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例谈教学论文(共10篇)
1.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例谈教学论文 篇一
《大家》2010-06
如何增强“两课”教学效果
肖继新 宁丽新 王丽玲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河北秦皇岛 066004 内容提要:两课教学是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它是引导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和增强“两课”教学效果,不断探讨“两课”教学的新方法。关键词:“两课” 教师 教学 效果 新方法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人才,但是人才的质量如何,与学校的“两课”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且更需要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型人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增强“两课”教学的效果必然成为我们倍加思考的问题。
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非常清晰地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百般地强调“两课”在学生一生中的重要性,而学生的反应却是相当冷淡,有一种不屑一顾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凸显。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不断地进行思考,认真分析,理清思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两课”的学习兴趣。
一、增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江泽民同志曾号召教育工作者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这对于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尤为重要。学高为师,行高为范。“两课”教学好坏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是“两课”教学改革重中之重的任务。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就要求“两课”不到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有超强的人格魅力。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其个人品质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比如我们应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责任心、有幽默感等。但对于我们“两课”教师而言,更应具备学生喜欢的教师个性品质:热爱、同情尊重学生;知识广博、乐于教书育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教学方法好、教学效果明显等等。同时,在不断塑造自身优良品质的过程中,要努力克服不良的个性品质。主要有:冷漠孤僻、木讷呆滞、悲观丧气、主观偏心、过分挑剔、嘲笑学生、无耐心、对学生有敌意、训斥学生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清楚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个性品质是:经常骂人、讨厌学生;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偏爱不公正;教学方法枯燥无味等等。
作为一名“两课”教师当他站在讲台上时,必然以一种超强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一言一行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情感教学必不可少。一名“两课”教师更应该具有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应该具有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讲课过程中,赋予极大的感情投入,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用我们的情感去感染每个学生。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展现出我们教师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爱。我们应以我们的热情去体味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每一名“两课”教师都应该明白: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对教育效果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因教师的鼓励、支持而更加勤奋地学习,而教师也会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更加热爱教育工作。这样,双方相互接近,真诚相待,有了困难和矛盾积极协商,共同解决。
二、增强教学互动环节
在“两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于传统的灌输模式,学生在此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而如今,时代在变化,学生自身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针对这一事实,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学生在当今教学过程中的个性特征。树立现代学生观,即:提倡民主、平等,尊重学生的权利,使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有独立的人格;在师生交往中,培养民主、平等的氛围,形成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做是一个有独立地位、有主体意识和需要的个体;在学生管理中,尊重他们的权利,实行纪律约束与自我管理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宽容教育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学生个性都很强,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有自己独特的鉴别能力。他们对某一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不会只听教师的说教。正是这一现象的存在,使我们的教学产生极大的难度。一方面,我们在声嘶力竭地宣讲大道理;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却各怀心中事。可见,我们的教学该有多么的失败。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在课堂上增强教学互动环节。比如,我们在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问题时,我们就要求学生进行参与,采用互动环节。首先我们要强调什么是“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原则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进而重点论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其要求也有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好广泛性要求的统一。教师在讲完这一内容后,立即要求学生就此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不愿提起“为人民服务”,说出来生怕别的同学笑话,甚至说出来脸就红;有的学生认为:“为人民服务”已经过时了,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一切都是“朝钱看”、“为人民币服务”了。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回答,学生的思想暴露无遗。我们发现了学生思想深处的秘密,他们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清,导致了自身思想的偏极。此时,我们应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加以正确的引导。告诉学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目的、运行模式和分配方式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之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把商品生产本身的为他的、服务的属性凸显出来,使其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将这种服务的对象指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在这个前提下,把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所追求的合法利润和自身的特殊需求同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这就充分说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要特别注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是“两课”教学改革的主战场,要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功性,创造性,积极吸入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中大胆尝试案例教学,德育课中吸入演讲式教学方法.多媒体的投入使用给“两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几年来“两课”全部采用课件教学,使学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主体互动开放型教学,营造师生互动气氛,通过学生发言,课堂讨论,演讲比赛,辩论赛,学生自己设计教学方案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丰富教学手段和效果.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把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作为教学基地.每学期让学生参观考察,增加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当然,我们可能不能通过简单的对话一下子改变学生的思想,但我们毕竟通过这种形式给学生一次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他们从此会把教师所讲与自己所想结合起来,然后进行对比、总结。所以,“两课”教学不能形成满堂灌的形式,而应增强教学互动环节。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上课提问、同一问题展开讨论、现实问题进行辩论等等。
三、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不应该只是对理论教学的说明、补充、完善和促进,更应该是整个教学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课”教学的理论性很强,在准确掌握理论的同时,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书本上的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我们学习是为了让它指导我们的实践。从大学生对“两课”理论的认知和接受过程来看,要经过两次飞跃,即“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一方面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各种渠道的灌输,内化成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情感,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把所获得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自觉行为。社会实践使广大学生加深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增强了学生运用理论认识、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充分利用大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和寒暑假期间,有效地组织、引导大学生深入企业、农村、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通过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也才能强化课堂教学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有我们可以把学生组成社会实践团,赴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去参观。例如,我们可以到李大钊纪念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师生代表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引导下,详细参观李大钊纪念馆。详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认真领略李大钊同志做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光辉思想和丰功伟绩。活动结束后,全体成员都会深切地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无比信仰和对无产阶级革命前途的无限忠诚,以及为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的献身精神。此次活动后大学生纷纷表示,一定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加倍努力学习,争做一名优秀的爱国青年,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更深入了解了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了解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了解了改革实践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从而加深了对“两课”课程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把社会实践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又可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综上所述,“两课”教学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个任课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自身责任重大。我们要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发扬不屈不挠的精神,努力探讨“两课”教学的新方法,加大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激发广大学生对“两课”学习的热情,从而增强了“两课”教学的效果。参考文献: [1]唐凯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五、六章解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增刊:69 [2]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80-83 [3]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教育学原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12第一版:327 [4]韩延明.《新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版:139-144
作者简介:肖继新(1966—)男,河北抚宁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研究
通讯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西段360号 联系电话:0335—8052282,*** 电子信箱:jixinxiao2006@126.com.
