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论文

2024-09-03

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论文(精选9篇)

1.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论文 篇一

如何教育管理问题学生

甘肃省成县东街小学刘芳

张凯,男10岁,小学四年级三班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性格外向,脑瓜很灵,特长众多,尤其喜欢看书,不论是啥书他都看。因此他见多识广,上知天文,下懂地理,常令人叫绝。但他胆子大,脾气大,纪律散漫,常闹事,对人傲慢无礼,经常向校长和老师提一些问题和这样、那样的建议。没有好朋友,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专心听讲,随心所欲,想干啥就干啥,常令老师头疼。有时做啥事都很积极,有时又很不认真,不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但学习成绩很好。是个全校出了名的怪学生。

一面是见多识广的聪明表现,一面是不错的学习成绩;一面是开朗外向的性格,一面是我行我素,自由散漫,一面是没有朋友的寂寞。长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使得小小年纪的他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一天到晚,他不是与人唇枪舌剑,便是幸灾乐祸。他认为与别人对抗得越激烈,他越能享受到快乐。在日记里他记下了自己如何让小表妹把风油精弄到眼里从而疼得又哭又喊的惨景,他觉得这是他最得意的时候。为此,老师和家长给他找了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书,想让他看后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不料,他自己的问题倒没发现,老师、同学的问题倒看出一大堆,时时以高标准要求他人,指出他人种种“不善待”自己的地方。他像一只刺猬,时时张开尖锐的硬刺,不断伤害别人,保护自己。

[归因分析]

造成张凯“心理失衡”以致难以合群的个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张凯的家庭情况来分析。他的父亲和母亲是一个很民主化的家长,首先对孩子过于溺爱,从小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在家中以孩子为中心,1

凡事都依着孩子,和孩子的交谈一直是商量、讨论,从不武断。所以张凯来到学校后,也认为凡事都要依他,谁都得听他的,稍有不如他意,他就肆意指责对方,并且大发脾气,既就是对老师,他也是如此。因此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差不多每天都有投诉,故同学们不敢与他交朋友。

[干预策略]

多管齐下,以诚感化。对张凯这样的学生仅靠班主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方位强化管理。怎样才能使孩子遵守纪律,不论做任何事,都不能随心所欲,而不考虑别人。于是我先同其家长商量,在家给孩子立一定的规矩,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对家长应有怎样的态度,对孩子不能过于迁就。家长表现很积极,极力配合。

耐心激励 换位认知 “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它要求教师要有耐心,对学生的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忍耐、等待;对其转化过程中表现的闪光点或进步,则要及时挖掘,予以激励,使其有成就感,并转化成前进的动力,从而树立改正缺点、纠正错误的信心。因此,我努力去发现他的闪光点,看到他值日工作做好了我就及时表扬,见他作文写得不错我就在班上读一读。但看到他有问题时,我则要求自己忍耐些,做到不揭他的短,不当众批评他。而是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体态语言给予暗示,等到课后进行个别谈话。谈话时我多以朋友的身份、以商量的口气,常采用“角色换位”这一方法,引导他自我检讨,找出自己错在哪里,该怎么处理,同时也让他学会宽容和体谅别人。

量才而用,建立威信。张凯很乐意当小干部,为了较好地约束他的行为,消除其一些不良的意念于萌芽状态。我有意让他当数学组长,负责组的学习、纪律、卫生,他表现很积极,能按时收发作业,对本组学生的错误违纪能及时发现。上早操时,他站在队伍中经常捣乱,我就让他站在队伍外当监督员,张凯的才能得到了施展,他感到自己受到了老师、同学的重视,从此他的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规范,在同学中的威信也增加了。

[收获与启示]

现在张凯的脾气有明显好转,基本上能克制自己急躁的情绪,同学关系也相处得较好,学习成绩也进步了,上学期考了个全班第一。本学期他与同学只打过一次架,事后他主动承认错误,自我检讨,还写了近千字的反思,挺感人的。平时张凯还能主动与我讲心理话。

面对张凯的转变,父母、老师、同学都很高兴。高兴之余,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首先,究竟如何教育管理“问题学生”?我觉得,我们必须要作一些思考,以确定“问题学生”的性质,然后确定处理办法。这也是必然要求。思考至少要包括:①问题学生的“问题”是个别现象还是环境必然?(如果“问题”是环境必然,就不是说服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比如上网的问题。连老师都在上网,怎能阻止学生上网?我们要做的是从网络道德这个角度给学生以教育影响。绝不能仅仅因为一个学生喜欢上网就断定他是一个问题学生)②问题学生的“问题”是偶然因素还是性格必然?(如果“问题”是偶然因素造成的,我们只要找到具体原因,抓住教育契机,给学生以适当的教育引导)③问题学生的“问题”是性格使然还是品质原因?(如果“问题”是性格使然,我也不建议将这类学生划入“问题学生”的行列。因为性格的缺陷往往使人自卑,如果再将他划入“问题学生”来看,势必更加影响他的情绪,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将这三方面考虑清楚了,我们才能着手进行教育管理。换言之,在教育管理问题学生之前,老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

其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老师始终要保持一颗坦诚的心。要明确教育管理问题学生的目的不是惩罚、更不是将问题学生赶出班级或者学

校。对问题学生,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治病救人”。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就能千方百计接近学生,走近他们,从而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为解决问题作好铺垫。而且,我们坚信,学生是善良的,他可能犯错误、可能不听话、可能学习成绩不好,但作为一个中学阶段的学生,他有着一颗向善之心和感恩之心,这也为我们成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技巧。教育的最高技巧是爱。有人说,爱是一种巨大的改造力量,爱能使坚冰化水,顽石变玉。对教育而言,“亲其师则信其道”。这是教育管理问题学生的第一步。在“爱”的关照下,我们可以适当辅以其他的教育技巧、教育手段。比如,找到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表扬;比如,适当给他们宽容,让他们有自省的空间;比如,与他周围同学、和他关系比较近的亲朋联系,大家一起做工作等等。

