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艺术博物馆教案(共9篇)
1.走进艺术博物馆教案 篇一
课题: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 ---走进抽象艺术 课型:鉴赏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养成对美术的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1、使学生搞清楚抽象艺术的特点和产生前提和追求。
2、使学生能对抽象艺术的特征有基本的了解。重难点及关键:
抽象艺术的特点和产生前提和追求,怎样理解抽象艺术。教学法:
讲述法、讨论法。教具:
绘画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通过课件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加以讲解)展示《百老汇的爵士乐》和《即兴31》
1、提问:
提问:艺术的基本元素是指?
点 线 面 色
2、音乐能否不用通过音符,而用别的方式表现出来?
第一个真正尝试将音乐展现在画布上的艺术家就是当时身居慕尼黑的俄国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
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俄国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创始者。1866年12月4日生于莫斯科。
童年时代是在敖德萨渡过,学习了钢琴和大提琴。
1886年 20岁 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学习法律与经济学,毕业后在莫斯科大学法律系任教。1895年 29岁 看过法国印象派的作品后,他决定要当个画家。1900年左右 搬到德国慕尼黑,学习印象派和当代艺术的画风。
1904年38岁 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旅行,先后去了威尼斯、突尼斯、荷兰、法国和俄国,一路注意吸收印象主义①和未来主义②的绘画风格,比如凡高、高更以及莫奈。
1908年 42岁 他回到了慕尼黑,并和当地的一些其它画家一起创立了表现主义画派。1911年 45岁 和一些的画家,从慕尼黑保守的艺术家协会中分离出来,成立了历史上著名的“蓝色骑士”组织。在同年还撰写《关于艺术的精神》一文被认为是现代艺术的理论经典。1914年 48岁 离开德国,返回俄国后,继续推动艺术活动。1916年 50岁 在俄国结婚。1921年 55岁 再次回到了德国。1921-1933 在包豪斯建筑学校任教。1933-1944 他搬到了巴黎郊区。
1944年12月13日,康定斯基逝世在巴黎,享年77岁。
蒙德里安
荷兰美术史上的三大画家,是17世纪的林布兰特,19世纪的梵高,20世纪的蒙德里安。但是在蒙德里安去世的1944年,他的出生地仅有少数人了解他的艺术,荷兰的美术馆仅有十二件蒙德里安的作品,其中两件是购入的,十件则是捐赠的。不过随着蒙德里安的艺术地位后来逐渐受到重视——他被誉为20世纪少数拥有重要地位的画家之一,荷兰的美术馆也开始重金购藏他的画作,海牙市立美术馆目前就收藏有他的油画与素描达二百五十幅之多。近年来世界各地重要美术馆先后举办有关蒙德里安的回顾展,追索他艺术进展的脚步,更加肯定他的重要性与作品的价值。
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年)出生在荷兰的阿姆尔弗特,曾在海牙、鹿特丹、罗伦、巴黎和伦敦等十多处地方居住作画,晚年移居纽约,大幅度扩展创作领域,对建筑、工艺和设计产生很大影响。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与德士堡等组织“风格派”,提倡自己的艺术“新造型主义”。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亦即今日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蒙德里安早年画过写实的人物和风景,后来逐渐把树木的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从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他崇拜 直线美,主张透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
3)、抽象艺术家蒙德里安将人类艺术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的一种是主观的。
他所说的“主观”和“客观”和我们平常的认识是一至的吗?
“冷抽象”艺术与“热抽象”艺术
“冷抽象”艺术--理智的和科学的
“热抽象”艺术--情绪化、和感觉的
4.)蒙德里安:
客观是指那种普遍的、永恒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它是普遍的美,是世界的本质;
主观则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对事物的表现,它是相对的、短暂的,因而是不真实的。
蒙德里安发现的“永恒的真理”与“自然的法则”指的是什么?
直线和纯粹的色彩
5、“冷抽象”艺术与“热抽象”艺术
“冷抽象”艺术--理智的和科学的
“热抽象”艺术--情绪化、和感觉的米罗 现代艺术大师米罗的作品,在大胆不拘的特色中流露着诗意。其作品形体单纯而强列,色彩鲜明且具生命力,为现代艺术写下了一页传奇。米罗,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早期艺术受塞尚影响,在经历立体派 超现实主义的洗礼后,发展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他的绘画世界中融合了诗与造型艺术,丰富的想象力驰骋于无限的天地之间,米罗的理想就是在为人们探讨栓释生命及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宇宙精神
6、)抽象艺术形成的原因:
作为视觉艺术,美术的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有时比内容还重要因为往往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决定了美术家风格上的差异。照相机的出现使内容的地位进一步降低,20世纪初抽象艺术的概念在西方基本确立。
a、人们在工艺美术运动、象征主义、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艺术家的实践中发现:美术的形式可以通过表现性的处理提升为自由的抽象艺术形式。b、通过和音乐的类比,认识到美术也可以用纯粹的色彩和形式来组成具有审美意义的画面。
7、抽象艺术的特点 分析性
即把艺术的各种语汇分析、抽离、孤立出来并加以夸大,甚至绝对化,这就形成了抽象艺术特殊的艺术美。
8、)抽象艺术美的表现 a、形式与色彩 b、构图与笔触 c、材料与肌理 d、空间与透视 e、光影与运动
光效应艺术,又称“欧普艺术”、“视幻艺术”。它是指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欧洲和美国的、用几何形象制造出各种光色效果、引起明暗与色彩的不同组合、发生运动幻觉和强化绘画效果的一种抽象派艺术。其常在平面绘画和立体作品中展现。光效应艺术是利用光学原理,以颜色转移时显现出的波形变化,或以制图仪画出很细的线条,以及人工处理的光色变异,给人造成视觉差错的“光效幻象”。光效应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远离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象,其是纯粹感情化的色彩或图式的符号形象。
光效应艺术的代表艺术家有美国的约瑟夫·艾伯斯(Josef Albers)和出生于匈牙利,后移居法国的维克托·瓦萨雷利(Victor Vasarely)。瓦氏的代表作有其在1968年创作的《奥德》。此外,另一著名的光效应艺术作品——《阿尔巴斯图形》,则是在德国包豪斯学院任教的阿尔巴斯设计创作的。“在两个连在一起的立方形中央,有一个狭长的小平行四边形,有时你觉得这个四边形属于下边立方体的左侧,那么下边的立方体是向前凸出的,有时你又觉得它属于上边立方体的右侧,则上边的立方体向前凸出,下边的则凹进。这种捉摸不定的空间判断,据他说包含着某种宇宙的秘密,也有人称之为超三度空间的四度空间”。
二、思考与讨论(通过课件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加以讲解)
谁都能创作抽象艺术吗?你试试看?
