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声乐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共11篇)
1.解码声乐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 篇一
“主体式教学模式”在声乐课教学中的实践
href=“#”>
翻开现在的声乐课本,还是那几个内容:《美声初级、中级、高级曲目》、《民族初级、中级、高级曲目》、《通俗初级、中级、高级曲目》等。如何将这些看似陈旧的教学内容,通过合理运用“主体式教学模式”,来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文化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通过激发学习兴趣,确立主动学习意识
1.运用多种不同的导入教学手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高涨的学习兴趣和情绪,是上好一堂声乐课的良好开端。当每次新课开始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来调动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下手,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比如在学唱新歌时,有一节课讲《又唱浏阳河》,我举的例子是通俗版本范唱。首先学生们对流行音乐是相当感兴趣的,其次有部分学生能从业余文化生活中获取的知识,有助于他们今后的练习。通过这堂他们都比较有学习欲望的课,学生们学到不少知识,不但知道了什么是通俗唱法,美声风格唱法等,学习和掌握了这些唱法风格基本形式和规律。更了解到这些看似普通的歌唱中竟然有如此的奥妙。不同的唱法风格可以表达出歌者不同的思想情感。从而举一反三,学生在欣赏一些名家演唱的过程中也就能体会到歌者表情达意的巧妙之处。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除内容的选择之外,课堂的气氛营造和师生间和谐的关系调节,都是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的。比如学唱《孤独的牧羊人》,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电影《音乐之声》,学生们看到电影中欧洲美丽的风土人情,还被配上了动听的音乐,又有另外一种享受的乐趣。他们都很兴奋。课堂一开始,气氛就变得热烈起来了。
《孤独的牧羊人》一课中,为了避免单一的教与学,我提议进行混声合唱。请学生自愿组成两组,每组8人。另外请一个学生做指挥。两组之间相互竞争,体会专业合唱团的创作过程,同时学生在娱乐中体会,得到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二、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奠定主体意识
现有的教材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单一的传授知识。但是如果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设立合理的教学环节,适当补充新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在学唱《伊犁河的月夜》的时候,我简单介绍了声音形象是歌唱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然后我不局限在单纯的书本作品欣赏,而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声音形象的情感表达,为了把学生的目光投向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我提出让他们分组搜集伊犁河风景图片和当地风俗人文。经过小组的讨论,同学们决定因地制宜,用自己的肢体来或舞蹈动作表现出自己的创意,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本土人,摆出各种不同的造型。活动中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思想像开闸之水,创意作品形式多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伊犁河的月夜》中讲到人物情感设计,单纯的讲解和图片欣赏是不能满足学生求知欲的。我尝试着给他们提供了不同故事情节,让他们根据已有的剧本,揣摩人物性格特点,自己动手设计。这些看似简单的模拟故事,却能表现出人物性格,表示出国度,时代,民族特点,表现演出的季节,时间,地点等,再加上学生们的合理夸张,使人物更具有了戏剧色彩。
三、学、练结合,增强主体意识
中等专业学校声乐课不能仅停留在欣赏作品和演唱上,也需要在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独立进行教学方法,学、练结合。教师在这个环节只是以辅导为主,让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尽情发挥。
在课堂练习的时候,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能根据我讲的要点就可以了,唱的作品是同学自己选择。同学们情绪高涨,唱自己喜欢的作品。最后的作业总的都还不错,有的想法虽然都很稚嫩,但是都能抓住作品的特点,并且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听了学生的演唱,大体就知道情感表达的特点。整个过程都是学生独立自主、主动积极完成的。
上完《伊犁河的月夜》之后,我又准备了一节设计教学课,请学生们假设自己就是教师。大家在前一节课上欣赏完国外传统与现代的音乐作品后早就跃跃欲试。既然老师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展示自己设计教学思想的舞台,他们当然格外卖力,分组模拟教师与学生的配合。虽然有些教学语言生硬,但是我想,如果是经过他们认真设计和创造的,就是一个好的作品。
四、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提升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教师一锤定音的。这样的行为,忽略了学生自我和群体的评价能力。在“主体式”教学中,总结评价不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更主要的是由老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评价。通过评价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清晰的记忆》一课中,我把各组的演唱录制下来,让学生一起参加评议,大家面对自己的声音时,由不断发出惊讶。但是也有不少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还上台来示范。在这些评价说理中,大家巩固了先前学到的知识,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与“学”,摈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育,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育。才能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去主动探索知识,增强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
2.解码声乐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 篇二
关键词:声乐教学,艺术实践
近年来, 越来越多高校的音乐院系, 把艺术实践课作为其教学大纲中的重要部分, 尤其是对于声乐教学来说, 舞台实践显得格外的重要。因为, 声乐演唱不仅展示的是歌者扎实的演唱技巧和漂亮的音色, 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塑造出一个音乐形象。
任何艺术的提高都需要实践, 如何使声乐专业的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声乐艺术实践怎样开展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声乐实践课对于声乐学习的重要性
声乐课堂上的教学是一种常规教学, 教师通过讲解、师范、引导等手段, 使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 演唱技能。课堂形式通常采取“一对一”“面对面”, 学生与教师之间彼此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演唱能力和水平。
然而, 声乐艺术一门集演唱和表演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 它最终是要在舞台上展现并升华的。舞台实践能够充分发挥和检验学生的专业水平, 在实践的过程中, 可以发现自身的缺点或问题, 包括声音技巧、舞台表演、心理调控等。
所以, 舞台实践是声乐学习的需要和成功的保证, 应该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
二、如何更好的开展声乐实践课
1. 课程设置
把声乐实践课列入学生培养计划的一部分, 提高实践课的学分以及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充分认识地到实践课对于声乐教学的重要性。
从大学二年级起声乐主修专业的学生必修, 非声乐专业选修声乐的学生进行选修, 课程设置为期两学年 (四个学期) , 根据学生程度以及每学期工作安计划, 每周安排2—4个课时。
2. 师资配备与培养
在教师的配备方面不仅有声乐教师, 还应从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来安排舞蹈老师或者表演老师参与其中。从实际的效果来看, 不仅不同专业老师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而且能够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指导和提高。
在教师的培养方面, 积极组织教师外出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修, 从经费上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及业务培训。另一方面, 教师更加需要实践,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演出活动以及参加各级各类的声乐大赛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更好的服务教学。
在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同时, 还应积极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强化人才引进力度, 有针对性聘请一些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素质过硬的知名专家、艺术家等作为兼职教师来完善师资结构。
3. 课堂教学组织
(1) 歌唱舞台的基本技巧培养
歌者演唱时要有精气神, 形体动作要因情而发, 并有律动感。总的原则是“假戏真情”“神贯始终”“唱为主, 动为辅”。《情寒新吟》中说:“戏无真, 情难假。若无真情, 演唱戏难;即有真情, 幻作假情又难”;演唱者在舞台上表演, 要神韵贯穿始终, 才能将心中所想变成眼中所见, 再转化为感人的口中所唱;再把握好演唱声音的同时, 演的形体为辅, 做到精、巧、灵。
(1) 手势。表演艺术中的手势来自生活, 是生活的美化。代表情绪和语汇的手势很多:齐眉眼、前指、旁协指、远指、怒指等等。
(2) 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神藏于心, 外侯在目”。人的感觉70%来自眼睛, 23%来自耳朵。表演中的眼神是画龙点睛的关键环节。a.要以虚看主, 定睛为辅。早唱一般大量的曲词时, 眼睛要广视泛见虚看, 但要心中有情有物, 在唱个别的重点字词时, 为突出强调其深刻内涵, 不仅在唱腔上要做一番不同寻常的处理, 而且眼神还要盯住——像真见到时那样定睛聚光、发亮有神;b.神不外散线不断。歌者演唱的始终要神情饱满, 眼睛所见每一处的各个“点”都要连成“线”, 且不断——眼珠不能乱转, 同时眼神要前后呼应。