最后,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有学生“问题”反复的思想准备。既然是“问题学生”,那么,他身上的问题肯定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会是一天两天几能解决的。老师要有学生“问题”反复的心理准备。在“问题”反复时,老师不能急躁、不能一味指责。要告诉学生他的进步,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拉长反复的时间,以至彻底解决“问题”。这里,除了需要耐心,同样也需要老师的爱心。

俗话说,千个师傅万个法,只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恰当的方法,问题学生是能够教好的。

2.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论文 篇二

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专业心理教育过于片面

虽然有些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方面的相关机构, 然而通常在专业人员方面不健全, 并且在经费方面也不充足。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除了涉及心理学领域同时还有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很多领域, 其专业性很强, 强烈要求心理学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所以心理教师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不但有较强的耐心, 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爱心。然而我国当下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工作的老师往往为兼职性质, 所以就当前形式来讲, 高水平以及高专业知识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

2、未能充分关注思想品德以及法制知识方面的教育

在国内的学校教育中, 长期以来都是注重教育智方面却忽视了德的教育, 这一现象也包括高校教育。师生在对专业课程教学方面都十分关注, 然而却没有重视思想品德以及法律知识方面的教学。由于学校没有充分重视这些课程的意义, 对于这些课程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只是应付差事而已, 只在知识方面有所关注, 却没有看到思想政治学科对学生思想形成其品德方面的重要意义, 所以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普遍存在匮乏的问题, 很少用于实践应用, 在社会的人才要求上也不能得到满足。

3、没有充分的关心学生特别是困难学生

一些高校的教师, 通常对学生的生活以及其学习等方面的一些情况没有太多的关注以及了解, 也没有足够的爱心。没有在第一时间看到学生面临的困难, 所以就不能很好的解决其相应出现的问题。在自助贫困生方面, 由于没有充分的金额, 不能普及太多的受援人员, 这样一些贫困生就缺乏这方面的帮助。这就出现大多数贫困学生由于贫困而产生的痛苦以及自卑感, 同时还感觉人情与社会是淡漠的, 导致其产生孤独感, 认为人们不会对其予以帮助。

4、缺乏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

在学生中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工作是一项长久之计并非能够快速达成, 其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然而高校由于很多原因不能有效的对学生实行相关方面的人文精神教育, 特别对于一些理工学方面的学生通常表现为没有太高的人文素质。主要表现为:学生没有宽广的知识面、没有较高的艺术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的缺乏等。有很多的师生都有这样一种看法, 觉得专业知识是唯一重要的知识, 其他的内容都可以忽视, 因此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 而学生也忽视人文知识。这就导致学生知识面比较狭隘, 综合素质普遍下降, 且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以及缺乏生存能力。招聘企业经常对高校毕业生提出“虽然业务知识过关了, 然而却没有很好的人文素质”的评价。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1、逐步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展开的方式一般是发展性咨询, 此外根据障碍性咨询为辅, 逐渐将三级心理教育的体系予以优化, 也就是学院指导工作与所有实践贯彻和学生的参与。成立有关咨询治疗机构, 按照教育主管机构要求, 配备的心理教师要求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达标。保证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方法, 必要时教师教育其心理教育的理念, 同时积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

2、在教育管理学生方面的工作应该思路清晰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注意目标为提高学生的能力, 其宗旨为服务于学生服务, 同时根据就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以“教育的主体为学生”作为教学的理念, 在教育为本, 德育教育先行的指导下, 始终坚持并贯彻素质教育, 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 重视创新教育, 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同时, 就其教育管理工作人员而言, 应定期对其综合技能以及文化素质予以提升, 并在育人环境提高以及完善下, 发挥自己的技能, 积极配合高效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

3、学校开展管理工作应该以学生自我为目标

学生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其目的为准, 积极开展自身教育, 最终做到能够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目标, 不断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并认识事物的能力提高, 积极进行先进思想的学习和掌握, 最终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和自己的行为符合要求, 这个过程就是自我教育。在高校学生的性格以及教育培养方向的相关方面都向高校提出如此之类的建议, 也就是在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方面工作的同时, 还应该实现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 让学生的主体意义得到有效发挥。

4、对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工作予以逐步加强

高校应该高度关注建设学科教材和教师队伍等一些方面, 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 同时逐步将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方面予以全面优化以及升级, 在教材中, 在课堂上, 最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目中融入科学发展观理念。对学生在形势及政策方面的教育要不断强化, 不断改进并完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 要求教师队伍做到专业和兼职相统一并积极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结语

综上, 教育与管理学生方面的相关工作, 对于高校教育工作人员而言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所以说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努力去钻研高校管理与教育学生方面的技巧以及新手段, 发挥自己的一切特长为高校培养出具有高素质以及高技能的人才, 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 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 所以, 应该将高校学生在管理方面的有效手段予以逐步优化, 这样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 其针对性、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基于此, 本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出现的问题,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煜宇:《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 《科园月刊》, 2011, (5) 。

[2]仲耀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年。

3.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论文 篇三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渐增强,中国对于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每年来华留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怎样有效开展留学生教育管理,提高管理实效,对于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在教育背景和水平上的不同,留学生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所以,有效开展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增强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矛盾

由于外来留学生是由原本熟悉的环境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所以,其价值观势必会出现一定的变化。由于不同国家文化之间出现的碰撞,会导致学生在生活习惯等方面出现一些变化。同时,由于语言的问题,所以导致留学生教育管理问题会出现很多障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宗教信仰上还会存在一些不同之处,这样就会使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一些文化矛盾。特别是针对一些学校的相关规定的时候,许多留学生会选择用自己的观点看待问题,这样就会使矛盾更加凸显。

(二)教育管理工作落后于社会发展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中教育的认可,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这样就会使留学生总体情况更加复杂化。但是许多学校在管理体制上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改变,一直沿用过去的教育模式,这样就会使其教育管理工作严重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这样就势必会影响留学生在中国受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留学生质量的有效培养。

(三)学科建设速度慢,影响竞争力

一个国家留学生教育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回取决于一个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相关学科的建设工作。只有开展有效的专业学科建设,才能够促进高校又好又快地发展,才能够有效保证一个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层次。但是我国当前学科建设速度比较慢,首先,缺乏实际领先的学科,整体高度不高。同时,双语教学落实的速度慢,缺少科学的课程设置观念,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水平。

