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实验设计

2024-07-17

初中化学课堂实验设计(精选10篇)

1.初中化学课堂实验设计 篇一

高中化学优化实验现状分析

一、从化学新课程标准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1.化学新课程标准关于初中化学实验的解读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当今,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化学实验能形象、生动、直观地产生化学问题,化学实验能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

A.化学实验是最生动、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能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过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的化学概念;

B.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理论;

C.化学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实践活动,有助于操作技能的熟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D.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形式,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认真的科学态度。

3.从多角度分析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是一项既动脑又动手的技能性学科活动,它不仅是对化学现象和规律的认知活动,还是对未知化学世界的探求活动。领会新课程,就必须充分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1)从认知角度,通过实验形成概念,得出规律,认识物质性质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利用物质和改造物质。通过实验能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化学、有用的化学。

(2)从心理学角度看,著名化学家波义耳说:知识应该从实验中来,实验是最好的老师。从兴趣着手,热爱化学学习,同时多做实验能保持兴趣、激发兴趣,在愉快中活动,在活动中提升探究的欲望。真正做到“一丝惬意心中来”。(3)掌握实验技能,提升实验综合能力,为从事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等奠基。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思维培养能力,特别是通过探究实验,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强实验探究是当今课改学习核心知识、实践活动、培养创造力的活动形式。

二、高中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多于学生实验,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对实验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观念上的偏差,疲于赶进度,把实验当作直观工具辅助手段,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机会不够。在素质教育也需“应试教育”面前,教师往往习惯于指导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学生记忆仪器名称、实验步骤、现象要点,把生动活泼的实验活动,变成僵死呆板的条条,而忽略了诱导学生把在实验观察时激发起来的兴奋中心,及时转移由透过现象到认识变化的实质上来,抹杀了学生学习化学时的个性思维,学生只是简单地从识记中获取知识,学习毫无开创性可言;有的学生对于课堂曾观察过乃至自己动手做过的化学实验,在脑海里留下的仅是一片空白,毫无印象;有的学生靠死记硬背对付实验问题,往往“张冠李戴”;有的学生做实验时求应付,走过场,未曾动手,就已经按课本所述,先填好实验报告的“正确结论”,追求的是“高分低能”。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功利性强,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甚至把“做”化学实验变成了老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和“背”实验,学生动手能力差,动手率低;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成功率不高的现象较为普遍。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画实验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教育教学功能认识不足。平时实验尤其明显,即使有了实验考查要求,学生便缺乏主动意识,不能讨论研讨,仍是教师研究学生记忆,学生缺乏质疑反思的能力,遇到新情境便一筹莫展。

实验中学生还是较重视实验的操作和对实验的分析质疑,学生的认识是到位的,但只重视实验的假设,轻分析,有探究但探究水平不高,重视实验结果或结论,对实验过程的探索不重视。学生对实验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目标。

三、近几年高考对化学实验考查的要求

化学是实验性科学。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大多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实验有助于加深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实验能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高考中对实验中对实验能力的考察特别重视,高考中实验题既能考查考生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能考查考生的实践运用和创新能力,还能考查科学语言的表述能力。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实验题的分值接近或超过化学总分的20%,足以说明命题者对实验能力考查的厚爱。实验题已经成为考查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高考中实验题做得好与坏直接决定高考的成败,正所谓,“得实验者得天下”。

纵观近几年的理综试卷,出题人较强化实验操作考查力度,体现探究性和开放性。实验试题的命制遵循了以下原则:①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② 仪器简单、条件适宜、试剂易得;③操作步骤的方便性、安全性。因此题干所用仪器、试剂都是初中最常见的普通用品,试题设计情境和图示内所用装置也不复杂,考查范围都是基本操作、基本观察要求。考查形式有:

①选择实验题 ②对比实验 ③评价实验题 ④信息实验题 ⑤操作实验题 ⑥探究实验题: ⑦实验流程验证题 ⑧实验推理框图题

四、优化高中化学实验的意义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是对传统化学教学的发展和充实,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