抽象艺术家认为抽象艺术是对世界本质的揭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你对抽象艺术怎么看?
三、学习活动:
通过欣赏乐曲,进一步解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形象特征。
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抽象艺术的基本元素,尝试进行抽象艺术的创作。
一些艺术网址:
中国美术 http:// 中国风现代美术馆 http:// 中国宝网 http:///index/ 设计在线 http:///
2.走进博物馆 篇二
土耳其历史文化的丰禽和复杂程度远非整个博物馆所能展示、所能涵盖的。它不仅是一位风韵犹存的中年少妇,而更是有着不老姿容的美丽人鱼。
在安塔莉亚开完会,回程中要再返还伊斯坦布尔坐飞机。于是临回国前,我们一行去了著名的国家考古博物馆,重温了土耳其几千年的文化渊源。
国家考古博物馆的前身为帝国博物馆,由著名艺术家和博物馆馆长奥斯曼·哈穆迪·贝于19世纪末建立。它位于托普卡帕老皇宫(曾经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统治者居住地)的第一庭院北侧,经过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出两扇普通的铁门,下台阶就是。门前虽非通衢大道,但是,一进入博物馆的庭院,却马上令我们肃然起敬。
因是安排看完庞大的老皇宫再去,我们这群对文化遗产特别情有独钟的人,脚步便移动的比平常游人更难!紧催慢赶,好不容易才步移到第一庭院的北侧,博物馆这时已快关门,虽然拿着导游早买好的票,门口的保安还是不太愿意我们进门,说了半天好话,终于得愿!
这里的藏品太漂亮了!馆内分新馆、旧馆、古代东方馆、珐琅亭馆等,展示的文物超过6000。件,馆藏文物更多达百万件。而那天时间太紧,大家抱着相机冲进去,只管激动地跑着小步、拍照,根本顾不得到的是哪一个馆了!
土耳其,是古代赫梯帝国的地盘,后来是东罗马帝国的核心,近代史五百年里,又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历史文物极为丰富。它的遗产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被英国、法国大量发掘,出土文物的大半都被这两个国家收藏在自己的博物馆里了。1881年以后的出土文物才全部收藏在伊斯坦布尔。
通过参观了土耳其的博物馆和这几天集体行走的感悟,我想把它的历史轮廓简单勾勒一下,希望读者们对土耳其能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一般认为:土耳其即小亚细亚,也就是今天的安那托利亚高原的历史,始于奥斯曼帝国建立的1453年。考古学家的发现可以把安那托利亚人类活动时间表推算到公元前10000年。
土耳其!这块土地的文明史甚至比它名气更大的两位邻居——埃及和希腊还要早!
正是当年奥斯曼帝国推翻了拜占庭帝国,才有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希腊神话有一半是在小亚细亚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的土地上演绎的。众神差山就是今天布尔萨省的乌鲁达山:大家都知道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就在土耳其的恰那卡莱地区。
美国曾拍摄过一套24集的纪录片《失落的文明》。其中有一集是关于安那托利亚文明史的。里面讲述了古代赫梯人的故事。那是公元前30000年赫梯人存在的记录最早见于《圣经》,只言片语描绘的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和国家,但史学界却找不到《圣经》之外关于它的任何记录,直到其首都哈图萨斯的遗址被发掘出来,人们才知道它确确实实存在过,并且就在土耳其中部距安卡拉东边约200公里的求鲁姆市附近。
赫梯人的文明程度据说可与古埃及媲美,安卡拉市的象征物就是赫梯的遗物,用青铜铸就的一面图案复杂的旗帜,上面并排着两头牛和一只鹿。
公元前334年,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亚洲,创立了马其顿帝国。后来一分为三,安那托利亚成为塞尔柱王国的基地。
公元前30军,罗马人占领了这片土地并划为帝国的亚渊行省。首都君士坦丁堡成为世界中心和繁荣的象征。罗马帝国分裂,安那托利亚成为东罗马帝国,也叫拜占庭帝国。
基督教在当时的土耳其被奉为国教。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雁,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帝国被列强瓜分,萁后凯末尔领导民族解放战争,收复安那托利亚,并于1923年创立土耳其共和国。
您知道诺亚方舟最后停泊在土耳其东鄱的最高峰阿拉拉特山顶上吗?
您知道众神之王宙斯心爱的女人化作牛跑过山谷形成美丽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千古之战——特洛伊战争就在恰那卡莱海峡边上进行、复制的木马现在还摆放在其遗址,迈达斯国王在哥迪翁点石成金的故事吗?