二、解决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所以,在留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要求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不同思维模式和行为方法,针对不同国家留学生的特点,找到共性问题,从而有效解决各种文化矛盾。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个动作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尼泊尔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在行为方式上显著的差别就是,摇头在中国表示“不”的意思,但是在尼泊尔人看来,则是表示同意的意思。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要求留学生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应该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从而杜绝各种因为文化差异所引起的问题。

(二)创设利好条件,增强对外交流

想要提高留学生教育管理水平,首先,可以注重通过多种多样的业余活动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例如,高校应该鼓励留学生积极参加一些中国的传统艺术节日和一些交流会等,这样,通过有效的方式,能够使留学生更加适应新的环境。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活动,例如,开展“外语角”让不同国家的学生当“小老师”,来教其他学生个各个国家的语言知识,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多门外语,从而提高留学生教育管理实效。

(三)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

良好的教育管理水平还需要有严格的制度来进行保障,所以,需要制定有序的教学制度,来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由于来华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所以,高校应该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和教育方式,形成一种有效的形式。例如,所有来华留学生一定要是经过正常的出入手续办理入学,同时,对于一些有违法行为的留学生,学校一定要有严格的规定,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通过奖罚分明的制度,来保证留学生参与到良好学风的建设,促使留学生培养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促进我国留学生教育管理能够上升到更高的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准确认识到文化、生活以及经济方面因素的差异性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现,才能够促使留学生专业学科建设更上一层楼。这就需要我们应该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为提高留学生教育管理水平创造一些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辅助以有效的管理制度,促使不同文化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很好地保证来华刘血红色呢个教育管理水平的稳定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卫红.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3(6):38-42.

4.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论文 篇四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的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产生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情况,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迫切要求学生工作转换观念,探索新的工作机制,进行全面创新,提出新思路、新对策。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关键词: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很多高校面临扩招、多校区办学、学分制以及学生质量有所下降等变化,这使得我国高校一方面面临的是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成分的多元化和学生发展要求的多样化,同时,也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范围不断扩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拟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剖析,进而不断探索高校学生工作的新理念、新途径、新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更好地迎接挑战。

1. 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 1.1 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目前,各高校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人员中,大致可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类型。专职包括学校(院)党委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学工部(处)、团委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院(系)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团总支书记和专职学生辅导员等;兼职包括从教师中选拔配备的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和从品学兼优的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中选拔配备的班主任助理等。

相对于教师队伍而言,由于辅导员发展空间小,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生活待遇、提高学历、继续深造等方面配套政策不完善,大部分学校辅导员队伍不但待遇偏低,而且还存在同工不同酬、多劳不多得的现象,高校对辅导员的安排存在短期思想,这也注定了一些辅导员工作上的短期性,年轻老师一当上辅导员,就要考虑自己的出路。比如,由于缺乏独立的、符合辅导员岗位实际的职称评审体系,辅导员最终仍然不得不转到辅导员之外的其他教学岗位或想方设法“挤进”机关部门,辅导员队伍的稳定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另外,很多高校实行了班级班主任制,高校的班主任基本上都是由教师兼职,由于缺少必要的制度约束等原因,因而兼而不职的现象并不鲜见。兼而不职除了对班主任日常工作的不重视、拖拉之外,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漠视,认为是辅导员老师的事情。由于班主任的工作比较繁杂,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势必影响班主任的其他工作,导致班主任们的工作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队伍的稳定。其次,老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新教师想当却往往经验不足做不好,造成队伍青黄不接,影响了工作效果。

学生工作队伍的不稳定,已成为学生工作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和影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这种不稳定一方面妨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也加剧了人们对该行业的不重视程度程度。1.2学生管理职能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弱化。

一是重管理,轻服务。高校很多部门或领导,认为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规范人、管理人,没有认识到学生工作是服务人,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二是重灌输,轻引导。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习惯于运用一些灌输的方式方法,没有认识到学生工作是辅导、指导、引导和开导;三是重强制,轻说服。在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方面,通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置于教育和管理的对象,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关爱则做得很不够,缺少人文关怀。在如何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创造意识,启发他们能动地进行自主教育、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欠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定位不明确。主流认识是: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其它工作,包括学生工作要服从服务于教学工作被看成天经地义。教学工作被认为是专业教育,不是什么人都能承担,所以专业教师倍受重视。学生工作被认为是事务性工作,无专业性可言,什么人都可以做,所以学生工作者与专业教师、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孰重孰轻,孰主孰从,在高校群众、教师乃至领导中一直是一个存在模糊认识的问题。

上述学生工作定位上存在的偏差,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一是,导致对学生工作定位不确定性,使得学生工作部门和相关部门职责不明晰,难以形成目标明确、体系完整的工作内容体系。二是,学生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没有保证,学生工作队伍人心不稳,素质不高,成分复杂,专家型的学生工作者鲜见,三是,难以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服务性质一直被忽略,学生工作者服务意识淡薄,觉得学生工作就是管理,不是服务。而且这种管理,在内容上重外在行为规范,手段上仍停留在“制度”、“处罚”等层面。目标上以学生听话、服从为满足。这种以灌输为方式,以处罚为手段,以管住为目标的管理模式,缺乏伦理道德精神,缺乏令教师和学生感到自然、和谐的教育氛围,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心底经常会产生压抑和抵触情绪。学生工作者没有走出防御型、被动式的工作误区,呆板僵化,缺乏“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服务理念。

4.学生主体地位没有确立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仍然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传统关系,仍然停留在“我说你听,我命令、你服从”的传统招式,双方不平等之处随时可见。教育管理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单方面认为学生必须接受教育和管理,过分强调教育管理者的主导作用,漠视学生的权利,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作用,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教育的个体价值。2.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学校重视不够,岗位定位不确切,使学生工作人员缺乏成就感。

