述受到了恩惠,应当知恩图报,需要加倍的报答。为的是与人相互结交,这也就是指的人伦层面上情感的沟通。《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所记载的信陵君数次请朱亥,其所体现出的大恩不言谢的观点也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以“情”为上,归结为一句古语便是“投桃报李”,而言语与钱财都是不可比拟的,自然而然便形成了中国人以实际行动回报对方恩情的风俗。从现今社会人和人相互沟通的角度来说,人们更讲究开门见山的报答方式。

由此可知,当代的中国人与古人的相对比,更愿意使用承诺方式的言语,用以表述自己已记大恩在心中,一定必会涌泉相报的心情。其中的目标一样也是为了那种感情上的交流。这样,以这个角度去分析,在汉语语言中,回报感恩式的感谢用语是间接感谢的言语行为中,感激之情最突出的一种。而这种表达感谢的方式的语言,在日语中却是极其少见的。

四、结论

中国和日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极为相似的理念,这是由于两国都曾致力于发展儒家文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相似的理念之下仍存在着些许差异。正是因为我的这次深入了解,才知道许多语用错误的原因。我们总是惯性地认为母语国的直接言语行为即等于目的国的直接言语行为,而忽视了两国文化底蕴下的差异性,这是在实际语用以及语言翻译中导致错误的通病。本论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作为基础,对中日感谢语这一言语行为进行了细致的论述与探讨,详细的总结出其各自的语用特征,并在最后就其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比较。用以启示那些跨文化言语交际以及日汉互译的外语学习者,正确选用得体礼貌的语言,有效避免语用失败,确保交际的顺畅与准确度。

摘要:在世界各地生活习惯不同的人相互交流时,因为语言文化的不同,相互理解有差异,进而可能造成误会,导致交流出现障碍。现在,国界之间交流日趋频繁,对于表示道歉和感谢的交流方式,可以减小相互之间的摩擦,同时也可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国界之间的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都是很有好处的。语言结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等的不同,导致不同国家的不同表达方式。当代语言的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道歉、感谢等语言行为也应当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中日礼貌用语对比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从行为的角度探讨了语言的使用,是否可以广泛运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本文试图运用这个理论,通过对中日感谢言语行为的比较研究,探讨中日在感谢言语行为背后所蕴含的不同思维意识及文化心理,并由此而引发出在汉日翻译方面的一些启示。

8.你懂得这些礼貌用语吗? 篇八

愚、臣、不才、不佞、鄙人、小人等均为自称。

小生、晚生:青年或后辈男子自称。

老朽、老拙、老迈:老年人的自称。

孤、寡人:君主、王侯的自称。

敝姓、贱姓:称自己的姓氏。敝处:称自己的地方。

寒舍、茅屋、舍间:称自己的家。

拙笔: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称自己。

拙荆:称自己的妻子。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小儿、犬子:称自己的儿子。

舍亲:称自己的亲戚。敝帚:称自己的东西。

足下、阁下、台端、大驾:称呼对方。

公、君、先生:称男性。老丈:称老年男子。

大师:称和尚或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

小姐:旧时对未嫁女子的尊称,现统称女性。

太太:对已婚妇女的尊称(带丈夫的姓)。

令亲:称对方的亲戚。令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称对方的母亲。尊夫人:称对方的妻子。

大人:称长辈。兄:称男性朋友。

老师:称教师。陛下:称君主。

仆:男子自称。 妾:妇女自称。

拙见:称自己的见解。拙作:称自己的著作。

令郎、令嗣:称对方的儿子。

令嫒:称对方的女儿。宝眷:称别人的家眷。

令坦:称对方的女婿(典出王羲之闻人觅婿,坦腹东床之故)。

宝号:称别人的铺子。尊姓、贵姓:问人姓氏。

台甫:问别人的别名。贵庚:问对方的年龄。

高寿:问老年人的年龄。华诞:称别人的生日。

贵恙:称对方的病。高见:称别人的见解。

玉照:称别人的相片。大作:称别人的著作。

墨宝:称别人的字、画。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华翰、惠书、尊翰:称别人的来信。

府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

接受好意说“领情”请给方便说“借光”