抽象的化学内容能够训练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又会令他们望而生畏,兴味索然,实验教学能使枯燥的化学课变得生动活泼,实验教学一是可以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一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好的教育模式。三是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科学研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体系,进一步抓住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通过优化化学实验的教与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初中化学课堂实验设计 篇二

一、模拟实验有普惠性效果

课堂教学, 教师必须有惠及所有学生的行为。化学课堂的教学则必须是让所有学生都可以得到实惠。应当说传统意义上的化学实验, 从一定的角度讲是我们诸多学有余力学生的地盘或者说就是他们的专利。化学学习的暂困学生一般说来总是化学课堂实验的局外人, 这无疑制约了这部分学生应当得到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电子白板技术进入初中化学课堂以来, 打破了这样的不良局面, 人们包括笔者都在思考着, 也都在实践着。

将诸多的模拟实验引入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 模拟实验的实践引起我的思考:它比一般的操作性实践更能让我们的全体学生去接受, 虽然学生是不可能去动手的, 但他们专心致志地观察, 每个细节都观察得清清楚楚, 应当说其效果是不亚于自己去动手操作的。尤其是模拟实验一般说来都颇具趣味性, 极易使得不少的问题学生在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学到知识, 掌握技能, 感悟科学, 生发出学习化学的喜悦, 产生对化学积极探究的良好情感。

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就是利用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 能否将稀盐酸改为稀硫酸?能否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这些我们则完全可以以一定的模拟实验, 就能让所有学生去看到可否, 他们就能对化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产生“百闻不如一见”的感受。

二、模拟实验可凸现动态生成性

化学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是引发学生自发探究化学的奥秘, 形成科学的认知态度。对初中学生而言, 必须依赖于耳闻目睹实验的动态过程。传统的化学教学多是老师的强行灌输, 学生根本看不到化学反应的生成过程, 显得学习很被动。模拟实验则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学生的广泛青睐, 因为学生就是在喜闻乐见其动态生成的奥秘中获取化学科学常识。学习“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的内容时, 应用模拟实验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教材中是通过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往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 石蕊试液变红色来证明的, 在学生还没有具备酸的通性知识时学生是最容易形成错误结论的。笔者制作了这样的软件给学生模拟实验, 即学生看到取两支试管, 各取10毫升的蒸馏水, 向其中一支试管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然后分别滴几滴石蕊试液的动漫画面。学生便分别观察到颜色的变化, 再由这变化的颜色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认识到碳酸的不稳定性。化学模拟实验的实践告诉我们:结合教学内容, 从课时教学目的出发不失时机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模拟实验进入课堂,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探究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探究到化学的真谛,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三、模拟实验易生发学生创造力

化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模拟实验也是易于生发学生创造能力的必要和必然手段。化学世界是相当奇妙的, 但学生开始接触化学时并非就能完全意义上去感受得到, 就是让学生去直接涉猎化学课程的“走进化学世界”的内容, 学生也不可能就骤然生发起爱化学的灵感。笔者特别让学生看到一幅幅奇妙无比的模拟实验画面, 如自制牛奶的动画, 白兰地变红葡萄酒酷似魔术的画面。学生便从这奇妙的化学世界里, 自然而然地在自己的心目中提出了一个个为什么?自制的牛奶神奇在哪里?白兰地可以变成红酒, 那其他的酒也可以变成红酒吗?而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创造力就是学生所产生的这一个个疑问。事实上学生学习化学可以发现的“为什么”很多, 有时候可以凭借教材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去发现, 有时候还可以延伸到学生现实而又鲜活的生活中, 如每年都是要下雪, 下雪天许多街道的路面上为什么撒盐?诸如此类的不胜枚举。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诸多的生活现象变成模拟实验, 那么学生则完全能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体验探究的乐趣, 形成和发展探究的乐趣。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调查能力,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进行社会调查, 例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 组织学生调查了解自家附近的河水, 既了解它的过去, 也发现它的现在。再把学生所调查的结果制作成模拟实验的软件, 则可以激发学生探究保护环境的意识。

摘要:化学教学的实验需要创新, 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理想选择。关于化学教学实验的创新, 本文作者所做出的应用模拟实验提高课堂效果的相关思考, 值得借鉴。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堂高效,模拟实验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 1997 (9) .