(3) 身法。舞台表演重点中身体转动的方法。a.三面串三线。这是指歌者在台上的站姿的三个方位、角度:正前方、左方、右方。正前方:在唱前、唱中的大部分及歌曲的头尾时, 身体要直立;在唱的中间可做前后左右少许的调度;左方、右方站姿要成或左或右的丁字步, 下巴分别对准左、右胸并各成一线。丁字步时身体面向观众的角度是藏二留八, 即二分向后留给自己, 八分向前面向观众, 使站姿富有曲线美、含蓄美;b.脉脉相通。任何局部动都要因情而发, 要动一发而牵全身;c.迂回婉转。做动作时要欲左先右、欲前先后, 动作的起始要富于美感, 是圆转连绵的弧线型, 而不是生硬的直线型。当然这里是针对单独演唱身法的基本要求, 在表演唱或是歌剧唱段就要根据人物、角色适时安排调整形体动作。
(2) 多种风格、类型声乐曲目的表演技巧培养。
根据由简到繁、循循渐进的教学原则, 合理的安排教学所演唱的曲目。第一学年可重点安排大家所熟知的中外传统民歌, 这部分作品一般都具有各国家各地区鲜明的地域特点, 而且旋律大多短小精悍、朗朗上口, 容易被学生掌握。例如我国的传统民歌《想亲亲》《龙船调》《达坂城的姑娘》等, 外国民歌诸如《乘着歌声的翅膀》《西班牙女郎》等等。演唱这类作品时可以借鉴其本民族独特形体舞蹈动作进行表演。第二学年课适当安排部分著名的中外歌剧经典唱段、大型声乐作品以及一些其它类型的声乐品。例如, 歌剧《伤逝》中的《紫藤花》、歌剧《茶花女》中的《饮酒歌》。演唱这些作品要培养学生对剧情、角色定位、人物性格、内心活动等多方面把握, 在演唱时能够充分的进入所扮演的角色, 这样才能做到“活灵活现”。
4. 考核管理
在每个学期的期末, 以学生专场汇报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喜好自由组合, 排练好多种多样、风格各异的节目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可根据学生表现给出一个起评分, 然后再根据具体每个学生参与节目的数量、节目的质量等方面评出优、良、中、差四个评分段, 给出其相应的分数。当然, 考核不是最终目的, 更重要通过舞台, 能够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提高。除了期末考核之外, 教师更应当通过多种途径, 多方面的搭建平台提供给学生锻炼展示的舞台。
三、搭建学生展示平台
⑴专场汇报。除期末的专场汇报列入考核外, 在每学期之中还应至少组织学生1-2次得专场汇报作为平时成绩列入期末考核。与考核成绩挂钩, 给学生压力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 毕业班必须在最后一个学年中举办毕业专场汇报, 来为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做一个圆满的总结。
⑵专业比赛。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与校级、市级、省级等各类比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比赛, 成绩优异、专业突出的学生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增进友谊。
⑶校园舞台。校园舞台是非常重要的实践平台, 也是学生参与最多、积极性最高、容易掌控的实践平台。比如:迎新生、校庆等等, 不断促进良好的艺术氛围
⑷社会实践。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适时的参与商业演出, 这样既能得到锻炼也能挣得收入, 并且积累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⑸暑期艺术实践。积极组织学生暑期送文化下乡活动, 深入到乡、镇、村等地方搭起百姓舞台, 在这样的过程中, 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对自己的课堂学习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总而言之, 艺术实践对于声乐学习者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只有不断的付出行动, 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每一名声乐专业的学生, 无论演唱水平高低都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尤其对于声乐基础不好的学生, 通过实践可以逐渐积累起自信, 这样可以很好的弥补他们在演唱水平的上的不足, 进而激发起更大的表演热情, 逐渐走向成熟, 这正是开设声乐实践的课的真正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2]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 2003
[3]徐小懿等.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6
[4]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3.中学声乐教学实践探讨 篇三
【关键词】中学 声乐教学 实践
我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在课程地位、课程管理还是教材编写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音乐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在音乐教育中融入了人文主义与多元主义的价值观,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倡导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感受与体验。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
一、目前我国高中声乐教学的现状
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的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培养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顾及每个学生的特殊爱好和音乐特长。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全国掀起了一股艺考热,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让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去学习音乐参加艺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出现畸形现象。很多高中都将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窄化,这也成为少数学生升学的敲门砖,而每个学校的音乐特长生的教育情况也是纷繁复杂,有以特长生的身份直接考入高中的,也有高一转入特长生班的甚至还有到了高三以后因为成绩的原因开始学习声乐的,学生生源复杂,基础不一,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教起来也困难。再者,很多艺术特长生文化成绩落后,自制能力差,不遵守纪律。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当前高中声乐教学的重点问题就是如何兼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二、高中声乐教学的实践方案
高中生的心理发育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接近成年人的心理发育水平,他们的逻辑思维、概括能力与组织能力都有所提升,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对事物有着独特的见解。高中声乐教学对于普通学生声乐教育与特长生声乐教育我们要定位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普通高中学生声乐教育方法。在普通高中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欣赏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适当地培养一些演唱技能,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体验式教学法、比较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和合作式学习法。
体验式教学法比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一些音乐的欣赏让学生的心灵与音乐作品释放的情感产生共鸣。
比较式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不同人文背景的音乐、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等,让学生对于音乐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在对比之中了解各个类型的音乐不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注意力。
探究式学习是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音乐问题来进行探究,老师则负责对这些问题进行把关,对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指导。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由传统的教育者变成了学生的合作者,由传统的指导者变成了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主题,在探究的过程中挖掘出更多音乐知识与音乐背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的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最典型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小合唱,小组自行选择歌曲进行设计创编,在歌曲的表演中加入自己的元素,然后共同将歌曲演唱出来。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增加学生声乐学习的趣味性,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高中艺术特长生的声乐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学校对于特长生都有着规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特长生的声乐教学难点就在于气息、共鸣、位置和声音观念。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每个学生都要树立正确的呼吸方法,只有呼吸正确,声音才能纯正,音色才能优美。老师在上声乐课的伊始要给学生讲解唱歌呼吸的特点,分析不同歌唱类型呼吸有什么特征,确立胸腹式联合呼吸在演唱呼吸中的地位。吸气的时候横膈膜下降,腹肌扩张,空气进入肺部,呼气的时候腹肌收缩,压迫横膈膜上升,吸进的空气由于受到压迫经气管呼出体外。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那些呼吸错误的同学,要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解决吸气浅、气息僵硬、吸气不稳、漏气等问题。
共鸣器官包括口腔、咽腔、鼻腔、口腔和共鸣腔,合理地运用共鸣对于发声训练非常重要。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共鸣的原理和三大共鸣,做到有的放矢,介绍一些声区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歌唱声区的运用与共鸣之间的密切关系。
咬文吐字的练习可以先了解一些以声、韵、调为特点的汉语发音规则,运用“十三辙”来研究咬字吐字的方法。对于广东地区的学生来说,普通话的发音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老师还要根据地方的方言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发音不准的地方,争取做到字正腔圆。
最后,要把握歌曲的处理和表现,学生要去熟悉作品的创作背景,抓住作品所表达的意境。要唱熟曲调、熟记歌词、唱准高音,简单分析歌曲的结构,了解歌曲的旋律特征,对于每一部分都进行仔细的研究,用自己的感情和理解将歌曲完美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考翠双.高中声乐教学中歌曲的选择[J].新课程.2010(07).