请人修改说“斧正”请人决定说“钧裁”

求人帮忙说“劳驾”请人协助说“费心”

找人商议说“打扰”请人原谅说“包涵”

向人提问说“请教”接受教益说“领教”

谢人爱护说“错爱”受人夸奖说“过奖”

送礼给人说“笑纳”还物给人说“奉还”

请人来临说“恭候”初次见面说“久仰”

对方到场说“光临”未及迎接说“失迎”

无暇陪同说“失陪”请人勿送说“留步”

请人休息说“节劳”祝人健康说“保重”

对方不适说“欠安”劝人勿悲说“节哀”

交友结亲说“高攀”书信结尾说“敬礼”

问候教师说“教祺” 致意编辑说“编安”

9.和领导说话的礼貌用语 篇九

气势要在,要觉得你是有气势的,气势就是说明你是有一定的能力所在的,同时你也不能太傲慢。

想清楚在说话,你不能和领导说话的时候没脑子的,你要把事情或者想说的话,想清楚了然后再说的,这样领导才会喜欢。

要圆滑,对待领导那么你要学会圆滑点,不能得罪了他,要不以后有你好日子过的,要领导觉的你做事比较放心才好。

能力体现,在领导面前,一定要显示出你的能力,这样领导才能更好的去提拔你,让你去以后有更好的发展。

要真诚,和任何人说话都要真诚,尤其是自己的领导,我们一定要真诚的去面对。

说话的时候同时要注意礼貌用语。

10.酒店客房的日常标准礼貌用语.. 篇十

1.在过道遇见客人问好统一用: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

2.陌生客人要求开房门时应讲“对不起,麻烦您出示一下你的房卡”若没带房卡请报开房人的姓名,核实无误后才能开门。

3.如果在打扫房间的过程中,客人回来,首先致歉“您好,XX先生/XX女士,我们正在为您打扫房间,现在可以继续清理吗?”如果客人说“可以”就继续清理,如果客人说“不可以”应马上退出房间再次向客人致歉“对不起,打扰咯!您需要的时候请与总台联系!”

4.客人需要的物品酒店没有的,应先向客人致歉:“对不起XX先生XX女士,您需要的物品我们酒店没有。”

5.发现客人房间房门未关时,应打电话给客人,并讲“XX先生XX女士,我是服务员,你的房门没有关,为咯您的安全请把房门关上。”

6.在给客人输送物品进房间后,应讲“您好!XX先生XX女士这是您要的XX。”

7.如有来访客人找住店客人时,如客人在房间,应电话通知住店客人,“先生女士您好有XX先生女士来访,你方便会客嘛?”如果客人同意,就可以把客人带到房间,如果客人不同意,就应讲“对不起,XX不在,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帮您转达吗?”

11.保安的礼貌用语 篇十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工具,这个工具依长期的社会历史和人文环境约定俗成,所以语言有着其社会属性及文化属性。作为其社会属性,人们的言语表达形式受到语言之外的社会要素的制约,作为其文化属性,语言在反映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受到该文化的巨大影响。语言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反映到礼貌用语方面则表现出语用习惯的不同和文化价值的差异性。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汉英礼貌用语准则的对比研究

1、以汉文化为背景的礼貌用语准则

汉语的礼貌用语和英美等西方国家有着较大的文化背景差异,因此它的礼貌原则必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汉学家顾日国教授根据汉语文化的源与流,提出了汉语文化中礼貌规范的四大特点:尊重、谦逊、态度热情、文雅,并提出了汉语礼貌原则的五个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

2、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礼貌用语准则

英语语言文化受封建制度桎梏的时问短,基督教文化和西方哲学思想体系构筑了英语国家文化大厦的主体。在英语语言文化中具有“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特点,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以个人的工作和成绩来评定人。英语语言文化没有传统的贵贱之分,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敬他人。英语的礼貌原则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从西方人的风俗习惯出发,概括了西方的礼貌用语的特点,共分为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六条准则。