2.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例谈教学论文 篇二
一、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从中考的试卷特点来看,新课改下的考试侧重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创新学习意识。因此,政治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政治思想觉悟。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精心选择典型案例,将学生带人特定事件中,让学生深入角色,用书本的观点去分析,从中学习到政治原理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案例的选择可以借助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教学。比如,针对当前层出不穷的食品添加剂问题,我们要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全面看问题,具体问题做到具体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对食品添加剂一概否定;分清主次方面关系。添加剂用于食品生产是有一定道理的,对我们的健康没有坏处,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价值观的标准、人民群众的观点等。
二、合理复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复习在学生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学习环节。复习的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方法是否恰当、科学,教师要给予学生复习的正确指导和设计来提高学习效果。
1. 查漏补缺、抓基础知识
在政治考试中,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核,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出,在复习中,必须从根本做起,回归基础。例如,要背基础知识,全面掌握课本知识点,完整的知识体现,注意思维方法灵活运用。
2. 依托热点、重构知识
政治学习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注重对人文竞赛和现代意识的考核。因此,复习要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关注一些热点话题。
3. 精选试题、提升能力
能力离不开练和悟。对练习要精心选择,最好的途径是用好以往的考题,处理好练习和反思的关系。通过训练-反思-提高,总结不同题型答案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解答能力。
4. 训练解题能力
在检查学生作业、平时课堂小测及月考考试改卷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答题很不规范:一是学生做题时往往不注意审题,一拿到题目就动笔,结果常导致离题;二是不善于用思想政治专业术语回答问题,常用口语表述;三是答案糊成一段没有标点。我认为要让学生养成以下习惯: (1) 抄:首先根据题意,边看材料边标识,进一步分出材料的层次,也可以把随时想到的知识简写标出。在此基础上,概括成答题要点。 (2) 审:审题,明白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制词是规定事件、现象的时间、地点和性质,回答内容词是答案规定必须的内容,解答方式词是回答的方式。 (3) 写:表达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得分数。学生们一定要通过练习努力做到表述完整、有史有论,做到数字化、段落化、提纲化。
4.知识总结归纳,系统化
通过复习,把长期学习的各部分知识有机地“组装”起来,或者说,将学过的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透彻理解。这个复习时的加工整理过程,一定要遵循思维的规律,采用基本的方法来进行,直到掌握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完成了知识系统化的任务为止。所谓融会贯通,编织知识之网也就是这个意思。古人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个新的理解和体会,主要指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三、加强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总会出现这种教学状况:教师仍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课堂教学采用满堂灌,为了教而教。学生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习过程依赖教师,把教师指出的学习内容和重点死记硬背,缺失了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不能真正内化,被自己理解和掌握,一旦脱离了教师和书本,就不能灵活运用,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作为教师应该明白,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学生本身,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程度。因此,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 训练学生在课堂的问题意识
以往的教学多是教师问,学生答。只有教师提到了,学生才想到要思考的知识点,探究意识弱,需要教师牵着走。学生由单纯会听教师的讲到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会思维,内化知识的过程。教师要训练让学生学会提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学习中,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对知识理解深刻。教师指导学生在重点和难点处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问题下发现新问题。
2. 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以往的教师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围绕教师去学习,缺少发言的机会。课堂上,教学气氛严肃、沉闷,有的学生听课有疲倦感,学习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如果教师让学生参与发言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组织讨论学习是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合作、学会创新。
3.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增强教学效果 篇三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效果;措施
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迭起,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需求,因此,积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迫在眉睫。通过增强教学效果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全面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理解已经成为广大初中英语教师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英语作为一门技能型的语言,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英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与耐心,那么很难提高英语能力。因此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实际发生的语言情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例如,现在初中英语课本的每一个学习单元都有一个主题,老师可以利用单元的主题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融入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的重点在于“有效”,并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合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例如,老师在讲解短语的重点记忆时,理论记忆的效果要比创设情境的教学效果更好,效率也更高。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也有很多,广大英语教师不要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电影、歌曲、演讲、讲故事等方法来丰富创设情境的学习手段。