3.初中化学课堂实验设计 篇三

1 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新思维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的教材,教师只需要针对实验现象适时地做出点拨,就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观察、去思考其中隐含的化学现象,冲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得到新的感悟,达到质的飞跃,使他们逐渐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优化最佳实验方案,能使原来困惑的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积极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些实验操作,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主动观察探究,尽量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思维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以培养创新意识的求异思维。

如去年学校盖教学楼,校园内到处是一堆堆的戈壁石。一次做完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在收拾实验用品回仪器室的途中,一个学生随手将用过的废液倒在一堆沙石上,顿时沙石上直冒气泡。学生问这是怎么回事,笔者就启发道:“你们想想,能和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该气体你认为最可能是什么?”“二氧化碳。”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笔者又问:“能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碳的物质应该属于哪类?”学生一时不能回答,笔者建议他们利用网络搜索,整理好答案后再回答。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改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的首要前提。

2 实验中的新探索

实验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是发现问题、寻找规律的有效途径,让学生亲自去探索,这是查明问题的关键环节。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可使创造的新灵感和独到的新动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发挥其独具特色的功效。比如在演示课本上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实验教学时,先让学生动手把氢氧化钠溶液直接滴入盛有氯化亚铁溶液的试管里,观察到立即出现灰色沉淀,过一会儿又变成红褐色沉淀。这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疑问:为什么没有见到白色沉淀?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探究原因:+2价态的铁离子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3价态的铁离子。如何操作才能得到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呢?学生可能会回答:“没有氧气或空气的条件下。”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滴管伸入盛有氯化亚铁溶液的试管的液面下慢慢挤出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现象与前面操作现象一样。为什么不能得到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合理且易操作的实验方案。

3 改演示实验为设计实验

改演示实验为设计实验的教学是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这一改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事实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结合日常生活,学习应用化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达到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课本中的一些演示实验除了有现成的操作步骤外,一般还有明确的结论。这对那些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而言,再做这种实验,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能力没有多大帮助。如果在实际教学中把这些实验做一些改进和补充,不仅完成课本实验的基本要求,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力得到培养,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4 加强实验的定量性

从量的角度去考察实验现象,做出实验结论是实验研究的较高层次。中学化学实验中,一般进行定性实验,而较少进行定量实验。但如果长期不对化学实验进行定量研究,就会使學生形成思维定势,习以为常地把一些并不完全正确的知识默认下,造成创造性思维的敏锐性降低,在初中阶段不适于引入量的变化对化学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影响。

如在金属及其化合物章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实验:1)把一定浓度的盐酸往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把饱和碳酸钠溶液往盛有一定浓度盐酸的试管中滴加。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获取感性认识:同浓度的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操作程序不同,不一定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这种半定量实验的引入,会使学生抽象出一种理念:物质间的反应可能因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产物。这个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

4.初中化学课堂实验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2、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认识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教学难点】 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实验准备】

教师: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学生:利用玻璃杯、盆子、吸管、进行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操作训练。【教学设计】 信息平台

学生回忆小学自然(或科学)课,七、八年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教师演示学生当助手:

①向一瓶氧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②向一瓶空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③向一瓶二氧化碳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④向一瓶二氧化碳中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分析思考得出如下结论: A、氧气可以支持燃着的细木条燃烧,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相对含量越多。

B、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出现的白色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点评】

由于学生刚进入化学学习,实验操作能力有限,在此教师要求学生当助手的实验操作,为后面学生的实验探究作了一次直观的示范,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搭建了相关信息的平台 问题质疑

“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点评】

“呼吸”常见的现象不平常 讨论交流

请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活动探究

1、分别收集两瓶空气(A、B)、两瓶呼出的气体(C、D)向A、C中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振荡做好观察的记录。