可见,汉英语言的礼貌准则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不同的语言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衡量标准及表现形式。事实上礼貌本身既有文化的普遍性,又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常常构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三、汉英礼貌用语与文化价值观念内在关系的研究

礼貌用语是人们在交往中通过称呼、寒喧与问候、致谢与道歉、称赞及回应等言语交际,建立和巩固入际关系。保持交往、交流顺畅运行。在跨文化的交往中,人们的交往交流是在不同的社会体系、语言体系及不同的文化内涵状态下进行的。对礼貌及礼貌用语在此状况下运用应是立体交错进行,即言语者应在既熟知自己民族特征和原则,又通晓受话者的社会背景、语言体系及文化内涵,否则交流中就容易产生语用上的失误。

“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礼貌现象。汉民族听到别人赞扬时往往会自贬一番,以示谦虚有礼。英语民族同汉民族相反,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乐意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从而避免伤害对方的面子,以及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差异,汉民族认为英语民族过于自信,缺乏谦虚;而当英语民族听到中国人断然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听到他们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时更感到惊讶,并会认为汉民族惯于言不由衷或过于直率无礼。

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文化的特征,但关键是称呼的方式与礼貌的关系。某一种称呼方式在汉语文化中被认为热情得体,但在英语文化里,却是唐突无礼的;相反,另一种称呼方式在汉语文化中可能唐突无礼,但在英语文化里又会十分真诚亲切。例如我们常用“小李”、“老张”表示亲切、随意,而英语民族不分尊卑长幼,均直呼对方名字,以表示亲切或人格平等,在汉民族则会认为那样唐突无礼、不能容忍。

礼貌同隐私的关系在英汉语言文化中是不同的。“隐私”在不同的文化中定义不同,价值也不同。英语民族对privacy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广。结果,汉民族文化中认为是礼貌的言行,在英语民族的文化中却会被认为是侵犯了别人的privacy。例如,两个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就会热情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但这些内容都被英语民族理解为干预了他们的“隐私”。

礼貌同个人自主的文化价值也有关。“个人自主”在英语民族眼里具有很高的价值。它同英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关。所谓“个人自主”,指个人行动的自由、权利和独立。英语民族认为,在社会交往中,尊重个人自主的言行才算礼貌。汉民族则因其悠久的封建历史而很难理解西方文化中关于个人自主的价值。于是,英语民族认为有损负面面子的言语行为,汉民族却不以为然。例如,汉民族是不会把“提供某种物品”、“提供某种服务”或“发出某种邀请”等看作是干预个人自由的言语行为,更不会认为这样会给对方的面子构成威胁。这些言语行为在汉民族的眼里是出且一个人的诚意和关心,他们甚至认为,必要时还得强行要对方接受,才能体现他们的真诚。因此,不断给宴请的客人添食以表示热情:强迫对方接受馈赠礼物以表示真诚等等。在汉民族文化中是有礼貌的表现,但在英语民族文化中却被看作是侵犯个人自主的行为。

四、结束语

由于礼貌的表现形式,实现方式和判断标准在不同的文化中有较大差异,如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往往会出现语用失误,导致交际上出现障碍,甚至交际失败。在学习一种语言时,要深入了解该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并且将它与自己的母语相比较,认识异同点,尊重不同点。尤其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来说,对其差异的探索似乎更为重要。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因为,词只有在它们使用的文化中才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选择恰当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芳琴.中西跨文化礼貌用语语用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3期

[2]曹春春.礼貌貌准则与语用失误[J].外语学刊,1998年2期

[3]罗添娴.从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谈跨文化交际[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年3期.