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广大英语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改变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主的教学陋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经过小学阶段简单的英语学习与了解,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因此在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演讲、对话练习等方式来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邮局在哪里”的时候,主要学习的内容是用英语进行路线的描述,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分组并布置统一的学习任务,让每一组学生针对生活中的实际地点进行对话,“描述上学的路线”“描述从学校到少年宫怎么走”“怎样从图书馆到公园”等,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展示,评断出哪个小组的描述更准确、哪个小组的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好、哪个小组比较流畅等,在复习单元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作为学生与课本、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特别是作为学生在学习中接触的直接引导者,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十分重要,只有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在主观上愿意亲近老师,从而“爱屋及乌”,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英语的教学活動中,老师要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加强从学生那里得到的教学反馈信息,并及时根据反馈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一名好的老师要在课堂上做知识的引导者,在课堂下做学生的好朋友,通过学生对老师权威的信任多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信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但是融洽的师生关系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度,在课堂上仍然要保证知识的权威,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过于轻松、多话、好动,将课堂授课的活跃氛围当成开玩笑,这样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技能型的语言,它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实现英语沟通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将来面对竞争的时候能拥有一定的语言优势,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正确看待课本的作用,将课本看作学习的载体,而不应该是学习的全部。老师要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帮助学生摆脱对课本的依赖,注重对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途径,避免死记硬背情况的出现。例如,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要锻炼学生张嘴说英语的习惯,老师可以多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学习英语,逐渐提高英语的实用能力。
总之,为了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果,无论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还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需要老师有着扎实的英语教学功底,能够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的变化来选择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并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晓红.巧用情景教学,提升学习兴趣.初中英语教学探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8).
[2]杨梅.以景导学,以趣诱学:初中英语教学研究[J].才智, 2011(20).
[3]甘敏.多媒体在初中英语情景教学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 2010(12).
4.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例谈教学论文 篇四
黎城二中
崔增花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和逐渐深入,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典型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融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能逼真营造和创设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轻松地缩短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感受生活经验的存在,能寓情于景,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理激情,知行统一,实行激情、明理、明理、导行,所以它的运用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而忽略教学过程,教学时也完全依赖课件,缺乏引导,这让很多课堂失去了本质。如何巧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让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辅助手段,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里谈谈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思品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计算机辅助品德课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水的宝贵,水的来之不易,懂得节约用水这一重难点时,我通过网络收集了水的美好,水的生产过程以及我国西部缺水的大量材料,通过计算机录制声音,插入图片,设置成自动播放的形式,把“人离不开水——水的来之不易——能喝的水所占比例——缺水地方人们生活的场景——浪费水的现象”等环节,像电视一样播放给学生们看。学生们边听、边看、边感悟,终于懂得了水的宝贵,在生活中要节约用水的道理。通过多媒体,可以把教学重点、难点具体化、生活化,清晰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重点、难点。
二、应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学习的动力”,“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品德课不同于其他课,仅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不能把知识真正地植入学生的脑子里,要想让学生爱上品德课,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而现代信息技术恰恰能做到这一点。例如,在教《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就可以用信息技术从网络上找到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来导入本课,既可以让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个奇妙的世界,有很多有趣的动物和植物,又能让学生懂得这些可爱的动物和植物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了解动植物的兴趣,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三、挖掘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课堂知识容量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之一,传统进行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和黑板板书,这两者速度的局限性限制了课堂信息含量,使教学出现“少、慢、差、费”的不良局面。计算机多媒体的大信息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密度和速度。例如,在讲《可持续发展》一课时,课本内容只用几副图片和几句话介绍了我国的资源现状,而通过放录像,学生了解了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极其匮乏,以及人为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有很多内容学生原先不了解,但通过录像资料鲜明生动直观地展示了祖国资源的匮乏,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祖国资源匮乏的现状,而且形成了节约、保护资源的意识。改变了学生的态度,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观,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特征。运用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和的课件,效果很好。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把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具体感人的道德情境,展示了教学内容,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心入其情,全神贯注地进入角色,达到陶情冶性的目的。
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知识建构。