2、另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B和D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

3、对着玻璃片呼气。【点评】

注意实验仪器的编号标记,体现了教师的严谨作风 展示交流

交流分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评价整合

1、对异常现象的分析:

①对C瓶内无浑浊现象的分析:a、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没有盖玻璃片就振荡,二氧化碳扩散后,瓶内量少。b、可能是没有进行深呼吸而收集的气体。

②对点燃的木条不是同时放入两集气瓶内,产生的实验现象评价。你认为怎样操作更简便? 【点评】

对异常现象的分析,能突破的本次探究的难点,结合生物学知识:呼出的气体是指经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的气体,而不是含一口气又吹出来的空气

2、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不对着玻璃片呼气,也可得出类似的结论。此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点评】

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也是本个案中的又一个亮点,因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的现象,通过平时的生活常识(如冬天嘴中冒出的白色)等途径可知道 反思小结

通过上述活动探究:

1、你对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哪些物质的多少有什么初步结论?

2、通过对异常现象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 【点评】

科学实验要有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规范的操作

3、通过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

4、在探究实验和交流反思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成长记录

请将本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情节或体验,记入你的成长记录中。深化拓展

5.初中化学课堂实验设计 篇五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探究与实践

初中化学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一门新学科,而且概念多,需要记忆的内客多,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困难.因此,教初中化学就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就如何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欢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等方面分别作了探讨.

作 者:丁华英 作者单位:昌乐城南中学,山东潍坊,262405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633.8关键词: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与实践

6.初中化学课堂练习作业的优化设计 篇六

摘 要:优化课堂作业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首先要做到精心选题,要理解教材,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选择生活化的练习;其次要做到精心设计;最后还要选择合适的练习方式。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是有用的,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练习作业;优化设计

新课改如火如荼,创新的化学教育思想,前瞻性的化学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在引领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优化初中化学课堂练习作业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成了我们初中化学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初中化学课堂作业的设计要开放而有活力,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又要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要重视学生化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又要突出学生化学素养的形成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首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创造性地精心设计练习题即精心选题。所谓精心选题,就是在大量的教学资料中选择适合课堂教学的例题、练习题、反馈题等。教师要选择具有时代特色、思维训练有效、方法灵活、典型且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是不分题目的特点、时代性,一股脑地搬到课堂上来。因此精心选题,科学地选编作业题,要注意三点。

一、精心选题

1.要理解教材

只有理解了教材,掌握教材的系统性及其重点和难点,做到彻底掌握,融会贯通,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题目是基础题,哪些题目是拓展题,哪些题是探究题。还有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恰当地把握练习的难易度,使得练习更加有效。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到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时,我选择了这样一组练习:

(1)宏观上怎样认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以及它们的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微观上怎样解说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以及它们的区别(分子有没有变化)?

(3)结合宏观与微观认识,如何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定量认识化学反应?

围绕这些问题,把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元素、物质的组成与构成、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点综合起来考虑。

2.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有不同的发展”。既要让差生“吃好”,又要让优等生“吃饱”,因此在选题时还应使题目有一定的梯度。练习有梯度的题目,使学生犹如攀峰,从基础题开始逐渐提高,不仅理解了新的知识,还锻炼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到第三章中的利用化学式计算时,我选择了这样一组练习:硝酸铵受撞击或受热后会发生爆炸性的分解,可用作炸药。又因其含氮量比较高,也用作化学肥料。试计算:

(1)硝酸铵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2)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3)100克硝酸铵中含氮元素的质量。

(4)多少克硝酸铵中含氮元素70克。

(5)多少克硫酸铵中的氮元素与100克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相等?

这样从易到难逐步提高难度,使学生有一个知识慢慢提升的过程。

3.要选择生活化的练习

化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化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化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化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境中可以看到化学问题,运用化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化学更感兴趣。

例如,在讲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时,我选了这样的一组练习:

(1)开水壶或热水瓶内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以用温热的食醋(或稀盐酸)浸泡清洗。问铝壶内的水垢能否用温热的食醋长时间浸泡清洗?为什么?