12.中英日常礼貌用语差异初探 篇十二

一礼貌用语差异的主要体现

第一, 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正确的称谓可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符合礼貌规范, 反之则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伤害。鉴于中西文化背景差异, 这点尤其值得注意。通常在西方国家, 男女老少都喜欢直呼其名, 以表示友好, 平易近人, 如“John Smith”。而汉语礼貌用语中不能对不熟悉的人直呼其名, 例如“张晓丽”这个名字, 一般人不能直呼“晓丽”, 因为这种称呼仅限于朋友、亲人或熟悉的人。汉语中社会称谓喜欢用上“小+姓”来称呼晚辈, 显得和蔼可亲, 具有长者风范。但在西方国家, 一般用“小”是很不礼貌的。同时汉语还喜欢用“老”或者“大”, 甚至“哥”、“叔”、“婶”等来称呼长辈,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或恭维。但在西方国家, “老”是禁忌语, “老”让人想起年龄大、体衰、无用等, 尤其对女士更不能莽撞的用“老”称呼;还要注意的是中国人对职衔也很关注, 这与中国历史上长期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有关, 在中国, 为表示对职位高的人敬仰恭维, 一般都用姓+职衔相称, 如“王院长”、“李局长”、“方经理”等, 但在英语中则不完全相同, 很少听说“Manager Fang”, “Principle Smith”等等。

第二, 问候和祝福语的文化差异。见面相互寒暄问候是中英文化共同的礼仪, 但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礼貌准则, 我们应该了解、学习这些文化, 才能在社交场合做到彬彬有礼。西方国家的人通常以时间作为问候的开始, 如“Good morning”、“Good evening”等, 或者用简单的“Hi”、“Hello”等。中国人在同事之间, 熟悉的人之间都可以问及一些私人问题, 如:“你收入高吗?”“结婚没有?”等诸如此类的问候语, 而在西方国家这些都是私事, 一般避免提及婚姻状况、薪水、年龄、宗教信仰、政治观点等问题, 可以谈论天气情况、业余爱好、体育活动等;而在中国比较注重饮食文化, 这体现在日常问候语“你吃了吗?”, 而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可能会对“Have you had dinner?”感到迷惑, 是不是对方邀请我吃饭还是其他暗示。此外, 节日、庆典等的祝福问候也和西方国家有所不同:西方国家的祝福语往往简洁明了, 如西方最大的节日圣诞节的祝福语, 常见的有“Merry Christmas”, “Wish you a happy Christmas”等, 而以中国的最大节日“春节”为例, 祝福语五花八门, 大家熟悉的有“恭喜发财”“年年有余”等。

第三, 赞美语的文化差异。赞美语在中西文化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对于中国人来说“贬己尊人”是我们的礼貌原则, 而西方人则是“赞美原则”, 所以赞美语在应答形式上体现了文化差异。谦让是中国人心中的美德。如当听到别人的赞美语, 中国人和西方人回答不同。中国人会很含蓄, 虽然心里高兴, 却以“我不敢当”、“受之有愧”等谦卑方式应答, 这使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感到困惑;而西方人热情开放, 往往会高兴接受这些赞美之词, 并礼貌地回答“Thank you!”。

二解决礼貌差异的策略

第一, 了解中西文化概况, 入乡随俗。从以上文化差异对比中可以看出, 要做一个有礼貌素养的人, 一定要掌握中西文化概况。英美人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所以我们在交流时要避免谈及婚姻、年龄、金钱等敏感话题。

第二, 交际对象, 知己知彼。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不但要熟悉英汉文化的不同, 还应了解交际对象, 掌握对方的文化背景、身份、特点, 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 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和语言表达方式, 避免使用对方禁忌语或本国的双关语, 使交际在相互理解、融洽的氛围中进行。

三结束语

自古以来, 中国就是礼仪之邦,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 中外跨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多, 中国人越来越重视礼貌用语的应用。尽管中英礼貌用语有互相接近的趋势, 但差异仍然存在, 今后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 研究中英礼貌用语差异, 树立文化差异意识, 求同存异, 采用正确的交际策略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要:日常礼貌用语是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英汉两种语言各自形成了丰富的词汇, 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文化在日常用语中产生的词汇差异做对比分析, 有利于掌握礼貌规则, 了解不同的社交习俗, 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英,礼貌用语,文化内涵,差异