部分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部分领导、普通教师认为辅导员工作任何人都可以担当,使得辅导员队伍则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被边缘化或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都明确规定,辅导员的岗位津贴或奖金必须低于教师的平均数,而辅导员无论工作量有多大,其津贴及奖金都无法相应提高,使得辅导员对自身工作将无法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

其次,岗位定位不确切,辅导员看不到所在职业的发展前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实际在高校的地位十分尴尬,其工作性质介于高校机关人员和教师之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规定,辅导员既可以被提拔到机关部门,也可以转到教师岗位,但设置的条件比较苛刻。转为行政岗位的辅导员舍不得放弃自己多年寒窗苦读修来的专业;转为教师岗位的辅导员,将要为所中断的学业专长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追赶上自己的专业同人。其结果就是许多辅导员工作不安心、不专注。

再次,学生管理工作重点本末倒置,使管理人员缺乏工作成就感。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多,使管理人员的大部分时间都忙碌在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上,如对学生的考勤、班级和宿舍管理、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俭学、奖学金评定、学生请假、文体活动等工作。同时,由于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一些对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场所负有管理职能的部门未能充分履行其管理职责,使学生教育管理人员承担起大量教学及行政事务工作。使辅导员开展工作时本末倒置,无法很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难以在本职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而成就感的缺失,必然会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稳定。当然,辅导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也是辅导员未能高效履行工作职责、从工作岗位上获得成就感的重要原因。3.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学工队伍的各项制度建设,使学生教育管理队伍走向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首先要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严把学生工作人员的任用关,严格掌握任用标准和条件,把政治思想素质做为首要标准,把政治坚定、事业心强、具有奉献精神作为必备条件;注重学工队伍的结构合理,注意性别、年龄、职称、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搭配,完善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要完善学工队伍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体制;解决学生工作者的后顾之忧,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解决好他们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生活待遇等实际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保证学工队伍的稳定。

其次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工作的实际,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开办能培养高水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班,上岗者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形成专门的技能(如学生心理辅导、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要开展经常性的学习、交流和定期培训,认真专研学生工作业务,提高自身素质,开展职业资格、职业素养和职业化技能培训,在同一岗位上工作满一定年限实行轮岗,不断使学生工作队伍成为学习研究型的团队,向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最后要要确保学工队伍的稳定,就要实现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增强学生管理岗位的终生观念。一是对学工岗位进行准确定位,规定学工人员与专任教师同工同酬、具有同样的地位和待遇。同时,允许学工人员像专任教师一样,可兼任领导岗位或转岗到机关部门。二是确定独立的、符合学工岗位实际的职称评审体系,实行职称的正常晋升。三是按照师生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队伍,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及归口管理权限,杜绝出现辅导员担任过多的教学及行政事务工作的现象,以便辅导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学生工作的规律,更有效地完成自身的本职工作,从中获得更大的工作成就感。

5.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论文 篇五

[摘要]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界定,对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质量、学业、行为、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教育对策:(1)学校方面: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开设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教师。(2)教师方面: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师角色要转变。(3)学生方面:要教育留守学生从自身做起,在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觉。(4)家庭方面:父母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

[关键词]留守学生,问题分析,教育对策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人。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等方式,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由于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生活中存在着诸多隐患。目前,这个群体在我国已相当普遍,尤其在农村特别突出。

留守学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留守学生大多是隔代抚养,学习上缺少父母的管教和督促,失去了父母的关心和鼓励。留守学生大部分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既没有多少文化,大多数又体弱多病,根本无教育和管理的能力与体力,再加上对孙辈的溺爱,既不能在学习上辅导他们,又对他们缺少严格的监督;而一部分的学生由亲戚朋友监管,他们更尽不了教育义务,只是管吃、管穿。从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接受临时监护任务的人员,只是侧重确保学生的温饱,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大多不管不问,使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空白,同时由于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很差,加之隔辈老人教育方式的不当,这很容易导致孩子贪于玩乐或对家长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造成影响。这些学生每天晚饭后总是陪着爷爷奶奶看电视,很少有监护人督促其完成家庭作业,他们的家庭作业难以按时完成,而且准确率低,部分学生甚至索性不做。这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整体较差。、行为习惯不尽如人意

生活无规律,行为不规范。这是农村留守学生的明显特点。虽然有临时监护人,但其受到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无法与父母的监管相提并论。因此,这些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生活和学习上的自由化。其中大多数生活无规律,行为不规范。最为突出表现在花钱上,不仅用钱无计划,而且乱花钱。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家长在外务工时,将子女的生活、学习费用一次性留给子女,或留给爷爷奶奶等临时监护人。然而部分学生往往编造种种理由,向临时监护人要钱,普遍理由是学校要收什么钱,什么费。拿到钱后,他们往往不是用在正常生活和学习上,而是花在吃零食、买玩具、打游戏等方面。个别学生在要不到钱的情况下,还去亲戚朋友家或向同学借款,个别学生甚至有偷窃行为。

3、心理存在诸多问题

一般而言,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自卑: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留守学生有种被遗弃之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缺乏自信,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他们回避谈论父母的话题,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当众发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虚荣: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和求得心安,父母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以为这样便可以补偿孩子的情感缺失。其实不然,根据阿尔德夫的需要理论,高级需要的缺乏,会加强对低级需要的追求。这样的留守学生往往讲究吃穿,热衷攀比,喜欢摆阔,用虚荣心掩盖自己的孤独心。

嫉妒:留守学生强烈渴求父母的爱,看到周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而自己的情感需要却无法得到满足,心理难免会失去平衡,感到痛苦,产生嫉妒心理。于是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嫉妒他人。

敏感:中小学阶段本来就是一个学生心理极度敏感的时期。留守学生会把别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视为“别有意味” 的轻视,以致同周围人关系紧张。那些被亲戚带养的留守学生总感到寄人篱下,总觉得亲戚对自己另眼相看,因此心绪不佳,时常感叹世态炎凉。

仇视:留守学生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导致他们对社会产生不满,对一些家境富裕的同学产生仇视心理。如“我为什么这么穷?”“为什么我的父母替同学的父母干活还要受同学父母的气?”等等。