品德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从黑板到电脑多媒体课件,本身就是一大进步,在“教”的一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新世纪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这一步,教师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教”,而是考虑学生“怎么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学习方法,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在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营造的品德教育环境,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探索与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终生求知,主动学习的热情与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动画及视频图等进行实时处理,形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评价活动的机会,诱发学生思考问题,以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教学的时空维度,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强化记忆,增强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创造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应用现代信息可以使品德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学中有乐,乐中有得。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这样,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品德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然而,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品德课教学情境,使“激情——明理——导行”这一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使问题在情境中得以解决,不仅改进了教学方法,而且使课堂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用音画交融、声情并茂的手段以情激学,寓教于乐,打破了机械分割、平面运动、岸上学泳的松散结构,更注意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能力,更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外的扩展和延伸,学生也在情境中大有收益,同时,也会比较有力地促进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5.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例谈教学论文 篇五
六合中学吴新峰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让学生“会学”,四环节教学法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尝试,体现了以下优势:通过自学引导,把方法教给学生;精讲启发把时间还给学生;讨论发言把欢乐带给学生;德育渗透把思想传授给学生。学生变成学习的真正主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能让学生在感悟中学到知识。现把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四环节教学法”进行总结,以便与同仁商榷。
一、读
“读”是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教材内容。这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基础,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生阅读并不是泛泛地读,阅读前最好由教师对教材的内容作一个简要介绍说明,并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同时传授阅读的方法,提出阅读要求,目的是让学生阅读时有的放矢。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对课文的要点或难点加以标注,要求有能力的同学阅读过程中构建好知识框架,这样学生阅读的过程,也就是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的猎取知识的过程。如在讲《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时,学生阅读完了会疑问:隋朝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呢?教师可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注意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不是单一的。有哪些动机和目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揣摸、领会和总结,这样学生就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于是就做出这样的分析:隋朝既有贪恋江南美景的动机,又有搜刮江南财富的目的,既有耀兵江南,显示霸气的动机,又有攻打高丽的目的;而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则在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总之,在“读”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教师的职责上是当好引导者,让学生明白读什么,怎样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思,有所获,达到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的目的。
二、议
“议”是让学生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展开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讨论的方式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可以以两名学生为单位,也可以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疑。不论采取何种讨论方式,都应以达到激发学生的探求思维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例如讲授《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如何恰当符合史实地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教师可以设疑:武则天是否是一位很有做为的皇帝?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知、所学的知识,对武则天进行全面的评价,学生可以各抒已见。多数同学会通过电视剧、小说和评书中知道武则天是一个善于玩弄权术,为达目的而
不顾一切,滥杀无辜,甚至处死自己的亲骨肉,从而判定武则天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也有的同学持相反的意见。此时,可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最后由教师做出评价和总结。向学生阐明: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并且破格提拔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吏唐朝的社会经济向前进一步发展,国力不加强。但她为达到统治目的时常用兵滥杀无辜,也使人民蒙受一定的苦难,武则天有功有过,总起来说功大于过,武则天是一位可以值得肯定的女皇帝。
对于初中学生,他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不能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认识,往往带有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不能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在质疑、解疑、讨论中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还要让学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既看到对历史发展,对经济文化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出其消极、反动的一面。
三、练
“练”是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作口头回答或作的练习,这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历史问题,巩固记忆的教学形式。应该不拘形式,注意难易得当,并且题目的设置应体现对学生创新思维力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学习初一历史《和同为一家》一课时,教师可设计“文成公主入吐蕃和昭君出塞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进而巩固所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纵向知识比较归纳能力。最后,由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如下:文成公主入吐蕃和昭君出塞都是汉族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都有利于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和平、友好相处;都有利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通过该思考题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对纵向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四、讲
6.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例谈教学论文 篇六
例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板书设计