参考文献

[1]顾曰国.礼貌, 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13.中班奇妙的礼貌用语社会教案设计 篇十三

设计意图:

最近,我发现自己的身边时常出现一些不文明不礼貌的不良事件。我很了解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从小就接受了家长们过多的呵护和宠爱,甚至于是被溺爱,以至于孩子们都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好多良好的传统美德。例如:在生活中孩子们不会使用礼貌用语与别人交流,需要别人帮助时也直接用“喂、喂”与人打招呼,很不礼貌。我们应该让幼儿了解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弘扬民族文明、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我特意结合了我园的礼仪教育实际设计了本次的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会与人见面时的相关礼仪,感受友好同伴、礼貌待人的传统美德。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促使幼儿能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

活动重点:

活动重点是要求幼儿了解什么是礼貌用语?他的奇妙之处?

活动难点:

难点是请幼儿掌握礼貌用语的普及和广泛应用。

活动准备:

文明礼仪的相关课件、文明礼貌用语的图片、礼仪小明星的绶带、知识准备是一个小故事的动画碟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请小朋友观看动画故事。

动画故事在看一半的时候教师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请幼儿讨论。体会故事中兔宝宝的语言变化。(故事的上一半内容是:兔妈妈要兔宝宝帮助做一件事,帮妈妈给小刺猬阿姨送一包药,妈妈告诉它阿姨家住在森林大街10号,红漆大门。兔宝宝说知道了就跑了,可是它看到红漆大门却没见到门牌号就很着急,这时跑来了一位水牛大哥哥,它就赶紧喊道:“喂、喂我问问你——”可是水牛大哥哥却瞪了它一眼走掉了,兔宝宝很委屈,急的哇哇大哭起来。妈妈很着急就出来找兔宝宝,看到宝宝在哭就问它原因,宝宝把刚刚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却笑着说:“原来是宝宝还没有学会好好说话呀。”宝宝很奇怪,妈妈就在它的耳边说了一遍,宝宝就明白了,让妈妈跟在后边看着它找到阿姨家。)教师提问:兔宝宝会找到阿姨家吗?它又是怎么找到的呢?

请幼儿讨论;教师小结讨论结果。请幼儿续看动画故事再次进行讨论。

(下一半故事内容:兔宝宝又继续走着,终于又看到了一扇红漆大门这时发现门牌号是10号,兔宝宝高兴极了,正在犹豫是否进去时,一位刺猬老奶奶从门里走出来,兔宝宝就走上前有礼貌的问了一声好:“老奶奶你好,请问小刺猬阿姨是不是住在这里呀?我想要找到它。”“是住在这啊,我带你去找它吧!”“谢谢您。”最后兔宝宝终于帮助妈妈做好了这件事情,特别的开心和快乐。妈妈也高兴的夸奖兔宝宝是最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宝宝。)教师提问:兔宝宝的语言变化了什么?请幼儿再次讨论。教师小结讨论结果:如果对人不礼貌,当你遇到困难时别人是不会帮助你的,所以小朋友要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初次体会文明礼貌用语的奇妙之处。

二、引导幼儿学习用礼貌用语。

1.让幼儿用礼貌用语各说一句话。如“请你和我一起做游戏好吗?”再如:“老师您辛苦了。”或“我们谢谢老师为我们发了这么好看的书”。“老师早上好。”“老师再见了。”

2.幼儿集体谈话: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别人帮助时我们应该怎么说?