形成留守学生诸多问题细细分析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发展,缺失家庭教育容易导致儿童社会化进程缓慢。如果孩子幼时就丧失父母关爱,他们就难以形成对周围人的信任感,而性格发展容易变得孤僻。留守学生大多接受隔代教育,祖辈的老龄化不利于他们学习生活。特别是在启蒙阶段,他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容易陷入自暴自弃的困境。

2、学校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课程设置与农村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此外,现实中设在教师面前的“高压线”太多,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本来就让老师力不从心,疲于应对,一旦留守学生出了问题,又找不到监护人,因此对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就缺乏必要的爱心和耐心。

3、社会负面影响

在信息时代,学生了解社会的渠道和途径大大增加,接触负面信息的可能性也

同时增加。留守学生日趋低龄化,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足以独立应对和很好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

4、留守学生自身原因

留守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与城镇学生缺少共同语言和兴趣,加上他们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在新的环境中倾向于封闭自我。他们往往沉默寡言、独来独往,没几个朋友。这样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就很薄弱,学习、交往上的挫折对他们的影响往往会更大,持续时间也更长。

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当今一大社会难题,要破解,学校、家庭、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应该努力做到:家庭固本、学校“留心”、社会防根。留守学生问题的产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必然产物,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大可能地缩小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但就眼前来讲,首要的还是解决最现实的教育管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方面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目前农村学校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的微乎其微。学校对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家长的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都不是很了解。一旦留守学生出现了辍学、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时,学校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很难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联系。因此,学校应建立留守学生档案,档案应包括学生姓名、学生父母姓名、家庭住址、寄宿地点、临时监护人姓名、家长打工地址、通联电话、经济状况、生活情况、学习情况、行为表现等方面内容,每学年开学初调整核实。建立档案之后,学校应对留守学生实施专项教育和管理,要定期与社区、学生家长交换学生的教育情况。并可将其列入班主任工作考核内容,定期考核评比。

2、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寄宿条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学生提供住宿条件,让留守学生在老师、同学的群体中健康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3、增设心理课程

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农村留守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应开设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教师,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使儿童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教师方面

1、教育理念要更新

显然,传统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方法,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采取适合留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的教育方法。一要坚持以留守学生为本的人本思想,处处为留守学生的成才着想。二要对留守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不仅要对留守学生进行表扬,激励,更应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特长,甚至批评中也应有赏识。三要有服务型教育理念,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感染他们,在服务中收到教育的效果。四要执行愉快教育法。校园要为留守学生创造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校成为他们愉快,温馨的家。五要有和谐的教育理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要和谐,平等,才能营造出和谐的教育环境。

2、教师角色要转变

为适应留守学生的需要,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除了应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特别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监护、抚养职责,使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监护育人、抚养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和父母型教师,教师要把留守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呵护,教师要充当留守学生的父母,在思想道德、生活、行为习惯上对留守学生像父母一般监护抚养:

第一、充当好学习帮助的父母。

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无力,留守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学习滞后。表现在学习没有自觉性,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还有的留守学生异常突出地心情烦躁抑郁,好发怒,不想学习,上课不愿听讲,影响课堂纪律,作业马虎,学习成绩差。老师要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关注他们的学习行为习惯,监督其完成学习任务,树立学习的积极性,规范课堂学习行为。对于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跟他们解决,必要时进行课外辅导,使其跟上班级,多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排除厌学思绪。

第二、充当好行为管理的父母。

为了矫正留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老师要规范他们的行为管理,要把他们看为自己的孩子一样进行管理。该严格要求时绝不手软,该说清事因的一定要其表明,该彻底纠正的恶习必须使其抛弃等。平时注意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会其管理好自己的言行,注意自身的形象。对他们平时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已形成的坏习惯要耐心地逐渐地帮助其克服,循序渐进。

第三、充当好心理依赖的父母。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学生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出现性格缺陷。老师要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心理健康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咨询工作。开通留守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多和他们谈心,及时了解这类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他们随时保持心灵沟通,使他们觉得老师就是心理依赖的父母,在平时受到的委屈向老师倾诉,有什么迷惑跟老师谈等。如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到学生家里看望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灵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样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三、学生方面

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界的各种影响来塑造和培养留守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外界的各种影响是教育的外因,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其成长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是其思想和行为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因素,它有利于个

体角色的内化,也有利于自我心理矛盾的疏解。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内部动机。广大家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有目的地培养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我们要教育留守学生从自身做起,在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觉:

离开父母,很多事要留守学生自己解决,对于过去完全依赖父母的留守学生来说,一切都要从头学起,这是一种生活独立性的训练。利用实践课、活动课、班会课,老师从教会学生打理日常生活开始,引导学生学会准时起床、运动,学会自己料理床铺,收拾房间,学会自己煮饭、洗衣服,学会自己照料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留守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通过同学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要使学生形成自律意识、培养自律行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自律目标,明确的目标能唤醒、激发学生潜在的自律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标制定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目标迈进。学生追求目标的过程就是自律意识得以强化、自律行为得以培养的过程。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实现,又可以激励、强化学生自我约束。通过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标兵”“合格小公民”“优秀团员”“进步生” 等评比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律行为。通过开展“给父母写一封信”“给父母打一次电话”“为亲人做一件事”等汇报活动,营造自律氛围,潜移默化熏陶留守学生,促其萌发自我教育意识,以期实现行为上的自律。

形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对留守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心思都花在学习上,才有利于留守学生抵抗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增强留守学生的免疫力。通过生活自理、行为自律,留守学生的自律能力明显增强,再在学习上引导留守学生自我加压,把刻苦学习转化为他们的内在要求。对学习成绩基础较差的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补习文化课,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让他们与别的学生一样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只要学习成绩有进步了,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更有利于留守学生自觉学习行为的形成。

四、家庭方面

父母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父母如果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有文化素养的人做孩子的监护人。不仅如此,还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忌过度的物质满足。物质和经济补偿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迷于游戏

厅等娱乐场所,临时没有钱而引发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做到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能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考试,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第二、代养人要树立角色意识。代养人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美的家庭结构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贯养,做到严与爱的结合,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其健康成长。