例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板书设计 例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板书设计 张 芸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习的心理负担,让他们爱学乐意,并且学好呢?笔者以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作为切入口,通过精心设计、精美绘制,让课堂教学准确简洁、细致灵动、直观易懂、有效省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教学艺术,提高了教学效率。例一:公开课《〈论语〉六则》 板书设计特色:十字线形设计 直观简洁形象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文章,每则内容都较简短,为了让这堂课的板书设计能达到既充分体现语录内容,又能让学生直观明了地熟记文言字词,我把大黑板划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文体、作者及作品简介;第二板块:语录内容分类;第三板块:重点字词。首先本文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分清六则语录文字分属两类:一类是学习方法,一类是学习态度,所以在教学中第二板块内容采用了十字线形设计,用醒目的红色粉笔(多媒体教学中用彩色字体)标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每到分析完一则内容后,就在板书上写上关键性的语句来代表这一则内容,如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习态度:不耻下问等。这样,六则论语分析完毕后,在板书上已鲜明有序地排列好了六则内容,届时,只需稍加点拨,学生即可水到渠成地把六则论语内容分门别类了,再用十字线形结构进行划分,两大分类一清二楚。透过板书,同学们已经能够了解《论语》六则的全部内容,也非常有助于他们课后的背诵。其次,第一板块的常识帮助学生了解作家和作品,也简洁易懂。再次,第三板块的字词选取文中特有的文言一字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用鲜明的色彩在板书上标注出来,学生看得直观,也记得清楚。透过板书,学生既掌握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并能牢固地保存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附《论语》六则板书设计:? 1.表顺接 ① 学而时习之 ② 温故而知新 ③ 敏而好学 ④ 择其善者而从之而 ⑤ 其不善者而改之 2.表转接,但 却 ① 人不知而不愠 ② 学而不思则罔 ③ 思而不学则殆 ④ 学而不厌 通假字,词类活用,重点字义 时:按时 说:通悦,高兴(通假字)朋:志同道合的朋友 愠:恼恨 故:旧的(知识)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则:连词,就 ① 可以为师:把……(作为)以 ② 何以:凭(什么)③ 是以:因为(这)① 学而时习之:代词,它,学过的知识之 ② 何以谓“之”:代词,他,③ 默而识之:代词,它,学的知识 不耻下问:耻:以…为耻,下:不如自己的人识:记 厌:满足 诲:教育 何有:有何,有什么 焉:兼词“于之”,在这里面 善(者):优点,好的(地方)从:跟从,引申为学习例二:公开课《小石潭记》 板书设计特色:景情交会相融,彰显教学思路 刘显国老师在《板书艺术》一书中说过:“好的板书就是要交给学生一把钥匙,使学生用它打开学习的大门,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取知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文章清新别致,作者在文中以情观景,借景抒情,景情交相融合。为了在教学中能充分地展示作者的这种情愫,让学生拿到那把打开学习大门的钥匙,我在板书设计时,就紧紧围绕作者被贬永州时游山水、抒闲情、慰愁肠、显风雅这一条教学思路来精心绘制,使板书设计既直观地显现文章内容层次,又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将文本和教学有机地结合,力求用精炼通俗的文字板书,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本的意蕴,品味徜徉在作者山水情结中的审美情趣和现实生活悲悯情绪的强烈反差,把较抽象的文本内容形象化,又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和联想,能够让他们更敏锐地捕捉文本信息,更完整地体验作者情怀,更充分地走进柳宗元的心灵深处,去感悟他闲情逸致之外的寒心愁肠。附《小石潭记》板书设计:斗:像北斗七星一样犬牙:像狗牙一样凄:使…感到凄凉寒:使…感到寒冷 例三:公开课《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板书设计特色:层入对比论证 回归文本重点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是《孟子》中的文章,众所周知,《孟子》一书,长于言辞,其文逻辑严密,富于辞采,气势磅礴,论证鲜明,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这类文章,总体来说,学生是认可和接受的,教会学生认知的难度不大,但是要想达到课标关于“非熟读不能有所会于心”这一点,如果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文本内容,合理回归文本重点,那么将很大程度影响到课堂文言教学的成功。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课标要求,最大效益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读得顺、读得畅、读得足、读得够,我精心绘制了经济有效的板书设计,紧扣文本重点,力求言简意赅,鲜明论证层次,体现写作手法,突出文章主旨。这样的文言板书,学生能够清楚地领会课堂教学内容的思路和结构,又很循循善诱,启迪性也很强。学生除了直观印象较深之外,也非常容易记忆,把板书的直观形象作用,发挥到了最佳程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透过板书,学生熟悉文本内容;借鉴板书,学生诵读文本重点;反思板书,学生理清文本脉络。精心设计的板书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更经济有效,诵读文本的课标任务也真正落到了实处,师生在这样的文言课堂实现了共赢的目标,岂不乐哉!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简介:孟子,儒家学派大师,被称为“亚圣”,代表作《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宣扬仁政、王道层层深入1.总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提出中心论点一 2.分论之一: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正面论证 事实3.分论之二: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反面论证 论证排比句式 道理二 4.总结:深入论证,揭示主旨 对比论证 论证一字多义环而攻之而不胜: 1.表修饰2.表转折而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委而去之:表承接三里之城:结构助词,的环而攻之:代词,它委而去之:代词,它之 山溪之险:结构助词,的寡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他以天下之作顺: 主谓间结构助词通假字畔:同“叛”,背叛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把学习精神传染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作者单位:无锡市梁溪中学)
7.增强教学活力提高教学效果 篇七
要切实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教师就必须注重增强教学活力。那么,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 培养学生自觉的积极参与意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人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 没有动力就没有信心, 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学好。要让学生去学好某项体育技能、做好某个体育动作, 就应当先着手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兴趣。有了兴趣, 学生就有了学好它的不竭动力。老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试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导入新课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课堂导入激发兴趣就是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有了兴趣之后, 就很自然的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愿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维的原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而产生的求知欲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因此, 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要循循善诱, 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意识到学习要达到目标及意义, 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我在导入课堂时, 对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开展教学活动的形式等方面, 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 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和趣味性的外部条件。场地设计尽量杜绝单一化, 我往往以不同常规的场地设计吸引学生, 给学生新颖感和好奇感, 半圆形、梯队形、五角形、马蹄形、梅花形等场地设计交叉使用, 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在进行热身运动时, 有时采用否定上位的自由运动。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或自由练习, 或结伴练习, 教学活力十分明显。这种课堂导入方式, 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诱发了学生的练习热情, 既达到了热身的效果, 又为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条件。