3.幼儿自由讨论:生活中什么时候还会用到礼貌用语呢?如:买东西时、吃饭时、坐车时、做游戏时、上课时、家里来客人时等等。

三、用情境表演的形式来巩固礼貌用语的广泛应用。

1.播放文明礼仪课件,让幼儿仔细观擦。

2.将文明用语图片贴在活动时的周围墙面上,供幼儿自由的进行情境表演练习。

3.幼儿自由组合,进行情境表演,教师指导。

4.教师在表演中选出礼仪小明星授以绶带,并鼓励幼儿广泛应用礼貌用语。

活动小结:小朋友们都掌握了礼貌用语的应用,希望所有的小朋友都把礼貌用语带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广泛流传。

活动延伸:

我们制作好一份份礼物让幼儿送到幼儿园的各个班级和科室去,促使幼儿在完成任务时强化文明礼仪的知识经验,让幼儿们在实践中体验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奇妙和快乐。

活动反思:

14.中西方礼貌用语比较分析 篇十四

中外语言学家总结了不同的礼貌观。顾曰国曾总结了中国文化的四大礼貌特征:尊重、谦虚、态度热情、文雅。他认为尊重是自我尊重和赞赏对方;谦虚主要表现为贬己尊人;态度热情指关心、体贴、好客;文雅指举止、谈吐得体大方。

西方著名英国学者利奇对礼貌原则划分为六类, 每一类包括一条准则和两条次则: (1) 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尽量多使别人得益; (2) 慷慨准则:尽量少使自己得益, 尽量多使自己吃亏; (3) 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 尽量多赞誉别人; (4) 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 尽量多贬低自己; (5) 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6) 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中西方都注重礼貌, 中外学者所总结的礼貌原则也都是注重他人的利益在先, 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二者的文化内涵在某些方面截然不同。

1. 问候语

在中国大家习惯了见面就问, “你吃了吗?去哪啊?”等等之类的。这显然在中国实在正常不过的, 为了增进关系, 表现礼貌, 见面客气寒暄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这样去跟一个英美人士打招呼, 他会认为你没有礼貌没有涵养, 认为这是对自己隐私的干涉, 心里极不舒服。当然本民族的人都知道我们并非有意打探他们的隐私, 只是礼貌性的问候而已。西方见面的问候语一般是“howareyou?”回答“fine, thank you!”或者简单的“hello”或者“hi”“今天天气很好”等类似礼貌性问候。这在中国很少见。

2. 称呼语

中华民族有着严格的长幼尊卑的观念意识, 是汉语文化的典型特征。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统,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 讲究仁义礼智信, 所以在称呼上一定合乎礼仪的要求。

在亲属称呼上中国与西方英美国家有很大差异。在中国, 父母双亲双方的亲戚有着明确的称谓, 如叔、伯、舅、姨、姑、婶、舅母 (堂或表) 兄、 (堂或表) 弟、 (堂或表) 姐、 (堂或表) 妹, 这表现了中国浓厚的血缘关系。而在英语中只有aunt和uncle两个词就可以概括所有的关系。

再者就是对父母的称呼, 西方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也可以重名, 这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是绝对失礼的行为, 这充分证明了中国长幼有序尊卑分明的文化特点, 而西方的双方平等的文化价值表现的淋漓尽致。

3. 答谢语

向人致谢这是人与人交际中的一种礼貌, 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好意得到肯定, 有助于增进双方关系及其良好发展。但是在中西方关于答谢频率及表达方式上大不相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待别人的答谢的回应上中西方有质的不同, 中方喜欢谦虚的对待别人的赞扬, 通常是自贬一番, 这与西方完全不同。

4. 隐私语

中西方文化中都有隐私, 但是关于什么是大家不愿意透露不愿广而告之的东西, 不同的文化中隐私的内容截然相反。在中方文化中, 一般认为有损自己尊严的事情, 有损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的事情属于隐私。而在西方文化中, 他们不愿被人问及工资、年龄、职业婚姻、政治和宗教等相关问题, 但是这些内容经常被国人提及并讨论。