(2)用石灰水粉刷墙壁,干后能形成坚硬的墙面,这是为什么?

(3)稀硫酸可以用于金属表面除锈,这是什么原理呢?

(4)在发酵面团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糅合,既能除去面团中的酸,又能使蒸出的馒头疏松多孔,这是为什么?

(5)“波尔多液”能杀死葡萄、柑橘表皮的寄生虫,它是用硫酸铜溶液与石灰水混合而成的,在用“波尔多液”喷洒不久就采摘的柑橘、葡萄表皮上常会残留一些水洗不掉的蓝色斑点,这些蓝色斑点可以用厨房中的食醋浸泡洗去,这是什么原理呢?

这样选择一些跟生活有关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

所谓精心设计就是对精心选出的题目进行合理的设计,哪些题目适合作为例题,哪些题目适合作为课堂练习,哪些题目适合作为课堂反馈,同时还要设计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区分类似的题目,甚至包括哪个题目先做哪个题目后做等等。练习设计要相互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三、选择合适的练习方式

我认为,仅从“教”的角度来设计好的练习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从“学”的角度来安排好的练习方式,只有合适的练习方式才能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结果产生良好的影响。还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练习方式,要有灵活性。例如,元素符号本是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如果到讲第三节时让学生在一节课全部记住是不现实的,笔者在讲完第一节课进行课堂练习时就开始教学生记元素符号,默写元素符号,下一堂课再测验一次。到讲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时,学生已记住一大半元素符号了。这样采用了分散、少量、多次练的方法,效果较好。

在课前的准备中要精心选题,对所选题目要进行精心设计,选择合适的练习方式,这是优化化学课堂作业,提高化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前提。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的优化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作业提高自己对知识的巩固识记、理解运用;还可以让教师通过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对症下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7.初中化学课堂实验设计 篇七

关键词:创新实验教学,教学实施

一、化学教学中创新实验教学摸式的提出

综观人教版和科粤版化学教材, 教材设计实验的目的都是在一个完整的实验框架范围内教给学生实验的结论而已, 实验的结论或多或少都在教材设计者的掌控之中, 学生只是按照教材设计者的思路进行实验操作, 在实验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素养很少表现出来。这样, 在以往教学中, 学生不能完全真正地理解知识的本质, 只是暂时性理解刚刚获取新的知识, 而且, 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的主动探究和创新意识也很难被激发出来。

再加上, 化学教材对于新知识点的组织和展现不够, 不足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发掘新知识本身所蕴含的重要意义。相反, 创新实验教学的前提是以学生主导为基础的, 整个过程中, 学生是实验的主人, 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再辅助教师的实验指导, 亲自动手探究实验, 以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通过整个创新实验教学, 学生不但能体验动手、掌握知识的乐趣, 还不知不觉顺应人们的认知规律, 熟记和理解知识的本身价值。所以, 创新实验教学的提出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性, 还可以规避单纯熟识知识本身的局限性, 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创新实验教学的亮点就在于突破原来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死板模式, 创设全新的更大发挥学生自身价值的实验教学, 采用新的“分析提出问题——依据问题作出假设——创新探究实验——得出实验结论”的新模式, 目的是强调学生体验获得新知识、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实现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

二、化学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

首先,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需要创设新的实验问题情景。教师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教学条件, 从课本重点知识出发, 为学生设计出多样的实验活动, 引导学生创新设计活动情景, 使同学在困惑于新的实验活动中发现问题, 进而激发解决问题的潜能。例如, 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节课时, 我先让学生在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时就直接塞上橡皮塞加热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这时, 水槽中的水变成了红色。针对这一现象, 学生会产生疑惑——水槽中的水为什么会变成红色呢?学生马上联想到这可能与有少量高锰酸钾粉末溶于水有关, 从而主动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因此, 在这种创新的实验问题情境中,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在潜移默化中被慢慢激发, 从而形成浓厚的创新实验的兴趣。