[2]武海鹏.高中学生歌唱的训练[J].神州.2012(03).
4.解码声乐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 篇四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声乐教学;实践应用
教育作为培养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往往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锻炼学生在声乐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优秀人才,诸多的教育者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也致力于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成效。但是,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想使学生能够在声乐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则必须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音乐等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感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步。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和含义
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和客观的学习规律等诸多因素,采用多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以此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借以实现教学效果的增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式教学往往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通过种种方法,促使或者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辅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方法巧妙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欲望,并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提升教学的综合性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
声乐教学相对于其它科目的教学而言,其内容往往更加抽象,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及时理解并吸收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采取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法生硬、死板的特点,能够用更加切合学生思维模式的途径,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等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知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二)提高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启发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往往都可以采取不同的具体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同时,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采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将教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理解,并进行吸收。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声乐的学习降低了难度,同时增加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容易提起对于声乐学习的兴趣。此外,启发式教学也着重于强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够带给学生美好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激发学生对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拓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也具有主导作用,因此,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往往跟着教师走,容易形成固化的定势思维。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思维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形成对于相关知识、技法等的正确理解,这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以更加多样化的思维面对学习的内容。这才是真正地“授之以渔”。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善用形象的语言
声乐本身就是要用声音去表达自身的情趣、对生活的理解,并感染他人。因此,教师本身不仅需要具备较为深厚的声乐功底,还应当具备相当的语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教学过程中比较生硬、专业化的语言转化为更加切合学生理解、提升学生兴趣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声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气息等的专项训练,其内容都比较枯燥,如果教师采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还容易使学生因为学习受挫而打消其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更加应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形象诙谐的语言,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于相关的教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还有利于形成对于学生的启发作用,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刻认识。例如,在训练学生将声音靠前唱时,教师可以避免传统教学语言中的枯燥性,转而使用形象生动、诙谐有趣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说“让你的声音先向后画圈,然后再抛向前方”。简单的转化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训练的捷径,还能使教学过程充满乐趣。
(二)创造合理的情境
声乐是艺术的一种,往往有其产生的特定情境。而教师也可以将声乐教学的相关内容转化为与之相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特定情境的氛围中受到引导和启发,并逐渐形成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情境的创造也有利于打造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思维方式的训练和拓展,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全面、具体。情境的创造不一定需要借助过多的道具,往往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等的指导就可以完成,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使其能够产生教师预期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师创造的情境收获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气息下沉的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造,将刻板的练习方法用更加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训练的成效。为了避免学生用错误的方法将气吸到胸上,教师可以创造闻鲜花芳香气味的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做出相应的动作,继而进行正确、有效的气息练习。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表达,是声乐的一项重要功能,同时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要想达到启发式教学的良好效果,激发情感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受到相应情感的感染,学生在声乐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才会具有更大的魅力。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不足,因此,教师往往需要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情感的激发往往并不是一个直接的过程,甚至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要想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和充沛的情感投入到声乐的学习和训练当中,激发情感的方式应当是多变的,或直接,或婉转,或激烈。只有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予学生不同的启发,才能使其情感的表达更加符合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曲目意境。例如,曲目《大海啊故乡》是一个质朴深情、平易亲切的曲目,在进行该曲目的训练时,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对母亲、祖国、家乡、大海的感情。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母亲的影片等形式,以“母亲”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情感,并逐渐上升到对于家乡、祖国的情感,最终形成完整的情感层次,促使学生表达出浓厚的感情。
(四)组织多样的活动
声乐的学习并不是死板的,也不是仅属于个人空间的,应当严禁类似“闭门造车”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来自于实践的启发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形式。无论是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声乐练习的教学,教师都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的举行,带给学生不同形式的启发。尽管学校的教学设施、场地、课时等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作用,但是,教师仍旧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不同的活动,如竞赛、表演等等。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收获经验,还能使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加主动的方式弥补自身的不足。例如,教师可以在民族音乐的学习进行到一定的阶段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民乐演唱大赛,使同班甚至同校的学生能够同台切磋技艺、进行交流。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中,促使学生从他人的长处受到启发,并对自身的声乐技能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
四、总结
声乐教学由于自身特点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现代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应当更加认识到让学生发挥主体功能的重要作用,因此,启发式教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其学习兴趣、锻炼其思维方式。但是,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多样的选择或者组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歌,王朝辉.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方法[J].北方音乐,2015,(01).