2. 新授教学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让学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
体育教学有着诸多的灵活性。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时, 我们完全可以打破班级这一静态的集体背景, 而借助于小组这一动态的集体力量。在新授教学中, 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知识、新授动作要领, 而是要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新知识展开一些讨论, 提出一些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所提出的问题, 边讲解、边示范, 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思维投身于学习中,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安排练习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是学生形成各种技能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单一的练习, 常会使学生乏味, 甚至厌学。因此, 练习设计要尽量考虑学生的特点, 做到多样化、趣味化。
在组织学生进行前滚翻练习时, 我安排了自练、互练、小组组合练以及互比、互评的交替练习方法, 期间, 教师适时运用精讲、示范、恰当点拨和分层要求等方法进行指导。通过这样的练习, 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如在练习过程中, 就可以创设以下几种评价: (1) 自评。你觉得自己做得怎样?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 (2) 他评。你觉得同学或老师做得怎样?哪些值得你学习, 还有哪些不足? (3) 对比评。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够规范, 为什么?在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中, 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相互影响、相互赏识, 从而不断激活学生思辨的灵感, 促使学生更进一步地去探究, 提高练习的兴趣。
二、加强体育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 更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 而学生要做到会学知识, 就必须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体育学法指导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学习方法, 并灵活运用到体育课堂和日常体育锻炼中去, 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自评、自练的能力。
1. 结合实际, 有的放矢。
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同时,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学生最需要指导时, 不失时机地给予指导, 可以取得最大的效益。在队列练习、体操的保护动作、技能动作的练习等, 无论学生做对做错都应及时指导, 做对了就及时肯定, 做错了就及时纠正;而在个人体会动作, 或小组研究、小组讨论发生意见分歧时, 则可延缓指导, 给学生的探究学习留有余地。教师指导还要具有针对性。在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 要“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 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做到有的放矢。最后, 在教学指导中要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语言、表情、动作。不能对学生大喊大叫, 或面无表情、态度冷淡, 甚至不再给予指导。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体育教学间的知识结构虽然相当复杂, 但知识间往往存在着某种雷同或相似的成分。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练习时, 既要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情况, 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具备的知识体系的差异性, 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练习方式。教师在进行体育学法指导时, 要根据教材内容而定。如通过学生尝试自练, 来亲身感受和体会动作的难易程度和关键节点。通过自由组合的小组练习, 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及视野。
2. 激发学生继续锻炼的热情。
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 对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成绩做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坚持目标的欲望和继续锻炼的热情。比如, 在进行一分钟运球上篮教学时, 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指标, 要求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达到这一目标。阶段练习结束后,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自我锻炼成绩进行检测, 了解学生的指标完成情况, 表扬先进, 鞭策后进, 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 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三、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体育能力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体育能力具体体现在体育教学中, 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学习, 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情境, 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 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
例如, 学生可以自己做的练习, 都尽量让学生自己做, 使他们逐渐学会简单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准备运动的徒手操、关节运动、模仿动作的辅助练习, 就让学生自喊口令自做动作, 放松整理运动, 也尽量让他们自创自做, 教师只做一定的提示。再有在体育活动课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 自己选择器材, 自己组织练习, 自己调控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过程, 自己评价与总结, 效果很好。还有为学生创造协作学习的条件, 给他们提供讨论与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相互借鉴, 纠正和补充自己不正确的认识和动作, 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8.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例谈教学论文 篇八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思维能力的培养作出了明确要求,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学习分级目标中,都有就思维能力作出的要求。以五级标准为例,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理清故事的因果关系,在说的时候能做到简单地表达观点和意见并参与讨论,在读的时候能理解各个段落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真正地理解读懂故事。由此可见,这些分级标准都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
2.学生成长的必然需求
初中生还处于性格和心理特点的形成期,恰好这个时期的他们具有一定的思维水平,具有一定的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能进行准确的归纳和演绎,因此,我们的教学应顺应他们的生长特点。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运用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处于一个健康的学习状态,感受学习的乐趣,保持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类天生就具有思维能力,但良好的思维品质却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与训练。研究表明,良好的思维能力具有深刻、灵活、创造、敏捷等特点,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朝这些方向发展。
1.改进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独立思维意识