由于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教育部门难以解决。在此问题上,需要全社会的统一认识,共同努力。“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就是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子女的,这是党和国家把社会公正、公平的价值取向作为其处理社会问题的工作指针的具体体现。每一位少年儿童的背后是一个甚至几个家庭,所有少年儿童背后也就是整个社会。只有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和重视农村留守学生的现状及教育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马文起 李克钦.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归因分析.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

(6)

[2]龚建平.浅谈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8)

[3]黎志星.为留守学生构筑爱心家园.湖北教育.2006(4)

[4]吴霓.对解决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建议.河南教育.2006(5)

[5]潘洋.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教育策略.校长参考.2006(5)

[6]张明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班主任.2006(4)

[7]袁志国 刘紫凌.农村留守学生成长与教育问题调查.教育情报参考.2004(9)

6.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论文 篇六

七、一”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严格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教育。而加强对社区党员的管理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推行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实行退休人员与原企业相分离,养老金由社会服务机构发放,人员由街道和社区管理。加上大批下岗职工等纳入街道管理,使得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对象增多,管理难度增大。在众多的管理对象中,对社区党员的管理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如何教育引导党员努力践行“三个代表”,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这堂课,我和大家就社区党员管理教育问题从三方面共同探讨一下,一是社区党员管理教育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二是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特点及对策;三是适应形势,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党员作用。

一、社区党员管理教育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近几年,我们在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经济成份、社会活动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就业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整个社会的运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和城市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也对社区党建特别是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迅速发展,而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相对滞后。近几年来,民营、私营企业以及各种混合经济组织大量产生,这些经济组织一般在业务上没有上级主管部门,很难划归某一行业进行管理。在党的建设上一般没有党组织,也不能依附行政隶属关系设置党组织。与此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一些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转移到社会上,新的社会组织应运而生。而随着群众利益的多样化和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种社会组织不断出现,群众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也不断高涨,除居委会外,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体育等活动群体也逐年增多。这些以“三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社团组织,人员组成复杂,素质不一,对这些组织中的党员很难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育管理。调查表明,在新经济组织中,有的没建党组织;有的党组织不健全,党建工作瘫痪;有的组织甚至游离于党建工作视野之外,党组织对其党员情况难以了解,对其活动难以掌握,形成了新时期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空白点。而在一些社团组织中,成员活动的随意性、流动性较强,有些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对其参加社团活动的情况难以掌握,而按隶属关系,社区又无权对其教育管理。总体看,在体制转轨、城市建设、“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组织在地域上都生活于一定的城市社区中,对社区的依赖性、渗透性都很强,因而对这些组织中党员的管理教育,迫切需要通过阵地化管理,由社区党组织负责。

7.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论文 篇七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点

1. 新建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单一化教育向多样化教育转型期, 新建本科院校不断增加。根据2010年新建本科院校上报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统计, 2000年-2010年, 我国批准和设立的本科院校占普通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强, 其数量和人才培养规模都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而新建本科院校包括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固定资产总值、图书和设备数量等办学条件只占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条件的五分之一, 可见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高效益和高贡献率对促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新建本科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新建本科院校多数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 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对培养精英人才、研究型或技术开发型人才的研究型、教学研究型重点大学而言, 大多新建本科院校根据自身在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及本地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 普遍定位于服务地方和行业的地方性、多科性教学型本科院校, 为国家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 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客观需要。

3. 新建本科院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主体大多设在地级城市且是所在城市的唯一的本科院校, 大大改变和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据统计, 新建本科院校招收本地学生和本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大多超过一半, 这些高校主体面向本地区办学, 有的继续发挥专业优势面向行业办学, 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事实证明, 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人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二、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具有多年办学经验的专科学校升格而成, 在教育管理理念上普遍存在一个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过渡的过程。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工作内容,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这个过渡阶段会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1. 学生多层次共存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复杂

新建本科院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 在本科教育发展的初始阶段, 普遍存在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共建的多学科多层次办学和多校区管理的特点, 在新建本科院校逐步向本科教育的过渡阶段, 本、专科学生共存和多学科交叉的现状造成管理对象复杂化, 旧的教育管理制度无法适用多层次管理对象的不同需要, 新的教育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复杂。

2. 院系整合调整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为进一步做好科学管理工作, 新建本科院校会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调整重组院系机构, 从而使得部分学生所属院系发生变化, 学生宿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等需要适当调整。在调整过程中, 会面对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管理制度的重新制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调岗分配等客观情况, 由于宿舍条件差别、工作交接不及时、信息不完善等因素影响, 而新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尚不太熟悉, 致使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一步到位又形成多头管理局面, 班级管理、宿舍管理、课堂管理等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组织性的培养存在真空地带, 加大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3. 传统工作模式影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效果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历史积淀不深, 适应本科教育管理的经验欠缺, 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与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差距, 需要进一步挖掘有限资源、拓展育人途径、发挥全方位育人功能。在实际工作中,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针对本专科生共存的有效工作制度还须不断完善, 齐抓共管和全员育人的氛围和合力尚未形成, 缺乏系统的工作保障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系统性、连续性和协调性不强。在学生教育管理中, 对专科生注重和强调“管理学生”的行政化教育管理方式较常见, 对学生问题的处理方法简单生硬, 通常采取说教和压服的手段, 对学生的动机和愿望考虑不多, 缺乏说理分析和疏导、引导的灵活性。工作中缺乏对本科教育管理工作规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开展必要的理论研究, 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生理心理的解惑、人生职业规划的设计等缺乏必要的指导, 缺乏与学生良性沟通的前提和人格魅力, 未能适应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与时俱进, 思维转变不及时, 改革创新的动力和超前管理意识不强, 存在一定的被动性, 影响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影响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 合理应对专科院校升本以后所带来的诸多矛盾, 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的转变和具体措施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是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绩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

三、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理念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是新建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是对学生教育管理本质的理性认识, 需要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转变工作理念, 突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瓶颈。