5.解码声乐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 篇五
桂林光华学校 江北斗
作为高中音乐老师,担负着学生声乐启蒙的重任,万丈高楼平地起,启蒙老师起码得保证不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下面是我多年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一些独到见解。
一、将声乐与物理学横向联系
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产生振动的物体材料多种多样,材料不同音色也不同,振动再引起共鸣,共鸣体的型状也直接关系到声音的质量。传统的“三种唱法”往往会让初学唱歌者误解,大多数初学者首先把自己划个牢笼——我要唱美声?民族?通俗?没有想到自己发声的材料怎么样,共鸣腔怎么样,一味追求唱什么,没有想到自己适合唱什么。一支竹制的乐器要唱出铜管的声音请问能做得到吗?一支小号想唱出大提琴的声音又怎么去做呢?所以,学声乐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好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发音材料——声带宽窄厚薄和位置的深浅,共鸣腔——喉管口腔及鼻腔的形状,之后才能判断并确定自己适合美声?民族?还是通俗,并在选歌上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唱出自如、流畅、美丽、动听的歌,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2.通过简单的物理实验找出声音不好的原因。其一用纸卷一个纸筒靠在嘴上朗诵和拿开纸筒朗诵有啥区别呢?当然用上纸筒声音好得多,究其原因得出:声音浅管子短就不好听,管子变长声音就变好。其二用小号试验,小号的声音就是嘴唇振动的声音,单听嘴唇振动的声音尖锐刺耳不好听,嘴唇上加上一个号嘴就会变得稍微好听,再把号嘴插入小号就特别悦耳动听。学习唱歌的过程就是把自己把你的发音管变得越来越长的过程,但唱歌不可能把管子向空中向外延长,那就只能从自身解决往里面变长。3.凸透镜的原理。大家都知道,太阳照射大地,总不会平白无故的让森林和
房子随便就着火燃烧吧,但如果用一块凸透镜将阳光集中在一点,很快就会着火。我们唱歌声音没有穿透力,唱不了高音,就相当于阳光不会自然,如果将声音像凸透镜控制阳光一样集中在一条线上沿着后咽壁往上冲,声音的效果一定会好得没法想象。
二、正确地使用力量。
1.足底呼吸法。唱歌肯定要使用力量,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力量呢?我们知道肺是用来呼吸的,平时的呼吸不需要多大的气息,也就感觉不出呼吸所用的力量,单靠肺的力量也完全能够呼吸,一旦进行强力运动,如快速跑步、演奏吹管乐、歌唱等就会觉得气息严重不够,需要加大呼吸的强度和频率。加大呼吸的强度和频率需要力量,这么大的力量如果全由肺完成,肺不被累成肺病才怪呢?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一种科学的用力方法——足底呼吸法。具体做法是:呼气时用脚趾抓地,吸气时脚趾放松,再抓地呼出,再放松吸气,循环往复。你只要反复去做,就会发现肺部用力越来越少,气息越来越充足,跑步越来越轻松。运用在歌唱中,脚趾放松吸气,脚趾抓地唱歌,再放松吸气,再抓地唱歌。这样你一定会发现唱歌时肺部、脖子、越来越轻松,同时你歌唱的管子也越来越长,音色越来越美。其实这种呼吸法和博大精深的中国功夫呼吸法完全一样。也和声乐理论中的丹田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同出一辙,只不过是更加形象、更加容易理解而已。
2.让脖子完全放松。如果学会了脚底用力的方法,就要用思维把所有的力量都放到脚底,让脖子全部松弛下来,要松弛到什么程度呢,要松弛到不用枕头平躺床上睡着了的程度。这样才能让你的歌唱发音管越来越长,脖子稍一用力,肌肉就会把管子卡住,这时再发声就相当于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也好比一手推门一手拉门,门打不开却白费力。脖子放松了,歌声在在脚底的控制下缓缓涌出,像泉水、像清风,沁人心脾。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永远同时存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脚底的力量从脚趾开始往上传递,同时必须有一种反作用力向下运动,两者
碰撞而发出金玉之声。这种反作用力从何而来呢?就像人喝下一口水顺着喉管往下流直达丹田(肚脐)下方,那么这种反作用力也是在思维的引导下像喝水一样往下往下再往下,一路走来把喉管全部打开,在丹田处与脚底的力量碰撞,歌声由此而产生。这样你歌唱的管子变长了,脖子也放松了.如果不谈唱歌的感情投入,吐字等方面,单从物理现象理解,你把唱歌就当成每唱一句就是有一口水流到丹田与脚底力量产生对抗。
4.爬山虎的原理。爬山虎是一种藤蔓植物,藤是软的,可是他能爬上很高的楼房,什么原因呢?因为它巧用力量,紧紧地贴着墙壁往事爬。离开了墙壁,尽管它拼尽全力去昂头往上,最高始终不过一两尺。唱歌也一样,要想让歌声挺拔有力,高音通畅,也得学学爬山虎,大脑在想象与控制中,将声音紧贴咽腔后壁往上冲,就会觉得非常轻松,歌声也会变得挺拔并充满活力。
5.躺着练歌也是一种好方法。平躺在床上,四肢伸直,不用枕头,这种状态下,你就全身放松了。再试着唱歌,慢慢感受是怎么用力的,站起来也像睡着一样,用同样的方法练习,也能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
三、把人当成一件乐器。
1.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就好比是一根直径较大的竹子,只能制成曲笛(如C调、低音G调), 只能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好比是一支直径较小的竹子,只能制成梆笛(如F调。小G调),是民歌料子。大G调的竹笛永远也不会吹出小G调的效果,小G调也永远吹不出大G调的声音。人也一样,不同的是乐器固定死了,人可是活的,肌肉可以通过正确的控制产生一些变化,高音是通过肌肉控制,将歌唱的管子整体缩小而获得。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
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
2、比较好的音箱,起码得有三个扬声器——低音、中音、高音,如果只有低音扬声器,声音沉闷压抑,如果只有高音扬声器,声音尖锐刺耳,只有当高中低三个扬声器同时发声才会得到理想的悦耳的声音。歌唱者也不妨把自己当成一个好的音箱,胸腔咽腔共鸣是低音扬声器,头腔鼻腔共鸣是高音扬声器,喉腔口腔共鸣是中音扬声器,如果三个扬声器都有共鸣,歌声一定美妙。
3,如果二胡没有下面的圆筒,或圆筒是实心的,如果吉他没有那个箱子,或把箱子外面堵住,你可想象声音的后果吗?共鸣箱的打开是多么重要啊。要做到充分打开和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上述所说的用力方法是最为重要,用力的方法如果错了,不但打不开,还会因为肌肉的紧张,共鸣腔越来越小。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如: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的积极配合、协调。喉结的位置在哪,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
四、音乐与圆。
1.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圆组成的,大到星系,小到分子原子,一些物体表面看来不是圆,但它的分子都是圆。那么我们的歌声要想好听,首先得让人感觉到圆润,只有圆润才会悦耳。怪不得所有的乐器都充满着圆和圆弧。
2.既然人就是一件乐器,当然得形成很多的圆——圆圆的喉腔、圆圆的口腔、圆圆的咽腔、圆弧的胸腔和鼻腔以及圆润婉转的歌声。喉腔和咽腔打开了自然会是圆的,口腔呢?掀开不一定是圆,舌头与上腭要组成一个圆,舌根与喉腔得连接成为圆弧,小舌要提起形成圆弧以便产生圆弧型的头腔共鸣,口腔变圆不能让下巴往下拉和用力,只能将上腭像打开盖子一样往上掀开,下巴一旦往下拉,喉咙就会被卡住,圆就无法形成,自己唱着吃亏,别人听着刺耳。
3.一些形容歌声的词语如:歌声绕梁、绕梁三日、余音袅袅、歌声婉转等等,这些都与圆、与旋转有关,说明美妙的歌声是旋转的、是圆的,旋转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最具穿透力的。由此,我们可以假想自己的丹田有一台永不生锈的发动机,在不停地旋转不停地歌唱,吸气就是给它加油,你不是在用嘴巴歌唱,也不是在用喉咙歌唱,而是你用发动机来诉说你的心声,歌声穿过长空,传到每一个人的耳朵。
五、歌唱时的一些感觉。
1.练习唱歌时只要出现喉咙不适(如发痒,发干,发痛),一定是方法出了问题,必须马上停下来,然后想一想自己的哪些方面做错了,修正之后再练。如果方法正确,越唱喉咙会越湿润。连续歌唱下来,只觉得有点累,而没有感觉喉咙不适一定是好的。
2.唱歌时如果发现自己是在记歌词、想音准、节拍,或在想自己的方法,起码可以肯定唱得不是很理想。用力、用气的方法练到习惯成自然才好,歌唱是向人们诉说心里的话,或讲一个动人的故事,让大家一起感动。
3.舞蹈是用肢体讲故事,让大家感动,唱歌是用歌唱的语言及少量肢体语言讲故事,当然面部表情也非常重要,这要平时经常练习两边笑肌及眉宇的灵活,才能很好地配合你心里的故事,歌唱时感觉到了自己眉飞色舞就好。
4.如果发现自己是在模仿别人的歌声在唱歌,一定不会唱出好的歌来。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著名的歌唱家没有一个声音是相同的。
六、人人都需歌学唱。
1.学好唱歌的方法有益健康。学会了唱歌的方法就等于有了更好的呼吸方法,用于医学上可以治疗慢性咽喉炎,肺活量增强了,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2.学唱歌并不是人人去争当歌唱家,国家也不需要那么多歌唱家,可以成为
优秀的音乐工作者可以,为广大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粮食,可以担任合格的音乐老师,让科学的歌唱方法一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
6.解码声乐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 篇六
什么是美声?吉利是继卡鲁索之后最杰出的男高音歌唱家。他曾发表了《学唱入门》(Introductory Lesson)一文。在该文中,他坚持古代美声学派的传统,强调了六大要素。
一、坚持母音要纯净母音不纯,是由于有喉音、鼻音等错误发声的干扰所致,因为“错误的声音的发出,必定伴随着有错误的生理动作的原因”。坚持母音的纯净性,就是坚持发声的正确性,也就是字正才能腔圆。
二、先想好再唱他说:“在发一个音之前,先要在思想上把它成型,并赋予它适当的色彩、音色和表情。”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先想好了再唱”。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先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正确的发声的条件发射,然后让这些概念条件反射,自动地来调节,平衡人体的发声器官来发声和歌唱。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而达到下意识的或半意识的自如歌唱。按吉利的话来说,每一个人的“说话和歌唱只是有声音的思想;讲话时没有人想有意识地去摆弄嘴、舌和上颚的动作„„他们自己会自动调节”。“从一个母音过渡到下一个母音,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去做。”“当思想的根据是正确的时候,生理部分就会以同样的准确性,相应正确地反应和调节。我,首先是在思想上建立我的歌唱。”“完全必须预先在心理上想到所希望,或即将发出的母音。”
三、保持声音的连贯吉利指出:“当必须在同度音或某个音程上作母音变换时,为了避免口内形状和声音结构的任何突然和粗暴的改变,其动作必须是平稳的。”“也就是在口咽腔中,对每一个母音所进行的形状变换是如此轻微,以致只要想到稍微改变一点点,就足以产生所需要的生理效果,这就是连贯地歌唱的秘诀。”
四、音色变化他说:“一个正确平衡的发声机能能准确地教育着歌者本人,使他知道可以或不可以把自己的声音‘开放’、‘集中’或‘关闭’(变圆)到什么程度,而不至于成为喊叫。”美声学派所需要的音色,并不是越明亮越好,也不是越厚、越圆越好。理想的音色,应是历代美声学派大师所提倡的‘又明又暗’。所谓的‘暗’,实际是母音变暗,母音变圆(即唱a时带点o等)这样的母音变形就可以使声音变得更为圆润,宽厚,可以使声音避免因过份明亮靠前而变得刚硬、尖锐、刺激,并使声音具有天鹅绒般地柔和感觉而仍不失其明亮。”
五、呼吸需要有弹性他在该文中指出:当完成下肋两侧扩张,小腹微向内收的呼吸动作后,腹部“不能有任何僵硬或不舒服的感觉而只是具有有弹性的柔韧的坚定。”而且“在我一开始歌唱的时候,我就把横膈膜、肋骨及呼吸机能的一切动作,全都置之度外。”呼吸吸得过满,腹部肌肉过份僵硬、缺乏弹性等弊病,必然会带来喉部肌肉紧张、僵硬。
7.解码声乐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 篇七
一、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声乐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因素成为影响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声乐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传情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渗透情感、贯穿情感。