人们在交际中的任何表现都是与其特有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 礼貌用语也不例外, 它是在特定文化下的语言表达。顾曰国总结中国文化的四大礼貌特征:尊重、谦虚、态度热情、文雅。相反, 西方文化中突出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那么在交际中西方人不爱打听别人私事, 直呼父母的名字, 个性独立张扬, 说话开门见山的种种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摘要:本文讨论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礼貌用语习惯的不同, 在交际中只有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才能避免语用失误, 顺利沟通交流。在交际当中双方都本着礼貌的原则, 尊重对方的文化, 适当调整语言表达的方式, 因为了解所以理解, 达到顺利礼貌交际的目的。

15.保安的礼貌用语 篇十五

摘 要: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迥异的特性导致了两种文化中礼貌用语的不同,中国人在与英语国家人士交往时如能主动适应对方的文化礼貌语境,在礼貌用语的使用上做到即便不入乡也能随俗,将为双方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英语;礼貌用语;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88-2

1 概述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宗教或非宗教信仰、思维习惯、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各种科学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该社会所共享的产物,不仅包括城市建筑、社会组织、学校、医院等物质上的东西,而且包括思维方式、生产生活习惯、家庭模式、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地说,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

在涉及跨文化交际场景时,参与其中的人们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冲破自己文化的固有思维和约束,去理解、认可乃至接受其他文化中多重且隐秘的性质,让自己适应不同的文化礼貌语境,使自己设身处地理解对方文化习俗和用意,最终达到语言交际双方能够沟通思想感情的目的。

从英语单词modest出发,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窥见中西礼貌用语的不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表达“谦虚”方面意思时用“modest”一词,其本意为适中、中等,觉得自己态度适度了,也就谦虚了;而中国人表达“谦虚”时却是用谦卑的态度来表达,也就是将自己摆在比“适中”、“中等”更低一些的位置。西方人的谦虚是摆出中等的态度,中国人的谦虚是将自身摆在一个中等偏下甚至很“下”的位置,从中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的中国人的谦卑要远胜过西方文化浸润出的西方人。基于此,汉语与英语在表达礼貌时所用语句的不同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差异也就可见一斑了。

为了达到更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本文将提出与西方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礼貌用语方面的一些建议和有必要规避的一些禁忌,按照一般交际时间顺序排列。

2 称呼方面

2.1 跨文化交际时称呼用语方面的建议

英语民族不太区分长幼、尊卑,表现出平等、个性独立的文化特征,无论是在年龄相似的人之间或者年龄相差巨大的人之间,社会地位相差不大或者社会地位相差悬殊的人之间,甚至是学生对老师、孩子对父母、下级对上级都一般直接以名字来称呼,而且丝毫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如果是在正式场合,也只是用Mr. Mrs. Miss. Ms.一类简单的称呼加在被称呼对象姓氏的前面,如Mr. Johansson, Mrs. Smith, Miss Stone等。

2.2 跨文化交际时称呼用语方面的禁忌

注意避免陷入汉民族的习惯性思维,用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亲属名称来称呼非亲属成员,如Aunt Lucy, Grandma Mary等在西方文化中都是不可接受的。如有一美国妇女Gina应邀去参观一家中国的托儿所,刚走进门,孩子们便一涌而上,喊着“Aunty,Aunty”,Gina为此而感到十分不悦,她认为自己不是孩子的Aunt,怎么这样称呼自己呢?在汉文化习俗里,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可以称呼非亲属人员,而在西方文化里是行不通的,所以出现了Gina的不悦。

另外,要注意在绝大多数时候避免用被称呼对象的职务、职业来称呼对方,如Teacher Zhu,Bureau Director Li,Comrade Zhang,Commander Liu 等在英语文化中都是不被允许的。在西方,只有少数几个职务或职业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被称为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和Mayor,但往往只称Governor和Mayor,省去其姓名。除此之外,Professor一词也有类似用法。