其次, 如何组织学生有效进行试验是创新实验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情况出发, 将学生分成小组,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间合作交流和探讨学习, 让学生通过互相学习和探究实验真正掌握新知识和获取学习技能。这一环节包括以下几步:一是给出假设 (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可能的设想, 即做出假设, 预测可能的结果) ;二是制定创新实验探究方案 (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在实验桌面上的仪器设计一个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 ;三是检验假设 (让学生依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现象来获得事实和结论) 。以上环节是环环相扣, 紧密相连的。这时, 学生就犹如一个小科学家。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引导学生, 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 在学习“氢气化学性质——可燃性”时, 当学生提出“为什么点燃氢气之前要检验纯度的问题”时, 我马上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资料:节日庆典时氢气球爆炸伤人的图片和视频。这样稍加点拨, 学生就作出了“点燃氢气之前如果不检验纯度可能会发生爆炸”的假设。接下来, 我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将少量的氢气装入一个小塑料袋中, 同时再用注射器推入空气, 用坩埚钳夹住塑料袋在酒精灯上点燃, 然后观察现象。在这个创新实验的启示下,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开阔起来。他们四人为一小组, 在各组独立演示的基础上经过实验讨论确定了“如果不检验纯度可能会发生爆炸”的结论。这个创新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创造空间和实验空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再次, 引导学生学会对创新实验进行归纳、分析。例如, 在学生分组对氢气爆炸实验探究之后, 我及时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学生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共享, 从而归纳出“氢气不纯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的结论。这样, 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展示的机会, 珍惜课堂表现时间, 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 还可以听取别人的观点, 比对自己的想法, 进而完善充实整个想法。通过发言, 学生既能提高课堂参与感, 又可以提升学习效果, 还有效地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 指导学生对创新实验进行迁移应用。在创新实验教学进行时, 学生对化学知识点都有一个初步的基础框架和基础认识, 这时, 教师要迁移学生的学习重点, 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移成能力的应用。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 激活学生的大脑创新, 将教学实验推向高潮, 激发学生主动把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出来, 启发其他学生, 共同进步, 让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全体性和全面性得以充分体现。

8.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 初中化学    课堂演示实验    重要性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在初中,化学属于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在课堂演示实验中,将课本中一些难懂的或者抽象化的概念和现象生动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兴趣,在兴趣中学习。

一、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兴趣广泛的阶段,初中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对于枯燥无味的学科本能地持排斥心理,更谈不上学习兴趣。而化学课作为一门理科的基础学科,本身的知识的积累是单一枯燥的,而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正好弥补这个缺点。教师用演示方式进行化学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教学双方协调活动的实验。其特点是: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与示范性。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比较容易学的新知识,将一些化学公式和原理通过形象的实验记忆在大脑中,从而记得更容易,更清楚,学习更容易,自然学习兴趣就浓厚,学习能力就大大增强,这样学习成绩自然就提升。

2.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

新时期,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而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就是让老师通过实验让学生学到新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正确地使用化学仪器,进行正确的操作步骤,通过经常性的演示,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对后期学生整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日常化学演示试验中,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的不断积累,很多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疑问和想法,比如在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中,烧杯上面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会产生污染性的物质,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有没有改进的方法?如何让水中的白磷燃烧?针对这些疑问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最后归纳出实验方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迅速在上面罩上一个烧杯。水中的白磷尝试用洗耳球鼓入空气,白磷容易浮到水面,用烧杯、漏斗、烧瓶等仪器分别压入水中罩住白磷后发现用烧瓶的效果最好。其实这就是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相关知识后,开始对随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这个时候,老师不应该简单地进行解答或者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适当的场合让学生验证内心的想法。只有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内心问题的解答后,才会更积极地扩散思维,只要老师引导得好,学生这种创新思维会越来越多,这不仅表明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创新思维也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后期的发展非常有利。