您知道圣母玛利亚终老于伊兹密尔附近的小山坡上,其居住的小屋已成为基督教的圣地之一吗?土耳其的历史并不长,但安那托利亚的文明史却源远流长。
如果您知道以上这些,也会和我们一样对土耳其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热爱。
在伊斯坦布尔的国家考古博物馆,在安塔利亚的人类学民族学中期大会上,我们与世界交流,与智慧携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发现更多惊喜,沟通让彼此的心灵更加靠近,眼界更加开阔,土耳其的一个个遗迹在我们心中变得更加熟悉亲切!
3.高中美术《走进意象艺术》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掌握什么是意象艺术,通过对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的分析,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提高审美素养,开阔眼界,理解多元化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意象艺术的艺术特点。【难点】
感受意象绘画所表达的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绘画作品,分别是《布罗格利公主像》《带帽的妇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不同。并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引出马蒂斯的一句话“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带着疑问揭示课题。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意象艺术(一)感知怪异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意象艺术的作品,引导学生并谈一谈对这些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怪异)继续追问:这些作品为什么会产生“怪异”的感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造型与色彩夸张(二)分析怪异
1.展示蒙克的《呐喊》,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作品描绘了什么内容?给你以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一个受到惊吓的人,给人一种神秘不安的感受。
2.继续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并小组讨论:蒙克是如何描绘这种不安的?试从色彩、形象、线条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 ①造型—骷髅般神经质的人物;②色彩—红色与深蓝、墨绿形成鲜明了对比;③线条—直线与曲线形成对比
3.教师点名蒙克会描绘不安是与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有哪位同学分享一下蒙克的相关资料? 学生自愿分享,教师总结:蒙克,1863年出生在挪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然后相继经历了父母与姐姐的死亡以及妹妹的精神分裂,这一系列的打击使蒙克深深的感受到了恐惧与不安。
(三)解释意象艺术
意象艺术到底是什么?怎样理解意象艺术?有什么特点?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总结:意象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环节三:交流探讨,辨析意象艺术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1.讨论问题:意象艺术的“怪异”与艺术家的观念是怎样的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意象艺术的怪异源自于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现,美术作品不仅可以再现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
举例:《星月夜》表现的是一个被高度夸张变形并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运用的平直、粗短的线条,表现出一种宁静;而上面的这些则是运用了一种弯曲的线条,这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梵高当时意象的一种特点,体现出了抑制的强烈感情。
2.展示一系列的意象艺术作品与具象艺术作品,并且设置辩论活动:你是否认为意象艺术比具象艺术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学生辩论,教师总结: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真是而不是眼见的真实的传达,尽管它可能“怪异”甚至“丑陋”,但它在艺术上却更集中、更典型,因而形成它突出的长处,从整体上超越了具象美术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延伸了我们对事物和现实的认识,使我们对事物和现实有了更为全面和宏观的把握。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在意象艺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我们看到或者感受到了现实中没有也无法呈现出来的东西。
环节四:小结作业,拓展提高 1.总结回顾意象艺术的特点。
2.课后作业:观察自己身边的艺术形象,说说哪些是属于意象的造型。
四、板书设计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五、教学反思
4.走进艺术博物馆教案 篇四
海南省海口实验中学 邢述评撰写
〖教学内容〗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4课
一、课时
1课时
二、课堂教学思路
本课旨在通过欣赏意象艺术作品使学生明白意象艺术和前课所学的具象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本课中应立足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通过对比来找到意象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紧抓以学生为主体来作为主线,让学生去思考意象艺术作品。同时在本课中,注意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能让学生自主找到意象艺术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三、课业类型:欣赏
四、教学目标
(一)认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意象艺术是美术作品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对意象艺术有认识和理解。
(三)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创造目标
理解意象艺术在美术作品中更倾向于美术家心内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五、探索重点
了解意象艺术在美术创作中是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六、探索难点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
七、教学用具
(一)教师用具:
1、油画作品:写实型艺术作品(具象艺术)如下图1;写意型艺术作品(意象艺术)如下图2、若干张。
图1 图2
2、国画作品:工笔画艺术作品(具象艺术)如图1;写意画艺术作品(意象艺术)如图2、若干张。
如图1 如图2
3、媒体设备
(二)学生用具:
1、《美术鉴赏》课本
2、最欢喜的一幅画
3、习作本
八、教学过程()
探索目标
探索过程
设计意图
学习欲望
1、温故与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这两件名作:《蒙娜丽莎》(油画·1503-15)达·芬奇(意大利);《马蒂斯夫人像》(油画·1905)马蒂斯(法国)。分组讨论。(2)让每组代表谈谈这两件作品作者所运用的艺术语言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3)学生回答:(略)
(4)老师引导、归纳:这是两件题材相同(人物肖像画),但表现的艺术形式不同的名作。前一节课的“走进具象艺术”已涉及到《蒙娜丽莎》的表现形式(略),而《马蒂斯夫人像》是意象艺术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向意象艺术的殿堂,一起来欣赏、学习意象艺术作品。
5.走进灵魂—宁波博物馆 篇五
宁波鄞州华泰小学506班张芷嫣
老师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在那里,展示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作为一个宁波人,我当然要去了解一下本土文化啦。
宁波博物馆远远的望去是一个巨大地“甬”字,在“甬”的一折上写着“宁波博物馆”六个大字,这就是著名的宁波帮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有一行邓爷爷说的一句话;“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经常听老师提起包玉刚,邵逸夫等人物,今天终于可以跟他们来个深入“接触”,感受一下宁波帮精神。
在大厅里陈放着一辆纯手工版的劳斯莱斯,加上油还能开哦。这辆车接送过邓小平,朱隆基等国家领导人,见证过许多历史时刻,小朋友们,想不想上去坐一坐呢?