1. 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 要根据新建本科院校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和不同校区的学生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分类管理, 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 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 积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满足学生的合理的需求, 尊重他们的选择,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用真诚之心去凝聚学生, 采取多种形式,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宽松环境, 为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成才等方面创造条件, 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全面发展。

2. 要树立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理念

要客观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的优势资源和在某些条件方面的实际情况, 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降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切实转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行政化思想, 提倡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朋友关系, 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增强学习效果, 实现学生由“被动式接受教育”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转变, 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目标。

3. 要树立服务学生成才的管理理念

要把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 抛弃束缚学生工作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 及时转变工作职能, 变“管理”为“服务”, 确立服务至上的理念, 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采取有效的服务方式和方法, 构建全方位的学生成才服务体系,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有利条件, 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提高管理效能。

四、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面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环境、新的发展要求及新情况、新问题,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紧密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充分认识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办学定位, 努力探寻本科教育规律, 积极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共同构建和谐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

1. 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制度

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多层次多学科学生共存、院系机构调整、多校区办学等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制定并逐步完善各项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 大力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从责、权、利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完善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等长效机制, 形成教学、管理、服务三大系统共同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格局, 创建公平竞争、和谐有序、规范管理的育人环境, 最终实现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目标。

2. 重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

构建目标管理模式, 管理的重点从注重日常行为的管理, 向学生的目标管理转变,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 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行业需求相吻合的学科专业, 将学校各项管理目标纳入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计划中, 帮助学生制订成长计划, 通过新生入学全方位教育、与学生签订自律承诺书、成立学生自律队、成立学生公寓自管会等做法, 充分发挥学生会自律组织的作用, 引导学生自主实施, 成为管理的主体, 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优势, 积极营造育人文化氛围, 以精品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以科学严谨的教风、研风感染学生, 以优美的人文环境熏陶学生, 创造条件并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成才, 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自觉投入实现某种愿景目标中,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高级应用型人才。

3. 建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综合测评体系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综合测评体系是客观分析、科学反映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评价体系。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作者要从适应社会人才竞争的角度去设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把学校的绩效考评要素纳入学生的成长目标和成才工程中, 把设计不同群体目标和不同层次学生个人成才目标的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与本专科学生班集体建设、本专科学生个人自我设计的学业、新建本科院校目标实现结合起来, 以制度化的形式促进学生个人成才目标的实现和整个学生工作管理目标的实现, 积极指导并帮助学生设计大学生涯和成才之路, 努力适应社会竞争和择业的目标, 迎合现代大学生更注重实际的心理状态, 为大学生未来就业、适应现代竞争、促进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协调发展, 从而建立起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实际的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

总之,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融思想性、政策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教育管理。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 需要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重构操作性强的教育管理模式, 寻求有效的方式方法, 切实解决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和现实问题, 从而实现学校在办学层次提升过程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 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水平是衡量高等学校管理水平、学生素质的标准之一。本文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情况和基本特点, 分析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就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 以工作理念的改良和思路转变为切入点, 提出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人才培养规律

参考文献

[1]许斌.新建多科性本科院校学生工作的理念创新[J].高教研究, 2007 (25) .

[2]唐元松.新办本科院校学生工作人性化初探——以东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系服务学生考研为例[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8 (8) .

[3]姬海苗.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的思考[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8 (Z1) .

[4]李同果.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作思路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0 (8) .

[5]林木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格局[J].海峡科学, 2011 (2) .

8.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论文 篇八

关键词:技能型名校;“问题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93-01

一、管理观念相对陈旧

随着我国技能型名校的建设与发展,在技能型名校学生管理中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面对新问题、新情况,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已很难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需要创新学生管理理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以使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得到较好的发展。

试图以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为指导,运用新思想新观念,全面审视技能型名校的学生管理,分析其特点,力求抓住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学生观、人才观和学生管理理念落后等关键问题,从而树立技能型名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管理、服务相融合的理念;科学性、时代性、层次性相结合的理念。

学生观念落后。对学生的独特性、可发展性、人人都可以成功等方面认识不足,因而对学生持消极的态度,有的管理者至少认识不到学生都是可发展的,认识不到学生都有学习的需要,都有发展的需要,认识不到每个学生都是需要帮助的。人才观念落后。唯学历论英雄、鄙薄职业教育。只有教授、专家是人才,不认为理论素养低但能创造社会价值的技术工人是人才。

二、教育针对性不强

技能型名校有的学生管理者未能清楚了解问题学生的情况,没有认识到问题学生个性的差异性、需要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回避问题学生之间的差异,在管理目标和管理内容的确定上千篇一律,管理方法选择上刻板划一,难以做到“因材管理”。缺乏对合作育人、环境育人认识。技能型名校学生管理者处于对问题学生的安全考虑,从而对问题学生实行封闭管理,而对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学校内部各部门、家庭、社会是问题学生管理资源缺乏认识,导致教育合力难以形成。这种重管理轻教育的管理模式是由历史上我国教育管理理念的缺失和落后造成的。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往往以严厉的管教作为教育的主要理念,认为只有严格要求才能真正的学到知识,记住应该遵守的学习法则。但这种灌输式的传统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时代发展,但是在我国教育管理工作中还存有部分残余,这种残余的表现形式不是明显的表露出来,而是在改革和向现代教育理念变化的过程中,由于原有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和新教育理念实行初期的不适应导致残余传统理念的流露。表现为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主要依靠制度规定中关于做某件事情的处罚措施加以管理,而不是通过制度保障,让问题学生在发生问题之前或之初,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对其进行问题干预,做到及时纠正及时教育。

三、服务意识比较淡薄

现在技能型名校有的学生管理者没有把问题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而是把问题学生作为客体来对待,不是围绕问题学生自身的需求来做安排,而是作为管理的对象。