最后,还要避免用汉语思维编造出一些自认为表示礼貌的称呼,例如,老太太Old Lady,老先生Old Mr.等称呼在西方称呼史上是找不到的。

3 问候方面

3.1 跨文化交际时问候用语方面的建议

一般对西方相熟的友人用Hello. How are you?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doing? 等问候用语;对于第一次见面或不熟的西方人士用Nice to see you. Pleased to meet you.等用语来表达双方第一次见面时的问候。

3.2 跨文化交际时问候用语方面的禁忌

Have you eaten? 您吃了吗?在西方文化里,如果用它来打招呼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出于中国特殊的历史与国情,近现代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长期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殖民统治以及内部军阀混战的摧残,普通民众将生存的最基本要素——“吃”,摆在了首当其冲的重要位置,所谓“民以食为天”反映的正是求生的欲望刺激了民族食欲的状况,因而在国人的问候语中出现“您吃了吗?”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整个西方文化中都没有这样一种问候方式,中国人用Have you eaten? 或者Have you had your meal? 与西方人打招呼后,西方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中国人想请自己吃饭。

然后,Where are you going? 您去哪儿?也不能用来与西方人打招呼,中国人之间问“去哪儿”只是用来寒暄,并不真正想知道对方去哪儿,中国人用这句话与西方人打招呼后,西方人士则会感觉到自己的隐私有被探听的危险。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问候语How do you do? 要尽量规避使用。在英式英语中,人们一般将这句话理解为“你好”,可以用重复该句话来表示回答和问候(注意:虽然从表面上看How do you do? 是疑问句,但实质上并不表示任何疑问的意思),这句典型的英式英语属于极端正式场合的问候语,一般是在极其正式的社交场合,双方初次见面时伴随握手或点头等社交礼仪时使用的问候语,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会用到,甚至可以说,在日常交际中这句问候语已经被淘汰了。

4 就餐方面

4.1 跨文化交际时就餐用语方面的建议

与西方友人一起用餐时,如果自己是东道主,可以用些一般礼貌用语,诸如Help yourself to some fish.或Make yourself at home. 来适度表达自己的好客即可。

4.2 跨文化交际时就餐用语方面的禁忌

在用餐之前,不过度谦虚地将自己为西方友人准备的丰盛饭菜称为“便饭”或“随便吃点的东西”等,因为在西方文化里,中国人过度谦虚所说的话通常会被西方友人认为是一个事实,“随便准备的饭菜”会真的被对方看成是中国主人对自己的不尊重。

用餐时不强行劝吃、劝喝,因为与中国人的“热情”相比,西方文化不认为替别人夹菜、劝酒等是可取的礼貌行为,反而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对自我隐私的一种轻微侵犯。同时,尤其要引起注意的是,在餐桌上绝对不能按照部分国人的粗鲁行为方式行事,大声喧哗、划拳斗酒、喝到兴起光膀子拼酒等行为都是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和绝对不允许的。

4.3 非语言的礼貌行为方面的一些建议与禁忌

在中国,如果主人家有小孩,客人或者朋友不过去摸摸、拍拍、搂搂、亲亲,可能会让中国母亲不悦,认为这人没有人情味,不热情、不亲切;与之恰恰相反,在西方国家里,妇女不喜欢别人抚弄她们的婴儿或很小的孩子,不论是摸摸、拍拍、搂搂或是亲亲孩子,都会让母亲认为别扭、无礼。

同样是在中国,两位女性或两位男性手牵着手或臂搭着肩,以示非常亲密要好,表示两人是好闺蜜或好兄弟;而在西方,同性男女过了童年时期就不能走路时手拉着手,或一个人的手臂搭在另一个人的肩膀上,这意味着同性恋。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文化习俗、行为规范上存在诸多差异,对礼貌语言和非语言的礼貌行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与各英语国家人民交往时,尽量全面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以避免因不了解西方文化而导致的礼貌语言使用不当的情况,使中西交往和谐友好地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04):10-17+80.

[2] 韦琴红.从“礼貌”特征看中西文化差异[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03):141-144.

上一篇:信息管理科2011上半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电影《无名之辈》观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