二、当前初中化学演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动手时间较少。

在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中,某些化学老师为了避免一些学生擅自截取一些化学物品,避免课后擅自进行实验发生危险,某的化学老师害怕学生因为操作不当发生意外,造成学生身体伤害和物品损伤,就减少学生实验的机会。更多时候是老师一个人在课堂上进行操作,而学生进行观察,而不能自己亲自动手实验,这样就导致一些学生只会理论知识,而不能熟练进行化学实验,感觉学习缺乏兴趣,降低学习的兴趣,同时降低动手能力。

2.化学老师课前未能进行充分准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即使已经做过几十遍的实验教师也需要认真准备,仔细检查药品是否有效、仪器是否齐全,特别是对这项实验要花多少时间,实验的高潮在什么时候出现,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细节。但是一些老师因为一些自身的或者外部原因,在课前未能进行充分准备,导致在实验中出现使用一些过期试剂、容器出现爆炸等问题,在给学生造成阴影的同时,让学生对化学实验安全性和准确性产生怀疑,自然就不会产生好的实验效果。

3.不能与时俱进的进行演示实验辅助工作。

这里所说的辅助工作其实就是多媒体的使用,现在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作使用多媒体,多媒体的声光动画效果,更直观,让一些工作开展更轻松。但是在化学演示实验中,很多老师忽略这一点,认为只要实验做得成功,教学就是成功的,但是实验效果如何,学生接受程度如何,其实单纯靠实验,很难保证学生完全接受和吸收。

三、解决当前初中化学演示实验存在问题的措施

1.增加学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

初中生正是叛逆的階段,在课堂上越是不让其进行演示实验,其越想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这样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偷偷留取一些化学试剂和物品,课后进行实验,其实这样才是最危险的。老师不妨让学生多多动手,多做实验,老师只要保证做好及时监督,避免学生错误操作即可,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环境中动手实验,效果显著。同时,化学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组成一个兴趣小组,在课后,可以通过老师进行一些新的实验,通过课外实验,增加更多课外知识,这样既能降低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危险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增加业余的知识量,也许下一个化学实验家就出现在某一个学生之中。

2.化学老师应该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化学演示实验不像其他教学内容,需要提前进行物品的准备和相关器械的检查,目的就是完成一台成功的实验,如果因为实验不成功,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认可,那么就得不偿失了。同时要做好课前的安全准备,老师在演示实验中要注意安全,演示实验过程中如发生炸伤、烧伤、中毒等事故,不仅会影响师生身心健康,而且会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所以,教师对可能发生危险的实验,如,氢气燃烧实验、浓硫酸稀释实验等,必须切实掌握操作关键因素,可以在课前准备相应的防护物品,或者在课前让学生对实验的危险性有个准备,这样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学生便注意某个环节。最终目的是成功地完成实验,安全地完成实验,这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

3.增加多媒体使用频次,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应用到化学课堂的演示实验中,在一些实验不能顺利进行,或者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对一些实验进行播放。例如,在一些化学实验中,会产生一些有毒气体,如果大量实验后不能及时通风,就有可能产生中毒现象,而不进行实验,缺乏有效的说服力;或者需要的化学药品比较珍贵,不能随意实验。这时候,多媒体就能解决相应问题,让学生既能看到真实的实验,又不会出现问题。这样既能弥补课堂实验存在的问题,又能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播放,了解实验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之后通过多种机会进行相同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可见其辅助作用的重要性。

四、总结

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实验直观地进行知识的了解和储备。当前的课堂演示实验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老师只要坚持让学生增加动手机会,并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同时扩大教学面,这样就能充分实现课堂演示实验的价值,也能让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学习兴趣,在实验中积累更多知识,在实验中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兆红.关于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J].文理导航旬刊,2011,07.

[2]刘晓艳.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初探[J].东方青年·教师,2012,01.