(一)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声乐课绝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 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 如果从声音到声音, 从技能到技能, 从方法到方法, 很容易使学生变成装腔作势的工匠。要解决这一难题,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从“情感”入手, 发挥教师在情感训练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唤起自己曾经的情感体验, 通过动作示范、声音力度、演唱速度、声音色彩以及语言讲解, 传达出声音形象,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体验到这种情感, 以引起欣赏者的激动, 能以积极的状态去捕捉声音感觉。教师良好的情感状态,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 它是歌唱创造的一种强大动力, 会激发学生自觉地分析、体验、想象和表现好作品。声乐教学中, 声乐教师的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它不仅可以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 还能够间接向学生传达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因此, 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 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声乐教学活动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情感为主线, 使学生置身于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中, 将情感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始终, 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二) 注重教材的中介作用歌唱的情感表现来源于作品内容、旋律起伏、节奏节拍的变化。教材是引导学生情感想象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是歌唱和教学良好运作的重要条件, 教材的选择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古今中外丰富而精美的艺术歌曲, 为声乐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在选择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状态, 注意所选教材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使它能成为调动学生情感想象和拨动学生心弦的积极因素, 能形成强烈的情感力量, 激励学生深入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因素, 并有要表现好作品的欲望。要注意对歌词的情感内涵进行分析。“言为心声”, 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 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它作为一种情景、情感的表现, 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词的喜怒哀乐引导着曲的走向, 使乐曲的非确定性得到比较明确的情感基调, 从而调动和发挥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去施展曲调的艺术魅力。更要注重对旋律的情感内涵进行分析。旋律是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任何一首歌曲, 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 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 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 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声乐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适当补充一些最佳教学形式, 以满足学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中的需要, 产生相应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 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声乐的情感表现是建立在歌唱者情绪的生理基础之上的主观心理活动, 其情绪的喜、怒、哀、乐等, 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发声与演唱。所以, 在教学生歌唱前, 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情绪, 激发其歌唱欲望, 让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做好准备, 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其实,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本身就有强烈地渴望表现好作品的心理欲望,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作品自身鲜明的情感因素, 学生的情感会被渐渐激活, 进入强烈的情感体验和艺术表现的情感想象状态。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的学生在演唱时全身呆板像木头, 只按照音符去唱词, 不知道在表达什么情意;有的只是为了注意声音技巧, 缺乏演唱的激情, 声音空洞乏味, 所以学生自身也要学会在技巧训练和艺术实践中善于体验作品的情感内涵。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丰富的情感, 要善于观察和捕捉人们生活中的情绪和心理, 体验现实生活里不同情境中人的情感状态, 并在学习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活动中, 注意感受、体验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活动, 增加情感储备。
二、努力把握情感训练的基本要求
声乐教学应该转变其教学观念, 在声乐教学中, 从多种途径, 开展多方面交流, 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 要充分利用声乐的情感特征声乐课不像其它课, 声乐本身的情感极具感染力。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不能只停留或纠缠在声音的外在质量之中, 而应该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为依据。在声乐教学中, 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合能发掘出大量创造艺术美的潜在因素, 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紧凑充实, 学生在此氛围中也能获得直观、形象的感受, 唤起审美感知的敏感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情感启动的快速性和情感联想的广阔性, 这有利于唤起长期积累的审美经验和情感储备, 有利于新的情感想象的融合, 还有利于歌唱艺术美感的形成, 并充分发挥美感的载体作用, 由此去创造更为完美的艺术形象。。声乐教学应该从过去的只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转变到重视由情感体验引发出的声音技巧与精神表现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二) 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声乐教师应依据声乐教学培养目标和学生心理, 自觉按照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声乐教学环境。因为, 情境是声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自觉进入演唱状态。教师要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想象。我们都知道, 声乐演唱需要使口、唇、齿、咽、腭、声带、肺、腹达到控制自如, 而在身心紧张的状态下是无法达到的。歌唱的情感表现来源于作品内容、旋律起伏、节奏节拍的变化等, 同时, 也来自于外部因素的刺激, 如歌唱的环境等。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上的每一分钟, 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良好情感体验。要善于利用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情感因素促进教学, 寓情于理, 情理交融, 以情动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 使教学充满情感的魅力, 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和激发, 促进情感想象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也有利于情感理解从生理感官的感受, 上升到心理层次的完全接受, 逐渐形成深刻、持久的审美体验和完善的审美能力。
(三) 要经常进行师生的情感交流声乐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声乐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也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等双向交流的过程。在双方交流中, 除课堂的交流外, 平时不拘形式的交流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采取多种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 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对待学生, 努力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练好基本功。教师要真诚地关心他们的每一个成长和进步, 善于发现他们的每一个优点, 并不断激励他们进步。
结语: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无穷的潜能, 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的钥匙去开启唤醒它, 通过情感交流, 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想象, 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较好地表现出作品的情感意蕴。教师积极的“情感”可以感动学生, 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 会使声乐教学活动失去宝贵的动力源泉。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 挖掘音乐形象的情感因素, 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训练,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感知音乐的情感,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声乐教学实践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为题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感因素,情感训练
参考文献
[1]杨辛, 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322页
[2]徐行效.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45页
8.关于声乐小组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八