博物馆二楼陈列着一些远古人用过的器具,宁波最早的居民是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他们临水而居,以水为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各种食物,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生活的主题就是狩猎和种植。我仿佛置身在古代,看着河姆渡人忙碌的身影融为一体。猛然回过神来,走到了近代宁波帮文化展示厅前。同仁堂,红帮裁缝,宁波钱庄……
墙上幻灯片上放映着不同造型,不同时代,不同用途的船只,航运业是宁波帮的主要经营业务,这些普普通通的船只,将小小的宁波托举为震惊世界的“航运帝国”,世界船王包玉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让世界认识了宁波,让宁波走向了世界。还有香港影业大亨邵逸夫,为影视娱乐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还建了很多逸夫楼。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帮中还有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屠呦呦,她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零突破,为中国争了光。
说起红帮裁缝,也是非常值得骄傲,博物馆里有裁缝为孙中山先生量体裁衣做中山装的栩栩如生的人物蜡像,他们做出了中国的第一套西装和第一套中山装。
走出展厅,我隐隐约约明白了宁波帮为何会成功,为何受到了人们的敬仰原因:因为他们树高不忘本的赤字情结,他们有不甘居人后的开拓精神,还有那深深埋藏在宁波帮人士心中的爱国情怀:捐助贫困山区,参加慈善捐款,捐资筹建学校……他们那份驰聘商场的勇气,别特色的睿智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
这里有故事,很宁波;这里有故事,可以读很久;这里还有精神可以流传千古……
6.走进明清圣旨博物馆 篇六
由山东文物收藏家吕乃涛先生申请创办的“聊城明清圣旨博物馆”对外开放一年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旅游者纷至沓来,争睹难得一见的明、清两朝“圣旨”真迹,令参观者大开眼界。
该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圣旨”为专题的民间收藏博物馆。它坐落在有“江北水城”之称的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驻地,与著名旅游景点“光岳楼”相距仅50米,相互依邻辉映。
博物馆馆长刘新华先生介绍,这处“圣旨”博物馆为二层仿古建筑,展出面积1000多平方米,馆藏明代、清代的诏书、国书、诰封、敕封(通称为圣旨) 达132道之多,开馆展出的“圣旨”55道,以及“伪满洲国圣旨”和日本、越南、韩国等国家的“圣旨”,并配以明清时期的科举试题、殿试卷、官场文书、字画匾牌及用墨鱼汁做墨汁密写在衣衫内的“夹带小抄”等科举文物2000多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中国宫廷文化等多种形态。
刘新华先生说:“这些弥足珍贵的‘圣旨’是吕先生20多年间从民间收集的,所展出的‘圣旨’实物都是经过文物专家鉴定过的真迹。”
据资料记载,“圣旨”见于汉代,距今已有1830年历史。之前,最初始的“圣旨”并无固定形式,夏、商、周时期,可称圣旨的有:训、诰、誓、命等,如周武王的《讨纣檄文》可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圣旨之一。至春秋战国时期,圣旨多为:命、令、政。直到秦朝,改“命”为“制”,改“令”为“诏”,圣旨才有了标准称谓,制、诏、诰、敕等4种形式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
明清时期的圣旨可谓具有大成色彩。封建帝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制、诏、诰、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册、书、符、令、檄”等文书形式,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告成,清朝灭亡,2000多年的皇权统治宣告终结,“圣旨”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使用灯光感应技术的博物馆一楼展厅,墙壁上悬挂着明、清两朝28位皇帝的大幅画像及其简历。近百个3面通透的长条玻璃展台里,陈列着如此多的明、清两朝皇帝颁发过且后来流落民间的“圣旨”,如今又汇集于一室,令人无不感到惊讶与兴奋。这些有着神秘色彩的“圣旨”,有的是纸制的,有的是丝制的,有的是多种颜色的,有的虽有残缺,但其字迹、印章、色彩与花纹都清晰如初,尤如走进一坐神秘的中国古代宫廷文化博览园。
博物馆业务主管、对圣旨颇有研究的李鹤小姐说:“馆内展出的明清两朝圣旨,均出自28位帝王中17位(其中明朝7位,清朝10位)皇帝之手,年代最久远的一道圣旨是明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发的,距今已有600多年。”
走进圣旨博物馆,特别吸引游客眼球的是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德宗皇帝敕谕头品顶戴户部那桐为专使,出使日本国道歉的一道圣旨,并加盖满汉文合璧的玉玺——敕命之宝。
“这道圣旨的特殊价值在于:它就是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附件里第三款的真实内容,也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借口之一,‘圣旨’真实地记录了清朝末期的一段屈辱史,”李鹤小姐道出了一个历史事实,她说:“这道圣旨是我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圣旨中属于敕书中的“敕命”,用于谕告外藩及外任官员的一道敕谕。这是一件存世孤本,也是一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宝级文物史料。”
据介绍,明清两朝圣旨质地等级极为严格。清朝圣旨基本上都沿用了明朝的各种体制及文书形式。一般国书、诏书多为纸制,而加官封爵的圣旨均为丝制而多彩,以“诰命”封赠五品以上官员或世袭罔替之爵位者,其主要特点是有颜色、底纹之别,颜色分为三色、五色、七色,官员品级越高,“诰命”的颜色越多,最高级别的为七色,“诰命”封赠二至五品官员用祥云底纹,一品高官则用仙鹤作底纹;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及世袭罔替之爵位的敕书称敕命。因此,封赠品级低的官员只有单一颜色,则不享受多彩和底纹待遇;“诰命”与“敕命”的等级区别,除了圣旨前端用提花工艺绣制的金粉篆字不同外,还在于圣旨两端轴头材质有别,如:一品官用玉轴,二品用黑犀牛角轴,三品用贴金轴,四、五品官为黑牛角轴,六至九品官则用木质轴头等,颁布诰命一般为“诰命”或“奉天诰命”,钤盖“诰命之宝”或“制诰之宝”,而敕命则为“奉天敕命”,钤盖“敕命之宝”。
明清两朝圣旨中,满汉文对照书写是清朝圣旨与明朝圣旨最本质的区别。明朝至清朝前期的圣旨都是用墨汁书写的,乾隆皇帝以后,为防止官员伪造圣旨,便改用朱砂赤、胆石绿、孔雀兰、松墨黑和褚石褐等五种颜色搭配书写圣旨。同时,圣旨必须由两个人书写,写满文的不写汉文,写汉文的不得写满文,起到互相监督作用。
日常生活中,人们印象中的“圣旨”形象是:一尺黄绫,后面书有“圣旨”两字。实际上,明清两朝圣旨实物的宽度都在30-34厘米之间,长度随圣旨具体内容而定,馆内最长的一道圣旨有5米多长。清朝圣旨因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相对来讲就更长了,所以清朝规定:宣读圣旨时,只展汉字部分,满文不展开。
李鹤小姐介绍:“圣旨由内阁或翰林院撰写初稿,交大学士呈皇帝阅定,由专为皇帝书写圣旨的中书科缮写,最后钦准,钤盖御玺,圣旨即刻颁发。圣旨从拟稿到缮写,均由朝内顶尖文化高手来完成的,其行文精悍洗练,几乎达到增一字嫌其累赘,减一字词不达意的程度,因而‘圣旨’具有史料价值的同时,也具有文化艺术价值。”
由此可见,圣旨的产生与颁发,不是一发一接的简单传递,而是经过一个自上而下,机密程度极高而具有礼仪性、权威性的复杂程序。
The Museum of Imperial Edict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suing an imperial edict was the method used by emperors in ancient China to give orders to their ministers or promote officials. These orders were customarily written on a piece of yellow silk and passed on to the relevant person. The recipient would receive the silk in the formal manner on bended knee, taking the edict in both hands from the envoy. In China, the imperial edict originated from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was legalized during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was developed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was perfected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oth the contents and the forms of the imperial edicts show the supreme power of the feudal dynasties.