9.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 篇九

贡山一中物理教研组

摘要:本文从正确认识探究式学习的特征出发,分析了课堂探究式实验设计中的探究活动设计,同时以案例给出了进行这类探究活动设计的思路。目的是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探究活动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形式的反映。不同的形式会产生出不同效果,从而收到的课堂效果也会不一样。如何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应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教改实践,探讨中学物理教学形式的新思路。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继承发展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上进提出了“五环节”的课堂教学结构,即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教学影响很大。我国各学科教学都严格地执行五环节结构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在这里,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对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和特征有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设计探究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其基本过程可以围绕如下七个环节进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用自制教具和“随手取材”进行探究活动,注意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以小型为主的探究性活动。设计课堂实验的探究活动时,应当认识,探究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无论何种形式,关键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有些探究活动只包含了探究的部分要素,有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探究活动的指导和开放程度可以不同。科学探究中每一个要素的目标和整体的目标都是分层次的。如提出问题,按照问题的来源,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由低到高不同的层次:①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②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新的问题;③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层次越低教师的指导性越强,层次越高探究开放的程度越大。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根据多种因素来把握指导与开放的程度。这些因素是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学内容的性质、学生的特点和资源的情况等。应随着学习的进展,使开放的程度逐渐提高。探究活动应当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但获取证据的方式是多样的。某些问题和证据可以来自于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做同样可以培养一些重要的科学探究能力。下面结合案例评析课堂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思路和要求:

案例 阳光透过树荫所成光斑的探究

提出问题 :观察阳光透过树荫产生的现象(图1a和图1b),看到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见到许多圆形的光斑,这种光斑是从哪里来的?也见到一些非圆形的光斑,这种光斑又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思想】

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者情况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设计理念】

10.初中化学 溶液实验 篇十

班级 三<2>学生姓名 周啸

1糖与盐分别在水中溶解无敌实验。

方案A

实验步骤:①取两个相同干净空烧杯并分别命名甲、乙,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等初温的水;

②在甲乙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且等量的糖和盐,用甲乙两支玻璃棒分别搅拌足够时间;

【现象:两烧杯中所加入固体溶质完全溶解】

③重复步骤②,直至某个烧杯中有固体溶质在搅拌充分后仍不溶解.【现象:加盐的乙烧

杯中首先出现不溶解现象】

实验结论:在等质量同温度水中糖的最大溶解量大于盐.方案B

实验步骤:①取两个相同干净空烧杯并分别命名甲、乙,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糖与盐;②在甲乙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且等量同温度的水,用甲乙两支玻璃棒分别搅拌足够时间;

【现象:两烧杯中仍有固体不溶解】

③重复步骤②,直至某个烧杯中有固体溶质在搅拌充分后完全溶解.【现象:加糖的甲烧杯

中首先出现完全溶解现象】

实验结论:在等质量同温度水中糖的最大溶解量大于盐.II 水中糖的最大溶解量与温度关系无敌实验。

方案A

实验步骤:①取两个相同干净空烧杯并分别命名甲、乙,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水,甲

烧杯在常温环境下放置,乙烧杯通过水浴法加热使水温恒定较高;

②在甲乙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且等量的糖,用甲乙两支玻璃棒分别搅拌足够时间;【现

象:两烧杯中所加入固体溶质完全溶解】

③重复步骤②,直至某个烧杯中有固体溶质在搅拌充分后仍不溶解.【现象:甲烧杯中

首先出现不溶解现象】

实验结论:水温越高,在等质量水中糖的最大溶解量越大。

方案B

实验步骤:①组装加热装置(在家中使用电磁炉加热),放置一烧杯在加热装置上.②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再少量多次的加入糖并搅拌,直至糖完全溶解,此时再加入一些

糖.③开始加热,并缓慢搅拌。【现象:在常温下已不能再溶解的那部分糖在加热条件下开始溶

解】

实验结论:水温越高,在等质量水中糖的最大溶解量越大。

III胡萝卜汁与紫包菜水分别加入食醋与纯碱的无敌实验。

胡萝卜汁加食醋后一段时间颜色变浅;

胡萝卜汁加纯碱后颜色变红;

紫包菜水加食醋后一段时间后变红;

上一篇:2023年春训会讲话下一篇:民事代理举证质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