大以往高校教育管理的弊端,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教育管理的观念比较落后,表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就是习惯于按照传统的经验和管理方式来处理和解决问题,有的甚至宁可保守一些不出问题也不愿意大胆进行教育管理创新,使得教育管理停留在“管”的层面上,不注重为教职工和学生服务,也不注重发挥高校工会等各方面的智慧和作用,民主化程度不够高。二是高校教育管理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即使已经形成的一些制度也没有及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修订完善,很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层次上,这就使得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现实管理依据和标准,管理的计划性和程序性不够强,有的管理处于应付和混乱状态。三是高校缺乏对教育管理队伍的优化配置,不注重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有的高校把教育管理岗位当作安排“闲人”的位置,使得高校教育管理缺乏一支强有力的教育管理队伍,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是特别高,而且对于现代化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运用不够,影响了高校教育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四、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诸多高校普遍注重学生管理的正式制度,如文字性条例,却忽视了学生管理的非正式制度,如校园文化、生活环境等,而这些非正式制度在学生管理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在技能型名校建设单位当中尤其突出一些学校存在“家长式、家族化”管理的现象。虽然山东省职业院校都建立的学生管理机制,但是一些技能型名校的学生管理机构中缺少学生代表;相当一部分技能型名校的学生管理机构成员中,教工代表所占比例过大,保留着家族式管理的典型特征;由于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仍然处于建设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健全的地方,导致的后果就是缺乏有效合理的指导。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人们往往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断定这件事情是否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这主要是由权限不明造成的。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权限要求,在程序管理程序执行的具体操作中,往往容易产生合作不力即各管理部门之间的职权范围不明确,在当前学生问题向着复杂性和综合性发展的趋势下,单独依靠某一部门已经很难彻底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但实际上相关部门联动运作的少,互相推诿的多,未能从根本上达到服务学生的宗旨。这主要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缺乏借鉴管理学上的组织经验,各部门缺乏对学生管理的工作交流。

参考文献:

[1]何樹德.试析问题学生管理中的叙事策略.教学与管理,2012,(1) : 50-51

[2]冉亚辉,石庆新.重用问题学生: 一种特别的教育方式.教学与管理,2010,( 7) : 50 - 51

[3]王嘉乐.“爱”行走在细节之间.中国教育学刊,2010,(6) : 83-86

[4]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思考教育与职业屈战伟;2013-03-21

[5]杨浩,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性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12-05

[6]胡慕鸿 许在华,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创新问题探析[J]科技信息,2009-02-25

作者简介:孙毅,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9.问题学生教育案例与反思 篇九

一、写出案例。

杨卓妍同学学习不太好,在上课时总是坐在座位上没精打采地听课,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作业不会做又不敢问别人。下课的时候,不敢与别人一起玩,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还被一些同学嘲笑,有时甚至被个别同学欺负。有一次,一位学习好的学生莫俊辉不小心把她的作业本碰着了掉在地上,她不敢出声指责反而被莫俊辉同学拳打脚踢,其他的同学不但不劝架,反而在那里观看、发笑。上课了,这位女生也不敢向老师报告,只是伏在桌子上痛哭。

二、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反映出本班学生杨卓妍孤独、怕羞,莫俊辉自私、冷漠、叛逆,缺乏一种团结合作、互相尊重、积极向上的不良心理等等。如果让这些不良行为和心理继续发展下去,不但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为此,我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心理指导。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

根据上面这个案例,要改变学生的不良心理素质,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首先教师必须由过去那种居高临下、以长者自居的思想转变为与学生相处融洽的新型平等师生关系,以心理素质和健全自身人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对学生具有吸引作用,可以使学生愿意接近教师,可以使学生乐意和老师接近,愿意和老师交流思想,为学生搭建一座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桥梁。学生自然而然把教师当作值得信赖的朋友,他们就会开怀畅谈,与教师推心置腹地谈自己的心事。在了解杨卓妍的情况后,我有意接近他,与她交朋友,在生活上帮助她,在学习上经常教她完成作业,每次都鼓励她“你能行的”。在单元测验中有意提高她的分数,她尝到了成功的希望,认为老师是个可靠的朋友,消除了心中的顾虑。

(二)在游戏活动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上面这个案例中,学生存在不良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对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游戏活动是以“游戏”为中介,使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各种游戏折射出来,进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游戏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合群性,改善人际交往状况,培养他们竞争与合作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为了改变班上同学的不良心理,我将心理教育寓于游戏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我利用班上的活动课举行了一次拔河比赛。我有意挑选一些像杨卓妍、莫俊辉这样性格孤僻、不合群、自私的同学组合成第一组,另一组是由班长自己挑选合得来的同学作为第二组,队员相等,能力相当。结果在第一次比赛中,第二组的同学不用吹灰之力就轻易取得胜利。这时我抓住机会,暂停比赛,让各小组检查胜利和失败的原因,调整战术,再比赛。第二小组组长说:“我们小组的组员个个身强力壮,精神饱满,在我带领下,大家团结一致,共同用力,最后取得胜利。”而第一小组组长在检查失败的原因时说:“按人的能力,我们小组应该赢,但在比赛中,有些同学平时都不接触、不来往,一时组合起来,大家很陌生,不一致出力,缺乏一种凝聚力,缺少合作精神。”于是,我针对这种情况,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使大家认识到:顽强的意志、共同合作、团结一致是战胜困难的主要条件。我又组织第二轮比赛,由于第一组的同学调整心理,同心协力,所以这次比赛取得了胜利,他们高兴地笑了。第三轮比赛又紧张有序地进行,几分钟过去了,大家都不分上下,红绳在中间移动,但时间到了,裁判员只好宣布“这次拔河比赛一比一打和”。这时,第二组的同学也向第一组的同学祝贺,两组的同学互相拥抱,互相勉励,一片热闹的场面。

同学们带着激情回到教室,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小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同学们认识到:要使一个班集体充满生机、取得胜利,首先取决于每一个成员,只要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健康心理,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而杨卓妍同学也在这次活动

中放开心怀,大胆展现自己的风采,与同学友好相处,融入到大家庭中。其他同学也不再排斥她,开始慢慢接受她。

四、辅导效果与反思。

通过以上活动,杨卓妍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开朗了许多。找她来谈话,已经有问必答。她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并经常与他们一起活动,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更为可喜的是,同学们还能常常看见她那灿烂的微笑。

上一篇:北影进修班招生简章下一篇:解雇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