一、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中,声乐课是音乐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由于它具有技术性、实践性强的特点,长时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音乐院校声乐课的教学模式,通常都采用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个别课为基本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其中,高等教育音乐专业也随之蓬勃发展,招生人数连年增加。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编制难以解决,声乐专业教师相对于学生总数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一对一的声乐个别课,给声乐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不仅难以完成巨大的教学任务,同时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针对这一现状,传统声乐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也不能很好的实现师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高师进行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与音乐学院相比,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尖子和歌唱家人才,而是要培养能够掌握声乐基本发声方法,为以后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服务的人民教师。因此在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不是主要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个性”问题,而是要解决学生能否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能否具备在中小学教学活动和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演唱与小合唱的排练能力,并从声乐学习中丰富与开拓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等这些“共性”问题。实际上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在声乐学习上大多数是零起点,这样的客观现实为声乐小组教学统一安排教材和教学进度提供了可能,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采用小组课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完全可能的。
二:具体做法
怎么样上好声乐小组课,我认为首先要确立小组课的概念与含义。过去我们偶尔也实行过三个或六个学生共上一节课,但对每个学生来说程度大都不同,声部的条件也不同,事实上老师上课时还是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无非是时间上缩短些,这不能算是实际意义上的小组课,只能算是缩短教学时间的个别课,其结果是教师与学生都弄得手忙脚乱,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也感觉教学任务量越来越大而承受不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师生都有意见,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声乐教学小组课是无法进行的。
我认为声乐小组课应分两步进行。首先,学院可以专门安排声乐教研组全体声乐老师轮流对新入校的学生进行半学期集中的示范和讲授声乐基本发声要求,每周一次课,一次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作基础理论讲解,第二个课时作具体的个别演唱。检查作业时可以采用小型演唱会的形式,全体上课学生都要参与,每个学生既是演唱者也是观众。在每个学生的演唱过程中老师不做任何辅导,这样可以加强学生艺术实践的真实效果,最后再由老师指出学生的优缺点。其次,经过半学期的集体课学习后,我们再具体分出声乐小组课。我们要把声乐学习程度与条件相近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每个课时都要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学进度与要求。这样,教师就可以因材施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例如我的一节小组课
(一)共同练声。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们习得发声的基本技巧,教师用统一的审美标准要求学生,并结合每个学生的音色、音域,采用一起发声与单独教授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练习。如,我的这节课有六个学生,其中三个男生,音色不是很明亮,音高也不是很方便;三个女生,其中一位是个女中音,另外的两个是相对明亮单薄的女高音。我用“U”母音五度下行、从中声区开始训练,尽管是一起发声,但每个人的声音我都可以尽收耳底,在唱的过程中我用统一的要求提示他们。每个人在唱的过程中都会集中精力找自己的感觉,当他们唱对的时候,我会听到四个不同但正确的声音,往高音区进行的过程中我会示意女中音停下来,因为我知道她再往上走,会有“声音不通畅、气息上提”这样的问题出现,我先让另外两个女高音给她示范几次,然后再让她按女高音的感觉唱一遍。我发现效果很明显,同时也让三位男高音也唱一遍,同样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再次肯定了感觉可以借鉴,声音是不能借鉴的。共同练声时间我一般控制在十五分钟以内就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分析演唱作品。这一环节很为重要,这是需要老师提前设计的。首先是选作品,选择作品既要考虑艺术性,又要考虑适合他(她)们的音域。其次是分角色,大多数中外艺术歌曲都是有人物,有故事,有场景的。就看你去怎么分析它。如我选择的是中国古典艺术歌曲《阳关三叠》,这首根据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改编的琴歌,对有高中语文基础的学生来说不难理解。我设计的是三个女同学送三个即将远行的同窗好友,这样的六个同学就有了分工,歌曲前四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送行者道出。我根据每个学生的音域和音色及作品的音域,这四句分给嗓音单薄的女高音,接着“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布置给另外一个送行者,还剩一位送行者正好接着下句“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这句的音域也恰恰适合那位女中音,这第一叠,送人的三位同学都对即将远行的男同学表达了惜别和同学之间纯真的友情。第二叠我作了一些调整,前两句我让两位女高音同时说,加强一下整体的气氛。下面的“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这完全可以交给那三位即将远行的同学,这几句的意思,也把送行者不忍和同学们离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下面的两句还由女中音完成,“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这样可以把前面的“动”由这几句的“静”反衬出来。第三叠我感觉这是个高潮,前面几句我用了齐唱,把大家纷纷举杯的场面表达出来,我把作品最有高音的三个乐句“载驰因,载驰因,何日言旋轩,能酌几多巡”交给两个女高音齐唱,接下来的两句“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伤感”我也调整给男高音和女中音齐唱,然后是三位送行的女生共同说“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最后一句理所当然只分配给男声完成,由远行者说出,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课后总结
这是本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时间上我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以内,通常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学生第二环节的具体演唱与表演情况给每位同学做具体的评语。其次,让学生相互指出彼此之间的演唱问题。最后,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思考,假如自己是老师,又将如何的来处理这首作品,并由学生说出具体的方案。
三、实践思考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声乐教学小组课较之个别课确实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与个别课相比,声乐小组课体现了师范教学的特色。在集体课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就声乐的教与学问题可以扩大观摩与交流。例如声乐演唱的听辨、学习方法的探讨等等。在集体课上,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声乐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逐渐提高,这是个别课所无法比拟的。而这种能力恰恰是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其次,声乐小组课每次都是根据具体的声乐作品,由不同声部的学生巧妙结合进行练习的,这就凸显了声乐教学的艺术实践性,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强了学生的现场演唱能力。这对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打下良好的表演基础。
再次,在声乐小组课的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多个学生,这种课堂的气氛与个别课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对于个别课的教学,教师也需认真备课,但课堂教学相对随意一些,教师凭借自身的专业功底和经验,即兴和随意的东西比较多。而在小组课中,教师面对的是多个学生,这就需要声乐教师全面考虑,顾及整体,认真备课,做出准确的示范演唱。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学生之间相互借鉴,课堂氛围活泼而不失严肃。
综上所述,声乐小组课是新形势下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尝试,有其优势和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个别课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因声乐教学区别于通史类的一般教学,有其技术性、实践性、个体性的特点,所以声乐个别课这种教学形式在因材施教、细致指导等方面仍有突出的优势。因此我们高师的声乐教学在坚持上好集体课的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个别课,比如大一的学生全部实行集体课,而到大二以后逐量地加大个别课的课时,更好地完成教学培养计划。 因此,声乐小组课应作为声乐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给予肯定,同时根据学期的递进也需适量加大个别课的比例,取两种教学模式之精华,保证声乐教学质量,提高声乐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
9.高校声乐教学的论文 篇九
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学模式是完成课程设置内容的重要手段。
尽管随着新时期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更新了不少,但是从整体上看,各高校基本上还在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精英化教学模式,采用“一对一”的小班形式传授技巧,而用“大合班”的形式讲授理论知识。
从形式上看这种“大”“小”结合的教学模式似乎颇为合理,但是对于扩招以来生源日益增加的我国各高校来说,“一对一”的授课模式很难惠及学生全体,而“大合班”的模式则很难有针对性,教学实效无法保证。
因此,大小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只是流于形式,客观上是降低了教学成本,却并未取得教学效果的实质性改进,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削弱。
其最终结果往往是,经过一个或多个学年的声乐教学,学生仅仅学会了演唱几首歌曲,但这一切只是数量的增加而非质量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四,评价体系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评价体系不仅是对教学活动的引导,而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证。
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评价体系不太科学。
首先,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过于重视对学生声乐技巧的考察,而对技巧之外的情感、态度等因素则轻视甚至忽视,也就无法真正检验学生的整体素质。
其次,评价主体基本都是教师,这种主体单一的评价模式剥夺了学生以及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的机会与权力,不利于对教学的合理引导,而且在单一的教师主体评价下,有时教师很难做到评价的客观公正,其评价往往受情感、经验等因素影响,这些都是评价不合理的表现。
第五,师资建设问题。
师资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高校中,除了专业音乐院校以外,大多数高校音乐教育师资较为薄弱,而在声乐教学方面则更显得捉襟见肘,不仅数量上远远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需求,质量上更是无法短期内达到预期要求。
究其原因,一方面,高学历的理论人才欠缺,不能为声乐教学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高技能的行业专业人才欠缺,不能为声乐教学的纵深发展提供实践支持。