After being open for only one year, the Liaocheng Museum of Imperial Edict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established by cultural relics collector Lu Naitao, has attracted numerous visitors from home and abroad.
This museum is the first private museum in China with the themed collection of imperial edicts. Located in the Dongchangfu District, Liaoche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this museum is only 50 meters away from a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the Guangyue Pavilion. The two-storey pseudo-classical building has an exhibition area of more than 1,000 square meters, housing a collection of 132 imperial edict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which 55 are on display. Moreover, more than 2,000 pieces of related cultural relics, such as the imperial edicts of the Manchukuo puppet regime, Vietnam and Korea, imperial examination papers, official documents, calligraphic and painting works and government plat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also exhibited, which create a display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diplomatic and imperial cultur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imperial edict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written in diversified styles.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evious styles of “Zhi, Zhao, Gao, and Chi,” the styles of “Ce, Shu, Fu, Ling and Xi” were added. The imperial edict did not quit the historic stage until the Qing Dynasty was overthrown by the Revolution of 1911.
In the exhibition on the first floor where light sensing technology is applied, on the wall there hang the portraits and resumes of 28 emperor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nearly 100 glass-fronted exhibition cabinets, there are displayed the imperial edicts issued by these emperors. Some of these somehow mysterious imperial edicts are on paper, and some on silk. Although some are damaged, the character prints, seal, color and patterns remain very clear. Looking at these imperial edicts, one will feel as if entering a mysterious museum of ancient Chinese imperial culture.
The distinc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mperial edicts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is that imperial edicts of the Ming Dynasty were only written in Chinese while the imperial edicts of the Qing Dynasty were written in both Chinese and Manchu.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imperial edicts were written with black ink. After Emperor Qianlong reigned over the Qing Dynasty, with a view to preventing forgery by governmental officials, ink mixed from five colors was used to write the imperial edicts.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erial edicts had to be written by two persons. The person writing the Chinese version did not write the Manchu and the person writing the Manchu did not write the Chinese, so they could supervise each other.
7.走进博物馆观后感 篇七
走进博物馆观后感1
今天天气有点阴沉,我们兰西小屋的新浪博友们一起前往安仁镇参观建川博物馆。对于博物馆,我自认为看得比较多了,可今天这次建川博物馆之行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中流砥柱馆,我欣喜地看到有一处复制的地道战的场景,大伙都高兴地前去体验,呵呵,从狭窄的洞口钻出来,居然是一个衣柜。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当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根据实际创造出挖掘地道的方式在敌人包围村庄或进驻村庄时神出鬼没的打击敌人。我们耳边仿佛响起了激昂的游击队队歌。快看,“海娃送鸡毛信,那是我们学过的课文。”我高兴地指着墙壁上的一座浮雕告诉妈妈。妈妈说:“这些少年儿童都是当时的抗日英雄,你们要好好学习他们。”墙上的周恩来愤笔急书的题词引起了我的关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揭露了当时皖南事变的真相。
在正面战场馆前面,门口一座雕塑映入我的眼帘,那是“哀兵”,是一位国军战士的形象。有道是“哀兵必胜”。我想,这里用“哀兵”来形容当时面对野蛮日军侵略的国军将士,将奋起反击,必将打败侵略者,取得这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吧。
当导游告诉:“抗战中,伪军有118万时”时,这让我很不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当汉奸,背叛是卑鄙的,更何况背叛的是一个民族!又偏偏是在抗战进行之中,出了百万人的汉奸!如今,有些人也是崇洋媚外,哈日哈韩,应该让他们到这里来看看,让我们牢记历史,千万别忘了切肤之痛。
我们步行了几座博物馆,天色已暗了,我的脚已经走得很痛了,但还有几个馆还没看完,然而我的心里却是激动不已,心里充满了历史责任感,“同学们,大家起来,一起担负天下的兴旺吧!”