传统的英语教学几乎都是填鸭式的教法,学生都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习目标。采用这样的方式,一方面事倍功半,另一方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意识,这样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进行教法改革,激活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会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思维能力也就慢慢得到了提高。对于识词和记词这一环节,如果学生能独立思考就会变得更加容易。如学习window这个单词,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会产生和词尾ow相关的联想,像know,now等。
合作学习是一种小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的讨论中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Unit 3 My name is Gina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學生在预习之后制作一个充满个性的英文名片,然后在课堂上、在学生间进行相关的互动。在学生相互的讨论与问答中,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要以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结论,这样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重视思维灵活性训练
当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意识后,要避免他们进入思维停滞的状态。思维僵化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此教师要对学生多观察,然后加以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观察联想能力进行训练,使其思维活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意自己的思维模式,避免使学生受到影响。
3.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当一个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后,他就能更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面对同一个问题,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多种解决方法。例如,在学习sorry这个单词的时候,就会把它和excuse进行比较,学习used to do something 的时候与be used to doing something 进行分析。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教学内容,要多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发明的一种记笔记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很好的效果。思维导图模式就像一棵大树不断延伸一样,它以一个中心问题为出发点,向外扩展到不同的层系和分支。它通过简单的图像和文字呈现了复杂的学习内容,对于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学习词汇时,采用这样简单有趣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是如此重要。广大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改变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博丽.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学困生词汇学习能力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李芹.论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9.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例谈教学论文 篇九
“文体”分为文学体裁和文章体裁。其中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章体裁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本”这里指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如通常说的一篇文章。“文本”除了应具有“文体”的一般共性之外,还有着无法复制的个性,是一种鲜活的存在方式。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只看重文体共性,对文本个性视而不见,以致“千文一法”,让初中语文教学走进模式化、程序化的死胡同。那么,语文教学的“出口”在哪里?答案就在每一个生命鲜活、个性鲜明的文本之中。努力挖掘专属于每一个文本的个性特点,才能走进语文的天光云影。文本个性由很多因素构成,本文仅从背景和意图、风格、体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基于文本特定背景和意图定制教学方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篇文章在体裁上同属新闻。很多老师不理解为什么要连着教两篇新闻,因而把前一课“认识新闻的五个部分、概括记叙的六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的三特点”等教学方法直接复制、粘贴到下一课,或者把两篇课文分作一主一次、一讲一练来教学。
反复阅读,我们会发现两则新闻并非“双胞胎”,它们“从哪里来”(创作背景)、“到哪里去”(创作意图)差异还是很明显的。所以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理应不同。
1949年,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随即发起了渡江战役。战役发起后关键的第三天即取得决定性胜利,毛泽东抑制不住振奋的心情连夜亲自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读完之后,有一种解放军势不可挡,国民党军大势已去,任何抵抗已成徒劳的整体感受,这大概就叫“政治心理战”。因而,我们可以据此设计“抓住敌我分明的措词、用语体会本文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的教学活动。例如“二十四小时内即已”,不仅时间明确,而且洋溢着我军渡江迅速、作战顺利的振奋之情。又如“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原本简单的一个日期表述,非得把“汤恩伯”扯进来,足见作者嘲讽的意味,汤恩伯本来是“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
毛泽东博览群书、通古晓今,对南阳的历史文化深谙在胸。1948年11月5日,远在西柏坡的毛泽东获悉南阳解放的喜讯后,激情澎湃、夜不能寐,遂泼墨挥毫,一气呵成撰写了《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对战斗的经过叙述得非常简单,在大开大阖的评述中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位战略家的眼光、善弈者的气度――他在历史的烟云变幻和时局的风起云涌之中找寻到了自信与光芒。这些感受唯有读才能体会,那就不妨把本课的教学方法设定为多维度的朗读:从战斗的胜利中读出激动与豪情――从南阳的历史中读出钟情与垂爱――从全局的观照中读出眼光与襟怀――从得失的总结中读出真理与自信。
二、基于文本风格定制教学方法
对于作品而言,风格即生命,生而唯一。风格鲜明的作品就如同绝版的藏品一样,不可能和重复批量生产的商品等价。对于教师而言,风格即尺寸,“量体裁衣”。准确地把握文本所呈现的风格面貌,合适地定制教学方法,才能真实地演绎出文本生命的色彩。
《最后一次讲演》和《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两篇文章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属于实用文体――演讲词,教学时很容易被“一式两份”。我们先来看两个教学案例。
对比之后,我们发现这两份设计稍稍结合了一下演讲词的文体共性,让人感觉似乎只要是演讲词都可以这么上,又似乎其它类别的文体也可以这么上。然而,再多相似之处,也掩盖不了两篇文章在作品风格上的迥乎不同,发现了这一点,也就找到了个性化教学的突破口。
《最后一次讲演》开篇一反演讲词的常规,开门见山,直趋主题,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罪行,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感叹句、反诘问和大量的口语,激昂之处,更是借助肢体语言来发泄――“捶击桌子”。《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从历史到现实,从伏尔泰的卓越贡献到他的伟大人格,脉络层次分明,长短句式和人称的变化,以及大量文学语言的运用,极大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形象性。根据这些鲜明的风格,重新设计之后的教学流程如下:
三、基于文本体式定制教学方法
“文本体式”是指单个文本的特定样式,是文本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下面先来看看李镇西老师预设的《致女儿的一封信》教学提纲:
研讨课文的大体结构。
思考:这封信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这篇课文是以什么形式谈爱情的?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这封信在写法上和一般的信有什么不同?)
最能触动你的语句是什么?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这封信在写法上,和一般的信有什么不同呢?
作者为什么要用童话给女儿解释“什么叫爱情”?
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欣赏和借鉴的?
思考探究:
1.结尾两段,奶奶和父亲都是在谈论“这就是爱情”,但两人所说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只有人才能够爱。同样,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这句话同前面那一句话照应?