除了“高精尖”的学科带头人欠缺外,整个行业的人才梯队建设也是不成体系,无法从上至下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二、当前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现状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声乐教学在改革的大潮之下,既取得了一些成绩,更暴露出一些问题。
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一定要从这些问题出发,为高校声乐教学的健康发展寻求对策。
第一,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切实发挥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其制定必须因地制宜,即各高校要结合本校校情与社会实际,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
音乐专业院校可以强化“精英音乐人才”的培养;而大多数师范院校或普通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一定侧重“师范性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输送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则要侧重于实践性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基层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人才支持。
当然,这几个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割裂开来,每种院校在突出重点的情况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声乐知识。
第二,优化课程设置。
从整体上说,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必须要多元化,不能再盲目照搬某一权威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而要把自己学校特点融入到教学当中。
除了开设普通的乐理知识、声乐作品分析、钢琴等课程之外,还可以把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声乐加入课程中。
这样课程既包括了通识课,又融入了地方民族特色,同时也把高校教学与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了。
在课程设置中,各个科目不能是拼凑式的,而应当是有机联系的,科目之间应当互相促进,既要重视理论,又要重视实践技能,二者并行发展。
第三,更新教学模式。
虽然高校扩招以来,生源不断增加,教学师生数量的矛盾日益凸显,但是永远不能忽视现代教育的重要本质: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首先,把数量大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根据其声乐知识水平、个性、嗓音等特征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分级教学。
其次,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争取在最小范围内实施通识课“大班教学”,以提升教学效率。
对于“一对一”的专业课也要做出相应调整,在做好“一对一”的典型示范后,更多关注全体学生。
另外,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前提下,增加实施任务教学的机会,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之下更多地自主探索。
第四,调整评价体系。
在现行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体系下,教师一定要采取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降低教师个体因素对学生评价的影响,而且要真实反映日常教学。
另外,评价形式应该多样化,不能纯粹对学生声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进行考查,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综合素质。
此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除了教师之外,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从学生的视角评价可以带来新奇的效果,还可以引入社会评价,比如让学生通过一次社会实践,让相关专家、部门对其评价等。
第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高校声乐教学的师资来说,当前形势下,首先,要大力引进人才,既要引进高学历的声乐理论人才,也要引进行业内部经验丰富而且水平高的技能人才。
其次,高校声乐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可以轮流到国内知名高校或研究所进修,也可以实施惠及范围更广的校本培训,也可以让教师深入行业内部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从而全方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最后,教师要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在日常教学和参加培训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研究指导教学,让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
三、结语
高校声乐教学是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但是我国音乐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当今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生源差异较大的`形势下,声乐教师只有立足现状,带着问题意识和改革意识,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在教学中注意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声乐人才。
10.幼师声乐模块教学的探索 篇十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改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中不断延伸实施,使音乐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幼师专业的声乐教育却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音乐教育发展的新需求。鉴于此,就必须对幼师的声乐教学进行改革。模块式教学是将声乐学科的指导思想、学科知识、演唱技能及学习方法融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为此本文对模块式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声乐 幼师专业 模块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34-01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课改的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音乐教育也发生了彻底性的改变,但从幼师专业院校来看,声乐教学模式却一直保留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基础训练-歌曲学习-情感处理,在教学中也是教师唱主角,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中,这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幼师教学的发展需求,脱离了现代教育,因此对于教学模式一定改变观念、改革模式、更新方法,才可以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发挥和发展,适应现代教育需求。
一、模块式教改的基本思路
声乐课程教学应以“宽基础,活模块[1]”为改革思路,贯彻落实“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教学模式应当具有“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培养目标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训练性和实践性”三大基本的特点。
采用“宽基础”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动态需求和稳定办学,通过相对职业群类的职业基础能力的分析来设置课程类型,使学生不仅能够灵活自主地择业,而且能够适应将来的转岗需要;采用“活模块”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和效益,保证鲜明的专业教学特色。“活”不仅表现在结构取舍上的灵活,而且反映在内容选择上的机动,更有意义的是在于满足学生因学生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提出的特殊要求,还能消除由市场不规范、信息不全面以及角色主体错位等人为因素所带来的毕业生出路梗阻现象。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可以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做到人才以需定产、供需对路;培养目标的实用性可以确定本专业的培养规格与标准,明确本专业学生的应知应会,包括项目、内容、等级标准、培养措施和达成期限,进而做到按需培养、学用一致;教学方法的训练性和实践性可明确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训练体系,强化教学实践环节,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力求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使他们一毕业就能上岗。这一思路,在教学工作的各个层次和环节上都能体现鲜明特色,构成幼师声乐教学特有的教学模式。
二、模块教学探索的具体措施
1.培养目标与教学形式的统一
以个别课教学与集体课教学相结合的声乐教学的模式,是根据音教专业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学生技能与素质等实际情况,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在培养目标与教学形式上,构成的统一整体。声乐个别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的主要途径;而声乐集体课教学,则是其有力补充和延伸。其中,声乐小组课教学以弥补声乐个别课教学中集体歌唱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的不足为目的;合唱课教学是根据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歌唱实践能力、歌唱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声乐教学的形式;声乐基础理论课教学,是按培养音乐师资的要求,以丰富学生声乐基本理论、掌握声乐教学基本课论和原则为其目的的教学方式。它们之间,形成了声乐教学中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互相制约又不能取代、互相弥补又缺一不可的教学整体[2]。作为教师,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使自己的声乐演唱技能、音声乐知识及教学理论全方位发展,以适应声乐个别课教学与集体课教学两相结合的要求。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声乐教学的必然产物。
2.自主探究与合作参与
要结合幼师学生的专业特点,在研究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同时,还应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并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实践,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艺术之美。音乐课程的特殊性,会使教学方式方法上有较大的转变,根据课程特点和现有的教学以及教师资源笔者认为,“模块结合”的教学思路,是能顺利开展多种教学模块的可行性方案。“模块结合”可在同一堂课内实施,也可设计为主题课堂、或是阶段性集中授课。
3.合理尝试学科综合,有效选择和整合使用现行教材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艺术“家庭”的主要成员。无论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音乐都不是孤立的,它通常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密切相。音乐欣赏学习具有题材广、体裁多、容量大、方法灵活的特点。它丰富多彩,起着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作用。“学科综合”在幼师声乐教学中合理运用,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更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视野。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舞蹈、音乐与心理学等等课程的整合与综合实施,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而且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