走进博物馆观后感2
5月23日,风和日丽,我们学院高党15组学员第一次组织一起参观参观了上海博物馆,我们都异常兴奋,历时一个上午,勉强看完,但现在依然意犹未尽。
上海博物馆,坐落在市中心——人民广场南侧,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高29.5米,有十一个专馆,三个展览厅,整幢建筑外观蛮扎眼的,圆鼎状框架结构,寓意传统中国的“天圆地方”。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一走进博物馆,仿佛与熙熙攘攘的喧嚣市井隔绝,置身一个寂静文化艺术世界。观众非常多,并且很多是外国游客。
博物馆就像一部丰富的历史文化书,它记载着中国的历史是光荣,伟大,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和品质。在整个博物馆,到处能够看到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佳绩,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他们精湛的工艺技巧和精深的艺术涵养带给我们的震撼力。每一件文物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在所有的展品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清代“桃花双绶图轴”的画。这幅长132厘米宽50厘米赋有中国传统和独特民族风格的画,是以毛笔、墨和绢纸为主要工具由人工绘制而成的。
画中一对小鸟一上一下站立在桃花枝上,互相唱着悦耳的歌谣,它的嘴显橘黄色,头的正上方有一戳羽毛微微向上翘起,显天蓝色,肚子是白色的,背部的羽毛呈淡淡的咖啡色,最与众不同的是它还有两根长长的类似孔雀的羽毛长在尾部,可想而知那鸟儿飞起时它的羽毛在后面飘动的样子一定很美。你再看那画中的桃花白中显现出淡淡的粉红色,仿佛在微风中偏偏起舞,怪不得两只鸟也忍不住要停留在桃花枝上呢……
上海博物馆见证了我们华夏民族是具有无比坚韧的生存和繁衍能力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悠久传统和深厚底蕴是无限的,但我们千万不要拿祖先给我们留给我们的“辉煌”沾沾自喜,我们现在更应该做是现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增强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做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去报效祖国,投身社会,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走进博物馆观后感3
对于博物馆的印象,最初是从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的那巨大的恐龙骨骼开始。那时,应该是我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利用某个周末带我去的。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恐龙,被这庞然大物震撼了,惊讶于她的巨大、不可思议,也有点被其有些可怕的面部吓住了。于是对于那时自然博物馆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了这恐龙上了,其他的就什么不记得了。
如今,上海的博物馆每年都有新的出炉,造型各异,主题不同,种类越来越细化,总之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
从外型上来说,如今的博物馆早已不再停留在只是一幢四四方方的房子了。上海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青铜器、天圆地方的造型不仅成为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与博物馆的主旨十分合拍,充分显示了设计者的巧思和用心良苦。
在内部设施上,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快速发展,展馆的已愈发先进和人性化。宽阔明亮的展厅,玻璃的展品放置处,柔和、明亮而不刺眼的灯光,感应灯,室内良好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这一切都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展品,同时也给我们参观者以很大程度上的享受。
除了这些硬件,博物馆里的软件也日益提高着。如今,很多博物馆都有电脑查询系统和介绍,你可以通过小小的显示屏就先概括而完整地了解整个博物馆的情况。当然,也可以通过登陆各博物馆的网站来了解。另外,每个博物馆都配有专业的导游,能较详尽地为游客作介绍,力求让人们看懂、理解些什么,才能物有所值。如果你不想请导游的话,也可以租借讲解器,可以更自由地按个人喜好随时放讲解录音,同样能很快地了解、获得知识。
博物馆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反映着上海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是上海文化生活质量的一种提高。可喜可贺。
人们都说,上海的明天会更美好。而我坚信,上海那么多的博物馆的明天一样会更好。
走进博物馆观后感4
海南省博物馆的前身是1984年开始筹建的海南博物馆,1990年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海南省博物馆”,1996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挂牌成立,两者合署办公。因为当时海南刚建省,百废待兴,政府资金不足,筹建中的博物馆迟迟没有开工。
20--年11月15日开馆的海南省博物馆是海南省唯一的综合类现代化博物馆,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68号,省文化公园东部,是我省重点文化基础设施。省博物馆工程占地面积60余亩,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主要包括陈列展厅、文物库房、技术用房、服务设施、办公用房。正在规划设计的二期工程建设面积约7000平方米,将依托“华光礁I号”沉船的保护修复及沉船中出水的近万件瓷器,重点展示与南海历史、海上丝路、地缘政治和海洋生物矿产资源等方面有关的文物和标本。
馆内设有基本陈列4个,《海南馆藏文物陈列》、《海南历史陈列》、《海南少数民族陈列》及《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对海南的历史、少数民族文化、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遗存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目前已有馆藏文物2万多件。通过琳琅满目的文物、形象逼真的布景及多媒体手段的展示,观众可以全方位、多层次、身临其境地了解和感受海南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氛围。