3.如何理解:“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根据课堂情况补充有关爱情的素材,比如林徽因,比如爱情天梯。
介绍作者及其女儿,和我与苏霍姆林斯卡娅的交往,还有卡娅写给我学生的信。
“爱情观”、“外婆的故事”、“童话”、“书信”这四者交织在一起,成就了这样一篇体式上独一无二的文章――《致女儿的一封信》。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不直接写一篇议论文给女儿讲一番爱情的道理,而要用一封信给女儿讲外婆讲过的一个童话?理解好了这个问题,才能深刻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式教育艺术的真正魅力以及“苏式”语言艺术的博大精深。李镇西老师的教学设计很精准地契合了这样一种文本体式。这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具体的文本,有不同的体式。不同体式的文本,意味着阅读方法的不同。”
10.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例谈教学论文 篇十
龙岩市适中中学——吴新强
思想政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开设和改革。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修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进一步要求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究竟如何增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以及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必须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一、实现书本位到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位的转变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制约下,过分地强调课程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虽然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而且这种改革一次比一次更重视人的资源的开发,但以谁为教育本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又一次进行的课程改革,旨在实现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到关注人的发展的转变,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有”人才。为此,我们必须:
第一,确立新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把学生看作人还是看作物。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在口头认为学生是人,而在实际工作中普遍把学生当做物摆布的现象,彻底改变把学生当着消极被动接受知识、应付考试的“存储器”的一切做法,把学生当着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上,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转变。
第二,确立新的人的全面发展观。
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往往只专注知识和技能,甚或只专注考试分数,只重视人的工具价值。较少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事实上,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之中的。我们必须明白21世纪的教育不仅仅在于知识和技能的把握,更不是单纯地追求考试分数,而是养成学生健全的个性、人格。这就要求我们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确立新的教师观和教学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知识的宝库、活的教科书、知识的化身。没有教师的教,学生难以学到知识。课堂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教代替了学,会教才会学,教会就是学会,学会就是教会。形成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和分数中心,学生和教师均成为分数的奴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转,教什么学什么,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教支配学,不教不学,学无条件服从教。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了单边活动,学的独立性、品格丧失,最终导致越教越不爱学,越教越不会学。甚至造成师生对立,引发各种难以根绝的矛盾、后果。新的课程改革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上课不是单项的付出,而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教师应是“平等对话的首席”、教学的主导,学生应是主体、主角。上课对学生而言,主体得到突现,个性得到展示,创造性得到发挥;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我们应在诸方面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上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实现由书本位到以学生这一人本位的转变。
二、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材特别是国家专门机构审查通过并在一定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教科书,一直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凭其而教,学生依其而学。在传统意义上,一直奉为圭臬,极具重要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政治学科就更为突出,政治教师既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马列主义的义务宣传员,既充满自豪感,又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宣传纪律,不得越教科书雷池半步,并且只能按要求进行“灌输”。刻板的规定,导致政治教学明显的“教死书,死教书”、“教条条,背条条,考条条”倾向,弊端尤其突出。如此情况,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还有一定的市场。必须坚决予以扭转,其最为有效的做法就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首先,“用教材教”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使然。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非常明确地规定了思想政治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功能和目标。这一规定同时也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学不可以再走纯知识化的老路,不可以继续沦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附属品。现行思想政治教学必须迅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恢复其应有的地位和功能,实现其固有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功能和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可变性;教学过程的机动性、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先进性。思想政治教材仅仅是实现其根本目标的基本依据,而非唯一凭借,必须依据学生实际增添鲜活内容。做到既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其次,“用教材教”是新的教材观使然。从新的课程理念和时代发展要求来看,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亦呈下降趋势。新的课程标准已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合理构建了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新编思想政治教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了。从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教材特别是思想政治教材应不断加以开发和建设,以体现时代要求。教材原本不是圣经,应在实际使用中得到建设。广大教师虽说不是教材的编写者,但完全可以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都可以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并发挥积极作用。再者,“用教材教”是思想政治课固有特点使然。思想政治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在于最直接地培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完美的品质高尚的人格,其实现过程必然是动态性的。而思想政治教材则相对固定不变。如若刻板地使用一册相对不变的教材,那是万万不能适应动态性的灵魂工程建设之需要的。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教”,用出个性化,用出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简单地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新课程改革时刻,如若再简单地生搬硬套,机械地“玩条条”,那怎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怎能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那又将是多么的不切时宜、落后和可笑。
三、实现纯知识化课堂教学到课堂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转变
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还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实现根本转变,必须以素质化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取代单一的机械的纯知识化教学。这势必要求我们做到:
第一、确立新的认知观。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离不开学生这一认知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是学生科学精神、创造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和存储知识,充当“存储器”,而是学会探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必须克服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和死记硬背,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特别是分数的束缚,做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第二,高度重视并搞好活动课教学。初中各年级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用活动替代了以往的课后练习。这是一种新型的更为别致的练习,这是充分考虑了青少年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而作出的重大改革,为青少年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觉悟创造了实践机会和具体前提条件。新教材对活动的安排是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耀眼的亮点,得到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充分肯定。为保证活动课的有效开展,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特意规定用总课时20%的时间开展活动或进行实践,可见对活动课的重视程度。活动作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还在于活动本身的特殊功能。有专家言:活动是沟通青少年心理与社会的桥梁,是合成理性行为与境遇性行为的反应堆,是感悟人生与体验人生的场域,这是很有见地的。对青少年来说,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特殊心理变化历程,需要适当的形式予以修炼,而活动恰恰为青少年锻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提供了机会。青少年学生大可通过活动的参与,探究、体验、感悟人生,获取终身有用的东西,养成良好的品德。我们教师不但要增加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象等活动成分,而且要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究针对性,讲究实效性。
第三,改革现行评价方法,倡导多样化教学方式,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思想政治课评价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指挥棒,直接关系到改革的进行和成效。其“评价方式和手段,应坚持倡导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鼓励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坚决改变以死记硬背为主的纯知识性考试,坚决改变单一追求考试分数的评价标准,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努力营造有利于老师大胆改革,开动脑筋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探究、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
除此,还要正确处理好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批判继承其合理、有益的内核;加强课题研究,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方式;主动进行相关、边缘知识的学习,努力克服知识过于单一化的倾向,力求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老师转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