4.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就业
技能学习是为了之后服务于社会,因此针对幼师专业的特点,就要始终提醒学生,要将自己定位在幼儿园教师身份上,始终要保持大方的仪表、亲切的谈吐。幼师声乐课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育大纲中的内容进行大胆的改良,略去那些生硬、晦涩、应用范围小,甚至根本不会用到的理论性、技巧性知识点,将教学重点设在与师范相关的范围内,以培养优秀幼儿教师为首要目的来展开教学工作,目地是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由浅入深,从简单到深刻,从书本到现实。在教学中,要创造机会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幼儿园见习听课,并通过幼儿歌唱表演的观赏,学会分析幼儿心理,开展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把握,为今后能够胜任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声乐课是幼师教学中的重要科目,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一定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需求,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探索,才能从整体生提升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歌唱技巧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促进了幼师声乐教育的发展,并在紧密结合教学改革目标的同时形成招生、教学、就业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1.解码声乐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 篇十一
关键词:声乐课堂;舞台实践;教学模式
我是一名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师,2010年发表过一篇关于研究声乐课堂与舞台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论文。主要就是通过实践来阐述声乐课堂和舞台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大部分声乐教师都是很清楚的,也会跟学生去灌输这样的思想,但是较少在公开刊物见到此类论文。本文将通过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实实在在的实践来论证这一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和需要大力推广的迫切性。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阐述:
1普通高校声乐课堂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课堂模式是这样的,表演类课程中声乐课教学有两种情形,(1)琴房中师生两人,进行一对一教学。(2)琴房中多人,教师为其中一名学生授课,其余学生旁听。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打扰,专心上课和教学,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舞台表演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虽然平时也许会有一些演出,但心理素质的锻炼是要靠长期而频繁的当众歌唱和表演才能有所提升。
2声乐课堂与舞台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声乐课堂与舞台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是非常广泛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声乐教学,也适合与所有的表演类课程。在以前发表的文章中细致的讲过无实物表演的重要性和练习当众自然表演的重要性,在这里就不再细说。我和同事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心理的胆怯是影响他们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2009级的一名学生,每次上课,歌曲演绎和肢体语言都非常到位,但一到台上就完全变了个人,声音颤抖、眼神游离、手臂僵硬、控制不了自己。这种现象让我深深意识到训练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但要很好的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渗透式训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利用课堂与舞台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一年的学习和训练,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不再惧怕舞台与观众,可喜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他们不但敢于表现自己,把自己最为美好的声音分享给大家,也学会了如何去调动观众的积极性,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个专业的最终目的。
3声乐课堂与舞台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力推广的迫切性
通过对部分学校声乐专业的了解,以及和部分高校声乐教学同仁的交流,我认为,将此种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将极大的提高声乐表演专业学生的素质,为其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做好无缝对接。同时在推广的过程中还要加入一些声乐心理学的知识,声乐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原理来研究声乐艺术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产生于声乐艺术实践,又服务于声乐艺术实践,是声乐艺术的心理学基础,加入声乐心理学能够让学员更好的了解自己,为声乐教学提供支持。
现在有些条件非常好的学生由于缺乏心理素质的锻炼,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声乐学习及未来的发展。如果各高校随时随地“搭建”舞台,把声乐课堂搬上“舞台”相信学生们的专业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我们不需要华丽的音乐厅、不需要五彩斑斓的舞台,只要我们教学中给予舞台的概念和更多展示的机会,这就够了。我所在的音乐表演专业在4月份举办了一场师生音乐会,这次的效果就非常好,学生在台上收放自如,演唱技巧、肢体语言、都达到了平时教学的水平。我想这个就是平时把声乐课放在演奏厅来上,同学们互相做观众的结果。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当众歌唱表演的环境中学习和锻炼,上课既是演出也是学习,演出既是汇报也是学习,时时刻刻演出,时时刻刻学习,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为了让更多的声乐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也为了声乐教学能够快速的、更好的发展,相信“声乐课堂与舞台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会给声乐教学工作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教学成果。
4声乐课堂与舞台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后的效果
4.1声乐课堂与舞台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方案的多样性
把这种教学模式逐渐渗透到声乐教学过程中去,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实施。
4.1.1声乐课堂组织观众
每一位声乐教师都会带一定数量的学生,这样就可以组织5~8个人一组进行上课,一个人上课时其余是观众。这时课堂就成了一个小舞台,那么声乐课就很好的成了一节综合表演课。这样做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同学之间可以很好的互相借鉴、学习,进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也让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4.1.2开设综合实践课
目前很多高校的音乐系都开设了实践课,我们每周都有一定数量的综合实践课,由专业老师进行教学。这门课的意义在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声乐课堂好比是生产零部件的车间,综合实践课则是终端组装及检测环节。这样一种课程教学,使得学生有了一个很好的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同时这个平台还要提供很多的舞台艺术指导,进而使我们的教学立体化、全方位的发展和提高。
把声乐教学和舞台表演有机的结合起来,主要在于大家思想观念的统一,实现这种教学模式的方法很多,通过日常教学,有意无意的强化和引导就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其声乐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
4.2声乐课堂与舞台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4.2.1学生取得的进步和对该教学模式的评价
通过一年来的有意识训练和引导,我们并发掘出一批表演能力强、舞台感觉好的学生。在对大部分学生进行课堂调研后,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对该种教学模式非常的适应,并坦言自己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训练,自己在声乐表演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在通过对兄弟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绝大部分同學都非常愿意和渴望接受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
4.2.2声乐教师对该教学模式的评价和取得的教学成果
本人自去年8月份以来,不断地向本校和兄弟院校的教师介绍这种教学模式,得到了大部分教师的赞同。实验训练后,大家对教学与舞台相结合的模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在本校的大力推广和实施,使得本年度的声乐教学有了很丰硕的成果。
总之,声乐课堂与舞台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如果能够更加广泛的大力度的在各个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推广和实施将会很好的推动声乐教学的发展。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适用于中学、艺术培训和各种社区的音乐培训当中去,进而促进整个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西南师大出版社.
[2]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深化音乐课程改革——关于音乐课堂教学现象的思考[J].音乐天地,2011(06).
[3] 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新途径——音乐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构初探[J].大众文艺,2011(03).
【解码声乐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推荐阅读:
教学计划声乐07-16
幼师声乐教学教案11-03
幼师声乐教学大纲07-03
声乐教学模式浅析08-10
声乐艺术教学方法探究07-21
谈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09-21
少儿声乐教育教学心得点滴07-18
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研究论文09-02
浅谈声乐教学中如何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论文07-05
声乐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论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