馆内还先后举办了《开拓二十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成就展)》、《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风采》、《亚洲艺术水彩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国家宝藏展》、《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高新科技成果展》等近20场专题展览,共接待观众80余万人次,特别是先后成功接待同志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等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以及来自12个国家地区的重要外宾共计130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使海南省博物馆成为省会海口、乃至全省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众多省内外旅游者、包括外宾纷至沓来,为海南省旅游岛的建设做出了独特贡献。
近年来,我馆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对我省的文物资源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
由馆长丘刚同志担任主编的《海南历史文化大系文博卷》已于20--年4月正式出版,该卷汇集了大学著名教授、文博研究学者及我馆多位业务骨干,向读者展现了海南古遗址、海南古建筑、海南古墓葬、海南古陶瓷、海南古村落等文物考古的各个领域。此外,我馆拟编辑出版《中国文物地图集海南分册》、《西沙群岛文物普查报告》等;个人学术专著有:《三亚落笔洞》、《古书画仿制研究》等;参与编写《中国黎族传统文化》、《中国黎族》、《海南民族风情》、《黎族传统织锦》等;发表考古发掘报告、论文及黎族传统文化研究文章等数十篇。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为研究海南省的历史、文物、民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出了贡献。
海南省博物馆的建成开馆,不仅是我省重要的社会文明标志,对建设国际旅游岛和促进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对全面推动我省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走进博物馆观后感5
参观首都博物馆新馆给了我这个机会。首都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外观雄伟,气势磅礴。进入之后,按照导览图一一参观,不知不觉沉醉于祖国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
通过参观首都博物馆,我对首都的认识在以下四方面得到了提升:
一为博。首都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仅限于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次系统详细的参观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馆藏京剧文物展、书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项展览,不禁感慨祖国首都的文化底蕴之博,物产资源之博,艺术内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怀,包容和养育着生活在这里的20--万人民百姓。
二为史。北京是古城,历史悠久。曾有多个朝代以此为都,北京的历史中填充着无数色彩缤纷的故事。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
三为情。老北京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是闻名世界的。展厅中模仿的婚庆场面洋溢着热闹喜庆,也洋溢着纯朴的民风民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从头到尾透着诚恳和热情;还有日渐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情,街坊邻里们谈笑风生,互相帮助,谁家有事,一声招呼,一个院落携手共济,不是亲情而胜似亲情,让我们现代人无比羡慕那美好的和谐。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温和的、谦逊的,这是需要我们现在去重温,去寻找和拾回的。
四为美。名胜古迹之美,现代建筑之美,自然风光之美,北京的美无处不在。活灵活现的皮影儿和面人儿,独特的传统服饰和民间剪纸,享誉世界的京剧文化,神秘高雅的篆刻和书法,首都北京的文化艺术之美更是魅力无穷。再看从博物馆本身的建筑设计,到展区展品的设置,无处不在的贴心服务,到细心品味的参观人群和天真活泼、认真参观学习的孩子们,也展示了我们首都北京的精神文明之美。
8.走进博物馆作文400字 篇八
博物馆设计独特,远远望去,外观像一顶礼帽“圆仓”型,它淡化了“粮仓”之型,取“容器”之神,融入了“有容乃大”的华夏民族底蕴,盛载了太仓源远流长的历史结晶与人文精髓。
一走进展厅,印入眼帘的是镶嵌着“天下粮仓”“天下良港”几个大字的巨大壁画,因为太仓原本是古代存放粮食的地方。馆内珍藏着陶瓷、青铜器、书画、玉器等20xx余件,让人目不暇接。位于博物馆地下一层的“六国码头场景”,它是太仓历史上最为繁盛时期的一个生动再现,主要描绘了元代海运的开发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带来太仓港口海运一派繁荣的景象。
走着走着,我被那精美的古董与书画所吸引住了。看到古代人创造出如此栩栩如生的作品时,连连感叹古代人精湛的技术。太仓,人杰地灵,历史上杰出人物真不少,明清时代状元毛澄、毕沅、陆增祥……他们都是值得我们敬仰的祖辈。
最让人难忘的是革命历史陈列馆,当我看见战争时期老百姓苦难生活的照片时,内心百感交集。当看见战争胜利,太仓解放时的情景,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看着这革命烈士留下的一件件遗物,让我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和平、美好的生活。
9.宁夏专访:走进博物馆(续) 篇九
固原是宁夏南部另一重要城市,古称“原州”,春秋战国时是义渠、乌氏等游牧民族的聚居地,先秦时即设县制,历史上地处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过渡、融合地带,又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并以西北军事重镇而闻名于史。设立在此地的固原博物馆是宁夏的另一座省级博物馆,现馆藏历史文物3.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以上文物123件(组)。固原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堪称原州古代文明的精粹,颇具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
固原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以建馆20年来在固原地区所发掘的数百处遗址和墓葬的出土文物为主,陈列展览以历史文物、丝路文物见长。
固原地区氏族聚落遗址出土的有各种器型和彩绘图案的陶、骨、玉器,极具地域特色,是固原地区史前农业和手工业文明的代表和象征,丰富和补充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原始氏族文明的内涵。
数以百计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车马坑与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金属动物纹牌饰、佩饰,各式兵器、车马器具等,充分展示了固原地区古代游牧社会的繁荣景象和草原文化在欧亚广大地区传播交融的脉落与关系。
大量的北朝、隋唐墓葬与大批粟特人家族墓葬的发掘和极为丰富的绘画、陶俑及金、银、玻璃器物的出土,是古代原州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反映,是古代民族迁徒和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例证。馆藏的从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鎏金银壶,通高37.5厘米,最大腹径12.8厘米,重1.5千克。壶为鸭嘴细颈,上腹细长下腹圆鼓,高圈足座,壶把上铸一深目隆鼻头戴盔形帽的人头像,壶颈、束腹处和底座边缘各饰一周联珠纹,壶腹下部用细线雕出水波纹和怪兽逐鱼图案。壶的腹部浮雕出3组6人图像,每组男女对视,衣饰别致,眉目传情,具有希腊连环故事图画的风格。这把鎏金银壶形制完全沿用古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风格,它的出土不仅为古代中西交流增添了重要佐证,其在全世界现存的萨珊系统的金银器物中,无论工艺水平还是表现内容也是绝无仅有的。同是自李贤夫妇墓中出土的突钉玻璃碗,通体碧绿透明,品相完美,其工艺特征是使用烧吹技术成形,再用雕花技术作腹部、底部凸饰及口缘整形,经检验亦属萨珊王朝玻璃制品,是考察当时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实物资料。
以须弥山石窟为代表的佛教造像和出土的大批石雕、金属造像,证明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原及北方地区的兴盛和畅行。须弥山石窟位于固原市城北,始凿于北魏,经西魏、北周而成于唐代。石窟凿建在长约2公里、宽约1公里的5座并立山峰的8个山崖上,现存洞窟130多处,大小佛雕像315尊。固原博物馆馆藏陈列或复制展出的大量的佛雕造像和佛造像碑,神态各异,造型优美,既是佛教文化杰作,也是雕塑艺术精品。馆藏国宝级文物北魏漆棺画上的神仙、劝善、行孝连环故事以及其他北周、隋唐壁画,其表现内容也带有典型的佛教及东西文化交融的色彩。
秦汉时期的长城、关隘遗址和众多的宋、明军事城障、古战场遗址及其出土文物,显示了中世纪以来固原在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与友好交往中的战略地位,也为研究军事战争史和民族关系史提供了范例。
西吉钱币博物馆:贫困县里的富有集藏
西吉县是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县之一,然而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期,县政府却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近百万元,盖起一座1100平方米的钱币博物馆。
西吉县能投资兴建钱币博物馆,主要是由于在西吉当地发现并征集的窖藏钱币最多,博物馆收集、展出的钱币品种和数量最多。在当时,这还是全国第一家专业钱币博物馆。
该馆收藏有古钱币20多万枚,其中有古钱币精品3357件用于陈列展览。展品分为“钱币系列”、“窖藏钱币”、“钱币专品”3个部分5个展厅。钱币系列,按朝代顺序陈列,全面展示中华货币发展的历史过程。窖藏钱币部分,集中展示的是近20多年里西吉县陆续发掘出土的20多批次窖藏钱币的精华。钱币专品展厅,则称得上是博物馆藏品的精华部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其中有古波斯金币、元代“大朝通宝”银币、东晋“半货”铜币、西夏“元德通宝”、西夏文“大安宝钱”、乾隆朝母钱等等;有规格相同、书体相对的对钱;有为生子、做寿、中举、升官而铸造的无面值、不流通的压胜钱;有在瑞金苏维埃共和国印行、后由红军战士长征带入陕甘宁边区的苏区钱币;有由解放区发行,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长城银行货币。其中有不少弥足珍贵,有的甚至是孤品钱币,难得一见。
盐池博物馆:始终高扬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旗帜
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是宁夏境内唯一经历过红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从1936年6月至1949年8月曾经是陕甘宁边区的组成部分,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大量珍贵革命文物,遗存有当年宁夏工委、回汉支队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旧址,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盐池县博物馆创建于1986年,馆址与盐池县革命烈士陵园相邻。馆藏文物4000多件。博物馆陈列以革命文物和图片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展示盐池儿女1936年到1946年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革命斗争的历史过程。陈列展出的文物中,有红军西征的珍贵照片,有红军解放盐池留下的大刀、长矛、枪支和电文原件,有边区大生产运动使用的工具和生产的毛毯、衣物,有毛泽东、林伯渠等当时边区政府领导人为表彰盐池籍劳动英雄亲笔题写的奖状,有革命战争年代宁夏工委、盐池县委使用过的方桌、炕桌等。通过这些历史照片和珍贵文物,反映了老区儿女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揭示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伟大真理。自治区政府领导自治区将全力保证博物
馆正常运营所需经费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博物馆事业取得了好的成绩和进步。这几年,宁夏的各级党政领导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加强了对文博考古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但与经济发达省市相比,宁夏文博工作仍然存在着博物馆较少、馆址较小、藏品不多、陈列手段落后、经费不足等困难。为此,2005年经自治区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银川市未来的市中心人民广场投资兴建新的现代化的宁夏博物馆。新馆规划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预算总投资1.16亿元。新的宁夏博物馆的筹建已于去年11月奠基破土动工。
自治区有关部门对新馆建成后的财务和社会效益作了认真评估,发现新馆建成后的年收入成本比率仅为0.8,小于1而几成负值,这就意味着新的宁夏博物馆建成运行后将长期由财政供养。这一评估结果汇报后,却得到自治区政府领导的明确答复:“新馆建成后,随着自治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支付水平的不断提高,自治区将全力保证宁夏博物馆正常运营所需经费。”
我们为自治区领导有胆识的态度而深感欣慰,也为自治区领导“小省区要办大文化”的决心倍感鼓舞!可以相信,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方针的指引下,宁夏的博物馆事业将会大踏步地前进。(全文完)
【走进艺术博物馆教案】推荐阅读:
艺术走进社区总结06-25
民族民间艺术走进课堂09-01
走进集体教案07-03
走进文学大师教案10-02
走进名人故居教案07-06
《走进大自然》教案07-28
活动课教案---《走进名人》06-28
第1课走进多媒体教案07-20
六年级《综合学习活动:走进外国名著》教案09-09
《沟通的艺术》教案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